广西特色文化

2024-12-16

广西特色文化(精选12篇)

广西特色文化 篇1

2011年11月, 郭声琨书记在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炼概括出了十六字的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广西精神, 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 是广西各族人民用几千年的历史所熔铸成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当前, 站在21世纪现代风帆下奋力远航的广西人民, 正在开展着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的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弘扬广西精神, 将给我们的事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对此高度重视,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广西精神。

一、弘扬广西精神, 提振广西文化自信

广西历史悠久, 文化多元, 物产丰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和睦相处, 合作交融、团结互助, 形成了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环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 为维护祖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独特的奉献, 磨炼出了开放包容的内在素质, 并始终如一地以创新争先的作风与劲头, 推动着广西的进步与繁荣。广西人民在八桂大地上, 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以广西精神为标志的精神文化。八桂子弟侬志高、瓦氏夫人、袁崇焕、陈宏谋、冯子材、刘永福、韦拔群、李宗仁、李济深、梁漱溟、王力、李宁等杰出人物, 是广西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代表性人物。千百年来, 广西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贡献, 其业绩和精神, 辉映山川, 永载史册。

广西精神, 是广西文化的精髓, 是广西人民的形象标志。弘扬广西精神, 让我们回顾自身发展的历史, 感悟广西人民的内在美德与强悍能力, 惊叹先辈光辉业绩之伟大, 从而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提振起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激发了我们奋发上进, 传承荣光, 开拓新世纪伟大事业的豪情, 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

弘扬广西精神, 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强化文化软实力, 意义重大。其中, 通过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是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环。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激发文化创新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创新力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生, 文化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理论引导, 文化创新与人才的聚集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密切相关, 文化创新的成果造福于全体人民大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是提升文化创新力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广西精神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动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 扶植创意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 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举措;增强广西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实力, 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目标。

三、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以弘扬广西精神为动力, 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一些:

一是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高度和文化新形象。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 展示文化形象。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 在标注广西文化高度、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以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天上恋曲》、《碧海丝路》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成就;以作家东西、鬼子等为代表的广西作家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为标志的文学成就;以广西电影集团的《冰雪同行》、《碧罗雪山》等影片为标志的电影艺术成就;以漓江画派为代表的美术创新艺术成就;以接力出版社文艺精品图书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为标志的出版成就;以《印象·刘三姐》创造的大型实景演艺成就, 等等。这些文艺精品与文化艺术成就, 包含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实践已经证明, 大力推进文艺精品生产, 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 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扶持原创性作品, 提倡艺术创新, 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展示广西文化新高度、新形象。

二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民族思维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的重要工具, 是人生的导向, 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 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力、创造力。思想强则文化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 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也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 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力。一个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引导的民族, 是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民族。广西要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不断强化文化创新力, 强化思维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焕发民族创新力, 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作用, 使其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壮大广西文化实力。在数字化、信息化新形势下, “文化+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亮点。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兴业态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借助科技之力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兴业态的文化产业主要指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总量的提升, 壮大广西文化实力。

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凝聚力量, 焕发活力, 提升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促进广西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是广西500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在当前我区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以更开放的胸怀和举措, 更加奋勇争先的创新姿态, 投身广西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建设事业中, 把广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 在祖国南疆, 构筑起一片最适应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广西特色文化 篇2

中文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

遗忘

保护

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二、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51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我们把问卷中第一部分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统计数据数据整理成柱形图如下:

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2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30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20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2%,了解一点占60.7%、完全不了解占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52.9%,完全不知道占39.2%,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12%,听过占82%,喜欢并会唱却占0%。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78.4%,艺术文化占86.3%,礼仪民俗文化占84.3%,社会民俗文化占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62.8%,理解但不遵守占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15.7%,无所谓占7.8%。,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2、第二部份关于壮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96.1%、牛魂节占3.7%、跳宫节占13.7%、花朝节占11.8%、蚂拐节占23.5%和爬山节占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9.8%、新娘过河占60.8%、背字占7.8%、坡会占52.9%和拔稚毛占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65.8%、壮族食物占3.9%和壮族建筑占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3、第三部分关于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从上述图表可知,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72.6%,弊大于利占7.8%,利弊对等占17.6%,没有影响占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70.6%,在

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88.2%,可有可无占11.8%,毫无意义占0%。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辅导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厚积而勃发”。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和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③曲水行舟,船舵引导航船避开暗礁,顺着航道破浪前行,把舵便是顺风挂帆的关键。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正如把舵,可以把你引到学术的康庄大道,也可以让你搁浅。因此,研究和弘扬我省壮族文化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首先,弘扬壮族文化能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我省壮族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暑中华民俗文化。

其次,弘扬我省壮族文化能够传承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文件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其三,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倡导传统节气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五、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中不难得出我省的壮族文化正在慢慢的被淡忘。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导向,教育的机制都没有给我们的壮族文化足够的镜头,在轰轰烈烈地走向文化大同的同时,我们也上市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就应该多一些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在城市的建筑,媒体的栏目里也应该多一些宣传我们壮族文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①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②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③ 李富强.中国壮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翻译与广西壮族文化 篇3

关键词:全球化;壮族文化;英译;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059;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27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也纷纷走出地域限制参与到全球化对话当中。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是否取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战略高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分支,近年来参与全球对话的程度日益加深,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等这些活动使壮族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上升,树立了广西文化新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西的民族文化软实力。然而,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目前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足。

一、壮族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壮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近年来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目光。国外涉及壮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有:

东南亚:2007年,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发行了《(北部)壮—汉—泰—英词典》,其出版发行,对提高壮族、壮语和壮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effrey Barlow教授的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对壮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贺大卫(David Holm)的代表作《杀牛祭祖宗》和《招魂》在历经10多年的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布洛陀经诗》内容写成,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和泰国出版。这两本书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方法著作的,为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1]。

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翻译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愈发重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跨文化方面的壮学研究: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壮学(壮文:Cuenghhag)研究,著名的壮学学者李富强从事民族研究20多年,出版《人类学视野下的壮族传统文化》《让文化成为资本》等各类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译文约100篇。其中,发表的《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等文章,以充足的事实和历史依据反驳西方学者白荷婷的“壮族是创造出来的”的观点。蒙元耀教授则运用国外先进方法来研究自己的母语——壮语。他先后主持编撰《壮语词典》《壮汉英词典》,出版《壮汉语同源词研究》、英文版的《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生生不息的传承——孝与壮族行孝歌之研究》等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西民族大学的金丽教授著有英文版《壮族历史文化导论》,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面向国际社会用英语撰写的系统介绍壮族历史文化的英文学术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英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

壮族典籍英译研究:在壮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韩家权等学者的译著《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则是对壮族文化典籍英译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其他学者如黄中习、卓振英、陆莲枝、陆勇、苏慧慧等,对壮族典籍英译从翻译策略、理论、技巧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化了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整个研究领域还是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不足:

1.在国外,现存的与壮族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成果不多,而涉及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学术成果很少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深和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在国内,虽说目前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中,典籍类英译成果较多,其他各方面的研究也都有所建树,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典籍类英译研究、词汇英译研究以及壮族诗歌英译研究都只是壮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没有对壮族文化信息内涵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分析,无法对外展示壮族文化的全部魅力,在推动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3.目前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大多数局限于文本的英译,也就是仅仅单纯以某一源文本翻译为目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以壮族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翻译的目的辨识与策略选择,无法实现更全面的外宣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

4.纵观整个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可发现,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翻译学上,现有学术成果绝大部分都没有涉及外宣翻译,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提及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应用研究,很少把相关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等民族文化研究学科结合起来,所以研究的基础和层面略显单薄。

二、翻译之于广西壮族文化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很大的价值。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较之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目前针对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现存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提供一些零星的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分析。对壮族文化英译进行研究,可以对壮族文化的英译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探析构建适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其次,目前国内学者的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角度把翻译理论和翻译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很少有把某个具体的翻译理论和某一具体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壮族的文化构成比较独特,如,深受壮族民族认知模式影响的壮语、独特的歌圩文化、稻作生产中的“那”文化、农耕文化中的原始图腾崇拜等等,这些文化只存在于壮族当中,所以泛义层面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并不能真正满足壮族文化对于翻译的需求。所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对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进行翻译指导,在把壮族语言及其文化表述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与英语文化的相关方面进行较全面细致的对比之后,为壮族文化从壮—汉—英的转译过程找出恰当的外宣翻译策略和技巧,把本文化中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呈现给异文化受众并获得理解,是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最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源流、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既存在差异,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针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可以为与其同源的民族,特别是和壮族同源的侗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3]。

在实际当中,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国家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壮族作为一个族群正在日益积极主动地通过语言翻译这座桥梁在全球化的文化舞台上展示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话语权,在获得更多国家了解的同时保持建构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为本民族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增添更丰富的内容。其次,把壮族文化通过英译的形式进行对外传播,可以在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增强壮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独特壮族文化的国际形象,提升壮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壮族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最后,以翻译为窗口,可以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加入到壮族文化研究当中来,促进壮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通过翻译可以号召更多有志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海内外壮族人士加入到壮族文化翻译研究当中,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性,树立全球化意识和主体意识,在翻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到各个研究领域的今天,壮族文化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壮族文化的英译研究,找出在壮—汉—英的转译过程中对壮族独特文化信息的保留、处理与传递的有效策略,并实现系统化的壮族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探索出较有效的壮族文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力求保持壮族文化在对外宣传中的真实性,实现较好的跨文化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让世界各国得以了解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壮族文化,最终在全球文化对话中获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韩家权,等.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黄中习,陆勇.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4):121—125.

广西特色文化 篇4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由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策划并组织抗战史和抗战文化研究专家撰写, 一套六本:《桂林抗战艺术史》、《桂林抗战文化综论》、《广西抗战文化史》、《广西抗战文化大事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广西抗战文化》、《广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2014 年3 月,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经评审, 确定此套丛书为广西文化精品项目。

座谈会上,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介绍了编撰宗旨和丛书的内容。他说:广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以出兵数十万北上抗日并在本省开展昆仑关战役、桂柳会展等军事抗战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桂林“文化城”文化抗战等光辉业绩,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广西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西近代革命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也为今天广西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编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 就是要对广西抗日战争史和抗战文化遗产做广泛而深入的考察调研, 追根溯源, 发掘价值, 论述精义, 保护和整理广西文化遗产, 促进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深化社会科学研究。此次编撰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虽然只是6 部, 但内容上涵盖了广西抗战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有基础资料性的“大事记”, 也有全面介绍性的“文化史”, 还有关于“作用与贡献”的理论论述以及关于“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广西抗战文化”和“桂林抗战艺术史”的专题性研究;文体上史、记、论均具, 基本上涵盖了广西抗战文化的主要内容。

广西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副总编温六零在会上介绍了该社一年来组织编印多种纪念抗日战争著作的情况, 评价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在纪念抗战胜利各类图书中的学术价值, 表达了以最优秀的编辑力量编辑优秀学术著作的态度。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天贵在谈话中说:该丛书从总体上扩展了广西抗战史研究的研究领域, 提升了整体研究的高度, 是社科界一个很好的学术成果。他提出, 今后要进一步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讲话, 做好抗日战争研究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 让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支撑。

广西饮食文化(定稿) 篇5

摘要:广西和广东一样是个神奇的省市,遍地的美食和热情的人们,让你如同置身于自己的家中那么舒适。广西最出名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米粉,比如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蛳粉……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当然,广西的美食也不只是粉„„

关键词:美食、文化、正文:

广西简称桂,位于中国南部,西南与越南接壤,南濒北部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除汉族外,主要聚居着壮、瑶、苗、侗、彝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广西地形复杂且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足,禽畜种类繁多,蔬果四时不断。

平原地区的麻鸭、三黄鸡,滨海地区的海产品,还有环江菜牛、巴马香猪、廉州鱿鱼、桂林马蹄、荔浦芋头、贵县莲藕等许多驰名特产,为广西菜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各民族依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嗜好,创造出了多姿多彩、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

广西菜又称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烹饪技艺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不少烹饪高手来到广西,各派餐馆林立,名师收徒传艺,广西菜得以博采众长、丰富发展。桂菜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菜肴的特长,利用广西的天然产品为主料,逐步形成了5种流派风味菜。

桂北风味,以桂林、柳州地方菜组成,口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尤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桂东南风味,包括南宁、梧州、玉林一带的地方菜,用料比较广泛,口味以清淡为主,以粉食为代表的各种风味小吃,更是样多味美。

桂西风味菜,包括百色、河池一带的地方菜,带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善长众菜合调,粗菜细做;海滨风味,以北海、钦州、防城地方菜组成,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产品制作;少数民族菜,讲究实惠,取材奇特,制法极有个性,富有山野风味。尤其对野生鱼种、山间珍菌、田埂野菜、乡村土鸡情有独钟。

岭南佳果诸如荔枝、芒果、菠萝等入菜。一般以猪、鸡、狗、牛、羊、鸽、咸淡水族为常宴;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广西的一些特色美食

.梧州龟苓膏

梧州龟苓膏很有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说是广西梧州人发明也不为过。

据查,龟苓膏原产地就在梧州,梧州古称苍梧郡。公元3世纪时(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新丧,南方诸郡的土著趁机起兵叛变。蜀国丞相诸葛亮亲自出马平乱。诸葛亮南征时驻军于苍梧郡,当时蜀军将士多为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大多数将士上吐下泻,严重影响战斗力。诸葛亮很着急,急忙找来当地人问个究竟。当地人说,梧州气候湿热、多雾(古称瘴气),于是便献上妙方,以当地特产乌龟、土茯苓熬汤饮用。诸葛亮令军士一试,果然功效如神,大部分将士痊愈。

此典故正史上没有记载,应为杜撰。不过梧州气候湿热多雾是真,龟苓膏是梧州的民间传统药膳是真,梧州是龟苓膏的原产地当不会假。而早在四十年代开始,梧州已有了龟苓膏的生产经营。

梧州风味龟苓膏据查,龟苓膏是原广西梧州市第三制药厂饮料部(梧州双钱公司的前身)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研发的,可以说梧州双钱牌龟苓膏在梧州最正宗,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梧州龟苓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5月29日起对梧州龟苓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 保护范围

梧州龟苓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梧州龟苓膏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梧政函〔2005〕23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行政区域。,凡在梧州生产龟苓膏的企业其龟苓膏产品,都可以标上“梧州正宗”的字样,梧州龟苓膏有了地方标准,目前梧州成立了龟苓膏协会,其目的是向全国推广龟苓膏产品。龟苓膏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清热降火、润肺止咳,还能美容养颜和滋阴补肾。得了嗓子疼、痔疮、痱子和便秘等病,吃它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龟苓膏中含有多种活性多糖和氨基酸,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还有一些人们不可少的东西。

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清楚,也没有几个人去考证它。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捧得起,于是秦始皇叫船家赶快弄来了很多鱼,又给了很多钱。一餐不知道要用好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去。急起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了。

传说归传说。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檄烈。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空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米粉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伙夫根据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之。合面团不舂,而米粉团通过舂,使榨出的粉条更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秦军郎中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保健,也是由于战争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型。后经历代卖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而成为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

螺丝粉又叫 螺蛳粉

螺蛳粉为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更多>>。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柳州的螺蛳粉,闻名遐迩,中国独一无二。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牙签般粗细的圆形粉条)。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据说在很久以前柳州人只有单一的螺蛳吃法,除了一些配菜,几乎很少还有人在加入其它的什么东西。后来有一位开螺蛳店的老板异想天开把螺蛳配合青菜烹饪而后又逐渐加入粉丝(现加入米粉)没想到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吃了以后都觉得味道奇佳,附近的店面也效仿其做法,螺蛳粉在1984年左右开始风靡。

柳州盛产螺蛳,也爱吃螺蛳。柳州人吃螺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乡都是在第一时间找一碗螺蛳粉大快朵颐,以解乡思。

接下来说一下广西少数名族的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壮族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

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做法: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

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来历与传说

(一)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来历与传说

(二)五色糯米饭的来历还另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有时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边,让母亲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觉察了。

有一次,趁着特侬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地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了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有点无可奈何了。看着一边饿极了的母亲,特侬随手扯着身边的枫叶,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呢?突然,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第二天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达咩(壮语,母亲),这是黑色糯米饭,多香多甜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并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这么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特侬在用什么毒物诱骗它,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

到的柴更多了。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侗家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侗语称为dosxeec,意为放茶、做茶。当地汉话称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阴米”。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

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我们家乡地区湿度大,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过冬好心情。

广西打油茶是广西侗族同胞的饮茶方式,也是他们招待宾客的必用之品。饮用油茶,既可品尝这一独特风味,又能领略一番侗族同胞的待客风情。

广西商会从特色走向品牌 篇6

《经济》:北京广西商会自成立以来,目前发展成为最为活跃、最具人气的商会之一,请您介绍北京广西商会的办会特色及办会经验。

卢爱任:广西商会相对于其他商会而言,基础比较薄弱,广西的商人比较少,商业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悠久的商业传统,企业基础和商业文化基础都非常薄弱。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搞规模和文化就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提出特色办会,将远洋投资集团、李宁集团、阳光100等在行业内做得很好的企业有效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强调精致化,力争从特色走向品牌。

之所以从先天不足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商会,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非常注重搞好商会活动。一个商会,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力和活力。商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建立起来了规格层次不一、形式内容多样的商会联谊交流活动体系,有效搭建了商会发展合作大平台。在每一年度,商会都會举办三次大型的联谊宴会:3月12日举行的广西在京企业家联谊宴会(或是商会的周年庆典)、国庆中秋联谊宴会、新年新春团拜会。这三大宴会已经形成长效机制,每年3月12日举行的广西在京企业家联谊宴会由于领导众多、嘉宾云集、隆重精彩的文艺演出而成为商会年度盛会;国庆中秋联谊宴会和新年新春团拜会则更多地体现出浓浓的乡情,因为与行业商会相比,异地商会突出的特点便是充满乡情;每年的春夏和秋冬之际,商会还会举行一两次户外联谊活动,既能放松游玩又能充分交流,每次都有100-150人参加,这在商会中也是具有首创性的。除此之外,根据需要,商会还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小型沙龙交流活动、主题活动、走访考察等,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基本每个月有2-3次这样的活动。

《经济》:商会的首要宗旨是服务会员,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更好地为会员企业服务,从而切实让企业受益?商会如何保障这些措施的落实?

卢爱任:商会的会员很多,会员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商会若想逐一满足,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劳而无功的。因此,商会应该抓住重点。商会领导班子在多次沟通中发现,会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3个方面,即项目资源少、资金短缺、公司合法权益容易受侵害。为了帮助解决会员的这3个难题,商会筹备构建了三大平台,即项目、金融、法律平台。其中,项目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促进会员企业之间开展项目投资合作,推动商会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交流,推动商会企业与各方面进行发展合作;金融平台则是为了更好地向商会会员企业提供理财、投融资、资本运营服务,搭建和整合资源,帮助会员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法律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商会和会员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协助会员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评估、化解法律风险,以及组织会员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提高会员的整体法律意识。

为了更好地将这三大平台运转起来,高效开展商会工作,我们为每个平台专门配备了秘书处人员以确保工作得以落实。此外,商会推行了会长轮值制度,每周安排一位副会长到商会参与工作。会长轮值制度推行以来,工作进展顺利,每位轮值会长在轮值期间负责对商会秘书处日常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监督,代表商会接待来访的领导及来宾,代表商会出席相关活动,积极组织举办主题活动,也极大地支持推动了三个平台的发展。

除了做好内部工作以外,我们还积极做好外联工作。我们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起畅通的联络沟通渠道,与各种商协会、专业机构建立密切往来,在兄弟商会的沟通合作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我们通过商会会长联谊会、秘书长联谊会、秘书处联谊等,建立起全方位、立体的联络机制。这些联谊活动中,很多是首创性的,而我们商会都起到牵头领军作用。

此外,我们在宣传工作上也非常用心。商会定期出版突出商会文化的报纸杂志,制作了精美的电子期刊、画册、商会宣传台历等,建设了富有特色的商会网站,设立了微博、QQ群、微信平台。除了形式多样以外,我们坚持内容的专业、丰富、可读性强。这些宣传工作使得商会逐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京桂商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商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使会员企业对商会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经济》:商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的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卢爱任:目前,商会共有会员企业400多家,涵盖二十多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商会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会员企业至今回广西实际投资已超过180多亿元,组织大型企业参与广西路桥等基础设施投资达400多亿元。此外,我们整合北京的资源,集合桂商的力量,与当地的旅游、医药等产业相结合,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宣传瑶医等广西医药事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积极推动桂林米粉的发展。虽然桂林米粉只是餐饮小吃类的小生意,但在北京已经开了500多家连锁店,我们计划近期将桂林米粉、庆丰包子、沙县小吃、成都小吃、山西刀削面等广受老百姓欢迎的民间小吃店的相关人员聚到一起,共同交流学习,分享经验,探讨互动机制。

《经济》:您多年来担任商会秘书长,为商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您谈一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会秘书长。

卢爱任:在一个商会中,会长起到旗帜性作用,在我们商会中,郑志会长主要是把握大局,把握方向,为商会提供财力、物力支持,并提出指导性工作思路。而具体的工作,则需要秘书处来落实,秘书长对于秘书处顺利完成各项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从2007年9月担任商会秘书长,这7年是异常辛苦和充实的,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秘书长一职对个人能力的挑战。

举例来说,2012年3月10日我们举办了全球广西商会论坛,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而整个会务的筹备期只有20天。短短的20天里,我瘦了10多斤,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因为要将每一个环节安排妥当,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排桌签,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因为来自各界、全球各地的与会人员身份各异,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又非常讲究座次安排。得益于以往办会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工作,后来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其他的环节诸如确定与会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寄发邀请函、编撰会议材料等,每一项工作都要求秘书长心到、眼到、手到,而且都不能出差错。由此也看得出,一名好的商会秘书长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如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很高的情商,很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第二届全球桂商发展论坛上,重庆广西商会名誉会长李长衡对如何做好商协会秘书长的发言很精辟,他认为一个合格的秘书长应该而且是要像狗一样的忠诚,像绵羊一样的温柔,像牛一样的任劳任怨,像鸡一样起早打鸣,像雄狮一样威猛有力,像海豚一樣有爱心,像猩猩一样善于模仿学习,像蛇一样的圆滑,像猴子一样的精明。我拿这段话与大家分享、共勉,也期望能将商会秘书长工作越做越好,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弘扬桂商文化,打造品牌商会。

首届北京异地商会秘书处联谊会在京举行

4月18日,“首届北京异地商会秘书处联谊会”在京举行,本次联谊会由北京广西企业商会举办,参加会议的有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等42家北京异地商会的近百位秘书处人员。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副会长、商会共青团委副书记、北京红博馆总裁曾永杰在致辞中说,商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团体,要努力推动会员企业健康发展以拉动经济发展。“首届北京异地商会秘书处联谊会”旨在加强各商会秘书处人员的交流互动,以实现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共同研究、相互帮助以克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会议就商会秘书处在商会会员发展和维护工作以及促进会员企业的商务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上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的各商会秘书处人员也积极建言献策,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在京签署

5月12日,中国国际商会与国际商会世界商业联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吕建中与国际商会秘书长让·盖·凯瑞作为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协议。

让·盖·凯瑞指出,丝绸之路是人类商贸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旅游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他愿意与中国国际商会展开深入合作,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网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博览园”和“丝绸之路博览会”。同时,通过国际商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商贸、旅游机构关注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东莞市政协走访外省区驻莞商会

日前,东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李毓全率队走访外省驻莞商会,与江西、江苏、湖南、陕西、山东、贵州、浙江、广西、安徽、福建等10个外省区驻莞商会会长举行了座谈。

走访活动结束后,东莞市政协办将了解的情况形成了《报告》,东莞市委教育实践办迅速行动,将《报告》中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逐条梳理,形成7大项、15小项具体工作,并认真落实意见建议办理工作。东莞市社工委、市委宣传部、依法治市办、经信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工商联等牵头单位,主动与市政协、驻莞商会沟通联络,取得了很好的办理实效。

广西特色文化 篇7

本文主要以广西民族高中为研究试点,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 探析广西民族中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梳理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 并力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民族特色:民族中学特色教育概述

(一) 教育与特色

观教育与特色, 在笔者看来, 教育不可规避特色。除公认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科学知识外, 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性的, 这是由于教育理念受到时代、阶级、思想基础、教育家思想等因素影响, 而教育实践活动则通常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 它们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特色与教育耦合共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 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 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由此, 教育离不开特色, 而特色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思想、理念, 包括校长的治校、教师教学理念等, 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从而两者兼具有独特性。

从教育的狭义定义来看特色, 即学校特色, 包括学校管理特色、教师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方面, 它们都建构在学校的历史、地理环境、学校理念、优势等基础之上, 是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 是特色主题思想、特色教育方式、特色环境氛围的共同作用。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此外, 回归学校特色本质, 学校特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是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特色的规划、确立、发展都应从学生的发展利益出发。

然而, 特色有优劣之别、深浅之差, 学校选择、孕育、组织、发展特色, 应是优秀之特色, 而不是简单强校所难、抄袭他校, 或仅是一句敷衍的口号。

(二) 中学特色

中学作为中间性教育阶层, 承接小学、大学、职业教育, 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者作为中学特色的主要“创作者”, 其肩上重任不言而喻。对于优秀中学特色的建设, 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即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首先, 独特性, 指的是中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其次, 优质性, 是中学特色的基本品质。纯粹以特色本身看特色, 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则应慎重对待。再则, 可行性, 基于独特性和优质性两点之上, 可行性成为中学特色“成型”的最后“通关钥匙”, 有关独特、优质的中学特色, 是否能够长期适应中学自身发展、师生的成长, 即是对中学特色可行性的分析研究。而主要承担这项工作的学校管理者, 对于学校特色的考量、调整、创新都应有较为长远的目光。

(三) 民族中学特色教育

民族学校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扶持和照顾的具体举措, 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到:唯有民族教育, 才是民族发展历程中最有生命力的工具。可见, 民族学校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民族中学的特色, 是普通中学特色与“民族性”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然而部分学者却有疑问: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是否必须与“民族性”挂钩, “民族性”的特色教育是否适合民族中学的学生等。笔者以为, 民族中学诞生的目的与意义, 决定了其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且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招生生源主体等都给予其“民族”特色发展“便利”。当然, 这并不局限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多元化, 相反, 在此基础上, 民族中学自身多元化特色的发掘、发挥、发扬受到各方探索。

二、民族品牌: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本取向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建设,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源, 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品牌高中为办学目标的公办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 便以锻造“民族品牌”高中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 将“民族性”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 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的发展, 与自治区内部分民族学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 这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共同建设下诞生的, 其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关注和照顾。其次, 广西民族高中地处武鸣县, 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排在南宁市六县之首, 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则, 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 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 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被誉为“中国壮乡”, 其中每年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已发展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部环境来看, 首先, 学校学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对于民族文化的接纳、理解、认同度较高,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次, 学校治校、治学严谨, 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传统, 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学校优越的外部环境, 加之学校内部发展的稳步推进, 使得学校在建校短短十余年间, 就以较高的起点和较优的质量立身于民族学校之中, 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温床”;而广西民族高中天然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学校民族文化氛围, 使得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发展, 在“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方面享有一定优势。

(二) 学校特色发展具体举措

以“民族品牌”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广西民族高中将学校特色建设的重心, 放置于民族文化传承, 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教育活动。

1.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学校增设部分民族文化选修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 如《状语文》, 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313”特色课程, 即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会3首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体育运动。将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 推动民族文化教育, 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

2. 民族文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举办一些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等。这些学校活动, 增加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民族文化的精髓。

3. 搭建学校民族文化平台, 展示学校民族文化风采。

广西民族高中以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 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 开展民族文化校园开放日活动, 向外界展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三、特色之殇: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之囿

广西民族高中的特色发展稳步推进, 在区内民族类学校中占有一定优势, 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与此同时, 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的发展建设。

(一) 学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

1. 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自主性。

学校特色的定位一般都是由学校管理团队规划和制定的, 部分学校将特色定位写进学校章程, 这种情况下的特色活动也多由学校管理者“发声”,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参与和自主创办的意愿。

2. 特色教育内容单一, 课程选择性少。

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类选修课程, 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承较为缺失, 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让学生习得民族文化。

3. 师生参与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安排的参与“动机”并不纯粹, 把特色课程和活动作为主修课程的“休息时间”, 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民族文化;部分教师对于特色发展并不在意, 只是迫于学校管理者的任务而被动完成。

4. 民族性特色的单一发展路径, 学校的重要活动都主要向民族性靠拢。

前文笔者提过, 民族学校的特色教育并非只能冠以“民族性”, 只不过“民族性”占得天时地利人和。更进一步地说, 一所民族学校单纯以民族性发展学校文化特色, 是容易出特色的, 但对于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来说, 往往不能满足, 相反, 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二) 因素分析

1. 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

素质教育已经大力推行二十余年, 并逐渐推动教育政策的改革, 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存在, 且对于民族学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亦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由此, 在学校学习期间,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置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上, 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不愿意花费功夫。此外, 学校领导也会迫于学校“业绩”, 教师迫于教学压力, 将特色活动流于形式, 采取“走过场”的便利行为。

2. 民族文化教师、管理者匮乏。

学校老师多来源于“科班出生”、教授特定科目的师范类毕业生, 所谓术业有专攻, 他们大多只强于自己的专业科目。此外, 学校管理者也并非民族文化专业出身, 这也就在源头上导致民族文化这一类教师的匮乏, 或者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并非真正了解民族文化, 使得民族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 而不是一种内化的民族文化体验, 且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定位较为肤浅、单一。

3.“慕汉”情节滋生, 学生民族文化诉求不强烈。

虽然学校里大多是民族学生, 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 他们便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 也就是所谓的“汉化”教育, 也就使得部分学生淡漠本民族文化, 崇尚汉族主体文化, 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地区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肩负的重担。

4. 学生民族特色发展主诉能力的丧失。

学校特色服务于学生成长, 服务于学校发展, 服务于社会进步, 学生是特色服务的初衷和归宿, 倘若特色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 也就无法真正服务学校和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决策、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被动忽视, 由此, 学生的对于学校特色的需求, 也就是学校领导者的不断思考的着力点。

从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来看, 其特色发展既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势点, 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学校共有的弊端, 是不可规避的, 关系民族特色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民族精品: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旨归

民族特色发展, 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诉求, 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是民族中学发展的应然选择。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 关乎学生成长, 影响学校发展, 亦作用于社会进步, 学生、学校、社会也从不同层面, 影响着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研究, 提出“民族精品”。何为“民族精品”的学校民族特色, 笔者以为是基于特色教育参与者、特色教育内容的精良, 是能够供民族学校借鉴和反思的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民族精品”为发展目标, 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丰富和发扬“民族精品”的内涵, 是民族特色教育的应然使命, 让“民族精品”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民族中学建设“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 即是对现行特色发展优势的发扬、劣势的反思。笔者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层面。民族中学是民族政策下的教育衍生物, 这也就决定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相比, 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方面, 被赋予更多的民族责任感。基于此, 国家政策、政府、社会公众对于民族中学特色发展, 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 对国家政策来说, 应加大对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优惠力度;对政府来说, 积极为民族学校提供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 放宽民族教师招收名额, 支持和鼓励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方面的投入, 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以保障“民族精品”学校特色的锻造。对社会公众来说, 给予学校民族特色建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 社会民族活动组织积极搭建与民族中学的沟通平台, 以帮助学校民族特色的丰富和完善, 给学生以更多切身的民族文化体验。

2.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民族特色的主要决策者和关注者, 其在特色的选择、孕育、组织、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支撑学校民族特色发展, 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 将学校特色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以制度将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惯性”教育实践, 从而维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其次, 应积极组织和开展部分教师民族文化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缺漏, 丰富教师特色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再则, 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 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 热爱民族工作。最后, 教研合一, 关注高校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实践的有效开展, 始终离不开理论的基础构建。民族中学应关注高校对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与高校的研究合作, 让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3.学生层面。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 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学生应意识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联性, 将自己从“客位”摆上“主位”, 参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中,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应发挥自身少数民族的优势, 协助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的内涵, 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给予丰富和发展, 但理论的步伐尚未止步。

摘要: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 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特色教育,民族精品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28.

[2]张宝泉.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41-43.

[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261.

[4]阮旭日, 黄祖兴.“民族品牌”冉冉升起——广西民族高中办学纪实[J].广西教育, 2012, (24) :12-13.

广西特色文化 篇8

一、充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互化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存在着这么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经济与文化是两条并行不交的平行线,是分属两个领域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但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告诉我们,经济和文化的共生共荣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类型等,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也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依赖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构建泛北部湾广西发展特色文化策略之时,务必充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互化作用。

经济发展的属性要求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质,经济对文化的生产、发展不是漠不关心的,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一定的支撑。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培植什么样的文化、繁荣什么样的文化都很重要。因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人们的需要往往又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模式等都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来为自己服务。经济发展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始终都有一定的文化介入,二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此外,经济的发展必定衍生多种类的文化,比如商业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等。但是,经济的发展只要求一定的、能为自己服务的文化,因此经济发展对文化的产生有服务的要求。

文化的产生虽然取决于经济,但是文化并不是一味地受经济的摆布,它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首先,文化能为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摇旗呐喊。这里所说的“鸣锣开道”,主要是指在经济的发展初期,文化为经济的发展营造舆论、酝酿氛围,使人们对经济发展帷幕的正式拉开有一个心理准备。[1]而这里的“摇旗呐喊”则是指文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充当经济发展的吹鼓手,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文化能为经济发展开辟市场。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人们能够接受某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接受某些经济产品,从而拓展市场,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广西要想在泛北部湾经济区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就要重视经济文化互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为泛北部湾广西发展特色文化之策略夯实基础,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有效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老挝和柬埔寨等东盟8国, 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和海南3个省区。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来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的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制度、地理状况、历史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虽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从宏观的层面上看都是属于儒学的影响区域,但是由于异质因素的存在, 在经济合作中就难免会产生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摩擦与矛盾。为了避免摩擦或将这些摩擦和矛盾最小化, 实现共赢,充分整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文化资源,构建泛北部湾文化认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文化认同代表着一种力量,代表着一种情感, 因此 它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的黏合剂。文化认同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密切相关, 它能够消除地方性壁垒, 加强交流与合作, 增进融合与发展;它具有把人们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作用, 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 从而使经济合作具有整合资源的凝聚力, 增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但是,要想达到这些效果,就必须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

首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既是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动力,也是广西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中发展自己特色文化的平台。广西最具有特色的是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诸如服饰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历史文化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分布在广西的各个地方,但是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都是处于一种散、弱、小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整合的优势。以广西各地的文化资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广西的文化整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如人意。比如广西西南部靠近越南的靖西县,风光秀丽,有“小桂林”之称。过去发展旅游业,由于交通不便,缺乏一定的整合力度,一直效益不佳。近几年通过发掘壮族绣球工艺品,成为广西最大的绣球制作基地,采取多种措施把绣球和其他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绣球生产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尽管区位不是太理想,但慕名绣球和民族风情而非山水田园风光的游客在逐年增加。这是得益于准确定位的结果。[2]一个地方的区域内整合就能够带来如此规模的效益,那么整个广西的文化资源如果采取多种形式的整合,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再如环北部湾的钦州、防城、北海,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但是整合的力度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呈现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因此,这三个地方一定要在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居住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下大功夫去整合,才能为广西发展特色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其次,广西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为文化的整合提供优越的条件。广西是一个沿江、沿海、沿边的自治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又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广西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也要和东盟各国进行文化联合,从而促进广西特色文化之发展。如广西的防城港市与越南有着二百多公里的边境线,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中越两国边民向来有节庆日互访的传统,在防城港市五个边境口岸中,峒中、板八、那垌等口岸在国庆、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中,中越边民相互往来,通过民间对歌等形式不断加深友谊。几年来,由于东兴具有地处边境的有利条件,因此防城港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目光定位东兴,凭借优越的地位位置,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东兴市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在“哈节”、歌圩会期间都邀请越南民歌手进行民歌会唱,对歌当天,界河两岸观众云集,形成近距离交流。到目前为止,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越青年界河对歌活动,得到了两国边民的好评。通过举办两国边民的这些群众文艺联欢活动,大大增强了两国边民的友谊,也促进了广西特色文化的发展。

再次,充分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全方位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早在殷周时代,壮族先民就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壮族先民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一版图,使壮族文化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崇左市的花山岩壁画、合浦的汉墓群等文化资源。此外,山歌、文学、舞蹈等方面的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广西发展特色文化的有利条件,但是如果缺乏与现代文化形式相整合的措施,那么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日渐消失。因此,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让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重现新的光彩。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长沈北海曾经说过,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化根基,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续和历史见证,所以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汉墓群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考古工作者为配合地方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一万多件,为建设博物馆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而合浦目前正在筹建的汉墓博物馆,正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促进广西特色文化的发展。该汉墓博物馆位于合浦县文昌塔东北侧,由中心展示区、汉代墓葬型制展示区、汉代建筑模型展示区和园林区四个部分组成。广西的防城港市也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比如在京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小龙庄里办起了京族文化展览室、京族古籍整理、独弦琴培训、喃字培训班等,这些措施都使古老的京族文化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

三、重视创新文化机制,发挥文化人才作用

广西要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必须有一整套新的文化机制来保证,也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才作为支撑。因为,文化无论是从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都脱离不了人的参与,没有人的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文化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机制是文化得以良好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文化机制能够从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促进文化的良好发展。综观广西目前发展特色文化之现状,必须对现有的文化机制进行创新,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调配。否则,发展富有特色的广西文化只能是一纸空文。

机制的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减少国家对文化的经济投入,而是从多重的角度对文化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机制创新。从政策的角度来讲,文化机制的创新要求制订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弘扬多样化,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文化创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文化工作者尽其力、倾其智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坚决杜绝过去那种在文化创作活动中大搞“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文化“左倾”思想,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做好政策保证。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除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外,还应加强对从事文化活动人员的经济调节。稍微分析一下目前的文化队伍,我们不难看出“贫富差距”相当悬殊。有很多从事文化创作的幕后英雄入不敷出,报酬微薄,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一些歌星、影星、笑星等抛头露面的前台英雄收入颇丰。[3]因此,假如不对这些劳酬悬殊现象进行调控,那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将无从谈起。此外,广西要发展和繁荣特色文化,还要从社会的心理机制、媒体的报道机制等对参与文化创作的人员有一个公开、公正的评价,引导人们树立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有力推动广西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人才是广西发展特色文化的关键。人才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孔雀东南飞”,很多人才流向东部地区去了,缺乏人才。但是,从广西发展特色文化的现状来看,要害是在于发现人才,发挥人才的才干,而不是没有人才。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从发展特色文化的资金、资源、人才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看,笔者认为广西目前发展特色文化的态势是 “劣(资金)+ 优(资源) + 平(人才) = 平”的算式。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总体上情况还不是太糟糕,并非全无出路。针对这种区情,就要千方百计培养、使用和引进所需要的人才资源,推动广西特色文化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善于组织和开发人力资源的机制,调动高层次人才参与文化产业的热情和智力,使那些高智商的人才显露出来,引导一批人才转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来。其次是要形成一个政府引导、文化人策划、企业投资、通力合作的人才发展合力机制,把各种人才主体聚集到发展广西特色文化的事业中来。再次是大力引进民营和外资企业人才,借鸡生蛋、筑巢引凤,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智力投入与资本运作,逐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促进广西特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建文.论泛北部湾文化圈的自我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

[2]李建平.西部前发达地区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学术论坛,2006(4).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篇9

1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1.1 糖蔗产业

近年来, 广西成功推广生态蔗园模式, 开展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基地建设和糖料高产创建活动, 推广甘蔗新品种示范和机械深耕深松等技术措施, 努力提高单产、总产和含糖量, 成效显著, 为保障全国食用糖的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 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为106.6万公顷, 糖料蔗总产7 009万吨, 产糖量694.2万吨, 产糖量占全国甘蔗糖产量的66%, 糖料蔗种植面积、产蔗量和产糖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糖料蔗产业已成为广西大部分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11/2012年制糖期广西蔗农销售糖料蔗总收入290.22亿元, 机制糖销售收入434.03亿元。

1.2 桑蚕产业

近年来, 广西提出把桑蚕打造成为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农业厅按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发展思路, 先后选育出两广二号等多个桑蚕良种,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高产桑园等实用技术。2011年, 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再创历史新高, 桑园面积226万亩、鲜茧产量27.5万吨;带动全区1 000多万户蚕农售茧收入80.34亿元。其中蚕茧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 占全国产量35%以上。广西缫丝机总装机量26万绪, 生丝产量近2万吨,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生丝1.7万吨以上, 实现绢丝精加工产值77.73亿元。

1.3 木薯产业

广西是中国木薯的主产区。近年来, 广西农业厅大力推广木薯良种及间套种技术, 给木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惠及300万薯农, 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2011年, 广西木薯种植面积365.12万亩, 初步统计产量180万吨 (折干片) 、比上年增长4.47%, 均占全国70%以上, 并成为利用木薯酒精开发生物质新型能源的大省 (区) 之一。广西将通过建立木薯良种繁育体系,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全面提高种植效益, 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 (木薯乙醇酒精汽油) 基地。

1.4 蔬菜产业

广西充分利用冬闲田地和丰富的温光资源, 创新推进“千万亩秋冬种开发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秋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2011年, 广西蔬菜种植面积1 715万亩、产量2 460万吨, 分别增长3.22%和2.59%, 其中秋冬蔬菜占75%以上;每年调出800多万吨生态优质秋冬菜支持北方和粤港澳等地区。广西蔬菜成为本地种植业中继优质粮、糖料蔗、水果后, 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目前, 广西蔬菜播种面积约占全区农作物面积的20%左右, 产值约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左右, 成为全国秋冬菜面积最大、调出最多的省区, 成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及粤港澳地区的“后菜园”。

1.5 水果产业

广西连续推进“优果工程”升级, 通过推动优势果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加快无病健康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出台柑橘苗木补贴办法, 推广高接换种技术, 加快标准园创建, 推广生态种植技术, 打造生态优质水果品牌。同时, 还通过举办灵山荔枝节、百色芒果文化节、浦北香蕉节等水果节庆, 邀请上海等各地果商、批发市场负责人实地考察, 建立广西水果专供基地, 抓好产销对接, 对提升果农效益十分明显。2011年, 广西果园良种覆盖率达92.75%, 面积1 480.72万亩, 比上年增加5.23%, 水果产量925.43万吨, 比上年增产83万吨, 果农售果年收入201亿元, 创历史新高;有63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名优果品、11个评为绿色果品、2个被评为中国名牌果品, 有3家企业8个产品获有机认证。

1.6 休闲农业

2011年, 广西把休闲农业列入“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规划, 广西农业厅把2011年列为广西“休闲农业推进年”, 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专家编写《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将全区上百个休闲农业景区 (点) 精编为风格各异的14条精品线路, 每个地市一条精品线路。与旅游部门共同编制《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 推进单家独户的“农家乐”, 走向企业化、产业化的“休闲农业”, 将特色农业融入特色山水, 融合特色民俗, 将农业优势产业带变成旅游精品线路, 名优特色农产品变成高端旅游商品, 科技种养劳动变成可参与体验的健身运动。到2011年底, 广西累计建立休闲农业景点1 680多个、农家乐旅游点1 390多个, 形成了田园观光、民俗融合、都市科普、长寿养生、滨海渔家乐等多种类型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3 890万人次, 休闲农业产业总收入108.9亿元, 农民从中增收50多亿元。休闲农业产业真正成为广西农民增收的幸福产业。2011年12月5日, 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听取汇报并参观现场后高度称赞说:“广西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 不但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还丰富了旅游内容。并且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为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1.7 速丰林产业

从2003年开始, 我区速丰林以每年2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 我区速丰林总面积达3 800万亩 (桉树林2 800万亩) , 速丰林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一位。至“十一五”期末, 我区速丰林活立木蓄积量达9 911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 全区木材采伐限额达到2 500多万立方米, “十二五”期间达到每年3 681.8万立方米, 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 我区木材产量1 526万立方米, 居全国第一位, 占全国木材产量的1/7强。2010年, 我区人工商品林成熟林分蓄积量每亩6.14立方米, 比2005年净增0.54立方米, 增幅为10%。2011年和2012年, 全区共实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30万亩和120万亩。桉树速丰林示范林每年每亩蓄积量最大已达3.32立方米。我区速丰林木材销售产值65亿元, 竹材销售产值20亿元, 其它初级林产品产值20亿元, 速丰林初级林产品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1.8 水产畜牧产业

水牛奶产量、大蚝产量、黄羽肉鸡产量均排全国第1位, 对虾产量排全国第2位, 罗非鱼产量排全国第3位, 家禽饲养量排全国第4位。全区水产畜牧养殖总产值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超过1 000亿元, 2011年达1 402.1亿元, 养殖、加工和服务三项总产值达2 335亿元。

2 推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措施

2.1 科技创新推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 广西科技部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桂”战略, 重点围绕粮食、甘蔗、桑蚕、畜禽、水果、水产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上项目, “十一五”期间, 广西通过组织农业科技攻关研究, 累计选育出农作物优良新品种271个, 获得农业科技成果566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 广西科技进步奖141项,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和《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与创新利用》两个项目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是2011年以来, 以实施“粮食安全、桑蚕茧丝绸、罗非鱼产业、畜禽安全生产”等4项重大专项和农业科技重点项目为重点, 开展新品种选育、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 对推进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自治区财政扶持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得到了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区各级财政支农投入资金达764.12亿元, 年均增长37.3%, 比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高出21.3个百分点, 2011年全区农林水事务支出310.9亿元, 增长19.5%, 高于全区经常性财政收入8.9个百分点。财政对“三农”投入量保持较快增长, 逐步形成了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龙头企业规模壮大, 合作组织发展快速

2.3.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 龙头企业起到领头羊的作

用, 如玉林市共有龙头企业590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 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0家, 构建起较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梯队。龙头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5家, 1亿元以上的34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73.29亿元, 销售收入179.86亿元, 净利润11.72亿元。

2.3.2 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 在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甚为重要, 如玉林市共有农产品专业市场9个, 其中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市场有3个;市场交易额97.15亿元, 净利润0.86亿元。玉林银丰中药港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辐射远至东南亚、日本等地, 是中药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完善的行业领跑者, 是全国三大中药材市场之一, 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封闭式中药材交易市场。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在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个产业成立了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如玉林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1 885个, 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21个, 市级示范社70个;在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5.9万人。合作社为社员销售产品总额30多亿元。

2.3.4 发展模式不断完善。

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模式为基础,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符合企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 “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已在我区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最重要的是促进了订单农业飞速发展, 保障农户稳定增收, 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中来。同时“公司+投资商+农户”等创新型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龙头企业正致力于谋求多方合作共赢。如玉林市201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56万户, 其中订单带动农户23万户, 订单总额54.5亿元,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39万户。前几年的禽流感时期, 家禽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全市家禽企业严格履行订单合同, 全部按照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 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 没有发生一起毁约事件, 树立起龙头企业的风范, 夯实了玉林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2.3.5 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连片集中种植和规模化养殖, 积极推进各项标准化认证和品牌认证, 提高了效益, 提升了产业综合实力。如玉林市, 2011年全市农业化经营组织共建设种植基地183万亩、基地牲畜饲养量625万头、家禽饲养量3.4亿只、养殖水面面积11万亩。全区累计认定无公害种植基地276个, 面积2288万亩,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 572个;通过ISO、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35个;获“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的龙头企业34个, 产品数量38个;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 (驰名) 商标的龙头企业有22个。

3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 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对农业特色产业的理解与认识不深

我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与各级领导与专业人士的努力分不开, 但对什么是“农业特色产业”, 怎样的产业才称得起为“广西农业特色产业”, 显然理解与认识不深, 把“广西农业特色产业”等同于广西农业, 这很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作为“广西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 应有“农业生产+企业加工+市场销售”完整的产业链, 应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出贡献, 糖蔗产业与桑蚕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例子。

3.2 发展基础较差, 设施较落后

我区近年来农业发展在基础建设与设施改进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特别是实施“桂中治旱”、“桂中农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以后, 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升,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为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从全区全方位来看, 农业发展的基础与设施仍然赶不上形势的要求, 如仍有60%左右的蔗田与桑园无灌溉条件, 80%以上的农作物还没有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增产明显的先进实用技术, 这对农作物的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3.3 农业科技创新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对称

广西蔗糖、蚕桑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历史原因, 支撑这些重大产业的科研力量无论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扶助到自治区自身力量的投入都很欠缺, 十分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来宾市的蔗糖产业, 新台糖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占该市糖料蔗面积的比重达85%以上, 新台糖22号这个品种在该市推广种植时间已有16年, 已出现品种退化, 产量含糖量下降、耐旱耐寒性能大不如前, 目前又没有新品种代替, 影响了来宾市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缺乏实力较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我区现已有一大批龙头企业, 但具有实力较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非常少, 如玉林市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34家, 10亿元以上的有5家, 上市龙头企业只有1家, 还没有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强, 带动农户数量不够多。玉林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只有39万户, 仅占总农户数的30%, 而山东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超过全省农户数的70%。

3.5 产业链不够长, 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

我区农产品基本以原料销售为主, 产品深加工度不够, 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 而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左右。我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比较落后, 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也比较晚, 大多数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 科技水平低, 以卖农产品原料或初加工产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只好把增值效益最高的精深加工环节拱手让区外企业。

3.6 品牌知名度不高, 缺乏高精尖科研产品

我区的农业特色产业, 很多在全国排名前列, 但产业大主要大在数量上, 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如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少之又少, 同时, 缺乏高精深科研产品也是我区的短板。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龙头企业也很少, 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

4 加快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进一步加快落实我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出的贡献很明显, 已成为我区“富民兴桂”的支柱产业, 大力促进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形成共识, 下一步是落实问题, 有关部门也已做出在“十二五”期间, 做强3个千亿元产业 (蔗糖、畜禽、速生林) , 壮大3个五百亿元产业 (粮食、水果、蔬菜) , 培育9个百亿元产业 (桑蚕、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优势水产品、油茶、草食动物、花卉、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 , 形成较完整产业链的发展计划。建议加大力度, 把这一计划落到实处, 在财政上加大扶持, 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在税收上予以优惠, 特别是在用地与信贷上要“特色特办”予以疏通。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车间”, 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环节。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123工程”, 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产业的同时, 挖掘培育新兴产业, 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

加大对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国家用于农业农村的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予以适当支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

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 促进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集聚, 特别是畜禽、速丰林、中药材、粮食、水果、蔬菜、优势水产品、草食动物、花卉、奶水牛等产业, 要加快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建设水平,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 严把农产品基地生产质量关, 积极构筑农产品标准体系、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投入品管理服务体系、农产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 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奠定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逐年提高“三品”控制面积。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 不断加强重大疫病疫情的防控力度。

结合龙头企业需要, 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 合理布局, 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 提升农产品品质, 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 形成优质专业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4.3 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特色产业的“火车头”。正是一批又一批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带动了我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 市和各县 (市、区) 要整合资源, 聚集优势, 力争农业每个百亿元产业都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3至5年的努力, 打造一批全区一流的龙头企业。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 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开展强强联合, 建龙头企业集团, 实现产业延伸。科学规划做大一批、资本运作做强一批、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品牌联盟组建一批在全区、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同时选择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 支持它们利用各种发展机会迅速发展, 争取尽快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研发机构,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科技攻关, 提高创新能力, 推进产业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培养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有计划的把业务骨干送到科研院所和国外进修, 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 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 改进生产加工工艺,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加快产业对接, 构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技术。

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布局, 实现集聚发展。选择政策环境良好、龙头企业聚集度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高、产业化水平高的县 (市、区) 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培育龙头企业集群, 创新发展模式, 集成要素资源, 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 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扩大, 全面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4 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要发挥我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遇, 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吸引和鼓励区外、境外资金来我区投资开发农业特色产业, 争取更多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广西, 扩大名特优新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出口。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藏和物流设施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集散力强、辐射面广、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特别是要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结点, 高标准建设若干国内一流的大型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若干个面向东盟周边国家的大型农产品出口贸易批发市场, 使之成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的中转站和贸易中心。

4.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服务能力不强, 是制约企业与农户有效联结的关键环节。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按照农民自愿、稳步推进、加强扶持的原则,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引导同类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联合社, 壮大合作社经济实力, 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同时, 要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承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行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等现代营销模式, 积极推动农批、农超、农企、农校、农社、农餐对接, 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 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进超市开设专卖点、直销点。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营销网,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推进农产品网络直销。鼓励城市社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 发展社区配送、小区直销等业务。全面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

4.6 开展良种良法推广普及工作

抓良种良法的推广普及是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捷径, 大力支持各市、县 (区) 积极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 千方百计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 认真组织实施优粮工程、“吨糖田”建设工程、优果工程、沃土工程,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先进技术, 普及推广桔杆还田、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 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与效益。

4.7 加快开展延长产业链与创建知名品牌工作

我区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原料丰富, 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 是短板但也是一种优势, 提高加工转化增值率, 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是有利条件。改善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条件,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 增强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提高科技水平, 掌握增值效益最高的精深加工环节, 提高产业的产值与效益。

按照市场化原则整合机制建立品牌, 注重以重点企业和强势品牌为龙头, 推动同类品牌向强势品牌集聚, 要求每个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形成1~2个骨干品牌, 进而打造若干个在全国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品牌, 力求在品牌整合上有所突破。高度重视品牌保护力度, 确保我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良好声誉不受侵害。同时, 创建知名品牌方面的工作也要下大力气去抓, 不但企业去抓, 各级业务部门也要去抓, 尽快结束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大、数量多, 知名品牌、著名商标少的局面。

4.8 培养农业特色产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

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不管哪个环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又离不开科技人才。因此, 要大力加快农业特色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自治区的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倾斜, 加快培养农业特色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进一步完善农业特色产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同时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 还要加大规模开展农村农业特色产业实用人才培训, 提高农村农业特色产业实用人才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摘要:近年来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八大产业,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发展过程中, 政府出台支持政策, 农业部门积极落实, 科技部门加强技术创新, 财政部门侧重支持, 龙头企业牵头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等是推进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当前发展情况提出了一些存在问题和促进发展的建议。

广西财经学院办学特色构想 篇10

一、打造学科特色

学科是高校的生命, 而特色是学科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学科涵盖着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内广泛的内容, 广西财经学院是建立不久的财经院校, 即使是老牌院校也不可能在本学科的所有领域完全地占据学术制高点。因此, 应当挖掘广西财经学院在各学科中的已有优势和着力于潜在发展能力, 打造和培育学科特色, 才能在该学科领域中取得独特的成就。

作为培养经济管理和经贸人才的财经院校, 广西财经学院应当构建全新的合理的学科体系, 既要突出优势学科, 又能促进整个学科体系的均衡发展, 主动适应现代化管理与经贸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发展尤其是东盟经贸投资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 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学校的特色

1. 在学科布局上要合理定位, 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 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 并由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确立学院的学科高峰 (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高原 (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科新地 (交叉学科) , 构筑学院的学科群。学院学科群应当具备应用研究和服务的优势和生命力, 着力研究和解决国家以及广西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社会转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为服务国家特别是地方的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比如自治区重点学科财政学在加强财政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 应当把地方财政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拓展东南亚财税问题的研究, 逐步形成和显现区域经济研究优势和特色。

2. 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 集中力量强化特色优势学科。

比如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 核心任务是要整合和集中资源保优势、促发展, 不断地扩大其影响力。

3. 拓展具有潜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

比如物业和会展等新兴产业领域, 应当打造成为学院办学亮点。要开辟“学科特区”扶持学校紧缺的重要学科。对某些代表财经类学科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学校还没有的学科, 应当开辟“学科特区”。先建设研究机构, 通过引进人才, 使学科快速成长, 待时机成熟时再发展相应的本科专业。对“学科特区”的建设, 学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当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创造良好的科研和学习条件, 使这些学科尽快成长起来。

4. 强化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基础学科是重点学科的支撑学科, 没有基础学科作支撑, 重点学科难以提高学科水平、难以创新、难以保持优势和特色。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睿智的源泉, 是开发人类智慧, 凝练人文精神, 培养优秀道德情操, 塑造健全完美人格, 培养人的内在品质所不可或缺的。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 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员工队伍和优秀学生。

5. 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

边缘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是培养复合人才的摇篮, 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探索与发展, 培育新的学科优势, 才能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校应当扶持边缘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在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财经教育与科研优势资源, 整合各学科优势力量,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 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尽快形成经济与法律、经济与科技、科技与法律、管理与法律等一批新兴学科, 并要将其发展成为学校新的学科与专业优势, 在立足广西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东南亚, 使学校学科特色更加突出。

6. 扶持薄弱学科, 改造传统学科。

比如法学、文学等学院相对薄弱的学科, 学院应当扶持其发展。管理类传统学科要花力气加以改造, 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 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和凸显自身特色

无论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涵盖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应当能够解决某一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并指导实践, 应用研究应当是能够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经济领域的具体问题并取得成果, 研究成果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这些应当是学科特色的重要体现。比如, 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和会计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广西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在这些学科领域, 要挖掘潜力,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 打造独特的学科建设特色。

二、培育科研特色

高校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高地, 因而高校不仅要承接已有的文化知识资源, 同时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创新知识与发展学术。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教学是立校之本、研究是强校之策, 教学、研究应当相辅相成。尽管广西财经学院成立不久, 起点也不高, 但必须兼顾教学与科研。因为没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空话。因此, 仍然要突出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把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和中、高级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在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要不断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 逐步积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资源, 争取尽快在部分学科拿到硕士培养资格, 使之与本科教育相得益彰, 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推动科研的发展。学院必须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力量, 重点学科及其相关的基础学科应当成为学院学科体系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并占到适当的比重。科研课题的选择要突出重点学科的特色和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 兼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特别青年教师搞科研, 并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养成“钻空子”的思维方式, 善于寻找科研领域中无竞争的蓝海, 因为“没有人的地方水草最为丰美”, 也最容易获得成功。基于此, 应当鼓励和支持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东盟问题的研究, 力争在这片科研领域的蓝海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此外, 要整合学院的优势科学研究资源, 实行跨学科组合与合作, 注重边缘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比如进行经济学与法学、管理学与法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着力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学院要以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处于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学科梯队的形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经费是学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科学研究的规模与水平, 是学科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 学校一定要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跨学科协同联合攻关, 争取申报跨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 通过重大科研成果来培养和体现自身的科研特色。

三、注重人才培养特色建设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目标和根本任务, 学院应当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 以及“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 应当逐步实行“两段制”和“三加二双学位”等培养方案。“两段制”培养方案的前两年, 安排统一基础理论课, 加宽基础知识面, 按照学科大类加强经济、经济管理或技术基础课, 使经济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和扎实性, 为学生的“通才”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后两年, 在宽专业口径中柔性设置专业方向。这样学生可根据人才市场信息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并可以跨专业方向选课。应当允许学生跨专业旁听, 以增强学生职业的可迁移性,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这种培养方案已经在部分专业实施, 效果是比较好的。此外, 应当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 培养复合型人才。“三加二双学位”培养方案, 是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专业, 前三年学习一个专业课程, 后两年学习另一专业课程, 在第四学年, 不仅要进行第二学位的学习, 同时进行前一专业的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撰写, 五年修业期满, 成绩考核合格, 可以获得两个专业学士学位。这是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良好途径, 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先例。以法律人才的培养为例, 当前世界各国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 即北美模式、澳大利亚模式、英国和欧陆模式。北美模式、澳大利亚模式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实践已证明, 这两种模式培养的法学人才较能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 更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英国和欧陆模式的国家包括英国在内也正在考虑和开展改革其法学教育的模式, 逐步向北美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发展。由此可见, 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各类人才培养经验, 并根据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设计和筹划相应的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有文、理、法等多个专业, 已经拥有培养经济与法律、技术与法律、技术与管理等多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 尤其是财经方面的优势教学资源。因此可以认为, 如果按这一思路发展, 必将能形成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营造校园文化特色

人们常说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名片,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需要浓郁文化氛围的沃土。校园文化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拥有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 自然是读书的好地方;而人文景观也是智慧的源泉, 它能够使置身其间的人感受到一种庄严、净化和超越自我的氛围。校园文化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将在现实生活中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并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荀况《荀子·劝学》篇中也指出:“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能塑造和成就良才。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每一个人都将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并因此养成独特的、健康的兴趣爱好, 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优良品质。这能够在客观上为学生确立和构筑成才的方向和平台, 从而奠定成才的基础。

虽然在新校区建成之前我们校园面积有限, 没有青山, 也缺乏绿水等自然景观, 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整合所有资源, 将学校打造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庄严静穆的绿色校园。在此基础上, 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以校风建设为基础, 以教风建设为主导, 以学风建设为核心, 通过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培育, 凝练和营造无形的校园文化来弥补有形校园文化的不足。

(一) 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高校特色的集中表现, 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作为其校训;南开大学校训是“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这些简练的语言, 蕴涵、凝聚和绵延着丰富的校园人文精神。基于这种精神, 一批批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这些各具特色的校训充分体现了每一个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可以说,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 是校风的凝练, 它展示着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正因为如此, 作为培养理财人才为主的高校, 广西财经学院的校训定为“诚以修身, 信以立业”。它阐明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 凸显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揭示了学院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它要求全校师生员工都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端正态度, 努力工作, 勤奋学习, 诚实劳动,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学校的目标就是通过校风建设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 通过学习校训、理解校训的含义, 自觉地实践校训来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以诚为本, 让诚信成为学生毕生坚守的人生信念。

(二) 树立良好的教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的教风主要表现在教师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能力, 涉及到教学规律的把握、育人意识的增强和遵守教学纪律意识的提高等各个方面。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说明优良教风可以激励教师恪尽职守, 对于形成良好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有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治教风范, 高尚的师德、高深广博的学识、厚实的修养、高远的志向、宽阔的胸怀、勤奋好学的精神、恒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拥有以此为基础凝练和升华而成的厚实的人格背景, 超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才能成为学生的治学楷模。树立良好的教风, 就要大力提倡“厚德、博学、严谨、善教”, 注重师德、师仪、师艺的完善。师德是教风之魂, 缺乏师德, 将毫无责任感, 缺乏对学生的爱心, 即使水平再高, 也达不到教书育人的基本;师仪是教风之形, 良好的形象、文雅的仪表、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谨好学的精神状态, 可以成为学生的观照榜样;师艺即教师的学识、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它是教风之本。渊博的学识, 独立的见解, 勇于创新的精神, 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 对学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张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教风, 学院要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将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 构建教风建设制度平台。激励教师敬业爱岗, 严谨治学, 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影响学生;要勤于学习, 勇于探索, 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要教纪严明, 举止文雅, 衣着整洁, 作风正派, 为人师表, 立行可模。总的来说, 教风制度安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师德规范;二是规定教学标准;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四是建立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五是确立制度执行监控措施和手段, 以制度建设促进与推动教风建设。

(三) 抓好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绩效, 甚至影响今后的成长和进步。一个高校具备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 才能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种熏陶和影响, 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学生学习阶段, 还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成就事业发挥重要作用。要把“进取, 勤奋, 创新, 成才”作为学生良好学风的规范与要求, 促使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勤奋学习、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与实践, 构建以学校为整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制度为保证、激励为牵引的学风建设机制,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广西特色文化 篇11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72-03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发展、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泛珠江三角区的经济发展,广西经济大踏步向前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大力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以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适格的人才。本文试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背景、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内容等方面对广西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食品安全急需大批食品安全高技能人才

广西区政府历来重视食品安全,目标是把广西建成西部地区食品安全最放心的省区之一。2011年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广西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共建了广西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人才小高地,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的关键检测、监测技术问题,为公众食品药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广西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健全“10大工作体系”、重点实施“10大工程”和继续深化“10大专项整治行动”的措施。2013年制定了《广西食品安全监测计划(2013—2015年)》。2014年继续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食品安全。2015年2月审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方案》。而这些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大量的食品检测人才。

(二)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的迫切需要大量食品专业人才

2010年,广西区政府公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在14个优先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中,食品排第一,食品工业也是优先重点发展的“14+10”千亿元产业中销售收入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是最有优势的五大产业之一。食品类专业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中排名第一。

(三)经济转型期下广西粮食行业急需大量食品专业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在粮食行业的推进,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较为完整的粮油质量检测体系粮油质量检测监测工作被弱化,基层质检机构检验人员、检验技术、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要求。此外,随着粮食企业的改革,粮食学校纷纷“更名换姓”,寻求新的发展,撤消了许多传统的粮食类专业,兼之粮食系统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及转行,造成现有懂粮食质检、粮食储藏等知识的食品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建设理念

以服务广西经济发展需要为宗旨,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确定了“食安为本、粮油特色、营养为辅,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建设理念,十分强调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性、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专业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突出办学特色,以特色专业的各项指标要求为建设方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使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校企合作、服务广西食品产业及广西粮食行业等方面都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特色优势专业。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有四:(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七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模扩教”、“双堂施教”、“双训促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的改革,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真正体现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强化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设立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需求进行联合办学,共同培养订单式人才。(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面向就业岗位,分析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彻底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角度出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多岗位弹性就业。实行“双证书”制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考试全面接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彰显粮食特色。(3)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进修,加强教师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与交流。通过制度约束,保障教师不间断地投身生产实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新技能。鼓励教师校外从事技术兼职,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挂职锻炼1个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多形式引进企业界人士进课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不同形式,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各类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人数达1200人/年。申报科研项目1-2项,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课题。(4)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的特点,与广西国泰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设1个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按企业生产实际序言进行运作和管理的、共享型的、融教学、服务、科技开发为一体的粮食检验中心。此外,在原有13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增加建设2-4家稳定合作条件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建立工学结合的“六双制”人才培养模式

“七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是:“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模扩教”、“双堂施教”、“双训促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双纲导教”是指所授课程必须制定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以指导教学;“双师执教”是指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双模扩教”是指课程体系是由“食粮双模块”组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范围;“双堂施教”是指课堂由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理论课以课堂为主,实践课以现场操作为主;“双训促教”是指实践课由校内实训课与校外实训课组成,校内实训课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校外实训课在企业进行;“双向考核”是指学生的学习效果由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双证就业”是指毕业生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七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来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

(二)重构“食粮双模块”专业课课程体系

图1 “食粮双模块”专业课课程体系图

立足食品安全,依托粮食行业,兼顾国民营养保健,重构“食粮双模块”课程体系(见图1),确定了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配餐设计课程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使学生可在粮油保藏、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营养指导四个领域就业。

(三)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开发适合学院特色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教材。拟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设计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每个检验项目即为一个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纵向排列。学生通过四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深刻掌握食品行业不同企业检验岗位必须掌握的食品检验感官、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知识、技能的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工作而不是如何去操作,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网站建设。为了更好地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化教学,积极建设课程网站。可考虑率先建设核心课程食品分析与检验和粮油保藏2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负责人说课、课程标准及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企业案例等内容。

3.素材资源库建设。素材资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按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

(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继续完成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和广西国泰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学习环境;在广西国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设立检验、加工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将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安排在企业实验室进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达到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资源。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共同推进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的,开启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五)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制订可行的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的督促、考核;支持专业带头人的储备人才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机构和企业学习、培训,掌握先进的食品检测、加工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支持专业带头人储备人才主持或主参横向课题、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建设工作,丰富专业领域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建立奖励机制,对按期达到专业带头人标准的实行奖励,可适当提高经济待遇或物质奖励,亦可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2.骨干教师培养。制订可行的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增强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提高骨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实施“1+1”帮扶计划,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通过培训学习,掌握食品检测、加工领域的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3.青年教师的培养。制订可行的新教师培养计划,并进行年度考核。通过“导师带培”的方式进行新老教师的交流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以学历深造、业务培训、短期进修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获得企业工作经验,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申报科技项目、参加社会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4.提高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在科研方面,拟于2016年底前申报科研项目1-2项、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同时还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在社会服务方面,现已开设了食品检验工(中级)、粮油保管员(初级、中级、高级)、饲料检化验员(初级、中级)、中控工(初级、中级)、设备维修工(初级)等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形成了每年为社会培训近1000人次左右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实施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后,凭借有利条件,拟在现有基础上申请开展饲料检化验员、食品检验工等工种的高级工鉴定,并拟对各类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人数每年达到1500人次以上。

四、结束语

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和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但是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专业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因此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广西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人才小高地举行揭牌仪式. http://www.gxfda.gov.cn/gxfdanet/gongzuodongtai/2290.jhtml,2012-01-19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http://www.gxzf.gov.cn/zwgk/bmdt/201401/t20140116_427896.htm,2014-0116

[3]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办召开201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EB/OL].(2015-02-26)[2015-02-27].http://www.sda.gov.cn/WS01/CL0005/114704.html

[4]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

[5]潘玉民,张全柱,薛鹏骞.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作者简介】蒲海燕,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广西迈向民族文化强区之路 篇12

(一) 勇于担当:以首府南宁为代表的“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是南宁的城市精神, 意思是, “做人”能帮就帮, “做事”敢做善成。作为广西“首善之区”, 南宁市大力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以及“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树立了改革发展的新形象。“敢做善成”精神, 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争优创先的“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胸襟气魄。“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南宁城市精神顺应了南宁这座区域性国际城市走向世界的步伐, 并凝聚全市的力量, 结果打造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为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领头羊作用。

(二) 创新争先:以柳钢、玉柴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精神

创新争先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广西两大“龙头企业”为例, 柳钢的“求变、求进、求强”精神和玉柴的“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 正是广西精神“创新争先”在企业文化中的生动体现。

“柳钢速度”———“求变、求进、求强”的精神, 激励人们奋勇争先。从1958年建厂伊始, 柳州钢铁厂就在不断地奋力求进、不停创新。广西这座“十里钢城”, 从1987年起连年位列全国大型企业500强, 2001年到2005年底, 仅用短短5年时间, 就实现产值翻两番多, 达到了年综合产钢600万吨的能力, 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0亿元。柳钢创造的这一令人惊奇的发展速度, 已被钢铁同行们惊诧地誉为“柳钢速度”, 柳钢速度代表了广西人民奋勇争先的“钢铁意志”。“玉柴现象”———玉林柴油机集团公司“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 也创造了行业奇迹。“和谐”是玉柴的人文观。构建“和谐玉柴”的基本要素, 就具体化为“忠诚、博爱、协同、安康”, 这是企业和员工共同追求的最佳状态。“共赢”是玉柴的价值观, 就是“与利益相关方共享企业成果, 实现长期最大化共赢”。

(三) 开放进取: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精神

新世纪以来十多年, “勇于创新”的“广西精神”催生了“沿海发展新一极”。2006年3月, 一个后来被称为“湾办”的机构———北部湾 (广西) 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6年时间里, 北部湾经济区发生了质的飞跃:大产业在这里集聚, 临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2011年11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其中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园区达到5个。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占地面积不到广西的1/5, 人口不到广西的1/4, 但创造出的经济总量却超过广西的1/3。这个迅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正改写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风情与魅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愈来愈呈现蓬勃向上的态势背后, 愈益凸显的推动其发展的内生力量同样澎湃涌动, 这就是引领壮乡发展的“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它已深深根植于这片热土上, 并将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日益巨大的力量。

(四) 众志成城:以团结拼搏的传统精神助推广西跨越式发展

“众志成城”是一种万众一心、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地与困难作斗争、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地处北部湾低洼地带的广西人民正是凭着众志成城的精神, 一次次筑起防洪大堤, 击退洪魔, 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如2005年夏, 百年不遇的洪水突如其来, 肆意横行。危难关头, 自治区领导和有关受灾的市县领导靠前指挥, 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冲在抗洪最前面, 南宁市陆续向梧州、贵港、贺州、来宾等受灾的兄弟城市送去救援物资, 桂林市中心血站紧急调运血液支援梧州灾区第一线, 自治区卫生厅及时派出医疗队、防疫工作队, 奔赴灾区开展救灾防病, 自治区粮食系统紧急调运粮食供应灾区。全区干部职工和各界人士踊跃向灾区捐款700多万元, 也给灾区人民送去患难与共的温暖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二、以文艺精品生产与文化品牌打造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新形象

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 对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有过相当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广西创造了一批代表广西文化最高成就的文艺精品, 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 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 提倡艺术创新, 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展示广西文化新成就新形象。

(二) 打造文化品牌占领文化市场

文化品牌是文艺精品的市场化结果, 它代表文化实力与强度。文艺精品转化为文化品牌是一个由作品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在过去的十余年里, 广西文化产品的生产表现了强劲的势头。电视、电影生产方面和出版方面十分显著。2011年, 广西区新闻出版业生产总值突破1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8.75%, 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在大学图书出版单位中居前十位的业绩为代表, 广西出版产业品牌十分响亮。以《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项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带来了惊人的产业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成为广西文化产业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三) 发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文化特色

通过文艺创新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 要以挖掘整合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石。广西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品牌, 实现文化创新的宝贵优势。广大文艺工作者应遵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践, 感悟原生文化资源的精髓和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精神,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创造出富于时代精神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作品。

(四)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壮大文化实力

民族强区建设, 要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以壮大自己。广西比邻东盟, 地缘相连, 文化相近, 交往历史长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合作与学习借鉴的习惯与传统, 因此, 在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广西可以更多的注意吸收借鉴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2005年8月, 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文件。2007年1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 这就从法律上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合作提供了保障。

(五) 创新政策, 改善管理

一要制订重点文艺作品生产规划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实施规划, 统筹推进广西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产业重点品牌建设。二要出台文艺精品生产和打造文化品牌的专项投入政策, 安排资金, 保证精品产出。三要进一步完善签约各项精品创作生产制度, 如签约作家制、签约理论家制、签约艺术家制等, 确保制度保障出成效。四要进一步完善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品牌打造的奖励政策, 将作品、项目奖励与艺术家、文化团队、文化企业的奖励结合起来, 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将艺术创新奖励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奖励结合起来。设立省级文化荣誉称号。五要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 调动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投身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培养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艺家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

三、以大园区大资本大集团大项目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 广西文化产业园区推进路径

1.厘清发展思路

进一步开阔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 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战略平台整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广西文化资源,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要素和产业集群优势, 科学把握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地向前推进, 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产业政策先导

抓紧制订并实施《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聚集区认定管理方法》、《广西促进文化 (创意) 产业聚集发展的若干政策》、《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等, 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以政策环境营造园区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金融支撑体系, 以政府和政策强势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园区体系和特色文化功能聚集区、文化中小企业集群为要素配套的文化产业集群体系建设, 广西文化产业才能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3.优化选址布局

首先, 优化园区内部产业布局, 引导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尽可能向园区集中, 强化园区“孵化器”功能。其次, 引导各集聚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 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 实现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根据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规划集聚区的产业结构, 激励集聚区内不同企业互补合作, 形成规模经济。再次, 在宏观布局上, 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统筹城乡建设结合起来, 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与本地产业布局结合起来, 使之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培育, 有利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外向度。

4.搞好园区规划

破解的关键在于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园区发展道路。有了特色, 园区各项工作就更加专业化、对产业的研究更深、对产业的需求了解更透, 政府各项推进举措更有针对性。最终的目标是要按照品牌提升策略, 抓住项目、产业链、产品、品牌、服务、管理等关键环节, 努力培育、提升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 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园区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5.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突出重点, 在引进外资和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具有龙头作用的产业, 打造产业“航母”, 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形成一大批文化产业集群。二要科学发展, 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上下功夫。注重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经济层次和素质。三要利用资源, 在挖掘广西地域文化比较优势上下功夫。

6.做好龙头带动

围绕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 分项目实施的办法, 请专业机构做好项目策划和储备, 高起点策划、高品位设计、突出特色, 体现功能, 优先做好龙头项目, 特别是产业关联度高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列入首选, 以龙头项目带动园区发展。

7.改善软硬环境

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要下大气力改善和优化投资软环境, 在提供优惠政策、实施高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建设高品位人文环境上多努力。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 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高级文化人才, 实现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聘任高科技人才, 建立高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 成为园区内产品的开发和招商项目的助推器, 成为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 成为民营企业孵化器。

8.扩大招商引资

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原则,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运作机制, 充分利用政府、文化、投资机构、中介组织、企业的力量, 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开发整合能力。要扩大对外宣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广泛吸引外资参与投资建设开发, 鼓励当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进入园区, 全力推进合格市场主体建设。注重引进有开发和经营实力的产业集团, 集中建设, 以此提升广西文化旅游项目的品味和层次。对文化产业园入驻的投资建设业主, 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在具体项目上, 主动服务, 提供便捷的行政审批,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二)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城建设

打造文化广电科协、新闻出版、实景演出等三大板块。建设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文化旅游、展示交易、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服务社区, 释放广西文化生产力, 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广西各类文化要素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推进南宁博物馆、南宁民歌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配套推进新区交通网络、地下管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联系, 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搞好服务, 确保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三馆三街” (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美术馆、铜鼓博物馆和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 、龙象谷等相关文体、旅游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推动南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 抓紧大项目落地

1.跟踪长线资本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防城港市委、市政府, 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开启的中国—东盟 (防城港) 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 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

包括影视工业产业园、国际影视制造基地、影视国际贸易中心、影视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际影视文化休闲中心、影视文化广告创意中心。通过防城港这个对接点,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影视文化能够得到一个全面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一方面中国影视从这里进一步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文精神;另一方面, 东盟影视文化, 如泰国的商业影视作品、越南的艺术片、新加坡的电视剧等, 都在国际影坛享有好口碑, 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电影季、建成影视文化产业园, 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切入口。

2.以大型传媒集团为主体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八大发展中的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园区战略是这样定位的:将建设北部湾出版传媒基地。北部湾出版传媒基地起步阶段将设置:数字出版中心、动漫创意影视制作、现代印刷包装产业、出版传媒文化观光旅游休闲等四个功能区。在建设基地的基础上, 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 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从而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和附加值。通过项目多功能区的有效运营, 基地在建成初期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以上, 待资源充分整合后, 可在3~5年内实现总产值过百亿元的目标。

3.“三网融合”助力广影影视 (创意) 产业园区

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利好下, 广西电影制片厂老厂区初现的影视创意产业园区和南宁高新区动漫产业聚集区。广影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影历史文脉和电影工业遗产。广西电影制片厂区内形成一个广西最大的集影视制作、电影放映、艺术教育、体育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影视娱乐广场。现广影的周围聚集了72家影视机构, 其中国有11家, 民营61家。

地方政府要尽快建设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广西电影制片厂为龙头, 将各民营影视公司整合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区域内外, 结合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风貌保护, 可规划为广影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二期三期工程, 使之成为广西影视剧制作产业的重要平台和市场。还要加大政策力度, 使之更为宽松和优惠, 以吸引外来影视产业元素, 改变和活跃广西广播影视产业的局面。

4.以集群化发展广西印刷工业园区体系

一是组建印刷集团。在两到三年内, 视条件成熟情况, 通过合资、参股、收购、联合、重组等整合手段, 组建3~4个大型印刷集团, 即广西书刊印刷集团、广西报业印刷集团、广西正泰彩印包装集团和广西真龙彩印包装集团。

二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北海市等印刷业较为发达的市区, 要带头大力招商引进资金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外商投资, 新增5个产值上亿元以上的大企业、30个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一批500万元以上产值的技术含量高, 产品结构合理, 具有“专、特、精、新”特点的印刷企业;新增可录类光盘生产线8条, 只读类光盘生产线2条, 全面拓展广西印刷复制业大企业总量的增长, 全面提升广西印刷复制业的竞争实力。

三是以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实力。重点建设5个产值超亿元的印刷工业园。引进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跨国公司进入园区, 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抓好、抓精一批重大项目和拳头产品, 从而实现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升级;形成集展销、培训、商务、设计、印刷、金融、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新型印刷工业园区提高产品配套能力。

(四) 增加金融支持的策略与途径

1.积极营造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广西可借鉴湖南省的经验, 由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相关金融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支持。

2. 设立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重点支持文化新兴产业

建议自治区政府主导成立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基金为封闭式基金, 采取定向募集的私募方式, 主要面向相关政府机构及具长期投资能力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 其中自治区政府机构出资51%以上。基金理事会为基金投资最高决策机构, 理事长由财政厅推荐, 常务副理事长由文投集团推荐, 理事设若干名;基金委托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为基金管理人。

3. 建议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作为自治区财政厅直属事业单位, 受自治区政府委托行使出资人职责, 并在基金理事会领导下, 履行基金的运营计划、监督管理、项目决策、绩效考核等职能。

4. 建议成立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作为广西文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建议成立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作为广西文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参股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作为基金管理人;可以在深圳注册成立合资创投公司, 以便于与深交所的指导和业务对接, 有利于创投人才的招募和创投公司的发展。

5.落实贷款贴息、金融扶持政策

要在《指导意见》构建起来的文化产业基础性金融制度框架下, 要研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明确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贷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贴息支持, 对银行和担保机构支持辖内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增贷款或担保代偿形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积极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 通过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 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并把这部分财政资金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由年度两会审议通过和监督执行, 才能确保贷款贴息、金融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6.以税收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 [2008]114号) 和国家现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自治区层面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 既有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有关于文化企业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进出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体系。

关键在于把中央和自治区支持文化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到位, 湖南的经验很值得广西借鉴。湖南财政厅出台了对动漫产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 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 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 吸引了全国大量的资金流向湖南文化产业。

四、以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广西文化“走出去”

文化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泛北部湾合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 在泛北部湾区域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 要强化创新意识, 进行文化制度创新, 并制定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发展战略, 从文化资源价值、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 对文化交流合作的目标、原则、任务和实施路径, 做出长远规划, 逐步实施。

(一) 针对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发展需要, 建立配套的文化合作政策体系

由于文化交流合作的“例外性”, 往往需要特殊政策的支持。泛北部湾文化合作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次区域合作, 首先就要享有中国—东盟合作层面上普遍性的政策体系, 主要有《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等系列文件以及各种重要会议论坛的共同声明、宣言等;其次, 享有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法律文件, 有2005年《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9年《建立中国—东盟中心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关于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谅解备忘录》等, 将传统知识等列入共同保护范围。

(二) 建立和完善的协调机构和机制, 扎实推进国际区域文化合作

从制度进入到运行机制层面, 应该说,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现有机制是成熟稳定的, 主要有国家级国际合作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其系列年度会议论坛, 部省级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 还有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各种会议、论坛和展销会、交易会等。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有机制, 设立针对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统一协调机构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 包括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可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机制中, 设立文化合作机构或小组进行组织协调;也可发挥中国—东盟中心联系泛北部湾国家驻华使馆和驻穗、驻邕领事馆, 建立文化合作小组, 进行常规性、长期性的文化合作运行, 解决泛北部湾和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加强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平台建设, 使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

利用中国—东盟层面的文化平台, 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其年度论坛会议、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 增设文化产品专题展或论坛, 也可举办泛北部湾或者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设立文化产业合作 (专题) 论坛;应该花大力气参照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 建设泛北部湾文化合作区, 营造泛北部湾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使文化交流合作得以常规化、日常化、持续化。

(四) 建设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文化保税区, 创新产业园区

使文化合作落于实处, 持续发展。利用中国方面保税区体系的政策优势, 选择合适的保税区或周边区域, 全力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 作为泛北部湾文化合作以及中国—东盟文化合作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 可以根据文化保税区的功能特点, 以保税区的政策为依托, 结合泛北部湾的发展环境和文化发展, 确定重点产业,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构架。可以按照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发布的2012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及各文化产业行业规划的安排, 选择有资源优势、有发展基础, 属于发展重点的产业, 包括出版传媒、动漫游戏、音像影视、工艺美术、工艺玩具及广告制品等产业, 入驻文化保税区或产业园区, 建设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构建文化产业集群, 使文化合作落于实处, 开展产权交易、进出口代理、产品进出口、简单的产品增值加工等业务, 使文化贸易产生成效, 才可以持续推进, 不断发展。

(五) 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 推进文化“走出去”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提供金融支持, 扶持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进出口文化企业和项目。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文化行业的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文化出口的扶持资金, 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保费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出口, 支持文化企业对外合作, 对国家支持的出口文化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免征关税。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 多方面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利用好中国—东盟投资资金, 利用好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 引入社会资金, 在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文化企业予以支持, 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文化进出口企业, 重点支持面向泛北部湾区域的文化贸易活动和项目。

(六) 注重文化资源利用和品牌保护, 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上一篇:连续肾替代疗法下一篇:艺术家眼中的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