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2025-01-02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通用12篇)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1

2011年11月, 郭声琨书记在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炼概括出了十六字的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广西精神, 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 是广西各族人民用几千年的历史所熔铸成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当前, 站在21世纪现代风帆下奋力远航的广西人民, 正在开展着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的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弘扬广西精神, 将给我们的事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对此高度重视,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广西精神。

一、弘扬广西精神, 提振广西文化自信

广西历史悠久, 文化多元, 物产丰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和睦相处, 合作交融、团结互助, 形成了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环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 为维护祖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独特的奉献, 磨炼出了开放包容的内在素质, 并始终如一地以创新争先的作风与劲头, 推动着广西的进步与繁荣。广西人民在八桂大地上, 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以广西精神为标志的精神文化。八桂子弟侬志高、瓦氏夫人、袁崇焕、陈宏谋、冯子材、刘永福、韦拔群、李宗仁、李济深、梁漱溟、王力、李宁等杰出人物, 是广西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代表性人物。千百年来, 广西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贡献, 其业绩和精神, 辉映山川, 永载史册。

广西精神, 是广西文化的精髓, 是广西人民的形象标志。弘扬广西精神, 让我们回顾自身发展的历史, 感悟广西人民的内在美德与强悍能力, 惊叹先辈光辉业绩之伟大, 从而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提振起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激发了我们奋发上进, 传承荣光, 开拓新世纪伟大事业的豪情, 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

弘扬广西精神, 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强化文化软实力, 意义重大。其中, 通过弘扬广西精神, 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是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环。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激发文化创新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创新力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生, 文化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理论引导, 文化创新与人才的聚集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密切相关, 文化创新的成果造福于全体人民大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是提升文化创新力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广西精神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动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 扶植创意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 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举措;增强广西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实力, 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目标。

三、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以弘扬广西精神为动力, 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一些:

一是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高度和文化新形象。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 展示文化形象。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 在标注广西文化高度、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以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天上恋曲》、《碧海丝路》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成就;以作家东西、鬼子等为代表的广西作家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为标志的文学成就;以广西电影集团的《冰雪同行》、《碧罗雪山》等影片为标志的电影艺术成就;以漓江画派为代表的美术创新艺术成就;以接力出版社文艺精品图书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为标志的出版成就;以《印象·刘三姐》创造的大型实景演艺成就, 等等。这些文艺精品与文化艺术成就, 包含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实践已经证明, 大力推进文艺精品生产, 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 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扶持原创性作品, 提倡艺术创新, 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展示广西文化新高度、新形象。

二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民族思维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的重要工具, 是人生的导向, 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 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力、创造力。思想强则文化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 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也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 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力。一个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引导的民族, 是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民族。广西要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不断强化文化创新力, 强化思维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焕发民族创新力, 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作用, 使其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壮大广西文化实力。在数字化、信息化新形势下, “文化+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亮点。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兴业态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借助科技之力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兴业态的文化产业主要指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总量的提升, 壮大广西文化实力。

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凝聚力量, 焕发活力, 提升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促进广西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是广西500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在当前我区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以更开放的胸怀和举措, 更加奋勇争先的创新姿态, 投身广西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建设事业中, 把广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 在祖国南疆, 构筑起一片最适应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2

一、单选题

1.桂林兴安灵渠是哪个时期开凿的?

A.春秋时期

B.秦代

C.汉朝

D.唐朝 2.战国时期,广西属于()的一部分?

A.百越 B.南越 C.西瓯 D.粤西 3.南宁简称为“邕”始于哪个朝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4.《全唐诗》收录诗最多的广西人是哪一位?

A.曹邺 B.曹唐

C.蒋冕 D.蒋昪

5.柳侯祠(罗池庙)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而建造的庙。

A.蒋冕 B.曹唐 C.韩愈

D.柳宗元 6.()是广西土司制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

A.宋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下面哪位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

A.黄绍竑 B.俞作豫

C.韦拔群D.李明瑞 8.广西最曲折的河流是哪一条?

A.左江 B.右江

C.红水河

D.浔江 9.广西水能蕴量最丰富的河流是哪一条?

A.左江 B.右江

C.红水河

D.浔江 10.下面哪个地方被称为是中华白海豚之乡? A.金滩 B.三娘湾

C.银滩 D.白浪滩

11.广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是哪一座?

A.太平府孔庙 B.灌阳文庙 C.武宣文庙 D.恭城文庙 12.截至2015年9月,广西共有多少所高等学校?

A.74 B.76 C.77 D.78

13.北部湾区域性国际性枢纽建设要求到2020年,北部湾港通过能力达到5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万标准。

A.1600 B.1500 C.2000 D.1000 14.广西最大的投资来源地是()。

A.粤港澳台 B.韩国 C.日本 D.美国 15.目前,广西对外开放的首要战略方向是()

A.东盟 B.日本 C.欧美

D.美国 16.广西有多少个世居民族?

A.14 B.13 C.12 D.11

17.下面哪个不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

A.布依族 B.回族

C.彝族 D.水族

18.广西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是哪一个?

A.京族 B.毛南族

C.壮族 D.水族 19.目前广西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A.15 B.14 C.13 D.12

20.下面哪一个是广西目前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所在地?

A.环江 B.罗城 C.巴马 D.大化 21.下面这种白裤瑶建筑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A.居住

B.集会

C.牛棚

D.谷仓 22.下面哪一种建筑是侗族的鼓楼?

A.B.C.D.23.下面哪一个是红瑶的传统服饰?

A.B.C.D.24.下面是广西的什么竞技活动?

A.筷子舞

B.板鞋竞技

C.竹竿舞

D.舂米舞 25.下面哪一个是京族特有的乐器表演?

A.牛腿琴 B.月琴

C.独弦琴

D.天琴 26.仫佬族民间最盛大的节日是哪个节日?

A.依饭节 B.分龙节

C.哈节 D.尝新节 27.跳弓节是广西哪个民族较为隆重的节日?

A.仡佬族 B.彝族

C.毛南族

D.水族

28.哪一位是1961年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

A.傅锦华 B.黄婉秋

C.吴似梅

D.王予嘉 29.下列哪些博物馆不属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

A.广西民族博物馆

B.靖西旧州壮族博物馆

C.东兴京族博物馆

D.金秀古陈瑶族博物馆 30.()素有“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美誉?

A.灵山大芦村 B.扬美古镇 C.黄姚古镇 D.邕州古镇

31.1984年哪一位运动员获得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成为广西第一枚体操奥运金牌?

A.吴数德

B.吴文凯

C.李宁

D.叶乔波

二、多项选择

1.下面哪些属于广西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

A.麒麟山人 B.甑皮岩人 C.白莲洞人 D.柳江人

2.秦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设置了哪三郡?

A.桂林郡

B.南海郡 C.象郡 D.苍梧郡 3.下面哪些是太平天国将领?

A.韦昌辉

B.萧朝贵

C.黄鼎凤

D.谭绍光 4.下面哪些人物属于晚清抗法名将?

A.郑献甫 B.冯子材

C.岑毓英

D.刘永福 5.广西北部湾港主要由哪三个港组成? A.防城港

B.钦州港 C.北海港

D.廉州港

6.西江经济带的航运建设,要求按照现代港口标准建设哪些枢纽港?

A.南宁

B.柳州 C.梧州

D.贵港

7.在“一带一路”建设者,广西要加快()开放发展。

A.左右江革命老区 B.珠江-西江经济带 C.北部湾经济区 D.资源富集区 8.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平台包括哪些?

A.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B.中马“两国”双园

C.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D.南宁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9.广西壮语方言可分为哪两种主要方言?

A.东部方言

B.西部方言

C.南部方言

D.北部方言 10.下面那些属于广西汉语方言?

A.粤语

B.西南官话(桂柳话)

C.平话

D.客家语 11.下面哪些是瑶族传统节日?

A.哈节 B.盘王节

C.祝著节

D.晒衣节 12.下面哪些是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统饮食? A.B.C.D.13下面哪些民族曾有民间规约?

A.壮族 B.侗族 C.苗族 D.瑶族

14.下面哪些广西瑶族文化遗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长鼓舞 B.铜鼓舞

C.密洛陀

D.瑶族服饰

15.下面哪些广西壮族文化遗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壮剧

B.铜鼓习俗

C.织锦技艺 D.嘹歌

16.下面哪些广西传统戏剧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壮剧

B.桂剧

C.彩调

D.侗戏

17.布洛陀被视为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寓意可能是哪些?

A.鸟部落的首领

B.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祖公(首领)

C.善于施法的祖公(首领)D.山谷中的首领(老人)

18.截止2015年,广西哪些项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A.灵渠 B.花山岩画

C.三江侗族古建筑群

D.海上丝绸之路

19.2014年6月23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广西()的喀斯特地貌。

A.桂林 B.柳州

C.环江

D.百色

三、填空题

1.“广西”名称的由来始于________朝。

2.广西现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城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_________年。

4.广西最高的山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越边境山上的关口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中国南疆第一关”。

6.中国7000多个岛屿中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广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西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广西南宁从年开始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9.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______________为中国第六个保税港区,这成为中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

10.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__________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1.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3

摘要: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办,壮锦神秘的面纱被撩起,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被推向国内外市场,受世人瞩目。然而它与其他民间艺术传承一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规避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对古老民间艺术的冲击,打造集设计、加工、交易、鉴定、展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为海内外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开发是首要任务。

关键词:壮锦设计;市场开拓;经营模式

一、壮锦发展现状

壮锦是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在织物的正背面形成对称纹样,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等[1]。其中主要沿用的传统纹样有云纹、水纹、回纹、花卉以及动物纹等,富有浓厚的传统和民族特色。

从漫长的古代到文革时期,壮锦都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严格禁止织造壮锦的文革时期,壮族人民也没有真正停止过对壮锦的生产和使用。改革开放后,禁止生产、使用壮锦的禁令废止了,政府提倡大量生产壮锦,并在靖西、宾阳、忻城等地重新成立了壮锦织锦厂。而忻城壮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壮族织锦工艺连同绣球工艺获得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广西规模较大、产销较好的壮锦成品有头巾、枕巾、背袋、坐垫、沙发背布、腰带、针线包、手提袋、围裙、被面以至壁画等等用品和图案,有上百种,远销国内外,深受用户喜爱。然而,生产的分散不集中也造成了壮锦市场、工艺、产品的参差不齐,在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中,简单实惠大批量生产的生活用品逐渐取代壮锦生活用品地位,壮锦的营销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壮锦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壮锦工艺品品种单一,纹样陈旧落后,材质低档,不耐存放,已处于灭绝边缘。加上壮锦的织造过程很复杂且费工费时,一幅长1.5米、宽0.5米较简单的壮锦也要2~3天才能织好,成本高、利润低,缺乏价格竞争力,造成许多民间艺人生存艰难。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其原因还在于:

1.壮锦虽然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但其在当地的认知度比较低,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其营销线路趋于狭窄;

2.人们购买壮锦往往是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其次作为亲朋好友的馈赠品或作为工艺品进行收藏,其产品用途趋向单一;

3.人们喜欢壮锦是因为其具有民俗特色、做工精美、现代时尚等特点,其产品设计尚待改进;

4.人们大多在旅游景点购买壮锦,因其质量高、具有装饰性及实用性,然而这样的销售渠道尚待拓宽。

壮锦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把提升图案设计与时尚元素及实用物品相结合,发掘新的内涵,为避免同质化,同时使得产品赋予文化内涵,实用美观。

三、壮锦营销策略升级

1.创新设计——提高消费者的设计参与度

定制其实不是个新鲜的概念,每个工匠都能做,一直以来,定制是尊享的代名词,但往往效率低,后来逐渐形成了其个性化的特征。实现壮锦用品定制,与顾客互动式的设计服务,不仅可以融入消费者自己的想法,也能让消费者从被动地接受产品转变为主动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中去,使得消费者的价值感得以体现,同时,也让消费者从中感受到壮锦的内涵与美好。

2.定制生产——利用信息化平台优化定制服务

顺应时代趋势,在符合国家相关大政方针下,使得定制的壮锦产品演变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利用信息化解决个性化定制的问题,按客户要求,结合壮锦设计师对壮锦的理解与运用,进行虚拟的效果图设计,按客户订单进行生产,将会给壮锦赋予新的历史价值。但是,对于传统的壮锦手工业而言,定制意味着生产的复杂和差异化,因此,如何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定制问题是最棘手最需要解决的。要解决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全流程信息化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引进新型机器、技术,在保留壮锦民族文化特色与传承中,对定制的产品进行生产,可有效提高其效率,并实现壮锦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从手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创新性商业模式扩大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利用创新性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壮锦的制作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

3.多渠道展销——发挥实体店与网店的双项结合

实体店不仅是线下为顾客提供壮锦展示商品、小样、体验、定制服务,更是有力的广告传播实体。而网店则是顺应时代进步发展要求,增加壮锦销售点、面的销售与认知度。

通过这些环节,完全可以实现按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按订单生产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顾客需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顾客需要多少,都能定制生产”。

4.统一集散地——建立设计、生产、展销为一体

打造集设计、加工、交易、鉴定、展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为海内外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文明海内外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在南宁还是在桂林,建立一个壮锦一条龙服务的集散地都极具价值和意义。如此不仅可以将各个地方的壮锦展示出来,形成健康的循环竞争,有效的提高壮锦的质量,而且还能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投资者,为壮锦产品走向海内外拓宽了道路,搭建了平台,更带动了壮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四、壮锦以及广西民族文化的营销前景与展望

通过对壮锦设计、生产、展销流程的改进,以及集散地的平台打造,相信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与市场占有率。希望通过这样的改进,能深掘其新的内涵和价值,赋予其新的个性和面貌,既保持传统又极具现代特色,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流行趋势,更能和现代人们的生活相适应协调,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达佳.壮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1.

[2]马红.壮锦艺术的审美及其保护与开发[J].美术大观,2007,(7):122-123.

[3]覃德清.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8:52-63.

[4]孟韬.市场营销策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5.

[5]王秀村,王月辉.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9-57.

作者简介:廖明慧(1988—),女,壮族,广西省柳州市人,美术学硕士,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研究方向:设计理论及应用。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4

本文主要以广西民族高中为研究试点,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 探析广西民族中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梳理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 并力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民族特色:民族中学特色教育概述

(一) 教育与特色

观教育与特色, 在笔者看来, 教育不可规避特色。除公认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科学知识外, 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性的, 这是由于教育理念受到时代、阶级、思想基础、教育家思想等因素影响, 而教育实践活动则通常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 它们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特色与教育耦合共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 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 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由此, 教育离不开特色, 而特色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思想、理念, 包括校长的治校、教师教学理念等, 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从而两者兼具有独特性。

从教育的狭义定义来看特色, 即学校特色, 包括学校管理特色、教师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方面, 它们都建构在学校的历史、地理环境、学校理念、优势等基础之上, 是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 是特色主题思想、特色教育方式、特色环境氛围的共同作用。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此外, 回归学校特色本质, 学校特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是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特色的规划、确立、发展都应从学生的发展利益出发。

然而, 特色有优劣之别、深浅之差, 学校选择、孕育、组织、发展特色, 应是优秀之特色, 而不是简单强校所难、抄袭他校, 或仅是一句敷衍的口号。

(二) 中学特色

中学作为中间性教育阶层, 承接小学、大学、职业教育, 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者作为中学特色的主要“创作者”, 其肩上重任不言而喻。对于优秀中学特色的建设, 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即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首先, 独特性, 指的是中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其次, 优质性, 是中学特色的基本品质。纯粹以特色本身看特色, 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则应慎重对待。再则, 可行性, 基于独特性和优质性两点之上, 可行性成为中学特色“成型”的最后“通关钥匙”, 有关独特、优质的中学特色, 是否能够长期适应中学自身发展、师生的成长, 即是对中学特色可行性的分析研究。而主要承担这项工作的学校管理者, 对于学校特色的考量、调整、创新都应有较为长远的目光。

(三) 民族中学特色教育

民族学校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扶持和照顾的具体举措, 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到:唯有民族教育, 才是民族发展历程中最有生命力的工具。可见, 民族学校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民族中学的特色, 是普通中学特色与“民族性”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然而部分学者却有疑问: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是否必须与“民族性”挂钩, “民族性”的特色教育是否适合民族中学的学生等。笔者以为, 民族中学诞生的目的与意义, 决定了其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且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招生生源主体等都给予其“民族”特色发展“便利”。当然, 这并不局限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多元化, 相反, 在此基础上, 民族中学自身多元化特色的发掘、发挥、发扬受到各方探索。

二、民族品牌: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本取向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建设,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源, 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品牌高中为办学目标的公办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 便以锻造“民族品牌”高中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 将“民族性”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 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的发展, 与自治区内部分民族学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 这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共同建设下诞生的, 其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关注和照顾。其次, 广西民族高中地处武鸣县, 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排在南宁市六县之首, 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则, 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 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 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被誉为“中国壮乡”, 其中每年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已发展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部环境来看, 首先, 学校学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对于民族文化的接纳、理解、认同度较高,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次, 学校治校、治学严谨, 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传统, 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学校优越的外部环境, 加之学校内部发展的稳步推进, 使得学校在建校短短十余年间, 就以较高的起点和较优的质量立身于民族学校之中, 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温床”;而广西民族高中天然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学校民族文化氛围, 使得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发展, 在“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方面享有一定优势。

(二) 学校特色发展具体举措

以“民族品牌”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广西民族高中将学校特色建设的重心, 放置于民族文化传承, 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教育活动。

1.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学校增设部分民族文化选修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 如《状语文》, 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313”特色课程, 即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会3首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体育运动。将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 推动民族文化教育, 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

2. 民族文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举办一些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等。这些学校活动, 增加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民族文化的精髓。

3. 搭建学校民族文化平台, 展示学校民族文化风采。

广西民族高中以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 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 开展民族文化校园开放日活动, 向外界展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三、特色之殇: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之囿

广西民族高中的特色发展稳步推进, 在区内民族类学校中占有一定优势, 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与此同时, 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的发展建设。

(一) 学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

1. 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自主性。

学校特色的定位一般都是由学校管理团队规划和制定的, 部分学校将特色定位写进学校章程, 这种情况下的特色活动也多由学校管理者“发声”,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参与和自主创办的意愿。

2. 特色教育内容单一, 课程选择性少。

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类选修课程, 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承较为缺失, 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让学生习得民族文化。

3. 师生参与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安排的参与“动机”并不纯粹, 把特色课程和活动作为主修课程的“休息时间”, 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民族文化;部分教师对于特色发展并不在意, 只是迫于学校管理者的任务而被动完成。

4. 民族性特色的单一发展路径, 学校的重要活动都主要向民族性靠拢。

前文笔者提过, 民族学校的特色教育并非只能冠以“民族性”, 只不过“民族性”占得天时地利人和。更进一步地说, 一所民族学校单纯以民族性发展学校文化特色, 是容易出特色的, 但对于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来说, 往往不能满足, 相反, 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二) 因素分析

1. 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

素质教育已经大力推行二十余年, 并逐渐推动教育政策的改革, 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存在, 且对于民族学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亦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由此, 在学校学习期间,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置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上, 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不愿意花费功夫。此外, 学校领导也会迫于学校“业绩”, 教师迫于教学压力, 将特色活动流于形式, 采取“走过场”的便利行为。

2. 民族文化教师、管理者匮乏。

学校老师多来源于“科班出生”、教授特定科目的师范类毕业生, 所谓术业有专攻, 他们大多只强于自己的专业科目。此外, 学校管理者也并非民族文化专业出身, 这也就在源头上导致民族文化这一类教师的匮乏, 或者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并非真正了解民族文化, 使得民族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 而不是一种内化的民族文化体验, 且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定位较为肤浅、单一。

3.“慕汉”情节滋生, 学生民族文化诉求不强烈。

虽然学校里大多是民族学生, 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 他们便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 也就是所谓的“汉化”教育, 也就使得部分学生淡漠本民族文化, 崇尚汉族主体文化, 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地区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肩负的重担。

4. 学生民族特色发展主诉能力的丧失。

学校特色服务于学生成长, 服务于学校发展, 服务于社会进步, 学生是特色服务的初衷和归宿, 倘若特色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 也就无法真正服务学校和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决策、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被动忽视, 由此, 学生的对于学校特色的需求, 也就是学校领导者的不断思考的着力点。

从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来看, 其特色发展既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势点, 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学校共有的弊端, 是不可规避的, 关系民族特色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民族精品: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旨归

民族特色发展, 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诉求, 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是民族中学发展的应然选择。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 关乎学生成长, 影响学校发展, 亦作用于社会进步, 学生、学校、社会也从不同层面, 影响着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研究, 提出“民族精品”。何为“民族精品”的学校民族特色, 笔者以为是基于特色教育参与者、特色教育内容的精良, 是能够供民族学校借鉴和反思的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民族精品”为发展目标, 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丰富和发扬“民族精品”的内涵, 是民族特色教育的应然使命, 让“民族精品”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民族中学建设“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 即是对现行特色发展优势的发扬、劣势的反思。笔者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层面。民族中学是民族政策下的教育衍生物, 这也就决定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相比, 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方面, 被赋予更多的民族责任感。基于此, 国家政策、政府、社会公众对于民族中学特色发展, 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 对国家政策来说, 应加大对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优惠力度;对政府来说, 积极为民族学校提供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 放宽民族教师招收名额, 支持和鼓励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方面的投入, 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以保障“民族精品”学校特色的锻造。对社会公众来说, 给予学校民族特色建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 社会民族活动组织积极搭建与民族中学的沟通平台, 以帮助学校民族特色的丰富和完善, 给学生以更多切身的民族文化体验。

2.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民族特色的主要决策者和关注者, 其在特色的选择、孕育、组织、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支撑学校民族特色发展, 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 将学校特色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以制度将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惯性”教育实践, 从而维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其次, 应积极组织和开展部分教师民族文化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缺漏, 丰富教师特色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再则, 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 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 热爱民族工作。最后, 教研合一, 关注高校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实践的有效开展, 始终离不开理论的基础构建。民族中学应关注高校对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与高校的研究合作, 让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3.学生层面。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 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学生应意识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联性, 将自己从“客位”摆上“主位”, 参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中,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应发挥自身少数民族的优势, 协助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的内涵, 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给予丰富和发展, 但理论的步伐尚未止步。

摘要: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 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特色教育,民族精品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28.

[2]张宝泉.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41-43.

[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261.

[4]阮旭日, 黄祖兴.“民族品牌”冉冉升起——广西民族高中办学纪实[J].广西教育, 2012, (24) :12-13.

广西民俗文化 篇5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6

[关键词]东盟;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战略

广西充分利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要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不断摸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次数和规模逐年增长,层次也越来越高,开始形成从政府间文化交流“一枝独秀”到政府和民间文化交流“多路并举’的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重要载体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水陆相连的省区,广西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有关专家指出,文化产业正成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国家文化渊源很深,有着天然便利的交流合作条件。在相邻各国及其毗邻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最佳伙伴之时,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因为,全球大大小小的各种经济圈大多以相应文化认同作为合作基础。可以说,世界上区域经济的形成,往往是离不开其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

在中国——东盟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下,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正在扩大,已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广西民间舞狮团、杂技团、广西甲天下艺术团、广西交响乐团等文艺团体赴东南亚演出交流,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正在从单纯的文艺演出向多形式的交流模式转变。组织文化研讨会、开展文化考察、培养艺术人才,多种交流形式将双方的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加强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关键在实质性运作

2010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19周年,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同期举行,这是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历史机遇。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有关专家建议,要抓住这一机遇,拓展文化产业多领域的合作。

一是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贸易与投资。以不同的载体和形式拓展文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加大共同开发投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力度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国、本地区企业跨国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各国文化产业水平的提高。广西已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的策划、营销和经营能力,希望与东盟国家及企业开展文化旅游实景演出合作。广西文化厅和有关企业正与越南广宁省文化部门筹划在越南下龙湾进行大型实景演出。比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制片人梅帅元与越南鸿基旅游公司合作在越南下龙湾开发文化产业旅游项目,将《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模式与东盟国家展开合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艺术、旅游娱乐、中介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一地一品”旅游工艺品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共同开发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品,形成互补与互动、共振与共进效应,实现资源、资本、技术、劳动要素的整合,提高文化产业领域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形成一批互相促进、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团队,实现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与培养。通过组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意策划、中介营销人员和文化产业技术、研究人员以及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访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留学等形式互派人员到他国学习,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水平。

三、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

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和现状,指出目前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合作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投资方面比较弱。虽然文化产业潜力巨大,但是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主要问题,主要是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完善基础工作、扩大交流、加大投资、发挥好广西桥头堡的作用等。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

第一,优势互补,推动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开展。如在广西建立东南亚文化产业园,采用落地广西、利用区域内文化资源,以及政府主导、企业唱戏的方式推动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开展;设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投资合作基金,以通畅双方合作时的投融资渠道。围绕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主题,推出大批项目:如筹建“中国——东盟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等;以“广西文化东盟行”为切入点,开展“广西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流计划”、“文物对外交流计划”、“产业对外交流计划”等系列活动。

第二,积极探索,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广西的文化产业品牌在快速成长:广西民族特色歌舞品牌、刘三姐文化品牌、会展节庆品牌、原生态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品牌、民间工艺品牌等。广西通过积极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通过品牌建设整合资源,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新路子。

第三,加大文化产业创新力度。首先,实行政企分开,把经营性的机构从行政构架中剥离出来,给予市场主体地位,让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产品结构调整,充分释放企业文化创新的潜能。其次,创造促进民营文化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近两年,广西文化产业呈现项目投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再次,创新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注重文化原创潜力、地域特色优势及典型示范作用。

第四,紧抓机遇,加推广西文化产业融入东盟。2006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奇葆提出了“M”型战略,即构建一个由泛北部湾经济保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构成的、形成“M”状的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大格局。这个大开放大合作的战略,无疑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向东盟带来了难得机遇。

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双方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东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协作的基础上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随着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改善,各国都意识到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因此,构建一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以促进区域的经济贸易合作、政治稳定与和平,意义重大。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让广西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也给东盟国家带来了众多的益处,而只有形成共赢的效果,博览会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博览会。因此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为东盟国家提供了便利的参展路线,而且也使博览会期间东盟国家参展的客商更容易适应南宁。从整体来看,中国——东盟博览会给东盟国家从两个方面带来非常显著的效果。

第一,凸显窗口效应。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起步点高,有助于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国家主题馆的设立,给了东盟国家展示国家形象,宣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机会,起到了一个窗口效应。通过这种成功示范,将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整体形象,大大增强东盟国家的吸引力,为双方的合作和对世界范围内的招商引资进行宏观上的宣传,而这又将在市场上表现出为东盟国家带来收益。

第二,蕴藏市场效应。由于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吸引了中国内地和东盟10国的客商参加,而且也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客商参与,所以,参展对于东盟的客商来说不仅是与中国进行商业合作,更是面向全球的合作,对东盟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博览会使得东盟客商得到的关注也将是世界级的,从商业角度看,这将为东盟商家做了一个全球的广告宣传。

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展示是全方位的,这使得双方在以往双边贸易中的结构也将产生变化,互补性合作将通过博览会的举办变得更加明晰,以制造业为主的贸易结构将在贸易比例中产生一些变化,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旅游业、银行服务业、会展业、物流业与工程承包业等朝阳行业更将会在博览会后成为双方合作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包虹明.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产业[J].东南亚纵横,2007,(8).

[2]邓亚平,王立芳.广西在与东盟文化交流中摸索文化“走出去”路径[OL].新华网.

[3]中国广西抢抓机遇把文化产业打入东盟市场[OL].中国东盟资讯网.

[4]杨武.大力打造对接东盟的广西文化产业[OL].广西县域经济网.

广西迈向民族文化强区之路 篇7

(一) 勇于担当:以首府南宁为代表的“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是南宁的城市精神, 意思是, “做人”能帮就帮, “做事”敢做善成。作为广西“首善之区”, 南宁市大力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以及“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树立了改革发展的新形象。“敢做善成”精神, 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争优创先的“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胸襟气魄。“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的南宁城市精神顺应了南宁这座区域性国际城市走向世界的步伐, 并凝聚全市的力量, 结果打造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为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领头羊作用。

(二) 创新争先:以柳钢、玉柴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精神

创新争先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广西两大“龙头企业”为例, 柳钢的“求变、求进、求强”精神和玉柴的“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 正是广西精神“创新争先”在企业文化中的生动体现。

“柳钢速度”———“求变、求进、求强”的精神, 激励人们奋勇争先。从1958年建厂伊始, 柳州钢铁厂就在不断地奋力求进、不停创新。广西这座“十里钢城”, 从1987年起连年位列全国大型企业500强, 2001年到2005年底, 仅用短短5年时间, 就实现产值翻两番多, 达到了年综合产钢600万吨的能力, 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0亿元。柳钢创造的这一令人惊奇的发展速度, 已被钢铁同行们惊诧地誉为“柳钢速度”, 柳钢速度代表了广西人民奋勇争先的“钢铁意志”。“玉柴现象”———玉林柴油机集团公司“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 也创造了行业奇迹。“和谐”是玉柴的人文观。构建“和谐玉柴”的基本要素, 就具体化为“忠诚、博爱、协同、安康”, 这是企业和员工共同追求的最佳状态。“共赢”是玉柴的价值观, 就是“与利益相关方共享企业成果, 实现长期最大化共赢”。

(三) 开放进取: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精神

新世纪以来十多年, “勇于创新”的“广西精神”催生了“沿海发展新一极”。2006年3月, 一个后来被称为“湾办”的机构———北部湾 (广西) 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6年时间里, 北部湾经济区发生了质的飞跃:大产业在这里集聚, 临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2011年11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其中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园区达到5个。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占地面积不到广西的1/5, 人口不到广西的1/4, 但创造出的经济总量却超过广西的1/3。这个迅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正改写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风情与魅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愈来愈呈现蓬勃向上的态势背后, 愈益凸显的推动其发展的内生力量同样澎湃涌动, 这就是引领壮乡发展的“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它已深深根植于这片热土上, 并将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日益巨大的力量。

(四) 众志成城:以团结拼搏的传统精神助推广西跨越式发展

“众志成城”是一种万众一心、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地与困难作斗争、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地处北部湾低洼地带的广西人民正是凭着众志成城的精神, 一次次筑起防洪大堤, 击退洪魔, 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如2005年夏, 百年不遇的洪水突如其来, 肆意横行。危难关头, 自治区领导和有关受灾的市县领导靠前指挥, 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冲在抗洪最前面, 南宁市陆续向梧州、贵港、贺州、来宾等受灾的兄弟城市送去救援物资, 桂林市中心血站紧急调运血液支援梧州灾区第一线, 自治区卫生厅及时派出医疗队、防疫工作队, 奔赴灾区开展救灾防病, 自治区粮食系统紧急调运粮食供应灾区。全区干部职工和各界人士踊跃向灾区捐款700多万元, 也给灾区人民送去患难与共的温暖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二、以文艺精品生产与文化品牌打造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新形象

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 对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有过相当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广西创造了一批代表广西文化最高成就的文艺精品, 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 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 提倡艺术创新, 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 展示广西文化新成就新形象。

(二) 打造文化品牌占领文化市场

文化品牌是文艺精品的市场化结果, 它代表文化实力与强度。文艺精品转化为文化品牌是一个由作品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在过去的十余年里, 广西文化产品的生产表现了强劲的势头。电视、电影生产方面和出版方面十分显著。2011年, 广西区新闻出版业生产总值突破1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8.75%, 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在大学图书出版单位中居前十位的业绩为代表, 广西出版产业品牌十分响亮。以《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项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带来了惊人的产业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成为广西文化产业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三) 发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文化特色

通过文艺创新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 要以挖掘整合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石。广西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品牌, 实现文化创新的宝贵优势。广大文艺工作者应遵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践, 感悟原生文化资源的精髓和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精神,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创造出富于时代精神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作品。

(四)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壮大文化实力

民族强区建设, 要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以壮大自己。广西比邻东盟, 地缘相连, 文化相近, 交往历史长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合作与学习借鉴的习惯与传统, 因此, 在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广西可以更多的注意吸收借鉴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2005年8月, 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文件。2007年1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 这就从法律上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合作提供了保障。

(五) 创新政策, 改善管理

一要制订重点文艺作品生产规划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实施规划, 统筹推进广西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产业重点品牌建设。二要出台文艺精品生产和打造文化品牌的专项投入政策, 安排资金, 保证精品产出。三要进一步完善签约各项精品创作生产制度, 如签约作家制、签约理论家制、签约艺术家制等, 确保制度保障出成效。四要进一步完善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品牌打造的奖励政策, 将作品、项目奖励与艺术家、文化团队、文化企业的奖励结合起来, 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将艺术创新奖励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奖励结合起来。设立省级文化荣誉称号。五要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 调动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投身文艺精品生产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培养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艺家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

三、以大园区大资本大集团大项目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 广西文化产业园区推进路径

1.厘清发展思路

进一步开阔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 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战略平台整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广西文化资源,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要素和产业集群优势, 科学把握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地向前推进, 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产业政策先导

抓紧制订并实施《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聚集区认定管理方法》、《广西促进文化 (创意) 产业聚集发展的若干政策》、《广西文化 (创意) 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等, 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以政策环境营造园区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金融支撑体系, 以政府和政策强势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园区体系和特色文化功能聚集区、文化中小企业集群为要素配套的文化产业集群体系建设, 广西文化产业才能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3.优化选址布局

首先, 优化园区内部产业布局, 引导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尽可能向园区集中, 强化园区“孵化器”功能。其次, 引导各集聚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 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 实现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根据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 规划集聚区的产业结构, 激励集聚区内不同企业互补合作, 形成规模经济。再次, 在宏观布局上, 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统筹城乡建设结合起来, 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与本地产业布局结合起来, 使之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培育, 有利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外向度。

4.搞好园区规划

破解的关键在于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园区发展道路。有了特色, 园区各项工作就更加专业化、对产业的研究更深、对产业的需求了解更透, 政府各项推进举措更有针对性。最终的目标是要按照品牌提升策略, 抓住项目、产业链、产品、品牌、服务、管理等关键环节, 努力培育、提升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 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园区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5.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突出重点, 在引进外资和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具有龙头作用的产业, 打造产业“航母”, 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形成一大批文化产业集群。二要科学发展, 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上下功夫。注重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经济层次和素质。三要利用资源, 在挖掘广西地域文化比较优势上下功夫。

6.做好龙头带动

围绕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 分项目实施的办法, 请专业机构做好项目策划和储备, 高起点策划、高品位设计、突出特色, 体现功能, 优先做好龙头项目, 特别是产业关联度高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列入首选, 以龙头项目带动园区发展。

7.改善软硬环境

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要下大气力改善和优化投资软环境, 在提供优惠政策、实施高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建设高品位人文环境上多努力。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 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高级文化人才, 实现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聘任高科技人才, 建立高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 成为园区内产品的开发和招商项目的助推器, 成为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 成为民营企业孵化器。

8.扩大招商引资

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原则,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运作机制, 充分利用政府、文化、投资机构、中介组织、企业的力量, 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开发整合能力。要扩大对外宣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广泛吸引外资参与投资建设开发, 鼓励当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进入园区, 全力推进合格市场主体建设。注重引进有开发和经营实力的产业集团, 集中建设, 以此提升广西文化旅游项目的品味和层次。对文化产业园入驻的投资建设业主, 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在具体项目上, 主动服务, 提供便捷的行政审批,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二)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城建设

打造文化广电科协、新闻出版、实景演出等三大板块。建设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文化旅游、展示交易、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服务社区, 释放广西文化生产力, 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广西各类文化要素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推进南宁博物馆、南宁民歌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配套推进新区交通网络、地下管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联系, 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搞好服务, 确保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三馆三街” (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美术馆、铜鼓博物馆和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 、龙象谷等相关文体、旅游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推动南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 抓紧大项目落地

1.跟踪长线资本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防城港市委、市政府, 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开启的中国—东盟 (防城港) 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 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

包括影视工业产业园、国际影视制造基地、影视国际贸易中心、影视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际影视文化休闲中心、影视文化广告创意中心。通过防城港这个对接点,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影视文化能够得到一个全面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一方面中国影视从这里进一步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文精神;另一方面, 东盟影视文化, 如泰国的商业影视作品、越南的艺术片、新加坡的电视剧等, 都在国际影坛享有好口碑, 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电影季、建成影视文化产业园, 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切入口。

2.以大型传媒集团为主体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八大发展中的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园区战略是这样定位的:将建设北部湾出版传媒基地。北部湾出版传媒基地起步阶段将设置:数字出版中心、动漫创意影视制作、现代印刷包装产业、出版传媒文化观光旅游休闲等四个功能区。在建设基地的基础上, 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 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从而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和附加值。通过项目多功能区的有效运营, 基地在建成初期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以上, 待资源充分整合后, 可在3~5年内实现总产值过百亿元的目标。

3.“三网融合”助力广影影视 (创意) 产业园区

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利好下, 广西电影制片厂老厂区初现的影视创意产业园区和南宁高新区动漫产业聚集区。广影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影历史文脉和电影工业遗产。广西电影制片厂区内形成一个广西最大的集影视制作、电影放映、艺术教育、体育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影视娱乐广场。现广影的周围聚集了72家影视机构, 其中国有11家, 民营61家。

地方政府要尽快建设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广西电影制片厂为龙头, 将各民营影视公司整合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区域内外, 结合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风貌保护, 可规划为广影影视创意产业园区的二期三期工程, 使之成为广西影视剧制作产业的重要平台和市场。还要加大政策力度, 使之更为宽松和优惠, 以吸引外来影视产业元素, 改变和活跃广西广播影视产业的局面。

4.以集群化发展广西印刷工业园区体系

一是组建印刷集团。在两到三年内, 视条件成熟情况, 通过合资、参股、收购、联合、重组等整合手段, 组建3~4个大型印刷集团, 即广西书刊印刷集团、广西报业印刷集团、广西正泰彩印包装集团和广西真龙彩印包装集团。

二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北海市等印刷业较为发达的市区, 要带头大力招商引进资金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外商投资, 新增5个产值上亿元以上的大企业、30个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一批500万元以上产值的技术含量高, 产品结构合理, 具有“专、特、精、新”特点的印刷企业;新增可录类光盘生产线8条, 只读类光盘生产线2条, 全面拓展广西印刷复制业大企业总量的增长, 全面提升广西印刷复制业的竞争实力。

三是以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实力。重点建设5个产值超亿元的印刷工业园。引进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跨国公司进入园区, 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抓好、抓精一批重大项目和拳头产品, 从而实现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升级;形成集展销、培训、商务、设计、印刷、金融、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新型印刷工业园区提高产品配套能力。

(四) 增加金融支持的策略与途径

1.积极营造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广西可借鉴湖南省的经验, 由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相关金融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支持。

2. 设立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重点支持文化新兴产业

建议自治区政府主导成立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基金为封闭式基金, 采取定向募集的私募方式, 主要面向相关政府机构及具长期投资能力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 其中自治区政府机构出资51%以上。基金理事会为基金投资最高决策机构, 理事长由财政厅推荐, 常务副理事长由文投集团推荐, 理事设若干名;基金委托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为基金管理人。

3. 建议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作为自治区财政厅直属事业单位, 受自治区政府委托行使出资人职责, 并在基金理事会领导下, 履行基金的运营计划、监督管理、项目决策、绩效考核等职能。

4. 建议成立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作为广西文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建议成立广西文化产业创投公司作为广西文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参股广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作为基金管理人;可以在深圳注册成立合资创投公司, 以便于与深交所的指导和业务对接, 有利于创投人才的招募和创投公司的发展。

5.落实贷款贴息、金融扶持政策

要在《指导意见》构建起来的文化产业基础性金融制度框架下, 要研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明确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贷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贴息支持, 对银行和担保机构支持辖内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增贷款或担保代偿形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积极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 通过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 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并把这部分财政资金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由年度两会审议通过和监督执行, 才能确保贷款贴息、金融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6.以税收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 [2008]114号) 和国家现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自治区层面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 既有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有关于文化企业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进出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体系。

关键在于把中央和自治区支持文化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到位, 湖南的经验很值得广西借鉴。湖南财政厅出台了对动漫产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 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 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 吸引了全国大量的资金流向湖南文化产业。

四、以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广西文化“走出去”

文化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泛北部湾合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 在泛北部湾区域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 要强化创新意识, 进行文化制度创新, 并制定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发展战略, 从文化资源价值、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 对文化交流合作的目标、原则、任务和实施路径, 做出长远规划, 逐步实施。

(一) 针对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发展需要, 建立配套的文化合作政策体系

由于文化交流合作的“例外性”, 往往需要特殊政策的支持。泛北部湾文化合作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次区域合作, 首先就要享有中国—东盟合作层面上普遍性的政策体系, 主要有《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等系列文件以及各种重要会议论坛的共同声明、宣言等;其次, 享有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法律文件, 有2005年《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9年《建立中国—东盟中心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关于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谅解备忘录》等, 将传统知识等列入共同保护范围。

(二) 建立和完善的协调机构和机制, 扎实推进国际区域文化合作

从制度进入到运行机制层面, 应该说,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现有机制是成熟稳定的, 主要有国家级国际合作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其系列年度会议论坛, 部省级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 还有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各种会议、论坛和展销会、交易会等。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有机制, 设立针对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统一协调机构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 包括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可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机制中, 设立文化合作机构或小组进行组织协调;也可发挥中国—东盟中心联系泛北部湾国家驻华使馆和驻穗、驻邕领事馆, 建立文化合作小组, 进行常规性、长期性的文化合作运行, 解决泛北部湾和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加强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平台建设, 使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

利用中国—东盟层面的文化平台, 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其年度论坛会议、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 增设文化产品专题展或论坛, 也可举办泛北部湾或者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设立文化产业合作 (专题) 论坛;应该花大力气参照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 建设泛北部湾文化合作区, 营造泛北部湾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使文化交流合作得以常规化、日常化、持续化。

(四) 建设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文化保税区, 创新产业园区

使文化合作落于实处, 持续发展。利用中国方面保税区体系的政策优势, 选择合适的保税区或周边区域, 全力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 作为泛北部湾文化合作以及中国—东盟文化合作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 可以根据文化保税区的功能特点, 以保税区的政策为依托, 结合泛北部湾的发展环境和文化发展, 确定重点产业,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构架。可以按照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发布的2012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及各文化产业行业规划的安排, 选择有资源优势、有发展基础, 属于发展重点的产业, 包括出版传媒、动漫游戏、音像影视、工艺美术、工艺玩具及广告制品等产业, 入驻文化保税区或产业园区, 建设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构建文化产业集群, 使文化合作落于实处, 开展产权交易、进出口代理、产品进出口、简单的产品增值加工等业务, 使文化贸易产生成效, 才可以持续推进, 不断发展。

(五) 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 推进文化“走出去”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提供金融支持, 扶持泛北部湾文化合作的进出口文化企业和项目。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文化行业的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文化出口的扶持资金, 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保费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出口, 支持文化企业对外合作, 对国家支持的出口文化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免征关税。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 多方面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利用好中国—东盟投资资金, 利用好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 引入社会资金, 在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文化企业予以支持, 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文化进出口企业, 重点支持面向泛北部湾区域的文化贸易活动和项目。

(六) 注重文化资源利用和品牌保护, 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广西精神与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篇8

加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 决定和造就了广西源远流长和积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调查、挖掘、梳理、总结、研究和保护广西的历史文化, 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 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还有一种力量要充分利用起来, 那就是学术界的力量。广西有很多学术团体, 仅自治区社科联主管和联系的学会和研究会就有150多个, 但很少听说政府部门委托哪个学会、研究会承担过重大的研究课题, 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们承担的课题, 基本上都是自发申报的, 从宏观上缺乏总体的规划、布局和统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也往往停留在书面上或束之高阁, 很少得到转化利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还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 就是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开发。某个地方发现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虽然也想到了保护, 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开发成旅游景点,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或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 保护的热情就减弱或消失了。其实, 有的历史遗存, 它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要比经济价值要重要得多, 影响要深远得多。我们不反对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开发, 但重心和目的应该明确,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伤及主体甚至杀鸡取卵。

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近年来, 广西在推进文化创新方面成就斐然。“漓江画派”、“文学桂军”、“八桂书风”、“印象·刘三姐”等, 已成为广西有影响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广西戏剧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并屡屡获得国家级大奖;新闻出版竞争力不断增强, 影响不断扩大;广西的文博事业快速发展, 文博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等等。这都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 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等特色的八桂文化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和平时期, 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要实现“富民强桂”的战略目标, 不仅经济上要强, 文化也要强。因此, 无论现在或将来, 都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要持续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在这里, 我特别建议要加强桂学研究, 努力创立广西的文化品牌, 要用文化的力量来增强广西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推进地方文化研究, 已成为全国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河南、山东等, 对地方文化研究非常重视, 文化研究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有的已形成了有影响的地方文化学派, 如徽学;有的虽然没有冠以“学”的名称, 但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 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9

1 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现代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2004年3月,我国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2001年3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等政策建议被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采纳,此时发展文化产业才正式纳入国家“十五”规划纲要。紧接着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全面认识和高度重视。为了顺应中央的文化产业政策,全国各省区纷纷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

广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广西”,充分发挥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龙头产业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深度挖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属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自觉植根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广西在文化产业的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定形态,是民族地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运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而民族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最重要、最显著的属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是由民族地区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所决定的。民族文化的定义为:各民族人民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①。民族文化作为资源产业,具有不可复制性,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赋予民族文化产品鲜明的民族、思想、美学等特色,还能增强民族产品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一大优势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 民族文化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广西发展民族产业的优势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共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8.4%,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八桂大地资源丰富,区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景观资源: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的过渡地带,境内山、河流、洞穴众多,有34处国家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文物古迹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

(2)人文风情资源:广西各民族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烹调技术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繁多,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

(3)文化艺术资源:广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主要包括戏剧、歌曲、舞蹈、民族音乐、书法、绘画、雕刻、文学等。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共有如扁担舞、依饭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民间舞蹈800多种;广西还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等。

(4)地域优势资源:广西是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连接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广西的这种背靠大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的优势,为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将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这些多民族、多形态的文化和经济状况使广西必须将民族文化作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2.2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2.2.1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根据广西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9.91亿元、178.61亿元、198.69亿元②。2011年4月,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 000亿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事实证明,文化产业是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优质产业,广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优势独具,民族特色文化是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赢得竞争的砝码,对加速提升GDP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2.2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根据广西统计局相关统计,2007年,广西人均GDP达到12 408元;2008年,人均GDP为14 966元;2009年,广西人均GDP达到15 923元。按照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消费会转向发展型、享受型,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目前,广西文化市场的培育力度还较弱,多元文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其在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只有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广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

2.2.3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改善广西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在西方许多国家,以文化产业为核心(或主体)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位居首位。党的第十六大和第十七大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民族文化产业包含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流通及提供各种民族文化服务,涉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方方面面。广西第三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处于次要地位,目前广西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能推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高广西人民的收入。

2.2.4 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文化产业具有关联带动效应,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与其他产业的互相关联影响和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例如民族旅游文化产业能带动商品加工、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发展。随着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注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还促进新的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等相关企业不断出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和谐团结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3 广西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广西的文化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文化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快完善文化制度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重点挖掘、培育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推动广西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3.1 政府强力助推,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要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对文化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199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增设了文化产业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发展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合力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做总体规划和部署,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而良好的发展。具体做法:①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②准确定位,努力发挥和凸显地方特色,找出切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道路;③重视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宏观经济分析、监测、预测机制;④注重政策引导,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监督手段,营造环境,做好服务,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广泛动员社会资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还需要充分注意市场的需求,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好民族文化资源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要及产品效益等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各种文化资源的基本作用,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机制,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效应。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机制,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竞争和联合,牢牢把握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发挥强项优势,全方位地盘活民族文化资源。

3.2 实施品牌战略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在于打造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加快形成广西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优质的文化品牌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当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其将漓江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结合起来,把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以“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国内文化市场上造就了一个成本低、拉动大、就业多、见效快、低碳环保的旅游文化经济新产业。《印象·刘三姐》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到2008年年底,《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总场次近2 000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到2009年11月,《印象·刘三姐》的观众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20%,到2010年底共演出2 807场。由《印象·刘三姐》项目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效益也十分明显,每晚演出大约有300多名当地农民参加,每个农民的演出年收入可达6 000元,多则上万元。由此带来的农民增收效应是明显的。《印象·刘三姐》品牌效应强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阳朔的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至2009年的24亿元。《印象·刘三姐》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广西首件服务类的中国驰名商标。

广西需要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全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充分利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应围绕“刘三姐”特色品牌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刘三姐”文化产业品牌项目集群规模。做大做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壮族歌圩等节庆会展品牌。打造如《八桂大歌》《大儒还乡》为代表的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提高广西优秀剧目和民族歌舞的质量。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图书精品工程,不断抓好民族民间工艺特色品牌等。精心打造创新亮点,激活文化创意经济,实施特色产品工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强组织“一地一品”特色产品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发新项目,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广西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全面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广西特色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3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当今高技术和高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发展、繁荣,人才是根本因素。虽然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然而各类人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民族地区的文化人才匮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高素质复合型的各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缺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西应该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新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文化产业中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市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应发挥主要作用,要鼓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利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与广西当地高校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在高校中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目前,广西师范大学设立了广西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广西民族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需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引进,广纳贤才,根据广西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本地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自我成长。

3.4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酿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的潜在优势,要实现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就必须保护好这些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的主流文化的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深刻地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结构、语言、风俗习惯,市场经济带来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变迁和人文精神的起伏,外来的文化及观念对原住民的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民族文化原有的生存土壤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失。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文化资源虽说可以重复循环利用,但它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反对没有保护的盲目开发、违反科学的掠夺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适度为原则,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特别是对那些珍贵的、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民族文物、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用品等,加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民族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同时,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物保护、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工程经费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类似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村、民俗园等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合理地创新,要在继承中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新,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关系,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广西是民族文化大省,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资源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广西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一[EB/OL]. http://www.gxzf.gov.cn/ zcbm/zfbgt_14/ztxx/201104/t20 110408_286535.htm,2011-04-08.

[1]张延兴,岳晓华,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局,2008.

[2]唐晋,谈火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张瑞枝,李建平,过竹,等.关于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3).

[5]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10

广西是西南地区的文化大省, 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但是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文化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进一步优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 本文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提出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实现广西经济蓬勃发展。

二、文化产业结构的概念

文化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反应一定社会文化生产关系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也是指协调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重, 选取重点行业发展。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 文化产业外围层, 相关文化产业层,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是协调者几个层面的比重, 任何变动不仅会改变自身产业的比例和结构状态, 还会导致其他产业变动,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就产生了增长效应。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

(1)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广西拥有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包括独特的自然风光、多样化的民族节庆习俗、宝贵的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 这些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为广西发展少数民族资源型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的条件。广西有绚丽的少数民族节庆习俗资源和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民间工艺品种类众多。

(2) 少数民族文化品牌项目优势

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必须注意应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必须深入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利用创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段为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注入活力和竞争力。在这一点上, 广西通过整合资源, 自主创新, 已经在打造文化品牌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的经验, 例如, 桂林的“印象刘三姐”, 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系列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3) 广西的区位优势

广西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端, 面向东南亚, 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 同时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 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 不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 在东盟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两大市场中, 将发挥结合部的重要战略作用。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品趋于低端化、同质化, 缺乏创意

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涵盖了三个部分, 一是内容产业, 二是传媒和平台产业, 三是衍生产品和文化制造业, 国外有一句话叫“内容为王”, 就是只要有好的内容, 这个产业就能做大。广西地大物博, 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但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还不够, 没有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盘点与评估, 产品结构单一化和服务的同质化, 如景区服务标识雷同, 服务产品单一, 纪念品雷同, 缺乏特色。

(2) 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组织集约程度不高

首先, 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传统文化制造业占较大比重, 创意型和高科技型文化内容产业比重较小。传统文化制造业主要是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印刷等, 文化含量不高, 以物质表达形式为主, 而真正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内容和传媒占的比重较大, 文化制造业占30%左右;其次, 文化产业链相对较短, 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没有建立起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联系, 产业组织集约程度不高, 没有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 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3) 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供给不足

放眼广西, 乃至全国, 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现象, 一般文化产业人才过多, 如传统娱乐从业人员、经营性从业人员以及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 而创意和设计人才、技术人才、经管人才比例较少。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挖掘, 都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内容, 而内容靠的是人的创意, 只有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才能生产出优质并且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才能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四、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1.构建文化产业链, 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产业链的发展过程是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 文化产业链大致包括上游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创作, 中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以及下游市场推广、消费者服务等。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 内容产业当之无愧成为文化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 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价值部分。目前, 广西极大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开发与挖掘, 呈现出来的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产品如“印象刘三姐”也只是冰山一角。广西应该以“内容”为主体,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 重视、鼓励人才创新, 将创意产品化, 从而给上游内容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最终使得整个文化产业链源头焕然一新,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改变与发展。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还离不开平台支持, 政府应积极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创意园区, 促使文化创意设计公司、高科技技术公司已以及专业的策划推广咨询公司汇集, 发挥其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集聚效应。

2.拓宽投融资渠道, 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

拓宽投融资渠道, 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 首先, 政府要制定合理有效政策和措施, 引导社会资本、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 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以增强文化企业的资金实力, 形成良性的资本循环。其次, 银行贷款作为文化产业融资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文化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优质的文化企业应降低借贷门槛和准入条件, 积极开发多元化的信贷产品, 增加信贷规模, 实施利率优惠政策, 以满足不同层次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3.调整文化产业的人才结构、重视人才的培养的和引进

广西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并不理想, 尤其是缺乏高级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调整广西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广西各大高校应担任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重任, 未来,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将由高校毕业生担当, 他们有着活跃的思想, 并且熟悉广西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世界流行文化, 可以结合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大显身手。因此, 广西各高校必须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本土文化企业输送专业过硬、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其次, 应发挥文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 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 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培训, 更要加强与本地以及相邻省市高校合作, 通过内外部共同力量的作用, 实现文化人才共同开发、文化人才资源共享。最后, 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的引导和扶持。针对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势明显行业, 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 鼓励文化产业发达省市特别是相邻省市高层次文化人才向广西区内流动。

五、结论

文化产业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结构问题, 通过调整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西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 发展文化产业是广西从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有利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品牌的升级, 有利于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利于广西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唐葆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2, (12) :20-22.

[2]林志强.湖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以文化人;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05—02

文化无处不在,优质的文化提升人的素质,劣质的文化消磨人的意志。“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指先进文化。这里专指“优秀的价值观,人生观”,“化”是指开化,教化,内化,感化。“以文化人”的关键在于文化价值认同。是“以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文化以怎样的形式”去让人们产生价值认同。

一、广西区位文化优势与当代广西大学生文化责任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广西文化价值创造有利条件。广西省位于我国西南沿海,南临北部湾,西至北仑河口,全长1 478公里。较大的港口有:北海港、防城港、企沙港等;较大的海湾有:防城湾、铁山港、钦洲湾等。大小岛屿697个,山心,巫头、澫尾三岛与大陆连成半岛。防城港作为我国沿海最西端的天然良港,南(宁)防(城)铁路通车后,将成为我国中南,西南地区进出口物质的重要海港口之一。同时,广西临近港澳,航运方便。从梧州到香港,航运只需20小时,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天然窗口。广西不仅与东南亚各国接壤,而且周围省市聚集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难、回、彝等12个民族,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为文化价值的形成提供良好契机。广西是《刘三姐》故乡,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素有“歌海”之称。桂林作为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黄姚,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更是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区内外。国家实施的优惠政策为广西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早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和近年制定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都为广西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在优化发展“硬”环境的同时,完善发展“软”环境。

广西在发展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需加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众所周知,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张,质量上的优化,更是文化上的传承。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承接着为社会发展输出“文化人”的责任,要深度挖掘“以文化人”的强大功能,传承文化薪火,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到每位广西大学生,就是要加强自身文化责任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有选择的吸收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的接受传统文化里的精华部分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其次,大学生有责任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我们关于“广西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感到痛心。很多学生反映,小时候听到老人,父母传唱的山歌、民歌已不见踪影。这些现象凸显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期的广西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当“文化行者”的角色,尊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体现我们当代广西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责任意识。

二、广西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文化价值认同就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文化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是用科学的文化价值标准要求自己,并使之内化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但是,目前广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巨大的功利性和实用化。在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上,大学生往往会倾向于热门的,新兴专业,对传统的理论性专业,研究性学科嗤之以鼻;对待大学期间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认为书本与现实脱离,毫无用处。这都是 “实用主义”意识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一项调查显示,有40.3 %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个人自由,5.8 %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摆脱贫困的手段,两者合计达46.1 %。大学生对“留学生学成不归”现象的看法,认为“归不归是个人自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1%,认为“不归国不等于不报国”的人数占32 %[1]。这种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模糊认识是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主要问题。导致当代广西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社会的转型加速了大学生身份转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还被看作天之骄子,国之栋梁。而如今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在全民普及,大学生一进校门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刚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大学生还不能适应从学生到劳动者身份的迅速转换,个人发展方向,自我价值等问题困扰着他们的心理。使他们急于在现有众多价值观中寻求帮助,结果却进一步陷入困境。

2.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信任归属的迷茫。当今大学生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祖辈,父辈极为不同。生活在一个“麦克风时代”,在全球化席卷的浪潮中,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对过去的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大胆怀疑。在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使得部分广西大学生对生活道路无法做出充满自信的选择。

3.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忽视。当代大学生由于出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经历刻苦铭心的历史,纷繁动荡的政治,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的记忆,传统价值观念对他们影响甚微。“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第一”,“平等自由”日益成为当今广西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而传统文化中的,礼让,节俭,尊老爱幼却不在大学生的考虑之列,道德修养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应是广西大学生需要重点加强的。

三、“以文化人”——广西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路径

1.从个人角度来看,要继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认为创新人才即是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现在对创新人才有了新的界定,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其中创造性人格即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文化”。将文化的影响内化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首先,要认同科学的文化理论,即理论认同。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的马列主义枯燥无味,在初次接触时就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没有用求知的心态去认识这些理论,当然就不会形成认同,更不可能内化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应秉承一种平常心去学习科学的文化理论。其次,要在信念上对科学文化认同,即信念认同。只有我们把文化上升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它才会真正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时下,许多大一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希望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些学生入党只是为了得到好处,动机不纯正,目标不明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党校培训后,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清晰到清晰,从模糊地认识到信念的认同。再次,要把文化外化为日常的行动,即行动认同。在受到别人误解时,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用感恩的心态面对,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我们泰然处之,在得到嘉奖和表扬时,我们淡然看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每天的生活和学习。

2.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应成为“以文化人”的媒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文化薪火的讲坛,是生产文化精品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2]。“以文化人”要以高校为依托,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活动。用文化教化和感化每一个学子,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文化认同观。其一,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学生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起来。把高校的文化建设、学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一方面就是要向社会输送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人”,另一方面就是要以高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用这样一种价值认同把握自己的人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思想。其二,高校要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高校的文化建设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本在于人的培育,高校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从社会角度看,提升文化软实力,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文化人”的目标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认同观的改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求知欲,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群体。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规章时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大学生文化的差异性,包容他们思想的多样。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其次,良好的制度是加强和大学生交流,促使大学生形成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桥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发展,良好的制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文化价值认同的形成。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再次,社会组织有责任带领的大学生开展文化价值认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感性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

当代广西大学生要将文化发展视为自身核心竞争力,好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要具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这不仅关乎于个人的前途,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需要文化作为媒介。“以文化人”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 (12) .

[2]冯刚.高校文化建设与提高国家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9-12-04.

广西民族文化论文 篇12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有怎么样的特色?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疆, 聚居着以汉、壮、瑶、苗、侗、京、回等12个民族, 在常住人口中,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各民族聚居的文化环境, 造就了广西独一无二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互影响而又各有特色, 更承载着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 广西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的形成离不开各民族同胞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因为经济环境,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各民族服饰也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例如,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标志性的装饰图案纹样, 甚至在同一民族内因为服装色彩的不同也有分类, 如白衣壮、蓝衣壮、青衣壮、灰衣壮和黑衣壮等。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有丰富的民族性, 又蕴涵着不同民族迥异的审美观念。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面临怎样的发展现状?

每一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都是伟大的手工艺品, 经历了无数复杂的制作流程,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有的更是成为少数民族家庭的传家宝。但是, 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较为偏远的山区, 在过去生活条件比较落后, 加上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很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丢失甚至被贱卖了, 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现状的一个严重问题。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都是手工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 能制作精美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手工艺人年纪也越来越大, 精湛的技艺后继无人。伴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恶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大量失传。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消失的原因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流失的现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急剧加深, 不得不承认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大潮中, 当地经济有长足的发展。但是, 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条件, 同时也改变了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使得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发展现状堪忧。经济的发展常常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 现在广西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大多不再穿着民族传统服饰, 他们跟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 爱穿牛仔裤, 爱穿T恤, 爱看电影电视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本的闭塞封闭早已不复存在, 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但是广西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在本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上,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社会畸形发展的悲哀。

4 面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现状我们有哪些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必须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一, 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出台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政策,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提升到政府层面。通过建设专门的博物馆, 集中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精华, 让人们有地方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培养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二, 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寻找文化继承人。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本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和感悟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由“被动灌输”转变到“主动传承”。三, 从教育入手, 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 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日常教学中, 使得孩子从小耳闻目染, 培养学生保护, 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觉性, 为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培养生力军, 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风气。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从意识端开始, 清楚的认识到文化保护工作不可能顺风顺水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建立健全文化保护长效机制, 多方面深层次多种措施相结合, 才能使其完整的传承下去。

摘要:民族传统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对美的观念, 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也正是这样, 以它的绚丽多彩, 精湛工艺, 人文特色向我们叙述着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想和信念, 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 是历史的活化石, 蕴含着丰富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本文立足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西传统民族服饰产生的冲击, 指出广西传统民族服饰发展现状中出现的各方面现象, 从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原因, 如何保护与传承等方向入手, 进而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保护的观点。阐述了广西传统服饰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针对性的提出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保护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广西,服饰文化,现状,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玉时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4) .

[2]李启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黑河学刊, 2012 (175) .

[3]陈从喜.关于推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5) :1-8.

上一篇:急诊胸痛患者诊疗观察下一篇:个人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