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2024-10-08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精选11篇)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1

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形机广西大学成立于1928年, 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是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33年。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 其中教授22人, 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 (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 68名。博士生导师2人, 硕士生导师5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学院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工业设计7个本科专业, 有机械工程 (_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建设示范实验中心, 一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一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学院教学科研设爸完善, 近5年来,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顶目10多顶, 省部项目50多顶, 地方政府顶目45顶。每年的科研经费约1000万元, 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正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荞, 争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坐标测量仪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邮编:530004电话 (传真) :0771-3232294网址:http�//me.gxu.edu.cn电火花线切割工业实践与洲练中心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2

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分数线

(2012年3月31日招生委员会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规范学院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招生工作(以下简称招生工作),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学校全称为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国标代码为“13239”,注册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虎泉街366号。学院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内设有邮科院校区,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开设专业以光纤通信类为主。第三条 学院是武汉工程大学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以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独立学院。第四条 学院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办学资格已被国家教育部予以确认(教发函[2004]12号)。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 学院成立招生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在武汉工程大学的领导下,负责国家教育部和有关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招生政策的贯彻和学院招生工作的部署。招生委员会下设招生办公室,具体负责招生政策的执行和学院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第六条 学院成立招生监察办公室,主要负责招生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并接受武汉工程大学有关职能部门对招生工作的检查和监督。第七条 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为027—87194571;招生监察办公室联系电话为027—87195023;学院网址为.cn。第三章 招生对象和入学考核第八条 学院招生的主要对象为当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普通高考生。第九条 所有考生的文化课均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四章 招生计划第十条 学院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当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为准。第十一条 在录取工作中,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学院按程序将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省份的指标调至生源充足的省份。第五章 录取规则第十二条 学院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一般为120%。第十三条 学院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如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可录取非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志愿之间不设志愿级差。原则上不录取无我院志愿的考生。第十四条 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原则是:按考生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设专业级差。若高考文化课总分相同,单科成绩不低于150分制的90分者优先录取;若条件仍相同,与拟录取专业相关的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考生所报专业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录取到未满的专业,否则作退档处理。对于有选考科目的省(市、自治区),录取执行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第十五条 学院在录取期间未完成的招生计划,由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面向考生公开征集志愿,公开征集志愿后的专业录取原则按第十四条执行。第十六条 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录取规则执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录取政策和规则。第十七条 学院在录取过程中,执行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降分或优录政策。对于符合考生所在地优录条件或降分条件进档的考生,符合“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优先录取。第十八条 除招生计划中特殊注明的专业外,学院不限考生应试外语语种,但新生进校后学院只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第十九条 除分专业招生计划中特殊注明的专业外,学院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第二十条 学院所有专业均无男女比例限制,且对应届生、往届生和社会考生同等对待。第二十一条 录取结果由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学院也通过学院网站公布录取结果。第六章 报到入学第二十二条 经学院录取的新生,应在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持有关证件到学院办理报到入学手续。因故延期入学者,应以书面形式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向学院招生办公室请假,假期不得超过14天。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二十三条 根据国家规定,新生报到入学时须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学院各专业的学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费和住宿费按湖北省政府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并随入学通知书一并寄送给新生。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后,学院将在三个月内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学院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籍。复查合格者,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学籍注册。第二十五条 为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学院设有多种奖学金,如综合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以及各种单项奖学金;同时还设立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特长培养基金。以上奖学金的发放按照《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实施。第二十六条 学生学完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毕业时按国家规定颁发由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具印的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具印的学士学位证书。第七章 附 则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由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如有与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或新的规定相冲突的,以国家法规政策或规定为准。第二十

九条 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重点专业: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全景地图: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历年分数线: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报考指南: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招生计划: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气校友:

工科大学院校工程实训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 更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 工程训练内涵

【分类号】G642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工程实训中心的素质教育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改革是扩大工程训练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学的愉悦,学的扎实,终生受益。

1.教师要从理论讲,精讲向、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转变。

从前沿问题,原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让学生学会用哲学思维,辩证思维,普遍联系实际的观点来面对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思想。

由只注意“结果”,学生应知道“是什么”,向注重“过程”,学生应知道“为什么”改变。在学习态度上,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方向转变,真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方面转化。

3.教师应积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扩展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是那么有意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驱动任务教学方法等;教师备课时,教师要由教給学生“一杯水、一桶水”的知识观向教给学生自己汲水的能力观转变;

二、学校应加强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办学理念、整体改革、素质教育、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校本培训等一系列创新思想和举措,创新地丰富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永恒的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科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校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学校重视是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作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到现在,尽管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发展不平衡,但为工程实践教育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践教育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进行设备更新和维护,提高实践教师地位和素质,充分调动实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实践教学队伍在职称评定、教学酬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应进行合理规划,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热爱实践教学,服务意识强,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2.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是是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注重以大工程扩展实现教学理念的提升,以三个课堂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提升,以研究与实践结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践教学内容注重传统制造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结合,注重实训与科研项目、工程实际、和社会应用实践的结合,不断融入科技创新成果和教改成果,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强,实践内容更新率高。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大工程训练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工程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和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中心工程训练课程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提高实践教师综合素质是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的关键

中心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工作。因此,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项工作,可以结合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来进行。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可以系统地考虑中心的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问题,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质量内涵决定了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因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切教育理念的把握、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等等,都需要实践教师来完成。实践教师是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的策划者、执行者和操作者,为此,作为工科高校实践教师,必须具备宽广、扎实、开放的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具有知识自我更新和深化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经历及工程背景,具有较强的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格魅力和团队精神。总之,要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师队伍必须满足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要求。

三、结束语:

希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实更新实践教学观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工程实训中心的素质教育。践教学是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工程素质教育目标的载体、途径和手段。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提高,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对实践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应加强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陈琳. 试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建设的动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

[2].马小蛾.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探索与实践,2014(1)

[3].沈文淮,谢幼如,柯清,等. 高校教师敦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与模 式木[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广西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篇4

fel^^—翠i5i, 授予;"u»m«n) js金国教甯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与广东机械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幵发的液压综合实验台详细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机电工程学院邮编:510006电话:020-39322213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缘革于1958年创办的广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己有50年的办学历史, 是广东工业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 巳培养毕业生一万多人。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70余人, 分别来自国内外40多所院校。学院现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土点 (涵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五国内统一刊号:CN42-!294/TH邮发代号:38-1国外代号:SM4163定价:15.00元

伦敦大学学院 篇5

伦敦素来有着“万花之城”的美称,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泰晤士河从这里穿越而过,大英博物馆,罗素花园,金融大厦等著名景点散落两旁,宛若玉盘中落下的颗颗珍珠。这也是一座有着千年时光沉淀的名城。其中伦敦大学学院作为英格兰最古老的三所大学之一,和牛津、剑桥共同谱写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序曲。

1826年之前,英国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它们都在英国教会的牢牢控制之下,只有教会的男性成员才能上大学,这显然与当时日不落帝国膨胀着的野心背道而驰。诗人汤姆斯•坎贝尔 () 留学回国后,决心要在伦敦建立一所世界级城市大学,打破宗教信仰对学生来源的限制。他知道,这一行为将是对社会宗教基础的攻击,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于是,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著名的布鲁厄姆男爵 (Baron Brougham)。

1826年,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同样是在1826年,为数目不多的一群英国人,通过大胆无畏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强大的英格兰政府和教会,建立起打破宗教信仰的伦敦大学学院,为人类文明点燃了又一盏明灯。

这群创建者,多是伟大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的追随者,这位推广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学校的创建,却被奉为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建议一所向所有人开放的大学,构成了伦敦大学学院众望所归的创建核心。也赋予了初创者打破世俗坚冰的勇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并称为英国的“黄金三角”,来自全国的青年人都在这里挖掘着知识的宝藏。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共同组成了伦敦大学,以英国独特的大学联合体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体系中,学位文凭由伦敦大学统一颁发,联合体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从整体中分离出去,即使教授都走了,学院的校名和资产也将永远留在伦敦大学中,同时,每个下属学院又拥有最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

经过时间的打磨,伦敦大学已由最初的两个下属学院发展为十九个成员。作为联合体中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始终植根于最坚实、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广泛的联合向上攀升,努力扩展着头顶那片宽阔的天空。而正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像两位高贵的朋友陪伴在伦敦大学学院左右。

繁华的伦敦中心地带,则不断向这里输送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新的信息,于是在静与动,古老和现代的交汇中,伦敦大学学院始终屹立在历史和未来的十字路口。

“人受教育时的开始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法。”这是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著作《理想国》中发出的感慨。作为一道迈向成人世界的桥梁,高等教育将帮助年轻人构建他们的理想王国。而伦敦大学学院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更多挑战和机遇的起点。在英国前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属于伦敦大学联合体的伦敦大学学院位列牛津、剑桥之后,在这座古老的校园里,艺术的激情,人文的温暖,科学的严谨,像三道永恒的光芒,普照着每一位莘莘学子。

早在1826年建校之初,伦敦大学学院就举起了开放建校的大旗,成为当时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将高等教育的春风吹遍大地。数百年来,这种宽广的胸襟为伦敦大学学院拓展了一条宽阔的发展之道。如今这里已是伦敦最大的学院,拥有1.9万名学生和67个系的200门课程,从这里走出了18位各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而学校的教师队伍名单同样值得骄傲,35名皇家院士和16名英国科学院院士名列其中,为学校的教学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伦敦大学学院对个性的重视和尊重使得花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个人,有的甚至名垂史册,从诗人泰戈尔,到作家勃朗宁,从生物学家赫胥黎,到发明电话者的贝尔,从圣雄甘地,到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生们在这一片知识的花园中采摘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果。

在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对中国情有独钟,这归根于整个伦敦大学学院的中国情结。早在十八世纪,欧洲曾掀起过一次推崇中国文化的浪潮。伏尔泰等大学者都极力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名中国青年慕名来伦敦大学师从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 (Flinders Petrie) 研究埃及古文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夏鼐,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加上伦敦大学学院的求学经历,使他很快由一名学子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经纶满腹的大学者,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所,也让伦敦大学学院与中国考古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伦敦大学学院和中国的渊源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现在已经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年来,学者文豪、领袖政要在此求学的人文积淀,使得伦敦大学学院不仅是全英国一流的大学,更是全世界一流的学府,一百八十多年来,这里的留学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

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为伦敦大学学院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对于培养艺术大师而言,这里无疑是最适合的土壤。伦敦大学学院1871年建立的斯莱德艺术学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就曾走出过威廉•奥彭 (William Orpen)、惠斯勒 (Whistler)、斯坦利•斯宾塞 (Stanley Spencer) 等著名画家。这所英国唯一一所完全以美术为主的学院,一直用心呵护着艺术家的个性,并且与时俱进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条件。例如在绘画雕塑艺术中,引入影视电子媒体元素,以鼓励学生们学习并吸收其他艺术甚至学科的研究计划,从而不断探索出艺术创作的新思路。

理查•巴哈 (Richard Bach) 曾在《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中曾说过,飞得最高的海鸥看的最远。作为英国大学的一只领头雁,伦敦大学学院的眼界是最开阔的。跨学科合作是这里从事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与同紧邻该校的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穆菲尔兹眼科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的联合,有着一流科研水平的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在过去的岁月中就共同曾培养出十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住。研究出阿司匹林作用原理的约翰•范恩 (John Vane),与詹姆斯 (James Watson) 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都是这里的毕业生。辉煌的研究历史推进着医学院精心完善着自己的研究结构,继续加速着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

伦敦大学学院的拉姆齐 (William Ramsay),因发现惰性气体而成为英国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第一人,而因发现热离子电子管而捧得诺贝尔奖弗莱明 (J. Fleming),率先在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了电子电气工程系,使这里成为英国电子学研究的发源地。

稍具物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用于记忆电流磁场运动方向的左右手规则,它的发明者就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弗莱明,他于1904年发明的用二极管作为检测器调整无线电信号的技术专利,使得二十世纪的通信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弗莱明等科学大家留下来的科研传统也使得伦敦大学学院在科学领域一直名列前茅。

一百多年前,一群敢于向世俗和传统挑战的英国人在伦敦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近两个世纪、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精心浇灌,这颗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所令前人欣慰,令今人自豪的伦敦大学学院正挥动着美丽而坚实的翅膀飞向跟高更远的海阔天空。

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成立 篇6

‘i.丁·;螺簡::y^mmm'吴勇军校长致辞。成立大会现场。本刊讯 (特约记者杨云鹏) 5月18日, 由三门峽市与河南科技大学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河南科技大学应m i;程嗲院成立仪式, 在?�n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成立仪式由三门峡市副市长李庆红主持, ·:门峡市市委Kid杨树甲·、河南科技大学党委IHl!孙金锋共同为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卞院揭牌。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宋朽屮, 三门峡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海燕, 市人大主任王建勋等领导和三门峡职、丨k技术学院的令体师生参加了成立大会。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的成立, 凝聚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22000余名师生的夙愿, 凝结了全市230万人民的期盼, 不仅标志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发展跨入了新的更高阶段, 同时也结束了三门峡市没有本科学校的历史, 开启了该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三门峡市与河南科技大学依托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办学, 是河南省教育厅综合改革重点项目。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 学科专业门类齐全, 学科平台数量和水平优势明显, 在机械、材料、装备、电f信息多个学科领域形成广突出优势^多年来, ·: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的办学定位, 坚持技术技能积累和对技术劳动价值的追求, 1沾持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坚持发挥多元合作主体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整合优势, 取得了河南省职教攻喏先进单位、河南省高职骨干院校和品牌示范院校等荣誉, 各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 招生和就、Ik形势以好, 为依托承办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备了设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将充分利用和发挥两校教育资源整合优势, 创新办学模式, 积极为我锜教育改革发展探索积累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经验。河南科技大学应ffl工程学院的成立, 也必将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水平, 为三门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为晋陕豫黄河金二角搭建更高层次人才聚合平台, 为打造三门峡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晋陕豫黄河金-i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积极而乂深远的作用。据了解, 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从今年幵始将面向全国招生, 计划招生120人, 招生专业为车辆工程、土木工程、护理学、电气丄程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专业。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7

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之一。有学者提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性演化过程经历了由以工具——材料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推动阶段,到以动力——能源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推动阶段,再到以信息——网络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推动阶段,并又正在进入以生命——智能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推动阶段。可以说,社会需求是工程演化发展的强大拉力,科技进步是工程演化发展的直接推力。而机械工程学等新产业(行业)自工业革命催使其诞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化着。

如今,机械工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机械、电子、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机械工程学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形成了诸多新兴的学科和技术,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机械工程学本身的应用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地产生变革。然而,无论这一学科发展到什么阶段,陈予恕的名字将永远和工程非线性振动这一推动机械工程学发展的新学科一起,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创新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成功典范。而他几十年坚韧执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让他的个人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

发展,是最初的动力

作为我国工程非线性振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予恕院士见证了我国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他介绍说,上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着手进行了以苏联设计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工程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仍然令世界瞩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令世界惊叹。

社会需求不断牵引和推动我国航天工程的演化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航天工程已初具规模。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航天工程的社会需求进一步剧增,极大地刺激、拉动了航天工程的发展,促使我国新型火箭、卫星、飞船的设计与研制生产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而如今的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超高压输电线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更是为我国工程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是源于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考虑,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创造性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使命

每个人都是为了某种事业而诞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经历;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己承担的这一里程中体现出来的。而陈予恕好像就是专为机械工程学而诞生的,自195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以来,便踏上了机械工程的科研创新和教学共同探索的征程。

当时,风华正茂的陈予恕带着一份好奇心和对工程学的敏感投入到了非线性振动的研究中,他相信,只要不断到实践中去发现和挖掘新问题和新现象,通过查阅文献工作和到工程实践中去了解动力学结构的工作原理,在运行过程特征和故障治理等进行实践知识的积累,就能为研究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的机理提出恰当的、正确的和新颖的科学命题,并通过分析对比,去粗取精,抓住其影响动力学行为的主要矛盾因素,建立能反映其动力学行为本质的科学(数学)理论方程,然后探讨用新的数学理论去求解它,最终结果就能释明原有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建立起新理论和新方法。

于是,在进行非线性振动理论研究时,陈予恕带领课题组对同一个杜芬型非线性参激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世界著名专家Mitropolsky(苏联)和Nayfeh(美国)所得到的1/2亚谐周期解的响应曲线有本质的定性的不同,为什么对同一个方程有两种不同的解的结果?到底谁的正确?为了解开这个困惑国际学术界20~30年的难题,他和W.F.Langford教授在调研数学相关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更有广泛代表性的含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微分方程,并给以求其1/2亚谐分岔解的命题。他们试着用平均法、对称论、突变论、奇异性理论和分岔理论等多种理论方法对之进行求解分析,最后,他们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岔理论方法,揭示了解的拓扑结构与系统参数间的联系,为非线性振动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该方法被国际同行命名为C-L(Chen-Langford)方法。他们建立的C-L方法将非线性振动求周期解的理论方法发展到可求其分岔解。陈院士也因此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振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C-L方法将Lyapunov-Schmidt方法与奇异性理论结合,提出了能揭示非线性振动系统拓扑周期分岔解与系统结构参数之间关系的方法,成功统一了长期困扰非线性振动学术界的有关非线性参数激励系统似乎矛盾的结果,也为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参数识别和分岔控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1988年,陈予恕院士发表了关于“非线性参激系统的亚谐分岔解”的文章,之后,他们还相继请来了国外专家为我国青年学生讲授“动力系统”课程,这让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在我国逐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在他组织了我国十多个著名高校和科研生产单位的几十名专家,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后,他们又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首先,陈予恕等人在运用C-L方法及其思想深入分析故障非线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大型旋转机械重大振动故障非线性治理的五项新技术——非线性油膜振荡参数综合(偏心量、润滑、轴承负荷分配)治理技术、轴系支承内共振综合治理技术、裂纹类型故障综合类比技术、碰摩故障治理技术以及轴系外伸端不平衡的非线性治理技术,这些技术在天津、黑龙江等七省市1 1个发电厂的共2830MW的机组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其次,他们推动了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非线性动力学的非线性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结构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通过系统的动态行为机理分析,以达到理想的动态响应的结构参数为设计参数;结构动强度优化——整体结构任何部件的动强度都应少于或不超过平均动应力;动刚度优化技术——整体或部件模态数据都应符合工作频率的动态要求。他们提出的动力学结构参数的三优设计技术,为我国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探索,是为了寻找“用武之地”

近六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换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对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护。如今,陈予恕建立的C-L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的设计和故障治理工程,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正在向双转子、滚动轴承、机匣系统等其它动力学系统推广应用。

在治理大型旋转机械频发的振动故障方面,C-L方法突破了传统线性理论故障建模和机理分析方法,采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查明故障机理及原因,为治愈七省市18台大型火电机组的重大振动故障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累获经济效益4亿多元;对国产4台20万千瓦励磁机支撑系统进行非线性设计改造,根治了振动失稳顽疾;研制出国内最大的32平方米非线性共振筛,同比节能50%、筛分率高出20%。有效发展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阻止陈予恕院士的创新步伐,他说,C-L方法及其思想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在发展非线性振动理论、深入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其分岔动态行为的影响、对系统通向混沌道路的探讨、对旋转机械、振动机械、机翼颤振、车辆行驶稳定性等动力学结构故障机理分析及其失稳控制等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都有很多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限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水平,C-L方法目前只能分析低维系统(简化的系统)的分岔动态行为的机理,对复杂大系统(如他们团队目前承担的课题-双转子、中介滚动轴承、机匣系统振动传递与故障溯源)尚不能进行其动态行为的理论分析,故尚不能满足复杂大系统动力学设计对结构参数优化的要求。

对照钱学森先生解决复杂大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设计的经验:“基于经验的积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最后定量的综合集成的方法。”,可见,目前大多数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工作,只是完成了前面两步,即建立简化数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多数实际工程动力学结构都是十分巨大和复杂的,因而,所得到的定性的理论结果,对大系统设计参数选取的需求尚无法精确的满足。

对此,陈予恕院士认为,为了能设计出性能良好的大型动力学结构,目前的研究工作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还要完成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第三步,即在“定性理论的指导下的全系统定量计算分析”,从而做到设计的主要动力学参数优化,以保证建成的动力学结构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动态指标,而这方面的工作也正是他们结合目前承担项目的努力方向。

培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作为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予恕院士认为,想要把我国建设成伟大富强的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而培养研究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他在教学工作中可谓是殚精竭虑,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方面,他始终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使学生在学识学力上将导师和本学科当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精髓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并同时使学生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略,从而能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另外,陈予恕院士不仅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还要求自己要不断了解学习本学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希望能组织自己的团队和团结同行专家共同为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为此,在教学中,他要求研究生要掌握雄厚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最新成果,严格完成研究计划;通过组织定期学术讨论会、专题讲习班、全国学术交流会,共同攻关科研任务,加强国际交流等环节来培养研究生的道德人品、学识学力和治学方略等方面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陈院士已经培养研究生143名,其中,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7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科技骨干,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人被评为新世纪人才。他参与主编著作11册,其中独著4册,两册专著同时为硕士生教材,两本(一本为英文版,Springer(London) 1998出版)专著同时为博士生教材。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8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希望科研教学设备能够满足开展远程会议、学术交流、远程研讨以及远程课程教学等需求,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得到专家的指导来迅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故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采纳了加拿大SMART公司为其量身打造的SMART Board 680交互式白板、Bridgit数字会议软件以及Airliner无线手写板的解决方案。

创新科技, 完美展示

外观时尚的触摸板取代了传统的黑板;交互式教学方法取缔了原有的板书、讲授和回答问题的僵化模式;老师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也可被动态展示, 而不是仅仅依靠凭空想象。利用Notebook软件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 更易被学生接受。利用绘图工具可轻松的画出机械图纸、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 并将这些动态过程与理论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可在白板上运行, 学生们可以在这些模式下进行模仿、演练,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 也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教师和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巩固教学成果。

远程教学, 灵活高效

使用Bridgit数字会议软件, 所有的内容将在双方或多方的计算机和白板上实时显示出来。在远程课程中, 双方可以共享彼此电脑桌面或接管并控制某一方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 包括电子表格、演示文档或进行网站浏览。并能在彼此的文档中进行书写、编辑、修改数据和答案。配备网络摄像头和内置VOIP通信功能, 还能与对方面对面进行交谈, 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 实现了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实验室之间能够进行视频、音频等信息的互通, 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互动课堂, 经典搭配

利用AirLiner无线手写板, 老师和学生可以在16m范围内以无线方式与SMART Board交互式白板进行互动。使用无电池有线笔可以在书写笔、鼠标和橡皮擦功能之间切换, 轻松控制任何软件应用, 记笔记或者标注信息, 讨论过程中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可以根据需要保存下来。这样信息分享、现场讨论、课后执行一步到位,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效率。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9

在这次设计中,空间的人文精神、情感取向提供给我更多的思考角度。我更多的思考室内空间对人性的关注,并发现了主题与空间设计、文化和社会密切结合,而营造宜人的室内庭院空间环境是体现人性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主题创作的角度来看,我将自己的设计划定在了“园林”这一主题。

我国的古典园林通过运用对景、框景等手法,注重园林内外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情趣。我觉得茶室雅致的精神需求适合于园林这样的主题,于是开始着手了……

框景、空间、变化、雅致、光影……几天之内这些词整天在脑海中碰撞……我不断地在图书馆查阅各种书籍,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公共建筑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增多,绿地相应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对于自然有着热烈的渴望。人类与自然共生,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然环境。因此将绿色植物引进室内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而是满足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在室内,这要成为一个主题,一个亮点,来表现恬静、清新的自然气质。

我归纳分析了自己的设计,在此分几方面将自己的设计大致讲解如下。

1 绿化手法

那些竹子,大树给了我灵感,它们既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又体现了轻松惬意的精神气质。它们活跃了空间……它们都是构成“园林”这一主题必不可少的……

1.1 内外空间的过渡与延伸

在室内布置适宜的植物,使内外空间达到自然的过渡。在这里,我借助绿化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旨在丰富空间的层次,使室内有限的空间得到延伸。空间虽有分割,但还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一定的延续性。

1.2 空间的提示和导向

绿化的自然生长特性使它有极好的观赏性,茶座中间部分的大树既调节了室内局部微气候,又形成宜人环境,在这里它的突出性还可以用来提示引导空间,使得这里成为了茶座的中心,大树在这里强化和突出了这一读书空间。我利用大树,在树下设计了座椅,这里视线良好、环境宜人,相信会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大家可以在这里逗留,读书,聊天,思考……

1.3 空间的限定和分割

北侧四人茶室里茶座中间通过花池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两部分既保持各自的功能作用,又能相互渗透,而且这里的花池对空间有一定的界定作用,使室内空间形成了单独的小空间和场所感,有一定的私密性。

1.4 柔化空间

我挑选了神态自然、色彩丰富又柔软的质感和生动的影子的花卉来丰富室内空间,这样可以与建筑僵硬的几何形体、冰冷的混凝土石墙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印象,产生柔和的情调,无形中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呆板、生硬的感觉。植物的种类和颜色与整体的空间气氛相协调。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

2 “园林”的主题

绿化是贯穿始终的手法,但我的这一手法总是服务于“园林”这一主题,小中见大、步移景异……设计中运用了青石板地面、卵石、竹子、夹宣玻璃、方格窗、圆洞等园林设计风格,虽然种种材质都朴实无华,但却都暗喻了江南园林。在这里突出了茶室的雅致和文化气息。设计中我将茶室中心区用一窗棂引导,在茶座中反复出现了框景、对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和良好的景观。分隔空间的隔屏采用“隔而不断”的手法,使人们在其中被环境感动,被空间打动,乐于停留驻足,读书喝茶……

3 环保

这次设计中,大部分采用环保建材,如优质的铝塑板、乳胶漆、天然大理石、实木线及无污染的玻化石、玻璃等,并在灯具的光源设计上,做到冷暖搭配、照度分控合理,尽量采用节能光源。天花板或虚或实,吊与不吊形成错落。

我的读书茶座设计外观以红木框架为主,辅以白墙和大面积玻璃,室内用红木色基调的横梁断面及白色的洞墙隔断,再配以浅色和红木颜色的餐桌椅,上下呼应,达到空间的延伸性与趣味性。每部分小空间之间的隔屏大量运用穿透性高的木框、洞框与玻璃板材料,让光线和视线都能尽情流转在空间之中,地面采用暖色的地板和亲人的绿草,让同学们感觉温暖轻松,心情愉悦。

通过这次作sktch up的模型,我也得到了很多知识,当然这更多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学习室内设计比较开心,比较充实。我想以后也慢慢积累室内设计的知识,具备各方面的技能,因为艺术总是相通的,我们涉猎起来总是不会很难,就像老师所说,即使我们转行,做室内的设计仍然是优秀的。

摘要: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茶室的设计,指出营造宜人的室内庭院空间环境是体现人性关怀的重要方面,从绿化手法、园林、环保等角度详细介绍了该茶室的设计,以积累室内设计经验,更好地实现室内空间的人性化。

关键词:人文精神,园林空间,情感,庭院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2]居阅时.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

[3]倪伟宁.浅议空间体验[J].山西建筑,2007,33(1):22-23.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篇10

锦城学院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坐落千成都知名企业聚集地高新西区,拥有高标准的教学生活设施,环境幽雅,是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

作为四川大学的战略延伸和有机组成,秉承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锦城学院共享母体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投资企业广泛社会资源,采用高效灵活的创新管理体制,追求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谋求学生特长发展与学院特色发展,力求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通专结合/经世致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为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一二三四五”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标准:做人第一、能力至上;

两大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两大保障体系;

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

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计划,大学生助教计划,大学生阅读经典计划;

五个原则: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统一,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的统一。四个课堂的统一,继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

突出特色/创造精品——学科建设

学院结合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势,设有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系、工商管理系、财会与金融系、艺术系共九个系,37个专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分设近80个专业方向培养,形成了理工渗透,文、工、经、管、艺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专业精英/名师荟萃——师资力量

学院本着以优秀教师培育优秀学生的理念,博采众长,延揽名师,从四川大学等著名院校聘请名师任教,同时广泛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界人士。学院已建立学院专职教师、高校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任课的教师占70%左右。

社会各界/鼎立锦城——校地、校会、校企多赢的办学方针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推进校地、校会、校企合作,与省内外500余家知名企事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学院采取“提前实习,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场招聘,落实就业;拓展渠道,扩大就业”的模式,追求实际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势头强劲,并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成都商报、四川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我院的高就业率以及部分学生高端就业的实现,给予了重点关注和报道。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对外交流项目

学院目前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本科、本硕连读、硕士直通车项目,既在合作中切实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又为广大学子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宝贵机会。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论文 篇11

关键词: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考核机制

1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涵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务工作大辞典》“党员篇”将先锋模范作用定位为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带头作用是指党员在思想素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学生活动等各个方面要走在群众的前面,为群众树立榜样。骨干作用是指学生党员要成为群众中的中坚分子,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挑大梁,成为主力军。桥梁作用是指党员要成为组织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2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为了了解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进行了专项调研。截止2012年3月,工程学院目前在校生共1722人,其中党员270人,占总人数的15.6%。统计2010-2011学年,学生党员在获得学业奖学金、各类竞赛获奖、担任学生干部、各类荣誉称号获得中的比例分别为:66%、67%、78%、8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党员在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方面虽有一定的表率作用,但不是非常明显。而在参加各类学生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和荣誉获得方面却发挥了较为显著的骨干作用。但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76.3%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整体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3 影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因素

3.1 入党动机不纯,党员意识不强

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入党已经不再单纯是对自我要求的提升和个人信仰的追求,已经掺杂了很多的现实因素。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逐步趋于功利化、社会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党员意识不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这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缺失的重要内因。

3.2 缺乏自我学习,理论素养不高

目前,大学生党员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政治理论知识缺乏学习的热情,从而导致对党的发展、国家政策、国内外时事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不能以理服人,说话办事缺乏应有的感召力。这就使得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缺失了该有的先进性。

3.3 培养流于形式,考核欠缺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注重学生党员“量”的发展,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上注重形式而缺乏内容,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不按时考察,在发展或转正时急急忙忙做材料;而对党员的考核也缺乏完善的机制,不能对党员在各方面起到一定的督促或引导作用,使得党员的先锋意识逐渐弱化。

4 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策略探析

4.1 加强党员教育,端正入党动机

党员的教育培养是党建工作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党员更易于接受。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辅导员发展协会中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45页)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小组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专门为入党积极分子及党建骨干量身定制了培训菜单:《入党动机与大学学习生活》、《如何更好、更快的向组织靠拢》、《党建骨干素质和工作开展》、《如何建设先进党支部》等。这些讲座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观,提高党员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2 设置理论答辩,提高政治素养

为了督促学生党员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分院创建了理论答辩机制,并正式纳入党员发展及转正的必备条件。该机制要求学生在发展或转正前自觉主动向党支部递交答辩申请,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发展或转正,这就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必须经常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是提升党员队伍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4.3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典型宣传

建立完善的党员考核机制是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党员应该从学习成绩、工作表现、帮扶同学、参与活动、公寓表现、群众评议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在考核的基础上应该树立典型,每年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党员或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对于党员本身是很好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党员的影响力,有利于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4.4 搭建各类平台,夯实群众基础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党员缺少跟群众之间的良好互动,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党员搭建各类平台,比如可以通过支部论坛、支部QQ群、支部微博等网络平台促进党员与群众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先锋人物评选、党员对学习困难学生的1+1帮扶等活动平台加强党员与群众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党员承诺公示榜、党员述责测评会等平台加大群众对党员的监督力度,从而夯实群众基础,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玉冰,蒋文明,等.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系构建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1(1):22-23.

[2]钟起万,梁婷.创先争优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作用发挥问题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6):125-128.

[3]古鹏.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6:7-12.

[4]宋海生,李跃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建设[J].党史博采,2011.7:23-24.

上一篇:组织补偿下一篇:上消化道再出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