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2024-09-21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共8篇)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篇1

对一些民族称谓语言民俗发生变迁的思考-以广西东兰县当地壮族人对汉、瑶民族的称谓语言为个案

广西东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中产生了民族相互之间的民族称谓语言,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有自身的内涵,背后隐藏着当地民众强烈的.话语情感色彩指向,并在经济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生变迁,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情势背景.对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民俗的变迁进行考究、观摩,对研究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搞好民族团结等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 者:黄文富 HUANG Wenfu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9“”(6)分类号:H2关键词:东兰 民族称谓 语言 民俗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篇2

一、民族服饰、饮食、居住习俗文化

1. 广西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反映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 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鲜明民族的表征,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民族服饰记载着民族故事传说。民族服饰上的饰纹、图案和颜色, 都有深远的寓意, 记载着民族的神话、始祖的传说或民族信仰崇拜。如白裤瑶妇女衣背上所绣的方形大印图案, 就是传说中当年被土司抢走的盘王印, 绣在衣背上是寓意要世代铭记;男子白裤上绣制的是五条鲜红垂直线, 则是寓意祖先与土司奋战时的手指血痕, 也是对祖先的永世缅怀。又如融水苗族的服饰上有蝴蝶吉祥物, 妇女胸前缀饰的银蝴蝶, 表现了她们对女性祖先的崇拜。侗族服饰图案中的混沌花, 传说是侗族创世女神在地上化身金斑大蜘蛛的花形变异, 她创造了天地日月、动植物和人类, 是创世主神。所以, 服饰上的混沌花表示了侗族对母祖的崇拜。

民族服饰体现着民族风俗习惯。广西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 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反映, 如瑶族头饰是缠头和由缠头演变的三角形帽、尖塔帽等, 足饰是打绑腿, 这是因应环境而形成的。瑶族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岭, 山高林密, 野兽多, 戴三角尖帽可防兽害。另外, 山中荆棘丛生, 上山劳动或打猎, 以布裹头, 可保护头部不被树桠或荆棘勾伤, 打绑腿则是防毒虫、毒蛇咬伤, 还可清除腿部的疲劳。壮族男装一般为短上衣、对襟衫。裤子的裤腰头宽大裆宽, 裤筒也很大, 腰扎布带, 头缠黑头巾, 以赤脚为主, 这也是方便劳动。毛南族男装为右开襟衣, 下穿宽筒长裤, 劳动时扎三角形绑腿, 裹头巾, 束腰带。女装是镶三道黑花边的右开襟上衣, 下着滚边长裤。侗族女性的服饰多为短衣长裙, 衣服的边角都配有花边和飘带, 白褶裙层层叠叠, 穿戴起来, 特别绮丽多姿。

民族服饰蕴含着民族审美情趣。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多为单色布料, 色彩也是一种民族文化, 它积淀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壮、瑶等民族喜用红、黄、橙等明快的暖色调, 具有温暖、幸福吉祥的之意。苗、侗、水等民族爱用黑、兰、白等淡雅的冷色调, 则有庄重、力量和神秘的之意。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形纹样很丰富, 主要有名花佳木、益鸟灵兽和祥云流水等。这些图纹精心绣镶在不同的部位, 表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如壮族多用几何图纹和动、植物纹样构图, 造型生动形象, 写实性强。瑶族则以草、花、树、山等自然物为纹样, 再饰以动物纹样构图, 造型富于变化。侗族女性普遍爱好佩带银首饰, 头挽偏髻, 插银梳和银簪, 两耳戴银环、胫着银圈、手戴银镯, 胸前佩银链, 背有S形银垂和六面银砣等, 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2. 民族饮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广西少数

民族散居于八桂大地, 因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信仰习俗和食物品种、思想观念的不同, 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创造了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

民族饮食习俗独特而丰富。广西少数民族的主食大致相同, 一般以大米为主, 山区民族多食玉米, 辅以薯豆。副食则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如壮族在清明节或三月三, 家家做五色糯米饭, 吃五色糯米饭。五色是红、黄、黑、白、紫, 除白色外都是用相关植物汁浸染, 蒸熟后就成了五色饭。壮族人把五色饭看作是吉祥安康、五谷丰登的象征。又如瑶、苗、侗、毛南、仫佬等族都有腌制酸食、爱吃酸菜、酸肉的习俗, 几乎家家有酸坛制酸品, 日常饮食是无食不酸。瑶、苗、侗族有“打油茶”的习俗, 油茶既香甜可口, 又消食健胃, 驱湿避瘴, 深受各族民众喜爱。

民族饮食规矩和禁忌习俗。各民族在饮食方面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禁忌, 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如壮族人进餐时, 父母坐正座, 两侧是儿女, 媳妇坐在公婆对面。瑶族人在饭桌靠神龛一侧上位设虚座, 不坐人, 以示对祖先的崇敬。瑶族人忌讳吃狗肉, 传说犬是瑶族的图腾, 奉为神灵, 因而世代忌食狗肉。毛南族吃饭时, 不能用筷子敲打饭碗, 不能谈丧事和不幸的事, 若在饭桌边打烂碗、杯, 认为是一种不好的预兆。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 餐桌上主家会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吃, 意在交心, 但客人不要独吃, 要与主家分享。如若客人独吃, 则被主人认为难以交心。

3.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形式因民族不同而不同, 民居建设各具特色, 顺天循理, 不违自然, 蕴含着深厚的传统习俗。

民族村寨往往依山傍水, 沿水而居。因山岭陡峭, 常年潮湿, 草深林密, 又有毒蛇猛兽的危害, 所以, 房屋结构多为干栏式建筑。

民族聚居形态各异。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因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但总体特点是靠山沿水, 村后有山林, 村前视野开阔, 背风向阳, 邻近是田地、河流, 方便村民生活劳作和出行。壮族村落的地势比较高, 或坐西向东, 或坐北朝南, 通风向阳。认为朝向东南易得暖风阳气, 人畜兴旺。壮族一般是同姓聚居, 村落大小不等, 大的几百户, 小的十多户。瑶族村落往往是依山势排布, 据险而居, 或在山腰坳顶, 或在山脚坳下。因山高林密, 不讲究朝向, 但以靠近水源和田地为好, 村落一般有十多户, 也有二三十户, 多是血缘关系。毛南族是同族、同姓聚居, 一般不与外族、外姓杂居, 村落房屋分散, 各家互不相连。不同的聚居形式, 展现了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性和风俗。

民居构造体现南方民族风格习俗。各少数民族的屋建筑形式以干栏式竹木楼房为主, 这种建筑以竹木做材料, 粗直的树木做柱子和大梁, 屋顶盖着茅草、杉树皮或瓦, 周围用竹片钉好糊上泥巴为墙, 也有用砖石从地面砌封起来。建造干栏有一套传统仪式, 首先是请地理先生定方位, 择吉日请木匠师傅到家, 置办酒席供奉鲁班。祭祀后, 木匠在第一根柱上打一条墨线, 叫做“开墨”, 然后才正式动土开工。干栏一般是两层, 上层住人, 中间是厅, 中厅正后上方设祖宗灵位, 节日时供奉祭祀, 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全家安康。左右两边是卧室, 其中夫妻各居一室, 沿袭古俗;下层关养牲畜、家禽和存放杂物, 也可安舂碓或磨坊, 方便加工粮食。干栏式建筑因其通风干爽宜居, 又能防备毒虫猛兽伤害, 而为山区少数民族世代喜爱。如今虽有部分民居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结构形式也有变化, 但仍大致保留着干栏的结构形态, 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习俗依然有很深的影响。

二、宗族关系、人生礼仪和交际习俗文化

1.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以血亲为纽带, 构成家庭房族, 几个房族构成一个家族, 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

房族内禁止通婚, 清明节共祭祖宗。

宗族关系构成习俗。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地理和习俗的原因, 社会关系构成都比较单纯, 就是以血亲为纽带形成代际分支, 构成家庭宗族关系。家族内部较少利益冲突, 比较和睦, 集中家族力量, 可进行宗族活动, 维护宗族利益。如壮族是以五代血亲为房族, 聚居同一村寨。房族内有婚丧庆吊诸事, 各家自觉出钱出物, 相互帮忙。壮族同宗共认相同远祖, 一般有祠堂, 祠堂是族姓的标志, 也是宗族凝聚的象征。每年祭祀, 缅怀祖先, 共聚相欢。侗族也是族姓聚居, 诸事相帮。除祠堂外, 侗族还建鼓楼, 是族人集会议事和娱乐场所。大节气要祭祀祖先, 族长念族谱, 叙述祖先功业, 告诫后辈毋忘祖上, 延续祖德祖功。

民族内部的伦常习俗。少数民族的伦常规矩, 多受儒家思想影响, 遵循传统道德规范。如壮族伦常明定, 房族内禁止通婚, 若有败坏门风、族风者将受到惩罚。通奸乱伦或为非作歹者, 受族人大会的苛责斥骂, 甚至捆绑怒打, 使其颜面扫地, 无地自容。仫佬族宗祠议事时, 全凭族长公论, 若宗族敬祭无故不到, 要革除家祠, 极为严厉。家中老人寿终, 三年期满, 送神位入祠堂, 但要设筵宗祀, 新神牌位才能入龛, 如若不遵, 不准入龛祀奉。族中长幼有序, 尊卑有分, 为尊者以德服人, 下卑者明事知理。同姓不许谈爱通婚, 如违族规天理, 公议逐出, 不准归入祠堂。

2. 广西少数民族的婚嫁、寿辰、丧葬等人生礼俗。

因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传统习惯和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 呈现出神奇斑斓的色彩。

婚嫁礼仪习俗。各少数民族婚恋习俗, 各成其规, 各有其趣。受传统明媒正娶习俗影响, 即便自由恋爱, 也要按传统礼俗来定亲成婚。如壮族说媒, 有发媒、闯门、踏门、架桥等过程。瑶族的说亲简单有趣, 男家托媒人带八个红鸡蛋到女家说亲, 女家如同意就收下, 然后把红鸡蛋敬在神台, 再分给家人和亲戚吃, 亲事就定了。仫佬族遣媒求亲, 先约定相亲时间, 双方互看人品长相, 如满意, 再看其家境, 若无意见, 即以八字合命, 问卦算命, 如无不吉, 婚事即定。瑶族婚礼仪式很讲究, 无论嫁娶都有几十人的送亲、迎亲队, 婚礼当晚, 喜宴后, 举行拜堂仪式, 供桌摆着五荤五素供品, 点着红蜡烛。新人向天地、祖宗灵位行十二大拜、三十六小拜。再向祖父母、父母行十二大拜、三十六小拜, 婚礼才告结束。苗族婚礼前一晚, 新郎与两个同伴到新娘家接亲, 待到夜半, 从小路把新娘接回家, 尽量不要被生人发现, 否则就不吉利。到家后, 新娘先住隔壁家。次日, 才接进男家, 吃了用麻绳绑的酸鱼, 就在男家开始了新生活。

奇特的人生寿辰习俗。广西少数民族对人生寿诞很重视, 庆贺的形式也与众不同。一般是六十岁开始做寿, 逢十年做一次寿。因环境条件和习俗的差异, 庆寿的规模形式和寿礼各不相同。一般诞辰寿礼大致有:鸡、鸭、酒、肉、果、饼、寿米、寿、寿衣、寿饰、寿帽、寿鞋、寿帐、寿屏、寿镜、寿匾、寿联、布料、玉镯、红包等等, 壮族做寿也有以棺材或寿材这样独特的物品作寿礼, 其意在保佑老人健康长寿, 是一种备棺充寿的习俗。仫佬族要做增寿衣, 择吉日请名裁缝主持开剪仪式, 以一只猪头、一只鸡、一匹布祭祀祖先, 裁缝用银纸做成花红插到香火炉上, 表示主人已到寿年, 再剪一小片布料贴在花红上。祭毕, 开剪裁布制作寿衣。寿衣平时不穿, 送终时才穿。

神秘的丧葬习俗。广西少数民族历来重视孝道, 对长辈不仅在生前尽孝, 逝后同样是视死如生, 以敬畏之情,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其过程烦琐而神异。在老人病危弥留之际, 先抬到地上的席子, 不能在床上断气。老人去世后, 先洗浴净身, 然后穿上寿衣和寿鞋, 盖上白布, 待吉时入殓。入棺忌哭, 不能让眼泪滴在棺内或逝者身上, 否则就不吉利。遗体盖着寿被, 棺面再用被单或毯子盖上, 棺前放长明灯, 摆着灵牌和供品, 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守灵尽孝, 哭诉逝者抚育之恩和失亲之痛。出殡时, 道公随棺送葬, 沿途撤米、谷、纸钱。孝子捧灵位、持孝棍, 走在送葬队前。少数民族普遍实行土葬, 也有捡骨葬、火葬、凶死葬、冥婚葬等葬俗。棺木下葬时, 孝男孝女在跪坑前, 道公念咒, 把棺放下坑, 孝子撒上第一把土后, 众人才挖土掩埋。服孝期间, 至亲不脱孝服, 夫妻不能同房, 不坐高凳, 不外宿, 不赶圩, 男不娶, 女不嫁, 不剃发, 不参加歌圩等, 灵牌到守孝期满才焚化, 表示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逝者的怀念敬重。

3. 广西少数民族虽生活在偏僻山区, 但在长期的社会生

产生活中, 也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交际礼俗和社会道德习俗, 并世代传承,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朴实的社会交际习俗, 广西少数民族素来好客, 热情大方, 讲究礼节, 社会交际真诚朴实。如壮族人与陌生人见面, 往往尊称对方伯父、伯婆、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客气而有礼貌。对来家的客人, 不管认识与否, 都请到家歇息, 待之以烟茶。如若招待客人吃饭, 还把鸡头鸭头夹给客人吃, 以表敬重。侗族待客人也很友善, 男主人会热情陪客说话, 女主人则忙着打油茶, 然后双手捧上, 恭请客人品尝。仫佬族与人交往, 常以歌为礼, 以歌交友, 半路相逢, 也会邀请对唱。客人到家, 酒足饭饱后, 也是相邀对唱, 以尽主家情谊。少数民族的交际习俗没有虚假的客套, 完全发自内心真诚相待。因此, 民族间十分和谐友好。

行善尚义的道德习俗。广西少数民族民风淳朴, 好善尚义, 乐于助人, 彼此尊重, 对世代传承下来的规矩有普遍的共识和默契, 都是自觉维护和遵行。如壮、苗、侗族自古就有打标记的习俗, 在割草、砍柴、开荒、拾粪、打鱼等时, 只要对所属之物打上标记, 如挽一个草结、插一根树枝、挖几块泥土, 就表示其物已有主了, 后来者看到标志, 就会走开, 即使是周围无人, 也绝不会拿走。否则, 一辈子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在村人面前抬不起头。瑶族也是忠信厚直, 相互间从不防备, 平时外出, 从不锁门, 只用一根木棍横在门扣上即可, 不必担心有人进家偷盗, 地里的瓜果也不会有人乱摘乱拿。借钱借物, 只是口头说说, 不立契据, 借用的人也会自觉归还。村寨里哪家要建房或办婚丧大事, 都是全村帮忙, 慷慨尽力, 一点也不计较。

三、信仰、年节和游艺习俗文化

1. 广西少数民族是多元化信仰, 崇拜多神。

遇事多占卜问鬼, 求神拜佛, 有浓郁的信鬼好巫习俗。乡村重建宗祠、庙字, 修造祖茔。村寨普遍有庙宇, 四时奉神, 烟火不断。

信仰习俗多元化。各少数民族相信万物有灵, 认为星辰风雷、山水草木都有神灵, 会显示灵异。如壮族村边都有神树或神山, 村人供奉膜拜, 祭以香火, 祈求保佑。瑶族砍山、伐林、狩猎前要先祭山神, 求神赐福, 对火神、水神也很敬畏, 火堂终年要留火种, 表示有火神的福佑。新妇过河过桥, 要丢几枚钱币到河里, 祈求水神保佑平安。各民族普遍崇拜地方守护神和民族守护神, 敬奉社王、土地、灶王、雷王、玉帝、观音、盘古、莫一大王等。受道教影响, 有的建玉皇庙, 四时供奉。佛教影响大的地方, 以如来、观音为天神, 建有观音庙或观音阁, 每年也是香火不断, 祈求神灵消灾赐福。

崇拜祖先神习俗。广西少数民族家庭, 一般都在厅堂正中后壁前安放神龛, 神台下有供品桌, 逢年过节都要以丰盛的祭品祭祀祖先, 祈求祖先保佑全家。老人过世后, 在举行葬礼的同时, 在家中神台下立逝者灵牌, 每天供奉, 三年期满, 烧掉灵牌, 列入祖先神位, 享正常祭祀。瑶族也设立祖先神位, 每年过节烧香供奉, 如搬家, 还要把祖先香炉带走。仡佬族祖先神台忌放杂物, 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毛南族习俗, 过节时, 大人小孩要烧香跪拜祖先, 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幸福。

2. 广西民族民间节庆繁多, 每年大节有十多个, 小节上百, 可以说无月不节。

节庆涉及生产、生活、宗教和民族历史等, 或娱神, 或娱人, 或兼而有之, 形式多样, 极富民俗风情。

隆重的传统大节。广西少数民族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全国性大节中, 其过节习俗与汉民族已渐趋同化。但有些传统大节, 仍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如社日祭祀,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春社祭祀社坛, 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人畜平安;秋社时, 村人聚集社坛祭祀, 酬谢社王, 庆祝好年成。还以糯米饭拌猪血做血肠, 煮熟分给各家吃, 以此兆示村人家家兴旺。侗族春社有做艾糍的习俗, 认为艾草是报春花, 吃艾粑就表示开春。秋社则杀猪祭社, 酬谢社王, 全村一起聚餐。仫佬族社日, 把猪肉切成块, 用竹竿串好挂在社庙两边祭祀。然后把社肉分给各家, 以示得到社王保佑。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 传说这天阎罗王要打开鬼门关, 放出鬼魂到阳间寻找衣食。因此, 人们要祭鬼、赶鬼, 要在大门两边插上桃枝和茅草, 阻止野鬼进家作祟。晚上到村头路边烧香烧纸, 摆上祭品, 让鬼魂吃穿, 不再作祟害人。中元习俗体现了民间百姓的精神信仰, 是最有影响的观念文化。

奇特的民俗节日。各少数民族都有许多独特的民俗节日, 体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如壮族有蚂拐节、牛魂节、铜鼓节、三月三歌节;苗族有苗年、芦笙节、跳香节、斗牛节、拉鼓节;瑶族有盘王节、达努节;侗族有侗年、花炮节、冬节;仡佬族有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族有哈节;仫佬族有依饭节、牛马节;彝族有跳公节;毛南族有分龙节等等, 节日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令人赞叹。如蚂拐节是壮族古老的祭蛙求雨宗教性节日, 大年初一人们把捕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灵, 再由捕蛙人主持抬蛙、祭蛙、葬蛙等神秘仪式, 祈求蛙神普降雨水, 保佑好年成。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 全家要团聚守岁祭祖, 由老人作祭词, 敬念祖先名讳, 每念一位往门外撤几粒米, 再烧纸钱, 洒酒祭祀。鸡啼时放鞭炮贺新年, 清晨, 男人和小孩要赶鸡鸭猪牛羊进栏舍, 妇女到河边或水井挑新水, 以兆示新年畜禽兴旺, 五谷丰登, 家人康泰。苗年还有斗牛、斗马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民俗节日虽说千奇百怪, 但却能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生活面貌, 是民族特性的重要内容。

3. 各少数民族游艺歌舞, 是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丰富多彩的游艺民俗。游艺民俗是少数民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不但可愉悦身心, 而且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游艺活动中的规则要求, 使人们懂得相互之间要默契配合, 要讲究规矩和原则, 才能达到目的, 促进和谐。如打磨秋就是一项民俗游艺竞技活动, 先把一根粗木作桩固定于空地上, 再用一根长约六米的木杆横立在柱顶上, 使两边等长能转动, 转动时两头时上时下, 犹如推磨, 故名之。竞赛时, 横杆两头人数相等, 双方推磨秋一起转, 跑几步后身体匍匐在杆上, 随杆旋动起伏, 落地一方用脚蹬地, 使杆弹起并向前推移, 旋转时可边唱山歌, 如手伸开不扶杆子, 也能娴熟地上下旋转, 就比出了高下。这项游艺有很强的娱乐性, 同时也很讲究团队的合作。这些千姿百态, 风情各异的民俗游艺, 极大地丰富广西的民俗文化。

多姿多采的民俗歌舞。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舞蹈、戏剧等种类繁多, 形式各异, 内容丰富, 或以歌传情, 或以舞表意, 展现了各族人民多姿多采的生活情景和朴实开朗的思想情感。如壮族民歌就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等。在传统节日, 或是婚恋嫁娶、生子、新房落成等喜庆之事, 壮族人都喜欢以歌相庆, 表达喜悦之情。其他诸如侗族大歌、琵琶歌, 瑶族盘王歌、蝴蝶歌、酒歌、拉发歌等等, 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生活信仰, 闪烁着民族智慧与民俗内涵。各民族还有以舞蹈来表现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习俗。如壮族的绣球舞、茶舞、捞虾舞、师公舞、鲤鱼舞、白马舞、斑鸠舞、白鹤舞、鸿鹄舞、金鸡舞、斗鸡舞、龙鱼舞、蝴蝶舞、翡翠鸟舞、猫舞、凤凰舞、板鞋舞, 瑶族的铜鼓舞、跳猴舞、龙灯舞、白马舞、山郎舞、雷王舞、三元舞、灶王舞, 侗族的多耶舞、巫师舞、春牛舞, 以及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 毛南族的木面舞、仡佬族的牛筋舞、水族的斗角舞、京族的花棍舞等等, 举不胜举, 充满着生活气息, 表现了各民族绚烂多彩的民俗生活。

总之, 广西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非常丰富, 无论是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味形兼具的饮食习俗, 还是淳朴崇礼的礼仪信仰、异彩纷呈的岁时节俗, 抑或古朴简约的民族歌舞、神奇独特的婚葬习俗等等, 无不令人神往, 不愧为民族文化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从兵, 钱宗范.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 1991.

[3]覃德清.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4]喻虹.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思考———以广西民族民俗专题资源建设为例[J].晋图学刊, 2010, (4) .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篇3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地域分布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30-02

广西区域内拥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少数民族分布在从海岸到山区到平原之间,相应的生产方式主要有渔猎、农耕和牧猎。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60%以上,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38%左右,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情况。本文从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地域分布特征,为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及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居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现居住着壮、瑶、苗、侗、彝、仫佬、仡佬、京、毛南、水、回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全区总面积为23.6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约占60%,且分布比较广。根据广西民俗体育资源的不同特色,可划分为五个资源区(见表1)。

表1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其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

资源区代表城市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

桂北区桂林壮、瑶、侗、苗、回多耶、芦笙踩堂、跳竹杠、抛绣球、打扁担、舞龙、舞狮、板鞋竞技、抢花炮

柳州壮、瑶、仡佬、苗、侗抢花炮、抛绣球、板鞋竞技、过火链、舞春牛、同填、跳芦笙、爬坡杆、拉鼓、上刀山

桂南区南宁壮、瑶、苗抢花炮、抛绣球、板鞋竞技、跳芦笙、师公舞、舞春牛、打铜鼓、打扁担

北海、

防城港壮、京跳竹杠、顶杠、高脚马、同顶、踢毽球

桂中区来宾瑶、壮抢花炮、抛绣球、板鞋竞技、跳芦笙、长鼓舞、盘王舞

桂东区梧州壮、瑶、回盘王五旗兵、打铜鼓、抛绣球、师公舞、舞春牛、过火海、拉长鼓

桂西区百色壮、瑶、仡佬、回、苗、彝抢花炮、抛绣球、板鞋竞技、牛头戏、打秋千、打磨秋

河池市壮、瑶、仫佬、毛南、水族板鞋舞、打铜鼓、抢花炮、赛马、板鞋竞技、抛绣球、打扁担、爬坡杆、长鼓舞、跳芦笙、同顶、大象拔河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地域分布特征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是各民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代相传下来。广西区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水与湿润的气候成为了广西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物场,广西各民族一切生产、生活的创造都以此出发,形成带有地域特征的民俗体育文化。

(一)桂北地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以娱乐及表演类为主。桂北地区是一个颇具浓郁民俗风情气氛的地区。颤皮岩古人类遗址、白莲洞人遗址、兴安灵渠、靖江王城、王陵、摩崖石刻、造像、恭城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全州湘山寺等民俗历史特色资源,昭示着该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喀斯特地貌使得该地区形成“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给桂北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娱乐表演类的传统民俗体育就成了当地人接待游客的最佳方式。例如,抛绣球、打扁担、上刀山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在当地极受欢迎,成为了桂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一大特色。

(二)桂南地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以竞技类为主。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也是桂南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特征的集中体现。“八五”期间,随着国家最大的扶贫工程——南昆铁路的建设及党中央明确了广西是大西南的出海口之后,广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泛北部湾经济走廊的开发和东盟十国的相互经济合作使得广西的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桂南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都高于其他几个地区。随着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兴起,竞技类传统民俗体育在桂南地区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广西壮族的赛龙舟、侗族的抢花炮均列入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三)桂中地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以娱乐、表演及祭祀为主。桂中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来宾市地处桂中腹地,素有“广西煤都”、“中国糖都”、“世界瑶都”、“盘古文化之都”等美称。桂中土地辽阔,气候温和,北回归线横穿过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有美丽神奇的金秀圣堂山风景区,有被誉为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有被誉为世界罕见峡谷风光的武宣百崖大峡谷。近年来,随着桂中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民族节日吸引了不少游客。

(四)桂西地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以祭祀、庆丰收为主。桂西地区由于背靠云贵高原,地理环境主要是山多地少。交通比较差,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百色是我国的有色金属之乡,红水河的丰富水资源也是一大特色。有色金属和水电联合带动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人居GDP普遍只有2000元/年。由于仡佬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喜居高山地带,因此桂西地区是几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随着文化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桂西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祭祀、庆丰收为主。例如,板鞋舞、抢花炮、板鞋竞技、抛绣球、打铜鼓、打扁担、长鼓舞、爬坡杆、跳芦笙、赛马、同顶、大象拔河等。

(五)桂东地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以瑶族、壮族共有项目为主。桂东地区自古至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最早从秦朝开始,秦王朝派遣号称“五十万”的军卒、贾人、逋逃者到岭南与百越人杂居,这些人绝大多数留在了桂东地区,及至汉朝统一岭南,拆秦三郡地为九郡,其中桂东的苍梧也在其中。中原地区人民的不断迁入,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居住在桂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开始了与汉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自此烙上了汉族的色彩。桂东地区与广东毗邻,是两广交界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的靠近,商贸发达的广东对桂东丰富的农林资源有很大的需求,经济上的往来进一步促进了汉文化对桂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今,秉承着这一地理优势,桂东地区的少数民族越加显现出开放的姿态。梧州自古就凭借着西江水运航道,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产业,如今再加上铁路的全线开通,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所以从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优势看,桂东是整个广西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壮、瑶、回三个民族。三个民族相互影响渗透,构成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相互融合。主要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有抛绣球、盘王五旗兵、舞春牛、师公舞、打铜鼓、过火海、拉长鼓等。

三、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开展区域合作。要以民俗体育旅游为主线,针对桂西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适当增加投入,在发展桂北、桂南的基础上,为桂西、桂东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积累经验,培训人才,逐步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为发展民俗体育旅游创造条件,以旅游业发达的桂北、桂南地区带动比较落后的桂西、桂东地区,最终形成区域合作联动机制。

(二)大力宣传,扩大广西民俗体育旅游的影响力。虽然广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长期的相对封闭性,许多旅游资源还不为人知,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根据香港旅游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即可增加123 美元的旅游收入。广西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走廊、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机遇,向全国、全世界介绍推广广西民俗体育旅游,扩大广西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影响力。

endprint

(三)深入挖掘整理,打造民俗体育旅游名牌产品。要将民俗体育旅游与当地民俗、节庆、传统艺术、体育赛事、人文自然景观等紧密结合,加大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整理的力度,体现出广西民俗体育旅游多元化价值。联合各地的特色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游客自行参与的主打项目。并严格按照旅游发展要求,加强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培育和制度建设,完全开放市场,做到“资源互用,市场共享”,打造出民俗体育旅游名牌产品。

(四)加大立法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关立法部门应出台保护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立法方案或保护条例,这样可以加强人们对保护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鼓励人们去开发潜在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通过加大立法制度,让他们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保护、传承自己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从而转化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传承。在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既要注重近期效益,也要考虑远期目标。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形成保护开发一体化。

(五)积极引导民俗体育旅游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鼓励引导民俗体育旅游项目进入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相对规范化的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良好的经济基础。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在高校的开展,不但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弥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单一,而且有利于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传承、开发、管理以及科研化水平,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桂北地区民俗体育主要以娱乐及表演类为主,桂南地区民俗体育主要以竞技类为主,桂中地区民俗体育主要以娱乐、表演及祭祀为主,桂西地区民俗体育主要以祭祀、庆丰收为主,桂东地区民俗体育主要以瑶族、壮族共有项目为主。广西应依据各地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资源特色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声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52

[2]陈惠娜,彭业仁,凌华,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发展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3]汪明宇.广西桂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 2002(3)

[4]杨元英,李志清. 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5]唐志云,蒋明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板鞋竞速走进全国民运会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07(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SK13LX520)

【作者简介】唐金勇(1979-),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健身与旅游。

(责编卢雯)

有关广西民俗资源的作文 篇4

民俗旅游与山水旅游不同,后者是人(游客)和自然的交融与协调,前者则是人(游客)和人(作为民俗载体的东道主)的沟通和调谐。东道主的言语仪礼和行为规范,将直接作用于游客。新颖、独持、热情的迎客待客礼仪将给游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并架起游人和东道主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开展民俗旅游必须重视民族礼仪的开发。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大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开发民族礼仪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化传统作保证。诸如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宾,以“礼歌会”待客;侗人以“打油茶”待客,苗人以拦路酒迎客,都别开生面,可资利用。但这些礼节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在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在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婚俗礼仪也值得开发。一则可以将那些精彩的婚恋习俗片断作为表演项目供游客欣赏。二则可以为某些游客提供特殊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少数民族婚俗。八桂婚俗干姿百态,具有深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柳江壮族婚礼得唱哈哩歌,以牛车接亲,撒五谷进家门。象州壮族婚礼得由舅爷开茶、烧娘送、敬娘送。这些婚俗饶有风趣,值得开发利用。

中外民族民俗题库剖析 篇5

1.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 民俗一般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_),四大特性。

3.中华民族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大语系。

4. 中华民族的文字大体可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5.藏族人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佛教设施,都必须下马,除苯教徒外(顺时针方向)_ 方向绕行,转经筒、转寺院也应按此方向进行。6.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一(寮房),”里,俗称“(放寮)”。

7.黎族植棉、棉纺织历史悠久,元朝时松江府名叫(黄道婆)的人曾学习植棉、纺织于海南黎族地区。

8.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一教。回族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9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有

(火葬、)

(瓮葬)两种落葬方式。

10“Folklore”既指

(民间风俗现象),又指

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这个词是

英国

学者

(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

11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

(人们的灵魂不灭的观念)

12中国的民居建筑,以

(四合院)

最为广泛。

13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

(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

标志。

14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

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15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器用)、以及 等方面。

16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普及性、)(群众性)

甚至

(全民性)的特点。17 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

口头文学。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9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

(墓葬、)(塔葬)和(悬棺葬)

三种。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A.回族 B.蒙古族 C.壮族 D.满族

2.在(C),周边的各族开始以“汉人”称呼中原人。A.炎帝和黄帝时期 B.春秋和战国时期 C.汉代 D.唐朝

3.俗称的“口袋房,曼子炕”是被用来形容(B)的住房特征。A.朝鲜族 B.满族 C.回族 D.纳西族 4.“旗袍”是(A)的传统服饰。A.满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回族 5.“那达慕”大会是(C)的主要节日。A.满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壮族 6.“萨其玛”是(C)的传统点心。A.苗族 B.维吾尔族 C.满族 C.藏族

7.喜欢冷面、打糕、松饼并喜欢以汤、酱、泡菜为副食的民族是(B)。A.赫哲族 B.朝鲜族 C.白族 D.满族

8.(D)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悠久,其居住地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A.苗族 B.瑶族 C.土家族 D.壮族 9.“歌圩节”是(C)的民间传统歌节。A.黎族 B.侗族 C.壮族 D.苗族

10.土家族比较流行的古老舞蹈是(C)。A.顶碗舞 B.长鼓舞 C.摆手舞 D.芦笙舞

11.西兰卡普是(D)具有代表的民问织品。A.壮族 B.苗族 C.侗族 D.土家族

12.赶年是(C)的传统节日。A.苗族 B.瑶族 C.土家族 D.侗族

13_芦笙节因节日中所跳的芦笙舞而得名,它是(B)的主要节日。A.壮族 B.苗族 C.侗族 C.布依族

14.黎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C)。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海南省 D.四川省

15.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中,船形屋是(B)的特色民居。A.土家族 B.黎族 C.壮族 D.朝鲜族

16.火把节是(D)的传统节日。A.藏族 B.壮族 C.傣族 D.彝族

17.在彝族家里做客,要坐在火塘的(C)。A.下方或右方 B.下方或左方 C.上方或右方 D.上方或左方

18.俗称的“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形容(D)的民居布局的。

A.土家族 B.傣族 C.满族 D.白族

19.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三月十五日起举行的白族传统节日为(D)。A.芦笙节 B.歌圩节 C.火把节 D.三月街

20.东巴教为(B)所信仰。A.蒙古族 B.纳西族 C.白族 D.满族

21.三朵节是-(C)举行祭拜三朵的传统节日。A.白族 B.苗族 C.纳西族 D.彝族

22.傣族竹楼是属于(C)结构的建筑形式。A.抬梁式 B.穿斗式 C.干栏式 D.井干式

23.俗称的“披星戴月”是(B)妇女的传统服饰。A.白族 B.纳西族 C.苗族 D.蒙古族

24.回甲节(诞生六十周年纪念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是(C)特有的家庭节日。A.白族 B.纳西族 C.朝鲜族 D.蒙古族

25.爱吃油香和馓子,拥有清汤羊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等民族风味小吃的是(C)。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26.(D)外出时,男女身披称为“察尔瓦”的披风。A.苗族 B.壮族 C.土家族 D.彝族 27.“抓饭”是(C)的特色饮食。A.朝鲜族 B.苗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8.(C)的女装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头上戴有形如牛角的银饰。A.土家族 B.藏族 C.苗族 D.彝族

29.毕摩是(D)的祭司。A.苗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彝族

30.(A)以蛙为守护神,不食蛙肉。A.壮族 B.苗族 C.傣族 D.黎族

31.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C)。

A.天主教

B.东正教

C.波斯教

D.耶稣教 32.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在我国新疆地区称为(A)。A.肉孜节

B.古尔邦节

C.宰牲节

D.圣纪节

33建于北宋祥符年间,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典型阿拉伯清真寺是(A)。A.泉州清净寺

B.广州怀圣寺

C.杭州真教寺

D.扬州仙鹤寺

34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是(D)。A.泉州清净寺

B.喀什艾提尕清真寺

C.杭州真教寺

D.西安化觉寺 35.和端午节有关的习俗是(B)。

A.插柳

B.悬菖蒲

C.赏菊

D.插茱萸 36.居住的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这是(C)习俗。A.朝鲜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 37.蒙古族崇尚的颜色是(D)。

A.绿色

B.蓝色

C.黄色

D.白色 38.“袷袢”是(A)主要民族服饰款式。A.维吾尔族男装

B.维吾尔族女装

C.藏族男装

D.藏族女装

39.一般回族的年轻姑娘戴的盖头是(D)。A.灰色

B.白色

C.青色

D.绿色 40.有“白衣民族”之称的是(B)。

A.回族

B.朝鲜族

C.维吾尔族

D.白族 41.“炒米蜂糖茶”是(A)用来待客的独家饮料。A.苗族

B.侗族

C.壮族

D.黎族

42.“行歌坐月”是(B)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A.苗族

B.侗族

C.壮族

D.黎族

43.因为(C)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A.苗族

B.侗族

C.壮族

D.黎族 44.有“儋耳”习俗的名族是(D)。

A.苗族

B.侗族

C.壮族

D.黎族

45.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盛行不落夫家的是(D)。A.苗族

B.侗族

C.壮族

D.黎族 46.被称为须弥座的是()。

A.普通台基

B.较高级台基

C.更高级台基

D.最高级台基

47.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的等级最高的彩画被称为(B)。

A.宫廷彩画

B.和玺彩画

C.旋子彩画

D.苏式彩画 49我国屋顶有多种形式,其中有九脊顶之称的是(C)。A.庑殿顶

B.歇山顶

C.攒尖顶

D.盝顶 50.我国屋顶有多种形式,其中等级最高的是(B)。A.重檐庑殿顶

B.重檐歇山顶

C.重檐攒尖顶

D.重檐盝顶

三、多项选择题

1.除汉族外,(BD)同样把春节当作隆重的传统节日。A.藏族 B.壮族 C.傣族 D.朝鲜族

2.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2.AB)。A.维吾尔族 B.回族 C.哈萨克族 D.蒙古族

3.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宗教信仰有关,下列后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有(3.CD)。A.雪顿节 B.歌圩节 C.开斋节 D.古尔邦节

4.属于回族的禁忌是(4.ABCD)。A.严禁食猪肉

B.不食用自死的动物 C.禁食没有鳞的鱼类

D.禁食非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牛羊等牲畜 5.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5.AB)。A.藏族 B.蒙古族 C.哈萨克族 D.彝族

6.6.AC()的传统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A.黎族船形屋中的高架型 B.四合院 C.傣族竹楼

D.彝族“土掌房”

7.(7.ABC)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A.汉语 B.藏语 C.壮语 D.蒙古语

8.藏族的主要节日有(8.AD)。A.雪顿节 B.歌圩节 C.“那达慕”大会 D.望果节

9.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9.ABC 1)都过火把节。A.彝族 B.白族 C.傈僳族 D.朝鲜族

10.崇尚白色的民族有().BC A.藏族 B.白族 C.朝鲜族 D.傣族

11.下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11.ABC)与宗教信仰有关。A.开斋节 B.古尔邦节 C.泼水节 D.清明节

12.泼水节是(12.ACD)的传统节日。A.傣族 B.苗族 C.德昂族 D.阿昌族

13.(13.AB)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A.蒙古语 B.维吾尔语 C.壮语 D.苗语

14.下列关于满族的说法正确的是(14.ABC)。A.不吃狗肉 B.以西为上 C.“萨其玛”为满族点心 D.不吃鱼肉

15.属于傣族的禁忌有(15.ABCD)。A.进佛寺要脱鞋袜 B.忌从家中火塘上面跨过 C.忌摸小和尚的头顶 D.忌砍“神树”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16.ACD。)。A.雪顿节汉语为吃酸奶子的节日 B.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C.芦笙节由芦笙舞而得名

D.傣族的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17.下列关于各民族服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17.AB)。A.传统白族未婚妇女垂辫或盘辫于顶 B.蒙古族人爱戴四棱绣花帽 C.藏语称藏袍为“朱巴” D.旗袍为满族服饰

18.(18.AD 1)禁食狗肉。A.满族 B.黎族 C.傣族 D.土家族

19.喜食酸味的民族是(BCD)。A.满族 B.黎族 C.傣族 D.土家族

20.在我国,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类型:除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外,还有(CDE)。

A.西北官话 B.西南官话 C.客家方言 D.粤方言 E.闽方言

21.下列属于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BD)。

A.吃月饼 B.扫墓 C.闹社火 D.踏青 E.赛龙舟 22.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AC)。A.回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壮族 E.蒙古族 23.下列关于回族的描述,正确的是(BCDE)。A.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B.回族多使用汉语

C.八宝茶、馓子是回族的传统食品 D.信仰伊斯兰教 E.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

24.下列少数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是(CDE)。

A.回族 B.藏族 C.满族 D.蒙古族 E.维吾尔族 25.下列关于少数民族禁忌习俗的描述,正确的是(ADE)。A.到蒙古族人家去做客,骑马的鞭子要放在门外

B.到傣家做客,可以骑马进村,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要进主人内室 C.朝鲜族人喜欢吃狗肉,一年四季都吃,表现出非常浓郁的“狗肉文化” D.土家族不准在路上捉雀鸟 E.到壮族地区,不要吃蛙肉

26.下列选项中,(BCE)属于美国游客的个性特点。A.思想保守

B.平易近人

C.自由随便

D.浪漫好客

E.为人诚挚

27.在以下国家中忌讳触摸头部的有(AB)。

A.泰国 B.马来西亚 C.美国 D.英国 E.法国 28.在下列描述中有关加拿大的礼仪禁忌有(ABE)。A.女性不喜欢服务员送擦脸的毛巾 B.忌百合花

C.忌八筷 D.忌讳乌龟 E.忌拿美国的优越方面与他们相比 29.在下列描述中有关新加坡的礼仪禁忌有(CDE)。A.忌倒贴邮票 B.忌百合花 C.忌讳乌龟 D.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 E.不喜欢数字“7”

30.下列帝王中,曾热心弘扬佛教的有(BCD)。A.汉武帝 B.魏孝文帝 C.魏文成帝 D.唐武宗 E.梁武帝

31.下列作品中属黄梅戏剧种的有(ABD)。

A.《打猪草》 B.《天仙配》 C.《葛麻》 D.《夫妻观灯》 E.《打花鼓》

32.我国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ABCD)。A.天津杨柳青 B.河南朱仙镇 C.四川绵竹 D.广东佛山 E.云南建水

3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巨大,四大文学名著是(ABCD)。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E.《金瓶梅》

34.佛教传播的大致路线分为(BDE)。

A.东传佛教 B.南传佛教 C.西传佛教 D.北传佛教 E.藏传佛教

35.下列属于佛教“四谛说”的是(BCDE)。

A.禅谛 B.苦谛 C.集谛 D.灭谛 E.道谛 36.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是(ABD)。

A.开斋节 B.宰牲节 C.登霄节 D.圣纪节 E.拜拉特 37.佛教供奉对象中,西方三圣是指(ABE)。

A.观音菩萨 B.大势至菩萨 C.普贤菩萨 D.毗卢遮那 E.阿弥陀佛

38.下列旅游景点中,属于日本的有(ACDE)。

A.桂离宫 B.海印寺 C.唐招提寺 D.岚山 E.富士山 39.新加坡又名“狮子城”,其著名旅游景点有(ABDE)。A.裕廊飞禽公园 B.新加坡植物园 C.云顶高原 D.圣陶沙岛 E.鱼尾狮塑像

40.泰国的国名为泰王国,又称为(BCD)。

A.千岛之国 B.自由之地 C.黄袍佛国 D.微笑国度 E.热带水果王国

41.下列著名景点中,属于俄罗斯的有(ACE)。

A.红场 B.特里尔古城 C.艾尔米塔奇博物馆 D.圣保罗大教堂 E.克里姆林宫

42.英国是欧洲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国和目的地国之一,著名的旅游景点有(ABCD)。

A.白金汉宫 B.伦敦塔 C.大英博物馆 D.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E.科隆大教堂 43.德国著名的景点有(ABD)。

A.科隆大教堂 B.亚琛大教堂 C.圣保罗大教堂 D.巴登-巴登 E.枫丹白露 44.法国著名的景点有(ABDE)。

A.凡尔赛宫 B.巴黎圣母院 C.比萨斜塔 D.罗浮宫 E.枫丹白露

45.下列著名的景点属于美国的有(ABCD)。

A.自由女神像 B.黄石国家公园 C.大峡谷国家公园 D.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E.枫丹白露 46.加拿大著名的景点有(BD)。

A.大峡谷国家公园 B.尼亚加拉大瀑布

C.枫丹白露 D.恐龙公园 E.特里尔古城 47.朝鲜族的传统特色食品有(AE)。

A.打糕 B.乳扇 C.团馓 D.竹筒饭 E.冷面 48.下列关于维吾尔族禁忌的描述,正确的是(ABDE)。A.维吾尔族人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 B.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最忌户外着短裤 C.接物品最好用双手,单手接也可以 D.维吾尔族的住宅大门忌朝西开

E.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 49.我国“四大菜系”是指(ABCE)。

A.粤菜 B.川菜 C.鲁菜 D.湘菜 E.苏菜 50.下列小吃属于北京小吃的是(BCE)。

A.猫耳朵 B.驴打滚 C.艾窝窝 D.狗不理 E.豆汁 51.下列白酒属于浓香型白酒的是(BCDE)。A.朗酒 B.泸州老窖特曲 C.剑南春 D.洋河大曲 E.古井贡酒

52.下列茶叶类别中属于基本茶类的是(ACD)。

A.绿茶 B.花茶 C.红茶 D.乌龙茶 E.果味茶 53.世界三大饮料是指(ACE)。

A.茶叶 B.啤酒 C.咖啡 D.矿泉水 E.可可 54.我国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是(CDE)。

A.云南 B.四川 C.福建 D.广东 E.台湾 55.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指(ABE)。

A.福建德化 B.江西景德镇 C.福建建阳 D.陕西铜川 E.湖南醴陵

四、判断题

1.中国藏族同胞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绿松石是藏族最为流行的神圣装饰物。(√)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2)2.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黑龙江省最多。(2)

3.朝鲜族能歌善舞,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板凳舞、铜鼓舞、扇舞、顶水舞等。(2)4.蒙古族信仰小乘佛教和萨满教。(2)5.维吾尔族人喜欢戴白色无檐儿小帽。(2)6.壮族人能歌善唱,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7.苗族扎染、银饰、刺绣、挑花、漆器等工艺非常精致美观,有很高的艺术水平。(2)

8.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9.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为东晋王羲之作品。(√)10.佛教在印度诞生,但在中国发扬光大。(√)11.佛教和道教都是我国古代土生土长的宗教。(2)

12.伊斯兰教《圣训》一书可以理解为《古兰经》的补充和解释。(√)13.佛教基本教义中苦谛是对造成人身痛苦与烦恼的原因的分析。(2)14.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长老、法师、住持、上人等。(√)15.四御是四位天帝,为道教信奉的四位最高神。(2)16.道教信奉的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17.道教中的四方神指的是东方青龙、南方白虎、西方朱雀、北方玄武。(2)18.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19.伊斯兰教于唐代传入我国。(√)

20.中国传统屋顶主要有六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其中单檐庑殿顶的级别最高。(2)21.我国规定:国内一日游游客是指离开长住地到其他地区旅行的距离在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在6小时以上、12小时以内。(2)2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23.“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始传于明代。(√)

24.公元前223年,秦军攻陷寿郢,绵延800年的楚国就此灭亡。(√)25.武当山处于秦岭褶皱系南岭印支褶皱带,属大娄山脉东延支脉。(2)26.武当山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双重遗产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

27.WTO表示世界旅游组织,PATA表示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

28.湖北省的黑木耳产量最大,产于房县的以房耳著称,因其属于郧阳地区又有郧耳之称,因其“形似燕,状如飞”又称为燕耳。(2)

29.日本全称日本国,即“日出之国”之意,又被誉为“樱花之国”、“千岛之国”。(√)

30.日本人忌讳使用菊花图案,因其用于祭奠。(2)

31.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国友人,但酒是送韩国人最好的礼品。(2)

32.新加坡是马来语“狮城”之谐音,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2)

33.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是马六甲市的青云亭,建于1685年,供奉观音、妈祖等神像。(√)

34.新加坡属季风性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热带植物多达万种,素有“花园岛国”的美称。(2)

35.泰国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还是世界第一产虾大国,橡胶产量居世界首位。(√)

36.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是世界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

37.印尼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常按不同日期,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装。(2)

38.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糖”,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2)

39.在英国忌讳的话题有:个人私事、家事、婚丧、年龄、职业、收入、宗教等问题。(√)

40.德国人最爱吃牛肉,其次是猪肉,肉制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2)41.法国人偏爱公鸡,并奉为国鸟。法国人视孔雀为恶鸟,并忌讳仙鹤、乌龟。(√)

42.美国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和东正教,所以忌讳“13”、“星期五”,认为这些都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2)

43.加拿大人直爽热情,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惯行拥抱礼。(2)44.台湾有“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的美誉,岛上风光可以概括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特征。(√)45.香港人送礼时忌送时钟、书籍、毯子。(√)

46.澳门人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2)

五、名词解释 1、人种

1、出现外部和内部体质形态差异的群体被称为人种。人种可分为蒙古人种,也叫亚洲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也叫欧洲白色人种或欧罗巴种;尼格罗人种也叫非洲黑色人种。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如蒙古种有蒙古斑,黑种人有红线形蛋白质,白种人有大量体毛和狐臭。但整体上不同人种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体质的人群。

2、犹太教

是犹太人全民信仰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在巴勒斯坦的先知运动中形成,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被遣送到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德国、波兰和俄罗斯,二战后,大量犹太人进入美国和以色列。犹太教有三个派别: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犹太教的经典是:旧约圣经和塔木德,宣扬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将有救世主(弥赛亚)拯救受苦受难的犹太人。犹太教的教义是摩西十戒,圣地是耶路撒冷。3、禁忌

不同民族由于受地缘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情或某些事情表述的限定,长期形成的特定人群的心理习惯。4、日耳曼人

是发源于德国北部与北欧的民族。广义的日耳曼人包括英美诸民族与北欧中欧诸民族,狭义的日耳曼人仅包括德国人、奥地利人、卢森堡人等。日耳曼人在古代摧毁了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又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

5、天葬

让鸟兽等动物啄食尸体,以求得死者灵魂早日升天的一种安葬方式。实行天葬的民族有柬埔寨人的鸟葬、非洲一些民族的蚁葬、兽葬、藏族的天葬等。天葬的方式有两种:(1)尸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动物啄食。(2)由专业的天葬师解剖切割尸体,将人体碎肉抛给动物啄食。3人生仪礼

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4成年礼:

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令人成年人的行列,成为社会的一个正式成员而举行的仪式;一个人必须承担起家族所赋予的权力与义务

特点:变形型(改换服饰、纹身、染齿和拔牙)考验型(对达到成年人的考验、以确认他的成人)训诫型(明显传统功德教育的成分)5冠礼即成年礼。

这种古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转入成年阶段的仪礼。这种礼仪是用加冠做标志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此后由社会承认,社会即开始予以管理、制裁,本人既在社会上享有权利,也同时尽社会义务。

六、简答题

1、简述基督教的历史。

1、基督教公元1世纪由耶稣创立,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并在罗马帝国的东方传播,后来传到欧洲和北非。耶稣因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被奉为人类的救世主。基督教的经典有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旧约是犹太人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而新约是基督教的宗教教义。基督教的学说包括:上帝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等。基督教在1054年分为东正教(东欧和南欧)和天主教(西欧、中欧和拉美),1517年宗教改革后的北欧北美地区又派生出一系列的新教教派。

2、简述世界主要语系。2、世界有九大语系:印欧语系包括十一个语族,它们是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印度伊朗语族、凯尔特语族等;汉藏语系包括四个语族,它们是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满族三个语族;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语族;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闪-含语系。

3、中外民俗各源自于什么样的认识传统?

3、中外民俗最重要的区别是文化理念的差别。中国民俗传统许多是源自于“天人合一”的信仰,董仲舒认为: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阴晴风雨,人有喜怒哀乐,所以天人要合一;而外国的许多民俗各源自于“神人合一”的认识。许多外国民族认为:灵与肉、人与神是对立的,要消除这种对立,就要用苦行或赎罪的方式来遏制自己的欲望,求得与神的会合。

4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①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②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③ 节日习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5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 ① 有形物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②认识社会民俗:个体人生社会民俗,大群体人生社会民俗。③心意信仰民俗:崇祀、禁忌、兆卜、巫蛊。④游乐技艺民俗:游乐竞技民俗、手工技艺民俗。6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困境的原因: ①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②难以得到合法的被认可的地位,③传统的民间文化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7民间文化的特性:

1.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2.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8简述民俗和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从现代宗教学角度说,民俗信仰是一种近似宗教信仰的准宗教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被视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终归和严格意义上的又组织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会作用,社会控制力约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民俗属于自发的社会习惯形成的习俗,面非有意的人为制作。在时间上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在空间上有较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在形成上有一定地域性和历史的变异性,在内容上有实用性和功利性、丰富性和多种性,在作用上有狭隘性和保守性。两种的共同点:它们与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的文化血缘关系极密切,其中有些信仰直接来自原始自然崇拜或祖先崇拜

9简述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 民俗传统和变异的综合形态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与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传承中变异。民俗在社会中一旦形成,就成了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项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终止。民俗能跨时空的传承,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药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是实为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

10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特点: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④尚鬼神迷信 ⑤讲究节日饮食 ⑥传承性 ⑦变异性

主要的传统节日有:A、春节,也称年节,主要活动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吃“团圆饭”等;B、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是燃放灯火、闹元宵、吃汤圆;C、清明节、祭墓、禁火,还有戴柳、踏青、游春;D、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E、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F、重阳节,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活动。

春节应突出主题:除旧迎新、亲人团圆、祝福娱乐。

端午节有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二是悼念屈原,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清明节主题:祭祖、踏青、荡秋千、插柳 中秋节主题:祈福美好与祥和、与家人团圆

重阳节三大主题:1.回归自然的诉求2.触发敬老情怀3.尽显道教影响

旧时婚姻六礼的内容:纳采(求婚)问明(问女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异同:所有的民间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但民间文化不等同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现实功能:1.辞旧迎新 2.祭祀3.宗亲礼仪往来4.民间娱乐 11为什么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所有节日的节期,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12简述丧葬民俗的内容?

答:葬程序和仪式:招魂,入殓,停柩,出殡,下葬,守孝,扫墓。现行丧葬习俗:树葬,野葬,天葬,土葬,火葬,水葬,塔葬,悬棺葬,崖葬。13试述中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答:第一阶段,防寒御暑使用,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使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填空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 利用自然空间和 人造居住空间 两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汉代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巫术按其目的划分,可分为 黑巫术 和

白巫术。14举例说明中国民俗产生的内外因素。①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中国民俗是再自己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况以及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如十二生肖,将其放回先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可知,十二生肖是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与天地、禽兽争夺生存权利的产物。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

②种族繁衍及发张自身的要求,先祖在为发张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例如婚姻习俗中的抢掠婚。③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民俗并不是直接由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先得经过一定人群心理认同、积淀的过渡。人类一定的时间活动是民俗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一定群体的心理认同,则是民俗生成的主观因素。例:崇尚红色,龙。

民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6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侗族服饰之最

侗族最古老的盛装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亦称芦笙衣。上衣为左衽长袖式,下为草条式帘裙,饰有白羽。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既华丽又神秘。其“连环锁丝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北侗最华丽的服饰是镇远县报京地区的姑娘服饰,头上系一银花环,发髻上,插满放射状的银花,后脑吊一组银花。上衣右衽无领,长及膝上一、二寸,衣领四周镶深色坎肩,衣袖镶深色花缎,胸前系一齐衣长的.围腰,围腰配有色彩艳丽,绣工精美的刺绣纹样。戴银耳环。银项圈两三只,胸挂大银牌,戴银手镯,穿长裤,衣裤同色同料,裤脚镶有五寸宽的深色花边。脚穿绣花翘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妇女夏装:从江贯洞地区的妇女夏装,头上挽髻,略偏于左侧,髻旁饰有鲜花或银花。戴耳环,环下吊有三四颗亮珠。上衣白色,为自织的侗布。胸前开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内系一菱形围腰、青色,围腰上方衣领处,饰有对称的三角形挑花纹,图案多为蝴蝶的变形。围腰上端有两条线带,垂于背后,系在一个呈双圆形∽的银垂饰上,既是围腰的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装饰,有的是呈多面球体的银背砣。衣袖细小,袖口有花边。上衣长及大腿中部,两旁开叉五寸,显得修长飘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长及膝盖处。小腿上着青布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饰优美、简洁。行走时,长衣袅娜,短裙摆动,不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体,更显现出侗族姑娘独特而动人的风韵,无不与服饰的选料、款式、色调,做工丝丝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倾倒。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篇7

一、民俗文化旅游中的“类民俗”

近些年文化旅游的热潮席卷全国, 旅游产业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具有文化特质的旅游, 尤其是在民族民俗文化丰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 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娱乐需求必定有所转变, 有学者对此就提出“类民俗”这一概念:“在旅游开发中, 具有民俗的外壳, 在风格、名称、外形或内容上类似民俗, 但不是当地人自己创造, 也主要不是为了自己享用, 缺少传承时段的生活现象。”[1] (P151) 这一“类民俗”的概念不同于“伪民俗”“泛民俗”。伪民俗是为了吸引游客, 在人造的一些景观中故意编造各种民俗传说、故事或是在景观上乱造民俗标志物, 并非原来就真实存在于当地的民俗文化。而关于泛民俗, 有学者提出是对传统民俗的克隆、融入和创造。两者概念都不同于“类民俗”。类民俗主要是对目前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下, 民俗文化新的发展态势的一种较好的诠释。传统民俗文化具有与现代生活文化存在差异的传统特质、民族特性, 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因此商业化、模式化、城市化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 使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项目之间产生冲击和交融。这是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再造、文化复兴的磨合过程。“类民俗”正好解释了该过程的发展特征, 生长态势, 依托于某种传统的民俗活动的外壳为外来游客开展并逐渐开始形成操作规则的民俗活动。

二、“类民俗”现象

广西宜州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势态较好的一个旅游目的地, 它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具有浓厚的壮乡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因此宜州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旅游开发的资源, 打造了多样民俗特色的旅游项目, 尤其以刘三姐文化为项目品牌。如今, 桂林、阳朔、柳州等地已经不同程度先期开发了刘三姐主题旅游, 比如桂林有刘三姐景观园, 阳朔有《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 柳州已拍摄完成30集电视剧《刘三姐》, 并将拍摄地点改建为“刘三姐”影视城。宜州作为刘三姐的出生地, 通过《广西宜州市刘三姐故里旅游区总体策划》, 运用刘三姐文化唱响宜州。在2010年人民网旅游频道推出的“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 经过2个月的网上评选以及专家的专业投票, 获得第二名。由此可见, 宜州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三姐故里”这一文化品牌成为宜州旅游建设的重点,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的同时, 旅游开发项目出现了“类民俗”的现象。

(一) 宜州首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

2010年9月, 宜州市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宜州首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 主要活动包括“三姐故乡情”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和宜州民俗巡游、民族狂欢、刘三姐原乡水岸实景演出、“刘三姐杯”广西歌王擂台赛、民间绝技展演、宜州风光风情摄影展、“浪漫宜州、真情你我”篝火晚会、风味美食商品展和三姐故乡体验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吸引了数十万之众。

这次文化旅游节中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当地壮族民众在其传统节日的表演活动, 比如像民俗巡游中扁担舞表演、装古事 (即抬阁强马) 表演;歌王擂台赛和刘三姐原乡水岸实景彩调剧演出等等的活动, 都是当地壮民在壮族春节或其他节日期间举办的歌圩、抛绣球、舞龙舞狮以及唱彩调等具有民俗风情的娱乐活动。而刘三姐文化旅游节项目的成功开发, 改变了当地民俗文化展演的节庆时间, 为满足游客的需要, 经过刻意的打造, 创造新的节日活动将大部分民俗文化表演集中性的展示。其中开幕式文艺晚会可说是大型的歌圩会, 其中就有宜州传统的彩调剧、对唱山歌节目, 但更多的是符合现代人口味, 节目经过加工改造带有现代流行元素。这是由旅游而兴起的一个节庆活动, 并非是当地民众一直承袭的节日聚会, 只是为外来游客而呈现的一场盛宴。

(二) 宜州刘三姐故里旅游区。

刘三姐故里旅游区是多个旅游景区的集中地, 其中已有AA级景区的刘三姐故居, 再现当时刘三姐生活的场景, 游客在此可看到树缠藤景观、对歌台、山歌广场等景观;还有颇有人气的壮古佬景区现已建有景区码头、壮古佬寨门、厚兰桥、会景亭、表演场、观景长廊、歌王楼等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建筑。还将会打造刘三姐原乡集镇游、歌源竹韵度假村、望妹石生态农业园、水上地质公园等项目。将刘三姐文化完全与整个城市建设结合, 将宜州——刘三姐——山歌这一关联性品牌推广出去, 使人们想到刘三姐就对有宜州有直接关联的了解。依托着刘三姐文化的外壳, 创造一些非当地民众享用的, 仅是为了服务于外来游客的项目是宜州当地民俗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些景区的打造, 传统民俗建筑得到再现, 景区表演依然会有民族特色的对歌、抛绣球、打陀螺、抢花灯、狮子上刀山以及捞火球等民俗活动。但是这主要服务对象是外来游客, 再现原真的民俗文化不足以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 包装创新是必要的, 因此产生了经过刻意的打造的类似民俗建筑或表演, 并且已被当地受传统民俗文化熏陶成长的人们以及外来游客所接受。按照民俗的基本特征创造或模仿的“类民俗”, 在当地人看来, 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并且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新发展;而在外来游客看来, 这一切都是当地的民俗景观或民俗文化的代表。其中游客感受到的民俗文化的究竟是否本真或真实性有多少都属于“类民俗”所带来的“新生的真实”。

三、“类民俗”现象所带来的收益及问题

(一) “类民俗”现象所带来的收益

1.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后的经济收益。

宜州作为刘三姐的故乡, 直至1995年才成立旅游开发公司, 开始统一管理和引导宜州市的旅游发展, 以秀美的山水为旅游项目主导, 完善下枧河风景区各项旅游设施, 在广西区内逐步建立起景区的知名度。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 而宜州又得益于独特的刘三姐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其文化资源, 结合新型旅游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2001年, 宜州市全年接待游客32188万人, 旅游收入2851万元;十年的旅游产业发展, 2010年上半年, 宜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3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宜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成为重要产业。

2.“类民俗”强化宜州刘三姐的民俗文化品牌。

上个世纪90年代, 宜州市开发的“刘三姐下枧河风情”旅游, 可以称得上宜州市最为成熟的第一代旅游产品, 也是宜州市的第一张旅游王牌。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广西各地争抢刘三姐品牌, 刘三姐文化开发的旅游产品异军突起。特别是阳朔《印象·刘三姐》的出现, 已经转移了人们对刘三姐在宜州的这一认识。新刘三姐文化形式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大部分人们对刘三姐的认识, 除了电影中的《刘三姐》, 还有就是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如今宜州市再次对刘三姐文化的深度挖掘, 重新将其代表的民俗文化包装在众多旅游项目中, 并把城市品牌打造亦融入刘三姐文化。通过全方位的规划“三姐故里, 宜人之州”的城市品牌, 强化世人对宜州旅游品牌的影响, 同时也延长了宜州各类旅游项目的生命周期, 增强其生命力。

3.“类民俗”的游项目开发利于传播刘三姐民俗文化。

目前宜州市重点打造多个刘三姐文化旅游项目, 其中有刘三姐故居、壮古佬风景区以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等。刘三姐文化的成为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 目的是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主动愉悦的不知不觉的吸纳了宜州的民俗文化, 借助口耳相传的效应, 传播宜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原汁原味的刘三姐, 借此提升宜州刘三姐品牌的知名度。

(二) “类民俗”现象所引发的问题

1.注意形成有差异性的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

刘三姐品牌已成为整个广西的一个标志性品牌, 而广西各地也纷纷争抢刘三姐品牌落户当地, 可见刘三姐品牌文化对世人的影响力。宜州对旅游项目开发的依托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以商业化、模式化、城市化的模式打造为游客而服务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但是这类似民俗的项目是否就能与其他地方的刘三姐民俗旅游项目有所竞争。比如, 阳朔的刘三姐水上乐园是闻名中外的电影《刘三姐》外景拍摄地, 可观赏秀美的自然山水, 还能体验浓郁的民俗文化:刘三姐对歌、捕鱼表演、傩舞表演和壮乡婚俗等表演项目。这与刘三姐乡的下枧河风景区有相似性, 项目雷同、风格雷同, 就会让游客觉得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失去特色就会影响民俗旅游吸引力, 因此要避免刘三姐文化民俗旅游的同化。“类民俗”只是传统民俗与新民俗之间承上启下的中间过渡的变体, 是新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变状态。它在文化旅游中并非指与竞争对手同类的民俗文化, 而是针对自身, 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符合外来游客需求的新民俗文化。创新依然是“类民俗”的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关注和突破的问题。

2.注意“类民俗”向“伪民俗”的发展。

宜州全面发展刘三姐文化, 不仅仅是在民俗旅游项目当中, 宜州满目皆是刘三姐——大楼上、街道旁、穿梭的人力三轮车上都贴着刘三姐的画像, 这些刘三姐不是握着牛肉干, 就是手指蚕丝被、茶叶、粽子等本地特产。这是对刘三姐文化的全方位传播, 但同时也会让人们对刘三姐文化产生偏差性的理解。因为旅游中往往缺少旅游地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 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一知半解或全然无知。此时, 旅游规划者、组织者的正当引导极其重要。功利性的廉价开发, 只会对文化带来伤害。民俗文化的新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旅游过程中体现其新文化内涵, 不仅是对游客,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众也起到文化教育、文化感染的作用。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将地方推荐出去的一种方式, 能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旅游的开放, 能展示传播各地旅游文化特色精华。“类民俗”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现当代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当中, 然而这种“类民俗”现象却不完全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破坏, 在与现代生活衔接, 与市场结合的同时, 它也在进行民俗文化的再创造, 其背后更多的是保护、传承以及展示其本质内涵, 不仅能让人欣赏美丽的风光、感受异族的民风, 更可以品味民俗文化的内质所在。

摘要: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新兴出现的旅游新提法, 是人们对旅游需求转变的表现, 民俗文化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产品。在民俗文化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特质或文化内涵成为其吸引游客的闪光点, 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也成为焦点问题。宜州作为独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其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质以刘三姐文化为重点。本文以宜州民俗文化旅游为例,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中类民俗现象, 并借此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类民俗,民俗文化旅游,宜州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M].民族出版社.2006

广西小数民族民俗 篇8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63-02

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集聚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全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形成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上,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源于古代的回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直到1954年自治县成立之时才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裕固族,意为富裕、巩固。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裕固族,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是现在唯一的一个以裕固族民族民俗展览为中心的博物馆。作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承担起了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重任。

一、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基本情况

文物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内容集合,内容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相互重叠交叉。关于民族文物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给出了如下描述:“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解释,民族文物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存留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遗迹、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肃南博物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肃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协助下,通过征集、移交、捐赠、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等多种途径,积极抢救了一大批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现在馆藏文物已达3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文物84件。少数民族文物1672件,整个馆藏文物品位较高。其中民族宗教文物、传统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馆藏的康熙皇帝赐给“裕固族大头目”的龙袍,是由裕固族末代头人安官布什嘉于1958年交县政府后入藏的;馆藏元重修文殊寺碑,又名元太子碑,是元朝太子喃达失看到文殊寺破败不堪发愿重修文殊寺的记事碑刻。碑正面阴刻的古回鹘文字尤为弥足珍贵。我们知道回鹘文字失传已久,关于回鹘文字的遗留更是少之又少,迄今为止发现的也只有6块回鹘文碑刻,所以这块碑至少说明在元代之前裕固族是有文字的,更说明回鹘文是宋元时期河西地区的通用文字。

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肃南县文博部门实地勘察各级各类文物点329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保单位90处,未定级的200多处。境内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岩画、石刻、近代革命遗址、现代建筑遗址等星罗棋布,文物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时代久远,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等级较高。由于历史原因,裕固族民族类的不可移动文物遗迹点遗留较少。现存的有裕固族较早的佛教石窟寺院景耀寺,虽然在“破四旧”时期破坏较为严重,但是寺内的壁画保存非常完整,对研究本地区佛教发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还有清代裕固族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康隆寺,虽然在解放战争中遭到焚毁,但从遗址中能看出当时寺院规模的宏大及壮观。

二、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肃南县在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及其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挖掘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几年裕固族文物收藏数量急剧上升,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步伐也逐步加快,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挖掘、保护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在保存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民族文物数量急剧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使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损毁、替代、消亡的现实问题。肃南虽为畜牧业县,但社会城市化步奏较快,很多的民族民俗用品都被新型产品取代,原生态的物品做得少、用得少,传承下来的更少。加之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失传已久,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以及服装服饰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境内民族文物大量流失,部分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

(二)经费短缺,致使民族文物保护无法科学合理的正常进行

肃南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县,财政困难,可列入民族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出现民族文物征集困难、文物管理方式单一、文物保护设备简陋等诸多难题。首先,近年来,随着“文物热”不断升温,使民族文物征集费用节节高升。其次,肃南县有野外文物点300多处,地处深山荒郊,四周无人居住,管理十分困难。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文物管理保护、安全检查、文物普查等工作无法深入进行,多数文保单位远离文保员居住地,随时都有被盗的危险。第三,保管条件较差,防盗、防火、防潮等基础设备单一。馆藏民族民俗文物大多都属织绣类文物,保护要求较高,目前只能用樟脑丸等最简单的除虫剂来防范,一些年代久远的民族文物根本无法抵抗受潮、虫蚀等问题的侵害。长此以往,众多民族文物将面临毁坏的危险。

(三)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肃南县博物馆共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人,而且专业技术人员中无一人属文博、文物专业出身。人员结构不合理,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业务素质低,懂业务、懂地方史的少,都是“现学现卖”,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不前,发展缓慢。

三、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对策

针对肃南县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作为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肃南县博物馆将全面、完整、坚定不移地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创新文物保护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全面提升文物工作水平,推动肃南县文物事业全面发展。

(一)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

肃南县是裕固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的唯一地区,但是地方财政困难,投入到这方面的资金很少,所以应大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资金上的扶持。使濒临消亡的一些民族文物得到更快的征集保护;文物保护措施多元化,文物得到更全面的保护;防盗、防虫、防腐等病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使裕固族传统文化、文物走上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发展道路。

(二)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当前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仅要将本馆内的工作人员“送出去”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引进来”具有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对一线的文物工作人员进行蹲点培训。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技术队伍将会不断壮大,文物保护工作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加大对民族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文物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当地裕固族农牧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淡薄,尤其是本民族年轻人对裕固族文化已经到了置之不理的境地。所以加大对民族文化、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上一篇:厂纪厂规培训资料1下一篇:团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