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翻译

2024-10-27

旅游文本翻译(共12篇)

旅游文本翻译 篇1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广西随着东盟的成立, 更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毋庸置疑, 旅游翻译对促进广西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汉英旅游翻译, 已成为促进广西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为了向更多国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 激发他们来广西旅游的兴趣, 大量的汉语旅游文本需要翻译成英语。然而, 目前许多旅游资料的英译文本存在一系列问题, 难以起到吸引国外游客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料的英译文本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鉴于旅游翻译的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系统探讨如何提高旅游资料英译文本的质量。该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 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提高广西旅游资料英译文本的宣传效果, 以实现它的预期交际目的。

1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最先由德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主要有功能翻译批评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等。其代表学者为赖斯、威密尔、曼塔莉和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发展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 一种交际互动, 一种目的性行为”这样的核心思想。在翻译过程中, 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互动, 这些交际者的参与和互动过程是从原文发送者到译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情景下多元主体间的互动, 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而非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符码转换”。因此, 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到原作者的意图、翻译的要求和目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等等因素。诺德的“忠诚”原则认为, 在翻译的“交际互动”中产生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求得一致。根据其“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译法, 在翻译手法上, 可以运用“异化”策略来贴近原文, 也可以用“归化”策略进行增删补改。诺德认为,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原文,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1]曼塔莉则站在跨文化交际互动的高度, 用“信息”和“信息传送者”来代替了“文本”和“译者”。翻译过程不应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直译与意译, 而要根据翻译要求灵活采用多种处理手法。

2 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未来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 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在实现这个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 旅游文本如何将我国的旅游资源成功地介绍给外国读者呢?毫无疑问, 旅游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3]旅游文本本身就是应用文体,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 因此,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特别适合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下面就以广西的旅游景点为例, 具体说明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例1: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 像一条青绸绿带, 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 奇峰夹岸, 碧水萦回, 削壁垂河, 青山浮水, 风光旖旎, 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译文:The Lijiang River offers a natural art gallery in the 84-km section from Guilin to Yangsuo along which the green ribbon of water winds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cliffs, with their images reflected in water.

不同语言的读者因为文化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审美习惯, 因此他们对使用语言的方式以及对语言刺激的注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旅游文本翻译作为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属的应用型文体, 应该遵循译语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 使译文更易于被潜在的读者所接受。所以, 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 结合旅游文本的特点和功能, 并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心理感受和认知能力, 做到既能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 又能通过译文来增强感染力和宣传效果。由于旅游文本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交际目的, 在涉及到不同的自然知识、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的时候, 语言的异质性差异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不宜过多展示。在翻译策略上, 旅游文本翻译宜选择“归化”策略, 在表达上扬长避短, 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体风格出发, 减少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障碍。

例2:漓江风光的美, 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 而且还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同时漓江有着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气候, 自然有它不同的神韵。晴天的漓江, 青峰倒映特别迷人。可烟雨漓江, 赐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 飘飘沥沥;云雾缭绕, 似在仙宫, 如入梦境。

译文:The Lijiang River boasts of not only its (natural) landscape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but also its grotesqueness of rocks and caves, deep pools, dangerous shoals, and streams and waterfalls.The scenery here changes with weathers:In fine days, green mountains are reflected in crystal water while in a misty rain, a fairy texture covers the water with drifting mist and drizzle.

从英汉两种文本来看, 汉语文本声情并茂、诗意盎然, 而英语文本却给人一种较大的落差, 似乎比不上汉语那样舒展洒脱。然而, 这只是读者的错觉。其实语言无所谓孰优孰劣, 汉语舒展洒脱而英语却精密严谨, 虽然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 但却各自有着自己的美感和优势。中国人喜欢华丽, 故汉语文本多用精美华丽的词语, 而简约的英译文本却更符合英语国家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可能会出现汉英文本之间的“雅”与“俗”的对比, 但这并不影响不同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美感。

例3:广西桂林的象鼻山下有个水月洞, 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 若乘小舟缓缓驶入水月洞, 便见“水底有明月, 水上浮明月,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景观。

译文:The Water-Moon Cave, where the water flows through, is located in the Elephant Trunk Hill, Guangxi.When visitors go into the cave by boat, they can enjoy the silent moon in the running water. (Beijing Review)

汉语旅游文本因为旅游景点的诗词佳句而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和艺术美感, 然而, 旅游文本的翻译也因为汉语旅游文献中的诗词佳句而变得难以处理。从功能翻译的视角来看, 对于这种情况应灵活处理, 是否翻译诗句应根据翻译目的以及翻译要求来定。因为旅游文本只是一种大众读物, 与文学及诗词翻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且, 国外游客对汉语诗词知之不多, 将旅游文本按学术交流的方式来翻译, 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反而会适得其反, 破坏读者的雅兴。所以, 旅游文本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古典文学诗词原文, 为保证翻译文本的语言流畅, 可以根据情况对诗词翻译做出取舍。旅游文本作为宣传画册, 不能像口译那样随意, 应使用精炼的文字来突出主题信息, 使读者一目了然。为吸引国外游客, 翻译者可以对旅游文本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者忽略。

3 结束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 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在旅游文本翻译中, 译者可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出发, 以跨文化交际互动的高度来处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问题, 充分考虑一切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要素特征, 适当排除一些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打破翻译中语言层面字比句次的束缚, 摆脱表层语言现象的个案纠缠, 以实现旅游资料英译文本的预期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

旅游文本翻译 篇2

1.9月23日 华盛顿电——自诩为“人民的议院”的议政院正逐步演变为富人俱乐部。

2.据众议院财政报告的一项新的调查研究显示,1984年新当选的议员几乎比仅仅6年前首次当选的众议员富四倍。

3.研究显示,两个主要因素造成了此种显著变化:一项法院否决候选人本人出自竞选的数目加以种种限制,以及在国会谋求一席之位的花费与日俱增。因此,对于财产微薄的候选人,特别是女性来说,要成功地挑战稳步可攻的行政当局已越来越难。

4.报告的作者认为,应建立一个公共财政系统以使问题得到解决,但国会近期似乎没有意图改变当下的政治规则。

5.众议院正迈向更高的阶层,纽约公共决策机构“民主工程”的主席马克格林讲到。“但是,从众议院演化为贵族院却破坏了民主的多样性,实际上是为那些职位设定了财产资格,并日益表明,地中收入者无需涉足。

6.民主工程与美国公共利益研究组——位于华盛顿一类似机构共同合作,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其研究也并不完全仅限于理论上的,因为格林曾是1980年纽约第15区曼哈顿来当选的国会候选人,当时的当选者是国会中一富有的会员比尔格林。

关于资产与富翁

1.国会会员是以大致的类别报告资产的,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因此研究数据并不准确。但

是去年新当选的43位议员中平均财产至少为251292美元。而6年前,据报道74位新议员的平均资产为41358美元,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仍上升了四倍。

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中误译现象探析 篇3

【关键词】景区外宣 自身素质 基本理念

作为我国“五岳之首”,泰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山东省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景点景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然而,泰山景区的软实力建设并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单从英汉双语标牌这一细节来看,误译现象的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泰山的对外宣传,同时,还阻碍了本土文化的传播。

一、景区标牌误译的几种类型

1.拼写错误。标识语英译的拼写错误是最常见也是在外国人看来最低级的错误,因为稍懂英语的人都能感到拼写的错误,所以我们更要重视这一部分,否则就有损景区用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整体形象,便如,“洗手间”本应该是“TOILET”,而在泰山的洗手间里却被译成 “TOLLET”,在略懂英文的人看来,都知道是拼写错误,难免给游客留下景区不规范,不正规的印象。

2.语法错误。在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中,常见的不仅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的出现率也极高,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时没有进行规范地思考和深入地分析,同时,也没有外语的语法习惯,最终导致错误层出不穷,笑料百出。

“请勿攀爬”,稍有英语功底的人都知道,“dont ”后是要接动词原型的,正确的译法应该是“dont climb”.而“No”后面是要加动词的“ing”形式的,也就是同样可以译为“No climbing”而景区中工作人员却译成了“dont climbing”.显然,工作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考虑过语法问题,但是却将两个语法点混淆起来,就此反应出这一错误的出现与英语语法基本功不扎实有关。

3.中式英语直译错误。在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中,难免会碰到中式英语翻译的译法,各种各样的译法都会被运用到标识中,被游客发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主要问题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上,很多译者不了解外国的习俗和风俗,便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例如,“顾客止步”的正确译法本应该是“No Visitors”但在很多旅游景区却被译为“Visitor stop your foot”,直译过来就是“旅游者停住你的脚步”,这样的译法不仅达不到提示游客的目的,反而在语气上强硬,令游客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4.汉字逐字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单词。在景区中,“让我们做鸟类的朋友”竟然直接被译成“Let‘s do the birds friend”这里译者将“做”直接译成了“do”,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英语中“和···交朋友”正确表达应为“make friends with ···”“让我们做鸟类的朋友”正确译法应为“Lets make friends with the birds”,出现这样的错误,无论对于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会对泰山这样的国家五A级景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二、改进方法

通过分析景区标识英译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我们可以逐一找出症结和问题所在,最后对症下药,避免类似的问题继续出现,主要改进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进行研究。

1.提高译者自身素质。景区的宣传解说英译文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译者肩负着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角色,如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翻译中草率行事粗枝大叶,则必定会造成很多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语法等方面的低级错误,试想一下,如果英译文中充斥着这样的错误,怎么能够不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因此,无论政府还是相关的标识制作单位,都应该加大对译者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使译者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如此一来,标识语英译质量低下,引起歧义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了,由此可以看出,净化翻译机构,提高译者素质在旅游景区标识英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任何高校、政府以及标示板制作单位应该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改善标识英译的基本理念。旧有的直译理念没有体现翻译背后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关怀,只在于字面意义上的英译,这样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对标识英译的需求,尤其是有众多外国友人参观的景区对标识英译的需要,因此,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工作也要与国际接轨,不断学习外国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从而选择和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其减少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行业,而其中,旅游景区标识的英译无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在指引外国游客,让游客获取必要信息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一定角度来看,旅游景区的标识语是公共场合必备的要素,可以指导游客,传递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因此,更要把握标识语英译时简洁、醒目、清晰易懂的特点,使标识语在文体上趋于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既然标识语英译的理念与一个国家旅游业悉悉相关,甚至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和一个国家的形象,那么,旅游业应该更加注重旅游景区标识英译理念的研究,从而使我国旅游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5.

[3]孟君.汉英旅游文化词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文本翻译 篇4

如何向外国游客推介旅游品牌, 准确地传达旅游文本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的旅游景点,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是亟待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论题。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文本被翻译成英文。有人对目前的旅游翻译现状作过调查, 结论是“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1]究其根源, 在于译者没有对手上的旅游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忽略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 忽略了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忽略了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 一味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要求强加于英译文本之上, 与英语读者产生审美意识上的错位。而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赖斯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e Reiss) 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赖斯根据主要的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 (1) 信息型 (informative) :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此类文本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 (2) 表情型 (expressive) :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 原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它主要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自传、散文和私人信函等。 (3) 操作型 (operative) 及感染型: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目的在于感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感受, 并作出反应;包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手册等。[2]虽然不少文本具备多种功能, 但是它们总是有主有次。赖斯认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 换句话说, 翻译方法应因文本类型的不同而不同。[3]曼迪指出, “赖斯理论的重要之处是, 它超越了纯语言的层面、超越了纸上的文字及其意义, 把视野拓宽到翻译的交际目的”[4]

文本类型理论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启示

从文本类型理论的角度来看, 任何类型的文本至少都具有信息性、表达性和诱导性三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 而且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功能, 以另外两种为辅助功能。一般而言, 旅游宣传文本的应归属于文本类型理论所界定的信息性+诱导性 (呼唤性) 功能文本。旅游宣传文本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 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 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同时, 它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游客增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当然, 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为前提。旅游宣传文本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由此看来, 信息性也就成了旅游宣传文本的重要功能之一, 并形成了以信息性为前提, 以诱导性为最终目的的一种互动关系。赖斯认为, 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并不存在, 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 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实用性文体, 旅游宣传文本属于集信息 (尊重事实) 和诱导 (激发读者) 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 同时, 旅游宣传文本所体现出的浓重文化色彩又影响着目的接收者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以译文的交际目的为向导, 在总的翻译策略和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 旅游文本主要包括两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关于景点的信息, 吸引游客, 激发他们参观游览的兴趣。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而应认真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 “翻译应当使用归化 (adaptive) 法, 在译文读者中创造同等效果”。[5]基于这一原则旅游文本的翻译应采用删略法、重组法、增译法等策略。

1.删略法

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 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 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译文中删去, 反而干净利落, 明白晓畅。如一本介绍青岛的旅游资料中有这样一段原文:“‘烟水苍茫月色迷, 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 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 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 绵延80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它的译文是: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译者把古诗全部删减, 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 而译文中的第一句却正是对前面古诗简洁的概括。

2.重组法

是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原文, 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何志范先生所译的“乐山龙舟会多姿多彩”堪称创造性翻译的范例。如描写龙舟赛前场面的第三段文字:江岸上彩楼林立, 彩灯高悬, 旌旗飘摇, 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江面游弋, 舒展着优美的身姿, 有的摇头摆尾, 风采奕奕;有的喷火吐水, 威风八面。

译文为:

High-rise buildings ornamented with colored lanterns and bright banners stand out along the river banks.On the river itself, gaily decorated dragon-shaped boats await their challenge, 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content.One boat wags its head and tail;another spits fire and sprays water.

译文中, 译者多处灵活地处理了中英文行文上的习惯冲突, 改变了原文中词藻堆砌的现象。如译文表面上虽没有与“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风采奕奕”、“威风八面”等对应的词句, 但仍通过“gaily decorated”、“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将意义与气氛很好地表达出来。此外, 正如译者自己认为的“译文打破了原文句子的排列, 用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来表示群龙在竞赛前各显其能、舒展各自身姿的风采和八面威风;await their challenge又为龙舟夺标作了铺垫,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6]

3.增译法

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中所含信息, 而增加一些相关的参考说明。如与旅游风景名胜相关的历史事件、典故传奇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中文材料中可以只字不提, 但外国游客有时会因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影响他们对旅游宣传材料所含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进而影响他们对所宣传景点的兴趣。因此, 译者必须注意在译文中增添相关的文化信息, 以达到源语文本预期的“诱导”效果。如一本介绍崂山的资料中有这样一段:三官殿里一株茶花树, 在寒冬腊月开出一树鲜花, 因此又名“耐冬”。译文则为“There is a camellia tree in the Sanguan Palace blooming fully in midwinter, so it is called Naidong, meaning it can stand bitterly cold winter.”译者根据原文的字面意思, 在句中增加了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对“耐冬”作进一步的解释, 加深了读者对茶花树的印象。

小结

译文着眼于预期功能, 摒弃了汉语的行文形式, 删减掉有悖于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内容, 采取符合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 有效传达出了原作意图。周宣丰先生说:“文本体裁是经过长期使用而规约化、模式化的语言产品, 每一种文本类型都表达特定语用者的意图和特定交际功能。因此, 译者有必要分析特定语篇体裁的特点, 抓住源语文本的总体意图和功能, 识别作者通过哪些手段来传达文本的意图, 从而正确选择翻译策略。”[7]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来说, 其文本类型具有独特性, 重在信息传递和诱导功能, 具有明确的交际意图。所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 必要的信息删略、重组、或增添, 可以有效地增强所传递信息的接受度, 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参考文献

[1]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2]邓艳.从文本类型理论看旅游资料英译的情感“诱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何志范.乐山龙舟会多姿多彩[J].中国翻译, 1992 (2) .

旅游文本翻译 篇5

【摘 要】随着广告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广告文本的翻译也随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依据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从文本功能目的入手,探讨日语广告文本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翻译的目的论;日语广告文本;操作型文本;翻译对策

一、翻译的目的论

汉斯·弗米尔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这些法则呈等级排列,这样原文的中心地位就被瓦解,“对等”不再是评判翻译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标,选择最佳翻译方法。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即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根据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二、广告的文本类型及译文的目的

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翻译的目的不同,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就不同。因此,要做好广告文本的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卡塔琳娜·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可知,操作型文本的语言功能是吁请性,即对接受语篇者发出召唤。其语篇重点在于关注吁请的效果。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因此,其译文应该能够唤起所需反应。

显然,广告文本属于操作型文本。对于一般的商品或商业广告,广告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语言说服广告受众,付诸行动,并实施消费行为。因此,为了说服广大消费者购买该商品,译文应该尽量突出该商品的特性及其优点,同时还要兼顾消费者或受众的潜在心理需求,让译文读者在读了该广告之后能像源语受众那样产生消费的欲望。同时,译者还应注重广告语言的表达,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愉悦的感觉并想象出和感受到产品本身的美好。

三、日语广告文本翻译对策

如上所述,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翻译的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文本翻译方法的选择应由具体语篇的目的或功能来决定。由此译者在广告文本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首先,广告文本翻译要符合译语的广告语体风格。其次,广告文本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意读者感受。最后,广告文本翻译还应尊重译语文化。

(1)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由于原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广告翻译应采用译入语常用的广告文体。当语言形式与译文目的相冲突时,译者应遵循目的法则,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尽可能优化译文效果,尽可能产生好的读者反映,从而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例1:芯からしなやかな髪へ ASIENCE(花王洗发水广告)

译文:美丽「芯」生,亚美姿。

例2:一瞬も、一生も、美しく SHISEIDO(资生堂广告)

译文:每时每刻,美丽永恒。

中日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而日语是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而且在日语的广告语中,最后的谓语动词常常省略,以助词结尾。如例1中的“芯からしなやかな髪へ”可以看作省略了动词“変わる”,在译成汉语时就将其“生”。同时汉语中有“美丽新生”这个词,且正好“新”与“芯”是同音字,因此就译成了“美丽「芯」生”。另外,在汉语广告中多采用的是“四字结构”,以及重视前后两个短句的对称性。如在例2中,并没有译成“一刻、一生、都美丽”,而是采用前后对称的四字结构,既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中心意思,又符合中文广告语的表达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以上两例既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精髓,又符合译入语的语体风格,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让人不禁想试试这样的产品,激发了购买欲望。

(2)关注译语读者的感受。产品的广告要唤起读者的购买欲望,就无法忽视产品的消费群体的认知和接受心理。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同,读者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在目的论指导下,广告翻译应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迎合消费者心理。

例3:本物にしかない凄みがここにある(某包的广告)

译文:这里有独一无二的惊艳。

例4:いぐさ製品は、ホルムアルデヒト、二酸化窒素を吸収して空気を浄化し、その香りには「いやし効果」に「森林浴」の効果もある環境に優しい商品です(某凉鞋广告)

译文:灯心草制品吸收室内甲醛和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其香气能缓解人的疲劳,还有森林浴的效果,是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在例3中,将“凄み”译成“惊艳”,将“しかない”译成了“独一无二”,这样的译法充分迎合了那些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消费者的心理,能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例4中,译文基本属于直译,虽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是存在难懂之处。“森林浴”,其意思是“为沐浴清新的空气或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而进入森林散步”。译语中直接使用的是“森林浴”,在日本也许普通的消费者都知道,但是在中国就可能会看不懂,进而会影响译语读者对这则广告的反应。因此译文可改为“本品以灯芯草为材料,能有效吸收室内甲醛和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其香气能缓解人体的疲劳,带给你宛若漫步在森林中的感受。真是健康又环保。”这样,译文简单明了地再现该产品的特性,同时突出环保与健康,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尊重译语文化。中国的许多广告语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或对诗词进行改写而来的,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色彩。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曲酒广告)“路遥知马力,慧眼识东风”(东风柴油机)。这样的广告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些外国广告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了增强广告的魅力,使其预期功能在译入语文化中顺利实现,巧妙地借用了中国诗词的形式。这样的例子在日语广告中最有名的就是丰田汽车的广告。

如今打开丰田汽车中国的官网,仍然可以看到这则广告。

例5:新技術時代はTOYOTA(1982年~1984年)

译文1:新技术、新时代,就是丰田汽车。

译文2: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显然,从文字效果上来看,译文2要比译文1运用得更好,和译文2比起来,译文1就显得很普通。译文2并未完全按照原文直译或意译,而是完全颠覆了原文。中国古语中表示事到临头,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时,有“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说法,丰田的广告就参见了这一俗语,进行了改写。使得这则广告语琅琅上口,让人过目不忘。起到了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

旅游文本翻译 篇6

关键词: 旅游文本 景物描写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海外旅游,出境游已成为新时尚。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成为国际旅游业中使用最频繁的服务类语言,众多国外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为了使中国游客更好地欣赏旅游景点的自然之美及西方的异域文化魅力,大量国外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被译成中文。笔者选取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本特点,并对其常用的汉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般来说,景物的描写可分为两种方式:说明性描写(expository)与联想性描写(suggestive)。说明性描写以从所描写事物中获取信息为目的,景点说明词就属于说明性描写。联想性描写是要求对所描写事物产生直接的感官联想。以下笔者将重点讨论英文在联想性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一)用语简略

通常,英语旅游文本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行文用词简明扼要,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文本中常用客观的具象罗列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之美,给读者留下明确具体的印象。例如:

(1)Tiny islands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Hunks of 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紧密相连,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环绕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椰树成片,沙滩如银,景色如诗如画(贾文波,2004:110)。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英文句子用语简洁明了,没有太多的修饰成分,几乎全是景物的罗列,珊瑚礁、棕榈树叶、白色沙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风景画。

(二)结构紧凑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十分讲究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表现为一种严谨的空间搭架式立体结构,反映出英语表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美学特点,要加强语义、扩展信息。英语不是单纯靠词语的添加,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句子的深层寓意在很多情况下常隐含在句子的上下文之中。例如:

(2)Although the state (Hawaii) is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zone,its climate is comfortable because of the ocean currents that pass its shores and winds that blow across the land from the northeast.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remains close to the annual average of 24 degrees Centigrade.

虽然夏威夷地处热带,但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4度左右。岛上常有东北风刮过和太平洋的气流经过。

以上英文例句中的画线部分包含英语句子中常用的一些连词和代词,通过这些词汇的应用,使句子的结构更紧凑,逻辑更严密,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表达注重“形合”的特点。

(三)善用比喻

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还常常通过鲜明的比喻或隐喻,使表达显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通过合理运用比喻让景物活起来,也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更清晰、直观。例如:

(3)The harbor looked most beautiful in its semi-circle of hills and half-lights. The color of a pearl gray and a fairy texture.

只见海港环抱于半圆形的小山丛和朦胧的灯光之中,煞是好看。一片银灰,宛若仙境。

(4)Pearls of water drops oozing out of grassy clefts gradually accumulate to form a small pool like a pale green mirror.

溪水从长着青草的岩石缝隙里,像珍珠一样,慢慢地沁出,渐渐的积成一小洼,好似一面淡绿色的小镜子。

以上例子中,例(3)运用的是隐喻,把海港的构造比作仙境,生动地刻画出海港之美。而例(4)中则把水滴比做珍珠,把水洼比做镜子,使小溪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清晰起来,使语言表达更丰满,凸显出意境之美。

二、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常用翻译技巧

英、汉民族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統、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英、汉旅游文本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差异。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旅游者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和自然之美。因此,翻译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时应以读者效应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景物描写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有效达到交际目的。

具体而言,译者应先对原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原文景物描写的发展脉络,从字里行间读出原文所描述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所描述景物的图像。然后在翻译时,译者应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等各种语境因素,力求实现从原文到译文在形象与意象、具体与抽象、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有效转换,用符合目的语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语言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为使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汉译符合汉语的体裁规范,使译文雅俗共赏,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结合源语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增译、分译和结构调整。

(一)增译

增译又称增词法(amplification),是指在翻译时根据目的语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文语义信息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词,将原文的内涵意义加以引申,或使译文表达更通顺,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例如:

(5)There are scene of all sorts,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看看各种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骑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恋爱场面,轻松滑稽的穿插等(叶子南,2001:76)。

此例中的汉语译文采用了典型的增译手法,画线部分为译文增加的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隐含意义,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用“形形色色”更好地表达了scenes的复數形式;“生活的情形”隐含在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之中;原文字面上虽然没有“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但译文绝对没有添加文外之意。如果将这些加进去的词语去掉,虽然不会影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但很可能使译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也不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二)分译

由于英、汉句型结构上的差异,英、汉语不可能在句式上完全对应,这就要求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切分。切分的单位可大可小,有时原文是一个简单句,但句中的某一个词或短语会影响译文的效果,这时就有必要把这个词或短语单独抽出来,构成一个独立的从句或一个独立的句子,这种方法就叫分译或拆译。分译法通常用于英语长句的翻译,一般需要把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比如说把一个定语从句拆成另一个独立句,或是一个主谓结构,同时根据原文的意思在词序上作必要的调整。长句拆译的常用方法有“顺拆法”和“倒拆法”。顺拆法就是大致上按句子的意群分成一个个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按原来的先后顺序译出,适当填进一些连词或虚词,以保证意思的连贯。倒拆法就是按意群把句子拆开,逆着原文的句法排列,逐步往上倒译。在有些情况下,则需要综合应用顺拆法和倒拆法来翻译。例如:

(6)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 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 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 lining the river’s edge.

原文包含了英文特有的句法结构,通过使用过去分词、定语从句、现在分词表达出英文长句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英语表达的长处。具体翻译时,译者先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把它拆分成几个分句:(1)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2)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3)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4)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5)lining the river’s edge。然后依次把每个分句的意思译出:(1)天空映照在水面上,(2)把塞纳河染成了漂亮的蓝色,(3)(塞纳河)在朦胧的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4)(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树木,(5)(树木)排列在河的两岸。最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添加适当的词语并调整语序,汉语译文如下:

天空映照在水面上,给塞纳河染上了一层怡人的蓝色;朦胧的阳光透过两岸枝繁叶茂的树木,照得河水碧波荡漾。

(三)结构调整

由于英语旅游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此外,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和写作结构上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以上原因,在对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进行汉译时,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需要,在不损害原文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对原文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例如:

(7)Beautiful and serene, Malacca is perfect 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

对于在热带天堂中寻找休息和轻松的旅游者来说,美丽宁静的马六甲可谓完美无瑕。

译文根据汉语的行文需要,调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将“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先行译出,让beautiful 和serene作定语修饰 Malacca。这样的译文更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易让中国游客理解和接受。

结语

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译者只有把握好其语言特性,在汉译过程中以读者效应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才能译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译文。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出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常用的汉译方法,以期为英语旅游文本的汉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5).

旅游文本翻译 篇7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向世界打开国门,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到中国参观, 他们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深深着迷, 但语言不通阻碍了这一发展, 旅游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 现状是许多景点的翻译国人读起来还不甚明了, 更何况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游客。因此, 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 应坚守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归化翻译;二是坚持传达汉语中的文化底蕴。本文将针对景点翻译实例中存在的误译现象, 来探讨旅游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1. 增译

按照翻译的普遍原则, 译者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添或缩减, 即翻译界普遍倡导的“信, 达, 雅”。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增添必要的连接词, 冠词等, 翻译出不同的时态或事件先后及考虑到英语表达习惯, 适当增译是不可或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信, 达, 雅”理论的进一步贴合。但是增词必须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非增不可的词语 (华先发, 2011:25) 。从语言学的语用方面讲, 在具体的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不同, 翻译过程中增添隐含意义是必须的, 这样翻译法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具体, 更忠实于文本所表达的文化, 也是外国游客能更准确, 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下面几个例子是在旅游过程中景点翻译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此给予分析, 并提供改正后的翻译。

例一:纳西先民“逐水草而居”

原:Naxi ancients occupied by the water plant.

改:Naxi (Naxi minority group is a branch of the ancient Qing Tribesmen, inhabited in Lijiang, Yunnan Provin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ncients occupied by the water plant.

纳西族是一个少数民族, 位于云南, 中国人对它就不是很熟悉, 何况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游客, 此处补充Naxi minority group is a branch of the ancient Qing Tribesmen, inhabited in Lijiang, Yunnan Province in the third century以便游客更清楚的了解纳西族始末。

例二:代表节庆为“大十五节”。

原:Representative annual celebration of the Pumi minority people is the“Dashiwu Festival”.

改:Representative annual celebration of the Pumi minority people is the“Dashiwu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4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大十五节是普米族的主要节日之一, 于腊月十四, 十五欢庆。原译文只翻译该节日却未进行增译, 游客可能对大十五节一头雾水, 而增译了which falls on the 14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游客对这个节日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上述例子是针对旅游文本翻译中出现的未补全词义就着笔翻译的现象, 改译后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补充信息, 使原文意思更清晰, 也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外国游客也更能接受, 并更透彻的了解中国文化。

2. 习语翻译

汉语文章中倾向于使用古语, 谚语或诗文, 不仅增加文章的美感, 而且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 比如“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些景点用这些习语来表达他们的地区特色, 这就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了难度。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景点, 标示上对此类语句的翻译或晦涩难懂, 或太过直译, 不能显现出景点特色及蕴含的文化底蕴, 不可谓不可惜。对景点习语翻译的准确性及生动性的要求也极为重要。

例三:“水利万物而不争”

原:“Water is good for the myriad things without struggle”.

改:“Greatest kindness is like water, water brings all benefits to all kinds of things without getting payment.”

原译文过于直译, 直接翻译成水利万物而不争, “争”直接翻译成“struggle”, 不仅没有美感, 而且失去了原意, 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译。原意是水对万物都是有好处的, 而且滋润了万物却不曾想过要得到好处, 所以struggle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改译为Greatest kindness is like water, water brings all benefits to all kinds of things without getting payment更合适一些。

小结

本文从两个方面剖析了旅游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实际旅游景点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供了改正后的翻译版本。但寥寥几个例子并不能提高翻译水平, 只是在今后对这类翻译的进行提供一个方向, 有方向的多实践, 不断阅读, 提高学养, 才能在翻译路上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旅游文本翻译 篇8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举行, 世界对中国越来越了解, 因此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2011年, 来华旅游入境总人数约为2711.20万人次;2012年, 约为2719.16万人次;2013年, 约为2629.03万人次;2014年1~3月约为584.33万人次, 以上统计均不包括港澳台游客。游览旅游景区是国外游客来华的主要目的, 景区的网站英文版翻译质量的优劣, 会直接影响国外游客是否来此游览。景区相关的英文旅游信息, 包括宾馆和景点的公示语、导游解说词、旅游行程表、景点宣传册等英语的规范使用, 也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欣赏风景, 享受旅游的乐趣。

我国一些大城市及旅游热门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展会、赛事, 相关旅游文本翻译已逐渐成熟, 但一些中小城市, 如牡丹江市旅游景区的英文翻译还有很多不足。本文以牡丹江市镜泊湖景区为例, 以德国学者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切入点, 结合镜泊湖景区, 分析旅游景区文本类型特点, 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旨在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提升景区形象, 便于国外游客游览景区。

1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莱斯 (Katharina·Reiss) 在20世纪60年代, 根据语言学家布勒 (Buhler) 的语言功能模式理论提出的。莱斯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模式把文本划分为3种主要的类型, 即表情型、信息型和操作型。其各自的语言和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1) 表情型文本语言具有创造性和美学特点, 强调的是作者或信息发出者本身以及他们所表达的内容, 如: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文学作品 (诗歌、戏剧等) 或作者的态度等; (2) 信息型文本侧重文字内容, 以交代事实、信息、知识等为目的, 语言逻辑性强, 如:参考书、报告、讲座、操作说明等; (3) 操作型文本, 又称诱导型/感染型 (appellative) 文本, 目的在于使读者作出一定的反应, 有劝说、劝阻、要求或诱导的功能, 语言常有对话式的互动性质, 如:广告、竞选演说等。

莱思建议根据文本功能及其相对应的语言特点和使用的交际情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莱思的观点, 大多数文本兼有2种或2种以上功能, 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2 旅游资料的文本类型

旅游资料主要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册、导游解说词、旅游行程、宾馆和景点的公示语、景点介绍等, 常常承载大量信息, 比如交通、娱乐、住宿、餐饮、服务、纪念品等, 涉及源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历史、地理、习俗、宗教、艺术等。旅游文本既要能使读者或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行程、服务等相关信息, 又要能激发游客的兴趣, 吸引游客到此游览。

(1) 表情型文本。景区内表情型文本主要是对各景点的赞美之词, 例如:叶剑英曾给予镜泊湖的赞誉有“山上平湖水上山, 北国风光胜江南”, 还有“冬有三亚湾、夏有镜泊湖”“飞瀑悬流山峡秀, 石壁横亘水中游”等诗词名句, 旨在抒发情感。

(2) 信息型文本。旅游景区内大部分属于信息型文本。如:景区名称及介绍、各景点名称及介绍、景区路线图、景区设施及功能介绍等。例如: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镜泊峡谷、吊水楼瀑布、红罗女文化园等景点名称及相关介绍, 还有游船售票处、景区超市、镜泊湖宾馆、镜泊湖干部培训中心等景区设施及功能介绍都属于信息型文本。该类文本的目的在于向游客提供信息、了解景区概况及设施等。

(3) 操作型文本。景区内操作型文本主要是一些公示语和游玩项目推介。例如:当心落水, 请勿跨越, 请勿戏水, 请爱护林木, 请您穿好救生衣, 还有峡谷漂流游客须知, 游船须知等大多是提醒、诱导游客行为, 按文本说明执行相关活动。

因此, 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划分, 旅游文本是具备信息型、操作型和表情型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本。

3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旅游文本内容丰富多样,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 在翻译时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下面以镜泊湖景区为例, 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旅游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及相关的翻译策略。

3.1 直译

原文: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距牡丹江市80多公里, 是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 湖面海拔350米, 湖长45公里, 水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译文: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out 80 kilometers from Mudanjiang City, Jingpo Lake is the largest dammed lake of the volcanic lava in the world.The lake is 350 meters high above sea level, 45kilometers long.The area of waters is 80 square kilometers.该例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 此类文本的目的是向游客传达信息。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翻译时应注意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翻译时应简洁明了, 准确传达信息。通常采用直译,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信息, 使游客能准确地获取旅游景点信息。

3.2 增译

原文:红罗女文化园。译文:Hongluonv Culture Park (Hongluonv is, girl in chinese fairy story, dressed in red) .原文:白石砬子。译文:Baishilazi (The white rock standing on the hill) .原文:镜泊湖。译文:Jingpo Lake (Clear and peaceful as a mirror) .以上例子, 如果直译会让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很难理解, 体会不到原文要传达的信息。因此, 对于文化性、意象性较强的内容, 如典故、历史事件、朝代名、地名、人名等, 适当添加、扩充一些说明性文字, 可以使译入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含的信息。

3.3 省译

原文:瀑布下游是镜泊峡谷, 您在感受峡谷漂流刺激的同时, 又可以欣赏这奇特的地质景观。可谓:飞瀑悬流山峡秀, 石壁横亘水中游。译文:Jingpo Canyon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from the Falls.While experiencing the exciting canyon rafting, you can appreciate the unique geological landscape.该例属于表情型和操作型结合的文本, 分析原文中最后一句的诗词可以发现, 该句诗词正是对前文的总结。汉语旅游文本喜欢使用诗词名句, 游客读后有美的感受, 而外国游客却不理解, 达不到感染读者并呼唤其行动的效果, 如果把该诗句译出, 反而觉得拖沓、累赘。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 考虑适当删减部分内容, 更能达到翻译目的。

4 结语

中文旅游文本多是集信息、表情和操作型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本, 如果一概采用直译, 译文就会冗余繁琐、不伦不类, 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因此,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 必须分析文本类型, 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提高翻译质量, 发挥旅游文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和庆, 黄皓, 薄振杰.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9 (5) .

旅游文本翻译 篇9

在翻译研究领域, 文本类型理论是指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它把语言功能与具有这些功能的语言类型和文本类型联系起来, 从研究语言功能的交际环境着眼, 研究翻译等值实现的过程、方法和评估。虽然其功能及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等值概念上的, 但却强调翻译交际的实现不是在单词或者句子的层面上, 而是在篇章的层面上, 其重心和出发点是对翻译的衡量和评估的系统化。文本类型理论针对不同源语文本的风格、重点、中心及语言的类型等具体的特点分类, 为翻译标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文本类型理论与旅游翻译

对于确定旅游文本的文本功能类型可以促进翻译者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大多数国内外相关学者都表示认同。因此本论文, 将以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分析为基础, 尝试对呼伦贝尔旅游翻译进行研究。

卡塔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提出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全面客观的翻译批评与评估模式。由于该书是德语出版, 所以提出的翻译评估模式并未能引起广泛反响。2000年英文版由英国圣杰伦出版公司 (St﹒Jerome Publishing) 出版发行, 2004年中文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发行, 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学和翻译评估模式才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赖斯将文本分为三大类型: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情型 (expressive) 和操作型 (operative) , 并阐释了不同文本类型与其翻译方法的相互关系。该体系的特别之处在于以翻译为焦点, 对语言功能、语言特点、交际情景进行分析, 为翻译策略寻求依据。

赖斯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单一的翻译方法并不合理。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 其语言特征为逻辑性强, 文本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翻译时应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或信息。表达型文本主要表达情感和态度, 其语言具有美学特征;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该使译文忠实于原作者或原文。呼唤型文本旨在感染或说服读者并使其采取某种行动, 其语言形式注重对信息接受者的感染作用, 翻译时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旅游文本的基本目的是提供旅游信息。但是成文的真正意图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游客, 也希望藉此能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关注。根据文本类型理论, 任何类型的文本往往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功能作为补充。旅游文本被视为一种混合的文本, 包括所有三个功能。当然在三个功能中, 信息功能是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旅游文本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兴趣, 吸引更多的游客, 因此呼唤功能将贯穿于整个文本;在提供充足信息的前提下, 读者更期待相关的旅游目的地的背景知识, 所以表达功能是旅游资料中必不可少的。表达功能的目的是唤起游客的欣赏和向往并激发他们以此为旅游目的地, 只有这样, 呼唤功能才是可以实现的。

3 呼伦贝尔旅游文本类型分析

呼伦贝尔文化包含了众多的内容, 如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人文历史、自然风光。而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 将原文的特色通过译文表达出来, 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根据文本类型理论, 本文尝试将呼伦贝尔文化的旅游文本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分别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力求原汁原味地传达呼伦贝尔地区文化。本文将呼伦贝尔文化的旅游文本划分成以下三类:自然地理信息型文本、人文历史表达型文本、风光景致呼唤型文本。

3.1 自然地理信息型文本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 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中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 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 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 有“绿色净土”之美誉。边城满洲里、林城牙克石、山城扎兰屯, 这些城市建筑风格各异, 独具特色, 可以使游人尽览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迹。

3.2 人文历史表达型文本

呼伦贝尔是多民族聚居地, 包括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三十六个民族。多民族融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如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象征着权力的苏鲁定、历史悠久的“男子三艺”、牧民居住的蒙古包、群众性聚会“那达慕”都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反映。这些民族文化形式, 承载着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3.3 风光景致呼唤型文本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 风光旖旎。水草丰美的草原, 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 纵横交错的河流, 星罗棋布的湖泊, 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这里夏季气候宜人, 是避暑胜地;冬季银装素裹, 一派北国风光。呼伦贝尔草原牧场辽阔, 植物种类繁多, 生长茂盛, 河湖遍布, 是我国生态保持较好, 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次生林和迹地更新林景观齐备, 巍巍青山, 茫茫林海, 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

4 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呼伦贝尔文化的旅游翻译适用原则

4.1 自然地理信息型文本翻译原则

自然地理信息型文本翻译。地理方位、景观描述是旅游文本或导游词中常见的介绍性文字, 一般属于客观事实。按照文本类型理论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 只需要说明, 不需要修饰。

信息型文本强调具体的信息, 其核心在于准确地传递信息, 使译语读者信息接收正确, 重点在于对源语内容的真实和忠诚。翻译时只需使用普通搭配、基本句型和传统短语即可。译者应确保翻译的逻辑清晰, 措辞准确, 在结构上避免歧义。重视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源文本中内容的表达。

4.2 人文历史表达型文本翻译原则

对于历史形态、人文信息的描述同样强调一般事实, 但是相对于信息型文本在表述中更强调原文作者的情感和看法而不单纯是客观存在。

表达型文本重视信息的传达方式, 翻译应忠实于原文和作者的独特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模拟的办法, 从作者的角度发布信息。此外, 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原文体会其风格和内涵, 选择准确的语言和合适的句法结构的准确表达原文的语境意义。有时, 在追求风格时可以添加注释, 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忠实地移植到译文中。

4.3 风光景致呼唤型文本翻译原则

对于独特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和意在吸引游客, 所以是典型的呼唤型文本, 文笔相对于上述例句更优美, 更细腻。

呼唤型文本重视表达的吸引力。因此, 翻译的任务是吸引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使译文得到读者的回应, 在追求功能对等的同时保留原文潜在的吸引力。译者应该以能够引起读者同等反应为的原则来阐释原文, 可以重组句子使翻译更流畅以贴近读者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习惯。

5 结论

本文认为文本类型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 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更重要的是, 它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根据该理论, 所有文本可以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 但是纯粹单一的文本并不存在。因此, 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文本类型的定义。在对翻译实践的研究中第一步是分析源文本的类型;然后根据特定的文本类型, 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作者希望本文的结论可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在今后对呼伦贝尔旅游的翻译研究中, 运用文本类型理论, 将文化的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 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Trans.by Erroll F.Rhod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程尽能, 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6]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7]黄友义.旅游暨文化创意翻译任重道远[R].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同会上的讲话, 2007.

[8]刘迎春, 王海燕.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12, (6) :89-92

[9]杨凤.国内近十年旅游文本翻译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 2012 (1) :179-180.

[10]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9, (5) :53-60.

旅游文本翻译 篇10

一、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的协调

语言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 译者必须了解原语和译语的文化。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 其深层次的信仰、价值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 表现在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活动形式中。这种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文化影响, 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当中, 成为集体潜意识。由此可见, 语言仅仅是文化的载体, 而翻译则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 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 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涅 (Susan Bassnett) 与列夫维尔 (Andre Lefevere) 两人提出了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必须在深入文本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 即文本的“文化语域”[3]。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 同时受制于内外两种语域, 使得译学研究从文本向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 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 不是句子, 不是篇章, 而是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必要手段, 不仅是语言转换方式, 更是传递文化信息、记载文化与文化兴衰演变、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文化的方式。充分发挥翻译的重要作用要求将翻译放入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此后十几年, 国际学术界中的翻译“文化转向”成为主要潮流。翻译不再仅仅被视作是一种双语之间的转化活动, 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

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强调客观融入主观, 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 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 情感洋溢, 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在这些方面, 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 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 更多地注重模仿和再现, 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

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 形成了其句式构架完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上的差异, 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汉英旅游文本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各有讲究, 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不尽相同。

据我国旅游机构抽样调查显示, 26%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 56%的游客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所以在文化旅游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秉持理性的态度, 拥有文化个性, 平衡文化效果, 并以此为依据和基础, 译出历史渊源, 译出文化传统, 译出纵横区别, 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 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既是英译的目的, 游客的目的, 同时也是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二、汉英民族审美意象差异的协调

意象语言是指那些能刺激读者的视、听、触、嗅等感官, 让读者有某种形象感的语言, 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象是某种具体的形象。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意识 (包括情感) 的事物映像, 或是经过想象加工而在脑子里形成的事物形象, 即心理学所说的‘想象表象’”[4]。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既是一个基于静态逻辑语符的忠实代言人, 同时更是一个能动的、文化性的、有度的、主观认知和潜意识地表现“自我”的重创者或摹仿者。

审美意象与其他语言相比, 具有更大的表意潜能, 其效果取决于语词、语段、语篇之间的粘连和发散的关系。它的传达不仅包含着一般信息, 而且还有一种审美信息。审美信息是一个相对无限的, 有时甚至是难以捉摸的“变量”, 越是优秀的作品, 它的审美信息就越丰富, 译者对它的理解和传达就越难以穷尽, 译者参与的审美价值创造就越明显。把一部分作品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 这种转换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译文里都蕴涵着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的修养、形式意义的理解, 以及由此而引致的气质和风格。总之, “艺术加工”, 而且在看似被动模仿行为中, 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创造性发现和表现, 蕴涵了译家的个人体验和风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译家与作家是取得了相同的、平等的文化身份。

西方美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便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一“摹仿论”早已渗透到了西方文艺学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 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逻辑思维方式, 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则为严格的句子结构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表现为“形合”型;而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则强调物我交融, 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 侧重于个人的心领神会, 在语言表现上反映出“意合”型。语法上只求达意, 其中的逻辑关系主要靠悟性。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木写之”, 一景一物, 皆有灵性, 主观色彩极浓。20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汉学家葛兰言 (Marcel Granet) 曾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 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 不是为分类而造的, 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情感, 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 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把握这一规律后,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便可以采用去虚留实的翻译策略以求符合西方民族的审美观。

如下例:崂山, 林木苍翠, 繁花似锦, 到处生机盎然, 春天绿芽红花, 夏天浓荫蔽日, 秋天遍布金黄, 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 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 古树名木有近300株, 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可译为: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re considered rare and precious, half of which are plants under State-top level Protection.The most fam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d cypress.

在原文中, “林木苍翠, 繁花似锦, 到处生机盎然, 春天绿芽红花, 夏天浓荫蔽日, 秋天遍布金黄, 严冬则玉树琼花”, 这些对景物的描写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而对于许多英语国家的旅游者来讲, 这些描写显得虚夸不实。因而, 在译文中, 译者采取了去虚留实的手段, 将英语的形合、词与词之间的组织通过明显的形式标志来联结, 去除了那些溢美之辞, 将关键的实物“trees”、“gingko”、“cypress”彰显出来, 使句子显得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 如此的译文表达才可使旅游者觉得自然流畅, 符合他们的审美心理。

三、东西方旅游翻译语法结构差异的协调

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 英语是拼音文字, 二者的表达力不一样。鲁迅先生曾谈到汉语的两个缺点,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 也时时要词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 所以教员讲书, 也必须借助于粉笔。这语法的不精密, 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 换一句话, 就是脑筋有些糊涂。倘若永远用着糊涂话, 即使读的时候, 滔滔而下, 但归根结底, 所得的还是一个糊涂的影子”[5], 意即汉语语义的含混和语法的不精密, 或者可以说汉语语汇的词性不像英语那么分明, 词形也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 词义却往往含蓄而凝练。因此, 在汉译英时, 需要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以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例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在中文是自然而精彩的句子, 译成英文却必须增添多个语法成分, 试看译文:Straight is the lonely line of smoke above the desert vast.And round the sun that sets upon the long river.

画线部分的“is, the, of, above, and, that, upon”都是译成英文后添加的成分, 因为英文无法像中文那样不通过任何连接方式就将大漠与孤烟, 长河与落日并置, 这些添加的语法成分是对译文很多关系的限定, 如空间关系:above, upon;承接关系:and, that;从属关系:of;主谓关系:is;以及特指关系:the。这些关系汉语中并非没有, 然而在诗词的表达中却可以忽略而不损原意, 英语就不行, 不这样译就不像是英语, 就是“不可理喻”。中西语言的文法差异使得译文似乎是人对一定情景的整理分析, 原诗的美感特质因语言的不同而稍微有些流失。

另一方面, 受中国传统整体本位观和“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汉语篇章的编排多以信息句末重心的主体结构出现, 先广泛描述, 最后归纳出重点和精华, 而这种通过运用“大知大彻”、“顿悟成佛”的直觉体验来领悟最高原理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使语言的表达重在意义, 却极少关注形式上的粘连, 往往一个句子采用多个松散、简短的短语逐点交代, 把问题逐层展开, 似行云流水, 使得表达相同内容的汉语小句在数量上比英语要多[6], 同时汉语十分讲究音韵之美:四字格、排比、对偶随处可见。例如描写西湖风景时, 则写道:“安如处子, 风平浪静, 波光潋滟, 气象万千。”如此美丽景象让人浮想联翩。

然而, 具有精确性的西方理性思维注重的是个体, 其特点是主体结构多前置, 然后将对象分解成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 层层推进。语言注重形态结构, 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 多采用长句子表达, 涵盖的信息比较完整。例如:

If there is one word that best captures Singapore, it i“sunique”.A dynamic city rich in contrast and color, you'll find a harmonious blend of culture, cuisine, arts and architecture here.Brimming with unbridled energy, this little dynamo in Southeast Asia embodies the finest of both East and West.

以上是新加坡国家旅游局开展“非常新加坡”旅游活动宣传资料的一部分, 它给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实质性的信息:游客在这里将会看到什么、玩到什么、了解到什么, 语言平实真切, 直截了当。简言之, 英美旅游篇章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诸方面的纯信息的传递, 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墨不多, 而中文旅游篇章则更加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特征, 如: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业绩, 更突出旅游资源的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 尤其是史书和文学作品及诗歌对于景点的颂扬和描述占了较大篇幅。

综上所述, 在进行汉英旅游文本翻译时, 译者应当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 尽量保留原文中那些引起美感想象的模糊意象, 避免因文化背景差异、审美意象差异以及语法结构差异造成“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缺”等语言离格现象, 让英语规范于汉语的概念和意象, 追求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 从而实现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之间的视野融合和审美追求, 让五湖四海的宾客齐聚这个神秘而又富有朝气的东方国度。

摘要:当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迅猛、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随着旅游翻译实践和旅游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 汉英旅游翻译研究日益成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旅游翻译特别是汉英旅游文本翻译问题。汉英旅游文本资料在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上均有所不同, 这实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象以及语法结构。本文拟以相关的文化背景学、审美意象学以及语法结构学等观点作为指导, 对汉英旅游翻译中出现的差异以及协调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背景,审美意象,语法结构

参考文献

[1]Richards.I.A.Toward a Theory of Translating[A].In:Wright, Arthur F.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2]高存, 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J].上海翻译, 2005, (3) .

[3]刘永利, 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4]常青.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文学翻译中意象的再创造[J].考试周刊, 2008, (10) .

[5]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 篇11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分析;功能;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16-02

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她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以下简称《模式》)。她的功能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琳娜·赖斯的影响。此外,德国功能学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还包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也是功能学派理论之一,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1]。

《模式》中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虽然诺德在《模式》中提出的关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理论与赖斯、弗米尔和赫尔兹-曼塔里的理论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她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更加注重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

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深受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她认为原文和目标文本首先是 “忠实——自由——对等”的关系。通常人们都期望翻译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所有相关特点,并且期望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对等。人们习惯将对等概念等同于忠实概念,所以不遵守对等标准的目标文本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因此,逐字翻译和直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算翻译,因为它们“过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另外,改译、自由重写和意译同样不被视为翻译,因为它们对原文处理的自由度太大。“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2] 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往往会因过分注重翻译目的而背离原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概念。

“功能加忠诚”理论是诺德针对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提出来的。曼塔里认为文本只是实现交际功能的工具,它必须完全从属于其目的,由此,她认为在翻译中目标文本可以完全脱离源语文本。然而,诺德对此并不认同,她认为“没有源语文本,就没有翻译”[2]。诺德注重对源语文本功能的分析,认为译者在了解源语文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将该功能与委托者所要求的目的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预定的功能相比较,去除掉源语文本中那些没有用的成分”[2]。尽管“功能”对翻译过程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去原文,译者还应该对目标文本的环境负责,对翻译的发起人和受众负责,译者的这种责任就称为“忠诚”。

二、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不同的翻译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理解源语文本的功能及特点,该模式能够同时为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该模式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而原文分析包括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

(一)理论基础——语篇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

语篇语言学又称 “‘语篇分析或‘篇章分析”[3],其核心思想“语篇是一种交际活动,可以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来实现”[2]也是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核心概念。翻译通常发生在交际情景中和语言单位基础上,诺德将此处的语言单位称为“文本”: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

罗伯特·博格朗和沃尔夫冈·德雷斯勒将语篇称作“交际事件”[4]。作为交际事件,其必要条件是情景,情景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至少两个交际参与者组成,他们能够并且自愿为某一目的借助语篇彼此交流。语篇是一种交际行为,因此,交际功能不仅是语篇的基本组成成分,它还能决定语篇的生成。

赖斯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她的翻译导向的文本类型理论,在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的基础上,她区分了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诉求文本。赖斯和弗米尔注重以功能为基础的文本类型,他们认为通过将源语文本归入某种类型的文本,译者可以决定在目标文本中要实现的功能对等层级。事实上,只有在译文目的要求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实现对等的前提下,文本类型才能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源语文本分析的要点

交际功能决定文本性,而文本的语义和句法特点都应该从属于交际功能。只要能实现交际功能,接受者甚至可以把语义不连贯的话语当作文本。原文中交际情景的因素决定交际功能,这些因素是文外因素。此外,与文本直接相关的因素是文内因素。

概括说来,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中源语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文本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交际动机和文本功能。

分析文本发送者信息在于获知发送者意图。发送者意图决定了目标文本的结构、内容及形式,此外,它与忠诚原则有很大关联。由于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接受者的情景往往不同,在翻译中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也格外重要。文本媒介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总的说来,文本媒介决定了接受者对文本功能的预期。交际场所包括文本创造和接受的场所。语言在用法和规则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交际时间的分析也有必要。在原文分析中,译者需要对比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制作的动机,从而找出动机的差异对翻译决策的影响。文本功能因素分析文本试图实现的交际功能,由此,译者能够理解源语文本特有的功能,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除了文外因素,原文分析还包括文内因素: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和超音段特征。

“赖斯用一个问句囊括了主题和内容两个因素:文本发送者讲了什么?”[2]前提在此处指语用的或情景的前提,说话者往往假定一个前提条件,并且认为听话者清楚它。文本构成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有章节或段落等,而微观结构通过句法结构、词汇衔接和超音段特征来标识。非语言因素包括面对面交流中的副语言成分(如手势)和书面文本中的非语言成分(如图表和商标),有时,非语言因素在传递信息时甚至比语言文本更有效。主题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词汇的选择,而词汇又反映了文本的意向性、读者取向和文本功能,此外,词汇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包含“句子的建构和复杂性、主句与从句在文本中的分布、句子长度和为保持文本连贯性的连接手段”[2]。在书面文本中,超音段特征由斜体、加粗体和括号等视觉方式表现出来;在口头文本中,超音段特征由调位强度、转调、音高和响度的变化等听觉方式表达。

三、实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诺德提出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是着眼于译员培训的,该模式以功能理论为基础,对于“译员培训最有应用价值的三个方面是:翻译纲要、源语文本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2]

“翻译纲要”来源于德语bersetzungsaufrag,亦可译成“翻译任务”或“翻译指导”,它多含有职业翻译的意思,指翻译发起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翻译纲要应该明示或暗示地包含以下内容:预期的文本功能、 译文接受者、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媒介和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1]。译者只有清楚地分析了翻译纲要,才能了解翻译目的,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决策。

原文分析可以决定翻译的可行性、原文中的哪些信息与预定的译文功能相关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此外,对原文功能与翻译目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决定原文中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要根据译文的功能进行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翻译问题,诺德认为在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该区分翻译问题和翻译困难,翻译问题是客观的,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和工作环境无关,它包含“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2]。翻译困难是主观的,取决于译者个人的知识能力、翻译目的及翻译工作条件。在翻译教学中要对翻译问题做系统的研究,通过让学员在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认识到翻译问题,该模式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

《模式》非常重视源语文本的分析,因为作者认为原文分析能够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提供依据。然而,译者在职业翻译中要根据翻译纲要选择翻译策略。如果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功能相同或一致,对原文进行详尽的分析很有必要,但是倘若不同,既然译者往往是根据译文功能选择翻译策略,为什么还要求译者如此详尽地分析原文及其文本功能呢?此外,在处理原文和目标文本的关系问题上,诺德主张遵守“功能加忠诚”原则。可是“功能加忠诚”原则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若原作者的意图与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相同,这条原则便也可行。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时,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是原作者或读者呢?”[5]

四、结语

作为功能翻译界的领军人物,诺德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翻译观念的影响。诺德支持目的论,但是又不完全赞同弗米尔的观点。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然而这似乎给予了译者太大的自由,因此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来限制译者的自由度。虽然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存在些微缺陷,但是正如《模式》中的绪言所说,该模式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它是非常笼统的,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文本分析,因而可以应用于所有的文本分析;二是它又是非常具体的,可用来分析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2] 所以该书对职业译者及翻译学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翻译教师及翻译研究者也有参照意义,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贡献。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6-78.

[2]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2nd edi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10-167.

[3]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5).

[4]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81:3.

[5]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

旅游文本翻译 篇12

关键词:文本功能,翻译策略,旅游宣传文本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 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UNWTO) 研究表明, 旅游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 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21世纪以来, 旅游业和观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贡献者之一。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交流, 加深文化理解。

旅游景点的外宣工作则能够促使文化”走出去”,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不断加强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建设。因此, 如何加强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工作, 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游客,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文本功能概述

功能语言学认为, 文本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文本功能的理念被引入翻译中来。

莱斯在《翻译批评—其潜能与局限》一书中, 将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 ”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 (Reiss, 2000) 。她借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 (描述, 表达, 诉请) , 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让读者认知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传达信息、知识、观点, 是事实在语言维度的传递, 其内容或主题是交际中的焦点。表达型文本则注重文本的艺术形式和美感, 重视语言的美学特点, 原文本在美学上的展示成为交际的重心。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引起读者某种行为反应, 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 该文本类型的目的是要达到某种言外效果, 其中心是”吁请”。不同功能的文本应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诺德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Nord, 2005) 。

2 英汉旅游宣传文本功能比较

对于旅游宣传文本在英汉两种文化环境下, 其功能的对比分析将有利于翻译活动更好进行。

例1:Buckingham Palace has served as the official Londonresidence of Britain’s sovereigns since 1837 and today is the ad-ministrative headquarters of the Monarch.Although in use for themany official events and receptions held by The Queen, the StateRooms at Buckingham Palace are open to visitors every year.

例2: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 历史上有少林僧兵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的佳话。1983年, 少林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时下, 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发心护持下, 少林寺在禅、武、医文化上, 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 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 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 也成为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 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上述两例分别来自于白金汉宫以及少林寺的官方宣传网站。例1中, 文本语言简洁明了, 没有描写和抒情的文字, 开门见山的介绍白金汉宫的基本信息, 功能倾向于信息型, 即其主要目的是传达客观信息。例2中, 文本前半部分用词朴实, 主要用于信息的表述;而后半部分则采用华丽的表述和夸张的描写, 表达中国传统的意象之美, 更侧重于引起国内读者在美学上的共鸣。呈现出表达型的文本功能, 注重文本的艺术形式和美感。

英语中旅游宣传文本的功能倾向于信息型, 而汉语同类型文本功能则为信息和表达型功能的融合。

3 个案研究

少林寺承载了中华佛教文化的传承, 因而驰名中外。其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潜在旅游者的选择。

文本功能的不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需要得到体现, 文本功能理论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 (陈小慰, 1996)

原文: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 背依五乳峰, 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 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 西为少室山, 各拥三十六峰, 峰峰有名, 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 故名”少林”。1983年, 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译文:Shaolin Temple is situated at Shaoshi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Songshan Mountain ranges, in Dengfeng City, Henan Province.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uru Peak of Shaoshi Mountain, it is surrounded with forests and hills as its natural defense.The“Shao”in“Shaolinsi”refers to“Shaoshi Mountain”;lin means“forest”and si“temple”.The name of Shaolin Temple literallymeans“temple in the woods of Shaoshi Mountain”.

在上例中,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客观提供少林寺位置信息, 主要是传达信息, 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特征。译文将所有的信息点翻译出来, 将原文本的信息功能传递给译文接受者。文本功能如果是信息型的, 采用直译的方法可实现功能的完全对等转化。

原文“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使用了四字短语, 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呈现美学特色, 符合表达型文本的特征。英语旅游宣传文本功能往往是信息型的, 原文功能和译文功能出现冲突。根据文本功能理论, 在此种情况下, 应将译文的功能放在首位。在译文中, 采取了编译的策略。

4 结束语

本文以文本功能理论为基本框架, 分析了英汉旅游宣传文本在功能上的异同, 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以期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提高旅游外宣翻译的质量,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New York:American Bible Society and 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0.

[2]Nord.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陈小慰.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 1996 (3) .

上一篇:物联网终端管理下一篇:时代的精神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