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设计

2024-05-19

文本设计(共12篇)

文本设计 篇1

一、依托文本, 引导学生积累文本式的语言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 声情并茂, 语言形式简练、工整, 最适于低年级学生阅读、想象、理解、感悟。因此, 依托文本形式, 引导学生积累文本式的语言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片段: (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引读第三自然段:歌声会……看到……歌声会……想起……

(观察插图) 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 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 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生1:婆婆仿佛听到了鸟的叫声。

生2:婆婆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生3:盲婆婆仿佛来到了公园里。

生4: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

师: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来到田野, 想起欢乐的童年, 心中充满了喜悦。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指导生想象说话:如果我是盲婆婆的蝈蝈, 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师:婆婆遇到这么多好心人, 会说些什么?

……

本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 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 她仿佛听到了什么,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得较多, 但显得太零碎, 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 使语言训练只是浮于表面, 而并不扎实。因此, 如果在学生自由说后, 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 看到_____;歌声会_____, 想起_____。这样, 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 由易到难, 并以文本为载体, 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文本式的语言。

二、依托文本, 帮助学生积累固定式的语言

所谓固定式的语言, 就是指我们平时经常运用到的比喻句、排比句等固定句式。积累此类语言,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下面一则案例就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比喻句。

教学片段: (三年级上册《石榴》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春天, 石榴园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朗读第二自然段。

一生读书, 其余同学思考。

(出示春天石榴园图片)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句话。

师:到了夏天, 石榴开花了。瞧!小朋友, 这是石榴花的花骨朵儿, (出示花骨朵图) 仔细看看, 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什么呀?

生1: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一个红色的小葫芦。

生2:石榴花的花骨朵像一个小花生。

生3:石榴花的花骨朵像小辣椒。

……

师:花骨朵在小朋友们的赞美声中, 慢慢开放了, 开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出示小花图) 小朋友看, 美丽的小花像什么呀?

生:美丽的小花像一个小喇叭。

师:听听, 小喇叭们都在吹些什么?

……

师:石榴花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开放了, 小朋友, 瞧!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又像什么呢?

生1: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高举的火把。

生2: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生3:完全盛开的石榴花像小姑娘的红裙子。

……

本案例中,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园春夏两个季节的美丽景色。重点写了美丽的石榴花。教师抓住石榴花, 分成花骨朵、小花、完全盛开的石榴花,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练习说比喻句。由于出示的图片比较形象, 因此学生说起来困难不是很大。教师利用文本内容, 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上,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石榴花的美, 而且也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依托文本, 指导学生积累情感式的语言

所谓情感式的语言, 其实就是学生通过朗读、 (下转第53 页) (上接第51 页) 想象、感悟之后, 真情而发的语言。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有的只是真情实感。

教学片段: (二年级教材《云房子》中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小鸟造的云房子, 现在我们来当小鸟, 介绍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想想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 哪个房子是你造的?介绍时有两个要求: (1) 要说清楚自己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 (2) 为什么造这样的房子。 (先自由练说)

生1:我造的是大冬瓜房子。因为大冬瓜很大很大, 里面宽敞, 可以让很多小朋友陪我一起玩。

生2:我也喜欢大冬瓜, 它的样子好可爱, 大大的, 很宽敞, 傻傻地在天上飘来飘去, 横在那里, 多有趣啊!

师:介绍得真好, 让我想到了菜市场大大的冬瓜的样子, 我很喜欢你造的房子。

生3:我造的是很高的大楼房。大楼房很高, 一层一层的, 我有很多亲戚朋友, 他们都可以到我造的房子里来住。

师:老师也想到你的大楼房里去看一看, 你的房子有多高呢?

生3:有十几层那么高。

师:我去参观参观。我上了一层, 又上一层, 再上一层。咦!我想到了一首诗, 你们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齐背《登鹳雀楼》)

师:是啊,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生4:我造的房子像花儿一样, 美美的。因为我喜欢盛开的鲜花。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把对文章的感悟与人生的感悟有机地结合, 而达成这样的语文实践, 文本是载体, 也是核心。只有依托文本, 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摘要: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们受外界影响快, 记忆力强, 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低年级的老师总把积累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文本,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已经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文本特点,语言训练,想象说话

参考文献

谭力.把握文本特点灵活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 2014.

文本设计 篇2

一、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即叙述式与表格式。不管是哪种教学设计方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行为、教学媒体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描述。

叙述式 1.课题名称 2.概述

(1)说明学科(语文、数学等;)和年级(中学、小学等);

(2)简要说明教材和所需课时;

(3)概述学习内容,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4)概述该节课的价值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3.教学目标分析

对该教学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一个整体的描述。可以包括:

(1)知识与技能:写具体,尤其是知识层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现方法论的思想,可采用“通过??,了解/参与/完成/学会??,从而/进而(初步)掌握??方法”的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忌空话。4.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5.资源

一方面介绍学习者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如

(1)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等);(2)学科系列教材;

(3)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4)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5)特定的参考资料和参考网址。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6.教学活动过程

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真实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情境。如通过录像带再现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环境等。

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内容的学习,很可能会应用到多种不同的模式,简要说明模式是如何应用的。

然后,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7.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如何被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8.总结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本门课把思路到其他内容领域。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案例

课题名称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不胆小》

教材简介

《我不胆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是“成长乐园”单元中的一个主题活动。

教材以儿童喜爱的图片形式,联系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五个活动板块。

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中有些孩子或娇弱胆小或骄蛮任性,同时,还有许多学生常把“勇敢”、“英雄行为”和“冒险”、“鲁莽”混同起来,这说明他们对于勇敢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我们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正确区分勇敢与冒险、鲁莽,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而不鲁莽的好孩子。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设计理念

1.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表演、游戏、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认识、思考、辨析、感悟,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在整个活动中,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把他们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胆小的问题,共同探究,智慧共享,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常生活中不胆小的行为表现,能初步区分勇敢与鲁莽,掌握克服胆小的一些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奖励等活动,培养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不鲁莽的行为习惯。通过童话剧表演、敞开心扉、讨论交流、快速抢答、举牌游戏等活动,加深对不胆小的认识,把明理转化为践行。3.情感与态度:培养勇敢精神,学会在生活中做一个勇敢而理智的孩子。

教学准备 1. 2. 3.

4. 排练根据《咪咪学本领》的故事改编的童话剧。若干个“勇敢的孩子”奖章,若干张红牌和黄牌。录音故事《“大胆”的刺猬》(有条件的可制成动画片)。举牌游戏中的几个录像镜头,相关图片的幻灯片。教学流程

活动一:情景剧场导主题。

1. 请学生把课前根据《咪咪学本领》改编的童话剧表演给班上的小朋友们看。2. 提问:小朋友,看完童话剧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篇二:教学设计模板(文本式-1)教学设计方案编写

一、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即叙述式与表格式。不管是哪种教学设计方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行为、教学媒体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描述。叙述式 1.课题名称 2.概述

(1)说明学科(语文、数学等;)和年级(中学、小学等);

(2)简要说明教材和所需课时;

(3)概述学习内容,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4)概述该节课的价值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3.教学目标分析

对该教学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一个整体的描述。可以包括:(转载于:文本式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写具体,尤其是知识层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现方法论的思想,可采用“通过??,了解/参与/完成/学会??,从而/进而(初步)掌握??方法”的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忌空话。4.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5.资源

一方面介绍学习者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如

(1)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等);(2)学科系列教材;

(3)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4)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5)特定的参考资料和参考网址。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6.教学活动过程

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真实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情境。如通过录像带再现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环境等。

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内容的学习,很可能会应用到多种不同的模式,简要说明模式是如何应用的。

然后,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7.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如何被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8.总结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本门课把思路到其他内容领域。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案例

课题名称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不胆小》

教材简介 《我不胆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是“成长乐园”单元中的一个主题活动。

教材以儿童喜爱的图片形式,联系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五个活动板块。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中有些孩子或娇弱胆小或骄蛮任性,同时,还有许多学生常把“勇敢”、“英雄行为”和“冒险”、“鲁莽”混同起来,这说明他们对于勇敢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我们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正确区分勇敢与冒险、鲁莽,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而不鲁莽的好孩子。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设计理念

1.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表演、游戏、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认识、思考、辨析、感悟,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在整个活动中,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把他们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胆小的问题,共同探究,智慧共享,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常生活中不胆小的行为表现,能初步区分勇敢与鲁莽,掌握克服胆小的一些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奖励等活动,培养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不鲁莽的行为习惯。通过童话剧表演、敞开心扉、讨论交流、快速抢答、举牌游戏等活动,加深对不胆小的认识,把明理转化为践行。3.情感与态度:培养勇敢精神,学会在生活中做一个勇敢而理智的孩子。教学准备 1. 排练根据《咪咪学本领》的故事改编的童话剧。2. 若干个“勇敢的孩子”奖章,若干张红牌和黄牌。3. 录音故事《“大胆”的刺猬》(有条件的可制成动画片)。4. 举牌游戏中的几个录像镜头,相关图片的幻灯片。

教学流程

活动一:情景剧场导主题。

1. 请学生把课前根据《咪咪学本领》改编的童话剧表演给班上的小朋友们看。2. 提问:小朋友,看完童话剧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 3. 小结:咪咪胆小怕事,什么本领都没有学会。我们小朋友不能像咪咪那样怕这怕那。4. 揭示活动主题:《我不胆小》。

活动二:敞开心扉说胆小 1. 出示幻灯片“说一说“中的四副图):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看看图,请你谈谈对

这些小朋友的看法。

2. 小朋友,你有没有胆小的时候?请在小组内说说你胆小的事。3.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胆小的原因。

活动三:指点迷津变勇敢

1. 选择几种学生普遍胆小的情况,根据学生胆小的原因,师生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或请不胆小的学生介绍方法。2. 让学生上台当众发言或表演节目,尤其是让平时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的学生上台。3. 快速抢答: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胆小的表现。说出一种行为,即可获得一个“勇 敢的孩子“奖章。

4. 讨论交流:小朋友,做一个不胆小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5. 小结:不怕冷、不怕痛、不怕黑、敢当众表演??都是不胆小的表现。活动四:“故事屋“里明道理。1. 听录音故事《“大胆“的刺猬》(或看由此故事编制的动画片)2.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3. 小结:刺猬虽然敢做,但没有考虑这件事对不对,自己能不能做,结果不能做的事

硬去做,只能造成不良后果,这是鲁莽。

活动五:辨别是非导行为。1.出示“辩一辩”中两副插图的幻灯片。2.讨论交流:他们勇敢吗?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举牌游戏。

播放几组勇敢行为和鲁莽行为相混的镜头,让学生辨别,认为是勇敢行为的举黄牌,认为是鲁莽行为的举红牌。4.要求学生剖析自我,回忆一下自己在哪些事上很勇敢,哪些事上是鲁莽的,说出来,然后相互提个醒。4.小结:做事之前,要想想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安全。正确的事,大胆做;错误的事,不能做。这才是真正勇敢的孩子。

活动六:制作卡片来鼓励 1.学生自己设计“信心卡”,害怕时给自己鼓鼓劲、加加油。2.“信心卡”制作完毕,小组交流,推荐几张全班交流。

注:课例设计:吴建英 诸葛智

课例摘编自《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综合卷)。篇三:教学设计模板(文本式-2)教案模板4-2 信息化教案标题

(注:此模板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计划模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注重于信息化教学。)

一、学科领域

介绍本教案所适用范围的学科领域。如果在教案中涉及多个学科,建议不要超过4门。

二、适用年级

介绍本教案所适用的学生年级,建议不要跨度过大。

三、教学/学习内容概述

在此处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如果涉及到的角色扮演等,还应该在此处设置情境。

四、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先要写上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然后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可以是: ? 学到了一系列知识; ? 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 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 总结了所创建的事物的特征; ?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说明; ? 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 „„

五、学习过程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教案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用这些步骤简明清晰。你还可以在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的信息或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建议”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问题。(1)第一步

(2)第二步

(3)„„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介绍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 一句话,简要介绍通过该网址可以获得的信息。)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创建量规、自我评价表或其他评价工具,以便学生可以知道将如何评价他们。篇四:教学设计文本 1 2 3 4 5 篇五:教学设计文本

教学文本目录

数控铣床装调与维修比赛项目

任务五:直线导轨、滚珠丝杠的装配与调整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提出:数控机床机械功能部件的装配与调整是该工种必备技能。由于直线导轨、滚珠丝杠具有传动效率高、摩擦阻力小、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精度保持性好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现代机械传动系统。因此,直线导轨、滚珠丝杠的安装与调整被设置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专业的典型教学任务,该任务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教师情况分析

担任该任务教学的老师,是一位具有22年教龄的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

级技师,具备扎实的数控维修专业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该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了解中职学生特点,熟知技能形成规律,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应用。通过分析,该教师完全具备讲授该任务的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任务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二年级一班的40名学

生。该班学生已进行过钳工基本技能训练和简单装配训练,具备一定的实际 操作能力,学生学习过《极限偏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学生特点: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上存在不足,但整体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喜欢探究问题,团队意识强,具备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学习基础。

(四)教学资源分析

该任务教学在一体化实训室进行,配有10套thwmzt-1b型数控铣床装调维修实训装置(见图1)和多媒体设备,将讲授区与操作区紧密结合,实训室布局如图2所示,便于开展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

图1 thwmzt-1b型数控铣床装调维修实训装置

解读文本内涵,优化课堂设计 篇3

一、文本各要素的特点

一般文本都含有语言、主题、情感、线索、写作特色等诸多要素。其中文本语言是文本主题的载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媒介。汉语言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符号系统,它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文本主题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标志,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准确地把握文本主题,引导学生感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保证。文本情感大致可分为爱国情、乡情、友情、亲情等。它奠定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或悲壮、或恬美、或愤怒、或忧伤),是学生、作者、教师情感共鸣的基础。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教师首先应沉浸其中。

文本线索既是文本材料的组合线,又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索引线,它既贯穿文本始终,又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准确地把握文本线索可以从整体人手设计课堂结构,避免课堂结构的支离破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嚴密性和条理性。文本线索一般分为暗线(情感线)和明线(时空线)。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线索:小时候的司马迁(爱史)——青少年时的司马迁(立志)——受刑后的司马迁(发愤),循着这条线,学生可以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线索: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玉澜堂,循着这条线,学里可以理清作者的行踪;再如《郑和远航》一课的线索: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循着这条线,学生可以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具体内涵包括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构思(总一分一总、点面结合、点睛之笔、巧妙过渡等)等。课堂教学中,写作特色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旨的基础上,所谓“由道赏文”。

文本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备课时需全面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设计。

二、认识与文本深入对话的技巧

1.理清文路,整体感知。文路即作者构思文章之思路,教师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思路,以使学生心中也有“路”。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司马迁经历了哪几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小时候的爱史——父亲临终时立志——入狱后的忍辱负重)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思路。

2.突破“文眼”,优化训练。“文眼”既是作者表达文本主题之点睛之笔,又是读者体会文本的主题、欣赏文章意境之最佳切入点。从文眼入手,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以最佳的视角理解文本,欣赏文本。试以《海伦·凯勒》一文的设计为例:(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词最能形容海伦凯勒的优秀品质?(不屈不挠)(2)请同学们读读这个词,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3)想象这幅画面,感情朗读。“文眼”或为一词、一句、一个片段;或在篇首、篇中、篇末,亦可是文章题目,不一而足,教师需细细揣摩。

三、语言的“性格内涵”与语言训练形式的关系

文学语言的“性格内涵”决定了文本语言外在形态的多样性。语文课上,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何使训练形式与文本语言形态达到最佳组合?或者说如何用最合理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态的文本语言?这是我们教师必须仔细揣摩的。笔者试举例说明自己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形象性语言——多媒体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表演。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远胜于抽象的说教,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再现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学生亦可表演兵俑的神态、动作。

情感性语言——大声朗读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又是学生自我表达的一种需要。

模糊性语言——联系上下文理解语言。如教学《二泉映月》中的“奇妙”一词,必须联系阿炳自幼丧父、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的悲惨身世,才能理解“奇妙”的深刻含义。可见,字义、词义、句义的理解必须统一于文义之中。

音乐性语言——吟唱,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适合咏唱。

跳跃性语言——于文本空白处造段。人物未尽之词,写景未尽之境,文本未尽之意。如想象并描绘《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想象并描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倾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想象并描绘《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

客观表现性语言——情境再现语言。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生活经历。

对于文本形态、文本训练形式之间的关系。教师需仔细辨识、揣摩、涵泳。

精心设计导读促进文本感悟 篇4

一、从“读字”上作文章, 牵一发以动全文

片段:

1.出示课件, 学生认“病”组词;

2.学生伸出指头, 书空“病”字;

3.学生通读课文, 画出带“病”字的句子;

4.教师出示带“病”字的句子,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诵读, 完成填空题:科利亚病了, 不能 ( ) , 只能 ( ) 。

分析:据说, 在西方, 教育孩子初读《圣经》时, 必须先要求孩子亲吻、舔尝《圣经》。由于《圣经》事先被人有意抹上蜂蜜, 因此, 孩子们都会以为《圣经》本来就是甜甜的, 再读时便有滋有味了。这段教学, 准确把握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教学以字词理解为切入口, 自然过渡到句与段的个性化朗读。孩子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中宛如采集花蜜的小蜜蜂, 初步感到阅读的乐趣, 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 对篇的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二、以“自读”为主线, 个性朗读贯穿课堂始终

片段:

1.学生自读古文后谈感受:古文难读, 古文难懂。

2.师引导:难读怎么办?难懂又怎么办?

3.学生争相发言:难读要多读, 难读要与人合作读;难懂可以借助注释, 难懂可以问老师……

4.师肯定:就按大家说的办,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次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懂。

5.学生充分朗读。

6.屏幕打出古写体全文。师范读后挑战全班。

7.全班随音乐齐读。

8.鼓励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指名一生朗读 (该生朗读极佳) 。

9.师评:读得好, 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一句话, 果然是“三人行, 必有我师”。下课老师要向你讨教, 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分析:课堂中省去繁琐的提问分析, 创设“书”让学生自己读的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 为他们自我表现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 积极地参与, 主动地发展。

三、以“悟读”为纽带, 牵动师生的心

片段:

1. (字幕) 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 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 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的倒计时:10、9、8、7、6、5、4、3、2、1……

2.师:此刻, 看着高高耸立的神州五号, 人们会是什么心情?

3.学生读后纷纷举手:人们的心情紧张、激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逐一引导个性化诵读, 赞许学生对文中十秒的不同读法。

5.师用高八度的声音:从你们的声音和表情中老师想到了激动, 看到了紧张!是啊, 这十秒是令人振奋的十秒, 是牵动全国人民的十秒, 是举世瞩目的十秒!但从我们零号指挥员嘴里吐出的十秒, 却是镇定的。来, (对全体学生) 起立, 咱们一起倒计时!

6.学生昂扬的读书声响起, 更在师生的心中回荡。

分析:情到深处自然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而朗读是眼、心、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 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 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 而且会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然而然地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 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心理过程变化。

四、以“评读”为载体, 激发学生深层理解文本

片段:

1.师抓住“吼”字和船长的语言, 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临危不惧。

2.一学生镇定自若地吼。

3.师:我认为你更适合当船长, 生心领神会地坐下。

4.师抓住“够了”以及船长下达的两道命令, 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当机立断。

5.师生分角色读。仅读一句, 师打断说:照这样读, 20分钟早过去了!

6.生恍然醒悟, 加快语速第二次读, 读出了事处千钧一发紧急关头的意味。

分析:教师的职责现在已开始由传授知识转换为激励思考, 除了教师正式职能以外, 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学习方法的引导与点拨, 从而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

五、读中积累, 引领学生感悟文字魅力

片段:

1.屏幕打出“苍穹”, 指名读。

2.读文, 找出文中“苍穹”的近义词。

3.屏幕打出“天空”、“碧空”、“长空”等, 齐读。

4.师小结:同一个意思, 作者用了四个词。瞧!祖国的语言文字多有魅力。

报建文本建筑设计说明 篇5

一、工程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文件、资料。

2、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003-2012)其他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设计计算规范。

3、甲方对该项目的设计意向。

二、工程概况

1、区位环境

2、生产类别与设计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为该项目地块的 设计指导思想

1)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轴心。

该地块为工业用地,周边具有成熟的产业园区,交通便利。此处规划设计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为轴心,展开片区的规划,满足企业自身功能需求,打造一个服务于周边的配套工程。2)利用场地,合理规划

该用地比较狭长,且联通道路与汽车城。设计流线合理,构图规整为出发点,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节能化的工业厂房,满足企业需求,同时能妥善处理建筑与生产的关系。3)经济节能,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地块内地势平坦,在设计中结合原有的地势创造,减少开发建设的前期工程量,同时采用空调机板及遮阳板等立面格栅,利用建筑美观同时达到生态节能。

3、总平面布置原则

1)工艺路程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3)厂区布置满足环保及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4、设计范围

根据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本项目的设计内容包括:总平面设计,各单体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消防、电气等专业的设计。

三、总指标 总用地面积:14942.4(约合22亩)总计容面积:19937.92㎡ 其中:

1#、2#厂房:3951.73㎡ 3#、4#厂房:15986.19㎡

建筑占地面积:6505.12㎡

容积率:1.33 建筑密度:43.5% 绿地率:20%

四、总平面设计

按照总体规划原则地块联系东面汽车城与西面临街道路,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北面用地布置1#、2#厂房,南面布置3#、4#厂房。场地内布置疏散广场以及室外活动场地。3#、4#厂房用地内布置内部车行环道,利于内部停车及使用。

五、交通组织

在满足生产的同时,做到流线顺畅。用地中间设车行道联系东面汽车城与西面城市道路。地块南面内部设环形车行道,满足消防要求同时便于企业内部停车。

六、建筑单体 1、1#、2#厂房设计

造型设计为方盒子造型,立面开窗简洁,明快,建筑高7.8米,体现现代的厂区风格。2、3#、4#厂房设计

建筑层数为六层,楼面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建筑立面整体分为三段式,建筑体块虚实相间。立面设计采用格栅式空调机板,丰富立面细节。

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采用白色涂料与贴面结合,同时采用灰色窗框形成分隔,利用木色格栅空调机板,丰富建筑色彩。

七、竖向设计

本项目场地平整,场地竖向布置依据周边规划城市道路变化设置,同时满足建筑楼面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八、消防与疏散设计

本项目单体均为多层建筑,其防火与疏散设计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4-2006);

所有建筑的防火等级按二级考虑。

总平面上,本项目各单体均与城市道路相邻,利用建筑消防,只需在南面布置内部环路即可满足消防要求。

九、无障碍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特点、特定的使用人群,以及《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

1、厂区入口附件设置无障碍车位。2、1#、2#、3#、4#厂房出入口均设无障碍坡道。3、3#、4#厂房内设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十、区重点推广十项技术专项说明

本项目共采用了3项广西建设厅2013年确定的“广西建设领域重点推广技术目录”的技术,它们分别是:

1、新型墙体材料及隔热保温技术:在建筑外墙中采用了190厚烧结页岩多孔砖;

2、建筑防水技术:在屋面做法中使用了反应粘结型湿辅高分子防水卷材技术(参照广西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项图集桂10TJ204);

文本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特点 教学思路 设计策略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追求有效、高效,切实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得以展开的一条主线。好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紧密的,步骤是流畅的,条理是清晰的,前后环节是相互照应的。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抓住文本特点,来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整体。

一、设计教学思路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跟“学路”不一致,一意孤行地沿着“教路”走

阅读教学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教路”,而不顾及学生的“学路”和文本特点。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执教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特点及作品主题,然后分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在有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也许行得通,但是这篇课文是外国作家写的发生在19世纪的故事,初中学生受阅读体验、知识结构等限制,阅读这样的作品,他们的直觉感悟能力还不能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人物特点及作品的主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的初次讨论就走向失败。教师不得不回过头来,先局部品读,再总结归纳。跟“学路”不一致,一意孤行地沿着“教路”走,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2.与课文的阅读思路相违背,搞乱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课文的阅读思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偏离了这个思路,就会“旁逸斜出”“节外生枝”,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譬如,教学《最后一课》,执教者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语言,分析领会文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学生思维进入活跃与有序状态,饶有兴趣地讨论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突然发问:“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发言中提到这个人物时,教师随机发问的,而课前并没有很好地预设这个问题。于是,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引导不是很到位;当学生发言出现分歧时,教师也没能进行有效地点拨,于是只好找借口中断了课堂讨论,把教学思路重新拉回谈对小弗郎士的印象上来。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紊乱。

3.跟语文课改理念相违背,循规蹈矩地教,缺少创新意识

一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之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习生字、词语;接下来再分段讲解。讲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弄懂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指导学生欣赏语段时,先是教师范读,而后学生各自练读,最后学生齐读。审视此教学思路,仍体现出程式化的教学特点。教师并没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思路缺少创新意识,教师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着以前的老路走,没有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进而欣赏散文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二、根据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阅读教学思路

1.抓住课文的标题或叙述的线索设计教学思路

题目乃文章之眼睛,从标题入手拉开教学序幕,往往能够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抓住“背影”来设计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写人时的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特点,而且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线索是贯穿课文的一根红线,这根红线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很大帮助。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笔者抓住“我”的情感变化这条线索,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既让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文路,领会了课文精妙的结构技巧,又在品读中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一条线索,串连起对散文理趣美与形式美的品味。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设计教学思路

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简练、涵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关键的句子有些表达了段落的中心,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如果能够准确抓住这些语句来设计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引导学生领会这些句子的内涵,而且可以以它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解读整段、整篇文章。如教学《孔乙己》一文,笔者抓住“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词语,分别设计出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针对“大约”进行的阅读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孔乙已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哪些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嘲笑他?针对“的确”进行的阅读思考:孔乙己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孔乙已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形成的系列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在依次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正确地领会课文的主旨。

3.抓住课文中人、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思路,让学习活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训练学生概括、综合等阅读能力。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方面的人物,即鲁提辖、郑屠户和金老父女,教学中就可以抓住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教学思路。事实证明,抓住课文中人物、事理之间的联系常常可以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思路。对于叙述事件、描景状物、阐述道理的文章都可采取这种方法来设计教学思路。

设计教学思路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更为有效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香兰. 语文有效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强.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设计[J]. 新课程,2014(02).

《药》的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准备阶段, 理解阅读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熟悉教材为主, PPT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1、《药》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2、《药》环境描写有几处, 作用分别是什么?

3、文中“华”“夏”“康”姓的意图考究, “栓”“瑜”“义”的名字的意图考究。

4、结合阅读提示, 理清文本的双线结构?

对于以上问题, 学生理解掌握的难度不大, 结合资料能够说出一些来, 关键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回答, 借以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熟悉课文内容, 为下面文本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课堂研读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教学)

文中几个道具的妙用 (为文本深读做预习准备)

1、灯笼的作用在文中有这样几处疑惑:⑴小说开头, 按照老栓性格和所做的事, 不应该带着灯笼去招摇;⑵被“黑的人”抢过撕了纸罩的灯笼, 老栓还有带回去的必要吗;⑶带回去的灯笼, 按照老栓性格应该重新做一个纸罩, 为何“塞在灶里”烧掉了。

2、在老栓买药的路上,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 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似乎有违狗的本性?

3、“油腻的灯盏”、“满幅补钉的夹被”的肮脏凌乱与“一排一排的茶桌, 滑溜溜的发光”的整齐干净是否相矛盾?

4、结尾应不应该出现“花环”?

这几个富有启智性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文学就是生活”, 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本源、社会习俗和世俗生活的方面来研讨, 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世界, 涵养了学生的理性世界。

第三课时、深入研读 (查阅资料, 小组合作)

1、刑场上的黑衣人就是后来的康大叔吗?如果不是, 依据在哪里?

2、华小栓在小说中没有语言描写, 唯一的表现就是五次咳嗽, 这五次咳嗽出现的时机有什么作用?

3、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 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 那么革命真的是脱离了人民群众, 不彻底了吗?

4、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认识, 参阅相关资源, 自选角度, 用不超过一百字的篇幅写一段关于《药》的点评词。下一节课交流。

在深入研读、交流了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 适时地投影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书面语言小结来外化阅读成果。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说一段富有文理、文采和文思的话,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锻造学生的语言, 而且能在语气、语态和语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四课时、交流展示 (总结, 拓展)

1、《药》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

2、你认为《药》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3、假如鲁迅就坐在你的对面, 你想和鲁迅先生说些什么?鲁迅先生会怎么回答你呢? (采用小组配对先筛选、推举的办法, 力求使之有代表性;同时一组谈话不超过十分钟, 力求让更多的同学发言;谈话后其他同学还可以就此发表评论)

对于《药》这篇课文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结果来看, 有我们认为相对成功的地方:

首先, 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传统的语文课堂被动性、浅表性阅读是其主要诟病, 随着网络的普及, 其休闲性、电子化阅读又到处蔓延, 使得我们学生的精神生命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厚度。波兹曼的诅咒———“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道出了时下阅读教学的隐忧和困境。为此, 在《药》这篇课文中我们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 第一至三课时是精细化阅读, 第四课时是拓展性阅读:精细化阅读强调字词句篇的精确、细节阅读, 发展学生的能力;拓展性阅读目标在构筑学生的情感和智力背景, 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

其次, 细化学生的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阅读课上, 始终如一地介绍推进“勾、画、圈、点”的读书之法, 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法, 我认为也是时下最为实用的语文阅读之法, 它是经过我们祖辈们多少年的时间积淀下的成熟的阅读方法。根据“勾、画、圈、点”的读书之法我在学生中提倡几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圈点笔记, 将所读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作一个归类、点评记载;批语笔记, 概述某个章节或情节, 作适当批注;提纲笔记, 对较长的阅读文本作有重点的概括, 以备资料查询;心得笔记, 侧重在读书心得的梳理和记载上, 以固化自己的阅读记忆。在《药》这篇课文中的一至三课时, 我引导学生作圈点笔记, 第四课时时引导学生作心得笔记, 当然, 任何一种方法必须适合学生、教师和文体三种要素, 以求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再次, 外化学生的阅读成果用语言叙述来外化成果,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一段富有文理、文采和文思的话, 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评点文,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锻造学生的语言, 而且能在语气、语态和语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如有一位同学参照了许多资料, 对《灯笼的疑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⑴壮胆, 毕竟是到刑场去, 又去买人血馒头, 胆小的华老栓顺理成章地用它来为自己壮胆,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 一前一后的走。”⑵选择这一道具, 作者通过一“抢”、一“撕”、一“裹”、一“塞”等传神逼真的动作, 寥寥数笔, 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传神逼真。在买“药”的当儿, 善良憨厚的华老栓, 看到那“鲜红的馒头”有点踌躇、胆怯, 甚至手抖抖地不敢去接。这时候刽子手却急不可耐, 因为这里是刑场, 不是茶馆、大概附近也没有一个杂货店。不用说找一片荷叶, 即使找一块废纸也是难的。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一眼看见灯笼, 顺手便一下子“抢过灯笼, 撕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真是匠心独运, 灯笼一下子又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物件。⑶破灯笼之所以带回来, 是因为华老栓拿到药后, 当时既紧张又高兴, “他的精神, 现在只在一个包上, 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别的事情, 都已置之度外了。”忘记了手中的这个破灯笼。冷静之后, 老栓一家都十分忌讳“痨病”、“人血馒头”之类的字眼, 而被搞得“红红白白”的破灯笼, 自然很犯他家的禁忌, 因此在烤制人血馒头的时候, 便连同破灯笼架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 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赃灭证, 了却一桩心事, 谨慎周密, 不留破绽。透过灶下升起的袅袅炊烟, 我们仿佛看到了老栓愚昧、可怜的心和阴郁、不安的脸。

许多学生在这位同学的启发和感染下, 都拿起了笔去细腻而独到地表达, 竟而从效果看确实是“心到尽处理便真”。由此可知从学生最近区的点燃应当是我们教学中的着眼点、着力点。

同时, 写作体验来外化成果, “说有助于想清楚, 写有助于说清楚。”写作应当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东西, 既能发展能力, 更能润泽生命。特别是在基础年级采用模拟性相似操作的方法, 去让学生体验他从来都没体验也许是永远都无法体验的情感, 也许能达成“学生学比老师教更重要,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仰望天空比脚踩大地更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

有一位同学课后查找了许多资料, 写下了《〈药〉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华小栓》 (提纲) :

《药》中的华小栓, 作为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似乎只起了一个话题由头和线索的作用, 但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思考一下, 便体会到, 华小栓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在文中的五次咳嗽不但起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作用, 而且也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内容。

首先, 华小栓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其次, 华小栓的无语为他悲剧的命运添上更加浓黑的色彩。

其三, 华小栓的咳嗽在不停地“敲打”着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中, 华小栓和夏瑜更是我们华夏民族那个时代的希望, 然而, 一块代表这民族最美好的价值方向的“玉”被残酷地硬硬地打碎了, 华小栓这个承接着华夏民族血脉的少年被愚昧软软地杀死了。华小栓和夏瑜的死启示人们:华夏民族“栓”在何处, “病”在何处了, 必须改变疗救中国社会的方式, 否则, 中国将永远处于“黑沉沉的、不知是日是夜”的混沌状态。

依托文本 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篇8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即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主要手段, 而阅读教学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从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本身, 阅读课的设计演变成了机械的练习或活动, 有时教师只是针对文本中的语言知识点设置练习, 忽略了对文本内容深层的挖掘、探究和延伸。这种忽视文本和缺乏对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激不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影响了阅读课的效果, 更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阅读教学现状, 重视文本解读就成为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新教材《Goofor it》每一单元中的阅读材料包括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种题材, 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 充分接触文本内容, 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形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解决的策略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按某个特定进行, 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的阅读教学过程,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技能的水平。下面以《Go for it》八下Unit5 Section A3a为例, 谈谈笔者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探索。

1. 读前活动。

教师要创设具体语境, 利用文本积极开展词汇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时, 最好把词汇的认知放到与文本相关的具体语言的环境中进行, 要做到自然到位,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从而为后面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Go for it》八下Unit5 Section A3a的阅读部分讲的是美国亚拉巴马州遭风暴袭击后人们互相帮助的故事, 学生对自然灾害还是有些了解。首先, 笔者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选择相关的图片 (我们学校的一次大风大雨后树木刮倒的一些图片) 给学生看, 引出fallen trees、broken windows, 接下来, 再引出嵊州遭台风“凤凰”袭击的视频, 自然引出词汇report、area、strong wind、no light, 再次呈现视频中的相关图片, 教会学生生词beat、against、die down、rise等。笔者以这次台风为主线, 做到自然而然地呈现词汇, 并将教学中的词汇串联起来, 使学生在文本的情景中感知这些生词, 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词汇的用法, 为下一步熟悉文本作准备。

2. 读中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可采用略读、查读和研读对文本进行多次阅读。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策略上的指导和培养, 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现象, 包括语法、句型、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和学习不同文本的框架结构及掌握相关的连接词等。 (1) 巧用课文的插图和标题, 预测文本的发展。阅读是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文的插图、标题往往就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我们是否利用课文的插图和标题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呢?是否可以借助它们来进一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呢?①插图预测法。在导入本课后, 笔者出示了本课的图片, 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How was the weather in the picture?Why did the buildings fall down?”通过图片, 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快速浏览阅读文本, 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可以培养他们预测的习惯和略读策略的形成。②标题预测法。笔者将课文标题写在黑板上:“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 并随情节展开略读。What will a storm bring to us?How can a storm bring people closer?Where may this article be from?预测, 让学生带着疑惑和自己的想象去阅读,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因为有自己的预测答案, 对设置的问题会努力去找寻是否符合自己的推理, 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中对文本进行了有的放矢的阅读。因此, 教师要利用相关的文本信息,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的信息, 从而对文本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 重视文体, 梳理篇章的结构。不少研究证明:重视篇章文本的教学或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效果。每一个篇章都有其自己的文本特点, 如本课是记叙文, 它以事件storm为线索, 贯穿全文。首先, 笔者指导学生划分好段落, 接着让学生快速地阅读来查读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干了什么。由于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的篇章的结构, 学生在阅读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思路清晰, 阅读起来自然就会信心大增。这为学生以后快速阅读这类文章做好了准备, 也为下一步文本的复述和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关注语言知识点, 品味阅读文本的内涵。阅读篇章中有丰富的语言知识, 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等, 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不乏有优美的词汇和句子,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用词的精确达意来领悟英语语言的妙处, 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如文中的“...the rain began to beat heavily against the window”, 对beat这个动词, 为何不用come、go等其他动词, 因为它传递的意思是“敲、打”, 通过这种拟人手法, 在我们脑海中会呈现暴风雨肆虐的画面, 正确而又传神。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想象等感知活动, 来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语言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能通过外在的文字信息, 理解和体会内在的思想和深刻含义, 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如文中“...it was hard to have fun...”是动词不等式的用法, 从词hard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在面对暴风雨时的感受。还有最后一句“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 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这是让步状语从句。本句是篇章的中心句, 是最体现文章精神的句子, 它传递着人类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的精神, 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表层的文字理解走进深层的思想感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 读后活动。

在对课文进行梳理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文本再解读。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 复述文本, 加深对篇章的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使用语言功能。为了让学生对篇章有更深地理解和巩固, 可采用词汇串联故事的方法。笔者用呈现过的表格, 相关的词汇, 如put...over, while, make sure, help sb do sth, make dinner, hard, die down等, 先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时态用过去进行时和过去时表示。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 注意检查学生的发音、时态、语态和词汇的运用情况, 课后再让学生进行书面复述, 并作为相应的课外作业。 (2) 延伸文本, 开展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的、有用的词汇, 同时可将词汇、句子和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采用【阅读文本】[2012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英语试题]。本篇主要讲的是回顾小时候“burnt bread”事件, 由此引出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本阅读篇章很明显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段落, 篇章结构为总—分—总。对其中的第2~4自然段, 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来梳理文本的内容细节。最后笔者让学生找出中心句:Be kind to those around you and a happy life will surely be yours.通过这样的课外训练, 努力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常言道,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应该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去选择合适的解读方式, 同时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领学生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和感悟文本。教师只有立足文本, 设计出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 才能实现从文本解读到阅读教学目标的转化, 实现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从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出发, 以教材阅读为例论述了解读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技能,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11)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晓娟.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

[3]孙英英.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教学词汇[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9) .

例谈文本细读起点的问题设计 篇9

一、由课堂效益看问题设计的文本意识

[教例一]《月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法一: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思考: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迹?在同学们找到了“窗帘儿里、穿衣镜上”等九处地点以后, 老师引导学生将其归纳为三个大的地点, 即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学生在寻找地点和归纳地点方面花了很长时间) ;第二课时, 根据上一课时理出的方位顺序, 依次品味不同地方的“月迹”。 (按部就班的教学, 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教法二:1.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划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句子, 读一读这些句子。2.随着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引导大家品味“月迹”。 (由于是学生自由选择汇报内容, 因此兴趣盎然)

很明显, 两个不同的起点问题引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课堂, 教学效益的差异显而易见。教法一用时两课时, 教学气氛沉闷;教法二用时一课时, 课堂活泼生动。教法一的起点问题是“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执教者用意在于首先带领学生通过找到表示方位的词语, 对文章线索进行梳理, 使学生对文章的描写顺序有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依序细读文本, 品味“月迹”。没想到文章中描写“月迹”所在有九处之多, 而且有的隐含在对月亮的描写之中, 学生并不能马上就能体会出来, 使教学拖沓耗时。这就表现出执教者在对文本的把握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细读文本的开始就梳理线索并不适宜于所有按方位顺序描写的文章, 有些方位特征比较明显的游记类篇目, 可以先梳理线索, 而像《月迹》这样方位特点并不明显的文章, 则不适宜运用惯常的教学方法;二是体会按方位顺序描写可能是一般游记类文章的教学重点, 而《月迹》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月亮或月光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体会描写顺序可以作为一般性目标把握。如此, 把“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迹?”作为文本细读的起点问题, 花费很长时间寻找月迹的方位所在, 反映出执教者文本意识的淡薄, 表现了执教者固守某一类题材文章的教学模式, 而缺少对文本个体的精确关注。教法二的起点问题“划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句子”, 则是根据文本实际, 从内容出发, 在细细品味“月迹”的基础上, 体会文章按方位描写的顺序, 教学条理清晰,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由此想到, 除上述例举的写景类文章外, 其他写人、记事类文章, 老师们在备课中, 面对不同的文本, 习惯于套用某一类题材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细读起点问题时, 常常会轻易地将问题指向某一固化的内容, 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这样的教例并不鲜见。因此, 我们在文本细读的起步环节, 要树立文本意识, 不囿于同类题材的教学模式, 深入细读文本, 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 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设计起点问题。

二、由教学冷场看问题设计的学情意识

[教例二]《苏珊的帽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在学生细读环节, 笔者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苏珊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 心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或默读, 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自由阅读中, 老师巡视时发现, 很多学生不知从哪里下笔, 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课文朗读了一遍, 就停下来望着老师或小声讲话。在汇报环节, 仅有个别同学举手发言, 课堂出现了尴尬的冷场。

课后分析原因, 有老师反问笔者:“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学这篇课文, 你会提什么问题?”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虽然已把课文读通顺, 但在还没有对语言细读的情况下就让他们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 无疑是高估了学情。虽然教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体会, 在自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 但三年级孩子的自学能力还不足以达成这样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明确要求, 即“初步学会默读”。而老师却要求三年级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确实有拔苗助长之嫌。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 崔峦老师曾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提出过批评。以上教例即是教学越位、随意拔高要求的典型表现。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常常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我们的教学准绳, 然而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从一般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却很难以一个对应年段的教师身份去细读文本, 致使我们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 总会不经意地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 细读起点的问题设计偏难或偏易总会不期然出现。这使笔者又想起陶行知写过的一首小诗, 倡导老师要真正做长大的儿童:“儿童园内无老翁, 老翁个个变儿童, 变儿童, 莫学孙悟空!他在狮驮洞, 也曾变过小钻风, 小钻风, 脸儿模样般般像, 拖着一条尾巴两股红。”[1]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 在研读文本时, 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处境, 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针对学情设计起点问题, 而不是像孙悟空那样露出自己的尾巴和红红的两股, 现出长大儿童的假象。

三、由精彩一课看问题设计的现场意识

[教例三]《最后一分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在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以后, 笔者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这样导入文本细读的环节: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看看哪些诗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你就多读几遍。等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在设计这个环节时, 我对学生在接下来的汇报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了充分预设, 在脑海里想象了学生各种不同的回答和将可能触及的诗歌小节, 将自己放到课堂现场, 自己与自己不停地进行模拟交流和理答。以下是教学实录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汇报环节, 学生一开始即进入对第三小节的细读。)

学生:我最感动的句子是:“被撕碎的教科书, 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中国人民更坚强了。

师:“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实际是什么撕碎了?

(生沉默, 没有人回答。师引导读上一句“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缕硝烟”指什么?

(师提示同学们读课前发下的资料, 了解鸦片战争。生谈自己对“最后一缕硝烟”的理解。)

师:再想想,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实际撕碎的是什么?

生1:撕碎的是屈辱的历史。

生2:撕碎的是我们的心。

师:是啊, 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已被撕碎, 一去不复返。然而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要更加坚强。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第三节。

(学生深情朗读。)

[片段二]

(学生朗读第二节, 效果不够理想, 尤其是对“香港/香港/我们的心!”呼喊不够深情, 老师结合语境引读。)

师:我们是用“微微颤抖的嘴唇”在呼喊哪———

生读: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师:我们是用“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哪———

生再读: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师:我们是用“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地/轻轻呼喊着哪个名字”———

生三读: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深情, 课堂的情感激发达到一个高潮。)

反思以上教学, 诗歌第三节是重点, 也是难点, 诗句必须结合历史知识才能读懂。由于是竞赛课, 不能提前接触学生, 不能安排预习,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备课时准备了关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 在课前发给学生浏览。又对这一节诗句之间的联系做了认真的研读, 对课堂生成的种种可能进行了现场假设。因此教学的难点、突破点以及引导诵读的亮点都在我的预设之中。而片段二中, 学生最初朗读的平淡也是我课前预料到的, 因此, 接下来引读所带来的学生情感的升华也就顺理成章了。教学过程中, 精彩对话异彩纷呈。教学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现场感”、“备课要以教学现场为出发点”, [2]笔者深有同感。本课教学中, 在设计起点问题时, 笔者也曾担心因问题的过于开放会使课堂失控, 意外生成的不期而至可能导致教师的手足无措。但刚性的教学设计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会使课堂了然无趣。怎样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实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在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背景下, 只有将教师置身于假设的教学现场, 不停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换位思考, 设想课堂生成的种种可能, 做好有效理答的充分准备,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将自己置身教学现场, 才有设计开放性起点问题的自信和魄力, 提高起点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俗话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备课时, 我们应树立文本意识、学情意识和现场意识, 找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节点, 认真设计文本细读的起点问题, 使文本细读的起步真正成为有效课堂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基于文本的留言本的设计 篇10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cn域名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虚拟主机建设自己的网站, 为了更好地与用户交流, 一般都会提供留言本这一功能。目前留言本以数据库方式为主, 而虚拟主机服务商对于数据库的提供不是免费的, 为了降低费用, 我们利用JSP技术设计了基于文本的留言本, 利用文本文件来保存留言。

2 系统实现

2.1 表单设计

留言本的功能是与用户进行交流, 因此提交留言的表单除了包含姓名、主题、留言内容三个必须填写的内容之外, 还包含电子邮件、QQ号码、个人主页三个选择填写的内容, 这样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而对于留言的发表时间是在提交表单时由提交页面自动生成并保存在文本文件中。表单的必填内容不能为空, 在提交表单时, 利用javascript代码进行检测, 若为空, 提示用户进行输入。

2.2 保存留言

在把留言写入文本文件之前, 首先把从表单中获取的数据进行组织。在组织数据的时候, 要考虑如何组织数据才能在浏览器中更好地显示。虚拟主机的带宽一般是有限的, 因此显示留言的页面要设计的简洁一些。所以对于留言的显示不用表格进行组织, 而是用换行 (<br>标签) 分隔留言中的每一项信息, 用横线 (<hr>标签) 分隔不同的留言信息。在组织数据时, 对于姓名、电子邮件、QQ号码、个人主页、主题和发表时间这六项是一项占据一行, 在获取这六项数据时, 在每一项后面连接一个字符串”<br>”以组合成新的信息, 用于在浏览器显示时进行换行。其中电子邮件、Q Q号码、个人主页三个是选择填写的内容, 用户有可能不填写, 因此需要判断用户是否输入, 只有当用户输入相关的信息才进行数据的组织, 否则不生成相应的数据。对于留言需要单独处理, 留言中的内容可能包含多行文本, 此时要把回车符号用<br>标签代替, 方便显示。

数据组织好之后, 就可以Java的输出流来保存留言到文本文件, 其代码如下:

2.3 显示留言

由于在保存留言时已经把留言的显示格式进行了处理, 因此显示留言数据时只需要利用Java的输入流从文本文件中逐行的读入留言就可以了, 其代码如下:

3 结束语

经过测试, 系统能够很好地工作。但该留言本的功能比较简单, 下一步的工作是继续完善留言本的功能, 增加分页浏览以及管理功能 (如编辑、删除留言等) 。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cn域名的普及, 个人网站得到迅速发展。留言本是个人网站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之一, 本文利用JSP技术设计了基于文本的留言本, 既可以满足个人网站的需要, 又节省了数据库的费用。

关键词:JSP,文本,留言本

参考文献

[1]吴其庆.JSP网站设计经典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文本设计 篇11

一、 话题应从“千文一面”走向“凸显文体”

一位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先明确“滴水穿石”的启示,理清三个事例,接着出示话题:“具体感受三个人物的表现,品一品,从不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选一两个人物作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该文时抛出的话题是:“从文章提供的三个名人事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凭借文本语言,联系拓展阅读,想想:他的身上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小水滴的精神。”细读这两个话题,不难发现,“话题一”基本是抓人物表现感受人物品质,而在这几个例子中,人物的品质一定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否则不会进入这篇文章;“话题二”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阅读材料中挖掘“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表现。前者是归纳,后者是演绎,均是从人物的表现感受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但这应该是写人教学目标,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教学目标当然要学生明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道理,但不应该是通过感受人物表现来明白,而应该是列举典型事例、正反论证来明白,不但明白,而且确信,生成信条,这才是论说文所应有的作用。这是教师模糊文体所致。尽管小学阶段淡化文体,但文体是客观存在的,一篇优质的文章,必然是将文体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文体,在把握文体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话题,引导学生以适合文体的思维进入文本学习。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话题可改为:“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你相信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有条理地说一说。”随着教学的推进,还可以推出话题:“三个事例可以去掉一个吗?说说理由。”“三个事例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小雨点?”这样,就是引导学生遵循论说文的要点“论点、论据、论证”,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论证过程,明白选择的事例要典型、反面论证也有说服力、正反论证的内容选择要有变化等等有关主旨、内容、形式、效果方面的问题,也便于帮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论说文阅读图式,以形成阅读能力。

散文是“触角最灵敏”的一种文类,表现形式的灵活多变,似乎很难找出其“特征”和“规范”来,但它抒写的大多是个性化的情感和体悟,是真实独特的心灵感受。所以,设计话题时,一般可以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切入,以情感的流动理清文章线索,通过对情感流动的原因的咀嚼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景、物。如《爱如茉莉》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作者对‘爱如茉莉’的看法前后有什么不同?什么事使作者产生这样的变化?”“爸爸妈妈间的哪些小事让你心有所动?” “请你抓住文中的细节,写一首爱的小诗。”先理清作者看法变化的原因——事情,再找寻事情中的细节,避免一头扎入细节而使课堂教学变得“一地鸡毛”。

二、 话题应从“高不可攀”走向“贴近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话题:“读读第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思考: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呢?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课外阅读谈谈感受。”该段文字讲的是梅兰芳在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后,决心没有动摇,通过紧盯飞翔的鸽子、注视游动的鱼儿练眼神,眼神渐渐灵活,到后来眼睛都会说话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感知到的是具体的东西,就这段文字来说,他们能感受到梅兰芳的眼睛通过练习,从没有神儿变得灵活了、会说话了,而不是抽象的“成功”。事实上,眼睛会说话也确实离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也即“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样的一个话题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成为进入文本学习的障碍,并且要联系课外阅读,实在难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也只能是不得要领的。倒不如从文本语言文字出发,先明白梅兰芳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从没有神儿到会说话,再设计这样的话题:“梅兰芳的眼睛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想一想。”到学完全文,再让学生来谈谈从梅兰芳身上获得成功的秘诀。

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半截蜡烛》一课时,在理清文章情节后,出示了一个话题:“作者如何组织语言,既准确表现人物,又巧妙地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然,这个话题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设计的,对于只教“写了什么”有一定的纠偏作用,既关注“写了什么”又关注“怎么写”。但再细读话题,“组织语言”“准确表现人物”“巧妙推进情节发展”几乎都是《写作学》要研究的问题,而且都是要分专题研究的,绝对不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在一节课里能解决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中最核心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形象,必然会关联到故事情节和环境,同时,在品味人物形象时也会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情节设置的巧妙,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会从多个角度去品味,也会关注到一些词句的用法,教师只需在“怎么写”上再作一些适当的引领就行。话题可以是这样的:“本文中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找出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敬佩你的敬佩。”

出示话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切入口去感悟文本,获得比自学更多的阅读感受。如果话题本身就表述不清、读来让人不得要领,或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无法理解,或必須大量依赖文本以外的材料,这样的话题无疑会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的话题表达足够清楚、也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实在太过单调雷同,激不起学生一点思考讨论的兴趣,如写人的文章一律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记事的文章一概为“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深有感触?”其实,话题的内容一样,但表述可以变化一下,给学生一点新鲜的刺激,如写人的文章,可以设计“×××印象”“如果要为×××颁奖,你将颁他一个什么奖?”“为×××写小传,你觉得哪些词是一定要放进去的?”而记事的文章,则要弄清其主旨,旨在表现人物形象,还是说明道理,抑或是表达情感,或是其他,从这个角度寻找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恰当的视角进入文本,获得更多感受。

三、 话题应从“悬空切入”走向“接近常态阅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出示文中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然后设计了一个话题:“原先的《国榷》是怎样的,新的《国榷》又是怎样写成的?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话题以两次编写《国榷》为线索,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也比较方便操作。但教师作为话题凭借的一句话,位于文章的第3自然段末尾处,按照一般的阅读,是不会有人注意到这句话的。正因如此,实践中,教师是化了好多时间,问了好几个问题才让学生找到这句话,然后再出示话题的,可以说是颇费周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这是教师为了方便教想出来的,可惜所谓的方便最终也并没有方便。这样的话题按王荣生先生的话语就是“教师的读法”,只有教师在备课时、在语文课上会这样去读一篇文章,任何常态下的读者包括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这么去读,那么,这种“屠龙技”要教它干什么?教阅读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吗?还是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将自己解读到的转化为贴近常态阅读的话题让学生学会阅读:先明确谈迁的信念,再出示话题“文章哪些地方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谈迁坚定的信念?”在话题的讨论展开过程中,自然会涉及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事件及具体行为。这样的话题是基于文本本身的逻辑及学生阅读实际情况的,可以为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积累有益的经验,便于迁移,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有教师在教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让学生找到文中李时珍说的:“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一句,设计话题:“李时珍说‘吃点苦’,他吃了哪些苦?”从苦入手未尝不可,但完全可以按常态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后谈谈:“李时珍察访药材时夜宿古寺这种生活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聚焦“苦”后,接着再抛出话题“李时珍到底吃了哪些苦呢?认真读一读,做上记号,简要地写写自己的体会。”进入课文前半段的阅读。当然也可以这样整体设计:“在你的心目中,李时珍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在初步谈感受后,再深入阅读交流,“你是从哪些细节当中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的?”让学生在对人物言行的品读中,体会到李时珍夜宿古寺所凸显的人物品质的丰富内涵:不怕吃苦是努力克服外在的困难;严谨认真是作为医学家一贯的踏实作风;苦中有乐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有自身价值實现的幸福,有以天下民众的幸福为己任的担当。这样就使得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入学生的视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加强了关联而更加凸显、更加丰富。这样的话题启示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前后关联,在关联中会获得更真切、更独特的阅读感受。

文本设计 篇12

一、英语生态话题诗歌阅读

“英语生态话题”诗歌, 是指按照生态美学中任何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交融性原则所界定的生态审美标准而筛选的诗歌。安排这种生态话题的名家名篇诗歌的课外阅读, 不仅保障了英美文学作品课外阅读的需要, 而且也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培养了学生生态整体性意识和生态审美的鉴赏力。这种生态话题诗歌主要安排在英语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英美文学作品, 对英文散文、小说等作品的阅读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先安排他们阅读一些能彰显自然美感、表现人与自然交融、并在这种自然交融中感受到美感的诗歌, 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虎》《布满绿色的草地》, 哈代的《郊外雪景》《晚秋》,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歌唱丁香花的季节》, 弗里斯特的《摘苹果之后》等诗歌。通过对这些揭示生态和谐、自然之美、篇幅短小、文辞华美、意境深远的诗歌, 让学生领略到了生态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 真正达到了一次生态和平思想教育。在这种生态话题诗歌文本阅读之后,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文学作品话题的讨论, 并布置了一些具有思考性的作业, 如“从英语生态诗歌文本阅读谈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使学生们在阅读相关文本后, 理论联系实际, 把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原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主题与当代世界面临的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现象对比分析写出相关的评论。真正使其受到一次“生态整体主义”素质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生态话题小说、散文阅读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生态话题诗歌文本阅读基础上, 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 安排了生态话题小说、散文的文本阅读活动。除了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话题小说与散文作品外, 我们还筛选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围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重建及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审美的英美文学作品, 如美国女作家卡森的小说《寂静的春天》、利奥波德的《沙郡岁月》、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莱辛的《幸存者的回忆》、E·B·怀特的《煤烟沉降量和放射性坠尘》等, 把这些充满各种生态讨论话题又颇具时代感的英美文学名篇名作布置给学生做课外阅读的选读作品。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文本阅读活动中去, 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 英美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及学生的英语水平, 把书目列出来供其选择。然后根据个人所选择的题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 如阅读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的学生就给他布置一个相关的问题:你如何从生态整体主义观点看桑地亚歌猎捕马林鱼和猎杀鲨鱼的活动?又如对选择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学生我们会布置这样的问题:生态整体观在《格列佛游记》中是如何体现的?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除了掌握作品主题、写作风格、作家写作目的、人物分析的基础之上, 还要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文本。这样使文本阅读活动更深入、更具体、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对自己所读文本问题的回答是需要经过积极的阅读过程才能够完成的, 这样通过生态小说、散文的文本阅读、已达到了英美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进行了生态和平的素质教育, 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 “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英美文学生态文本课外阅读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建立缓解生态危机, 保护生态环境, 进而维护人类生存的和平空间的理念, 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宗旨, 在英美文学文本课外阅读中设计了建立和谐生态环境的素质教育内容的生态话题诗歌阅读与生态话题小说、散文的阅读, 并设计了相关的思考题, 布置了相关的作业。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人兴趣, 有“的”放“矢”地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全球一体化”和平素质教育, 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为今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做出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8.

上一篇:产品效益下一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