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文本(精选6篇)
外宣文本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各地不仅积极宣传自身旅游特色吸引国内游客, 而且将对游客资源的开拓延伸到境外, 充分利用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吸引国外游客, 提振当地经济。旅游经济之发展, 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受文登市博物馆和旅游部门委托对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进行了专门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这一现状明显不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和旅游开发。作为译者, 我们有责任不断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水平, 让更多西方游客了解当地文化和旅游特色, 刺激其旅游需求。
1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误译与原因分析
1.1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误译
文登市系山东省威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文登市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对外宣传, 不断加大外宣文本的翻译力度。该市最初利用旅游画册进行对外宣传 (画册中附有英文译文) , 其后通过博物馆市情图文介绍, 近来建立了内容比较全面的文登市情网, 中英文双语运行。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 以上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多由翻译公司完成, 这就导致了翻译赶时间、质量无保障、审核不严格等问题, 相关部门的人不懂或者不精通外语, 而懂外语的人责任心又不够强, 因此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整体不高。其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死译 (字对字翻译) 、误译 (对原文理解错误, 译文措辞错误) 、成分缺失 (原文中有些要素没有翻译出来) 、词性错误 (如该用名词的地方用了动词) 、译名不一致 (前后译名不统一) 以及书写不规范 (标题中的实词首字母按没有照惯例应大写) 等几大类。以下18例便可见一斑。
仙山之祖Seazan the fathers of (死译;书写不规范)
北方道宗Way north of (误译;成分缺失;书写不规范)
齐东古韵李龙故里The Hometown of Dragon King Li Long (成分缺失)
李龙故事Li Long story (误译;书写不规范)
回龙山会Hui Long Shan will (死译;书写不规范)
星星之火The fire of stars (误译;书写不规范)
天福风雷Tianfu hoop (误译;书写不规范)
英雄儿女Hero children (死译;书写不规范)
鲁绣之乡The Hometown of Shandong Embroidery (“鲁绣”的译文与下文中的译文不一致)
古老的鲁绣Old lu embroider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历史Lu embroider of history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传统鲁绣工艺流程及工具Traditional lu embroider process flow and tools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工艺Lu embroider of process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题材Lu embroider of subject matter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传承与发展Lu embroider tangerang, locat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成分缺失+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文登传统民间绣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tangerang, located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tangerang, located embroidery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辉煌Lu embroider of tangerang, located glory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1.2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各译例皆出自文登市博物馆图文介绍的汉英对照本和市情网, 皆为不同专题介绍材料的内容。不仅相关标题的英译本存在这些问题, 正文中的类似翻译问题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译本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更难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就上述问题来看, 这些外宣文本英译本的译者除了责任心不强之外, 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廓清翻译此类文本应达到何种标准这一问题, 因此在处理文本时, 他们多半只是机械地进行了文字层面的转换, 却忽略了文化层面的转换, 换言之, 即译者做出的英译本没有实现汉语原文的文本功能。
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 更涉及文化层面。要做好外宣文本的翻译, 译者首先要了解两种文本的写作差异, 了解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准则。 (吴敏焕, 2010:175) 。外宣文本内容涉及文化、历史、地理、风物、军事等等;这些内容的翻译很大程度上不单纯是语码转换, 更多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传译。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应当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 以实现文本的功能为目标。
2 旅游外宣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译者适应与选择
2.1 目的论与旅游外宣翻译之间的契合性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其重要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认为翻译不应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 而应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张锦兰, 2004:35) 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最重要的不是忠实传达原文文本内容, 而是实现原文本的功能和目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汉语外宣文本的功能是文化传播和旅游宣传, 英译时译者不但应注意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更应注重传递其文化信息, 让译入语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翻译时应当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调整翻译策略, 如英译本读者为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学者, 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 此时译者就应侧重异化译法, 注重再现汉语文本的细节;如译本读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深的普通读者, 译者则应侧重归化译法, 可以对原文进行大胆改译、编译乃至删译。因为对于前者而言, 了解真实的史料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后者而言,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事物便足矣。因此, 目的论可以作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重要且必要的参照理论, 随时用于指导此类文本的英译实践。
2.2 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的适应和选择
有学者指出, 除了所有翻译工作都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 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翻译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的原则。 (黄友义, 2004:27) 实际上, 以上“三贴近”之实现就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过程, 因为主体性包括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 在翻译理论上的表述, 就是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 (查明健、田雨, 2003:22) 译者主体性或者中心地位的发挥, 要求其在适应外宣生态环境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的基础上做出合理选择, 通过译者中介作用实现如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所提出的要求, 或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或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转引自谭载喜, 2004:108) 前者大致相当于直译, 后者大致相当于意译, 当然二者以及二者的结合皆服从于表达的“功能目的”。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 也是很多译者钟情的方法, 直译法简洁、直接。外宣文本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记叙性的, 而这种故事式的娓娓道来的手法比较适合直译, 只要不涉及到文化特性很强的内容, 译者都可以考虑“异化”选用直译法来翻译。下面各例都采用了直译法。
古城神韵The Charm of the Ancient City
士学文登Flourishing Academism of Wendeng
秦铜诏铁权Iron Weight of Qin Dynasty (with a Bronze Board Carved with Imperial Edict)
这里曾是先民祭日的圣地, 海洋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汇。
Wendeng used to be the Holy Land for our ancestors to worship the sun.Marin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tegrated here.
上例中提到“海洋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汇。”译文为“Marin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tegrated here.”, 文登属于沿海城市, “海洋文化”是指当地的本土文化, 而“中原”农耕文化则为传入文化, 因此翻译时可以考虑在marine一词前加上“local”或者“native”, 以体现其文化的包容性。
2) 意译法
旅游外宣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 因此更多时候译者仅凭直译法无法将原文文本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同时传译为目的语, 此时译者在“目的论”“壮胆”下可以采用“同化”即意译法来弥补直译法的不足。有学者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 2004:108) 请看下面的例子:
蓝色文明Marine Civilization
羲仲宾日Xizhong Watched the Sunrise to Determine Vernal Equinox
召文天下Imperial Edict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此处引用三个标题的译例, 第一个容易理解, “蓝色文明”在此处即是指“海洋文明”, 如果直译为blue civilization就会令读者产生误解, 不知所云, 因此应译为Marine Civilization。而后两个标题的历史背景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也是不太熟悉的, 外国读者更是少有人知这两个标题的含义了。
羲仲宾日:《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 曰旸谷。寅宾出日, 平秩东作。”
有学者指出, 上文中的“羲仲是受封者, 旸谷是地名, 嵎夷是部族名, 居住在旸谷地方” (刘玉明, 1986:22) 尧帝封羲仲旸谷之地, 而羲仲则能做到“寅宾出日, 平秩东作。”尧命羲仲宾日处是中国天文历法的观测起源之地。查阅资料, 可以确认“寅宾”一词中的“寅”为“敬”,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1997:344) “宾”为“导”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1997:18) ;故“寅宾出日”意为“敬导出日”, 也就是说羲仲到了旸谷后, 率领嵎夷族众, 按当时的礼仪对万物赖以生长的“日”进行毕恭毕敬地祭祀, 顺乎东方的时令, 发展 (原始) 农业生产。 (刘玉明, 1986:22) 上文中“寅宾出日”译为“Watched the Sunrise”, 查阅双解词典可知, “watch”一词意为“look at someone or something usually for a period of time, and pay attention to what is happen-ing”, (2007:1939) 即为“留神观察”的意思, 再加上译文中根据史料记载补充出观测的目的是“determine vernal equinox”, 基本上译出原文意义。译文虽然没有将原文中对“出日”这一事物的敬畏之心传译出来, 但这个译本已足以使译文读者对这个典故有一个基本了解了。只是译文中羲仲这一人物的汉语拼音有误, 当为Xi Zhong。
相对于第二个小标题而言, 中国读者对第三个小标题的熟悉程度要高些。根据历史记载, 秦始皇东巡, 令地方官召文人登山共议治国平天下之大计。当地文人纷纷为其歌功颂德, 山呼万岁。后来这座无名小山便被人们称做文登山, 简称文山, 后置县亦取名文登县, 延续至今。这段话也道明了“文登”这一地名的来历。
了解了这段历史, 我们便明白“召文”一词表明始皇帝东巡的目的之一就是广纳良才。“文人”一般译为literati/scholars, 但是上译中没有体现这个词汇的意义。而且“Imperial Edict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回译为汉语近似“秦朝始皇帝的圣旨”之意, 与原文信息不对等。另外, “秦始皇”一词在英文中可以译为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译为汉语拼音Qin Shi Huang, 始皇帝的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英文名词, 这个译文比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要短, 更适合做标题。综前所述, 我们可以将“召文天下”改译为Qin Shi Huang longing for Literati。
3) 音译意译结合法
旅游外宣文本中有很多地方特有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形式, 这些内容在英译时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 只能用汉语拼音加上英文解释的翻译形式来完成。
请看下例:
文登, 古为嵎夷地, 因秦始皇东巡在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
Wendeng, located in Yuyi Region in the ancient times, was named after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in the East Inspection,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221-206 B.C.) called on the literati to climb the mountain.
上例中有“文登”这一地名的名称由来, 其中提到文人登山, 但是英译本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所以应当用音译 (汉语拼音) 加上意译 (英文释义加上汉语拼音) 来解释, 这样读者才能明白究竟为何得此名。因此可以考虑改译为
Wendeng, located in Yuyi Region in ancient times, was named after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in the East Inspection,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221-206 B.C.) called on the literati (Wenren in Chinese) to climb the mountain (Dengshan in Chinese) .
4)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外宣文本英译实践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我国外宣工作的老前辈顾连城先生将之称为“解释性翻译”。 (顾连城, 1990:8) 外宣文本如果较长, 涉及很多历史、文化、军事、地理等特有知识, 翻译时加注说明很有必要。加注的方式主要有文中注、脚注和尾注等方式。文中注即在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人物之后加上括号, 里面简要写上需要说明的内容;脚注也叫页末注, 即在每一页的页末加注, 对需要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内容进行详述;尾注也叫文末注, 即在文章末尾加注, 对文中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进行详述。依旧以上文中的例子来说明:
文登, 古为嵎夷地, 因秦始皇东巡在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
短短的一行文字, 需要加注释的就有两处, 一处是“嵎夷”, 一处是“东巡”。翻译时, 译者需要加注解释“嵎夷”这一古地名的由来、位于今天的哪个方位等信息;后者属于历史事件, 译者需要简单介绍始皇东巡的目的及大体线路。再如下例:
春秋以降, 凭借陆极东方、三面环海、昆嵛幽静的地理环境, 文登成为游士学子在列国纷争的乱世中拜师悟道的一块净土。
此例中的“春秋”一词之后便应加上括号, 做一个文中注释, 或者就在此句末加一个注释标识, 然后采用脚注的方式加上具体内容, 解释一下春秋列国的战乱状况以及齐鲁圣地的尊师重道的史风, 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文登市在那个时期的风貌和民情。
3 结束语
旅游外宣文本翻译, 译者不论采取直译、意译, 还是采取音译意译结合或者直译加注 (解释性翻译) , 都需要在多维度适应的前提下做出翻译方法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关照, 当然更需要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如果译者适应出现偏差, 功能目的“解码”出现失误, 翻译方法也会出现偏差, 产生误译。该文虽然以文登外宣部分内容的英译本作为对象进行分析, 但其中反映出来的误译在其他外宣翻译工作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文登外宣部分翻译文本的审校者, 该文作者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项翻译策略和方法, 对于其他省市和地区的外宣翻译工作也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了使我们的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走向世界, 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使我国外宣的英 (外) 译本忠实传达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和今天。
摘要:旅游经济之发展, 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登旅游外宣部分英译本中存在的失误实际系脱离目的论指导所造成。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 发挥译者之主体性, 通过译者的自觉适应和选择, 合理选用妥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目的论
参考文献
[1]吴敏焕.顺应论视角下陕西博物馆文本的汉英翻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9) :175-176.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35-37.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54-55.
[4]查明健,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22.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4:108.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修订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344.
[7]刘玉明.嵎夷考略[J].东岳论丛, 1986 (2) :22-23.
[8]Collins Cobuild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y[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939.
[9]顾连城.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翻译[J].中国翻译, 1990 (5) :8.
外宣文本 篇2
摘 要:本文以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为理论视点,聚焦认知“焦点突显”,研究四字格成语英译过程中如何通过焦点转换实现传译效果。研究发现:汉语背景下四字格成语的焦点位置可分为前端焦点、后端焦点和非固定焦点。原译文本所蕴含的差异性语言、文化和认知导致焦点位置发生变化,其中针对区别性句法构式,四字格成语英译过程大体有三种转换模式:正向转换、逆向转换和流动转换。
关键词:政治外宣文本 四字格成语 焦点突显 焦点转换
一、引言
焦点转换是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认知意识,源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焦点中心词的位置发生一定的变化。四字格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现象,其简短、有力的形态表征彰显出独特的语义焦点。英汉之间存在着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差异,在四字格成语英译过程中需进行焦点转换。
关于四字格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黄怀飞(2004)对如何解决汉语四字格在英语口译中的问题,提出了“避繁就简、避形就义、直译法”等翻译策略。吕文澎,喜慧超(2009)通过四字格翻译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揭示两者并行发展,相互信息转换的实质。陈晓东(2013:1)提出了英汉固化习语表达方式所体现的ICM的区别与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模式对等、重合和缺失情况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在口笔译研究领域,针对四字格的研究大都侧重于翻译策略研究,鲜有对英译过程中四字格成语内在认知语义机制进行细致研究,因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所独有的焦点转换经验认知。
本文以图形-背景论为视点,结合政治外宣报告的特点,以2012年至2015年间的全国政协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四字格成语为语料,观察不同类型的焦点突显特征,探讨不同焦点类型的成语在英译过程中的焦点突显及其转换规律。
二、理论基础
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21:157)首先提出图形-背景论,之后完型心理学家将其运用于感知组织的研究。当人们感知整个世界时,会自动关注具有突显特性的物体,通常我们会把这个物体作为认知上突显的图形,而剩余的部分则是背景,用来衬托图形。针对如何确定图形,完形心理学家认为应依照普雷格郎茨原则( Principle of Pr?gnanz),即通常是体积小的物体、具有整体性的物体、容易移动或具有运动性的物体作为图形(Wertheimer,1923)。自从Talmy(1978:627-649)率先把图形-背景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家把它看作是语言结构和信息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Langacker(1993)对图形和背景进行如下论述:“在相对简化的情景中,图形往往具有强烈的突显性,在感知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背景则是围绕图形而展开。”我们认为,图形-背景论提到的焦点突显可作为四字格英译过程发生思维转换的认知理据。由于英汉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2001:15-39),四字格成语的源语与目的语中的焦点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四字格英译过程应当关注焦点位置的变化。
三、四字格成语的焦点突显
焦点是在语言中所强调的语义突显部分,即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图形,是说话人在句子中着重强调的部分和重点。本文将从全国政协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选取87个汉语成语,根据其焦点所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观察,发现其中17个是前端焦点的成语,30个是非固定焦点,31个是重复焦点,9个是后端焦点的四字格成语。下面主要对前端焦点,后端焦点和非固定焦点的四字格成语进行分析。
(一)前端焦点
前端焦点四字格成语指其焦点突显词为前一个词,后一个词则为前者的背景。休戚相关(be bound together in a common cause),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相关”(be interrelated)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休戚”则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组合而成,因此“相关”更加具有突显效果,是该成语的图形,属于前端焦点。同时,“休戚”是其背景,起补充作用。
(二)后端焦点
后端焦点的四字格成语中前一词是整个句子的焦点词,是最突显的部分,后面一词即是该句子的背景。如:万众一心(million people united as one man),“一心”(one heart)相比于“万众”(million people)明显偏小,因此“一心”是该成语的图形,具有突显作用,背景则是“万众”。勃勃生机(exuberant vitality),“生机”在成语中更加显眼,是其图形,在背景“勃勃”的映衬之下,“生机”更加充满生命力。
(三)非固定焦点
非固定焦点指焦点没有固定位置可随意移动,非焦点词视为背景用来修饰其焦点。来之不易(be hard won),“不易”(not come easily)是在“来之”(come)的基础上发生的,按照Langacker(1993)的说法,“来之”为“不易”提供了背景,在突显程度上,“不易”为焦点中心语,属于后端焦点。坚如磐石 (as firm as a rock),用“磐石”(a massive rock)的硬度来修饰“坚如”(as firm as),“坚如”作为焦点中心语位于四字格成语的前端。
四、四字格成语英译过程的焦点转换
以上几种焦点类型基于汉语的特性而分类,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译过程中这些成语的焦点位置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以目的语读者认知为导向,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可避免给读者留下过多疑点或晦涩难懂之处,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从源语语义映射到目的语语义将发生相应的符号突显、文化突显、情感突显和语体突显(谌莉文,2011:115),四字格成语英译的焦点位置发生转换。
(一)正向转换模式
正向转换模式是指英译前后,其焦点由前端转换到后端,“VP+NP”句式的四字格成语符合该模式。如:
(1)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身手”的本义指身体和手,是一个静态动词,“身手”是“大显”作用的对象,为了凸出“大显”而存在,因此“大显”可看作该成语的焦点。政治外宣报告所要表达的是政府致力于进行融资体制改革,希望越来越多的来自民间的资本可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故可译为:The full participation。译文可看作两部分:“the”和“full participation”,两者之中,“full participation”是中心突显的主体,表达了句子主要含义,因此,“full participation”是该句子的焦点,具有突显效果。为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其前端焦点在英译后转换成了后端焦点。
(二)逆向转换模式
逆向转换模式是指其焦点位置是由后端向前端转换,适用于“NP+VP”句型。如:
(2)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根据焦点突显程度,在“壮士断腕”一词中,“断腕”这个动词比“壮士”所属的整体在感知上更具有凸显性,“壮士”是一个大的背景,而“断腕”则是其中突显的焦点,因此,该成语的焦点位于末端,这与英语中的末位焦点原则是一致的。
“壮士断腕”中,用“壮士”当即“断腕”来防止毒血传播的坚定性和果断性来映射政府要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心,同时结合中国目前的基本社会情况进行相关引申:阻挡改革之路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精神枷锁”和“利益阶层”。译文为“break 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把目的语分成两个部分,“break”为动词,而“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是名词部分。动词“break”更加容易移动,因此,“break”作为成语的焦点。
分析表明,“NP+VP”成语句式在英译过程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加了解四字格成语内涵,采用逆向转换模式。
(三)流动转换模式
流动转换模式区别于以上两种焦点转换方式,是指英译前后焦点位置没有具体规律可循。探究语料可知,定语+中心语和状语+谓语句式的四字格成语属于这种类型。如下:
1.定语+中心语句式
(3)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心心相印,一定会更加幸福安康、兴旺发达。
“和衷”共济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齐心渡江图:“共济”在概念中是一个相对移动的事物,而“和衷”则相对静止,因此“共济”为焦点,背景是“和衷”,映衬出了“共济”的突显性。结合政治外宣报告的特性,指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共同理想而奋斗。可译为:Work together for a common cause。“for a common cause”与政府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心的愿望相一致,因此在英译后,其为成语的焦点,相应地“work together”则是背景。在此成语中,英译前后,焦点的位置保持不变。
(4)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锐意进取”中的“进取”是具有移动性的动词,而“锐意”则是静止动词,因此前者比后者更具有突显性,“进取”是焦点而“锐意”则是背景,其焦点位于成语后端。在英译时,政治外宣报告中所要表达的是政府一定会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下决心强化,力图有所作为,故译作:forge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在译文中,运用与上文确定焦点相同的突显原则,得出焦点为“forge ahead”,其后的“with determination”则为焦点营造了一种坚定执行的氛围。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英译前后,成语的焦点由后端转换到了前端。
2.状语+谓语句式
(5)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成语“蔚然成风”可看作两部分,“蔚然”指草木,相比于草木,“风”则虚无缥缈的多,与草木相比,自然显得体积小,因此,“成风”是该成语的焦点,“蔚然”则是背景为焦点提供了环境。例句中指的是政府要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希望企业的创新力能够像草木生长一样越来越旺盛。译文为:sprout up arid grow strong.其中,“grow strong”与政府的希冀相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即该成语译文的焦点。由此可见,在英译后,成语的焦点位置不变,位于后端。
(6)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翘首”指抬起头来,是一个动作过程,而“以盼”则是一个介词词组。动词相比于介词词组更加具有运动性,即“翘首”为焦点。例句中使用成语是为了表明住房困难户对拥有自己一套房子的渴望。译文可以是“in urgent need”,直白地译出了住房困难户的最大需求。其中,“urgent need”的感知突显程度,远远大于介词“in”,因此,“urgent need”是成语英译后的焦点,其空间背景用“in”来表述。在英译过程中,其焦点由前端转换到了后端。
以上分析可知,在流动转换模式下,即使属于同一句式的四字格成语,其焦点转换也不遵循同一规律。
五、结语
本文以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为切入视角,观察到在汉语背景下四字格成语具有不同的焦点突显特征,即前端焦点、后端焦点和流动焦点。在英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四字格成语的焦点位置发生转换,规律如下:在“NP+VP”句型中采用正向转换模式;“VP+NP”句式中采用逆向转换模式;而区别于以上两者的流动转换模式,主要应用于定语+中心语句式和状语+谓语句式。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Reference-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1):1-38.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Rubin,E.Visuell wahrgenommene Figuren.:tudien in
psychologischer Analyse[M].Copenhagen:Gyldendalske Boghandel,1921.
[4]Wertheimer,M.Investigations in Gestalt Theory:II.Laws
of organization in perceptual forms[J].Psychologische
Forschung,1923,(4),301-350.
[5]Talmy,L.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
InGreenberg,J.H.(ed.)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l.4.[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1.
[7]陈晓东.会议口译过程四字格英译ICM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8]黄怀飞.汉英四字格英语口译的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3):102-104.
[9]吕文澎,喜慧超.英文互译四字格翻译研究综述[J].西北成人教
育学报,2009,(2):3-5.
政府外宣文本英译失误探究 篇3
一、政府外宣文本的厘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宣研究专家张健教授指出, 政府外宣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及军事等方面, 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中国翻译协会会长黄友义指出, 外宣翻译即把与我国相关的各类信息译为外语, 并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基于此, 笔者认为, 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可定义为通过各类平面媒体及立体传媒将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读者可接受的语言进行对外宣传, 从而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
二、译文失误分析
1. 文本特点。
政府外宣文本的文本特点不同于文学作品、技术写作等其他文本, 通常含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它代表中国政府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稳定、军事利益、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立场和声明。所以,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发表对外讲话时措辞谨慎。这些使得译者选词造句必须准确忠实。另外, 政府外宣文本不可避免地含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术语、科技新词或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无对应的英语译文可供参考, 必须另起炉灶, 重新翻译, 方能阐释其含义。如果是生搬硬套, 译文则使目标读者不明就里, 产生误解。
2. 语言因素。
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言系统, 前者属印藏语系, 是由象形字符组成的表意语言。后者属印欧语系, 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语言。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译者往往会按汉语的句子语序、表达习惯去翻译, 导致译文不伦不类。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
译文准确与否, 尤其是在政治文献翻译中, 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或公众的利益。其中一个典型的失误就是对“中国大陆”的译文。笔者在网上搜索到1, 800, 000个“Mainland China”, 即使中国最具权威的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日报在其204篇英文报道中也使用了该译文, 但是该版本的政治陷阱在于它的内涵是“台湾中国”, 即两个中国。正确译文应是“China’s mainland, Chinese mainland, mainland of China”。这些译文不仅准确而且立场鲜明。再如“胜利召开”常被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 目标读者会想当然地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存在很多阻碍, 经过大量努力之后才使这次会议成功召开。“不幸遇难”则被译为“be unfortunately killed”, 目标读者不禁要问, 难道遇难还有幸运的?同样, 类似“积极、认真、大力”等用来限定动词的现象, 在政府外宣文本中比比皆是, 而这些积极词汇在译文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新闻的信息突显、段落安排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有时此类文本为取得特殊的语言效果, 其写作风格会倾向于宏观词汇和夸张的语言, 以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这正是目标读者对政府外宣文本译文所最为反感的, 他们关注的是事实信息。因此, 原语中的信息中重点和语句结构都需要重新调整, 以适应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例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将乘风破浪地驶向现代化的光辉彼岸。
译文一:The ship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ll brave the wind and sail into the glorious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译文二:China will stride ahead in building socialism like a ship braving the wind and sailing into the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译文一不仅没有任何语法错误, 而且完全“忠实”原文, 但是却违背了目标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与其传统信仰相矛盾。
3. 语用失误。
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并非普通遣词造句中使用语言出现的错误, 而是表示说话语境不合时宜、说话内容欠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因素造成交流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类失误不是语法或句法层面上的简单错误, 而是由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译文的信息功能与感染功能受到影响甚至扭曲。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过程中, 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 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 影响交际。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omas观点,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 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 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 哪些话不该讲, 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 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 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例如:“平均主义”在汉语中表示给予同等待遇而不考虑工作量的行为, 含有贬义。而egalitarianism在英语中则是一个褒义词, 即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因此, 如果把“反对平均主义”译为“oppose egalitarianism”, 就是对egalitarianism一词含义的扭曲与误解, 给目标读者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倡导两极化, 并蓄意加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妨译为“leveling-out”更为准确。再如“战争”一词通常在政府外宣文本中被视作隐喻, 而目标读者对此类词汇较为敏感。如果照字面翻译, 他们会误认为中国太过好斗, 这与我国奉行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背道而驰。“构筑区域经济制高点” (make efforts to lead in regional economy) taking up the commanding point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防汛抗旱指挥部” (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Center) 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Command Center, 显然括弧中的译文更自然准确, 少了浓浓的火药味。
4. 文化因素。
翻译就是对不同的文化在准则和规约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两种语言可能引起文化翻译问题的差异, 并根据翻译要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 文化是复杂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因此, 翻译过程中, 译者会潜意识植入本土文化元素, 忽视了目标读者及预期交际效果。汉语中认可的文化不一定就被目标读者所接受, 甚至会触犯禁忌。另外, 相当部分文化负载词没有对应的英语译文。因此, 文化差异意识, 包括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及价值观都是译者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的重要元素。文化差异会干扰译者对源文本的正确解码和输出。只有深挖源文本背后的含义, 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译出从文化角度可以被接受的译文。译者应时刻谨记政府外宣文本英译的目的旨在交流传递信息, 而非展示汉语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对于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 如果过分强调形式、语序、风格等方面的绝对对等, 译文势必会拗口、冗长, 不符合目标读者的思维模式, 从而导致误解。政府外宣文本是旨在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语用文本, 译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的流利性、简洁性和准确性。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多于共性,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母语、文化背景及个人水平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 准确的译文是基于各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译者应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调整自我,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局势。
摘要:政府外宣文本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目标读者了解我国的窗口。但此类文本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界定了此类文本, 然后就英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对此类文本特点认识不足、译者自身语言因素、语用失误及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导致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政府外宣,英译失误,语言因素,语用因素,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Pinkham, 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 2007, (1) :60-6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27-28.
云南普洱茶外宣文本英译策略 篇4
1 什么是外宣翻译
为了保证将中国的普洱茶更好地向世界进行宣传, 需要掌握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 针对外宣这个理念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外宣这个行业, 就是将中国的普洱茶以宣传的形式向境外或国外进行销售, 保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普洱茶的功效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外宣翻译是一种信息传播式以及展示信息的方法, 将不同的信息以翻译的形式进行表达, 通过图书、报刊、电子音像产品进行传播和发表, 让国外友人可以直接地了解中国的普洱茶产品。
翻译有多种形式和种类, 在进行文字翻译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以非文字翻译为主的外宣方式。也就是说, 普洱茶产品进行外宣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文字翻译, 另一种是非文字翻译。文字翻译主要是针对普洱茶所具有的功能, 对生活的实用性以及在文学作品上所具有的意义和风格进行翻译, 让国外友人快速了解中国普洱茶产品。而非文字翻译, 主要是将普洱茶所具有的权威性著作以文本翻译为主, 在得到国际翻译界认可的同时, 将《云南普洱茶》这本书进行合理的英译, 按照书中所讲述的内容以及结构, 进行普洱茶性质说明, 来向其他国家传达普洱茶的信息, 用以作为外宣的手段。
2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传统和习惯, 并形成了良好的茶文化。用茶水来替代其他饮品, 在品尝苦涩的同时也对生活产生思考。中国对茶的记载有许多文献, 同时, 文人雅士也喜欢以茶为主题创作, 这也使得中国历史研究者对茶文化研究有了更多的依据。茶的药用价值被人们发现以后, 茶就成了主要的养生饮品, 品茶可以使人们提神醒脑, 也可以保障人们的健康, 所以茶才得以被现代人认可。
茶在我国唐朝就十分盛行, 在陆羽的《茶经》当中详细地记载了茶的品种以及采摘烹制等过程, 由此可见, 当时的人们对茶就十分喜爱。茶文化在日本也十分流行, 经过日本人对茶文化不断的了解, 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有关于茶的书法、绘画和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于茶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茶叶也成为贸易商们主要的产品, 因此, 茶文化宣传的力度大大提高。
茶文化中涵盖了儒家、道家等思想, 在领略和参透人生的过程中, 茶道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意义。人们在烹茶、沏茶、赏茶、煮茶、欣赏茶艺表演等过程中, 更好地学习了茶道精神, 也更好的懂得了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 普洱茶外宣文本翻译的难度更大, 由于中外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者要基于中外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 结合茶叶贸易的特点进行翻译,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翻译技能, 还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以及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翻译的准确性。
3 云南普洱茶英译中外宣翻译策略
云南的普洱茶为许多饮茶爱好者所喜爱, 有些爱茶者也会亲自种植、饮用普洱茶, 这对普洱茶的宣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云南普洱茶被更多国外友人所了解, 就要一定的英文译本对普洱茶进行介绍和外宣。普洱茶的种植过程和采摘过程要详细地进行介绍, 确保让普洱茶更好地被外国友人所接受, 详细的译文信息确保了普洱茶所具有的功效可以被更多的外国人所认识。
3.1 结构构成和章节篇幅
外宣基本上是属于非文字翻译宣传的一种, 将普洱茶所具有的知识性和理论性特点以精准的讲解和确定的翻译手法进行可靠的信息介绍, 让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在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得以展现。针对《云南普洱茶》的外宣翻译过程需要增添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在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增减的同时, 尽量保留原本的信息, 确保翻译之后的内容能够被外国友人所接受, 不对外国文化产生冲击。针对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特点进行如下介绍:
3.1.1 增词
对《云南普洱茶》进行翻译时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对原文的内容要阐述详细, 针对不同的汉语使用方法和词语使用技巧,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 确保翻译内容的完整和准确。针对比较难懂的地方, 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确保翻译的译文可以准确地阐述原文的意思。译文的形式要与原文结构相一致, 翻译者要确保完全读懂原文的意思, 以最贴切的翻译手法进行翻译, 真实地对原文内容进行复述。普洱茶有许多药用功效, 需要有详细的翻译过程。汉语中的词源有时需要详细进行解释, 这时适当增加词汇, 可以保证译文将原文的真实意义准确地进行表达, 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翻译时还要注重将不同词汇进行分开翻译, 保证可以让译文对原文详细地进行描述。
3.1.2 减词
由于原书的文字近12万字, 假如逐字逐句或者适当增词进行翻译, 势必会让译文显得过于繁琐, 让人没有读下去的兴趣。此时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适当进行缩略翻译即减词翻译。译者需要使用言简意赅的翻译语言, 确保将原文意思进行完整表露的同时, 让译文更加精简, 才是最有效、最符合阅读需求的翻译方法。
3.2 减少错误的翻译
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用专业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针对不同的普洱茶书籍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有准确的文字把握能力, 使用正确的翻译语法, 是确保翻译内容完整具体的前提。译者需要完全理解普洱茶的意义, 要准确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 不可以断章取义, 更不可以凭空猜测地进行翻译。为了确保外宣翻译内容的完整, 译者需要了解普洱茶的种植、采摘、烹制等过程, 还要对普洱茶有详细的了解, 针对不同的品种可以按照其功效进行翻译, 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也避免了对阅读者造成理解歧义、误导阅读者的思路的情况发生。翻译时, 还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翻译, 切实将文化精髓进行保留, 有意图避免外国友人学习到中国优秀的茶文化, 只有互相尊重文化传统, 才能更好地对茶文化进行宣传。
3.3 专业术语的一致性
3.3.1 绝对术语
译者的翻译语言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确保翻译内容更加权威, 也确保翻译过程更加准确详细, 能够被阅读者所接受。比如普洱茶具有的药效要详细进行翻译, 翻译时所使用的词语要尽量专业准确,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要介绍清楚, 以便阅读者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普洱茶的成分, 对普洱茶有更清晰的认识。
3.3.2 相对性术语
针对专业性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的翻译部分, 可以尽量使用相对简单的词汇, 确保翻译准确性即可, 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因人而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适当地搀杂自身对普洱茶的理解, 也可以更好地表现普洱茶的实际意义。比如:“晒青”和“杀青”同属于普洱茶的制作工序, 但是制作方法和含义却不相同。前者是将普洱茶在阳光下暴晒, 去除茶叶本身的多余成分, 因此翻译时可使用“sunning”等词汇, 而杀青则不然。为了更好的展现普洱茶的处理和烹制过程, 可以将杀青翻译为“sun dried tea”,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对茶叶的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4 考虑到地域文化
为了确保外宣翻译的准确, 也为了展现对普洱茶原文的尊重, 翻译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因素妥善地进行处理, 对作者需要强调的部分详细进行描述, 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 满足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同时, 吸引读者, 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3.4.1 注释
在对《云南普洱茶》翻译时需要确保以外宣为目的, 对译文进行一定的注解, 针对文中所出现的年代人物名称详细地进行描述, 地名等专有名词单独进行释义, 以确保外国友人可以更好地阅读该书籍。
3.4.2 融入其境的方法
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文化风格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性, 为了避免译文对西方文化产生冲击,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西方人的阅读理念和阅读特点, 换位思考, 从阅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 让翻译内容更加完整, 满足阅读者的阅读需求。翻译时需要注重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 让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阅读者可以接受关于《云南普洱茶》的译文, 确保做好普洱茶的外宣工作。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 译者在翻译之前, 可以事先到西方进行了解, 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认识, 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并与博物馆管理人员进行交谈, 在确保对普洱茶进行外宣的同时, 让翻译内容更加准确, 也让翻译过程更加顺利。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特点, 才能确保译文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 也才能让外宣工作更加完善。
结束语
外宣文本翻译与其他翻译存在一定区别, 尤其是茶叶文本翻译, 与茶叶贸易的成功与否紧密相连, 为了能够保障茶叶贸易的顺利进行, 外宣文本翻译不仅要结合茶叶贸易的特点, 体现茶文化特色, 同时还应该以促进贸易成功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赵军.目的论视阈下的英译茶叶广告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3) :55-56.
[2]李曦《.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6) :268-269.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4 (4) :51-54.
[4]王玉静《.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目的论翻译策略[J].福建茶叶, 2016 (11) :304-305.
[5]字庆锋.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滇菜英译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12) :165-166.
[7]孙晓鸣.从“英汉语言习惯差异”看“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J].明日风尚.2016 (18) :13-15.
外宣文本 篇5
一、语言风格差异
语言以思维为载体,中西方语言风格受其生存环境、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高校英文网站外宣文本多采用第三人称描述的正式书面语,语气庄重严肃。而国外高校外宣多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行,语言风格更倾向于口语体,语气亲切自然,以此缩短与读者间的距离。另外,高校外宣文本属于非文学文本,但为了彰显学校悠久的历史渊源、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国内高校外宣往往受汉语表达惯例的影响,采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如采用排比、对仗、重复等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但此类语句翻译后所含的有效实用信息很少。相比之下,国外高校外宣则多采用朴实、客观的语言来传达实用性较强的信息。
二、语篇结构差异
中国高校语篇结构以意合性为主,以意统形,注重外在的整体联系。而国外高校语篇以形合性为主,以形统意,注重形式逻辑。以高校网站的“学校概况”为例,中国高校语篇注重整体联系,通常遵循线性的推进方式平铺直叙。语篇开头往往是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中间描述发展进程、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成果、国际交流合作等具体内容, 最后表达高校在未来的长短期愿景目标。这种行文方向符合中文学校概况的介绍习惯,且篇幅较长。这种注重整体性的语篇结构使国外读者对搜索中国高校的目标信息十分不便。相比之下,英美高校的语篇结构往往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让读者对其产生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次级标题及链接将整个文本分门别类地组织成各级子文本,使信息一目了然,读者可以自行点击、迅速定位所需信息,更符合目标读者获取信息的要求。
三、文化特征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高校外宣文本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体现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高校外宣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典型现象。如某些政治导向性的官腔话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语宣传文本行文需要升华到政治高度的特点,但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完全属于冗余信息。因为英美高校的外宣更侧重实用性,更多的是比较客观地向外界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学设施、招生条件和要求、及如何申请奖学金等常见问题的实用性信息,通过展示其历史与实力,宣传学校的荣誉与成就,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少见政治性话语,这反映了中外高校外宣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的外宣英译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仔细斟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才能使译文表达地道通顺,获得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认可,以达到预期的宣传功效。
摘要:中国高校外宣的英文文本与国外高校的平行文本都属于兼有信息型和诱导型的文本,具有同样的语用功能,对其文本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认识中国高校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对翻译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宣文本 篇6
一、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
一直以来, 国内外宣翻译工作者的理论依据长期围绕着西方的翻译理论。针对旅游外宣翻译这一实用文本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强调翻译以目的语为归宿, 提出译文应努力适应和包容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替读者扫清语言文化障碍。但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兴旺, 外宣翻译的任务已不能仅限于关注译文读者, 向读者传递信息, 它还担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的重任。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势必造成大量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自我隐匿, 加剧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因而为了寻求“语言生态环境”中的话语权, 并对“他”语言文化产生影响, [1]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生态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为适应选择论, 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 选择是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环境下的适应性选择。[2]该理论为提升外宣翻译文本的质量, 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和维护世界语言生态平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
二、适应选择论下的翻译策略
生态适应选择论定义翻译原则为在翻译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适应, 继而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翻译方法归结为“三维” (语言维度, 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 间的转换。[3]本文通过对汉中市著名旅游景点宣传文本的翻译研究, 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选择。
1.语言维度
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清楚准确地理解译文传递的信息, 然而目前汉中的旅游外宣资料中有很多内容让读者无法理解, 甚至会产生误解, 既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甚至会损害景区景点的形象和品味, 减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具体表现为虽然外在形式为英文, 但简单对等, 无视语境, 生搬硬套, 词不达意, 语法错误频频。例如汉中市著名旅游景点张骞墓中的介绍。
例 (1) 张骞出使西域后, 人们沿着他的足迹, 频繁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呈现出“东西使者, 络绎不绝。商贩胡客, 相望于道”的盛况, 逐渐形成连接东西, 横跨亚欧大陆7 000余公里的陆路交通线, 而以中原丝织品为主的东西贸易在汉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公元1877年,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After the missions of Zhang Qia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entral Plai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are often.Along the Silk Roads, ambassadors from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 flooded, and caravans looked at one another.Since then, the Silk Roads developed a 7000 kilometers land routes between Asian and European.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译者能够基本将原文中的信息表达清楚, 但横线部分标出了三处用词错误, 这些错误都是具备基本翻译知识的译者应当避免的。同时第三处“looked at one another”对应原文“相望于道”, 在笔者看来却是意义上的偏差。因此, 在英汉翻译中, 应遵守“对语言意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则, 使读者毫无阻碍地通过译文获取原文的主要意义, 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2.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语言维度的双语转换并不能完全满足实用文本翻译的需求, 由不同语境的文化因素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在翻译和理解时经常出现。
例 (2)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 欲联合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满怀抱负的汉中城固人张骞毅然应募奉命出使, 历经13载, 行程万余里, 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 详记了西域山川地理、风俗民情, 开辟了东西之间的交通路线, 被史书称为“凿空”。
In 138 BC, Wudi planned to send an envoy to try to enlist the support of another Central Asian nomadic group, the Rouzhi, in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Xiongnu.Zhang Qian with aspiration from Chenggu responded to call and become an envoy.That trip also is called‘Hollowing’in China historical archive.
原文中的“有识之士”在译文中根本没有出现, 笔者认为可以译为“a man with insight”或者“a man with visions”。而之后出现的古文“凿空”, 中文中含义为“开辟道路”, 因此译文中的“Hollowing” (意义为“挖空”) 显然不合适, 在笔者看来, 此处的“凿空”有可能被大多数外国游客理解为“将大宛, 康居等国挖空, 掏空”, 引申为“抢劫或者掠夺外国”, 与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大相径庭。
3.交际维度
此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 即译者所翻译的内容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反应。旅游文本的作用除了提供描述性信息外, 还需向读者介绍旅游景点的主要特色, 提高读者对某一景点的关注度, 引起其观赏共鸣和体验兴趣, 真正赢得口碑。因此, 旅游文本应有模拟人际交往的功能与读者产生互动, 在语言形式上, 祈使句、疑问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较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
例 (3) In Ningqiang County, a bride at the wedding must weep;otherwise, she will be wronged.However, weeping can be hired, uttered by others.The money a finace sending to his fiancee is usually wrapped in red envelops called“Sibling Envelop”;and those envelops are chosen as gifts to the maids who come congratulate the bride.
例 (3) 来自于汉中市政府官方网站英文版,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宁强的婚嫁习俗。此段表述清楚, 意义一目了然, 但语气平淡, 缺乏吸引力。仅就对中国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的外国游客来讲, 宁强的结婚礼仪和其他地方并无不同。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达成互动效果, 使读者产生继续了解宁强的兴趣, 笔者将此段改写为:
My dear friends, fantastic and mysterious Ningqing welcomes you!Probably you have learned that Chinese brides must weep before marrying to indicate their gratefulness and attachment to her parental home.However, I’m sure you don’t know that weeping can be hired by brides!Isn’t it funny?Those maids who shed tears for their marrying best girlfriend can get“Sibing Envelop”as reward for their congratulations.
综上所述, 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时, 应注意针对不同文本的不同侧重, 以达到文本翻译的“最佳适应选择度”。
结语
旅游文本翻译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不仅成为外国旅游者了解汉中的最直接方式, 同时面向国际树立起了汉中市的对外形象。因此, 译者应以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依据, 以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文本预期功能为出发点, 传递旅游信息, 平衡语言文化差异,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生态环境,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汉中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为重点, 以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 从语言、文化和交流等多角度分析和研究汉中市旅游宣传的翻译策略, 强调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对外宣传的重要性。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 2007 (4) .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