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2024-06-01

文本(精选12篇)

文本 篇1

《台阶》应该算是解读最为复杂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

(1) 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 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师教学用书》)

(2) 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 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 (王亚桥)

(3) 父亲造台阶“是父亲一生中最灿烂、最动人、最华丽的生命过程”。父亲的拼搏精神“是一种永不停息地同命运、同人生抗争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一种文化符号”。 (陈文宏)

对于《台阶》的解读还有很多, 分歧巨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是源于作品“生活的真实”。不是作品太复杂了, 而是生活太复杂了。我的解读与以上解读均有不同。

教学思路 (主题:苦和命运) [怎样“苦”?]

(1) 找相似的人。从学过的文章里或者看过的书里、电视里找和文章里的父亲相似的人。从自己的周围人里找和父亲相似的人。既然有相似的人, 就要有相似点。总结父亲特点:A.善良勤劳;B.一生辛苦;C.地位卑微。

(2) 从我们对全文的理解我们知道, 有一个东西和父亲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伴随了父亲的一生, 见证了父亲的追求, 见证了父亲的辛苦, 也见证了父亲的失落, 它就是———台阶。

默读全文, 用“父亲、台阶、一辈子”三个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 (3) 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概括父亲的一生。 (苦)

造台阶之前欲望之苦准备造台阶的过程生活之苦造台阶之后失落之苦分别从原文找出句子和依据。[为什么“苦”?]

可以说, 父亲一生都生活在“苦”之中, 有心灵的煎熬, 有肉体的劳累。父亲造高台阶本来为了摆脱地位卑微的痛苦, 但是经历了漫长的生活煎熬痛苦之后, 父亲得到的依然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A.追求目标的虚幻 (父亲的悲剧在于他用了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追求他想得到的, 他连自己生活想得到什么及应该怎样得到都没弄明白)

B.痛苦源自欲望 (太多, 太不切实际) [怎样才能“不苦”?]

父亲的一生非常苦, 抛开时代、社会大背景的因素, 我们想一想, 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 你怎样才能使一生不痛苦?不要虚荣, 享受天伦之乐, 把占有变成给予。

[改变命运。]

减少欲望只是父亲改变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父亲真正想要的, 是改变命运。父亲的命运为什么这样艰难?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我曾经问我的同事和学生一个问题:《台阶》中的父亲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有三个。

错误之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许有人笑了:帽子太大了吧?一点也不大。父亲认为尊重来源于高台阶, 很可笑, 也很可悲。但是细想一想, 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很显然这个社会是势利的。高台阶的背后是财富和权势。人们崇拜的也是财富和权势。高台阶是遮羞布而已, 父亲没有看透这一层。再者, 父亲真是不值得尊重的人吗?从文章里看, 父亲勤劳、朴实、本分, 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 有着最能让人尊重的品德, 父亲没有看到, 别人也没有看到。这说明什么?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是势利的。于是, 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居然是错误的虚无。

错误之二:父亲没有改变自己的创造财富的方式。

父亲一年在干什么?12个月里有7个月种田, 4个月砍柴, 半个月捡屋基卵石, 半个月过年、编草鞋。他什么时间思考呢?也许有人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 但当时的社会是不缺乏思考者的。我不是在吹毛求疵, 我也知道本文的题材是小说, 人和事都是虚构的, 但我也知道文学是生活的真实, 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反观一下我们的周围, 哪里是一个时代, 从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不都是在这么干吗?!今天, 我周围的渴望财富的人们, 依然没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创造财富的方式。

错误之三:父亲没有抓好下一代的教育。

别笑, 父亲劳碌一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小时候蹦蹦蹦, 长大了了帮父亲挑水。可以看出来两点: (1) 父亲没有怎么教育我; (2) 我和父亲一样在家干活, 没什么“出息”。儿子没出息, 老子出人头地的愿望又落空了。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的家长, 光是口头重视孩子的教育, 有几个看相关理论著作的?一说就是自己不会, 你一家子的最大的希望不付出去做, 却每天干活挣角票, 孰轻孰重?我们周围的人, 大多数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故事。

因为父亲的命运和我周围的人命运太相似了, 所以我说:《台阶》把中国人的命运写透了。

怎样改变命运?把以上的错误改正就行了。

我以为《台阶》写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悲剧”命运。我的解读是否距离文本太远了?是否有太多的牵强附会?也有很多同事认为我走得太远了, 上课能给学生这样讲吗?学生听得懂吗?

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什么?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深的解读不能保证吗?浅一点就能保证吗?那么如果浅一点的是错误的呢?其二, 文本解读的对错标准是什么?是合情合理。只要解读的合情合理, 就应该是对的。我的解读是合情理的, 之所以显得深一点, 是因为我把《台阶》放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中。其三, 我们要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语言, 解读情感, 解读思想, 解读生活。其四, 什么叫作超越文本?我以为: (1) 文章思想、内涵的解读超越了由文字和内容所固定的深度和广度; (2) 文章的语言或表述或行文出现了错误。

当文本解读超越文本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既然超越了, 就分享超越, 只要分享的过程是充分的, 就是有效教学。当然, 这个分享不是无限的, 它要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之后。

(甘肃省通渭县徐川中学)

文本 篇2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

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

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

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 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源于文本,回归文本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本教学;普通高中

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表达不了任何东西。)的确,词汇是英语中最细微也是最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词汇教学,穿插在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新授课中,在阅读课中,在练习讲评课中……这其中,阅读文本中包含着大量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也成了教师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公开课是一种磨炼,更是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垫脚石。而我,有幸在这次的校级公开课中获得了这么一次磨炼的机会,虽然苦,虽然累,但是也收获到很多。让我知道要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2012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教学节教学展示活动,本着“源于文本,回归文本”这一新的词汇教学的理念,我走上了一种新的词汇教学模式的摸索之路。

这一颠覆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一开始确实让我们手足无措。在我们的印象中,词汇教学无非是词性,中英文含义,一些相关词组和例句,一个词讲完接着下一个词,机械性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词汇,学生听着也觉得索然无味,课后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又像没上过上一节课那样脑中一片空白。那么,究竟如何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我们高二的备课组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摸索,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高三词汇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并且我相信这种摸索一定会继续地延续下去。

如果细细品味这一理念,就会发现其实“源于文本”,也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所在。文章是由句子组成,句子又由词组组成,而词组是由单词组成的,所以,构成文章的关键就是单词,而这也是学生的薄弱所在。词汇的教学离不开文本,只有理解了一个生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才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引申出更多的含义,而这个过程最好是让学生来完成。但是,经过多次的试讲,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快地定位到我所需要的句子,导致了时间很紧张,而最后的输出环节也由于难度太大而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我把整个第一环节变成以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就能节省更多时间留给最后的输出环节了。而其中的很多问题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修改,又如,第一个问题,从一开始的“In todays tourism industry, wha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变成了“In todays tourism industry, wha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而最后则直接变成了“Which era are we in?”每一次的修改,都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定位到所在的句子,为课堂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来为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学生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通过今天新的知识进行展现。

这一次公开课教学,不仅让我增加了勇气,同时也让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词汇教学课有了更多的想法。我认为:

1.词汇教学问题设计值得斟酌,巧妙的问题不仅可以使课上得更加有趣味,同时也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2.词汇教学一定要有具体的语境,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进行词汇的理解,应该把生词的理解与教学放在与文章相关的语境中进行,从而使学生有一个领会和使用生词比较规范的语境。

3.词汇教学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词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对生词赖以生存的语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暨:“源于文本”,要引导学生理会它在这个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再熟悉它的用法和搭配,最后在实际中进行使用,即“回归文本”。

“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用自己的教法去筛选适合教法的学生,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学困生就是这样被筛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法,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才。”“宝剑锋从磨砺出”,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摸索,对于“源于文本,回归文本”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我们一定能磨好词汇教学这把“宝剑”。

参考文献:

巧设文本“课眼”优化文本对话 篇4

一、设置“标题课眼”,解读文本内涵

所谓“标题课眼”就是指从一篇课文标题中最为关键的字词入手设置的“课眼”,“标题课眼”对整篇课文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与概括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标题要设置“标题课眼”,通过“标题课眼”的设置来预设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以“标题课眼”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激情猜疑、释疑细读,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而探究课文标题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

例如,《变色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一篇课文是紧扣一个“变”字展开小说情节的,因此,可以从题目中的“变”字来设置“标题课眼”。通过“标题课眼”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件案子时发生了几次变化,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列表的方式体现出这一种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标题课眼”来引导学生深挖主人公“不变”的本性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样,学生在“标题课眼”的引导下,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不蔓不枝,从而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有效解读,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二、设置“线索课眼”,厘清文本脉络

所谓“线索课眼”,就是指从一篇课文的线索出发所设置的“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结构体现与布局外显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线索课眼”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的脉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从“线索课眼”入手,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与推进方式。

例如,《背影》(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朱自清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描写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在这一篇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作者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一“课眼”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一篇课文的基本结构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和内涵;还能迅速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深处,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不断地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能够对文本进行层次性的解读。

三、设置“细节课眼”,理解文本情感

所谓“细节课眼”,就是根据一篇课文的细节之处设置的“课眼”,是文本中最为精彩的“血肉”,也是文本深邃主旨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细节设置课眼,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诗句,从表面上分析,仅仅是起到即景点题的作用,但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这一句诗句把诗人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活化了。特别是其中的“涨”字,写出了诗人“满池”的伤感。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涨”字进行对比赏析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涨”字的传神。比如将“涨”字替换成“满”字。学生通过对比赏析就可以发现,如果换成“满”字,这一句诗句就是仅仅写景了,而用“涨”字能够把作者此时的相思之情与悲痛之情进行渲染。独在他乡的李商隐,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本来就很伤感了,再加上秋水“涨秋池”,就有效地烘托出了秋池里不仅涨的是秋水,涨的更是作者的相思与痛楚。

可见,引导初中生对古诗中的一些传神之语进行对比赏析,就能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精妙,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心。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能够促进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应急预案文本 篇5

目录

1.总则

1)编制目的 2)编制依据

3)使用范围

4)应急预案体系

5)应急工作原则

6)应急启动条件 2.生产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1)生产经营单位的概况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3.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组织体系

2)职责 4.预防与预警

1)危险源监控

2)预警行动

3)信息报告与处理 5.应急响应

1)应急响应内容

2)应急响应结果 6.信息发布 7.后期处理 8.保障措施 9.培训和演练

1)宣传和培训

2)演练 10.奖惩 11.负责 12.附件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1.3 使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消防火灾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1.4应急预案体系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1)组织体系

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市安监局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迅速、高效、有序开展。

2)成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救援总指挥部”)。总指挥由我公司副总担任,如有特殊情况副总不能到位时由其指定负责人代任;副总指挥由我公司主任担任;成员由物业办公室、各单位办公室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2)应急救援总指挥部职责

1)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发生突发事故时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根据事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救援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协调处理措施。

3)在本公司区域内紧急调用人员、物资、设备和占用场地,事故后应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4)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5)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6)做好稳定厂内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7)适时发布公告,将事故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公布于众。生产安全事故的报道,由市安监局负责。有关内容须经现场指挥长审定后,由安监局统一向社会发布事故的相关内容。

8)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9)事故发生后,在总指挥或指挥指定的负责人没有到达事故现场前,事故发生地主要负责人暂时履行总指挥职责。

10)应急救援总指挥部根据事故发展态势的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

1.5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保护人员安全为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健全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分级响应、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3)政府主导,企业积极配合的原则。(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等各项准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5)依法规范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实施,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与有关政策相衔接,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相结合,体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要求。

1.6、启动条件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组成(一)、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及职责

1、应急预案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① 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 ② 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③ 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④ 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行动;

⑤ 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⑥ 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应急反应组织; ⑦ 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⑧ 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⑨ 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⑩ 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应急预案副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① 协助应急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

② 向应急总指挥提出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③ 保持与事故现场副总指挥的直接联络;

④ 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⑤ 组织公司总部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施工场区生产过程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⑥ 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3、现场抢救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 抢救现场伤员; ② 抢救现场物资; ③ 组建现场消防队;

④ 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1.指导生产安全部门安全措施落实和监控工作,减少和避免危险源的事故发生;

2.落实周边协议应急反应共享资源及应急反应最快捷有效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报警联络方式,为应急反应提供及时的应急反应支援措施; 3.确定各种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反应现场指挥中心位置以使应急反应及时启用;

4.科学合理地制定应急反应物资器材、人力计划。

5、技术处理组的职能和职责

② 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总指挥提供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有效地指导应急反应行动中的工程技术工作。

6、善后工作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 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

② 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相关矛盾

③ 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 ④ 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7、事故调查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 保护事故现场;

② 对现场的有关实物资料进行取样封存;

③ 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④ 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教育、总结。

8、后勤供应组的职能及职责

② 定期检查、监督、落实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管理人员的到位和变更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的更新和达标

③ 定期收集和整理各项目经理部施工场区的应急反应物资资源信息、建立档案并归档,为应急反应行动的启动,做好物资源数据储备; ④ 应急预案启动后,按应急总指挥的部署,有效地组织应急反应物资资源到施工现场,并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增援,同时提供后勤服务。(二)、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及职责

1、事故现场副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① 对事故现场进行指挥协调; ② 现场事故评估;

③ 保证现场人员和公众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④ 控制紧急情况;

⑤ 做好与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等各公共救援部门的联系;

2、现场伤员营救组的职能与职责 ① 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 ② 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安全地带。

3、物资抢救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 抢救可以转移的场区内物资;

② 转移可能引起新危险源的物资到安全地带。

4、消防灭火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 启动场区内的消防灭火装置和器材进行初期的消防灭火 自救工作; ② 协助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灭火的辅助工作。

5、保卫疏导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 对场区内外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和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 道畅通的工作;

② 疏散场区内外人员撤出危险地带。

6、后勤供应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 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 ② 提供和检查抢险人员的装备和安全防护; ③ 及时提供后续的抢险物资;

④ 迅速组织后勤必须供给的物品,并及时输送后勤物品到抢险人员手中。(三)、应急反应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

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在应急总指挥、应急副总指挥的领导下由各职能股室、加工厂、项目部的人员分别兼职构成。

1、应急总指挥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担任;

2、应急副总指挥由公司的副总经理担任;

3、现场抢救组组长由公司的各工程项目经理担任,项目部 组成人员为成员;

4、危险源风险评估组组长由公司的总工担任,总工办其他 人员为成员;

5、技术处理组组长由公司的技术经营股股长担任,股室人员为成员;

6、善后工作组组长由公司的工会、办公室负责人担任;

7、后勤供应组组长由公司的财务股、机械管理股、物业管 理股长担任,股室人员为成员;

8、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公司的质安股股长担任,股室人员为成员。

9、事故现场副指挥由项目部的项目经理或加工厂负责人担任;

10、现场伤员营救组由安全队长担任组长,各作业班组分别 抽调人员组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1.负责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 3.下达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4.在应急处理过程中,负责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求援或配合政府应急工作。四.应急响应中心

应急响应中心是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办理机构,职责如下:

应急响应中心:

1.在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负责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应急指挥工作。2.应急事件发生时。组织、指导、协助和协调进行应急处理和和应急救援。3.掌握应急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汇报,确定应急处理对策。

4.负责公司总体应急预案和转项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案的策划,并组织实施和演练总结。

5.严格岗位责任制,遵守安全与保密制度。6.完成应急响应中心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 公司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总指挥命令后,应根据事故的发展变化情况,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行动方案,并由总指挥发布执行命令。指挥中心相关成员接通知后应立即赶到应急办公室,听取事故简况和行动方案,接受总指挥命令,并分头开始行动。

应急启动后,要求应急救援人员立即到位,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派出现场指挥协调人员赶赴事故现场。

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1)生产经营单位的概况

我公司位于保定市高新区云杉路86号,公司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主要生产经营信息技术、电子产品、塑料制品等。(2)危险源及风险分析

由于物体间的接触分离(如摩擦,剥离,撕裂和搬运中的碰撞等)或电场感应,都会因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的扩散,转移或迁移而形成物体表面电荷的积聚,即呈现带电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可能导致物体表面电荷对空气中带异性电荷的微粒子尘埃的吸引,造成电子敏感元器件绝缘性能的降低,结构腐蚀或破坏.当外界条件适宜时,这种积聚电荷还会产生静电放电,使元器件局部破损或击穿,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爆炸等.塑料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树酯。而合成树酯的单体,如乙炔、乙烯、丙烯。甲醛。苯等都是易燃易爆物质,生产过程中又多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存在着一定的火灾危险性。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火花、设备摩擦发火等故障,稍有不慎都会酿成火灾。

图1 安全、危险源、隐患、事故

图1表示了安全、危险源、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对具有危险、危害的危险源采取可控的措施,危险源就是安全的;而控制危险源安全措施的失效或缺失就是存在着隐患;隐患在一定因素的触发下,危险源就会造成事故。

图2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和事故的关系 由图2中可以看出重大事故隐患是包含在重大危险源内的一种特殊形式。

3、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公司二楼安全部。安全部经理为办公室主任。(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组织起草、修订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2)指导、检查和监督单位应急预案的修订和管理工作。

(3)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初始信息。如需启动应急预案,应拟定并向指挥中心提交应急行动方案。

(4)对公司各级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核查。

(5)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并组织专业人员对预案进行评审,对不适用或不符合之处进行纠正或改正。(6)督促各级单位组织对职工进行应急救援知识的专题教育、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以及对其应急预案进行演练。4.预防与预警(1)危险源监控

1)、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2)、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应充分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4)、根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部位、场所,设置必要的可燃气体、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危险源控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是对危险源的普查辨识登记,进行检测评估,实施监控防范,对有缺陷和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实施治理。通过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措施,自主保安,实现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做好几下9项工作:

1、普查辨识,做好危险源登记建档工作。

2、建立本单位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3、保证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4、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5、对危险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对存在事故隐患和缺陷的危险源认真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6、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信息告知从业工作人员。

7、制定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措施。每年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8、当危险源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9、贯彻执行国家、地区、行业的技术标准,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监控管理水平,提高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稳定性。

搞好企业危险源监控和管理,要立足于从超前防范、源头控制、主动预防入手,抓重点、抓基础、抓工作到位、抓制度落实、抓防控到岗。要有效控制事故,要从防止隐患条件和激发条件产生入手,强化监控和控制的管理,遏制事故发生,避免或减少企业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2)预警行动

局计算机信息中心接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在经初步核实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局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报告。在进一步综合情况,研究分析可能造成损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行动对策,视情况召集协调会,并根据应急委的决策实施行动方案,发布指示和命令。

预警支持系统

局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和逐步完善信息监测、传递网络和指挥决策支持 系统,要保证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

预防机制

积极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逐步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3)信息报告与处理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和处置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1、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

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和处置工作,适用本办法。

2、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报告和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以下简称事故信 息),是指已经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的信息

3、事故信息的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和完整,信息的处置应当遵循快速高效、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

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建立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制度,设立事故信息调度机构,实行24 小时不间断调度值班,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信息报告和举报。

5、事故信息的报告

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应急救援情况);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使用电话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

事故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负责事故报告的单位可以先报事故概况,随后补报事故全面情况。

事故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负责事故报告的单位应当第八条、及时续报。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日续报。

6、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其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于1 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5.应急响应

1)应急响应内容

应急响应程序是为实施应急计划措动而建立有关的配套程序。如;应急疏散程序、危险原料应急措施程序与外部应急机构的联系程序、至关重要的记录和物资设备的保护程序。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必要时做出适当的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出适当的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经应急处理后,现场应急指挥部确认满足相应公司转项应急预案终止条件时,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可下达应急终止指令。2)应急结果

应急终止后,现场应急指挥负责编写应急总结(根据公司级专项应急预案的分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编写总结),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实践情况,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波及范围、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发生初步原因。(2)应急处理过程。

(3)处理过程中动用的应急资源。

(4)处理过程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6、信息发布 7.后期处理

7.1善后处理

在事故灾难处置接近尾声时,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现场事发地点和受害区域职工当中,了解听取一线职工的情况反映,收集汇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并上报公司总经理,进行调解和安抚,协助进行善后赔偿,及时通报事后信息,减轻和消除事件的后果影响,确保生产生活秩序的及时恢复。公司对应急中心办公室的总结归档,起草向上级报告材料。对事故的影响后果、应急能力、生产秩序恢复及应急预案适用性进行评估。就现场应急情况向相关部门报告。

7.2调查评估

每次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后,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事件参与单位负责人座谈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对事故(事件)的预防、预警、协调、指挥和应急救援等处置工作和本预案中对应的应急行动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预案的修订意见和要求。8 保障措施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应急中心办公室为应急管理日常办事机构,配有专人24小时值班,设有专门应急电话:7500116、7500027,将应急信息告知全体员工。设备动力部负责通信系统的维护,确保了公司信息畅通。

8.2 应急队伍保障

高普会:全面负责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

冉翠兰: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刘小凤:负责劳动保护、人事管理、对外宣传等 张金龙 : 负责公司供应系统及仓储运输相关问题 王娜:负责财务管理,资金保障及业务部门等相关问题。高世敏:负责生产管理、车间人员疏散等 刘志勇:负责设备安全、消防安全、工程抢修等 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8.4 经费保障

公司财务管理部应当设立应急救援专项经费,作为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经总经理审批后,列入年度预算。财务管理部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及时支出响应款项,保证应急救援的资金需要。

8.5 其他保障

8.5.1治安保障 公司应当迅速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治安警戒、管理。加强对重要场所、人群、设施、设备和物资的防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及时疏散现场职工。8.5.2技术保障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成立公司突发性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研究突发性事故应急救援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相关技术帮助。培训与演练 9.1 培训

公司综合管理部通过专家面授、公告栏、企业内刊、网站等方式,进行突发性事故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事故灾难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设备、设施基本处置等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提高员工的抢险、避险、自救能力。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的危机管理培训。

9.2 演练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演练的监督指导。按照《山西迈迪制药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全员参加的应急救援演练,做好演练记录,进行演练总结,并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10奖 惩 制 度

一、目的: 为严明纪律,奖惩分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全体员工。

三、原则:对员工的奖惩实行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惩为辅的原则。

四、奖励办法:

(1)本公司设立如下奖励方法,酌情使用:

1.通告表扬;

2.记功奖励;

3.晋升提级;

(2)有下列表现的员工应给予通告表扬

1.品德端正,工作努力,有具体事迹者;

2.维护工厂利益,为工厂争得荣誉,防止或挽救事故与经济损失有功;

3.一贯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且有事证者; 4.有其他功绩,足为其他员工楷模;

(3)有以下表现的员工应给予记功奖励。

1.思想进步,文明礼貌,团结互助,有具体事迹突出;

2.完成计划指标,经济效益良好,且有具体事迹足以为证者;

3.向工厂提出合理化建设,为工厂所采纳,而成效者; 4.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气,事迹突出者;

5.节约资金,节俭费用,事迹成效者;

6.领导有方,带领员工良好完成各项任务而成效者;

(4)有以上表现,公司认为符合晋级条件的予以晋级奖励。

(5)记功程序如下

1.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部门提名; 2.人事部和行政部审核;

3.公司总经理批审;

五、处罚办法

(1)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以下处罚:

1.口头警告;

2.书面警告;

3.辞退;

(2)员工有以下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处分

1.在工作时间聊天、嬉戏窜岗、滋扰、打盹、进食看报纸、听MP3或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工作时间内擅离工作岗位者或无故迟到、早退;

3.因过失以致发生工作错误情节属实者;

4.妨害现场工作秩序或违反安全卫生工作守则;

5.无故不参加工厂安排的培训课程;

6.不遵守主管人员指挥;

7.浪费公物情节属实者;

8.员工或监督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

9.员工证外借或不守厂规者及未按要求佩戴厂牌者;

10.出入厂区不遵守规定或携带物品出入厂区而拒绝保安或管理人员查询者;

11.破坏环境卫生。

(3)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予书面警告处分: 1.对上级指示或有期限之命令,未申报正当理由而未如期完成;

2.因疏忽导致机器设备、办公设备或物品材料遭受伤害或伤及他人;

3.在工作场所喧哗、嬉戏、吵闹妨害他人工作;

4.未经许可擅带外人入厂参观;

5.携带危险物品入厂;

6.在禁烟区吸烟者;

7.投机取巧,隐瞒蒙蔽,非法谋取个人利益;

8.对同仁恶意攻击或诬告、伪证而制造事端;

9.在工作时间内擅离工作岗位,旷工、怠者;

10.涂改考勤卡,代替他人打卡或接受他人打卡;

11.对本职工作不能胜任者;

12.同一事件,两次口头警告,按书面警告处分;(4)员工有以下行为者,给予辞退处分

1.违反国家法规、法律政策和工厂规章制度,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者;

2.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者;

3.擅离职守,导致事故,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4.泄漏生产或业务上机密;

5.违反工厂规定带进出物品;

6.遗失经管之重要文件、机件、物件或工具;

7.撕毁公文或公共文件; 8.擅自变更工作方法致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9.拒绝听从主管人员合理指挥监督;

10.违反安全规定措施致公司蒙受重大伤害;

11.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制造私人物或利用工厂资源制造私人物品;

12.造谣生事,散播谣言致公司蒙受重大不利;

13.偷窃同事或工厂财物;

14.于受聘时虚报资料,欺瞒公司者;

15.对上级或同事实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为;

16.违反劳动合同或工作规则情节严重;

17.蓄意损坏公司或他人财物;

19.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动指挥,或无理取闹,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者;

20.拒绝执行总经理、经理或部门领导决定或工作安排,干扰工作者;

21.工作不负责任,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者;

22.疏忽职守,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或经济损失者;

23.滥用职权,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公司资材,损公肥私,造成经济 损失者;

24.财务人员不坚持财务制度,违背原则,造成经济损失者;

25.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赌博、流氓、斗殴等; 26.挑动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者;

28.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

29.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行为者;

30.组织、煽动怠工,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要挟领导,严重扰乱公司秩序;

32.在禁烟区内吸烟或引火,在工作中酗酒滋事妨害生产秩序;

33.经常违反公司规定屡教不改;

34.因行为不当,公司无法再对其信任与信用;

35.其他重大过失或不当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36.一年内接受三次书面警告信者; 37.利用公司名义,在外招摇撞骗者; 38.在公司内打人或互相打骂者;

员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玩忽职守、不服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临阵脱逃行为的,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理。附则

11.1 术语和定义

11.1.1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11.1.2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11.1.3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11.2 应急预案备案

应急预案经公司法人代表批准后实施,并报清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清徐分局备案,留公司综合管理部存档。

11.3 维护和更新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应急情况的改变,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对本预案进行更新和维护。本预案每三年修订一次,并由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11.4 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综合管理部负责制定与解释。11.5 应急预案实施

阅读教学中尊重文本、超越文本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尊重文本;超越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识码】A

学生从阅读文本到超越文本,阅读教学是一个过程。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体,他们大都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是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挖掘出来。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分两种,第一种模式是重在学生的知识理解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按照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运用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虽然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固定套路,便于学生分析文章,但这种模式却在另一个方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缺少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乐趣。这种模式知识一种程序教学模式,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而另一种教学模式则是强调语文教学的发展性,忽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提问学生,让学生完全独立地思考,却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也不教他们学习的技巧,只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等的发展。这两种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不能够做到全面发展学生。它们有两大共同点:一是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学生,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不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二是两种教学模式都以理解为重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知识,理解文章发展,以此来发展学生智力。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并且只是让学生分析文章却没有教学生运用学习技巧去理解文章知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感情、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爱上阅读,学习好语文知识,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做人,长久地坚持阅读,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理解、欣赏以及自如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文本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久远的。”作为语文教师,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做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感觉世界和多彩的经验世界,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怎样都好,除了理解者自身的因素以外,还取决于文本。所以,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的同时,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用文本中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引导、感染学生。

三、加强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创新自我的情感活动,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味文本带给读者的深刻内涵,运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审视文本,在创意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语言表达,并获得自己独特的对文章的见解,以此来提高自我阅读意识,达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文本。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有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责任以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从感悟中质疑,并养成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阅读生活中善于质疑、喜爱研究、探索求知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并让其他学生帮助、参与讨论,共同探究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讲解疑难,同时还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使知疑问难成为阅读教学的最深入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以及道德修养,帮助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五、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与学生单方面的交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主,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就要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机会,不过多拘束学生。

六、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往往会是不同的作品。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广开言路,谈谈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采取学生的见解纳入教学范畴,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不断创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学生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应给予尊重,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超越文本。

总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引领学生超越文本,获得知识。教师应把握好文本,不能让学生只留连于文本表面。要教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深刻、更扎实。学生在阅读时要跳出界限,多阅读课外文本,得益于课外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本领,不仅要让学生阅读,更要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把学习方法的培养看作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同时也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思想品质,树立崇高理想,提高学生领悟语文人文性的能力,从而提高知识素养。

文本 篇7

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文本特点,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世界。

1. 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中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初读文本时, 教师要抓住体现文本内涵的关键词、重点段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其在自觉主动的探索中走进文本。例如, 《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我对这句话进行了整合, 把它分解成了这样两个问题:“儿童多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紧扣文本内容设计的两个问题, 促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调动了他们走进文本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阅读探究中直奔文本内容。

2. 创设文本情境———在感知中走进文本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的人物、表达的情感才会产生亲切感。教学时, 教师运用音乐、图画、视频、语言描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生动、可感的文本情境, 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使其在情境中与文本亲密接触, 体悟文本意蕴。教学《水》一文时, 因为学生没有与作者一样的生活体验, 没有对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现状的了解, 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饿水”的心情。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缺水地区“土地干裂”的图画、人们挑水取水“排成长龙”的图画等, 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我国部分地区严重缺水, 人们生活因为缺水十分困苦及人们对水的渴望, 他们获得了最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 较为深刻地体悟了文本的背景及意蕴。

3. 创设想象情境———在揣摩中走进文本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开掘文本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想象, 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使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走进文本, 体悟文本内涵。例如,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 我抓住文中的三句话创设想象情境。一是抓住“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 洗衣、烧饭、插秧、挑柴, 样样活儿都干……”引导学生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境, 想象姐弟在一起无忧无虑开心生活的情境。二是抓住“一天, 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 眼泪直往下流”这句话, 引导学生想象姐姐是如何的痛苦, 孙中山又是怎样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的。三是抓住“‘你年纪小, 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引导学生想象孙中山站在门外, 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 他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创设的三处想象情境, 情感上层层递进, 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内心中感触自然生发, 真切地体会到了缠足给姐姐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 更是心灵上的伤害,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感悟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妇女及其家庭造成的严重伤害, 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这一教学难点。

4. 创设品读情境———在体悟中走进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品读机会, 并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走进文本, 加深对文本的体悟, 获得情感的启迪和升华。例如,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 体会谈迁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重点。为此, 我适时创设品读情境, 补充了史书中记载的谈迁向朋友诉说他在北京境况的一封信的内容:“谈迁一身破袍衫, 一副穷酸相, 为求一手史料拜访达官名士, 受尽冷遇和白眼。有时候, 他在京师郊外跋山涉水, 寻访遗迹。为此, 他时常迷路, 只好去向农夫和牧童们问路。别人都笑他又傻又痴, 他却一点也不在乎。当他来到崇祯皇帝的陵墓前时, 他久久不忍离去, 还在小纸片上飞速抄录碑文……”背景资料的适时补充, 让谈迁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在品读中悟情, 在品读中感慨, 在品读中走进文本与谈迁共呼吸、同悲喜, 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的悲凉与孤寂, 体会到他坚定的信念。

5. 创设互动情境———在思辨中走进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围绕文本的重点、难点、矛盾点、空白点等创设或对话、或讨论、或合作、或辩论、或交流的互动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积极的思维中走进文本。例如, 《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 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 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 身体又不好, 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 医生才勉强答应。”这段话中留有较多的空白点:“孔繁森为什么要晚上去献血?”“孔繁森是怎样向医生请求的?”“医生是怎样拒绝他的?”“孔繁森又是怎样再三恳求的?”教学中, 我以此为互动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讨论、表达,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演一演”再现“当时情景”,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 文本文字转化成生动感人的画面, 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发丰满。

二、立足语用, 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教学, 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体悟文本内涵, 受到情感熏陶, 还要带领学生适时走出文本, 发展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1. 关注价值取向———在“说一说”中走出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 需要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文本, 汲取生命的底色, 形成生命的智慧。例如,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过程中, 当学生被高原柳不屈服于命运, 坚持不懈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所震撼时, 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一是“假如你现在来到了青海高原, 来到了这株柳的面前, 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二是“一株柳的生活经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有学生说:“一株柳, 你以顽强的意志, 不屈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也有学生说:“当命运对我们不公平时, 当我们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埋怨、屈服只能是毁灭, 只有选择抗争, 才能成就希望, 创造生命的奇迹。”学生在走出文本的“说一说”中内化了情感, 再一次走进了一株柳的精神。

2. 依据文体特点———在“写一写”中走出文本

文本 篇8

文本层次论, 是新批评文学理论批评中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也是文论家探讨文学文本存在方式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文本, 认为文学文本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分为多个层面。首先, 现象学家茵加登大胆地提出了“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1]的思想, 确证了文本是以结构的方式存在的。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认可了茵加登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的思想, 并在他们的论著《文学理论》中, 对每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这些层面是: (1) 声音的层面; (2) 意义单元; (3) 意象和隐喻; (4) 诗的特殊世界; (5) 模式与技巧。[2]中国古代, 对文学文本层次不像西方那样有明确的论述, 但早在东汉时期王弼就在《周易略例》谈到言、象、意三个层次。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许多理论家对文本层次多有研究, 尤其是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 他在总结前人文本层次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文学文本三层次的理论: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文学意蕴层又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3]这一理论的提出, 不仅将英格丹和新批评的理论中国化了, 而且使得经典文本的层次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教学与实践中, 我们认为文本层次论还可具体为以下几个层面。

1.语言层面。我们认为, 这里的语言包含局部语言特征和整体语言特征。局部语言特征譬如比喻、复义、悖论、反讽、张力等等。在文本实践过程中, 我们更倾向考查文本的整体语言特征对文本意义的影响。比如文体 (书信体、祭文等) 、对话、文本结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语言学模型等。这一层面需要采用新批评的细读方法, 只有反复的阅读, 才能发现影响全文的关键词、文本的症候以及文本的断裂处, 正如王一川在《文学理论讲演录》所说的发现“富有特殊意义的个别点”, [4]正是文本的这些细微处、或个别点, 把我们引向文本的较深的一个层面。

2.第二个层面是艺术形象层。同类型的作品侧重点有所不同。叙事性作品主要指人物、事件、场景;抒情性文本指意象、文本叙述的生活内容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当然, 在抒情性文本中叙事是为情感服务的。在具体分析中我们认为第二个层面与第一个层面之间有着必然紧密的逻辑联系, 这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3.文本的深层意义。这是基于上述层面阐释而发掘的“深层隐伏的无意识语言及其意义”, 也是童庆炳先生称之为的“哲学意味”。在文本中, 文本的深层意义是潜藏在文本深处的, 表现在文本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症候、一种暗示、一种象征, 但是, 它时刻召唤着读者积极地参与创造与发掘。如果没有读者的主动参与和二次创造, 文本的深层意义就只能永远沉睡, 而无法真正浮出水面。

文本层次论如果到此止步了, 这也就是人们反复批评传统形式主义新批评将文本与社会语境相隔离的局限性。其实, 有的文本还向语境开放着, 即把上述层面的阐释放到特定语境中去作具体的阐释, 并联系作者的生平, 揭示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微妙而又重要的联系。

文本层次的理论, 把作品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分成不同的层面, 为我们阐释语文课程中经典文本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武器。为了说明文本层次论在阐释经典文本中的可操作性, 本文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 说明这种理论如何有利于挖掘文学文本的深层意义或潜藏文本。

二、“文本层次”论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潜藏文本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存在表面文本与潜藏文本, 如果我们带着“文本层次”论的视点去观照, 潜藏在文本深层的意义便会浮出水面。

1.文本结构:明月升起、高悬、西斜、沉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可谓别具一格。诗人是以明月的运行———升起、高悬、西斜、沉落来结构全篇, 正如吴小如说:“‘月’则代表时间, 诗人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 一直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 概括了前一天的夜幕初临到次日清晨的曙光乍现, 概括了完整的一个夜晚。”在这样一个晚上, 诗人从春江花月中感悟到什么?

2.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短暂人生仍有诸多遗憾

阅读全文, 我们发现在辽阔无边的宇宙, 作者的感悟从先遭遇宇宙自然到春江花月夜, 继而又俯视人类, 最后回归人间生活的视点变化。

(1) 明月的升起:人与自然的相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文章一开篇, 诗人就由“江”及“海”,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出浩瀚无垠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与海齐平, 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生”字,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动态生命。只见银白色月光把他的光辉洒向人间, 使人感到大千世界, 明月的光辉无所不在。

随着曲折奔腾的江水, 诗人的目光落在大江两岸鲜花盛开的原野之上, 但见在银白色月光的映照之下, 两岸万紫千红的群花就像既多且密的小雪粒一样晶莹剔透。此时此刻,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笼罩在月光之下, 就像空里流泻着白色的霜;江岸的白沙也已与月光融为一体, 不知何者为月光, 何者为白沙, 天地浑然只留下皎洁明亮的月光。至此, 春江、春花、春月逐层写出, 作者的描绘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 逐渐将高悬的明月从春江花月夜中凸现出来, 加以关注。

(2) 明月的高悬:遭遇永恒, 追问明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 月明星稀, 诗人遥望这一轮明月, 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涌上心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大江两岸是哪一个人第一个看到这独照千古一轮明月?明月又是哪一年将他的光辉洒向人间?就在诗人遭遇永恒时, 我们似乎也跟着诗人搭乘着宇宙荒流, 穿越寒武纪 (三叶虫) 、侏罗纪 (恐龙) 、白垩纪 (剑叶象) 、进入人类纪……。然而, 在人类纪是“人生人死、人死人生, 相代以来, 无穷无尽, 并不见一个古人……;月圆月缺, 月缺月圆, 年年相望, 只自如此, 从无两样明月。人哪里及得月之常在”。突然无限大与无限小的对比横亘在我们面前, 人类骤然间就意识到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悲凉、感伤、惆怅涌上心头……。其实, 从单个个体的生命来看,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转瞬即逝, 也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 才彰显出生命的价值;何况从人生整体来看, 人类又代代相传, 无穷无尽。正像“长江送流水”一样, 日夜不停的向东流失, 却又浩浩荡荡, 无穷无尽!作者在感伤的同时, 又暗示了另一重人生感悟:人类还有永恒的一面。于是欣慰转向沉思!

下半部分, 诗人将视点转移到人间, 转向生命个体的存在———在有限的人生, 那里最常演绎得是什么?阅读文本, 我们发现诗人没去关注人间金戈铁马的英雄生涯, 也没涉猎绞尽脑汁的仕宦生活, 而是转向了像明月一样永恒的离别相思之情。

(3) 明月西斜, 作者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 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看出, 诗歌的下半部分作者由广阔的江天转向人间的游子思妇, 由仰观宇宙之大而关注人间相思。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本来就是《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一大主题, 但在张若虚的笔下, 诗人是从思妇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借“帘卷不去”、“拂了还来”的月光, 细腻地抒发了思妇挥之不去、绵延不绝相思之情;又巧妙地让思妇心生愿望———愿意追随着月光飞到游子的身旁, 月光岂可追逐!思妇进一步产生托付鸿雁鱼龙传信吧!可鸿雁飞得再高也无法逾越月光, 鱼龙潜跃的再深也只不过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澜, 这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啊!“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果游子能在春天过去一半后及时还家, 还不算辜负美好的春光, 可怜春半不还家。就在此时此刻, 时间仍急匆匆地向前流逝着,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又西斜!女性视角的独特运用, 把思妇曲折的相思之情细腻地传达了出来。

(4) 明月的沉落:游子思妇无法团聚的遗憾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最终作者又转来写月, 与开头形成呼应。月已西沉, 落入到海上升起的茫茫的海雾之中, 而思念中的人却仍然天各一方, 无法相见。“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样一个月夜之中, 诗人感叹不知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归, 如愿以偿?诗人深知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这难以派遣得相思之情与无穷无尽的遗憾, 恰如落月得余晖一样, 飘飘洒洒地落入到江边黑沉沉树林之中。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评曰:“此将春江花月夜一齐抹倒, 而单结出个情字, 可见月可落, 春可尽, 花可无, 而情不可得而没也……千端万绪, 总在此情字内, 动摇无已, 将全首诗情, 一总归结其下”。

诗人在诗歌的下半部分俯视人间有限的人生时, 我们看到那里演绎的不是人世间欢乐, 不是深重的悲苦, 而是挥之不去的惋惜与遗憾!

3.文本深层意义———感悟有限的人生、思索生命的价值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有整体性特征, 知觉是对象的整体知觉特征的把握, 而不是单个的零星的感觉相加之和, 比如一支曲子, 它尽管由单个的音符组成, 但一当组成之后马上出现单个音符所没有的新质, 格式塔质。回到《春江花月夜》文本中, 拆开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反映作者的宇宙意识———宇宙的永恒, 人生的短暂, 第二部分在有限的人生中, 作者叙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但是这两部分一旦被读者的心灵组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格式塔———作品的深层意义。其意味不是前后两部分所具有的, 也不是这两部分的机械相加之和。它让我们思考:宇宙是永恒的, 人生是有限的, 与永恒的宇宙相比, 人生就是一个瞬间, 可在如此有限的人生中, 还存在那么多的惋惜、遗憾 (游子思妇天南地北, 无法相聚) !我们不禁思考在如此有限的人生, 我们能不能不离别?能不能总长相厮守, 好好把握青春?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人的一生中不得不离别, 不得不充满那么多的遗憾, 在有限的人生, 人究竟应当怎样存在?这样, 文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组合使《春江花月夜》文本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 让读者惊醒, 并体会一种思考的快乐。

清代王闿运称赞这首诗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也认为“这是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我们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 是因为这首诗让我们在一段具体的时间 (明月升起、高悬、西斜、沉落) 瞭望到宇宙无限的运行轨迹, 同时真切地感悟到个体生命瞬间的人生。这种无限大与无限小并置的尖锐对比, 会让所有的人对个体生命的情感困境———转瞬即逝的生命存在感到震惊、惊悚, 并进而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 《春江花月夜》表面看来是人类面对生与死这一永恒的困境所产生的感伤与焦虑, 实际在作品深层引发的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深深的思索与把握, 是诗人强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表现。在这里, 作者感叹生命短暂, 不像汉末魏晋时是因为眷恋生命恐惧死亡;作者揭示短暂的人生又有许多遗憾, 也不是要高呼“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飘尘, 何不策高足, 先据要津路”去及时行乐, 而是忧虑个体生命的价值如何才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 《春江花月夜》在一段具体的时间内 (明月升起、高悬、西斜、沉落) 又熔铸了对个体对生命的思索, 体现了文本的深邃。

多年来, 我们在教学中很少进入到《春江花月夜》中的深层意义,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构建“文本层次论”的理论视野, 并对它进行由浅入深的阅读, 从而忽略了文本深层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思索。

文学经典的意义是丰富而复杂的, 因此它能给读者提供多种阐释的可能性, 并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探险的快乐。但是,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千篇一律地使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那么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深层意义。只要我们树立文本多层立体结构理论, 反复由浅入深地对经典文本进行阅读, 并尽可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的其他文本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就有可能探测到掩盖在经典文本表层下的深层意味, 从而对经典文本较好地进行阐释与教学。

参考文献

[1]茵伽登.对学作品的艺术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2]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 198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篇9

那么, 到底有哪些“文本”与主文本构成互文本?一般而言, 这里的互文本可以是其他前人的文学作品, 也可以是主文本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 还可以是其他文学遗产, 甚至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历史文本。下面从中学文本解读的实际要求出发, 梳理出互文本几种常见的类型。

一、同类文本

互文本来自同类文本的最多。此处的同类, 既指情节、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同类, 也包括主题、语言风格等内容的同类。为了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主文本的主题和特性, 我们就可以借助与主文本在某一方面存在相似或同一的互文本来和主文本进行比对, 参照, 从中发现差异性, 捕捉文本意义生长点, 挖掘文本深层意义。

同类文本能与主文本提供比较的参照, 让文本解读更加通畅而到位。这里, 以孙绍振教授解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

首先, 《沁园春·雪》中的“雪”和《卜算子·咏梅》中的“冰”, 在意象的情感价值上是不一样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冰”, 是一种逆境严酷环境的象征, 与花枝的俏丽是对立的, 而烂漫山花的想象, 是战胜了严酷冰雪的预期。《沁园春·雪》中的“雪”是不是这样的呢?从最初几行诗句来看, 好像格调相近:“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其中的“封”字, 至少给人某种贬义, 但是, 下面“万里雪飘”的“飘”字, 则似乎并没有在贬义上延伸下去。“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贬义显然在淡化, 壮美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很奇特的。严酷的冰封作为一种逆境的意象, 与对严寒抗争的情致联系在一起, 早在唐诗中就有了杰出的经典,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塞诗人把严酷的自然条件当作一种美好情感的寄托, 诗人感情豪迈, 变酷寒为美。“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著”, 冰雪毕竟是与苦、寒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 冰雪却没有寒的感觉, 也没有苦的感觉。冰封和雪飘, 本身就是美的。

孙绍振教授的解读, 巧妙借用同类文本:既有作者的《卜算子·咏梅》, 又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样进行互文性解读, 就能够准确把握住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表现的追求严酷美感的独特美学意蕴。

二、删节文本

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 常常对选入教材的文本进行“二次创作”, 因此编入教材的文本和作者文本常常有出入, 有的“动手术”不多, 影响不大, 但如果删去的是一些关键部分, 对文本的解读可能就会带来的结果。这时, 就需要把删节文本作为解读主文本的互文本。例如,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我的叔叔于勒》, 在选作课本时, 就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

开头部分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 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5 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 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 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 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结尾部分是:“此后我再有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5 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 其缘故就在此。”

如果对这个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 再结合小说中约瑟夫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 因而可以概括出“同情说”的主旨: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 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而这样的互文性解读, 可能比“金钱关系说”更接近作者文本的本义。

不仅如此, 还有许多文本就是节选部分。这时, 原来的“部分”成了主文本, 而原来的“主体”反而构成了互文本。例如, 解读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一般会侧重于云南歌会三种不同场景的民歌对唱, 感受其中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其实, 《云南的歌会》节录于沈从文散文集《新景与旧谊》中的《过节与观灯》, 该篇分三个部分, 《云南的歌会》又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一段。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解, 《云南的歌会》 一文应在沈从文于1963 年回忆云南过节的文本体式上展开。聚会很热闹, 跑马赛马是其重头戏运动, 但沈从文却对其并不感兴趣, 反倒对歌会的对歌情有独钟。原因就在于歌会的对歌, 唱出了人们对生命的颂歌, 这种激情表演, 成为跑马节上最精彩的活动。再联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之年, 人的生命在天灾人祸面前脆弱不堪。因此, 沈从文选取跑马节上独具意味的歌会对歌作为重点, 言此意彼, 寓含生命的哲学, “生命的颂歌”才是节选部分《云南的歌会》的主旨。

三、原型文本

不少文本虽然在表达、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 但却有着共同的原型, 从而构成原型互文性, 它一般存在于叙事性文本当中。一方面, 由于原型本身的限制, 而使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文本解读的空间相对稳定;另一方面, 由于作者主观取向的不同而使文本呈现不同的面目和版本, 从而使其丰富多彩而寓意十足。例如, 蒲松龄的《范进中举》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情节是胡屠户打一巴掌治范进的疯病。其实, 这个故事并不是蒲松龄的首创。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 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 喜极发狂, 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日:‘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 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 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 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 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 惧之以死, 令其忧愁抑郁, 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 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原来,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脱胎于这个故事。如果二者进行互文性解读, 就会发现科举时代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情绝非仅有, 而是时有发生, 并在儒林中作为趣闻到处流传, 此其一;其二, 原型文本表达的重点是突出袁体庵医术之神, 而到了吴敬梓这里, “疯病”相同, 但治病的方法却变成了“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蒲松龄对封建科举制度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情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 于是, 他在原型文本基础上, 巧妙改编, 借这个看似荒诞的疗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倾向, 那就是对戕害人、异化人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疾。

四、阐释文本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 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 这时, 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 《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 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 同样是神, 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对此, 东晋玄学家张湛这样注释:

“《山海经》云:‘山海神皆执蛇’”, “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少可以高大, 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累土, 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 不期朝夕, 则无微而不积, 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 与刀剑相磨不已, 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 则丘壑消盈, 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 未能推类也”。

原来, 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 他们“惧其不已”, 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 无山, 山神居何处?无海, 海神司何海?因此, 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如此一来, 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 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 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 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文本 篇10

郭枫的散文灵秀而飘逸, 长于创造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冷峻的笔触往往直指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现实世界, 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童心飞扬、想象奇幻的抒情散文, 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赋予了小甲虫以生命、侠义、美丽和智慧, 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桃花源。

一、文题:召唤童心

读文须从读题始。乍看题目中的“村落”一词, 读者脑海里便会浮出“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的画面。然而, 再看“村落”的前缀———“草虫”, 就不能不引发读者心生疑窦并产生阅读兴趣:生活在“村落”乐土里的“村民”, 不是我们芸芸众生, 而是群居生息于草丛中的虫子。这草虫何以有村落?———正是作者童心聊发吧?这村落是宁静闲适的, 还是喧嚣纷乱的?———还是睹文为快吧!

如同郭枫的其他散文作品———《空山鸟语》《九月的眸光》《生命的一抹》……“草虫的村落”这个题目不仅鲜亮, 而且制造了阅读的期待。它召唤着读者焕发无拘的童心, 与作者一同走向质朴的自然。倘若题目换成“草虫的世界”“草虫的生活”“昆虫记”等等, 就会失却这种召唤力了。

二、开篇:敞开童心

今天, 我又躺在田野里, 在无限的静谧中, 忘了世界, 也忘了自己。

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个“又”和一个“躺”字, 点出了作者与田野亲密接触的频率与姿态。田野, 正是作者远离尘世, 心灵得以憩息的一方净土。“静谧”何以是“无限”的?因为作者“忘了”人事烦琐的俗世, 甚至“忘了”自己, 进入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心灵的空间在无限延伸, 在无限敞开……

这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呢?找到原文的开篇读一读, 便可见分晓:这是一颗澄明清澈的童心。原文中写道:

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 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 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 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 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 用喜悦的姿态, 奔向田野的?

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 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 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 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 甚至, 我有时候, 放纵得像孩子一样, 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 躺在阳光里, 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上……

今天, 我又躺在田野里, 在无限的静谧中, 恬然的幸福之感渗透在我灵魂深处, 我变成一只空灵的贝壳;再也不去想忙碌的众生在做些什么?我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摘自《课外阅读》, 2005年2期)

读到这儿, 我们便能明白:这是“怀着一份稚气”的“又”, 这也是“放纵得像孩子一样”的“躺”。这一次游历, 既是童心的回归, 也是童心的绽放。没有童心的全然敞开, 何来大自然怀抱里无拘无束的神游?

三、幻境:放飞童心

作者的目光恰如一个可以推拉摇移的镜头, 追随着一只小甲虫的爬行, 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奇幻的画卷。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 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 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 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这是第一幅幻境。多么独特的感受呀!在作者奇妙的想象之中, 原本是细密的草茎, 却放大、幻化成了一座茂盛的森林;原本是人类的“我”, 却缩小成了一只“空灵的贝壳”;原本是小如蝼蚁的黑甲虫, 却成了行侠仗义的“游侠”。因为在这里, 跃动着一颗天真的童心, 洋溢着儿童的趣味。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对黑甲虫的“游侠”身份, 一个语气词“吧”, 带有几分猜测;而“一定”一词, 却分明流露着肯定。“游侠”, 在东方文化语境里, 是和“浪迹江湖, 云游四海, 行侠仗义, 超凡脱俗”等语词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是大自然的自由徜徉者;在西方文化意义中, 指的是一种巡林客, 他们以森林为家, 与动物为友, 与大自然之间总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总之, “游侠”是属于大自然的, 是大自然之子。“游侠”这一譬喻, 用于此境, 可谓非常贴切。作者还以一个特写镜头描摹了黑甲虫的英勇:“它虽然迷失了路, 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 终于走出一条路。”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 很多黑甲虫村民, 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 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这是第二幅幻境。与第一幅幻境一样, 也是先写村落, 再写村民。“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地方, 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村民。游侠远归, 一只娇小的小虫出洞迎接, 她是游侠的妻子, 妹妹, 还是母亲?从“意味深长”“对视良久”“一齐欢跃”等词语, 我们能读懂游侠不仅有侠骨, 还有柔肠;我们也能感受到虫儿间浓浓的亲情与聚首的幸福。作者想象之丰富, 感受之独特, 于此亦可见一斑。

第三幅幻境, 作者将镜头从黑甲虫游侠的身上, 切换到了走在“大街小巷”的“南国少女”———小圆虫身上, 切换到了村落访客———蜥蜴的身上。几只长有美丽花纹的小圆虫, 一只丑陋的蜥蜴, 经作者的童心同化后, 竟成了情意流淌的友好睦邻!

第四幅幻境, 作者将目光推移到村落的“两棵大树”上, “紫红的小果实, 已经被阳光烘烤得熟透了”。这是一个大自然所赐的浪漫音乐厅, 暖融融的阳光是舞台天然的聚光灯, 丰收的小红果是厅内绚丽的装饰。“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 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 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在作者的童心世界里, 甲虫振动翅膀的声音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有灵性的泉水声。这一比喻将无形的音韵化为有形的灵泉, 歌咏了甲虫音乐家们所创造的天籁的纯净与醇美。从这段话末尾的感叹号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第五幅幻境:在僻静的小路上,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 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 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 作者在思考,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责任感, 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 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还看见了什么呢?也许还看见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看见一对年迈的甲虫牵手漫步……我看到的将只有侠义、勇敢、美丽、友善、勤勉这些和谐、快乐的图景;而纷争、怯懦、邪恶、懒惰……在纯真无邪的童心里, 将会统统消失殆尽。

四、收篇:回味童心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 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的歌声”以拟人化的手法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那是一种把全身心交与大自然的沉醉啊!在“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沉醉地神游一下午后, 作者才被红鸠鸟的歌声唤回, 在行文上首尾呼应, 结构紧凑而严谨。

最后, 作者意犹未尽, 一再回味:“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能从“细密的草茎”之中寻觅到别人寻觅不到的风景, 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快乐天地”, 一定是拥有一颗童心的人!这“得意”, 恰是奏给童心的凯歌!

【王崧舟点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 它与西方的“模范读者” (即按照作者在文本里设下的机制来阅读作品的读者) 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批评学派曾经以“作品一旦完成, 作者即已死亡”的口号来刻意摆脱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 但矫枉过正, “作者”并没有因为新批评的一纸讣告“被死亡”, 相反,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 “作者”早已在西方复活。是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请注意, 毕竟都是“哈姆雷特”而非“哈利·波特”。为什么?因为作者确乎在文本里设下了某种特定的机制。因此, 以“作者”的视角细读文本, 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本案例中, 作为读者的教师一直小心翼翼地揣测和还原着作者郭枫的创作本意和用意, 尽管这种还原是读者自己的一厢情愿, 但我们不能否认, 这种还原是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的。

依托文本互涉深入文本对话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互涉 文本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2

所谓“文本互涉”,就是指两个以上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与相互参照,意在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其强调的是在对独立文本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其他文本之间的参照点。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本互涉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文本对话向更深处迈进。

一、相同结构文本互涉,习得文本写作手法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读写结合则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外显形式就是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师要善于将相同结构的课文进行互涉,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文本的写作手法。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和《桂林山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这两篇课文都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并且都是写景的。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结构和写法,让学生从写作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的,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从“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来体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比作者对小兴安岭和桂林山水景色描写的过程中,习得“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并且把这一写作手法进行内化,从而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相近人物文本互涉,理解文本蕴涵的意义

文本对话的核心是对文本语言所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如果阅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产生了偏差,这样的文本对话肯定是无效的。所谓文本意义,就是指文本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的作者所要体现的本质思想与内核。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些课文的人物形象是相近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死守书本”,而应依托相近人物文本,引导学生在互涉中理解文本意义。

例如,《黄继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和《小英雄雨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这两篇课文分别塑造了黄继光和雨来这两个战斗英雄的形象。黄继光和雨来这两个人物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具有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学《黄继光》这篇课文时,就要抓住其与雨来这个相近人物进行互涉,让学生讨论黄继光和雨来都不怕牺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两篇课文的文本意义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很多英雄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黄继光和雨来这两个相近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这两篇课文所蕴涵的文本意义,从而让文本对话更高效。

三、相似主题文本互涉,丰富文本的情感体验

所谓文本体验,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所蕴涵的意义及思想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富有体验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文本互涉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多种文本来阐释目标文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变得丰富、多元。

例如,《慈母情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两篇课文在主题上是表达伟大的母爱和父爱的,是两篇主题相同的文章。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时,就要充分发挥其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的互涉作用,先让学生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这就能够有效地为《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学生在文本互涉下,就能够有效地对这两篇课文所蕴涵的本质意义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完成文本对话的过程,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进行文本互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文本阅读的孤立化现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依托相同结构文本,在互涉中把握文本写法;依托相近人物文本,在互涉中理解文本意义;依托相似主题文本,在互涉中丰富文本体验,从而让文本对话在互涉中增值。

文本 篇12

然而, 一堂好课的标准真的是这样的吗?好课真的有所谓的几要素吗?缺了某些环节, 一堂课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吗?能不能就像小沈阳说得那样:“这个可以有”、“这个还真没有”。究竟是一课一得, 还是面面俱到;是还原课堂本真还是随波逐流……我想, 语文课应当是千姿百态的, 语文味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师的风格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篇课文是独一无二的。囿于理论深度与教学经验的欠缺, 我认为在文本解析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咬文嚼字, 关注文本细节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 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 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 深入理解。因此, 阅读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从小处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发散学生思维, 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我抓住“就这样”这三个字指导学生品读, 读出当时政府的无能, 列强的蛮横, 读出人们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烟消云散的无奈、悲愤。如《清澈的湖水》一文, 学生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 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 如何读出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的感觉, 教师抓住“正要”、“展翅欲飞”、“好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展翅欲飞”的雄鹰并未凌空翱翔而是蓄势待发,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用“微声美读法”读出湖水的静, 与下文小鱼跃出水面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轻重对比、动静结合, 读出课文的意境。

二、推波助澜, 碰撞思想火花

如《梅花魂》一课, 对于这样一篇结构并不复杂、主题意义明确的作品, 作为教师,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学生撇开了教师的引导, 只凭个性化的阅读, 到底能读懂多少呢?既然主题和结构都很容易把握, 那么课堂上教师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并不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内容, 那授课的价值有何在?所以, 我认为这节课的容量还是可以加大。这里的加大, 主要应该立足于一种需要———学生个体阅读的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 该认真准备的是:学生从这篇课文中会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这个故事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取向?如果说文本是一粒种子, 怎样才能让这粒种子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去, 让它成长为足以荫庇学生一生的浓荫。课的伊始, 教师抓住“三、二、一”展开教学:三即外公的三次哭泣;二是外公送给“我”的两份礼物;一指外公因“我”弄脏墨梅图而生气之事。先提取文章的脉, 再重点感悟外公的临别赠言, 通过多媒体播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舍生炸碉堡”的董存瑞……让学生体会“不低头折节”等语句, 以此来抓住文章的魂, 点击文章的心, 辐射文章的声。

三、反弹琵琶, 转换思维角度

在观摩全国首届教师素养大赛课堂展示环节中, 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的谭培霞老师教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让我耳目一新, 这节课的引人入胜处是教学深度的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并且在学中总结学法, 堪称典范。这节课谭老师先设计情趣导入:都在哪儿旅游过?随后揭示课题, 按要求读课文, 让学生解决字、词、句的难点。紧接着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按什么样的游览顺序写的?在与学生的交流后板书总结顺序:入山——双龙洞——外洞——孔隙——内洞。并及时教学写法:移步换景法。之后马上用一个睿智的问题引出教学重点:哪部分最惊险?最后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让学生也学着用自己身受的方法去描写一种事物。完成教学目标。因为比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三十分钟,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比较困难, 而谭老师用用自己不疾不徐的教学风格循循善诱, 很好地把握住课堂节奏, 得到听课者的一致好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在学生流连胜景, 叹为观止时质疑课题为《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为何不将毁灭的过程作为叙述重点, 而是浓墨重彩的展现当年的辉煌与美丽, 让学生在讨论、反思中明白作者的用意, 只有真切的走进这个瑰宝、这朵奇葩, 才能在失去时扼腕叹息……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 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 追问“光从这些语句, 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学生随后找出了“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当学生体会到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 真正感悟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 我就小结了用联系全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并鼓励他们在接下来的研读中多多尝试利用这种学法。

四、拓展延伸, 丰富文本外延

总是很佩服选编教材的专家们, 独具慧眼, 将一篇篇充满诗意的文章嵌入其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 岂不辜负编者的良苦用心, 而且许多课文选自名家名著, 作为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丰富对文本的感知, 如教学《窃读记》一课, 学生在跟随主人公经历寻觅书籍时的望眼欲穿, 希望落空时的沮丧惆怅, 饱读诗书后的欣喜惬意之后, 我适时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白, 与文本对话, 在学习其另一篇文章《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生们就特别有亲切感, 仿佛一下子就走进文本, 探寻作者的童年, 追忆流逝的美好时光, 经历重温旧梦的喜悦。再如教学《祖父的园子》, 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 感受她洒脱、精炼的文笔, 教学《争吵》一课, 阅读《爱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长此以往, 随着学生阅读积淀的丰富, 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

上一篇:音书下一篇:均值-CVa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