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个性飞扬

2024-11-02

激发个性飞扬(精选11篇)

激发个性飞扬 篇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课程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课程,历来都受到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比如说:如何推进语文学科的课程教育改革?如何推进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向前发展。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价值

(一)符合创新型教育的要求

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创新,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创新的时刻。 创新型教育一直都是中国教育的前进目标。只有在创新型教育体制下,我们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没有教育的创新,所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都是空话,这是我们所共知的道理。不得不说,创新型教育不只是说说而已,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个性化教学也是创新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想要好好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性格与学习态度。

(二)老师个性课堂的重要性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感知一理解一概括一巩固一熟练一练习这一固定的课堂模式,是我们永远也脱离不开的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真正依据自己的个性随性发挥的机会极少。其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老师在课堂中对课后习题的问答方面。老师会向学生提问课后习题,但并不是个性发挥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参照辅导书的课后答案给学生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以至于学生们并不能感觉到课程学习的愉悦性。很明显,上面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上述模式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发挥自己的独立个性。但是老师在教学中是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的,特别是在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否则就不能体现创新型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推进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教师个生化教学理念的形成

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意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也要自己对个性化教学有见解。要敢于向传统教育观念发起挑战,而不是一味按照传统理念循规蹈矩的呆板教学。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老师作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和研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让学生的分数成绩有多好,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不能仅把每一个学生的分数看成考核标准。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必须要有开放性的思想和包容性的态度,容许学生犯错误。只要学生敢于自主思考,错误并不重要,积极做好引导就是一个好老师,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是一个好学生。所以说,老师的个性化思想的形成,是个性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实践中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不应该总把自己作为课堂的权威,以自己为中心。老师需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互换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吸引性,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热情。思考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使自己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知识。多与学生的家长交流,从侧面尽可能多去理解学生的平日生活,并从更深层次了解自己的学生。老师一直在讲台上,一个人强行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的模式是不对的,需要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发掘课本问题的答案。传统观念的教育模式,只会让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好,成绩不好的就会越来越差。那样对有些同学是不公平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辜负了家长们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老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主席早就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学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改善学生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多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快速学习与吸收,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课堂知识重点,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结语

推进小学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从一些数据可以体现出来,据官方研究表明,语文的阅读能力与数学解题能力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81,与科学性研究能力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86。由此可见,语文的教学价值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想要教学体制改革更好更快发展, 必须先发展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激发个性飞扬 篇2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放飞思维 飞扬个性 篇3

一、艺术与生活

1.源于生活

画画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没有积累,孩子想画画也常常不知道从哪儿画起。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也正是这个道理吧。儿童画的题材、内容越是与儿童生活特别贴近,儿童就越容易发生共振,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那就让我们走进孩子的身边,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爱听的故事、爱读的儿歌、爱唱的童谣、爱玩的游戏中寻找儿童画的素材吧!

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两点:(1)素材必须是儿童感兴趣的内容;(2)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2.更高于生活

高于生活是因为它唤醒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融入了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培养创造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等。儿童画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儿歌、童谣、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根据故事、儿歌想象画面的情境,用游戏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然后把其中的景象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去寻找儿童画的素材。

二、寻找儿童画的素材

1.画故事

儿童喜欢听故事,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故事中的角色和发生的背景、情况做有趣的想象。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故事的意境、有趣情节如何表现的研究中。在这一类型的“画故事”课中我通常采取这三种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1)教师讲述学生熟悉的故事,以现有的故事题材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创作;(2)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3)让孩子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了《奇妙的旅行》的主题创作,孩子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有一个孩子画出了自己来到了侏罗纪时期和恐龙一起游玩的场景;一个大胆想象的男孩则画出了食物在自己肚子中的奇妙旅行……孩子们在整个画故事的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历的不单是一个故事的创作,更是一次次有趣的独立创作的心灵体验。

2.画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小兔子乖乖》《摇呀摇》……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都是孩子们熟悉、会念的,他们对此都是非常地感兴趣,其中的内容也符合儿童的年齡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通过引导孩子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创用自己的画笔勾勒、描绘出来。

3.画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儿童在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种类繁多的儿童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利用儿童游戏,开展游戏绘画活动,基于儿童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儿童将这种快乐的儿童游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培养儿童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津津有味地体会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和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表达的愉悦。《捉迷藏》《老鹰捉小鸡》《丢手帕》《跳房子》《踩高跷》这些是孩子们熟悉会玩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画,其乐融融。

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儿童画的素材,缺少的是发现儿童画素材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儿童画的素材,用我们的心去体验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让写作“个性”飞扬 篇4

那么, 如何还写作以个性, 让学生作文具有个性化的鲜活色彩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鼓励创新多元化表达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畏难情绪, 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离奇的重大事件, 而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受。其次, 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情景, 提供包蕴丰富的话题、运用各种各样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丰富魅力的讲解等, 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情景,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教师应及时鼓励。当代的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很不成熟, 或许还不很正确, 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 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 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主要内容。在一次写作中, 我给了这样一则材料:“一条小虫连续爬上墙壁是多次都摔了下来, 但它还在继续往上爬。”对此, 一般性的思维仅局限于赞美小虫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而通过求异性思维, 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呈现了出来, 有学生表达这样的观点:该放弃时就放弃, 顽固的人认死理、不自量力, 等等。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地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 教师要注意去发现, 大胆去肯定, 积极去引导。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 并且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感受生活, 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与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 只有从生活中才能提炼写作素材。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食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留心生活琐事, 关注社会热点, 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高尚情操, 让自己生活丰富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响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主创新, 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多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增进人生阅历;走进图书馆, 多读书, 读好书, 激活思维, 放飞心智, 用自己的灵魂与社会对话, 与自然交流, 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和人格。这样, 学生不仅会有写作之泉, 而且会有人格濯亮之泉。

三、悉心呵护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个性化的作文表达, 可以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景物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 可以采用不同文体放飞个人特长, 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但说到底, 作文是一门“语言艺术”, 是需要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也往往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事实上, 学生作文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学生腔”是非常普遍的。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生活深入感悟、扩大学生阅读量、对语言进行科学训练外, 还要肯定学生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灵性表达。请品味一下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妈妈, 风把我推到了。”“泪水挂在它写满春意的脸上。”“新晒过的被子有阳光的味道。”“取, 一定要取之有道, 要知道需要什么, 什么重要, 什么必要。”其实, 这些极富文学意味的“语丝”, 这些渲染了主体“感情色彩”的东西, 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常格”, 显得那样飞扬灵动, 富有韵味。细心呵护这样的“语丝”, 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创造力的“灵性”。

四、改变传统评改方法, 提高评改实效性

师生互动 个性飞扬 篇5

——摘自《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宛如清新的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和风细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这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中,让我们用实践重新审视了教学,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变为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在民主和谐学习氛围里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于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于是生与生、师与生在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在合作中开阔了视野;于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已不再是口号,在教学实验的沃土上已蓓蕾绽放。

虽然我的想法还不够全面,我的做法也不够成熟,但我愿以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一课为课例,浅谈我对师生互动这方面的认识。

一、查阅资料,师生共“找”

《识字5》是一篇通过猜谜语来识字的小短文,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收集谜语,我也没闲着,与他们一样也准备了些字谜,师生一同行动找谜语。课前导入时,我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出了一则谜语猜,接着再找两个学生出谜语猜。刚一入课,师生就互动起来,彼此不再有距离,师生马上进入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播放音乐,师生共“舞”

一年级小学生需要在20分钟左右休息二、三分钟。律动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活动,所以我把它带进课堂,让学生得以轻松。律动是指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节奏作各种简单的、有规律的动作。于是播放《小雨沙沙》时,我很自然地站在讲台上领着他们欢快得跳起来,我们一同开心的舞动。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可使学生身体各部分配合协调、富有韵律,灵敏地感受节奏和发现节奏,也可使学生学习热情又高涨起来,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三、接受挑战,师生共“闯”

为了防止这些小孩子上课分神,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地用新鲜事物吸引孩子。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于是,我以“闯关”的方式设计了四关:读文---识字---猜谜---写字,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每次闯关前大家互相加油,闯关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庆祝,或击掌或雀跃过高呼。总之高兴溢于言表。我也以朋友的身份画一个笑脸以示祝贺,他们就更有信心接受挑战了。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高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需要教师用合理化的教学行为去拉动,需要教师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去促进。就这样一关又一关,师生共同闯,终于圆满完成闯关任务,我们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粘贴图片,师生共“板”

合理而新颖的板书也会吸引孩子们,更何况黑板上我还为他们留下了一块施展的空间呢!我想这样设计板书:

(众) (秋)

上面贴图,下面写出谜底。教学中,我找学生把剪好的三个纸人交给他们,让他们根据谜面的意思贴图。贴后问他:为什么这么贴呢?这部分既包含谜底的字型结构,也包含它的意思,此为教学重点。如果学生能贴对,那就证明他已明白了。学生根据“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在前两个跟”的提示贴对,也讲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的含义。揭示谜底后,我板书“众”字,学生就真正明白了。第二则谜语贴图时,他们就更有经验了,说得头头是道,谜底不攻自破。这样黑板上也留下了师生共同的杰作。

五、集思广益,师生共“编”

教师变,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变;教师的创新,必然激励学生的创新。新则奇,奇则有趣,趣则又能生新,新则又能提趣。这样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就是互动提高的过程。因此我在指导学完第一则谜语后,小结编谜的方法,学完第二则谜语后我要求仿原文,给“香”编了一则谜语。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后,编出一个“上边绿,下边红,上下相遇味道好。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爱挂天空”的谜语。这并非是唯一的答案,画线地方有多种设想,经过集思广益,我也帮忙修改,我们共同编出了多则较为精彩的谜语。他们读谜、猜谜,又编谜,这些孩子多了不起呀!

六、小组合作,师生共“学”

新课程标给语文课程带来很大的转变,就在于教学的内容更广了,选择面更宽了,侧重性更强了,教学形式更丰富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好与坏,更侧重于注意学生学习之间的交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新课程的学习是师生共学、生生互学的学习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贯穿课堂,提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同年龄的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和观点,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理解地批判性信息,因此,我在学生合作学习时,适当的给予指导和帮助,也产生了师生互动的效果。

比如教学本课第二则谜语有些难度,所以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交流时,我也蹲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讨论,交换意见,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总之,语文教学要有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这一师生同场构建的过程中,师生互相敞开心扉,进行多信息的交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学生走进自己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会心态开放、个性凸显、创造性解放。作为教师,我们更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们弥足珍贵的童真,让我们牵着孩子们的手,与他们一同前进,前进的路上让我们牢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让我们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共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生命的个性!

让写作“个性”飞扬 篇6

那么, 如何还写作以个性, 让学生作文具有个性化的鲜活色彩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鼓励创新多元化表达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畏难情绪, 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离奇的重大事件, 而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受。其次,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包蕴丰富的话题、运用摇曳多姿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丰富魅力的讲解等, 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教师应及时鼓励。当代的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很不成熟, 或许还不很正确, 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 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 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 并且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感受生活, 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 只有从生活中才能提炼写作素材。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留心生活琐事, 关注社会热点, 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高尚情操, 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响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主创新, 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多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增进人生阅历;走进图书馆, 多读书, 读好书;激活思维, 放飞心智, 用自己的灵魂与社会对话, 与自然交流, 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和人格。这样, 学生不仅有了写作之泉, 同时也有了人格濯亮之泉。

三、悉心呵护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品鉴音乐,飞扬个性 篇7

音乐以其形象活泼、内容优美的形式为幼儿所喜欢, 它以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学习, 使幼儿在享受音乐、感悟艺术的同时无拘无束地展现个性, 使之提升素质, 完善性格, 逐步成长为乐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新一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 展现个性, 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 基于我园师生对音乐的情有独钟, 在已结题的“快乐音乐, 主体情感”的课题基础上, 结合《纲要》理念, 我园拟定“品鉴音乐, 飞扬个性”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旨在让幼儿艺术与健康的个性和智慧在音乐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二、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 构建主体性学习模式, 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创造活动, 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 提高其品位和鉴别不同音乐的能力、个性化创造能力。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 体验音乐活动引发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让幼儿从音乐活动中享受到乐趣, 并让这种乐趣得以巩固、延续和迁移。通过课题研究, 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 更新教育理念, 改善教育行为, 促使教师从幼儿角度思考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重视活动过程, 关注个体发展, 真正做到观察、认识、理解、评价幼儿, 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 基本目标

1. 通过研究和实验, 逐步构建适合本园的,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体系。

2. 通过研究和实验, 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3. 通过研究和实验, 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儿童观, 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二) 主要内容

1. 对当前幼儿艺术活动情况展开调查, 分析其与幼

儿个性发展的联系, 以把握它们相关的积极因素和存在问题, 为该课题构建奠定基础。

2. 逐步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具有园本艺术特色的活动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3. 开发和利用园内外各类教育资源, 广泛开展各类音乐实践活动。

4. 着眼于艺术领域,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通过歌唱活

动、欣赏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器乐节奏等音乐活动, 让幼儿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展现个性。

四、研究过程与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保障性策略

1. 以学定研, 革新观念, 规范行为。

在课题的初始阶段, 我们开展了系列培训和研究活动,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立足自培等方式, 让教师了解新的幼教发展动态,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在课程实践中, 老师们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 如:如何“整合”?如何设计计划?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投放区域材料?如何写观察记录?等等, 需要在探索中碰撞、分享。结合对《纲要》的再学习和培训, 以讲座式、对话式、讨论式现场观摩等培训方式, 在级组、教研组的例会学习等活动中学习。园部以课题负责人、骨干教师作课题宣讲, 通过“沙龙活动”、“对话”活动, 让教师学会诚实、开放地沟通, 推进了本课题实施的深入开展。

2. 以纲为基, 构建目标, 整合素材。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骨干研讨小组、实施小组, 并开展系列园本培训活动, 在学习理论文献的过程中, 结合本园实际, 反复推敲, 修改方案, 园领导分析本园现状, 提出将课题的实施过程作为构建园本课程的途径。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建立起课题的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 从各种音乐活动入手, 收集各类活动素材活动方案, 并综合现有题材, 在筛选整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实施方案。

3. 以园为主, 三方互动, 资源共享。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以园为中心, 在园内进行改造调整,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 让孩子自如地开展各种活动。并有效整合、拓展家庭、社区中有利的教育资源, 形成合力, 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熏陶, 按主题网络编制和创新教材, 组织各类音乐活动, 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通过家长园地、问卷调查表、开放活动、网络展现向家长宣传课题实施的价值, 传递课题研究计划、教育经验及班级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配合教育, 让家长介入活动, 和孩子一起发展, 共同探索, 亲身体验。同时, 还利用社区资源, 让幼儿在周围的人、事、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 课题研究的体验性策略

1.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个性。

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立足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氛围的营造、活动过程的设计上, 多方开拓想象的空间, 促使幼儿独立思考, 激发幼儿个性化的表现表达, 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库乞乞》中, 活动围绕“去魔法城—吃魔法糖—学魔法咒语—玩魔法游戏”的游戏主线, 通过朗朗上口、易于模仿的词白“咒语”:“库、库、库乞乞!”使幼儿沉浸在魔法的情境中愉快地掌握了节奏型“×-—×-—××—×-—”。之后, 我让幼儿大胆发挥想象, 想象魔法师施魔法的情景, 并鼓励幼儿用各种肢体动作想象表现魔法城中的欢快热闹的景象。在充满奇幻色彩的魔法氛围中, 幼儿自由想象创作, 充分体验到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2. 在区域活动中释放幼儿的音乐天性。

在音乐欣赏区中, 幼儿用绘画、肢体动作创意地表现一首首乐曲, 安静倾听, 互相欣赏, 交流感受, 情感体验逐渐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对于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滋长。在表演区中, 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表演舞台, 共同制作表演道具、演出服装, 幼儿在舞台上合作表演, 创意展现, 在一个个表演的节目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演奏区域中, 幼儿选择各种现成的奥夫乐器和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简易乐器, 操作图谱制作配器方案, 为不同风格的乐曲合作演奏,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更有信心、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合作和创作。

3. 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幼儿的个性品质。

我园从幼儿园文化建设、教师园本培训、幼儿音乐特色活动设计等各方面悉心进行了规划, 拓展了特色的外延, 丰富了特色的内涵, 涌现了一系列能彰显园所品牌的特色项目, 同时彰显了幼儿的个性品质。如:星福儿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社区艺术活动, 电视台活动、网站协办活动更是让自信开朗的星福儿幼儿在舞台上频频展现风姿。

五、体会和思考

综观整个研究过程, 我们发现, 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与幼儿的音乐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 家长参与的热情也随之增强。幼儿的成长有自己发展的步调,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展方式, 教师应该支持并尊重幼儿, 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困惑, 只有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 幼儿才能拓展自己的空间, 激发自我的个性品质。

摘要:每个幼儿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音乐, 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把全体幼儿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幼儿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关键词:音乐活动,个性发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1999.10.

激发学生兴趣, 让课堂精彩飞扬 篇8

一、善于鼓励, 耐心引导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七年级时, 老师一提问, 学生就齐刷刷地举手, 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时, 老师一提问, 学生就放眼观望, 看别人的表现;九年级时, 老师一提问, 学生就低头无语, 然后几乎“鸦雀无声”。我认为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 不主动参与交流,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 多数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 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 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 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 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于是干脆不做声, 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 我总是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 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孩子, 别害怕, 你根据你的理解来回答, 敢说才能赢。”刚开始学生也有点害怕, 但在我的不断鼓励下, 他们去掉了自卑心理, 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当他们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 我没有埋怨或当场嘲笑, 也没有立刻打断中止, 而是耐心地引导,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指出不足之处, 再引导学生不断对答案进行补充, 最后让学生组织出中肯而又有条理的答案, 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有了成功感, 下一次再提问时他们便跃跃欲试了。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 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或变相体罚的手段, 这样做的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 “惧说”心理加剧, “欲速则不达”。我的做法是课后主动找这类学生谈话, 了解其中原因, 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 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只要他们有些许的进步就及时鼓励、表扬、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原来我也是不错的!长此以往, 他们在课堂上也会积极起来,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于是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二、设计导言, 诱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 文章开头写好了, 就能吸引读者, 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 最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 有先声夺人之效。精妙的课堂导语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 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记得我在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课文时, 我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被人欺骗过吗?被欺骗后你有什么样的心理?”当学生回答“很愤怒”后, 我接着问:“愤怒解决问题了吗?”学生回答说:“没有。”我又连忙问道:“怎样的心态最能解决问题?”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 恍然大悟, 于是, 大家就叽叽喳喳地投入到对课文的议论中, 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 顺利进行教学, 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前, 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的音乐画面, 从一开始, 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 自然趣味盎然, 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 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 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课堂上激情飞扬,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 教学内容不同, 每个老师的素质和个性也不同, 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就好;同时, 所有的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 自然衔接。

三、教师要情绪饱满, 教学语言优美

一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带着微笑的老师走进课堂, 庄重而响亮地道一声:“同学们好!”学生会立即怀着感情回报之:“老师, 您好!”这样, 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 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平日上课, 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 或者衣衫不整, 精神萎靡, 有时甚至满脸通红, 醉眼蒙眬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 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有些老师, 上课不注意教态, 有时还会把个人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 或懒洋洋的、或有气无力的, 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样, 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 糊里糊涂地上了一堂课。其实老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 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情绪饱满地上课。因此, 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整理好自己的仪容,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 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 端坐静盼, 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一个说话语言生动优美, 风趣幽默的老师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教师教学语言生动优美、幽默风趣, 更能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致,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精心锻炼自己的语言, 尽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我也学着把复杂的事情、道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 把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 把不苟言笑的面孔抛开, 让自己扮演一个朗诵的诗人、一个说书人、一个歌星、一个演员, 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 让学生为我的精彩表演而喝彩。我在上《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利用教室的一张桌子和讲台的台阶, 亲自表演了课文中主人公从悬崖走下来的过程, 用表情精细地表演了文中“我”的害怕,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我”由最初的害怕到最后产生成就感的心理。所有的言语和动作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直到初三年级他们还对这段表演记忆犹新, 甚至经常用我在这次表演中的一句台词:“我能行吗?我能行!”来相互鼓励。教师为人师表, 就应做好表率, 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 在课堂中精神饱满, 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课堂设计新颖, 每课必有新招

新颖的课堂设计,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一个好的演员, 即使是上演同样的一出戏, 每次上场演出都会有新的招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不同的班级讲同一篇课文的讲法也不一样。教师每一堂课都有新招, 每讲一课书都有新意, 学生当然爱听,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语文课文姹紫嫣红, 风光无限, 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 自主地阅读, 亲自和作者交流, 用心去感受欣赏, 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 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 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 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 我把学生组织起来, 让他们分别表演皇帝大臣和骗子, 模仿课文中的描写, 用神态、语言、动作表演出文中人物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性格, 最后全班同学表演百姓, 把“他什么也没有穿”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热闹非凡, 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每位学生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 积极思考, 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教无定法,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巧妙组织, 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 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 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哪还会有“呼呼大睡”者?当然, 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插科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 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进师生间的默契,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让识字教学个性飞扬 篇9

一、奏响课堂交响曲,让识字漫天飞舞

(1)利用拼音辅助作用,让学生更快地识字。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汉字不多,这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习拼音,有意识地引导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画,进行“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方式,让学生边说边识字,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新课标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它是学习汉字的拐棍。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拼音识读汉字,充分发挥拼音的辅助功能,孩子们识字的难度大大减少、识字的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要在35分钟内教学生会读、会认“排、中、游、流、唱、两、岸、树、苗、绿、江、南”等12个生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声母、韵母,练习拼读音节,再依托这些音节来帮助学生读课文、识字。如“中”字先出示音节zhōng,让学生说说这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第几声。然后练习拼音zh—ōng—zhōng,在熟练拼读音节的基础上老师板书“中”,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将“中”字的音、形、义牢牢地掌握。

(2)利用课文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让学生识字的难度降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归类识字“机”字时,用薄纸壳画上“飞机”和“飞行员”,涂上颜色分别剪下来,在上课时以蓝色的天空为背景把他们挂在黑板上。对于“机”字,学生感到笔画多不容易掌握,看到图样就会兴奋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结合图样讲“机”字,即有“木”旁,而飞机和飞行员都是在空中活动,进一步理解“机”,组词为:机器、机能等等。通过配以直观教具的演示讲解,学生既能认识和掌握“机”字,又能够达到正确运用“机”字的目的。

(3)充分利用汉字象形、形声特点,让识字教学“有规可循、有律可依”。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图形、繁体字到今天如此简便的简体字,它的字体形象、形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象形字时,我们要抓住汉字形象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与字、物与字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从图、物中观察到字的形,充分利用联想的方法帮助识记,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少写错别字。如学习“目”,可以结合图片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所以“目”的里面有两横,以区别“日”。这样一讲,“目”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乐趣。

二、舞出个性风采,让识字起舞纷飞

(1)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快乐识字。低年级由于年龄的影响,还停留在喜欢做游戏的阶段。在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游戏,使学生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识字。如学习反义词时,可以根据合体字的规律,设计“反话”游戏。将“大”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拿给一位同学,然后老师说出游戏规则,当同学出示“大”的卡片时,同学们就要做出“小”的动作,让学生在反话游戏中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在认识反义词的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在竞赛中激励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运用竞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江”“河”“湖”“海”等字时,比赛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竞赛活动和适当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挥动马良神笔,让识字云起雪飞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识字教学。生活是学生识字的来源,家里,路边、学校都是学生识字的好地方,我们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识字的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广阔天地,不断地主动识字。例如,让学生认识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的姓名,认识生活用品等物品上标注的文字,认识路边上的广告、标语的生字等。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自主识字,让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下课时,让学生去观察学校墙壁上的标语,“小草是我们的好朋友,请你脚下留情。”认识“草”“好”“你”“下”等生字,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处识字。

让语文个性飞扬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激发个性飞扬 篇11

一、激发兴趣, 寻找快乐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新理念, 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差异性分层要求, 区别对待, 并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小学生爱玩好动, 但注意力易分散。因此, 教师要把枯燥乏味的技能教学内容游戏化, 激发学生兴趣, 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如将快速跑教学内容设为游戏“猫抓地老鼠”, 把全班学生分成8组, 在各组前方场地设置一条长皮筋, 一头固定, 一头系上沙包, 在指定的距离内学生拉一下沙包, 皮筋带着沙包弹回, 学生快速向前奔跑抓住“地老鼠”。同样的快速跑, 在这样的游戏化情境中进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效果达到了, 也培养了学生对快速跑的兴趣。

二、调整内容, 营造氛围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材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 如实心球教学, 由于实心球技术性比较强, 学习时学生时常只注意上肢用力, 忽视下肢及腰腹协调用力。如此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 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 增进学生对实心球技术的了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首先, 采用多种器械 (如举小哑铃、抛足球、拉橡皮筋绳等) 进行练习, 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单纯地限制于抛实心球, 而是用不同器械进行力量和技术练习, 有很强的趣味性。其次, 在练习中有意识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提高。如提高学生对投掷实心球技术知识的认识, 介绍投掷技术的重难点和易出现的一些错误及纠正方法, 使他们懂得全身协调发力的原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第三, 老师做好示范, 不时地和学生一起练习, 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基础差的学生积极鼓励, 并加以指导。通过实心球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而且使学生的思想由原来的“要我炼”, 变成现在的“我要炼”。形成一股争先恐后的学习风气。

三、方法多样, 提升欲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 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 老是一成不变,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 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 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障碍跑》一课中, 我采用情景教学法, 以《小小志愿者》为主题, 以“5.12”大地震为情景, 以“运送物资—抢救伤员—重建家园”为主线, 贯穿整个课堂, 让学生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大潮中去, 激发学生互相帮助、奉献爱心的精神, 在情景中跨越层层障碍, 由此既锻炼学生的身体, 又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本课重点是在跑动中迅速通过障碍, 难点是合理安全地通过每一个障碍, 因此, 在本课障碍跑的教学中, 突出了学习重点练习, 并围绕课的内容设置障碍、布置场地、举行障碍负重接力跑等丰富的障碍跑内容, 提高练习难度。同时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克服练习困难, 完成学习任务。由此既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愉快心境, 享受快乐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 我重视教学方法艺术性的研究。根据条件和需要,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 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平衡的心态中”“师生的相融中”“需要的满足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知, 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喜悦, 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跨栏教学中, 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 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 因怕跨不好, 被同学笑话, 怕教师指责, 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 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 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 并耐心和蔼地进行鼓励, 辅导帮助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讽刺挖苦, 奚落嘲笑, 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随时加以肯定, 公开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动作后, 老师赞许的表情和鼓励性的语言会使他们发自内心地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 会使他们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 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 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 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 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

五、合理评价, 体验快乐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应该把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使评价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 使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学生消除对评价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例如, 在课堂, 学生会提出创新想法和创新活动, 笔者不仅表扬他们, 赞美他们, 而且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活动中, 孩子们会给予学习困难的同学及时帮助, 笔者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掌声;对于身体素质好, 活动能力强的学生, 笔者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对于一次又一次“摔跤”的孩子, 笔者会微笑地鼓舞他们:“和原来相比, 你已经进步了, 只要继续努力, 会更加出色的。”正是有了这种多元的、开放式的评价, 不但使更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自我展示的空间和不断进取的机会, 同时还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快乐与和谐、平等与互助, 激发了全体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上一篇:农村小微企业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