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2024-10-01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共12篇)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1

0 引言

农村经济合作经济, 是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之后, 出现的独特的经济合作组织。只有不断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的创新, 才能实现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加快转变, 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实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现代农业的经营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里, 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主体作用, 已经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关键的助推力量, 成为在构建农民的增收长效机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

1 农村合作经济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强大具有必然性, 但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下, 是否产生共性以及差异性, 需要正确看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各学者以不同学科背景出发,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客观的经济发展、等组织演进规律, 系统研究了我国发展合作组织发展的一个必然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中国农业经济学界里, 重要研究的对象。农村合作经济创新概念在各个时期, 甚至在不同国家的界定的含义中, 都存在着不同名称。例如, 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1]。甚至不少的学者在概念上, 也存在着不加界定的情况。总的来说, 中国人比较习惯把三类组织, 称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第一, 传统合作社。也就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形式。第二类是, 农村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例如, 村集体的经济组织。第三类, 是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 从农村市场化改革浪潮中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具体形式有, 包括专业技术研究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因为中国各类组织的并存情形。农村合作的经济组织, 具体来说是一种泛指。也就是包含着20世纪80年代之后, 各类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适应论。理论主要是依照马克思《资本论》中, 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的原理。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进步, 生产的关系变革具有滞后性。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 是从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也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不断矛盾运动的成果。体制的创新是整个制度创新中的关键性前提。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中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 实现新的发展模式的改革[2], 不断积极对新的发展模式借鉴, 对西方优秀的合作经济理论进行吸收。联合中国水特色农村, 形成一个新型合作经济的理论体系。

(2) 交易成本的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 引用协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的组织。他们认为认为无论哪种能被表述成协约的经济问题。都可以节约交易中的成本开展探讨。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 具体来说是一种协约的组织, 利用交易的成本理论实现考察。交易存在企业内部的组织之间。如果存在自主企业之间, 将发生决策的变量, 但是究竟选择哪一方式, 关键在于每种模式, 所对应的交易成本。领外一种的经济组织的出现, 将具备的降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进入市场中的障碍减少了。这个时候就利于分工协作的开展, 取得规模的优势功能[3]。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 能实现交易中的规模经济。有效降低农民在交易中的成本, 不断提高农民在判断中的地位, 同时抑制住机会主义, 对市场结构进行改善, 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有效的组织形式。

(3) 组织的发展论。世界经济发展整个历程说明, 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要素, 实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中的重点存在不同点。从古典的经济学来看, 劳动创造出价值, 土地也是其中重要的价值之一。工业革命之后的土地、劳动以及资本, 都被看作经济发展中的三大要素。科技不断的进步, 使之重要性不断增加, 伴随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激化。生产过程里组织在科学性以及严密性, 将组织这一关键性的要素, 提高到其他因素不能替代的一个重要的地位, 组织创新逐步变成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源泉。

(4)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国家农业发展史说明, 农业现代化不但是进行生产手段以及技术体系的一个现代化过程, 也是不断支撑农业生产开展运行的一个组织容纳创新的过程, 可以有效率地组织现代生产的要素。

2 农村经济合作创新框架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真正目标的模式, 主要是合作社经济。这种合作社在社员的自愿联合中, 采用共同民主企业管理, 实现共同经济以及社会需求自治组织满足。总体上, 目标的模式实现需要比较长期过程。我国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进一步出发, 需要一个过渡的模式。也就是一种准合作社。只需要有合作社一些的特征、一些价值、一些原则, 但是不是全部。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中的新框架应是:采用不同的形式的合作社和有机的组成功能, 实现多层次和跨地域以及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4]。合作的经济新框架中的构成, 主要在功能上, 实现多种行业的服务功能中的综合, 可以提供单一的行业服务功能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层次方面, 实现最基本的单元的基层的合作社, 也要建立一个基层的合作社基础前提下的各级合作社的联合社。在地域中, 有地区的合作社经济以及全国性合作社, 也可以尝试跨国性的合作社。合作经济的新框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社员要参加不同的综合合作社以及专业的合作社;在不同的综合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中的联合形成地区性综合合作社联合社。

3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途径

合作经济组织, 是以自愿为原则, 以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 使得分散经营的农户, 在生产、加工、流通、金融等各领域有组织的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实现互助共利的经营组织。这是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 向市场经济过度时出现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应依托资源、植根于农村、农业、农民之中;要以特色农畜产品生产集中的村、屯、区域为中心, 组织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专业户、能人, 按合作制原则进行组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或产品, 在销售、加工、贩运、养殖、种植等各个环节开展经营活动[5], 为农牧民提供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各产业间相互渗透, 相互衔接, 实现贸工农, 种养加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1) 专业合作社+农户型。即供销社牵头, 组织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不断供产有效的前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的指导以及产后的销售服务,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2) 专业市场+农户型。即围绕专业市场, 培育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户, 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3) 专业协会+公司+农户型。即由专业协会牵头, 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生产协作, 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服务, 实现产业化经营。

4 农村合作组织经济创新中需要注意恶问题

伴随社会主义早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的加大以及农村的市场化、农业专业化发展加快, 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变成农民参和市场, 取得专业化、系统化的生产经营服务的依靠。所以, 一定要切实对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1) 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础[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家庭经营永远充满市场竞争活力、保证农村生产力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搞"一大二公", 不能回到过去老路上, 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不能什么问题都由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 成为'第二政府'。在农民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在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一系列问题上, 联合起来, 成立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中介组织, 提供各种服务。

(2) 按经济规律办事, 实行科学领导。一是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从实际出发, 因势利导, 避免急于求成, 搞强迫命令。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产物, 是农业生产日益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合作组织、各类中介组织, 是经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去精心组织农民来实现。所以, 既不能用政府行为去代替, 也不行搞行政"归大堆"。这种组织和双层经营体制, 既有相同地方, 又有不同之处。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组织[7]。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应积极予以办理好相应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三是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其核心是农民受益, 农民增收。

5 结语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一种独立化的经营, 在尊重农户拥有的家庭承包权前提下, 实现完善情况的利益的关系纽带, 不仅能发挥出家庭经营模式在劳动的控制, 以及剩余分配及激励中的重要作用, 还可以在约束等方面中实现独特性, 同时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在产销结合以及风险弱化方面的利益均沾中的功能。所以我们要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巨大作用, 在采取多种途径下, 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平稳的发展。

摘要:农村合作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的发展, 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的发展中大国, 在经济转型升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特别要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本文主要对我国农村合作的经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合作经济中的发展框架, 以及具体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 目的是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创新,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2002.3.

[2]何国雄.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J].半月谈, 1982.20.

[3]牛若峰.关于合作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闭[J].农村合作经济管理, 1999.11.

[4]Mul, .H.Review of Princi Plesand leof Cooperativeinthe 21ste Cent Ury[J], Review of Intemational Coo Peration.1995, 88.

[5]Sexton.R.The F or mation of eoo Perative:Agame一theore tieap Proach with In Plieations foreoo Perative finanee, deeision making and stability[J].Ameriean Jouma lof Agrieultura l E eonomies, 1986, (68) :423-433.

[6]靳相木.初级社: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渊源[J].学术研究, 1995.4.

[7]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问题及对策闭[J].农业经济导刊, 2004 (1) .

[8]骆蓝.荷兰农业合作社和农民组织体系[J].中国合作经济, 2004.1.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2

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公私收藏   篇3

与中国传统收藏相比,20世纪中国近现代收藏呈现出两个转折:一是传统秘藏观逐渐被公用公享的新式收藏观所取代,“公藏”成为中国收藏发展的主流;一是收藏主要由怡情养性和考证研究而日益向投资、投机的方向靠拢,致使原本属于小众的雅好,渐成为大众分享的“盛宴”。前一转变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并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公私收藏有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后一转变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并将主导着2l世纪初中国收藏的走向。

由于收藏的这两次转型都是受外部因素促成,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的影响融入其中,也使中国收藏尤其是私人收藏,已不再是关乎一家一姓的事情,而更具有社会和民族的属性,乃至关乎国家的荣誉,而这些都同时左右着中国当代公私收藏的格局。

前30年:私藏归公潮

当代中国60年的收藏历程正好可分为前后两段。前30年的收藏主导特色可以“私藏归公”来概括。

中国私人收藏源远流长,而公共收藏则是20世纪的新生事物。自1905年张謇建南通博物苑及1912年北京古物陈列所成立后的10余年间,全国各省都相继建立了博物馆和图书馆。公共收藏起步虽晚,但它在嘉惠学者、恩泽后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以及节约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无疑较私人收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加之中国近代局势动荡,公共收藏较私人收藏相对安全稳定,同时也符合世界收藏文化发展的潮流,故在20世纪的上半叶,传统的世代秘藏转向公享公用已成为社会进步人士的共识,化私为公的收藏观也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文博事业急需私家收藏的支持。社会上层人士及著名收藏家延续着民国年间业已成型的化私为公的收藏观,带头捐献家藏秘笈文物,如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天津市副市长周叔瞍、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柳亚子以及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等,先后将数十年甚至数代来之不易的家藏珍品捐献国家博物馆,从而带动了全国范围的捐献文物热潮,各地博物馆中的许多经典收藏也是在此时汇聚。如1951年,清末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收藏的两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大克鼎和大盂鼎,被潘氏家族后人潘达于捐献给国家。1952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将我国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捐献国家;1956年,又将晋陆机《平复帖》等珍贵的书画名迹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文化部颁发的褒奖状上写道:“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1965年,张伯驹又将30多件收藏珍品捐给吉林博物馆。

将自己的财富和精力用于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并无私奉献国家,这是一个收藏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对自己的收藏情怀,张伯驹是这样解释的:“予所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高尚的历史责任感和浓浓的爱国热情,使张伯驹成为中国当代收藏家的楷模。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30年间,在“大公无私”及鼓励文物捐献的政治背景中,私人收藏受到抑制,但民间收藏仍保有相当规模,这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和抄家风中得到验证。当时“造反派”从许多人家抄出的文物、藏品多是以卡车为单位来计算的。十年浩劫对文物尤其是私人收藏所造成的损失,至今尚难以确切估计。那是曾令无数藏家伤心痛绝的年代。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博物馆成为私家珍藏的避难所。

李鸿章的侄孙(李鸿章五弟的孙子)李荫轩是著名的古钱币和青铜器收藏家。在“文革”被抄家之时,为使藏品得到保全,情急之下决定全部捐献国家。由于处于特殊时期,上海博物馆无法接受捐献,只能代为保管。1979年落实政策时,李氏家族将博物馆代为保管的藏品全部捐献上海博物馆。

在私人收藏受到极大扼制并复归隐秘的时期,公共收藏除大量接收和低价收购民间流散文物外,考古发掘品也成为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来源。据陕西省文物部门统计,仅1949到1979年这30年间,陕西省一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就达3000多件。出土古物渐成为各地博物馆继收纳私藏之外的另一条重要扩容途径。

后30年:收藏“资本化”时代

“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政治氛围日渐宽松,长期受压抑的收藏热望被迅速鼓动起来。如果说20世纪初收藏观的转型更多地受政治、文化因素的左右,20世纪末的中国收藏则受经济因素影响更直接,“入市”成为鲜明的时代标签。

30年前全国上下对方寸邮票的痴迷与狂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1980年发行的庚申年猴票,创下了新中国邮票升值最快的纪录。随着群众性收藏热的兴起,停办已久的古玩市场和新兴的艺术品拍卖行日渐火热。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已先后有数十家拍卖公司成立,大小规模的拍卖会此起彼伏,一时间,参加拍卖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继邮币市场风风火火之后,古旧家具率先复苏,皇家传世珍品受到热烈捧场,名家书画被大肆炒作,当代艺术品拍卖价格迭创新高。

如果说最初参与大陆拍卖的实力雄厚者多是来自港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的投资商和收藏家,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买家渐露峥嵘。在翰海1995年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中,有70%的竞拍者是国内买家,他们在拍卖会现场展示的蓬勃生机和志在必得的锐气,令一向叱咤风云的香港、台湾等地的买家风光不再。在世纪之交的拍卖热潮中,实业界的参与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已从拍卖的击槌声中,敏感地意识到名家艺术品所具有的可观升值潜力。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艺术品收藏已成为仅次于股票、房地产的热门投资项目。海外收藏家也为大陆旺盛的买气和强烈的购藏欲望吸引,纷纷释出收藏,致使长期流落在外的中国遗珍开始归巢。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培育,尤其是伴随着电视上每周固定的文物鉴藏类节目的热播,收藏在民众中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数以千万计的庞大收藏者队伍中,人们不难发现:投资性收藏占了绝大部分;民间收藏的赝品率持续攀升;收藏中的“捡漏”“撞大运”等浮躁心态比比皆是。而这些,都是收藏“入市”、收藏快速资本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迭创新高,无疑加重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在1995年嘉德秋拍中,刘春华1967年创作的著名油

画《毛主席去安源》拍出605万元的高价,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2004年,海派名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在翰海拍卖会拍得6300万元,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新闻。一年之后,张大千的《江山万里图》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80303~-元再创新高。面对飞速攀升的艺术市场,各地参与艺术品拍卖的人群与日俱增,艺术品收藏成为一种新的财富象征。

面对着中国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快速增长过程中艺术品渐成新宠,向来以敏锐和稳重著称的中国金融资本也果断介入其中。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投资于极具升值潜力的“中国当代书画板块”。2009年6月,招商银行正式公布了其“艺术品赏鉴计划”。

投资性收藏在大陆的迅速蔓延,标志着中国当代收藏已发生重大转折。在社会的巨大发展变革中,在财富的快速积累和重新配置中,收藏与市场、与经济、与资本有了更多的契合途径。此时收藏活动和收藏观的转型是具有颠覆性的。收藏从传统的怡情养性和考证研究,急速地向投资市场挺进,这种转型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中外收藏发展史上颇为罕见。

当资本的力量主导收藏时,急功近利的弊端也被充分放大:造假风行,人为炒作,幕后操纵,讼案增多。最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吴冠中诉朵云轩拍卖行的“炮打司令部”假画案。回顾历时3年才换来“拍卖行所拍是假画”的法院判决结果,吴冠中道出心中的无奈:“国法当然是反对假画的,但是我们的行规却是画廊卖了假画可以不负责任,国法有的时候管不了行规。”其实,中国数百上千年的仿古造伪风,使社会对真伪并存的古玩市场相对宽容,但对新兴的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拍卖行,人们确实希望得到物有所值的保真服务。但我国《拍卖法》没有规定拍卖行必须为拍品保真,拍卖会上赝品频现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收藏资本市场上人们还经常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由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以致经常出现专家鉴定过的藏品被拍卖公司斥为赝品,而拍卖公司推出的拍品又被专家认定为假货。这其中的奥妙,即使是行外人,也能猜出二三。

资本的流动性极强,而当代艺术品收藏更是国际游资喜好的目标。在当代中国日益国际化的同时,投资性收藏也自然向国际化的方向接近,“薄古厚今”的收藏品价位倒悬,成为收藏转型中一个在所难免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名碑帖的早期拓本和初拓本的价值,与同时期书画名家作品的价格基本持平。然而就目前国内碑帖价格来看,其与书画价格的落差可以“天壤之别”来形容。不仅碑拓曲高和寡,原本高雅的青铜器收藏也落人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尴尬境地。

如果房地产投资看重的是地段,那么当代艺术品投资讲究的是“唯好看不唯古”。虽然这与传统收藏的崇尚古趣大相径庭,也与中外古典收藏的基本准则相违背,但却与资本的价值取向相吻合。那些当代艺术品投资短期内所带来的高额回报,是金石等古董收藏力所难及的。

当然资本主导收藏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收藏投资热是社会富闲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新觉醒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也使私人收藏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家收藏归人公藏的方式主要为捐献或低价出售,如今拍卖已成为公私藏家公平竞争的平台。中国嘉德2006年秋季拍卖会共推出17个专场,其中私人收藏专场占据相当比例。中国书画7个专场中,私人收藏专场就占去3个。一些当代著名收藏家,如上海施蛰存、北京王世襄的珍藏,也都是以专场拍卖的形式推出。这一现象说明,高水准的私家珍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追捧。

即使在投资性收藏日趋强势的当代中国,兴趣型收藏依然保有一片天地。20世纪80年代时,由于长期“禁锢”,被压抑过久的民间收藏欲望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出于兴趣型的收藏激情澎湃,私人藏馆、民间收藏“大王”层出不穷。自1981年3月22日陈宝定算具陈列室在上海开馆后,家庭钟表博物馆、蝴蝶标本博物馆、雨花石藏馆以及钥匙、船模、茶具等各种家庭博物馆相继在上海等地诞生。到1990年底为止,全国已有近70家民间私人藏馆宣告成立。如果说上海的民间藏馆开风气之先,那么北京的私人博物馆更强调正统和专业。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立仅两年内,便陆续举办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展”“中国古代文具展”“明清箱匣展”“中国古代门窗展…宋辽金元古瓷展”“观复小品展”等多个展览。从更换频繁的专题展览,不难发现北京藏家收藏的博与专,也让人对新兴的私人博物馆及其灵活生动的展览方式寄以厚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共收藏有求于私家收藏,那么现在,各地博物馆也成为展示私家收藏的阵地。不过严格说来,中国当代的公私收藏一直是关系甚密的联姻状态。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又使公共收藏成为引领时代的先锋。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4

业内呼吁了多年的“转型”在整体经济遇冷的大环境下见了真章, 这可谓严冬中一道新的光芒。据了解, 在今年下半年全行业一片“哀鸿遍野”中, 江浙地区不少专攻电动仓储车领域的企业过着仓廪丰实的日子。电动叉车的逆势增长迈出了行业转型成功的一步, 尽管转型是痛苦的,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品和领域受到了狠狠地打击, 但是迈过这道坎, 就能迎来行业的复兴, 从而继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 不少以生产内燃车见长的企业都已经纷纷作出转向电动叉车的战略部署, 更有一些具备前瞻性目光的企业带着前几年精心储备的技术和产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亮相, 赢得了市场的先机。

提到电动叉车的喜人发展势头, 我们也不得不直面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那就是相关配套件领域在技术上的掣肘。我们知道, 目前电动叉车的主要部件, 如电控系统、动力系统等, 仍受制于国外技术, 这也导致了电动车成本居高不下, 不少仓储物流企业对于这样“高大上”的设备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就不得不再把“自主创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提出来。我们的自主创新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又有哪些能真正为我所用?除了技术本身的突破, 囿于原材料的局限而难以实现的创新又有多少?所幸, 在中国叉车行业,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希望, 诸如凡己科控这样的企业正在慢慢成长、发展,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主机厂的认可。这为叉车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信也会激励一些有识、有志的企业走上创新之路。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 可以说关乎到中国叉车产品结构转型的关键。

除了内燃车与电动车市场占有比例的变化, 我们还看到“整合”这个大趋势也日益明显。据统计, 我国前三大内资叉车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7%, 前十大叉车品牌则占到78%, 可见市场正在慢慢向行业巨头们归拢。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小企业的消亡, 而是渐渐走向并购与合作。回顾过去几年的市场格局, 我们发现这样的联手并不仅仅发生在行业巨头和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之间, 从TCM和日产、到丰田和台励福、三菱和力至优等, 这样的强强联手不胜枚举。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凯傲集团这个行业模式的成功蓝本, 以不同定位的产品应对不同市场的需求, 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深耕, 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去几年, 叉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令人目不暇接, 无数新品牌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整个市场也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而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恐怕没人有暇顾及。而今, 经济形势遭遇困局, 同样, 人人为活下去而忧虑, 又无暇或是没有信心挖掘危机中的转机。喊了多年的“转型”终于在经济颓势的裹挟下被逼上“绝路”, “转型”是痛苦的, 闯过去就是华丽蜕变、化蝶重生。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别人用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 这痛苦, 就当是为此而交的学费吧!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与文化使命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作 者:郭颖 GUO Ying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07刊 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年,卷(期):18(3)分类号:G02关键词:现代化 文化转型 文化使命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济转型;环境与人的健康

1.绿色经济的内涵

目前,学界多从两个角度尝试界定绿色经济:第一种是从学术理论层面,考虑的大多是生态效率、资源效率、生态足迹、碳足迹等。从经济总量和成本角度看,资源消耗和环境消耗成本最小化的经济就是绿色经济;第二种是服务于实践操作层面,认为绿色经济主要包括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这些部门的经济产出越大,说明经济体中绿色的成分也越高。

国内对绿色经济范围理解体现在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仅指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金融、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其他一些绿色的制度和行为。在目前的绿色经济概念中,既包括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还包括生产方式的改变。

绿色经济,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2.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1月28日发布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分析了当前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和“不断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灾害”。报告指出中国政府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同时也在尽最大努力向真正的绿色经济转型。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已经有效的降低了能源强度,实现了国家的碳减排目标,减轻了污染,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目前在环保技术和环保技术市场份额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既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的现实需求,又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的政策导向。绿色经济理应而且能够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和资源环境双重压力,在科学发展观政策范式下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引导力量。从我国过去的发展方式看,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因此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我国面临着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转型升级的重大考验。在当前国际形式下,我国如何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每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都会诞生新兴产业,都会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选择。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中,既是最大的受害国,也是最大的受益国。日本从1955年开始采取重化工业战略,导致产业结构很重,在石油危机中,作为资源小国,日本所遭受的损失比欧美等国家大很多。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由重化工业转向汽车、家电等产业,1990年后更是转向电子信息产业。另外,环保产业也是其一大特色,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经过多年努力,环保产业已成为日本最成功的产业之一。我国也要加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格局,要加快发展,重点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绿色经济产业一度面临价格高、成本大的问题。现在,其成本下降的辐度比较大,为其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建议

(1)建立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使政策支持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建立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支持绿色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对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通过确立发展规划和目标来引导,促使各方形成统一预期,引导各方投资顺利进入;通过利益补偿等机制来激励,加大政府投入,通过政府补贴、补助以及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投资流入。

(2)确定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发展绿色经济更具战略意义。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政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增强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抑制不顾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和承载能力,盲目追求发展的短期行为。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分析现状,发挥优势,确立本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绿色经济要结合本地区的优势,确立发展的重点。北京能源需求大,人口密度高,应将发展绿色能源以及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作为发展的重点。

(4)开发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绿色技术对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核心技术,是发展绿色经济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才能使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稳固的基础,才能发挥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增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要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和鼓励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工作。

(5)建立资源的绿色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中,价格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企业是否选择采用,关键就在于节能环保技术的价格是否合适。节能环保技术替代的深度,取决于价格信号的正确与否。价格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要把扭曲的价格信号纠正过来,给市场一个准确的价格信号。

(6)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飞.中国环境报,2010-05-06.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7

此后曾经是诗坛圣地的象牙塔, 80年代处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而当下的高校中兼职以及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培训讲座大行其道。曾今蓬勃发展的诗歌刊物纷纷停刊倒闭。

而敏感的诗人早已洞穿了物质至上时代症候的可怖。90年代初, 诗人王家新在《转变》中写道“季节在一夜间彻底转变你还没有来得及准备风已扑面而来……仅仅一个晚上/一切全变了/这不禁使你暗自惊心/把自己稳住, 是到了在风中坚持/或是彻底放弃的时候了。”不止是一个诗人陷入这样的深刻的迷茫与困惑。这是一代诗人共同的精神困境。而这既是征兆, 亦是挽歌。90年代的序幕才刚刚开启, 海子、顾城的诗人的人生却已落下了帷幕。据不完全统计,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有包括戈麦、方向、昌耀等大大小小在内的十多位的诗人自杀身亡。这种特定场景下的诗人之死, 犹如光明灿烂堕入深渊。这也成了90年代沉寂诗坛中最为轰动与悲哀的事件。

而活着的诗人呢?“许多高声朗诵惯了诗句的嗓子, 正用亢奋的语调谈论着钱的家族:外汇、股票、债券……不少写诗的朋友, 下海的, 改行的, 从爬格子的书生变成了老板和经理”。这些诗人已经告别诗歌, 又从事精神生产转向了从事物质生产。

继续坚守诗坛的诗人也面临着时代的困局和自身的困境。金钱的诱惑不但是人性难以克服的弱点, 也成为了是个生存的现实条件。诗人原本纯净的性灵, 也无可避免地在商品化社会的五彩斑斓中染上花斑。诗人不断将诗歌收缩到一个狭小的范围。“口语化”“戏剧化”“反讽”“叙事性”都是当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探索。读者群的严重缩水, 却使得即使是一些稍有建树的诗歌理论90年代的诗歌顶多是热门的话题——圈内人熙熙攘攘, 与诗人之外的人而言却是事不关己。

面对着商品经济的强势冲击, 知识分子缺乏独立人格的缺陷再次暴露。诗人往往以“抱团”形式存在。以此求得恶劣诗歌生存环境下的庇护。然而, 这也构成了试探中充满江湖习气的帮派纷争局面。在社会追求物质风潮下的, 诗歌存在与发展这样有效命题就在这种江湖气的纷争中陷落了。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盘峰论坛”上, 两派诗人尖锐的论争达到白热化局面。而在此之后的“99龙脉诗会”中, 在“盘峰论坛”上被指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一派竟全部缺席。整场论争中有意无意弥散出的“江湖帮派”气息, 使论争没有新诗理论和创作上的自觉与清醒, 反倒将非诗因素的个人攻击等加以渲染。而这些杂乱的争斗经过商品经济环境下, 大众媒体的渲染, 使得诗歌更为大众说轻蔑与不屑。

80年代是新诗发展的黄金时期。拨乱反正后稳定的政治环境, 与十年浩劫相比日渐好转的国民经济, 还有全社会性的思考氛围。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比预料的短暂。90年代以后以诗歌为首的纯文学门庭冷落。消费主义盛行下的娱乐消遣性的读本倍受追捧。相比之下, 当下诗歌已经没有了当年对商品经济危害的敏感, 而是变得习以为常, 或麻木或顺从。诗人也不再被当作精神知识分子受到崇拜和尊敬。财富的崇拜以绝对优势盖过了几乎一切精神偶像。

诗歌似乎成了物质文明进步中的弃儿。尚未成熟就无怙恃可依傍。诗歌的弃儿迷失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

然而诗歌对商品经济大潮的顺应并没有扭转当下诗歌的衰颓之势。近年来诗歌界话题辈出。意图仿效娱乐文学的成功模式凸显刺激, 放肆、大胆并夸张。但即便是诗歌自降身段、哗众取宠也难敌其他文学形式强大的“艺术生产力”。小说这样的叙述性文学形式不但在自身形式上更能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而且还能转换为其他介质上的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等, 从而具有高额的商品价值和升值空间。诗歌在消费主义文化市场中, 几乎不具备竞争力。

新诗曾经全面参与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 也是曾经是国人思想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功用”是在其他文学形式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就在当下社会的有产阶层日渐梳理诗歌这一廉价的张扬生命的形式时, 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却从一张纸一支笔就能书写希望、呐喊生活的诗歌形式灌注了热情。如果说“底层写作”与“打工诗歌”只是诗歌小规模的“荡气回肠”的话, 那么汶川地震诗潮则是诗歌精神的大面积复归。

这样的诗歌创作风潮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构建当下诗歌蓬勃发展道路。但是商品经济中的走失的诗歌或许能够在这些对大众疾苦与现实生命的关照中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星星》诗刊, 1993年3月号“卷首语”

[1]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3]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 1993 (03)

[4]干天全.论诗歌话语的艺术特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第11期

[5]包兆会·当代口语诗写作的合法性、限度及其贫乏[J].文艺理论研究, 2009 (1)

[6]黎风·对当前几个诗学热点问题的思考[J].文艺评论, 2001 (3)

[7]曾方荣.诗性的缺失与读者的缺席——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整体观照[J].理论与创作, 2005 (06)

管理会计在国家经济转型中的推行 篇8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能为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其中, 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环节就是去产能和降成本。而管理会计可以从预测、规划、控制和谋划等整个企业管理的链条上全面发挥作用, 其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职能, 完全能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如效率低、供给水平差、成本高等问题发力。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很多传统行业忽略了社会需求, 盲目扩大生产, 造成了库存过多的局面。企业急于扩大产能、抢占行业市场, 这些粗放式不够科学精细的企业管理方式, 往往会导致企业产能低、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而管理会计的谋划职能可以在去产能决策前为企业做出全面的谋划, 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精细的经营管理模式。

2.管理会计能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中发力

中国制造2025, 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已明确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其中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及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得到管理会计的强有力支持, 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职能在企业整个链条上实施后, 可以为我国制造企业增值提效、创新发展、管理规范、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增添力量。

3.管理会计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企业新竞争优势的塑造都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会计, 因为管理会计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 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外诸多大中型企业经营部门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 美国、德国、日本大型企业的生产运营都由管理会计支撑着, 可见企业的高效运营和稳定发展中都需要管理会计的重要参与。通过实施管理会计, 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还原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 从而有效的避免虚拟经济。管理会计融入企业的众多着力点都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4.管理会计可以为我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与业绩评价系统六个子系统构成。而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 能够有效控制企业各项操作流程, 进而提升企业的各项工作效能。管理会计的这些信息系统也能够为企业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完善产业链条, 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的各个信息系统的形成都能够为我国产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的方法

结合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行管理会计, 让管理会计为国家实施的相关战略发力。

1.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带动发展

目前我国应通过加大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的科研投入和扶持力度, 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国内高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人员队伍的建设, 鼓励科研院校成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 以此来解决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并鼓励企业积极地与科研院校合作, 让管理会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实践, 实现管理会计与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没有优秀的高端人才支持的管理会计很难胜任现代管理的要求, 所以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顶尖管理会计人才, 带动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2.大力推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国应大力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结合我国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 重复运用和记录, 总结经验, 将管理会计的管理、控制、分析、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更加深入全面的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并争取能够让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总结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3.“互联网+会计”形式, 推进会计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已经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 从传统企业管理中迸发出了新的光彩。有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相衔接的信息共享系统, 这样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为企业的各项决策与全面管理拓展出至关重要的专业效能。进入信息化时代, 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网络平台建设, 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管理会计与“互联网+”进一步深度融合, 为企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添加大数据的力量, 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得以持续保值增值。

三、总结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所以企业必须在经济转型浪潮中找准自身的发展战略, 在经济新常态下,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 而这些战略的实施都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十三五”时期,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其中, 就需要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 尽快搭建围绕管理会计理论、指引、人才队伍、信息化和咨询服务的“4+1”体系, 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加快步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J].财会学习, 2014 (12) :8-9.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9

据了解, 该镇既是大冶市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也是改革开放后首批企业产值过亿元乡镇, 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十强之列”。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近年来, 该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楚天明星镇”、“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等称号。

依托资源优势, 与时代共发展

还地桥镇依山傍水、山水交融、资源丰富, 大自然的赐予为这座城镇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据专家勘测, 还地桥镇煤炭储量为大冶之首, 约6000万吨。这为该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并且也为该镇后来形成以煤炭、建材为两大支柱的工业体系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 在还地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煤矿的开采最少可追溯到明代, 但是煤矿的开采始终是时断时续, 未能形成规模。”还地桥镇党委书记、镇长刘维进坦言。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先后在还地桥地区开办了东风煤矿和艾家庄煤矿。1971年, 还地桥煤矿大队办起了全区第一家煤矿, 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壮大了集体经济, 开创了村办企业的先河。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镇村企业数量之多、产值之高居大冶之首。

从大办企业中尝到甜头的还地桥人, 一路高歌猛进。从1979年至1984年的五年中, 还地桥的企业产值以每年平均42.6%的速度增长。1987年, 还地桥镇总产值达10624.16万元, 成为大冶首家过亿元乡镇;1994年, 镇企业年产值突破了两亿元大关;2009年元月—9月还地桥镇实现总产值达74.81亿元, 是大冶市高速增长的两家乡镇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 离不开该镇历届党政领导的高瞻远瞩。在不同时期, 面对不同情况, 立足实际, 及时做出超前、高起点决策, 为该镇城镇、乡村经济社会提供了正确可行的发展指南。

在多年的发展中, 该镇立足资源型城镇实际, 改变过去“船小好调头”的经营观念, 实行企业经营形式的集团化, 确立“船大好闯浪”的现代经营策略, 在企业之间实行联合或兼并, 建立集团公司。1993年, 该镇率先成立了黄石地区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湖北屏峰集团公司, 并相继成立了雄骏水泥集团公司、雄风集团公司、矿业集团公司。这些企业集团公司成了镇企业的“顶梁柱”, 有力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 加上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转变思路, 与时俱进, 使集建材、煤矿、水产、畜牧、旅游大镇为一体的古镇,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跃成为武汉城市圈焕发生机的经济重镇。

推进经济转型, 与社会同进步

还地桥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资源强镇, 推行农业大调整、大转型战略是优化产业升级, 实施资源枯竭城镇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据了解, 该镇党委、政府按照大农业、大产业、大经济的工作思路,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3.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33亿元, 其中2007年实现3.33亿元, 同比增长30%, 增速位于大冶市之首。

该镇依托两湖三山十垦区,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建设了万亩高产油菜基地、黄金湖5万亩淡水鱼养殖基地、万亩螃蟹养殖基地、秀山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蔬菜大棚示范基地等, 形成了以水果、蔬菜、畜牧、水产、林业、油料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 并以畜牧和水产作为该镇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 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还地桥镇拥有的众多矿产资源, 有雄居大冶之冠的丰富石灰石资源, 多年来, 还地桥人就近利用资源, 大量生产水泥。囿于时代的局限, 落后的设备和工艺水平, 在带给还地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把粉尘、废气的超标排放等环境污染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再也不能走简单利用资源的老路, 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还地桥决策者意志坚定地行动着。

近年来, 该镇以“关小做大”为原则, 不断调整水泥结构, 实现水泥业扩产升级。据悉, 该镇党委、政府超前运作, 对水泥业“关小强大”, 由原来的12家关闭到现在的2家。同时, 为整合水泥资源, 实现产业组合升级, 技术、人才、资源共享, 该镇充分利用湖北华祥的现有优势, 全力建设华祥二期工程, 奋力打造黄石地区乃至全省乡镇企业现代水泥航母。目前, 总投资6.8亿元的华祥水泥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建设。建成后, 可年产水泥400万吨, 新增产值8亿元, 创利税8000万元, 实现水泥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移, 为该镇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该镇按照“稳住总量、关劣闭小、优化布局、整合资源”的原则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对年产在3万吨以下的煤炭矿山企业进行关闭, 原来的近百家关至现在的6家, 并以桐梓沟煤炭公司为龙头, 对企业进行资源组合, 合理布局, 规范开采, 实现了煤矿要关小, 总产要增量的目标。还地桥镇还对境内“五小”企业进行强力整治等,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确保环保治理, 降低能耗, 优化环境, 推动经济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推动新农村建设, 与世界共和谐

在该镇的一隅山环水绕, 郁郁葱葱之处有个风景怡人的村庄, 秀山。

这里首批占全村总户数四分之一的200多家农户, 建起了新颖别致的别墅式新居。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自来水, 摩托车, 电脑网络……新农村建设, 让秀山再添秀色。

秀山, 是还地桥10多个先行起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

近年来, 还地桥镇坚持依托小城镇、建设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 大力抓好新农村建设, 先后投资2000万元, 对土库、秀山、新畈、高垴等13个示范村进行规划编制和建设, 先后硬化村、组公路300公里, 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加快了该镇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规模由2006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8年的5平方公里, 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0%增长到2008年的42.7%, 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达1.35%。

“新农村的新, 就应体现在气象的新、面貌的新。”还地桥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戴云如此定义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该镇坚持规划先行, 抓好试点示范,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着力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问题, 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 使农民的生存居住条件有一个阶段性的较大改观。

同时, 该镇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一大“民心工程”, 先后投入4500万元, 硬化公路154公里,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 组组有路, 家家连路, 许多村庄已经实现了“雨天串门不湿鞋”的目标。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以新村为窗口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秀山村第一批180个沼气池工程现已投入使用, 目前正在进行修建150个沼气池的第二批工程。由于示范带动作用, 还桥村、松山村等地农户的沼气池工程也在陆续动工, 数量都在200—300个之间。沼气池工程还促进了改灶、改圈、改厕、改水的步伐, 构成了“一池促四改”的建设模式。现在, “四改”、“四通”、“四清”等硬件工程在还地桥镇的新村中基本实现。

在新农村建设中, 该镇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靠、壮有所用”的梦想成为现实。不仅如此, 该镇还通过文明建设活动, 培育新型农民, 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激活农村发展的生命力。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10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对资源的依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一个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如今,摆在邯郸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眼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调结构,转方式。

然而,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感觉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从新的考评体系看,省委新近出台的干部综合考评评价办法,突出了净增量和增长率的考核,突出了发展质量效益和环保指标的考核。对标新的考评体系,邯郸的差距将更大,压力也更大。

从表面看,这是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发展方式、思维模式以及干部的认识水平和攻坚能力的问题。邯郸市正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任务,资源依赖和路径依赖的障碍亟须破除。“与我市有着类似‘经历’的徐州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民生’三转型的发展新路,值得邯郸学习和借鉴。”邯郸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武庆珍曾经这么说过,徐州与邯郸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市人口和地域面积相当,同处四省交界,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是老工业基地、农业大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然而,邯郸市与徐州相比,2008年经济总量仅相差100亿元,到2012年已经相差近1000亿元。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转变就难以为继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说,从2012年开始,国家、省对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排放标准实行限额约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邯郸市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的影响,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也给发展戴上了沉重的“脚铐”:经济发展质量低,资源环境制约严重。

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9%,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低于邯郸市2007年水平4.5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相当于邯郸市用全省15%的能源消耗,仅创造了9.5%的财政收入。

而作为传统资源大市,邯郸市每年需要进口铁矿石5400万吨,外调煤炭2000万吨,分别占消耗总量的80%和36%。虽然今年上半年,邯郸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但邯郸市的空气质量一直排在全国后十名之列。

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打破就难有作为

邯郸之长在于钢、煤,邯郸之短也在于钢、煤。

市发改委的同志说,邯郸因钢、因煤而兴,过去曾有过辉煌,但也形成了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的惯性思维。上项目、谋发展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对发展新兴产业束手无策,缺乏人才,没有技术,找不到市场。

虽然邯郸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去年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仍达72.9%。近几年,邯郸市亿元以上纳税大户始终在20多家徘徊,其中有三分之二是钢铁、煤炭企业。最近两年邯郸市已经步入了“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税收贡献越来越低”的怪圈。更为严峻的是,新的增长点没有形成,近五年,没有新增一家纳税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如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闯出“资源诅咒”的怪圈?

徐州的经验是,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并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培育、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除建筑业外,该市六大超千亿元产业去年实现总产值8135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9.7%。全市超百亿元企业有12家,有2家国字号的开发区、50家省市级服务业聚集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没有落后的产业属性,只有落后的生产设备、工艺水平和技术标准。”武庆珍说,“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邯郸市必须把钢铁转型升级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走出一条独具邯郸特色的新路子。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生产经营、有利于效益提升的,就要敢想、敢做,勇于打破旧观念,敢于破除旧框框,善于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攻坚克难。”河北钢铁集团邯钢董事长、党委书记彭兆丰表示,“十二五”期间,邯钢将以创新发展、绿色转型为主线,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企业的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全面构建内陆型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目前,邯钢已形成中厚板、热轧卷板、型棒线材、深加工产品四系列十二大类高端特色产品结构,品种钢比例超过70%,产品结构调整收获了累累硕果。从2008年以来的5年间,邯钢共开发了221个新产品,其中12类38个牌号产品获得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97个产品填补河北省空白,新产品累计增创效益6亿元。产品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京沪高铁、宁波甬江特大桥、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国家重点工程,远销欧美、东南亚市场,形成了“邯钢板材,中国骄傲”的品牌效应。

换挡期的战略机遇抓不住就难以过坎

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今天的中国经济如同高速行驶中的汽车,如果速度过快,转方式、调结构反而难以推进,只有车速略降,转方式、调结构才有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各地都在抢抓为GDP松绑的历史机遇,大力调结构、转方式。省委书记周本顺要求,要坚决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来。

面对如此形势,如何抢抓这一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已成为城市新型工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不仅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对调结构、转方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邯郸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3.7%,是我们发展的短板,更是潜力所在。”武庆珍告诉记者,通过与徐州对标分析,发现邯郸市生产总值与徐州差992.9亿元,主要是二产差347.4亿元,三产差646.4亿元。从三次产业看,邯郸市弱在工业,差在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增加税收。据专家测算,现代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就业增长两个百分点。

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为主城区之一的丛台区近几年亮点不少。

总投资5.18亿元的串城街区域改造工程,是丛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丛台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贸经济、休闲经济大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

以邯郸中央商务区、稽山现代商业区、鑫港商贸物流区、万达商住聚集区、亚太休闲商贸区五大商区为载体,推进项目聚集,其中,稽山现代商业区重点推进邯郸商业步行街二期、赵都华润大厦、美食林春天广场等9大项目,努力打造全市最大、中原知名的城市新商区;鑫港商贸物流区将加快融富中心二期建设,依托月星家居广场、鑫港电气城、阳光轻纺城,积极引进一批品牌商贸物流企业入驻,逐步形成覆盖邯郸、辐射中原的商贸物流集散地。

为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该区重点围绕人民路、联纺路和中华大街3条主干道,沿街沿路建设高档商务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从2013年开始,该区将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型、主题型、地标型高品质商务楼宇,积极引进科技型、现代型企业总部入驻,年内再培育3至5栋税收超千万元的楼宇,争取全年楼宇经济实现利税突破20亿元。

对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邯郸市而言,面临的现实不是要不要转、调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持快转、快调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不是一时一事的即兴创作,需要持久发展动力。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篇11

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罗斯福应对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政策。20世纪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是发生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那次经济危机也是美国经济过剩的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施的新政使美国很快走出了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以下对策:1、整顿银行,对银行注资,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2、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先后多次修改了《农业调整法》,通过调整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了有效的调控。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使工业生产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3、为了限制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垄断竞争,提出并推行公平竞争,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4、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后,开始建立动态国际贸易战略,促进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打开世界市场,创造更多出口机会。罗斯福的对策主要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思想,放弃以前那种过度自由竞争。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美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的经济对策。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的特点是生产过剩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周期性危机与结构危机交织在一起。六七十年代的越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美国还积累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美元逐渐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大大下降。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后,为了使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美国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和推行国家出口战略和全球网络贸易战略,从而使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具体的做法是:1、实行从自由贸易政策向公平贸易的转变,有针对性的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国内工业,推动产业的转型。2、实施国家出口战略,把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确定为重点出口产业。通过减少政府出口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措施,扶持这些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3、为了加强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制定和实施了多边贸易、双边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的贸易政策。4、实施全球网络战略,制定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交易标准和规范,进行高速宽带平台及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最新版本网络软件的开发,从而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争取到强大的网上优势,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美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对策。当前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为走出经济危机制定的刺激经济对策同以往应对危机的做法大致相同,首先是对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注资,恢复金融业的贷款活动,对汽车产业的资产进行重组,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生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后着手实施了旨在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五个具体政策。具体包括:1、政府计划对目前公共建筑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目的。2、政府将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和桥梁翻新建设。3、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将重点针对学校设施的改造。4、建设信息高速公路;5、美国的医院要实现全面的互联网连接。实际上,奥巴马上台后实施政策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增加政府的投资,减少对企业的和个人的征税,扩大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

这些措施是否能和罗斯福新政一样带领美国走出当前这场经济危机,还很难说。但是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政策是和美国的经济模式一致的,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达到解决其他经济问题的目的。美国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在这个基础上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放在总需求上,在消费、投资和外贸领域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还运用其他的方式干预和调控经济,如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兴办国有企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参股大型私有企业帮助私有企业渡过经济危机。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经济和规范经济活动,还通过贸易政策和特殊的管理措施在一定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

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发展经济的对策。在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实施外需主导型发展战略很快恢复了经济的增长,并且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二战后日本国内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实施外需主导型战略,贸易立国。因此日本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2、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3、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继续实施需贸易主导型战略,后来逐步推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政策。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结合之下,日本很快实现了本国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这些成功的经济政策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便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成为贸易强国的经验。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是进行了市场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日本的经济模式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和美国有相似之处,都是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具体做法:发挥市场的作用,遵守市场机制,推行财产私有、契约化和风险自担三个原则;以价格机制和竞争的优胜劣汰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有力的干预和指导,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间接、有效的调控,并一直管道微观,落实到企业。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对策

——韩国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之一。90年代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韩国对金融市场就逐步实现了自由化和开放,政府放松了

对金融市场和国外投资的监管。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盲目地扩张,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199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时,韩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大批银行倒闭,韩国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一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借贷,另一方面向银行注资,使银行国有化,稳定了金融领域的秩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韩国政府渡过了经济危机,对金融体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大大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对策。韩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对策是:1、建立统一的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2、在银行系统稳定后,向外国银行出售银行股份,使银行私有化,目的是通过金融业的市场化和开放,推动贷款结构的优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逐步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和利率等金融业务自由化,建立韩元独立浮动汇率。4、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组织抓主导产业的发展、抓自主创新、抓服务业、重点培育大企业,推动产业升级。5、韩国政府对重点主导产业,通过产业政策、规划、立法、基金、政府采购,行政干预等手段,进行引导和扶持。6通过进行大企业合并和重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7、从财政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办从事新兴产业的中小公司,从而带动全体韩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韩国经济成功转型的经验。韩国成功转型的经验是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制度框架,目的是建立自律、竞争、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一个自由竞争开放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开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符合WTO规定的进口限制以外,实现进口完全自由化,降低关税壁垒,取消非关税壁垒;二是将《外汇管理法》改编为《外汇交易法》,政府的作用由外汇交易的调整、管理转变为促进外汇交易的顺利进行;三是像发达国家一样使资本往来自由化;四是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韩国市场的限制,银行、证券、保险等国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韩国国内金融市场;五是使利率升降等金融业务的市场化,强化金融监管。

美国、日本、韩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经济转型规律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每次世界经济危机对各国来说都意味着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财富的大量流失,同时也是经济崛起的机遇。世界大危机后,根据随之而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和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并进行国际协调,归纳起来其经济转型的规律有以下方面。

——进一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经济危机时,政府往往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灵活地调整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减少税收,增加转移支付,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刺激经济回升,推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政府还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协调,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目的是避免经济过热或紧缩,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调整产业政策,发展优势产业,发展高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危机时,西方国家政府通常认真研究危机带来的机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次序、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提出实现这一规划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金融、投资、技术、地区发展、企业管理、进出口等多种措施,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对包括钢铁、汽车、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进行兼并、转让股份和改造等进行产业升级;逐渐削减消耗资源多、效益低下的工业部门;同时国家加强了对高新技术,包括微电机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技术和海洋开发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进行国际间的协调合作,联合共同攻关,推动高科技发展。

——进行产业组织和产业地区调整,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进行产业组织调整是指国有企业私有化,公私企业合营与合作,同国外企业合资等,以增强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些股份制大企业通过并购和转股,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竞争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地区调整包括将重点工业、服务业发展中心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和落后地区转移,实现城市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兴建科学园区,集中科学院所、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具有战略意义高新技术。

——重视经济立法,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了推行公平竞争,发达国家在完善的法律体制基础上往往制定针对某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和事业的立法、调节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立法,对国民经济和企业行为进行强行干预。在经济危机时,法国还实施某些临时管制性措施,如进出口管制、能源进出口管制、能源进出口和消费管制、物价冻结等。美国政府也通过各种经济立法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

——加强对对外经济关系的调节,保护和支持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扩大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争夺国外市场,发达国家通常积极干预国际经济关系,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通过贸易谈判,突破对方国家的贸易壁垒;通过对外援助或贷款带动商品出口和资本输出;通过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来争夺国外市场,加大政府对高科技工业的出口补贴,支持高科技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在经济危机时,由于西方国家政府对科技革命、新兴部门的建立、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和人才的培育的大量资金投入,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家还对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及基础研究等领域进行大量的投资;牵头帮助大学、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对一些战略性项目如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开发领域进行干预和协调,从而保证了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成果。

对我国的启示

——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向透明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当,将导致市场价格的扭曲,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过度干预,鼓励外贸领域里的良性竞争,推行公平竞争,加强对外贸领域的监管,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进行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转型快,机制灵活,我国政府应从财政、经济政策上加大对从事高科技的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大中型企业资本和技术力量雄厚,政府应鼓励其进行战略重组,各自发挥优势,联合对高新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积极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大进展。在国际贸易保护倾向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中国应积极加强同多边体制合作,积极推动重启多哈回合的谈判,积极参与20国峰会,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加快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推动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中日韩东盟自贸区和亚洲经济联盟。实现人民币对外结算,走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最终建立亚洲货币区,实行亚洲统一货币,最大程度降低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害,从而为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转型提供保障。

——应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就业者工资水平。因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对劳动者进行终身培训。一国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决定其国际分工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充裕,但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素质打工者难以胜任今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的重任。所以加大对教育投入,特别提高对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应投入资金加强对职工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使职工文化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的提高。

经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与意义 篇12

进入21世纪, 我国进入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的社会转型期, 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定义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到新古典综合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定义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 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资源是稀缺的, 而经济学就是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一门学问。

探究经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引导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决策分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 大到国家的经济决策, 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权衡取舍的问题, 人们在选取的时候就要考虑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 某种东西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边际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当多生产一件产品时, 总成本会增加的量, 譬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 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但是, 考虑到机会成本, 随着生产量的增加, 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因为生产新的一辆车时, 所用的材料如果不用来生产汽车, 可能有更好的用处, 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 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其次是经济学能引导着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具体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 经济学能使人们进行专门化的生产, 专门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一个人尽管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 但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像牧牛人和农民, 牧牛人饲养牛, 农民种土豆, 如果他们不进行贸易的话, 牧牛人只能吃牛肉, 农民只能吃土豆。农民在种植土豆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牧牛人在生产牛肉上有比较优势。这时, 他们就应该分工协作, 在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 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这就是专门化生产的好处, 获得了外在经济;而他们之间在进行贸易时, 可以使得他们各自通过低于自己生产的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 并从贸易中获益, 使得他们各自获得了内在经济。所以, 贸易可以使得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 因为它能使让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获得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第二,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市场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第三, 市场都要服从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供求工具可以被运用到许多不同种类的市场。如丰收悖论, 当农产品丰收的时候,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但需求曲线没有变化, 市场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动, 使得农作物的价格降低, 导致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会被贱卖;而农业的技术发达, 也不能使农民获益更多。在现实生活中, 如小麦这种基本实物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农业的技术发达会增加小麦的产量, 但当需求曲线在缺乏弹性的时候, 价格大幅度下降而销售量略有增加, 农产品的技术发达却导致农民的总收益减少, 所以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而言可能是坏事。

第四, 市场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买者和卖着有效地配置资源,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当中秋节要来临的时候, 会看到到处都有月饼卖, 这时, 没有月饼商在指挥、调控和发号施令, 没有一个人在协调这件事, 但是完成这件事所要求的协调水平是令人吃惊的。市场引导千千万万为自己利益工作的人, 形成有利于许多人结果的神秘力量, 他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 使得物品和劳务的丰富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第五, 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地方, 需要发挥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当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时, 如污染, 使得社会的最适量小于均衡量, 当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 就不能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政府就要用各种政策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问题。当污染产生的时候, 这种公共政策可以是通过发放数量有限的许可证来保护环境, 或者是征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最后经济学能引导着整体经济的运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短期的权衡取舍,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在短期内, 如果有一定的通货膨胀, 可以使得可支配的支出资金增加, 需求增加, 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增加, 企业生产能够扩大, 雇佣的人数能够增加, 从而失业的人数减少。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客观环境不同于以往, 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有其特殊性, 中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

在我看来, 经济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中国的CPI和PPI都在降低, 表明中国经济通缩的风险越来越大, 所以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央行连续降准降息, 释放资金进行流通, 给宏观经济增加了合理的增长区间。对于老百姓来说, 这一系列的政策可以使得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 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来进行消费。所以,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运行的应有之义。

总之, 在社会转型时期, 重新深刻研究经济学的普遍原理, 遵循经济运行的科学规律, 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经济学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实际出发, 分析探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经济学,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斌.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7) :69-70.

上一篇:不同治疗方法下一篇:区域分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