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2024-09-17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共8篇)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1

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摘要: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引起各级资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落实工作过程中,要把“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德育计划,把“育人”与“资助”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组织性

针对性

严肃性

科学性

多样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尝试,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出台了面向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由各级资助部门逐层落实。

随着各项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资助过程中以及资助后的育人问题也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应引起各级资助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提高对资助育人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几年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资助政策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凸显出一些实际问题。诸如经济依赖,挥霍资助款,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心理自卑,学习成绩未见显著提高而产生的焦虑等现象。因此,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以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资助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资助育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资助工作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首先让家庭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通过各级资助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各级各类资助管理部门要把“育人”做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育人工作要有组织性。

1、做为区县资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全区资助育人工作,积极召开各类资助工作培训,宣传相关资助政策,规范操作规程,强化育人意识。

2、对于学校,资助育人是工作职责所在。应纳入整体教育计划,设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责成相关的职能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落实。资助工作可能涉及教务、德育、财务等部门,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密切配合,使育人成为每一环节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

(二)育人工作要有针对性。

面对不同的受助学生,各级资助部门要区别对待。要广泛调研,深入了解该年龄时段学生心理及受教育的需求。由于整体道德教育的缺失,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资助工作是受助对象,同时又是一名普通学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学校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抓住契机,做好对他们的育人的工作。除必不可少的知识教育、感恩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和诚信教育等等之外,心理教育最容易忽视但又尤为重要。各级资助部门要把这些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纳入德育计划,抓住资助各个环节逐一落实。

(三)育人工作要有严肃性。

国家资助工作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部分学校及资助管理人员把资助工作简单化“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受资助学生视之为自己应得的一种权利,从而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同时,在贫困生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凭“想当然”就确定了受助对象。这些都有悖于相关资助政策,不但达不到育人目的,反而会引起受助学生队伍的不“纯洁”,产生依赖思想,同时由于不公平而导致的其他学生的怨言,势必对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各级种类资助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准确把握,认定上严格把关,执行上准确到位,育人上目的明确。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四)育人工作要有科学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有些基层资助管理部门在确认及资金发放等前期资助工作中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但后期的跟踪及育人管理方面严重缺失。这些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出现的相对较多。如某些学生在学年中无论学习还是考勤表现非常差,大面积“挂科”、长期旷课、打架斗殴,但由于具备家庭困难条件,第二年仍然接受国家资助。这显然与我们的资助工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为此,学校要充分理解“教育无小节,处处是教育”的道理,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的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贯穿资助整个过程的资助体系。

1、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困难学生严格按标准认定、上报、下发,这本身就是对受助学生进行的一种“照章办事,遵循原则”的良好教育。

2、对于不符合条件但又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按政策规定的学费中用于临时资助的专用款。不能把这部分困难学生强行加入享受国家助、奖学金的范畴。否则这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受到了资助,但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了“非诚实”的不良教育。

3、对每学年受资助学生进行档案管理跟踪,及时了解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不求上进,违规违纪的学生,追回当年资助款并在第二学年不予认定推荐。经学年教育有所进步的,经本人申请,班主任、教学处审核推荐,方可在下一学年按政策执行。

4、经常参加各类资助工作交流会议,学习他校科学规范的资助育人管理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

(五)育人方法要有多样性。

针对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教育,各类学校要准确了解受资助对象的思想道德现状,以确定育人需求,才能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针对性教育。面向不同年龄的受助学生,在资助前后,进行行为养成、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树立理想、感恩回报、爱心传承等教育。这些教育在落实时不应是生硬的强加于人,而应当有目的的寻求适合的时机,在自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区县教委及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向百姓介绍资助政策,明确受助范围,公布资助结果,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这一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监督力,同时吸引社会更多有识之士积极投入社会捐资助学的义举中。

2、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孤立对待,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1)通过教育、帮扶等方法,强化受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成长成才的信心。(2)在加大向全校学生开展资助政策体系宣传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有针对性地选取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班会学习和讨论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全体学生中的模范教育作用。

(3)通过资助反馈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人生价值。

(4)通过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生活、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5)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播撒爱心,回报社会。

(6)利用勤工俭学活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体现学以致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享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一方面在大学期间接受学校的育人,另一方面做为区县资助中心也要密切关注。可以通过建立飞信联系,督促还贷,进行诚信教育。

4、区县资助中心除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外,要积极拓宽资助渠道,扩大社会捐助范围。建立全区中、小学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库,为社会资助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牵线搭桥”。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做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教育公平、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因此做为各级资助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育人工作与单位整体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成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资助育人,爱心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何玉龙

《江苏资助育人的研究》

百度文库2012、5、27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2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 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 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 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 不能循环, 无法回收周转使用, 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 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 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 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 然而高校的经费, 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 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 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 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 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 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 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 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 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 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不要白不要, 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 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 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 在给他们经济资助, 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 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 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 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 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 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 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 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 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 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 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 而加大有偿性资助, 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 加大勤工助学力度, 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 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克服依赖心理, 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 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 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 “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 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 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 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 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 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 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 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 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 共同创造条件, 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 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 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 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 缩短社会适应期, 提高就业能力, 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 成立资助服务中心, 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 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 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 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 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 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 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 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 举办系列报告会, 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 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 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 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资助义务工作团”是除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 获得其他资助金的同学必须参加的团队。凡申请各类资助金的同学必须按要求做满相应义务劳动工时。这些义务劳动可以是学院指定的, 也可以是自己申请的。以上团队全部由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每次活动派专人记录考核备案, 每学期小结, 一个学年做一次总结评定, 评定结果作为下一学年各类资助金评定的参考。通过这些团队工作, 将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唤醒, 更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意识。

3 建立爱心基金, 保证无偿资助金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爱心基金是各高校践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是由大学生个体和学生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助性公益组织, 秉持“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的原则, 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宝鸡文理学院在贫困生获得无偿资助时, 监督其签订承诺意向书, 承诺其完成学业走向稳定的工作岗位后, 向学校捐赠爱心款, 数量不低于其曾经在校获得的无偿资助金。这笔爱心基金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助压力,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无偿资助金额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也使一些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尽管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靠学生自觉性、诚信感恩的情怀, 可能会遇到学生不能践行的困境, 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无偿到有偿的探索。又如, 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 学生可自愿加入成为会员, 有向基金会借款的权利。每学期会员必须储蓄一次, 数额不等, 下限20元, 毕业时一次性返还。基金会由辅导员专人负责, 监控资金的周转, 以保证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当会员特别是贫困生遇到生活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时, 都可以向基金会借款, 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还清借款, 一般每个学期清算一次, 遇有特殊情况基金会可视其情况准许其延期还款或适当减免。除此之外, 会员们每学期还组织参与许多公益活动, 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不仅使受助对象感受到了温暖, 也感染了周围的广大师生, 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资金来源除学生储蓄款外, 师生和社会捐款、各项有组织的劳动创收也是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5]

通过以上实践, 在资助过程中把经济资助、能力锻炼与责任意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变无偿性资助为有偿性资助, 使救济性资助成开发性、扶持性、循环性资助, 全面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 如何更好地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问题, 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 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高校资助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 顺应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 努力推动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 邱伟青, 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 2009 (16) :182-183.

[2]陈洁, 贾平, 等.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9) :74-77.

[3]赵艳, 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15-116.

[4]王意明, 李世光.我国高等教育助学体系定位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3) :5-7.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全方位脱贫

一、前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更指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更要重视育人功能,做到学生全方位“脱贫”。但“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不等于‘补助,资助工作也不是‘慈善行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帮困工作的关键是在资助的同时加强育人功能。”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一直以来,国家都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接受教育成本的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影响,全国各大高校都出现了不同比例的贫困生群体。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确保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配合其他资助体系的奖、贷、助、补、减的多元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荒废学业。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主要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方面,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在资助工作中如何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

1.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认定机制有效性不足

目前,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主要查看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参考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及评议小组的评议结果,学生日常表现及申请答辩等环节。但是,评定过程中依然存在认定漏洞,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认定标准模糊不清、认定考核不严、认定程序不完善、认定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比如,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断定;评定贫困金额没有与时俱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出现虚假信息的填报;申请对象由于自尊心问题,对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同学隐瞒了真实的家庭情况等。认定机制的不足及资助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国家设置贫困资助的意义,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2.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发展性成长

高校对受助学生的资助往往是直接的、无偿的,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缺乏全面认识,存在 “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思想。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各项无偿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意识。另外,贫困生个人信息不恰当地公开、隐私未被合理保护,造成贫困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贫困生除了需要基本的经济资助,还需要学业指导、能力拓展、就业实习帮扶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重经济保障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贫困学生往往没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这无疑弱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保障学生全方位脱贫

1.更新资助理念,优化资金分配

创新资助理念,注重宣传引导,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国家的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因此,评选奖助学金时,学校要通过各个宣传渠道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宣扬先进学生优秀事迹,发挥榜样力量,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建立学校与地方资助中心联网制度,学校要派专人实地走访、调研贫困生的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增强学校资助资金灵活性和自主性,引入民间资助力量,优化资助资金分配,真正让贫困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2.加强人文关怀,全方面提升能力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解困和情感教育。要增加有偿资助,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注重学生的自助和他助,挖掘资助资源,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实习实训岗位,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借助主题团日、优秀事迹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榜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保证贫困生思想不掉队。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生的自卑、消极心理,要充分利用团体辅导、广场咨询等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

高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要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恰当地给予学生经济上、学习上、心理上、就业上的教育指导,做到全方位资助育人,使贫困生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丽芝.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思想战线,2015(41):62-65.

[2]李璐.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认定管理和人格教育的欠缺[J].华夏教师,2013(11):86-87.

[3]曾盈村.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后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45-249.

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4

(一)加强了资助队伍建设

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这项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来落实。经过努力,市委编办于20xx年7月批文同意,挂靠南平市职成教研室成立南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调剂1个编制,专门从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建瓯市经编办批复确定了3个编制的学生资助机构,队伍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具体工作人员尚未安排到位。其它大部分县(市、区)因编制问题尚未建立由编办核准批复的专门学生资助机构,资助队伍尚不健全。

(二)规范了资助档案工作

为了规范全市学生资助工作,我市出台了资助档案建设专项文件,进一步推进了资助档案建设工作。一是建章立制,规范档案管理,对办理完毕的文件集中管理,及时收集、定时清理、年终复查,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完整、齐全,严防遗失和泄密;二是注重收存,科学合理归档,分类(综合类、表册类、财务业、声像类)整理装订成册;三是存放有序、方便查找利用;四是以查促建,整改提高,结合资助检查对档案材料进行补缺补漏,自我完善;五是树立档案意识,熟悉档案制作程序,培育档案规范建设典型,以点带面地推进资助工作档案建设。20xx年,经研究,确定南平市教育局、邵武市教育局、武夷学院、闽北卫校、南平一中、建阳一中等单位为省资助档案建设试点单位。

(三)实行了阳光操作制度

全市中职学生实行“中职卡”制度,高中学生实行“高中资助卡”制度,实现了“统一办卡,集中支付”;实行“助前”和“助后”公示,确保了惠民政策的“阳光操作”;明确资助工作操作流程,准确掌握学生变动状况,做到“不错报、不多报、无漏报”,确保了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各校都按要求设立了资助咨询电话和举报电话,增加了透明度,保证了助学金发放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建阳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资助对象认定方面,坚持“三级评审”、“三级公示”制度,确保了公平、公正。

(四)加大了资助宣传力度

今年,我市用心响应省“励志校园—感动海西”公益宣传活动,转发文件、制定方案、精心组织、配合采风、广泛宣传,让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南平市活动组委会评审确定了闽北卫校周诗雨、南平八中吴诚俊、武夷山章丽、建阳吴迪茜;松溪刘义鑫薛亚东、浦城周叶诚、邵武陈慧敏;顺昌雷水平、政和黄文华等13位同志为省首届励志海西先锋人物推荐人选。其中武夷山章丽和松溪刘义鑫获得本次活动的提名奖。武夷山蔡誉儇、建阳林思绮戴远情、南平职专卢建的宣传作品被推荐到省上参评。建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工具,结合家长会、主题班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定时回访受助学生家长,提高群众知晓度。浦城县仙阳中学“梦圆亦馨”基金会的活动独具特色,获省资助中心推荐到省电视节目进行宣传。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南平市、武夷山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浦城的仙阳中学被授予全省“先进单位”称号,南平刘旭森、顺昌卢琴英、政和谢祖旺等同志荣获“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五)落实了资金监管措施

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一次资助工作大检查。检查组兵分3路,对全市64所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助学金工作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检查,采取现场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9月份整改到位。下半年又对整改状况进行了抽查。光泽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月深入所属中职学校2次,对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及自查自纠状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定时复查。透过“普查—反馈—通报—整改—复查—再整改”,绝大部分学校整改基本到位,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的资助工作,提高了资金的监管力度。

(六)推进了生源地贷款工作

为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邵武市主动加强与信用社的联系和沟通,召开了“关爱信用记录”座谈会,农村信用社、高中学校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进行了应对面的交流,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做了具体的要求。各校加强了对高三学生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帮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用心迎考。

下一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资助机构队伍建设工作,增强资助工作的使命感和职责感,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想方设法成立市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努力协调市编办充实市本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督促县(市、区)成立由编办确认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加强对资助人员的培训,提高资助队伍的工作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职责感,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和战略,使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职责落实、科学管理、提升水平”,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资助工作。

(二)继续做好学生资助档案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适时召开全市资助工作会议开展资助档案建设专项培训,指导各级资助中心建立资助档案库,并透过档案专项检查以进一步规范资助档案工作。

(三)继续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创新资助宣传形式,加强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收集丰富多彩的主题摄影、征文和艺术创意等竞赛活动,努力营造资助育人的环境,创办资助工作期刊,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强化学生的履约意识,提高公民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四)继续做好国家助学金发放和监管工作。完善市属学校国家助学金集中支付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各种免学费对象的评定与公示工作。今年继续按省上文件要求,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把握资助免学费的条件,定期抽查资助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状况,严防套取和骗取现象的发生。

资助育人活动总结 篇5

活动的活动总结

为广泛深入宣传党和国家资助政策,发挥资助育人功能,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加大资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积极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市区统一部署,结合我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生资助育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先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把资助宣传、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励志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时间:

2018年3月15日—3月21日

三、活动主题 资助育人、应助尽助。

四、开展情况

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资助是基础,育人是目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各班主任切实围绕“经济资助”这个基础,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共计20个班召开了学生资助主题班会,900多名学生参加,确保了教育活动全覆盖努力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增强了同学们对国家助学政策的理解,使同学们意识到了作为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应具有不畏困难、积极向上、奋发学习、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同时各班同学还积极分享了自己对“感恩、诚信、成才”的理解和体会,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爱与奉献是永恒的主题,爱是前进的动力,正是这份爱与关怀让他们变得更坚强,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和诚信的重要性,坚定了他们要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栽培、关怀和资助的信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做好201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精准扶贫工作。我校按照《淄博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组织班主任家访并向所有学生下发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认真做好记录。经过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经班级民主推荐、级部评定、学校审核和公示,确定了28名“爱心一日捐”受助学生,受捐助的学生倍加感动,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感恩学校,回报社会。

同时,学校政教处、团总支也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最大可能的争取社会力量对我校学困生的资助。

资助育人发言稿 篇6

下午好!

我是西沙小学年级的学生。

今天能代表我校名学生,来这里发言,除了感到一份荣耀,更多是兴奋,是激动,因为今天我们迎来了一批学习的新伙伴、好帮手,崭新的台电脑,从此刻起我们就要告别,单一无聊的信息课了。

曾几何时,信息课对我们而言是可望不可及,每每带着满怀期待而去,却失望而归,因为我们只是在“纸上谈兵”。想想以前我们每次都渴望去上信息课,但每每又很失望,失望什么呢,失望我们的电脑会死机,因为我们的机子年纪大了些。

现在,不,就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全校学生感谢慈善总会,感谢叔叔阿姨们对我们的关怀,你们送给我们农村孩子的不仅仅是电脑,不仅仅是给了我们掌握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更多的是送给了我们希望,传达一份关怀,一份真情!

我相信,有了新的电脑后,我们会更加珍惜,更加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此感谢叔叔阿姨们的深切关怀,感谢父母的辛苦养育,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教诲,长大后-更好的报答我们伟大的祖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探讨 篇7

1 通过帮助被资助对象树立诚信意识, 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以国家助学金资助为例,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2], 而且这种资助是一种无偿资助, 只要学生符合“贫困生”的条件, 基本就可以获得资助。而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 主要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乡 (镇) 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家庭人均收入低的证明。不可否认的是, 有些家庭人均收入并不低的学生也在生源地获得贫困证明, 并顺利得到助学金。不用付出太多的辛劳, 只要一纸证明就可以获得两三千元甚至更多的资助, 而针对贫困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是五千元, 但这五千元的获得, 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辛劳的, 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在这种“现实比较”中, 极容易出现部分学生以贫困为资本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 既使得资助目标无法真正达到, 又使得学生的诚信遭遇危机。

资助工作中的诚信问题, 不仅存在于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中, 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也同样存在, 其最主要表现是不按时或根本不还贷款。助学贷款是一种合同行为, 是银行和借款学生之间的一种信用契约关系, 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和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不同, 助学贷款是社会对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偿资助, 虽然学生在校期间不产生利息, 但毕业后会产生利息,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偿还本息。虽然在办理助学贷款时, 学生都签订了贷款诚信书, 但仍有学生毕业后杳无音信, 对所贷款项置之不理, 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以致有些银行不愿意再从事助学贷款业务, 既影响了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又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当然, “贷款不还”现象的产生, 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信用体系不健全有不小的关系。

因而, 必须将培养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意识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 以达到资助和诚信养成的双重效果。首先, 开展对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教育, 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 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其次, 在资助工作中, 开展评先评优活动, 树立诚信先进典型, 用他们的作为感染身边的被资助对象, 激励其他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再次, 把奖惩机制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对那些诚信勤奋的被资助者, 加大资助力度, 对那些获得资助后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挥霍浪费的学生, 取消被资助资格或减少资助资金。

2 通过培养被资助对象的自立能力, 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在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中, 既有无偿的资助, 如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 也有有偿的资助, 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种资助各具特点, 互相补充, 构成高校资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有偿资助中, 获得奖学金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成绩要求, 不是每个被资助对象都可以达到的, 和奖学金不同, 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本上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争取到的。但现实中, 和奖学金的获得必须努力学习、助学贷款毕业后要归还本息、勤工助学要付出劳动不同, 助学金的获得只填写一张表格, 盖一个章就可以了。在这种现实的资助体系下, 不能否认, 确实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社会、学校资助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不想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参加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报酬, 不愿吃苦劳动, 背离了设立学生资助的初衷, 也不利于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

因而, 应对现行的资助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适当提高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比重的同时, 降低助学金的比重。助学金是由政府直接承担经费的一项惠民政策。随着助学金额度的不断提高, 确实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不少经济问题, 但也使某些学生产生了依赖的心理, 有些学生只希望得到无偿帮助,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深思和重视的问题。以陕西某高校为例, 2011年, 该校发放勤工助学资金269万元, 发放国家助学金1, 294万元。国家助学金的数额是勤工助学数额的4.8倍多。勤工助学资助金的获得, 以该校规定的学生每周最高工作时间10小时计, 每月获得最高不超过320元的资助, 每年最高获得也不过2, 000多元, 根据杨钋对北京54所高校的调查, 在获得资助的学生中, 个人获得的平均资助金额为3, 096元[3], 有些地方的资助额难免会低于北京, 有学生就会认为, 勤工助学辛苦劳动的所得, 和仅需填写一些表格就可以得到两三千元补助的助学金相比较, 前者确实太辛苦, 因而, 有些学生选择的倾向性就很明显了。

设立学生资助制度的初衷, 是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但是, 不希望看到这种资助最终导致的是学生的依赖和懒惰。因而, 要想通过资助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就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助学体系, 将以政府、学校为主的“他助”转变成学生为主的“自助”。第一, 在现有的资助体系中, 在国家助学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 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 采取更为灵活的资助手段, 改变将助学金全部直接发放给学生的做法, 而代之为将助学金按一定的比例不同发放的方法:助学金的一部分直接发给学生, 一部分用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资金, 一部分用来奖励被资助对象中的优秀者。第二, 改变现有资助体系的一些做法, 如, 加大助学贷款, 尤其是勤工助学的份额, 适当降低国家助学金的份额。使被资助对象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意识, 培养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 同时, 提高他们的交往、沟通、工作能力, 为其将来就业提供更多的资本。总之, 使资助在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通过关注被资助对象心理健康, 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体系所资助的对象, 往往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困难, 在经济困难背后隐含着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 在整个中小学时期, 和同龄孩子相比, 他们接受教育的环境较差, 综合能力相对欠缺, 虽然初进大学时,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美好的愿景和打算, 但现实是, 除了极少部分学生能脱颖而出外, 绝大部分学生会发现, 和其他学生相比较, 他们处处处于劣势。原来可能还能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 也已优势不再。除学习之外, 不论是个人特长还是交往能力往往都不如人。这部分学生俨然已成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中有一部分人能正视现实, 摆正自己的心态, 自强自立。但也不能否认, 贫困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产生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4], 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成绩不突出、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累积极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在别人的眼里, 他们内向、自卑、多疑、敏感、压抑……, 总之, 属于不好交往的一类。而贫困生社会资源的缺乏, 在当今的社会, 还面临着毕业时的就业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 更会波及到毕业后的生活, 甚至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但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要么只关注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要么仅仅将资助工作看作为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而已, 对经济压力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却很少给予关注。但是, 如果资助工作解决了学生经济困难, 但学生心理问题频出, 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无法正常发展, 缺乏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那资助能说是成功的吗?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济资助, 但仅靠经济帮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而,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 将经济资助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起来就成为必需。在资助过程中, 应定时和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 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在学习、交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并给予他们及时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引导他们正视贫困, 积极悦纳自我, 努力学习、认真生活, 以证明自己和提升自己。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生活和交往水平的同时,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均衡发展。心理的健康均衡发展, 又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学生资助工作既能解决学生经济困难, 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育人工作的平台, 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各方面得到较为协调的发展, 学生资助工作的宗旨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南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2) :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EB/OL].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009/t20100926_340669.html

[3]杨钋.高校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教育学报, 2009 (6) :84.

高校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篇8

【关键词】资助  育人  奖学金  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09-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当前改革攻坚的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则是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通过经济扶贫达到精神扶志的效果。

一、高校资助育人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无偿资助缺乏激励和教育功能

现行国家奖助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类,在国家奖助学金中,奖学金和励志奖下达的指标偏少、助学金评审条件不尽科学合理,缺乏激励机制其负面影响不可漠视。其中,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 元,名额有限其指标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等因素确定。奖给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学生,与是否贫困没有直接关系;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额度为每人每年5000 元,资助面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评选条件是大二学生学习成绩或综合考评应在全体同学或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位居前30%,且必修课程没有不及格科目。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平均3000 元,资助面约占全国在校生的20﹪左右。特别是国家助学金主要是用于帮困,面向在校在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采取传统直接资助形式,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附带条件,无须履行任何义务。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国家奖助学金实际上是一种免费的午餐”,偏重经济援助,资金利用率低,缺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机制和教育学生自立自强的功能。有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认为是国家分配的、产生了理所当然该得的不良心理,其效果不佳容易让部分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被评上的受助学生反到背负沉重的心理阴影和压力。

(二)经济困难界定单一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指数差异较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十分困难,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贫困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样界定过于简单。另外,一般困难生、困难生和特困生的评审等级也没一个统一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使得我们有效地开展助学工作大打折扣,对贫困生的评审很难做出准确认定。对贫困生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往往只凭学生家庭所在地域或家长单位所开的一纸证明来定,从而导致在资助工作中随意性较大,操作透明度不高,贫困情况受到质询,使一些真正处于绝对贫困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资助,而另外一些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学生却得到了资助,这种错位致使学生诚信教育受到极大阻碍。仅凭一纸证明来对大学生贫困程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一些动态情况有悖真实和科学。客观上造成国家教育扶持资金的一定浪费,没有使资金完全得到有效利用。此外,无论是对于那些得到资助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还是没有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贫困致使心理危机悄然产生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事物的认知多表现为主观、任性、偏激,而缺乏谦让、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存在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贪污腐败等不正当思想和行为,严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心理。再加上就业难和等各种因素使许多“贫困生”性格内向, 抑郁而缺乏自信, 内心却有着强烈的自尊, 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痛楚、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将自己置身社会人际交往之外,这严重影响了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有些贫困生把贫困作为一种资本,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轻松获得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等其它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贫困补助。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才争取到为数较少奖学金的学生相比,贫困生资助上反而出现“反相歧视”和新的不公平现象。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条有力途径,是培养人才、彰显道德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实现高效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创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是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统一

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实施资助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物质贫困,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贫困”,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经济扶贫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改善生活条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促进精神育人,培养身心内外和谐的建设者。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学校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志向高远,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命运。我校特别强调谈话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讲究方法和技巧,并给辅导员发放了谈话提纲,以便于把工作做实、做细。一方面向学生全面宣讲资助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国家出台该项政策的背景、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爱校、爱国教育。

(二)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能否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准确认定,是开展奖助学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解决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对现有的资助工作制度进行反思与整改,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成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二是做好各项环节的评议工作。这个部分非常关键和重要,评议小组人员应该对申请贫困的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然后按照规定和程序进行认真审核,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公示。同时为了方便下一次的贫困评审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贫困生的贫困档案,纸质和电子的都应具全。三是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翔实的档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与增减,从而确保资助工作的科学规范、公正公平。

(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贫困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贫困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试,培养学生自尊、自治、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辅导员和教师充分与心理辅导人员合作,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做好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引导,加强心理疏导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品格与高尚道德的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经济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常常暗含着人生观、处世态度、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时时要强化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将物质资助工作与精神帮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资助,而是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践教育以及家园培育等多角度进行科学化、精致化育人项目设计,构建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受资助学生全面成才,努力实现从“经济资助”到“育才资助”的模式升级。

(四)拓展实践育人渠道

实践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外在延伸,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主要是对课本知识的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积极指导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无论是校园讲解员、协管员、学生助理等校内勤工助学岗,还是赴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从事家教,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对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交往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帮困助学工作和教育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基础,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构筑起新时期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新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好贫困生的压力、动力与潜力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洪涛,孙爱林.浅析德育功能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6).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生健美操体育课心得下一篇:汽车维修个人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