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育人(共12篇)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1
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 根据“既教书, 又育人”的原则, 尤其是在坚持德育首位,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更应达到育人的目的, 应将育人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新世纪接班人。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育人的渗透呢?这是每个作文辅导老师值得探讨、深思的。通过近三十来年的作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作文提供材料开展的活动, 应将育人放在首位
作文必须写真实的事, 写自己亲自经历的事, 这样才能感人。而要做到这些, 就要要求学生多观察, 多接触大自然, 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活动开展得多, 学生见识面广, 接触的事物多, 学生写作时选择材料的范围就宽。但如果活动开展得不恰当, 目的不明确, 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 迷惑不解。
记得还是在八十年代末期, 为了让学生写好《记一次活动》这篇作文, 由学校组织学生到桂阳七里坪第五监狱接受法制教育。回来后, 许多同学写的都是看到劳改犯劳动的场面, 而很少有人写到了法制教育及这次活动的意义, 甚至, 有个同学还这样写道:“我们路过菜地, 看到几个劳改犯正在浇水, 用的是自来水喷灌, 活儿很轻松, 这也叫做劳改?要是这样, 长大以后, 我来这里也无妨!”看!这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而且起了反作用。因此, 开展活动, 必须目的明确, 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
事隔两年, 为写好《记一次活动》, 我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赖宁式好少年”胡秀娟扫墓。活动中我们请胡秀娟生前的班主任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胡秀娟的生平及其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整个活动始终抓住育人这一宗旨, 教育学生学习胡秀娟舍己救人的精神, 不是要我们像她一样去牺牲, 而是学习她的品质, 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之后, 从学生的作文看, 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许多同学写到:“胡秀娟牺牲了, 但她的精神永放光芒”、“胡秀娟同学, 你安息吧!你的精神, 将会在母校开花结果。”由于目的明确, 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因此, 学生的这次作文不但内容详细, 条理清楚, 而且主题鲜明, 思想性强,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的辅导要将育人贯穿始终
作文的辅导, 教师就是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 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但这还不够, 必须要将“育人”贯穿始终。
许多作文题, 都有这样的要求:“思想健康, 主题鲜明, 积极向上。”这实际上就是要写出有意义、政治观点好的文章, 也就是从育人的观点来要求学生。因此, 老师在指导时, 根据题目, 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 必须讲清:怎样才是思想健康, 怎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 怎样才算是积极向上。
无论教师辅导的语言, 还是列举的事例, 朗读的范文, 都要注意育人这一宗旨。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表率, 是学生模仿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做得好, 就能在学生中起到真正的表率, 反之则不然。
有一位教师, 在辅导学生写《我的同伴》这篇作文时, 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朗读的范文, 大致内容是:这个同伴顽皮、淘气, 学习不认真, 但做玩具一类的东西却表现得很聪明, 尤其是抓鱼最有本事。从内容的事例来看, 选得较好, 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但是从育人的角度来考虑却大不一样, 学生认为只有这样顽皮、淘气、学习不认真的同伴才值得写, 才能显示出性格特征, 因而该班大部分的同学写的都是这一类型的人物, 许多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而另一位教师辅导《市场见闻》这一篇作文时, 用的都是文明礼貌用语, 所列举的事例, 都是表现人们的文明经商、公平交易、礼貌待人、秩序井然、助人为乐等事。个别反映阴暗面的, 都特别予以指出, 让学生评析好坏、优劣, 从而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 学生写出的文章都是健康向上, 有进步意义的。
综上所述, 作文的辅导要将“育人”贯穿始终, 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作文的批改, 不能忽视育人
作文教学, 最终的结果就是看学生写出的作文, 一篇作文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且还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 在批改作文时, 既要从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上来修改, 又要从思想意义上来剖析。尤其是教师的批语, 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概括性语言上, 如:语句通顺, 条理清楚, 内容具体, 中心突出等, 而要揭示主题, 点明思想动向, 指点迷津, 从育人的角度去考虑。
曾有一位老师, 谈了这样一回事, 有个学生在《我最羡慕的一个人》中写到:“我最羡慕的人, 是我的邻居刘叔。他真是个能人, 家里有的是轿车、彩电、高档家俱, 餐餐吃的是美味佳肴, 穿的是高档衣裤, 花钱如流水, 我去他那儿, 也常给我伍元、拾元。我不知道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钱, 我真羡慕他。”
看了这篇作文之后, 就清楚地知道, 这位学生在向“钱”看, 把眼睛盯在钱上, 而这位老师并没对文章的内容去评析, 也没有评价这位“能人”和这位学生, 而只是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作文批语栏上写到:“偷来的钱, 使人害羞;别人施舍的钱, 让人惭愧;劳动得来的钱, 用得心情舒畅。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这位学生看了批语后, 老师再问他对钱的看法, 这位学生说:“老师,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 我一定好好学习, 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是无情却有情”, 短短几句话, 点燃了学生心灵的火花,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也修改了这样一篇的文章, 本班初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 母亲刚病逝, 在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后, 触景生情, 在作文中写到:“妈妈啊!妈妈, 你已离我而去, 我到何处寻找母爱?我好孤独, 好痛苦啊!我度日如年, 离开了你, 我学习没有兴趣, 生活也没有快乐!”
看了作文后, 此情此景, 催人泪下。笔者也并未从语法、内容、写作特点上给予批改。因为此时, 小作者心情忧郁, 意志不振, 所需要的不是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指点, 而是理解她孤独寂寞的心, 填补她心灵深处的空虚。因此, 我在批语中写道:“母爱是伟大的, 愿你化悲痛为力量, 鼓起生活的勇气, 扬起生活的风帆, 以自己的努力学习、优异的成绩, 来祭奠和报答九泉之下的母亲。”
之后, 这位同学不但没有低沉下去, 而是情绪高昂, 精神饱满, 学习更加用功了, 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这一批语, 语句虽短, 却收到了最佳效果。因此, 作文批改, 要对症下药, 既要从内容上修改, 又要从育人方面来修改, 因人而异, 因内容而别, 不能忽视育人教育。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将育人贯穿始终。加强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 锤炼纯洁的思想, 净化美好的心灵, 陶冶高尚的情操, 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真正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2
——浅谈小学思品教学之情感育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生活实例,贴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直观、形象。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学生思想很活跃。因此,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而是要通过教师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现在的学生电视、电影看多了,不乏一些不适宜少年儿童的内容,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习气,时不时地影响着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把少年儿童不应有的习气也带到学校来。记得有一年,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学生,自持是做生意老板的儿子,花钱如流水,每天10元的零花钱是雷打不动。他就用这些钱买一些零食,分给班上的一些同学,让他们跟在他的左右,跟人吵架,甚至有时也会拉上一帮“伙伴”跟人打闹起来。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把思想品德课《我们健康成长》提到前面来上,并自己租来《少年犯》的VCD,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让他们观看。还让学生搜集发生在他们身边、学生能看到的一些事实,作为教育材料,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倾听他内心的世界。针对这一问题,还开了一次名为“友谊”的主题班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体会到真正的同学友情,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交换的。慢慢地,他改变了。
离开学生的思想实际,讲大道理,高谈阔论,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对学生的思想起不到促进作用;我们只有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致身于情境中,才能燃起感情的火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情感,加深师生之情
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的沟通,是教好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条件。由于应试教育和目前
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淡漠,使师生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联络的大门却在渐渐地关闭。
为了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首先我们教师要主动、诚恳,必要时做一些道歉、自我批评。有时一句“对不起,是老师错怪你了。”“对不起,今天老师脾气大了些,请同学们原谅。”……是很好的润滑剂,润滑着师生之间的磨合。在此基础上要多和学生接触,拉家常,体贴关心学生,要善于观察细微,发现学生的每一个怪异行为。我们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切忌主观想当然,不能把自己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头上,应时刻考虑到自己所教的对象是学生。你板着面孔讲道理,道理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你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态度要温和,言语要诚恳。我们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处理每一件事都要谨慎,要学会宽容、学会谅解。“谅解也是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曾发生的一则事例:
一次我在上课时,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我发现了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是现场搜索“破案”还是。。?我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教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乱合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几天后,钢笔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笔盒里。拿笔的这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讲述了他拿笔的原因:“……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就无地自容;正因为老师的宽容,我要更加勤奋地学习,报答老师。”我不禁暗自庆幸自己当时“忍一忍缓一缓”的态度。是啊,只有学会宽容,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学生是会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的。也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宽容别人。特别是顽皮、固执的学生,大声呵斥、讽刺挖苦,将会适得其反。如果你对他笑一笑,摸一摸头,说些风趣话,他反而乐于接受。既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反之,就会犯急躁情绪,说出过激的话,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心理障碍。
三、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指导行为
小学生的感情既十分丰富,又具有可塑性。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是陶冶高尚情操、铸造美好心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情节,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革命歌曲,一张图片,一次生动的演讲等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记得我刚走上教师讲台,就任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第一节课就是《敬礼!亲爱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也象孩子一样,深深地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代曾经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并讲了几个事例,流露出了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了全班学生情绪的共鸣。由于学生的情绪体验来自于自己的教师这一具体形象的事例,因而易于学生由衷地产生情感的涟漪,继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让学生在歌声中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劳,因此,我们每一个都要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地道德认识,奠定基础。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的第三课时《家人关怀我成长》这一课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小朋友都有的。我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是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我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触景生情,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学中可借助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深化道德观念。在教学第五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第四课《欢迎来我家》这一课时,在学生明理后,我创设一个学生接待客人来访的表演情境。通过表演,既深化了学生有礼貌、热情待客的道德观点,又使学生受到了具体的礼貌待人的教育,使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在教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第一课时《“问号”之歌》一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故事以及爱迪生、张海迪、牛顿等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演讲,使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到成功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情感。并把班上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事例在班上作介绍,使大家产生“不怕困难、奋发上进”的豪情壮志。我还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孝敬长辈,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和乡邻和睦相处,热爱家乡等,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并搜集学生中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人和事进行表扬。还进行定期评比活动,使大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试论学校体育与育人的关系 篇3
一、体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还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等。
二、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这样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
运动场上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三、体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系,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朗读教学的感情基调与育人功效 篇4
朗读好一篇文章, 一是感情基调, 二是语音技巧。感情基调是朗读的内核, 是朗读的第一要义, 语音技巧是语言的外壳。二者俱佳, 美轮美奂。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六个点为例, 介绍朗读教学感情基调的多种表达形式与育人功效。
一.欣喜、热情的感情基调
朱自清的《春》最适合学生朗读, 他们对自然有最贴近最纯真最热爱的感情, 这种感情培育好了可以建立人生的其他健康的审美感情。《春》的美好意境可以融化到一切颂扬自然、人文的大爱境界中去。因此可以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
1、首先要确定好朗读基调。
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一个“新”字可以概括, 春天是一年中最“新”的季节, 一切景是“新”的, 人事活动也“新”, 人的感情也“新”。因此朗读感情基调应该是欣喜、热情。
2、设计恰当的朗读形式。
可以选择七位同学朗读全文, 五位女生分别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春勤图”。两位男同学分别读开头和结尾。把欣喜、热情的感情基调演绎得多姿多彩, 精彩纷呈, 无限美好。
3、突出重点句。
读好结尾三句比喻句:三句比喻句朗读语调是上扬的。第一句“它生长着。”把重音落在句末, 上扬, 语速缓慢, 生机勃勃;第二句“____笑着, 走着。”拖腔、上扬, 充满欣喜;第三句“领着我们上前去。”把重音落在“上前去”, 上扬, 矫健有力, 带着向往与希望!三句之间又是句句递进, 从缓慢到稍快, 从平和到热情。
《春》的欣喜、热情的感情抒发得越丰富, 越加激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对美好人生的努力追求!
二.高亢、激昂的感情基调
比欣喜、热情基调更进一步就是高亢、激昂。七年级下册可以选择《安塞腰鼓》作为朗读指导的点, 培养学生澎湃的激情、振奋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1、用轻音重音对比方法读出文章的起伏。
开头是腰鼓表演前的准备, 处于静态。读得“沉稳而安静”, 为下文内容的重音作衬托。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读得余音袅袅, 低音萦绕, 与上文气势磅礴的朗读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突出高亢、激昂的基调。
2、读好感叹句。
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 用个体与集体结合读的形式读出它的气势。分别由个体读描写演奏的场面;描写腰鼓响声的情景;描写西北后生打鼓的表演。读到了三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变为全班集体高音齐读, 读出高亢、激昂的气势。
3、用男女声轮读的形式读出它的节奏、气势。
例如:排比句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男读) ,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女读) ,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男读) ,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女读) ,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男读) 。运用这种形式朗读有层次, 错落有致, 气势壮阔!
具备了澎湃的激情、振奋精神, 对待工作、事业、人生就会产生积极态度、豪情壮志!
三.深沉、真切的感情基调
高亢、激昂的感情是一种力量, 那深沉、朴实的感情也是产生力量的原动力, 它能使力量经久不衰!
《背影》具有深沉、真切、朴实的感情。读好了《背影》, 可以扩散到对其他写长辈文章的感情领悟。《背影》可以作为八年级朗读教学的重点:
1、创造一种感情氛围。
作者写家境, 写祸不单行, 通篇笼罩着“情郁于中”的感情氛围。必须运用低徊、深沉、朴实的感情基调朗读。
2、抓好关键句的朗读。
文中五处写父亲劝慰和关照的语言, 要读得自然、亲慰、贴切。例如“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要读出父亲的关照、担心、开导、劝慰等语气。
3、重音重读和重音轻读。
(1) 、重音重读。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作者要突出的是父亲的“背影”, 对全文有提示作用, 用重音重读。第二次出现的“背影”是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 这个“背影”对作者具有直冲力, 所以马上流泪, 用重音重读更具冲击力! (2) 、重音轻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也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时流出的眼泪与第一次流泪不同, 第一次流泪在表面, 这次是在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泪!所以这里以重音轻读更好, 能把人深处的真切感情表达出来!第三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更有怀念情感, 是感情的着落点, 应该在这个“背影”上加强语气, 但要放低声音去朗读, 用最朴实、深沉的感情基调去表达, 读出朱自清的睿智, 会产生撼动人心的效果!
培育了《背影》的感情, 那是人的珍贵感情, 万善孝为先!
四.奔放、激烈的感情基调
深沉、朴实的感情丰富了, 就能积聚能量转化为另一种有力度的感情, 就可以喷发出气势磅礴的激情。《雷电颂》恰好具有这种感情基调的特征。
朗读《雷电颂》应该是极其奔放的, 激情澎湃地歌颂正义力量;悲愤的、痛心疾首地鞭挞恶势力。应该是一种大气的朗读, 把满腔的感情和怒火融入到恢弘壮烈的声音语言里去, 要读得热血沸腾。
主要朗读方法设计:选择一个男高音同学, 大声朗读, 其余同学附和跟读, 像形成一种激荡山河的回音。例如:主演同学朗读:“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其余同学附和:“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主演同学:“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 一切都睡着了, 都沉在梦里, 都死了的时候, 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其余同学附和跟读。这样整个教室奔放、激烈, 形成了一种感情氛围场。
培养了这种感情, 就是培养正气凛然的感情, 那是人生不屈的感情, 无往而不胜的感情!
五.高昂、豪壮的感情基调
如果说《雷电颂》是历史的感情, 英雄的豪壮, 那么九上《沁园春·雪》则是革命的感情, 人民的豪壮。九上全册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开篇, 领起全册的感情。读整首词要有一种雄视豪情, 有一种主宰历史的高昂, 主宰祖国命运的豪壮!上阕:写景抒情。要读好“望”的重音, 因为它领起下文的内容。下阕:议论抒情。读好四个轻音“惜”“略输“稍逊”“只识”因为这是毛泽东评论古代帝王的文治的不足, 是遗憾, 轻音处理较好。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主旨句要马上呈上扬的朗读态势。为了突出主旨句, 改编朗读, 变换为集体四次反复连续承接读:
第一次:第一组领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第二次:第二组与第一组共读“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第三次:第三组与第二、第一组共读“还看今朝。”
第四次:第四组与第三、第二、第一组反复共读“还看今朝。”把高潮落实在浓缩在主旨的着眼点上。声音逐步壮大, 形成强大的语言气势!
这样把主旨句演绎得非常深透、高远!读出新一代接班人当家作主的雄心壮志!读出领袖的风范, 读出主席的高瞻远瞩!
六.深沉、悲愤的感情基调
培养了豪情壮志, 雄心勃勃!就很需要另一种感情调和它, 使感情更为成熟。九下《我爱这土地》, 热爱祖国的感情极其深沉。九上以《沁园春·雪》开篇, 九下以《我爱这土地》领起全册, 教材安排别具匠心。《我爱这土地》后面单元的文章是“爱土地”的厚实的背景, 支撑了诗歌的感情。读好《我爱这土地》, 会对后面单元写的从古到今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人类文明的热爱!就会理解艾青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愿意“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原因。
1、朗读的基调。
非常深沉、悲愤。尤其是结束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要读得逐步下抑, 戛然而止。
2、读好修饰语。
“嘶哑”“悲愤”“激怒”“温柔”要在这些词语上加强语气, 突出诗人的悲愤。
3、语速要缓慢, 表情要眼含泪花。
这是深沉悲愤交织的情感, 这是坚韧不拔的性格, 培育了这种情感, 就培育了学生为保护祖国而献身的高尚情操!
综上所述:六个点朗读的感情基调曲线变化。要求学生读得滚瓜烂熟乃至背诵。用恰当的基调准确表达不同感情, 是朗读教学的要旨。要调动多种朗读形式, 多角度地表达感情基调, 要读出激情, 读出神韵, 读出真气, 使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学生血液流淌。感情培育曲线为好, 比直线培育一步到位丰富成熟, 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正确对待顺境逆境, 支配生活, 创造生活!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5
关于举办“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及实践
育人经验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精神,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本科、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及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交流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基地的功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践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给各本科、高职院校之间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我们决定举办此次研讨会。会议形式:权威专家报告+经验交流+实地考察。请贵单位接到此函后,协助转发并组织相关人员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研讨内容:
1、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2、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构建及评价(方法、步骤、评价标准)
3、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4、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评价
5、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6、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及经验介绍
1)﹑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2)、实践教学管理与创新
3)、高水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和建设的核心
4)、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重点、难点
5)、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8、实践教学经验成果展示及实践育人新思路、新方法探讨
9、实地参观成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二、参会对象:
各省教育厅、局(教委)高教处、职成处(科)的相关负责人;各高等院校(含高职院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人事处、实验室、实训中心(处、基地、室)、校企合作办相关负责人;国家级、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及骨干人员。
三、主讲老师:
届时将邀请我国本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权威专家和相关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及相关负责人做专题报告,并组织参会学员到相关实践育人基地参观考察。
四、时间与地点:
2012年04月20号-04月23日成 都(20号全天报到)
五、收费标准:
980元/人(包括研讨费、实践基地参观费、辅助学习资料费、通讯录等),食宿及考察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所有费用报到当日交纳,会务组统一开具报销票据。八人以上免领队一人的学习费。会后会务组统一安排九寨沟、黄龙四天三晚的实地考察活动,若打算参加的学员,请提前安排好时间(本行程自愿参加,费用自理)。
六、报名方法:
各单位收到通知后,请尽快确定参会人员名单,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及时反馈;各省统一组织报名的单位请尽早预报人数,以便我们早做会议接待安排。
北京会务组电话:010-58684058传真:010-51489679 联系人:刘洋 马富祥E-mail:xnpxzx@126.com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质量监督电话:023-68252535
教育部西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报名回执表
报名回执表
试论中职教育教学与育人的统一 篇6
一、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抢生源,在招生时只考虑到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导致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加之学校教育方式不当,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思想政治工作,造成道德滑坡。当前,中职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堪忧,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基础文明素质较低。一些学生是非善恶不分, 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打瞌睡或聊天、打闹、吃零食;不讲文明, 脏话随口而出,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地, 破坏环境;缺乏诚信,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其次是上进心不强。普遍存在自卑、叛逆心理。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爱顶撞,不懂得尊重老师, 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有个别学生利用“不良的行为习惯”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如抽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第三是自私自利。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不尊重他人,不关心集体。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迷失, 精神空虚, 无所寄托, 以至于沉迷于网络上的游戏和交友;有的贪图享乐, 攀比心重, 花钱大手大脚, 缺乏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在动力。德率才,才辅德,两者之间,德是第一位的,培养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因此,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改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的现状迫在眉睫。
二、当前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中职教育的实践,我认为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脱节。
1.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政工干部唱“独角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学校人为地将政工干部和专业教师队伍割裂开来,政工干部专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影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能影响教学,负责教学的没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造成政工干部唱“独角戏”的局面。
2.政工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政工队伍人员少,力量不足。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政工岗位编制较少,且人员少于编制的情况;相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疲于应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政工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也亟待提高。中职学校政工干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各科室兼职的干部,另一类是面向社会招聘的专职班主任,他们无论学历、素质和能力,都与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教书与育人相脱节,教育效果不佳。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对学生情况熟悉,有足够的平台,却很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政工干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却缺乏足够的平台,对学生也不够了解,陈旧、僵化的教育模式,含糊、笼统、超现实的德育要求,乏味的八股式的“政治说教”等, 都使得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三、中职教育必须坚持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在继续发挥学校政工队伍和共青团、学生会应有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把知识与美德、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1.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教书和育人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割裂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不能把育人看成是教学工作之外的一项工作,也不能把育人看成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当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理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与智育之中。
2.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各专业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内容。三要创新教育方式,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把课上得活起来, 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3.要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老师的道德操守、言行举止, 都将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老师是每一位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方面作出表率,在日常工作中作出示范, 以具体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浅谈英语教学与育人的结合 篇7
一、鼓励学生自信自强
我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毅力、有作为, 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并且帮助他们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我教过一位学生, 英语基础不好, 但有上进心, 她私下对我说“老师, 我其实很喜欢英语, 但就是记不住单词, 有时记得到英语又记不住汉语, 所以阅读始终读不懂, 您说我学英语还有希望吗?”我与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给她讲了马克思学俄语, 恩格斯学保加利亚语, 霍金自强不息的故事, 他们不顾自己年迈记忆力差, 身体残疾的不利条件, 努力学习, 都是学有所成的事例。她听后很受鼓舞, 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并马上行动, 制订了学习计划, 在我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每天早起晚睡, 始终坚持。经过一年的拼搏, 英语成绩突飞猛进, 顺利考上了高中, 后来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育人要育本, 教书要树人, 要帮助学生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改变不准确的认识, 克服各种畏难情绪, 树立崇高理想和必胜信念。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是领路人, 给予学生指导、启发和帮助, 使之爱学、会学、学有成效。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1、我在教学上坚持做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 踊跃发言, 多给他们思考, 练习的时间, 多给表演的机会, 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都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使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积极参与, 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参与学习, 自主学习, 敢于钻研, 敢于提问, 一次一位同学问某个单词有几种表达方式, 我当即答出了两种, 并又告诉他:“这个词还有其他几种用法, 等我多查几本资料, 再告诉你全部用法。”这件事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 连老师也有没全部弄懂的, 作为学生又何必不懂装懂呢!让他们明白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 有不断奋进的精神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英语时都感兴趣, 因为一种新的语言, 一门新的学科, 有很多新奇的东西, 但当他们在学英语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有人就渐渐地失去了信心。怎样激发他们的信心, 培养他们的兴趣, 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挂图、实物、对话、表演、录音机、多媒体等, 凡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都采用了。不断地巩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这些见解地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 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学会记忆。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英语单词难记易忘, 先让学生了解一点记忆的心理、神经活动过程的常识至关重要, 明白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 也就是使学生知道记忆就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记忆中的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后再教几种常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循环记忆法等。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使其思维敏捷, 头脑灵活, 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学生德、智、美、体均衡发展, 我主动和体育老师配合, 让学生上好体育课, 做好课间操, 丰富课外活动等。让学生了解英语教材上提到的人文知识,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敬老院老人等。学习各方面的社会知识, 丰富健全学生的自身素养。
总之, 多年来英语教学工作, 使我深深体会到: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 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在这些学校的英语老师很少把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 但英语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我们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及与学生平日的接触中, 始终贯彻教学与育人结合的原则, 那么就会取得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的。
“法制”治校与教学育人的连贯性 篇8
一、学校实施“法制”与“育人”的特殊性决定要突出“法制”
学校的性质、任务、核心群体、教育对象等几个方面决定了学校实施法制与育人的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进而决定了治校中要突出“法制”。
对于学校来说, 已经经过正当程序立法了的国家法律、教育法规, 学校必须贯彻执行, 不容违犯。学校必须以它为依据, 进一步的切合实际的具体化, 以此来治理学校。这样说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国家的法律是涵盖国家所有的人, 所有的行业, 所有的方面, 教育法规涵盖它所属的所有部门和单位, 学校无一例外;二是国家的法律、教育法规, 都是宏观的原则。实际操作之中, 要在充分认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化。如果只是教条主义的来生搬硬套, 不切合实际的具体化, 只能是事倍功半, 或者把学校搞得一团糟。这就是说, 依法治校是毋庸质疑的, 关键是教条主义的和不切实际的“治”是必须摒弃的。
在治校过程中, 作为防患、锄患于未然的“法制”, 是有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以法治校”, 尤其是对受教育群体———学生, 有其特殊的重要价值。不管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 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学校对学生的“治”都有共同点, 那就是突出“法”治。因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实现为统治阶级的理想服务的目的。事实也证明, 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校期间的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基础如何, 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后的社会境况。这并不是说, 他们不需要“法”, 只是在“依法”而治的时候, 更多的需要给他们以“育人”的奠基, 因为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构成法律规范的源泉, 而法律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的确认。
从另一个角度说, “法治”之中的惩罚性手段, 是一种“以力服人”、治“标”的措施。它虽然对任何人都有一种威慑力、惩治作用, 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种惩罚性手段运用的谨慎性和艺术性, 也决定了实践中运用不当可能显现出的“破坏性”和局限性。学校教育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真正接受、逐步形成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自律”的能力, 是要打牢根基, 所以要“治本”。因此, 学校更应该突出以“法”育人, 惩罚性手段只能是谨慎、艺术和尽可能少用, 仅用于特殊情况下的辅助。
二、治校中以“法制”育的基本措施
要做到“依法治校”与“育人成才”的有机结合, 就要找出主要的结合点。无论是“法”还是“育”, 其来源和发生作用的核心都是“人”。学校中的人可以分为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三大部分, 而学生是“法治”与“育人”结合治校中的主要培养对象。由此, 我认为“以法治校”可以以这三个群体为集结点, 以学生群体的道德培养为目标, 在“法治”育德的同时以“法治”育人, 并突出“法治”。
(一) 炼“法制”, 施“法政”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 治校者须有法;其二, 治校必用律。“有法, 讲的是治校者要有依;“律”讲的是治校可行的手段。
“依法”者,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归根到底就是以法服人。为“官”有法, 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领导干部有坚定的“以法治校”的信仰和“以法服人”的原则, 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 为学校建设服务;为“官”有法, 也是公众道德示范的要求。
“用法”就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原则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用说服、教育、感化等方式以提高认识, 达到与简单地运用“法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学校领导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把全部都寄托在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上, 则会欲速不达, 而用于学生, 则更会事与愿违。领导对教职工施“法政”, 一要以身作则, 起表率作用;二要从爱护出发, 多做说服教育工作, 即使必须施以“规章制度”, 也要同时辅以以理说服, 以情相教。须知, 上行下效, 我们要建立良性循环, 领导必须施“法政”于教职工。领导对学生施“法政”, 更要加大说服教育的力度, 更应注意方式方法。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这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 都要从学校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修法的重要性。以“君子检身, 常若有过”的态度, 反躬自省, 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不断完善自我, 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
(二) 修师德, 施“法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法律知识资源, 师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实现“以法治校”, 一定要不断加强师法建设, 施行“法教”。这里“师法”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要敬业。这是师法的核心。忠诚教育事业并以此为准绳, 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精心培养学生。
二要身正。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 其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熏陶着学生。传道, 一言一行必须为人师表;授业, 一字一句, 必须严密准确。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在一起, 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道路。
三要博学。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 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 进而使学术力量转化为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以良好的师法做学生的楷模, 要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法教”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既需要教师的自我认识与努力, 也需要学校的监督。所以, 学校既要采取激励措施, 也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 督促教师履行职责。
(三) 强法制, 育新人
建立完善的治校法律制度和正确的实施, 才能使学校的良性循环。品德的良性发展是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我们在对学生以“法”养德的同时, 更要加强以“法”育德。在加强学生品德培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全面性。即我们要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实施全面育德;
第二, 目的性与计划性。即要制订法育规划, 做为实施的指南, 要制订评价指标, 做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和评估的依据;
第三, 灵活性与多样性。主要是指法育的手段要灵活, 方法、途径要多样, 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第四, 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法育内容要近、小、实、亲, 具有可操作性, 且法育的领导、老师要像抓智育那样抓法育, 学生的法育才能有抓好、抓实的保证, 这样才会产生实效, 才会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遵纪守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而言之, 我们要在实施“法治”与;“育人”结合治校中, 从学校的特殊性出发, 更注重“法治”, 这不仅有益于在治校中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 更有利于提高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 促进社会的安定, 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9
策略一、利用体育教学常规达成育人目标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 就是用较短的时间, 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 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的开始一堂课的学习。课前整理场地, 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 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 在上课前, 老师叫学生搬运器材 (如垫子) 时, 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 不许用脚踢, 不能扔, 等等, 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现象及时教育制止, 对于那些协助老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 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 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包括整队、报数、清点人数, 队列队形练习, 一般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等。队列队形和体操队列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知觉的基本训练, 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集体活动, 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 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此外, 体育课要求学生穿运动衣裤 (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凉鞋, 女生不穿裙子等) , 口袋不装有碍活动安全的物品, 不迟到, 不早退, 不旷课, 有事先请假, 上课铃响后, 迅速整队, 报数, 清点人数, 师生相互问好, 严格按老师规定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准备活动,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不做与课无关的其他活动等, 这些都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点, 都是极好的德育渗透。
策略二、体育教材二次开发达成育人目标
体育教材的内容广泛, 每节教材都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性,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德育内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 队列队形的练习, 基本体操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互帮互学的作风;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体育竞赛和球类项目则更有凝聚力, 不仅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又可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品质, 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体育课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 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 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 往往在练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 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 特别是在跳高、跳箱、双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 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 要热情地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 使学生减少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 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拨、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进行体育运动时学生情感得到充分释放, 一些学生会出现出口成“脏”的现象, 这时教师不能不管不问, 而应该及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 使学生明白文明语言的重要。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 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 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 是尤为重要的。笔者在担任体育教学的同时, 还担任田径队的教练任务。由于学生整体基本功不强, 训练的初期安排了较多的基本功———体能训练。开始学生们练习很认真, 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 而且怕苦怕累。老师会把这归结为学生“不肯吃苦, 怕吃苦”, 教师应把准教育时机, 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 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 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同时, 体育老师又融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 使得队员们信心倍增, 练起来更加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 要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热情帮助, 讲清道理, 分析原因, 使学生感到既要严肃又亲切, 激发学生改正错误动作的意志情感和信心。同时坚持正面教育,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善于发现先进, 培养体育骨干。学生由于在年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认识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 使学生能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氛围中形成优秀品质, 并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巩固。
策略三、把准学生心理特点来实现育人目标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 培养集体主义、增进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团队精神等道德意志品质, 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击中目标” (用球代替枪) 游戏, 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 更能使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做到互相协作, 团结一致, 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又如, 做头上胯下交叉传球游戏, 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队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此外,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 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通过积极因素给学生心理影响, 并针对学生的适宜适度的心理表现加以引导和评价,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⒈巧用“逆反心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
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 常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但合理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选编快速跑教学内容时, 确立教学形式, 考虑教材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用“激将法”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期望目标,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堂课内都能争取达到目标。
⒉借用“上进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能力
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性格内向, 但也和大多数学生一样,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要有的放矢, 以自己亲切、和蔼、充满爱意的语言给予鼓励和帮助, 表扬他们的长处, 打破成功的神秘感, 激发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⒊利用“团体心理”激励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绝大多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较强, 上课中,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气氛活跃, 并能产生心理上的温暖感, 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低单杠时, 有的学生不能完成, 教师可以组织大家相互帮助, 争取全班掌握, 提出目标, 就有一个集体荣誉的问题, 不能完成的学生怕因自己而影响全班, 在大家的帮助下而努力学习, 这样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与老师主动配合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与提高, 也有利于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策略四、巧用突发事件来实现育人目标
体育教学过程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 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 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 以正面教育为主,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偶发事件的处理要灵活, 手段要多样, 使用语言要恰当, 对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确, 课下跟进教育要及时。对于有些问题需要课下解决时, 一定要及时, 不能拖延, 否则同样的问题下节课还可能会出现。如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时, 安排学生做裁判, 学生裁判水平不高, 难免出现判罚不准确的时候, 这时老师就要求队员必须服从裁判的判决,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 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学生裁判员也必须尽量有严肃认真、公正、正确的思想品德。同时在激烈的比赛中, 学生由掩护、策应、传切等战术配合最后精彩得分的喜悦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也能明白“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真谛, 还能培养学生胜不骄, 败不馁的思想品质。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10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区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成功经验,本文重点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取得育人价值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融合三维目标,突出育人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是由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这三个维度紧密结合、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在制订知识目标时,关注知识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二是在制订方法与能力目标时,重视方法、能力中所体现的育人价值;三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把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以提炼课程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设置“敬礼!五星红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特别将“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热爱和尊重”,以及“能了解创建新中国的领袖、先烈,并敬仰他们”作为育人价值的核心内容。又如,在制订“黄道婆与徐光启”“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等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将“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上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人民的贡献”,以及“学习黄道婆与徐光启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目标作为育人的重点,以实现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教育。在制订“中秋话团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更突出“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祖国和平的向往”等德育内涵。在制订“从小渔村到大上海”等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更把“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而自豪”的情感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能突出育人价值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就能比较顺畅地实现育人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中还有不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安全过马路、正确对待陌生人、预防传染病、安全使用电器和灶具等。在制订这些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坚持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能尊重、关怀和欣赏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此外,在制订“可爱的家”“我的名字”“成长的脚印”“我家的亲戚”等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将体验家庭的可爱、从名字中了解自己生命的由来与父母的期望、了解家族的延续和增强归属感等,作为凸显生命教育的目标。在“去超市购物”“求医问药”“我家的三表”等课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可以把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与培养文明行为、勤俭习惯、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等教育相结合,从而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驾驭教材内容,拓展育人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同时涉及的历史、地理、生活与劳动等相关知识,都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为基础的。因此,为了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在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参照下,把握教材内容,拓展育人资源。
1. 把握教材,深挖育人内涵
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常识和德育元素往往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构成体系的,因而在运用教材时,需要教师了解内容体系,理出线索,深入挖掘其育人内涵。小学教材的文字叙述不可能太多,但即便是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首简短的儿歌,其所蕴含的内容也会是很丰富的,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而不能一读而过。同时,在教学新的课文内容时还要注意联系旧知,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如:一年级的“我上学了”,二年级的“小黄帽”,三年级的“楼上楼下”,四年级的“乘坐公交车”,五年级的“走向中学时代”等,这些课文的内容是配合小学生成长的过程设计的,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感受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学生就能实实在在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 贴近生活,拓展育人广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通过关注、指导学生的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鲜活性。例如:在教学“奔月的理想”一课时,有教师就综合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在教学“石库门的变迁”一课时,有教师选用了上海人在石库门中的生活习俗等内容;在教学“又是九月九”一课中关于登高的意义时,教师补充了中华儿女不断奋进攀登的事迹……从而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贴近生活实际。
3. 与时俱进,增强育人活力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事物、新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而教材内容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能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发展,及时把相关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并与教材原有的教学目标相照应,从而使育人的资源不断更新。如教学“我们走在大路上”一课时,教师就补充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领先于世界的新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要做到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就必须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也要注重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与社会素材,特别要选择身边的生动的典型事例。这对于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特别有利。
三、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实效
在教学中,要实践本课程的育人价值,还必须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感悟、体验、探究,促进知与行的统一,使课程的育人价值内化于学生的心灵,落实于学生的行动。
1.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体验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习惯,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应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做,多感官参与,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情景中得到启迪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学校生活多愉快”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比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沟通、思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房子高了,有男老师了,小朋友们戴上了红绿领巾,学校有高高的篮球架,还有奇妙的实验室,等等,从而激发了小学新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和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憧憬。在教学“我的名字”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交流自己名字中了解自己生命的由来以及家长对自己的热切期望;在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落实“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特地让学生带来能见证自己成长的物品。于是,教室里出现了小鞋子与大鞋子、宝宝衫与校服、小奶瓶与大筷子、磁带里的哭闹声和朗朗的读书声、出生证上的小脚印与现在的大脚丫、儿时的玩具与上小学的新书包、妈妈记的“宝宝日记”与自己现在写的“每日一记”等。通过展示,学生真切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并感悟到自己的长大是和长辈的关心分不开的。
2. 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在教学“我家的三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把家里的水、电、煤的付款单带来,在小组内探究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识别这三张“单子”的?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单子”的左上角有标示图案,有某某公司的字样,还有不同用量的单位名称之类的区别,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对此,教师引导大家一起讨论,自己也作为讨论的一员参与发言。如对“怎样做到既节能又不降低生活质量”这样的问题,教师就用自己的生活事例加以正面引导。这样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对节能的意义、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增强了践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3. 创新课堂模式,形成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不断有新的课堂模式产生,增强了育人的效果。如:
(1)以情染情,构建感动的课堂。
我们说“通情才能达理”,课堂上既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情感的激励。如,在教学“我的小书包”一课时,学生在讲述“小书包的故事”时,有的说书包是远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买的,每天背起它就会想起爸爸,会记住爸爸的嘱咐;有的说书包是刚考上大学的哥哥买的,表示要为实现心中的目标努力学习;有的说书包是没有上过学的奶奶买的,它寄托了长辈的期望……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关学习用品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激发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2)就地取材,构建自信的课堂。
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有的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对此,教师就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仍以“我的小书包”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有一名学生在讲述小书包的来历时,很自信地告诉大家,他的书包是自己利用暑假帮助家人卖咸菜赚的钱买来的。老师提议大家给予这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该生的自信自强也成功地传递给全班的同学。
(3)引导观察,构建发现的课堂。
观察是认识的第一步,有观察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探究和体验,有探究和体验才有认知的收获。如,在教学“学校生活真快乐”一课时,教师设计的“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活动,是在学生进校四周后才提出的。正是基于四周以来对学校环境的观察和体验,学生才能发现“操场大了、大楼高了、有男老师了、看到了红绿领巾、有实验室了、操场上多了高高的篮球架”等新的情景。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相互补充,越说越起劲,自然地分享了做小学生的快乐和对未来小学生活的向往。
(4)开展游戏,构建快乐的课堂。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游戏中包含着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所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如“猜猜我是谁”“让学习用品回到自己的家”“班中少了谁”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增进对班级和同伴的情感,从而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
(5)模拟表演,构建体验的课堂。
不管学什么,亲自动手试一试,模拟做一做,要比光听光看有效得多。如,在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把装有大米和鸡蛋的袋子背在身上,学做怀孕的妈妈,体验妈妈的辛苦。通过模拟表演,学生真切感受到袋子的沉重和保护袋中鸡蛋任务的艰难,因而更体会妈妈养育自己的艰辛。
(6)师生互动,构建拓展的课堂。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事先未曾预料的问题,如果能正确引导,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我的小书包”一课教学时,有学生很好奇地问老师:铅笔上标识的“H B”“2 B”“2 H”是什么意思?这虽不是课文中规定的认知内容,假如能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将有利于他们学会正确使用不同型号的铅笔。因此,教师组织了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型号的铅笔试着写一写、画一画,让学生通过实际使用,发现不同型号铅笔的不同特点,并给予讲解。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拓展了有关铅笔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新问题的兴趣。
(7)鼓励质疑,构建思辨的课堂。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会发现问题是实现育人价值的重要一环。如在“信得过商店”一课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说谎话不好,那对坏人也一定要讲真话吗?”这一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课堂上顿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引导,最后形成共识,不但可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育人的效果。
体育教学与育人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育人;应试;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37-02
育人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由于传统语文课程的单一工具性,使语文育人功能严重缺失,强化了在落实语文新课标中人们对于育人的关注,与此同时,新课标实施的背景相对与传统教学虽发生了变化,但考试制度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在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中,许多学校、教师仍延续着应试理念而漠视育人功能,育人与应试的矛盾在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地存在,成为落实新课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在具有鲜明特殊性的文言文的教学中,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一、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
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的文本。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它是由古汉语的书面语写成,古人的语言随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变化,何况文言文与写作者当时的口语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给教学中对其内容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一点在语文教材中是独特的,教材中的选文大量的是现代文,现代文即便我们对它的内涵不能深入的把握,但从文字角度并没有语言障碍,教材选文中的外来作品经过翻译成为现代文同样也消除了语言的障碍。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时语言上的障碍成为主要矛盾。许多教师在面对文言文时,往往在集中解决语言障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其次,是时代的特点。由于文言文是历史上文人、政治家、科学家的作品,它们所处的时代及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都会或隐或显地反映到他们的作品当中,使其成为思想性的组成部分,由于我们不熟悉他们的时代,因此在理解那个时代的内容时,往往以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去分析和理解,结果造成误读。外国文人、政治家、科学家的作品也有这一问题,但由于外国作品时代特点与我们反差大,所以这种误解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文言文的教学。再次,是生活面貌。文言文作者及其反映的内容与师生之间生活的差异是巨大的。作品是生活的反映,文言文反映了从先秦到晚清几千年历史中的生活,每篇作品都有着它所反映特定时期生活的特点,这是一个独特而十分复杂的教学内容。对此许多教师都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把它统归于古代作品中,而很少在具体讲授中渗透其反映特定生活的内容,很容易出现对文言文中具体内容和细节的误读。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教学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由于它是显性的,所以被普遍关注,而其反映时代特点和特定生活,则往往以现代的意识去理解,这无疑会造成文言文教学中的片面性甚至误读。
二、文言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育人的缺失
作为一种特殊性文本的文言文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方面,更表现在语言所负载的特定的时代信息、所暗含的独特生活内容中。要讲好一篇文言文,不仅要有充分的积累,更要进行严谨、细致的备课准备。而实际情况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为了突显教学的应试功能,文言文的复杂的内涵被简化成为一种应试模式,教学主要目标是突出考点,使其成为典型的服务于考试的教学。在这种模式当中,特殊实词、虚词、典型句式、精彩语段、名言名句以及全文的翻译等,这些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成为教学的主体,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则是对上述内容进行强化的形式。当然,在这个模式化的教学中也并非对理解文章时代和生活意义毫不涉及,其涉及主要是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来体现的,而简单的和高度概括的介绍,根本无法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作品,这就使通过文言文的教学进行育人的前提落空。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对文本的讲解也往往将重点集中在串讲上,让学生知道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道理,而通过与时代和生活相联系进行内涵分析则很少有人做到。以现代生活的背景、以现代人的眼光对文言文进行分析,也易使育人受到扭曲。马克思曾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作品不要要求它为我们现代提供了什么,而是要看比它的前代多提供了什么。故此,以现代理念去评价过去时代的作品,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果说对育人有作用也往往是负面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往往因内容上的偏差而失其准确。由于文言文教学的应试取向,使其复杂的内涵简化为一种操作模式,使其中一些关涉育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被简化为程序中的无关痛痒一节,由于失去准确的育人依托,使育人在总体缺乏中还存在着误导。
三、文言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育人与应试的关系
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肩负着重要使命的,作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必须分担这一使命。同时,作为语文教学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前提的知识与能力同样不可忽略,否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失去了依托。当然,知识与能力作为应试的主要内容,同样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新课标实施后,考试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由于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在落实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对知识与能力进行特别的强调以适应考试是教育转型期的自然之举。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处理好育人与应试的关系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的背景分析。古代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们要进入作品必须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将背景介绍只作为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只读一下课文下的相关注释)的做法,而要将相关的背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准备,同时不能单纯背景介绍,而要对背景的内涵对应着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背景是走进文本的前提,只有对背景有了明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二是改变已有的模式。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渗透背景的分析。这里改变已有的模式是基础,如果文言文教学中长期运作的模式不改变,其他的改变就无从谈起。解决语言障碍是前提,任何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读懂,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故事,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如果语言上有障碍,这些内容无法知晓,深入分析就成为空谈。对文本进行渗透背景的分析是做法,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缺少甚至没有育人就是因为缺少对文本内涵的分析,更缺少通过背景因素分析揭示文本内涵本质、提升文本育人价值。只有渗透背景因素的分析,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三是抓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对内涵进行全面开发。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作品,而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更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传统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教学将主要的着眼点放到了形式上,内容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从而导致教学对文本解读的片面性,造成文言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削弱甚至丧失,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把握的理念。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必须回归文本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本质,通过对内容的全面开发,实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目标的统一中,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文言文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育人与应试功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落实新课标的背景下,这个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及其育人与应试矛盾产生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月第二版.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10.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月第一版.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月第一版,2004年重印.
[4]潘 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以情感育人 篇12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很多孩子都比较喜欢明星, 更喜欢一些流行歌曲, 因此, 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结合孩子们的这一爱好, 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联系的一些歌曲作为新课的引子进行授课, 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去享受, 进而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果。比如, 在组织孩子们学习父母恩情深似海这一节课的时候, 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进行导入, 让孩子们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同时也能够切身地去感悟父母之爱, 让孩子们知道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 这样也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活动交流”的实践互动做好铺垫。
二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有很多故事, 抑或是一些富有哲理的短文和图文并茂的图像以及内涵丰富的名人名言等, 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热爱品德与社会课。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地吃透教材, 深入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情感因素, 紧抓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情感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实施情感教学, 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
三“情”“境”互激, 升华教学
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需要爱, 教学情为先。”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让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间搭建起一种“互相进入”的渠道, 让教材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良好关系。因此, 将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当中, 能够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有效地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们种一些小树苗, 养一些小花或者是喂养一些小动物, 几只小鸭之类的小生命, 这样能够促使孩子们在植树或者种花或者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做事的耐心, 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们有爱心的思想情感, 在养殖这些小生命的时候, 还能增长他们很多有关动物或者植物等方面的常识, 这样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日常小常识, 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孩子们还可以进一步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为保护环境, 孩子们也能够自觉地行动起来, 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以美冶人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上,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一些美的教学手段带给学生道德情操上的陶冶。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因此, 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也只有结合了美的教育, 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 人美在灵魂。”在品德与社会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也要着力向学生刻画和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以及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还能不断地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启发孩子们去领悟劳动的果实其实是来之不易的, 从内心深处去激发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 为了丰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可以运用艺术的手段进行授课, 比如, 唱歌、跳舞或者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他们的心灵, 强化学生们的道德意识, 逐渐地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也能在边歌边舞的状态下去陶醉, 在美的旋律之中去感受情感带给他们的快乐, 学生们积极的、健康的以及美好的道德情感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得以渗透。因此,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 也是不可能会取得成功的。因此,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孩子们的品德, 要把美誉渗透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
五课堂教学也要注重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情感教育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与态度。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心理上能够得到满足感和愉快感的话, 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充分的肯定, 情感因素也能得到相应的尊重, 这个时候, 学生们的潜力也会随之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渗透情感因素, 以此来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去接受思品课的洗礼, 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因素,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 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授课的质量,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优良的思想品格。
参考文献
[1]郑亚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J].学理论, 2013 (11) :277~278
[2]刘玉珍.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简论[J].青年文学家, 2009 (14)
[3]张娴.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体育教学与育人】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与育人分析11-12
英语教学与育人的结合07-16
体育学科体现育人价值05-15
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10-13
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10-20
情景教学与体育教学07-07
体育与健康教学06-28
体育教学与德育10-14
体育教学与训练11-17
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