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训练

2024-11-17

体育教学与训练(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1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 但也有区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由于任务不同, 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 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 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 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 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 建立动作的概念, 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 缺乏控制能力, 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 并利用各种方法, 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 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 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 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 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 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 不仅要求会掷, 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 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 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 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 通过动作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 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 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 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 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 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 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 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 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对于自动化的动作, 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 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2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局办公室 刘德斌

作者曾经指出,语言、语感和思维是语文和作文教学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缺失一个,语文和作文教学都只能走进僵死的胡同。写作活动是一种紧张的、严密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作文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作文水平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作文是运用主体所积累的语言(字词句等)进行符合语法规范(语感)的表达。在这个运用语言,符合语感地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动机”作用。

一、关于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典型理论:

㈠、关于学生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

1、作文心理模型研究的进程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面貌,我们必须首先设法认真探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国内外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包括三个阶段:

A、波里特(Bereiter)等人,根据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这一事实,把作文看作是“知识表达过程(knowledge telling process)”,强调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具有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先决条件,而掌握一般知识则是作文的必要基础。该模型把“写作构思”看成是作者根据主题和体裁的要求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或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组织,用以有条理地、合乎语法地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这种模型的缺点是:只看重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自然和社会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作者的观察事物能力和内部心理加工能力对写作过程的决定性影响。

B、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朱京曦同志于1997年初建构的“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的较深入探索“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其特点是强调表象操作在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波里特模型的缺陷,这是它的主要优点。其不足之处是把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完全归结为“一次同构”与“二次同构”的“表象操作”(即表象的分解与组合操作),这未免过于简单化。表象操作一般不涉及思维,或者只是涉及具体形象思维而绝不涉及抽象逻辑思维。

C、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四位学者在《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由于这种模型强调“思维”在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而且还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可以称之为“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他们认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语词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包括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情操决定“为什么写”。因此对作文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三维模型来表示。

2、“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简介:

作者认为作文教学包括六要素:审题定中、选择素材、启发想象、发展思维、言语训练和协作学习。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如下图:

㈡、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现代认识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知识、信息、观念的总和。现代认识的积累主要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进行的。现代情感是指现代社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现代情感的丰富主要是非逻辑作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过程,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因素始终交织在其中,这种交织在作文时的思维活动中更加明显,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就是古人从写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经济改革的发展,使社会的情感和认识都在起着深刻的变化,爱憎和是非已经有许多新的内容了,没有新的情和新的理,就不能构成现代思维去发现和表现现实,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陆老师还指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都是从现代生活的土壤里产生的。因此,作文训练的广阔背景是现代生活,高考作文的命题背景也是现代生活,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经历和环境,所具有的信息和知识,所能理解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作文训练内容如果也从这个大背景出发去提炼,同学们的作文也就会渗透出现代气息了。

在前文中,我确立了作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目标体系“开放写作——真实写作——个性写作——创新写作”,其中讲求创新一点与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有不谋而合之处,即都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

㈢、我对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认识

刘锡庆教授把写作过程分为“物→意→文”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其思维在”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之间的重要作用如图:

我以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发散——收束——线性”的过程。即从“物”到“意”的过程是一个发散过程(有人认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文章的写作目标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但这些写作内容并不是全可以写进文章中去的,所以还要进行筛选,即所谓选材,从这里就开始了“收束”的阶段;从选出的材料中再进行炼意、构思、谋篇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收束”的过程;经过发散和收束两个过程之后,作者心里面的东西就可以变成文字了,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线性”(字要一个一个地说出来,而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出来,不可能同时表达),也就是说,从“意”到“文”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素材不断收束,最终变为线性。

上面的论述可以用图表示为:

|

|

|

|

|

| 选

|

|

修 |

|发散性(脑图)|

收束性

|

线性(外化文字)

|

这种“发散——收束——线性”的思维过程特点在前面所述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与“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有所体现。“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中,分解、组合、想象——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收束。而在陆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这种特点更加明显:触发事物、多向思维——发散;求异思维、独创思维——收束。

90年代兴起的电脑作文与网络作文与能很形象地说明。在作文之前确定作文的主题,特别是要确定关键词,然后通过这个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发散),搜索引擎会将一大堆相干与不相干的材料(图、文、音乐……)放到作者的面前,这时需要作者进行认真筛选(收束),最后通过粘贴与过渡写作成文(线性)。在笔者提出的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发散——收束——线性”的观点也得到了体现:想的阶段是扩展脑图,拓展题材,集合资料,这是发散的过程(以中心词画脑图,类似在自己的生活记忆网络中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而选的阶段则要进行选材、定序与详略,属于收束的过程。所以,在这里的“想”与“选”的过程是传统作文教学理论中所谓选材的表现,但强调了选材前把以前积聚在脑海中的材料从写作目的出发进行搜索的过程。

㈣、通过联想的展开与联想的选择来作实例:

联想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但也是历史迈出的一大步。--联想集团广告语。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再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1、联想的展开。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2、联想的选择,也叫联想的定位。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多种立意,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这就关系到联想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什么联想点,选择什么立意的问题。

3、“联想的展开与定位”示例:

物象世界—特征①———特征②———特征③

心灵背景—心灵共振①—心灵共振②—心灵共振③……感情纽结——形成文章

这个图说明了任何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一般说来,都拥有“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块天地。“物象世界”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心灵背景”则是长期积累的、融汇贯通的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物象”一旦进入作者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淘洗和筛选,捕捉到符合自己的感情和情趣的物象;另一方面又经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作者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个方面的加工,“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道电流就会相互接通,从而引发新的感情火花(也就是灵感之花)。

在谈到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在这里谈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例: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文的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收束——线性”的特点。

二、写作教学实践要求注重思维训练。

1、《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5日报道:

语文阅卷老师谈作文写作:善于联想学会思辨

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虽然仍坚持开放型的话题形式,但同时也加强了对话题理解的限制,因而今年“不知所云”和宿构的考场作文比往年大为减少。今年高考阅卷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侧重,因为语言的流畅实际反映出的正是考生思维的清晰,这也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因为从掌握知识来看,只有凭借清晰的思维才可能准确地记忆,而从表达能力方面看,清晰的思维更是笔随心到、文从字顺、行云流水的前提。

今年的高考作文整体情况反映良好,但在阅卷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许多考生思辨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弱。所谓思辨能力就是能否准确地、多方面地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而在这次高考作文试卷中,有些考生将“诚信”理解成了“真诚、信任”或“坦诚、信心”,这与“诚信”(诚实、守信)本身的含义是有一定出入的。另外,相当一部分考生只会从正面重复阐述,而不会换一个角度来说“诚信”,更不会前瞻性地、假设性分析有关”诚信“的现象。

我们知道,在日常的语文表达中,对同一个问题,同向的重复不如一正一反的相互弥补增色。试卷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中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多种论证方法。

所谓联想能力包括同类联想能力和相关联想能力。考场作文反映出一部分考生的联想是跳跃式的,内在的联系根本不紧密,这就使得文章很散。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考生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的能力不足。所谓同类联想,就是联想之物是性质相同的。比如,说到男人就想到女人,说到孩童就想到老叟,说到人的个体就想到人的集合。而相关联想是指联想物之间存在彼此影响的内在的联系。例如,说到船就想到载之覆之的水,说到千里马就想到养之驯之的伯乐。

心理学家郭卜乐认为:思维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刻意求知的努力,和基于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知和推断的总结和利用。所以不一定深刻,不一定深入,不一定合理,不一定完整,有时仅仅是一种想象和臆断。由此看来,报道中的思辩与联想都可归入思维里面。因此,高考的考生答卷情况提醒着人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2、轻松写作七词法

美国作文教学专家保尔·金塞拉(Paul Kinsella)专著《写作技巧》(THE TECHNIQUES OF WRITING)介绍了一种“轻松写作七词法”。他以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以为是一种折磨,原因在于作文难写,难于落笔开篇和限制话题。Paul Kinsella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运用日常语言中的7个重点思维词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平时我们只用少数几个重点词来组织思维和提问题,这是一个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思维过程,不妨有意让学生意识到这一过程。这种方法被称为“七词法”。

7个重点思维词是:如何(HOW),如果(IF),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为什么(WHY)。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作文题目,用这七个重点词当中的一个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作出归纳性的回答。这个归纳性的回答就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放在文章的开头,起着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了中心句,余下的文章就好写了,围绕着中心句展开讨论,通过举例、正反比较等手段充分论证中心句,最后作出总结。一篇作文即可大功告成了。而且因为有了中心句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他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不容易跑题,这也就起到了限制话题的作用。在这种方法中,要注意尽可能只用一个重点词来提问题,用重点词提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中心句,所提的问题一般不写进文章里,因此中心句必须是独立的、完整的,即使是不看问题也能让别人读得懂,也就是说中心句清楚地回答所提的问题。

(“七词”与新闻写作要素之间有接近之处,那么新闻引路是否也可以这样解释,值得思考。)

3、有人认为,知识、思维和自我意识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绘画教学的中差异:中人儿童画完后问:“像不像?”,而美国儿童问:“好不好?”。他指出这种差别实际上是模仿与创造的思维差别。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教”混同于“训练”,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老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学生思考出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思维的工具。

承《先放后收与作文教学》一文所说,现行作文教学盛行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主要弊端是“限制学生思维”那么寻求教育策略时,一方面缘于限制的策略是开放,另一方面缘于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需要交给学生思维的工具。图示如下:

在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我们引入了一种思维工具——脑图。详见关于4X的专文论述。

三、关于开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引发的思考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斯大林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们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一种直接实现”。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可以推导:“作文是思维的工具之一”。因此,广义的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理论上,通过思维训练就会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是思维的演练。通过这层分析,生活处处须思维,生活处处可作文。还是那句老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水平的外延相等。”

2、转变观念教作文

前文所论述的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先放后收”的“放”之课题上来:

作文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教学学生写广告(参见另文),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写作小论文,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以外的学科开放:如我校在生物考试命题时,就要求学校就花坛改建瓷坪发表一事意见。

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阅读教学开放: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变习题为习作,在阅读教学中习作的机会多了。

就作文课教学内容本身也可以开放:如诗歌教学(参见另文)、通过对联教学引导学生炼词煅意……

就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以开放:我们以往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只要达到目标即可,进一步开放之后,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

附带牵涉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转变观念教作文后,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停的锻炼中自然提高,这也正是多作多改的传统优秀经验的落实。此外,我们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功利性,不要企图学生在一个短期的时间内作文水平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在转变观念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加强学生作文的“内功”。对学生的评价要灵活,作者私下认为:“在思考,在写作就是正常;求精品,求发表就是尖子;有个性,有创新就是优秀。”

3、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要放手学生思考。先练后导的做法符合这一精神。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 田径 训练强度 训练量

田径运动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中生身体健康协调发展,提高高中生各项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统的高中体育田径训练中,往往采用低强度、高训练量的方法,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比例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神经系统易疲劳,身体潜能难以发挥出来,不仅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还易给学生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

一、影响高中生田径训练的因素

1. 体育教师因素

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者、指挥者,是学生整个田径训练活动的总指挥官,对高中生的田径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负责整个训练过程的实施、管理,保证田径训练的有效性;要积极地参与制订田径训练活动的目标、计划中去,可以说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田径运动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成效。

2.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首先,中国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体育运动活动不太重视,很多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中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太支持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生进行适度田径运动非常不利,因此,必须提高家长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提高其对孩子参加田径运动的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让高中生进行田径锻炼。其次,依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数据,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中生是否参与田径运动关注程度较低,而要保障我国田径运动事业的顺利发展,需要各社会主体综合运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田径运动。

二、关于高中生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思考

1. 训练强度要适中且具有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高中生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首先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不会起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

同时,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让整个体育训练过程、训练结果和参加体育考试时相差不大,就是说把平常的体育训练当成体育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对待每一次训练。其次,还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保证体育考试前后学生的训练强度和日常训练强度相符,这样才不会导致日常训练所得成绩和体育考试所得成绩相差太远。最后,要注意田径运动的训练量也应该保持稳定,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 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的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

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高中生的田径运动水平。

3. 完善高中生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高中生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高中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高中生的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订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的内容不可过大,以免过度的训练强度或训练量对学生造成伤害,也不可过小,否则训练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此外,教师也应当积极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高中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三、结语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训练强度,保证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同时确保二者比例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制度,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训练模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志威.高中体育田径项目中短跑的力量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4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是主导者。首先, 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最佳锻炼时期,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 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 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优势, 并想办法弥补不足, 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 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 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 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 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 所谓求胜心切。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 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 学生必须付出最大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胜利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 能有效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 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作用。例如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 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五、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能力

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应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的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加速掌握技能与技术。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 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中, 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 布置体育场地器材, 等等,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 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 但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 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而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教学时虽然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训练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包含教学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还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摘要: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 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 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浅析如何做好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5

摘要: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也要不断地改革并向前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实现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本文介绍了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并对大学体育新型教学与训练的发展和特色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需要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因此,如今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也要不断地改革并向前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实现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是将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来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要遵守教学规律,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要在为体育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同时也为终身体育奠定方向,使大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返回社会都能终身受益。

一、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

1、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通过体育活动使得身体的大肌肉群和各内脏器官系统都得到锻炼,同时使大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并得到体育方法的训练和品格的培养。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培养体育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有赖于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其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么做等方面,这固然需要基础理论的教授,但更多的是依靠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并通过运用来逐步强化。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质上就是融合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单是解决懂与不懂、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且还是解用与不用决、会与不会的问题,即通过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来不断使自己受益。

2、文化性与健身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过程的产物,因此体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文化性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体育情结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熏陶、树立正确的体育

理想和体育价值观。而健身性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教学与训练的显著特点,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要具有健身性是其本质属性的反映。文化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就是指体育教学与训练既要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要具有丰富深厚的体育文化内涵。

3、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必须要有基本的要求、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较为规范的目标,这就体现出了它的统一性。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整齐划一的,首先由于大学生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体育运动项目又具有非阶梯性的特点,决定了体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体能体质特点、运动技能基础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安排;其次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差异,接受能力、体育基础也不相同,就算是同一教学阶段的大学生,也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所以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内容必须留有一定余地,能根据教学的条件和大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加以选择,这就体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只有兼顾灵活性和统一性,才能有效地让条件不同的所有大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的原则

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首先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以科学的教学原则、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正确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其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再次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设置情境,科学地组织活动,并有效地反馈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原则。总之,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既不是赶时髦,也不是图形式,而是为为现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发展探索一条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

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发展趋势

1、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

大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不但要重视技术动作的教授,还要重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在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大学生能否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实现自我创新,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影响大学生终身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体育的教学创新也应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灵性和活力,使大

学生更加活泼,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和主动性,并鼓励他们的多样性、尊重他们的特殊性和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而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然后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地探索和思考,而教师主要起指导的作用。这样就让大学生更充分地利用了教学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不良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首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倡个性差异的发展,既不能太迁就学生,但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因人施教,尤其是对个别顽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斥责和惩罚,而要改变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在学生当中表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能从强迫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训练当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中,更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当教师为学生创造出适合他们主动进行教学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得以发展,当学生能够将运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的很多潜能就能够被挖掘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而且要把他们当成教育资源,要让学生懂得体育是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学生的能量就可以得到激发,在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就会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和相互保护。

2、重视大学生的过程学习

大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要确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再将大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而看作是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的能力,充分地挖掘大学生的自身内在潜力,并且引导大学生自主地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初期,可以先安排大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练习,对动作的规范不要做太多的要求,使其由培养兴趣逐渐过渡到养成习惯,然后再逐步提高动作的要求,等大学生基本地掌握了动作之后,再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逐步地加强理论知识的教授。在教学

与训练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通过其身体肌肉的运动感觉来体会动作运动、肌肉用力的方法和各关节的配合协调等。并且在教学中多比较、多分析、讲重点、讲难点,让大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仅仅给予相应地指导。这也就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要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机会,并加以适当地引导,从而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与训练的目的。

基于教师本身的特点,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信奉的至理名言。而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更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切不能不拘小节,把粗野、懒惰、散漫等不良的作风和习气当作小事情;要在学生中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本领,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在教学及训练中娴熟的技术和优美的动作最能够吸引学生,并得到学生的敬佩。同时,教师要严厉地要求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但也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的成长,且对学生充满关心和期望,使得学生能够产生知心的感觉,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信赖的朋友。

而且在教学与训练当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的传统观念,杜绝“教师中心论”,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注重角色的转变,由传统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着学生朝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和灌输对象转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而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去努力地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摒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旧观念,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并达到发展个性、树立终身教育意识的效果。

3、发挥大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教师的检查和考核也应该考虑将大学生自编自创的动作和内容包括进来,实行这样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大学生向多项的思维方向转化。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启发大学生多进行思考,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发挥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意识到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差别,通过他人的观点补充和启发自身,从而在学习中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积极探索。而缺乏合作和科学交流的教学与训练,不仅

没有凝聚力,而且扼杀了创造力。通过合作教学,能使大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从而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大学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也是要把大学生的主体、主导与教师相互联系,并使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习惯与自主创新意识得到锻炼、培养和发展;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团体合作的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而老师及时地给予鼓励与指导,也能让大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有效地得到提高。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在教学及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性项目(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越野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团队精神和在集体活动的主人翁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4、网络信息化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化在教育中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地认识到网络信息时代中的大学体育教学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指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而是指在网络信息化的体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或引导者,而大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学习的一种形式。至于网络或者计算机,作为物化了的现代教学设备条件,它所提供的仅是以虚拟形态呈现的信息资源、自主学习氛围和高技术背景。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要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学内容也要符合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并加强现实社会生活与体育课程的联系;教学方法要重视引导、探索、启发;教学手段要充分地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而教学目标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方法、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有效地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并结合日常的教学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资源收集、观摩开发和备课,同时与学科同仁切磋交流网上学习和收集的技艺信息;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体育学习环境来设计教学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单纯的课件制作转移到体育新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常规,指导和组织大学生依靠团队合作,运用网上信息查询技术,开展有关体育学习的自主学习活动,建立教师问题引导、师生体验实践、大学生自主探讨的网络信息体育教学。

三、将新型训练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

1、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项目,并利用种种典型的活动方式和场景,让个人和团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来增强团队意识、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的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感悟和体验,然后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从而提升自我认识,并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在教学的目标、方式、手段以及运用的原理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关联性,都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加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又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实现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目标,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当前大学生对于拓展训练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更应该加强宣传,先从理论上深入人心,并加强破冰阶段的培训。根据学校的条件,拓展训练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模式。既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通过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专项拓展训练教学,并增加户外的拓展内容,增强大学生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战胜自我的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外,还可以开设社团或俱乐部,培养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

2、形体训练

由于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而且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并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之外,同时还拥有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形体也是必要的。

在形体训练中应当紧密地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大学生处于一生当中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而且四肢骨骼的生长和身高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下肢骨骼更加关键。因为运动的作用,下肢骨骼频繁的活动能够加速骨细胞的分裂和骨化以及下肢骨的生长,因而使人长高。而形体训练也不同于其它的文化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运动以及动作的锻炼协调来完成的。而且在训练中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体力,甚至有时要经过极为艰苦的训练,所以形体训练也可以培养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品格,树立优秀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克服苦难的能力。而在进行形态训练时还应注意文雅脱俗的风度与自身内在气质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形体训练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观,在美好的艺术环境下得到健康成长。

形体训练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经常练习,才能促进技能的发展,达到改善形体和健美的目的。因此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是达不到目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安排一些形体的练习外,还应注重加强健美知识的渗透,以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体形、姿态、状况等制定适合自身的课外锻炼方案。学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要求来举办形体训练班,让大学生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使得自身的形体得到改善,从而塑造出健美的形体。

3、野外生存训练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比如登山、攀岩、滑雪、郊游、漂流、负重定向越野、复杂地形行进、搭绳过界、信任背摔、野外觅食、寻找水源、野外自救、野外露营、识别野生植物和中草药等各项内容,并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教育。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并且在大家分工合作进行架设帐篷、修建营地、寻找干柴、点燃篝火、埋锅造饭、清扫营地垃圾、安全保卫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在直接的体验中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能力,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保护资源的习惯和重视资源的意识。而且在野外生存训练中还可以通过体能训练的项目,要求所有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不许弃包、不许掉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使大学生体验到人生的艰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四、新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特色

1、享受“快乐教学”

在上述新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遵循运动的情感变化规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充分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够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互相连接和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学习、运动、交流、挑战和创造等多种乐趣。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贯彻“三合一”的思想,鼓励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己适应选择”、“自主实施练习”并且“自我评价与调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更应重视对学生自己选择的切入点的合理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适当性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总之,“快乐教学”中的“快乐”并不是指没有任何痛苦,而是指让快乐蕴含在体育中,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真正获碍技能提高的喜悦感、掌握知识的满足感、战胜困难的超越感、良好氛围的舒适感和群体学习的社会感等方面的快乐体验,从而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持之以恒,伴随终身。

2、整体的领会更强

在新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尝试通过从整体开始学习和领会入手,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技能、忽视学生对整个运动项目特点的把握和对整个运动项目的认知的缺陷,从而提高包括球类运动在内的一些集体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由过去从局部开始分解教学,改变为从整体开始教学、再到局部分解教学及训练、再回到整体教学与训练的模式,让学生从—开始就领会到集体运动项目的基本概况,从而及早地形成运动中的集体意识和战术概念等。同时,让学生领会集体运动项目的概况,还能提高学生对整体的学习兴趣。

3、技能的掌握更好

在新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遵循运动的技能形成规律,形成以系统地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体系。在每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以某一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及训练为主线,采用中大单元的形式,单元内容的排列以难易程度为顺序,并注重对学生掌握技能效果的评价。通过在教学与训练中强调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更适应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学习内容,形成良性的循环。

4、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拓展

在新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积极推动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和寻求问题的解决。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将运动中的有关知识和原理进行整理和归纳,组成一个“问题串”,并将几个大的问题分别融入每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在教学及训练的过程中设置提问题出、学习验证、集体讨论、问题归纳、得出结论等几

个阶段,通过多提问、多设疑、多讨论的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5、开展小群体的学习方式

在新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师生之间、同组同学之间和异组同学之间,通过在活动中的相互观摩和切磋,从而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每个单元开始,教师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在单元的前半段,一般以开展教师指导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为主;在单元的后半段,一般以开展学生主体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为主。通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开展小群体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自发组成的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从而实现互动,并通过小组内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竞争,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结语:

要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体育新型教学与训练,就应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中,结合体育自身的特点,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在给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认知兴趣和对其所学技术、技能的热情,并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和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体育教学中的生动主角。参考文献:

[1] 周俊.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8).[2] 史晓红.项群训练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3] 鲁江.论大学体育教学中形体训练内容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0(24).[4] 周意萍.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0(07).[5] 王鹏.大学网络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Z1).

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 篇6

诗歌教学中写的训练可以分为诗歌翻译、诗歌鉴赏、诗歌素材写作三种。我在诗歌教学中就采取了这几种方法。在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旅夜书怀》时,我就让学生借助诗歌的字面意思,发挥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翻译。“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零零的行驶在江上。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江湖落魄,到处漂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歌翻译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诗歌才能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诗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鉴赏诗歌包括鉴赏语言、鉴赏技巧、鉴赏形象。诗人要通过语言传情达意,读者要通过语言解读其意并有所感悟,诗的语言也就成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当然诗歌鉴赏不仅要鉴赏语言,还要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技巧。学生就是要结合诗歌主旨对诗歌进行逐句鉴赏,写出鉴赏文章。例如学生可以对杜甫的《旅夜书怀》作如下鉴赏:“首联点明地点、时间、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颔联是远景,写出了一种阔大雄伟的境界,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中的细草、孤舟、诗人又是多么的渺小。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作者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宇宙,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颈联上句是自豪,下句是自嘲,但实际是抒发不被重用的感慨。尾联是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似乎都游离于他。面对辽阔孤寂的平野,想着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写尽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之情。”

有人说语文教材是语文写作的后花园。诗歌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思想确实是写作的好素材。不论是对诗歌的借用,还是化用,都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后,就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写一段感受。“李煜因词而生,他不是后主,不是亡君,更不昏聩,所有的这些都在烘托他的盛开——悲伤的盛开。流水落花春去也,他不知身是客,片片梧桐掩盖了清霜,却藏不住孤寂,西楼的栏杆被清泪浸湿,只有褪尽绮丽繁华的红袖轻舞……李煜的天地一片灰暗,他注定要走过一段惆怅伤感的心路历程,然后等待一江春水,让心绪的阴雨潮湿大片大片的历史痕迹。”这段文字就把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中的词句以及诗人悲伤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

在高考作文中也同样可以借助诗歌为文章增色。例如2007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那一抹生命的嫣红》中就有这样的段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开始荷锄耕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得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羽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尘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紫陌红尘何所谓,纵不得年少又何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行走在浪花堆砌的消逝间,我们盼到了苏轼的出现。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仕途险恶,从此奋进之心顿减;生活艰难,素来豪迈之情犹健。他被贬黄州,赤壁的天空因他的到来充满了欢悦。聆听习习古风,伴着涓涓细流,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相间,《前赤壁赋》,乐了故园,《后赤壁赋》,喜煞苍天!抬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豪迈的诗句,始终不老的信念。苦难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磨难,也是成全。”文章巧妙借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篇,大大增强了文采和文化底蕴,获得了好评。

诗歌中的写对学生写作的作用不仅仅是借用或化用,更重要的是诗化的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诗歌使人巧智。”诗歌能在短短几句话中把一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一个字便意境全出,把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7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 建立动作的概念, 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 缺乏控制能力, 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 并利用各种方法, 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 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 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 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 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 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 不仅要求会掷, 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 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 以及全身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 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其他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 通过动作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 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 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 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 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 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 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 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 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8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通体育课是国家规定的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规定了上课时数, 保证了必要的场地设施, 配备了专门的教师, 并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来说, 高校体育既属于教育这个大范畴, 又属于体育范畴。所以大学体育担负着双重的任务, 教与育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发展大学生的体能, 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的范畴中, 还担负着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重任。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高校体育已逐步走入社会, 走向世界。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有效地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专业建设人才影响巨大。但是, 许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还有些高校体育项目设立不合理, 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只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仅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和客体, 重教而不重学, 重统一而不重多样, 重管教而不重自觉, 没有形成一种多边互动的模式。从而造成了众多学生的不满和怨言, 学生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

2、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的原则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出于健身、娱乐、休闲的需要, 对体育的追求日趋强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施教、科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以现代教学论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融合起来形成一定的原则来指导教学实践, 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完成。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过程,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积极性同时发挥才能达到信息的输通和教学相长的效果。对于集体建制的班级, 教育者总是面向整体, 构思各项教学活动, 没有全面要求就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全面锻炼, 各器官系统才能协调、均衡地发展。可是在同一教学集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在整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无论是学习技术、技能, 还是锻炼身体, 都既要依据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 又要坚持反复练习。这是体育教学特点的体现, 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另外, 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是解决学会技术、技能和发展身体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学、练等各个环节中, 不但是教、学、练的保证, 又能美化学生的思想行为, 达到身心俱健,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实践中不但要用教学原则指导教学过程, 也可用教学原则要求和评价教学过程。

3、高校体育训练的问题及革新方法

体育训练是高校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增光计划的基础。高校体育体育训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培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 为提高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输送优秀的后备力量。因此,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高校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

首先,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 对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的阻碍。这种传统陈旧的训练模式, 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的心里, 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此以来, 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的也就不牢靠, 这样教学效果也就很难体现出来。因此, 要改变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 结合现代的技术, 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 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 丰富训练内容。

其次, 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陈旧, 没有推陈出新。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 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要改变训练方法, 完善体系, 提高训练质量。另外, 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 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 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 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 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 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再次, 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在训练过程中, 总是分不清重点, 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 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 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因此, 要理清体育训练内容, 删减多余重复的体育训练项目。。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9

那么在一个学校中, 体育的训练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进行了相关的关注, 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的德、智、美、劳进行培养, 或者更多是只是去对智力和知识的一个培养, 这是有悖于我国的教育精神的, 体育的培养和训练也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一个话题, 因为只有将体育也重视了起来, 才能去不足每一个学生上的短板木桶, 才能说是能够让一个学生可以做到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以往的传统体育教育的观点认为体育训练只是单纯的为了去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 但是这种观点是远远错误的, 现今的体育训练已经不仅仅是去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了, 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一方面是取得了提高了身体素质的效果, 更多的还是提高了自己的身心的一个健康的发展, 长期锻炼的人在生理和心理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健康的发展,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其他课程领悟上的一个学习程度和学习深度, 成功的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更加踏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这是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 体育训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去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的, 体育训练同样是有着它的道德培养包含在里面的, 也就是说也存在一种体育道德的理论贯穿于针对学生的学校体育训练当中的, 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训练与学习学会了如何如何去尊重人, 如何去面对困难, 如何去提高自己勇敢坚强的性格,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学校的体育训练的活动是能够在各方面全角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内心的一个身心的发展的, 能够培养一个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审美性与艺术思维逻辑性, 那么在初中和高中的学校中, 学校的体育训练更加可以说是一个对学生的身心放松的机会, 毕竟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任务紧, 升学压力大, 所以说每周为数不多的几次体育训练课就成了学生们非常好的一个放松课程, 学生既能通过这些体育训练课程达到对自己全身心的一个良好的放松, 又能适当的去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 最后在结束体育训练之后还是能够更好以一个良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的, 所以说学校体育训练的好处和有点都有对学生有很多, 它既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的发展, 又是可以为以后的竞技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铺垫的, 而且这也正是满足当初学校体育训练制定的一个目标和计划, 那就是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正常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能够让他们养成热爱锻炼身体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再就是能够皆由学校的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训练的原则和理论问题, 所以在看到一个学校的体育训练的同时, 还要随时注重在校学生的一些个基本数据的检测问题, 一个学校的体育训练在编排时其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和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上的一个需要的。

那么与学校的体育训练相比, 竞技体育无疑是个派生物, 那么竞技体育, 从字面上来看必然就是强调了其竞技性, 那么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种比赛获得各种奖项, 为国家争光, 为自己争光, 为家人争光, 毕竟在各种大赛上取得了成绩以后, 就能够为自己谋个好出路, 既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个保证, 也是为了自己作为自我存在的一个价值证明, 所以随着竞技事业的不断的升起, 体育竞技作为一个主力军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来, 那么竞技体育训练之间的竞争也是越发的激烈, 导致后来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体育竞技学校, 这些体育竞技学校使得学生朝着体育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国内的专业的体育竞技学校所存在的一个同一性的弊端那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转成了专业的体育竞技运动员之后, 其个人自身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受到了一些限制, 而且随着常年的参加各大比赛使得竞技员的身上累计的伤病不断, 这是一个可以说是其他国家也没有办法去回避的问题, 但是这些奖项的取得又是非常的重要的, 它能够是在一定程度上去反应一个国家的全民健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国历来作为一个体育强国, 更是十分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一直把体育竞技和体育训练作为一个重中之重进行培育, 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 为国家以后的各项国际化的比赛和赛事去增添光彩。

2、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互补

互补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说在双方在都各自有缺点的情况下, 根据自身的一个有点去帮助对方, 补足对方所欠缺的某些事物或者因素, 那么这就是一个传统的二元的阴阳思想, 是符合大自然的一个结合的规律的, 很明显的是学校的体育训练只是为了去满足大多数在校学生的一个需求, 一个最基本的身体的提高和自身智力道德的培养, 体育训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普通的训练, 旨在提高全民素质, 是一个照顾到大范围的训练模式, 但是是没有办法去培养去精英运动者的, 而竞技体育就很明显的针对性更强的, 就是针对于那些想要在竞技运动行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们而开设的专业的训练模式, 这种训练模式的特点就是针对性特别强, 能够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让体育运动者获得一种质性上的飞跃, 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训练的互相的结合和交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开辟一个特殊的视野, 这个视野可以帮我去更好的认识学校的体育训练和竞技训练, 可以起到一个互相补足、互相增长的目的, 在开展竞技训练的同时, 还要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全面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 去让一些实际的理论和效果直接的能够体现到每一个学生之上, 不管是在进行学校体育训练还是竞技体育训练, 都应该注意在授课时要结合实际, 要能够让每一个理论都可以使得学生都能够得到一个透彻的领悟, 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学会体育理论中的精髓部分,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按照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培养模式去把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将需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话, 关键还是在与体育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该能够充分的将整个体育课堂给活跃起来, 上的课程应该是能够让学生们所能够接受和喜爱的, 并且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可以说是去适当的强调一些竞技性的成分在里面, 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去转而对竞技体育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生动有趣的体育竞技故事或者趣闻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对体育竞技的兴趣,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上一趟普通的体育课, 而是应该是在进行着一种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感悟, 从而达到更加热上去上体育课的运动。

所以,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 立足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有关于体育相关理论的经验, 并且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提炼, 最后作为针对于学校内部学生的一个教学内容和理论指导方向, 使其更好的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服务, 更好的为国家的今后的体育赛事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任务是繁琐也是漫长的, 我们要坚持在未来的体育训练道路上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1]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

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 篇10

1、提升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途径

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通过采取一些积极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整体效率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主要从以下两点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

1.1、加强关于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研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体育舞蹈又称运动舞蹈,它表现的艺术性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这是由艺术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也由观赏者自身审美水平所限制。因其为舞蹈,所以观赏者对它形式美的期望值很高,而体育舞蹈也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其感人之处及艺术的魅力。体育舞蹈十分强调艺术表现形式的建立,具备极高的鉴赏意义、审美意义。体育舞蹈的舞蹈结构和舞蹈与声乐节拍旋律的交互配合,再加上舞蹈服装的华美,一起展现出体育舞蹈无以伦比的形式美。

(2)体育舞蹈的形式美分为三个层级的概念。

首先是物料即人体本身,体育舞蹈凭借整个人的身体作为基础来表现艺术的美好形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先凭借人体体态、身体质素、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进行优选,筛选出形体优美的身体,然后再加强形体锻炼,训练出体育舞蹈所必须的身形。

其次就是形体的造型手法很重要。形象塑造手法是展示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重要核心,造型技巧里面包含舞蹈动作、姿势的表现、脸部表现、手部表现、舞蹈细节技巧、舞蹈构成等等。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展现很强的艺术征服力,是因为体育舞蹈主要以各式各样的运动动作、美好的姿势形象、雅致的舞蹈技术来构建形式美。

最后一个层次是形式美的构成准则,形式美准则专指组成形式美的颜色、形象和声光等要素。是以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组成成分要素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总结得出了六种形式美的展示方式,即是由男女合理配合展现的和谐美、新奇特别的表现风格的美、刚柔兼具,动静相辅的节奏之美、多种变幻莫测的动作构成的构图美、舞蹈与乐声结合之美以及服装、装饰、舞台灯光之美。这些细致具体展现的美是对形式美概念的创造和推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高校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始终切实的对学生执行美育方面培养的策略。利用教师、教练言传身教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观赏极具艺术美的竞赛和演出,一步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在教育中注重美育训练的审美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参与各种活动两种方式组合运用,训练和提升学生们对美的体验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1.2、改革训练和教授方法,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品质

(1)重视并紧抓基础元素训练,增强基础舞步学习,打好舞蹈基本功

(1)体育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它们都有它们各自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业界内,专业人士将这种要素叫做“元素”。这是指这种舞蹈运动中基本的、底层的要素,比如拉丁舞中常说的伦巴和恰恰,恰恰舞蹈技术路数基本是以腰部和臀部的摇摆动作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要掌握这两种舞蹈,就要掌握这两种基本元素,也就是腰部扭转、臀髋关节的摇摆扭转和腿的规律律动,这些就是伦巴和恰恰舞蹈艺术中的三元素训练。体育舞蹈中各种各类舞蹈均有自己的基础元素,把元素训练做好,就相当于打好了舞蹈训练的坚实基础,这样才可以把握住学习的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因此紧抓腰、臀部位的基本元素进行训练就是学好伦巴和恰恰舞的关键之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每一种舞蹈教学,都必须紧抓元素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舞蹈的基础动作,进而快速掌握该种舞蹈。

(2)重视并紧抓基本舞步训练

体育舞蹈中的基本舞步是每种舞蹈最基本的步子,是由基本步子、花式步、高难舞步等构成,也是组成更复杂花式步子和高难舞步的基本成分,看似复杂、眼花缭乱的高难舞步、花式舞步都是通过基本舞步的组合进行演变的。因此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首先应该针对基本舞步进行学习和训练。与之对应,教练也要增强基本舞步的教授,针对每一种基本舞步认真细致的按标准动作进行教学,使基本舞步动作准确、优美、标准、恰到好处。通过按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的掌握体育舞蹈的各种花式舞步和高难舞步,获得好的教学质量。

(2)教练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体育舞蹈学习中常常使用分解教学的方式,训练的时候也常常应用。在长期的体育舞蹈实际教学摸索中,我们深入探索分解法,突破以前仅仅依靠动作分解的教学方式,重新创建了多种分解教学的方式。

2、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体育舞蹈的律动教学既要注重教学和训练的途径,也要注重其方式方法,更应注重在教学和训练时所应注意的事项,以下就是对事项的具体概述。

2.1、注意与音乐节奏相吻合

音乐对于舞蹈来说就像是灵魂,舞者总是随着轻柔缓和的音乐节奏轻翩起舞。就要求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训练时,都要注重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有乐感才会学会把握节奏,体会不同音乐风格中的韵味,才可以与舞蹈更好的结合,做一个灵魂舞者。

2.2、不可过于随意

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舞蹈音乐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必要在认真对待,所以就会有部分学生在训练和教学时不认真,舞蹈动作的随意性太强,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也不标准,这样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还有些学生只是一分钟热度,当对音乐和舞蹈的动作有所熟悉后,就失去了其学习的兴趣,不会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导致自身的律动感没有办法得到提升。

2.3、教学和训练时不应急切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次接触都会颇为激动,总是希望能够特别快速的掌握舞蹈的各项技能,不惜增强自身的运动量,耗费自身体力,以至于忽视了舞蹈动作的质量,达不到舞蹈要求的标准。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各个舞蹈动作进行指导,切勿操之过急,影响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2.4、不要急切的追求高要求的动作

舞蹈学习中有些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则相对较弱,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和训练时一视同仁,不要过分的专注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抛下落后的学生,在学生没有完全体会到乐感之前不要轻易的让他们尝试较为高难度的动作,要把基础打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舞蹈动作到位,才可以保证学生对律动的掌握,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

2.5、注意舞蹈姿态的掌握

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快速度,,要追求高品质。舞蹈最重要的就是神、形结合,体育舞蹈也是如此。教学训练时老师一定要认真指导每位学生的舞蹈动作,神态,要做到抬头、挺胸、膝盖放平、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标准姿态。

3、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主要成绩和成果

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成果进行分析,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在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这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学生学会体育舞蹈获得的成果和效益

经过加入到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中的同学们反馈,普遍的声音是感觉获益颇多,成绩明显。同学们觉得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塑造了形体美,充实了个性、让身心欢娱,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调剂生活,培养艺术细胞。通过对必修和选修的同学进行的跟踪记录,使用问卷对他们进行采访,对学习体育舞蹈主要获益列下十个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发出三百份问卷,回收二百六十四份,其中数据有效的是二百六十四份,数据可靠性有保障。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显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塑造形体美、充实个性、愉悦身心、提高艺术细胞、锻炼身体排在前面。这表明同学们对体育舞蹈的训练成果和收益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充实个性、培养艺术细胞这些收益对自己一生都有益处。对于训练体育舞蹈知识技能、调剂生活、缓解各种紧张情绪压力、提升舞蹈、艺术素养等方面的选项选择率也较高,这对体育舞蹈的发展和成绩作出了十分有力的肯定。

3.2、笔者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的主要成效

笔者从事体育舞蹈事业已有些时日,并且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通过采用创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亦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其一直专注于对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形式美、体育舞蹈在各个区域发展情况以及体育舞蹈特性和未来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4、总结语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应用是顺利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实施的必然选择。根据各项实验数据均可表明,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加强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课堂效率的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为了快速实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型多样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摘要:体育舞蹈律动教学是一项包含了动作、声乐、舞蹈等活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播,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现代媒体与经典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者快速实现技能提升。

关键词:体育舞蹈,律动教学,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周华.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3]舒渊,宋晓荣,罗鸣凤.概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4]查建芳.论现代体育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J].宿州学院学报,2010,08.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11

关键词:中考体育;课堂管理;训练方法;管理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教师要从测试要求出发,把握体育训练课堂管理策略,合理安排训练方法以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项目水平。

一、中考体育训练中的课堂管理策略分析

(一)及时设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练习及测试

为了更好地适应体育测试要求,体育教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的教学规划,将学年的体育考试内容及测试方案制定出来,并将学期的体育课程考虑在体育训练计划之内,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重点把握测试中的难点项目。

(二)针对学生情况调整管理策略,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

在体育训练管理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别对待,重点训练。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会因为一些原因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体育技能掌握较好,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较好,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对体育训练产生消极抵抗心理,而对于这些学生则要保证其已经达到训练标准之后合理实施放松战略。

二、中考体育训练中重点项目训练方法简要分析

(一)做好训练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坚持锻炼

体育教师要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既要让学生保持昂扬的训练精神,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体育训练,又要为学生进行具体训练做好安全准备工作,在每节课的体育训练之前要反复强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精准的示范,让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动作。

(二)把握训练要点内容,合理引导学生训练

中考体育测试的项目主要包括跑步、跳远、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及引体向上等项目。跑步项目对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耐力具有较高要求,此时教师要重点从学生的呼吸和跑步步幅等方面进行引导,既要利用长跑、匀速跑提升学生耐力,又要注重测试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百米短跑训练,把握百米跑、800米跑(女生)和1000米跑(男生)的要領,及时调整学生的训练动作。

(三)制定合理的方案,提高学生中考成绩

为了迎接体育中考,提升初三学生运动能力,提高体育中考成绩,培养学生意志力,制定本方案:

首先,确定领导小组:以学校领导作监督,班主任作协助,体育教师作技术指导的中考备考团队。

其次,制订训练计划与步骤:

1.对学生体能的摸底测试与评估(4月底前完成);

2.体育中考文件解读与运动训练理论学习(一个课时,室内课);

3.让学生根据自己体能优势,针对性地选择报考项目,体育教师给每个学生开出运动处方,定出学生个人训练计划;

4.考试前一周停止专项体能训练,并作适应性模拟测试和练习。

其三,确定训练时间:每天的第九节课处于活动时间。

其四,明确训练内容:

1.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的训练:高抬腿跑20米×5;后蹬跑20米×5,蛙跳15米×3(50米和立定跳远专项辅助练习);

2.800米、1000米耐力跑训练:女生跑四圈300米田径场,男生跑五圈300米田径场,每次训练要找到“极点”。男生和女生,最后一圈奔跑都要有加速冲刺,可5人一组约跑,比拼最后一圈;

3.仰卧起坐训练:一分钟测试极限46次以下者,每天20次×3的练习,每两天增加一次,如21次×3、22次×3、23次×3……30次×3为封顶训练量。一分钟极限46次以上者,每天做70秒极限训练,次数要争取55次以上。

4.实心球训练:头上举杠铃片5组极限,重量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制定,体会腿部腰部手臂用力感觉,并常作实心球模拟测试;

5.篮球、绣球、毽子是熟能生巧项目,平时模拟测试五次要有三次以上满分,否则有风险。(篮球考试要点:中场至篮下“三拍”上篮,绣球练习要三分钟一组,毽子要一分半钟一组)。

其五,做好具体安排:

1.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考勤,记录好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要求学生必须按质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并负责训练的安全;

2.体育委员和班干部领取器材,并带领全班同学热身;

3.以中考项目为单元组,学生分组轮换练习和训练,以仰卧起坐、实心球、腿部爆发力弹跳力练习、篮球、绣球、毽子800米、1000米耐力跑训练顺序进行;

4.训练过后学生自行放松活动;

5.学生练习时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6.不尽事宜另行通知。

中考体育训练课程的管理需要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最适合的训练策略,把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学生做好训练准备和训练引导。对于具体的训练方法则需要以体育测试标准为参考,逐步展开训练,要以负责的态度保证学生训练的充分性,严格监督学生的训练情况,为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志.中考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01).

[2]唐洪流.中考前体育的课堂管理和训练技巧[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12).

高中体育教学与训练初探 篇12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 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 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思维训练

体育心理学指出, 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我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 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 通过积极地思维, 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 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 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 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高中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 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用简短语言提示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 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 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 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 如回环力量不够, 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 身体落下, 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 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 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 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 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 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 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 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 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 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二) 穿插学科理论讲解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 (以下简称投实心球) 时, 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 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 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 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 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 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 根据他们的身高, 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 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 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 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以便在紧张的比赛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 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据有关部门调查证明, 在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中,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只占50%,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占了另外的50%。由此可见, 赛前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 转移注意力训练

学生在赛前常常会出现吃不好、睡不着等紧张现象, 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 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 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 可在赛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 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愉快的谈话或短暂的休息,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消除临近比赛出现的不良情绪。

(二) 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指导学生通过默念自我暗示语言, 结合思维表象和调整呼吸, 使自己的肌肉放松, 消除神经紧张, 镇定情绪。放松入静后, 再通过反复默念系列自我暗示语, 如“我很勇敢”、“我很镇定”、“我能战胜一切对手”等, 同时, 也想象自己整装待发的感觉, 直至全身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三、加强刻苦训练, 提高技术水平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对于自动化的动作, 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 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参考文献

[1]《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作者:杨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6)

[2]《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季浏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作者:王广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 (1)

[4]《关于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作者:杨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 :73

[5]《论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作者:蒋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 增刊:37

上一篇:高中政治考试下一篇:故障定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