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2024-10-22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共6篇)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篇1

为研究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脑外伤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4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脑外伤瘫痪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平均36.38±10.48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01±0.68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平均37.54±10.04岁,病程1个月~7.1年,平均2.13±0.2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确诊单纯颅脑出血14例,颅内出血伴有脑挫裂7例,严重脑挫裂15例,其他脑外伤4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主要包括日常翻身训练、坐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方式。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康复疗法,取患者头部运动区域,不锈钢针沿头皮向下斜刺;脑部语言区域用毫针沿头皮部刺入1寸,银针反复捻转[1]。痪者针灸大陵、极泉、内关、手三里等;下[1]肢瘫痪者针刺阴陵泉、三阴交、伏兔等。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2]

显效: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肌肉活力明显好转;有效: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可以在家属协助下进行简单肢体活动;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没有改变甚至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65<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相关研究发现,脑外伤瘫痪患者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引发脑外伤瘫痪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脑外伤瘫痪患者紧急抢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尿失禁等后遗症,加强其康复治疗十分必要。

经研究发现,脑外伤瘫痪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时间长,效果不明显。针灸康复疗法有调气活血、通经疏络、增加患者脑部供血的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时康复,经后期治疗患者病情改善良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因此,脑外伤瘫痪患者实施针灸康复疗法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脑外伤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灸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脑外伤瘫痪患者采取针灸康复疗法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外伤瘫痪,针灸康复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琰,李万瑶,刘洁,等.针灸与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7(5):1794-1798.

[2]郎建英,庄札兴,贾超,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3):369-373.

[3]罗杨飞,韩舰华,徐嘉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4(1):171-175.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篇2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喁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顺(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自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人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特色疗法二: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平衡针灸治疗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

可取。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 床疗效。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 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 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

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

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

特色疗法三: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退热消肿、止痛止痒、泻火解毒、镇吐止泻和急救等疗效。《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的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疗红丝疔,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常用于目赤肿痛、痔疮等证的治疗。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针刺放血分类 缓刺

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泽、委中、太阳等穴,先用橡皮带在应刺的位上束扎,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胬起处,徐徐刺入0.5~1分,然后将针缓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片刻。速刺

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刺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之出血。

挑刺

这种刺法适用于手、胸、背部或头面及肌肉浅薄的穴位。针刺时对准局部红疹点,用左手将红疹点周围肌肉捏起来,右手持三棱针横挑出血。围刺

适用于痈肿、痹症、瘟毒等症。围绕红肿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几针或几十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者用火罐吸拔,使恶血出尽,以消肿痛。密刺

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刺时用梅花针扣打患处,使局部微微出血。适宜病症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放血疗法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 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操作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这个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人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特色疗法四: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特色疗法五: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

围刺法的主要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主要刺激区 阿是穴 病灶区等。

体 穴 经穴、经外穴。操作方法 针具 28-30号0.5-1.5寸毫针。具体操作:临床上,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一般围刺法:此法最为多用。取28-30号0.5-1.5寸毫针,在病灶或穴区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可呈15-45度角斜向中心,每针距离宜依据症情相隔0.5-3厘米;进针深度,在0.3-1寸之间,以得气为佳。留针15-30分钟。在围刺的同时,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进针可略浅,留针时间相同。

(2)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以28-30号1-1.5寸毫针按照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然后,也可在留针5-10分钟后,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以0.5-1寸毫针围刺一圈。余法同上。

(3)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如眼病,选眼周围的穴位,鼻病选鼻周围的穴位等,每穴刺一针,针尖指向病灶区,形成一包围圈。留针时间同上。围刺手法

围刺法,因刺入的针数较多,在进针时,可采用飞针手法或称流星针法。操作方法为:持针者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进行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外展,此时针体便迅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旋转病抵达穴位区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的针如流星瞬间弹刺入穴区,以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和缩短进针时间。入针后再行飞针催气,即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上述三种围刺法均可结合脉冲电刺激,一般取2-4对针与电针仪连接,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忍耐为宜。围刺法每日或隔日1刺,亦为1周2次。5-10次为一疗程。适应病症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小儿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60例, 按患儿就诊时间进行随机分组, 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针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为6个月~6岁。其中肝强脾弱证38例, 肝肾亏虚证15例, 痰瘀阻络证7例。两组治疗前情况相当,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10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2]分型及诊断标准: (1) 引起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中医辩证分型参照王雪峰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脑性瘫痪的中医分型标准[3]。

1.3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2) 年龄在6个月~6周岁 (包括6个月和6岁) ; (3) 无重大心肺疾患, 无皮肤破损, 无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等; (4) 能够坚持治疗; (5) 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 (2) 年龄<6个月或>6周岁; (3) 伴有癫痫发作者; (4) 不能够坚持治疗或同时接受外院治疗者; (5) 常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出血不止的患儿; (6) 施针部位皮肤有破损、急性炎症及皮肤感染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循经推拿、脊背六法[4]、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辨证选穴针灸疗法。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 取穴原则由“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拓展至三阳经、三阴经。穴位定位标准参照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一书。

1.5.1 肝强脾弱证

头面部:百会、运动区、运感区;上肢:肩、外关、合谷、曲池、三间、小海、后溪;下肢:环跳 (新、老交替) 、阳陵泉、足临泣、足三里、陷谷、踝三针;脊背部:夹脊穴 (包括颈段、胸段、腰段) 。伴有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四神聪;伴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二区、廉泉;剪刀步加髀关、风市;尖足加解溪、商丘、丘墟;足趾跖屈加太白、太冲;足外翻加照海、三阴交;足内翻加申脉、丘墟穴。

1.5.2 肝肾亏虚证

头面部:百会、四神聪、运动区、语言区、地仓、颊车;上肢:肩髃、肩髎、曲池、合谷、阳溪;下肢:环跳 (新、老交替) 、髀关、足三里、解溪、太溪、太冲。

1.5.3 痰瘀阻络证

本证证对应脑性瘫痪的混合型, 为脑性瘫痪临床两种或两种以上型的合并, 临床多有智力障碍, 治疗上以针灸智三针、四神聪为主。

1.5.4 疗程

针灸体针选取:每个部位按需要选用2~3个穴位。头针进针方法:以15°~30°刺入帽状腱膜下层, 留针30分钟且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每日1次, 连续6次休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1周。体针选用26号一寸半毫针, 常规消毒后进行针灸, 浅入疾出不留针, 每日1次, 连续6次休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1周。

运动疗法 (PT) 每天1次, 每次45min, 每周操作6次, 休息1d, 3个月为1个疗程。循经推拿、脊背六法:日1次, 每周操作6次, 休息ld, 3个月为1个疗程。

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各记录1次每位患儿的肌张力以及粗大运动量表的评分, 比较治疗效果。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肌张力疗效判定标准

运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评定肢体痉挛状态。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Ashworth法进行肌张力评定, 为便于数据统计处理, 将肌张力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记为0、1、2、3、4、5分。参照文献[5], 显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二个级别以上;有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一个级别;无效:肌张力增加或治疗前后无变化。

1.6.2 粗大运动量表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较前进步20分或提高15%以上;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提高20分以下或康复疗效提高1%~14%;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没有提高或分数减少。

1.6.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3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针灸组与对照组肌张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别见表2、表3。针灸组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P=0.04)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显著, P<0.05 (P=0.036) 。

注:χ2=6.444a, P=0.04

注:χ2=6.674a, P=0.036

3 结论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能够降低脑瘫患儿肌张力, 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 临床疗效明显。

4 讨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是目前小儿脑瘫治疗的综合康复手段, 也是今后小儿脑瘫治疗的研究趋势与方向。中医针灸疗法, 源远流长, 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特色医疗方法。

小儿脑瘫属是由于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五脏精气不能上荣元神之府所致, 其病位在脑, 应在四肢, 累及神志, 症状变化多端。“头为诸阳之汇”, 内藏脑髓, 以统领全身, 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所, 头针疗法是中国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形成的、通过针灸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脑为元神之府”, 十二经脉气血活动与脑密切相关,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六条阴经中有的循行于头面, 有的则通过其经别合入与相表里的阳经而达到头面部。而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脑, 故以醒脑开窍, 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为原则, 治疗应以头部穴位为主穴, 本研究中采用头针为主, 配合体针的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同时, 根据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在体针治疗上我们选用不同的穴位, 并施以相应补泻手法。这样, 头体针合用, 共同达到开窍醒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和营卫、益气活血等作用。

肝强脾弱证治以醒脑开窍, 抑木扶土, 平补平泻。我们对于小儿脑瘫肝强脾弱证主要采用输合相配针灸疗法[6]。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 即“井、荥、输、经、合”穴, 称“五输穴”。其中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为经气渐盛;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针灸治疗上, 以五输穴的五行特性为指导, 通过抑木扶土的原理, 选用输穴与合穴治疗, 从而使肝邪气外泄, 脾正气内充, 即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井木, 阳井金”, 阳经如胆经, 输穴属木, 合穴属土, 通过泻输补合可直接达到抑木扶土之效;对于阴经如肝经, 输穴属土, 合穴属水, 井穴属木, 因为合穴为井穴的母穴, 通过补输泻合, 也可达到抑木扶土之效。又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针灸治疗采用阳经的输、合穴相配法, 即“输合配穴法”。如, 上肢部取手阳明大肠经三间、曲池或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小海交替行针。下肢部取足少阳胆经足临泣、阳陵泉或足阳明胃经陷谷、足三里交替行针。

肝肾亏虚证治以补益肝肾, 荣筋养肌。针灸治疗选穴原则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基础上, 扩展到三阳经, 并酌情选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穴, 主要施以补益手法, 以达到治疗作用。小儿脑瘫痰瘀阻络证的治疗以涤痰开窍、祛瘀通络为原则, 因其多为其他证型的混合, 所以治疗穴位选取多参照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实验研究较少, 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脑瘫脑组织坏死区的周围尚有相当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带, 系尚未坏死的临界神经细胞区, 通过针刺刺激脑皮质相应区, 可建立起脑血管的侧支循环, 改善局部血液供应, 促进脑细胞功能代谢, 更好地恢复临界细胞功能[7];此外, 还可促进新的突触形成, 重组神经细胞功能的网络系统, 以代偿受损的脑功能区, 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8];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的控制和平衡调节机制, 提高了机体平衡功能[9]。头皮针可加快大脑部分动脉的血流速度, 血管紧张度降低, 供血率提高, 增加脑部的供血供氧, 从而促进大脑的运动功能。针刺治疗可使痉挛型患者的痉挛活动有即时的显著改善, 这是由于针刺使脑的代偿性功能活动增强的结果。针刺还可促使血清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含量水平提高, 提示针刺增智的机制是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等达到益智醒脑宁神的作用。有观察说明针刺治疗小儿CP能促进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提高, 降低骨钙素 (BGP) 的含量, 这似乎同肾的调节有关。推测针刺治疗小儿CP的机理是针刺刺激了穴位, 通过神经、经络而调整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来促进生长发育, 改善运动功能状态, 从而达到益智、醒脑、通经络的作用[10]。

作为一种整体康复的医疗手段, 针灸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使患儿的运动功能从无到有, 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较低廉, 以及极少不良反应等优点, 适合大力推广。并且作为传统康复手段, 针灸疗法群众基础好, 经济实用, 人们容易接受。为推广针灸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统康复疗法的操作, 形成一套基本统一的治疗方案。如在针灸的临床运用中, 需制定统一、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辨证分型, 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针对各种症状或功能障碍的最适穴位。并对所筛选穴位进行归纳整理, 再次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其在脑瘫临床治疗中不断得到验证, 逐渐形成小儿脑瘫针灸治疗的诊疗规范, 包括辨证选穴、定位, 以及手法操作等多方面。从而使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 小儿脑瘫康复是一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 因此, 今后的患儿的康复还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就诊的脑瘫患儿60例, 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 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疗法, 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及肌张力情况。结果 经3个月的治疗,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及肌张力改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针灸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针灸,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24) :1742.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3]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8-172.

[4]王雪峰, 贾广良.“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1) :168-172.

[5]王益梅, 汤孟平, 王跑球, 等.中药蒸汽浴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2) :180-181.

[6]Wang XF, Hu XL.Therapeutic effects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childre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at the Shu and He acupointsversus routine acupoints[J].Neural Regenerat Res, 2008, 3 (1) :53-56.

[7]邓锦娥, 潘秋兰, 张莉梅.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7) :120-121.

[8]施炳培, 李惠, 卜怀娣, 等.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障碍57例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2) :105-106.

[9]孙克兴, 张海蒙.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文献述评[J].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 (8) :38-41.

母畜产后瘫痪的中西医疗法 篇4

1 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分娩前发生瘫痪时,多因妊娠后期胎儿迅速生长发育,日粮供应单一,营养不平衡,钙、磷等矿物质供应失调,或缺乏光照和运动,血钙不足(低血钙)所致。而分娩后发生的瘫痪,多因产后泌乳的需要,大量钙质随初乳进入乳房,使母畜体内的钙迅速丢失,从而造成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此外,处在干乳期的奶牛,由于饲料中的钙含量增多,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自身动用骨骼中的钙储备能力就会降低。如果此时奶牛日粮中的钙再不能通过日粮及时补充,奶牛也会发生瘫痪。长期饲喂高蛋白或高钾的饲料、长期使用单一的氨化青贮玉米或大量施用了无机氮肥的青、绿牧草时,由于蛋白质或K+的增高促使Mg2+的排泄而导致了低血镁症,这些都可激发母牛产后瘫痪。

1.2 人为损伤

母畜在产仔过程中,母畜身体虚弱引起子宫不同程度的脱垂,在子宫还纳时,如果消毒不严,脱垂的子宫受到污染;或因胎位不正进行助产时,向外拖拉胎儿引起子宫内膜或阴道的人为损伤,血钙、血磷大量迅速丢失;有时产后胎衣不下,不能正确地人工剥离,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最终导致全身感染甚至败血症的发生,母畜食欲降低甚至废绝,全身机能状况逐渐恶化,营养缺乏引起产后瘫痪甚至死亡。有时,母畜头胎或胎儿过大,临产中当胎儿从骨盆腔通过时,会压迫闭孔神经及第6腰神经,并使其受损,造成骨盆腔部荐坐韧带损伤,也会引起产后瘫痪。

1.3 疾病的影响

母牛妊娠后期腹压增大,分娩强力努责时,残留在网胃内的金属异物就有可能因腹压增大而穿及心包及腹膜,引起网胃炎而内出血,血钙就会大量流失,也是发生产后瘫痪的重要原因。腹泻、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引起低血钾,后肢松弛无力、不能起立甚至瘫痪。

2 临床症状

母畜发生产后瘫痪时,轻者表现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牛反刍、嗳气减少甚至停止,站立不稳,行走拘谨,肌肉震颤。重者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昏睡,反应迟钝,强迫站立时,有爬起动作但不能站立;呼吸浅表,大便干硬,体温偏低,有时全身瘫痪,有时甚至死亡。

产前瘫痪的母畜大多因营养不良而引起,体温、心跳、呼吸无大变化。有食欲,牛反刍、嗳气减少,配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加强饲养管理,给于全价饲料,防止褥疮,一般预后良好。

3 治疗方法

本病的西医疗法以强心补液,补钙、磷、镁,调节电解质平衡,控制并发症为治疗原则。中药以活血祛瘀,祛风壮骨,强腰补肾,气血双补为原则。

3.1 西医疗法

可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复方氯化钠、安钠咖、维生素C等。

3.2 中医疗法

中兽医认为,母畜产后多动气耗血,肝肾阴虚,导致气血双亏。肝藏血,主筋,为血之海。如果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患畜即有眩晕、呆滞、耳鸣之证;肝开窍于目,血不濡于目,故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筋失去营血的濡养,则爪甲不荣、四肢不温;血虚动风,则四肢麻木无力,起立困难,行走时后躯摇摆、拘谨,趴窝时四肢伸直,并有抽搐,即谓母畜产后风瘫;血少,脉难充盈,故脉细弱;血海空虚,不足以安神定志,故神志呆滞;古人云“肾主后肢,主骨,生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阴不足,则肾精虚少;生化之源亏少,无以生髓养髓,即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腰膝酸软甚至脚痿(瘫痪)不可行走之证。肾气通于耳,肾阴不足,肾精亏虚,则耳鸣、听力弱,反应迟钝,呆滞。

【处方1】中兽医认为,母畜产后风瘫治宜活血祛风,除湿散寒。可选用桂枝、桂皮、钩藤、防己各30g,细辛15g,麻黄、煨附子各18g,秦艽45g,苍术、赤芍、甘草各28g,姜黄、红藤各21g(成年牛的用药量,下同)。共为末,开水冲后放凉灌服,1次/日,连用2~3剂。方中桂枝、细辛、麻黄祛风散寒;煨附子、秦艽、苍术壮阳祛湿;姜黄、桂皮温行四肢;赤芍、红藤活血舒筋;钩藤、防己除湿;甘草调胃温中。故本方有祛风散寒,活血舒筋之功效。

【处方2】山茱萸400g,五味子100g,生龙骨100g,生牡蛎100g,党参200g,白芍100g,麦冬100g,甘草60g。水煎2次,候温一次灌服。每日1剂,连用3剂。方中山茱萸、五味子补肝益肾,强筋壮骨;生龙骨、生牡蛎敛汗固脱,壮骨生髓,党参、白芍、麦冬养阴补气,益肝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养肝肾,强筋壮骨,敛汗固脱,壮骨生髓之效。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在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的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与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在1996年联合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的西医诊断标准;(3)均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曾有上肢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病史者;(2)存在意识性、认知性障碍患者;(3)心、肝等功能不全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扶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3.7±4.5)岁;原发病:脑梗死25例,脑出血12例;左肢瘫痪12例,右肢瘫痪11例,双侧瘫痪14例;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0±0.8)个月。观察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4.7±4.3)岁;原发病:脑梗死23例,脑出血14例;左肢瘫痪13例,右肢瘫痪12例,双侧瘫痪12例;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2±0.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的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患者的分级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如Ⅰ、Ⅱ级的患者应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休息时患者保持侧卧位,指导患者进行伸展肘、腕、手指等上肢部位的关节牵引活动;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上肢关节的活动逐渐扩展至全身关节;后期指导患者尝试性练习抓、拿、捏等动作,逐渐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Ⅲ、Ⅳ级患者则采用抑制、肌肉牵张及姿势反射进行康复训练,逐渐降低患者上肢的肌肉紧张度,恢复腱反射;先进行患肢近端的训练再逐渐过渡到远端,循序渐进;治疗期均接受护理人员对拿、捏、搓等的按摩。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1)对患者曲池、曲泽、间使、手三里及大陵5个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透曲池与曲泽透少海,间使穴透外关、手三里穴透臂中、大陵穴透劳宫,连续电脉冲进行电刺激,20min/次,1次/d;(2)患肢拘挛部位实施皮肤针扣刺出血,再行艾条熏灸、拔火罐的常规治疗,30min/次,2次/d;(3)针刺患者秉风、肩前、腰俞、曲池及肩髃穴位,得气后将针留在患者体内至患者患肢局部出现酸麻感,出针后对进针区域进行肌肉按摩,20min/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2个疗程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量表(SF-MA)评分与Bathel(BI)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标准。(1)显效:患者Ashworth分级降至0级,上肢可随意进行伸展、弯曲等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2)有效:患者Ashworth分级降至2级以下,进行伸展、弯曲等活动时感到轻微疼痛、受阻,可进行一般穿衣等简单动作;(3)无效:患者Ashworth分级无改变,进行上肢伸展、弯曲等活动时剧烈疼痛、阻力大,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其中,运动功能使用SF-MA进行评定,满分为3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使用BI指数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MA评分与BI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F-MA评分与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MA评分与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上肢痉挛性瘫痪通常是由于脑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导致上肢活动受阻,因此临床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主[4]。该病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肢体功能,还会带来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不良的预后情况,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康复训练是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通过牵张技术配合姿势反射的方式对患者痉挛的发生、发展进行抑制、改善,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而言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恢复的过程相对缓慢。随着针灸治疗瘫痪研究的日趋深入,人们发现针灸治疗上肢痉挛性瘫痪具有较理想的疗效。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是由于患者在中风之后上肢局部气血瘀滞、血液循环不畅所致,将疏通经络、活血行气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向。针灸通过对患者曲池、曲泽、手三里、间使、大陵穴、秉风、肩前、腰俞等主要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疏通患者因气滞血瘀导致的经络闭塞,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流畅,从而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5]。临床上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的运动、生活能力。此外,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SF-MA评分与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张玲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症状,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玉梅,韩海伟,盛国滨.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4):450-45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Funase K,Higashi T,Yoshimura T,et al.Evident difference in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motoneur on pool betwee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spasticity assessed by a new method using H-reflex and M3/response[J].Neurosci Lett,2013,20(2):127-130.

[5]曾学清,滕东时,张子辉,等.针灸井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0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4):72-73.

针灸疗法 篇6

当同僚赶到时, 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 而且没有受伤。更离奇的是, 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 也没有流多少血。

这名士兵的同僚把他的箭拔了出来, 送他回后方养伤。经过一段日子的治疗, 他发现自己原先患的某些疾病, 在这一次箭伤之后, 居然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没多久, 在战场上, 另外一名士兵也被小箭射中了, 竟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观察, 军医发现, 许多士兵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几位比较敏感的军医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经过深入研究, 慢慢得出结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来发展成为今天中医学上独具特色的针灸 (jiǔ) 疗法。

据说, 这场因箭伤而发展成针灸医术的战役, 已经是2600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小小的箭伤发展成为今日中医上重要的针灸术, 这告诉我们:在生命当中, 隐藏着许多大自然想要启示我们的重要奥秘, 要正确地将它发掘出来, 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细心与智慧了。

下一次, 若是有人故意用恶毒的小箭射伤你, 你是沉溺 (nì) 在伤口的痛苦当中, 还是试着从中找出可以医治更多人的绝妙医术呢?

或许, 人生中有许多遭受“伤害”的机会, 更有许多人喜欢用“受到伤害”作为借口, 来逃避许多自己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但是, 千万别忘记, 除非你自己愿意, 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你。

但愿你能记住, 在挫 (cuò) 折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在遭到所谓“伤害”的同时, 你将会得到更好的成长机会!

上一篇:技术设备状况下一篇:幼儿师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