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设备状况

2024-10-22

技术设备状况(共4篇)

技术设备状况 篇1

日本新设备和二手设备销售的情况

如图1所示, 深色的柱状图是新设备销量, 浅色的图是二手设备销量。1994年, 新设备远远高于二手设备的销量, 当时新设备有11万台的销量, 二手设备只有8.4万台。到了1997年, 新设备的销量已经接近二手设备的销量, 这也是市场进入饱和状态的证明。从1998年开始, 二手设备的销量超过新设备的销量, 到2003年, 二手设备的销量已经达到10.6万台, 新设备销量萎缩到4.9万台, 只有二手设备销量的一半。这是一个发达市场, 它经历了饱和状态以后的二手设备销量逐年上升、新设备逐年下降的过程, 也是我们今后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 我们的设备大多数是保有在个人手上的, 我们的厂商、经销商、行业协会, 对二手设备的流通规模是没有掌握的。第二, 新设备刚刚经历了2010年非常疯狂的销售, 还没有到二手设备完全产生到市场上的状态, 这是一个区别。

日本的二手设备流通状况

图2是2008年日本二手设备流通状况, 二手设备产生以后, 有37%卖到厂商、经销商手上, 还有60%是通过二手设备的贸易商进行收购。这里二手设备贸易商跟国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指的是厂商投资的一些二手设备的贸易公司, 图中的HCT就是日立贸易, KUEC是小松贸易公司, 这些占到整个二手设备经营的中间环节的主体, 一共占二手设备产生的97%, 而真正最终用户间的交易只有3%。这些设备经过中间渠道, 其中有一半都是出口到海外, 还有41%是在日本国内流通, 剩下的6%是报废。这是比较健康、比较良好的经营状况。

中国的二手设备流通状况

中国二手设备产生主要是终端客户所购买设备使用完以后, 然后进行转卖, 转卖的对象80%是二手贩子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交易, 20%是来到了厂商、经销商的手上。中国的二手设备流通和日本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二手贩子、用户之间的交易占到整个市场流通的主体, 这也就是现在这个市场乱象的一个根本原因, 没有由真正需要也有能力来控制市场流通的厂商、经销商来掌控。产生的二手设备, 其中有很少一部分出口到了海外, 有很少一部分报废了, 绝大部分还是回到了国内, 这也是造成我们这个市场过度饱和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海外出口车占到二手设备的一半还要多, 这也就刺激了它的新设备销售, 因为二手设备有出口, 新设备就有销售增长的途径。

技术设备状况 篇2

2008年广西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现将2008年广西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公布如下:

一、特种设备基本情况

(一)特种设备使用情况

2008年全区已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数量为78707台(套,辆),比2007年增加10.4%,其中锅炉11199台,增加5.77%,压力容器25883台,增加0.93%,电梯16671台,增加25.54%,起重机械18763台,增加22.48%,厂内机动车辆5912辆,增加0.99%,客运索道4条,与去年持平,大型游乐设施275台(套),减少2.14%。另有气瓶6658026只,增加5.84%,压力管道2503.52延长千米,增加13.76%。现有持证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151173人,增加21.33%。2008年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和厂内机动车辆等五类设备数量分布见图1所示;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等七类设备总量十年发展趋势见图2所示。

图1

2008年各类特种设备数量分布图厂内机动车5912辆占8%起重机械18763台占24%锅炉11199台占14%电梯16671台(套)占21%压力容器25883台占33%图2

设备总量十年趋势图(1999-2008)*********0数量1999年411232000年422432001年432492002年454712003年526172004年568892005年609022006年674342007年709632008年787072

(二)特种设备生产情况。

广西现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气瓶充装)单位626家,比2007年减少0.63%。其中,设计单位35家,制造单位75家,安装改造维修单位148家,气瓶充装单位371家。2008年广西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数量分布见图3所示。

图3 2008年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数量分布设计单位35家占6%制造单位75家占12%气体充装单位371家占58%安装改造维修单位148家占24%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情况

全区质监系统共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91个(含兼管),其中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1个,市级14个,县级76个(含县级专管机构2个)。全区在职持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237人。

全区现有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14个,其中质监部门所属检验机构13个,行业检验机构1个;气瓶专业检验机构64个,检验机构人员共1131人,其中质监部门所属检验机构364人。

2008年全区质监部门开展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24910次,责令整改各类问题9014个。全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10819台(套、件)特种设备及其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308个;对9304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1679个;对33673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了定期检验,定检率为97.6%,通过定期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整改、消除的设备隐患6222个,有效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防范事故的发生。

二、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08年全区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6起,死亡5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51.5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33%、死亡人数持平、受伤人数下降 80%,直接经济损失下降47%。

6起事故中柳州市2起,分别为压力容器和场内机动车辆,死亡1人、受伤1人,桂林市锅炉爆炸1起、死亡1人、受伤1人,南宁市电梯安装过程人员坠落事故1起、死亡1人,钦州市起重机械吊钩脱落事故1起、死亡1人,贵港市起重机械事故1起,死亡1人。

2008年全区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为0.76起,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为0.65人,比2007年分别下降40.2%、7.14%,万台设备事故起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数0.74起,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数0.82人。广西2008年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是近十年来最好的一年,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持续好转,特种设备事故继续保持平稳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8年万台设备事故趋势见图4所示。

图4

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543210万台事故起数万台死亡人数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4.63.84.33.53.792.892.331.762.292.161.771.141.51.041.270.70.760.65发生的6起一般事故中,按事故发生环节分,属使用过程发生的5起,安装过程发生的1起;从事故原因分析,违章操作或操作不当造成事故的4起,无证操作1起,安全保护装置失灵1起;起重机械、场内机动车辆仍是事故高发点,锅炉压力容器事故保持平稳,在电梯、起重机械、压力管道等设备数量大幅度增加情况下事故保持稳步下降趋势。

虽然近几年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仍存在不少隐患和问题。一是我区正处于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多、更高参数、危险性更高的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工作量;二是老企业尚未完成产业升级,有相当数量的旧设备仍在使用,自动化控制水平低,难以保证“物”的安全;三是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安全责任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法制造、安装、使用、无

证上岗、超期使用现象仍然存在,成为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四是由于特种设备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及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监管人员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2008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实施情况

2008年,自治区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国家质检总局正确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ISO9001的管理理念,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制定工作目标和推进计划,扎实开展“隐患治理年”和两次“百日督查”活动,在保安全、抓节能、促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隐患治理年”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确保各项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特种设备的安全

围绕迎奥运、保安全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与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主题,全区质监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责任和检查制度,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全区质监系统共检查特种设备隐患单位7037家,检查设备12965台,发现一般隐患9932处,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3896份,整改完成率98.9%;重大隐患440处,整改完成率96.6%,未完成整改的已列入治理计划,并逐项落实机构、经费、人员及应急预案。查处了非法制造设备76台、非法安装的设备122台、非法使用的设备541台,较好的完成了特种设备督查工作,确保了我区在重大活动期间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 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圆满的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实现了奥运、国庆黄金周、“两会一节”、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期间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特种设备事故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分类监管,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针对特种设备事故可能造成的灾难程度,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规定及我区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制定并组织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设备分级管理及重点监控办法》,对不同的设备类型,分为一、二、三级特种设备,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措施。在隐患排查治理和第一、第二次特种设备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始终以容易发生事故、造成群死群伤的一类特种设备为重点监控对象,以化工、冶金、气体充装等企业为重点排查范围,制定督查方案,扎实推进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取得实效。

一是针对我区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质量不够高、电梯运行故障时常出现、群众投诉较多的情况,通过重点场所电梯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外地维保机构备案制度、一次检验合格率及电梯事故(故障)公布制度、安全预警制度和戒勉谈话等制度,建立了电梯动态监控网络,初步形成了电梯长效监管机制。

二是河池广维集团“8.26”爆炸事故后,质监系统全面加强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特种设备逐一进行隐患排查,重点对氢气充装单位、液氯、液氨生产和充装单位、有聚合、裂解、加氢、硝化等危险化学反应单位等的要害部位进行了检查。

三是针对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联锁装置、冷冻企业(氨介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隐患问题,责令生产单位改进技术,提高联锁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对原有在用的装置进行改造,进行强制检验检测等措施,设备的安全运行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预防次生事故发生,全区各级质监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当地政府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要求,分别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液化气体罐车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规范手册》等不同类别级别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业预案,并在历次应急演练中不断完善,基本满足特种设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要求。2008年全区质监系统共组织或参与应急救援演练29次,通过应急演练,锻炼了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了紧急状态下与有关部门协调作战能力。加大资金投入,购置防化服、有毒可燃气体探测仪、防爆对讲机、车辆等,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广播等大力宣传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知识,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接受应急知识宣传的群众1.5万多人。

广维“8.26”爆炸事故发生后,广西质监局邓于仁局长立即指示启动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谢瑾瑜副局长立即率领安全监察人员及专家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到达事故现场,深入爆炸废墟之中勘察特种设备的受损情况,制定事故现场16个液氯

钢瓶、制冷系统30多吨液氨等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方案,在现场救援总指挥部的协调下,指导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倒罐、搬运、转移作业,消除了可能发生严重次生事故的重大隐患。

(四)服务广西经济建设,确保建成特种设备“安全工程” 全区各级质监系统组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各地重点项目工地,主动上门服务,确保了工程进度与监察、检验工作的同步进行,自治区质监局领导亲自带领特种设备有关安全监管人员和技术专家,多次深入中石油广西石化、信发铝业、金桂纸浆等重点项目工地,宣传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指导和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进度与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等问题,把好安全技术关。

(五)扎实开展特种设备节能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落实自治区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对特种设备节能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特种设备节能工作,2008年开展了4t/h以上工业锅炉的运行能耗状况调查,取得1111台4t/h以上工业锅炉使用单位对2006年和2007年运行状况和煤耗数据,对煤耗偏高的锅炉,结合锅炉定期检验向使用单位提出进行改造的建议,落实了节能改造措施。2008年全区完成工业锅炉节能改造103台,水处理达标1415台,完成司炉工节能培训2891人,淘汰严重耗能锅炉24台,有10个节能新技术投入应用,超额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布置的“三个万”节能工作目标。

四、2009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重点

依据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 “安全生产年”、“质量和安全年”

“三项行动”总体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生产安全工作部署,2009年全区质监系统重点强化特种设备隐患治理和执法监督检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落实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责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实现“三个新”目标,即:服务上新水平,技术上新手段,管理上新台阶。

(一)围绕“质量和安全年”和“三项行动”等主题,切实抓好特种设备安全

1.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行为,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秩序,突出抓好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建设工程以及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生产、使用单位的安全执法。

2.结合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形势和安全监察工作实际,突出抓好事故多发设备以及薄弱环节的隐患治理,着力治理2008年隐患排查治理中遗留的事故隐患,重点开展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专项整治行动。

3.广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围绕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宣传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制度,展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对经济、民生的重大作用,普及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基本知识。

(二)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专项整治的重点是住宅电梯、起重机械、危险化学品生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等四个专项整治。

1.住宅电梯专项整治:主要目标是推广应用电梯动态监管系统和贯彻落实电梯维修保养单位违法行为扣分办法,提高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质量,减少电梯困人故障和电梯事故的发生。

2.起重机械的专项整治:一方面继续落实吊熔融金属起重机械的整治,11月底前完成技术改造,不能完成技术改造的全部停止使用。另一方面是基础建设工地(包括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建设)起重机械,要加强对安装、使用环节的监管。

3.压力容器的专项整治:一是汲取广维集团“8.26”爆炸事故的教训,加强对涉及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压力容器的整治,聘请行业内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的监控,做到“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二是加大对气瓶检验机构的监察力度,监督其对国家规定报废的液化石油气瓶进行报废处理,严厉打击将报废气瓶修理翻新后销往农村等违法行为。三是推进车用气瓶、液氯、液氨等危化品气瓶电子标签等信息化动态监管试点工作。

4.压力管道元件的整治,重点是对制造单位排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准入条件,加快许可证转换,开展证后监督抽查,严肃查处压力管道元件的无证制造和非法使用行为,推进压力管道元件监督检验工作,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压力管道元件安全监察,严禁使用无证制造的压力管道元件。

(三)落实特种设备事故报告、调查处理责任,预防和减少

事故发生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确立了特种设备事故预防、调查处理有关单位责任和工作要求,规定了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职责,为履行好国务院赋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处理职能,今年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制度,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三是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掌握国家有关事故调查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按规定程序科学公正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四)强化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一是为市级配备人员救援指导防护装备;二是分别组织专项应急救援技术培训,重点为危险化学品、尤其是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贮罐、槽车的应急救援技术培训;三是完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专家队伍和装备,加强与公安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型企业救援队伍等专业救援力量的合作,充分发挥其抢险救援主力军作用;四是继续开展专项应急救援演练;五是组织特检机构专家队伍开展辖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群死群伤或重大社会影响的特种设备,结合定期检验的情况、存在或出现隐患的情况、安全管理的水平,为安全监察机构提供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五)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网络,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动态监管系统,确保数据及时、准确;二要建设网络作业人员考核系统,推进作业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化和机考化、实际操作考试模拟化,探索锅炉、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模拟考试,加强对考试机构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作业人员考核质量;三要逐步完善县级监察人员动态监管装备;四要探索将监管网络延伸到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和大型企业。

(六)继续推进特种设备节能工作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使用单位对在用锅炉开展能效测试;二是积极宣传、引导能效偏低的锅炉、电梯等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并对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得到改造后的节能数据;三是开展锅炉产品节能测试,并公布测试结果;四是加快锅炉在线能效测试科研项目的进度,完成鉴定并推广使用;五是落实新条例的规定,加强对锅炉水质的管理及锅炉节能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六是加强司炉人员节能培训的检查指导;七是逐步开展锅炉设计文件节能审查,能效偏低的产品设计不能投入生产。确保完成国家质监总局确定的以锅炉使用环节为重点的“四个五”节能工程。

(七)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1.创新安全监管模式,落实“三抓手”工作思路,加强特种设备生产环节监管,从源头确保产品安全质量。一要检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及实际运行情况,重点抽查企业在生产资源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安全技术性能上是否符合发证条件的要求;

二要加强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过程的监督抽查,按索证索票的要求,检查其受压元件所用材料的票据是否齐全,抽查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执行情况;三要加强对产品监督情况的统计分析,公布企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引导市场选择质优产品,形成良性竞争,促进行业发展。

2.引进高新检测技术,加快RBI、TOFD新检验技术在广西推广和应用,提升我区特检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手段。

3.积极推进重要场所电梯的动态监控试点工作,提高电梯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时效性。

4.探索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正案关于“国家鼓励实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提高事故赔付能力”的规定,试行特种设备第三者责任保险、特种设备从业人员雇主责任保险、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安全责任保险和特种设备产品安全责任保险四个险种的制度,建立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

主题词:特种设备 安全 情况通报

印送: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自治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西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

强化修理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状况 篇3

关键词:强化,修理管理,提高,设备状况

设备修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从设备综合管理水平年年上台阶的角度出发, 全员提高设备综合管理意识, 结合行业特点, 进一步强化设备修理管理工作, 有效地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提高了设备完好状况。

一、实行计划修理, 修理费用纳入年度预算进行管理

严格控制计划外修理, 严禁超预算修理、挪用顶替修理费用以及变相修理业务, 做到修理费用真正用于提高设备性能的修理业务。

根据钻井生产设备总量和设备技术状况, 年初制定设备修理费用预算定额, 报请公司设备管理委员会批准, 并纳入公司财务预算定额执行。在实际的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 实行费用总额的刚性控制管理模式, 具体要求各基层单位既要保障设备修理到位, 还不允许超设备修理费用预算指标。

根据钻机使用年限、动力设施配套以及钻井施工井型等因素, 对钻井队进行动态单井修理费用预算, 核定单井修理费用定额, 并把钻机部件修理费用纳入单井成本考核。以单井修理费用定额代替修理费用计划, 以成本考核进行设备修理费用使用监督的“经济杠杆”的做法, 更有效地规范了设备计划修理的行为, 效果显著。

对钻机以外设备修理费用管理实行年初定额计划、季度计划落实的管理办法。根据设备使用情况、新旧程度、施工工况进行分类, 科学合理地确定每台设备年度修理费用定额, 形成月度、季度设备修理计划, 下发设备使用单位。对于外部、外委设备修理严格执行上级部门下发的修理审批计划, 杜绝计划外修理。

每月对设备修理费用分单位、分设备类别进行统计, 认真分析设备修理费用使用情况, 查改修理费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月度、季度修理计划, 真正做到按计划组织修理, 修理费用按定额落实。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2009年设备修理费为4 351.15万元, 机械加工费为705.05万元, 设备修理与机械加工费用控制在年初定额内, 修理计划执行率达100%, 杜绝了计划外修理。完成钻机主要部件修理218台件, 大型搬家车辆修理23台, 土方施工机械修理15台, 有力保障了钻井生产顺利进行。

二、强化监督检查管理, 促进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落实

多年来, 坚持口井“三检查” (开钻前检查, 二开前检查, 完钻设备鉴定) , 及时掌控设备的运转状况, 有效地杜绝了主要钻机部件中途更换, 大大缩短了设备维修时间。

每月150井次的日常设备管理工作检查, 坚持以“十字作业”、“四懂四会”以及维修保养润滑为中心内容的日常现场检查, 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全年整改897项。坚持以落实整改情况为重点内容的不定期抽检, 对日常检查的情况进行督促落实, 实现了问题与安全隐患的闭环管理。

坚持每年两次以专业设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设备大检查。全面梳理所属各单位的设备管理情况, 对各级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钻井设备主要部件更换率由2008年的0.22件/口井下降为2009年的0.16件/口井, 提高了有效钻井时间。

三、加强修理监督, 完善设备修理机制运行

制定《设备修理加工管理办法》, 明确了各级设备修理、机械加工的管理职责, 理顺设备修理与机械加工流程。设备修理、机械加工业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逐级申报、审批, 认真做好送修审定, 修中监督、出厂验收、费用结算审核工作, 对修理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

在设备修理、机械加工工作上, 严格坚持逐级审批制, 送修前进行鉴定。在设备修理管理上, 尤其是设备进行外部、外委修理, 按照先内后外、专业化修理的原则, 实行操作手、小队、分公司、公司层层鉴定审批。维修设备进行现场鉴定, 从而确定设备维修项目, 预算出计划维修费用, 落实专业承修厂家。在设备修理过程中如果出现超预算项目、超预算费用及更换计划外总成件时, 修理负责人将重新组织设备现场鉴定, 重新确定修理项目与费用。全年73项修理与加工业务全部执行三级审批流程, 完成修前现场鉴定钻机部件135项, 运输车辆78台, 施工机械42台, 有效促进设备修理工作的开展。

严格执行总成件管理规定。设备修理需要更换总成件时, 由基层单位提出更换申请, 设备修理管理部门组织人员鉴定, 进行审批。设备维修更换下来的发动机、齿轮箱等总成件由公司统一回收保存。2010年以来, 更换发动机、大梁、车身、驾驶室、车桥、发动机、齿轮箱等总成件13件, 全部进行现场鉴定与审批, 统一收回发动机、大梁、车身、驾驶室、车桥、发动机、齿轮箱等总成件75件。

四、加强承修厂商资质管理, 把好修理质量源头关

在上级部门核准设备修理与机械加工企业资质的基础上, 对承修设备与机械加工产品的厂家从生产规模、历年业绩、专业技术资格、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状况、资信等级以及质量信誉等方面进行核实审查, 对比后选定。

对于钻机部件、钻采特车、液压设备、锅炉容器、数据仪器等关键石油专业设备及危及安全的设备设施实行固定专业厂家进行修理与加工, 从根本上保证设备修理质量与机械加工产品的品质。

在设备修理、机械加工管理中坚持“资质认定, 货比三家, 质量优先”的原则, 先后对25家承修厂商进行严格管理与要求, 从没有发生过设备修理与机械加工质量影响钻井生产的现象。

五、实行鉴定预修管理模式, 提高钻井设备修理水平

多年来, 在钻机设备修理管理上坚持实行了鉴定预修管理模式。

鉴定预修管理模式, 就是在钻机部件修理管理上采用由钻井队机械技术员根据现场钻机部件使用情况进行修理申报, 然后由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设备预修现场鉴定, 确定修理项目、修理类别, 以及急缓程度等, 并开据《设备鉴定预修单》, 送指定厂家修理。在修理过程中, 设备现场鉴定人员多次不定期深入设备修理厂, 对重点设备进行过程监修, 根据修理过程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修理项目与部位, 负责竣修验收。

修理费用结算, 由承修厂家提供《设备鉴定预修单》、《设备竣修出厂验收单》、《设备竣修出厂合格证》以及《修理技术档案》等相关技术信息管理资料, 按照上级规定的修理价格进行确认结算。全年修理结算率100%, 修理价格由协商解决, 没有发生有关设备修理质量、价格、修后服务的仲裁事件。

实行钻机设备鉴定预修管理模式能够把设备使用者、设备管理者与设备修理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以“设备为本, 以基层为主”的修理管理目标。

六、抓好修理后评价工作, 推动设备修理质量上台阶

建立健全设备修理档案, 全面开展设备修理效益与质量跟踪分析工作, 不断提高设备修理的经济性与修理质量。

坚持对设备修理质量进行持续的评价与质量跟踪管理工作, 收到了显著效果。由设备操作手定期对修理后的设备使用、维修、保养、润滑情况进行详尽的条款评定, 设备使用单位将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应给分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分公司设备管理部门会同公司设备修理管理人员, 经过整理统一提交给设备承修厂家, 并督促设备承修厂家及时处理, 从而形成设备修理质量跟踪与评价的闭环管理。

2009年以来, 共对钻机部件、运输车辆、施工机械等五大类535台件设备的修理质量进行了有效的修理跟踪评价工作, 先后组织了19台设备进行返修。实践证明, 卓有成效的设备修理后评价工作, 促进了设备修理质量上台阶, 从而提高了设备完好状况。连续5年设备综合维修费用率稳定在7%左右, 达到了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既不失修, 又不过剩修理”的目的, 连续多年设备综合完好率稳定在92%以上, 有力地保障了钻井生产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嵇彭年等.钻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7.

技术设备状况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仪器设备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56-02

教学仪器设备是学校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本知识,提高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引下,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针对各地区和各学校的不同现状,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好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如何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成了农村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现状

本文结合2012年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仪器设备的实际配备标准,对山西省50多所农村学校的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五门学科共计324件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农村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普遍较低

在调查的五门学科教学仪器设备中,数学教学仪器设备62种,平均使用率为31.1%;在调查的176种科学仪器设备中,根据问卷分析其使用率为20%;美术仪器设备21种,使用率为40.6%。音乐仪器设备20种,其使用率为27.8%;体育仪器设备45种,使用率为31.2%。从中发现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整体低,仪器的平均使用率为30.14%。

2.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合理

有关仪器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23.28%的学校由某科目的代课老师管理,22.52%的学校由(副)校长管理,53.82%的学校由专人管理。在教育使用程序方面,学校仪器的使用过程出现了两个极端。部分学校管理严格、程序冗杂,相反,部分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与使用程序。教育部门与学校缺乏相关的鼓励与表彰政策,教师对教学仪器的使用积极性不够。

3.教学效果的能动性较大

教育效果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52.29%的教师认为,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卷面成绩并不理想。但45.42%的教师认为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果有很大的能动性。

二 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的成因分析

1.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政策不够健全

由于配置之前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现状缺乏了解,因此,出现了学校之间仪器设备配备的“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另外,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标准整体划一,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农村学校很少有专业素质过硬的音美老师,但在仪器设备配备中却有国画工具、泥工工具、竖笛、手风琴等专业教学设备。

2.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限制了教学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

首先,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对仪器的接触较少,且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授课方式与思维方式,所以,在仪器设备配置以后,这种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其次,学校领导在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面,对教师没有进行鼓励与引导;再次,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弱,久而久之,挫伤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

3.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化与灵活性难以平衡。部分学校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完好,通常会对仪器设备采取过多的“保护措施”。与之相反,不少学校的管理意识不强,入库不记账,借出不登记,处于一种无序的管理状态,使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成为一纸空文。

4.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能力来看,在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最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与监控能力。由于小学生好奇心与好动的性格特征,当这些仪器设备“走进”教室时,必然会引起“轰动”。对于组织能力不强的教师来说,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5.教育部门的监管制度成效不显著

在仪器设备配置以后,相关教育部门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如验收接受、入账登记、上架入柜、归类整理、使用情况登记等。但部分学校只是在检查时才补充使用登记表等,而具体到仪器的使用落实上,这些监管要求作用甚微。

三 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办法及建议

1.完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工作

首先,在实施仪器设备配置之前,相关部门应积极走访了解学校的具体师资情况与仪器设备配置情况,确定设备配置的类型与数量。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在采购仪器设备前,一定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在小学科学仪器设备中配置的甘油注射器、演示用算盘等一些仪器与实际的教学和课程标准不相匹配。另外,对上级配发的仪器设备要及时进行接收验收,对于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予以更换或维修。最后,在仪器设备的发放与领取过程中,要做到细致,尤其是一些化学类仪器设备,尽量避免由于管理不慎而造成的损失。

2.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

教学设备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要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仪器的管理制度化的起步阶段,要用量化指标对使用状况进行考核,定时分析,找出问题,及时跟进,为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在仪器使用进入正轨以后,要逐步放宽政策,做到灵活化多样化。对于设备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教学服务的意识,要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严格遵守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

3.注重各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可以成立“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研究促进小组”,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的公开演示课,从无形中影响其他教师,从而做到“小部分用带动大部分用”的效果。由于年轻教师教育观念新、工作积极性高、生活压力少,所以要注意引导年轻教师积极投入研究。对于教学仪器管理人员,要积极支持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一支懂管理、会使用、能高效组织教学的、稳定的、健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上一篇:乡村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脑性瘫痪/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