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024-07-29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通用10篇)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1

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启动小康示范村建设,以此推进全县小康建设进程。今年,全县共启动了12个小康示范村,其中,县上重点抓好4个,各区委和相如街道办事处党委各抓好1个村.通过半年的建设,12个示范村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亟街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之一:产业培植差。从全县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来看,比较注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今年上半年,各示范村的主要人力、财力也用于建房、“三改”和生产设施的建设上,几乎无暇顾及产业培植,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农民富不起来,小康示范村就可能成为形象工程,无多大的示范价值。

问题之二:管理水平低。调研中,笔者发现各小康示范村重硬件建设轻管理,特别是新村建设上,建设体现了统一、美观、大方、实用,外装修一致,但管理水平极低,在制度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新村怎么管理,谁来监督,怎么维护公共设施缺乏必要的制度,普遍存在清洁卫生差、杂物乱堆、公共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甚至出现个别重点示范村村民因泄私愤损毁国家投入建设的公益事业,这种低水平的管理难以起到示范效果。

问题之三:思想观念滞后。在小康示范村建设,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村社干部群众还存在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总是盼着县上能给一些政策,总盼着业务部门给一些扶持,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小康示范村建设进度普遍缓慢,特别是县上确定的四个重点村,除中坝村行动较快以外,其余行动十分退缓,甚至个别村迟迟未动,还等国家投入、等部门帮扶。

问题之四:群众发动不充分。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上,部分区乡群众发动不充分,只是做了一些号召,召开了一些会议,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建设群众作出了一些口头承诺,在12个小康示范村中,除中坝村外,其余各村还停留在典型示范和政府推进中,没有做到典型示范与普遍建设相结合,政府推进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群众建设热情不高,认为是政府要我建,政府应该给我扶持,我在为政府贴金,争面子,建设还是事倍功半。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2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在现实中, 当提到企业文化建设时, 往往有些员工会认为那是高层的事、领导的事, 把企业文化仅仅局限于高层文化、形象文化, 这是片面的。我们说, 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 也并非只是形象文化, 而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只有得到大家参与和认同的企业文化, 才是最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因此, 我们的企业, 在制定企业文化的时候,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 共同探讨企业的文化, 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地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文化, 我们每个人又应如何改变观念, 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等等。只有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 明确了目标, 才能为下一步企业文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施中严格把关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企业的各项制度都规范着某方面工作或某些岗位的工作, 这些制度交织起来使得企业里每名员工各司其职、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以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样的, 没有了制度, 企业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难以创建。所以, 煤炭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时, 应该首先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 负责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 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具体实施进行一定的督导和监察。使广大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对于我们煤炭企业来说, 在制定企业文化的时侯, 一定要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 与管理人性化相结合, 即以制度为准绳, 通过人文管理来落实制度, 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 从而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 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 从精神文明、标准化上下岗、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工作质量等各个方面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职工行为, 优化管理体系, 并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量化评分, 逐日统计, 按月汇总并将当月打分情况上墙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工作表现好, 业绩突出的员工, 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工资的二次分配, 奖优罚劣,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员工的潜能, 帮助员工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爱。

三、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要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升华。当然, 在企业新战略的实施中, 新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 就应该阶段性地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评估、总结和不断地创新, 使企业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达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强大的竞争优势。

四、在操作上注重可行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 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最终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因此, 企业文化的制定一定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 要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机会, 使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和尊重, 其工作成绩受到认可和赞赏, 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起创造性, 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和价值。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endprint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endprint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课件).2009,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2013,10.

对我区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4

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断涌现,是我国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作为新生事物,它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此,根据我区农业园区运行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园区的宏观管理和发展鼓励

1、切实做好园区发展规划

无论是对哪种类型和

规模的园区,均应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园区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出发,制定园区的发展规划使园区的发展有章可循。

在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时,一是应确定重点突破,避免园区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是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三是内容的选择应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贮备和成熟的模式;四是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园区建设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在引导园区发展思路上,应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先试验、后推广”,的步骤进行。

2、加强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研究

在进行园区建设的同时,对园区有关工作进行系统总结、跟踪评价,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园区今后的工作。通过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各类园区进行统一考核,便于对园区工作进行评比;根据宏观发展战略研究的结果,提出园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总体思路,建设内容及具体目标,指导和规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园区评价指标及宏观发展战略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以减少或避免走弯路。在园区的管理上,应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进行宏观调控。

3、加强园区宏观管理

一是对目前以各种资金来源建设的园区,统一由一个部门进行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部门管理的状况。

二是根据各园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评估、后期评价与管理等办法,逐步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规则,使未来园区的建设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导,以引进良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突破口,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益”作为园区发展的目标,通过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建园的方向,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在经营模式上:由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滚动发展。

在开发方向上:实行多层次、多种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

在运行步骤上: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不断探索、继续试点、积累一套园区建设和开发的经验,并逐步建立起高效运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三)、合理选择园区的研究内容和产业化方向

建设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导向性,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宜粮则粮、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发展当地名、优、特、稀产品,并围绕创名牌战略,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在上述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下述四个方面,即:

(1)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成果转化的力度,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示范;

(2)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省工节本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等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3)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搞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加快从国外和省外引进、示范和转化一批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园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水平。

(四)、尽快制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为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需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国区实际且操作性较强的政策,主要包括:

园区建设用地与土地使用政策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5

一、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制约和带动作用,促进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建议上级部门加强监管,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与奖惩办法,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紧密结合,并尽可能加大定量考核的比例,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制约和带动作用,促进行风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对突出问题的整改,监督整治力度,在“治本”与长效管理上狠下功夫。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6

赵峥嵘

如果说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教学行为开展的必备要素,那么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就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因而,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它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特征是:

(1)热爱中职教育,热爱专业,有社会责任感,德艺双馨;

(2)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

(3)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服务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

(4)“双师型”教学团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5)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人才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团队结构优化,主要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形成层次梯队;有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和凝聚力很强的专业带头人;绝大数教师具有“双师”结构特征;团结配合协调,交流沟通能力强;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坚持参与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

专业带头人是中职师资队伍中舵手和领航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能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并掌握相关行业(或岗位群)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练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教学效果好;对中职教育特点理解深刻,熟悉本专业各教学环节,具有组织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科技开发和服务能力;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人才;通过选派专业基础好的教师到相关企业和院校进行较长时间 1

培训等方式,培养符合标准的专业带头人。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和提供优厚条件,引导教师按照专业带头人的标准脱颖而出。

在这里我根据示范校建设,结合多年来我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谈几点意见,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传统的师资来源渠道主要是高校的毕业生,这一类教师,社会上形象的称之为“三门教师”,即走出家门进校门,走出校门(当学生)进校门(当教师)。他们社会阅历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只能逐步积累,更为关键的是与我们现阶段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对教师动手操作能力、企业工作经验和“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故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限制、并逐步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单一师资来源渠道。下面提供几点我校在具体工作中的师资选拔渠道:

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不是那种“即插即用”的“优质插件”,但却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可以逐步的培养,同时也要合理化、年轻化教师的年龄结构。近几年,我校每年都要招聘高校优秀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培养,有的年轻人教学业绩突出,走上了重要的管理岗位,更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2、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对教师动手操作技能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恰恰又是我们传统教师的“短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逐步从企业聘请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从教。但由于国家没有相关政策的优惠,正直“当打之年”的企业优秀技术能手并不一定愿意到校,所以我们聘请的主要是企业的退休人员,同时我们同一部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吸纳一部分在岗的优秀技能人才定期到校做专业辅导,即使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也可以提高我们现有教师的技能水平。

二、健全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健全培训机制是将师资队伍培训提高作为常态化工作的必然途径。结合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情况,我校将“培训作为一种福利”,积极开展了教师的培训工作。

1、做好理念培训。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他的工作态度、能力和工作效果。所以就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将教师的理念培训放在了首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对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形势、政策及国家相关文件的培训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水平,让他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对待自己的这一份职业,从而成为其实际工作的“助推力”,更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快速发展提高的“火箭”。

2、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学校的教师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学生转化而来,有的是从工厂转化而来,这必然会出现“会教的不会操作”“会操作的不会教”的现象。因此上,学校就要搭建一个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让这两种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加快教师的转化,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培养,我校“双师型”教师已达到了教师总数的40%以上。

3、坚持教师企业工厂实习制度。企业工厂的工作经历是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教师的宝贵财富,更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每年的暑假,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都会有50天以上的工厂实习经历,到校企合作单位当“学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亲身体会、感受企业文化、产品加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4、提高教师的职业、就业、创业指导能力。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就是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给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为他们提供职业、就业乃至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能力。

三、合理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仅仅依靠数量的增加是不够的,必须在师资结构的优化上做文章,才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1、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将“老教师传帮带、中年教师骨干中坚、青年教师着眼未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使得教师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不至于出现断层、断代的现象,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和充分的激情与活力。

2、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在这一点上,必须同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未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看你拥有多少高级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因此,我校积极要求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

格证书,师资队伍结构日益合理。

四、实施“安心工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一个单位、组织发展的长远之计,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做好教师的“安心工程”。

1、薪资待遇。这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组织的负责人必须为自己的员工提供必须的生活基础。稳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教师福利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2、提供发展平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心理学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那么如果让教师感到他“被尊重”,就是我们实施“安心工程”的一个关键。对此,我校确立了“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是学校的用人理念,打破陈规旧俗,革新机制,建立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给每一个教师提供其成长、成才的平台,坚持“唯才是举,能力为上”的用人思路,让每一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觉得学校有他实现价值的平台,那么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就可以得到维护。

3、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描绘事业前景。教师工作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职业和工作的,准确的讲应该是事业。让一个人、或者几代人为之奋斗,是需要我们为其勾勒和规划的。所以,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除了其自身的认识水平之外,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为其“量身定做”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事业生涯。

以上就是个人结合多年来在职业教育战线上工作的经历,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在此希望听到更多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使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快,工作成绩更大!

赵峥嵘

芜湖市职教中心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7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企业, 采矿、地质、安全是主体专业这些专业的技术人才备受关注。企业对这些主体专业的技术人才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开发机制, 从引进、培养、交流、收入分配、职务晋升、奖励激励等方面进行倾斜和培养开发。而会计专业则被认为是非主体专业, 更有部分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专业, 会计人员成为被忽略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会计人员, 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开发机制, 也没有政策倾斜。造成会计人员工作没有激情和动力, 自然没有效率。在当代社会, 对于任何类型的企业来说, 财务管理都是核心, 会计专业都是主体专业, 会计人员都是主体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当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后, 将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培养开发机制刻不容缓。

一、煤炭企业会计人员培养开发机制的现状

(一) 会计人员的引进。

现代企业人才的引进, 基本上是通过招聘, 部分短缺专业也会采用定向培养方式。笔者所在企业 (以下简称该企业) 每年都会对采矿、地质等主体专业人员进行招聘, 还采用定向培养方式进行订单式培养。而会计人员已经近8年没有进行过公开招聘, 虽有新的人员加入, 但走的都是非正规渠道。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知识层次单一、年龄结构老化等现状。

(二) 会计人员的培养。

对新加入的会计人员, 该企业是先让其对公司整体情况进行熟悉。这个过程包括看凭证、报表和账簿等基础会计资料, 也包括对公司组织架构、制度体系等公司治理结构的了解。然后就是对各个会计岗位的学习, 也就是跟老会计学习, 做到对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都了解并掌握。在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 就可以正式上岗, 独立操作了。对会计人员的在岗学习培训, 只有一年一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像采矿、地质等主体专业人员,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强化培训和外部交流, 还有各种技能比武。一年一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所有会计人员不分职务、职称, 坐在一起, 学习一样的知识, 且仅有24个学时。这种学习时间偏短, 内容太宽泛, 没有针对性,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每年都有培训学习, 但专业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得到加强、更新和提高。按照相关会计和财经法规的规定, 会计不同岗位之间要进行定期轮岗。一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需要, 二是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和实际业务素质提升的需要。该企业对会计人员定期轮岗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制度约束, 轮岗基本没有。像笔者所供职的财务报告编制岗位, 已经8年没有变动, 这就造成了业务能力的相对单一。而采矿、地质等专业技术人员, 岗位轮动非常有规律性和制度约束性, 基本上两三年就有变动, 有时每年都有变动。所以, 这些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很快, 没多久就可以独挡一面。

(三) 会计人员的晋升。

由于企业性质和历史原因, 会计人员在煤炭企业里的晋升渠道非常狭窄。领导岗位偏少, 变动较慢, 只有在领导退休、辞职或者调动时, 其他会计人员的岗位才会有所变动。尤其是在讲究干部年轻化的今天, 领导大多比较年轻, 如果没有升职调动, 会计人员的岗位很长时间都不会变动。笔者在该企业已经干了8年主办会计, 职务没有变动, 岗位工资与一般会计人员也是一样。这种情况, 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疲态和抵触情绪, 激情也慢慢消退, 工作效率降低。采矿、地质、规划等主体专业的部室领导和公司领导已经换了两三次, 而财务的相关领导已近10年没有变动。

(四) 会计人员的奖励激励。

由于没有把会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来对待, 所以没有什么单独考核, 也就没有什么单独奖励。采矿等主体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职称补贴很高以外, 每个月还有业务考核奖励, 另外还有地质找煤奖、科技奖、超产奖、安全奖等等。年度结束后, 主体专业人员还进行标兵、模范、带头人等评选和奖励, 而会计人员评选和表彰范围很是狭窄。其实, 会计人员是最有资格参与评选标兵和模范的。如果没有会计人员的辛苦付出, 企业的经营资金流就可能断裂, 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无法进行。

(五)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储备。

该企业目前共有在岗会计人员42人, 拥有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的有9人, 占比21.43%;拥有高级会计师 (相当于其他专业副高级) 职称的有3人, 占比7.14%;拥有全日制本科会计专业学历的只有2人, 占比4.7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该企业拥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偏少。高素质会计人才储备不足,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建设, 都非常不利。

二、对煤炭企业会计人员培养开发机制的建议

(一) 制定年度用人需求计划, 定期组织招聘。

每年度初, 根据会计人员缺编或未来可能的变动情况, 结合企业业务拓展速度, 并考虑会计人员年龄结构优化、学历层次提高等方面的需求, 制定本年度或连续两个年度的会计用人需求计划。对所需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即在校专业课成绩) 、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列出详细要求, 并及时报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定期招聘形成每两年或每三年招聘一批会计人员的良性机制。当然, 每批招聘的人数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人才储备的需要来确定, 如果确实没有需要, 也可以适当延长招聘间隔年限。

(二) 对新招聘会计人员进行各个岗位的业务轮训, 同时灌

输企业文化, 以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 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对新招聘会计人员设定试用期, 试用期可以是3个月或6个月。在试用期内, 要让他们在各个会计岗位上进行轮训同时向其灌输企业文化。这个过程需要言传, 更需要身教。在业务学习时, 要签订“业务学习责任状”。责任状要对学习期限、学习内容、掌握程度、惩罚措施等做出详细要求, 要形成“老会计授业不吝啬, 新会计学习不客气”的导师带徒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业务时, 企业文化的学习同样不能放松。试用期结束后, 由财务部门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 并决定其中谁可以留用, 谁要被淘汰。只有这样, 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提升, 也才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融入团队, 形成合力, 促进企业发展。

(三) 紧跟会计改革步伐, 搞好年度继续教育、在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会计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新世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会计改革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目前,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新的法规制度正逐步展开执行的同时,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尝试也已经开始——“财务报告可扩展商业语言”的使用就是这方面的例证。会计知识更新较快, 仅靠会计人员自己学习很难掌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年度例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新知识、新政策、新法规进行特定培训。对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要施行严格的考勤和考试制度, 对优秀学员给予适当奖励, 对不合格学员给予相应处罚。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还有在职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 企业要鼓励相关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考评。对成绩优异和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 以激发广大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四) 制定单项业务考核标准和奖罚激励办法, 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煤炭企业采矿、地质等主体专业技

术人员有一套完善的业务考核标准和奖罚激励措施, 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会计人员也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罚激励措施, 对考核合格的给予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处罚, 并通报企业全体员工, 便于监督其进行改进。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业务, 有时就会相对空闲, 别人看到就总说“会计人员真闲呀”。如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罚激励措施, 就可以对会计人员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可以展示会计人员工作的真实状况, 加深非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专业工作的了解。对增进各专业人员的联系, 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 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储备力度。

要紧紧围绕《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提出的培养目标, 制定企业自身的会计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企业内部, 要让会计人员在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上轮动, 打破专业限制, 实现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配置。当然, 会计人员在其他专业岗位上主要是学习和熟悉生产经营工艺及流程, 便于进行综合管理。在企业外部, 可以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以及其他大型企业, 打造产学研联盟和实习基地。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的学习模式,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企业还要积极支持、鼓励、推荐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进入国家会计学院学习和参加“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班的选拔。总之, 要通过各种方式, 不断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储备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会计的职能正在向价值管理、战略决策、风险控制等转变, 财务部门已经成为企业组织机构中的重要部门, 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是财务部门和财务管理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 此类人才的有无和多少, 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因此, 要建立健全煤炭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要不断创新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兼具良好沟通能力和很强业务素质的高级会计人才, 以此帮助煤炭企业提高竞争力, 走向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 并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摘要:企业是个整体, 需要各类人才的共同努力, 才能越来越强。文章从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现状入手, 阐述了会计人员培养开发机制建设滞后等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员,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N].中国会计报, 2010-10-15[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N].中国会计报, 2010-10-15

[2]冯卫兵, 王继强.刍议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http://www.5ixue.com/ShowPage/Page-54-15728.html.[2]冯卫兵, 王继强.刍议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http://www.5ixue.com/ShowPage/Page-54-15728.html.

[3]王军.服务为上, 质量为本, 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N].中国会计报, 2011-04-15.[3]王军.服务为上, 质量为本, 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N].中国会计报, 2011-04-15.

[4]李京, 肖桢.会计准则趋同与人才培养[N].中国会计报, 2011-05-13.[4]李京, 肖桢.会计准则趋同与人才培养[N].中国会计报, 2011-05-13.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油田企业 政工队伍 建设 建议

一、引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稳定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改制,使得政工干部的相应工作难以凸显其直接价值,不像其他部门那样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生产效益,给我们的政工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我们政工队伍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笔者结合企业实际,阐述了当前企业政工隊伍建设现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做好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二、当前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1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紧紧围绕党的基本政策和方针路线所开展的一系列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其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企业保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党的方针路线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相应工作的开展则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立场坚定的政工队伍。然而伴随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当前企业的政工队伍建设中呈现出以下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企业政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企业的政工队伍逐渐由原来的分工负责制向首长负责制转变,这就使得我们目前的政工干部不仅要做好政工干部相应工作,还需要负责相应的生产经营工作。使得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在这二者之间作为企业则是要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方向。第二,由于企业处于生产一线,大多工作量大,任务重,使得政工人员也高度重视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忽略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工作环境的影响下,使得政工队伍开展相应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忽略实际情况,导致政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②企业政工队伍缺乏相应的稳定性。由于改制后的企业主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使得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像工程技术那么顺畅,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领导也更加重视企业的产量和经营效益,使得很多政工出现了跳槽现象,给企业政工队伍的稳定性带影响。

2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企业政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主要与企业的内部环境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企业改制以来,逐渐向自负盈亏方向发展,使得企业领导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效益,以至于在管理各个方面都偏向于生产经营。同时,不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就不会考虑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问题,甚至在新招聘的工作人员中,更多的都是招一些诸如工程、机械和电气相关的专业。致使我们的政工队伍很多都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是由生产一线所分配,造成了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党务政工干部对自身的存在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政工干部逐渐将思想政治工作变主动为被动,使得工作效率相应降低。同时,部分政工干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事也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自身在企业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使得我们很多政工干部难以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相应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政工队伍的稳定性。

三、对进一步做好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领导认识,重视政工队伍工作和生活

企业领导的决策和管理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体现了企业对于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要做好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必须要进一步提高领导认识。让领导认识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帮助企业职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励职工、凝聚职工方面的作用;认识到在促进企业生产、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样,领导才能支持政工干部开展相应工作,才能给政工干部在开展相应工作上给予合理安排和规划,有效保证企业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同时,为了进一步达到稳定政工队伍,还需要我们企业领导重视政工干部思想层面和生活层面。对于政工队伍生活层面的关心,需要我们企业领导对政工干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关心,有助于他们更加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另外,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活动中奖惩的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好政工队伍的奖惩工作,对于政工队伍表现突出的也要适当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从而相应提高政工队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其他人员逐渐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政工工作的吸引力, 从而保持政工队伍的活力。

2不断更新企业政工队伍人才理论水平,端正政工人员价值观

首先,作为企业层面。要从企业的领导做起,重视企业政工队伍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重视对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企业政工队伍理论水平的提高。另外,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要求企业政工队伍结合实际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能力。比如,我们可以组织相关学习,开展相应的理论水平测试,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来逐步提高政工队伍理论水平。其次,在政工队伍自身层面。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我们在面临企业改制,以生产效益为主要考核的同时,更加应该重视起思想政治工作,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充分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纽带和桥梁作用,让企业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上与党的方针路线保持一致。具体说来,政工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诸如相应的理论水平、个人素养、言语技巧等。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不断壮大政工队伍, 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 从而提高整政工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就要根据当今的新形势对政工队伍提出相应的新要求。作为企业要时刻重视政工队伍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企业政工队伍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政工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相应的工作技能,才能够真正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健加强油田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东方企业文化,201320

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9

共建小康新村

--**镇**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

**镇**村位于**县西部,峒河河畔,319国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目前总人口420户,1820人,其中贫困户131户,653人。行政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737亩,水田面积835亩、旱地总面积1482亩,山地面积6420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村紧紧围绕“五个好”创建标准,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重点,充分联系实际,对照要求、全面动员、大力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使**村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文明、富裕、和谐的小康新村。

一、抓班子、带队伍,为建设小康新村做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句话很形象地说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关键。**村全体党员干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围绕小康村建设中心目标,民主决策,分工负责,上下同心,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了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需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各项素质。**村党支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制度,努力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领导水平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加深对群众的感情,逐步培养起了党员干部奋发向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和作风。我们还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共同总结办事经验,在工作实践中锻炼了党员干部。

为了加强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村党支部在教育引导、落实制度等方面下了真功夫,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比、查、看”活动,即“党员与群众比,查经济发展,看谁更富裕;党员与党员比,查党性观念,看谁更先进”。通过这项活动,让党员从自身上看到不足,让党员们悟出“共产党员”不是荣誉称号、而是一面旗帜的道理,让党员懂得自己的形象就是支部的形象,从而促使党员有效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挂在墙上的制度不再是一种装饰,支部学习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做到了财务公开及时、村务秉公办理、干部作风民主;党员也各尽其责,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二、调结构、促发展,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

全面建设小康新村,是**村两委班子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快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早日让群众有一个舒适、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很早就在抓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群众收入、抓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一点一滴地为建设小康村做准备。发力发展农业种养殖产业,截止目前,培管椪柑800亩,发展油菜400亩,完成20亩草莓采摘示范园建设,种植辣椒300亩,开发烤烟种植80亩,黄牛养殖200头,鸡鸭养殖4000羽。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新建特色蔬菜大棚4个,维修蔬菜大棚7个。通过各项产业的增收增效,2019年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提高1200元以上。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为了进一步加大小康新村建设力度,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美化群众生活环境,村两委班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构建以党员带头,群众、党小组带动工作组的“双带”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党小组的先锋带头作用,就美丽乡村如何规划、如何打造、如何建设的问题,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集思广益,以党员个体引导村民群体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以“五化”建设为引领,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新开公路9公里,硬化4公里;新建水渠2300米、硬化通组公路500米;安装路灯48盏,完成环村公路12000米,屋前屋后水沟硬化8000㎡,桔园道路硬化6000米,排污沟硬化1800m,建立村民文化活动室1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1处、村文化宣传长栏200米。在319国道及村主干道两旁修建了花台及数百米文化墙,实现了319国道旁的美化亮化全覆盖。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造覆盖率达到100%。在通往主寨的路上建设了两座移民新村门牌。新建了村级综合平台服务中心和拥有80个车位的两个大型旅游停车场,新建了旅游公共厕所。通过今年来的不断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进一步完善,环境的改善,村庄道路的硬化,给村民出行、果蔬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村内无积水、无杂物、无乱堆乱放现象,人们真正享受到了小康村建设带来的成果。现在的**村,村部楼办公室宽敞明亮,广场平坦宽阔,砖瓦房达98%,人均住房面积30余平方米,手机入户率达100%,村内通邮、通电、通车,有活动室、卫生室、村民培训会议室,走进**村,就能给人舒适、亲切、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在创建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始终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抽调工作力量专门负责信访维稳工作,定期开展巡回执法检查,进一步拓宽群众信访渠道,方便群众诉求表达,实现了全年无赴省进京信访案件。二是深化警民共建治安联防活动,加强网格化建设,强化级综治管理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自治,全年该村无刑事犯罪,交通事故率、火灾事故死亡率、工伤事故率为零。三是开展民族团结活动。组织开展了“放歌最美乡村**”文娱表演。成立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队,并在今年9月份全县最美乡村擂台大比武的活动中,取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凝聚力,促进了乡邻团结和睦。创新活动载体,提升群众素质,修建了村级文化健身广场,丰富了群众的文体活动,连续四年举办了“油菜花艺术摄影节”活动,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村里观赏油菜花,有力的促进了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落实保障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全力构建和谐美丽乡村,更加关注民生民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规范化运行镇民政工作,开展扶贫济危工作,认真开展城乡居民阳光低保工作,切实做到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100%抓好危房改造、无房屋新建工作;深入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工作,确保入学率达到了100%;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有标准化功能齐全的村卫生室一所,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9年全村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万元,受益人口达

人次;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2019年全村实现农村参保

人,参保总额达

万元,发放养老金

万元;

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10

阮清芳 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 清华大学博士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已扩展为以管理、信息技术、金融为支撑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对全球产业经济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中国各级政府早在十年前就明确指出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与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同样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充当中国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先行地、试验田。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早在十五年前便把现代物流业列为经济支柱产业,统筹规划物流业的发展。深圳物流业自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增加值不断增长,占深圳GDP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深圳物流业增加值为1279.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9.88%。然而,深圳物流业也存在着与国内其它城市相类似的急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行业龙头企业不足、高端增值服务不足、物流相关人才短缺、信息化支持不够、与相关产业联动不紧、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加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研究,对深圳物流业转型升级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深圳质量”的经济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对中国其它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对深圳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与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物流产业高端发展。近年来,国家与省市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圳市贯彻实施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2009-2012年)》、《深圳市关于支持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项资金措施》、《深圳市重点物流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但政策扶持导向及规划缺乏长效性和系统性,有些政策是在某个特殊的经济时期(如世界金融危机等)下的产物。建议站在物流产业的整体战略发展的高度做出物流业的顶层设计,出台物流企业税收优惠、研究发展资助、信息化建设、在职培训与教育等相关扶持政策及其实施办法与细则,大胆借鉴新加坡“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等经验制定深圳物流业发展指引,指定专门的机构单位负责落实与操作,以产生良好的政策优势。

2.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夯实枢纽型物流城市基础。近年来,城市海陆空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深港之间港航资本合作进一步加深。但与国际发达物流城市相比,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网络依然缺乏,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实时查询等增值业务成本仍在高位运行,物流行业整体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仍急待提高。建议大力整合港口、企业、海关等各类信息平台资源,构筑枢纽型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制定物流公共信息标准,实现跨行业跨组织的信息共享;强化国际快件集散与分拨中心、航空物流管理总部基地的建设,拓展深圳航空物流网络;强化深圳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功能,形成干支结合、内外贸兼顾的航线网络;加快珠三角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扩大城市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夯实枢纽型物流城市基础。

3.构建多级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物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落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人才引进培育扶持计划,实施物流人才紧缺工程,大力扶持物流企业引进中高级管理型、战略规划型、专家研究型、工程技术型、专业技能型、后备型等多级别、多类型的物流人才。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制定培训计划,出台多级别的专项培训项目,加大对各级别物流人才培养的投入,大力资助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院校等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整合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形成物流人才在职培训的多级别、立体化系统,建成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物流人才认证培训体系,全面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层次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物流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强化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等物流人才交流,打造全球性物流人才的重要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保障物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4.扶持大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产业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全力加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辐射力的企业,显著提升供应链增值服务水平,全面降低区域产业群生产要素及产品流通成本,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引导企业战略结盟,共享物流网络资源,带动物流产业的网络效应。实施物流总部带动战略,根据“内聚外联”策略,以“内聚”扶持一批总部型企业,以“外联”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加快发展物流总部经济,构建一个具有国际商务运营能力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物流总部企业群,放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5.创新物流运营与服务新模式,推动物流企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以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促进传统物流企业的功能整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保税物流、低碳物流、订单管理、供应链网络优化等高端物流服务,加强冷链物流、服装物流、危险品物流、医药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以及民生事业联动高效发展,不断创新物流运营和服务新模式,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整体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6.深化深港物流业合作,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深化深港物流业合作,与香港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可注重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海空港航运合作,加快深港机场合作进程,进一步加强深港在高端航运服务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二是加强物流人才及物流服务培训的合作,如物流管理,操作技能、客户服务、海关系统申报等培训,推动两地人才培训资质相互认证;三是加强两地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物流企业间相互参股,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四是加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合作,利用CEPA,共同搭建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共同促进物流业务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五是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香港物流业的管理格局是“物流企业—各类物流企业协会—物流协会—物流发展局—物流服务发展委员会”,深圳物流业则是政府主导的物流管理模式,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机制,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7.完善物流绩效指数考核体系,引导物流业规范发展。自2007年起,世界银行组织联合国际货运业协会、全球快递业协会、全球贸易促进合作署及Turku经济学院等创立了全球物流绩效指数评价体系,并已公布了三次调查结果,其中新加坡在155个经济体中连续排名第一,香港紧随其后,中国排在第30位。全球物流绩效指数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物流绩效指数,其中国际物流绩效指数体系含海关程序的效率、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有价格竞争力的运输难易度、物流服务及其质量、查询与追踪货物能力、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的频率等6个要素,国内物流绩效指数含物流服务收费水平、基础设施质量、物流服务及其质量、核心物流流程效率性、出发地重大延误的频率、自2005年以来物流环境的改善率等6个要素。该指数考核体系针对世界上155个国家,调查结果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导向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市政府制定决策时的必要参考资料。全面深入地调研城市国内外物流绩效指数的各项要素,系统地、深度地挖掘深圳与新加坡、香港之间当前各项指数差距,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提出对策与方法,引导物流业规范发展。

上一篇:勤俭节约是美德的发言稿下一篇: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