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精选11篇)
农村小康 篇1
摘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了解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寻找不足, 确立对策,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进一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现代农业;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趋势, 但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无法面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只有把各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 使其效益最大化, 才能规避市场风险, 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凭借这种有效整合资源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组织保障。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在于:
(一)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体, 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 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 更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
传统农业生产不仅生产成本过高, 而且不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使之面对的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推动农业走上集约、节能、环保和标准化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三) 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农村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 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 适时组织和指导农民生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 并联合加工和流通企业, 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逐渐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不但形成了以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还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整合广大农民分散资金, 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
(四)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的最佳方式之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产前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产中实施技术指导、产后进行运销和深度加工, 扩大了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密程度, 促进了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 为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渠道。
(五) 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具有引进、消化、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广大农民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后盾, 以技术经营能手为核心, 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就有了保证。而且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开展农技推广, 可以降低农民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总体发展势态良好:首先, 覆盖面增大、带动力增强、主导优势显著。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计15万余个, 成员总数达到38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480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万户。这些经济组织大部分建立在当地主导产业基础上, 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向, 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 解决单个农户与大市场共同发展的矛盾。其次, 合作领域拓宽、合作内容深化、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以种植业 (49%) 和养殖业 (20.4%) 为主, 产品初加工、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类型 (20%) 有效补充的发展趋势。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从单一生产技术指导演变为提供产加销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运销服务和加工服务并存的模式。再次, 合作形式多样、基层技术支持、运营方式灵活。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技术部门+农户”、“能人 (农业大户) +农户”、“基层组织+农户”四种模式并存运营, 按需发展、互助互补。充分发挥了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利用技术部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优势, 推动了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使它们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增收效果显著。
(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覆盖面偏窄, 合作功能及作用有限。
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偏小、农户收入比较低,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从合作形式上看, 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 部分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 很多还处于忙聚闲分的初级阶段, 经营起点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很难发挥出合作组织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从合作内容上看, 也主要局限于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能够独立拥有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自身品牌且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较少, 整体实力弱, 承担风险能力低, 很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2. 缺乏规范性发展, 行业标准有待确立。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合作事业不发达, 多数存在着依靠政府的倾向。从内部运行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发展不够规范, 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或有也是流于形式;有的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务不够公开, 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 亟待规范性的行业准入标准出台。
3. 内部运行机制滞后, 发展缓慢。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方式决定了其在发展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使其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而是反映出合作制原则与公司制原则的一种混合, 突出表现在组织内部没有形成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 没有建立按照盈余返还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少合作组织被发起人控制, 普通成员的参与度低, 没有与组织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而造成竞争力不足、发展缓慢、规避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理论实践结合、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矛盾、碰到的问题明显增多, 我们必须不断摸索, 积极实践,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用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来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良做法,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 探索和制定适宜的建设发展规划, 更有效地指导发展实践。
(二) 发挥科技培训职能、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更专业、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更有效地做好农民工作, 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 更好地满足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培训, 教授农民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使之掌握维护农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方法, 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保护、示范、产业联结、政策协调、管理监督等功能。
(三)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做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环节所需要的一切业务指导, 还要敢于突破陈规,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通过对一些劳力不足的农户进行委托经营, 以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发布,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 获取政策、技术、资金等扶持;通过培训教育, 建设具有现代化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的人员队伍, 逐步开展规模化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从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 建立行业制度、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序、合规发展。一方面, 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 规范运作程序, 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规范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 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 确保合同的履行, 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价格保护、利润返还等形式,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此外, 还要明晰产权, 在股金设置、社员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半松散组织逐步向规模性、规范性的企业发展, 增强社会及金融部门的认可度。
(五) 加快法治建设、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和相关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农村经济特点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或法规, 以便真正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 促使其快速发展。重点主要在于确立“农村合作组织法人”地位, 明确其是特殊企业, 相应在合作组织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体现农民的利益,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机制。
(六)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实行财政补贴补助政策, 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低价供应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对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上予以补助;对合作组织提出的成熟项目, 通过专家论证可行后, 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优先给予立项;对合作组织自产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 少收或不收税费。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信贷支持模式,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优质、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到扶持行列, 对管理规范、产权明晰、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而资金运转不足的可以给予贴息贷款;还可以探索建立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体制, 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投资风险分散渠道, 以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灾无力偿还贷款, 减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
总之,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事关农民的核心利益,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6 (1) .
[2].李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 2011 (18) .
[3].刘秀娟.对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2-22.
农村小康 篇2
“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网上座谈会发起缘由
[主持人]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日常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各地各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非常高兴的请到诸位嘉宾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一同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下面我们首先请中宣部宣教局的刘晓航副局长,谈谈为什么举办这次活动,初衷是什么?
[刘晓航]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大家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组织这次网上座谈会,目的就是围绕“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为主题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观点和建议,探讨和改进工作办法,以便更好地贯彻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
[主持人] 你一直长期从事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我想请你谈谈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 [刘晓航] 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创建工作,它是农村群众移风易俗的伟大创造。据初步统计,现在全国约有92%以上的乡镇和86%的村开展了这项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江西开展了评选精神文明乡的活动,海南、河北开展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湖北开展了新村建设和“四通四改四进家”的活动,山东济宁开展了创建文明一条街活动,福建南平开展了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广西柳州开展了科普、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安全的五进村创建活动,甘肃的金塔县开展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宁夏开展了创建农村文化活动。同时中宣部、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文化部等14个部委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多姿多彩的活动。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乡土特点。形象地说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口袋脑袋一起富,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紧紧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如文明生态村和文明信用户的活动都是一起富。二是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始终把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 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把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三是沿着内外两条线同时展开。在农村内部主要引导农民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的活动,改善农村环境、增强服务和造福农民的能力。从农村外部主要是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城乡共建、居民共建、三下乡、西部助学和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为农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在共建中传播先进文化,营造一种新的党群关系。四是以亿万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广大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转变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连片创建活动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由于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一部分农村、一部分农民已经先富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展示了新时期农村的美好前景。
总之,近年来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在继承中创新,在服务中发展,为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了一些事情,也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载体、新经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疑这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目标,坚持贴近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农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我国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差距 [主持人] 通过刘局长的介绍,我们知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陈副司长,你在农业部科教司工作,想请你谈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状况,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什么打算
陈凤秀]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我们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提高我们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农业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 式、多种渠道开展工作。
我们主要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全国每年有上亿人次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今年我们在三个粮食主产省,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去年为了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在粮食主产区和革命老区以村为基础建设了1600多个农业科技书屋,为每个农业科技书屋赠送一些光盘,这也是探索下乡和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第二,我们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从90年开始农业部门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培训,99年开始我们组织实施跨世纪培训工作,这两项培训工程主要为农村的骨干农民开展培训。到2003年已经有将近3000万的农民参加了培训,有近一千万的农民获得了证书,这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我们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年收入比没有获得的证书的农民平均收入高30%,开展培训的村年收入比没有开展培训村的年收入高30%。针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从今年开始我们劳动部和农业部等六个部门一起共同实施了“阳光工程”,主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输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财政资金主要采取发放培训费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对参加培训技 能的农民给予补贴。今年我们培训的计划,培训转移劳动力是250万,目前为止已经完成200万,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发挥高等院校在农民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农民中专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办每年也为农民培训上百万人次,同时我们和高校配合培养人才。应该说,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农民素质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想这对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 刚才两位嘉宾从整体上介绍了农民教育的一些情况和重要意义。我想请问陈副部长,你在江西,能不能谈一下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在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东有] 首先我非常赞同刚才两位同志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是非常符合农村的实际。就当前江西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就。
江西近年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直接指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部署指挥下,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其中有 几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非常有效果的。一个是我们的文明走廊、文明新农户、文明小康示范村。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我们主要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有载体又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农村文明建设工作。首先320国道、乡、县、村建设,这样一批标准较高的精神文明村镇得以建设起来,并且向周边扩展,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主体的。
总的来看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四个特点:一是农民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农民的文化不断丰富;三是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四是农村的文化阵地得以巩固。
这些年来,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是非常显著的,进展情况也是非常喜人,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农民兄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陈东有]正如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一样,很多网友也都谈到这个问题,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们对当前农民的素质状况,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要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刚才的评价是客观的分析,对农民的素质状况也要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有差距,这亟待提高。
有很多问题主要和农村当前教育问题、生产方式问题,以及和由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上 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长期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有的农村人居环境不好,人畜共居,环境比较脏乱差,这样使农民兄弟的身体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包括一些富起来的农民由于生活习惯导致他对自己周边原来传统的生活环境没有比较好的看法,没有意识到如何过上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安静的、清洁的生活。
第二,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不少农民兄弟白天下地头,晚上睡枕头,而且有的农民兄弟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
第三,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消极腐朽思想抬头的情况。一些农民兄弟把封建迷信活动重新又捡起来,把还烧香拜佛捡起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农民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的甚至危害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有一些农民兄弟由于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不高,更缺乏对科学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受到了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的伤害。其中还有极少数自己就成了制假贩假者。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农民兄弟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亟需提高。
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素质低下,主要是由于传统上历史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他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而出现的这些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工作的实际,我们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以供大家参考。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两大问题:
第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很重要。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操作层面上着手,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尽快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尽快提高农民兄弟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有一些网友在网上谈意见的时候也谈到这一点,这是非常中肯的。一是用良好的民风、村风的方式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的改掉一些陋习,这样帮助农民兄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比如刚才讲的喝酒、打牌这些东西不是不要,一旦过分了,如果只是喝酒、只是玩麻将、打牌,这样村风、民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建立不起来,这是从村风、民风,从生活方式上入手。
第二,让农民接受各种文化和知识教育,这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对文盲、半文盲的要加强基础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尤其是农业技术职业教育这很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文 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增长各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农民兄弟识别是非好歹,对改变陈旧的观念,革除不良陋习,参加市场活动,培养农民兄弟的竞争能力,保护农民兄弟自己的合法权益都是有好处。像我们省今年已经制定计划,从2004年到2005年在农村对农民兄弟进行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今年是30万,从2010至2020年准备再培养100万。江西省农民阳光工程也是和这个配套的,是以基层的乡村干部、农村青年为重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知识。
第三,建立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所、文化活动室,组织培养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生产致富的文化科技活动,这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科学氛围。我们刚才讲的江西文明走廊的重点就是组织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宣部等14家单位每年都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通过以上这三个办法,可以把农民兄弟的潜能挖掘出来,就是人心思上、人心思好、人心思有出息,让农民有比较好的生活氛围和文化科学基础,这样,农村正风就会有舞台,歪风邪气就会退出去,人们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建设美好生活的原有想法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弘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可以因此得到提高。
通过农民信用户把文明建设活动和农民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当农民兄弟通过建立自己信用等级的同时获得了贷款,提高了自己的生产 能力,提高了自己出外务工经商的能力,过去在村子里面出现的喝酒、打牌甚至其他的陋习就没有市场,或者人们的精力就转移到正确的方面,转移到积极向上的方面。我们只要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法积极地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兄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谢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主持人] 刚才陈副部长介绍了一些农村文明建设当中的问题,也提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下面我想请问河南的马副部长,你有一项职务是文明办主任,你负责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请你谈谈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马正跃] 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和载体,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感觉创建活动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至少发挥这么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一是调动群众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广大农民兄弟,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参与到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当中。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二是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就需要有一个抓手和载体,这就是创建活动。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在农村开展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的文明村户创建活动。通过创建、通过评选、通过挂牌、把村村户户都发动和调动起 来,都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参与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有一些很小的活动我们感觉到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在一些农村开展所谓的晒被子,到九九重阳节,家家户户把老人的被子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看看哪家老人的被子新,看起来是比晒被子,实际上是比看谁家的后人对老人更孝敬,通过这些活动把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第二个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这是群众性创建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不是像过去居高临下,很生硬的对农民进行教育,而是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引导怎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感觉创建活动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像现在农村普遍开展的“村民公约”,这是农民群众自己制定的,一旦制定下来,将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些作用,在河南农村一些地方农民朋友很形象地把“村民公约”称之为“农民的小宪法”,它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还有比如农村创建活动当中出现一些群众自己组织的协会,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个作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建设。在移风易俗这方面,河南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变群众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垃圾乱倒、水乱泼等。二是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美化村民的周边生活。三是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团结、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 风气。像刚才陈副部长讲的多种现象,现在在农村还存在,这些问题是多年形成的,解决起来还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创建活动这些年确确实实是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
第四个作用,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落实到基层。我感觉创建活动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它不是就精神文明建设讲精神文明建设,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比如说从八十年代初我们开展的文明村镇创建一开始就是两个文明建设,既有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物质文明建设,从文明村镇建设一开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文明户的评选首先要求就要具备两个文明。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活动不仅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户,对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农民致富,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也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这项活动,广大农民群众反映这个活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 谢谢马副部长,我们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之中,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有很多网友正在陆续登录和收看我们的视频直播,在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网友“千重山”、网友“悄悄地来我悄悄地走”等等很多网友都留下了问题,现在我们就继续回答网友的问题。
接下来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 13 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主持人] 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李文学] 首先感谢中宣部宣教局、人民网给我们创造这次和网友共同讨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题。应该说这个话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研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我想有必要把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说一说,我是这样认识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共识,这三个文明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体制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关系是很明了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现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国家的重点在哪里。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这是根据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的,怎么理解这个重点,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从我们国家的整个人口结构来讲,如果按照城镇化 40%来推测,有60%的公民居住在农村,这部分人的思想素质、身体健康情况、文化科技知识以及就业能力如何,都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人的素质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件。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里搞的很好,把农村这60%的民众落在后面,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从人口比重来讲这个问题。第二方面,从差距上讲这个问题。我们提重点在农村,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比城市低。但是城里有城里的情况,农村有农村的特点,确实存在着在某些地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甚至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状况。它的难点也在农村。
另外,我们今天的座谈会主要讲农村的精神文明,农民的素质与农村的小康建设。根据我们在新闻单位多年来搞宣传和报道的经验,我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方面我的想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个想法,判断我们为什么说要为了人的素质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人是第一位的,任何一项建设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需要人去创造,需要人去实践,反过来人对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解决人的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提高素质。
第二个想法,这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我有一个想法,如果说我们物质文明它的对应物是财富的话,政治文明的 对应物是社会的机制和体制、制度的话,我说精神文明的主要对应物是人,当然这里面也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思想道德,但是这些的主要标志性的东西是人的自身。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把重点列为人的自身建设,这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第三个想法,从三个文明的差异来分析,也应该是重点提高人的素质。这些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尽管我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了加入WTO的考验,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一直还是比较快,农民人均收入尽管是反反复复,但是从今年开始也有一些突破的增长。在政治文明方面,在农村全面推行了村民自治,发动我们群众自己起来管理自己,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的建设。相比之下,确实存在着离农村的三个文明精神,离精神文明比较远,尽管我们加强了这方面,但是相比物质文明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几年里我们不可想象我们物质文明上去以后再补精神文明这一课。所以,现在做人的工作是第一位,只要有了人或者有了高素质的公民队伍,我们一切的经济发展难关,一切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将发生突破。谢谢!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需要在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加大投资
[主持人] 出席今天座谈会还有一位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专家,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温铁军] 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我们怎么看大包干以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大包干以后就是现实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的上层建筑是什么呢? 就得根据它现在实际所处的经济基础来决定它需要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当然,不排除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有一些已经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农村,比如韩村河,我们都去过,那已经是完成工业化的社区,工业化社区的上层建筑应该和工业化的城市是一致的,而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农村的上层建筑当然和韩村河不一样,跟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地方的这些农村也不一样。所以第一个我们得搞清楚。
第二,如果想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其实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投资,我们知道大包干以后政府财政用于农村的开支曾经一度下降到不足3%,主要是维持农村基层的行政开支。当前农村正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今后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这四大类的投资主要用于县乡基层。”但从实际情况看,要真正落实到基层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今年夏天我到河南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农民自己办了一个小庙,小庙墙上有马、恩、列、斯画像,这头有从毛泽东到江泽民的画像,前面放了一个神,是他们村里的一棵老树,老年人都相信这棵树的年龄很长,老百姓其实是很现实的需要,他相信以前这些革命导师都给老百姓好处了,现在大家要想长寿就拜拜老树。县里问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说这就是农民的需求,在你不能给他一种让他更为需要的需求之前,他就相信这个。我说,讲得比较直白的话,当年我们下乡的时候给农民带动起来,知识青年到农村演节目,我记得当时我还带了小提琴和小号,农民非常欢迎,虽然听不懂你吹的什么,但是也挺热闹的,而现在能帮他们热闹的人都很少。
从现实情况看,确实是不能光坐在办公室一说,也不能光在报纸上写,让农民提高素质,加强他的精神文明建设,得有实招,我觉得精神贫困恐怕问题更复杂,这个领域存在不存在真空?执政党不占领,其他各种各样的力量就会占领,它不会空白的。
韩村河村和顺义区白各庄在 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人] 谢谢温院长,刚才你谈到北京的韩村河村,我们都知道它是京郊有名的小康村,所以想问问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嘉宾,你能不能谈一谈韩村河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呢?
张桂平] 我是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今天我受党的十六大代表、韩村河党委书记田雄的委托出席座谈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如何创建美丽和谐的韩村河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富有,更要向传统观念挑战,培育韩村河精神。一是团结向上文明健康的新村精神,二是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是求实、创新、拼搏的敬业精神。四是珍惜荣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我们每年都开办精神文明学习班,对全体干部、职工和村民分批进行培训,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为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连续十年投资为村民订阅《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每年投资近20万元,村内建成图书馆藏书近万册。为了移风易俗,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艺术节活动。同时我们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充实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按照《韩村河文明准则》、《村民文明公约细则》以及相配套的文明标兵、文明户评比条件标准及方法进行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并给予各种奖励,激发了大家创建文明的热情。通过多方位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韩村河邻里和睦,人人心顺、有效的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韩村河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镇先进单位,首都创建 文明村镇示范点,在韩村河的发展基础上,我们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又评定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在2002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主持人] 今天在座的还有北京顺义区白各庄的党支部书记张玉英,其中有一位顺义的网友,他想问张书记,你们村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张玉英] 首先,从整治环境开始,我们村党委会提出整治环境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环境改造了人,教育了人,也可以提高人。我们两委会认定从修路、平塘、扩宽马路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当时资金不足,我们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发挥党员的作用,号召全体村民参加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们从2001年北京郊区整治工作百日大会战作为契机,硬化了路面,粉刷了墙壁,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在道路两边种花种草,修建了街心公园,一时间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把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又将街道的排水沟变成了暗沟,拓宽了主要街道。重新修改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改水改厕达到了85%。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我们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建设了党员电教室,还有我们的村民学校。在文体方 20 面,活动中心落成了,设置了理发室、洗浴室、图书室、卫生服务站,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无偿的服务。从98年到现在,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总投入了800多万元。
第二方面,加强管理。因为投资那么大,怎么管理?村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听大家的说法,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最后形成了集体管角、党员管片、村民管面的方法,成立了保洁队,负责村民主要街道的清理,二是划分责任区,三是八名党员各管一片,如80岁高龄的王术清老人自己认了一段绿地,去年因为年龄大已经逝世,现在的责任归他的儿子管理。三是实行了门前三包,各户对自家门前的卫生自己分段管理。四是建立了利益的导向机制,城市、农村对于白色垃圾都是件非常头疼的事儿,我们号召全体村民自家清扫垃圾,到村委会每四斤白色垃圾换一袋洗衣粉,这样制止了白色垃圾。
第三方面,提高村民的素质。我们全面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对于评选好党员、好老人、好妇女的活动,制定了评比的标准,每年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第一年选举出来,第二年去旅游,连续三年评上的出国旅游,这样大大提高了个文化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利用我们村的村民学校和百米文化长廊宣传了农村的法律法规的知识及科普文化知识,强化了英语、电脑的学习。大力开展大众图书的文化评比活动,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三是鼓励村民特别是 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四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我们村对于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第四方面,成效比较显著。搞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村从2003年开始,全村的固定资产在2100多万,去年的年收入是188万,人均的纯收入达到11000元,人均劳动所得得到8816元,有了这些钱怎么办?要想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去年已经研究了免费给村民吃粮,在免费吃粮的基础上,我们给每人又补贴了320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实行了给全村的老年人零花钱每月240块钱,实行了免费的洗浴、理发。这样我们又向到40岁到60岁之间的人,共有148人上了社会养老保险,全体村民免费上了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连续这几年我们村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网友提问
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网评天下] 刘局长你好,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改革,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有所好转的同时感觉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匮乏,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刘晓航] 一般来说文化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大批生产要素 22 游离于农村之外,这不可能不影响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一些地区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十分严重。因此如何适应小康社会的进程,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该说,党和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仅从2002年以来到今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据宣传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各地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有300多万,全国各地县以下的文化馆11万多,图书馆13万多,农民演出队9万多,农村体育场所有33万,每年我们开展三下乡活动都要送几十场戏剧,几百场电影,当然对中国农民这个庞大数量的队伍的影响来说,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尽管这些年农民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国家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给予了很大投入,尽管各个部门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总的来看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远文] 在农村精神文明方面下一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 [刘晓航] 我们要努力创造一种符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与市场经济、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结合紧密具有时代气息 23 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全社会参与和受到农民欢迎的新型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精神文明成果。
具体讲对今后的工作我们有五个设想:一是把教育服务与服务农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政策、热爱祖国。同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二是把道德建设与发展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扬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又要着重在农村信用建设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的推广活动,通过推动农民信用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三是把农村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外部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既要在现有的红白理事会和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基础上,动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又要在共建上下功夫,进一步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鼓励民营经济各方面资源一起建设农村。四是要大力发展活跃群众文化,包括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民间遗产,千方百计建设一批多功能简便实用的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阵地培养人才。五是把移风易俗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重抓好帮助农民规划新村、改善生态环境等关系农民亲身利益的工作,努力让农民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在几方面努力
[废言] 农村文明和农民小康的关键要看素质对不对?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样说对不对?
[陈凤秀] 有一种说法叫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可以说基层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中组部在全国搞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也是通过这个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我们也是积极做这一块的工作,当然别的部门也是在积极地配合做好这个工作。我们利用农广校搞了农村的实力教育培训,有一个统计我们在农广校20多年来培养了370多万的农村用得上人才,这里有将近10%已经在农村的基层包括乡村从事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工作。我们讲我们搞绿色证书也好,搞青年农民的培育工程也好,这里面培育的骨干农民大部分也是在农村的党员和干部,当然里面还有一大批是农村的科技示范户,而且这些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增强了他们的技能以后,本身自己的生产能力增长而致富,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被大家选为农村干部。所以我讲农村的整体农民素质培训和基层干部两个是一样的。
我想提高农民的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农民的素质,提高整个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整体,我非常同意刚才温院长提出的观点,农民的文化素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我想至少从这么几个方面也在积极努力:
第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我们说开展农民义务培训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加大力度,还要做好考核和落实,要规范这个行为。
第二,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好多事情没有投入是开展不起来的,中央也提出来各级财政都要安排好专门资金用于基础培训。从我们这儿来看,今年财政资金拿出专门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培训一个农民中央财政都是有补贴的,当然地方财政要配合补贴。
第三,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民的优惠政策建立机制,怎么制定鼓励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的机制,鼓励大中专的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这方面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政策,可以采取表彰、奖励的方式,对农村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表彰,全社会提倡学习的风气,同时对参加培训以后获得证书的农民在发展生产、信贷、承包等等方面给一些优惠政策。
第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农村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促进农民素质的增强。
与几十年前相比农民素质已有了明显提高
[主持人] 我想你的回答也是解决了创新特色的问题。接下来这个问题是给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部长的,你认为现在农民素质和几十年前相比有什么提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这和我们的宣传教育有什么关系?
[陈东有] 我当年下放到农村,到现在是32年,32年之前就是1973年,这不好比,但是也可以比。比如说从江西的整个农村情况来看,30年前不好和现在比,我们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农村的农民素质、农村情况,新余市余水区有一个尧须镇,这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素质情况非常高,他们在深圳专门有一条新余街,就是深圳有一条街全是这个地方的人,而且在外经商成立了党支部,现在尧须镇里面建了一条街叫做“深圳街”,这里面说明他们有一种追求,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在精神上有非常好的追求。像我们在依顺市的高安市,有个八景镇,这个情况跟两位张书记的情况差不多,他们乡镇工业比较好,农民的素质也非常高,像我们还有赣南的一些地方,九江的地方农民素质非常好,农民的精神追求也非常好,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农民信用户,静安县集右村让我们把他们现有的广播线路再进行一次改造,因为文明信用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跟过去不好比,要求更快捷、更多、更丰富,所以他们对广播电视、闭路电视、电话各方面的要求也比过去高。像我下放到九江地区,九江过去不好跟现在比。
我当时被下放到一个大水库,大家知道有一个千岛湖,这个水库存修成之后,现在看来跟千岛湖一样大,周边的乡村里面的农民素质 也跟过去不好比,要求很高,而且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在这个地方有武宁县,武宁县的文化生活是先进单位,跟我当年32年前的乡村比提高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一个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过去在我们那个地方就一个大学生,现在他们这个地方的大学生、中专生,还有高中毕业的农民还是很多的,比过去多了很多倍。
再就是文盲和半文盲率也大幅下降,我记得在我们下放的那个连队(相当于现在的生产队),当时找写粉笔字的也找不到,我在那个村子里是出黑板报的,我自己建立一个墙式的黑板报,还教这些乡亲们认字,当时就有一个下放的大学生,大概是65年左右毕业的,开始是他教了农民识字,后来他调走了就是我教。
像刚才我们讲到现在江西叫做“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绿色粮仓,水中搞特色养殖”,这是孟庆柱同志提出来的,农村生产方式要改变,不改变生产方式,根本问题解决不了。江西的几样东西在全国是有名的,脐橙、南丰蜜橘,这是科学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的表现,农民兄弟为了发展自己,他不仅要生存还要学技术,学科学,所以农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再一个农民的健康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现在高速公路已经是全国第九位,农村的医疗我们江西也在进行改革,也是做的比较好。当然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刚才温院长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农 民来讲他采取了生产方式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生活习惯就会在一定程度下,或者是保留不变或者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一个是现在的信息传播很快,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话都通到农村里面。再一个农民兄弟出外务工,去年我们统计了一下是470万,今年统计估计是500万,我们3200万农民出去500万很了不得,这是六分之一的,这主要是青壮年,还有进城经商的,所以这方面来看农民兄弟这方面的水平也提高了。30年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茅棚,有一家人家有瓦房觉得很了不起,有一家有电视全村人都去看。
再就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是我们有意识的要做好的事情。执政党力量不去占领,其他力量就会占领,正气不去占领,邪气就会占领。所以我们有文明走廊,沿着京九铁路,320国道一直过来,但是也有欠缺地方,离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三下乡活动,我们要求是一个月,实际上不止,现在已经开始了,一做做到过年以后,做到开春。再就是农村的社会风气逐步好转,农民的道德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我觉得变化大的尤其是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还是那句话,当这个地方的生产方式和三十年前一样,它的生活方式、它的素质水平就基本一样,或者说提高不快。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涉及到精神文明如 何真正落实并且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这样看总的不足就是发展不平衡,好的地方很好,差的地方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在江西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当年是大家一年穷,所有水平差不多,所以都平衡,现在是富得快的往前走,富得慢的排在后面,所以产生不平衡,产生了差距。我们现在一方面要让好的地方更好,另一方面让差的地方赶快赶上去,所以在政策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会有不同的政策来帮助,这是总的情况。
跟宣传教育的关系,跟我们搞精神文明工作的关系,我觉得也有不一样,三十年前宣传教育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纲,现在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作为宣传要求是不一样,我们要求以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为出发点,所以过去三十年前的农民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如果现在跟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讲,不一定讲得出来,他们不一定搞得懂,不会意识到当时那个情况,总是感到很难以理解。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们明确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现在明确三个文明一起上,明确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上,十六大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所以现在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就突出强调“三贴近”,“三贴近”对提高农 民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点子上,做到农民所需要的点子上,才会产生效果。我就先说到这里。
大批农民进无城务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他叫“明柏州”,他是河南马部长的老乡,在这里他向你问好。这有个问题是提给你的。网友“不惑中年”说:在一些地方有文化和身强力壮的农民都进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办?
[马正跃]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现在确确实实出现了大批农民到城市来打工,甚至在有一些地方绝大多数或者是多数的青壮年农民都进城打工。但是从总体上看,我觉得现在恐怕还不能说留在土地上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比如说现在农村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村,不仅没有到城市打工反而吸引很多大城市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打工。从河南的情况看,我们也做过统计,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口有7000多万,其中从事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有4000多万,其中进城务工的大体上是1200万到1300万,所以说多数农民也还在农村地区。我感觉从总体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的格局还不错,这些年我们在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当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些名牌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大的方向一个要抓好创建活动,通过产业活动使农民受到教育,素质得到提高。第二个方面就是抓好基层,现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足,通过加强整体建设,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能够开展文明健康的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第三个方面要抓好服务,现在农村和城市相比,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要发挥城市优势,多办好事、多办实事,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为农民兄弟搞好服务,办好实事。
同时我感觉到随着这几年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也确确实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情况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有些农民进城,我感觉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进城之前的培训,不仅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农民工进城以后接受城市的熏陶,回来以后还有一个引导他们如何把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进一步传播的问题,过去农村接受城市文传播主要靠知识青年。通过这几年农村有大批大学生进入,也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现在有好多农村孩子也就是未成年人,他们父母都进城打工了,都是一些老人在带这些孩子,如何关注这部分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在学校受教育,另外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总体来说,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做,要针对大批农民进城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
[温铁军] 先说政府吧,大家应该有一种很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最近这几年政府对农村投入的重要变化,这是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相呼应的变化。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过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这种提法意味着阶段性变化,而阶段性变化一般都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和国家计划投资确实很大幅度上加大了对农村的力度,今年也很明显,我估计明年对农村的投入还会加大,现在在黑龙江、吉林两个省农村开展了免税试点,事实上开支是中央财政正在加大对农村补足的力度,这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们说市场作用这可以进一步分析。现在很清楚的知道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4%多,它养活的人口仍然大于70%,对县以下创造的GDP也只有40%几,人口是60%多将近70%。在消费品方面,现在县以下的消费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实际上农村的经济量能够产生的财富应该说在社会总体的比重上已经比较低了。有没有对这部分这么低的财富总量征税,满足这么多人口的需求呢?不可能。所以在这种条件当然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般的市场对农村相对比较弱势的状况于事无补。教育界大家都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搞的是平民教育。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两个反哺,强调了一系列战略转变,十六大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大目标尚未被各个部门或各个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所认真地贯彻。为什么中央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讲“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到今年一号文件发布以后又讲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央连续三次强调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反复强调?说明没跟上,说明确实有些同志没有主动地跟中央保持一致。怎么搞和谐社会?如果各个部门不跟上,各个地方不跟上,不跟着中央一块儿把农村问题,把农民问题当成重中之重问题来强调,我们怎么能够稳定基层呢?基层不稳、地动山摇啊。
温家宝总理在上任的时候就讲了,我们国家这么大我们怎么可以靠一个文件,一声号令解决全国的问题,所以也不能靠统一的制式教育解决全国的教育问题。这不可能!东西南北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我怎么可能下一个文件就把老百姓的问题都解决?要看看地方性,看看地方的乡土教育的需求是一样的吗?现在有哪儿?什么地方?主动地拿钱安排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呢?这不是问题。像这种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来解决还是地方解决?农民搞个演出队,比如北大一个博士生到河南兰考农民搞秧歌队,一开始的时候不挣钱,真正火起来有一些花样节目了,各村有点红白喜事的时候就找他们,慢慢他们就有收入了。他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他是一个退休老人,成天到晚在农村,他从一个一般性的文明活动变成了全面的活动,这个事儿说起来,我觉得老百
姓的创造能力真强,老百姓就需要这个。
从政府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这个改观是积极的,按照中央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调整一下行为,做一些真正和基层实际相结合的工作。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农村农民教育的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留言,比如网友“我们不知道”,网友“宋公明”他们都拟稿发表对农村教育的看法和意见。接下来这个问题正如“网友四川辣椒”所说的,他说教育素质问题是和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联的,不知道李文学嘉宾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文学] 我觉得经济基础是我们搞各项工作最主要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这个不可忽视。其他的有一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逐渐改善,但是经济基础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就涉及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是需要有钱,需要有财富支撑,没有财富支撑就很难,我在想说千言万语,就一句话,最终就是投入问题。钱怎么来或者怎么花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从大方面讲,农村精神文明下一步怎么搞我说有四句话:第一是创新形式;第二是加强引导;第三是增加投入;第四持之以恒,不要一阵风。关键还是投入,我们国家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多次提出,从2003年开始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但是究竟落实到什么程度?回头说这个钱怎么来?我不想多说。我想说有了钱之后我们应该搞重
点,我们现在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可以投入,整体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怎么办?过去毛泽东时代大家知道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农民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我有一份土地能吃饱,第二我的子女能上学。但是现在到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土地问题、温饱问题解决的比较好。随之有两个问题是阻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上台阶,一个是孩子上学问题,再一个是有病能医的问题,我觉得重点应该往教育和卫生上走。
其他的应该一个事儿一个事儿的解决,不可能一下完全解决。最近中组部发文件,号召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学习牛玉儒同志,我在他那儿得到一个启发,必须从小事儿做起。比如牛玉儒他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看电视的问题,我们各级领导都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找出最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普查一下,电视已经普及到如此程度,还没有电视进户的有多少户,财政上能不能拿出点钱把电视问题解决,让老百姓先看上电视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儿,他看了电视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将来他致富脱贫的门路都可能得到拓宽。最近《中国农村》杂志有一个记者调查栏目,我们搞了一个典型的东西,在河北一个县我们立的标题是“三千万盖出机关大楼,三千元难倒小学校长”,最后这个学校没有办法就在危房里倒到另外一个教室上课,但是就在同时这个县三千万盖了一个豪华的机关大楼,据介绍建设一个广场耗资一千万,我的想法就是说解决农村基层投入的问题钱不是没有来的,就是看这个钱怎么用。
我们今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可提高27块钱,去掉物价因素提高7%左右,这对农民来说也是几千块钱花销太大了,所以要解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责任恐怕还是政府要多想办法,一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有了钱以后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由于时间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冰成飞人] 我想问房山区韩村河的张桂平女士,请你谈谈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桂平]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韩村河发展集体经济的概况,我们韩村河位于京西40公里处,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改革开放前我们韩村河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韩村河提供了发展空间。当时我们田书记是一个回村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他看到了村里微薄的人力资源,组建了小小的建筑队,韩村河建筑队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从盖民房等等积累发展,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韩村河建筑队发展成为现代的具有国际资质等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北京韩村集团。韩村河村民年收入是1.8万元,韩建集团有了经济,就是为村民建新村,韩建集团迅猛发展,为韩村河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田书记说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1993年到1998年,完善了配套的市政和基础设施,使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村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为
全村进行了绿化工程,种植了银杏等树种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连续多年被评为美化村。我们还建了韩村河的水上公园,文化广场、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等等。
另外,帮助村民办实事,田书记常说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心理必须始终装着群众,力所能及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抓起,多办暖人心的好事和实事。我们积极为群众解决难题,办实事,真正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集体经济对村民给予了口粮、副食、供水取暖方面的补贴,关于取暖韩村河每年投资1000万元,收村民的取暖费不足50万元,对村民收取的各类费用一类由集体上交,村民不用花一分钱。从97年,韩村河全体村民加入合作医疗保险,每人缴纳的统筹医疗费全部由集体负担,而且农业户口的村民每月还享受到120元的医疗补助。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享受500元的养老保险。现在我们韩村河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达到了或超过了小康水平,每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我国经济走上信息化关键时期,农民科技文化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多年来,我们田书记坚持以人为本,造就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从1993年至1995年投资
3000万建成了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育中心,完成了基础教育条件,为房山地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建立韩建集团培训中心,共分为大专部和职业教育,直接有效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村民和村民代表不定期地进行集体学习和培训和自学,文化程度都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过来精神文明也推动了韩村河的发展。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到了韩村河的一些情况,最后请顺义区白各庄张玉英来介绍白各庄一些具体变化,你作为农民代表,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你觉得当前农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修筑小康路 建设新农村 篇3
龙驹,今年73岁,1993年6月退休。退休前任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监所处处长(副县级检察员、调研员)。
2004年9月,江西省赣州市委、市政府号召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吹遍了赣南大地,也深深触动了这位老党员的心。他一次次返回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商量、向村干部咨询,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致富,而“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2004年10月初,龙驹与老伴舒能述商量,把手头上可机动的4万元拿出来修家乡的公路。2004年10月14日,龙驹带着大儿子先后开着挖掘机和铲土车回到山村的家乡,上山后龙驹和村干部一起发动村民参加修路,同时确定了劈山筑路,遇水设涵,保护农田,维护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龙驹领头实施全机械化作业,团结村干部和修路的民工和村民,奋战了40多天,终于开拓了一条4米多宽的山村公路,全程约2.5公里,设置了排山水的涵洞8个,共投资4万6千余元。公路修成后,于同年12月初通车。村民们的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有的说这是"龙驹"路,主张以龙驹的名字立路碑,有的说是发财路、幸福路,有的说是奔小康之路……
农村小康 篇4
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机械化领域渗透。根据跨区作业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由因特网, 固定、移动通信网构成的三位一体、能够进行实时通信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平台, 使大型农机跨区作业进一步走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这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农业产业化领域的一次革命, 信息技术是大型农机跨区作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内外信息农机技术的应用
1. 国内信息农机技术的应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 解决粮食生产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集中管理, 让农机操作信息化, 是一个有效办法。信息农机设施中采用的现代工业技术包括以下几点:机械技术, 包括育苗播种机械、耕作收获机械、灌溉施肥植保机械等;工程技术, 包括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节能工程等;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 包括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 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 包括以产品、市场、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远程服务等;生物技术, 包括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的制备与生产。
2. 国外信息农机技术的应用。
美国也是推行大型农机跨区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 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机械化农业装备上, 已经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 “精准农业”成为美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西欧国家小麦和玉米的整地、播种、收获、运输等生产环节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和跨区作业信息化成了大势所趋。
二、提高大型农机作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对策和建议
1. 建立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通过考察、调研等方法, 向农机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有利契机, 从宏观角度制订大型农机作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战略, 确立相应的指导原则, 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TMR系统平台 (图1) , 实行统一的管理体系, 合理有序地利用好各农业资源。
2. 因地制宜, 按区域制订详细的信息化应用方案。
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信息载体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有线通信传输, 如电话、电视等;无线通信传输, 如手机、收音机等;数字通信传输, 如联网的电脑、数字电视等。而信息农机系统作业就是要依靠这些信息载体, 实现信息搜集的自动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化、信息利用处理科学化、信息管理系统化等。信息作业的组织者和机主应根据以上信息化的特征, 结合作业的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 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
农机体系作业管理信息技术离不开电子、网络技术, 通过网上过程控制管理 (如工作量分析、工作环境分析、工序控制、质量控制与评定等) 系统。通过广泛应用集成系统建立基于因特网、局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办公系统, 实现作业管理全过程信息自动化处理。目前亟需的是要加快各种信息网及信息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设, 逐步做到各地农机网络互通、网站互联, 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 发挥信息化服务的网络、视频、语音等功能, 借助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等途径, 及时收集、整理和编发农机产品、作业、维修、培训、安全等信息, 引导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的覆盖率和网上办公系统的增加量各年份的预计值如表1所示。
4. 加快管理控制软件的开发应用。
加快作业管理信息化进程, 必须推进“五控二管” (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环保控制, 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 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如在进度控制方面, 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显示工作线路、工作时间、运行速度等情况。同时可根据作业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 适应不同区域作业现场多变的情况。如信息管理, 是基础数据加工提炼的重要工具, 通过用户信息筛选、用户来电注册、用户网上注册、农机管理部门提供等方式, 可以大批量地收集和更新用户号码。信息服务中心在收集到用户手机号码后, 进行筛选整理, 按品牌、机型及地区等因素进行细化分类建组, 登录到短信系统中;如果用户不愿接受信息服务, 可以通过电话及网络形式进行撤销。
三、结论
《农村百事通》引我走上小康路 篇5
1989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农村百事通》,似乎有相见恨晚之感。报刊订阅时,便赶紧到邮局订了一份。1990年第二期登的《陈泽树科学饲养肉鸡效益高》、《常福寿精育雏鸡的四条经验》、《郭春青养鸡的管理工作搞得好》三篇文章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一口气将三篇文章看完,怦然心动。心想:我一个木匠,一年四季漂泊在外,到头来,也没赚几个钱,何不回乡学养鸡?于是,我果断抉择,毅然抛弃木工手艺,改行养鸡。1990年2月,我购进了500羽鸡苗,饲养第一批肉鸡。养殖时,拜《农村百事通》为师,并按照当时的“畜牧兽医”栏目上介绍的《养好雏鸡问答》系列、《雏鸡常见病的防治》等养鸡技术,边学习边实践,辛苦了三个多月,肉鸡便出笼了,把算盘一拨,第一桶金让我净赚了3000多元。我初次尝到了养鸡的甜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全面掌握养殖技术,摸准市场行情,我每年都订阅一份《农村百事通》。鸡有什么毛病或是需要搞防疫时,我先请教《农村百事通》这个老师,边看边想,边学边做。久而久之,便可独立操作了。邻居的鸡有个什么毛病的,还请我这个“师傅”呢!当然,我还得靠《农村百事通》这个老师做坚强后盾,使我在养鸡方面游刃有余,顺顺利利。在10年的养鸡生涯中,每年养殖3批肉鸡,最多一批达5000多只。转眼到了2000年,我又改行养猪。
在农村一年养两三头猪,大多是传统养殖,但要上规模养殖,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次,一头母猪在分娩时产下了2头不会动的猪崽。我仔细一摸,发现仔猪的心脏仍在微弱地跳动。这时,我妻子叫我把仔猪丢了。可我记得《农村百事通》上介绍过这是“假死”仔猪,但怎样救治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正当我手足无措、心急如焚之时,妻子给我搬来了一捆《农村百事通》说:“我给你请老师来了”。果真在《农村百事通》上发现了“抢救假死仔猪有新法”的文章。我如获至宝,便按照书上介绍的采用“捏挤脐带法”将2头假死仔猪救活。多亏了《农村百事通》的支持和帮助,使我掌握了“怎样提高母猪的经济效益”、“母猪产期如何推算”、“猪病毒性传染的预防”、“仔猪全活全壮综合饲养管理”、“饮好初乳猪苗壮”、“仔猪的白痢、黄痢、红痢的防治”等科学实用技术,并将有关文章剪辑成册随身携带,随学随用,使我受益匪浅。当地村民取“经”时问我:“中利,你搞一行成功一行,你的秘诀在哪里?”我骄傲地告诉他们:“我的秘诀就是订阅《农村百事通》!”
农村小康 篇6
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标
为营造农村和谐供用电环境, 不断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关标准, 结合北京农村实际情况, 北京市电力公司分别按照“超前发展型、全面小康型、发展小康型”三种发展模式, 建设首都新农村电气化。
1.1 超前发展型
目标:供电能力强, 供电安全可靠, 电能质量优良, 服务水平优质, 供用关系和谐, 满足新农村未来15年经济发展需求。
超前发展型新农村村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村庄规划建设基本城镇化, 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
1.2 全面小康型
目标:供电能力较强, 供电安全可靠, 电能质量良好, 服务水平优良, 供用关系和谐, 满足新农村8~10年经济发展需求。
全面小康型村庄产业经济基础较好, 农副业生产、工商业较为发达, 对环境要求相对低于超前发展型新农村。
1.3 发展小康型
目标:供电能力满足需要, 供电基本安全可靠, 电能质量符合标准, 服务水平较高, 供用关系和谐有序, 满足新农村5~8年经济发展需求。
发展小康型村庄产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生活尚不宽裕, 公共设施和环境面貌较差, 对环境要求较低。
2 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
在中国农村大地上, 近几年新建了许许多多小康型住宅,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住宅条件。小康住宅南北风格、造型差异较大, 选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别, 农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 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等。层高有一层的、二层的、三层及多层或高层的。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 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
3 小康住宅电气化基本功能设置设计
作为小康住宅一词来讲, 它的电气化设计就应该比一般农用住宅电气设计提高几个星级。但我们应根据“小康型”的原则, 不能将“中康”或“大康”的模式硬套进“小康型”, 设计时应本着实用、安全、节约、美观的原则。人们普遍需要的功能设施、用电负荷、用电需求都要予以尽力满足。所以在设计时要有一整套供电、用电、自控、保护、备用等一系列设备设置。
衣、食、住、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 在人生短暂的数十年旅途中, 人们工作之余各种学习、科学研究、娱乐活动、安心养神, 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住宅中渡过。家庭需要用电, 电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也是现代家庭的重要成员。对于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 要有充足的电源供给; (2) 电气照明; (3) 空调系统、采暖; (4) 实验用小功率三相电源; (5) 防盗报警系统 (包括交直流对讲门铃、一般门铃) ; (6) 通讯系统; (7) 广播系统; (8) 音响设备系统; (9) 共用电视系统 (包括家庭卫星接收、有线电视) ; (10) 家庭消防电源;11备用电源;12有确保人生和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
各种不同功能的强弱电电气施工图应各自分开设计, 以备安装和以后查阅。
4 插座、开关、线管的敷设施工
在小康住宅中有许多管路, 如自来水给水管 (冷水、热水) 、排污排废排水管、采暖管、分体式空调机管道等。为数最多的是各种强电和弱电线管。各种总线管路的垂直总管一般设在管道井内, 但众多的分支管是要沿墙、沿梁、沿柱、沿地面或沿大棚内敷设的。一般情况要在240mm或370mm的墙体或混凝土中敷设, 难度较大。在敷设中, 要考虑到墙体和混凝土建筑荷载是否有影响。所以在设计线管方向、位置时首先考虑各种系统的需要, 又要在设计时尽力把强电部分 (照明动力、防盗报警、人身设备保护装置) 和弱电部分 (电话、广播、电视、音响) 等分开, 能同方向尽可能在同一方向敷设, 这样便于凿刨墙体或在混凝土中预埋。在住宅中应根据人们使用位置来安排各种系统出线口。
根据一般使用情况, 照明系统 (包括开关、各种插座) 、人身设备保护系统是分布在整个住宅之中。空调机、取暖器是分布在卧室和客厅中为宜, 电热如浴霸、电热沐浴器 (液化气除外) 在卫生间, 电饭锅、电炒锅、排烟机在厨房。实验用动力电在实验室或书房中;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一般设在客厅、卧室内;音响系统设在客厅中, 部分也直接引入主卧室;广播、门铃一般在每层休息平台或门厅, 广播也可以通入卧室便于收听;防盗报警系统触头设在各处门窗上下端, 报警器设在卧室和客厅中。有条件的应设消防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电灯开关一般设在1.3米为宜, 插座明装1.8米-2.2米为宜, 暗装距地0.3米或1.3米为宜。
总配电箱一般设在二层为宜, 电源由住宅小区干线引入, 如单元式的应在进入门口边上方为宜。为了防止突然停电, 应增设直流备用电源, 备用电源小型的可供一般路灯, 大功率的可供电视机、小功率照明灯3—4小时使用, 各种插座、开关的位置应设在最方便的地方。
5 人身与设备的保护装置
人是最宝贵的, 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在总电源进入处应设重复接地装置与进户零线连接, 形成保护接零系统, 然后引至各插座的接地桩和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在总配电箱处应加设漏电保护器和自动空气开关, 象淋浴器等应采取单机保护。整体保护可实行二级保护或综合保护。总配电箱的总熔丝和分支熔丝应相配得当, 用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得到保护, 三层或10米以上的小康住宅的屋顶应设防雷保护。有计算机房的, 整个房间应设屏敝网以防外界干扰。
农村小康 篇7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是影响和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山区自然条件差, 基础设施建设造价高、难度大、效益低, 基础设施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山区小康建设的意义
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和加快小康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㈠基础设施与农村城镇化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 外面的人才、技术不愿意进入山区, 山区的优势产品找不到市场, 既是找到市场也难卖出去。山区农民居住分散, 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发展。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改善, 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要改善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就得让山区农民适当集中起来, 走出山村到城镇。现在山区小城镇基础设施也差, 对农村的带动功能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山区城镇的功能, 为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创造条件, 为开发山区资源的企业到山区和小城镇落户搭造平台, 从而吸引山区农民到城镇居住和工作, 实现农村城镇化。
㈡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化山区垂直气候明显, 生物多样性, 资源丰富, 为生产具有山区特色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种类多样的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的传统工艺、山区的特色风味, 再加上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 充分发挥山区农业产业化优势。但目前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进不去, 山区特色产品没有开发出来, 无法展现山区特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将伸展山区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和山区与外界的物资流与信息流, 引导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链条, 通往小康之路。因此, 加强基础设施是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㈢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开发山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亮点无法展示, 旅游线路不通, 致使游客费用较高, 而且旅游活动比较单调, 旅游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 (如交通、信息、水、电等) 创造条件。因此,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旅游热线的建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加强山区与外界的沟通, 促进山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完善的旅游产业将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旅游业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㈣基础设施与增加农民收入山区人口稀少, 人均土地面积和拥有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都多。但目前受基础设施的制约, 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商品优势。一是对资源的开发能力弱;二是市场观念薄弱, 产销不对路。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沟通山内山外的信息流和物资流, 转变思想观念, 把资源优势引向市场;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把市场需求引到山区, 才能增强对山区资源的开发能力;只有加强基础设施, 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地理屏障, 改善流通和消费的环境, 缩短与市场的距离, 给工农产品提供贸易支撑, 为信息传播和物质流通创造基础条件。
二、山区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㈠主要问题
1. 交通落后。
山区公路里程长, 通车少, 有些地方通路不通车, 公路的经济效益低。山区公路等级低、公路网络体系差、断头路多、路况差、通行力弱, 缺乏停车场。
2. 电力不足。
山区农村水电严重不足, 区域间调节性能不强, 供电保证率不高, 农民用电水平低。农村电力需求与电力供给的差距很大。
3. 水利设施差。
山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水利工程配套不全, 年久失修, 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利化程度低,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不高, 供水保证率低。水利工程病险隐患多, 渠系不配套, 洪灾、旱灾交替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村镇供水设施落后, 供水能力不足, 农村缺乏安全、优质、方便的饮用水源, 农民用水质量差,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饮水不安全。
4.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差。
通讯和农民获得信息的路径落后, 对农民有用的信息到农民手中往往成了“马后炮”。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民信息不灵,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已通电话和广播电视的乡村中入户率低。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靠广播电视, 但山区广电设施不健全, 大部分农村没有建立有线广电设施, 农民需要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山区农村没有建立闭路电视, 大部分农民无法收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有线电视,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5. 村镇公共设施落后。
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污水处理体系、园林绿化体系和消防、救灾体系还是空白。文化、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村镇文化馆、体育场及公共体育设施几乎为零, 山区农民体育运动基本没开展 (也无法开展) , 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㈡主要原因首先, 山区地理条件差, 村镇体系规模布局过于分散, 村镇数量多, 规模小, 基础设施体系配套设施投资代价高、效益低。另外, 规划滞后, 使广大农村各类基础设施难以综合配套和加快发展。其次, 地方财力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 需要改造的多, 大多数地方尚未按照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新思路筹措建设资金, 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地方资源的生财作用, 单纯依靠上级帮助和政府投入的依赖性严重, 基础设施资金短缺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再次,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顺、行业垄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的现象普遍, 严重阻碍了地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然后,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 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被挪用。小城镇建设的档次低、配套差, 与当地的自然特点、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结合不紧,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力不强。最后,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上级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 深入地方和基层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够,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对地方和基层帮助扶植不力。
三、对策与措施
㈠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基础设施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山区矿藏、生物、旅游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流通大市场等建设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 以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积累更多的资金, 又加强、改善和提高了基础设施, 这样以此往复, 滚动发展。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为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 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打造一个平台, 山区农村通过农业产业化之路达到小康社会。
㈡搞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 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投入到急需建设的项目中,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这就需要靠规划来解决。通过规划, 可以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通过规划, 可以避免急功近利, 使建设的基础设施发挥出既能为生活服务、又能为生产服务的双重功能;通过规划, 可以拉长战略眼光, 从全局的观点出发, 使基础设施能从高起点、高质量进行建设。基础设施规划要与产业布局的规划相衔接, 基础设施规划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规划设计, 基础设施规划即对现有的部分基础设施改造重组的规划, 优化资源利用效果, 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基础设施规划要构造出一个基础设施体系———以大、中城市为枢纽的、以中心镇和建制镇为基点的、向集镇和自然村延伸辐射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广电、水利、市镇环卫、环境绿化等相应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础设施规划要正确处理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制定区域总规、控制性详规、建设性详规和专业设施管网布点规划, 加快编制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网络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要突出中心镇基础设施的辐射能力, 大力加强中心镇、建制镇的基础建设, 明确区划功能, 使各级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做到优化配置和综合配套, 大力减少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㈢改革营运机制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长期以来由政府部门或垄断性国有企业投资建设, 而这些经营部门普遍存在着业绩不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投资配置不当、供不应求、管理不善、消费巨大、技术效率低等方面。其根源在于竞争环境的缺乏和政府机构管理能力的缺乏, 导致经营效率低下。因此, 必须重构激励机制, 革新管理体制, 进行基础设施营运机制的重大改革。首先, 改革经营方式, 根据公、私、部门的不同机制能力和不同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大小, 可分别实行国有公营、公有私营、私有私营以及社区和使用者提供四种不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的方案。其次, 改革融资方式, 以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财政资金, 改革的重点是在原来主要由政府承担投资的基础上, 发展项目融资, 设立基础设施专项基金, 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通过基础设施营运机制的改革, 可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提高投资效率, 更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㈣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消除阻碍城乡沟通的障碍。提高公路等级、连接断头路, 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出口, 完善交通网络, 强化枢纽节点, 提高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功能。建设山区高速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山区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提高通信能力。
农村小康 篇8
一、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009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7.3%。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30.8%、74.7%、10.5%、65.8%、75.0%和32.4%。
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18个指标看,2009年全省实现程度达到100%的有六项指标,比上年增加了两项,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农民信息化程度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超过50%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69.3%、农村养老覆盖率53.6%、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0%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80.0%等四项指标。实现程度不足50%的指标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小城镇人口比重19.5%、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20.0%、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预期寿命27.3%、居住质量指数28.4%,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33.3%、尤其是森林覆盖率只有14.1%,其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36.6%)。
二、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30.8%,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2009年,按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7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长3.2%,实现程度为23.4%,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9.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9.3%;小城镇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9.7%,实现程度仅为19.5%。
(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4.7%,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近年来,山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迅速开展,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广大农民普遍受惠。在2008年底,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就已全部覆盖,实现程度达到100%;2009年,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进展速度加快,试点县由22个增加到27个,其中,17个县已列入国家试点县,参保人数达到7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到的养老保险金也由上年的30元提高到55元,全省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达到53.6%,比上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实现程度为20.0%,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表明山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的提升,收入分配结构在合理区间内,其实现程度为100.0%。
(三)人口素质保持稳定。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0.5%,仍保持上年水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27.3%,与全面小康的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表明山西农村人口素质基础欠佳,特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目标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5.8%,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来看,山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达到了小康要求的标准,实现程度为100%;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旅游、休闲等享受型和娱乐型消费增加,农村居民家中彩色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7.11%,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民信息化程度为75.5%,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达到100%。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步伐较为缓慢。2009年,山西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4.2%,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8.4%,同比也只提高1.2个百分点,与小康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在农民居住质量指数指标中,住房面积和结构两个指标发展较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95.0%的农村居民住上了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已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自来水供应、卫生厕所普及、住宅外道路硬化等指标值偏低。2009年山西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的农户分别仅占10.0%和2.0%。因此,未来几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将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五)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发展。
2009年,山西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监测结果看,2009年,山西农村民主法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5.0%,在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6%,实现程度为7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为80%,实现程度为80%。
(六)资源环境改善任重道远。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32.4%,与上年持平。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1%,实现程度为33.3%,为近年来实现程度较高的年份。山西水资源缺乏,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保障社会经济的增长,山西实行最严格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全省农业用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逐年降低。2009年,全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比上年减少了334立方米,实现程度达到了小康标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山西森林覆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4.1%,实现程度仅为-36.6%。可见,保护资源环境任重道远。
三、推进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压力大。
农民收入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的权重达20%。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虽然近几年山西省在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加大强农惠农工作力度,倾力支持“三农”发展,在落实国家各类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购置农机具补贴额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但从目前形势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全省工业企业重组整合尚未彻底完成,一些地区尚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阶段,部分企业还在筹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近几年, 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一直保持着持续攀升态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直补等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形成推动力。
(二)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较慢。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第二位的重要指标,占有12%的权重。虽然近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停留在7.5年, 实现程度仅为6.3%,离全面小康还有93.7%的距离。要提高这个指标值难度很大,一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匮乏,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少之又少,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难度加大。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困难较大。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是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标志,特别是居住质量指数居第三位,占到11%的权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山西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贫困地区较多,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依然十分落后。目前山西还有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有64%;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只有10%;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还不足3%,而这3项指标的全面小康标准分别是80%、70%、70%。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四)农村城镇化水平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大。
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反映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山西是个农业省份,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二是本地煤矿企业作为山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经过治理整顿和重组整合后吸纳能力正在趋弱;三是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比较低。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山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39.6%,需下降4.6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值;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9.7%,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9.5%,是仅有的4个实现程度在20%以下的指标之一。
(五)资源环境亟待改善。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过度的挖掘和无序的开采,已经给山西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减少,空气严重污染,矿难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如何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山西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2010年省财政厅已拨付资金4.3亿元支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还要将其长期化、制度化,确保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聚集效应。二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三是加强并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四要大力发展本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要加快农村教育网点的系统建设和合理调整,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第三要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学有所教。
(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小康 篇9
1 农村经济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农村经济安全是一种农村经济的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对于土地、森林、水源和大气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永久的状态, 国家的各种政策或者法律法规以及人口变化等其他活动都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避免出现种种不良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计民生, 更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密不可分。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 要想让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重点还是在农村, 对于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 主要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因此。农村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2 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安全面临的威胁
2.1 新背景下农业抗御风险能力低下。
我国加入WTO之后, 农业在对面开放的程度上需要扩大, 而来自国外的农业大都表现着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我国农业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影响。农业优势变为劣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国当前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比较低下, 虽然40亿美元的基数较大, 但是相对于农业总产值而言, 也仅占2%左右的比例,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补贴水平。因为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足, 从而对农业的实际补贴水平很难达到WTO协议中的相关要求, 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很多地方的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这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这种较为粗放、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出了更多的弊端, 经营规模较小和市场需要较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水平较低的劣势地位。
2.2 水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中位于第110位, 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贫水国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 西北部相对缺水, 东部地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当使用, 逐渐变为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2.3 农村耕地数量和农村劳动力出现矛盾。
我国耕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减少, 由于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个部分的发展对农村耕地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变大,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政府已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对农村耕地的占有, 但是, 这些措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而我国农民对于耕地采取的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污染程度也比较高, 化肥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还多, 但是有效的利用率却只占总使用量的30%, 剩下的化肥都转化进土壤, 变成污染程度较大的物质。过度使用农药。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并且污染程度逐渐加深, 这些都造成我国的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有所下降。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却有9亿之多, 耕地下降和逐渐增加的农村人口形成一对较大的矛盾体, 我国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农村劳动力有限, 而剩余劳动得不到转化, 不仅会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 更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阻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农村经济安全。
3 如何构建农村经济安全保障
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安全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 采取合适的措施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向着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抵抗市场各种风险的能力。为了化解我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压力, 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经营体制, 让整个农业应对市场压力的能力增强, 让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 在保证现行的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愿意接受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经营制度, 可采用委托经营、公司经营以及入股经营等经营方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就要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 绿色农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和培育过程中, 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推行有机农业的发展, 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培育和研究力度, 逐渐树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度。
我国的农村经济缺乏预警防范机制, 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 为了让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机构, 应该在综合分析社会总体环境的基础之上,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机制的建立, 挑选整体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对农村经济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安全问题, 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 让政府在采取相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时所侧重。还要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 整合各种与农业生产结构有关的信息网络资源, 对各种农产品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为农业生产部门提供不同的有力数据, 让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 和农产品的种植方面有针对性。
对农村耕地进行政策性和制度性的保护, 一旦出现非法占用农村耕地, 或者破坏农村耕地的现象, 要及时上报给相关负责部门, 并对种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进行劝告和处罚, 让有关单位和个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 促使农村耕地具有政策性的保障。
如何保证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就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首先对于农村的计划生育控制力度不能放松, 还要大力发展各种民营和乡镇企业, 尤其要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 对于需求市场做好定位工作, 发展有地方特色, 保证销量的地域产业, 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工业生产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保证和支持, 对于传统的户籍制度要加大改革力度, 对转移人口加大职业技能的教育力度,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 对于农民进程经商的现象不准歧视, 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的保护力度, 就要对农村经济安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就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只有保证农村的经济安全, 才能保证发展的顺利进行, 保证农村经济安全依靠个人或者部分, 是实现不了的, 只有整个社会一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如何进行农村经济安全的保障工作, 怎样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 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农村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农村经济,安全问题,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昌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8) .
[2]“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课题组.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过半[J].调研世界, 2011 (2) .
[3]管华.分散与合作趋势下的农村经济及其整合[J].农业经济, 2012 (11) .
[4]张建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
农村小康 篇10
一、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讲话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湖北、辽宁、湖南、山东等地考察农村发展、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等,在贫困农户家庭、田间地头和科研院所、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与基层干部群众和地方党政领导进行深入的交谈,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各相关工作会议,还多次就“三农”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和指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党关于加强和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思想与行动的高度辨证统一,立意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深刻,是指导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指南。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此后,总书记在甘肃、山东、湖南等地考察时也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大势科学准确的把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还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建设方面,即使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只有40%左右,如果农村没有全面实现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和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同步奔小康,就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强调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市夏粮生产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11月,在山东考察时,更是进一步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有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创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再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同时,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抓好节约粮食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需求巨大,尽管粮食产能已达1万亿斤以上,但近年来粮食净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求始终处在一种紧平衡状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政治和社会波动,而且短期内,国际粮食市场由于各种因素也难以稳定保证对中国的供给。牢固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理念,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遵循,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头等大事。
(三)“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明确了保护农民利益与深化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两者关系。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鼓励创新农业经营新的主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山东省考察时进一步明确,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全面阐述了深化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指出,坚持党的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要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总书记对“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也做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和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组织制度创新和保护农民利益是并行不悖、辨证统一的,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动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民、繁荣乡村的必然要求,但所有改革创新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特别是要确保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各种权利,尤其是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权。
(四)“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对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后,在不同场合,他都一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在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求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动地刻画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谈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时强调,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填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农业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也是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10年来,尽管我国农业和粮食综合产能不断提高,但依靠牺牲环境资源和大量使用无机化学物投入支撑高产的情况日益突出,农业环境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粗放经营的农业发展在可持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不仅阻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的永续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而且更加突出强调了农业安全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也包括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五)“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指出了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扶贫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一直牵挂在总书记的心头。2012年年底,总书记专门就扶贫工作到河北省阜平县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又分别到甘肃省、山东省、湖南省对扶贫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落实倾斜政策,找对路子,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又要突出重点;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这些都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明确了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是在减贫方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些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比较深、扶贫攻坚难度比较大的特困地区,加上扶贫标准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也比较大,扶贫减贫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何用好有限的扶贫资源,如何提高扶贫成效,就需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瞄准扶贫攻坚的靶心,从教育、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能力,从根本上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凸显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特色要求。从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八大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次升华,也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想认识、指导方针的一次升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指示。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他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必须依据中国的实际,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让城市融入自然,传承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此外,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中还专门提到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农村社会管理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也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在财政支农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精神,我们还深深体会到,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破除一切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四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五是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六是处理好农村社会管理和治理的关系。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二、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农工作的全局性、主动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系列讲话,站位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深刻,对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学习总书记讲话,不仅要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结合全面深化改革、财税改革和农村改革,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财政支农工作中。
(一)树立大局全局观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角度把握好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与此同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两个方面都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财政支农工作一头联结着“三农”,一头联结着财政,始终需要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中长期观念。因此,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研究制定实施财政支农政策,必须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大局全局出发,从可持续和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把握财政改革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紧紧围绕深化财税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三个大的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想大事,谋大事,既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实实在在的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结提炼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经验;又要根据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开动脑筋,充分论证,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增强工作主动性,在财政支农工作中认真把握“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的工作方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出现。一方面,农业发展要不断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要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迫切需要改变过去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和粗放投入、粗放经营的方式,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农村发展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另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需要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早日摆脱贫困。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正如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指出那样,“稳”也好,“改”也好,是辨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对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来讲,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层次多样的需求,既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也要积极主动地行动。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按照十八届 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要求,透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象抓住存在问题的症结和发展的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实事求是地拿出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其次,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按照中央“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的要求,在财政支农的政策和指导思想上要勇于思索,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具体政策措施落地时,要小心求证、谨慎求证、反复求证,做到“迈出第一步一定要慎重”,确保财政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政策实施取得实效。再次,主动出击,大胆推进。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由于其特点和性质,不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其他类型的财政政策,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特性,这种特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财政工作的主动性方面。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对于符合改革发展方向、看得准看得清的事项,要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大胆推进。今后一段时间,要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林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基础上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财政支农工作不能独身其外,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改革创新之中,要突出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深入研究政府与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边界,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支农范围。第二,深入研究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责任划分。要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央财政支农重点。一是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种业发展,建立健全调动种粮抓粮两个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促进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支持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林资源永续利用。抓紧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积极稳妥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和湿地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继续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草原保护生态工程和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三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积极支持和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兴经营主体发育壮大,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小型农村公益设施产权移交和管护机制创新,引导地方各级财政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四是支持重大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的要求,积极支持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积极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地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全程化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五是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推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扶持扶贫对象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扶贫对象转移就业。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强化财政综合扶贫投入政策,持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城乡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贫困地区覆盖,解决好扶贫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六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把加大投入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基本医疗保险、文化、住房等方面的均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四)夯实管理基础工作,全面提升财政支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要打牢基础,财政支农工作也不例外。一是在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控制节点、加强监督,提高内部管控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二是突出财政支农工作的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在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方面要努力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要建立绩效目标和政策实施、资金使用的跟踪机制,要强化绩效结果的考核和运用。三是积极创新财政支农管理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在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同时坚持下放审批权限,在积极稳妥的原则下积极探索PPP等新的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方式。积极推动涉农资金整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
农村小康 篇11
一、摆脱不宜居住地带, 建设易地搬迁型新农村
清水县按照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和“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重点围绕不适宜居住和基础条件差的村庄, 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
在项目建设中做到“五严”。严把选址规划关口, 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编制选址规划,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确保规划选址科学可行。严格执行“十个不准” (对村级班子不强、村民搬迁意见不统一、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准立项;对没有经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的不准开工建设;对拟选址存在明显地质灾害隐患的不准开工建设;对搬迁村未兑换好建设用地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农户迁建房屋, 由农户自选施工队伍, 乡村两级干部不准代替农民做主选择施工企业;乡镇不准单独代替搬迁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没有聘请监理和未建立质量监管制度的搬迁项目不准开工建设;施工队不准单方随意变更设计图纸;对已做好开工准备, 但房屋仍未分到户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 切实强化质量管理;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全力促进项目落实, 实现“四个确保” (确保程序合法到位、资金封闭运行、质量合格达标、按期搬迁入住) 。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 从村庄用地布局、农房户型设计、设防烈度、设防目标等12个方面落实抗震设防要求, 增强搬迁新村群众住房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严格实行招标制、合同制、监理制、验收制四项管理机制和自查、自验、初验、终验四级验收机制, 让广大群众真正住上放心房、满意房。2008年以来, 先后投入4亿多元, 建成了以红堡镇的贾湾村、秦亭镇的赵尧村为代表的90个易地搬迁安置新村, 2806户1.34万贫困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水电齐全、条件良好的新农村, 永清镇常杨村、黄门乡小河村等40个易地搬迁项目正在加快实施。2015至2020年将以全县1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主战场, 梯次建设66个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新村, 对全县急需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1799户8613人、有搬迁意愿的1380户6530人和需逐步搬迁、插花安置的1544户7384人实现应搬尽搬。
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建设产业支撑型新农村
清水县按照“走产业路、打果品牌、念畜禽经、建蔬菜园、发劳务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以牛头河上游的林缘区片带、南部高寒阴湿区片带、水清梁干旱山区片带、西北部浅山区片带和牛头河流域中游川塬区五个片带区为重点, 扶持发展以核桃、苹果为主的林果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为主的蔬菜产业, 着力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先后建成西灵山等6个5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苏屲万头肉牛养殖园区、温沟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点。
截至目前, 全县累计建成优质干鲜果基地48万亩, 年均总产量8620万公斤、产值达3.98亿元;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27个、规模养殖场203个、养殖专业村121个, 畜禽饲养量431.19万头 (只) ;建成蔬菜基地7个、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个、半夏等特色农产品示范点2个;打造“典型产业示范村”32个。扶持壮大了华盛农业、宇新牧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打响了薄皮核桃、“陇蔬源”蔬菜、清水半夏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有力带动了全县优势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下一步, 清水县将紧紧围绕到2017年底使全县121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2020年底达到10000元左右的目标,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多元富民产业和产品。继续实施全省核桃大县战略, 平均每年以2万亩以上的速度稳步推进干鲜果基地建设, 到2020年全县累计发展干鲜果基地60万亩 (其中核桃48万亩, 苹果12万亩) , 实现“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 累计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200个, 全县畜禽饲养量计划达到630万头 (匹、只) ;年均种植半夏2万亩、其他中药材3万亩、蔬菜10万亩以上。用足用活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政策, 完善推广“政府+银行+贫困农户”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 扩大“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试点, 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深度开发。加快贫困乡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每年流转土地3万亩以上, 新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30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青年农场主10人, 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兴起一业”的综合效益。
三、大力整治村庄环境, 建设旧村改造型新农村
紧盯改善农村环境, 以“走硬化路, 喝干净水, 上卫生厕, 烧沼气灶, 住整洁房”为目标, 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积极开展“三清五改” (清污泥污水、清垃圾、清路障, 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 和“一池两改三化” (修建村内垃圾池, 危房危墙改造, 村庄绿化、亮化和巷道硬化) 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8年以来, 多方整合项目资金7300多万元, 新建简易垃圾池1142个, 改造危墙12.1万平方米、危房13050户, 硬化巷道42.83万平方米, 安装太阳能路灯885盏, 栽植绿化树536万株, 种草绿化15.2万平方米。在全县集中开展以清理柴草乱堆、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和乱搭乱建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共清理环境卫生2493次, 清运垃圾8630.5吨, 整修道路557条936公里, 清理水渠64.6万米, 拆除违章建筑182处, 建立保洁队伍1032支。打造出了以永清镇张杨村、红堡镇西城村为代表的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 探索出了“乡镇景区化、村落景点化”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有力提升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整治为主、拆建为辅、突出特色”的原则, 围绕“垃圾清运、污水治理、人畜分离、建筑材料和生产生活资料有序堆放”四个重点, 因地施策, 分层次推进整洁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贫困村全面开展村旁、路旁、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和“五清五改”活动, 推进家庭卫生厕所改造、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垃圾填埋点 (场) , 每个自然村按照每15户设置一个垃圾点或垃圾桶 (箱) , 每个村至少有一支稳定的保洁队伍并配备专兼职保洁人员, 构建覆盖县域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 为进一步构建美丽乡村奠定基础。确保2015年建成“万村整洁”村35个, 到2016年55%以上的贫困村实现村庄环境整洁;到2020年, 全县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村庄脏乱差全面治理, 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 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村庄绿化美化亮化。
四、发挥富余劳力潜能, 建设劳务带动型新农村
按照“输出劳动力, 引回生产力”的思路, 把劳务产业作为短期内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有组织输转和维权服务等工作, 使劳务产业由“自发流动、相互带动”向“党政推动、产业联动”有序推进, 建成了一批以省级示范村黄门乡王店村为代表的劳务带动型新农村。
2008年以来, 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智”培训750班次、7.08万人次, “劳务品牌”项目培训班30余次、1500多人次, 全部通过了技能鉴定, 颁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提升了就业层次。成功打造了以“充国保安”“清水家政服务员”“清水建筑工”等独具清水特色的劳务品牌, 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劳务品牌新格局。全县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44.2万人次, 创劳务收入43.5亿元, 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30%上升到2014年的60%。未来几年, 将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专门工作机构, 建立贫困户外出务工实名制信息数据库, 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和培训, 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 实行“一站式”服务。力争贫困户户均有1人外出务工, 有1人季节性务工, 全县每年劳务输转7万人以上, 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
五、着眼群众住房安全, 建设危房改造型新农村
抢抓国家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扩大试点的政策机遇, 盘活危房改造项目资金, 着力解决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住房安全问题。一方面坚持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 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旅游产业开发“两手抓”, 打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2014年, 以道教音乐为代表的红堡镇安坪村、以剪纸为代表的永清镇丰盛村、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贾川乡梅江村等一批传统古村落列入省、市保护名录, 其中梅江村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另一方面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严格按照危房改造对象认定程序和抗震等级设防标准,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户自建、统一验收, 严把设计关、材料关、施工关和验收关, 确保工程质量。截至目前, 全县共争取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1.06亿元, 群众自筹建设资金6.8亿元, 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3050户, 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 全县农村危旧房数量减少51%。从2015年开始, 优先保障符合政策的7775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对自筹资金确有困难的约1000户政策保障户和残疾人家庭户, 除统筹整合与使用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外, 按每户新建30平方米住房, 县级每年整合资金600万元, 每年改造200户, 每户补助3万元的标准, 利用5年时间完成五保户、残疾人户等政策保障户的危房改造。对剩余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 减轻建房资金压力, 加快危房改造步伐, 改善农村住房条件。
六、健全乡村管理机制, 建设管理民主型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