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2024-10-03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共3篇)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篇1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日期:2008-12-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腰椎间盘脱出症多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串痛所致.亦属中医”痹症”、“腰腿痛”之范畴。笔者于1988年以来,运用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0例,临床治愈率63.2%,总有效率95.2%。现简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065例(63.39%),女性615例(36.6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3.6 岁。发病时间最短2天,最长21年。主要临床表现,腰痛1118例(66.55%)。其中单例腰痛391例(23.27%),下肢疼痛345例(20.53%),其中一侧下肢疼痛292例,占84.64%,麻木217例,占12.91%,其中下肢麻木者185例(85.25%)。

1.2 诊断要点

1.2.1 长有外伤史或慢性腰痛史,多发生于青壮年。

1.2.2 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压痛或扣击痛多发生于腰4—5或腰5骶1间棘突旁,并向患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抬高患腿即可引起患侧痛。多有小腿前外,后外、足背或环跳外侧感觉障碍。

1.2.3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见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可有大小便、性功能及鞍区感觉障碍。马尾受压可有双下肢感觉丧失及瘫痪(严重者)。

1.2.4 椎管狭窄症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多有间歇性跛行。蹲下、卧床可缓解。侧隐窝狭窄常有单侧神经受压症状,腰4—5多见。必要时可作椎管造影。

1.2.5 X线拍片一般无明显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偶有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CT检查有助于椎管狭窄症状的诊断及定位,必要时做椎管造影。

治疗方法

2.1平衡针灸治疗组(简称治疗组)

2.1.1腰痛穴():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强化性针感。疗程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2.1.2 臀痛穴():此穴位于肩峰到腋后皱襞连线的1/2处。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向腋窝中心斜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3 膝痛穴():此穴位于上肢肘横纹终点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直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4 踝痛穴():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桡侧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平刺进针1—1.5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两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2 推拿按摩疗法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肘尖点环跳穴、秩边穴,用拇指点压承扶、风市、承山穴。然后术者抱住患侧臀部,用力由内向外转动按揉,致使局部出现发热感,继用捏捺法沿大腿后侧顺序捏拿至小腿部。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3.1.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能参加正常工作。

3.1.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亦可参加原工作。

3.1.3 有效:疼痛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好转。

3.1.4 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平衡针灸治疗组:临床治愈1362例(占81.07%),显效158例(占9.41%),进步92例(占5.47%),无效48例(占4.05%)。

3.2.2 对照组:360例,临床治愈112例(占31.11%),显效145例(占40.28%),进步73例(占18.8%),无效35例(占9.72%)。

3.3 疗效统计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效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680 1362 158 92 48 1632(81.07%)(9.41%)(5.47%)(4.05%)(97.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360 112 145 73 35 325(31.11%)(40.28%)(18.8%)(9.72%)(90.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两组即时镇痛临床疗效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疼痛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时间 治疗前后 剧烈(%)重度(%)中度(%)轻度(%)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50 3秒 治疗前 33(22%)55(36.7%)39(26%)23(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后 0 5(3.33%)20(13.33%)50(33.33%)75(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150 30分钟 治疗前 32(21.33%)56(37.34%)35(23.33%)27(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后 12(8%)30(20%)38(25.33%)45(30%)25(16.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

临床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对照组。

经对300例腰椎间盘脱出症病人治愈后3—5年内随访,稳定280例(占93.33%),复发20例(占6.67%)。

典型病例

4.1 案1:赵XX,男,51岁,干部,1990年7月4日就诊。主诉右下肢活动受限3个月。追述病史腰

部有摔伤史,经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腰肌紧张,呈板状,沿右侧坐骨神经通路呈放射性疼痛,小腿外侧感觉轻度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内收内旋髋试验阳性,CT检查腰4—5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脱出。采用平衡穴位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经一次治疗后疼痛缓解8个小时,当时病人活动患肢感到疼痛消失,临走时已不用人搀扶和拄拐杖,自行走出诊室。经治疗一个疗程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4.2 案2:李XX,男,41岁,北京XX工厂工程师。2003年6月15日就诊,主诉腰痛1年。检查:腰5骶1椎间棘突旁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301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医生建议手术,患者害怕,经医生介绍来我院接受平衡针灸治疗。主穴腰痛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21次,临床症状消失。

讨论

5.1 腰椎间孔的解刨特点在腰段中上腰部的椎间孔最大,至下腰部则变小,但神经根去逐渐增粗。有人报告上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9,而下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5.腰4—5椎间孔的长度约为5mm,而腰5骶1椎间孔的长度达10mm。腰5神经根在硬膜外腔内,常经过一狭长的沟槽(即侧隐窝),其前面为腰4—5的椎间盘,其后为同节段椎体的上关节突,其间的宽度约为7.5mm左右。腰5神经根很粗,而通道又窄,加之椎间孔较长,当其周围发生病变时,较其他的神经根容易受损害。

5.2 腰痛与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椎间盘突出逐渐有小到大,突出物从开始压迫、刺激后纵韧带,继而压迫刺激椎旁神经、神经根或硬脊膜囊的过程中,临床首先出现腰痛(占70%)。当腰椎间盘突出继续发展而侵害背神经根及神经根鞘鞘袖时,疼痛向坐骨神经走形方向放射。

5.3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自动调控系统,其控制过程就是通过各层的子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反馈来进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同过以上手段去减少或消除疾病的信息源,促进人体自控系统内信息反馈的调节回复或增强,依靠病人自己来治愈自己的疾病。

5.4 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认为由外伤引起,没有外伤不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了部分部队战士在军事训练中造成的急性腰痛。患者一般均以急性腰扭伤处理,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发现50%影像学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又对中学的足球篮球队的初高中学生发生急性腰扭伤的进行了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高达40%。

5.5 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临床病因学调查,是绝大部分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就诊时没有外伤史。从笔者在追问病史中80%的病人在20岁之前发生过急性腰扭伤的病史。

5.6 是绝大部分中年人在病史调查中,80%以上的病人均有受凉史,这就说明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症状与腰椎没有直接关系。

5.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定位不在腰椎间盘,而在保护腰椎的软组织(即肌肉、韧带、血管、神经)。

5.8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原理事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运动中枢靶位的调控下,释放了大量神经递质,产生的镇痛效应,加速了炎症局部的吸收。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例,男129例,女91例;年龄24~62(48.4±4.1)岁;病程7d~8年。病变节段:L3~421例,L4~5110例,L5~S189例;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而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膨隆型61例,突出型124例,脱出型35例;突出椎间盘均为下腰椎,1个间隙突出35例,2个间隙突出171例,3个间隙突出1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3];有不同程度下肢感觉、肌力减退179例,腰痛172例,间歇跛行89例,鞍区麻木、排尿无力14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慢性腰肌劳损及请直性脊柱炎等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自拟通络益肾方内服治疗,组方:当归20g,羌活15g,独活15g,桑寄生15g,熟地黄15g,牛膝15g,川芎10g,茯苓10g,红花10g,赤芍1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衡针灸治疗。方法如下:(1)取穴。单纯腰痛者,主穴:腰痛穴;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者,主穴:腰痛穴、双侧臀痛穴,配穴:双侧膝痛穴、踝痛穴;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者,主穴:腰痛穴,配穴:对侧臀痛穴、膝痛穴[4]。(2)操作方法。采用规格为0.30×70mm的一次性3寸无菌毫针,①腰痛穴(前额正中划“十”字,“十”字中间)平刺1~2寸,腰部正中疼痛向下直刺,左侧腰痛向右斜刺,右侧腰痛向左斜刺;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法定位取穴或交叉取穴;针刺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②臀痛穴(肩峰到腋后皱襞连线的中点)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进针2~3寸;采用提插针刺法交叉取穴;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针感是局部酸、麻、胀感并向肘关节放射。③膝痛穴(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直刺1~1.5寸;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法交叉取穴;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④踝痛穴(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直刺进针0.3~0.5寸,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法双侧同时取穴:针刺正中神经;针感为酸麻胀痛局部针感或向中指、食指放射。均提插手法,不留针。每天2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简式疼痛量表(MPQ)评分及汉化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MPQ分以下3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含感觉性词11个和感情性词4个,分别以0、1、2、3分表示无、轻、中、重4级,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感情分和总分。②目测类比定级法(VAS)采用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上标出疼痛程度。③现有疼痛强度(PPI)可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分别以0、1、2、3、4、5分表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疼痛6级[5]。(2)ODI是患者自我量化功能障碍的问卷调查表,量表中包括疼痛、单项功能及个人综合功能3方面,单项功能包括提/携物、坐、站立、行走4项,疼痛包括疼痛程度、对睡眠影响2项,个人综合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旅行3项,共有9项,每项有备选答案6个,分值0~5分,无任何功能障碍为0分,功能障碍最为明显为5分。9项最高分值为45分[6]。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放射痛等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对日常工作无影响。显效: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放射痛等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日常工作中略感腰腿痛。有效: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放射痛等有所减轻,自觉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前改善,活动轻度受限,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及各项功能均无改善[7]。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事件。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PRI评分

2组患者治疗前感觉PRI评分、感情PRI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感觉PRI评分、感情PRI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VAS评分及PPI评分

治疗前2组VAS评分及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ODI评分

治疗前2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以腰腿放射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西医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个方面[8]。临床上多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9]。

中医角度应从“痹症”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机在于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或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或因老年体虚,饮食、劳逸不节,七情内伤等使经络闭阻,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10]。本文采用平衡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采用自拟通络益肾方,方中羌活、独活祛下焦与筋骨之风寒湿痹;当归益气补血;桑寄生、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川芎、熟地黄养血又兼活血;茯苓理气健脾,运脾开胃赤芍通络止痛;红花活血化瘀;甘草缓急止痛,和营生新;共奏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之功效[11]。

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和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和消除疼痛,亦可促进神经根水肿和炎性反应的吸收,是中医学综合治疗中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平衡针灸疗法是现代针灸疗法,是结合现代科学理论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有机结合西医神经调控学及中医心神调控学,融合了针灸、生理、心理及自然相互适应的医疗调控治疗模式[12]。平衡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疼痛穴位,刺激周围神经支及神经干,将传至大脑中枢的指令信息进行过滤,良性信息参与到人体大脑中枢系统调节机体系统的平衡,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神经系统受到刺激释放出大量的神经递质,病变处血循环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平衡针灸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解除痉挛、调节神经以及消炎止痛等功效,均优于传统的针灸疗法,且取穴数量明显少于传统针灸疗法,更为安全可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肾气虚损,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在风寒湿邪的侵袭和劳损的作用下,加剧了这一退变的过程并诱发腰椎间盘突出而发病的。因此应从调养肾气和防止外邪及劳损两方面着手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调养肾气,使肾精充养于髓,是防止骨质和椎间盘退变的根本所在。适当的运动锻炼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在工作劳动中,要尽量避免非生理性体位活动。每一个工作人员均需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确的劳动姿势,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篇3

关键词腰椎间盘髓核脱出关节错位手法治疗反复斜扳法

MRI、CT使椎间盘髓核脱出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日趋完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以往对于椎间盘脱出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认为是脱出髓核回纳解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而治愈。近年有人利用CT观察椎间盘髓核脱出推拿治疗前后变化,发现临床治愈病人仅有三分之一达到回纳归位,其他病人虽然症状消失脱出髓核仍无变化。也有人用CT观察50例正常人发现了十余例椎间盘髓核脱出,但病人并无症状。说明髓核脱出是重要病理现象,但并非引起腰腿痛的必然因素。对治疗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应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髓核脱出大小与临床症状并非成正比关系,所以不能以髓核脱出大小诊断其轻重程度,更不能以髓核复位程度作为临床治疗依据。由于神经根通过椎间孔,后关节错位椎间孔改变了正常结构,引起周围软组织牵拉损伤渗出水肿、无菌炎症甚至机化。神经根一方面受到椎间孔变窄的骨性刺激或压迫,一方面受到软组织损伤因素的刺激,两种因素压迫、刺激神经根轻重与临床症状成正比关系。笔者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椎间盘髓核脱出应把关节复位作为主要目的。采用反复斜扳法治疗600余例椎间盘髓核脱出病人,达到棘突平复,椎旁无压痛,下肢放射性症状消失,疗效显著。

1复位推拿两步手法

1.1反复斜扳法治疗后关节错位:椎间盘髓核脱出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后关节错位,关节周围软组织紧张牵拉、水肿引起腰痛,触诊时可摸到偏歪的棘突,推向健侧时疼痛,患椎上下棘间隙不等宽,叩击椎旁放射痛,椎旁肌触痛,棘上韧带条索样肥厚压痛或感觉异常。治疗:病人呈俯卧位,术者用抚揉法。从腰部自上而下操作数次。两手拇指沿患侧骶棘肌,双手四指于对侧相对用力自上而下揉数次,腰肌痉挛病灶刺激要强、时间要长。肌肉充分松解后,取患侧在上侧卧位,上侧下肢屈髋曲膝,踝部放于下侧膝关节处,下面的下肢伸直,令患者头向后转降低阻力,放松腰部。术者站于患者对面,一肘部置于臀部向前用力,另一手掌置于肩前向后用力,同时向相反方向逐渐用力至腰部不能继续旋转瞬时加力斜扳。助手拇指按压偏歪棘突配合术者同时用力下压,可听到关节复位声,或助手感到下压棘突有明显移动感,示其关节复位。根据情况可反复数次,即每天治疗进行斜扳法复位。每次治疗斜扳反复进行数次,至棘突平复无触压痛,椎旁叩击无放射痛,关节完全复位,腰痛完全解除为止。部分患者有脊柱侧弯或后突,用叠掌手法推向对侧纠正侧弯,直下按压纠正后突。

1.2推拿治疗下肢放射症状:腰椎间盘髓核脱出关节错位及周围软组织刺激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疼痛麻木等症状,常表现臀中肌、梨状肌、股外侧肌、腓肠肌痉挛,有触压痛或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及感觉异常。采用不同体位与手法,显露其痉挛肌肉进行治疗。

1.3其它治疗:双拇指在臀中肌处向脊柱方向旋揉至松软;患侧下肢屈膝小腿放在健侧〖HT5",7"〗月〖KG-*2〗〖HT5",7〗国窝,显露股外侧肌,用掌根沿着股外侧肌束用力推向膝关节处数次,拇指在条索处弹拨数次;侧卧位屈髋曲膝显露梨状肌,用捶击法或揉法治疗数十次;用推法、揉法治疗痉挛腓肠肌,肌肉松软后结束治疗。

上一篇:看奥运火炬传递作文下一篇:某派出所 “五条禁令”自查自纠回头看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