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监管体系

2024-09-12

评估监管体系(精选6篇)

评估监管体系 篇1

一、新常态下资产评估行业的变化

在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简政放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也必然发生变化。

(一) 资产评估业务市场结构悄然转变。

以广西资产评估行业为例, 广西评估业务以房地产评估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趋于饱和, 处于深化整合的过程中;以森林资源评估、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等新兴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因互联网和大数据而产生的域名、运营模式等新兴无形资产评估、房地产税的税基评估等潜在市场亟待开发研究。

(二) 资产评估行业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改变。

传统市场:而今我国资产评估传统市场也在拓展, 评估体系及方法已相当成熟, 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资产评估机构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拓展业务范围, 发展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出台了产权制度、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新政策, 国家更注重发挥资产评估在市场资源配置、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增长点。

(三) 评估市场环境日趋严峻, 准入门槛放宽, 服务价格放开

1、竞争日趋激烈。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定价市场除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之外, 其他专业中介机构也可以参与其中, 这无疑增加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难度, 给原本就不太被社会和政府机构认可和信任的评估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 资产评估行业内部一些中小型评估机构不堪市场竞争压力, 无法适应新市场竞争和市场需要将被逐渐淘汰。

2、服务价格放开。

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稳定经济增速, 增强市场活力, 政府简政放权, 在2014年12月,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放开部分服务价格意见的通知》, 放开包括资产评估在内的已具备竞争条件的服务价格, 资产评估服务收费全面市场化。

二、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监管现状

目前, 我国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是政府管理下的行业自律管理, 即同时受到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双重监管。经过长期发展与国情相结合, 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下的行业自律体系, 兼具两者各具优点,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可使监管工作更为出色、有效。 (表1)

(一) 政府及各级财政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

国外资产评估行业, 主要由行业协会进行监督管理。评估行业必须要有公信力, 这是由一个行业诚信长期积累形成。在我国, 资产评估行业是在政府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极易形成无头困局。财政部门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监管部门之一, 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负责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管理, 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工作, 对部门规章制度的起草、审议颁布实施, 对评估人员及其工作产生正式约束;同时, 涉及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行为问题的, 有权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取消资格等处罚。

(二) 行业协会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监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以下简称中评协) 负责管理全国性资产评估行业的统筹发展。广西资产评估协会作为中评协的从属职能单位, 下设部门如图1所示, 日常工组有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年检、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管理、部分地方性文件颁发、推行每年度执业质量检查等。 (图1、图2)

三、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监管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处于政府监管下的自律管理, 经过不断完善取得了不小进步, 但由于政府行政干预根深蒂固, 仍存在缺陷。

(一) 行业监管方式与新常态下行业发展不相适应。

经济新常态给资产评估行业也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 同时随着DT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将广泛应用, 这些新兴业务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数据产品, 质量会更加依赖于互联网, 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掌握好数据处理技术, 以此来为资产评估行业服务。2015年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中发现有以下部分共性问题:业务约定书存在条款缺项、内部三级审核执行不到位, 无明显复核痕迹、未见具体审核意见等。新常态下的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显示出的共性问题需要得到完善解决。

(二) 行业监管时对于数据的认知和管理不完善。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对于新的数据管理模式缺少实践经验, 在针对大数据带来的“块数据”区域信息模式没有有效的控制制度。在大数据时代下, 数据变化速度惊人, 块数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评估师每天要靠大量数据来进行决策, 数据管理不当会引起数据准确性降低、时效性差、片面性、不适当性, 从而导致数据使用者做出错误的资产价值判断, 危害机构的声誉。该项问题表现在:评估依据未进行分类、评估依据存在已失效或误列、误用现象以及缺少重要的相关准则依据、确定重置成本和成新率等重要参数的获取来源和形成过程描述不完善等。

(三) 评估行业监管存在法制基础薄弱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 资产评估行业已建立了部分相关执业准则, 但是资产评估法依旧没有出台, 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离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 随着改革的步伐加快, 我国评估行业对于依赖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兴行业缺少像传统行业那样的充分认识, 加之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指导和约束贫乏, 导致评估行业在进行互联网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等新兴业务时举步维艰, 也易出现评估标准和方法、收费等不一致的乱象。

四、完善监督模式, 适应未来新变化

(一) 加强监督数据平台建设, 提升评估质量。

在新常态背景下, 经济改革给资产评估行业带来的新兴业务需要完备的数据库给予支撑, 那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对资产评估行业今后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积极监督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关系着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 使得评估过程更加精确合理, 评估结果更加公允有保证, 尤其应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去优化和完善;二是对区内资产评估行业数据库建设过程进行监管。按照“整体设计, 分步实施, 统一管理, 合作应用, 适度超前, 注重实用”等原则, 加快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 同时积极探索建设评估基准数据库监管体系, 确保区内资产评估行业数据真实准确。

(二) 推动评估立法,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法治评估行业是健全市场经济和完善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当前国家改革的总体形势和资产评估资格管理方式改革的具体要求, 广西资产评估协会力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做好评估立法工作, 加强与评估相关管理部门和其他协会间的沟通和协调, 积极推进评估立法进程;二是要加大对《证券法》等资产评估相关法律修订工作中的沟通力度, 根据改革要求和发展实际, 积极反映行业诉求;三是要持续关注房地产税等有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更好地反映和体现评估作用, 维护公共利益。

(三) 丰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与时俱进。

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市场、新业务, 要求资产评估行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 使其顺应新常态下该行业的变化, 围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等重点服务领域。

(四)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人员素质, 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在评估行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当前, 要结合管理方式改革,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人才的新要求, 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创新力度。一要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进一步完善中评协、地方协会、评估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对地方协会和评估机构人才培养指导和评价力度。从整体层面, 针对评估行业发展需要, 创建人才培养引进新机制, 根据相关改革部署, 探索建立评估师考试、考核、评价新体制,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评估师队伍;二要加强行业人才知识结构更新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广西资产评估机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薪酬分配和晋升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评估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可与广西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积极合作, 除了为社会培养后备人才提供挂岗实习的机会, 促进后备人才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之外, 也可由高等院校承担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别的后续教育工作, 组织开展行业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师资和业务骨干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对行业高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骨干人才以及行业师资的培养力度, 进一步形成发现使用人才、吸引留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良性循环。

摘要:行业的发展不能离开监管。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监管体系以及监管效率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亟须改进的地方。本文以广西资产评估行业为参考对象, 对新常态下全国以及广西评估行业的变化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基于广西资产评估行业监管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资产评估,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国春.借鉴国际成果, 推动中国资产评估创新发展[EB/OL].2015.12.30.

[2]贺邦靖.资产评估市场创新与发展[EB/OL].2015.12.30.

[3]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J].1999.5.

[4]陈金香.关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的研究[J].2007.6.14.

评估监管体系 篇2

为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事故危害,有效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规范和加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工作,特制定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与分级监管制度。

一、前期评估

建立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监测和评估体系,形成特种设备安全预警机制,及时评估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对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

区市场监管局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的日常监测,区市场监管局特设科同时负责全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整理、传递报告和定期发布。

(一)信息收集和报告

1、信息内容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以企业或场所为基本信息收集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监督(定期)检验和作业人员持证信息;

(2)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场所特种设备事故隐患信息;

(3)特种设备事故信息或可能诱发特种设备事故的因素;(4)特种设备投诉举报信息。

2、信息收集

(1)检查检验信息收集制度 区市场监管局特设科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制度,将日常安全监察、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中发现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档案。(2)举报制度

区市场监管局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举报制度,受理特种设备生产

使用单位和其他单位、个人对特种设备违法行为和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的举报。

3、信息报告

建立网络信息报告制度,区市场监管局对发现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及时录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并负责汇总定期报市质监局特设科。

(二)风险评估

1、组织机构

区市场监管局组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评估专家组,负责对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特种设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特种设备风险发生的危害程度,预测特种设备事故动向与趋势,对可能导致重复发生事故的安全风险,提出预警建议。

2、评估标准

下列内容作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评估的主要依据:(1)特种设备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

(2)特种设备安全有关规定以及特种设备事故信息;(3)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

3、评估实施 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例会制度,由专家组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评估会议,对收集到的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完成特种设备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并通报市质监局特设科。必要时应及时召开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会议。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内容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照国家质监总局《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划分标准,重新确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监管级别(A-D类),提出对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处理建议。

区市场监管局特设科应将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结论及时反馈至有关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三)风险预警

1、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Ⅰ级)、较重(Ⅱ级)、严重(Ⅲ级)和特别严重(Ⅳ级)四级。

一般(Ⅰ级):A类单位的一般违法行为; 较重(Ⅱ级):B类单位的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Ⅲ级):C类单位的一般违法行为;

特别严重(Ⅳ级):D类单位的违法行为,重大或情节严重违法行为,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单位的生产使用行为。

2、预警发布

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对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进行研判,分别发出预警。一般预警、较重预警应经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批准,以区市场监管局名义及时向相关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发出警报,并报告区政府和市质监局特设科,由市质监局特设科发布;特别严重预警以市质监局名义发布,发布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的同时应分别向同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一般预警、较重预警、严重预警每季度发布一次,特别严重预警应当及时发布。

预警内容包括存在风险特种设备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单位或场所、预警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发布机关。

特种设备风险预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的方式进行。

二、中期监管

(一)分类标准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分类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设备的危险程度、设备事故隐患情况、违法违规情况以及事故情况,对照国家质监总局《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确定,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

A类单位标准:否决项和重要项均合格,一般项合格率、基本合格率达80%,且近两年内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单位。

B类单位标准:否决项均合格,重要项和一般项合格率、基本合格率达80%,且近两年内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单位。

C类单位标准:否决项均合格,重要项和一般项合格率、基本合格率不低于60%,且近两年内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单位。

D类单位标准:否决项不合格,重要项或一般项合格率、基本合格率低于60%,或近两年内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或一年内存在违法违规记录的单位。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监管类别确定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由区市场监管局具体实施评定。

(二)分类监管

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分类等级,采用相应的监管方式和监察频率。

1、A类单位监管

(1)对A类单位的安全监察频次,除重点监控设备外原则不安排全面检查

(2)发挥A类单位的自觉性,依靠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对特种设备进行监管;

(3)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专业培训、安排自查等方式,对A类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管,督促履行安全责任和义务;

(4)实行安全状况报告制度,A类单位每年报送一次特种设备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2、B类单位监管

(1)对B类单位的安全监察频次,除重点监控设备外原则上全面检查每2年不少于一次;

(2)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院条例》的规定实行正常监管,督促B类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3)采取指导、帮扶措施,解决B类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安全责任,逐步向A类单位提升;

(4)实行安全状况报告制度,B类单位每年报送一次特种设备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5)对安全管理水平明显下降的B类单位予以降级。

3、C类单位监管

(1)对C类单位的安全监察频次,原则上全面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专项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

(2)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院条例》的规定实行正常监管,执行隐患整改挂牌督查督办制度,督促C类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实行安全状况报告制度,C类单位每半年报送一次特种设备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4)对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符合B类单位标准的,予以升级;对安全管理水平明显下降的予以降级。

4、D类单位监管

(1)对D类单位的安全监察频次,除曰常检查外原则上全面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专项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

(2)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实行重点监管,明确专人负责督促D类单位加强管理,执行隐患整改挂牌督查督办制度,按照上限实施行政处罚;

(3)实行安全责任告知制度,通过安全责任告知、安全知识培训、约请谈话等方式,督促D类单位负责人加强安全管理,纠正违法行为;(4)实行黑名单制度,将连续两次监督检查中存在违法行为的D类单位列入“黑名单”,适时向社会进行通报;

(5)实行安全状况报告制度,D类单位每季度报送一次特种设备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6)对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符合C类单位评定标准的,予以升级;情节严重的建议撤销相应许可。

(三)重点监控设备监管

按照分级监管的原则,采取下列措施对重点监控设备加强监管:

1、明确重点监控设备名单,建立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人,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

2、每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

3、及时向区政府、市质监部门以及有关使用单位报告或通报重点监控设备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

(四)专项整治

对有发生群发事故趋势和动向的建议,报市质监局特设科发出预警通报,部署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或专项安全检查。

三、后期处臵

(一)预案演练

区市监局应定期组织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并适时组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演练应当制订包括使用单位、设备、地点、参加人员等内容的方案。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应进行评估、总结,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应急准备

区市监局接到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估的通报后,应密切关注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并按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

(三)预案启动

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向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同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报告,决定启动预案。

(四)应急救援

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部按照各自《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具体领导、指挥特种设备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五)后期总结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区市监局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与分级监管工作的建议,并将事故相关情况纳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信息,加强事故单位安全监管。

四、本制度自201年月日起实行。

评估监管体系 篇3

非常荣幸接到主办方的邀请,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这个议题和大家交流。关于资产评估行业,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已经逐步从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延伸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领域服务。特别是近几年,资产评估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接下来,我想就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谈几点想法。

从发展阶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资产评估行业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的机遇期。资产评估行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资产评估行业通过服务经济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专业队伍日益壮大,评估机构稳步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服务行业和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积淀,财政资金的物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财务管理的扩展。改革开放初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办实体、搞创收,资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1995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但1998年机构改革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绝大部分地方将此项职能划归财政部门,个别地方划归新成立的国资委或者机关事务管理局。2004年,财政部党组决定在行政政法司成立行政资产处,在教科文司成立事业资产处,负责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2006年,财政部以部长令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对行政事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展开全面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资产评估二者不仅发展快,而且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完成了启动、创建工作,下一步如何向进一步规范、深化阶段转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课题。充分借助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资产监管方式的探索。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和配合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行政事业资产的价值评估中,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资产评估报告的作用和效力。2006年,在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时,就专门在两个《办法》中单独设置了“资产评估”一章,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情形、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资产评估机构资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履行的义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把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事项时,就明确要求部门和单位必须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要进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也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需要转让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作为确定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各地财政部门也积极探索,借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切实提高资产监管质量。比如,山东省财政厅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通过中介机构自愿申报与财政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中介机构库,这个中介机构库中就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对入库的中介机构,财政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付费,统一培训,并核发聘书。对入库后自愿退出的,经批准可即时退出。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每两年对入库中介机构年检一次,按入库标准重新审查其入库资格。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产权登记年检和年度资产信息报表资产审计、单位合并、分立、撤销、改制、隶属关系改变和清产核资等情形下的资产价值评估等业务,要由评估机构介入,出具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等,作为财政部门办理有关业务的依据。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发展,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也快速增长。这无疑给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根据财政决算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行政事业资产总量已经达到11.97万亿元。这么大的一块国有资产如何管好,特别是在资产对外出租、处置、转让等环节,加强与资产评估行业的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共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是我们双方都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今天,在座的代表大多是来自资产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和专业评估师,借此机会我想表达几点希望。

一是资产评估机构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需要,大力拓展评估服务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单位合并、分立、清算;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等都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政策动态,更多地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新兴市场提供专业服务,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二是要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房地产,更多地是满足行政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不具有市场因素,但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行为,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就会出现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上述置换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土地性质如何?土地的使用用途是什么?应以什么方法计算行政单位房地产的实时价值和动态评估,实现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等等。因此,希望资产评估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针对行政事业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是要富有专业精神,重视社会责任。资产评估的结果,是国家行政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支撑,其评估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处置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完整。因此,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业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品牌建设,严格执业操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我们财政财务监管工作进行优势互补,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 篇4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法典共分50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联邦监管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包含在第12部分(银行及银行业)和第17部分(商品及证券交易)。该法典每年更新一次并按季度发布更新内容。其中第1-16部分在每年的1月1日更新,第17-27部分在每年的4月1日更新,第28-41部分在每年的7月1日更新,第42-50部分在每年的10月1日更新。

另外,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

(一)美国的银行业监管

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此外,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大多数银行由不止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货币监理署(OCC)隶属美国财政部,1863年国家货币法(National Currency Act of 1863)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国民银行)的职能。货币监理署主要负责对国民银行发放执照并进行监管。具体监管职能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制定并下发有关银行投资、贷款等操作的法规。

联邦储备体系(FED)(下称美联储)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3年设立,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投保的非联储成员州立银行负有主要监管职责,同时对其他投保的银行和储蓄机构负有辅助监管职责。

储蓄机构监管署(OTS)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NCUSIF)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工作报告《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

此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二)美国的证券业监管

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Government Securities Act),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MSRB是自律性组织,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监管职能:

1、《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必须到SEC注册,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

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规定,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

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public Utility Holding Company Act of 1935)规定,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除非豁免,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必须向SEC注册; 一般情况下,注册公司发行和销售证券、购买其他企业的证券、资产以及与其附属机构发生交易等需事先获得SEC的批准;并要遵守报告、薄记等有关规定。

4、《1939年信托合同法》(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赋予SEC监管信托机构的职责。

5、《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公司的职责。

6、《1940年投资咨询师法案》(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咨询师的职责。

浅析高校节能监管体系 篇5

关键词:高校;节能;监管体系

高校是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重任的基地,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消费的大户。随着国内各个高校规模的增大,以及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校园建筑设施量大面广、耗能单位分布分散的条件下,尽管各学校采取了各项节能管理措施,应用了各种节能技术,但是校园建筑整体能耗大、增长快的现状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各个行业都在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各所高校亦都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在校园中大力开展节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风尚。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各项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就需要更加及时、准确,以保证针对性地采取节能措施。因此,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一、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

1.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首先,高校需要从上至下重视节能工作,建立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设立节约型校园建设办公室。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系统要在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办公室领导下,吸收其他高校在绿色建筑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实施总体规划设计及技术咨询,共同组成项目组。

2.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功能要求

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数据管理远程化、动态化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深度化,数据共享高度化,节能对策、决策及评估定量化。

3.节能监管范围

建立覆盖全校所有建筑物的能耗监管系统,主要监管内容包括电能消耗、燃料及热能消耗、水资源消耗。利用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强大管理功能,将校园水、电、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热(供热管网)的消耗和利用效率纳入监管范围。另外,对路灯、集中空调、电梯、重要实验室等重点用能设施纳入监管,根据校园现实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集成到节能监管平台上来,形成一个具有能源监测、控制、管理、评估、预测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化节能网络平台。

4.节能监管系统技术方案

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充分利用校园已经具备的网络资源,采用通用数字计量表具、技术先进可靠的数据转换传输设备、大型数据库及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软件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专家诊断系统支持的综合管理平台。

节能监管要结合校园特点,采取对变配电站低压出线全覆盖计量、对大型公共建筑及能耗强度大的建筑实施分项计量、中小规模且能耗强度小的建筑实施总量计量、实验室等能耗情况特殊的建筑实施专项监管的方案。确保总量计量完整,重点计量精细,分类计量清晰,专项计量到位,分户计量分步实施的目标。

5.校园建筑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建筑设施能源消耗数据统计制度并完成全校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按照校园的建筑分类和规模,制定合理有效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定额管理及收费制度,编制年度能耗统计报告。

对校园过去三年的能源消费账单进行整理,并根据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实测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核准,给出学校现状的能源消费结构、生均能耗指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等基础数据,为今后编制校园的能源消费统计年鉴奠定基础。

每年根据建立的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所得到的能源分类计量和用电分项计量数据,按季、年、月对能源分类计量和用电分项计量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出具各类报表;编制校园的能源消费统计年鉴。

二、校园建筑能源审计

根据校园建筑能耗统计调查,选取校园中几栋高能耗建筑及几栋各类标杆建筑实施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审阅并记录一至三年(以自然年为单位)的能源费用(包括电费、燃气费、水费、燃油费等)账单。通过对能源费用账单的审阅和记录,对建筑物的整体用能情况进行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实际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相关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和审计。结合建筑、暖通空调、照明设备系统的竣工图纸和详细设备清单、运行实测参数分析用能系统能效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实测能耗数据分析,对审计对象的运行管理水平、能源使用效率、能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考察与评价,结合对系统运行参数的监测数据,组织专家对用能系统的能效进行定量评估,节能诊断及对策分析。建筑能源审计依据建筑物的能量平衡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原理、能源成本分析原理、工程经济与环境分析原理以及能源利用系统优化配置原理进行。

三、节能改造

在进行能效审计之后,结合审计结果对校园内高能耗、低能效部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或节能管理改进,从而达到降低校园整体能耗的效果。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原则;必要性;对策

1 有关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2)金融监管的原则。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3)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完善的迫切要求,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规范、实施必要监管,保护国内金融体系,顺利完成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

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1)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①根据我国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界定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尽快建立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解决监管主体混乱的问题,理顺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②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加快金融立法,将金融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监管制度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积,保证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

(2)树立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的双重金融监管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同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优势,维护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将不再是监管的单一目标,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对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在依法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和资源的占用成为实行高效监管的新观念。

(3)利用网络,践行金融电子化监管。实施金融电子化监管对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降低金融监管成本,扩大金融监管范围,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①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全面性。②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管。③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利用金融电子化监管系统使监管过程的大部分工作实现自动化,从而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监管的效益,降低成本。

(4)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①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立对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关注实践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的最高权威地位得到明确;②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在我国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不力、内控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外部监管的情况下,建立内控稽核评价制度显得尤为重要;③修改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金融机构都要适时根据其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内控制度,以动态适应其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5)加强跨境金融监管的合作。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对于跨境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实施监管,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实施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就监管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以及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为了有效监管本国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以及外国银行在本国的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强跨国间的监管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和越来越重要。

上一篇:中间业务逻辑层下一篇:创业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