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监管体系(精选10篇)
信息监管体系 篇1
1 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性、必然性
纵观古今中外, 自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 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社会的“毒瘤”, 并随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乃至审计制度不断发展, 其自身也在不断充实发展。即使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信息监管最严厉的美国, 会计造假、审计造假造成的会计、审计信息失真的丑闻也是屡见不鲜, 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更是将会计、审计信息失真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要资本市场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存在分离, 只要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只要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 这种现象就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间。
从我国看, 会计信息失真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因素, 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利益驱动, 还有从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政绩, 企业领导要政绩, 企业要形象, 到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使违法犯罪有可乘之机等等。“大跃进”浮夸风的教训不能不说是非常深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年年进行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 领导不可谓不重视, 组织不可谓不严密, 检查、处罚力度不可谓不大, 每年战果也不可谓不丰富, 但从总体看,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未见明显改变, 反有逾演逾烈之势。到1996年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要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亲题《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约法三章》, 国务院下发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 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联合制定下发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实施办法, 全国各行各业自下而上层层整顿验收。随后, 会计、审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一系列的审计准则、会计准则陆续出台, 证监会又针对上市公司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信息披露规则、准则, 《会计法》也进行了大的修改, 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措施。
但从实效看, 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信息失真依然严重。从1997年的琼民源、红光到2001年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造假公司的曝光, 牵连出了相关的中天勤、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 也引发社会各界对诚信问题的极大关注。朱:基总理更是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不做假账”, 尽管这四个字只是会计人员最起码的操守底线, 但有时却显得分量很重。
可见, 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关键是如何采取适当地措施来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 有效的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
2 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 加强会计监管力度, 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
随着会计制度日益改革,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包含法律、部门规章、行业自律型规范等内容, 多层次全方位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监管体系/内容/职能
2.1 会计监管体系一: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a.《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会计规章制度
规范会计信息的反映
b.《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会计信息失真等违法、违纪行为处罚
c.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2.2 会计监管体系二:监管部门
a.财政部门:会计工作 (人员) 的主管权、业务监督权、违纪处理权
b.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权、违纪处理权;制定与证券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不受全国大常委会 (立法机构) 和法院的审查, 即使与宪法或其它法律相悖, 机构和个人也无法寻求法院裁决)
c.工商部门:会计帐簿的建立, 会计制度制定等4.税务部门:税务处理情况、纳税情况
2.3 会计监管体系三:执法部门
a.财政部门:单位:行政处罚;责任人:经济处罚, 纪律处分, 会计最重处罚-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b.证监会:上市公司:行政处罚;受害股东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提出民事诉讼的认定权。责任人:行政处分、纪律处分
c.法院:目前为有限介入, 只受理经过证监会正式认定受害股东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提出民事诉讼。其执法职能急需加强
2.4 会计监管体系四:行业自律组织待建立
和完善: (为会计人员) 服务、监督;向有关监管、执法部门反映会计工作中问题, 协调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指导、培训等
2.5 监管体系五:自我监督
a.监事会:检查公司财务。b.独立董事: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督等。c.审计委员会:董事会下设机构, 监督财务报告、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内部控制。d.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企业及其有关部门 (如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 委托, 或政府有关监管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监会) 委托, 进行独立审计, 并发表审计意见。e.财务会计部门:对本单位会计业务进行监督。f.内部审计机构:相对于财务会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会计进行监督
3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还不完善,
对相关责任人的界定还比较模糊, 对违纪、违法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 民事索赔制度急需尽快建立和完善。
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涉及公司的一系列会计工作和诸多部门及诸多人员, 对责任人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明确。目前《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对单位处罚最低三千元, 最高不超过十万元;对责任罚金最低二千元, 最高不超过五万元;最高刑事处罚只有3年。这些处罚与造假者获取的暴利相比, 高悬在头顶的法律之剑, 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怕。
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上, 我国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虽然也无法完全杜绝, 但有一套严厉的处罚制度。违法违规者最怕的并不是刑事诉讼或监管部门的处罚, 而是千百万受骗中小股东提出的民事索赔诉讼。在美国, 违法者一旦染上民事索赔官司, 其下场常常是破产兼身败名裂———不但变得一穷二白, 而且连东山再起的可能性都不再有。小股东的民事索赔诉讼成为美国证券监管的强大力量, 是对证券违法者最具威慑力的重磅炸弹。而在我国, 最高法院宣布“暂不受理”证券民事索赔案, 改为暂只受理虚假陈述案时, 又加入需经证监会认定的前置条件。因此, 当前急需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 加大司法介入的力度。
3.2 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但其
繁重的工作使其难以真正切实做到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做法, 成立会计人员行业自律性组织, 如全国会计师联合会等, 将原属财政部门的部分职交由行业自律性组织来实施, 更为有效。成立行业自律性组织更易贴近会计人员, 更能发挥其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中介作用, 便于听取会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会计人员发自内心的呼声, 真正能够支持、帮助会计人员, 解决会计人员的实际困难, 使会计人员真正有“家”可依。
3.3 企业自我监督体系不完善。应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 更加深入的融入全球市场经济, 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只要是市场经济, 只要资本市场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依然存在分离, 只要是相关人员目标存在差异, 只要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只要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 只要是有利可图有空可钻,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这种现象就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间, 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只有不断采取措施来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 加大会计监管力度, 才能有效的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 使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远远超过造假收益, 从而推动企业严格遵循会计准则, 使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成为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 重树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张珮.会计信息监管体系的完善[J].统计与决策, 2003-10-25.
[2]王义华.关于我国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J].广西会计, 2003-12-15.
信息监管体系 篇2
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今年来,柳江县工商局随着信息化数据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营造企业诚信良好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柳江县辖区企业100%已实现信用分类高效监管,执法人员均按照企业风险度和信用等级周期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有效提高柳江县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商意识。
一是落实制度规范化。为确保企业信用分类工作开展高效可行,柳江县工商局制定并执行了《柳江县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试行办法》、《柳江县工商局关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使企业数据采集、监管和服务等工作均做到准确、及时和有效,形成了基层执法人员日常监管工作制度化的新模式。
二是实现数据信息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柳江县工商局按照各负其责的原则开展企业信用数据采集工作,即登记人员负责注册信息录入,执法人员负责监管及数据录入,办公室人员负责信息公开服务,其它商标广告、消费投诉、奖惩等综合信息由相关内勤人员负责,将企业各类综合信息时实不断的录入红盾综合信息业务软件。通过业务软件的警示 功能,对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警示,执法人员依据警示系统生成的待办事宜,开展相应监管和服务工作。
三是开展监管效能化。柳江县工商局依据企业经营状况、行业风险和是否重点经营区域等标准,通过红盾综合信息系统将辖区企业进行A、B、C、D等类别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各工商所合理调配监管力量、划分监管网格,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检查行动,对企业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实行全过程监管,执法人员能随时准确掌握企业信用状况的同时,充分实现对全县企业执行差别式的监管,有效提高监管提质增效。
四是评价结果社会化。通过对企业信用的定期综合评价,柳江县工商局依照《信息公开条例》,将企业评价结果及相关可公开项目,通过合法的渠道,向柳江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相关政策奖励评价单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信息公开网站、工业园区等地加大公示力度,实现企业信用自律,提高企业诚信的意识。
据统计,截止2012年3月17日,柳江县共拥有企业2267家,其中,A类企业2217家、B类企业14家、C类企业24家,D类企业12家。今年,共向政府提交26户企业信用数据,其中3户为B类以下失信企业,直接影响给予表彰奖励的决定。此外,柳江县工商局经过清理2011企业经营行为,已对213户严重失信的D类企业,采取了吊销等行政 处罚措施、清退出市场,为构建柳江县社会诚信体系、净化企业经营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作者单位:柳江县工商局 作者及责任编辑:杨臣
签发领导:覃炳表 联系电话:07727212137
浅析高校节能监管体系 篇3
关键词:高校;节能;监管体系
高校是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重任的基地,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消费的大户。随着国内各个高校规模的增大,以及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校园建筑设施量大面广、耗能单位分布分散的条件下,尽管各学校采取了各项节能管理措施,应用了各种节能技术,但是校园建筑整体能耗大、增长快的现状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各个行业都在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各所高校亦都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在校园中大力开展节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风尚。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各项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就需要更加及时、准确,以保证针对性地采取节能措施。因此,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一、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
1.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首先,高校需要从上至下重视节能工作,建立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设立节约型校园建设办公室。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系统要在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办公室领导下,吸收其他高校在绿色建筑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实施总体规划设计及技术咨询,共同组成项目组。
2.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功能要求
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数据管理远程化、动态化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深度化,数据共享高度化,节能对策、决策及评估定量化。
3.节能监管范围
建立覆盖全校所有建筑物的能耗监管系统,主要监管内容包括电能消耗、燃料及热能消耗、水资源消耗。利用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强大管理功能,将校园水、电、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热(供热管网)的消耗和利用效率纳入监管范围。另外,对路灯、集中空调、电梯、重要实验室等重点用能设施纳入监管,根据校园现实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集成到节能监管平台上来,形成一个具有能源监测、控制、管理、评估、预测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化节能网络平台。
4.节能监管系统技术方案
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充分利用校园已经具备的网络资源,采用通用数字计量表具、技术先进可靠的数据转换传输设备、大型数据库及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软件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专家诊断系统支持的综合管理平台。
节能监管要结合校园特点,采取对变配电站低压出线全覆盖计量、对大型公共建筑及能耗强度大的建筑实施分项计量、中小规模且能耗强度小的建筑实施总量计量、实验室等能耗情况特殊的建筑实施专项监管的方案。确保总量计量完整,重点计量精细,分类计量清晰,专项计量到位,分户计量分步实施的目标。
5.校园建筑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建筑设施能源消耗数据统计制度并完成全校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按照校园的建筑分类和规模,制定合理有效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定额管理及收费制度,编制年度能耗统计报告。
对校园过去三年的能源消费账单进行整理,并根据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实测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核准,给出学校现状的能源消费结构、生均能耗指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等基础数据,为今后编制校园的能源消费统计年鉴奠定基础。
每年根据建立的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所得到的能源分类计量和用电分项计量数据,按季、年、月对能源分类计量和用电分项计量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出具各类报表;编制校园的能源消费统计年鉴。
二、校园建筑能源审计
根据校园建筑能耗统计调查,选取校园中几栋高能耗建筑及几栋各类标杆建筑实施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审阅并记录一至三年(以自然年为单位)的能源费用(包括电费、燃气费、水费、燃油费等)账单。通过对能源费用账单的审阅和记录,对建筑物的整体用能情况进行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实际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相关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和审计。结合建筑、暖通空调、照明设备系统的竣工图纸和详细设备清单、运行实测参数分析用能系统能效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实测能耗数据分析,对审计对象的运行管理水平、能源使用效率、能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考察与评价,结合对系统运行参数的监测数据,组织专家对用能系统的能效进行定量评估,节能诊断及对策分析。建筑能源审计依据建筑物的能量平衡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原理、能源成本分析原理、工程经济与环境分析原理以及能源利用系统优化配置原理进行。
三、节能改造
在进行能效审计之后,结合审计结果对校园内高能耗、低能效部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或节能管理改进,从而达到降低校园整体能耗的效果。
信息监管体系 篇4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必要性
信息披露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流的源头,这一源头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投资者可获得信息的总集,直接约束着投资者可利用的信息集。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产生的负外部性,提高正外部性,对证券市场信息质量提升和投资者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披露监管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透明度。
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新兴+转轨”的双重属性,信息流通不畅,内幕交易盛行,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内部人通过信息优势攫取超额收益的现象相当普遍。信息披露主体的选择性披露、择优及延迟偏好等主观操纵行为是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信息披露监管就是要保障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打击不合规的信息披露行为,通过强制力来维护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信息在所有投资者之间均匀分布,改善信息在普通投资者和内部人之间非对称性情况。
(二)信息披露监管可以减少缺乏敏感性信息指引所引发的滞后性。
在证券市场,股价异动往往与上市公司敏感性信息密切相联。目前,许多发达市场已经建立并实施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有益补充,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都已建立价格敏感信息披露制度指南,从而对上市公司披露敏感性信息进行规范。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制度中价格敏感性规则在《证券法》、《上市规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均有体现,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缺乏配套制度和后续动态监督,从而导致信息披露监管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中国证券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措施。
(三)信息披露监管可以减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仍把信息披露看做是一种额外负担,主动或自愿披露动力缺乏,信息披露缺乏严格的规范体系。当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时,信息披露主体在信息披露的时间上、内容上及对象的选择上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而当信息披露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时,信息披露过程中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减少,但法规与监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四)信息披露监管可以提高市场效率和资金再配置效率。
资金的再配置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证券市场上货币资金运动的根源。信息效率是实现有效的资金再配置的基本条件,信息效率越高,资金再配置的效率也就越高。信息供给不足,导致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通过其他渠道搜集信息,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信息不均衡将降低证券市场效率,从而降低资本配置效率。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有助于维护公平的信息披露规则,保障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降低信息披露中的各种主观操纵行为,保证所有投资者公平获得信息的权利,从而有助于市场信息效率及资金再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多层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建设
我国已建立了包括中国证监会、证监会派出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等分工协调监管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我国的监管体系与监管框架具有多层次性,基于此,证监会应从宏观方面执行监管职能,而将具体的日常资本市场管理与协调工作交由沪深证券交易所负责,从而有效发挥两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职能,具体有关内部控制监管建议如下:
(一)通过法规监管逐步推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环境还处于建设阶段,没有独立鉴证支持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因此,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在资本市场中的功效,监管部门应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进度,培育我国内部控制的鉴证服务市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快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建设。
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是实现高质量信息披露的根本前提,2008年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的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提供了基础标准,对评价和审计的依据、范围、结论、流程、披露、报告名称等方面在以往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优化进而统一,因而应在今后监管过程中要求企业以此作为评价和审计标准,同时舍弃其他标准,包括上交所公司内控指引、深交所公司内控指引、美国COSO报告、英国Turnbull报告等,从而增强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与相关性。
(三)细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从近几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中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披露还比较杂乱,各个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巨大差异,不利于市场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识别。细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成为监管部门应立刻着手的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虽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但是相关规定还不够细化,需要进一步的操作指南来指导上市公司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得以落实。例如,内控评价报告的格式是使用纯文字描述还是表格加文字附注,是长式披露还是短式披露,以及披露的位置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是“财务报告”后,抑或单独作为一节披露以示其重要性等等。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追责机制。
健全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应该具备完善的信息披露追责机制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利不受侵害,或者在其受到损害时可以主张赔偿。在西方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行政追责和民事诉讼案例。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仅强调了对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处罚,而没有包括广义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人,同时对民事处罚尚无细则,这就造成广大中小投资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无处得到相应赔偿。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内控信息披露追责机制,具体包括:1.对已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披露制度的企业采取通报表扬等激励措施,增强其自愿披露更多有实质内容的内控信息的动力;对内控信息披露不合规等行为予以批评、罚款、停市等处罚手段。2.加快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立法,相关司法机构应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以保障中小投资者的集体诉讼权。3.真正落实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人的违规责任追究,不仅追究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人的信息披露违规责任,同时对中介机构信息披露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司法处罚。4.实行信息披露赔偿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出现重大失误,中小投资者有权要求获得赔偿。
三、改进中介机构尽责机制,提高行业监督水平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是指为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中,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信用评级公司等专业性中介机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督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证监会处于最高层级的监管地位,而证券交易所始终是一线监管部门,同时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构成的市场中介机构配合证券交易所直接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负有保证其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职责,因此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成为了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力助手。为了有效发挥中介机构实现证券监督的职能,必须通过改进其尽责机制才能达到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效果,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一)强化中介机构的证券市场监督职能,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透明度水平。
按照行业统一的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应勤勉尽责,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文件资料、实物资产、数据资源进行认真地检查与核实,从而一方面合理保证鉴证意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有效地履行对上市公司的受托责任和对利益相关者的服务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实际上在监管机构之外起到了一种间接监管的作用,弥补了政府监管在效率及专业性上的欠缺。
(二)增强中介机构的执业独立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审计职能。
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作为面向上市公司开展的新兴法定业务,也是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直接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独立性大打折扣,建议在相关法规规范中强化规定:上市公司统一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通过招标方式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同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但不得同时为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咨询和内部控制评价业务;不得收取除经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批准的审计费用以外的其他费用;会计师事务所中为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项目经理应定期轮换;会计师事务所为同一家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服务期不应超过五年。
(三)构建有效的中介机构监督体系,更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构建有效的中介机构监督体系,不仅反映为强化中介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督职能,由于中介机构担负着重要的鉴证职责,因此还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具体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监管,并辅以行业自律,同时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管体系中的主体与客体、权利与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中介机构监管体系。
(四)建立中介机构信息质量评价制度和声誉机制。
餐橱垃圾监管体系 篇5
25、监管形式:
合同监管: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按照招标合同约定对收运、处置单位进行合同监管,市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废弃食用油脂处置单位进行监管;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本区域餐厨垃圾收运单位、厨余垃圾处置单位实行监管;
日常监管: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并协同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对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置的全过程进行日常执法监察;市容协管员队伍协助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运、处置单位实施日常监察,发现违规行为及时通知专业管理部门;环保、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按照其职责进行执法监管;
诚信监管: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单位建立诚信监管档案管理,将日常监管和合同监管情况列入诚信监管档案,对违规行为实行记分管理。
监管部门
柳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市容环卫局)是本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单位监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指导,以及负责对废弃食用油脂处置单位进行监管,并建立监管档案;
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餐厨垃圾收运单位以及厨余垃圾处置单位的监管工作,并建立监管档案,每季度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上报收运处置单位监管档案汇总表。
监管内容:
收运单位:
收运作业规范:包括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工具是否保持整洁和完好状态; 收运记录台帐:包括收运联单、统计台帐、数据上报情况等;
规范处置:是否运往规定单位处置。
处置单位:
规范处置:处置工艺、产品品质、设施规范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环保措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符合环保有关标准;
信息监管体系 篇6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药、兽药和各类重金属残留,过量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细菌含量超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塑化剂、地沟油等问题接连不断,这些问题涉及到食品链的各个环节,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严重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忧虑,而且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急需找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监管部门多,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从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来看,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深入人们的生活,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总结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发现要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需要从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入手,将信息化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监管, 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方法的不足。
将信息化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 我国已经在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建立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和应用基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发达国家在某些种类的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这些信息化的应用成效显著,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总结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 发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食品供应链延长,风险增加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食品供应链拉长,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 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相当复杂。 食品供应链中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影响,食品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受污染,就会沿着供应链向下扩散,造成大范围的风险,进而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供应链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载体。
2.2 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缺乏方便的食品质量信息交流和共享途径,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已规定,我国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的统一公布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度,整合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进而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但是从现在看来,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无法及时方便地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2.3 多部门分段监管协调能力差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农业部负责监管初级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流通环节;食品餐饮消费领域由卫生部进行监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作为协调机构,负责履行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责任事故等职能。 分段监管制度使得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造成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不力。
2.4 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9 年6 月1 日正式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在法律上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作出了统一的规定, 但是鉴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它依然有其不足之处。 如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查处,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是亡羊补牢式的管理,而忽略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预防工作。 《食品安全法》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可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执行难的问题。
2.5 民众参与意识不强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食品是否安全日益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低;消费者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或监督渠道不顺畅,使消费者失去监督动力,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时维权意识淡薄, 最终导致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不强。
2.6 标准技术落后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完善, 有些标准很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的食品安全要求。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 无法快速方便地检测现在食品中越来越多的添加剂和化学制剂。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偏低,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食品安全标准比例仅为23%,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标准高出美国数倍,我国的原料奶含菌量标准为200 万个/ ml,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设计
通过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认真分析, 明确关系食品安全的各环节经营主体, 他们与政府和社会共同组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 同时,需要开发多个管理信息系统,供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使用, 各参与主体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系统进行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快速查询和有效监督。 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是信息应用体系的基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监管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数据,供用户查询使用,实现信息共享。 另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使监管更加高效、方便。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如图1 所示。
3.1 食品安全监管参与主体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根据2009 年颁布实施的 《 食品安全法 》,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 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食品经营主体,包括种植者、养殖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店、超市和餐饮企业等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并接受社会监督,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
消费者、新闻媒体、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可以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起到宣传普及的作用,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举报违法行为,也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2 食品安全监管应用系统设计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需要开发多个管理信息系统, 在这些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1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 2食品安全监管应急处理系统。3食品安全监管可追溯系统。 4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系统。5种植/ 养殖监管系统。 6食品加工监管系统。 7食品物流监管系统。 8餐饮/ 销售监管系统。 相关经营主体可以利用各自对应的系统获取相应环节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标准, 以便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营活动,同时,按照规定,向系统中录入信息,作为食品追溯和查询的依据。
3.2.1 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
预警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现象, 对异常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其发展趋势,发出相应警示信号, 通过提供警示信息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预防性的应对策略。 试想,如果存在这样一个预警系统,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发生之前就被处理和解决了。
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包含3 个模块:预警信息管理模块、预警分析模块和预警反应模块,3 个模块缺一不可。 其中,预警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来自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日常检查和专项治理、食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自我检查、 群众和社会组织媒体等的监督举报等相关资料。 预警分析模块根据预警信息管理模块提供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输出分析结果。 预警反应模块依据预警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确定食品是否出现安全问题,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立即做出预警反应。
3.2.2 食品安全监管应急处理系统
在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发出预警或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应急处理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诊断和分析,找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较少发生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应急预案,则可以迅速召集相关专家与政府部门共同商讨对策,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包含5 个模块: 问题食品样本收集模块、快速诊断模块、趋势分析模块、决策指挥模块和新闻发布模块。 问题食品样本收集模块是对出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样本收集, 以备检测。 快速诊断模块是对收集的问题食品样本快速检测,以便了解问题所在。 趋势分析模块是对已经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决策指挥模块是该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政府部门是该战场的指挥官,全权负责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工作。 新闻发布模块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情况,消除人们的恐慌。 在2008 年的 “三鹿奶粉”事件中,早在3 月份就有群众、专家提出三鹿奶粉有问题,但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如果当时应急处理系统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利用应急预案,就不会酿成巨大的悲剧。
3.2.3 食品安全监管可追溯系统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关键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信息进行溯源或追踪,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为有资格的机构提供溯源相关信息。 国外立法经验表明,完善的食品信息追溯制度能够保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能迅速查出问题根源, 将事故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一个基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系统,从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论在食品链的哪个环节,向上向下都能跟踪查找到涉及食品企业、食品的信息。 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迅速查找到问题出现的源头,以便采取食品召回或其他措施,避免问题的扩散。
3.2.4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系统
该系统能有效解决“分段监管”体制下,检测资源信息分割、部门间重复抽检、结论交叉等现象,能够将各监管部门在监测和日常监管中积累的海量数据有效整合, 实现相互沟通和信息共享,具备强大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实时共享、综合分析、风险分析预警等功能。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系统包括食品企业信息模块、 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模块、用户讨论模块、食品安全信息检索模块和食品安全教育模块等5 个模块。 食品企业信息模块包含食品企业的食品经营范围、信用记录等信息。 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模块包含监管部门对食品的日常检测和专项治理中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予以公布。 用户讨论模块用于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参与到有关食品安全的交流讨论中来。 食品安全信息检索模块是方便用户检索其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教育模块是政府对社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让社会加深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激发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5 种植/ 养殖监管系统
这是种植者和养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 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生产过程安全检查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和重大疫病记录模块。 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农药/ 兽药标准与法规、饲料标准与法规、环境标准与法规等。 生产过程安全检查模块包含农药/ 兽药安全检查、饲料安全检查、环境安全检查等。 标识管理包含进行电子标签编码。 档案管理包含幼苗/ 幼雏来源记录、最终销售记录。
3.2.6 食品加工监管系统
食品加工安全监管系统对象是食品加工企业, 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加工过程安全检查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 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检测标准与法规、环境标准与法规等。加工过程安全检查模块包含原料安全检查、环境安全检查、成品安全检查等。 标识管理包含食品电子标签。 档案管理包含原料来源记录、加工过程记录、成品仓储记录。
3.2.7 食品物流监管系统
食品物流安全监管系统使用对象为食品物流企业, 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安全检测模块、标识管理模块和档案管理模块。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运输标准与法规、仓储标准与法规。 安全检测模块包含运输安全检查、仓储安全检测。 标识管理模块包含食品电子标签管理。 档案管理模块包含食品运输记录、食品仓储记录。
3.2.8 餐饮/ 销售监管系统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是餐饮企业、超市、商店等,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安全检测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和档案查询模块等。 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食品储存标准与法规、烹饪标准与法规、 环境标准与法规等。 安全检测模块包含食品安全检测、烹饪安全检测、环境安全检测等。 标识管理主要是条形码管理。 档案管理包含食品储存记录、食品销售记录。 档案查询模块包含种植/ 养殖档案查询、加工过程档案查询、销售档案查询。
将这8 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集成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
3.3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由通信网络、交换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存储组成。 通信网络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政务网,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通信服务。 交换中心对网络上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给政府、食品经营者、社会提供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实现信息的网络共享。 数据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全面、集中、主动并有效地管理和优化食品安全监管IT基础架构,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高水平的可管理性、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保障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服务的及时提供。 数据存储是数据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或加工过程中需要查找的信息。数据以某种格式记录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
3.4 食品安全监管数据支撑系统设计
食品安全监管数据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 企业信用数据库和安全标准数据库。 监管数据库包括企业信用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 企业信用数据库反映了企业有关食品安全的信用记录。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储存了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颁布的食品安全标准。 法律法规数据库包含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 企业信用数据库存储了各食品经营企业自注册以来其食品安全经营过程中所有的信用记录数据,包括奖惩记录、违规处罚记录、各种检测结果记录等。 安全标准数据库储存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类标准数据,供平台使用者调取查询。
3.5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主要有GPS、RFID、条形码、二维码、微博、微信等。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提供食品及食品运输车辆的定位、 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附有电子标签的牲畜进行身份识别,电子标签上存储大量信息,便于追踪。 条形码和二维码都能标出食品信息,包括食品名称、制造厂家、生产日期等,两者的区别是二维码存储的信息容量更大,并且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组成,条形码只能存储数字。 微博和微信都是当前很热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用户数量庞大,可以作为政府与广大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消费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获取相关信息,向政府反映食品安全问题。
4总结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错综复杂,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有利于厘清各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提高监管的效率;有利于企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政策,促进自我约束和管理;有利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行业动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合理选择安全食品,最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现已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可以弥补传统监管方法的不足,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本文设计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以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有指导作用。
信息监管体系 篇7
质量、信用、信任是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紧密关联的要素。质量信用需要以持续高质量为前提; 质量信任以顾客信任为前提;没有持续的高质量就没有质量信用,没有质量信用就无法赢得顾客的信任。因此,质量信用是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市场基础[1,2]。我国的质量信用体系,是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 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3]。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是提升我国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质监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高度重视企业质量信用建设,采集企业的许可证、监督检查、良好信用等数据信息。但是,这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通常保存于各级质监部门,目前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渠道有限,公众需要通过特定方式向质监部门咨询才能获取到所需的信息,极其不便。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崛起[4,5],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广泛,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应用和创新。其中近期迅猛发展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像智能识别及信息获取技术,以其操控的简洁化、 人性化特征深受用户关注,并代表了人机智能交互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研究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直接扫描商品条码这一公众最易获取的涉企图像数据信息,进而了解最新、最权威的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名牌产品、监督抽查等信息,符合探索为民服务新模式、新方法的要求。
2福建质监企业质量信用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金质工程”的稳步推进, 福建省质监局建设了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 一、 二期 )、福建名牌产品专家评价系统、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系统等业务系统,形成了行政许可、监督抽查、 名牌评价等一系列涉企业务数据,其中包含有大量公众关心的企业质量信用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分散于各个业务系统之中,想要完整地了解一家企业在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质量信用情况需要登录不同系统、查询不同业务类别。
福建质监企业质量信用体系构建正是通过将质监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根据业务监管及数据发布的需要,将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共享,构建福建质监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根据质监数据特点,搭建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立数据抽取及更新机制,形成福建质监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包含企业基本信息、企业资质信息、注册登记信息、 良好信用信息、专项检查信息、警示信息等六类数据。 详见表1。
3基于商品条码智能识别的信用信息推送系统建设
福建质监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基于商品条码智能识别信用信息推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系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利用图像读取、识别功能,扫描识别商品的条码数据信息,整合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通信功能,与后端建立的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查询商品的生产企业信息, 进而获取该企业的质量信用数据信息。通过质量信用信息,公众可便捷地了解该商品及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许可获证、良好资质、抽检情况等信息。
系统体系采用三层架构:表现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
(1) 表现层:移动智能终端负责采集用户扫描的条码图像数据,经自动匹配生产企业的厂商识别码, 并将识别后的查询指令发送给应用服务层,并最终将应用服务层返回的结果展现给用户。
(2) 应用服务层:对表现层提出的用户查询指令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如查询、筛选、汇总用户所需的数据等,并将结果返回表现层。
(3) 数据服务层:对系统所需的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为:
(1) 通过Camera组件调取用户移动智能终端的摄像头设备;异步监听接口监测摄像头是否已获取商品条码图像;通过Bar Code组件对商品条形码图像进行条码解析,获取条码所图像代表的数据信息。
(2) 通过Http通信模块将生产企业的条码数据利用移动互联网发送给服务器端进行解析、匹配。
(3) 数据应用服务层依据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条码数据进行查询、筛选、汇总等操作,并将最终结果数据返回给用户的移动智能终端。
(4) 移动智能终端展示数据查询服务器返回的生产企业信息,并将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分类展示给用户。
(5) 若用户无法扫描条形码数据,可通过系统的手工输入企业名称信息等条件进行企业质量信用数据查询。
(6) 用户通过系统查询有效期内的福建名牌产品信息数据、政府质量奖企业数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信息数据、监督抽查信息数据等涉企信用数据。
系统在移动终端的展示界面如图1~4所示。
4应用展望
将图像智能识别技术与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相结合,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数据传输,搭建质量信息发布的新模式,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并将其运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查询中。同时,通过质量信用数据的及时公开发布,让公众主动参与到监管中,符合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构建诚信社会的要求。
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务信息数据资源整合的进一步推进,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和拓展,今后可以利用本文研究取得的成果,拓展应用范围和渠道:一是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未来几年,随着福建省级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系统能够调用更加丰富的数据信息,除了质监业务数据外,系统有望向公众提供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内容。二是拓展现有的投诉举报渠道。 系统未来可以和福建省“12365”处置举报指挥系统相关联,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投诉举报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对不法或不合格产品向监督执法部门做出投诉举报。
摘要:通过开展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条码识别质量信用信息推送系统”的研究,构建面向公众的福建省质监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实时展示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平台技术、图像识别、数据库检索等,实现商品条码数据与生产企业数据的智能匹配、企业质量信用体系数据的智能检索、发布与交互。
关键词:商品条码,质量信用,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高永超,王慧涛,梁厚广.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1(04):59-64.
[2]张业,周钢,韩雪.基于实名制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应用技术初探[J].标准科学,2014(06):87-91.
[3]《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起草工作小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16-20.
[4]王欣.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40-41.
土地监管制度反思与监管体系重构 篇8
土地监管的作用不是为解决违法违规问题, 而是应该参与土地管理工作全过程, 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另一方面土地监管体系的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该文在分析我国土地监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索提出包括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公众参与、教育培训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土地监管体系, 按照依法、可操作、系统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完善。
1 土地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在土地监管机制建设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 总结不少成功经验,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既有机制建设本身的问题, 也有机制落实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内部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中的弊端, 也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
1.1 土地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多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土地监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并非由一个部门可以直接完成,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但实际上存在职能部门条块分割, 缺少配合和沟通, 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 在文件中多提到多部门联动,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二是对基层政府的考核机制也不够健全, 土地监管的力度不大, 各级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与有效监管的选择中更易于选择前者, 并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和共识。
1.2 土地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真正从事土地监管工作的人员非常有限, 往往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很难组织有效的力量行动。特别是基层土地执法人员隶属于当地国土部门, 除监管工作外往往还承担大量的相关工作, 面对土地监管提出的不同要求, 执法监察工作力不从心。有的执法监察人员在编不在岗, 被借调做其他工作, 因人员配备不齐, 导致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受到影响;同时用于监管的车辆等装备有限, 使动态巡查等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1.3 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土地利用形势
目前, 土地监管多采用卫片和遥感监测的方法, 卫片执法客观、准确, 但受监测成本、监测条件等因素制约, 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容易造成农村、小乡镇等相对落后的潜在快速城市化边缘区域成为土地监测的盲点。遥感监测的周期性又导致监测滞后, 而且只有在形成违法事实后才能监测到, 不能达到事前监督、及时纠正的效果。
1.4 土地监管范围不全面
从土地监管范围来看, 面对日益复杂的土地管理形势, 监管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多将重点设置在耕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指标上, 而对土地管理的重要部分如生态用地等则重视不够。同时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建设用地也未得到有效监管。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增长, 存在大量的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及民生工程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的现象。
2 土地监管体系构建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其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与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 完善土地监督体系。
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土地监管的思想灵魂, 是土地监管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具有较好的明示作用、预防作用和校正作用。因此, 对于土地监管来说, 有效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就十分重要。
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 既具有自然资源属性, 又具有资产属性, 目前土地管理依据的最高法律是《土地管理法》, 从立法目的层面看主要是确立了保护耕地和推进国有土地使用群制度改革这两大目标[5], 这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6]是不相适应的。因此, 应尽快出台土地根本法律《土地法》, 构建良好的土地管理的法制环境。土地法是财产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统一, 既是以土地为客体的独立专门法律, 同时又是广泛涉及诸多民事权利和政府管理职权的综合性法律。与《土地法》相应的一系列职能法规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陆续制订与颁布,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法》《土地产权法》《征地法》和《农用地保护法》等[3]。同时, 为保证法律能有效实施, 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应配套制定, 如土地产权登记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集体土地流转条例、土地节约集约条例、生态用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2.2 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土地监管工作的保障。土地监管属于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土地监管的主体包括土地监管的机构和社会公众。土地监管机构主要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中央和地方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土地主管部门设置的专项职能机构。从对土地资源利用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的监管职能方面讲, 现行组织形式难以达到土地监管的目标。
建设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应突破现有的以政府、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土地督察机构组成的结构形式, 纵向突出现有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和权责, 横向上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 形成一个纵向上从中央到地方, 横向上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制约的监管网络, 组成组织严密、信息畅通、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土地监管体系, 特别是有效发挥基层土地监管单位的积极作用, 才能有效保证土地监管的实效性。
2.3 强化公众参与体系
公众参与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 是一种让社会上多数人能够参与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决策工程中的方法和途径。社会公众作为土地使用者, 是土地监管主体的一部分, 公众参与体系成为土地监管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监管工作中, 要强化公众参与体系,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有效发挥公众参与体系的重要作用。
土地监管的范围很广, 涉及利益群体很多, 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 是土地的最直接使用者, 对土地使用情况有最直接的感知, 对土地信息的获取有大的优势, 公众的参与将给土地监管带来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设立网站论坛、上访者接待窗口、投诉热线、电子邮件、广播电视媒介等多种方式, 获取最快、最真的信息。另外, 可以根据行政区本身特点, 以市域或县域为基本单位, 鼓励公民参与的社会监督, 号召社会上的律师组织、评估机构、会计公司和公证机关等组成一个独立而且专业的机构———土地监督联盟,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 搭建信息平台, 设立问题论坛, 积极引导网上发帖咨询。
2.4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土地监管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快, 城镇经济日益发展, 土地价值日益显化, 刺激了土地违法者趋利的欲望, 土地违法违规活动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很多不法分子钻法律法规的空子,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想尽办法造假, 这就为土地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土地监管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地完善法规政策, 不断地提高预防、发现、侦破水平, 借用高科技手段、高科技产品, 发挥土地监管作用。
教育培训体系承担了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功能, 一方面, 让土地执法者和土地使用者能够知法、懂法, 土地执法者能够依法执法, 土地使用者能够依法行事, 社会公众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对新的土地监管方法、新的土地监管理论进行普及、培训, 不断提高土地执法者的执法能力, 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 不断壮大土地执法队伍, 为土地监管培养生力军。
2.5 优化技术方法体系
合理高效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土地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一方面, 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 传统工作方法的优势仍然存在, 只有优化组合, 才能有效发挥各种技术方法的作用。
土地监管技术方法体系既要包括现有先进科学技术, 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监管网络, 扩大土地监管范围和力度, 也要继续发挥传统巡查方法作用, 落实巡查责任, 发挥信息员、监察员及群众举报的日常监督作用, 同时合理应用好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功能, 大力推进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但基于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和缓解。从宏观层面来看, 有效监管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该文从土地监管体系建设着手, 提出包括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公众参与、教育培训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土地监管体系。
关键词:土地监管,制度反思,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黄晓峰, 陈英存.对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经济学思考[J].土地市场, 2007 (9) :45-48.
[2]阮兴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市场化—基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分析[J].社科纵横, 2014, 29 (3) :41-43.
[3]郑晓俐.立法角度浅析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思路[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1) :122-125.
[4]王灵慧.土地监管的制度缺陷和创新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4 (3) :164-165.
[5]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 (7) :15-20.
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会计监管体系 篇9
关键词:监管者,会计监管体系,会计信息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必须加大会计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从监督、管理方面入手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监管体系现状
我国会计监管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充分揭示了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我国会计监管体系尚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尤其不能满足“入世”以后与国际惯例趋同的需要。总体而言, 我国会计监管体系尚存在不足。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会计监管体系配套的法律不完善, 相关法律对会计造假惩治不力, 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未及时出台,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原则, 但现有法律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 致使投资者的损失实际上得不到补偿, 即使在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方面, 其处罚力度同样显得不足。同时, 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 由于部门立法、部门分割、有关措施缺乏联系, 有些地方存在遗漏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致使监管部门有时难以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二) 监管关系不明晰。
治理结构缺陷导致监管关系不明晰。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 国有股占有绝大比例, 国有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都是国有产权的代表, 但又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的状态。就内部监控体系而言, 国有企业虽按照规定设置了审计委员会, 但由于其缺乏独立性,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受到国有企业改革实际进展的约束, 我们很难严格区分谁是国有资产的委托人, 谁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因此,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有者缺位”问题, 在监管体系中则往往出现监管委托人与被监管人合一的现象。加之注册会计师及其组织的市场地位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其监管对象, 在相应的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 其监管难免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合谋, 最终导致大范围的会计失真。
二、监管者对会计监管体系的影响
(一)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监管体系的影响。
目前, 上市公司中同时出现了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局面。当原有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时, 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缺陷。但目前多数监事会运作不规范, 从监事会主席到监事都是由上市公司领导人担任, 这种监事会在监督上缺乏权威性。而在工作内容上,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经营运作、财务状况及决策执行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这种类型的监事会很难发挥监督作用。除此之外, 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 可能会对揭示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所顾忌。在这种氛围中, 内部审计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
(二) 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对监管体系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制度自恢复和重建以来, 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断壮大, 职业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现行体制下的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严重缺陷, 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既是被审计者, 又是决定审计机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的委托者;另一方面审计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被审计者, 如果审计结果不能满足被审计者的需要, 审计者就面临被解聘的风险。加上审计市场供需不平衡, 这就造成事务所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提供增值服务。同时, 由于审计收费较低, 必须依靠审计数量来增加收入, 而注册会计师客户数量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关系及其审计结果是否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需要, 以至于有些注册会计师可以毫不负责地对严重失实的会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 政府监管对监管体系的影响。
会计法明确了财政部门为会计主管部门, 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检查权。财政部在会计监管方面主要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及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认定等。但由于财政部既是准则制定机构, 又是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者, 在准则制定中的角色冲突问题, 使人们质疑使用会计准则界定的会计信息能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相关者, 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此外, 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审计部门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利益的目的, 不但不依法监管企业的经济活动, 而且有意偏袒企业的会计舞弊现象, 有时甚至直接授意下属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也缺乏力度, 从查处情况看, 其行政处罚多于经济处罚, 没有完善对投资者进行民事赔偿的责任制度。这就导致了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虚假财务报告来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三、会计监管的强化
(一) 建立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
从目前的审计组织体系来看, 国家审计效果显著、社会审计监督乏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事实上, 内部监督部门是最直接的监管组织, 内部监管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如果能真正发挥作用, 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极大提高监管效果。当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权威性、社会审计的专业性和内部审计的便捷性, 建立企业资信档案, 实现信息共享, 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节约监管成本。可由审计实务界的精英人物与会计、经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公众代表组成独立的会计监管委员会, 参与相关法规的制定、行业重大事务的决策并负责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督工作。
(二) 加强政府监管的主导作用。
首先, 切实转变监管理念。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 应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目标。其次, 重视协调监管。相互协调监管, 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又便于证券监管和其他有关部门发现违法线索, 堵塞执法死角, 从而使证券市场得到更有效地监管。再次, 增强监管力量。增强监管力量既包括增加监管人员数量, 也包括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监管实践表明, 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是当务之急。最后, 依法监管并提高监管透明度。证监会应依法实施监管, 增加法治的权威性, 提高依法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在依法监管的过程中, 证监会还应通过传统媒体或网络等传播途径, 公布监管的具体情况, 使监管信息公开化, 提高透明度, 以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 提高监管者的监管责任, 形成良好的互动监管。同时, 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积极作用。
(三)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
当前应当提高监管队伍的执业水平。第一, 加强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资源库, 由相关管理部门分不同档次并按不同的公司在相适应的档次随机抽取。第二,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业务能力。建立信誉评估制度, 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诚信。第三,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发挥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第四, 提高现有资格认证标准, 严格会计监管队伍的资格审批制度, 强化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 通过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保证监管人员具有先进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从根本上保证审计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世忠, 杜兴强, 张胜芳, 《市场、政府和会计监管》, 《会计研究》, 2002.12.
[2]马骏, 《体制不协调与监管瓶颈: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演变及路径选择》, 《会计研究》, 2005.8.
地方债多层监管体系畅想 篇10
现行《预算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合法性, 但关于具体由谁监管的法律法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规制。《宪法》明确规定, 由地方人大履行监督地方政府的职能。但现状却是地方人大基本无法实施对地方债的监管。地方人大对财政预算管理与监督的本身就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人大审核监管的过程也不谨慎, 并不完全具有预算的决定权与否决权。在地方债监管过程中, 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很难有效地实施。除此之外, 财政部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 现实中也无法细致监管地方财政的收支状况, 更别提承担地方债运行的风险, 除了地方债的监管, 因其要处理其他繁重的工作, 财政部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监管地方债的机构。
二、美日实践对我国地方债部门监管的启示
美国的财政的管理主要是联邦外加州政府及以下的模式。具体监管上至联邦, 下到各州均是通过修正案的形式完善市政债 ( 类似我国地方债) 的监管。美国市政债的监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架构。联邦政府负责制定与修改规范市政债市场的各项法律 ( 《证券法》《证券交易法》) , 联邦以下又有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市政债相关自律组织监管。各州也由州立法限定州和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明确州和地方政府的举债流程。因其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美国市政债券在发行的时候很少受到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而且由于美国监管市政债的法律部门是专门独立的, 并且其发行流通的监督机制更为专业, 科学。美国对市政债监管的专门机构, 既有交易委员会、市政债券规则制定委员会, 也包含金融业监管局, 甚至联邦银行、国税局也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监督管理着市政债券, 这种合理的监管方式也有效的规制了市政债的发行使用。
日本作为典型的中央集权性国家, 其公社债 ( 等同我国地方债) 法律监管的实践经验, 对于我国地方债的发行流通更具备借鉴和参考的价值。日本对于公社债的监管, 法律架构上涉及发行、流通、行政以及其他法规四个方面, 制定了《地方自治法》、《地方自治法》、《金融商品交易法》、《金融厅设立法》、以及场外市场报价揭露及买卖价格规则等一系列多位阶的法律法规。监管主体上也有政府机构、金融厅、自律组织和各种证券协会的明确分工。笔者认为我国完全可以将其柜台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自律管理的方式用于我国实践。会计检察院作为日本的最高审计机关, 独立于内阁, 并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构。每一份审计报告都由审计机构独立完成, 并对其审计结果负责, 审计报告直接提交中央, 而不通过任何地方政府之手, 从而保证了审计报告的绝对独立性。
从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券监管制度来看, 尽管他们之间政治经济体制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 监管制度还是比较成熟的、成功的。
三、完善我国地方债部门监管体系
笔者认为, 针对我国地方债的部门监管, 可以设立一种集社会自律组织、地方人大政府、司法检查审计三位一体的多层监管体系, 强化对内部与外部的审计与监督职能。
首先, 设立专门对地方债或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予以监督的自律机构。由于我国地方行政权力干预领域过宽, 在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过程中, 地方政府既是发行者, 又是监管者, 而未能真正发挥其监管作用。因此, 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法律监管现状来看, 亟待设立一种独立于地方行政机构之外, 且拥有较为专业的监管团队, 其监管报告不会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干预的自律组织。这不但能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 同时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增强法律公信力。
其次, 完善地方人大对地方债的有效监督功能。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是地方人大的主要职责。但是, 地方人大对地方债风险进行监管却无所设定, 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因此, 地方人大理应加大其监管力度, 具体地说, 国家可以采取限制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扩张的方式, 赋予地方人大地方债监管更多的职权, 对地方政府发行证券进行全方位监督。
另外, 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笔者认为我国也可以给予检察院为代表的司法机关一定程度的地方债监管权限, 具体上可以赋予其独立审计的权力, 就像日本的检查审计院一样, 审计报告直接提交中央, 而不通过任何地方政府之手, 从而保证了审计报告的绝对独立性。
四、结论
在我国, 地方债的发展还尚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 部门监管不明确。因此, 我国应当不断地从地方债的发展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 通过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地方债的部门监督体系, 做到具备自律组织、地方人大、司法审计三位一体的多层有效监管。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债的监管, 以一种更为规范、更为民主的方式防范地方债的风险, 使之成为遏制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周长鲜.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研究综述[J].人大研究, 2015 (2) :22-26.
[2]宋伟健, 霍志辉.2014年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展及对中国地方债的借鉴意义[Z].中债资信, 2015-6-29.
【信息监管体系】推荐阅读:
信息披露监管05-23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10-11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11-20
信息化监管07-24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09-17
信息化安全监管12-24
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管12-31
国资监管信息化08-17
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监管07-24
危化品运输信息化监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