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2024-10-11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精选12篇)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1

化工过程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 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多变的公用工程系统, 且生产装置巨大, 生产过程连续, 工作强度较高, 一旦发生事故将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期,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制定了《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 (安委办〔2016〕3号) , 明确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 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 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为有效提高危化行业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安全科技水平, 河南汉威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本着“集成”“改造”“新增”的设计原则, 研发出基于M2M物联网理论的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平台 (简称安监平台) 。

平台概述

安监平台可实现对厂区内危险气体泄漏检测设备, 重大危险源的液位、浓度、压力、温度等监测设备, 以及视频监控、周界安防、火灾报警等设备的7×24 h实时监测, 可智能判断报警, 并支持声光、视频联动、短信等多种报警方式。该平台还可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巡查过程全程监控管理, 并监管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如发生事故能提供应急救援方案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企业领导和政府安全主管部门随时随地掌握企业安全状况, 最大程度保证安全生产和减少事故危害。

平台构成

前端监测

首先是气体报警系统。在化工石油企业中, 许多作业场所都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在这些作业场所中须安装部署气体泄漏报警器, 并在作业场所附近的监控室安装气体泄漏报警控制器, 并根据现场环境, 通过RS485、光纤、无线等传输方式, 将气体泄漏数据实时传输到系统的安监平台中。一旦作业现场发生气体泄漏, 根据不同泄漏级别, 作业现场、现场监控室、中央中控室会同时发出响应等级的声光报警。此时, 气体报警系统会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 及时启动风机排风、喷淋头洒水等应急措施, 同时联动视频监控、广播对讲等其他系统处理现场问题。

气体探测器主要包括以下5类:

点型传统探测器根据现场环境和监测气体的不同, 气体探测器可加装半导体、催化燃烧、电化学、红外等不同传感器。其固定安装在现场某个点位上, 对现场一定范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响应速度快, 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长, 适用于长时间不间断的运行。如WD2 200点型气体探测器。

固定式线性气体探测器采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离式设计, 发射端有DFB激光器及相应的驱动电路, 接收端有探测器及相应的后级信号处理电路。对两端之间直线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 如果泄漏点有气体泄漏时, 发射端会发射出和监测气体的吸收波长相吻合的激光, 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 经过后级信号处理提取二次谐波信号, 并计算出气体浓度信息予以输出。此类产品具有寿命长、维护费用低、响应速度快、精度高、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如OPGD1 000开路可燃气体探测器。

手持式线性气体探测器采用光学吸收法, 当仪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向目标气体通道时, 如果存在气体泄漏, 激光束部分会被吸收, 穿过泄漏气团后, 由气团后的地表或者墙面等背景物体散射后返回, 由高灵敏的In Ga As探测器接收后进行光电转换, 再通过信号处理, 就可计算出探测器及反射背景物之间的气体积分浓度。其体积小, 重量轻, 携带方便, 可长时间连续检测。如HRLD100手持激光遥测仪。

面型激光燃气巡检车在专用汽车前加装车前传感器, 车内装有控制器及带有软件系统的平板电脑。车前传感器发出激光源的光波长与待测气体的吸收波长一致时, 激光通过待测气体以后, 其强度就会发生衰减;通过测量激光的吸收强度, 就可计算出相应的气体浓度。其巡线速度快, 最高可达50 km/h, 覆盖面积广, 凡是汽车经过的地方均可检测;选择性好, 只对天燃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有反应, 可有效避免汽车尾气及其他气体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避免误报。如VMLD600激光燃气巡检车。

便携式多气体探测器此类探测器体积如手机般大小, 由防爆壳体、屏幕模块、电池模块、主板和气体传感器模块、无线传输设备等组成, 可液晶显示, 能声、光、震动报警, 有多种语言可选择。它携带方便, 工作时间最长可达40 h, 可测多达6种不同气体, 并具有无线上传数据及人员意外跌倒等强大报警功能。

其次是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的选型应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监控需求, 选择不同类型或不同组合的摄像机。如室内可选择半球型摄像机, 美观大方, 室外可依据固定枪机与球机搭配使用、交叉互动的原则, 保证监控区域内的全覆盖、无盲区,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前端基础配套设备, 如防雷器、设备箱、防爆外壳等。

最后是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平时主要用于播放背景音乐、业务广播、喊话、通知等。遇到紧急情况时, 优先播放紧急广播或消防广播, 及时通知所在区域的工作人员。

软件平台

安监平台基于B/S架构设计, 运用GIS技术、Web技术、富客户端技术、数据同步技术、3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RS485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 并借助各类监测设备设施, 对厂区内所有危险源、安全隐患统一集中管理, 一旦发生事故能够提供应急救援支持。其总体架构见图1。

平台特色

自动化监测预警

安监平台基于M2M物联网技术, 充分结合各种传感器, 实现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多样预警”自动化, 可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智能化数据分析

安监平台通过对历史事故、历史数据的同比或环比分析, 可智能判断和识别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并对事故危害范围进行预判, 辅助决策。

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监平台遵循指定的规则,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并为安监机构建立隐患自查标准和通用框架体系, 还为企业不同岗位之间相互检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规范化工作提供指导。

完整的隐患排查管理

隐患排查子系统可提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动态信息的上报, 以及复合查询和统计分析, 信息包括地区分布、隐患类型、所属行业、整改意见和状态、整改审查验收情况。该系统还能对各部门起到监督作用, 比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门, 通过排查或个人举报的方式进行登记备案, 根据核实的隐患等级, 限时整改, 并动态监督提示。在规定时限内, 该部门必须整改, 并提交整改报告, 如在规定的时限内没有整改, 则对其进行消息提示, 并进行预警登记备案, 进而对其进行安全行政处罚。此外, 隐患排查子系统还可查看收录重大隐患报告、整改报告及整改审查验收报告等文档。

完善的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子系统建立了应急资源信息库, 包括物资装备、救援队伍、专家信息、通信资源、运输资源、医疗资源、避难场所。企业各部门通过应急救援子系统, 可填报各类应急资源, 并实时更新。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可单独使用, 其建立的应急预案库也可供应急培训演练系统调用。

实用的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子系统对教育训练设定了双闭环流程, 这样有助于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 自动跟踪评价训练效果, 支持企业员工的自我训练与素质提升, 提供选书、学习、完成等功能。

全面的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子系统可强化企业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宣传, 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为企业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档案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发展趋势

随着安全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 安监平台将实现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联网、企业安全生产过程联网, 企业应急资源、职工健康档案、培训考试记录等信息联网, 整个危化行业联网, 以及与政府消防系统、人防系统、卫生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等联网, 最终实现企业领导、政府安监部门、环保部门等可随时随地查看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如发生事故, 也能综合调用各类资源与应急队伍, 尽最大可能减小事故危害。简单来说, 只有加强对各类危险源数据、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灾难事故、知识库的数据挖掘, 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才能最大限度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小事故危害。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简称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的运行管理工作,规范数据传输,提高网约车行业监管效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交通运输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国家网信办令2016年第60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包括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简称部级平台),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简称省级平台),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网约车监管平台(简称城市监管平台)。

第三条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数据传输、运行维护、数据质量测评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指导各级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的运行管理等工作。

各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省级平台运行管理,并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运行管理工作。

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简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城市的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使用、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

各网约车平台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负责规范本企业网约车平台的运行管理和数据传输工作。

第二章 数据传输

第五条 各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及时录入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相关许可信息;将运政信息系统与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对接,实时传输更新相关许可信息。第六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取得相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后,应自次日零时起向部级平台传输相关基础静态信息以及订单信息、经营信息、定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运营数据。

第七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加强对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管理,所传输的网约车运营服务相关数据,应直接接入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不得通过第三方平台或系统直接传输。

第八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数据传输至部级平台后,由部级平台将数据实时转发至相关省级平台及城市监管平台,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向省级平台或城市监管平台重复传输。

第九条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所接收的运营信息数据,在线保存期限不少于6个月。

第十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工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数据传输工作,明确与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对接工作的责任人、业务人员与系统技术人员,并告知相关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运行维护单位。上述人员信息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告知。

第十一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因系统改造、服务器迁移等可预见原因,需要暂停网约车平台运行的,应提前72小时告知相关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运行维护单位。

第十二条 因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造成系统故障,无法正常传输数据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及时告知相关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运行维护单位,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系统故障排除后,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及时将漏传数据补传,并提交处理情况书面报告。

第十三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在技术接入和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可能危害部级平台系统安全的,部级平台运行维护单位有权暂停技术接入和数据传输;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三章 传输质量要求 第十四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确保数据传输质量。

第十五条 传输数据质量满足以下方面要求:

(一)数据完整性:网约车平台公司传输的数据应符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总体技术要求(暂行)》相关要求,确保其基础静态信息、订单信息、经营信息、定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相关数据字段内容齐全完整,不遗漏信息及字段。

(二)数据规范性:网约车平台公司传输的数据字段内容在元素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长度、取值范围、数据精度、编码规则等应符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总体技术要求(暂行)》相关要求。

(三)数据及时性:网约车平台公司基础静态信息变更的,应于变更后24小时内将信息传输至部级平台;订单信息、经营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应实时传输,延迟不得超过300秒;定位信息实时传输延迟不得超过60秒。

(四)数据真实性:网约车平台公司传输的数据内容应真实有效,基础静态信息、订单信息、经营信息、定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间应当相互关联,相互关联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正确、真实和完整。

第四章 传输质量测评

第十六条 部级平台对网约车平台公司数据传输质量情况定期开展测评,测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及时性、真实性等方面。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数据传输质量测评指标及计算方式见附件,具体测评指标和计算方法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予以更新。

第十七条 数据传输质量测评工作分为月度、测评,月度、测评周期为每自然月、自然年。第十八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数据传输质量测评结果由部级平台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测评结果纳入出租汽车企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内容。

第五章 运行维护

第十九条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明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使用的责任人及联系人,并告知部级平台运行维护单位,要加强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登录账号的申请开通管理,并督促使用人员妥善保管账号信息,定期更换密码。

第二十条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期开展安全排查,对于发现的安全风险和漏洞,要及时整改,防止信息数据发生泄漏、毁损或者丢失。

第二十一条 部级、省级、城市等各级平台应当建立平台系统运行管理和故障应急处理机制,对本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7×24小时实时监测,发现系统故障及时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网约车行业联合监管的需要,与其他管理部门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十三条 网络链路维护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部级、省级、城市等各级平台共同开展。部、省(区)间的网络链路由部级、省级平台共同维护;省(区)内网络链路由省级平台、城市监管平台负责维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业务的,按照各地有关规定传输数据信息。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部级平台的运行维护单位,负责实施部级平台的运行维护及数据传输管理等工作,确保部级平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解释。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3

为了确保生鲜乳的质量安全,2012年省财政安排1050万元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实现了适时动态监控。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该平台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中国电信3G网络、结合翼机通等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乳企POS机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来实现奶账统计结算电子化,达到精准掌握生鲜乳数量;以GPS定位和奶车罐口电子抓拍,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以在奶站关键点安装摄像头和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输现场实时画面,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4个基本功能:一是能够精准掌握奶量,防范非法添加。由于目前机械化榨乳站的普及,使奶农开始牵牛到奶站集中榨乳,为开展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精准掌握每头牛的挤奶量,得到奶站的总收奶量数据,同时也能精准掌握乳品企业的收奶明细,得到奶站的交奶量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有效防范非法添加行为发生。二是能够有效监督奶车,防止调奶行为。通过监控奶车的运行轨迹,可实现生鲜乳运输途中监管,掌握是否有非正常中途停靠,防止在运奶过程中添加化学物质调酸、调碱和压菌等行为。三是能够远程控制奶站,监视关键部位。信息化平台可以监控奶牛乳区消毒和弃乳留样过程,储奶间的制冷罐有奶封闭过程,散牛奶收购、私收抗奶等行为,确保奶站管理科学、规范。四是能够联网现有数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既能结合生鲜乳“三方检测”每天抽取的生鲜乳样本检验的相关数据,将生鲜乳入厂前的监测数据与之并网,进行统计与分析,又能结合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相关数据,指导奶牛养殖环节,还可以与已经运行的奶牛保险、购买奶牛贷款、奶牛合作医疗等系统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完善奶业服务体系。

二、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运行方式

在运行方式上,主要采取三步连环监管法:一是奶农牵牛到奶站挤奶后,由奶站将奶量和奶价信息输入POS机,经奶农核对无误后,再用指定手机在POS机上刷机确认,确认后奶农会收到短信,短信载明奶量、奶资的当日当次数据和累计数据;与此同时,相应数据同步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自动生成当日、当月、本年度的该奶农、该奶站和所有奶站的奶量、奶资数据,从而得到精准的统计结果;系统生成每个奶站当天的收奶量以后,自动比对该奶站向乳品企业交售的鲜奶数量,一旦发现哪个奶站收奶量和交售量差异超过合理误差,系统在控制中心界面提示的同时,向监管人员手机发送“报警”短信,监管人员马上介入调查,为彻底杜绝“非法添加”行为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对每辆试点奶车加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载奶罐口开启自动抓拍装置,一旦哪个奶车中途停车开启奶罐口,监管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20秒之内该车奶罐口实拍图像就会传送到控制中心屏幕上,监管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奶车运行情况。三是通过对试点奶站关键部位安装3—6个摄像头,影像数据二次压缩后,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至控制中心,监管人员随时调取实时数据,管控生鲜乳收购、贮存过程。在分级查询上,根据不同授权等级设置了4个查看页面:一级界面为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管理员掌握全部系统数据;二级界面为乳品加工企业、管理员掌握自己企业的全部数据;三级界面仅供奶站查询相关数据;四级界面为奶农公共查询窗口,奶农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以后,可以查询自己的交奶数量和奶资发放记录,系统信息最低保存三年。在技术保障和服务上,重点开发了奶农服务功能,指定专业运营商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奶业信息平台运行与配套服务,开通了“6010000”奶农咨询专线,奶农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固定电话获得便捷帮助与服务。

三、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取得的效果

从先期启动试点的齐齐哈尔市的运行情况看,2012年,信息平台共对齐齐哈尔市1.37万名奶户、211个奶站、69台奶车实施全程监管,监控范围覆盖运营奶站的35.17%、运行奶车的17.25%。监管期间,共发现奶量差异自动报警72次,监管部门查处牛奶掺水案件9起,26.37吨。奶车运行轨迹改变自动报警31次,监管部门查处违规倒运含抗奶26次、117.22吨,控制酸败奶欲私卖现象11起、46.53吨,涉案的生鲜乳全部予以销毁。使非法添加行为得到有效根治,保障了进厂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下一步,随着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全面启动和其他地市的陆续实施,监管平台的作用和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下一步政策建议

下一步,将在总结完善目前监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对全省的3062个生鲜乳收购站配备监控系统、1330台生鲜乳运输车配备GPS定位及监控系统,运奶车全面纳入监管范围,为奶农配备手机和物联网卡,实现奶业生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一是完成硬件设施的建设,届时可以对全省境内所有奶站、奶车实施数字化监管。二是应用、驳接牧场管理系统,对境内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监管与服务,力争承担起奶牛疾病预警和生鲜乳理化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在畜牧防疫、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力求功能与效用最大化。四是积极申报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认证,稳定长效地发挥平台作用,目前项目已被推荐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证”重点项目,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农业部的支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30个项目之一,使其真正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功尝试和典型范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探讨 篇4

财会工作围绕经济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可为纪检监察所用。做到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寓于财务管理过程中,系统的监督控制职能与业务管理职能相互渗透,纪检监察人员与财会人员相互协作配合,使纪检监察人员多了一张覆盖面宽的信息来源网络。为使二者相互协作与配合,需要通过采取共同培训、共同学习、定期通报、定期沟通、交叉轮岗、建立制度等方式促进双方达成共识,产生共同的语言和视觉。本文通过访谈、调查、信息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对学校的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进行系统思考,以便提出改进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

一、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现状

牡丹江师范学院为加强预算管理,改善财会服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利用网络系统建立了一个“财务管理信息与查询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有:(1)财务信息发布。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各种公告、通知等信息。(2)工资查询。包括个人工资查询和部门工资查询。每一位职工都可通过个人工资查询功能查到本人历年各月份的工资明细。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本部门职工工资的汇总及明细情况。(3)项目查询。分为个人项目查询和部门项目查询。职工可以通过该功能查到自己名下项目的收支明细及该项目分类支出的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管理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所管辖部门的项目批准、执行的明细情况。(4)收费查询。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学费的收缴欠费情况。

该平台是一个仅具有查询功能而不具有修改功能的开放系统,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它。使用者如果发现平台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可以向财务部门反映,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解释、核对与修改。从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和学校财务机密角度考虑,每个人需要输入自己的用户名称、密码和附加码才能进入该平台。每个人的查询权限只能看到自己的工资、项目和所负责部门的预算与预算执行数。部门负责人可查询职权范围内人员工资、报销及专项经费使用进度等情况。

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了财务管理:(1)提高了工作效率。(2)强化和细化了预算管理。(3)改进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部门服务质量。(4)创造了一个基于会计信息的全方位监管平台。该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在于:(1)平台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授权不清晰,有些部门主管不了解平台的作用而不利用;有的栏目还未能打开使用,如财务数据报告和财务文件报告还未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供给内容。(2)尚未对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开放除本部门及员工外的权限。

二、对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的系统思考

(一)会计信息使用需求分析

1.业务负责人(经费使用者)。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业务负责人即是经费使用者,需要了解业务经费的到账时间和数量,了解各项经费的支出数额和支出进度,以及账面余额。同时,还需要了解经费的使用结构,如有多少会议费没有支出、有多少差旅费可以支出等等。

2.业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一般是部门的职能负责人,需要了解的是本部门或院系的全部或某项经费的到账时间和数量,了解这些经费的支出数额和支出进度,以及账面余额;同时,也需要了解经费的使用结构,如办公费、招待费、教学或科研经费、会议费、差旅费、员工绩效工资总额,等等;此外,还需要了解本部门的教职工各自的专项经费总额和支出进度。

3.核算负责人(信息加工与维护)。核算负责人是指平台信息的加工者、维护者和发布者,他要按银行存款明细账和各项支出明细账的记录,及时准确把会计信息登记到网络平台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及其明细、部门工资及结构、经费项目的数额、结构和执行情况、在校学生的缴费等等。作为会计信息的供应者,平台是其提供服务并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的窗口,同时也是数据稽核并反映其工作绩效的窗口。

4.专职财务监管。财务部门不仅要通过平台向全校教职工提供核算信息服务,还要通过平台进行管理。相关财经法纪和财务制度的规定、预算管理和专项管理的具体要求,都要体现在平台上,使信息使用者随时随地都能够在平台信息的指引下,做到各项开支不仅不违规,而且及时有效。不同岗位财务人员的信息稽核与服务也要通过平台来完成。

5.职能监管与校级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按照专业化特点,分不同的职能部门来进行监管,如教务处负责对教学活动实施监管,科研处负责对学校师生员工开展的科研活动实施监管;校级领导也有相应的分工。与专门活动相配套的经费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监管,更需要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实施监管。职能部门通过财务处的网络平台获取与本职能履行相关的经费到账和使用情况,以便从职能管理的角度发挥作用。

6.审计监督部门。学校审计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利用财务信息平台也是必要的。审计人员通过一定授权,利用平台迅速了解审计监督对象的相关情况,对其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审查、随时跟踪,特别是重点资金、重要部门、重要领域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发挥审计功能。

7.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对学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了解,对财务资金往来情况进行监控。对此,纪检监察部门需通过财务信息平台来保证其对专顼经费的使用情况、资金往来情况、处级领导干部的收入情况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中的重点内容能随时随地查阅。同时,在全过程监管的基础上,采取关键点控制的办法,在系统中设置关键点警示环节。在这些关键点如果发生违规操作或是资金的异常流动,信息平台能自动预警,提醒监察人员及时查询,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专项资金监管的实时性、准确性;以便及时发现资金管理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综上,学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是一个公共平台,只有夯实平台的信息基础,扩大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做到供需双方、使用与监管各方共享平台信息,才能发挥平台的功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违规风险,使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二)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路径

1.技术层面需要加强的平台信息建设内容:(1)强化分类汇总的查询功能。例如,拥有权限的负责人想跨部门查询统计专项的餐费汇总或交通费汇总及明细情况,目前的信息平台就不能支持,只能做到某一个专项或课题的分类查询。(2)做到查询数据保持与业务数据同步。目前,财务处的“财务管理平台”更新频率是每天晚上24:00 保持自动更新,即今天查到的是截止到昨天的数据,信息平台不支持即时查询。(3)优化提高查询服务器运行速度与网速。(4)改造升级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如对病毒的防治、反黑客入侵等。

2.管理层面需要加强的平台信息建设内容:(1)加强对党中央、各省市有关反腐倡廉文件的宣传力度。(2)统一执行层主管人员的思想,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和技术分析会,讨论通过相关制度文件。(3)把可操作的文件上报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形成学校正式文件下达执行。

参考文献

[1]彭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周燕.做廉洁之师守校园净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5

日期:2013-07-16

来源:桂林资源县农业局

作者:易忠应

阅读:110次

字体:大 中 小

为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有效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保值增值,资源县积极打造“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在今年9月后将对各乡镇农村“三资”情况实现网络监管,全面推动农村“三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民主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成为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2012年至2013年6月,该县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有关文件和《资源县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直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健全了农村集体“三资”运行和管理机制,在清产核资、界定权属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夯实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工作基础。

据了解,该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目前已开始建设,计划在7月底前完成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所需软件、硬件采购及网络和公开平台安装,数据采集、导入(录入)和接收;8月底前全面运行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检验网络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运行质量和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完善;预计9月后正式投入运行,相关部门可随时查询,村民也可以直接上网查阅村级财务政务公开情况。

平台“创新”渐近监管底线 篇6

2012年11月初,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决定暂停副省级以下城市地方融资平台项目。随后,国土资源部、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162号文件,对于土地储备规模、结构及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当月,国家发改委也将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另类企业债的融资“创新”叫停。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几条“收紧”政策,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问题。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市场化改造、调解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以及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才是治本之策。

警惕金融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实际上从今年开始,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就已出现“变种”倾向。主要体现是“影子银行”的放开。

自2010年中央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以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日渐受到监管。这迫使投资需求依然旺盛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寻觅其他替代性融资工具。于是,城投债、基建信托、房地产信托、资金池信托、中期票据和短融等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融资方式接踵而来。

影子银行的放开,很重要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在银行信贷管控仍维持“降旧控新,总量不突破”的规则下,影子银行成为地方政府应对偿债高峰到期的救命稻草。

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其蕴含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引发担忧。已有专家预测,2013年,信托方面的风险便会开始显现。

据刘煜辉了解,“目前地方区县政府都在搞基建信托”,总体资金规模已至“1.2万~1.5万亿元”。刘煜辉表示,地方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借债之势甚于2009年。

2012年12月17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出警告,随着中国地方政府信托合作产品金额的持续增长,部分地方政府的信用质量将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信托产品的资金投向与工商企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均有关联。这其中,哪些项目会与地方融资平台挂钩,很难看得清楚。但“出了事后,却总由政府兜底”。

袁增霆表示,在研究信托问题时,他所在研究机构遇到的一大苦恼是,“一直无法获得真实信息和数据”。目前,仅能通过信托公司的官网或者信托协会、监管机构官网获取信息。但有关资金投向的信息“非常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钱金叶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往往通过各类“理财产品”向地方平台“输血”。而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出问题,原因之一也在于信息模糊。

鉴于上述状况,刘煜辉认为,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新一轮的地方债务摸底可能又要展开”。

争议162号文

另一项防范地方融资平台“变脸”风险的“收网”行动,是从土地政策层面展开的。

2012年11月初,国土资源部联合其他三部委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162号文件。要求加强土地储备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储备总规模和融资规模,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以往,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如果对新增土地储备规模没有必要的控制,地方政府就会乐意于做大储备土地的抵押融资,地方债务规模容易超出地方政府所能承受的极限,引发土地融资信贷风险。

基于此,162号文件对新增土地储备规模作出严控。房地产高级经济师章林晓认为,此举可以看出,“土地融资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已经不得不防了”。

然而,市场也有反对的声音。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伟认为,162号文“是对推进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的打击”。在他看来,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其充分合理性,但不能一味地“堵”,还要从地方政府投融资渠道如何疏解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2010年,中央清理地方债还留了一个“口子”,即“已注入融资平台公司的土地,其出让金收入可以视为合理的偿债来源”。由此,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开始包装项目,用已储备的土地资源支撑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公益项目的融资;而为了解决土地注入的问题,一些平台公司被授予土地储备职能,甚至变身为土地储备机构或与土地储备中心以各种方式进行融合。

在李伟看来,162号文件明显直指上述地方平台融资的“口子”。

东部沿海某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傅哲祥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这次的162号文,确实对地方融资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他认为,如果要彻底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系统性风险问题,162号文的分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地方政府总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根本解决之道

“要通过未来社会财富的增长,才能够消除这部分债务的风险。”傅哲祥表示,只要明年经济能够好转,就会为地方债务留下一个可流转的空间,风险就会是可控的。

同时他提到,他所在的融资平台也在通过资产重组、资源的重新配置的方式,解决现金流入和投资需求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他们将2004年以前投入的,成本比较低、规划在经济发达区域、效益好的高速公路,和2004年之后投资的,成本高、在边缘山区或省际之间的接口、效益非常差的项目进行整合。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营压力。

“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政府要准确定位,不能再无限量地新增项目,继续再扩大投资,那就是非常危险的。”傅哲祥说,“最根本的,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融资平台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政企不分的载体。融资平台之所以会出现风险,就是它一方面要执行政府的职能,一方面又想把政府的意志加于市场,这才导致矛盾的爆发。将来应该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定或理顺,如果是政府的话,就应该由财政来承担,财政有多少能力就解决多少。如果是企业的话,就应该用市场机制来完成,必须要有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李伟提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国开行成立的国开金融,跟地方融资平台合作,合资后等于就改成了社会化的企业了。

“平台公司就不是市政府一家说了算了,而是市场决定哪些事情应该干,哪些事情不应该干。平台公司下一步的市场化的改造,是一个趋势。”李伟说。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现在的税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在采访中,一些监管机构的内部人士表示,希望营改增撬动央地之间的财税关系,改变现在的央地分成比例。此外,业界还寄望房产税能成为未来的地方第一大税种。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财政问题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遏制地方投资冲动。目前大量项目不具备经济合理性,地方融资平台所实行软预算约束体制,需要改变。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7

散装水泥行业是建设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为建设工程担负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重大责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有关要求,推广发展应用散装水泥,是利国利民、长期发展的方针。

按国家通用标准计算,每推广使用1万t散装水泥可节约:优质木材330m3,标煤229.76t,电7.2万千瓦时,烧碱22t,拆包人工费5万元,减少水泥损失500t,减少粉尘排放量100.5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7.38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953t,折合经济效益60万元以上,并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混凝土预制构件,是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水泥散装率的必要措施。近三十年来,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方式粗放和分散,这对我们管理服务行业的水平和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限于人力物力和监管手段,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和新的形势要求,亟需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通过有限的人力掌握整体信息、实施有效监管,确保散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进行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准确掌握行业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适合散装水泥发展应用行业的“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通过培训、宣传推广应用,使用这一技术手段,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监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为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2 项目简介

⑴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本课题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K8-2。课题进行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环节的系统研究、掌握系统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适合广东省实际的“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全省的水泥生产、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设备租赁、散装水泥中转、运输企业、各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信息系统。授权的用户通过网络登录到平台,开展组织的业务活动或监督管理。属于电子信息、软件科学技术领域。

⑵主要内容及研究重点

该项目实现了对散装水泥行业企业的资料统计、信息共享,提高了散装水泥信息化动态监管能力;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制度,提出的“一站式”系统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了散装水泥管理创新;实现了生产项目的在线审批和企业数据的采集、监测,解决了散装水泥相关企业的布点可视化,具有创新性;为各级散装水泥主管机构全面把握行业动态、实施行业监督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了资信、办事、咨询、服务平台。

①建立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销售、运输以及相关设备租赁单位的数据库参数标准,对全省散装水泥生产的企业供散能力、运输物流能力;预拌混凝土、砂浆企业分布、资质情况、人员队伍、原材料使用、产品开发应用、装备技术状况;预制构件的企业分布、产能、工艺技术现状等信息进行数据标准表格化模块开发,并形成生产、使用、检测、管理动态信息监管系统。

②根据有关政策对新建、改建、扩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项目建设建立网上办事渠道,构建联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政务平台。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也可对行业相关企业规划、建设和发展动态情况进行跟踪。

③研究并制定基于备案监管信息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评价考核的内容主要为:企业生产基本条件、诚信建设、质量管理、生产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企业文化和安全文明生产等六项。企业信用评价结果设AAA、AA、A三个等级。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将作为企业晋级和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

⑶总体思路和应用推广情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推进散装水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开发研究适合散装水泥发展应用实际的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对散装水泥行业生产、运输、使用、设备租赁企业以及散装水泥中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人员、设施设备、生产数据等信息的备案管理,建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平台,宣传贯彻执行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法规、规章和政策,协调解决推广散装水泥应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本课题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型,研制针对散装水泥行业规范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制定散装水泥行业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结合当前先进的ASP.NET开发技术和B/S体系架构[5],散装水泥行业管理提供基础平台。目标研发省级散装水泥管理信息系统一套。包括:①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销售、运输以及相关设备租赁单位的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一套。②企业人员信息库:建设企业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信息库一套。③企业设备信息库:建设企业设备信息库一套。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于2013年9月28日正式运行。目前已在广东省内各地市、县(区)散装水泥管理部门、各行业管理协会、混凝土搅拌站、水泥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等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研究概述

该监管信息平台以散装水泥行业管理为主线,开拓基于B/S体系结构的散装水泥管理信息服务模式。该平台提供的主要应用服务包括:企业登记备案管理服务、生产项目申报管理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服务、散装水泥报表信息管理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服务、执法监管服务等。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水泥生产、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制品、设备租赁、散装水泥中转、运输企业和各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等。用户通过运营门户进行注册,根据企业类型登记不同的信息,选择所需的免费应用服务,并依据组织结构建立组织内部的用户和角色,进行权限的分配。授权的用户通过网络登录到平台,开展组织的业务活动或监督管理。散装水泥主管机构负责对企业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核,并根据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时更新服务,供行业用户选择使用。

4 研究方法

为确保该系统能够利用先进、稳健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我们对计算机关键技术的策略是:选择先进、主流、成熟而稳健的计算机技术。

⑴先进性:本系统遵循整体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强调整体规划,保证业务与管理功能的协调统一,并且在系统统一的平台上打消地域上的分隔。系统内部采用统一的编程规范,包括统一的语言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表达方式、统一的数据访问方式和统一的数据表现方式。在整体化设计模式下,采用模块式的组织方式构造系统,在保证系统设计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最大分隔化。

⑵简单易用性:本系统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应用软件,同时由于要求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生产企业备案企业详细信息,因此应充分保证系统的简单易用,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机界面和操控性,保证使用者的操作舒适。

⑶健壮性和安全性:本系统对散装水泥行业企业形成统一单位编号管理机制,因此必须要充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健壮性和安全性,能够经受长时间、大操作量的使用,同时也能够抵御来自网络的入侵和破坏。

⑷开放性:系统的可扩充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充性,应用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以便于随着系统服务项目的增多和业务量的增加平滑地进行系统的扩充。系统高度透明,提供良好的接口和完善的技术文档,能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可管理性,提供对系统运行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功能,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⑸可扩展、流程化:考虑到本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充的过程,系统采用积木式结构,整体构架考虑与现有系统的连接,为今后的专项应用留有扩充余量,同时系统基于省市县主管单位实际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工作、方便监管为原则进行工作流程开发,各流程之间采用松散耦合和单元素耦合的方式,同时可以在不改动程序代码的前提下使系统能够适应工作流程的变动。

5 课题成果

发展散装水泥有利于节约资源,城市环境保护,与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建筑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其蕴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为可观。因此把信息化的最新技术成果与散装水泥行业的业务需求很好的融合起来,推进建设行业的健康、快速和跨越式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总体趋势。本项目产品顺应了这一趋势,市场推广前景非常好。“散装水泥应用监管信息平台”的构建,为省市县各级散装水泥推广应用职能部门实施行业监督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力、物力不足、难以监管到位的弊端,克服人为的影响因素,使日常监管工作纳入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和能力。本项目在国内散装水泥行业信息化方面属于首创,已于2014年1月11日通过建设部课题验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6 创新点

⑴移动互联技术———基于4G通讯和互联网的散装水泥行业一站式管理服务本系统利用4G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全省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一站式”系统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散装水泥行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透明化管理,解决了制约行业管理发展的“信息孤岛、标准不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⑵大数据技术———基于数据仓库的散装水泥行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一是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本系统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包括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等多个动态的基础数据库,对全省范围内的数据进行传输、统计、分析、汇总和开发利用,采用数据仓库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针对企业、人员、设备、产能数据进行监管,实现管理手段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事前监督向过程中监管的转变。

二是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数字综合评估模型研究,研究并制定基于备案监管信息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针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

⑶物联网技术———采集真实的混凝土生产配合比,杜绝偷工减料

在混凝土生产线的控制计算机上加装数字监控装置,实现数据采集、无线通信和在线监控三项主要功能。在混凝土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中,该装置在混凝土生产线上实时采集每槽、每车的真实生产配合比,并通过稳定、可靠的无线传输通道传递给系统。该装置定时上报装置工作状况,一旦装置被非正常关闭,系统将予以记载并报警,从而确保采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混凝土企业诚信动态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7 应用情况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于2013年9月正式运行。目前已在广州等地市建成了示范应用基地,并在广东省内各地市散装水泥管理部门、各行业管理协会、混凝土搅拌站、水泥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等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截止目前,信息平台机构用户和企业用户共计1598个。企业信息备案管理系统中备案企业全省共有865家散装水泥相关企业完成在信息平台的登记备案。其中预拌混凝土企业656家,预拌砂浆企业103家,其余为水泥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和中转、设备租赁等其它相关企业。在系统中备案的车船类及混凝土泵有12204辆,搅拌机有1716台,流动罐和中转库有534个。登记备案的各类企业主要人员9734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1211人,试验室人员4076人,持检测证试验室人员3618人。数据类型包括属性数据(企业基本信息、人员信息、设备信息、企业生产信息、企业规划信息等)、图片数据、文档数据等。

目前,系统已实现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项目建设征求意见网上申报。至今全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项目建设,通过网上申报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的企业共有48家已完成建设申报审核。

散装水泥应用信息报表实现网上数据录入和管理、报表导出和上传、统计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实现了如下三个功能,一是链接到商务部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目前全省各市散办用此系统进行数据上报,省散办审核后上报商务部;二是散装水泥统计信息查阅,省散办按月发布最新的报表数据;三是各市统计报表上传情况按月循环公示。

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从企业申报,到专家现场评价、评价结果公示、评价结果核准和公告实现全程网上运行。目前已完成对广东省十一批四十七家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为AAA三十一家,AA十五家,A一家。绿色达标企业二十一家。

8 社会效益

本项目在国内散装水泥行业信息化方面属于首创,已通过建设部课题验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本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建立了全省散装水泥主管机构“一站式”系统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散装水泥行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透明化管理,解决了制约行业管理发展的“信息孤岛、标准不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散装水泥行业实现了生产项目的在线备案、企业动态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解决了全省散装水泥行业宏观布局发展的科学化和可视化,微观协调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构建了基于备案监管信息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实现了散装水泥企业多层次、立体化、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全省散装水泥行业的健康、科学、稳定发展。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8

一、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必要性

(一) 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需要强化银行监管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它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 世界各国无一不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控制。从宏观层面上看, 在我国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中, 银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压力等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从微观层面上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不容忽视, 银行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薄弱环节, 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7年第5号审计结果公告:2005年,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 违规办理结算业务5.14亿元, 上述3家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共有37起。而且, 在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情况下, 有的项目不良资产比例还在上升, 如中国银行的公路项目贷款不良率由2003年的0.55%上升至2005年的4.47%, 因此, 强化银行业监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客观要求。

(二) 银行业务的创新与拓展迫切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

2003年4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 这标志着分业监管格局的形成。然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事实上, 2007年, 金融同业拆借、银证转账等业务增长迅速, 如2007年1月至7月累计同业拆借38 087.58亿元, 超过2006年全年的21 496.25亿元;据调查,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 2007年1月至8月, 银行卡转保证金账户21.6亿元, 36.4万笔, 保证金转银行卡账户17.6亿元, 32.5万笔, 是去年同期的221%, 是前年同期的530%;某国有商业银行南京市分行, 截至2007年6月份, 累计第三方存管开户数10万个左右, 资金30多亿元。而且,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扩大了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范围, 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6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也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 使交易对象变得更加的宽泛。因此, 在跨行业金融工具已经产生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 在混业经营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机构型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业务多元化的新情况。在金融监管没有改变为统一监管的现状下, 如何加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 监管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与审计部门的外部协作

从银行监管、银行审计的资源来看。监管的对象多, 监管资源不充分, 审计对象多, 审计人员有限。据调查, 南京市 (不含高淳县、溧水县) 支行以上的商业银行网点有1 100家, 在人民银行的开户数有274 500多户, 而南京的银行监督管理局编制人员只有178人, 直接从事监管的业务人员90人左右, 他们同时还要负责江苏省内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则更为紧缺, 全国审计人员有8万多人, 审计项目近百万, 以平均每年每人审计1个对象计算, 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 轮审一遍约需12年,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等资产规模上千亿元的企业, 显然还要投入更多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不计监管成本、不计审计成本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 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的外部协作, 协作是分业监管模式下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现状

(一)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协作基础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审计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 促进政策、制度和监管的完善。审计署2006年6月15日公告的“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不仅揭露了农业银行违规经营等问题, 更指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提出“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健全内部经营机制, 增强风险管理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严控操作风险的发生”。从银行监管方面看, 风险为本监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逐步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一种以识别与计量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理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由合规性向风险性转变的方向, 因此,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共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构筑了银行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

银行电算化发展迅速, 为银行审计及银行监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 银行网络建设的特点已不是单纯对系统规模的追求, 而是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大型主机都是基于IBM SNA网络体系构建的, 解决了数据集中环境下的网络互联, 这种信息环境为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和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 审计署有AO (Auditor Office)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在银行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产生了数据式审计新模式, 进行联网审计。银监会有“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 能实时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采集, 强化了非现场监管的职能。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监管及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同时, 理论上也为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的信息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3年, 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协作已形成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已努力寻求合作, 提出了监管协调的指导原则, 制定了职责分工、信息收集与交流和工作机制, 但监管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协调仍缺乏法律制度性的安排, 在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硬性约束。从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来看, 虽然, 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审计时“对存在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已移送银监会处理”, 但金融监管与国家审计的协作并不密切, 如国家审计机关查出的“交行锦州分行违规核销2亿元不良资产案”, 银行监管部门事先并没有察觉到。在银行监管与审计实务操作方面, 由于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各系统垂直领导、自成体系, 一般是各自分别采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监管成本较高, 两者之间的协作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 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也存有较大局限。

三、构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信息平台

(一) 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畅通信息渠道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从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协作来看,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重要的是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将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化、科学化。从金融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来看, 国家审计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需要从监管者那里获取信息, 国家审计机关将查出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移送银监会处理的做法,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管效率,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家审计结果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完成其监管任务。因此, 笔者认为, 应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不仅建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 而且应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的经常性、制度性的协作与交流, 以网络技术为平台, 畅通相互间的文字型信息沟通渠道。

(二) “互联互通”, 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

金融监管是市场信息不完全与金融自由化中金融风险控制的必然选择,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了实现《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 “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及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文字型信息沟通及商业银行披露机制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 建立银行业与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审计机关间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消灭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 发挥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势, 建立银行、银监会、国家审计三方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以便在实施审计项目及开展银行监管时, 审计机关及银监会能实时采集银行业财务数据并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时, 这一平台也可促进审计机关及银监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三) 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牵头的“信息中心”,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成无所不知的成本, 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有效的银行监管作为公共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所提供。目前, 不少地方建立了金融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轮值主席制, 笔者认为, 可借鉴德国央行与监管当局在银行监管领域协作的做法,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德国, 央行是唯一负有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各金融机构每月向央行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这一点并未随着监管体制的变革而有改变。为避免金融机构的重复劳动, 监管当局不再单独向其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在我国也可发挥人民银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优势, 结合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建立以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人民银行牵头的“信息中心”不仅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也为国家审计提供金融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 在保密的前提下扩大信息的服务对象, 这样人民银行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不但可以满足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也可以降低银行监管当局、国家审计机关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成本。

(四) 数据挖掘与转换, 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企业, 其高风险性是银行的显著特征之一。用辩证法的观点看, 金融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加强监管与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风险、降低风险。银行监管与国家审计机关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系统资源将人民银行“信息中心”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战略信息, 利用金融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 运用数据识别模式, 加强银行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析, 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 在审计与监管的过程中, 可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监管人员的监管目标, 对被审计银行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 以建立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梳理, 构建立体的多维分析框架, 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审计机关、银行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银行业务及经营状况提供分析程序, 对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杰, 孟祥军.银行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基于RO-CA评级体系的分析[J].上海金融, 2007 (6) .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审计研究简报, 2005 (11) .

[3]李成.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卫娴.论我国金融监管一体化[J].河北金融, 2005 (11) .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9

一、综合监管平台的基本功能

综合监管平台是在设计监管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原理或构想。企业合理运用综合监管平台的时候, 一般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即一体式的监管平台与协同式的监管平台。一体式的监管平台包括了对监管主机的监控、对软件的监控与对网络的监管等三个基本系统, 其中, 对主机的监控主要是指对主机的运行状况、处理状况以及数值和数据等进行实时监管, 并在结合报告错误的基础上对主机平台进行积极调整;软件监控主要是指在整个主机的运行期间, 对软件所作出的积极监控, 包括营销部门的管理与下载状况等, 对使用记录实时更新, 以便更为安全与适时的获取资料;网络监控则主要是指对当前网络产生的基本流量进行监控, 当流量超过预算范围时给予积极警告。协同式的监管平台是综合监管平台的另外一种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 并积极加强内部的监控自检。在协同监管平台的运行下, 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均可实现资源共享、快速传递与有效记录。协同监管平台广泛运用的基础是公司良好信息网的建立, 而信息网中信息具备的安全性与定向性则是协同监管平台开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 故而, 企业应加强对计算机虚拟主机的运用与维护, 以保障企业信息管理效率。综合监管平台的充分运用能够显著提高企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功能, 对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综合监管平台、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效率

1、综合监管平台对系统操作的严谨性。

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方面来讲, 其数据是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 管理管理效率不高是限制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原因。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 纸质档案逐渐被计算机、即信息记录载体所取代, 具有强大功效与海量存储空间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在处理大量数据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失误为了有效避免上述失误, 综合监管平台营运而生。综合监管平台由另外一套独立的主机组成, 其存在的基本目的在于对企业信息处理与运算的监控, 避免其出现差错和遗漏。在双重保险的信息监管下, 企业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均具有更好的安全保证, 与传统的人工操作相比, 优势明显。

2、综合监管平台处理信息量大、操作简便。企业信息管理

中运用机器进行处理的最大好处在大量作业。虽然机器处理信息的费用较高, 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的投入较大, 然而,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运用机器来处理企业内部的信息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 人工记录信息的方式有可能因工作人员记录错误、工作疏忽等原因造成信息失真、甚至无法辨认。另一方面, 在信息的保存期间, 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 并对保存的信息进行分类、记录, 极为麻烦。运用综合监管平台不仅能够将信息统一而有效的收集, 且操作简便、便于使用。对企业内部的网络进行加密管理, 对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不仅极大的节省了公司的人力与财力, 且操作简便, 易于管理。

3、综合监管平台可有效实现全局监控。

综合监管平台够实现全局监控是越来越多企业运用此项信息处理方式的重要原因。信息监管平台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工作更为正确、全面, 且其能够通过平台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实时与全局监控。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企业信息管理相对完善的时代, 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站稳脚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了, 从一个企业的内部信息流动就能够看出其运营是否健康, 能够看出其是否存在某些问题, 基于此, 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价值。现阶段, 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不应该紧紧局限于管理方面, 其应该与企业的行政、市场、销售与采购部门有机结合。企业在运用综合监管平台进行内部信息处理之前, 应先建立信息监管的相关部门, 并设置专业人员来负责信息监管工作。在监管过程中, 监管人员应及时将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进行记录, 在开展周会、月会等会议上将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述问题反映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作出会议报告, 以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与水平。

三、小结

企业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广泛运用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带来便捷, 然而, 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 企业在运用综合监管平台来提高其内部信息管理效率的同时, 还应结合企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综合监管平台, 以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效率和水平。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体制逐渐向国际化趋势发展, 上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国企业尽快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 以保障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综合监管平台引入到我国企业管理中, 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综合管理与统一监控、协调, 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篇文章从综合监管平台的功能入手, 进而论述了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即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 希望其能够对我国企业信息管理效率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综合监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管理效率,对策

参考文献

[1]商林江.综合监管平台用于企业信息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探究[J].硅谷, 2012 (21) :112、117.[1]商林江.综合监管平台用于企业信息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探究[J].硅谷, 2012 (21) :112、117.

[2]陈岑.浅谈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14) :25—26.[2]陈岑.浅谈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14) :25—26.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10

危险品作业一直是港口生产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8.12”天津港港口危险品爆炸事故发生后。港口管理部门为加强对危险品作业的安全监管, 加大了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 对港口危险品作业的信息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督和控制, 以进一步提升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1 江苏沿江主要港口的危险品作业情况

江苏省是我国主要的石油炼制基地和石化产品集散地。近年来, 随着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石化产业投资步伐的加快。江苏沿江港口危险货物码头泊位、港内储罐数量和容量、港口危险货物吞吐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现有危险货物码头泊位587个, 危化品集装箱堆场10个, 各港区内有1478个危险化学品储罐, 压力管道总长超过1293公里。全省港口散装液体危险货物作业品种达到260余种, 近三年港口危险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1.37亿吨、1.2亿吨和1.34亿吨, 年均靠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11万艘次以上, 如表1所示。

化工原料及其制品绝大多数属于国际公认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物质,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性极大。危险品事故具有突发性强、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而且事故救援和环境修复作业难度很大。因此, 必须加强对港口危险品作业的监督管理, 尽可能避免危险品事故的发生以及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2 信息平台对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安全监管信息体系以智能化、信息化平台为核心, 对港口危险品日常作业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控, 从根本上提升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的成效。

2.1 保障港口安全生产

运用信息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形成整合型监管平台, 对危险品作业各环节的安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 为其管理工作提供完备的数据参考, 做到“及早预防”和“尽早控制”, 最大限度降低危险品事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提升港口危险品作业的安全系数。

2.2 降低安全管理成本

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能够在信息化平台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协调, 形成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投入, 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安全监管体系。

2.3 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在信息平台支持下, 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可以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信息交互, 协调工作间的交叉和配合, 从根本上提升生产、监管、应急各组织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

3 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模式选择

3.1 信息平台监管机理

3.1.1 数据化监管

以港口数据、危险品数据、作业数据、环境数据等为基础, 构建数据库对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与此同时, 结合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确定危险品作业安全指数, 形成针对性监管意见, 提升港口危险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1.2 协同化监管

依照港口危险品作业状况对其安全环节中的组织、资源、管理等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和协调, 在数据化基础上做好组织交叉、资源配置和管理内容的设定, 从而真正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实时化、高效化、网络化监管。

3.1.3 智能化连接

智能化连接是互联网+时代下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的必由之路。在智能化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对港口危险品安全监管中的智能化设备进行把握, 确定好实时连接和在线连接方案, 通过网络设备和线路连接等形成完整的拓扑结构, 形成智能化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体系。

3.2 信息平台管理模式

以数据化监管、协同化监管、智能化连接等机理为基础, 选择“互联网+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模式, 对监理过程中的各项细节进行把握, 以实现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效益的最大化。“互联网+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模式的核心为互联网平台, 其不仅能够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实现监管组织创新和协同监管, 还能够实现危险品作业全周期监管。该监管模式借助雷达、红外设备、CCD设备等对港口危险品数据信息进行采集, 通过总线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库实施加工和处理。除此之外, 系统还将作业管理、监视系统、其他业务系统集成在一起, 借助专网完成内部信息数据的传输, 为业务应用层提供服务, 为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提供全方位信息, 如图1所示。

4 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构建

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江苏沿江港口、作业人员、车船、危险品种类和数量、应急措施与组织等数据进行全面把握, 依照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对信息平台管理构架、功能模块等进行细化和构建。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构建首先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保证其能够在数据输入故障或人为操作故障中自我调控与处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港口安全监管的风险。

4.1.2 实用性原则

要构建与港口危险品作业相协调的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必须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优化数据内容, 以先进、实用的管理系统最大程度地提升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效益。

4.1.3 拓展性原则

在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 需要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对数据结构进行规范。同时, 还要做好拓展接口的设置, 对开发接口进行完善, 从而为系统拓展或二次开发提供便利。

4.2 系统架构

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在港口危险品作业层、危险品信息处理层和港口安全监管层以及事故应急处置层的结构基础上结合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状况, 形成以申报、监控、监管、应急为核心的环状全程监管体系, 形成以AIS、GIS和GPS为一体的动态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结构, 如图2所示。

该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应用层主要采用三层B/S软件及组件技术形成基础构架, 完成客户交互、个性服务等;数据层主要借助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在数据库中完成整理、分析、加工和备份等, 形成系统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层核心为SQL service数据库。数据层主要借助智能采集装备获取港口危险品数据、作业环境数据、作业安全数据等;通讯层借助通信软件及通信协议将采集层数据传输至数据库;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最终结果反馈到应用层中, 为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应用层借助界面交互工具为用户提供直观信息和相关服务并接受用户控制命令, 完成系统的调控, 其整体逻辑构架如图3所示。

4.3 功能模块

4.3.1 静态申报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作业委托人依照信息平台提供的危险品数据信息及其危险品作业状况对其进行提前申报, 使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能够定期审核确认, 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控制, 最大限度降低危险品作业风险。静态申报功能模块设置中主要包括危险品作业申报、危险品作业审批、危险品信息统计、危险品作业报表等内容, 能够直观地为作业委托人、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危险品作业信息。

4.3.2 港区监控模块

该模块中硬件部分设置过程中需要对监控系统点位进行合理选取, 尽量选择高覆盖率、聚焦效果好、夜视效果好的监控摄像头, 将其接入到接入交换机中, 借助汇聚交换机集成到核心交换机系统中。软件部分设置的过程中要做好监控系统局域网的连接和分级监控, 做好监控授权, 使作业委托人、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分配监控资源, 全方位做好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督。

4.3.3 过程监管模块

该模块中需要做好作业流程监管、基础信息监管、重点区域监管等设计, 借助AIS、GIS、GPS等技术对港口作业过程中船舶状况、港口信息、危险品作业情况等进行全方位把握, 形成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监控体系。尤其是在重点区域监控过程中需把握好泊位、闸口、作业点、仓库等区域监控, 做好作业数据的录入和整理。

4.3.4 应急预案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应急报警、信息交互等板块。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异常后 (风险值超过安全设定范围) , 则在平台中显示预警信息, 报警提醒, 其具体信息包括危险品作业风险区域、风险值、主要风险因素等。作业委托人、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 通过信息交互模块与其他部门取得关联, 确定现场状况并制定针对性预案, 从而最大限度规避港口危险品作业风险。

5 总结

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的构建为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效率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应用手段。基于“互联网+”的港口危化品作业安全监管模式, 以数据平台为支撑, 将港口危险品作业涉及的港口、人、货、船、环境等要素进行在线化和数据化, 连接监管部门和应急组织, 以网络化动态协同实现对港口危险品作业全周期的监管。系统还要不断升级, 依照用户个性化需求拓展服务模块, 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安全监管效益, 降低港口危险品作业的风险。

摘要:阐述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概况, 分析信息平台对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依据信息平台监管机理, 选择“互联网+”监管模式, 从静态申报、港区监控、过程监管、应急处置几方面系统构建江苏沿江港口危险品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关键词:港口危险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黄伟.江苏强化港口及水上危化品监管[N].新华报业, 2015-08-31.

[2]杜小勇, 王恒俭.打破孤岛, 实现数据共享[J].环境经济, 2014, (07) :22.

[3]杨嘉琦.采油厂作业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4, (18) :19-31.

[4]黄为进.防范内贸危险品箱谎报瞒报问题的探讨[J].中国海事, 2008, (10) :46-48.

[5]王瑞明.港口危险品作业动态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1, (S2) :99-101.

浅谈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高校节能;节能监控;监控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01.5

1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意义

1.1 校园能源使用分项计量的重要意义

校园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能源的消耗在社会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由于高校校园建筑的多样化,因此高校校园能源消耗情况也极为复杂,所以应对高校校园能源消耗进行分项计量,通过分项计量,可以对高校校园的能源消耗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经过清晰的数据对比,从而发现更好的控制能源消耗,做到节约减排的措施和方法。而通过分项计量,才可以更加清楚、直观的对校园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管。

1.2 建设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统计并没有规范的数据统计和操作流程,同时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能源监管和收费机制上的差别,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可见建设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建设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可以对校园个方面的能源消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对不同分项的能源消耗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监管。同时,建设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实现了校园能源消耗数据的可视化,并促进了高校对校园能源消耗的科学化管理。

2 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应用

2.1 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设计架构

高校节能监管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设备层、通讯层和管理层。其中设备层主要是由计量表和传感器等构成,主要功能是对水、电等能源消耗的数据采集。通讯层,主要是实现对设备层采集到的数据的上传功能。管理层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等,设备层采集到的数据经过通讯层的传输,最后管理层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时计算、能源消耗计价等。

2.2 高校照明节电控制系统

高校照明节电控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对校园内的所有照明用电进行实时的控制和数据分析,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同时对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校园照明用电信息,通过管理层,将收集到的校园照明用电的具体数据上传至管理层,在能源消耗控制平台之中,对用电使用异常情况,会进行报警和断电,从而控制校园内的用电,防止不安全用电以及用电浪费。例如对校园内的路灯可以进行实时控制,例如通过其他能源控制子系统的监控,在已经确认没有学生的教室、楼道或校园一角,将这些已经确认没有人员的地方的照明用电等进行及时断电,进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2.3 空调节电控制系统

空调节电控制系统主要通过能源消耗监管平台的设备层、通讯层和管理层对空调用电进行控制,空调节电控制系统主要细化为传感器、网络通信、数据监控以及数据存储和分析四个主要部分。传感器主要在空调使用现场使用,主要对空调温度,使用人员数量等进行实时监测。网络通信则主要借助于校园内的校园网,来实现数据传输等功能。数据存储和分析,则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进而采取实时的电量使用控制措施,并对节电效果进行实时通报和数据存储。

空调节电控制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采用现场传感器以及网络通信,对空调节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空调节电控制系统是采用红外遥控信号,以及根据传感器对空调使用当下的温度和使用人数的参数判断,来对空调进行控制。

2.4 高校校园路灯监管系统

高校校园路灯监管系统主要是针对校园内的路灯使用来进行节能监管的,对校园路灯安装控制器和光照度采集器,通过网络通信等手段实现校园路灯使用的智能化管理 。

高校校园路灯监管系统,可以对校区内部全部路灯实行实时智能化管理,对校园内路灯进行遥控开关、远距离检测路灯使用状况、对路灯电流和功率等进行检测等,从而可以更直观的对校园路灯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以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到路灯运行情况分析,对于异常使用可以进行及时处理。

2.5 校园供暖节能监控系统

校园供暖节能监控系统,主要通过对室外温度和供暖水温的实时对比分析,进而实现校园功能的自动调节,进而既保证校园的正常供暖,同时还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校园供暖节能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校园供暖设施安装气候补偿器,同队气候补偿器,可以对室外温度和供暖水温进行量化控制,对供暖温度进行自动“补偿”,避免由于供暖温度过低或过高造成的供暖不足和能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在已经安装供暖施舍的校园楼道等建筑安装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对供暖温度的控制,还可以进行细化项目控制,例如时间控制、空间控制等,实现校园供暖节能监控的智能化管理,保证满足供暖需求的同时,对供暖能源消耗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除此之外,温度控制器还需具备回温功能,防止由于室外温度骤降或供暖停歇时间过长造成的供暖管道封凍、损坏等现象的出现,温度控制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供暖回温,保证供暖的正常运行。

2.6 校园节水控制系统

校园节水控制主要对水使用量的检测和安装节水控制器来实现节水控制,对水使用量的检测,主要通过终端人员信息采集,数字化水量测量、数字化水表来对水的使用量进行数字化管理,同时加强信息收集人员的信息记录和存储,保证水使用量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通过安装节水控制器,进而杜绝由于忘记关闭开关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同时对于不同时段、不同月度、极度的水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水的使用情况,若出现突发的情况,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2.7 低压配电检测系统

低压配电检测系统,主要是通过低压配电室中安装锁功能电能表、采集器、互感器等,对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进行采集分析,从而对配电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低压配电检测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1)按照一定时期(例如月、日)进行配电数据统计,电表功率使用统计,配电电流、电压统计等相关参数数据的统计。(2)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进而对配电使用情况等进行实时显示和对数据的实时监控。(3)用电一场提示报警,出现用电异常,例如漏电、超负荷等情况,会自动报警。(4)对实时采集得到的配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电压分析、电流分析、负荷分析、功率分析、用电异常分析、损耗分析等,进而对配电情况进行监管。

2.8 校园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校园综合管线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校园内的使用设施管线进行管理,主要是通过图形数据输入输出、编辑等功能,进行不同条件的查询、统计、分析、存储等,校园综合管线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图形操作、数据管理和维护、空间分析等功能。

3 结束语

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对校园能源消耗进行智能化管理,从而促进校园能源使用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高校能源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通过数字化的管理还提高了能耗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了高校能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毅,张军国,满达,钱一鸣.高校节能监管平台设计及应用[J].建筑节能,2014.

[2]周逢春.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

[3]桂源邹.关于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现状及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

[4]龚春钰.浅谈节能监管平台建设——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

信息监管平台论文 篇12

通常对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和处置各个环节的监管是相对独立的,各个环节之间容易脱节,造成了监管效率低下。 在产生环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将餐厨垃圾出售到非正规途径;运输环节,收集车不密闭导致二次污染,掺入非餐厨垃圾物质获得更高额的补贴;处置环节,由于缺少与收运环节监管数据的对接,无法核实最终收集量的真实性。 此外, 餐厨垃圾处置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排放物质如烟气、 废水等不达标,也将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监管探索[2,3,4]。 江苏省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综合利用了传感器、RFID、3G无线通信等核心物联网技术,对餐厨垃圾的产生、收运和处置进行了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推进了城市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1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1.1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包括信息服务与决策层、系统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汇聚层等5个层面和信息标准体系、 系统安全体系、 系统运维体系等3个体系。

1.2平台物理架构设计

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通过采集、整理、分析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全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建设监管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等基础设施,为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数据运行环境。 并在这个运行环境中对数据和系统进行运行、维护、更新和备份,以保证数据安全。平台可以按照不同的权限为社会各界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平台物理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1.3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从设施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主机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系统容灾、安全审计及安全管理制度等角度分析和建立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平台运行的安全。

1.4系统组成设计

苏州市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由收集监管子系统、运输过程监管子系统、处置监管子系统、GIS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管理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及后台管理子系统共7个子系统构成。

系统组成设计如图2所示。

2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子系统功能设计

2.1收集监管子系统

收集监管子系统基于GIS地图,实现垃圾产生和收集环节的监管和可视化展现,主要包括专用桶数据库管理、餐饮企业管理、稽查管理等功能。

专用桶数据管理是通过餐厨垃圾收集容器与RFID电子标签绑定,建立收集容器的标准数据库。 餐饮企业数据管理是通过建立餐厨垃圾产生企业数据库,并与收集容器互相绑定,实现源头产生企业产生量的监管; 稽查管理运用移动终端技术,实现餐厨垃圾的移动巡检、稽查。

2.2运输过程监管子系统

运输过程监管子系统实现收运过程监管及可视化管理。 具体包括:车载称重、行驶记录管理、报警管理、收运可视化管理、视频监管等功能。

车载称重功能是在餐厨垃圾运输车上安装称重设备,采集每桶餐厨垃圾重量,并通过收集容器上的RFID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相关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向监控中心传输。 行驶记录管理通过GPS设备监控餐厨垃圾收运车辆行驶的位置、 速度等信息,并实时传送给服务器。 报警管理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收运可视化功能采用3S技术,在地图上展示餐厨垃圾收运车辆及产生单位信息,实现可视化监管目的。 视频监管系统是通过车载视频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实现视频抓拍,实现收运过程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监管。

2.3处置监管子系统

处置监管子系统主要实现餐厨垃圾处置运行状况的在线监管及预警管理功能。 具体包括:计量监管、污染物监管、产物监管及预警管理等功能。

计量监管通过餐厨垃圾收运车辆IC卡识别、 自动称重并上传餐厨垃圾收运数据,与车载称重系统称重数据的比对,实现计量数据的核实;污染物监管是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现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在线监测;产物监管主要对餐厨垃圾资源化后产生的沼气发电量、生物柴油产生量等进行精细化管理。

2.4GIS管理子系统

GIS管理子系统是结合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详细信息和GIS地图,将餐饮企业直观的展示给管理人员,从而可查看产生单位的分布信息,并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快速找到想要查看的产生单位并查看相应信息。

2.5决策支持管理子系统

决策支持管理子系统提供餐厨垃圾收集量、处置量、二次产物产量、产率等过程数据等的实时汇总和二次分析。 可对餐厨垃圾收运数据的快速汇总,通过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方式直观展现餐厨垃圾整体收运的情况,实现智能化统计汇总功能。

2.6公众服务子系统

公众服务子系统主要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立公众参与渠道,便于公众实时掌握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现状。 可通过在线举报身边的非法倒卖地沟油等违规行为,建立餐厨垃圾投诉举报机制,从而让公众更多了解和参与到餐厨垃圾管理工作当中。

2.7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对本平台权限控制以及涉及到各系统之间交互功能的权限控制,同时对系统使用到的各功能参数进行设置。

3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开发及应用的建议

3.1提高了餐厨垃圾监管效率

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平台在苏州市餐厨垃圾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从餐厨垃圾源头产生到最终资源化产品产生的监管,减少了不同环节之间的监管漏洞,提高了餐厨垃圾监管效率。

3.2监管平台应与收运及终端处置设施同时建设

同时建设应在餐厨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及终端处置设施建设的同时建设全过程监管平台,包括车载称重系统的采购,终端处置设施排放物的在线监控设备采购等。 在相关的地点预留数据采集接口, 确保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便利。

3.3平台应方便系统升级与更新

软件和硬件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扩展能力,能够方便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新,以适应餐厨垃圾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 新功能、新业务的增加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实现。

3.4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实行集成

上一篇:黑人社区下一篇:边际贡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