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社区

2024-10-11

黑人社区(精选7篇)

黑人社区 篇1

一、语块理论在黑人社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 语块理论的内涵。

自古以来, 语言学界一直对语块的界定有着争议。“语块”最早被称之为“组块” (chunk) 出现在心理学研究中, 表示的是记忆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把单个信息组成更大的单位。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 形成了“语块 (Lexical chunk) 理论。除此以外, 在不同语言中确定不同的“语块单位”也是困扰着学界的一大难题。在汉语中, 语块分为搭配、框架格式、习惯用语、俗语、套语等五个大类。而将汉语语块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中, 则是对该方法进行了一个科学的选取以更加适应不同地区使用人群的特点。

2. 黑人社区的特点。

“黑人社区”一般指黑色人种聚集区, 这样的聚居区具有“人口密度高”与“文化认同感强”等特点。而鉴于黑人社区的教育风格及教育程度带有很强的自身特色,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语块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汉语进行识记, 从而更加快速地掌握汉语, 笔者2015-2016年就职于佐治亚州萨凡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任汉语教师, 该校是美国著传统黑人大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探索语块理论在黑人社区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块理论在黑人社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国内在进行“语块理论”实践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中, 而汉语“语块理论”教学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 在探究如何将“语块理论”应用于黑人社区对外汉语教学中时, 需要结合“黑人社区”的特点来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1. 将语块理论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衍生物, 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集大成体现。因此, 语言的发展应当以文化为依托, 即语言需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来实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二次飞越”。“黑人社区”是黑人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要想在黑人社区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 就需要将“语块理论”与“黑人文化”进行重新融合, 尤其需要注意特定文化土壤内的讲话方式, 以及一些文化习惯的表现的特定用法在语言中的使用。

2.“比较语块”教学法。

“比较语块”教学法的重点在“比较”二字上, 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汉语语块”与当地适用于语块进行比较学习。科学研究表明, 比较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方面, 更是一直在记忆领域发挥着显著的功效。因此, “比较语块”教学的目标就是让黑人朋友在学习对外汉语的同时, 不仅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拉近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距离, 降低了学习汉语的难度, 提升了学习新文化的兴趣。

3.“语块搭配”教学法。

“语块搭配”教学法的提出是基于人的共性认识之上, 尤其是在语言学习中的口语方面, 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口语用法则是很有必要使用“语块理论”来做整体的存储和取用的。换言之, 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教学方法在使用中还存在着不足, 主要是因为汉语在语块提取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 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只能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之前的讲授方法已经习惯, 认识不到某些情况下语块整体讲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此部分内容进行整体忽略跳过, 这样就会导致对外汉语在“黑人社区”推行时受到很大的阻力。

三、结语

虽然语块理论在黑人社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就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 仍旧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而汉语作为世界第一大使用语言, 在语块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去填补, 才能为语块理论在黑人社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黑人社区”作为社会上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虽然在对外汉语的学习和推广当中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性, 但是语块理论可以很好地应对这些语言学习的差异性, 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汉语。因此, 语块理论应当引起对外汉语学界的足够重视, 在不断完善理论成果的同时造福“黑人社区”。

参考文献

[1]李慧.现代汉语“V单+NP"语块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2) :144.

[2]王文龙.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块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13.

[3]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 (1) :23-29.

[4]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J].暨南学报, 2007 (1) :99-104.

黑人社区 篇2

黑人英语是美国英语中分布最广, 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少数族裔变体语言。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而语言也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 所以黑人英语也对标准英语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黑人英语的主要特征

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 尤其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

1. 语音

(1) 词首中的辅音连缀thr常被th代替:through读作thew。

(2) 词首中的辅音连缀str常被skr代替:strength读作skrength。

(3) 处于音节末尾的r在黑人英语中不卷舌:car读作ca;more读作mo。

(4) 词尾辅音连缀的最后一个字母常被略读:grasp读作gras;risk读作ris。

(5) 单词结尾的Oi ng常被Oi n取代:walking读作walkin;singing读作singin。

2. 语法

(1) 系词或助动词be常被省略。 (一组句子中前一句为黑人英语, 后一句为标准英语, 以下同。)

He a big boy.He is a big boy.

(2) be用来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事。

John be mad.John is often mad.

(3) 过去时有如下的表达方式:

She did sing.She just finished singing.

be done用来代替将来完成时will have。

She be done had her baby.

She will have had her baby.

(5) 与标准英语比, 黑人英语缺少主谓一致性。

You looks hard to beat.You look hard to beat.

(6) Ain’t用来代替be+not, have+not, do+not, did+not。

He ain’t do it.He didn’t do it.

3. 词汇

美国英语吸收不少源自非洲的词汇, 例如tote (搬运) , voodoo (伏都教) , gumbo (浓) , okra (秋葵) , yam (薯) 等。

三、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的影响

语言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 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有相当一部分美国英语词汇来源于黑人英语, 如:awesome, neat, tubular, vicious, phoney, rooty, toot, sassa, lam (逃跑) , sock (给某人颜色看, 狠狠打击) , bug (有癖好者) , dirt, guy, okay等。而且有些词汇是南方所特有的, 如before-day (the time just beforedawn) 黎明前, call the hogs (to snore) 打呼噜, bo-dollar (silver dollar) 银元, out side baby (illegitimate child) 私生子。

美国英语俚语也从黑人英语中吸收了不少词语。如用Uncle Tom, Aunt Thomasina, Doctor Thomas, honorary white boy来指称逆来顺受的黑人, 用head rollers, Charley Goons指称警察等。还有如nitty-gritty也是黑人英语, 指“事情的真相”, 相当于brasstacts (Let′s get down to the nitty-gritty.让我们正视严酷的现实=Let′s face harsh reality) 。

综上所述, 美国黑人英语词汇, 不仅表达了美国黑人的思想和情感, 还丰富了标准英语的词汇。

四、总结

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 黑人英语对美国黑人争取民族自尊、民族自由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黑人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都坚持用黑人英语进行创作, 捍卫和推广黑人英语。黑人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与标准英语相互影响渗透。现在美国在提倡使用标准英语的同时也提倡使用黑人英语, 不同语言文化的独立与溶合, 使得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产生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将会不断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M].1982.

[2].王长楷.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及其特点[J].西南师院学报, 1983, (4) .

[3].刘锦明.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的影响[J].现代外语, 1996, (1) .

[4].周丽蕊.美国黑人英语的语音和语法特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黑人牙膏” 篇3

他很喜欢吃肥肉, 一身胖乎乎的人肉太像挤出来的牙膏了, 柔软可捏了。

最可爱的是他有一颗像牙膏一样洁白无瑕的心。有一次, 他带着我去公园玩。走着走着, 我们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卖艺谋生。爸爸看了, 就从钱包里拿出10块钱放进碗里。

其实, 也不尽然。他的兴趣是看篮球赛。有一次, 他家大大的电视剧坏了, 三更半夜的还跑去元口看球赛, 也太有“牛”劲了。平时, 他一看起球来, 就会入了迷, 有时甚至错过吃饭时间, 都不知道肚子饿。妈妈批评他时, 他总会幽默地说:“球就是精神食粮啊!”原来, 他也有刚劲的一面呀!

美国黑人英语特点分析 篇4

关键词:黑人英语,起源,特点,影响

一、引言

黑人英语是美国黑人的一种方言。它的发音在一些方面与在美国许多非洲裔美国人及非非洲裔美国人所使用的南美英语相似。黑人英语的许多特点都与美国南部的英语方言是一致的, 同时它也有一些与标准的美式英语区分的特点, 包括:发音变化、独特的词汇和不一样的动词时态。早期黑人英语也为标准的美式英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词汇。

二、黑人英语的起源

关于黑人英语的起源问题一直争议颇多。有一个理论表述, 在十五到十六世纪, 奴隶主为了避免黑人奴隶聚在一起密谋叛乱, 让他们分散开来。当黑人奴隶发现了这一情况后, 他们不得不建立一种辅助语言, 这种辅助语言叫做洋泾浜语言, 它使用于不用的奴隶群体之间, 也在奴隶和水手之间普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英语的影响逐渐加深, 洋泾浜语言越来越具有英语的特征, 逐渐演化成了克里奥尔语言, 即出生非洲的黑人后裔语言。在接下来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后, 克里奥尔语言变成了今天的黑人英语。

三、黑人英语的特点

(一) 语音

1. 省略辅音/r/

黑人英语的一个语音特点是在发音时省略辅音/r/, 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同音词, 如sore和saw, court和caught, fort和fough。

2. 用/in/代替/iη/

在标准英语中, 动词的进行时态以及动名词的词尾“ing”发音为/iη/, 而在黑人英语中常用/in/代替/iη/的发音。因此, 我们常会看到黑人英语中出现goin表示going, fishin表示fishing等等。

3.“th”的发音

经常会听到黑人对this的发音为/dis/, thin的发音为/tin/,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黑人对于发音的不严谨。其实不尽然。黑人英语对“th”有独特的发音规则。“th”位于词首时, 如果发浊音就用/d/代替, 如果发轻音就用/t/代替。“th”位于词尾或词中时, 分别用/f/和/v/代替轻音和浊音, 如ruth发音为/ruf/。

(二) 词汇

尽管黑人英语使用了标准英语的大部分词汇, 但是在很多词汇中, 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存在着很大差异。以下例子就两者之间词汇的不同诠释。

(三) 语法

1.“be”的惯用方法

“be”作为一个主要的动词, 在黑人英语中使用是很独特的。当“be”做系词is和are, 通常就被省略掉了。在被动语态中, 如果被动不明显的话, “be”也会被省略, 例如:The bridge built in 1986.此外, 一个句子表示的是不常发生的动作, “be”是省略的, 如:He doing housework.然而, 在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时, 虽然“be”不省略, 但是它是以原型“be”出现, 并不随人称或时态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They be talking about how to get the park.

2.“done”的使用

在黑人英语中, “done”的用法是代替标准英语中完成时态的“have”。如:I done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ight.

四、结语

黑人英语之所以没有被标准英语或其它的方言所同化, 就是因为黑人和白人在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学者认为, 黑人英语迟早会消失。但无可厚非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标准英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黑人英语的词汇及用法。在现在的美国流行音乐中, 大量的充斥着黑人英语的元素, 因此黑人英语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量, 也应提倡黑人英语的发展, 从而增强整个国家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AlbertC, Baugh and 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Jersey:Person Education, Inc.2002.

[2]Coulmas, Florian.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3]Fasold, 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5]郭家铨.美国黑人英语的特征.外国语文教学, 1985.

[6]刘锦明.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的影响.现代外语, 1996.

浅谈黑人体育文化 篇5

关键词:黑人,体育,文化

人种也称种族, 科学家们根据肤色、眼形、头形和面形等遗传的体质特征或性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主要人种, 分别是蒙古人种 (又称亚美人种, 俗称黄种) ;高加索人种 (又称欧罗巴人种, 俗称白种) ;尼格罗人种 (又称赤道人种, 俗称黑种) 。由于长期受到媒体熏陶, 遂对尼格罗人种 (后称黑人) 尤为感兴趣:黝黑的皮肤, 雪白的牙齿, 卷曲的头发, 高大的四肢, 正符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巨著《名人传》中的一句话“生就一副运动员的骨骼”。体育是全世界普遍谈论的话题, 更是很多国家重视发展的文化项目。因为体育成绩不只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竞技水平, 也是用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大量事实证明, 黑人在体育方面的表现不容小觑。要想提升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尤其是体能爆发及耐力以及我国的体育总体实力, 具体研究黑人体育文化会对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黑人的起源及文化特征

(1) 根据近百年的研究, 国际人类学家目前一般认为, 人类是由距今2000多万年前生活于非洲的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据文献记载, 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虽然也有黑人分布在美洲的部分地区, 不过他们都是殖民者从非洲贩运过去的黑人后代。

(2)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但生活在此地的黑人并没有被历史所眷顾, 而是被无情的推入了一场黑暗而无法挽回的浩劫——西班牙殖民者进行的黑人奴隶贸易。文艺复兴打开了奴役黑人的大门, 漫长的奴役过程淘汰了体弱多病的黑人, 幸存的奴隶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力, 更被奴隶主任意欺凌, 甚至连名字都被他们掌控, 更不用提他们的生命价值。因此, 带有浓厚宗教性质、渴求民主平等的灵歌应运而生。灵歌是黑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而且它不仅可以抚慰亡灵, 被无情奴役了一天后, 晚上休息时唱一下灵歌, 也是他们唯一不被奴隶主控制的娱乐活动。而随着时光飞逝, 灵歌也流传至今, 而且成为美国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 与布鲁斯并驾齐驱。现在的黑人之所以如此痴情于灵歌, 应与它潜藏的力量有关, 尤其在体育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众所周知, 参加体育竞赛是件非常荣耀的事, 但成功之前总要先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打击。而灵歌恰恰是具有激励作用音乐, 它以抚摸运动员灵魂的方式帮助他们摆脱疲劳与失落。由于灵歌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现已流传到世界各地, 很多人都已为它所动。

直到上个世纪中叶, 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发表了引发美国内战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它为黑人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由于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这让被奴役了近700年的黑人奴隶渴望平等自由、摆脱苦难的梦想得以成真。

2 黑人体质特征的影响因素

人类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环境、时代和种族。不同的种族其体质特征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时代的影响。

2.1 自然环境因素

人类长期生活在地面上, 受到阳光的沐浴, 风雨的洗礼, 形成了特有的体质特征。而黑人因受到大自然的眷顾, 体质特征更加鲜明, 至于其保持了特有的黑色皮肤及其他外貌特征主要是因为黑人地处炎热的赤道附近, 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根据生态适应的伯格曼法则和阿伦法则, 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经过自然选择,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地域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 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头发卷曲是为了使每根卷发周围都留有空隙, 而空隙中充满空气, 空气传热性差。因此, 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2.2 人文社会因素

正如历史呈现给我们的事实那样, 黑人被奴役了近700年。在被奴役的过程中, 奴隶主任由他们生病甚至死亡, 因此许多体质较弱的黑人被扔进海里或豺狼虎豹的嘴里, 进而致使不强健的身体被淘汰。其余幸存的黑人奴隶, 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 即使生病也要咬牙坚持, 于是其自身免疫细胞的抵抗能力随之增强, 加上在做苦力的同时锻炼了肌肉, 因此在体质上要强过其他人种。

2.3 饮食文化因素

经调查显示, 非洲黑人的主食不像常人那样以肉类为主, 而是把木薯磨成粉后食用, 还有少部分地区吃的是黑色饭团。一般人们总是会把强健的肌肉与肉类食物相联系, 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黑人确实吃肉, 但他们吃的很特别, 并不会生食。据黑人自己认为:谷类才是整整促进肌肉发展的。

多种因素塑造了黑人优质的身体, 黑人解放运动成功后, 他们不仅勤奋劳动, 还开拓自己的文艺细胞, 有资料显示:在20年代, 曼哈顿涌现出了大批黑人作家。不止这样, 这些作家的作品有的都已享誉世界, 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最蓝的眼睛》等。黑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学, 更是灵魂, 尤其在体育文化的传承上表现突出。

注:组组比较, P<0.01。

注:组组比较, P<0.01。

3 黑人体育文化的传承

3.1 强健体魄的传承

3.1.1“爆发”及“耐力”的传承

“黑人有着强健的身体”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人在关注体育赛事时对黑色人种的一致看法。为了更具说服力, 现将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赛事的几个大项做了一番比较 (由于黄种人受几千年来文明社会的影响, 在国际体坛的很多大项中没有较高成绩, 所以在两个表格中均没有被谈及) 。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黑人在田径及篮球两大项目中建树较高。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中, 垒球金牌完全落入黑人之手。而黑人在当今世界三大球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篮球项目中, 如年轻而神奇的杰拉德·格林在现阶段表现出非凡的气概。在本届比赛中, 美国队时隔8年重新登封, 当然这次的获胜绝非偶然, 因为在美国梦之队中, 有着非常出色的黑色皮肤的运动员:得分后卫科比·布莱恩特和德怀恩·韦德, 大前锋克里斯·波什和中锋德怀特·霍华德, 小前锋卡梅隆·安东尼和勒布朗·詹姆斯。科比突破投篮、发球能力超群;“闪电侠”韦德和波什的移动速度;霍华德灵活的脚步;卡梅隆多样的进攻方式都离不开先人传承给他们的爆发力。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黑种人夺取金牌的项目是田径项目中的竞赛类和跳远, 其他项目没有优势。从1960~1984年奥运会, 黑种人在田径短跑冠军的中占50%以上。而T-迪巴巴不仅获得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女子10000m冠军, 而且刷新了同胞德法尔的世界纪录, 并且至今没人打破。就此充分说明, 黑人的爆发力让其他种族只能望尘莫及。

3.1.2 优良血统的“一脉相承”

自黑人解放运动成功后, 黑人在体坛的地位一路飙升。在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上, 还是大学生的约翰·泰勒成为首个黑人冠军;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 杰西·欧文斯顶着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专制的巨大压力, 在百米赛跑中, 获得了他的第一枚金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 卡尔·刘易斯一人包揽了男子百米、200m、跳远和4×100m接力四枚金牌;还有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百米金牌得主克里斯蒂, 更是受到了首相梅杰的高度赞扬, 还有叱咤网坛的巾帼大、小威, 足球界的欧·亨利和泰伦斯·琼斯, 以及拳击界的拳王阿里、泰森、霍利菲尔德及伦诺克斯·刘易斯等等。

黑人传承的不仅是佳绩, 更是骄傲和自信。自黑人获得自由后, 黑人的体育能量瞬间迸发, 不仅在体育赛事上, 而且在精神上表现更加明显。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获得男子200m冠军的史密斯及季军的卡洛斯在颁奖台上举起黑手套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团结和力量, 即便几个小时以后迎接他们的是被赶出奥运村以及美国代表团。他们不畏强权, 勇敢拼搏, 充分吸收了祖先遗传给他们的英雄气概, 完美的向世人诠释了黑人的优良血统。

3.2 自强不息、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承

非洲作为黑人的起源地, 一直向世界证明着其不朽的思想力量, 在经历了历史的洗劫之后, 非洲国家的黑色人种1965年7月18日至25日于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了第一届非洲奥运会, 有30个国家25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10个项目的比赛。1966年非洲国家成立了自己的体育组织——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非洲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 如1960年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倍倍·比基拉在罗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夺魁, 开创了非洲运动员进入世界体育运动先进行列的历史。在后来的比赛中, 运动员们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驰骋体坛, 屡战奇功。

虽然同为黑人, 但两地的黑人境遇却截然不同, 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的“非洲黑人运动员失踪”, 至于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受到威胁, 时间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究其如此不同的根源, 经济实力应该居首位。如若没有强大的经济为依托, 美洲黑人运动员也不会高非洲黑人运动员一等。现今的非洲有些地区还没有摆脱贫困和生存危机是事实, 但同在一片土地上的民众应该被同等对待。对于眼前发生的不平等事件, 应该引起世界大众的反思。

4 非洲本土黑人与美洲黑人的对比

美洲黑人是非洲黑人的后代, 但在体育赛事中, 取得优异成绩甚至创造世界纪录的大都是美洲黑人。尽管近些年来非洲本土出现了肯尼亚长跑巨星亨利·罗诺 (1978年当选“世界最佳男子田径运动员”, 创造了5000m、3000m障碍、10000m等四项世界纪录) 、“黑旋风”博尔特 (夺得100m、200m、4×100m接力金牌, 同时打破了这3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而美洲黑人在体坛中的硕果就不计其数, 如“飞人”迈克尔·乔丹、“球王”贝利以及高尔夫霸主老虎伍兹等等。

5 非洲体育对世界体育发展的讨论

李力研先生提出:“文明否定着本能。”他认为文明诞生越是古老的地方 (如亚洲) , 其民族的运动能力也就退化或抑制得越严重;反之, 其民族的运动能力也就退化的越少或越不严重。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历史确实呈现给我们这样一种现象:亚洲的文明诞生的较早, 但在竞技体育中的成绩也确实不佳, 但这不能被完全认为是文明的影响。人类的祖先是距今约150万年的猿类, 而人类的早期祖先恰恰就是直立猿人, 直立猿人的祖先正是非洲的南方古猿。就像前面提到的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 历史考古研究也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作为一种热带动物而起源的人类, 因为具有文化和技术, 所以能够扩散到温州, 并且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向猎物很多的大草原和苔原地区迁移——从非洲经过欧亚大陆, 最后进入新大陆。”无论猿类还是直立人, 为了生存就必须成功采集树上的野果, 捕获水里的游鱼, 追赶跑动的猛兽……也正因为如此, 黑人祖先最早适应并记忆了这些技巧和能力。并且作为全人类的祖先, 他们毫不吝啬的将这些技巧和能力传播给了全世界的民众。但由于地理位置这一特殊因素的影响, 不仅他们的肤色发生了变化, 性情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开始在自己填饱肚子并保证自身安全后, 增添了“占有”这一私欲。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慢慢的人们便进入了“文明”时代, 尤其是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的“以德服人”、“以礼服人”更是统治了中国乃至亚洲几千年。正因为政治和金钱的压制, 才使得体育在中国乃至亚洲这些文明的国家被抑制。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 并不能绝对的认为“文明否定着本能”。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 运动也并未完全退化或抑制。因为简单点说, 人一生下来就会动, 不久就会走、跑、跳。换言之,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 土地版图的不断变化, 有时需要战争, 况且在一些地区 (如欧洲) , 竞技体育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文明诞生较晚的非洲, 其运动能力真的就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高度, 所以不是“文明否定着本能”, 而是“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本能”。

由于受到两地民族气节的影响, 我国与非洲建立了非常难得的友谊关系, 经济援助笔笔送出。非洲正在让世界刮目相看, 他们的体育精神也在影响着我们。继续实行两国友好关系, 不仅可以促进两地人民的朋友关系, 更可以同时提高彼此体育文化的多方向发展。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交流机会, 在帮助非洲同胞的同时, 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6 结论

(1) 探究黑人体质优越的原因, 黑人体质超乎一般人的原因不外乎生理以及文化的影响。探究出黑人体质的体格, 可帮助我国民众的身体素质。

(2) 在全国普及黑人文化, 让我国民众同等看待黑人, 避免类似“黑人运动员失踪”等尴尬事件发生。

(3) 研究黑人训练方法, 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如聘请退役的黑人运动或教练, 弥补我国较薄弱的项目。

(4) 持之以恒的态度, 体育事业是一项长期发展的项目, 任重而道远, 需要所有研究人员及全国人民长期耐心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席焕久, 裴林国, 程鹏, 等.北京奥运会运动成绩的人种差异[J].体育科学, 2010, 30 (6) :81-84.

[2]胡小明, 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52.

[3]丹纳.艺术哲学[M].彭笑远,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10.

[4]互动百科[EB/OL].http://www.baike.com/wiki/%E9%BB91%E7%A7%8D%E4%BA%BA.

[5]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8:108.

[6]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4.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简析 篇6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主要内容

前言

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劣势,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地位处于下层, 其心理世界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黑人女性作家这一群体,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黑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 同时也标志着黑人女性自身社会意识的觉醒, 她们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来进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意愿。

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与发展

1.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起源很晚, 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在那时候部分黑人作家对于处于战争中的女性的性格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这些在小说中的简单描述对于在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兴起和繁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安吉洛的处女作《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这篇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思考, 以此想要美国黑人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 清楚和发掘自己的想法。同时作家想要以自己为榜样唤醒其他女性作家一起进一步发展女性文学。

1.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中期

对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有了初步发展, 形成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 在她们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去表达自己, 进而影响别人。经过多年发展, 在70世纪中期时, 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美国黑人女性批评这一种文学方式, 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凯德《黑人妇女》, 这本作品中对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以及自我看法。在8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中的批评文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沃克率先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文学批评术语, 这一情况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

2.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大的角度, 第一是黑人女性小说、诗歌等具体作品, 这一方面主要是作家通过塑造黑人女性人物形象和内心想法来对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再次深思;第二方面主要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文学, 这一方向的兴起对批评界在分析作品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 是批评界前进的动力。

2.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兴起, 起步晚于其他文学形式, 因而国内外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仍然是文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角度就是性别、阶级以及种族等诸多国外敏感性话题, 这种研究不仅会使我们对于妇女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 具体作品分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在上文中笔者主要从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方面对其进行讲解,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理论上有一个很好的框架, 知道其的来源以及特点, 为读者在进行阅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精髓, 接下来笔者将以具体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为读者详细认识黑人女性文学。

3.1《苏拉》研究

小说《苏拉》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所创作的,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苏拉是一位全新女性的形象, 女主人公从小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长大, 面对白人恶少, 面对求学生涯困境, 面对外祖母和母亲的身上美好品质等这位苏拉并不是屈服于现境, 没有旧女性的软弱和娇柔, 苏拉对待这些生活中困境时反映出来的冷静与坚强是作家想要表现出来的。莫里森通过《苏拉》这一小说中对苏拉这一人物的塑造就是想展示一个全新女性形象, 与人们心目中的黑人女性进行强烈对比, 突出新女性的勇敢、乐观以及敢于追求幸福的品质, 同时也深深透漏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3.2《她们眼望上苍》研究

《她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是赫斯顿的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珍妮的故事, 珍妮的外祖母和母亲在年轻时都被强奸过, 得知这一信息的珍妮决心一定不要再经历她们的惨事。在这之后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 前两次是非常不幸的, 在这两次婚姻中珍妮都是被动, 处于弱者地位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地位所言, 但是珍妮对于婚姻还具有美好的幻想, 在这种心境下, 珍妮经历了第三次婚姻, 在第三次婚姻中虽说结局不完满, 自己丈夫因病去世, 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很好的结局, 但是我们读者至少知道了珍妮找到了真爱, 我们了解到了珍妮的勇敢与自觉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男女平等, 其中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 笔者主要通过两部具体作品《苏拉》以及《她们眼望上苍》来对于前文中提及到的有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理论有了具体的介绍, 使读者不仅仅认识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理论, 同时对于具体作品也有所了解, 这样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深意。

结束语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主要是通过对于美国黑人女性的形象和心理进行详细描叙, 从而起到唤起黑人女性平等自由的社会意识的作用, 这一方向的发展不仅仅对于黑人女性本身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于整个世界在对待女性观念上也是一个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姜霞.对职业学院学生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 (06) :31+33.

[2]崔改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J].中外企业家, 2010 (04) :242-243.

[3]浮伟忠.怎样营造文学作品的美[J].商品与质量, 2012 (S6) :77.

“奶娃”对黑人身份的探寻 篇7

1 作者的双重身份

托尼·莫里森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附近的一个小城。父亲是蓝领工人, 母亲在白人家帮佣。她在父亲的故事、母亲的歌声与空前的经济危机中度过幼年时光, 祖辈的历史变迁与黑人区的日日夜夜唤醒了她与生俱来的黑人体验和思考。莫里森作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族裔”, 从她诞生之日起就被笼罩在“分裂的感知”或“双重的视界”之中。如同“门神有两张面孔”, 她虽拥有两种文化背景, 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 只能“居住在一个文化间的世界, 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我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身份总是以不同方式被呈现出来, 它广泛涉及到个体被设置的地位以及被给予的历史背景与言说空间。在莫里森这里, 美洲大陆与非洲故土的双重滋养, 白人文化与黑人传统的交融浸润, 差异性文化的变迁与碰撞为她提供了一个痛苦却难得的视角, 使她不可避免地兼具两种同时作用的混杂文化身份, 能够深入到别人无法触及的感情与感受的宽广领域, 带着一双最真的眼睛主动勾勒当代非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轨迹, 在既尴尬又微妙的两难处境中积极发声。

2 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

《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祖父的姓氏却是由“一个喝醉的北方佬在一种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随便一挥而就的。”北方佬误将奶娃祖父已故的状况登记在自由民表格的姓名一栏, 结果奶娃家族便得到“戴德·麦肯”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姓氏。莫里森将小说情节发展与奶娃重拾家族身份的主题关联起来, 使其成为贯穿作品始终一明一暗的两条主线。从某种意义上讲, 真实姓名的缺失正是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 被迫割裂与自身历史文化联系的沉重隐喻。姓名这一能指符号由此成为张扬黑人文化身份的不可替代之物, 姓名的拥有也成为证明非洲文化身份在场的首要标识。姓名是一个点, 家族是一条线。由姓名确认进一步凝聚起来的是无数关于非洲家族故事的遐想与流传。黑人民族一向重视种族血脉, 家族文化正是构成这支血脉的无数微小细胞。“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地追溯自己的家谱, 就如同没有身份证一样。”《所罗门之歌》开篇题词“父亲们可以翱翔, 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姓名”便再次印证了飞翔传说对奶娃家族的特殊意义。

黑人会飞的民间传说原本是蓄奴制时代南方黑奴反抗种族主义的奴役和压迫, 寻求自由的理想寄托。缘于当时蓄奴制在法律上被确认的残酷现实, 黑奴追求自由的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 因此黑人幻想能成为飞人, 获得飞行能力, 以重返非洲。因此黑人会飞的神话似乎蕴涵着这样一个母题:即黑人作为种族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获救出路的探寻。在《所罗门之歌》中, 莫里森在构思小说情节时不仅借用了“黑人会飞”的神话, 还从现代意义上重新诠释了这个神话。她把当代美国黑人探索种族出路的愿望同历史上黑人对自由的探求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展示小说探索黑人种族出路的主题。

奶娃在一次南方寻宝途中偶然解开了古老家族关于黑人飞翔的神秘传说。从南方孩子口中广为传唱的“飞人”歌谣到祖父为逃避奴役命运当空翱翔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家族故事, 直至小说最后奶娃领悟到姑姑自由无羁的飞翔精神的真谛, 最终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宿和精神家园, 重获自我心灵的解脱与再生。这一漫长而曲折历程的实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非洲家族文化深厚的精神气质和他们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莫里森想借奶娃之口告诉我们, 黑人奴隶只有紧紧把握非洲大陆特有的本土文化。

奶娃从此抛开了以往的虚华与傲慢, “不再假装回避问题, 不再躲闪羞羞答答地绕开困难走路”, 敢于正视问题, 面对现实, 南方寻宝之行重新塑造了“奶娃”, 虽寸进未得, 但他寻到了比金子更珍贵的东西———戴德家族的根, 知道了自己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 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 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 找到了和自己本民族文化相联系的纽带, 发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南方之行后的奶娃对家人、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这种认识与感悟是如此的理性和成熟。随着奶娃思想道德责任意识的渐渐成熟稳定, 奶娃褪去了浮夸与傲慢, 从一个漠不关心的人成长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3 结论

在当今美国现实背景下, 莫里森的“取之于过去, 用之于未来”这一理想之路虽然提出了要兼收并蓄、超越传统、要适应全球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的想法, 但她的主张无疑还是以重整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 且具有很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从性质上, 这一主张仍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现, 其目的是用来反白人主流文化的, 它没有摆脱种族主义中心的困惑。从价值取向上看, 它强调以黑人民族文化为本位, 对白人主流文化是持排斥与拒绝的态度的。从认同对象上看, 它没有把黑人民族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之融合和综合作为目标。因此这种主张在对待黑人民族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的关系以及对这两种不同文化本质有认知上之不足。实际上黑人民族文化在由非洲本土向美洲移植过程中, 与新大陆的不同文化已发生碰撞与冲突, 并产生了相互影响。事实上这种相互影响使得现在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已产生了“选择性的变迁”, 很明显, 它已不能完全等同于非洲本土传统文化。因此如果莫里森想试图完全走以重整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的民族主义道路, 而不是在新与旧、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抉择其可能有价值的文化特质, 走以理性为融合的文化再造与批判的道路, 她的主张是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也是不符合现代化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的。总之, “取之于过去, 用之于未来”这一理想之路不是要回到以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主义的路上去, 而是要走向世界中心的融合主义的路上去。美国黑人民族百年来期盼振兴的求索不应只忠于他们的“过去”, 也不应满足于传统文化的复归, 更应以丰富世界文化为最终目标。

摘要:现结合托尼.模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与鬼怪批评理论, 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 具体讨论托尼.莫里森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奶娃”,《所罗门之歌》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Sing of Solomon[M].New York:Alfred A.Knoof, 1994.

[2]王守仁, 等.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4]宁骚.非洲黑人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公路加宽下一篇:信息监管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