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英语(精选12篇)
美国黑人英语 篇1
摘要:美国黑人英语是英语的诸多种类之一。作为一种美国的社会方言, 它是最令人熟知且值得去学习的少数民族语言。本文探讨了黑人英语形成的历史渊源, 分析美国黑人英语的特点, 对美式标准英语的影响, 以及它没有被标准英语所同化, 且仍作为一种美国社会方言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黑人英语,起源,特点,影响
一、引言
黑人英语是美国黑人的一种方言。它的发音在一些方面与在美国许多非洲裔美国人及非非洲裔美国人所使用的南美英语相似。黑人英语的许多特点都与美国南部的英语方言是一致的, 同时它也有一些与标准的美式英语区分的特点, 包括:发音变化、独特的词汇和不一样的动词时态。早期黑人英语也为标准的美式英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词汇。
二、黑人英语的起源
关于黑人英语的起源问题一直争议颇多。有一个理论表述, 在十五到十六世纪, 奴隶主为了避免黑人奴隶聚在一起密谋叛乱, 让他们分散开来。当黑人奴隶发现了这一情况后, 他们不得不建立一种辅助语言, 这种辅助语言叫做洋泾浜语言, 它使用于不用的奴隶群体之间, 也在奴隶和水手之间普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英语的影响逐渐加深, 洋泾浜语言越来越具有英语的特征, 逐渐演化成了克里奥尔语言, 即出生非洲的黑人后裔语言。在接下来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后, 克里奥尔语言变成了今天的黑人英语。
三、黑人英语的特点
(一) 语音
1. 省略辅音/r/
黑人英语的一个语音特点是在发音时省略辅音/r/, 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同音词, 如sore和saw, court和caught, fort和fough。
2. 用/in/代替/iη/
在标准英语中, 动词的进行时态以及动名词的词尾“ing”发音为/iη/, 而在黑人英语中常用/in/代替/iη/的发音。因此, 我们常会看到黑人英语中出现goin表示going, fishin表示fishing等等。
3.“th”的发音
经常会听到黑人对this的发音为/dis/, thin的发音为/tin/,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黑人对于发音的不严谨。其实不尽然。黑人英语对“th”有独特的发音规则。“th”位于词首时, 如果发浊音就用/d/代替, 如果发轻音就用/t/代替。“th”位于词尾或词中时, 分别用/f/和/v/代替轻音和浊音, 如ruth发音为/ruf/。
(二) 词汇
尽管黑人英语使用了标准英语的大部分词汇, 但是在很多词汇中, 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存在着很大差异。以下例子就两者之间词汇的不同诠释。
(三) 语法
1.“be”的惯用方法
“be”作为一个主要的动词, 在黑人英语中使用是很独特的。当“be”做系词is和are, 通常就被省略掉了。在被动语态中, 如果被动不明显的话, “be”也会被省略, 例如:The bridge built in 1986.此外, 一个句子表示的是不常发生的动作, “be”是省略的, 如:He doing housework.然而, 在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时, 虽然“be”不省略, 但是它是以原型“be”出现, 并不随人称或时态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They be talking about how to get the park.
2.“done”的使用
在黑人英语中, “done”的用法是代替标准英语中完成时态的“have”。如:I done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ight.
四、结语
黑人英语之所以没有被标准英语或其它的方言所同化, 就是因为黑人和白人在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学者认为, 黑人英语迟早会消失。但无可厚非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标准英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黑人英语的词汇及用法。在现在的美国流行音乐中, 大量的充斥着黑人英语的元素, 因此黑人英语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量, 也应提倡黑人英语的发展, 从而增强整个国家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AlbertC, Baugh and 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Jersey:Person Education, Inc.2002.
[2]Coulmas, Florian.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3]Fasold, 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5]郭家铨.美国黑人英语的特征.外国语文教学, 1985.
[6]刘锦明.黑人英语对标准英语的影响.现代外语, 1996.
[7]郑立信, 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美国黑人英语 篇2
19,罗伯特・艾博特创办了《芝加哥卫报》。19时发行量曾达23万,它也为现代美国最大的黑人报团奠定了基石。艾博特有其办报公式:为了黑人揭发黑幕,标题、内容都要从“种族角度”达到耸人听闻目的,刊载犯罪消息与丑闻,坚决反对三K党、种族骚乱、私刑处死和危害黑人的其他威胁。但后来受经济因素的困扰,该报也变得温和起来,主要登个人、社会、文化、时装新闻。
在黑人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黑人内部观点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在19与20世纪交替之时,出现了布克・华盛顿,他是一位有极好演讲天赋的黑人。他主张黑人、白人要相互宽容,白人给予黑人的应是平等的机会而非结果。他反对工会、革命、社会主义,崇尚自由放任理论。他的思想影响了一批黑人报刊。他还通过发放津贴来控制黑人出版物,如《纽约世纪报》。
布克・华盛顿有两个竞争者,分别掌握着两份报纸。一个是威廉・门罗・特罗特(William Monroe Trotter)与他的《波士顿卫报》(Boston Guardian)。他与乔治・福布斯19办的《波士顿卫报》,具有煽动性、战斗性,为了反对华盛顿的保守主义观点,特罗特亲赴首都为民请命。但到了20年代,报纸衰落,特罗特倾家荡产。另一个是杜波依斯和他的《危机》。19《危机》创办,意为当时正处于人类前进历史中的危机时刻。19的《大英百科全书》说“黑人在智力上低于白人。”杜波依斯为摧毁这一成见而斗争。19,在《危机》最兴旺的时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但到了30年代它又一度跌至一万份以下,在后继者的不断努力下才又恢复到10万份以上。
美国黑人英语 篇3
一、 背影简介
(一)研究背景
美国是由100多个民族的人群所组成的很多小国家进行的联邦制度,而其人种的组成,则主要是从18世纪,由欧洲的高加索血统,随着英格兰的殖民扩充而来到这块领土。而其中的少数民族,则主要是美洲的本地居民(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但是这些民族在人群中的比例还不到22%,与此同时,白人的英语也在这块地域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美国的黑人区域内,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语种,他们和白人语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在语言结构上,还存在着非洲的语言形式,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明显的和白人语种出现一定的区分。这些区域内,因如星罗漫步的黑人色彩显得格外明显,很多电台都会去广播一些具有非裔特色的音乐和影视,而他们的歌曲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在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简称AAVE,美国化的黑人英语)的覆盖中,这些种族歧视也逐渐出现了退化,不过仍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其存在的现实。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AAVE和白色标准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在句法structure Syntax上的稳定部分,而在变化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在language Furthermore的其他因素上的差异,而这些都是保留其原本还以上的English Though的同化,这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语句结构差异来说,存在着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而不能够完成句法结构上的统一。
(三)方法上的结构研究
在通过定性的方法进行采样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其句法的分析,就黑人的英语句法问题来看,都可以根据其论文的结构来进行相应的字幕研究。对于引述问题,都应该针对其来源进行相应的表述,这对于其发展问题上,都能够比较有喜爱的完成其句法上的结构对比分析,比如:第一,用心地多看几次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对口语以及语法方面理解上,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保障。第二,从字幕提取对黑人句法结构上的内容知识。第三,按照要求进行字幕的分类,从而完善相应的结构研究。第四,从乔姆斯基的语法规定中学习其中的语法结构。第五,推断语法结构因素,完善对银幕上的字幕的需求。
二、 黑人文学的特征
黑人语句的句法是针对白人句法结构的一种对立结构,根据AAVE的使用来说,则和非洲的Americans语言有着超过了八成的相似度,而AAVE也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这对于其广泛的应用形式来说,都是更具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在美国非洲裔民的民权运动逐步兴起,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一定的转机,例如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黑人。应对激烈的研究人员的不断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代表着美国的文化开始了一种新的变革发展。
在针对中国的研究过程中,语言学方面的概念也逐步的被引入,而在国外,人们对于AAVE研究也确实缺乏一定的认知,而通过针对对一些论文和章节上的介绍上的理解,也可以较为肤浅的理解了其中的句法接受上的特点。
其语言的结构特征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当时政治愿意和文化原因上面,在当时,美国的黑人在文学形象上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仍旧为对自身生存现状的一种抵抗,在很大程度上仍旧需要通过不断的罢工和起义,才能够获得一定的资源。而在进行抗议的过程中,那些华丽的语言也就不存在什么利用的价值,反而简洁鲜明的具有抨击意义的语言,才能够更直接了当地将自己需要的东西给对立面进行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所以黑人文化,就显得更为忧愁、激昂、亢奋。这正是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后的一次在文学上的宣誓,对于其文化方面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与此同时,黑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文化,同时对于自身的文学特点以及相应的内在文学上,对其分支以及废奴文学上,都有所提及,而这也是确保其在文学流派上的形象保证,是体现其语言简洁明了的一种最直接表达形式。
三、 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
在对电影的观察过程中,应该多从字幕和口语中理解其中的语言特征,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语音方面,进行特征学习,这对于基础结构等方面,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句意理解,对于其意义方面,都能够很好的找出词义,以及建立其对句子结构的把握,这对于整体的结构方面,都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观看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过程中,应该结合字幕来分析其中的语言信息,这样通过视觉上的痕迹记忆,从而完成自我的学习。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适当地结合黑人句式上的结构特点进行通俗易懂的翻译,这样不仅简洁明了地理解其中的目标语言口语表达,更能够让观众迅速地阅读其中的电影剧情,对于其发展来说,都能够更好地保证对其结构的把握,对于视频的整体性来说,都能够更好的把握其中的内部情感交流,同时对于观众的期盼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顺应其发展,对于整理的结构上来说,都是最好的发展形势。
例如在开场的时候,伊莉莎无意中听到了谢尔比要将汤姆和哈利卖掉,他就决定带着自己的儿子逃出这个牢笼。而后来,从孩子的角度来进行对这个社会的抨击,从其中的无奈以及对劳动者的自由买卖形式上来看,都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而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主要是针对黑人的被压迫式的生活进行探索,从他们苟延残喘的生活中,去理解其语言形式的特征,从而和白人真正的走向对立的形式。
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利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功能上的确定,这对于中心观点来说,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价值保障,是标语文化的主要接受者,但是在黑人的语句形式中,介词往往不需要太过抒情的表达,这不是诗歌,而对于其发展的过程中,就更需要对这一类的表述中进行符合现有结构等的理解。而针对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的语句结构,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中的不同。“Ah,yes,wireless is indeed a Pandora's Box.”翻译过来则是“说的不错,无线电是一把两刃剑。”而《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语言特点则是"No!No!No!my soul an't yours,Mas'r!You haven't bought it,--ye can't buy it!It's been bought and paid for,by one that is able to keep it;--no matter,no matter,you can't harm me!"翻译过来则是“不,不,不,我的灵魂还不能给你,你还没有买走 !!!!你们也没必要买它!已经有人经购买和支付了,由一个能够保护他的人。反正不管怎么说,你不能伤害我!”
这两个例子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更富华美,后者更为简洁,在语言的表达上,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而我们在进行这一类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其中的各类需求进行对字幕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选取,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完成相应的结构上的完善。
结语
浅析美国黑人英语现象 篇4
美国黑人英语是语言和文化相融合后产生变体的产物, 黑人英语的变体主要是受黑人的文化影响。而黑人的文化是属于非洲文化体系, 因此美国黑人英语深受非洲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美国黑人英语, 虽然使用者大部分是黑人, 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现象, 它与肤色、基因等生理特征没有直接的联系, 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延续。美国黑人英语产生的原因与黑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受奴役和压迫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黑人英语才发生了变异。首先, 黑人最初的地位低下, 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被压迫状态, 甚至在语言的使用上受到了种种的歧视和限制。其次, 最早对于黑人的统治, 实行了种族隔离政策, 将黑人的生活区域单独孤立出来, 长期固定区域的生活, 产生了特有的区域文化, 在此情况下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异。而近些年随着美国黑人地位的不断提高, 黑人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文化。首先,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可以看见黑人的领军人物, 在体育运动和音乐舞蹈方面, 黑人特有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街舞、嘻哈文化、爵士乐等流行因素使人们更加喜欢和了解美国黑人英语。黑人英语的流行已经成为不可阻止的社会潮流, 逐渐被美国社会所认可, 对于这种黑人英语的研究也同样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黑人英语的特点
(一) 语音方面
美国黑人英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黑人英语词尾的辅音连缀发音简化, 如:passed和past都念成与pass一样的音, desk被念成[des]而不是[desk], mend和meant也和men没有区别, test可以念成tes。
(二) 拼写方面
最为显著的拼写特征是对词尾的辅音连缀进行简化, 如:ks或cks结尾的文字, 只用一个x代替, 因为ks (cks) 和x的发音相同。
(三) 词汇方面
除了上文提到的源自非洲本身的4000多个词汇, 由于美国曾经的种族隔离政策和种族歧视, 黑人中一度出现了一些对社会不满及怨恨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他们一方面用语言去辱骂白人, 一方面以酗酒和毒品进行消极反抗。
(四) 句法方面
黑人英语在句法方面常常省略be动词, 凡是现在时的主系表结构中的be动词在主要表示某一特定时间存在的状态或者发生的动作时都可以省略。
三、黑人英语的影响
黑人英语是指美国黑人所使用的英语, 其特点是具有方言性质的美国英语, 黑人英语主要是针对美国的标准通用英语而言的方言性质的英语。从使用人群来看, 主要是美国的黑人和黑人所长期聚集的地区的地方性语言, 由于使用者多数为黑人, 并且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黑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因此被称为黑人英语。美国的黑人英语一方面是深受黑人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方言型语言, 另一方面黑人英语的形成和发展也深深影响了黑人的文化和习惯的发展, 黑人英语是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受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变体,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地的英语, 大多属于殖民地所运用的英语, 在实际应用中也与本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变体。黑人英语是美国英语的一个分支, 同时也是美国英语和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对于黑人英语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而黑人群体在美国生活中人数位居第二, 研究黑人英语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美国多元文化并存和交融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黑人英语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重要的社会方言。要想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美式英语, 就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美国的社会和文化, 以及美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但要掌握和熟悉美国标准通用英语, 还应该对一些方言, 特别是影响较大的黑人英语加以了解和学习, 以便更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一个全面的美国。
参考文献
[1]陈丛梅.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的话语特征及其功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48-52.
[2]李玉.背离与融合: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发展趋势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张静媛.接触与语言的生灭——美国黑人历史对黑人英语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 2009 (09) :120-122.
[4]刘楠.浅议英语语体学及黑人英语——《现代英语语体学》读后感[J].海外英语, 2010 (08) :235-236.
[5]王烈琴.语言变异:黑人英语的特点、发展与形成根源分析[J].学理论, 2011 (02) :296-297.
[6]孟凡胜, 王桂芬.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兼谈美英语方言产生之根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01) :16-18.
有关美国黑人音乐的论文 篇5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被卖到弗吉尼亚。到17世纪中叶,随着贩奴业越来越庞大,殖民政府通过了贩奴、蓄奴的系列法律,允许黑人可以像物品一样被买卖。多数黑奴在垦殖场里做农奴,他们在棉花田或甘蔗地里工作时,承袭非洲“呼喊与响应”的传统群唱方式,即一人领头起调,众人跟着和声,用以舒缓劳作的辛苦。这种有明显非洲烙印的劳作曲,是可被追溯到的、最早的美国黑人音乐风格。
蓄奴时期黑人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不仅被许多文字和影像记载,还有音乐。黑人自己的歌唱,最有名的是爵士乐史初期,创作于1930年代的《奇异的果实》,描述了私刑猖獗的美国南方,一位黑奴被吊在杨木上鞭打致死,如一颗“奇异的果实”,随风摇摆。
歌词如是:“南方的树上生长着奇异的果实,叶片和根茎上沾着血,黑色的躯体在南方的微风中摇摆,奇异的果实挂在杨木上。??这里是等乌鸦来觅食的果实,等着雨水浸泡,等着狂风舔食,等着阳光去腐化,等着与秋叶一起落下,这是奇怪而苦涩的收成。”
这首歌最著名的演唱者名叫Billie Holiday,她是爵士乐四大歌后之一。她命运悲惨,少年时被强暴,屡屡被情人抛弃,成名后因烈酒和毒品毁掉了嗓子,最后因藏毒被关进牢狱并死在里面,时年44岁。她的一生,可看作上世纪初黑人、女性和艺人皆被歧视压榨的社会里,黑人女伶的命运特写。
福音与灵歌
年月过去,奴隶的孩子依旧是奴隶,他们成为出生在美国,并死在那里的黑人。当地各种文化影响与非洲传统在各个层面发生作用,当然包括音乐。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福音音乐与灵歌的产生与风行。
18世纪中叶,狂热的宗教风潮横卷美国。基督教中人人平等、大家为兄弟姐妹的教义吸引了黑奴。到1820年,已约有6万名美国黑人接受浸信会的洗礼,成为信徒。
在教会里,他们以欧洲多元化的音乐传统为素材的教会诗歌为黑人教众们带来灵感,那种用歌唱和诗歌来表达虔诚的做法与他们非洲祖先在祭祀中的做法并无区别,加上非洲“呼喊与响应”的歌唱传统后,灵歌与福音音乐渐渐成型。除了歌唱之外,黑人信徒们还会一起舞蹈,有时会达到一种癫狂状态,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对非洲文化传统的某种追溯,另一方面是对尊严、自由和社会归属感的找寻。
福音音乐与灵歌,令黑人音乐第一次在整个西方世界造成影响。时至今天,美国的《滚石》,西方最重要的音乐杂志,它在2008年12月号做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歌手”评选,灵歌天后Aretha Franklin获得冠军。另一位黑人女性,当代R&B歌星Mary J.Blige这样评价今年67岁的Aretha Franklin:她是上帝带来的礼物,将灵歌里那种对信仰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苦涩布鲁斯
1865年南北战争以林肯胜利告终,蓄奴制结束。第一批被卸去奴隶身份的黑人,并未因此过上好生活,他们中的多数由被奴役者变成失业的,从南方去北方的流浪汉。布鲁斯,正是那些漂泊在路上的黑人,用歌声吐露出的,奴隶解放后他们在白人社会遭受到的新的苦难、悲伤和焦虑。
布鲁斯由19世纪末美国南方农村里黑人民间独唱演变而来的风格,多为两段体交互轮唱,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伴奏器乐是吉他,其歌词现实主义地书写生活细节,唱腔多变,器乐有明显即兴成分。布鲁斯总是蕴含着浓到漾不开的悲情,蓄奴期的苦难、依旧遭受的歧视、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变心的爱人和窘迫的生计等等,是它的主要内容。
最伟大的布鲁斯音乐家在上世纪前50年里已基本死于非命,这当然由当时黑人的社会处境导致。被誉为“布鲁斯之父”的Robert Johnson留在世上的录音仅仅29首,1938年,他27岁的时候突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迄今如是;1937年,被誉为“布鲁斯之母”的Bessie Smith 已42岁,终获得去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权利,未料半路车祸受伤,因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医院拒绝收治黑人而耽搁了伤情,死在去第二家医院的路上。
Bessie Smith在其名曲《荒废的布鲁斯》中唱道:“在我的生命中我什么也没有得到,每一天我都满身痛苦,可怜的我得不到任何人哪怕一丝同情,说一句关心我的话。”
命运悲惨的人并非全是任命运蹂躏的人,歌唱怨曲也不代表自怨自艾,从灵歌时代黑人歌唱灵魂的平等开始,他们就没放弃过用音乐来寻求尊严和权利。有一个相关Bessie Smith的传闻,一次演出间歇她听说附近有信奉白人至上的极端种族主义组织3K党在外游荡,试图破坏她的演出,她顿时怒不可遏,找到那帮戴着面罩的3K党徒说:“你们若不马上带着你们的白床单滚蛋的话,我会打断你们的腿!”
毫不夸张地讲,若说西方主流音乐的经脉由黑人音乐勾勒而成的话,这千经万脉源自并结成一点,这一点就是布鲁斯。这不仅跟布鲁斯在音乐构造上的简洁可塑及隽永魅力相关,更于它刚走红时,恰逢西方唱片工业的开始,黑胶唱片的出现,收音机和巡演制度等等这些令音乐成为生意的关键元素凭借布鲁斯而为人熟悉,反之,布鲁斯也因为这些桥梁而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对一些人来说,美国灵魂乐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1954年和太平洋唱片公司发行的单曲《I Got a Woman》,这首深情款款的歌曲由年轻音乐人雷·查尔斯演绎,他将蓝调同福音音乐融为一体,曲风性感而充满灵性,自然天成而不失温柔婉约,在当时轰动了全世界。从此,雷·查尔斯不仅让不计其数的音乐人灵光乍现,还为美国文化的大爆炸时代推波助澜,引领了摇滚革命,并且开始了自己长达50年的音乐人生。
导演泰勒·海克福德说:“雷·查尔斯的一生是一次梦幻之旅,在这部影片中,我想对他进行全面刻画,虽然他有光芒四射的一面,但他的生命中也有过可怕的悲剧,依然有过不良的品行。我们尝试用《灵魂歌王》来展示一位艺术家在非同寻常的文化变革期中的经历和进展,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影片认知雷·查尔斯不仅仅是音乐家,他还影响着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国文化革命。”
在辞世的几个月前,雷·查尔斯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泰勒完成了他的作业,他将我的人生优美的记录下来。我愿意让人们知道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种种考验和磨难,我的意思是说,我经历过美好,也经历过阴暗。如果你能坚持,如果你知道何去何从,你就能从层出不穷的不幸中恢复过来。换句话说,你之所以不愿放弃,是因为失败了太多次。”
1930年9月23日,雷·查尔斯出生在乔治亚州奥尔巴尼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很小时候开始,雷就爱上了音乐,深受教堂音乐和蓝调音乐的熏陶。雷不到5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不过,之后一系列的悲剧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雷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小弟弟乔治意外溺水身亡,雷一直因此深深自责。不久后,青光眼和痛失亲人的心理创伤让他逐渐失去视力,7岁时彻底失明。在母亲的坚持下,雷开始学会用敏锐的听觉和对声音的迷恋来体会世界。他从未依赖于拐杖、导盲犬或者其他工具,他选择用耳朵面对生活,美妙的音乐让他的生活延续下去。雷曾在自传《Brother Ray》写道:“音乐在我的身体里与生俱来,这是我知道的唯一解释。”
为了让雷在将来有所发展,母亲将他送到了150英里外的圣奥古斯汀盲人学校,雷在那里学会用布莱叶盲文识谱和演奏多种乐器,并沉浸在爵士乐、摇摆乐、福音音乐、蓝调和乡村乐的海洋中。不幸的是,雷在盲校就读时母亲去世,为了完成母亲未竟的遗愿,雷从不浪费时间。很快,他开始为佛罗里达北部的小型俱乐部、舞厅和酒吧创作演奏曲目,虽然生活对于一个失明而又稚嫩的少年来说并不简单,但雷在快速成长着。
1948年3月,17岁的雷搭乘灰狗巴士穿越美国赴西雅图巡游,当时他的身份是钢琴手和伴唱。很快,雷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红人,与杰克·劳德戴尔(Jack Lauderdale)的摇摆时光(Swingtime Records)唱片公司签约,于1949年录制了第一首单曲。当时他的音乐天赋已经被人发现,而同时他也结识了海洛因。50年代初,雷签约太平洋唱片公司,开始尝试将福音音乐同蓝调融合到一起,他的做法曾在乐坛引发强烈争议,甚至有些电台禁止播放他的歌曲。不过勿庸置疑的是,雷的歌曲是成功的,而且能同时赢得黑人和白人的欢迎。1956年,雷以单曲《I Got a Woman》爆出冷门,加之随后推出的一系列歌曲,26岁的雷被冠以“天才”的前缀。1959年,雷转投ABC Paramount唱片公司,因为该公司老板许诺对雷的音乐创作没有任何限制,雷将曲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开始探索西部乡村乐。在60年代,雷不仅在音乐上突飞猛进,而且还是民权运动的激进分子,他抗议对黑人艺术家和听众的种族隔离和不公平对待,还成为第一位拒绝在种族隔离俱乐部表演的艺术家,因此,他失去了大笔收入,并曾一度被乔治亚州封杀。另外,60年代的雷对婚姻不忠,还被人发现在飞机上携带毒品。当意识到毒品已经威胁到自己的音乐生涯后,雷毅然决然的将自己关进戒毒医院,努力戒除毒瘾,而且从未复吸。
从恶梦中醒来的雷又开始了音乐之旅,每年都会举办200多场音乐会。雷一生共获得12次格莱美奖,并在1988年赢得了格莱美终生成就奖的殊荣。他一共录制了75张专辑,有76首单曲登上畅销榜单。他曾被授予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和国家艺术勋章,并入选摇滚名人堂、蓝调名人堂和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名人堂,共为黑人慈善、教育和艺术机构捐助了2000万美元。
伟大的爵士乐
整个西方流行音乐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产生的唱片、阵营内的乐手和乐迷数量最多的音乐流派,既非流行歌曲,亦非摇滚音乐,而是爵士乐。由此,爵士乐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人类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产生的唱片、阵营内的乐手和乐迷数量最多的音乐流派。
19世纪末,布鲁斯、福音音乐、非洲传统和那时已有几百年的欧裔移民音乐的影响等等,造生了爵士乐。
上世纪20年代,1929年大萧条之前,被称为美国的繁华时代,美国梦像肥皂泡一样被一个个轻易地吹起来。那时,爵士乐开始以新奥尔良城的迪克西兰乐团形式被人们所熟悉,风格上以铜管乐为主要器乐,近十名的乐手都有各自独奏的机会,围绕着主旋律,他们都有即兴吹奏的权利。
从那时再往后10年,哪怕“二战”期间,爵士乐一直是为白人伴舞取乐的音乐,在奴隶制结束早就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国,还是有许多的公共场合有严格的种族区分,譬如一些娱乐场所是不允许黑人作为消费者出现的,他们只是舞台上供白人取乐的表演者。却正是那些年头的娱乐需要,以及黑人本身的生存窘境,令爵士乐一直在进步,有代表性的流派包括大乐队和摇摆乐等等。
1938年1月16日,Bennie Goodman率领他的大乐队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表演爵士乐,尽管,Bennie Goodman是一个白人,但不止他的乐团里有黑人乐手,许多黑皮肤的布鲁斯、福音歌手也参加了那次演出。这次演出已被看作一座历史界碑,标示白人世界对黑人音乐艺术性上的承认。
然而,有骨气的黑人音乐家们甚至将这种“艺术性上的承认”看作屈辱,这种态度令爵士乐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比波普,得以出现。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一些爵士乐音乐家决定证明爵士乐绝不是供白人取乐的世俗音乐,他们甚至拔身离开爵士乐的种族性,而只去证实爵士乐的艺术性。在多数客人已离开的半夜里,他们在酒吧登台,尽兴地飙技即兴,看谁吹得更快更准,直到天色泛白。
外号是“鸟”的Charlie Parker是比波普流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二十多岁时,他不顾那些大牌评论家指责其激进、强调变奏即兴的乐风将毁掉爵士乐前途的说法,他创造了真正的即兴,速度以及对旋律的疾速变调。他喜欢在舞台上背对观众演出,暗示出“我不是在娱乐你”的姿态。这位划时代的爵士乐萨克斯风手因为吸毒和酗酒的问题被关进精神病院,1955年,他在35岁时死掉。一张在黎明,他在精神病院为病友吹奏的照片,成为永远的写照。
从公众影响力的角度看,比波普是标识着爵士乐在主流范畴里渐趋末世的潮流;但从音乐质素上来看,再过10年,19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风潮才终于到达爵士乐最高境界,或者说,迄今,非洲之外的黑人音乐达到的最高艺术高度。它不留后路地强调爵士乐传统里的即兴一脉,是在器乐技术狂欢之上的反动,是对包括源自欧洲、北美或故土非洲的宗教音乐等范畴的潜意识滤清,看音乐脱离了意识和手指向前走的情形,这种自觉的前卫意识,也许超越了欧洲新古典乐派的学院派实验主张。
对从1960年代至今近半世纪的多数爵士乐迷来说,理解自由爵士乐流派至美的一面依旧障碍重重。有学者认为,这一困难恰因为人随着文明的进步,内心离自己身体越来越远造成。那个时代,流行音乐范畴里的一切激进派和新主张,自由爵士乐都是制生者,它是民间先锋音乐的例牌解释。
最具代表性的自由爵士乐音乐家是John Coltrane,这个应该被Denzel Washington扮演的、腰杆笔直的黑人,他用管乐的喘息和长啸去告诉神的话,如此虔诚、心像疯的,因肝衰竭死在1970年,洛杉矶为他建了教堂,拜他的人可以得到好运。
从节奏布鲁斯到摇滚乐
最近上线的好莱坞电影“Cadillac Records”讲述了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爵士乐和摇滚乐换朝代时,一个有眼光和远见的唱片公司的故事,基本用于励志,当今最美丽的黑人女性之一Beyonce Knowles饰演著名的R&B歌手Etta James。影片中出现了许多从爵士乐阵营里转变到摇滚乐的黑人音乐家明星,Muddy Waters和Chuky Berry等等,他们创造了摇滚乐的雏形,大名鼎鼎的R&B。
R&B一般被译为节奏布鲁斯,最早的风格特点是福音音乐、布鲁斯和摇摆爵士乐融杂在一起,节奏强劲,以歌唱为核心,其风格一直在变化,在今天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流行的演唱方式,譬如Beyonce Knowles,还有我们熟知的Whitney Houston、Michael Jackson等,他们唱的都是R&B。
摇滚乐历史上里的最出名黑人是被吉他灵魂附体的Jimi Hendrix,此人两条胳膊之外,突然长出来第三条名为吉他的胳膊。他是被称为摇滚盛世——60年代中后期里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他像出色的自由爵士乐音乐家一样来吉他即兴,并以此来强调自己和那个时代青年嬉皮文化的一致性,譬如,他最为人所知的一幕:蒙特利尔音乐节里,演奏结束之后,他将依旧连着通电效果器的吉他点着,他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助燃剂喷在吉他上,吉他在火焰中发出凄厉的声音。1970年,因药物使用过量,28岁的Jimi Hendrix死在1968年冬奥会女子花样滑冰冠军的床上。
整个摇滚乐历史里黑人明星乏善可陈,这或许跟摇滚乐本身的反叛、挑衅和姿态先行相关,不是黑人音乐家没有姿态,而是主流社会还是不习惯看到黑人来摆姿态。但60年代摇滚盛世里那些最伟大的白人音乐家,Elvis Presley、The Beatles、Rolling Stones等等,在音乐风格上都志在继承并复兴美国黑人的音乐传统。
超级巨星时代和Hip-Hop
1980年代,随着唱片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MV及其专门电视台的出现,一些超级巨星开始登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Michael Jackson。1960到70年代,还是孩子的他作为Jackson 5乐队主唱开始了他的音乐历程,1979年,21岁时开始独唱生涯,他的演唱和标志性的舞步受到乐迷狂热爱戴,终于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歌手之一。至今他已在全世界销售了约7.5亿张唱片,专辑《颤抖》更是人类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唱片,全球销量逼近1.05亿张。他一般被与Elvis Presley、The Beatles并列为流行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并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到今天,在人们心目中,已离开歌坛多年的“流行音乐之王”早已成为一个“怪人”,他变白的皮肤、塌损的鼻子、神秘的性取向等等,更会激发大家的兴趣。某种层面来看,这是为名气付出的代价。
整个黑人音乐史上,对全世界音乐造成质的影响的流派有三类,按时间顺序是布鲁斯、爵士乐和Hip-Hop。与前两种不同的是,Hip-Hop不仅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音乐风格,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街头文化,包括涂鸦、街舞、时装和俗语等等方面;与前两种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社会底层的黑人创造的,Hip-Hop是从纽约非裔聚居区产生并流传开来。
仅从音乐层面讲,受非洲传统影响,Hip-Hop作为一种舞曲节奏在1960年代已经出现,到1970年代,像Miles Davis这样嗅觉敏锐的黑人音乐家已将这种电音节奏融合进爵士乐里,从而出来了Fusion Jazz这一流派。但直到1980年代,说唱乐才在北美红透,并迅速携着Hip-Hop文化横卷了全世界。到今天,Hip-Hop已成为美国最主流的音乐类型,甚至在中国,若不在歌曲中加几句说唱只能说明这个歌手有点土。
因产生在大都市里有色人种聚居的贫民区,Hip-Hop天生有很强的草根、市井色彩和攻击性,见什么骂什么,四处可见的黑人俗语和粗话是其特色,特别在1980年代,暴力、色情和政治批判是说唱乐的主要内容。那时,不少出身底层的说唱乐手都跟黑帮有关联,于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说唱流派就名为黑帮说唱,赤裸裸地讲述仇恨、暗杀,漫骂警察和朝三暮四的女人,这个流派曾令文化保守派大为心慌,甚至触怒了宗教界,他们连同政府一同抵制它,几乎关闭了以黑帮说唱为主的一切唱片公司,但这依旧无法阻止它在体制外汹涌的流行态势,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汇入主流音乐。
被称为“说唱之神”的2Pac即是一位黑帮说唱者,他暴戾的歌词和凶悍的舞台表演方式对后来的说唱乐造成巨大影响。1996年9月13日,他在街头被敌对帮派轰了4枪,6天后不治身亡,时年25岁。而传闻里这场谋杀的策划者是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黑帮说唱领袖Notorious B.I.G.,起因是2Pac公开宣称自己曾跟B.I.G.的老婆上过床,2Pac死后第二年,B.I.G.亦被射杀,也是25岁。
到今天,更为大行其道的说唱乐早已褪掉了其早年的一身戾气。一些时尚界的顶级品牌将Hip-Hop元素注入产品设计中去,欧洲女大学生用说唱乐来解说深奥的物理学研究设备强子对撞机,牙买加裔、今年71岁的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与说唱乐手一同上台表演,肯尼亚裔、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也毫不介意对外宣称自己对说唱乐乃至其它黑人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热爱,他这种态度,与其对手保守地承认老掉牙的流行演唱组ABBA是他的最爱形成鲜明对比,为他赢得了年轻一代选民的认同。
曾到中国演出过的说唱明星Black Eyed Peas乐队的主脑人物Will.i.am采样了奥巴马早先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演说片段,创作了名为 “Yes We Can”的歌曲,它很快成为YouTube的热门和整个竞选活动中的圣歌。奥巴马说自己最喜欢的说唱歌手是Jay-Z,同Will.i.am一样,这些当今主流说唱乐中的黑人大牌与他的黑帮前辈们截然不同,他们不口吐一个脏字,歌曲内容以淫奢放纵的享乐主义为主,融泡妞和励志于一体,积极向上,干净美好。
竞选美国总统的黑人 篇6
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尚有数月的时间,但对于民主党内提名候选人的竞选已成为近来世界上令人关注和震撼的大事之一。纵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人参选,但这场竞争的权威和投票都集中到了希拉里,克林顿与巴拉克,奥巴马两人身上。无论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当选为总统,美国的历史都将会被改写。到那时,或会产生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领袖,或会出现第一位女总统,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看看到底谁能在这次竞选中获胜。
巴拉克·奥巴马,1961年8月4日出生于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当许多同龄的小学生正梦想着要成为一个体育明星或消防员的时候,巴拉克就非常严肃地道出了自己的理想:“我想当总统。”
巴拉克的父亲老巴拉克是来自肯尼亚农村的一个外国留学生,母亲安来自堪萨斯城的威奇塔,他们在夏威夷大学相识并结婚,1961年生下了儿子巴拉克。尽管那时不同种族之间通婚在美国的许多州还是不合法的,但这对于老巴拉克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在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典礼上巴拉克说:“我的父母不仅拥有一段似不可信的爱情,而且还对民族的可能性有着永恒的信念,他们给我取了一个非洲人的名字——巴拉克。他们相信,在宽容的美国,人的名字不会成为成功的障碍。“几年后,他的父亲离开家去哈佛大学读书,接着又完全离开美国回到了肯尼亚。”我认为他是一个真爱我母亲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事业心和野心大于家庭责任心的人。我的母亲很苦,但她总是说我的父亲有多么聪明、多么慷慨,多么有魅力,说这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好事。
离异后,安带着巴拉克改嫁给印度尼西亚留学生索托洛,生下了女儿玛雅,但后来又离婚了。巴拉克只好回到夏威夷,由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照顾,并将他送到火奴鲁鲁一所最好的私立学校读书。因为孤独和失落,青春期的巴拉克曾用包括大麻和可卡因在内的药品麻醉自己,关于此事他已公开承认,并写在了他的个人自传里。“这是青春期男孩挣扎和迷茫的反映,”并在后来的受访中解释说,“青春期的男孩通常都感到很迷茫。”
巴拉克是在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高等教育,主修政治学。1983年获得学位后,放弃了在国际商务公司的工作,转而到芝加哥南边一个最贫穷的城郊担任社区组织人,后来他又到哈佛法学院学习,被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首个非洲裔美国人主席,自此巴拉克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巴拉克在法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哈佛大学毕业的律师米歇尔·罗宾逊,她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米歇尔生长在芝加哥的一个工人家庭,当她受雇于一家律师事务所被派到曼托,即优秀的巴拉克身边时,一顿友好的午餐引燃了俩人的浪漫爱情。米歇尔在第一次看到巴拉克时,便完完全全地爱上了他,“那天,在激励居民召开社区会议工作时,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诚实、可靠和道义,我想这就是我要找的爱人”。1992年10月,巴拉克和米歇尔喜结连理。
1987年,在他身为经济学家的父亲——自离家后巴拉克仅见过他一面——死于车祸后,巴拉克第一次回到他的祖籍地肯尼亚去探亲。在那里,他见到了父亲的第一个妻子凯利亚和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他真像他的父亲、长相、声音、一切的一切。”凯利亚说,“完全像见到了我的丈夫一样。”凯利亚和巴拉克的父亲育有四个孩子。作为一家人,巴拉克和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很友好也很亲密。凑巧的是,巴拉克的家族竟然与近来的国际事件扯上关系,因为他的家族属于肯尼亚反对派领导人雷拉·奥廷加领导的部落,雷拉曾控告肯尼亚总统齐百吉在竞选中弄虚作假,这曾导致肯尼亚发生过一场充满血腥的战斗。
民主党派总统候选人的竞争显然是一次重量级、全方位的较量:一边是年轻有为,有着超凡魅力的巴拉克,一边是美国第一位赢得竞选大权、且态度强硬的女性参议员希拉里。当然,接下来的竞争将是:谁能成为白宫的下一任配偶?是今年踏入政界助夫竞选、年薪25万美元的米歇尔,还是对白宮颇为熟悉的前总统克林顿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简析 篇7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主要内容
前言
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劣势,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地位处于下层, 其心理世界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黑人女性作家这一群体,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黑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 同时也标志着黑人女性自身社会意识的觉醒, 她们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来进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意愿。
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与发展
1.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起源很晚, 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在那时候部分黑人作家对于处于战争中的女性的性格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这些在小说中的简单描述对于在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兴起和繁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安吉洛的处女作《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这篇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思考, 以此想要美国黑人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 清楚和发掘自己的想法。同时作家想要以自己为榜样唤醒其他女性作家一起进一步发展女性文学。
1.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中期
对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有了初步发展, 形成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 在她们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去表达自己, 进而影响别人。经过多年发展, 在70世纪中期时, 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美国黑人女性批评这一种文学方式, 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凯德《黑人妇女》, 这本作品中对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以及自我看法。在8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中的批评文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沃克率先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文学批评术语, 这一情况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
2.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大的角度, 第一是黑人女性小说、诗歌等具体作品, 这一方面主要是作家通过塑造黑人女性人物形象和内心想法来对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再次深思;第二方面主要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文学, 这一方向的兴起对批评界在分析作品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 是批评界前进的动力。
2.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兴起, 起步晚于其他文学形式, 因而国内外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仍然是文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角度就是性别、阶级以及种族等诸多国外敏感性话题, 这种研究不仅会使我们对于妇女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 具体作品分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在上文中笔者主要从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方面对其进行讲解,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理论上有一个很好的框架, 知道其的来源以及特点, 为读者在进行阅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精髓, 接下来笔者将以具体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为读者详细认识黑人女性文学。
3.1《苏拉》研究
小说《苏拉》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所创作的,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苏拉是一位全新女性的形象, 女主人公从小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长大, 面对白人恶少, 面对求学生涯困境, 面对外祖母和母亲的身上美好品质等这位苏拉并不是屈服于现境, 没有旧女性的软弱和娇柔, 苏拉对待这些生活中困境时反映出来的冷静与坚强是作家想要表现出来的。莫里森通过《苏拉》这一小说中对苏拉这一人物的塑造就是想展示一个全新女性形象, 与人们心目中的黑人女性进行强烈对比, 突出新女性的勇敢、乐观以及敢于追求幸福的品质, 同时也深深透漏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3.2《她们眼望上苍》研究
《她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是赫斯顿的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珍妮的故事, 珍妮的外祖母和母亲在年轻时都被强奸过, 得知这一信息的珍妮决心一定不要再经历她们的惨事。在这之后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 前两次是非常不幸的, 在这两次婚姻中珍妮都是被动, 处于弱者地位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地位所言, 但是珍妮对于婚姻还具有美好的幻想, 在这种心境下, 珍妮经历了第三次婚姻, 在第三次婚姻中虽说结局不完满, 自己丈夫因病去世, 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很好的结局, 但是我们读者至少知道了珍妮找到了真爱, 我们了解到了珍妮的勇敢与自觉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男女平等, 其中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 笔者主要通过两部具体作品《苏拉》以及《她们眼望上苍》来对于前文中提及到的有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理论有了具体的介绍, 使读者不仅仅认识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理论, 同时对于具体作品也有所了解, 这样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深意。
结束语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主要是通过对于美国黑人女性的形象和心理进行详细描叙, 从而起到唤起黑人女性平等自由的社会意识的作用, 这一方向的发展不仅仅对于黑人女性本身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于整个世界在对待女性观念上也是一个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姜霞.对职业学院学生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 (06) :31+33.
[2]崔改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J].中外企业家, 2010 (04) :242-243.
[3]浮伟忠.怎样营造文学作品的美[J].商品与质量, 2012 (S6) :77.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篇8
美国黑人文学和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文学流派不同,是由黑人作家进程创作,详细描述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经历。美国的黑人文学集中在一个神话。虽然也出自《圣经》,但白人文学是以伊甸园为基础,始终围绕着美国梦这个中心思想。 而黑人文学是以出埃及记为基奠的。因而几百年来美国黑人文学的永恒主题是渴望知识,憧憬未来,自强不息,捍卫尊严。总的来说, 黑人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的黑人文学;独立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黑人文学;黑人文学文艺复兴;二战后的黑人文学。
早期的黑人文学是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身手奴隶主迫害和监视的黑人奴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往往通过“圣歌”的形式来抒发情感。圣歌起源于17世纪末,是黑人在秘密集会时吟唱的一种音乐性很强的歌曲。由于黑人奴隶被强迫灌输基督教的教义,《圣经》成了他们唯一的思想工具。 因此,他们借《圣经》中的故事传说或教理来哀叹他们的悲惨处境,宣泄他们的强烈感情,或表达他们的反抗意志。美国黑人文学的书面形式是在18世纪末形成的。第一批黑人作家都是奴隶出身,最早受到宗教教育,后又受到欧洲古典文化的熏陶。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为模仿之作,脱离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废奴运动的蓬勃发展,黑人文学也开始了较大发展。除了诗歌之外, 黑人小说、 论文、自传和剧本也相继出现。
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奴隶主的联合政权。在美国南部,奴隶主残酷地统治着黑人奴隶。黑奴为了争取生存和自由,同奴隶主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从19世纪30年代起,废奴运动在美国各地展开。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既描述了黑人奴隶的生活,也描写了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作品具体反映了他们的反抗斗争, 为废奴运动提供了形象的见证。这一时间的代表作家是福德里克 · 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写下了不少反映奴隶悲惨生活及反抗斗争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三部自传。特别是第一部自传《一个美国黑奴的自述》 强烈控诉了奴隶主对黑人奴隶惨无人道的迫害, 有力地表达了黑人奴隶自卫反抗和争取自的决心, 对激发奴隶的斗争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废奴运动中,另一重要黑人领袖和黑人文学家威廉 · 威尔斯 · 布朗,布朗通过克洛泰尔一生悲惨遭遇说明,当时美国所奢谈的平等,民主,自由都是骗人的谎言,对奴隶制度提出控诉。提到废奴运动不得不提哈丽叶特 · 比彻 · 斯托夫人,她创作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当时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推动了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南北战争做了思想的发动。
20世纪上半叶,黑人文学发展成为以探索黑人发展道路与传播黑人社会状况为主要特征。这个时期黑人文学最大的现象就是产生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一批新的黑人作家如兰斯顿 · 休斯,克劳德 · 麦凯,托休 · 卡伦,理查 · 赖特等。兰斯顿 · 休斯和理查 · 赖特把目光瞄准黑人社区那些不如人意的角落和方面,真实报道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美国依然困难重重的黑人生活状况,让社会注意这个弱势群体。兰斯顿 · 休斯在他的自由体短诗《当我长大的时候》里号召黑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冲破种族隔离的围墙。理查 · 赖特在他的小说《土生子》和《黑孩子》中饱含深情的描写了生活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在经济上的拮据,在精神上的压抑和在心理上的恐惧。
到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开始向着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人格独立迈进。探索黑人自身的人格,社会角色, 社会认可程度,个人的人生道路,价值标准等微妙而抽象的问题成了之一时期的美国黑人文学创作总倾向。20世纪美国黑人文坛有两位巨匠,他们是拉夫尔 · 埃里森和托尼 · 莫里森。20世纪后期,美国文坛又有一批黑人作家崛起,引起美国乃至世界的注意。其中托尼 · 莫里森,艾丽丝 · 沃克和玛娅 · 安吉罗被认为是美国的三大黑人女作家。在作品《隐形人》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因受到种种歧视,最终从这个白人为中心的社会成为了一个隐形人。在这部小说中弥漫着绝望的情绪,反映了美国黑人希望获得社会认可的渴望。沃克与莫里森同样在作品中反映黑人妇女的苦难,歌颂他们在逆境中奋发自立的坚强性格。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篇9
痛苦的奴役经历和世代传承的非洲族裔文化,以及长久以来遭遇到的种族与性别偏见塑造美国黑人女性独特的意识形态和鲜明的群体特征。这使得她们被主流文化排斥在族裔和性别的边缘,无法寻得身份认同。当代学者大多将“身份认同”界定为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劳动协作中个体或群体的身份认知和自我定义。从广义上讲,“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某一意识主体在主流文化与边缘价值观念之间的有关自我属性的定位。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不同思想意识与价值主张的碰撞与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主体所遭遇到的巨大精神迷茫和挣扎。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同时被白人霸权文化和男性中心主义排斥在种族和性别的边缘,她们既是族裔上的“他者”,又是性别上的“他者”。面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同化,黑人女性一方面难以避免地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时刻用本族裔的文化警醒自身的独特文化身份。事实上,正是根植于思想深处的民族文化给予美国黑人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主义与父权文化,追求自我身份价值的勇气和力量。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种族经历使得身份认同这一主题长期以来占据美国黑人戏剧的创作。受奴役、受压迫的悲惨经历和根植于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将美国黑人群体排斥在“边缘”地带,使他们成为无身份的“他者”。美国黑人群体在白人文化的同化影响下,在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意志的同时,积极探寻群体的身份认同。黑人女性戏剧是美国黑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凄惨困苦的奴役经历、来自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的双重压制和排斥,使得自我身份认同成为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黑人女性剧作家将切身的精神困惑、生存境遇和身份迷茫展现在创作中,讲述作为少数族裔女性群体所遭遇到的性别歧视和族裔压迫,表达出希望改变命运,确立身份的愿望和诉求。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吉布森的《重聚》及阿德里安娜·肯尼迪的《黑人的开心馆》都是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中的代表作。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黑人女性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和困惑、挣扎与反抗。美国黑人女性戏剧通过讲述身为少数族裔边缘群体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将真实的黑人女性的情感诉求、精神疑惑、生存境况和思想迷茫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他者”的身份认同途径和策略作了积极有益的探讨。
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获得了纽约剧评界奖,是第一部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认可的黑人女性戏剧。剧作以主人公杨格一家在得到一笔数额巨大的赔偿金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主线展开,反映了黑人群体在白人霸权文化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以及他们为改变自身命运所做的反抗与斗争。丈夫的死使黑人妇女丽娜获得了一笔数额可观的赔偿金。这笔钱成为原本拮据的一家人改变困窘现状的最大希望。丽娜希望在白人居住区置购一处新居,女儿柏妮莎借助这笔钱终于能够支付医学院高昂的学费,儿子沃尔特也有了做生意的本钱,可是一切并不像他们理想的那样顺利。由于遭到生意合伙人的欺骗,沃尔特的生意投资连同妹妹柏妮莎的学费都石沉大海。沃尔特的生意梦化为泡影,妹妹柏妮莎渴望从医的愿望变为乌有。原本满怀憧憬的一家人只能把改善生存境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购置位于白人居住区的环境优质安沃的新房上。但令人愤慨的是,社区的白人居民竟然集体抵制杨格一家,甚至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下他们的房子以阻止他们搬入。面对白人社区的打压和排斥,一家人没有妥协。凭借坚忍的意志和勇于反抗的决心,母亲丽娜带领家人抵抗住金钱的诱惑,无畏白人的威胁和恐吓,勇敢地搬入新居,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白人中心主义的社会中,黑人作为少数族裔群体被排斥在社会机制的边缘,是没有身份、不被认可的“他者”。他们无法获得与白人平等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因此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迫切地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作者汉斯·贝利洛林提供了两种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一是通过改善经济条件而提升社会地位,以获得自我肯定及社会认同;二是通过追溯黑人自己的历史,以求在历史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以获得一种确定的而非飘忽不定的身份”[2]。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将身份认同作为创作的核心主题。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讲述自身群体在美国白人霸权文化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压制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疑惑,积极探讨摆脱“他者”身份和边缘处境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确立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策略。文化批评视角下的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黑人女性身处异质文化中所经历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以及力图改变命运,确立身份的愿望与渴求。
关键词:文化批评,美国黑人女性戏剧,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学祥.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之鸟瞰[J].电影文学,2008(14).
[2]王军,孟庆娟.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中的身份批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
美国黑人获得选举权的历程 篇10
关键词:2008年大选,宪法,黑人政治地位
2008年美国大选, 非洲裔美国人巴拉克·奥巴马击败对手——白人候选人麦凯恩, 当选美国总统, 这一结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产生黑人总统。尽管冷静的评论认为, 奥巴马是被当做“美国人”接受的, 而非当做“美国黑人”, 意思是说, 奥巴马是“白人化”了的美国黑人, 并不代表真正的美国黑人的价值观。然而, 无论如何, 黑皮肤的非洲裔入主白宫坐上美国总统的宝座, 说明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 黑人当选美国总统已无任何障碍。
众所周知, 历史上黑人在美国的地位是奴隶, 连最基本的民权都不能享有, 美国独立宣言中所表述的人人平等的概念根本投射不到作为奴隶的黑人身上。从曾经的奴隶, 到今天有机会问鼎白宫, 美国黑人获取公民权利的历程是怎样的呢?
一、建国初期黑人的政治地位
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力, 其中包括生命, 自由和幸福的权力”。然而, 这些看上去令人感动的表述的词句却只指向白人, 作为奴隶的黑人是被排斥在外的。独立战争结束后, 在制宪会议上, 为了确保南方种植园主认可宪法, 北方资产阶级代表最终在奴隶制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废除奴隶制未能被作为条款写进宪法。而宪法在涉及奴隶制的地方, 都做出了对奴隶主有利的表述。如宪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国会议员的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而奴隶人口按人口的3/5计算。当时的南方, 奴隶人口占总人口的1/3, 虽然这一结果并未达到奴隶主原先所希望的奴隶人口按实际数字计算, 但还是为南方六州增加了众议院席位, 使得奴隶主在联邦的政治议程上更容易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又如按照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国会在1808年以前, 都无权制止奴隶贸易。之所以规定1808年, 是因为按照奴隶主的计算, 到那时奴隶的自身繁殖就可以使奴隶的队伍得到扩充。宪法的这条规定实际上默认了奴隶制在美国的长期存在。
宪法中第三处提到与奴隶有关的条款是第四条第二款第三项, 按照这条法律条文的解释, 奴隶如果从蓄奴州逃到自由州, 该自由州有义务将奴隶归还他的主人。
宪法中涉及奴隶的这三个条款, 是北方资产阶级对南方奴隶主妥协的结果, 它支持了奴隶制在美国的继续存在。奴隶将继续经济上一无所有, 甚至连自身也是他人财产, 同时政治上既无选举权也无被选举权的3/5人口状态, 直到内战的爆发。
二、内战对于黑人政治权利的影响
奴隶制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因黑人而起, 但是在对待黑人的态度上, 北方的白人是有分歧的。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主张解放奴隶, 是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 这种制度就有蔓延到整个美国的危险, 而这种封闭的奴隶制的劳动关系将取代雇佣工人的生产方式, 这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而白人雇佣工人则担心大量自由黑人的涌入会剥夺他们的劳动机会。同时, 由于黑人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仍处在受歧视的地位, 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种族。就连最激烈的反对奴隶制的林肯总统, 也只主张解放奴隶, 却不主张奴隶有权享受和白人一样的政治权利。
无论如何, 在南北战争结束的最初时期, 黑人的地位还是有所改善。比如1865年12月通过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 1866年又通过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黑人为美国公民, 受美国法律的保护。黑人选举权最终的意义法律的形势被确认下来, 是1870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 这条修正案规定:联邦及各州不得因种族, 肤色, 或曾经的奴役状态而否定或剥夺公民的选举权。自此, 黑人作为美国公民正式拥有了选举权。而黑人在重建时期也确实享受到了这种权力。1867年, 国会通过了共和党激进派提出的严厉的重建纲领, 以军事管制的方式强令南方各州允许黑人参政, 经过三年的推行, 到1870年, 南方诸州建立起了黑白混合的政府, 过去的奴隶法都被废除了。但是这场风头凌厉的重建到1877年就彻底结束了。这一年, 由于对总统选举结果的分歧, 共和党与南方民主党进行了一场政治交易, 即南方民主党同意支持共和党人海斯当选总统, 条件是共和党主导的联邦政府同意撤出部署在南方的联邦军队, 结束南方重建, 把南方交还给南方的白人管理。南方重建的结束, 标志着内战以来黑人在民权方面取得的权利又逐渐被剥夺。1873年最高法院对屠宰场案的判决, 就是联邦一级在黑人民权方面的倒退。在这一案例中, 最高法院裁定, 公民权利的控制权仍属于各州, 而不归联邦政府, 同时宣布, 阻止个人对他人进行种族歧视的联邦民权法违宪。这条裁决实施上赋予了南方各州制定歧视和排斥黑人的法律的权力。同时, 重建结束后, 南方政府开始对选举权做出各种附加的规定, 比如:读写能力测试, 祖父条款以及人头税, 为黑人享有选举权设置门槛, 这样等于绕过了第十五条修正案, 黑人的选举权事实上被剥夺了。而北方的黑人虽然名义上享有法律所规定的选举权, 可在社会生活中上却是被歧视的二等公民, 很少有机会能获得和白人同样的机会。
三、二十世纪黑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可以说, 重建结束后, 虽然拥有了人身自由, 黑人的公民权利与奴隶时代相比, 并没有太大的改善。黑人并没有进入美国的政治生活。黑人自此开始了争取公民权利的斗争。这些斗争一开始所取得的都是零星的成果。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在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 黑人开始了大规模的非暴力抗议, 斗争的结果是, 南方的种族隔离被迫取消。同时, 在黑人斗争不断扩大的压力下, 1964年国会通过了肯尼迪总统提出的民权法案, 这一法案对以行政手段或文化测验的名义阻挠黑人投票的行为进行了限制。1965年的塞尔玛斗争又迫使国会通过了投票权力法, 该法规定, 统一由联邦派遣检察员到黑人受歧视的地区, 检查黑人投票登记情况。另外, 五年内停止一切阻止黑人投票的措施。在这种鼓励措施下, 黑人的投票率显著上升, 而投票率的上升, 首先使黑人获得了政治生活的话语权, 有了改善自己境遇的机会, 同时黑人的选票也在选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黑人也成了选举中受关注的力量。以198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当年黑人适龄选民的人数为1726万人, 占全体适龄选民人数的15%, 这样的比例看上去不大, 但是由于黑人选民居住的较集中, 所以在某些地区, 他们的投票足以影响总统选举的结果。黑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黑人民选官员的数量从二十世纪后期也在不断上升。1969年, 洛杉矶市黑人议员布雷德利两次击败白人竞选对手, 当选洛杉矶市长, 这是黑人第一次在白人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取得竞选胜利, 这一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黑人参加竞选的热情, 到1983年, 美国四个最大的城市中已有三个是由黑人担任市长, 这也为后来的杰克逊竞选总统铺垫了社会心理基础。
黑人参加总统竞选开始于1972年, 当时纽约州黑人议员雪莉·奇泽木曾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 但是因为没有获得黑人的广泛支持, 所以没取得成功, 产生的影响也不大。1983年11月, 来自民主党的杰克逊在深入基层黑人, 获得广泛支持后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当时对于参加总统竞选, 黑人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认为这种激进的做法会引起白人的反感, 反而会让白人对黑人进行压制, 所以不主张参选, 另一种则认为黑人应该尝试用自己的选票选出自己中意的候选人。杰克逊的政治主张是团结国内个少数民族, 反对减税, 支持增加对穷人的福利, 他的支持者主要是基层的黑人选民。这次提名竞选杰克逊并未获得成功, 1988年他再次参选, 同样是失败的结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杰克逊作为一名黑人的政治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 他的参选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也使得黑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四、结语
历史进入2008年, 这一年, 奥巴马入主白宫。在他之前, 美国高层政治圈中也偶尔会出现黑人的身影, 但是黑人担任美国总统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回顾美国内战以来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可以说美国黑人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 一些乐观的人认为, 美国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对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当选有何看法时, 她说:“美国能选一个黑人做总统, 证明它做到了它所宣称的一切”。然而现在说这句话似乎为时尚早。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 媒体对他的成长经历做了详尽的挖掘, 事实是:奥巴马虽然有着黑人的肤色, 可是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的价值观却早已融入了白人主流的轨道。今天的美国社会, 对黑人的歧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黑人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经济上仍然处于弱势, 而经济能力的薄弱, 决定了黑人的下一代很难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 而教育程度不高又使得黑人的就业机会受到局限, 这样往复循环, 黑人作为整体进入高层政治话语中心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因此, 黑人在事实上享有与白人平等的政治权利还有待时日。也许正因为罕见, 所以2008年奥巴马作为黑人当选美国总统才如此震惊世界, 如果有一天, 当人们不再为一个黑人成为美国总统而感到新鲜时, 黑人在美国才算真正享有了和白人平等的政治权利。
参考文献
[1]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商务印书馆, 2002.
美国黑人家族的苦难历程 篇11
(含英)
30年前,当《根》风靡美国的时候,它是被列在“非小说类畅销书”中的。1977年4月,美国国家书籍奖金委员会把历史特等奖授予了《根》,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但是它30年来在全世界的流传表明,读者们通常并不是把《根》当作一般意义的历史来阅读,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对《根》所描述的家族命运的关切之中,为它深刻的主题、活生生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所打动。《根》更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虽然作者信誓旦旦地说他怎样在尘封的故纸堆中寻找历史的线索、书中的人物怎样是他的爷娘祖奶奶,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历史真实性是融合在它的艺术价值之中的。因此《根》应该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
经典酷评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最敏感的黑人问题为题材的作品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据说其中是《汤姆大伯的小屋》《飘》和《根》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其实,前两部作品还不能和《根》相比,完全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且以黑人为主人公的作品,《根》是有开创意义的。尤其它的独特的叙述方式,“从头道来”,从“根”挖起,以一代一代黑人的命运,以他们的苦难和追求。雄辩地展示了主题,赋予了《根》以史诗的光辉。
《根》挖掘了一条美国黑人之根。这条根开始在1750年早春,西非冈比亚河上的嘉福村。这是作者所称由他上推七代的祖先降生之地,这条根也是所有美国黑人之根的代表和象征。请看康达·金特从出世到被白人奴贩即“土霸”掳掠去之前,那一段非洲部落的生活是多么淳朴和谐。那播种和丰收季节的歌舞与祈祷、篝火前的长老议事会、森林中的男子成年典礼……这一切都显示着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优雅自如的,是和谐的,而那晨雾荡漾的肯必·波隆河上,独木舟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惊醒了狒狒,惊散了野猪,林间百鸟鸣啭,河上苍鹭齐飞……这又是一个多么和谐的自然环境!人们常说应该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来检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应该看到,康达·金特的民族决不是野蛮的。野蛮的是把他们当猎物掳掠去的白人“土霸”。这个后来成为美国黑人的家族的苦难史就是从康达·金特被捕捉开始的,他们的非洲之根就从此处断了。
尽管已经有很多作品记录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苦难,但读一读《根》仍然会使我们的心为他们的苦难而震颤。从越洋运奴船上那些“土霸”们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到美国南方种植园里无穷无尽的苦役,黑人们是生活在血泪之中。读者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在黑奴拍卖台上,一位黑人母亲当众摔死了自己亲生的婴儿,为的是“你们对我所做的一切,休想再做到我孩子身上”。白人们对她做了什么?不必细说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位母亲所蒙受的必然比死亡还要惨烈可怕,以致她不惜摧毁女儿刚刚获得的生命,免得她再经历母亲的苦难。然而《根》更突出了美国黑人精神上所受的虐待,那种失去了人的尊严而给心灵带来的痛苦。书中反复地指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而“土霸”们最恶毒之处就是不让黑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俗,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根”。因此,黑人们无法真正得到解放。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为白人工作一千年后,你还是黑奴。”没有了来历,没有了归属感,黑人们只能世世代代被卖来卖去,即使在废奴以后,也只能是茫然的漂泊者。“我漂泊,我彷徨”,兰斯顿·休斯之语也正是代表了这种心态。《根》就是把这种归属感的寻求作为己任,在一个黑人家庭七代的历史中开辟艰苦的探访之路。
经过12年的探索,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他把这一过程写在了小说的最后部分,增加了此书的纪实色彩。他通过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片言只语的非洲话,终于找到了冈比亚河畔祖先的村落,找到了他的黑奴第一代祖先康达·金特的来历。
掘到这条“根”是很了不起的,也使全书的主题完成了自己的乐章。受此鼓舞,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美国黑人也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但是,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祖先的村落也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了呢?恐怕不尽如此。美国的黑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种族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标签。找到了种族意义上的根,并不等于找到了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根。割断黑人的民族传统,以蒙昧压制他们,并不是白人统治者肆虐的主要手段,至少不是唯一手段。即使到今天,即使在一些方面的境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即使寻到了根,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与解放,他们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过那是《根》以外的事情了。
其实《根》不仅挖掘了美国黑人之根,它也必然触及美国白人之根。
美国是白人统治的国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被强制送到美洲大陆的。因此白人是主人。书中就描写了几位不同的主人:买下康达的约翰主人冷酷残暴,他的哥哥华勒主人“富有同情心而仁慈”,买下济茜的李主人下流无耻,是十足的人渣,墨瑞主人又似乎分外开通。然而所有这些主人——“好”主人和坏主人,都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一切必须按照白人的规则行事,黑人永远只能听任宰割,在主人面前只能说“是”。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就白色主人整体而言,伪善和残暴只是对黑人交替使用的手段。对这一点,《根》揭露得很清楚。几个不同面目的白人主人其实都有这一根靠奴隶制度以自肥的根。
《根》在艺术上的成功显而易见。它塑造的人物各有特色,即使身份相似,性格也决不雷同。最为人难忘的自然是康达·金特和鸡仔乔治。前者的刚强坚毅、后者的聪明善良和乖巧浮浪莫不跃然纸上。几个白人主人也描写得栩栩如生不落俗套。尤其是华勒主人,他有教养,仁慈、宽容,作为医生四处救死扶伤,可是一旦他觉得自己的规矩被侵犯就立刻变得冷酷残忍。这个白人形象很有代表性。
作者是以写家史的心态来创作,因此这部作品没有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它大体按照两百多年的时间顺序安排情节,详略得当。它的叙事质朴自如,引人入胜。它以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之时,会想到更多的东西。
经典选读一
雨灾
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下几场短暂清新的阵雨。在雨过天晴之际,康达和他的玩伴会兴奋地冲到外面,争相对着天空的美丽彩虹大叫:“那是我的!那是我的!”弯至地面的彩虹似乎就近在眼前。但阵雨也带来了一群飞虫,往往咬得孩子们躲回屋内。
突然有一天,深夜下起大雨来。人们躲在湿冷的屋里,相拥相抱,聆听雨水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上。当雷电交加彻夜轰隆震耳时,大人们极力抚慰受惊的孩子。阵阵倾盆大雨间歇之际,只听到孤狼哮叫、土狼悲号和一片蛙鸣。
隔晚又下了大雨,再隔晚,再下,再隔晚再下,把河边的低洼地区都淹没了,使得农田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村落变得泥泞不堪。可是每天早餐前,所有的农夫仍奋力挣扎涉过这些泥沼到村里的小清真寺去,祈求阿拉神赐予更多的雨水。因为在炙阳重现之前,田中作物的存活全赖足够的雨水浸渗到土里,否则根部找不到充足水分的作物就会干枯死亡。
在潮湿的孩儿棚内,借着燃烧干柴枝和牛粪团的昏光和微温,尼欧婆婆告诉康达和其他小孩有关以前曾经缺水的艰困时期。无论情况有多糟,尼欧婆婆总能想起更差的情形。
她忆起曾在两天大雨之后,炎炙的太阳来到,照得万物焦灼。纵使人们一直对阿拉神祈祷,跳祈雨舞,每天奉祀两只山羊和一头阉牛,可是万物仍开始焦枯死亡。甚至森林中的湖也干涸了,野禽和森林兽类,因渴得发慌,也相继出现在村中河井旁。每晚在晶莹清澈的天空里,众星闪烁着,寒风呼呼地吹着,越来越多的人病倒。很明显,恶魔已降临到嘉福村了。有力气的村民继续祈祷跳舞,直至最后一只山羊和阉牛都宰杀祭祀。但阿拉神宛如弃嘉福村于不顾,于是老、弱、残、病的人开始死亡。一些人离开此地去找寻其他村落以乞求有食物的人收容他们为奴,只要能糊口就好。留在村上的人则是精神恍惚,成天病恹恹地躺在床榻上。就在此时,阿拉神领着隐士卡拉巴·康达·金特来到了闹饥荒的嘉福村。一见到村民堪怜的苦境,他即刻下跪向阿拉神祈祷——随后的五天,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只啜几口水。终于在第五天傍晚下了一场犹如洪水般的大雨,嘉福村因此得到了拯救。
当尼欧婆婆讲完这个故事,小孩们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小康达,因他的名字承袭于显赫的祖父,也就是爱莎祖母的丈夫。以前,小康达就已注意到大人们如何尊敬爱莎祖母,而且他也意识到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如同尼欧婆婆一样。
大雨持续每晚地下,康达和其他小孩开始看到大人们涉入深及脚踝,甚至及膝的泥沼内横过村子,也开始以木筏代步。康达曾听母亲对父亲提及涨高的河水已淹没了稻田。在饥寒交迫之下,孩子的父亲们几乎每天都忙着修补漏顶,支撑松弛下坠的茅屋以及牺牲心爱的山羊和阉牛来祭祀阿拉神——祈求日益减少的存粮能够维持至下次的收获季节。
但康达和其他小孩,年少尚不知愁,几乎没注意到饥饿的苦痛,每天只知玩打泥仗、摔跤、光着屁股溜滑梯。可是他们渴望再看到太阳,他们会对着暗蓝灰色的天空大叫——书同他们的父母以前所做过——太阳太阳出来!照啊!我会杀一只羊祭祀你!
雨水使得万物欣欣向荣,鸟儿啼鸣,花草树木绽放香浓的花朵。脚底下红棕色的粘土每早都重新铺上前夜雨水打落的鲜艳花瓣和绿叶。但在大自然苍翠繁茂生长之际,因谷物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疾病开始弥漫于嘉福村。大人和小孩一样都眼巴巴地望着硕大的芒果和苹果结实累累地垂挂在树上,但半生不熟的水果如石头一般硬,咬过的都会发病和呕吐!
每次爱莎祖母一看到康达,就会发出“卡答”的怜惜声说:“瘦得只剩皮包骨!”事实上,她和小康达一样瘦。因为嘉福村家家户户的粮仓内几乎都已空无一物;而且假如明年要有小牛小羊和小鸡的话,村中所剩寥寥无几的牛、羊、鸡必须留下并要喂养。因此人们开始成天在村中搜索啮齿类动物、草根和树叶来果腹。
假如男人们如年中其他时期一样经常到森林去猎兽,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兽物拖回来。曼丁喀族的习俗不准吃猴子和狒狒。而且也不可以触摸鸡蛋和他们认为是有毒的肥大牛蛙。身为虔诚的回教徒,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去吃四处横行、践踏踩躏植物的野猪。
长久以来,鹤鸟一直筑巢于村中面包树的树枝顶。当幼鸟孵出后,大鹤鸟就会穿梭其间,从河里抓鱼来喂它们,祖母们和小孩会看准时刻,冲到树下喊叫,向上对着鸟巢丢树枝和石头。
经常地,小鹤鸟会在一阵慌乱中吓得目瞪口张,口中的鱼因而掉落,啪啪地顺着浓密的树叶间掉到地面。小孩们会争先恐后去抢这项战利品,那么某人家今天就会有顿丰盛的晚餐。假如往上丢的石头正好击中呆笨的幼鸟,幼鸟有时会随同鱼从鸟巢跌落到地面。当晚,一些家庭就会有鹤肉汤可喝,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每天晚上,全家人都会聚集在屋后,把个人的所获——假如幸运的话,也许是一只钱鼠或是一把蛆虫——做成一锅汤,加入很重的调味料以增加口味。但这类的食物只能果腹,一点营养也没有。因此,嘉福村的人开始步向死亡。
经典选读二
谋划再逃
一天又过一天,脚踝上的铁铐所割出的伤痕使康达痛得很难走动。可是他不断地告诉自己想要重获自由全赖继续督促自己完全盲目呆然地顺从“土霸”的要求。因为一旦他如此做,他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就不会错过任何事——不会错过他可使用的武器和“土霸”可利用的弱点——直到最后“土霸”消除疑虑而解开他的脚铐,然后他就可再趁机逃掉。
每天清晨号角一吹过后,康达就会跛着脚走出门外,看着那些满脸睡意的黑人匆忙走到屋外,拿水桶从附近的井内汲取水来洗脸。康达很怀念嘉福村内妇女捣粗麦做早餐的声音,他走进厨娘的屋内,吞下她所准备的任何东西——除了亵渎的猪肉外。
每早吃饭时,康达就会目不转睛地搜寻屋内任何可偷走但能不被发现的武器。可是除了挂在壁炉上的厨具外,就只剩一个厨娘端给他要他用手抓着吃的圆平盘。他曾看过她吃东西时用一个上端有三四个尖头的金属器来刺食物。他不知道那是何物,但心想那东西虽小,但也许派得上用场——假如那发亮的金属器在伸手可及之处时,他就可趁那厨娘掉头过去时偷过来。
有天早上,当他在吃早粥时,他注视着那厨娘用一把他从未见过的刀在切面包,他盘算着假如那把刀在自己手上时将如何运用。正当此时,他突然听到屋外传来一声痛苦的尖叫声,使得他几乎从坐椅上跳起来。他踉跄地跛到屋外,发现其他的人已排列成行准备上路工作——许多人嘴里仍嚼着最后的一口“早餐”,以免动作太慢而遭皮鞭——然而就在他们身旁,躺着一只仍在翻滚扑打的猪,全身布满了从喉头伤口流下的鲜血,然后两个黑人犯它抓起丢进一锅滚烫的热水,再把猪毛刮掉。他注意到这只猪的猪皮和“土霸”的肤色相同。他们把猪脚倒吊,剖开猪腹,掏出猪的五脏六腑。康达被猪内脏的怪味呛倒,并且当他和其他人共同步向农田时,内心不得不压抑住必须与这些吃猪肉的异教徒共同生活的厌恶感。
现在每天清晨玉米杆上都会布上夜霜,田里白茫茫的一片通常要等到太阳上升后才会融去。阿拉神的法力一直都让康达觉得无比的震惊与神奇——即使渡过远洋来到“土霸”的领土上依然如此。阿拉神的太阳和月亮仍在此上升,而且也会划过天空——虽然这儿的太阳没有嘉福村的热,月亮也没那么美丽。只是在
这块混账土地上的人似乎完全不遵照阿拉神的旨意去做。“土霸”是畜生!至于这些黑人,想去了解他们只是件浪费脑力多此一举的无聊事!
当太阳爬到中天时,号角再度响起,示意大家排队以迎接由一只很像马——可是实际上更像驴子——的动物所拉的木橇的来临。康达无意间听到那动物叫做“骡子”。走在木橇旁的是那位厨娘,她走上前来递给队中的每一人一块扁平的面包和一瓢炖汤。然后每个人或站或坐地狼吞虎咽起来,再喝几口从木橇上的桶子里汲取的生水。每天,康达在尝炖汤之前都会仔细地闻闻,以确定不会把任何猪肉吃进嘴里。但炖汤内通常只有蔬菜,他根本看不到也闻不到任何肉类。他比较愿意吃面包,因他曾看过一些黑人妇女用石杵把玉米捣进佐料内,如同在非洲所做的一般,只不过嫔塔的捣杵是用木头做成的。
有几天她们供应康达在家乡所熟知的食物,诸如落花生、康柏——他们称作秋葵以及索索——他们称作黑眼豆,此外,他还看到这些黑人对一种他们叫做“西瓜”的大粒水果爱不释手。但他也看到阿拉神似乎不愿赐给这些人芒果、棕榈心、面包果,和许许多多非洲的藤蔓上、树上和灌木丛上所长出来的各式美味。
有时候那个带康达来此的“土霸”——他们叫做“主人”的那位——在他们工作时会骑马到田上去。当他对农田里的“土霸”工头说话时,会在他那泛白的草帽下挥舞着手上细长的编鞭。康达注意到每当“主人”在田边巡视时这个“土霸”工头就和其他黑人一样咧齿而笑,并且一副毕恭毕敬的欺瞒态度。
每天田上都会发生许多怪事,每当康达回到屋内准备就寝时,就会坐着细想这些事。这些黑人除了拼命地讨好“土霸”外,生命中似乎没有任何牵挂。每当一想及这些黑人一看到“土霸”就拼命地干活以及每当“土霸”一对他们说一句,他们就赶忙冲去做好被吩咐的事时,康达就觉得想作呕!康达不明白他们究竟发生过何事使得良知全丧失殆尽,以致表现得如羊、猴一般。也许因为他们是出生于此地,而不是非洲;也许因为他们一生所知道的家只是“土霸”用泥土和猪鬃接粘而成的圆木屋子。这些黑人从未体奢过不为“土霸”主人而为自己和人民在太阳下流汗的滋味和意义。
可是无论康达与他们相处多久,他发誓自己绝不会变得和他们一样,而且每晚他的心绪会再度策谋逃跑的计划。他几乎每晚都不能避免地要辱骂自己上次脱逃的失败。回忆起荆棘丛内的情景和那两只垂涎欲滴的狗,康达内心有了更好的打算。首先他必须为自己做个符咒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必须找到或制造某种武器。即使是根削尖的木棒都可能刺穿那些狗的肠腹,他如此想道。在那黑人和“土霸”匆匆赶来之前,他早已逃之夭夭了。最后,他必须熟识邻近的乡间,以便当他再度逃亡时,能够知道该往何处寻找藏身之所。
他大半夜的时间经常醒着,内心仍不眠不休地思索着这些问题。康达总在第一声鸡啼前就醒过来,鸡啼连带着会唤醒其他的禽鸟。他注意到此地的鸟类只会啁啾地叫,不像嘉福村里成群的绿鹦鹉震耳欲聋的呱呱声总是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这儿似乎没有鹦鹉,也没有猴子——在家乡时,它们早就生气勃勃地在枝头上咯喳咯喳地交谈,亦或折断树枝,掷向树下走过的人们来作为一天的开始。康达在此没见过羊,他也发现一个令人无法置信的事实是这里的人把猪养在围槛内,甚至还用肮脏污秽的东西来喂它们。
对康达而言,这些猪的悲鸣尖叫和那些长得和猪很相像的“土霸”所说的语言似乎一样难听。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听一句曼丁喀语,或是其他的非洲语。他很怀念他在船上时的囚伴,甚至包括那些不是回教徒的人,而且很纳闷他们现在的命运如何?他们被带往何处?像此地的其他“土霸”农庄吗?无论他们置身何处,他们也和自己一样渴望再次聆听家乡语言的温馨甜美吗?或是像他自己一样觉得是孤立或孤单一人,只因为他们都不懂“土霸”语?
康达意识到假如他想彻底了解“土霸”和找到逃亡的方法,他就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在别人没有察觉到时,他已悄悄地记住这些字:“猪”“西瓜”“黑眼豆”“工头”“主人”和特别的一句“是的,主人!”那是他唯一听到黑人们对“土霸”所说的一句话。他也听到黑人们称呼那位和“主人”住在白色大房子内的女土霸为“夫人”。有一次,康达从远处瞥见她在房子的周围走动,并剪下附近藤蔓和灌木所长出的花朵。她是个骨瘦如柴的东西,全身呈癞蛤蟆下腹的颜色。
康达所听到的土霸语大部分都令他困惑不解。但在木讷的外表下,他极其努力地去揣摩那些话,因此他慢慢地开始把各种声音与某些特定的物体和动作配合。可是有个特别的声音始终令他不解,虽然他几乎每天都听到土霸和黑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叫喊。他很纳闷“黑奴”究竟意指为何?
美国黑人英语 篇12
一、艰辛历程
在文学这个长期以来都是由男性掌握着绝对权威(在黑人中更是如此)的领域,女性一直处于被忽略、被压抑、甚至被贬低的地位。文学作品里传统的黑人妇女形象要么是南方主流文学中缺乏性别特征的黑人保姆———见诸于福克纳(Willliam Faulkner, 1897-1962)、Mo米切尔(Magrret Mitchell, 1900-1948)等南方作家的小说,要么是黑人文学中红颜薄命的黑白混血女子———见诸于查尔斯·切斯纳特(Charles Waddle Chestnut, 1859-1932)、杰茜·福赛特(Jessie Fauset, 1882-1961)等黑人作家的作品。这两种形象尽管各有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没有自我,任人摆布,因而都是消极的。即使是在黑人广泛争取精神解放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男性作家笔下的黑人女性也大多是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麻木了的普通黑人妇女,保守落后,思想狭隘,唯心宿命,不但无法担当民族解放的重任,还会成为黑人男性的拖累。这在“抗议小说”创始人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Native Son, 1940)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别格的母亲托马斯夫人软弱而迷信,女友贝茜只会用酒精麻醉自己,而妹妹维拉则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地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显然,主流文化从种族主义立场和黑人男性从父权思想出发,片面、武断地代为言说的形象定位是无法取得黑人女性的认同的。黑人女性的特殊处境要求她们为自己的抗争找到合适的语言,走自己的道路。因此,早在奴隶叙事里,她们就塑造了第一个理想的黑人女英雄形象加以反抗:《一个女奴生活中的事件》(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 1861)中智勇双全、不屈不挠地与白人男主子抗争的女黑奴哈丽特·雅各布(Harriet Jacobs)。她推翻了男性奴隶自述中没有思想、没有勇气、逆来顺受的女黑奴模式,树立了黑人女性第一个经典形象,成为黑人女性反抗种族与性别双重歧视的先声。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杰茜·福赛特(Jessie Fauset)的《楝树》(Chinaberry Tree)等作品创造了新时代黑人女性形象:风度翩翩、富有才情的中产阶级混血女子。虽然福赛特笔下的人物因过于理想化而被批评为脱离生活,但她们毕竟是对传统黑人妇女形象的一次有力挑战。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on the God, 1937)第一次以黑人女性寻找自我、争取解放为主题,表现了黑人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被认为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反抗种族主义、反抗性别歧视的传统。黑人女作家保琳·马歇尔(Paule Marshall)对格温多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莫德·玛莎》(Maud Martha, 1953)一书的评价可以概括20世纪前半期黑人女性在寻找自我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黑人妇女是“既复杂神奇又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而不是保姆、仆人、混血儿或被蹂躏的牺牲品。”
二、深刻原因
对于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受到双重压迫、双重歧视的原因,黑人女性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即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双重束缚和双重压迫。种族歧视除了给她们带来直接的伤害,还带来间接的伤害:由于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胜任性别角色赋予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家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极大损害。但作为弱势种族的一员,他们又无法向施加这些伤害的主流社会讨还公道,因此只能转向比他们更为弱小的群体――黑人妇女,把他们从现实、从白人那里所受到的侮辱统统在黑人妇女身上找补回来。黑人女作家的创作对这一社会现象作了深刻的反映,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愤怒的声讨。《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科普兰家的两代男性都是这样的典型:老科普兰不能保护妻子不受白人的性骚扰,不能为儿子提供足够的父爱和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只能借酒浇愁,打骂妻子,虐待儿子,或者找妓女发泄情欲。儿子布朗菲尔德与父亲相比更为无知和堕落。种族主义的窒息让他感到丧失了男性的尊严却又无力反抗,转而疯狂地虐待妻子,从中获得片刻的轻松和愉快。另一方面,男权中心的思想还向黑人女性灌输这样的观念:黑人女性应该为黑人男性受到阉割丧失雄风负责。这让黑人女性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以来默默忍受着黑人男性的转嫁过错、发泄愤怒,把这当成自己的责任。《她们眼望上苍》里贾妮的外祖母南妮被白人主人奸污,一世在种植园为奴,年迈时叹息自己的一生“是只破了的盘子”;《紫色》中遇到莎丽以前的茜莉,结婚前受继父的欺凌和侮辱,结婚后又被丈夫奴役,受尽折磨,却从没想到过反抗;玛格丽特与梅姆(《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是丈夫发泄内心郁积的不满和愤怒的出气筒,是他们唯一能够显示自己男子气概、找回男性尊严的对象……赫斯顿曾这样概括过黑人妇女所受到的压迫:白人把包袱扔在地上,要黑人男人捡起来;黑人男人就叫他的女人捡起来顶在头上。“黑女人是世上的骡马”。
三、抗争之路与理想自我形象的塑造
因此对于黑人女性来说,要实现理想的自我形象,就不仅需要反抗种族主义,还要反抗男权中心。事实上,黑人女性文学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作为反抗的对象,正是由于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正如玛亚·安琪萝(Maya Angelou, 1928-)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1969)中说过:“黑人女人从她们幼年开始就受到来自自然的普通妇女所承受的压力,而且更被置于男权偏见、白人无端的仇恨以及黑人软弱无助的三重交叉火力的煎熬之下。”在美国社会中,她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两性世界中,她们又被男人踩在脚下。这也正是秀拉和奈尔(莫里森《秀拉》Sula, 1973)少年时就已经得到的认识:她俩“多年以来就已发现,她们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没有她们的份”,因此,黑人女性们渴望“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新时期女作家们的创作也从抨击男性和社会的压迫,解构男权中心体系,转变为讴歌理想女性形象,建构新的女性价值,也正体现了“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的愿望。她们通过笔下的人物完成了一条艰难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道路。从沃克的梅丽迪恩(《梅丽迪恩》)、茜莉和莎格(《紫色》),到莫里森的克劳地娅(《最蓝的眼睛》)、秀拉(《秀拉》),再到玛亚·安琪萝(Maya Angelou, 1928-)的系列自传体小说中的“我”,这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逐渐完成了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角色定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成熟女性。
正象黑人女作家声称的那样,她们写作的目的是要让白人社会对黑人,特别是对黑人妇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她们的小说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美国社会中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对黑人妇女的深刻影响。黑人女作家独特的身份(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给了她们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使她们能够描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一个完整的自我,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奉献自己的才智,也为美国黑人文学以及整个美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黑人女性的觉醒意味着黑人种族更彻底的觉醒。
摘要: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 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知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黑人女性作家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 塑造了一系列光辉动人的形象, 反抗种族及男权社会强加给她们的不公共形象, 在完成黑人女性文化身份认证的同时, 也以自己的创作为黑人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身份
参考文献
[1]翁德修.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
[2]刘英.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J].外国文学研究, 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