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估体系

2024-07-05

安全评估体系(共8篇)

安全评估体系 篇1

实施功能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评估体系

从功能安全标准的进展和功能安全评估的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了实施安全仪表系统功能安全评估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议.

作 者:李玉明 姜巍巍 Li Yuming Jiang Weiwei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安全、健康和环境英文刊名: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年,卷(期):9(4)分类号:X9关键词:安全仪表系统 功能安全 安全完整性等级 评估

安全评估体系 篇2

无人机可由地面操纵员操纵或直接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不需要飞行员,不存在人体生理限制和健康损伤的问题,易于执行枯燥的和危险的任务[1],并且与卫星相比,无人机综合成本低,性价比高,使用机动灵活。因此,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在民用方面的应用前景不断扩展[2]目前,国内尚未对无人机的适航要求提出明确的标准文件,因此,无人机的适航性可通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无人机设计标准、有人驾驶员飞机的适航标准,以及构建相应的安全评估体系来保证。

本文中首先说明了无人机在店里巡检中应用的一般流程,其次参考了《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R4)[3]中的相关条款的规定,提出了无人机在电力巡检的安全评估体系中二个关键速度的计算方法:失速速度、空中最小操纵速度。

1 无人机巡检流程

载人直升机巡检有时会受限于起降条件、飞行成本及航空管制等因素,不能完全满足线路巡视的需求。而无人机巡检在具备载人直升机作业效率高、巡视质量高的同时,还具备飞行成本低、起飞条件要求不高的特点,在载人直升机不能满足作业时,无人机可代替其工作,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

如图1所示为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中的一般流程。其中,飞行安全评估系统由无人机的设计决定。在无人机出现不满足继续完成飞行任务的状况时,其能够终止任务,并安全回收也是无人机达到适航要求的一种体现。无人机的在线安全评估系统及飞行终止系统共同构成了无人机的安全评估体系。无人机的正常回收或紧急回收都可设计到飞行终止系统的使用[4]。

2 三个关键速度计算方法

Def Stan 00-970第9部中明确规定,终止飞行可靠性要求级别应以无人机系统安全指标为基础。无人机的失速速度、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等正是影响无人机飞行安全的重要指标。

2.1 无人机动力学模型

在空中最小操纵速度中同时涉及飞机的纵向和横航向操纵,因此建立飞机的六自由度方程可以方便的完成计算。

忽略地球曲率的影响,并假设飞机为刚体,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地面坐标系具有六个自由度(包括三个姿态角和三个位置坐标):滚转角φ、俯仰角θ、偏航角ψ、以及分别沿地面坐标系的坐标轴oxg、oyg和ozg方向的位置坐标xg、yg和zg。对于俯仰姿态角不超过90°的飞行(客机在正常飞行过程中俯仰姿态角一般不会超过90°),飞机的运动参数可通过求解以下方程组得到[5,6]:

其中:

上述方程组中,ug、vg、wg分别表示飞机的地速沿机体坐标系[7]的坐标轴oxb、oyb和ozb方向的分量;上标“·”表示对时间的导数;m为飞机的质量;p、q、r分别表示飞机的姿态滚转角速度、姿态俯仰角速度和姿态偏航角速度;t表示时间;Ix、Iy、Iz和Izx分别表示飞机绕机体坐标系相应坐标轴的惯性矩(积);T、D、C和Lforce分别表示飞机所受到的发动机推力、气动阻力、气动侧力和气动升力;α、β分别为飞机的迎角和侧滑角;φT为飞机发动机的安装角;X、Y和Z分别为飞机受到的除重力外的各力的合力在机体坐标系相应坐标轴方向上的分量;L、M和N分别为飞机受到的合力矩在机体坐标系相应坐标轴方向上的分量,作用点在飞机的质心;下标“A”和下标“T”分别表示气动力和发动机推力引起的力矩。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其推力产生的力矩为:

其中,yT为飞机对称平面距飞机质心的侧向距离,飞机对称平面在飞机质心之右为正;LT为飞机发动机推力的俯仰力臂,发动机推力线在飞机质心之上为正;nT为工作发动机的台数。

2.2 失速速度

CCAR-25-R4中第25.103条明确规定了飞机的失速速度可表示为:

在实际使用中,可直接取。其中,为飞机从稳定的配平状态开始,通过操纵升降舵使其以不大于-1秒每节的加速度减速时,飞机的载荷系数-修正升力系数第一次最大时获得的速度。nZW为处航迹坐标系下的发现过载系数。W为飞机重量,单位为牛。S为机翼气动参考面积。q为动压。飞机初始配平速度不低于1.13VSR。

据此,失速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1)按式(9)初步估算飞机的失速速度。

其中,ρ为空气密度,CLMAX为飞机的临界升力系数。

2)按3.1节所述飞机模型,计算无人机以1.13VSR定直平飞的配平迎角、油门和升降舵偏度。

3)保持油门不变,将升降舵相对配平位置上偏1度,绘制飞机的变化曲线,运用作图法求解曲线第一次出现峰值时的速度Vk即为VCLMAX,然后按式(8)右侧部分即可求解出满足适航条款25.103条规定的无人机失速速度。

2.3 空中最小操纵速度

CCAR-25-R4中第25.149条明确规定了飞机的空中最小操纵速度VMC为该速度下,当关键发动机失效时,能在该发动机继续停车情况下保持对飞机的操纵,并维持滚转角不大于5°的直线飞行。CCAR-25-R4中的空中最小操纵速度一般针对双发及双发以上的飞机。因此,本节中所述计算方法也仅针对双发及双发以上的无人机。

以双法无人机为例,其关键发动机为任意一台发动机,当其中一台失效后,另一台发动机的推力会引起额外的力矩。假设为右侧的发动机失效,则发动机推力引起的力矩在机体坐标系中的投影矢量为:

其中,DT为右侧发动机失效后的风车阻力。将式(10)代替式(7),即构成关键发动机失效的无人机动力学模型。

根据25.149条,空中最小操纵速度VMC可认为是关键发动机停车时,飞机可保持横航向力矩及侧力平衡,且飞机的滚转角φ=5°时的速度,方向舵向相应方向满偏。

据此,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计算右侧关键发动机失效后的发动机偏航力矩系数:

其中,b为无人机翼展。

(2)根据3.1节中的动力学模型,取出飞机横航向力矩平衡方程为:

(3)令φ=5°,δr为方向舵向相应方向满偏的角度,求解式(12)可得:

由此,即可求得无人机的空中最小操纵速度VMC。

3 结束语

无人机的安全评估体系应包含实时安全评估系统和飞行终止系统等。二者均应以无人机的各安全指标为基础。无人机的失速速度和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直接关系无人机的可操纵性和飞行安全,是无人机最基本的安全指标之一。本文中介绍的以CCAR25部为依据的无人机失速速度和空中最小操纵速度求解方法简单易行,且满足CCAR25部的要求。

摘要:提出了无人机运行中两个关键速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中的一般运行流程,进而建立了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针对无人机失速速度和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的简易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可用于快速确定二个典型速度,亦可用于构建无人机安全评估体系。

关键词:无人机,飞行安全性,失速速度,空中最小操纵速度

参考文献

[1]黄爱风,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航空航天客机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论坛[Z].2014.

[2]Anand S.Domestic use of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an evaluation of policy constraints 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consensus standards[R].Washington,US,2007.

[3]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S].2011.

[4]马滢.英国国防部标准《无人机系统设计和适航性要求》简析与启示[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9(234).

[5]方振平,陈万春,张曙光.航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Etkin B,Reid L D.Dynamics of Flight Stability and Control[M].New York:Wiley,1996.

安全评估体系 篇3

“安全生产、效率第一”、“安安全全上班来、高高兴兴回家去”等安全警示标语醒目地挂在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时时刻刻提醒建筑工人以安全的工作行为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生产。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使人们看到了快速建设、快速竣工所带来的巨大生产价值,建筑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偷工减料、简化必要操作规程的快速建设。近期上海罗阳高层的坍塌事件敲响了警钟。

建筑施工业的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监管部门努力营造,共同协作的广泛目标,是维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稳定建筑生产秩序、促进各生产环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安全、稳定、快速、高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目标,减少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危害,降低事故发生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安全质量评估体系,并充分的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规定进行科学的监控、及时周密毫无疏漏的评估,从而为安全的建设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执行标准,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范模式。

2. 现行绩效评估方式的特点及缺陷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是有力的规范行业秩序、监控行业生产质量、建设职能、建设任务、施工过程及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安全工作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仅停留在对安全数据的简单考核与指标落实上,即对比每年的死亡人数指标是否超过既定的规定标准,从而完成简单的安全质量考核工作。不可否认,此种简单的评估方式能使安全生产的理论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起到对其有利的控制作用,然而却使我们严重的忽略了安全建设来源于实际生产环节的重要现实,往往造成重数据指标、重生产结果轻环节建设、轻施工过程投入的肤浅安全控制局面。事实上此种只关心事故指标却忽视对其他指标的宏观调控的评估方式是无法适应当今建筑行业广泛发展需求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模式,利用绩效评估的原理强化相对指标的建立,而非绝对指标的局限性考核。我们不应片面的追求事故发生率的下降,要知道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人员的扩充是呈逐年变化趋势的,市场的风险因素、挑战因素是逐步加强的,事故率连续下降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各类综合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对的考核目标有效的实施绩效考核、全面的开展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充分的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强化建设管理部门的监控力度,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积极规范的生产建设,有效科学的严密调控从而共同营造完善、优越的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涵盖全面、内容夯实的原则使之充满了实效性、科学性、连续性、可行性的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与规范导向。

3.1 充分适应建筑安全管理特点的原则

建筑安全绩效评估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建筑管理部门、建筑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管理,他们是绩效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建筑行业涉及的工作流程、环节较为复杂,对其安全工作的管理也具有管理对象特殊、管理权限丰富、工作流程纷繁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安全管理策略及绩效评估指标模式,来源于实际、充满时效性的对施工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进度、安全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控及综合的管理从而充分的为建筑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广泛空间。

3.2 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相适应的原则

结果导向是指只注重评估的最终结果,而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措施却不关心。过程导向则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环节,注重整个事态的发展方向及实现过程,强化过程引导结果的决定作用,即认为评估体系的建立重要在于施工评估过程的措施建立、制度建设。我们认为过于单一的强调哪一方的导向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一味的追求结果导向,会忽视管理部门的协调评估作用,忽视生产建设部门的努力建设及共同发展;而单纯的强调过程导向又将淡化绩效评估结果的规范作用及评价特性,因此只有我们有机的将这两种导向原则充分的结合,才能科学的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从而塑造建设工程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3充分把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应充分的发挥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使建设施工企业在安全第一,注重实效、预防为主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宏观调控、综合管理的安全方式在企业从设计预算到招投标管理、施工进程、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管理的安全手段,通过及时的督导、现场的勘察配合工程监理部门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把关,强化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

3.4实现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建筑安全工作的指标考核也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控制下以行政手段、普查运动式为主的监管方式向法律化、经济性、智能性、综合化的管理方式变更。因此,我们应主张运用差别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充分适应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设计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创新的发展。

3.5充分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阶段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合乎规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及实际需求,应充分认清我国落后生产力与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严重不相符的局面,全面的考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与各类技术指标、管理水平的相适应程度,从而建立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

3.6充分重视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

建筑安全工作多元化、多视角的发展特点决定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制度规范与工作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因此很难用定量的指标进行规范,而政府的弹性管理方式及公立性也决定了其绩效指标很难量化考核,因此我们应在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中以定量的方式规范业绩指标并以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规范工作指标。

4. 建立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1工作指标

工作指标是建设主管部门针对质量控制、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现实目标而采取的指标控制手段,包括基础指标、能力指标、保障指标和措施指标。基础指标即是法律法规指标与制度建设的综合体现,建设管理部门必须依法的遵循法律法规为建筑安全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制定相适应的变革与创新,以国家法规为统筹、地方法规为导向配合具体、全面、细化的工作制度实施充分科学的工作指标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事故安全通报预警制度、事故约谈制度等。能力指标则是针对建设管理部门实行的依法行政能力、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工作作风的规范。我们应在权责的范围内以正派、严明、具有公信力的工作作风有效的实行行政许可、处罚及上报的职责,强化有效、科学、及时处理事故的能力,通过民众投诉率、满意度、事故上报、解决周期等能力指标充分的体现对建筑安全实施的有效管理。保障指标是责任计划与监管力量的统筹规范,我们应有效的建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网络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化的监控预警体系,努力的发展电子政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项负责的监督管理、执法人员,保证各项经费的正常投入,从而做好安全建设工作的保障环节。措施指标包括监督检查、培训宣传和专项工作等具体指标。其中监督检查是保障建筑安全的核心,我们要实施覆盖率高、检查高度频繁、无规律性的措施,及时的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及不安全因素,从而使建筑企业在及时检查及时整改的状态中得到健康、安全的发展。针对建筑行业一线从业者文化素质较差、安全生产意识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制定合理的培训上岗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控制基础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以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行为规范实施安全的生产。

4.2业绩指标

业绩指标分为四项一级指标,它们是相对指标、绝对指标、较大以上事故指标和专项指标。相对指标分别考察建筑企业在生产总值、建设面积、从业人员基数上的事故死亡率,绝对指标则单纯的规定事故总数及死亡人数。较大以上事故指标包括较大、重大及特大事故的指标,死亡3至9人的为较大事故、死亡10至29人的为重大事故而一次死亡30人或以上的事故为特大事故。

5.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建设部门、管理部门全员的努力配合、共同探索才能结合建筑施工的特色、重点环节、难点核心建立多级的安全管理指标框架、事故评价体系。今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指标权重细化、评估责任划分等环节的探讨从而为建筑行业的安全规范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全评估体系 篇4

资产评估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都根据需要制定了本国、本地区的资产评估准则,用于指导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和成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评估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在总结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开始启动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工作。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至,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21项资产评估准则,包括2基本准则、8具体准则、4评估指南、7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的评估实践全面进入准则规范时代。

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1.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应当是综合性的评估准则体系,包括不动产、动产、机器设备、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各类别资产的评估准则。

2.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应当高度重视程序性准则与专业性准则。

3.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应当将职业道德准则放在与业务性准则同等重要的高度。

4.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应当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发展

(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构成

1.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横向关系上划分,资产评估准则包括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两个部分。

为突出职业道德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将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与资产评估业务准则并列。

2.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纵向关系上划分,资产评估准则分为不同的层次。

(1)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的.纵向关系较为简单,分为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专业胜任能力、注册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的关系、注册资产评估师与其他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关系等进行概要规范;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将根据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问题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独立性、保密原则等进一步明确规范。

(2)资产评估业务准则由于涉及面广,在纵向关系上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资产评估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在整个评估准则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基本准则是我国评估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目前在各国评估准则及国际评估准则中并没有类似的基本准则部分,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是将各类资产评估的共同规范进行有机结合的首次尝试。

第二层次为资产评估具体准则。资产评估具体准则分为程序性准则和实体性准则两部分

程序性准则是关于注册资产评估师通过履行一定的专业程序完成评估业务、保证评估质量的规范,包括评估程序、评估业务约定书、评估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等

实体性准则针对不同资产类别的特点,分别对不同类别资产评估业务中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行为进行规范。根据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惯例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实体性准则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评估准则、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准则等。

第三层次为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南包括对特定评估目的、特定资产类别(细化)评估业务以及对资产评估中某些重要事项的规范。

第四层次为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析 篇5

(一)合格评估指标有关说明

评估指标中“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或“基本要求”均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 2号)文件规定的限制招生的要求。

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指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评价某二级指标时除考察主要观测点所列内容外,还要结合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合格评估指标内涵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1.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1.3)人才培养模式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2.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学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队伍包括三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2.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一般讲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2.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2.3)培养培训

新建本科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因此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教学基本设施

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3.2)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新校区建设负债等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4.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用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5.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5.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5.2)质量监控:本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6.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7.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7.1)德育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思考 篇6

昝志宏

[摘 要]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税收经济分析的延伸。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规范纳税评估行为,优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拓宽涉税信息采集渠道和提高评估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的建议。[关键词]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体系 税收征管

一、纳税评估的意义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其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统一程序,运用科技手段和方法,综合分析、审核、评定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及时发现纳税行为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错误及异常问题,为征管和稽查提供工作重点和措施建议,从而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和税务机关征管行为的一项管理工作。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纳税评估工作提出了相关指导性要求,推动了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监控

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也是防止税款流失的基本途径。建立在纳税申报基础上的纳税评估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发现异常纳税行为,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科学的纳税评估必然要求全面测算评估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制度、营销管理制度、资金运作情况等各项具体内容,保证评估有充分、确凿的事实依据和政策依据,从而加强税务机关对税源的及时监控,堵塞税收漏洞,促进应收尽收。

(二)有利于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自觉性

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在约谈、举证或质询过程中,加强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给纳税人以自我纠错的机会。同时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税收政策的理解发生偏差而产生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将一般性违规行为与偷逃骗税行为相区别,既宣传了税收政策,突出了打击重点,又易于被纳税人所接受,融洽征纳双方关系,进而有利于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三)有利于增强税务稽查的实施效果

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依法、统一、协调的税务稽查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税务稽查的实施效果。通过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将发现有重大偷税行为疑点的,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作为案源,不仅可以降低稽查选案环节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而且可以使税务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高重点查处案件的准确率,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规范纳税行为的重要作用。

二、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监控制度,纳税评估已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建设中,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因而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行为不规范

1、缺乏深入、准确的理解。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地方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理解不足,对如何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概念模糊。有些地方认为纳税评估仅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不能进行实地评估,因而对疑点问题的确认简单地由稽查环节代替,致使纳税评估工作虽然名义上已经开展,但实际中并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评估行为不规范。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缺少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纳税评估工作常常无章可循,变得随意,评估人员的行为极不规范,进而导致各地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参差不齐,管理上出现漏洞。

(二)纳税评估的指标设置存在局限性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是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作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制定纳税评估指标标准的局限性。一方面,规定的分税种较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只公布了增值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资源税这五个税种的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办法,不够全面,对于五个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进行评估时,不同地区、不同税务机关采用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预警值缺乏可比性。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纳税评估的重要对比指标,《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虽然明确其由各地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自行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得出,但在实际中,由于地区差

异、企业经营类型、经营规模、涉及税种等都对预警值有很大影响,如果仅由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将会降低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比性。

2、纳税评估主体指标设计缺乏可行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是分税种特定指标的主要评估指标,其应用有两个前提:一是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必须是真实的;二是纳税人无账外经营行为。这两个前提的存在使纳税评估这一主体指标的设计缺乏可行性。一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两个前提未考虑纳税人的其他情况,在实际评估工作中一般是不能满足的,因此,这一指标就失去了比较的基础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受环境、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很难合理判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当纳税人存在大量的账外经营行为时,也可能有正常的税收负担率,造成纳税评估失效,难以准确评价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三)纳税评估信息资料匮乏

1、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信息量不足。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和对数据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但从目前各地运行情况看,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国税、地税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税务部门与商业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缺少横向联系,造成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得不到收集和确认,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共享。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运用有限的评估资料进行评估将导致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准确性下降。

2、纳税人提供的数据资料质量不高,信息失真。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一户式”储存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等。目前,“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大多来自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这就导致了实际中评估信息过分依赖会计报表,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估纳税情况。对于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纳税人,“通用指标”的分析是有效的,但对那些会计报表不实的纳税人,指标的可信度就会下降,参考价值不高,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四)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纳税评估工作要求评估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采取足不出户、案头分析的方式,停留在看报表、翻账簿、对数据的浅层次上,很难从掌握的有限涉税信息中发现细节的异常,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导致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建议

针对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规范纳税评估行为

纳税评估工作是强化税源管理、规范纳税行为的重要手段,不能理解为是完成税收任务的补充手段,更不能将评估入库税款的多少作为考核纳税评估的唯一标准。同时,要把握纳税评估的重点,防止事事评估的倾向。在纳税评估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下,进一步规范税务机关相关部门的纳税评估行为。尤其要加强对评估中发现问题的适当处理,对不具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一般性问题,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而有偷税、逃税、骗税等税收违法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二)优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1、合理设定评估指标预警值。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组成,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预警值一般是由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需要自行确定的,其测算应充分考虑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税源规模、主体税种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及其多个的平均水平,从而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评估过程中,在全面收集整理纳税人涉税信息、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要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状况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做好评估量化分析,把握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同时,还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到纳税人的生产能力、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对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拓宽涉税信息的采集渠道

1、建立纳税评估支持系统。有效的纳税评估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信息化技术手段保证了纳税评估的高效率。目前,世界上纳税评估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都以电子信息系统为基础,可以借鉴其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支持系统,逐步规范评估操作。我国应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构建税务数据库,进行纳税抽取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经营、资金运用及纳税情况,共享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涉税信息资源。

2、提高信息收集能力。一方面,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应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改变信息处理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此外,要加快研发和改进纳税评估的专业应用软件,充实软件分析内容,提升评估的智能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纳税评估信息交流网络,从不同角度对纳税人进行监控。

3、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税务机关可以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确定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要求纳税人提供对纳税评估有用并能反映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状况的其他辅助资料,如电表数、出勤表、存货盘点表等,使评估的原始资料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此外,纳税人的一些非现金信息也对纳税评估有重要影响,如实际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存货变动等,应督促纳税人及时、准确地提供这些信息。

(四)提高评估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首先,应选择综合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财务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有重点地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其次,强化对评估人员的监督考核,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促使评估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萧 杨缅昆《纳税评估:一种新方法的构建》,《财政与税务》2007年第6期。[2] 谢旭人《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 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税务研究》2007年第5期。

[3] 谭光荣《选择纳税评估指标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税务研究》2007年第2期。

[4] 严学军《浅谈纳税评估的优化方向》,《税务研究》2006年第7期。

安全评估体系 篇7

目前, 无论是国产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还是国外设备国产化的推广应用, 所遇到的共同问题是缺乏权威机构的安全认证, 而国际通行方法都要求有安全认证这一步。如此, 国内开发的信号系统就难以参加相关项目的招投标。南京恩瑞克就是典型, 因为没有通过国际安全认证, 其开发的信号系统无法在国内的轨道交通中应用。为此, 按照国际安全标准, 结合江苏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 领衔全国建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评估和认证体系势在必行。

1. 相关国际标准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并已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安全评估、认证、管理体系, 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

IEC61508是国际电子电工委员会 (IEC) 制定的《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国际标准, 是进行轨道交通安全评估和论证的重要参考标准。它规范了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软硬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提供了制定安全需求规范的方法。

欧洲国家在宣传和介绍IEC61508国际标准的同时, 以IEC61508国际标准为基础, 吸收其精髓, 制订了行业标准。例如欧洲电气化标准委员会 (CENELEC) 下属SC9XA委员会制定的以计算机控制的信号系统作为对象的铁道信号标准 (见图1) 。

2. 国外的安全评估体系

欧美国家较早开展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研究, 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全评估体系, 如英国CASS安全评估框架, 德国TUV评估体系等。它们主要以EN铁路标准为基准, 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 对已有线路和在建项目的信号系统进行安全性论证。以英国CASS安全评估框架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 英国CASS安全评估框架。

CASS是英国工商部 (Department of Trade&Industry) 和健康安全部门 (Health&Safety Executive) 制定的一个安全评估认证框架项目, 为此还成立了CASS策划公司, 它的任务和目标是为基于IEC61508标准的安全相关系统开发标准的认证框架。

在CASS框架中 (见图2) , 评估员由权威部门考核和认证, 并要求独立于运营商和系统制造商;评估员对认证机构负责, 认证机构对客户负责。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由具有安全认证经验的专家组成。CASS也有自己的技术委员会, 确保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CASS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会根据IEC61508的修订进行修改。在英国UKAS是唯一授权安全论证的机构, 进行CASS框架认证的机构都要向UKAS申请授权, 系统制造商再向这些UKAS承认认证机构申请评估。CASS公司会对评估员进行考核, 监督评估过程。

(2) 安全评估原则和方法。

目前英国在铁路安全管理中普遍应用ALARP原则 (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able) , 将安全相关系统风险分成三类: (1) 足够大的风险, 不能接收; (2) 足够小的风险, 可以忽略; (3) 介于以上两种风险之间的风险, 必须采取适当的、可行的、合理成本下的方法将其降到可以接收的最低程度。

(3) 安全评估过程

在Railtrack铁路咨询公司出版的工程安全管理黄页中把安全评估过程分为两部分:安全审核和安全认证。

安全审核是要检查工程的安全管理是否完善, 能否和安全计划保持一致。评估员应检查安全计划里说明的标准和步骤是否被正确执行, 看工程行为和安全计划是否具有继承性。安全审核最后要有一个安全审核报告, 包括:对项目和安全计划一致性的评价、认为安全计划可行的评价和计划相符或是有所改进的建议。

安全认证是一个判断和系统相关风险扩大或者减小到一定等级的过程。系统的安全要求是安全认证的核心。评估员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提供的安全事例 (Safety Case) 回顾安全需求规范以评价它对控制系统风险是否已经足够, 以及系统是否满足安全需求规范。进行安全认证的目的就是收集足够的信息来证明系统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3. 建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

与认证体系框架设想

借鉴国外先进方法建立自主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意义重大, 可以迅速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同时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也可以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切实保障运行安全。

参照CASS框架, 本文提出轨道交通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框架设计, 由轨道交通主管部门牵头, 组织专家组制定安全认证标准和方法, 相关单位可以据此申请成为第三方认证机构, 聘请评估员对于安全相关系统进行安全认证, 包括安全认证机构、标准、认证方法以及相关各方 (政府、设备生产企业、运营单位、认证机构) 之间的制约关系、权利和义务等 (见图3) 。

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体系建立初期, 政府主管单位集中安全、质量、科技、生产等管理部门成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体系领导小组。

第二层次:安全评估体系领导小组组织权威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成立权威机构, 进行安全评估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工作。

第三层次:进行安全评估者的资格论证, 考核独立个人或机构的安全评估资格 (应独立于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可以批准多个评估机构, 但每年必须对这些评估机构或个人进行资格审查或评估。

第四层次:对参与信号系统设计、生产、维护、测试的主要人员进行安全设计、管理、测试和生产方面的培训和评估, 保证整个体系中的安全意识。

4. 安全认证机构

轨道交通安全认证机构由政府部门审核批准, 负责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认证与评估。

对于每一个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认证项目都应设置项目经理, 负责协调安全认证机构与被认证单位、管理认证项目并形成安全认证报告。安全认证机构下属QA&QC (质量评估认证) 、开发过程评估和技术评估部门, 主要负责安全标准的解释、执行, 功能质量认证以及文件存档;开发过程评估部门和技术评估部门分别对被认证项目的开发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张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研究[J].山西科技, 2005 (6) .

[2]崔艳萍, 唐祯敏, 李毅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3) .

[3]唐涛, 燕飞, 郜春海.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 2004 (1) .

[4]燕飞, 唐涛.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6) .

安全评估体系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安全评估指标 有效性 原因 改进条件

幼儿园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促使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严格地进行,检查和评估素来都是督促工作不断完善的手段之一,一套有效的评估指标能在日常中对所评估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现行的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显然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导向的功能 ,致使幼儿园的安全保障工作屡屡成为争议的话题,因此如何对现行的评估指标进行改进,首先需要对评估指标有效性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1]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开展受到来自自身、主管部门、专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群体对安全工作效果的评价也各有不同的视角,因此导致目前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不能有效督导和检验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原因也来自于多个方面,这就需要全面地、从多角度审视导致该评估指标体系问题的原因,进而寻找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学校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和法规方法,即通过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或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按照行政方式管理学校,这种管理强调垂直的纵向系统,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带有强制性,强调纪律,不允许有对抗行为[2]。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领导的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大多数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同时绝大多数领导对幼儿园的重要程度又远远不及对中小学,因此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工作、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家长需要并不完全了解,常常借鉴中小学或其他行业的经验对幼儿园安全工作提要求做指示。这种现象导致了领导对幼儿园安全工作只看到表面,从最直接可见的客观条件入手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深层的需要和问题。另外,由于不了解幼儿年龄特征,面对幼儿意外伤害事故时,为了满足家长这一受害方的要求,将责任过多地强加于幼儿园方以及教师身上,为了避免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幼儿园以及教师也开始功利地追求绝对安全。有管理才能的领导者应该讲究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同群众商量,发扬民主作风,寻求最佳方案。同时,好的领导应该做到知人善任,能够量才所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在管理过程中分层管理,保证渠道畅通[3]。也就是说,如果领导自身对该专业不够熟悉,应该重视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来寻求解决方案。

(二)理论发展滞后

理论的发展需要达到足够的高度以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进行,否则一切实践都只能是就事论事地摸索、尝试。但目前有关学校安全方面的理论尚不成熟,学校管理理论中关于安全理论的环节薄弱,而学术上对安全理论的探讨几乎都定位在工业安全方面,有少数关于市场经济安全或者信息安全方面的,对学校安全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更不用说专门针对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学校安全方面,理论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往往是在问题表现出来以后,才启发人们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没有起到理论先行、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关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探索目前几乎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深度。

(三)主观因素多变

对安全的认识,目前刚刚进入一个转变的开始。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单纯地认为安全的保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安全的环境由不具有危险性的客观条件形成。经过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了这种认识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不可能创造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因为是人的行为,而不是客观条件决定了所处环境是否安全”。[4]也就是说,如今再来关注幼儿园安全问题,人们的视野应该转变,不仅要关注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安全,也要关注其中的动态因素,关键就是人在其中的活动,包括教师和幼儿两方面。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深刻认识,不能预见后果,因此幼儿行为的安全性仍然需要靠教师来判断,因此,教师安全意识和技能就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主观因素。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类影响因素比较难有效地评估考核。教师在纸上作答的、在模拟情景中表现的,和真正在工作中面对时的做法,不见得完全一致,因此评估指标难以拟定。

(四)社会舆论片面影响

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幼儿园生源和效益的直接因素,国家开办幼儿园的一大任务即是为家长服务,因此对幼儿园的评价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愿望和要求。绝大多数的家长对于教育并不太了解,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关爱有加。教育的效果本身具有滞后性,而幼儿一旦受到任何伤害却会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因此让孩子在幼儿园经历划伤擦伤去积累经验教训往往是家长所不能接受的。由于生源的竞争,部分幼儿园为了赢得家长的好评,根据家长的需要来要求教师,一方面用最直观的硬件条件来吸引家长,另一方面努力满足家长让幼儿不感冒、不发生任何伤害的愿望,以得到家长口口相传的好评,认为这样的幼儿园工作做得细致,对孩子照顾得周到。在幼儿园管理者这样的要求下,教师也就尽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可能让幼儿发生意外伤害的活动,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幼儿模仿老师说诸如“你不能……”这样的话,而幼儿绝大多数的在园活动都安排为相对更安全的看书、折纸、唱歌、手指游戏等,使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畸形地变成了外行领导内行。安全学上认为“安全”是指“将伤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5]因此家长的可接受水平也是影响我们评估幼儿园环境是否安全的一项标准,家长对绝对安全的追求,也就导致了评估主体不能不向绝对安全靠拢。endprint

二、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改进的条件

任何一套指标体系的实施能否达到好的效果还和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有密切关系,同一套指标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进行操作,达到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相同。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即使再完善,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改进不是瞬间完成的,改进所需过程的长短还需要视参与评估的各方的适应能力、配合度而定。要想顺利地完善改进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健全评估机构,需要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密切合作。

(一)健全评估机构,保证评估主体,熟悉评估指标

在调查中笔者也了解到,各种已有的评估指标在现实中并没有被良好地执行,主要原因在于评估过程缺乏专业性。评估能否有效地促进现状的改善,还有赖于评估实施的状况,评估的实施效果又受评估指标的建立以及评估人员对指标的理解的影响。在评估指标的建立上,目前有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性质成文的指标,主要明确的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条件,具有明确规定,属于硬性指标;另一类则是学术界探讨的相关指标,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但这些指标既不明确具体,也仅仅属于学术探讨,不带有强制性。而教育主管部门也缺乏专职的评估机构,每到需要对幼儿园安全进行评估检查时,都是以抽调的方式临时组成评估小组,评估成员对评估指标缺乏全面的了解,一般都只对强制性的、成文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对其他方面也缺乏准确把握,干脆不加考核。因此长期以来,对幼儿园安全的评估也就仅限于对建筑设施设备等一些明文规定的条件进行检查,致使其他评估指标形同虚设。要使评估指标发挥其作用价值,需要评估主体熟悉评估指标,有效把握,否则再完善的评估指标都形同虚设,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健全评估机构,专人专职。

(二)评估主体转变观念,提升水平

现行的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具有行政命令性质的指标和学术界探讨的指标两类,而执行评估任务的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评估任务的过程中,评估者往往是以管理者、监督者的身份定位,在评估者的意识中,他们的任务就是用评估标准去衡量审视评估对象是否符合要求,而很少去思考评估指标的合理性、评估的有效性、问题的复杂性、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评估对象改进完善。因此,对于评估者而言,他们仅仅在使用评估指标,而没有认真学习、分析、审视评估指标,致使评估指标经年不变,评估效果越来越差。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将评估指标的使用者和制定者融为一体,让评估主体去深入认真地研究分析评估指标,深刻认识每项指标评估的角度、要求以及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义作用。这样,在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才能更准确把握细节和本质,将全面考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评估指标不恰当的情况,有效地促进评估指标的改进完善,使评估指标保持其效力。

要让评估主体参与到研究评估指标中来,除了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提升这方面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素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锻炼敏锐的观察思维能力,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对已有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立足于使评估指标有效发挥其导向作用思考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发展方向,将工作落到实处,重视实际效果。

(三)幼儿园安全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密切合作

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看似矛盾的双方,往往扮演着法官与嫌疑犯的角色,这种对立应该是只存在于现行这种评估方式之下,评估者是管理者、监督者,对被评估者有威胁的状况下,如果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双方都能调整心态,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将评估过程看作一种合作,目的在于有效促进幼儿园安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双方的抵触情绪和敷衍情绪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在这种条件下,双方为着同一个目标形成合作关系,就可以主动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幼儿园可以将面临的实际问题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让大家都更了解幼儿园安全的现状、矛盾和困难,以便进一步调整完善评估指标;评估者作为评估指标的制定者和使用者,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被评估者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给幼儿园提供建议,寻找其他途径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安全保障。这种关系的改善需要使评估活动更多地发挥鉴定和激励的功能,较少地发挥管理功能而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6.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 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179-180,196,210.

上一篇:业务副校长2013述职报告——用心做教育下一篇:和喜欢的人去游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