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评估

2024-06-29

消防安全评估(共9篇)

消防安全评估 篇1

1 概述

在各种灾害中,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近年来, 全球每年发生火灾600~700万起, 其中建筑火灾约占80%以上。2008年1月到4月, 全国共发生火灾 (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 60165起, 死亡710人, 受伤228人, 直接财产损失3.8亿元, 其中较大、重大火灾35起, 死亡156人, 受伤8人, 直接财产损失1106.8万元, 建筑火灾事故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日常的建筑安全管理是发现火灾隐患、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火灾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现在的消防安全管理的形式比较单一、消防安全检查不规范化、安全检查结果滞后、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而, 为提高安全检查的时效性和效率, 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2 消防安全评估系统研究现状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火灾安全工程学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 它是以建筑物在火灾中的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方法”是考虑火灾本身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火灾中所积累的经验, 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从而确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 然后再预设各种可能起火的条件和由此所造成的火、烟蔓延途径以及人员疏散情况, 来决定选择哪一种消防安全工程措施, 并加以评估, 从而核准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最后再视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做出调整及优化。其主要思想是在消防设计时仅提出建筑消防安全所需要的性能要求及指标, 该设计的三大特点:安全目标的确定性、设计方法的灵活性、评估验证的必要性。

目前, 国际上的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大都依据相关令性消防规范进行, 这种设计方法通常称为“处方式”的或“指令性”的方法。“处方式”防火设计, 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并对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具体数和指标, 如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区等, 设计人员应根据物的形式, 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 从规范中直接选定与该建筑物相应的参数标。“处方式”防火设计方法是由大量经验教训、实验与分析结果整理编制而成是人类与火灾斗争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一般情况下, 设计者只要执行规范就该建筑的安全水平是符合要求的, 而且设计简单、便于操作, 虽然限制了一些设计人员的的创意自由, 但能有效地约束某些人降低建筑物消防安全要求的随意尤其是制约擅自降低防火安全标准的倾向。不少国家已经开展了性能化防火分析与设计的研究, 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它是现行流行的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的重要技术之一, 性能化防火评估的一般程序为:

a.确定性能化防火目标和性能标准;

b.设计火灾场景;

c.运用工程工具模拟与分析, 计算人员安全疏散所需时间, 烟气流动、火灾辐射蔓延等进行分析;

d.优化或调整消防对策, 得出比较合理的防火方案, 能够保证性能化防火目标的实现。

在评估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许多评估模型。国外已经建立了许多评估的模型, 主要包括:美国的建筑防火评估方法 (The Building Fire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BFS-M) ;评估特定场所内所用产品火灾风险的FRAME work方法;火灾致损评估方法 (Fire-Induce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FIVE) ;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模型CE-SARE-RISK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Risk Engineering, Risk) ;日本的建筑物综合防火安全设计方法;加拿大的FIRECAM (Fire Risk Evaluation and Cost Assessment Model) 方法。近年来该方法在我国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将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而是通过法律、法规 (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法规) 、规章、技术标准的层次体系对建筑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整个体系中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行政主管部门等单位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义务, 专业的技术标准才对具体建筑活动中的技术方法作出规定。因而, 我国的现行的消防安全评估大部分都是以消防法律法规和专业的技术规范为基础进行评估。

建筑消防自动化系统 (FAS) 包括防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火灾探测器、区域报警控制器和集中报警控制器及联动模块和控制设备等组成。区域报警控制器用于火灾探测器的监测、巡检, 接收监测区域内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 并将此信号转化为声、光报警输出, 显示火灾部位等。集中报警控制器用于接收区域报警控制器的火灾信号, 显示火灾部位、记录火灾信息等。消防设备联动控制主要包括3个关键部分:a.消防设备供电;b.备用电源自动投入;c.消防设备的联动实现。

3 建筑消防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的消防评估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建筑消防的研究面临种种挑战, 其消防法规规范落后于实际的建筑对性能化要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3.1 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研究和应用不够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我国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还不健全, 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还处于研究阶段。因而需要在理论方面取得突破, 研究出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3.2 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建筑消防评估指标体系

任何的评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指标体系至上的。我国的建筑消防评估还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现在常用的方法都是参照法规、规范进行制定指标体系, 涉及的内容一方面是材料、结构、火灾载荷、耐火等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另一方面是强制性的法律, 很少涉及到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等客观因素, 往往造成了评估的指标缺失和泛滥, 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3.3 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

目前的消防评估手段单一、效率低下, 常用的技术手段都是人工手工检查, 效率低下, 所有原始数据都是纸质材料, 评估结果缺乏时效性, 需要经过大量的人工计算和操作, 不容易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 而且评价计算的结果不直观、不规范, 评价周期长、缺乏时效性, 缺乏现场适用的安全评估工具。

3.4 历史数据积累少、利用价值低

历史数据少, 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估方式和内容各式各样, 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价值的数据很难收集, 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评估数据大部分都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 科学系统的定性数据少, 得到的都是模糊结果, 因而很难从这些数据中发现问题, 数据的参考价值偏低。因此, 建筑消防评估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建筑消防的理论研究, 有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提高建筑消防的安全管理水平。

消防安全评估 篇2

一、基本情况

××单位于××市××路××号,属于××类型(①高层公共建筑 ②地下建筑 ③人员密集场所 ④易燃易爆场所 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单位于××年××月××日消防设计审核合格,××年××月××日通过消防验收。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上××层,地下×层,建筑高度××米,地下层为××,×层至×层为××。主要消防设施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火灾应急照明系统、消火栓系统等。

二、评估内容

评估组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测试、评估,认为××单位通过了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并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设置了××系统、××系统、………等。经评估,该单位消防安全方面应达标××项,合格××项,有缺项××项,不符合××项。

三、经评估存在问题

(一)消防安全合法性情况。应达标××项,合格××项,有缺项××项,不符合××项。主要问题为:

1、……

2、……

(二)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情况。应达标××项,合格××项,有缺项××项,不符合××项。主要问题为:

1、……

2、……

(三)…………情况。

经综合评定,该单位(××建筑或场所)消防安全评估结论为“好”(“一般”、“差”)。

四、相关建议

(一)消防安全合法性方面

……

(二)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方面

……

(三)…………方面

被评估单位名称:

评估机构名称(公章):

评估人员: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探讨 篇3

关键词: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评估方法,火灾风险

《国务院关于 加强和改 进消防工 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指出应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火灾高危单位实施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监管,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公安部消防局研究制定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试行)》(公消〔2013〕60号,以下简称《导则》)和《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公安部令[2014]第129号,以下简称《规定》)以及公安全行业标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设备配备》(GA 1157-2014),进一步明确细化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的步骤程序、评估内容和评估结论判定方法,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条件、资质许可及服务活动内容以 及消防技 术服务机 构设备配 备要求等。同时,各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相继出台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或管理规定,如《天津市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自2014年初,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注册消防工程师临时资格考试,也相继公布了一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临时一级、二级评估资质。

火灾高危单位的消 防安全评 估是引入 火灾风险 辨识、火灾风险分析及火灾风险控制的技术手段来科学化该类单位的火灾风险管理和日常消防监管,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的规范化方法和评估结果判定标准。现有的消防安全评估报告形式多样,判定标准不一致,评估要素的深度和侧重点差别较大,如何科学评估火灾高危单位的风险等级成为研究热点。

1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要素

依据《导则》,火灾高危单位的主要特点是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主要分为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单位、高层或地下公共建筑及地下交通工程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地方政府相关管理办法或规定多从单位规模、建筑面积、体量储量、人员数量等方面界定火灾高危单位,要求每年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1次消防安全评估。全国各地火灾高危单位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例如:对于高层公共建筑,上海市规定包含两类,等于或超过100m的高层公共建筑(不含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和1983年6月1日前设计的超过50m的高层公共建筑(不含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山东省限定为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广播电视楼、财贸金融楼等的使用单位。上海、福建等地把经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消防设计通过专家评审的单位或场所等列入火灾高危单位。

依据《导则》,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评估要素包含13项内容,可划分为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电气防火、消防设施及器材4大类,其中涉及直接判定为差的为10小项,详见表1。对于消防合法性的检查,建议1998年9月1日前竣工的建筑,其消防验收情况不纳入评估内容;1999年前开业或投入使 用的公众 聚集场所,其开业或投入使用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情况不纳入评估内容。

2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导则》要求对评估内容设定不同的权重,以百分制量化分值评分,评估结论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次,评估结论分为直接判定和综合评估判定。依据全国各地的评估导则和规程来看,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消防设施器材等的权重设置差别较大,对于同一高危单位的评估可能出现不同的评估结论等级。

2.1 直接判定法

依据导则,评估结论直接判定为“差”涉及10种情况(见表1)。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时,当地消防部门应 明确给出表中(1)、(5)、(7)项的具体情况,第(2)条主要核实消防管理人备案、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第(9)条依据GB 50016-2014《建设设计 防火规范》第8.3、8.4条款核查。对于(3)、(4)、(8)、(10)条建议依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2012]第120号令)第22条关于临时查封的下列细则进行评估检查。

(1)按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规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低于规定值50%的,一般判定为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

(2)建筑消防设施损坏,应同时具备下列4项及以上情形的: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损坏的数量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设施数量的30%;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损坏率超过20%、其他建筑损坏率超过30%;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电梯无法正常运行;室外消防给水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室内消火栓系统不能正常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其他固定灭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人员密集场所防排烟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消防用电设备末端自动切换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处于故障状态,不能恢复正常运行;自动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联动控制。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防火卷帘、常开式防火门及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应按照各自的验收规范和GA 503《建筑消防 设施检测 技术规程》等判定为系统瘫痪或重障运行的。

(3)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情形如下:甲、乙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日储存周转量超过1m3,且储存部位与其他部位未设置严格的防火分隔设施的;甲、乙类液体、固体危险物品日储存周转量超过100kg,且储存部位与其他部位未设置严格的防火分隔设施的。

(4)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形包括:当顶棚或墙面表面局部采用多孔或泡沫状塑料装修装饰,其厚度大于15mm,面积超过顶棚或墙面积10%的;公共娱乐场所采用低于国家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装修材料的;其他公众聚集场所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墙面和地面的装修材料采用低于国家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装修材料的。

2.2 综合判定法

对于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综合评估,国际上采用的权重评估方法主要有:LEC评估法(即对存在问题进行定性评价)、0→4评分法、ABC隐患评分法和火灾风险指数法等。目前,国内通行的做法是采用标准化评定方法,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分标准满分为1 000分,综合评估的评分采取扣分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要求的不扣分,不符合要求的根据本标准扣分。涉及累计扣分的,直到该考评内容分数扣完为止,不得出现负分;有需要追加扣分的,在该评估类目内进行扣分,也不得出现负分。其最终评估评分换算成百分制,换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P为评估项总得 分率;S为总实得 分;Y为总标准分;V为总空项分。

依据评估总得分率,可以分为好[90% ~100%]、一般[75%~90%)、差[60%~75%)三个等级。为此,要尽快组织专家组、消防监管部门和高危单位相关方出台发布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标准化评定标准,细化《导则》的13项评估要素,确定评估内容、标准分值及评估检查办法。标准化评估有助于全面掌握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便于全国各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统计对比分析。

北京市火灾风险评估导则将检查评估项目分为4大类,11分项,78细项,满分100分,其火灾风险等级划分为低[85~100]、中[70~85)、高[60~70)、极高[0~60)四级。该评估方法是基于标准化评估理念,评估检查项相对固定,评分细则相对比较明确,可操作性强。

上海市消防局提出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评价体系(FSAS),采用ABC隐患评分法,评估结论以ABC的百分比计算。其中,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电气设施、易燃易爆化工装置、厂房及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仓库、储罐等评价单元得分率ψ1采用式(2)计算,分别得出ψ管理、ψ建筑、ψ电气、ψ生产、ψ储存。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评价单元得分率ψ2采用式(3)计算,分别得出ψ消火栓、ψ自动灭火、ψ报警、ψ防烟、ψ排烟。同时,考虑各评价单位的状况对消防安全生产的影响不同,设定不同的权重系数,ξ管理、ξ建筑、ξ室内消火栓、ξ自动灭火、ξ报警、ξ防烟、ξ排烟、ξ电气设施、ξ生产和ξ储存依次设定 为3.0、1.0、1.2、2.0、1.2、0.5、0.5、0.6、4.0、2.0,评价对象最终得分率由式(4)给出。

式中:N为实际评价得分;Μ为实际评价项目的分值总和;ψ为评价单元得分率;1,2,…,n分别表示一个评价单元的多个系统;S1,S2,…,Sn分别表示各系统保护范围的建筑面积;S应为该单位各评价单元中按规范应当设置消防设施部位的总建筑面积(对于防烟系统,S应表示应设置防烟系统的各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投影面积之和)。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课题组采用ABC分级评定法以区分不同检查项的重要程度,A项为重点检查项,要求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其中“A0”为符合条 款的检查项,“A2”为不符合检查项。B项为次重要项,分为三种情况:符合为B0,不完全符合为B1,完全不符合为B2;C项依次类似。该分级评定方法既体现了不同检查项的相对重要程度,又反映了同一检查项不同检查结果的相对影响水平,可以较客观地评估该类场所的相对消防安全状况。评估结果以实际检查项的合格率进行分级,划分为4级,如表2所示。该方法可以根据评估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评估检查项,相对较灵活,但对评估人员技能要求较高。

2.3 火灾风险指数法

火灾风险指数法可以快速简单地评估火灾高危单位的相对风险水平,多以专家判断和经验为主。瑞典Mag-nusson等人提出的火灾 风险指数 的理论值 取值区间 为[0,5],指数越大火灾风险等级越低。通常根据建筑火灾风险分值划分为5级,分别为低 (4.5,5]、较低 (3.5,4.5]、中等(2.5,3.5]、较高(1.5,2.5]、高[1,1.5]。该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可燃和不燃的多层公寓建筑。

2.4 火灾风险定量评估

火灾风险定量评估主要是定量化火灾事故后果和发生频率,其中事故发生频率是火灾事故后果超过具体限值的事故频率累积。对于火灾事故后果需要选择火灾场景,以确定有代表性的不利事故后果场景,通常不涉及不现实的灾难性后果场景或几乎不发生的事件,而火灾场景群将一系列类似的火灾场景作为群进行评估。常见的火灾风险定量 评估方法 有建筑火 灾安全工 程法 (BF-SEM,L曲线法)、英国的Crisp II消防系统区域模型、加拿大的火灾风险与成本评估模型(FiRECAMTM)等。同时,也可以采用烟气模拟和人员疏散软件等开展火灾场景定量风 险分析,如CFAST、FLUENT、FDS和EVA-CENT、EGRESS、EXDOUS等。此外,还涉及火 灾风险评估的试验方法,如实体试验、热烟试验和相似试验等。

3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火灾风险评估的选取

依据美国消防协会NFPA 551的要求,选取火灾风险评估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评估场所单位的消防安全目标和可接受标准;火灾风险评估的范围;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类似程序;可用的资源或数据;评估成本和时间限制;评估人员能力;可能的不确定性等。我国《导则》仅要求设定权重以百分制量化评估,没有统一的评估权重标准,评估结果参差不齐,受评估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甚至个人喜好 影响较大。GA 1157《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设备配备》要求根据评估业务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估软件,如人员疏散能力模拟分析软件、烟气流动模拟分析软件、结构安全计算分析软件等,地方临时消防评估机构均购置了相应的软件,但在评估项目时由于经费、时间等限制,软件基本不用。同时,由于风险评估分析方法中的不确定性、人员行为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理解与评价的不确定性、评估对象使用年限和消防安全有关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价值的不确定性等,一种评估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反映评估对象的风险程度,且定性评估方法随意性较大。为此,笔者建议对于同一消防安全评估对象,至少应采取三种评估方法,且至少一种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对于下列场景应采取相应的火灾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人员高度聚集且流动性大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应开展人员疏散能力计算或模拟分析;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单位应开展火灾事故后果定量计算或模拟分析;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单位;直接判定项为“差”的火灾高危单位;其他场所单位或主管部门要求采取定量分析的。

3.2 风险评估结果判定

《导则》对于火灾高危单位评估结果的判定以百分制为依据,但对于如何划分“好、一般、差”没有给出分级标准。从火灾高危单位现实评估的结果看,95.6%处于“一般”等级,且对于不同类的评估场所,如娱乐类KTV、超高层建筑等,相差较大,风险水平也不适合对比。同时,对于采用定量风险分析,如建筑火灾风险指数法、烟气蔓延或人员疏散能力模拟分析,其结果与现有的评估结论分级对接也比较困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首次公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给出了防护目标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鉴于不同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都有自己的判定准则,如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标准、预先危险性分级、安全疏散时间指标等,笔者认为应采取多种评估方法,依据评估方法的评估范围和评估结论对评估对象综合评判,进而给出合理的消防安全评估结论。

3.3 消防设施、器材评估

对于消防设施器材的测试评估,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以及灭火器材等,《导则》要求进行现场检查测试,但对于如何抽查、如何评判没有细则。我国的一些施工或验收规范给出了明确的严重缺陷项(A)、重缺陷项(B)和轻缺陷项(C),并给出了系统功能验收判定结论的准则。同时,有资质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依据《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等开展消防设施检测,具有明确的检查项和检测方法,这些对于开展火灾高危单位消防设施测试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关火灾高危单位的大部分的地方管理办法要求火灾高危单位应委托专业维护保养机构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每半年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1次全面检测,检测报告及时向属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为此,笔者建议对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时采信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结果,仅对消防系统设施整体功能开展部分现场抽查测试,确保建筑消防设施没有严重损坏,具备防火灭火功能。同时,也可引入建筑消防设施故障分析法、消防设施可靠性GO法等建筑消防设施运行可靠性评定方法,提高消防设施检测评估的风险技术水平。

3.4 火灾风险评估人员能力

区域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篇4

本节主要介绍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原则、内容、范围、流程以及评估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城火灾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评估方法。

一、评估目的

对区域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是分析区域消防安全状况、查找当前消防工作薄弱环节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部署相应的消防救援力量,建设消防基础设施,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为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明确消防工作发展方向、指导消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评估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全面地反映所需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为此应按照安全系统原理来建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几个子系统构成,且呈一定的层次结构,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力求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所包含的内容力求广泛,应能涉及到影响区域火灾的各个因素,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还包括管理因素。

(二)实用性原则 评估指标必须与评价目的和目标密切相关。开展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用于指导防火实践,是为实践需求服务的。因此,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必需时刻把握其实用性。

(三)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要有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要充分收集资料,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子指标体系应相对独立,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时需注意风险分级的明确性,以便于操作。

三、评估内容

(一)分析区域范围内可能存在的火灾危险源,合理划分评估单元,建立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对评估单元进行定性及定量分级,并结合专家意见建立权重系统;

(三)对区域的火灾风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结论;

(四)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防安全对策及规划建议。

四、评估范围

整个区域范围内存在火灾危险的社会面、建筑群和交通路网。

五、评估流程

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可按照以下六个步骤来进行。

(一)信息采集

在明确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和内容基础上,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重点收集与区域安全相关的信息,可包括:评估区域内人口、经济、交通等概况、区域内消防重点单位情况、周边环境情况、市政消防设施相关资料、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等。

(二)风险识别

火灾风险源是指能够对目标对象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的所有来源。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查找评估对象的火灾风险来源,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然后,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分析与区域火灾风险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火灾风险源一般分为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1.客观因素

1)气象因素引起火灾

火灾的起数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火灾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大风、降水、高温以及雷击。

(1)大风。大风是影响火灾发生的重要因素。大风不但可能吹倒建筑物、刮倒电线杆或者吹断电线,引起火灾,而且它还可作为火的传播媒介,导致火场扩大,或产生新的火源,造成异地火灾。此外,大风也是助长火势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2)降水。降水对火灾的影响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降水增加了可燃物的含水量,潮湿的可燃物遇火不易燃烧,火势也不易蔓延,所以降水是火灾发生、蔓延的抑制因素。另一方面,降水大小对自燃物质也有显著的影响。由于降水增加了空气湿度,使自燃物质的湿度加大,一定的水分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可加速自燃物质的氧化而引发自燃。同时,如果出现暴雨,由于暴雨具有突发性、来势猛、强度大及局地性强的特点,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雨水,在排水不畅时,可能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甚至会形成局部洪涝,使电气线路和设备短路,引起火灾。

(3)高温。在高温环境下,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将增大,使电气线路处于满负载状态,加速了电气线路的老化。同时,对于存在自燃起火危险的物品,高温环境将有利于其自然氧化。气象上把最气温高于35℃定义为高温天气;把日平均气温高于30℃(或日最低气温高于25℃)定义为高温闷热天气。

(4)雷电。在雷雨天气中,如果建筑物防雷击设施不够齐备,在受到雷击时,电气线路容易发生故障、出现燃烧,或者建筑物内部电器设备受到雷的直击发生爆炸,引起火灾。严重时可能直接击中人体,造成人员伤亡。

2)电气引起火灾 在全国的火灾统计中,由各种诱因引发的电气火灾,一直居于各类火灾原因的首位。根据以往对电气火灾成因的分析,电气火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头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发热起火;(2)可燃油浸变压器油温过高导致起火;

(3)高压开关的油断路器中由于油量过高或过低引起气体爆炸起火;

(4)熔断器熔体熔断时产生电火花,引燃周围可燃物;(5)使用电加热装置时,不慎放入高温时易爆物品导致爆炸起火;

(6)机械撞击损坏线路导致漏电起火;

(7)设备过载导致线路温度升高,在线路散热条件不好时,经过长时间的过热,导致电缆起火或引燃周围可燃物;

(8)照明灯具的内部漏电或发热引起燃烧或引燃周围可燃物。3)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火灾

爆炸一般是由易燃易爆物品引起。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可燃液体蒸气的燃烧。柴油属于丙类火灾危险性可燃液体,其闪点为60-120℃,爆炸极限为1.5%~6.5%。柴油的电阻率较大,易于积聚静电。柴油的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如果存放柴油的油箱过满,没有预留一定的空间,则在高温环境下,柴油受热鼓胀发生爆炸。另外,如果油箱密封不严,造成存放的柴油泄漏挥发,或油箱内的柴油蒸气向外挥发,在储油间内的柴油蒸气达到其爆炸极限的情况下,遇到明火、静电或金属撞击形成的火花时,都会产生爆炸。

2.人为因素

1)用火不慎引起火灾 用火不慎主要发生在居民住宅中,主要表现为:用易燃液体引火;用液化气、煤气等气体燃料时,因各种原因造成气体泄漏,在房内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遇明火产生爆炸起火;家庭炒菜时油锅过热起火;未完全熄灭的燃料灰随意倾倒引燃其他可燃物;夏季驱蚊,蚊香摆放不当或点火生烟时无人看管;停电使用明火照明,不慎靠近可燃物,引起火灾;烟囱积油高温起火。

2)不安全吸烟引起火灾 吸烟人员常常会出现随便乱扔烟蒂、无意落下烟灰、忘记熄灭烟蒂等不良吸烟行为,一部分可能会导致火灾。由香烟引起的火灾,以引燃固体可燃物,尤其是引燃床上用品、衣服织物、室内装璜、家具摆设等居多。据美国加利福尼亚消防部门试验,烧着的烟头的温度范围从288℃(不吸时香烟表面的温度)到732℃(吸烟时香烟中心的温度)。有的资料还介绍,一支香烟停放在一个平面上可连续点燃24分钟。炽热的香烟温度,从理论上讲足以引燃大多数可燃固体以及易燃液体和气体。

3)人为纵火

(三)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在火灾风险源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选择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然后对各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形成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每个层次的单元根据需要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因素,再从火灾发生可能性和火灾危害等方面来分析各因素的火灾危险度,各个组成因素的危险度是进行系统危险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的火灾风险等级。

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可选择以下几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构。1.一级指标

一般包括火灾危险源、区域基础信息、消防力水平和社会面防控能力等。

2.二级指标

包括客观因素、人为因素、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灭火救援能力、消防管理、消防宣传教育、灾害抵御能力等。

3.三级指标

包括易燃易爆危险品、燃气管网密度、加油加气站密度、电气火灾、用火不慎、放火致灾、吸烟不慎、温度、湿度、风力、雷电、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路网密度、重点保护单位密度、消防车通行能力、消防站建设水平、消防车通道、消防供水能力、消防装备配置水平、消防员万人比、消防通信指挥调度能力、多种形式消防力量、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应急预案完善情况、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情况、社会消防宣传力度、消防培训普及程度、多警联动能力、临时避难区域设置、医疗机构分布及水平等相关内容。

(四)风险分析与计算

根据不同层次评估指标的特性,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按照不同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概率,根据各风险因素对评估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

1.风险因素量化及处理

考虑到人的判断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的认识差异,评分值的设计采用一个分值范围,由参加评估的团队人员,运用集体决策的思想,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按照对安全有利的情况,越有利得分越高,进行了评分,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认识差异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模糊集值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

2.模糊集值统计

对于指标,专家 依据其评估标准和对该指标有关情况的了解给出一个特征值区间[ ],由此构成一集值统计系列:[ ],[ ],„,[ ],„,[ ]表示。

3.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国内外常用评估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即Delphi法)、集值统计迭代法、层次分析法等、模糊集值统计法。本课题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这种方法是分别向若干专家(一般以10~15名为宜)咨询并征求意见,来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设第 个专家给出的权重系数为: 若其平方和误差在其允许误差 范围内,即(4-1-2)则(4-1-3)

为满意的权重系数集,否则,对一些偏差大的 再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4.风险等级判断

根据基本指标的分值范围,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上层指标的风险分值。

(4-1-4)

式中 =1,2,„,; =1,2,„。最终应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火灾风险度: R=(4-1-5)

式中:R—上层指标火灾风险; Wi—下层指标权重; Fi—下层指标评估得分。

根据R值的大小可以确定评估目标所处的风险等级。5.风险分级

根据区域火灾防控实际,在设定量化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公安部2007年下发的《关于调整火灾等级标准的通知》中的火灾事故等级分级标准,将火灾风险分为四级。如下表所示:

表4-1-2 风险分级量化和特征描述

风险等级 名称 量化范围 风险等级特征描述

Ⅰ 级 低风险 [85,100] 几乎不可能发生火灾,火灾风险性低,火灾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风险控制重在维护和管理。

Ⅱ 级 中风险 [65,85] 可能发生一般火灾,火灾风险性中等,火灾风险处于可控制的水平,在适当采取措施后可达到接受水平,风险控制重在局部整改和加强管理。

Ⅲ 级 高风险 [25,65] 可能发生较大火灾,火灾风险性较高,火灾风险处于较难控制的水平,应采取措施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消防管理水平。

Ⅳ 级 极高风险 [0,25] 可能发生重大或特大火灾,火灾风险性极高,火灾风险处于很难控制的水平,应当采取全面的措施对建筑的设计、主动防火设施进行完善,加强对危险源的管控、增强消防管理和救援力量。火灾风险分级和火灾等级的对应关系为:

1)极高风险 / 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高风险 / 较大火灾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中风险 / 一般火灾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五)确定评估结论

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指出建筑设计或建筑本身的消防安全状态,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防安全意见。

(六)风险控制

根据火灾风险分析与计算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按照当前通行的风险归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等四种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当前经济、技术、资源等条件下所能采用的控制措施,提出消除或降低火灾风险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

六、注意事项

进行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时,应注意收集相关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如消防站、市政消防水源等。

根据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标准的要求,消防站建设“普通消防站不宜大于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15Km2。也可针对城市的火灾风险,通过评估方法确定消防站辖区面积”,为确保城市服务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功能实现,新建消防站应重点布局在人口稠密区、产业功能区、新城和副中心以及消防设施相对薄弱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随着消防部门职能的拓展,还应加强消防站对于高层救援、交通事故救援、化学灾害抢险、危险品事故处理、地震和建筑物倒塌等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因此,进行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时,及时了解消防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既有助于合理安排消防站布局,又可通过评估确定消防站辖区面积,有利于推进消防站的建设。

某企业总部建筑消防安全分析评估 篇5

该企业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块内根据不同功能分为酒店区、接待中心、生态居住区、企业总部、企业总部配套区、特色旅游区等区块。其中,E3地块位于企业总部区域的核心地段,划分为6个小地块,可开发总建筑用地12.42万 m2,总建筑面积18.565万 m2,综合容积率1.5。地块功能定位为中小型、成长型企业驻滨海的集聚区。整体建筑单位应适应“中小型、成长型”的定位,以300~500 m2一个办公单元为主,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可自由组合或分割的建筑单元。中小企业总部建筑形式以底层、中小规模为主,以“低强高密”的布局手法形塑类似天津市五大道的城市街区特色。图1所示为 E3-1地块位置分布示意图。

E3-1作为起步区,是E3地块的实验基地,其业态资源的分布对E3整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E3-1地块形状近似矩形,比较规整。南北向长96m,东西向长240m,交通便捷。地块南北东三侧均为企业总部用地,西侧为生态住宅区用地。该地块作为企业总部区域的起步区之一,它的建设将为实现整个区域建设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E3-1地块内建筑标号如图2所示,其中1#~10#楼为独栋企业总部,建筑层数均为3层;11#和12#楼为分层企业总部,11#楼建筑层数为5层,12#楼建筑层数为7层;13#和14#楼为商业区,建筑层数均为5层。

2 消防设计难点

E3-1地块南北向长96 m,东西向长240 m,其内居中设有绿化草坪,并且总部建筑沿街设置有院墙,使该建筑地块形成封闭内院。按照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需设置进入小区内部的消防车道,且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 m。满足规范要求的消防车道布置如图3所示。

由于多方面功能限制,E3-1地块难以在园区内部设置消防车道,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绿化及景观限制。

出让该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规定,该项目区容积率不大于1.5,建筑密度不大于60%,建筑高度控制在24 m以下,绿地率不低于20%。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设计单位将该地块容积率设计至上限要求1.5,建筑密度也尽可能趋近最大值,然而,在此基础上,满足绿地率不低于20%的要求的同时,该地块内已经难以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通向区内的消防通道。

(2)高差限制。

为使E3-1地块达到上部形成种植庭院兼作人行步道,下部完成地下车库的使用功能,自然形成人车分流的效果,建筑设计中将基地整体抬高1.45 m,使得整个建筑功能区内道路平时仅作为人行步道使用。该设计方式导致消防车进入区内存在一定的难度。

(3)地下车库限制。

E3-1地块地下一层为停车场,设有停车位465个,其中商业停车位29个,企业总部办公停车位436个。地下停车场的设置使地面建筑处于架空状态,由于该地块对地面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作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对地基的承重要求可适当放宽,因此区内平时也严格限制诸如消防车等重型车辆进入。若允许重型车辆进入区内,则需投入大量成本对地面承重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实用性,采取限制重型车辆进入区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因此,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E3-1地块区内不具备设置消防车道的条件,难以满足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关消防车道的要求。

3 性能化设计方案

该项目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在区内设置消防车道,致使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难以到达起火部位。针对这种情况,强调“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通过自动消防设施的强化来弥补上述缺陷,尽可能实现极早期报警,控制火灾发生及蔓延。

3.1 强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

极早期报警对于控制火灾发生及蔓延可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及时有效地探测火灾的发生,需要选择灵敏度较高的火灾探测器,气、烟、温复合型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安全可靠、无误报、能准确探测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含量,这种探测器是集气、烟、温三元素复合火灾探测新技术于一体的高性能火灾探测报警器,可提高火灾探测性能,扩展火灾探测范围,能极大地提高探测的灵敏度。由于该种探测器可从多方面搜集火灾信息,较单一火灾信息来源的感烟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更广,灵敏度更高。所以,为了提高火灾探测的灵敏度,及早发现火灾并报警,建议在企业总部办公楼内采取该种复合探测器。

E3-1地块中的办公建筑,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可按每栋楼一个防火分区进行划分。因此,每栋楼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建议在每个楼层均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并设置在楼梯间出入口等明显位置。

3.2 强化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的设置

当火势在建筑内失去控制,发展为大规模的火灾时,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控制火灾蔓延和消灭火灾的作用,在消防队的灭火救援车辆不能及时到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密室外消火栓的布置,保证同一起火点可以受到两个或多个消火栓保护。

为了增强E3-1地块的防火安全性,保证该地块在火灾发生情况下具备充足室外消防设施,除按照规范要求在该地块周围道路上布置市政消火栓之外,还应在该地块内增设几处室外消火栓。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分别从E3-1地块东侧和西侧接市政管网,消防给水管道在区内呈环状布置。室外消火栓间距60 m,每处室外栓保护范围取保守值100 m,总数增设6处,使该地块内任何一点均保证有两个室外栓的充实水柱到达,如图4所示。

为了不影响整个建筑群体的景观效果,建议室外消防栓采用地下式消火栓。同时设置手抬机动泵作为应急取水设施。

3.3 强化兼职消防队伍的建设

灭火救援工作需要经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在消防队的灭火救援车辆不能到达的情况下,建议在该建筑功能区内建立一支兼职消防队,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并定期在专业消防队的指导下进行灭火实战训练,以便能够具备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该项目中,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将兼职消防队办公室设立于12#楼内,考虑火灾发生在距离兼职消防队办公室最远点的10#楼内。

从火灾发生时刻开始,至兼职消防队展开灭火工作止,其间经历的时间主要为:火灾报警时间Td ,兼职消防队出警时间Tr ,兼职消防队运动时间Tm 。以上时间均按照最不利情况下的数值计算,到达火场的总时间为T=Td+Tr+Tm=60 s+90 s+120 s=270 s,即4.5 min。

公安消防队自接到火警到到达火场的过程包括:接警,119值班员了解情况,通知管界消防中队,消防中队拉警报,中队全体指战员接到警报着装、出警,到达火场。接警时间Td相同,取60 s。119值班员了解情况并通知管界消防中队的总时间取60 s。消防中队接警后拉响警报,中队全体指战员着装、出警的时间取60 s。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距离E3-1地块较近的消防中队距E3-1地块4.8 km,按60 km/h的平均行车速度计算,公安消防队到达的时间为288 s。综上所述,最近公安消防队到达火场的时间大致是:60 s+60 s+60 s+288 s=468 s,即7.8 min。

经过以上计算不难看出,在最不利情况下兼职消防队到达火场的时间比专业消防队更短,在E3-1地块内设置兼职消防队比依靠专业消防队救火更为及时,为扑灭早期火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兼职消防队较专业消防队的优越性,将二者做比较,如表1所示。

但是,该工程所设立的兼职消防队需要经过专业的消防培训,并进行定期消防演练,以增强消防队员的专业素质,尽量减少实际火灾发生时兼职消防队到达火场的时间,及时展开早期灭火救援工作;专业消防队人员到达后,兼职消防队可协助其扑灭剩余火灾,增强救火力量,以最大程度保障人员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

为确保兼职消防队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为其配备一套消防装备。建议为兼职消防队配置如下装备:机动消防泵两台;四套公用专业个人防护装备;多具ABC类干粉灭火器;多套备用的消防水枪、水带;一部专用直播外线电话;手电筒若干只。

4 结论及建议

由于使用功能及景观要求的限制,E3-1地块内难以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车道。在对其建筑特点及消防设施进行分析评估后认为,E3-1地块在不设消防车道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消防强化措施来保障该地块的消防安全:

(1)该地块分层式企业总部和独栋企业总部建筑内每层至少在疏散楼梯出口等明显位置设置一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同时设置一个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2)在E3-1地块内设置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增压设施采用手抬机动泵;室外消防栓的间距不应大于60 m,消防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00 m;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小于15 L/s,最不利点消防栓压力不小于0.1 MPa,保证两路进水管与环状室外消防给水管网相连接,并且保证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直径不小于DN100。

(3)在E3-1地块内设立一支兼职消防队,并且为兼职消防队配备消防装备。

为了保守和安全起见,结合该项目实际情况,还给出了如下建议:

(1)分层式企业总部内不设置送回风道(管)的集中空气调节系统。

(2)分层式企业总部12#楼内设置无加压消防水泵、无水箱的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增设消防水喉设备,选用自救式小口径消火栓来进行初期自主灭火。

(3)严格禁止在建筑外窗上设置防盗网等设施。

(4)加强兼职消防队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

(5)定期组织兼职消防队员灭火工作的实战消防演练,确保火灾发生时所有人员能及时到位。

(6)完善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诱导系统,譬如可以多采用蓄光、自发光装置、智能型人员疏散指示等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7)加强消防系统的维护管理,加强消防措施的日常巡检,使其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8)避免在主要通道和门口处摆放货架或其他杂物,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和通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冯凯,徐志胜,杨淑江.消防站布局规划及可视化系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1):97-99.

[2]李峰.城市消防规划中线性优化模型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6):686-688.

[3]范平安.产业集聚区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54-856.

[4]尤飞,蒋军成.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新型主动和被动消防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6):457-462.

消防安全评估 篇6

关键词: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消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46号文件”)指出,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灾高危单位,要建立消防安全评估制度。江苏省消防总队专门成立了由省消防总队、省消防协会、中国科技大学国家火灾实验室和镇江市消防支队共同参与的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专题调研组,探讨火灾高危单位的界定、消防安全评估内容的构成、消防安全评估机构的管理、消防安全评估结果的应用,提出了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的初步构想。

1 火灾高危单位的界定

实际调研中发现,“火灾高危单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火灾的危害性后果除了“群死群伤”外,还应包括“影响大、损失大”。除了“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4类单位或场所外,某些特定对象也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或产生严重后果,譬如城市生命线工程、通信枢纽、首脑机关、重要仓储区、超规范标准设计的建筑、大型活动演出现场、大规模危化品装卸过程,等等。这些单位及活动也应纳入火灾高危单位的范围进行安全评估,以提出相应的消防安全对策措施。同时,由于地区差异、自救他救力量不同以及人员素质高低等的影响,不能单纯地把凡符合所列这几类的建筑均纳入评估范围,而应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2 消防安全评估内容的构成

2.1 正确选择消防安全评估的方式方法

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因此,在消防安全评估中,合理选择评估方法十分重要。在选择方法时,应首先明确评估要达到的目标,被评估对象的基础数据、工艺和其他资料,并遵循适应性、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现阶段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

(1)定性评估方法。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并辅之以必要的标准规范,对单位的建筑结构、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具有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等特点,常用的如安全检查表法、专家现场考察打分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

(2)定量评估方法。综合考虑被评估对象发生火灾事故的概率以及火灾产生的后果,以风险的大小衡量其火灾安全程度。通过对影响火灾安全诸因素的评估,求出被评估对象的危险性,或者以安全性分级来表示防火安全的程度;或是基于火灾事故过程的动态模拟仿真,定量分析灾害事故的危险性,确定火灾风险等级。其特点是能够给出精确的评估结果。

2.2 明确消防安全评估的程序步骤

(1)准备阶段。明确被评估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技术资料,分析同类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的火灾危险和事故案例,了解被评估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及社会环境状况等。

(2)危险源辨识与危害因素分析。针对被评估对象,识别和分析火灾危险源及火灾事故隐患,考察可燃物种类,计算火灾荷载,确定危险因素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

(3)选择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在火灾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估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对评估对象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4)提出对策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降低或控制火灾风险的安全对策与防治措施。

2.3 确立消防安全评估的框架体系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应包括现状综合评估和专项安全评估等类型。评估要从“软件、硬件、执行、外因”等方面梳理出评估主线并进行分析,得出被评估对象在消防技术措施、消防设施、消防管理等方面是否能满足整体消防安全的要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评估对象是否符合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标准等要求。

(2)人力资源。消防安全管理者和员工是否经过消防安全培训,是否持证上岗等。

(3)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作业规程是否执行到位,火灾事故应急疏散和灭火救援预案是否定期开展等。

(4)消防设施。消防设施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维护保养措施是否落实。

(5)工艺流程与生产装置。生产工艺、设备和装置是否做到本质安全,生产作业及操作控制是否按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附件设施是否能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6)生产环境和安全条件。生产环境是否能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自然条件及周围环境是否对评估对象产生影响,他救单位是否快速响应等。

2.4 出具评估报告及备案

评估结束后应当出具评估报告,其载体应文本和多媒体相结合,增强其可追溯性。评估报告的格式应当包括:前言,目录,评估项目概述,评估程序和方法,火灾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分析,定性、定量评估,火灾事故原因分析与火灾事故的模拟,对策措施与建议,评估结论等。同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将评估报告提交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3 消防安全评估机构的管理

(1)消防安全评估应当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开展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的机构应当具备比较完备的资质,根据公安部即将出台的消防技术服务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在许可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从业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2)消防安全评估机构应当由省级以上公安消防机构实施资质管理。根据我国各地发展差异,消防安全评估机构的基本准入门槛设置、考核审批以及资质核准注册等应由省级以上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此类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从事消防安全评估应通过资质核准和统一的资格考试,并进行注册。省级以上公安消防机构对获得资质的评估机构和通过考试取得注册资格的评估人员予以公告。

(3)实施消防安全评估工作的规范要求。依法取得资质的消防安全评估机构及其人员从事评估活动,应受法律的约束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依法、独立、如实从事评估活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评估机构必须对其所作出的安全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违法从事评估活动的,评估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 消防安全评估结果的应用

(1)为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对单位监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状况系统、科学、客观地评估,既可以衡量固有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又可得出单位消防安全现状的结论。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可以以此为依据,按照不同的火灾危险等级和消防安全现状配备相应的监管力量,制定有针对性的灭火救援预案,使宏观和具体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全面实现对单位消防安全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针对性防治、处置措施。

(2)为信用评级、保险等机构对单位火灾危害评定提供依据。依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积极推动将消防安全评估结果纳入到单位信用评级内容中,促使火灾高危单位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消防安全自主管理意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火灾事故风险管理必然纳入议事日程。

(3)为单位消防安全自主管理提供依据。积极引导各火灾高危单位将消防安全评估纳入到内部管理标准化体系中,使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切实提高火灾高危单位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真正实现“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是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切实提高社会消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正国.关于建立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6):11-12.

[2]刘振东.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2):154-157.

消防安全评估 篇7

一、消防安全评估

针对消防安全评估工作, 对象的选择也可以划分为很多个方面, 包括区域、单位、场所等容易出现消防安全隐患的场所。对于区域性的消防安全评估工作来说, 主要的评估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的公共消防设施以及相应的消防装备的设置, 还要知道在评估区域内的消防供水管的覆盖范围、消防通讯以及消防通道的数量和消防装备配置的技术含量等, 这些都对区域的火灾危险等级影响重大;再者就是在评估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单位的相关消防安全等级和安全通道的布局等, 这也都是影响火灾危险等级的基本重要指标。所以说, 在居民的生活区域内进行危险品的生产、储存以及经营等将会直接影响火灾风险的等级;再者就是, 在进行区域消防安全评估中最重要的角色———消防人员的基本素质等。消防人员的素质、消防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消防人员的年龄比例等, 都直接影响着区域性安全评估的效果。针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评估工作,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评估, 并且应该重点规定评估的期限为半年一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公布, 检查督促火灾高危单位的落实评估工作。

二、消防安全评估在消防监督中的应用

所谓的消防安全评估工作, 就是针对火灾的危险程度进行量化的分析工作, 是消防产品性能以及危险程度量化相结合的最终产物。针对当前的形势所进行的消防安全评估工作, 就是要确定一套相对比较完备的性能以及量化的标准。就好比想要针对一个区域或者场所进行消防安全等级评估, 就要探析这个区域或者场所发生消防事故的严重程度是否会超出预期的设想。增加一些消防设施以及消防装备对于避免消防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有很大帮助。不过消防设施的投入往往会与资金相挂钩。要达到既能减少事故损失又能降低投入成本, 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且进行相关的性能设计, 制定出一整套规范合理的消防安全评估体系。针对单位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评估应该充分地将单位所在位置考虑在内, 同时也要考虑到单位建筑物的格局用途, 以及相关的易燃易爆物品的分布以及相关的人员组成比例等。通常应该从相关的调查、模拟性的实验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等方面进行消防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 确定建筑物中可能引起重大火灾的危险源, 并且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最终确保无论出现何种消防危险事故, 都不会超过预期的安全风险评估。

我国的消防监督体系都是在现行规范和条款基础上拟定的, 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不同场所与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 导致操作流程和操作体系都比较死板, 影响了消防监督体系职能的正常发挥。现行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等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证明的, 可以有效保证社会消防体系的正常发挥。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与城市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 各种大型建筑与大型卖场不断出现, 并且这些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到的材料也与前些年的材料有较大的差别, 这些因素都给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已有的消防规范与消防技术标准, 并不能满足消防评估的基本需求, 所以有许多国内外专家认为可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完善消防减灾工作。对于超出标准内容的建筑, 应当从安全工程的基础上, 综合建筑物实际情况, 对未来可能会产生的火灾定性, 并对其进行评估。明确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等级, 根据火灾性能来拟定消防措施, 不断完善消防规范, 让火灾安全目标和设计目标相吻合, 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比如在对某建筑物进行评定时, 发现该建筑物的可燃物质比较少且内部容纳的人员数量少, 那么该建筑物是不可能产生重大火灾的, 出现火灾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同类建筑物。为了提升性能化防火消防安全组合效率, 可以提升防火区域面积, 减少不必要的消防设施, 可以适当更改一些规范要求。

三、结语

严查火灾隐患, 净化消防安全环境, 全面整治火灾安全问题, 就要全力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完善各项消防安全措施, 加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 采取监督、指导、舆论宣传相结合的方法, 从根本上提高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坚决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将消防监督和消防安全评估机制融入到相同的体系中, 才能将社会部门以及各行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借助社会技术计量, 提升消防监督工作质量。近年来, 我国在中大型火灾认定时, 大多参考消防机构认定结果, 并没有科学化的依据以及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 但是将评估机制引进到其中以后, 就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来完成安全评估, 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还可以提升安全评估的准确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消防安全评估, 之后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 分析了消防安全评估在消防监督中的应用方式, 旨在通过该方式提升消防安全评估工作质量, 使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公安派出所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能探讨[J].公安研究, 2010, (07) .

[2]王慧.新时期如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工作[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1) .

[3]许兆亭.论对现行消防监督检查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01) .

消防安全评估 篇8

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也不相同。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提高各地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便为各地区公安消防部门认清本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消防安全状况的指标就是火灾事故数据。以前,我国在火灾事故统计方面只关注绝对指标,但是绝对指标并不能客观的反应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状况,因此,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近几年我国在火灾事故统计方面采用的指标,即反映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5项,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口火灾发生率,这里分别记为X1、X2、X3、X4、X5。这5项指标中,人口火灾发生率是相对指标。

1.2 数据处理

对于具有不同量级或不同单位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数理统计前要进行处理,使数据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笔者采用标准化处理消除可能由量纲的不同带来的不合理影响。

笔者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具体数据见表1。由于篇幅有限,标准化后的数据不再列出。下文将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的因子分析

2.1 因子分析原理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几个能控制原始变量的主因子,选取主因子的原则是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原始变量信息,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利用主因子再现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简化变量、降低变量维数和对原始变量再解释及命名的目的。因子分析模型表达式为:

undefined

式中:Xi为第i个标准化变量;Fi为变量X的主因子;aij为因子载荷,是连接观测变量和主因子的纽带。

假使主因子之间是正交的,即不相关的,很容易证明因子载荷aij等于第i个变量Xi和第j个主因子Fj之间的相关系数,它反映了变量Xi与主因子Fj间的密切程度,aij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们之间关系越密切。

2.2 具体分析

借助SPSS 13.0统计软件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指标也用X1、X2、X3、X4、X5表示。从计算所得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中可以看出各样本之间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3,而且测试得出KMO值为0.581,大于0.5,说明该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进一步得到旋转后的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和共同度(见表4)。这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旋转方法使用加入Kaiser标准化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要求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从表3可看到,前三个主成份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2.958%,说明前三个因子已经反映了原始变量92.958%的信息,具有显著代表性;从表4的共同度中可以看出,主因子方差的初始值均为1,每个变量的共同度都大于0.9,说明由三个主因子提供的信息量是很多的,变量都能被主因子解释,因此应选取3个主因子进一步分析。

经由SPSS分析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

由因子得分矩阵求因子得分函数为:

根据表3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到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的评估函数为:

根据式(2)和式(3)计算各地区的消防安全水平得分值,从而确定各地区的消防安全水平排名(见表6)。

由于选取的评价指标都为负指标,因此因子综合得分越高的地区,消防安全水平越低。

3 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

聚类分析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笔者选用Q型聚类分析对各地区的消防安全水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哪些地区的消防安全处于同一水平。可以把31个地区的消防安全水平划分为四类:

北京、吉林、宁夏属于一类;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是属于一类;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四川属于一类;广东单独一类。

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火灾伤亡损失越严重,火灾事故越多。这一结论似乎不合常理,实际上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可以得到人均GDP在1 000~3 000美元时是生产事故的高发期,也是火灾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因此,火灾发生率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增加的趋势。

以上分析说明:影响一个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人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生产企业多,这些都是对消防安全不利的;但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处理火灾事故能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又明显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从根本讲,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的提高,还要依赖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尽快提高我国的社会消防安全水平。

摘要:建立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各地区消防安全的形势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以火灾事故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消防安全水平做了测度与分析。为比较、提高各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制订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杜兰萍,沈友弟,厉剑.我国消防安全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5):3-4.

消防安全评估 篇9

1 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的设计内容

为满足会展中心展厅使用功能的需要, 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尚不能解决以下几方面的消防设计问题:

(1) 会展中心建筑东、南两侧设挑高门厅总建筑面积达8 000 m2, 没有划分防火分区, 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2条规定。

针对此设计方案, 建设和设计单位的解释是:一是上下贯通, 此空间属单层, 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2条, 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小于10 000 m2, 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二是门厅可燃物少, 不易引发火灾和火灾蔓延, 在展厅展览期间是供参观者休息和通向室外的缓冲场所, 人员从展厅疏散到门厅就应视为到达了安全地带。公安消防部门认为:一是门厅是主体建筑的一部分, 不属裙房, 不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二是门厅的使用功能定性不够准确, 是属展厅的一部分, 还是8 000 m2为仅供人员休息和通向室外的缓冲场所, 应明确;三是可燃物少, 但少到什么程度, 单位面积火灾荷载量不应大于多少, 不确定;四是门厅只是人员从展厅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途径, 但并不意味着人员从展厅疏散到门厅这一空间就是疏散到了室外安全地带, 毕竟人员到达门厅仍处在建筑内部, 反而增加了人员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的时间。

(2) 在展览中心人员安全疏散总宽度的确定问题上缺乏相关设计规范依据支撑。展览馆不同于商场市场, 在开馆期间某个时间段内或人员密集、或人员很稀少;结合不同类型的展览, 场馆内的火灾荷载差异较大。而在现行国家各类技术标准规范中没有关于展览馆场所人员流量的设计参数依据, 也没有场馆供人员滞留时人均占用建筑面积的设计参数依据。加之观展人员不经常到场馆观看展览, 对场馆内疏散路线不了解, 会增加火灾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

设计方案中关于人数确定是以《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册的规定“按15 m2/人设计”为依据, 并考虑我国会展人数较多, 且该建筑为双层会展, 凭借以往展览馆设计经验, 最终确定最多一层的人数按5 m2/人计算疏散人员总数, 再乘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人员安全疏散指标 (1 m/100人) , 计算后得到人员安全疏散总宽度。公安消防部门认为:一是以5 m2/人计算最多一层的疏散人员总数缺乏规范依据;二是火灾情况下的人员安全疏散还应包括展览馆内管理、从业和服务人员等。

(3) 为保证展厅内的视觉通透效果, 在每层展厅4个并列防火分区之间采用大跨度的侧向钢质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 侧卷防火卷帘设置在展厅的南北两侧, 总的跨度达54 m, 每侧的卷帘跨度为27 m。火灾时, 两侧卷帘推出, 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二层展厅卷帘上部空间 (9 m) 采用钢板封堵, 屋架钢结构部分均采用耐火极限为2 h的钢结构防火涂料保护。

公安消防部门认为:一是卷帘上部空间跨度大,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确保整体建筑和二层展厅侧向钢质防火卷帘满足实际火灾场景条件下3 h内的耐火稳定性和完整性要求, 建议卷帘上部空间的封堵采用防火板制作的耐火极限不小于3 h的隔墙封堵;二是侧向钢质防火卷帘两侧一定的空间内不应布置展位, 形成防火隔离带;三是侧向钢质防火卷帘的闭合时间应小于卷帘任意侧展位着火而导致火灾蔓延至另一侧的时间, 有必要通过对展览馆展厅火灾场景进行模拟分析, 确定卷帘的闭合时间;四是目前国家没有适合该展厅型号的侧向钢质防火卷帘的合格消防产品, 如何确定安装后的卷帘是合格的。

(4) 门厅和二层展厅的内部空间高度为18 m, 火灾报警设计选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固定灭火系统设计采用“消防水炮”替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公安消防部门充分肯定该工程采用消防新产品、新技术设计方案是合理的, 但使用标准为广东省地方标准DBJ15-48-2005《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和DBJ15-34-2004《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此标准在其他省使用时, 其行政许可办理的依据方面缺少法理支撑, 应进行专家论证。

2 性能化评估概况

该工程属省级重点工程项目, 鉴于适用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尚不能解决上述工程消防初步设计内容的状况, 为确保消防设计在满足防火安全性能要求的同时, 兼顾工程使用功能特殊性的要求, 公安消防部门充分发挥甘肃省建设工程消防专家委员会作用, 及时邀请省内外工程技术领域知名专家, 召开工程初步设计消防专项审查会议, 对其消防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对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尚不能解决的工程消防设计内容进行性能化评估工作, 设计单位依据性能化评估结论修改完善工程消防设计, 公安消防部门对工程消防设计进行全程监督指导。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消防性能化设计单位进行评估, 确定的展览中心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目标为:确保整体建筑消防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

工程初步设计消防专项审查会议结束后, 建设单位及时委托四川法斯特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有限公司对消防设计进行了性能化评估, 公安消防部门对工程消防设计性能化评估工作进行跟踪问效, 并选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性能化评估报告进行分析复核。

性能化定量评估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火灾场景和2个疏散场景, 借助美国NIST开发的三维CFD模拟软件FDS (Fire Dynamics Simulator, Ver 4.0) 模拟火灾发展和烟气蔓延特性, 客观地对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蔓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采用EVACNET4人员疏散软件模拟人员紧急疏散行动, 分析确定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分析复核工作采用更为保守的计算数据, 验证了性能化评估报告的可行性。工程消防设计性能化评估和分析复核情况如下:

2.1 疏散安全性认定

采用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通过验证认定门厅具备作为展厅疏散至室外的扩大封闭楼梯间的条件, 认为门厅的两个防火分区可以合并为一个防火分区, 合并后的防火分区的疏散安全性不会降低。门厅是提高建筑使用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建筑整体美学的亮点, 但仅限于作为人员安全疏散的走廊使用, 不得布置展位和营业摊点, 其装饰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的材料, 不应摆设任何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障碍物品;设置由展厅出口指向门厅、门厅走廊至室外的视觉连续的疏散指示标志。

2.2 人员荷载的确定

参照美国NFPA 101A《建 (构) 筑物火灾中的生命安全规范》 (1995年版) 、中国香港屋宇署《火警逃生途径守则》、日本《安全疏散验证法及计算实例详解》中关于展览馆建筑人员密度的规定, 结合我国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GJ48-8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规定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国内的一些较大型的展览统计, 即使考虑人员进入展厅后一直处于展厅内, 展厅内的人员最大密度也仅维持在0.5 人/m2左右。从保守角度出发, 取较不利的设计参数, 设定展览类建筑的人员荷载为0.71 人/m2, 确定本项目会展中心的人数。参照《日本标准建筑法》的规定, 扣除不作为展览功能使用的物业管理用房、设备用房和不用于布置展台的楼梯间、厕所等的建筑面积, 按人员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50%计算疏散人数。得到疏散总人数计算方法为:疏散人数=展厅建筑面积×50%×0.71 人/m2;确定需要的疏散宽度为:人员安全疏散总宽度=展厅建筑面积×50%×0.71 人/m2×1 m/100人。

2.3 防火分隔措施的可行性

通过对展厅的火灾场景模拟, 可以看出一层展厅中部防火分区的火灾场景A火灾蔓延速度最快, 从起火到火灾规模发展到最大的时间为238 s。确定防火分隔措施为:一是侧向钢质防火卷帘应在火灾发展到高峰时刻之前即能完全闭合。依据GB14102-2005《防火卷帘》第6.4.5条规定:“侧向卷卷帘电动启闭的运行速度不应小于7.5 m/min”, 但侧向防火卷帘的闭合时间应扣除报警时间 (60 s) , 所以侧向钢质防火卷帘的闭合应控制在178 s以内, 闭合速度应不小于9.1 m/min;二是根据英国BRE对相邻建筑火灾蔓延的研究, 保守考虑展厅火灾规模为8 MW, 取引燃木质或纸张等可燃物的最小辐射热流为12.5 kW/m2, 考虑火源对“防火隔离带”另外一侧的可燃物的辐射热流, 计算得到的理论最小宽度应不小于4.12 m, 因此规定侧向钢质防火卷帘两侧各3 m的空间内不应布置展位, 形成防火隔离带;三是侧向钢质防火卷帘应由通过国家型式认可准予生产的厂家制作。

2.4 火灾报警探测系统和灭火系统

依据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性, 结合该工程的特定情况, 按照GB50045-95 (2005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2005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38-2003《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总体要求和广东省地方标准DBJ15-48-2005、DBJ15-34-2004的有关规定, 模拟实体建筑火灾实验。通过定性分析验证得出, 采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满足展厅火灾探测、报警和层高的要求, 门厅和二层展厅采用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切合灭火实际需要。

甘肃省建设工程消防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报告、分析复核报告进行审查, 认为性能化设计评估的防火安全目标设定合理、火灾场景分析与设定准确, 有关建筑防火分隔措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人员疏散方面评估的定性定量分析切合实际, 可作为消防建审部门审查工程消防设计的参考依据。同时, 消防部门要求设计单位按评估报告结论、优化调整方案和建议进行工程施工图设计。

3 正确应用性能化设计评估促进工程消防安全监管

通过消防设计性能化评估工作的开展, 科学地分析、研究、判断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有效地解决了甘肃会展中心工程消防设计过程中适用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尚不能解决的设计内容, 使工程消防设计在满足工程防火安全性能要求的同时, 达到了使用功能特殊性的目的, 是对设计的有益补充。然而, 在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以及全社会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认知度不同的历史现状下, 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就会使一些通过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工程实际上没有达到消防安全的理想效果, 不仅不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消防安全性能, 反而会使消防监督在源头上失控。公安消防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应用性能化设计及评估促进工程消防安全监管。

3.1 切实加强和规范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引导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建筑业市场的繁荣, 暴露出一些运用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 公安消防机构正确应用性能化分析方法, 加强对需要性能化评估的工程设计环节进行引导、规范至关重要。要坚决杜绝两种极端, 一是将性能化设计认为是“人性化设计”、 使性能化防火设计为少数人提供偏离消防安全目标的空间、凭经验想当然设计的不负责任的思想, 为随意降低消防安全标准提供可乘之机;二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达成一致的意见, 才能认为是满足工程防火安全性能要求。只有通过评估才能验证其设计方法及结果是否能够达到与建筑物相适应的消防安全水平, 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原有设计。

3.2 建立科学的消防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

建立完善性能化防火设计基础数据库, 确定成熟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要通过行政法规建立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管理机制、评审制度、从业单位资质认证管理制度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确定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的适用范围、设计要求和设计、评审及监督工作程序, 明确消防性能化设计单位、评估单位、专家论证机构、公安消防部门等相关单位和组织的权利、义务及其对应的法律责任。

3.3 引入第三方复核机制

针对消防性能化设计问题, 要求建设方寻找第三方性能化评估机构对已经性能化设计、评估的结论进行复评, 通过设定不同的安全目标、采用不同的模拟方式、计算方法, 重新核算各项安全指标, 确保设计、评估结论的可靠性。

3.4 实施监督问效机制

加强对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性能化设计及其评估的安全策略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同时, 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能, 在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做好技术指导, 对评估报告涉及的技术要求进行全面监督, 以确保评估报告所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得到严格落实。在施工结束后, 性能化评估、复核单位应组织对工程消防设施的设置进行复评。

3.5 编制专用消防安全管理手册

为保证建筑工程竣工后在使用过程中其消防安全设施有效发挥作用, 针对具体项目的特定消防要求, 经消防性能化防火设计和评估的工程项目, 应根据消防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和评估的内容编制专用的消防安全管理手册。工程使用单位各级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根据手册的要求熟悉疏散、灭火预案, 严格进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 以实现消防性能化防火设计和评估的目的。

4结束语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与评估能够使大型化、复杂化、具有特殊使用功能的建筑消防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同时, 应以积极的态度, 慎重、稳妥地推进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 实现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摘要:通过对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 (展览中心) 消防设计进行性能化评估的分析, 为促进消防性能化设计的监督管理工作,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会展中心,消防

参考文献

[1]GB50045-95 (2005年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JG J48-88,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S].

[4]倪照鹏, 阚强.正确认识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与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4) :234-237.

[5]成都:四川法斯特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有限公司.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 (展览中心) 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报告[R].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 (展览中心) 消防设计性能化分析复核评估报告[R].

上一篇:化石能源消费下一篇:甲钴铵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