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评估标准(精选8篇)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1
小水电站安全评估标准及安全评估指引
1前 言
大坝安全定期检查是政府行使大坝安全监察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确保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大坝安全监察中心(以下简称“大坝中心”)从1987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我国电力系统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开展首轮定期检查工作,到1998年为止共完成了96座水电站大坝的定期检查工作;通过首轮定期检查,基本上掌握了80年代前投入运行的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状况,查明了影响水电站大坝安全的一些缺陷和隐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查出了一些病坝、险坝,推动了大坝补强加固、监测系统更新改造等工作;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增强了水电站运行管理人员的大坝安全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大坝安全管理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第二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从1997年开始,规划安排了131座大坝,到目前为止共有121座大坝开展了二轮定期检查工作,已经完成的有105座,16座正在进行,第二轮定期检查工作计划于2005年结束。
目前,第二轮定期检查已接近尾声,第三轮定期检查工作正在酝酿策划中,并计划于2005年启动;现正值《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之际,正确理解《规定》的要求,对做好大坝安全第三轮定期检查工作以及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规划
首轮、第二轮定期检查规划,主要依据当时各大坝主管单位所辖水电站大坝的定期检查计划,经大坝中心平衡后,制订该轮定期检查规划。规划定期检查的大坝为已注册或正在办理注册的大坝。第三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规划,是在上轮规划基础上制定,并以此制定计划,明确各水电站开始启动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的时间,并按此计划督促水电站运行单位及时开展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
关于定期检查频次和时间要求,《规定》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定期检查一般每五年进行一次,检查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新建工程的第一次定期检查,在工程竣工安全鉴定完成五年后进行。
3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要点
每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都有其明确的检查要点,首轮定期检查强调全面性,二轮定期检查突出金属结构检测、水下检查及监测系统评价等。三轮定期检查的要点已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关于组织开展第三轮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的通知》(电监安全200439号文)中明确,既要全面检查,也要突出重点。全面检查不同于首轮定检,首轮定检是由于大多数大坝在70年代之前完建,面临技术规范不完善、施工技术较落后、材料短缺、档案资料不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全面的设计复核、施工复查和运行检查,而三轮定检的全面检查则是对结构运行性态的检查、对比,同时确认外部荷载、规程规范的变化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则是强调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大坝、不同的问题做重点检查,而不象二轮定检强调金属结构检测和水下检查那样具有普遍性,应该说二轮定检强调的重点正是首轮定检未能顾得上的;因此可以说首轮和二轮定检形成了大坝的基本安全档案,为今后的检查提供了参照物。而三轮及其以后的定检就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共性。三轮定检的要点关键在于分析评价大坝的运行性态。通过定期检查,真正达到提高大坝安全状况和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确保水电站大坝安全运行。
4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组织形式
首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由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组织;第二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有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组织的形式,也有大坝中心组织的形式。对于第三轮定检,《规定》 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定期检查由大坝中心负责。大坝中心可以委托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大型或重要大坝的 定期检查由大坝中心组织,中型水电站大坝的定期检查,由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向大坝中心提出申请,经大坝中心同意批复后,按规划和计划实施。
大坝中心组织定期检查,应当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水电站大坝的具体情况,确定专项检查项目和内容。水电站运行单位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并向大坝中心提交有关专项检查情况的专题报告。大坝中心对专题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水电站大坝实际运行情况,对水电站大坝的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提出定期检查报告,形成定期检查审查意见报电监会备案。
委托大坝主管单位组织的定检,改变不了大坝中心负责定检的性质,大坝中心同样面临监督、指导的任务。大坝中心将在运行单位配合工作要求、专家组组成、专项检查内容、专题承担单位选择、专家组报告大纲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大坝主管单位在上述几个方面应提前函报大坝中心,大坝中心如有不同意见会及时反馈。专家组向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提出定期检查报告,由主管单位转报大坝中心。
《规定》 第二十条规定:特种检查由水电站运行单位提出,大坝中心组织实施。
当发生特大洪水、强烈地震或者发现可能影响水电站大坝安全的异常情况,水电站运行单位应当向大坝中心提出特种检查申请。大坝中心接到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专家组确定检查项目和内容。对需要进行专项检查的项目,由水电站运行单位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并向大坝中心提交有关专项检查情况的专题报告。大坝中心综合检查情况,提出特种检查报告。水电站运行单位应当根据特种检查报告进行整改。
5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专家组
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充分依靠专家的智慧是保证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质量的基础。通常根据工程规模,专家组一般由5~9人组成。与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有关的单位的专家一般不得超过1/3,这是基于评价的公正性来考虑的。为了保持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的连续性,专家组中尽可能要有一名参加过上次定期检查(或安全鉴定)的成员。专家组成员不仅要求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求熟悉大坝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并熟悉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工作程序。专家组的组成要结合定期检查要点和工程特点,由各专业的专家组成。
专家组根据定期检查要点和水电站大坝的具体情况,确定专项检查项目和内容。对提交的专题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水电站大坝实际运行情况,对水电站大坝的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提出定期检查报告。不论定检由谁组织,专家组的工作都对大坝中心负责。
为了确保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质量,大坝中心在总结前两轮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经验的基础上,准备成立大坝安全专家库,对库内专家进行大坝安全管理法规和规定的宣传,并组织专家研究讨论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的工作经验。对具体某一水电站大坝的定期检查,其专家成员中要求有规定数量的库内专家组成。
6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评定
专家组提出定期检查报告后,大坝中心审查专家组提出的定期检查报告,必要时对有关的专题报告复审,评定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形成定期检查审查意见报电监会备案。
大坝中心每年将定期或不定期向电监会上报定期检查审查意见,在收到电监会回复后,大坝中心将定期检查审查意见批复各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
大坝安全定期检查时间跨度定义:以成立专家组并召开第一次专家组会议开始,至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收到大坝中心对定期检查的审查意见时为结束。
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在收到大坝中心对定期检查的审查意见后,应对照审查意见,组织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审查意见中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对已发现的异常情况或者存在的隐患、缺陷,提出补救措施和改进意见,落实单位和资金,及时整改和处理。
对定期检查评定为病坝、险坝的,应当限期除险加固、改造和维修,在评定为正常坝之前,应当改变运行方式或者限制运行条件。对重要大坝和存在重大缺陷和安全隐患的大坝,要进行大坝险情评估和制定大坝安全紧急行动计划。除险加固、改造和维修工程完成后,应当进行专项评价,评价除险加固、改造和维修工程的效果,是否具备正常坝的条件。如果具备正常坝的条件,涉及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的变更,大坝中心应当将专项评价意见报电监会备案。
7其 它
为了及时评定水电站大坝安全等级,对由水电站大坝主管单位组织定期检查的大坝,水电站主管单位应在专家组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将专家组的定期检查报告、各专题报告和主管单位的意见一并上报大坝中心。
《规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从事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和特种检查的相关技术服务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格。大坝中心将定期公布具有相应资格的技术服务单位。
《规定》 第三条规定:本规定适用于电力系统投入运行的大、中型水电站大坝。小型水电站大坝可参考执行。■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2
21世纪以来, 在我国信息化进程全面加快, 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的同时, 信息系统与互联网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迅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信息安全的需要。然而,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尚无有效的风险评估标准, 这给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设置了重大障碍, 因此对当前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步伐, 对于有效保证信息安全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 国际和国内比较重要的风险评估标准有:CC、GB/T 18336、BS7799、ISO/IEC 13335、OCTAVE方法、SSE-CMM、《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本文将主要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大体上分成了三类:技术类标准、管理类标准、评估方法类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标准进行了研究, 对其产生背景、相关内容、适用范围及异同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比较。
1 技术类标准
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安全的安全性测评标准 (简称CC) 、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简称SSE-CMM) 等标准。
1.1 CC与GB/T18336
CC, 即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安全的安全性测评标准。CC标准由六个国家 (美、加、英、法、德、荷) 于1996年提出, 并于1999年称为国际标准ISO/IEC 15408, 是目前国际上最通行的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性评估准则。
CC标准定义了评价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性的基本准则, 并把安全要求分为规范产品和系统安全行为的功能要求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这些功能的保证要求。
CC标准采用类、族、组件层次结构化方式定义信息系统或技术产品的安全功能。每个功能类表示一个安全主题, 由类名、类介绍、一个或多个功能族组成, 族是在同一个安全主题下侧重面不同的安全功能, 功能组件由组件标识、组件依赖关系、一个或多个功能元素组成, 功能元素是不可拆分的最小安全功能模式。CC标准的安全保证要求则对安全保证级 (EAL) 进行了详细介绍。
CC是侧重于对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指标的评估标准, 它不包括对信息安全管理、密码安全和物理安全方面的评测。CC标准目前已被多个国家接受, 用于对操作系统、防火墙等多种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001年, 我国将CC转化为国标GB/T 18336《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对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指标的评估同样可以参照G B/T18336。因此, CC、ISO/IEC 15408、GB/T 18336实际是同一个标准, CC是最早的称谓, ISO/IEC 15408是正式的ISO标准, GB/T 18336则是我国等同采用ISO/IEC 15408之后的国标。
1.2 SSE-CMM
SSE-CMM即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它源于CMM (能力成熟度模型) 的思想和方法。200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IEC 21827。
SSE-CMM模型描述了一个组织的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必须包含的基本特性。它将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分为3个部分:风险、工程和保证。风险过程用于识别被开发产品或系统的潜在危险;工程过程针对危险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工程一起来确定和实施解决方案;保证过程用来建立解决方案的信息并向用户转达安全信任。
SSE-CMM由11个安全过程区PA, 主要由管理安全控制、评估安全风险、评估威胁、评估薄弱点等组成, 每一个过程区也包含了许多基本实施BP。BP是强制项目, 只有当所有性质完全实现后, 才说满足了这个过程区的要求。SSE-CMM模型本身并不是安全技术模型, 但因其在评估过程中利用了许多技术类BP, 故将其归入技术类评估标准。
SSE-CMM是偏向于对组织的系统安全工程能力的评估标准。SSE-CMM更适合作为评估工程实施组织 (例如安全服务提供商) 能力与资质的标准。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在审核专业机构信息安全服务资质时, 基本上即依据SSE-C M M来审核并划分等级。
1.3 技术类标准比较
SSE-CMM、CC作为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 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CC和SSE-CMM均侧重于对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安全过程或产品本身的测试和评估, 但CC针对的是安全系统或安全产品的测评, 而SSE-CMM针对的是安全工程过程。同时, 两者虽然综合了国际上现有评测准则和技术标准的精华, 给出了框架和原则要求, 但两者均没有考虑到信息系统和操作环境交互时相互影响而引入的随即性与不确定性。两者也不涉及管理细节和信息安全的具体实现、算法和评估方法。
2 管理标准
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BS7799、《信息技术IT安全管理指南》 (ISO/IEC 13335) 、NIST-SP800-26等标准。
2.1 BS7799
BS7799是英国标准协会 (BSI) 于1995年针对信息安全管理而制定的标准, 主要提出了有效实施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建议, 并介绍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过程。该标准由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BS7799-1:1999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即对信息安全管理给出建议, 供实施或维护安全的人员使用, 同时也为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审计对象。该标准为开发组织的安全标准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做法提供公共基础, 并为组织之间的交往提供信任。该部分包括十大管理领域, 三十六个执行目标, 一百二十七种控制方法。
第二部分:BS7799-2:1999则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一套规范。其中详细说明了建立、实施、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以建立适合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该部分同时给出了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步骤。
2.2 NIST-SP800-26标准
NIST-SP800-26标准, 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协会发布, 亦称为IT系统安全自我评估指南。该标准主要以各种调查问题的形式给出。调查表的问题按主要控制域分为3类: (1) 管理控制; (2) 运行控制; (3) 技术控制。在每个控制域内都有若干个主题;例如, 运行控制域内有人员安全、应急计划、事件响应等主题。调查表总共有17个主题, 每个主题均包含了与系统相关的关键要素以及安全控制目标和技术。
2.3 管理类标准比较
NIST-SP800-26与BS7799同属管理标准,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BS7799讨论的主题广泛, 但对每项内容的讨论都没有深入下去。虽然该标准也涉及某些技术领域, 但并未强调技术细节, 因而也就无法作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依据。而NIST-SP800-26标准则从三大控制域的角度以调查表的形式给出了诸多问题, 该文件可以作为实施B S 7 7 9 9-2过程中一些关键任务的指导和参考, 是对BS7799标准很好的补充和细化。同时, 通过对该标准中的问题进行剪裁和补充, 可以作为对不太重要的组织或系统的进行评估依据。
3 评估方法类标准
评估方法类标准主要包括OCTAVE方法、AS/NZS 4360、《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
3.1 OCTAVE方法
1999年, OCTAVE方法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下属的CERT协调中心发布。它从信息系统所属的组织本身出发, 考虑组织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分析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威胁, 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它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与具体环境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法。
OCTAVE由一系列的原则、属性和输出所定义。原则是体现评估性质的基本概念, 它定义形成评估过程的基本原则。属性指与众不同的评估性质, 即特征, 它既是定义OCTAVE的基本要素所需的, 也是描述评估过程、控制评估项目所需的。输出是评估过程必须取得的结果。OCTAVE将风险评估过程分为3个阶段9个环节:
阶段一:建立基于资产的威胁配置文件。
(1) 标识高层管理知识 (收集高层管理部门的观点) ;
(2) 标识业务区域知识 (收集业务区域管理部门的观点) ;
(3) 标识一般员工知识 (收集员工的观点) ;
(4) 建立威胁配置文件 (建立威胁列表文件) 。
阶段二:标识基础结构的弱点。
(1) 标识关键资产 (识别关键单元) ;
(2) 评估选定的资产 (评估选定的单元) 。
阶段三:确定安全策略和计划。
(1) 执行风险分析;
(2) 开发保护策略A (提出保护策略、风险降低计划和行动列表) ;
(3) 开发保护策略B (审核保护策略、风险降低计划和行动列表) 。
虽然O C T A V E方法的3个阶段、9个环节都按照先后次序进行了编号, 但在评估的过程中, 由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边性, 可以在识别所有这些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反馈循环, 故O C T A V E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和迭代的。
O C T A V E使组织通过技术和组织两方面的手段理清关键的资产、威胁和弱点。O C T A V E的相关调查过程、调查内容等在我国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是适用的, 但风险处理计划、控制等方面稍显不足。
3.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近年来, 我国也针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开展了相关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范与指南, 其中包括2005年制定并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以下简称《评估指南》) 。
《评估指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与风险评估中相关的术语、定义、风险评估的模型和流程。
第二部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该部分围绕信息安全的关键要素, 依据风险评估的相关流程, 重点阐述了风险评估前的准备、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安全措施的控制、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风险识别、风险结果记录等八个步骤。
第三部分:附录部分。主要给出了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风险计算公式, 并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工具、实施案例做了简单的说明。
《评估指南》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国家级指南, 是目前国内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参考和依照的唯一规范。它适用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进行自我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评估机构对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
3.3 评估方法比较
OCTAVE方法、《评估指南》均为评估方法, 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为从风险评估相关实践而演化成的标准, 在风险评估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者均将风险评估的实践分成若干相类似的环节。不同之处在于OCTAVE方法的风险评估是在其所定义的相关原则的指引下, 围绕信息系统所属的组织展开的评估, 且评估过程中尤其重视可操作性。《评估指南》则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评估标准, 其中明确给出了独特的风险计算公式, 并附有风险评估的实施案例等, 对于指导国内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CC、GB/T18336、BS7799、SSE-CMM、ISO/IEC 13335、OCTAVE、《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诸多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鉴于目前国际国内标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本文以各标准制定策略及目标的不同、标准中体现出的定性与定量的思想为指导, 对上述标准进行了适当的分类, 并在各分类中介绍了相关标准的主要内容, 最后对各标准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总结, 指明了其在具体实践中的使用范围, 为国内组织在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选择适用的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不仅是有效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 也是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的依据之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与依据, 在评估过程中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评估方法类等三类标准, 并以标准制定的目标为依据在各类内进行标准的异同比较与分析, 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BS7799,OCTAVE
参考文献
[1]吴亚非, 李新友, 禄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科飞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范红, 冯登国, 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建军, 孟亚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5]袁建军, 李京春, 岳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与实用技术[M].北京: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 2006.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进展 篇3
一、食品安全标准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现行近5000项食品标准,2014年在标准清理结果基础上,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重点解决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为做好标准整合工作,我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李斌主任为组长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解决标准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确了标准整合原则、方法和具体安排,落实标准整合项目工作任务;成立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做好技术把关,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标准整合的日常技术工作。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组织编写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拓宽公众参与和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方式,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管理,做好审评委员会换届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及时了解标准实施情况,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
着力加强风险评估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应急评估、食物消费量调查,打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已经完成30多项优先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2013以来相继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国人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及时修订、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把关,印发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安全性审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关产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加强评审专家库及专家管理。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建设,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中心”牌子,作为国家风险监测的省级核心技术机构,同时确定6家有条件的机构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启动地市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设备配置项目,改善监测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一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整合方案,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满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开展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收集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四是改进标准宣贯和服务工作。近期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传教育,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同时,为方便各方查询和使用标准,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我委网站开通启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一是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工作规范。二是夯实评估科学基础,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三是加强能力建设,继续细化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的同时,着手制定我国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逐步建立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备能力的技术机构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是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性宣传,发挥风险评估结论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中的引导作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一是组织实施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全面监测。二是完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修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强化监测结果统一汇总分析,加强部门会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制定《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完善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通报重大食源性疾病信息,配合监管部门加强食源性疾病的源头控制。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4
《煤矿安全量化管理及评估信息化系统》主要服务于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易于操作,简单实用,该系统可以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超前量化管理;该系统能有效控制安全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环节;该系统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实时、透明、量化的管理平台。
2008年7月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由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组长孙继平带队,张铁岗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该系统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国际先进。专家们认为该系统很有推广价值!
二、系统主要功能
1、本系统主要解决了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七大难题
(1)有效解决了规程措施编制审批中出现漏项的问题
系统根据三大规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规程措施专家库,作为一个编制审批规程措施的参考手册,编制审批规程措施时,从规程措施专家库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补充完善特有的条款,就可以达到避免规程措施编制审批中出现漏项的问题。
(2)有效解决了检查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隐患检出率低的问题 现行隐患的排查受人员的素质、隐患检查方式及责任心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检查人员素质低,对隐患的辨识能力不足,容易忽略实际存在的隐患;二是隐患检查方式透明度低,无法对检查的过程及质量做到有效控制,无法对检查的人员做到有效考核。本系统通过建立事故隐患基元库,把矿井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规范化描述,并且按隐患所属的不同专业以及危险度等级进行了分类。利用隐患采集子系统,可以使检查人员按照规定时间,到达规定地点,按照规定内容进行检查,有利于检查人员正确识别不同隐患,有利于对检查人员的有效监督,对隐患进行了量化采集,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安全隐患的处理速度以及处理的准确性。
(3)有效解决了隐患信息筛选不全面、不准确,隐患处理过程不透明,信息不能有效完全闭合的问题
现有隐患处理整个过程极大程度上依赖了人为因素,登记时多采用传统的纸笔纪录的方式,隐患信息的筛选分类靠信息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这就造成了信息登记、筛选、分类不一定全面、准确;传统隐患处理也受工作人员素质、情绪、环境的影响而影响,隐患的处理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致使隐患处理过程不透明、信息传达不通畅,做不到有效监督,容易出现隐患处理不及时、不闭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本系统利用网络对隐患采集器发现的隐患,直接快速对照隐患基元库进行隐患分类,并将隐患的情况直接传送到各个科队及每一个终端,系统通过提醒或者预警方式(声音、弹出消息、手机短信、消息客户端等方式)告知;而且在网络上检查出的隐患可以自动实现三定、三定审核、处理、复查、督查,全过程在网络都可以进行控制,实现了隐患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规范化的隐患处理,提高了存在隐患的相关单位及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隐患处理的透明度,提高了隐患闭合处理的质量,降低了隐患闭合处理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另外,本系统还增加了对重大隐患和重复隐患的分析处理流程,对出现的隐患不是仅仅处理了就行,还必须从标准、制度、设计、材质、安装、员工操作及相关人员对这一切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最根本的的原因,消除它从而真正实现隐患的源头治理;
(4)本系统成功实现了针对每一个作业地点、每一种事故发生概率的超前量化预测
由于本系统实现了对隐患采集的量化,就可以计算出每一个作业地点、每一种事故的基本事件的故障率,从而计算出每一个作业地点、每一种事故在任意时间段的实时的事故发生率,真正做到事故的超前预测,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另外,本系统对基本事件采用的综合指标计算,充分考虑了小危害大概率事件和大危害小概率事件,我们只要优先处理了综合指标高的事件,就能有效降低事故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本系统针对每一个作业地点实时的应急处理系统有效解决了处理事故时由于忙中出错而造成事故扩大和次生事故的问题
煤矿应急救灾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较多,灾害发生时,往往由于忙中出错,容易造成事故扩大或次生事故。系统针对每一个作业地点、每一种事故制定的应急预案,在灾害发生时,只要点击相应地点的相应应急预案,就可以得到,图文并茂的事故处理的大原则、可能威胁到的范围、人员的撤退方向、应该停电的范围,警戒设置点等等必要的辅助信息,可以极大提高抢险救灾的效率,有效避免事故扩大或次生事故。
(6)本系统有效弥补了现存评估体系的缺陷,通过对每一个作业地点的多指标量化评估,利用“木桶”原理,建立了一个对煤矿安全管理来说更准确、全面、实用、量化的安全评估体系
现有安全评估是定性评估,做不到定量、实时,不能反映煤矿安全管理实际现状。本系统从每一个作业地点的隐患、三违、事故发生概率及安全基础管理的实时状况出发,利用“木桶”原理,建立了一个对煤矿安全管理来说更准确、全面、实用、量化的安全评估体系对全矿的整体安全进行评估,综合评估结果,具有量化、多指标、多层次特性,能较好反映出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
2(7)有效解决了安全培训形式单
一、员工学习兴趣低、效果差等传统问题 实现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多样化,结合现有矿井培训体系实现在线教育视频,在线小测验,在线知识库,安全考试等多种学习考查方式,同时,本系统的隐患采集器也是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持学习仪,可以有效激发全员学习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解决现行职工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实际需求,相对落后的现状。
2、常用功能
(1)对日常使用的安全文档,报表进行综合查询;
(2)根据使用需要,可以接入或者链接煤矿其他系统的数据和图像;(3)对各个煤矿的不同需要,动态增加信息发布模块;(4)对煤矿人员安全证书统一管理,自动提示证书过期。
(5)提供动态避灾路线,发生井下隐患时,可以迅速的给出应急预案。(6)提供矿上职工的实时在线培训,煤矿安全视频教程,以及网络试卷测试。
(7)对矿内文件,上级文件,矿内通知的统一分类管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查找、管理功能。
3、优点
(1)每个功能模块可以根据每个煤矿实际流程进行简单修改或者重组;(2)系统的事故预测及安全评估无需人工参与,动态进行预测与评估;
三、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流程(1)规程措施编制审批流程;
(2)有效解决了检查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隐患检出率低的问题(如图2)
(3)有效解决了隐患信息筛选不全面、不准确,隐患处理过程不透明,信息不能有效完全闭合的问题(如图2)
图2
(4)事故发生概率的超前量化预测(如图3)
(图3)
(5)针对每一个作业地点实时的应急处理系统(如图4)
图 4
(6)更准确、全面、实用、量化的安全评估体系
(图5)
5(7)有效解决了安全培训形式单
一、员工学习兴趣低、效果差等传统问题
四、使用效果展示
图4 已编制在用规程措施库
图5 在线视频培训
图6 在线小测验
图7 基于事故树分析模型预测事故发生概率(概览)
图9 重复隐患统计分析
图10 隐患统计分析按月分布柱状图
图11 应急救灾辅助
5 鉴定相关情况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执行情况及总结报告
二0一八年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执行情况及总结报告
一、及时识别和获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为充分做好我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通过网络媒介,传真电文等途径,及时识别和获取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认真组织贯彻学习,严格落实执行。
二、具体的贯彻执行情况
1、狠抓现场管理,确保实现动态达标2017年我矿管理员学习了上级各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并结合我矿实际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
2、积极组织全矿职工贯彻学习《安全生产法》、《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以及上级部门各类文件、会议指示精神等。
三、超前预防
2017,我矿认真编制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在年初的开工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并且编制了煤矿“五大灾害”单项应急预案,还编制了《运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运输事故现场处理方案》《提升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等。并在培训当中对广大职工进行了讲解和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职工自主保安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总结报告
安全生产关系着工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经济效益与稳定,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组织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危险点预控及安全措施检查制度。下发了一系列安全性文件,建立了安全网络监督体系,不断加大安全工作监察力度使煤矿的安全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截止到今,我们矿未发生任何人员责任事故,确保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检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1、细致安排,精心准备,圆满完成专项检查。按照相关部门的安排部署,在相关部室的具体指导下,我们积极主动深入一线,坚持检查与服务的理念,按标准要求,细致安排,精心组织,配合完成了辖区煤矿春季安全大检查、机电运输专项行动、“一通三防”专项检查、4—12月份根据上级部门及文件要求开展安全大检查等专项检查。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煤矿实际控制人、矿长的安全意识,促使煤矿加大了安全投入,完善了煤矿的各项安全设施,保障了煤矿的抗灾能力,巩固了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势。
2、抓重要时段,增强工作主动性。①在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开展了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春节前夕,针对煤矿过节的实际,要求煤矿必须做到不放假,并加强设备检修,“五一”、“十一”期间我们都针对性地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彻底杜绝了重大节日煤矿事故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②5月份,针对雨水增多汛期将至的特点,开展了“雨季三防”检查工作,加大了对水患威胁矿井检查力度,督促煤矿按实际制订出了“雨季三防”工作计划,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雨季三防”领导组,组织人员立即开展一次隐患排查,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充水因素及相邻矿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对本矿和相邻矿的水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并确保井下通讯线路、防尘洒水管路、压风管路“三条生命线”的畅通。要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加大防治水害的安全专项投入,认真执行水害防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和“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对井下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者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征兆;对暴雨、地表涨水及山洪暴发期间,在可能发生水害威胁时,必须停止作业,撤除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对存在危险的,要停产整改,并向中心站报告。③开展了火工品的专项安全检查。重点对矿井火工品管理、井下工作面放炮管理、火工品领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使煤矿对“三人连锁放炮”制、“一炮三检”制的整改落实。通过组织重要时段的专项检查不仅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而且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主支性,有力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抓大事。抓环节补套,安全生产硬环境得到优化。坚持把优化安全生产硬环境作为矿井今年安全工作的大事,重点是对矿区的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
二、深入开展安全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煤矿资源相对单纯,安全赋存条件差,安全基础薄弱,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转变观念,一方面,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工作”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每月召开例会的机会,以会代训,向煤矿业主、矿长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宣传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季节特点提出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督促煤矿抓好落实;另一方面,我们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加强了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同时我们积极和公司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联系,组织了针对特殊工种的复训和装备技能培训工作。
三、深入开展联防整顿,严格把关,紧盯安全重点工作。
1.是完成了“灾害预防及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工作。通过总结我矿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阶段的客观实际,积极组织生产、调度、地测、机电、通风、安全、供应等部门,先后经过四次会审修订,形成了我矿较为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2、是根据季节的交替变化,狠抓了季节性重点区的安全管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矿认真把握其特点,对“雨季三防”、消防防火、要害部位、公共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以防范为重点,认真落实了领导责任和各项措施,特别是在雨季三防方面,重点作好了物资人员准备及时到位,保证了八月份安全度汛,杜绝了意外事故和冷门事故的发生。
3、是根据现场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管理重点,如重大临时工程、管理较差的工作面、运输管理、采掘现场支护整顿、回采工作面过构造等,做到了紧盯到位,监督有力。
四、抓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我们以开展突出事故,警示教育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深刻剖析事故原因,吸取血的教训,警示安全监管人员和煤矿从业人员警钟长鸣,时刻紧绷安全弦。及时将上级部门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下发到每个班组,保证了上级精神有煤矿的贯彻落实。开展多种活动,大力营造“消除隐患,防范事故”的安全氛围,教育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三违”行为,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山西朔州平鲁区西易党新煤矿有限公司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6
程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报告
企业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严峻的燃气安全生产形势,我司不断总结和吸取安全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实现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资产损毁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安全工作目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就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平安燃气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1、领导高度重视。为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公司领导先后作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了领导体制,这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最有利、最基本的因素。
2、健全责任体系。各部门把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首要环节,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
3、广泛宣传教育。各部门以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五进”活动等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开展隐患整治。各部门本着“隐患即事故”的原则,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明确责任单位,实行挂牌限期整改。
5、加强基础管理。一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排查摸底和登记工作。二是推行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对公司安全生产状况,定期评定,确定类别,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部门相继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组建了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司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当看到,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1、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对执行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有的仍停留在文件、会议和口头上。
2、设施设备陈旧,户内巡查管理力度有待提升。虽然这几年公司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仍未能完全排除安全隐患的存在。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 篇7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最初的定义是在2007年底由IBM公司提出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云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即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规模的计算机集群或数据处理中心构成的资源池上, 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并通过互联网将计算资源免费或按需租用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1.2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
通过对云计算的分析, 云计算的体系架构可以分为5层:物理层、核心层、资源架构层、开发平台层和应用层。各层的功能如下所示。
物理层:是指地理位置不同的分布在各地的局部资源, 提供局部资源支持。局部资源可以是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传感器、服务器、网络和其他本地资源。物理层是云计算的底层基础设施。
核心层:是指对分布式资源的基本管理功能, 通过抽象服务提供分布式应用部署环境。核心层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内核、超级管理者、虚拟机或集群中间件实现抽象服务, 为分布式应用使用者提供部署环境。
资源架构层:主要是指在核心层配置的分布式应用, 提供基本的分布式资源服务。基本分布式资源服务包括Iaa S、Daa S和Caa S。其中, Iaa S是指分布式计算服务, 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实现, Daa S是指分布式存储服务, 均可以为用户提供可靠、安全、大容量和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Caa S是指网络通信服务, 为用户提供可靠、安全的网络通信服务。
开发平台层:主要是指通过API为应用程序开发者提供各种云计算编程环境, 同时也为程序开发者提供扩展、负载均衡、管理和用户界面等多样的服务支持。
应用层:根据市场需求, 通过开发平台提供的开发环境研发出来的各种应用程序。
2 建立云计算安全性标准和评估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安全性标准和评估技术体系是实现云计算安全的另一重要支柱。云计算安全性标准是衡量云用户安全性目标和云服务安全性服务的能力, 其中包括安全性服务提供商构建安全服务的范围和重要参考。基于对标准安全性服务质量的共识, 在安全事件发生时, 我们凭借科学的测试和评估方法可以快速鉴定责任, 以避免人为规避责任。建立云计算安全性标准和评估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云计算安全性标准应支持更为通用的安全性目标。云计算的安全性标准不仅可以支持用户所描述的数据安全性保护, 而且应该支持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的安全管理要求, 如日志信息的分析查看、信息收集、数据使用及非法操作的调查。目前, 云计算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 用户和云计算服务之间的职责和权限的定义尚不明确, 而且用户和云计算服务可能会在管理范围及限制方面存在冲突。因此, 为保护用户权利, 需要明确信息收集的标准形式, 明确指出信息收集的范围、程度和措施。
其次, 云计算的安全性标准应该支持灵活而复杂的安全性服务评估。评估服务安全性风险的传统方法是通过辨别云计算的整体来确定安全性风险的等级, 并分析其在系统架构下的弱点、威胁和潜在影响。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 云服务提供商可能会根据系统动态选择租赁服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服务或购买软件服务等多种服务。因此, 云计算的安全性标准应该针对云计算的动态性及包含的每一方提供的服务特征相应的安全性计算和评价方法;同时, 云计算的安全性标准应该支持云服务安全水平等级的划分, 以方便用户更加直观的理解和选择。
此外, 云计算安全性标准应该为安全性目标提供有效的验证方法和程序。由于用户缺少有效的验证能力, 因此验证的核心是服务提供商提供确凿的证据或其他有效的依据。同时, 云计算安全性标准还应明确规定提取证据和递送证据的方法。
3 结语
云计算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 其面临的安全技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云计算的安全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同时涉及到标准化、监管模式及法律法规问题等方面。因此, 仅从技术角度来研究解决云计算安全性问题是不够的, 还需要信息安全、工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摘要:云计算作为信息领域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研究和应用日趋广泛, 已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的安全性已成为当前信息研究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如何对云计算进行信息安全性评价以及评价标准亟待提高。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安全,威胁,评价等级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09 (5) :1337-1348.
工作有标准 发展可评估 篇8
一、顺应形势,确定基于监测评估的推进策略
(一)国际社会重视教育质量监测
自200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持每年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促进全民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著进展。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也为国际教育提供了科学评价的范例和借鉴。OECD教育指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国际学生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国际经验带给我们启示的是,“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素养”应成为教育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教育扩大开放要求标准引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可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凸显了研制教育标准的重要性。
(三)教育国际化需要科学监测
成都市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要求。《2014年成都市“国际化水平”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成都城市国际化实现程度达到70.8%。为了科学监测教育国际化水平,成都于2011-201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成都市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定期开展监测评价,促进区(市)县和学校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
二、找准坐标,构建基于专业标准的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意见,经过来自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等单位的专家权威论证,我们出台和实施了“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一)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国际通行的“投入-产出”模式,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在4项一级指标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这两项指标指向政府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投入;“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两项指标重在测量政府实施政策之后的产出。在一级指标下,设有发展规划、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0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在权重分配上,重点突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国际素养4项三级指标,权重占比共计54%。
(二)着力保障投入,明确区(市)县政府责任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指标体系中对区(市)县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和执行等情况进行细分,权重占比达23%,以此明确区(市)县政府的责任、方法和路径。
(三)立足发展实际,切实关注国际化推进常态
指标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循证评价方法,实现可量化指标达100%,聚焦于区(市)县及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工作过程和常态,系统客观地反映区(市)县教育国际化的基础能力、推进成效和发展水平,具有“关注过程,定位常态,重在诊断”的体系特征,既适用于全市监测评级、横向比较,也适用于区(市)县和学校常态化自测与诊断。
三、动态监测,发挥基于数据管理的督导作用
通过标准引领和督导监测,快速推动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2014年,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达到66.8%,较2013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促进区域间加快缩小差距。2014年“区县总实现度曲线”明显趋于平缓,“极差”从2013年的80.5%下降至33.9%。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投入,推进政府间国际交流合作
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和经费保障方面不断提升,2014年教育国际化经费保障的实现度较2013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全市与英、法、美、澳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28对教育合作关系,建设了8个教师海外培训基地,“我和珀斯合个影”“我与成都有约”等学生交流品牌项目成为“友城教育战略联盟”重要纽带。
2012-2014年,全市教师出国(境)培训达6039人次,海内外师生交流互访约5.1万人次。在近郊龙泉驿区,师生开展国际交流互访人数占师生总数比例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41.05%提升到2014年的100%。
2014年,出台了《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导意见》,通过“引进、融合、开发”等策略自主研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10余套,向国外输送“熊猫课堂”“草堂教室”“巴金课堂”等汉语课堂,构建起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164人,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二)职普并重,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
促进《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等配套制度的出台,促进普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同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共同打造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全市有17所普通高中开设了24个国际课程项目。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国外正规高校录取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达到1433人,比2011年增长256.5%。
通过监测,促进位于中心城区的武侯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国际资格认证人数”的实现度由2013年的0%提升到2014年的70%。成功引进德国威斯巴登、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9个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合作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焊接、汽修、酒店管理等13个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国际水准的实训中心,中职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比例达到16.6%。
(三)搭建平台,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影响力
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联合举办“都江堰国际论坛”“亚洲教育论坛”。近5年吸引国际组织及各国教育官员、专家和学者共计2050余人,发布《都江堰共识》,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传播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盛赞都江堰国际论坛具有“成都示范”效应。
另外,在全国率先设立“友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实施“留学成都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预算资金,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蓉留学。2015年,来自24个国家的222名友城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爱思瑟国际学校等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拥有2600个学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目前在校生共1557人,保障在蓉外籍人士子女入学机会实现度达100%。
四、有效评估,找准问题导向的发展短板
教育国际化监测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时发现了教育国际化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差异比较明显
2014年,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县市的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分别为71.45%、66.08%和46.73%,中心城区和远郊县市相差24.72%。其中,教育国际化经费投入水平在考虑了城乡差异设定目标的情况下,有14个区(市)县尚未达标。
(二)引进优质资源有限
在25个三级指标中,如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等12个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指标实现度均值低于60%。其中,中职毕业生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实现度仅为9.33%。部分区(市)县“聘用外籍教师”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评价指标有待优化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质量评价开始从重视输入和输出转向对教学策略价值的关注。成都教育国际化监测也不例外,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完善对师生应用国际化学习策略的能力、国际课程相关性、师生和社区互动的实效性等指标的效度监测。
五、瞄准一流,打造中西部领先的
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
根据《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督导,优化推进机制
瞄准一流,优化指标,强化监测,促进政策配套。运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完善“市、县、乡、校”教育国际化互联互通机制,缩小城乡和圈层差距,到2020年,使全市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均值超过80%。
(二)引优扶特,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教育国际化信息资源库,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成都,扶强特色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融合、职业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完善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打造中西部地区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三)扩大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
巩固和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创新都江堰国际论坛办会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的研制。大力实施国际友城深度合作、“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发展、教师国际研习、“熊猫课堂”走世界、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留学成都六大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影响力。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推荐阅读:
患者安全文化06-28
患者安全条款11-12
《患者安全目标》总结06-17
患者安全沟通程序09-10
患者安全目标培训记录07-17
骨科患者安全管理08-13
患者安全目标督导总结11-11
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1-12
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07-27
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