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2024-10-29

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通用12篇)

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血液病患者在门诊输血过程中护理风险因素, 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方法:对小儿血液病患者在门诊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医生、护士、环境四个方面。结论:通过制定和完善护理风险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及应对风险能力, 能减少或避免输血护理风险的发生, 保证输血安全。

关键词:门诊,小儿,血液病,输血,护理风险,护理质量

小儿血液病近几年呈上升的趋势, 血液病患儿因血液成分部分缺乏、减少或异常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 反复多次甚至长期输血是维持和抢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门诊输血治疗既方便快捷, 又降低医疗成本, 因此大多数需要长期输血治疗的患者愿意选择门诊输血治疗[1]。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是福建省血液病诊疗中心, 血液患者居全省之最。为满足血液患者门诊输血治疗,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观察室设置了3张输血床位。本文分析了小儿血液病患者在门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输血治疗的654例血液病患儿, 其中男384例, 女270例, 年龄35 d~13岁。疾病分布: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549例, 地中海贫血28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 血友病13例, 其他血液病45例。共输血3791例次。其中红细胞悬液2715 U, 洗涤红细胞45 U, 血小板453 U, 血浆72 U, 冷沉淀112 U。血液均来源福建省血液中心。

1.2 输血指征

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100 g/L, 其余血液病<60 g/L, 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按10~15 ml/kg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小板<10×109g/L, 按1~2 U/10 kg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常用剂量为1.0~1.5 U/10 kg。

1.3 输血流程

由于各成分血等候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血型的成分血等候时间也不同, 为方便患者, 缩短待血时间 (从输血申请到血液发放时间) , 提高输血床位使用率, 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输血采用预约待床输血制度。由儿科医生开出输血申请单, 患者缴费后直接到笔者所在科室安排待床输血 (虚拟床位) 。信息科已开通门诊输血系统, 病区可以直接打印输血成分收费条码和血型鉴定或交叉配血条码。护士采集好血标本送血库备血, 同时让患者留下联系电话, 待血库告知已有成分血, 再联系患者来笔者所在科室输血, 输血结束后若无反应留观半小时后出院。

1.4 方法

科室成立输血风险管理小组, 运用工作流程图法, 全面分析输血各流程发生的护理风险。

2 结果

常见小儿门诊输血护理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医生、护士、环境四个方面, 详细构成情况见表1。

3 风险因素分析

3.1 患者的因素

3.1.1 不能配合采集血标本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 但是和其他治疗措施一样, 输血也可能出现并发症, 传播输血相关传染病。按照输血规范, 对于多次或长期输血的患者, 每次申请输血时必须重新采集标本配血型和行输血前普查, 以保证本次配血结果是反映患者当前的真实血液状况, 避免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而患儿家长常常不能理解, 认为贫血已经很严重了, 况且血型已经明确, 可每次还要被抽血, 觉得此项操作多此一举。因此每次采集血标本时, 家长常常不能理解, 不能让患儿很好配合采血, 甚至会有抵触心理。

3.1.2 病情变化迅速

血液病患儿大都是定期来医院检查, 血液出现异常后行输血治疗, 由于儿童表达病情能力较差, 家长对病情变化不了解, 患儿在就诊前就属高危患者, 因此在待血过程中可能会随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疾病危象。

3.1.3 输血结束后不愿多留观

血液病患儿的治疗过程长, 反复多次的输血让患儿家长对输血过程非常熟悉, 他们常常把输血当成输液, 认为曾经输过血没有出现输血反应以后也不会出现, 因此常常输血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出院。此外, 由于中心血站送血的时间特点, 有50%的血制品是在夜间输上的,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休息好, 夜间输血结束后, 也不愿多留观就离开观察室。

3.2 医生的因素

3.2.1 未让家长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 医生法律意识不强, 认为长期输血的患儿家长对输血的风险已经很熟悉, 无需每次输血前都要让家长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2) 门诊医生接诊患者多, 常遗忘此项流程。

3.2.2 未将待血期间的注意事项告知家长

医生在开门诊输血申请单时应告诉家长患儿待血期间是可以离开医院的, 但是若有病情变化应立即来医院就诊, 并要将这些注意事项记录在门诊病历中。然而医生常因为工作繁忙, 疏忽对患儿家长的告知及病历上的书写。

3.3 护士的因素

3.3.1 法律意识薄弱

(1) 护士在查对输血医嘱时经常遗漏查看输血同意书及输血前血液普查, 尤其是首次输血的患儿。长期输血的患儿家长, 为了减少抽血量, 大多数情况下签字拒绝输血前血液检查。护士在备血时未能予以解释。 (2) 小儿输血必须要有家长在场, 护士有时对年龄稍大的小孩会忽视这点, 未等家长来就予以输血。

3.3.2 护士输血技术操作不全面

(1) 输血速度控制不准确:小儿由于长期接受化疗或输血治疗后血管条件较差, 输血速度有时不能按要求输注, 影响输血效果。 (2) 输血量控制不准确:目前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红细胞悬液最小包装是0.5 U, 而有些患儿只需要输注0.3 U, 甚至更少, 护士经常使用目测估计法, 未能做到精准输血[2]。 (3) 对特殊情况的应急能力不够:如出现输血反应该如何处理;出现不能及时输注的血液或患者病情变化需要退血的情况血制品该如何处理等。

3.3.3 输血记录的风险

输血患者就诊时使用门诊病历, 所有医嘱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护士执行门诊医嘱, 每次输血结束后护士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于病历中交予患者, 科室未留任何输血记录, 如果家属对输血过程有疑义, 院方未能提供有效的记录。

3.4 环境的因素

(1) 输血室设在急诊观察室, 由于观察室的工作特点, 病种复杂, 人流量大, 而血液患者多数免疫力低下, 输血期间有可能被感染。此外, 护士工作量较大, 输血只是观察室工作的一小部分, 还要应对急诊观察患者, 因此不能很好观察输血过程。 (2) 血制品供应紧张, 血库所有的血制品均由省血液中心调配, 有时会出现血液偏型、结构性和季节性血荒, 此时则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输上血, 尤其是血小板。这对于已有出血倾向或贫血严重的患儿就非常危险。

4 对策

4.1 做好健康宣教

要求接诊护士要对首次门诊输血的患儿家长仔细解释输血流程, 告知每次输血前必须采集血标本复查血型和输血前普查项目, 以保证输血安全。对家长讲解输血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和输血反应, 提高家长输血安全意识。

4.2 加强与血库联系, 为高危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对贫血、出血等病情危重的患者, 及时联系血库, 尽快安排输血, 同时为避免患者在待血期间出现病情变化, 要安排急诊留观或抢救[3]。

4.3 加强医护培训

4.3.1 加强法律意识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规范、传染病法,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讨论, 收集有关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讨论, 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4.3.2 加强护理技能操作

(1) 提高穿刺技术, 配血时尽量使用留置针采血, 以免输血时再次注射, 增加患儿的恐惧感;同时能够保证输血通畅[4]。 (2) 在血液中心暂时无法提供准确剂量血制品的情况下, 要求护士能运用称重法、刻度法等较科学的方法输注准确血量。 (3) 总结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组织护士学习。尤其对新护士可以采用案例表演的方法, 提高应急能力。

4.4 改进输血申请单, 加强门诊病历管理, 制定输血记录本

为避免漏签输血同意书, 设计新输血申请单, 将申请单与输血同意书列在同一页纸上, 在开申请单时就直接让家长签署同意书。此外, 输血患者, 要求在输血记录本上记录每袋血或一个治疗剂量的血液成分输注时间的始末, 对输血过程中特殊情况如输血反应、处理方法、疗效等也要详细记录。

4.5 加强病房管理

输血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 h, 定时开窗通风2次, 保持空气新鲜, 作好患儿的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加强弹性排班, 在输血高峰期多安排护理人员, 加强巡视, 以便及时观察到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1]彭道波, 周望梅, 赵晖, 等.血液病患者门诊输血管理风险与应对[J].护理学报, 2011, 18 (11) :23-25.

[2]钱小芳, 郑凡, 林颖, 等.小儿精准输血现状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1) :73-74.

[3]刘俐伟.浅析血液从输血科到患者的输注安全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182-183.

[4]段秉政, 王淑莲.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71-72.

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门诊输液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

(1)净化操作环境。

(2)正确切割玻璃安瓿瓶。

(3)正确抽吸药液。

(4)选择输液配制针头。

(5)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6)静脉穿刺进针。

(7)拔针。

1.1.2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门诊输液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

(1)①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病种较多、用药种类较复杂等特点,重新规划输液室。在输液室设立输液等待区,并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座椅、饮水机等基础设施。②在输液室内设立醒目标牌,以提示患者在输液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③在输液室内张贴治疗流程图及医院平面图,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熟悉治疗的流程及医院的环境。③对于性格急躁或因输液时间过长而产生负性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耐心与之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2)①护理人员定时在输液室内进行巡视,密切监测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②当患者临近输液完毕时,护理人员须及时将其针头拔出。③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与治疗策略,进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1.2评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让患者填写我院自拟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了解其对护理的满意度。该调查表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级别。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输液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发生输液并发症时的应对能力、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输液时的操作水平以及护理人员处理输液故障的水平五项内容。每个单项内容的分数为20分,总分为100分,低于60分提示为不满意;60~80分提示为一般;80~100分提示为满意。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患者有39例,表示一般的患者有8例,表示不满意的患者有3例,其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78.0%。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患者有47例,表示一般的患者有3例,其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4.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25-1

门诊是一个医院的窗口,护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门诊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门诊患者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所患疾病、职业等不同,他们的心理活动也有所差异。

1.1门诊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愿望,急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及时获得病情信息,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

1.2多数病人求治心切,都希望尽快办理就诊各项手续,缩短等候时间。但是一般都要经拿号候诊、检查、缴费、治疗等过程。如人多排队,会浪费时间,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常产生焦虑情绪。

1.3有的患者首次来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对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缺乏判断,对医生如何治疗心里没底,故会产生惧怕。

1.4有些病人由于身体不适明显,往往对解除病痛表现出急躁情绪。有些病人一进治疗室,就要求医护人员赶快给他治疗等,

1.5重症患者因为病情危重,想尽快找到医生看病;边远地区来的患者不想在医院滞留很长时间,所以这类患者对选择医生不挑不拣,服从门诊护士的安排。

1.6一些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优越的患者就诊时往往选择年资较高的医生,并按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希望医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诊断病情;对医生开的检查、治疗项目及药品等按自己的理解要求得到合理的解释。期望优质的服务。

1.7中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因为长时间就医,又经过多家医院的诊治,对自己所患疾病相当了解,对各个医院的医疗条件、技术水平都比较熟悉,他们就诊时选择知名度较高的老专家或多次给自己看过病的医生,而且要求医生对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医学知识给予讲解,他们对检查治疗往往要和医生反复商量才能确定。

2护理体会

2.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工作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及时解答患者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效的沟通是增进护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越来越让我们觉得只有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善待患者,才能赢得医疗市场[1]。

2.2重视导诊,分诊工作,应为初诊患者介绍医院科室设置、诊室位置、检查疾病时应注意的事项、医生的专长以及疾病防治知识等;按轻、重、缓、急、老、弱、幼、残做好分诊,避免或减少患者就医时的盲目性。患者在候诊期间可以发放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供患者阅读,为患者解答疑问,从而使患者觉得候诊时并不十分无聊,焦躁情绪也得到缓解,保持了。

2.3患者在看病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对农村来的病人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答清楚有关事项。对待老人要尊重耐心地解释,对待小孩要采取鼓励和夸奖的方法。做到服务热情,护理耐心,使他们感到到院如家,从心理上除去恐惧感。

2.4治疗时要统筹安排,提高效率,不要让病人等候时间太久。对病情较重的患者,积极护送并联系专科医生接诊,通过相关的护理知识来解除或缓解患者的不适。对于慢性病患者,建议他们避开门诊高峰期,在医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就诊,使他们在咨询时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对一些特殊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就诊计划,提高他们的就诊效率。

2.5做好健康宣教,来门诊就诊的病人,更需要的是健康知识,更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以及疾病的痊愈及预后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就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利用板报,口头讲解,健康教育小册子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充分调动病人参与保健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6门诊各诊室要地净窗明、阳光充足。医务人员衣帽整洁、面带微笑,配带工作牌。为就诊者创造一个优美、宁静、舒适的诊疗环境,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2.7建立患者疾病档案,管好患者的资料,对慢性病患者建立定期随诊,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可建立定期随访,电话预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门诊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及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医学、心理学、论理学、语言学的基础和交流技巧,要有耐心、诚心、细心、同情心与责任心,以诚换真。用关心、真诚和微笑对待就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只有真正抓住患者真实的心理活动,才能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急诊科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62例, 年龄2~71岁, 其中老年人和小孩子主要以传染性疾病、外伤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和疼痛类疾病为主, 夜间前往急诊部门救治的患者有10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主要病症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首先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发生的针头的脱落、针眼的出现淤青、身体肿胀、皮肤发热或者出现疹子、呕吐、出血等各种不良现象进行记录统计, 并观察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是否发生药物感染和医院的交叉感染和用药出错等问题, 对治疗中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输液中的各类潜在风险, 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输液护理, 包括碘酒消毒, 伤口包扎等, 另外也和观察组患者一样, 统计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中发生涉及到的不良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比较实施以潜在风险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 当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比例:将患者的年龄区间以12、28、60岁进行分割后发现, 年龄段处于12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治疗中占据较高的比例, 占总人数的75%以上, 这表明, 进行急诊科门诊输液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群体。

2.2就诊时间:对两组患者的就诊的时间进行统计后发现, 患者在晚上进行急诊的比率高于白天, 白天治疗患者仅占15%。

2.3疾病严重度:120例患者中, 病情非常严重者92例, 病情轻微或不会威胁到生命健康者28例, 这表明, 急诊输液患者中, 重病患者占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重症患者。

2.4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观察和评测, 发现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都非常差, 对照组中有42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观察组中有40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2.5不良事件发生比例:对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因部分潜在危险因素导致发生不良现象的人数进行统计和归纳, 见表1。由表可知,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通过研究可知, 急诊输液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病患年龄、就诊时间、病情严重度、心理状态、是否发生感染、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及是否规范用药等, 这与倪惠琴[2]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针对以上各类风险因素, 依次分门别类的加以解决, 且经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的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效果极佳。针对患者的年龄问题, 从本文研究中可发现, 面临较大风险的患者是老年人和孩子, 因此, 对这类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应该先进行血压、过敏性检查, 并在操作时谨慎小心;针对就诊时间, 因患者多在夜间接受输液, 因此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应非常认真, 以免因身体困乏而用错药或操作出错, 医院还需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 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奔波劳累;针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 尤其是重症患者和中症患者, 必须严格遵循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实时的监测;对于心理状态不良者, 要对患者本人与家属加强心理干预, 不时地向他们讲解一些医药知识, 以免他们做无谓的担心;另外, 要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行为, 并注重病房环境的维持,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总之, 在输液过程中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的输液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探讨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120例来我院急诊科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护理, 对观察组首先分析其身体状况并针对潜在风险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案, 输液治疗结束后, 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的不良状况。结果 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 群体规模最大的是老年人和小孩, 输液时间白天多余晚上, 重病患者多余非重病患者, 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处于焦虑与紧张状态中;对照组患者的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 (P<0.05) 。结论在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年龄、输液时间、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心理状态及医院护士的操作水平等因素, 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诊科,门诊输液,潜在风险,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急诊观察室输液患者如厕风险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3 (2) :201-202.

门诊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篇5

护 理 与 预 防

胡曼

【摘要】本院门诊通过2013年-2015年9例输液反应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临床表现和应急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发热反应、过敏性休克、静脉炎及皮炎4个方面的内容。认为通过严把药品质量关、规范操作环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药物过敏试验、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顺序及输液时间、加强健康宣教等措施可预防和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输液患者;输液反应;应急护理及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输液过程中常伴随发生输液反应,轻者引起发热、寒战、发疹、静脉炎等,重者出现昏迷、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就本院3年来发生的9例输液反应患者的应急护理措施及预防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2015年我院门诊输液20621例患者。9例 输液反应患者中男6例,女2例,儿童1例,其中45-70岁8例,8岁1例,所有输液反应患者均发生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胃寒,继之寒战,四肢发冷,寒战过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42℃严重者伴有头晕、呕吐、脉速、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

2、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

2.1发热反应:临床上输液反应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一般而言,致热源量在0.06-1ug/L,即可产生发热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四肢发凉、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多达4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晕、烦躁不安、谵妄,重者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呼吸衰竭,可致死亡。发生反应的早晚与致热源形成和患者个体耐受性而异。

2.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液过多,使循环血量剧增,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或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听诊肺部有湿啰音、心率快等。

2.3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2.4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及拔针。患者感到异常不适,胸骨后疼痛。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水泡声。心电图呈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2.5液体外渗: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果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应急护理措施

出现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拔针(输液反应是血 3.1管收缩,患者抖动,再穿刺较困难;发生反应是需立即给药)。此时应将输液瓶、输液器更换掉且妥善封存,有必要时送检。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2对寒战高热的患者的护理,吸氧,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可给予0.5-1mg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山莨菪碱10mg肌注。也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肌注。

3.3对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取端坐位两、腿下垂,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高流量经20-30﹪酒精吸氧,以减低肺泡表面张力。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做好心理护理。

3.4对于静脉炎患者,如果炎症症状较轻,只是穿刺部位血管轻微发红,可调慢液体滴速,观察局部反应,如果静脉炎症状较重,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疼痛,应立即拔出液体,应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或理疗。合并感染者应给予抗生素。

3.5对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立即给予0.1%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也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等,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梗阻应紧急行气管切开。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3.6空气栓塞发生较少,如果出现严重症状立即采取左侧头低足高卧位,高流量吸氧。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液体外渗时应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输液反应常见原因

4.1热源: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源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出现热源的原因:1)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2)输入溶液或药品制剂不纯;3)消毒保存不良;4)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5)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规程所致;6)大量输液。

4.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患者输液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水解蛋白、复方氨基酸、血浆 或者配伍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等易过敏药物时,可引起过敏反应。

4.3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源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和热源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可引起静脉炎,针头未进入血管引起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4.4发生输液反应与以上热源累加;微粒累加,配液环境污染,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及输液气候与环境医务工作者操作过程中手卫生的忽视,患者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均有密切关系。

5输液反应的预防

5.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由于门诊输液室陪人多,人员流动频繁、空气污染严重,尤其夏季气温高,病原微生物易滋生,使门诊输液室细菌随人流加大而增加,所以输液反应是门诊最大的隐患。为防止发生输液反应,我们对门诊输液室每日进行固定时间紫外线消毒,地面每日用84消毒液500mg/L擦拭4-6次,及时开窗通风;及时清理垃圾及污物,随时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加强陪人管理,室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对输液室的卫生每周彻底清洁消毒、清除死角,时刻为患者提供清洁卫生的治疗场所。对于咳嗽、咳痰患者提供一次性口罩、手纸,避免交叉感染。

5.2操作环境的规范管理:配液间是进行操作前药物准备的处置室。为提高空气洁净度,加药前清洁台面、地面后用500mg/L84消毒药擦拭。空气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进入配液间的医护人员遵守职业规范,衣帽整齐、戴口罩。接药、出药口严格分开,保持整洁、安静、有序的工作环境。

5.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无菌观念。操作前后注意手卫生,注意瓶口消毒(用酒精纱布消毒安瓿,再用砂轮划痕。),查看无菌物品有无漏气、过期、破损,物品使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置原则处置。做到一人一针一止血带。患者多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对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合理选择血管。对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先用0.9﹪氯化钠或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5.4严格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认真询问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时间

5.5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门诊输液室患者多、流量大,相对嘈杂,三查七对很重要。输液时一定要做到而且最好反向查对。输液前认真查对液体质量、有效期及瓶子有无裂痕、渗漏,瓶签是否清晰可辨。为进一步保证门诊输液安全性,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包括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注意配制的先后顺序,药物尽量现配现用。有些特殊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输注时宜慢并且不宜与其它药物混用,必须中间用0.9﹪氯化钠冲管后才能输液入其它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5.6输液过程中的观察 :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数,注意输液局部有无外渗、红肿、皮疹,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悸等发生。输液结束及时更换续液或拔针。加强老人、小儿及体弱者的巡视,发生问题及时处理。正确执行医嘱,有疑问和医生沟通后再执行。

5.7加强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减轻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操作时动作轻柔,语言亲切,多于患者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输液的目的及意义,让患者尽可能配合,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穿刺有困难的患者,可选派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使患者满意。5.8做好健康教育: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输液前先讲明患者所输药物的名称、性质及用途,让患者有所了解,包括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说话时尽可能通俗易懂,注意语速,平和、亲切注意说话的科学性,避免不良暗示。有些药物不能空腹输入事先告知患者,过敏试验前问清患者有无过敏史,做好解释以免发生纠纷。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及时反馈,给予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6结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门诊输液不但方便了患者及家属,而且也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但是由于抢救条件有限,一旦发生反应会引起严重后果。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各种防范措施,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熟悉输液反应的病因、诊断、抢救处理方法,加强护患沟通,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患者更细心、周到的护理,才能避免差错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门诊输液患者的输液安全,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白玉花、梁淑琴

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护理与预防,当代护士杂志2012.11 [2]骆颖红

门诊护理风险类型及防范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门诊;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72-02

门诊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部门[1]。且在门诊具有环节流程多、人群杂、病种多、护患接触时间短的特点,在此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类护理风险,根据我院近10年发生在门诊的不良事件及投诉进行分析,汇总出门诊护理风险类型,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是一所位处西北的二级甲等医院,所处地区服务人群80万左右,每天的门诊量为700-1300人次。自2004年1月-2013年9月报告、调查、反馈门诊不良事件及投诉共计143例。

1.2 方法 将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投诉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分析。

2 结果

根据汇总分析,发现门诊护理风险主要为沟通不足占53%,护理工作不足占32%、医院管理存在不足占23%,疾病自身所致占9.79% ,未重视患者各种权利保护占6.29%,职业损害占4.90%,门诊护理记录占3.50%导致,其它类型风险也经常存在。

3 对策

3.1 沟通不足导致风险 加强对护士的文明礼仪教育及沟通技巧培训,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针对患者的个性和轻重缓急,合理、灵活安排就诊。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相互配合,一旦发生语言冲突,其他人员及时协助做好协调工作。门诊护患沟通亦应遵循以人为本和整体相结合、平等尊重、主动和共同参与、真诚和详尽、同情和換位、保密等原则【2】。

3.2 护理工作的不足所致风险 门诊护士应当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师承担,熟悉医院流程、医生情况、专科知识丰富,并相对固定。有基本的病情判断的经验,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和应当就诊科室。同时,对于突然涌入起来的大量的患者,护士要能够全面控制患者的情况,掌握患者的数量,不要有遗漏。分诊过程中尊重患者权利,做好患者、家属或护送人员的解释工作。对门诊采血室、换药室等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特殊场所,应重点教育护士提高防范交叉感染的意识,保证患者免受交叉感染。

3.3 医院管理上的不足导致的风险 首先要完善门诊标识,建立健全门诊视觉识别系统,使患者有一个清晰的就诊路线,提高就诊效率。其次保证建立一个安全整洁舒适方便的就诊环境,各种服务设施到位,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最后每名医院员工都是医院的形象代表,真诚、热情的服务,专业的精神必不可少。

3.4 自身疾病所致风险 在门诊建立急救绿色通道非常重要,加强与急诊等科室联系配合,门诊医务人员要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医护常规,履行应尽的职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和家属交代风险,努力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及时签字确认。

3.5 未重视患者各种权利的保护 在门诊的特殊科室例如妇产科、皮肤与性病科等涉及患者隐私的科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外科体检中,护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患者的人身权利和利益,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告知,尊重患方的选择,通过有效沟通、交流及签字确认等,使患者与医院达成一致,保证医院诊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医务人员对异性进行诊疗操作应由第二人在场。

3.6 职业损害 由于门诊环境复杂,医护人员可能面临人身攻击;护士编制少,工作强度大,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属,站在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及身心疲惫;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处于第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尤其是门诊的医护人员无疑是最大的易感人群;采血室、换药室等地方极易发生针刺伤等损害。对此医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建立医护人员保护系统;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进行消毒隔离,按要求着装穿戴防护用品;加强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疑似传染病患者,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上报。

3.7 门诊护理记录 门诊护理记录在法律上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应认真、客观、真实地记录。漏记、错记等均可能成为日后的法律问题。我院经过长期实践,建立了各个环节的护理记录,如:租借轮椅记录、转送患者记录、陪检记录,突发事件记录、体温测量记录,消毒记录、危机值报告记录等。

4 讨论

门诊护理风险多可预防,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认知,提前做好防范预案。用职业的精神、规范的行为、专业的态度做好每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位患者,把好每个环节,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提升在工作中体现成就感、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刘鑫,张宝珠. 门诊急诊护理风险[J].护理执业风险防范指南,2008,78

门诊患者输液护理体会 篇7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理,语言沟通

随着门诊输液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门诊输液室作为临床一线科室, 工作的优劣直接反映医院的护理质量。门诊输液工作繁忙、琐碎、工作重复性强且缺乏新意, 而输液患者多、杂使用药品种类多而新, 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等, 增加了门诊输液的不安全因素[1]。特别是门诊输液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给输液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总结了门诊患者输液护理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输液前的准备

1.1

首先应评估患者生理、心理方面, 对疾病和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估患者预穿刺侧的皮肤和血管情况。尤其在冬季, 因周围温度低, 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 造成穿刺困难, 可先给予局部热敷, 血管充盈后, 再行穿刺。

1.2 药物的准备。

检查各种待输入的药物, 包括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 药物的瓶体、瓶颈、瓶底有无裂纹, 药物有无沉淀、混沌、变色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原则进行配药, 严格防止污染, 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药物宜现配现用。

2 输液中的护理

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仔细选择静脉进行穿刺时, 尽量选择直、有弹性、不易滑动、易固定的血管。如:手背、前臂、肘部等处。避免使用有病变的部位, 避免盲目进针。对较长时间输液者宜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血管, 一般从远心端开始, 根据输入溶液的特性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部位, 针头大小根据患者年龄及用药选择, 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穿刺。

2.2 准确掌握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门诊患者的病种比较复杂, 一般采用40~60滴/min, 心肺功能不全者, 年老体弱患者采用20~30滴/min, 出血、脱水、休克等急需短时间补充大量液体者, 可采用快速滴注80~100滴/min。穿刺后应交代患者有关注意事项, 药物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呼叫护士的方法等, 再次核对姓名、药物。同时, 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工作, 观察有无反应、漏水、针头脱出、阻塞、局部有无肿胀、疼痛,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输液过程顺利。

3 输液后的处理

3.1 输液后输液完毕, 及时拔针, 以防空气进入形成栓塞。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正常人出血时间为3 min, 凝血时间为3~5 min, 建议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时问以4 min为宜。因为老年人血管的特点, 在拔针后按压时间一般为5~6 min, 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 不影响下次找血管[2]。对行动不便的患者, 护士应主动为其按压, 直至注射部位不再出血。

3.2 健康知识宣教。

门诊输液室的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健康宣教内容要十分精练, 形式新颖,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必要做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 针对时令、个人或集体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采取简洁, 明快的答复, 指导患者在季节交替时饮食要清淡,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生活要有规律。通过系列健康知识的宣教, 给患者心理支持, 健康指导,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4 心理护理

4.1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对不同患者有针对性交谈, 紧紧围绕患者的病情治疗, 少用医学术语, 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增加患者克服病痛, 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老年患者及感情脆弱的患者要多使用安慰性语言, 对青年人、小孩要多使用鼓励性赞扬性语言。

4.2 沟通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的发展, 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还应深入学习各个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 才能应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取得患者的信任,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利于患者康复。

4.3 善于应用非语言沟通。

在注射时, 要用亲切和蔼的面容, 善意关注的眼神平视对方, 必要时的触摸 (对儿童、重患者) 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3];沟通时, 要注意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注意保持眼神的交流, 不要中途打断患者的说话以示尊重, 仔细聆听患者的诉说等并表示同情、关心、理解;接诊时, 应主动迎接患者, 给患者安排座位, 巡视患者时顺手为患者倒上一杯温开水, 摸摸发热患者的额头或在为患者静脉注射完毕帮患者放下衣袖等。在一些细微的动作中让患者感到温暖、亲情的关怀, 促进护患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张秋兰.门诊输液存在不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 (1) :8.

[2]郭建林, 叶虹, 姚莉君.输液室护士对老年患者静脉注射成功的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17 (3) :230.

门诊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篇8

这需要分析患者心理, 了解哪些是患者迫切需求的, 从而指导工作, 提升满意度, 提高门诊量, 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患者因民族、职业、素质、年龄的不同存在差异, 要使千差万别的人在就诊过程中都满意, 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这需要门诊医务人员重视心理护理, 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改进工作, 优化就诊流程、美化就诊环境、提升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水平、明确就诊标示, 为患者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1 门诊患者心理特征

1.1 焦虑、烦躁心理

疾病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身体的不适、担心疾病预后、对就医流程和环境的陌生、候诊排队的繁琐, 使患者焦虑, 情绪失控,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1.2 自我意识增强

疾病中的患者饱受病痛困扰, 心理变得脆弱, 自我意识增强, 需要安慰、呵护。医疗资源的匮乏, 使现阶段的医疗服务无法达到患者的期望, 使其产生被忽视的感觉, 如医务人员言行稍有不妥, 就会引起患者的反感。

1.3 期望值过高心理

患者都希望药到病除, 从而忽略了疾病的转归规律。慢性病患者, 长期反复的治疗让其怀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病痛的折磨使患者希望接受治疗的过程顺畅、无痛苦, 医务人员技术操作不熟、失误, 都会引起患者的不满。

1.4 不信任心理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担心治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同一种疾病寻找不同专家进行咨询;担心检查过度、用药过度, 担心被宰;担心医务人员不能为自己的难言之隐保守秘密。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相关措施

2.1 营造人文关怀的温馨就医环境

宽敞、洁净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舒适的候诊椅、醒目的标示、现代化的呼叫系统、候诊过程中提供的健康宣教资料、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的轮椅和平车, 这些人文关怀措施能缓解患者不安情绪。

2.2优化流程, 缩短就诊时间

就医流程的不断优化, 可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避免患者不必要的往返各科室, 缩短就诊时间, 使患者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治。

2.3 重视导诊工作, 提供优质护理

门诊工作人员代表医院形象, 首先要有整洁规范的仪表, 亲切的笑容, 言行大方得体,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讲究技巧, 巧妙使用暗示性语言, 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导诊不能局限在导医台和各诊室, 在人流量大的区域都需导诊人员引导患者。

2.4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医务人员素质包括医德和医疗技术两方面。要给医务人员灌输现代医学模式的观念,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心态, 倡导人文关怀, 提供主动服务, 对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 善待每位患者。在医疗技术上钻研业务,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善于观察病情变化, 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 讨论

3.1 温馨的就医环境可缓解患者焦虑、烦躁心理

患者生病后普遍都有焦虑、烦躁心理, 当面对医院宽敞、洁净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舒适的候诊环境, 以及导医护士不仅为患者送温水、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的轮椅和平车等热情周到的服务, 可有效地缓解患者不安情绪而安心候诊。

3.2 优质的护理和优化就诊流程得到患者的信任收到满意的效果

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了服务质量, 倡导人文关怀, 提供主动服务, 以优质的护理得到了患者信任。优化就诊流程使门诊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争取做到“短、频、快”, 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使患者满意。

总之,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让其在进入门诊进行医疗活动的第一站就能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人文关怀, 主动的服务。门诊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可谓“短、频、快”, 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 要培养与患者的感情, 赢得患者的好评, 需要医院从就医环境, 就诊流程, 医务人员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 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

摘要:探讨门诊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采取相关的措施, 优化流程, 缩短就诊时间, 提供优质护理。运用心理学方法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可安心候诊。对门诊患者加强心里护理并以优质的护理和优化就诊流程得到患者的信任, 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护理,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门诊的护理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进行门诊就诊的患者1087例,其中男587例,女500例,年龄为15~87岁,平均年龄为(43.2±12.4)岁。就诊原因为冠心病2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91例,高血压134例,其他76例,将本组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307例,对照组280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的构成、年龄、性别的比较中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护理风险以及其护理对策

(1)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护士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的学习教育,使护士能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及防范风险的自律性,在门诊中完善其医疗风险防范制度的落实,提高护士辨别医疗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2)增强护士责任意识的教育:建立并规范门诊的护理流程,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护理路径的合理化、科学化。组织门诊护士学习相关护理质量的控制指标,并运用该指标对其护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其护理工作水平以及质量。每月组织科内护士召开护理工作安全分析会,给予护士交流以及查找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及相关问题的平台,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护理教育内容:组织门诊护士进行相关护理制度以及门诊护理常规、门诊专科疾病指引、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医疗法律法规等的学习,科内建立护理缺陷收集本、特殊用药收集本、新仪器使用说明书收集本等以供护士查阅及学习,采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方式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事件及平时工作中护士的不规范行为对护士进行教育,并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护士进行网络教育以及个人自学,扩展其服务手段、水平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对于新护士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带教,进行情景模似演练指导和培训,并将新护士的考评成绩与其带教护士的业绩考核挂钩,以提高护士的责任感。(4)对护士强调其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对门诊患者意外事件的抢救过程及治疗用药等进行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当出现相关护理风险时,无论是否对患者或医院造成伤害都应该积极上报相关事件,以保证第一时间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补救。以降低风险的发生。

1.3 护理方法

对本组临床研究对象在门诊期间进行护理,对护理干预组行护理风险教育的护士进行护理,对在门诊输液患者进行输液前相关过敏史进行确认,以及对青霉素等可能造成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进行严格皮试,并对患者在输液过程出现的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关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抽血前应当详细询问患者是否进食、是否有血液性疾病,并对出现晕血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在对患者进行血压等相关体检时要注意使患者是否适合相关体检进行相关指标判定,并对不适应相关体检的患者使其休息一段时间进行体检。对于其他护理因素应当积极性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等体检以及输液和抽血等护理。并对护理中发生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临床研究对象的护理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表明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教育对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风险的影响

对本研究的两组患者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的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出现的护理风险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2.2 患者对两组不同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其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系,(P<0.05)。

3 讨论

门诊护士是患者最先接触的医务人员,故护士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将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对医院的美誉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门诊的人流量大、就医人员成分复杂等特点,故其对门诊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士对工作稍有失误,将会导致患者的严重不满[1]。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进一步加大,导致其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要求加大,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故需要提高门诊护士的业务与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降低护理风险。

3.1 护士能力上升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邢宏梅[2]对人性化护理在门诊中的运用研究发现,对门诊部就医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使患者感觉到医院对其是关心和家的温暖而不是简单的交易关心,从而改变人们对医院的认识,提高医院的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可,已达到患者配合治疗,缓解医患关系。练文毅[3]指出,在对门诊的护理中要注意对风险管理责任的追究,其采用护士长负责风险管理,将护士分为几个管理小组,并对小组内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及集体授课和开会等,从而将护理风险层层下放,使护理风险个体化。郑慧新[4]指出通过对护理风险的责任化,从而才能不断的发现相应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对其提出修改意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并对门诊护理的研究指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制度,并对出现的相关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吸取其中教训,使护士能对潜在问题如:输液问题、患者就诊问题、抽血问题等相关风险的认识。并能对潜在风险提供处理方案或意见。在本组临床护理研究中,护理干预组出现的护理风险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故我们认为对门诊护士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其业务和服务能力,从而降低医疗风险。

3.2 护理风险教育与患者就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高素珍[5]对门诊护理质量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门诊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故护理工作中应当注意保障护理安全。其首先要注意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保护,建立互信、和谐的护理关系,对于老年患者应当注意在护理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指导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病情告知,必要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其焦虑心理。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要主动、真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隐私进行保密,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为门诊构造一健康和谐的就诊治疗环境[6]。当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失误时,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得到患者的谅解,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对护理过程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护士提供安全方法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保障的有效手段。在本组临床研究中,实验者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说明通过对护士的教育可提高护士护理水平,从而增强护理满意度。

总之,通过对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风险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投诉以及发生护理纠纷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以及科学化,使患者得到更安全的就诊保障。

参考文献

[1]付玲利.门诊内科诊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7.

[2]邢宏梅.门诊内科患者500例的人性化服务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35.

[3]练文毅,冯曼莉,卓仪.儿童医院门诊内科处方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1):64-65.

[4]郑慧新,王亚兰.门诊内科分诊护士和患者的沟通技巧[J].激光杂志,2005,26(6):36.

[5]高素珍,王晓箴,练练,等.新时期军队医院门诊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8-9.

门诊输液患者的需求护理体会 篇10

门诊对于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关键性环节。门诊的患者总数高出住院患者近百倍, 由于静脉输液治疗手段直接且见效比较快, 从而成为临床应用比较多的基础护理操作。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操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以免发生各种不良输液反应, 引起护患纠纷。笔者采取以下措施, 效果满意, 既方便了患者,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准备3个记事本, 依次给予编号。1~20号是青霉素, 20~35号是先锋类药, 35~60号是其他药物。这样, 随时记录, 防止了错用和误用。

对于需要输液患者从药房取出药物, 交给输液护士, 由护士清点, 验收药物无误后, 根据患者所输药物分类告诉患者编号, 患者第2天来输液时只要告诉护士编号, 护士通过编号找到患者处置卡及药物, 查对无误并在处置单上方写上护士姓名及日期, 即给予输液。

2 护理方法

2.1 制定静脉输液服务质量标准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 用后做到严格处理毁形浸泡。 (2) 处置前, 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 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注意药物保存, 如避光等。 (3) 采用紫外线定时器, 分别对治疗室、处置室及病室消毒, 调节到每日早06:00~07:00时固定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 对紫外线灯定期进行检测。 (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做到“三查七对”, 避免差错发生, 保证门诊输液安全, 例如患者说输液编号是15号必须是静滴青霉素。护士必须查对清楚方可处置。 (5) 加药过程中, 注意药物是否完全溶解, 不要把药物的结晶、未溶颗粒以及药物安瓿胶塞碎屑带入输液瓶内。 (6) 严格执行医嘱, 工作中要求护士接到静脉输液医嘱后, 要对其正确进行判断, 对医嘱进行核对, 如有疑问, 及时与医生沟通[1]。 (7) 注意输液过程中的反应, 调节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后每30 min巡视患者1次, 注意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肿胀、疼痛;全身反应:发冷、心悸、皮疹、头晕、恶心) , 尤其对小儿及老人更应多加巡视。

2.2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

(1) 静脉输液前, 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 告知患者试敏的意义, 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过敏以后有何症状。 (2) 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 清楚用药目的, 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应事先告知患者, 增加与患者沟通, 避免产生护患纠纷。 (3) 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 决定输液滴数。对于甘露醇等药物输注应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 告知患者与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4) 输液过程中, 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如发现药物不滴或局部有肿胀、疼痛及其他异常情况, 应立即与护士沟通。 (5) 输液结束后, 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2 min~5 min, 以免发生局部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2.3 加强门诊输液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1) 注意护士自身形象, 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 减轻其静脉穿刺时的恐惧心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 (2) 说话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 避免不良暗示。如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时, 可告知患者如果感觉哪不舒服就及时说出来;而不要说如果感觉头晕、恶心就及时告知我们。因为这样可引起患者的不良暗示。 (3) 静脉输液时, 增加与患者的沟通, 通过多介绍、多巡视等手段, 及时发现患者情绪的变化, 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尽量安排患者早处置, 减少中间环节, 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4) 处置室采用玻璃隔断, 使患者在等候过程中可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加药的全过程, 增加了护患沟通, 避免了护患纠纷。

3 小结

门诊输液是医院的一个窗口, 反映了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给门诊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应该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 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 明确操作的各个环节, 主动接受患者的监督, 给予门诊输液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护理差错发生, 保证门诊输液安全、快捷、有效,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灵爱真.门诊护理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56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护理 篇11

【关键词】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9-01

抑郁症又被称之为心灵的感冒,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甚至成为了最为流行的精神文明病,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抑郁症与癌症放在一起,成为下个世纪最需要预防的疾病之一。抑郁症伴随的身体疾病,以至于自我毁灭的病例更是举不胜数。抑郁症是一种关联人身心和思想情感的疾病。不仅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对待感情、事物的具体看法。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暂时沮丧,假如没有及时治疗,病症会持续很长时间,给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很大的精神经济压力。因此,对射精内科门诊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神经内科门诊的护士应全面思考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具体方案,协助医师利用身体和心理诊断找出治疗的最佳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者81例。其中男32例,女49例,最大年龄是69岁,最小年龄是17岁。职业:公务员13例(16.05%)、教师22例(27.16%)、工人8例(9.87%)、农民9例(11.11%)、学生39例(48.14%),其他职业4例(4.93%)。患者受教育程度,详细结果,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神经内科门诊81例抑郁症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实施随访追踪心理及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前后分别利用自评抑郁量表进行评定、评价。诊断总分标准>40分,标準分>50分。其中81例患者共同使用自评焦虑抑郁量表>9分以及调查流行病学自评抑郁量表>20分,在治疗之前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症病因 遗传:抑郁症患病与家族病史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经过研究发现,抑郁症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其中染色体第11对产生异常。[1]环境:带给人压力或是失落情绪的生活有可能造成抑郁症,例如失去配偶、离婚、失业等。药物:对某些来说,长时间使用某些要去会出现抑郁症。性格:一些特质个性,例如过分自卑、过度依赖别人、悲观等,都容易患上抑郁症。

2.2 抑郁症状 抑郁症患者表现的主要症状:头痛、头晕患者35例;睡眠出现障碍患者12例,其中容易早醒患者4例、醒后困乏患者5例、入睡比较困难患者3例;疲劳乏力患者13例;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患者19例;没有食欲患者2例。

2.3 统计分析 女性在心理障碍、情绪、疲乏。自责等方面与男性存在着的明显的差异(P<0.01);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性格障碍存在差异(P<0.05);老年患者在自杀、障碍、疑病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

3 讨论

在情感障碍中抑郁症属于一种能够治愈的常见疾病,可是多年以来,我国抑郁症患者中仅有个别人在专业精神医院进行就医与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各类综合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等疾病,并且给与了不正确的治疗,进而造成了患者因为病情的蔓延,加重了病情,产生自杀的后果。抑郁症伴随的身体疾病,以至于自我毁灭的病例更是举不胜数。抑郁症是一种关联人身心和思想情感的疾病。不仅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对待感情、事物的具体看法。[2]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问题要明显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情感细腻,没有男性心理承受能力顽强,因此女性在抑郁症状因子上与男性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患者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认识疾病,能够在疾病中获得主动权进而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因此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患者比较焦虑等因子存在差异。老年人一般看待病情过于悲观,在心理上强烈表现出孤独感、自杀因子存在差异。

4 护理

4.1 早期预防和治疗 抑郁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疾病,要避免患上抑郁症,应尽量减少生活中的压力;对于长时间服用容易造成抑郁症的药物要观察期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培养自强、资信的个性;戒烟酒,不要滥用药物;适当的添加维生素避免因为其缺乏造成的抑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同时还要对抑郁症状了解,能够及时治疗。

4.2 心理治疗 精神治疗,促使自我具备成熟的性格;将精神分析作为基本原理,探析病人深层次心理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潜意识的动机与精神欲望,帮助病人对自己加强了解,进而改变应对困难的情感机制。认知治疗,纠正思维产生的错误;认知治疗重点针对患者产生的错误认知问题,通过转变病人对外界人和事物的看法及态度来改变患者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纠正思维过程中习惯性的错误,当抑郁症患者深刻认知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以比较现实的态度进行理解时,他们的病情就会开始好转。行为治疗,改善非适应性功能的行为与心理;行为治疗重点是对抑郁症患者行为外在和心理情况的观察,尽可能应用研究数据,根据一定的计划作出行为上的变更。心理支持治疗帮助抑郁症患者渡过危险时机;提供支持,善于运用抑郁症患者潜在的能力资源,与抑郁症患者共同应对困境,以更加有效的方法处理将要面对的挫折。

4.3 适量运动能够预防对抗抑郁症 一些抑郁症患者经过每星期3天慢跑之后,抑郁症情况比运动之前减轻很多。而美国洛杉矶一项20年之久的研究也表明,具有运动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得抑郁症。[3]但是,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利用运动都能减轻病情,医生给抑郁症患者的建议是吃药的同时保持适量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赵卓玫.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20).

[2] 曹红,雷征霖,洪晓军.神经科门诊抑郁症伴躯体症状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

门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 篇12

1 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

1.1 机体功能衰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 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良, 新陈代谢发生紊乱,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降低[2], 抗病能力减退, 因而有更多患慢性疾病的机会。如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近期记忆减退, 牙齿松动、咀嚼困难所致消化功能下降、胃肠道蠕动减弱, 因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等。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 心理功能也逐渐衰很。

1.2 心理特征

(1)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性格、与人交往改变, 智力、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为悲观、苦恼、诉苦、自我为中心、躯体不适、易怒、依赖性强、判断力差、多疑、过于敏感、情绪古怪等一系列的问题。 (2) 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干部从岗位离退休后, 除因患病本身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外, 还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产生的一些附加的负性情绪, 而患者又会加重这些不良的负性情绪。

2 老年患者的就诊心态与护理需求

2.1 求治愿望迫切心理

多数突然发病、初诊的老年患者, 他们平时身体比较健康, 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不了[3], 普遍存在着“早就诊, 早治疗”的迫切心理, 急切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他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诊治。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 祈求得到照顾的心理, 而且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 此时护士应热情接诊, 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 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 使之获得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归的信息。

2.2 紧张恐惧心理

多次复诊、诊断仍未明确的患者, 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 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安或来回走动, 不断询问与自己疾病相类似的患者, 急于想知道诊断治疗过程、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等情况。各种化验或仪器检查使他们加重了紧张感。此种患者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护士应主动迎接和引导, 耐心解释, 协助出诊医生使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 满足患者的基本的需求, 给予心理安慰, 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营造温馨和谐的就诊环境。

2.3 焦虑抑郁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所患病种较多, 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老年术后患者康复期因不适应手术所致的系列问题,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因疾病所致疼痛者也较多, 因此加重了他们的负性情绪, 使他们顾虑重重, 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怕给别人增加负担等, 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显著, 更易使他们产生悲观情绪, 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3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门诊是患者接触医疗的第一线, 门诊护士应保持仪表端庄、语言和蔼、热情接诊、亲切自然。视患者如亲人, 给予患者温馨的照顾, 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及家属, 尊重患者、引导患者、服务患者, 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等心理, 取得老年患者的信赖与合作。

3.2 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4]

老年患者非常重视情感交流, 护士在施治的过程中应讲究语言技巧, 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进行诚挚的交谈, 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3.3 各种操作要准确、娴熟

门诊护士应具有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 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 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执行各种操作制度、准确到位, 使患者消除恐惧和疑虑, 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诊治效果。

3.4 导诊、分诊安排要灵活

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瞬息万变, 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中60岁以上占90%以上。门诊护士应做到视患者千差万别的情况而区别分诊, 对于急诊患者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灵活安排, 同时要做好其他患者的工作, 以求得理解和支持。要尽量缩短患者就诊的等候时间。门诊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应急能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快、稳、准、灵活、果断的工作作风, 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和搬运患者, 同时根据情况联系医院相关科室的人员做好接诊、抢救、检查或手术的准备工作, 达到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

3.5 做好健康宣教与咨询

门诊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知识、通俗易懂的言语,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规范安全用药以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从而使患者与家属解除心理上的压力。通过宣教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心理防御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他们获取相关疾病的知识, 预防复发,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进一步了解健康知识, 把握健康理念, 形成健康行为, 保持和促进健康状态。

老年心理护理是促进健康的必要环节。门诊护士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及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 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贯穿于门诊工作中, 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晓泼, 吴平, 李莉.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2 (26) :12.

[2]沈灏.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6, 5 (12) 增刊.

[3]马宁侠.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7.

上一篇: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下一篇:肺心病并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