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文化(精选9篇)
患者安全文化 篇1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近年来,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护理安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护理工作的繁琐性、重复性、连续性、多环节、多内容、多人员等特点使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安全问题, 因此, 护理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养成安全习惯, 建立起护理安全文化氛围, 是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鞍山市铁西医院的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谈几点体会。
1 首先明确护理安全及安全文化的概念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 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及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
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2]。
医院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 以及医院内所有员工对待医疗安全的共同态度、信仰、价值取向[3]。
2 建立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首先要统一思想, 建立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护理部利用安全培训班、晨会、每周四安全活动日等深入病房, 参加医护人员的安全交流活动, 让全体护理人员懂得安全是一切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 它在效率与效益之上, 为了安全, 必要的牺牲和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安全无小事、护理无小事,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既神圣又脆弱的生命。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便于指令性任务的执行, 高度的统一行动,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安全意识。
3 提供安全信息交流平台, 保证信息的快捷、有效
信息贵在交流。以往的观念是“家丑不可外扬”, 出了错隐瞒不报, 重复的错误、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 护理部像救火队, 哪里有事到哪里, 被动的滞后管理, 亡羊补牢却为时晚矣。目前鞍山市铁西医院利用院内“OA”网, 建立了护理管理模块, 实现了护理部与所有护理单元的网上联络, 可以快速通报护理安全隐患、差错、护理不良事件等信息, 只对事不对人的通报方法使护理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对上报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建议的科室和个人定期给与一定的安全奖励。
4 实施人性化的处理程序
护理工作的复杂、多样、重复等特点使护理人员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护士是愿意出现差错的, 以往严厉的处罚个人的处理方法使护士在出现差错时隐瞒错误, 有时会导致不可挽回的伤害, 而且也不利于教育其他护士。人性化的处理程序强调的是着眼于工作流程和管理系统而非差错个人, 首先分析是否是管理上的原因, 然后才是个人归因, 例如鞍山市铁西医院使用的250m L生理盐水和甲硝唑的外包装非常相似, 护士由于未进行认真查对, 想当然把甲硝唑当成生理盐水给患者输入, 事件发生后, 大家都认为就是护士责任心不强, 护理部在处理此事时, 一方面帮助当事人认清错误的性质, 一方面联系药局要求生产厂家更换外包装、一方面要求全院对所有领取的甲硝唑外包装做醒目标记, 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学会在错误中改进, 让错误变得有价值, 是让护理人员主动查找隐患、正确对待错误的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 该举措减轻了她们的心理负担, 使大家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
5 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连续性强, 环环相扣, 护理人员之间的监督、协助、互补能有效发现、堵截安全漏洞;提倡医护药检一体化, 医护人员间的默契配合和高度信任, 临床药师的及时指导, 电脑医嘱的PASS系统等均多方位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也更加促进了护理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医院护理部 (114011)
6 患者安全满意度调查
患者对安全的参与更直接有效地满足患者对安全的需求, 我们每月进行床边护理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电话回访, 其中包含了征求患者对治疗、检查、用药、护理措施等心存疑问的方面, 了解患者的需求, 让患者参与患者的安全, 加强医护患的沟通, 明确告知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 在沟通中达成安全共识, 使患者放心、家属满意, 减少了医患纠纷, 2005至2009年近4年间未发生过护患纠纷。
总之, 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一时之力, 它需要护理团队的长期努力, 尤其是护理管理者的领导和前瞻意识, 鞍山市铁西医院自2002年起, 护理部有系统、有目的地探索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如今已取得初步成效, 护理纠纷、护理投诉从2002年的14起, 逐年下降, 近4年未发生一起护患纠纷;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护理安全隐患, 相反, 据统计, 上报的各种安全隐患从2002年的34件已上升至2009年的70多件。这一方面说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 宽松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大家积极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治疗复杂性的增加, 许多以前不被人们认为是安全隐患的事件已被人们重新认识, 提到了生命安全的高度上来;而且护士在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协调作用, 对各种不安全隐患有着更深的感悟, 更便于发现问题。上升的安全隐患数字提示我们安全工作是不能有丝毫松懈的,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 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线人员, 我们的一言一行均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促使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 全方位、多角度完善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B) :73-74.
[2]曹琦.安全文化系统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2-15.
[3]谭琳玲, 李亚洁, 李洪亮, 等.构建医院安全文化保障病人安全[J].护理研究, 2006, 20 (4) :856-859.
患者安全文化 篇2
一、 严格执行患者知情同意及签字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 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医师在患者进行有创检查、特殊治疗之前严格执行了查对制度及谈话制度,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师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做到了有效沟通,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执行了手卫生规范,落实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较规范,手术后的医疗废物处置均能按照医院感染要求正确分类处理。
三、完善了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严格 “危急值”报告项目的质量控制,未发现在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过程中严重违反规定现象。“危急值”报告项目范围、针对科室服务范围符合要求 。
四、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试发生错误。
五、安全用药,同时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无压疮的发生。
六、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能积极主动上报。
七、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
八、检查中存在问题
2、医师对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时家属不能固定人员,给知情同意签字带来不便。
1、医务人员无培训计划和内容,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相关制度不熟悉。
2、手术前未核对患者的科别和床号、手术方式、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3、由于我院条件有限,科室无洗手池,手卫生依从性较差。
4、口头医嘱的执行能力不足。
5、极个别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一天未做手术标识,而是在手术当日才做手术标识,同时部分患者不知道标识的重要性而不小心擦拭模糊。
九、整改措施
1、加大手卫生培训力度,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监督实施。
2、加强我院的手术标识,同时告知患者标识的重要性,在患者不小心擦拭后要及时补上,以防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沟通工作,便于医师被授权人的沟通签字。
4、加强口头医嘱的执行能力的培训。
5、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科
营造患者安全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篇3
1 建立学习型组织,借鉴且创新
对患者安全系统、全面的理解是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的起点。2008年,在主管护理院长的倡导下,医院成立了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患者安全研讨小组”,从“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PS)概念理解入手,从翻译各类PS相关英文资料开始,建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议题”的PS学习型组织。院、处两级领导全程参与、指导,全程网络关注活动进展情况。
PS研讨小组团队目标定位在“培养一批人才,开设一门课程,举办一个继续教育讲座,申请一个课题,写一篇文章,编写一本书”,简称“六个一”计划。
在研讨活动安排上,前期通过录像、案例教育,让组员明白患者安全并对之感兴趣,然后推荐PS相关英文文献,采用每月1次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组员结合临床谈安全,提建议,并总结汇报护理部;中期由小组根据临床热点和需要自行确定主题,主动查阅文献,共享、讨论、总结、汇报。适当的授权使学习型组织更具学习动力和活力,能主动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实践和推广。
在PS推广上,学习型组织采取逐步渗透扩散的方式运行。PS研讨小组成员由最初以护士为主的11人逐渐吸纳医生、医技人员、行政后勤、学生及患者和家属等社会人群,目前已达90余人,累计开展活动80余次。其后,医院陆续创建了五心、5S、管理、IT及研究生研讨小组,并细分为翻译、临床、培训3个亚专业,均以PS为基础,研讨方向各有侧重,逐步形成PS学习、实践及研究机制。
PS行动从引导本科学生自学开始,逐渐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群体扩散,到基本涵盖医院教学全阶段;从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护理岗位开始,逐步实现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护技管全岗位覆盖;从动员患者参与入手,逐渐实现患者及家属亲友的健康教育全普及,再到社区普及,市外普及。
2 推进教学培训,传播并扩散
将重医大附一院PS教育培训与师资力量培训相结合是PS研讨小组的活动目标之一。在翻译和学习WHO《医学院校学生患者安全课程指南》及前期医院新进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实践基础上,小组成员自主编写了《患者安全》选修课教学大纲,成功申报重庆医科大学《患者安全》选修课,依托学校教学平台,将PS课程引入医学院校,将“患者安全至上”的理念带入重医校园。集体备课由医生、护士、药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网络教学等,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特色。自课程开始3年来,已完成660余人次的教学工作,涉及重庆医科大学4个年级、10余个专业和方向。
在临床培训方面,以规范从业安全行为为目的、狠抓新进人员患者安全意识,将PS融入三基培训、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培训等多层次培训中。每年夏天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新进人员系统化PS培训已成为PS继续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之一。医院依托继续教育平台,通过申请国家级、省市级PS继教项目,将国际和国内PS项目进行推广,并利用远程教学模式,将课堂实时连线到重医大附一院医联体内部各医院和各指导医院,对区县医院开展PS培训,强化区域医务人员PS理念,做到“抓早、抓小、抓关键”。目前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继教项目15期,现场培训学员4800余人,涉及渝、川、贵、鄂、陕、云等省份,通过远程教学模式惠及3200余名医务人员。
该教育培训方式符合Poe[3]安全文化调适应该始于专业入门阶段,并继续通过员工培训发展的观点。2014年3月,创办国内首个推广PS的信息平台——“患者安全”微信号,并坚持每周一期向国内同行以中文传播国际最新的PS资讯。
3 重视安全研究,以科研促临床
将PS建立在科学与循证实践基础上是PS研讨小组的共识。医院设立专项基金,从医院层面鼓励PS相关研究,目前研究涉及安全文化调研、安全教育培训、临床安全实践、安全工具汉化、信效度检验与应用、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信息化建设等。其中,运用安全文化测评工具进行安全文化调研是第一步,了解组织及员工对患者安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助于认清症结所在,强化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氛围。目前,医院获得以研究国内PS为目的的各级各类课题18项,发表论文21篇。
在中国医院协会的牵头下,以骨干医院身份参与制定“2014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并对目标内涵实施解读。2014年9月,在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的支持下,响应中国医院协会倡议,作为牵头成员单位之一在重庆发起组建“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并于2015年12月作为PS核心专家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召开了以“患者安全、共同责任”为主题的第一次中国患者安全大会。这些实践有助于利用事实和数据有效促进PS。
4 鼓励患者参与,以互动促和谐
将医疗行为主体之一的患者视为落实PS的关键人群之一。医院鼓励患者参与PS,提供医患互动平台,接受患者监督并倾听其安全建议。通过患者工休会、问题反馈日、医患沙龙、患者俱乐部、出入院宣教、出院后随访等平台实施患者安全专项教育,既确保患者遵依、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又获取从患方反馈的第一手安全信息。目前,已开展50余次专项活动以促进患者参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达4300余人次;通过网络媒体以科室为单位组建“医患微信平台”及“医患QQ群”,实现24h全天候医患互动;23个临床科室有各自的医患平台,在线人数达3400余人。医院已经出现多例患者主动参与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实例,提示鼓励患者参与、以互动促协作的方式有利于PS,且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5 强化系统保证,全程落实PS
不断完善系统、强化从错误中学习、重视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持续关注PS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中国PS体系构建是全程落实PS的关键。
5.1 以评审评价为契机,全面推进PS
继2005年引入5S管理、2009年引入RCA、2010年开展QCC活动后,2012年医院利用新一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为契机,引入PDCA,掀起全院质量管理工具的学习与实践浪潮,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管理的局面。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1)》标准中患者安全章节,参考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中患者安全涉及标准,即国际患者安全目标(IPSG)标准和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QPS)标准,在全院铺开PS教育和临床实践,注重“从错误中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从系统上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5.2 依托信息化,促进PS监控网络化
在信息化建设上,推行电子患者身份标识和移动护理保障执行零差错,建设数字化手术室监督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及流程,通过电子病历及质控系统提升医疗安全。如通过闭环医嘱和移动终端实现监督医嘱执行信息化管理药品的储存、使用和效果跟踪、实施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等。目前医院信息化对患者诊疗流程的管理,逐步实现在信息系统下的“医护一体化无缝式对接和互助式监管”,努力将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降到最低。
5.3 以PS为核心,完善质量与安全体系
明确“患者安全+员工安全=医院安全”的理念,将医院安全与患者安全并轨。从“管理角度”[4]分析问题,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中,院级层面依托各职能部门并组建院级专家组(由临床、医技和职能部门专家组成)对全院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结果并整改;科级层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由多个分小组构成,对科室质量与安全关键环节进行管理、督查和问题整改。提炼“五心”护理文化,将患者安全摆在首位,鼓励并奖励不安全事件识别者及不良事件上报者,被动检查与主动完善相结合,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闭环中相互督促、交流,共同推进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文化氛围。
6 思考
医院以病人为中心、领导重视、医患参与、和谐监督、持续改进的多元素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符合2013年WHO在《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中采用的美国国家病人安全基金会2001年国家终末期肾病患者安全倡议Ⅱ期报告中“患者安全文化”的5个属性:所有卫生保健工作者(包括一线人员、医师和医院管理者)对自身安全、同事安全、患者及来访者安全负责的文化;安全优先于财务及运营目标的文化;鼓励和奖励识别、交流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文化;组织从事故中学习的文化;提供恰当的资源、结构和责任,以维持有效的安全系统的文化[5]。营造安全文化被认为是有效促进患者安全的措施之一,员工的安全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安全现状。研究发现,围术期经常共享信息的手术团队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比较少信息共享的手术团队低1倍[6]。这些都是安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及患者安全结果关联研究,确定安全文化水平、员工态度与患者安全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持续推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和谐当前医患关系。同时,协助政府、各级医院协会及相关部门制定可行的患者安全措施或协助立法,有效促进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Singer SJ,Gaba DM,Geppert JJ,et al.The culture of safety:results from an organization-wide survey in 15 California hospitals[J].Qual Saf Health Care,2003,12(2):112-118.
[2]沈贻萍,胡晓昀,王燕,等.二、三级医院护理安全文化现状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A):30-32,40.
[3]Poe S.Patient safety:planting the seed[J].J Nurs Care,2005(20):198-202.
[4]James R.Human error:models and management[J].BMJ,2000(320):768-770.
[5]Forum an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Networks,National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Renal Physicians Association.National ESRD patient safety initiative:phase II report[R].Chicago:National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2001.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4
一、确认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目标要求
1.对就诊患者实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2.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4.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
(二)实施要点
1.在同一个医疗机构使用唯一号进行管理:如病历号或就诊的卡号。
2.鼓励使用至少两个标识符(例如姓名和出生日期),以便在入院、转科以及在实施治疗前核实患者的身份。两个标示符都不得是患者的病房号或者床号。指定有对暂时无识别标记的患者进行识别;有区分同名患者的标准方案。关注昏迷或神志不清患者的非语言识别方式。
3.强调医务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在进行治疗前查验患者身份,使正确的患者与正确的诊疗护理活动匹配(如穿刺、化验结果、标本等)。
4.鼓励患者参与程序的所有阶段,如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核对需要输注的血液标本或者对抽取的血样标本外贴识别标签。鼓励患者参与,要使患者了解有关患者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要求患者或家属核实身份资料是否准确;要求患者在接受任何药物前及在任何诊断或治疗干预前确认自己的身份;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或代理人积极参与身份识别,表达对安全和潜在错误的关心,以及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5.在出具化验报告、输血科(或血库)发放血制品等环节要同样严格执行科室内部查对制度,在化验结果或其他测试结果与患者病史不符时质疑的明确方案。
6.对电脑输入结果进行反复检查和审查,以防止输入错误。
7.把查证/验证患者身份程序的培训纳入医务人员的到岗培训与持续专业发展中。
8.以积极的方式教育患者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尊重隐私顾虑。
9.尽可能地完善信息系统 ,以系统识别来完善查对及身份辨识工作:如医嘱电子化、输液输血时使用PDA等。
10.主管职能部门对掺兑制度、身份识别等的执行情况要有监督。
二、确认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目标要求
1.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必须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2.只有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才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而且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3.接受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受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二)实施要点
1.将信息交流限制在提供患者安全治疗的必需信息的范围内,并且医院要考虑权重,做好明确规定。
2.尽可能留出足够的时间沟通重要信息,让工作人员在不被打断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交接过程中应包括重复所说的话及回读步骤),如接收“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收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3.贯彻标准化的交接沟通方法,如紧急抢救急危重症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复背述,在执行时有双重检查的要求(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4.把有效交接沟通的培训纳入医务人员的教育课程和持续专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沟通文化。
5.作为患者安全策略,提供患者与家属参与的机会,使患者有机会知道自己的医疗记录,让其有机会向他们的主管医生、护士提出任何医疗问题。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杜绝做错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的发生
(一)目标要求
1.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2.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3.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二)实施要点
1.在术前阶段为拟接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步骤、部位提供核查,如果适用的话,还包括任何植入物或假体的种类型号等。
2.要求实施手术的医师与患者共同确认手术部位,并进行手术部位注记(画记)。
(1)手术切口处,以油性标示笔注记符号(通常以圈或箭号)。
(2)未完成手术部位标注时,不得执行手术。3.依照“手术病人确认单”,于门诊(急诊、病房)、等候室、手术室、手术台等逐一进行核对,并做好记录。
4.手术Time-out:即在即将开始手术(及相关麻醉)之前要求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Time-out”。主要正确的识别患者并核查手术台上拟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名称、手术方式及麻醉分级。执行“Time-out”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即使只有一个人进行操作,均要有一短时间的暂停来确认病人、手术和部位是否正确。
(2)病人执行两处以上手术时,于每次下刀前均要执行“Time-out”.5.做好宣教,鼓励患者与家属参与。
(1)使患者参与术前确认过程的所有程序,以便于手术人员再次确认他们对所计划手术的理解。
(2)尽可能让患者参与手术比如标记过程。
(3)在知情同意过程中讨论这些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时确认这些决定。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要求
1.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二)实施要点
1.在患者医疗护理场所提供方便可及的快速手消毒剂。
2.所有水龙头都可以获得安全连续的供水,并有进行手部清洁的必需设施。
3.教育医务工作者如何正确清洁手部的技术及相关知识。
(1)洗手与手部清洁的时机:○1与病患直接接触前、后;脱下手套之后;○2对病人做侵入性治疗前(不论是否戴手套);○3接触体液、分泌物、黏膜、受损皮肤、伤口敷料之后;○4 从可能污染的部位移到干净的部位;○5接触紧邻病人的环境后(包含医疗设备)。
(2)当双手有明显脏污、受到蛋白质类物质污染,或沾到血液或体液时,或是暴露在可能产生芽胞微生物条件下,需使用肥皂和水洗手。
(3)当双手没有明显脏物,应使用干洗手液当做常规的手部消毒,替代方式是使用肥皂及清水来洗手。
(4)处理药品或准备食物前,需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消毒。
(5)使用快速消毒液后,不需要使用抗菌皂洗手。
4.在工作场所张贴或陈列手部卫生的提示标语。
5.职能部门做好观察监测,定期对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并作出改进。
五、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目标要求
1.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的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2.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二)实施要点
1.医疗机构通过政策、程序、最佳作法来规范院内药物的采购、储存、开处方、配置、发放、给药及药物监控等环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医院制定缩写、单位计量统一表示方式,医师处方必须书写工整及正确,避免混淆。
3.加强高危药物管理。
(1)如将氯化钾视为一种受控药品,包括对限制医嘱的要求以及对储存和记录的要求。在安全操作方面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针对这些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组织风险评估。
(2)制作高危药物标签发放至各病区、公布于院内网、粘贴于门、急诊及住院药房,并有统一的高危药品储存标识。
(3)如果可能,将高浓电解质溶液等高危药品从所有病区中取消,并且这些溶液只能存放在专门的药剂制备区或是在上锁区域内。如果类似ICU等病区有必要储存,高危药物与其他常备药品区分开存放,并贴有院内规定的高危标识。
(4)化疗药品独立储存并统一存放于医院药房,调配抗癌药剂时,应由药师或由受过培训的合格人员(护士)实行调剂工作,建议在静脉配置中心或专门的区域完成。
(5)定期利用院内网公布高危药品的种类及相关不良事件,提供病人用药警示。4.高警性(危险)用药管理措施。
(1)His系统提供超剂量用药的境界提醒及提供药物外观查询机说明。
(2)化疗药物可以使用专门的医嘱系统模块,加强监控。
(3)制作药品外观、药名或发音类似之药品对照表;制作同药名不同剂型、剂量之药品对照表。
(4)高警讯药品与一般药品区隔存放,并视实际情况于必要时上锁。
(5)将冷藏的高警讯药品列表,贴在冰箱上以便查阅。5.药师每月定期至病区查核病区储备药品。
6.医师的医嘱中要包括这些溶液的输液速,建议使用输液泵等控制用药速度。
7.医院药事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药物品相是否合适,去掉不必要的,减少因药品复杂度造成用药错误不良事件。
8.患者出院带药或门诊用药给患者提供药物清单及注意事项说明。
9.鼓励患者参与药物治疗过程,鼓励患者主动询问使用的药物以及使用这些药物的原因。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目标要求
1.“危急值”是表示危及生命的检查(验)结果,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2.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二)实施要点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医院所提供服务能力和对象,针对报告途径、重点对象、报告项目等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最佳设置“临床检验医师”)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3.“危急值”报告包括所有危急值的患者,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避免忽略门诊患者。
4.“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5.对属于“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职能部门对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监管,包括报告的流程,项目内容及记录的完整性问题。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目标要求
1.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二)实施要点
1.高危险病人持续评估 制定跌倒评估表,针对患者跌倒现象评分。
2.评估时机 入院时、转科、手术后当班、第一次下床前、高危险因子有变化时,根据危险评分实施再评估。
(1)一般因素:年龄大于65岁、手术后第一次下床、疼痛、下床后如厕频繁、药物(如麻醉性镇静药、镇静剂、轻泻药等)、失眠、睡眠型态不稳定、听力障碍、视觉障碍。
(2)特殊因素:脑部损伤或脑卒中、脊髓损伤、关节炎、眩晕、恶性贫血、拒绝或不易执行物理约束、不遵从或忘记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3)高危跌倒患者使用警示牌。
(4)营造安全环境,给予个别性预防跌倒的保护措施:○1床头呼叫系统定期检修;○2浴厕、走廊设置扶手,斜坡设止防滑措施;○3病床床栏随时拉上;○4地面随时保持干燥,责任到人;○5无相关影响物品在走道,如要求工作车靠墙摆放。
(5)提供患者及家属相关的宣教:运动、营养、活动安全、跌倒警讯。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一)目标要求
1.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2.实施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措施。
(二)实施要点
1.医院建立压疮的管理制度及护理规范。2.压疮风险评估的要求:新入科病人、住院病人每天、病情变化时(影响压疮风险评分)。3.高危压疮患者的管理要点:○1落实预防措施,措施每班评估;○2网络上报;○3做好病人宣教,病人配合;○4转归要记录。
4.压疮患者的管理要点:○1网络上报;○2落实压疮诊疗措施,监控压疮进展情况,每班评估;○3院内压疮科内讨论整改措施;○4转归要记录。
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目标要求
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
2.有激励措施,鼓励不良事件呈报。
3.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
(二)实施要点
1.要倡导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有鼓励医务人员报告的机制。
2.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不良事件处理环境,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
3.医院能够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上、从运行机制上、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并对上报的不良事件有总结分析反馈。对于严重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4.定期向员工反馈上报的不良事件处置、分析情况,肯定员工的上报工作。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一)目标要求
1.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二)实施要点
1.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患者及家属作为医疗团队的医院,鼓励其参与维护自身安全。
2.医务人员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表达所关心的病情照顾与安全的问题。
3.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4.鼓励患者主动提供医疗安全相关信息,不隐瞒。
患者安全文化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4-5月,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工作时间≥3个月的医师、护士、药剂师 (士) 、检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问卷来源于美国医疗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编制的《医院病人安全文化调查量表》 (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 , 在台湾余锦美翻译成中文版的基础上, 按国内的文字表达习惯进行修改形成调查问卷, 量表包括12个维度42个条目, 另外加上调查者基本资料。本量表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sα值≥0.6, 专家内容效度CVI检测, 各条目都≥0.71。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集中派发、规定时间内填写、集中收回的方式。调查员对回收的问卷及时进行复核, 剔除无效问卷, 采用双人录入核查, 保证资料录入的准确性。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640份, 回收有效问卷615份, 有效回收率为96.1%。研究对象中男性120人 (19.5%) , 女性495人 (80.5%) ;职业:行政人员11人 (1.8%) , 医生132人 (21.5%) , 护士385人 (62.7%) , 检验技术人员33人 (5.4%) , 药剂人员53人 (8.6%) ;年龄:18岁~组343人 (55.8%) , 30岁~组204人 (33.2%) , 40岁~组58人 (9.4%) , 50岁~组10人 (1.6%) ;工作科室:行政部门9人 (1.5%) , 内科系209人 (34.2%) , 外科系243人 (39.8%) , 急诊科68人 (11.1%) , 重症监护室15人 (2.5%) , 检验科11人 (1.8%) , 药剂科57人 (9.2%) 。
2.2 不同工作科室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和态度比较
对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显示,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外科系, 为 (3.55±0.38) 分, 最低的是检验科, 为 (3.41±0.22) 分。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在组织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信息的反馈、充足的人力、管理者支持、跨科团队合作这些维度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不同专业分组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和态度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专业分组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安全文化得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不同专业分组的医务人员在充足的人力、医院管理者支持、跨科团队合作维度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2.4 不同工作科室医务人员事件报告频率的比较
不同工作科室医务人员事件报告频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其中以外科系医务人员事件报告频率最高, ICU医务人员事件报告频率最低, 结果见表3。
注:*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通过Fisher确切概率计算P值, 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医院安全文化的情况会影响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3], 若能将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调查的结果与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评价体系相结合, 则可以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医院工作人员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和理解的基本认知, 为其在推动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方法和策略, 实现患者安全目标。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评价结果有助于评价改善患者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并根据评价, 提出适当干预建议[4]。
3.1 不同工作科室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度
不同工作科室的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同, 这与Singer等[5]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 不同工作科室对患者安全文化总分的影响在多因素回归中仍然有意义, 提示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外科、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认知度最高, 急诊工作人员的认知度最低。这一结果与台湾余锦美[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外科部门是风险较高的科室, 近几年来, 医院加强了对患者手术风险的控制, 例如实行《手术风险核对单》、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开始前“Time out”制度等, 提升了外科工作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度。近年来加强了对用药安全的监管和控制, 医院采取了给药安全的措施, 例如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 制定“给药标准流程”等, 提高了药剂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度。
3.2 不同专业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患者安全文化感受
本研究显示不同专业人员在充足的人力、医院管理者支持、跨科团队合作维度方面有不同的感受。在充足的人力上, 检验技术人员比行政人员、医师、护士、药剂人员得分高, 这与台湾余锦美[6]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的原因是近年来国内加强了医院检验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流程管理, 检验科室的质量程序管理已引起医院的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方法, 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 医保的覆盖率不断上升, 住院患者不断增加, 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工作量和工作要求明显提高, 但人力配置未能满足工作需要, 提示医院管理者需关注检验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投入以保证患者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跨科团队合作上, 护士的得分最低, 说明护士在工作中对与其它部门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提示护理管理者需加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整体性概念, 指导护士与其它科室工作上的沟通合作方法, 以提高患者安全。
3.3 事件报告频率与患者安全文化的关系
事件报告频率的不同与单位主管重视、单位团队合作、医院管理者支持、跨科团队合作、传达与交班、患者安全的认知有关, 其中以事件报告频率3件以上者得分最高, 提示单位主管重视和医院管理者支持, 会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 从而在单位团队合作、跨科团队合作方面会有更加融洽, 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并提高对患者安全的认知情况, 促进对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因此, 医院应该从系统上进行改革, 从管理理念上重视和关注患者安全, 在医院的工作流程、环境、有效的沟通等方面考虑是否存在危害患者安全的因素, 改变医院的安全理念, 促进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氛围的建设。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现况, 探讨医院工作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方法:采用问卷对广州某三甲医院615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医务人员事件报告频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不同个人特征及工作性质的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结果和事件报告频率不同, 外科系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度和事件报告频率均较高。
关键词:医疗机构,患者安全,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Kohn LT, Corrigan JM, Donaldson MS.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2]Leape LL, Woods DD, Hatlie MJ, et al.Promoting patient safety by preventing medical error[J].JAMA, 1998, 280:1444-1447.
[3]Reason JT, Carthey J, de Leval MR.Diagnosing“Vulnerable system syndrome”: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to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Qual Health Care, 2001, 10:21-25.
[4]Sexton JB, Helmreich RL, Neilands TB, et al.The Safety attitudes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benchmarking data, and emerging research[J].BMC Health Serv Res, 2006 (6) :44.
[5]盛竹玲, 侯宏彬, 张慧如, 等.病人和医务人员对于病患安全认知之差异分析——以某医学中心为例[J].医务管理期刊, 2006, 7 (3) :244-262.
患者安全文化 篇6
针对患者安全工作的保障,主要在于解决下述几个关键问题:从错误中学习、针对系统的改进、建设患者安全文化[1]。仅仅依靠医疗技术进步来增进患者安全远远不够,医院内全体员工对待患者安全工作的普遍态度,所有从业者的共同信仰、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患者安全文化的精髓[2]。
1 国内患者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比当今医学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患者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进步,但国内患者安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1.1 患者安全教育缺失
既往的医学教育中缺乏患者安全教育的内容,关于患者安全的认识多数在于从医者、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自发地摸索与应用,往往是不自觉地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鲜见于上升到完整理论水平及观念;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显然失于片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广、普及、警示及教育意识,管理者对系统的改进缺乏积极性和敏感性[3]。
1.2 医疗整体化概念缺乏
医疗从业者多数混淆患者安全与医疗安全的概念,缺乏医疗整体化概念,仅仅注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运作特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将疾病部位和患者总体割裂,缺乏诊疗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的交流与配合,缺少患者重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医疗、护理、检验、放射、后勤、物流、设备、水电、安全、财务、管理等所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无法将患者就诊全过程做到整体连贯,导致隐患处处,且反复出现、难以纠正[4]。
1.3 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被忽视
现代医院的体量增大,危重疑难患者的救治日益增多,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医院,医疗压力巨大。在近10年的医院扩张大潮中,多数医院的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化诊疗设施应有尽有,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进步加快,高素质人才积累增多,现代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开始应用于医院与科室及部门管理,如戴明环、PDCA、根因分析、项目管理、品管圈等;但医院的软实力,医院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医院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核心——患者安全文化,多数医院仍认识不足,推进无力,造成医院文化建设落伍,缺乏发展后劲,持续磁吸效应乏力,缺乏现代人文医院发展所必备的“精、气、神”[5]。
1.4 非惩罚性文化推行缓慢
优秀的患者安全文化,其特征必须包括:主动上报机制、非惩罚性处理过程、良好的沟通环节、注重持续改进与提高。处理个人无法提高患者安全;如果仅仅针对个案处理,而不去深究个案背后隐藏的系统性缺陷,其后相关安全事件依然会不定时发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6]。目前国内医疗不良上报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上报系统多数不能较好满足科学管理需求,从业者对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方法、途径不明确,管理者对随后的跟踪与改进措施不积极,反应迟钝,事件上报的开始往往就是结束,流于形式;其事实是很多有利于系统改进的不良事件没有得以上报,触目惊心的漏报事件比比皆是。(2)由于多年形成的惩罚性文化思维,从业者及管理者忽略现代医学中的固有风险,将发生的安全事件与个人的疏忽大意挂钩并对照处置,实施惩罚依然是管理者最爱使用的手段,更加导致从业者隐瞒不报、推诿过失,管理者则忙于救火,而危险因素持续存在。(3)涉事部门及团队自身难以形成公开、透明、坦然的讨论分析机制,将上报不良事件与对个人的惩罚和打击报复挂等号,各种评优先进与不良事件联系,与个人利益攸关[7];导致从业者主动上报安全事件、自发履行职业责任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患者安全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2 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建设推进实践与经验
2.1 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针对国内外患者安全工作理论建设及实践工作现状[8,9,10],结合南京鼓楼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切实有效推进患者安全工作,如何建立和加强患者安全并进一步建设完善提升医疗质量所必须的科学体系,如何将医院文化建设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标的方向推进,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了连续十余年的探索与医院文化建设,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识与推进逐步深入[2,6,11]。
我们认为:对于患者安全文化内涵和核心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行、依靠个别领导、少数管理者的智慧来管理患者安全,显然与时代落伍,与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在重视医疗设备升级、人才配备优化、医疗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行医院的文化建设;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真正让患者安全文化思想落在实处,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深入人心、铸造品牌、打造精品。
2.2 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实践
2 0 0 4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在国内率先[2]对Singer等人关于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细致阐述,此项研究使安全文化开始得到了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关注,为随后全国兴起的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制度、最早开展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推行腕带身份识别)、最早提出安全问题的终极要点在于系统管理,简化程序、减少选择,将人为错误可能降到最低;特别指出医院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软实力的核心,重视医疗安全、推进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良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注重医院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南京鼓楼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文医院建设,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的目标,连续不断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2005年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医院文化和职工价值观的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了10万字《鼓楼医院价值观建设调查报告》,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规划;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个西医院历史纪念馆,被定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2008年,医院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愿景目标,提出了“病人好,员工好”两项管理目标,构建了人文医院建设理论模型;2014年医院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内涵,提出建设汇聚“品牌医院”“优质医院”“精益医院”“人文医院”“研究型医院”为一体的“卓越医院”构想,将“人文鼓楼,卓越鼓楼”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提出“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建设目标,以“人文落地(人性化服务),等级医院建设(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用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文化来引领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以文化管理来推动医院全方位的发展。
2.3 南京鼓楼医院针对患者安全推行的具体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体现在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所有部门。有鉴于此,鼓楼医院采取下列具体措施,力争做到患者安全管理无死角。(1)改善医院就诊环境的安全、推进无障碍医院建设、升级改造就诊流程、无缝对接医技科室辅助检查。(2)推进非惩罚上报和积极干预医疗不良事件、讨论与整改非计划再次手术,实施针对患者身份识别及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严格执行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安全使用。(3)完善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准确传递患者重要信息、建设患者安全信息化系统。(4)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防控院内感染,注重后勤与服务部门职工安全教育、逐步探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方式和内容[11]等诸多方面。只有将患者安全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全面覆盖,传递到每位员工,与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才能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并将其鼎力传承,发扬光大。
2.4 经验交流与推广
除了多个部门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工作,南京鼓楼医院特别注重将工作收获及体会与国内多家医院同行分享:如邀请国内患者安全问题核心专家来院授课,发表医院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近两百篇,受邀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医院进行百余次的授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行专题讲座,健康报、人民日报、中国卫生等多家媒体给予聚焦性报道,接待来自国内外两千余批次、两万余人次的参观交流。
在该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作为江苏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院每年主办的江苏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年会,已成为国内规范科学管理、统一提高认识、积极推广患者安全理念的重要平台之一;连续两届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多部门参与全国患者安全大会典型病例上报并行大会分会场主持及交流;2014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惟一一所医疗单位),2015年获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奖和3个五星管理板块奖,分别为“医院形象与传播”“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服务与体验”;围绕患者安全相关研究获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南京市卫生计生委及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多个部门研究课题资助等,南京鼓楼医院在推行患者安全文化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
经过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推进,南京鼓楼医院的文化建设逐渐被多数员工知晓和认同,人文服务和人文管理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员工所自觉践行,全面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和幸福感,齐心协力建设人文医院、秉行患者安全理念的氛围方始形成。
3 对现阶段中国医院患者安全工作的建议
3.1 患者安全文化领悟与推广
作为对医疗安全工作引领、监督的管理者本身,必须深刻理解并掌握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与内涵。管理者自身必须持续学习和把握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掌握巩固其精髓,自觉运用非惩罚管理理念,针对系统做出改进[12,13]——安全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国家级层面上可以有各级、各类医院或会员组织参与组成非政府背景的患者安全组织,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本身具有自愿加入、公开分享的文化特点;以该组织名义建设覆盖全省、全国范围的不良事件大数据分析中心,向所有单位倡议及提出患者安全警示,提供安全工作建议。
3.2 学习与借鉴
以WHO教本《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为蓝本[14],广泛学习国内外患者安全推广教育经验;学习使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C)[15],结合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并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制定个性化患者安全工作方案[16];在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开展患者安全培训,由国家、学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患者安全工作指南》,并每年更新。
3.3 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与困难
患者安全文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3月,对安徽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所有在岗职工发放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HSOPS)。外出进修、培训、休假等原因导致目前不在院内工作的职工不纳入本研究。
1.2 研究工具及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是由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署(AHRQ)于2004年发布的,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且已经翻译成17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应用。该量表包含12个维度:科内团队合作、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交接班与转科、科室间协作、沟通的公开性、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不安全事件报告频率、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人员配置。每个维度3-5个条目,其中前3个维度选项为“从不”到“全部”共5项,其余9个维度选项为“绝对不同意”到“绝对同意”共5项。本研究还收集了调查对象的科室、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以及不安全事件上报例数等信息。
1.3 各维度同意率计算
同意率的计算方法为统计回答“同意或绝对同意”“经常或全部”百分率(负性项目反向计分)。同意率>70%为患者安全优势领域,同意率<50%为待改进领域[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2份,收回问卷1304份,应答率为89.81%。排除不合格问卷11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185份,合格率为90.87%。
2.2 一般资料
参与调查的1185名员工中,按科室分类:内科313人,外科226人,妇产科79人,儿科53人,急诊67人,重症71人,医技科室268人,行政科室108人。按照岗位分类:护士558人,占47.09%;医生413人,占34.85%;管理87人,占7.34%;药师79人,占6.67%;技师48人,占4.05%。在本院工作年限:少于1年144人,占12.15%;1-5年的有508人,占42.87%;6-10年的有513人,占43.29%;11-15年的有20人,占1.68%;16年以上的5人,占0.42%。
2.3 医院患者安全问卷调查同意率情况
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这5个维度同意率均大于70%,为优势领域。在剩下的7个待改进领域中,其中事件报告频率最低,为34.24%,详见表1。有20个条目同意率>70%,为优势条目,其中“在本科室,大家互相支持”同意率最高为92.83%,见表2。另有20个条目同意率<50%,为待改进条目,其中“员工担心自己所犯的错误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中”最低为17.66%,见表3。
“患者安全总体评分”条目,13.08%认为非常安全,53.19%认为较安全,23.79%为一般,8.50%为不安全,1.44%为非常不安全。在“上报事件例数”条目中,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从未上报过,25.23%上报1-2件,6.20%上报3-5件,1.87%上报6-10件,0.68%上报11件及以上。
注:*为负向条目。
注:*为负向条目。
3 讨论
3.1 安全意识与氛围
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安全总体评分”条目,66.27%以上的员工认为非常安全或较为安全。表明医院员工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较高。调查表12个维度同意率情况表明,职工对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沟通的公开性、交接班与转科、科室间协作等具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人员配置、事件报告频率等存在疑虑。医院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职工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通过对职工质量安全教育、积极整理、分析不良事件情况,提升医院的软硬件设施等,不断提高员工对医院安全文化的认可。
3.2 正确的流程与规范的制度体系。
本次调查表2条目同意率—优势条目表明,员工对科室协作等解决安全方面问题积极性较为认同。员工普遍认同科室内部的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工作,也认同科室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表3待改进条目显示,员工认为对不良事件上报存在疑虑。对科室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提供病人医疗服务、交接班还一定程度存在疑虑。这些可能与医院当前发展过程中,制度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培训机制不健全,流程不够优化等有关。正确的流程与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如患者安全评估,手术安全核查,危急值处理等。只有制定正确合理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发生。系统化对职工进行培训是保证患者的质量与安全重要举措,应做到所有职工、所有阶段、所有必要的医疗行为都应得到规范的培训,从而保证医院各流程环节的一致执行。
3.3 合理人力配置与工作负荷
合理人力配置与工作负荷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本次调查显示,职工对医院的人员配置(38.78%)比较不认可,这也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7]。认为工作负荷过重,科室不能提供患者最安全的医疗服务达73.84%;认为员工处于“危机模式”,一直在不断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速度占20.78%。某医院因发展迅速,人才梯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因此影响到患者服务质量。优化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疗、用药管理、院感、移动护理平台专业应用软件等信息化举措是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改进工作负荷的有效措施。
3.4 改进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措施
调查显示“上报事件例数”条目中,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的员工从未上报过。在近似差错、未对患者造成危害以及发生伤害的差错上报中,经常上报和全部上报的仅占34.24%。同时,员工对于发生错误,但在影响到患者之前被发现并纠正的事件上报频率占29.24%,对于发生错误但对患者没有任何潜在伤害的事件上报频率27.88%,而员工担心自己所犯的错误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中占17.66%。员工担心不良事件上报后续的惩罚,影响了上报的积极性。因此,建立非惩罚性报告制度,改变传统的"责备与羞辱"文化,是保障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良性运作的关键因素[8]。医院应对不良事件上报机制进行改进,加强无责上报甚至奖励上报的宣传和培训,并将该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医院应鼓励不良事件上报,加大宣传不良事件上报的意义,培训不良事件上报的方式及途径,这样既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也利于发现系统中的缺陷并进行改进[9,10]。因此医院应设立多条医护人员意见及建议反馈渠道,听取不同层级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全体员工对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感。
3.5 建立安全文化测评机制
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安全文化的状况进行持续改进并追踪监测。关于患者安全文化研究,国外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尚处于引进和开发阶段[11]。国外安全文化测评的研究已经从开发测量工具到大量医院测评,发展到具体科室和具体人员研究,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本次某三级医院安全文化调查是对安全文化现状的一次客观调查,也是医院改进该项工作的基础。后续还应进行动态调查和比较研究,从而科学评价医院的安全文化等级和改进成效。同时,对安全文化的调查还应深入到专项工作的研究,比如团队合作、不良事件分析、员工工作负荷等,便于提出更科学的整体改进措施。因此,安全文化测评机制应成为医院常态化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情况,为持续改善患者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全院医务人员发放“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计算量表各维度的同意率情况。结果:共有1185名医务人员参与本调查,科内团队合作、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这5个维度同意率均大于70%,为优势领域。在过去的12个月内,66.02%的员工表示从未上报过不良事件。结论:该院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情况较好,但是在不良事件上报、跨科室沟通合作以及人员负荷等方面还需继续改进。
关键词: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文化,认知
参考文献
[1]Health and Safety Commission(HSC).Organizing for safety:Third report of the human factors study group of ACSNI.Sudbury:HSE Book,1993.
[2]Hellings J,Schrooten W,Klazing N,et al.Challenging patient safety culture:survey results[J].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2007,20(7):620-632.
[3]Pronovost P,Weast B,Rosenstein B,et al.Implementing and Validating a Comprehensive Unit-Based Safety Program[J].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2005,1(1):33-40.
[4]舒琴,陈东风,班博,等.国内外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及安全文化构建策略分析[J].中国医院,2015,(4):43-45.
[5]Sorra JS,Famolaro T,Dyer N,et al.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2008 Comparative Database Report.Rockville: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3-11-23].http://www.qhrq.gov/qual/hospsurvey08.
[6]徐建.上海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文化安全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1):328-331.
[7]崔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北京市五所医院安全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2016,32(5):379-381.
[8]李伦兰,胡少华,刘安琪,等.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7):740-744.
[9]张琼,张际,刘玲,等.某医院员工患者安全文化现状的评估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2015,32(14):49-52.
[10]胡丹,严晓玲,戴自奋,等.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上海市某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10):50-52.
老年肿瘤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 篇8
1 消除不良护理服务对老年肿瘤患者的影响
服务系统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在调动个人内在因素的基础上, 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护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管理人性化:老年人有强烈的独立感, 会对住院后的各种限制感到不适, 因此人性化的护理对取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配合尤为重要。可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等特点, 在不影响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及探视制度, 适应个体特征, 实行人性化管理。
饮食科学化:合理的饮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 促进内环境的稳定, 维护患者所需的营养需要, 而肿瘤患者的饮食更需要辨证施食, 药膳调护, 同时需注意饮食的宜忌, 减少不良饮食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社会支持全面化:一个人的支持系统就如同建筑物一样, 需要四根柱子支持, 包括积极的自我、家庭朋友、工作和学习、宗教或信仰[1]。在临床护理中, 可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情况, 积极帮助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 搭建社会支持平台, 以帮助其分担疾病所造成的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消除不良休养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居住环境是文化氛围的体现, 良好的休养环境可愉悦身心, 减轻痛苦。因此, 可根据患者的民族习惯、职业爱好、性格特点的不同, 将病室环境布置得整洁、优雅、舒适和充满情趣。
语言是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最直接的手段之一[2]。而肿瘤患者往往精神紧张, 敏感多疑, 护理此类患者时, 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的轻重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认真、诚恳、科学、礼貌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并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时刻以诚恳的态度、美好的语言、得体的举止去影响患者,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促进康复。
创造人文化的休养环境:肿瘤患者常常表现出恐惧、忧郁及消极悲观的心理, 严重者有厌世情绪和行为。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和文化修养, 适当地调整病室内的色彩和装饰, 增加一些人文化饰品, 如患者喜欢的家人照片、书画作品等, 以营造出和谐、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休养环境, 使患者感到生活的乐趣,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 采取关心、理解、同情、乐于帮助的态度倾听患者倾诉, 了解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
对担心疾病的疗效和预后的患者, 需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病情变化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给患者适当的保证, 并在此基础上, 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介绍同类疾病成功治疗的患者, 用事实说明治疗的有效性, 以此来振奋患者的精神, 调动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对焦虑的患者, 在评估焦虑的原因后, 给予适当的劝慰、鼓励和耐心解释, 并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予以适当的放松训练, 如肌肉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尊严治疗及希望疗法等[1]。
对抑郁的患者:首先需加强医患间的关系, 多与患者沟通和接触, 了解患者的优点和长处, 有意识地请教相关问题, 使患者感到价值所在;其次, 可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多参与适宜的文娱体育活动, 分散注意力;最后, 还须注意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 转移患者周围的危险品, 加强巡回,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患者由于身患绝症, 敏感多疑, 家属的不良情绪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3], 而老年肿瘤患者家属往往存在着悲痛、委屈、忧虑和烦恼等心理问题, 医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
总之, 在老年肿瘤患者的护理中, 通过运用多元文化护理指导工作,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同时在护理中, 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雁, 陆笺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
[2]朴玉粉, 张洪君, 等.多元文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10 (2) :29~31
患者安全文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008年我院收治的无精神障碍病史的产科、手术、ICU等类患者2 598例,其中男1 037例,女1 561例,年龄22岁~86岁,平均年龄41.4岁;产科642例,手术1 647例,ICU 203例,其他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 299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医疗护理。观察组除常规医疗护理外,医疗护理中还渗透多种文化,实施全程、全方位、多媒体的影响。主要措施有:
(1)医护共同接诊,配合沟通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病情、诊疗过程、科室医务人员及技术水平、住院须知、病区环境、探视制度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快熟悉医护人员、环境,感受医生护士健康信息援助,产生积极健康的内在驱动力,增加康复信心。医生护士也可尽快全面收集患者信息,以便更深入沟通。
(2)治疗前访视、疏导。a)热情、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病情、诊疗过程、治疗手段和效果。b)针对患者不同的性别、年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让产前恐惧产妇听音乐、看育儿影视、听经产妇现身讲解;对情绪低落患者,通过暗示性、鼓励性语言等方法,消除对生产、病情、手术不了解或紧张引起的消极情绪,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以便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等许多医疗设施,常给患者一种拘禁感觉。要营造温馨、人性化的病区环境,让患者有“家”的感觉。a)力求病室清洁、舒适和谐,可摆放少量鲜花或人造花草、杂志和报纸,播放轻音乐(音乐刺激可使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起到镇痛作用,缓解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进感情、情绪的镇静化,并抑制各种压力反应,减少或预防患者的感知觉改变出现[1])。b)个人隐私感强的患者,尽量住单间,夜间如需要可将灯光调暗,关房门,床间有遮挡。c)谈话、走路、技术操作均要轻,尽量减少电话、心电监护、呼吸机及输液泵警报等噪声量。d)在抢救重危患者时,尽量避免其他患者在场。
(4)提高患者舒适度。a)根据病情调整最佳舒适体位;b)尽量减少患者裸露次数和时间,操作时予遮挡,使患者感到被尊重,防止不安、抑郁的产生[2];c)操作安排紧凑,侵袭性操作最好在白天进行,保障患者睡眠;d)夜间巡视、送药时,应步态轻稳,减少语言干扰,使患者保持安定心境入睡;e)对有失眠和紧张不安患者予镇静剂和利眠药,以保证睡眠。目前有观点认为:缓解疼痛是基本人权,54%术后患者的疼痛比护士想象的要严重得多,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3]。
(5)微笑服务。微笑对患者的安抚作用有时能胜过药物作用,消除患者对医生、护士的陌生感,增加信任感。
(6)减少患者的孤独感。a)关心体贴患者,密切接触,尽力满足其需求,消除患者因无亲人陪伴而产生的孤独、恐惧和寂寞感;b)可多安排与家属会面。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4]。
(7)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a)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任何细微变化都要认真分析,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b)注意观察意识障碍与正常睡眠的区别,善于发现精神障碍先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c)对自我意识强、内向患者应加强巡视,主动观察发现病情细微变化,以免错过治疗良机。本组中39例发生认知障碍,及时发现并予相应措施,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8)心理护理。对术中、术后要进入ICU监护的患者,术前要耐心地讲明手术的重要性、ICU监护的目的,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本组中489例老年、性格内向、既往病史中有过脑创伤、精神失常患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疏导、安慰,注重患者参与意识,善待和尊重患者等方法,同时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取得家属配合,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9)在医疗原则下,尽力满足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好的患者及家属各种较高要求;文化修养较高的患者,有了解医学知识、服药、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的愿望,应耐心解释;文化层次较低或文盲、偏远和贫困地区患者,反复讲明按时服药或接受治疗的意义,还要酌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 结果
2 组感知觉改变患者例数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6.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多元文化医学护理是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产生的一种高层次医疗服务模式。每个人对健康、疾病、治疗、护理的认识和需求不同,患者来到文化环境陌生的医院时,心理和生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衡,只有通过沟通交流了解患者要求和想法,才能站在多元文化角度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以缓减文化冲击。所以,医生护士必须掌握沟通交流技巧。(1)掌握丰富的方言、人文地理知识等,沟通交流才会语言流畅,通俗易懂。(2)与患者交谈时,灵活运用手势、点头等动作能维持和调节交流,尤其对单纯用语言交流有困难的患者作用至关重要,要避免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漫不经心和不耐烦。(3)善用触摸等非语言沟通交流特殊形式,向患者传递关心、体贴、安慰等,应尊重习俗,注意分寸,尤应避免同年龄段异性误会。(4)沟通交流要充分,需避免患者误认为打探他的隐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医疗护理,符合人们健康需求和社会进步需要。对产科、手术、ICU等类患者实施渗透多元文化医疗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感知觉改变,有利于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多元文化医疗护理预防患者发生感知觉改变的效果。方法 将常发生感知觉改变的产科、手术、ICU等类患者25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护理)和观察组(除常规医疗护理外,还全程、全方位渗透多元文化)。结果 观察组发生感知觉改变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产科、手术、ICU等类患者实施渗透多元文化医疗、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感知觉改变,有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多元文化,医疗,护理,预防,感知觉改变
参考文献
[1]Dyer I,Critical Care.Intensive care unit syndrome[J].Nurs Times,1996,92(35):58-59.
[2]郭凤林,张家驹.ICU综合征及音乐疗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03-104.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57-2575.
【患者安全文化】推荐阅读:
患者安全评估标准06-06
《患者安全目标》总结06-17
患者安全沟通程序09-10
患者安全目标培训记录07-17
骨科患者安全管理08-13
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07-27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05-28
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06-01
患者文化护理07-12
失眠患者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