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文化护理

2024-07-12

患者文化护理(共10篇)

患者文化护理 篇1

恶性肿瘤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 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而老年肿瘤患者因其年龄及机体特点, 临床护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 肿瘤作为一种身心疾病, 除了加强躯体护理外, 还应从多元文化护理的观点出发, 因人施护, 因类施护, 注意其个体特点, 施行整体及全面的护理。

1 消除不良护理服务对老年肿瘤患者的影响

服务系统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在调动个人内在因素的基础上, 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护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管理人性化:老年人有强烈的独立感, 会对住院后的各种限制感到不适, 因此人性化的护理对取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配合尤为重要。可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等特点, 在不影响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及探视制度, 适应个体特征, 实行人性化管理。

饮食科学化:合理的饮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 促进内环境的稳定, 维护患者所需的营养需要, 而肿瘤患者的饮食更需要辨证施食, 药膳调护, 同时需注意饮食的宜忌, 减少不良饮食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社会支持全面化:一个人的支持系统就如同建筑物一样, 需要四根柱子支持, 包括积极的自我、家庭朋友、工作和学习、宗教或信仰[1]。在临床护理中, 可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情况, 积极帮助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 搭建社会支持平台, 以帮助其分担疾病所造成的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消除不良休养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居住环境是文化氛围的体现, 良好的休养环境可愉悦身心, 减轻痛苦。因此, 可根据患者的民族习惯、职业爱好、性格特点的不同, 将病室环境布置得整洁、优雅、舒适和充满情趣。

语言是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最直接的手段之一[2]。而肿瘤患者往往精神紧张, 敏感多疑, 护理此类患者时, 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的轻重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认真、诚恳、科学、礼貌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并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时刻以诚恳的态度、美好的语言、得体的举止去影响患者,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促进康复。

创造人文化的休养环境:肿瘤患者常常表现出恐惧、忧郁及消极悲观的心理, 严重者有厌世情绪和行为。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和文化修养, 适当地调整病室内的色彩和装饰, 增加一些人文化饰品, 如患者喜欢的家人照片、书画作品等, 以营造出和谐、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休养环境, 使患者感到生活的乐趣,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 采取关心、理解、同情、乐于帮助的态度倾听患者倾诉, 了解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

对担心疾病的疗效和预后的患者, 需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病情变化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给患者适当的保证, 并在此基础上, 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介绍同类疾病成功治疗的患者, 用事实说明治疗的有效性, 以此来振奋患者的精神, 调动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对焦虑的患者, 在评估焦虑的原因后, 给予适当的劝慰、鼓励和耐心解释, 并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予以适当的放松训练, 如肌肉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尊严治疗及希望疗法等[1]。

对抑郁的患者:首先需加强医患间的关系, 多与患者沟通和接触, 了解患者的优点和长处, 有意识地请教相关问题, 使患者感到价值所在;其次, 可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多参与适宜的文娱体育活动, 分散注意力;最后, 还须注意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 转移患者周围的危险品, 加强巡回,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患者由于身患绝症, 敏感多疑, 家属的不良情绪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3], 而老年肿瘤患者家属往往存在着悲痛、委屈、忧虑和烦恼等心理问题, 医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

总之, 在老年肿瘤患者的护理中, 通过运用多元文化护理指导工作,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同时在护理中, 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雁, 陆笺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

[2]朴玉粉, 张洪君, 等.多元文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10 (2) :29~31

[3]吴立荣, 张利岩, 等.肺癌患者术后的多元文化护理[J].武警医学, 2001, 5 (3) :300~301

昏迷患者护理 篇2

昏迷是因脑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以意识丧失、运动感觉障碍和反射消失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高度抑制而产生的一种状态,其病情严重复杂,常可随时危及患者生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脉搏、呼吸、全身皮肤颜色及排泄物性质、瞳孔大小、有无痉挛和肢体瘫痪等,有高热及时物理降温,缺氧者给予氧气吸入。

(2)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床头稍抬高,15°~30°,呕吐患者取侧卧位,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3)做好基础护理。每2~4h更换卧位1次,以避免并发肺部感染及褥疮。保持床铺及皮肤清洁卫生,定时按摩骨凸处,必要时垫上气圈或棉垫。

(4)加强营养。避免电解质紊乱,如不能吞咽、可鼻饲治疗并保持管道通畅。同时注意水分供给,必要时可以静脉输液。

(5)保持口腔清洁。因患者神志不清,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不能将口腔分泌物吐出,口内黏液分泌很多,为防止呼吸道阻塞,可用吸引器吸出黏液,也可用生理鹽水棉签清洁口腔,次数不限。口唇干裂可涂液体石蜡,并留置牙垫以防舌咬伤。

(6)对烦躁不安者应设专人守护或加床档以免坠床,适当约束肢体,以便进行治疗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得﹥50℃并经常检查受热部位皮肤。

(7)保持清洁,定时冲洗,以防止尿路感染。对尿失禁的患者男患者可在其阴茎上套橡皮套,连接尿管于床旁引流袋内或使用接尿器,对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也可留置导尿管。

要大便失禁的患者,每次大便后应洗干净,便秘者应及时通便。

(8)对肢体瘫痪者应定时进行被动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

浅谈住院患者文化休克的护理 篇3

1 文化休克

1.1 概念文化休克又称为文化震惊或文化震撼, 是指个人生活在陌生文化环境中产生迷惑与失落的体验[1]。

1.2 原因

造成个体文化休克原因主要是个体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 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规律改变、孤独、风俗习惯以及态度和信仰的差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适应不良[1]。而且原因越多、越强烈时, 文化休克的强度就越明显。

1.3 表现

主要有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焦虑的生理表现有失眠、疲乏、坐立不安、手颤抖、出汗、眼神接触差、面部紧张、声音发颤、尿频、恶心和呕吐, 特别动作如反复洗手、进食与吸烟增多, 瞳孔散大、心搏与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等;情感表现有警惕性强、缺乏自信、忧虑、持续增加的无助感, 过度兴奋、爱发脾气、容易激动、哭泣、悔恨、自责和谴责他人, 注意过去而不关心现在和将来, 害怕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等;认知表现有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定、健忘或思维中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等。

2 住院患者文化休克及护理

2.1 环境陌生

对于住院患者来说, 医院就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环境改变如人群、声音、灯光、气味、生活习惯等不同而无法适应, 与家人分离、缺乏沟通、日常活动改变、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等可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 容易发生文化休克。护士是帮助患者减轻、消除文化休克的重要成员。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微笑服务, 认真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 使患者尽快了解病室、病区、医院的空间布局和各诊疗部门位置, 如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熟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病房环境, 如餐厅、卫生间、浴室、开水房、商店等;认识自己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明确医疗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 如探视时间、用餐时间、查房和治疗时间等。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使患者和家属心里塌实, 有安全感, 恰当安排入院后的生活和适应各种治疗, 有利于减轻文化休克。

2.2 沟通障碍

患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同事、家人, 医护人员使用的医学术语如医疗护理操作、诊断名称、治疗、实验室检查报告等等, 都会造成护患沟通交流障碍。比如胃肠减压、闭式引流、造瘘、备皮、血气分析、胆囊造影等医学名词常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诊断及检查结果感到迷惑不解, 甚至恐慌、误解, 而加重其文化休克。故医护人员应当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对某些诊断、操作、检查结果等尽量给患者做详细的解释,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减轻文化休克。

2.3 日常生活规律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 当人的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 其日常生活活动、生活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需要在新环境的文化模式中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 这往往使人产生挫折感。新环境的住宿条件、作息制度、交通工具、工作情景等都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适应, 常给人增加烦恼而易引起文化休克。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原有的生活规律。

2.4 孤独

孤独往往伴随着无人沟通或沟通障碍而来。主要是对新环境感到生疏, 又与亲人或熟悉的同事分离或语言不通, 因而倍感无助和孤单, 对新环境产生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应尽力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视患者如亲人,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2.5 风俗习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一旦改变了文化环境, 就必须去适应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新环境中的饮食、服饰、居住、消费、待人接物等习俗可能与自己原有的文化环境差异较大, 但又必须去了解和接受。如许多中国人一想起乳酪的滋味就难以忍受, 但有些民族却当成美味。要使某人在短期内强行接受, 就易发生文化休克。应当尽可能尊重患者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

3 重视住院患者文化休克护理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 随着经济发展,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将更多地互相往来;疾病本身、陌生的环境、沟通障碍等因素必定会造成文化休克, 而护士担负着帮助患者减轻文化休克的重要职责。因而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断全面提高文化知识, 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向患者及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有意义、有效果的文化关怀, 这对治疗疾病,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褥疮护理 篇4

【关键词】老年;褥疮;预防;护理

褥瘡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或局部摩擦,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溃烂。常发生在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老龄患者的骨突部位,如臂部、髂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结节、肩胛部及足跟等处,日常护理方法如下。

1 褥疮预防

护理的内容是协助患者整理床铺、翻身、观察病情、进行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等。根据老年科工作的经验,针对老年人病程长、病情复杂、活动受限等所做出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

1.1 避免身体局部长期受压鼓励和协助卧床患者及陪床人员经常更换体位,一般每2h翻身1次,必要时每小时翻身1次。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忌拖、拉、拽、扯,要检查按摩受压部位每日早晚用温水擦浴及酒精按摩,在易受压部位,骨骼突出处可垫水垫、气圈、海绵垫或软枕等[1]。同时还可应用气垫床,利用充放气功能交替更换并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减轻受压部位的剪力和受压时间。

1.2 营养支持,大量研究证明,营养不良既是褥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是褥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老年人营养状态普遍低于中青年,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有疾病消耗加之营养摄入减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如病情允许尽量应用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结合静脉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全程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预防褥疮发生

1.3 保持皮肤干燥,避免使用肥皂或含乙醇的用品清洁皮肤,患者衣服、铺位应保持柔软平整、无皱折,床单应清洁、干燥、无渣屑。如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特别要注意皮肤的保护和床单的干燥,尽量减轻局部皮肤的刺激,不要使用脱瓷的便器,以防擦伤或擦等吸潮并减少摩擦,夏天需慎用[3]。

2 褥疮护理

2.1 初发期,局部皮肤由于受压而出现红、肿现象,此时可用45%酒精倒于手心做局部按摩10 min,身上出现水泡时,未破的小水泡用滑石粉包扎,以减少摩擦,防止破裂,使其自行吸收。

2.2 中期,红肿不退,使受压皮肤变为紫色,并有水疱形成和表皮破损,这时可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擦患处表面,使局部干燥,并注意避免继续受压;大水泡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涂以0.02 %呋喃西林溶液[4]。若水泡已破,可涂2%红汞或用新鲜鸡蛋内膜平整紧贴于创面,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利于上皮生长。

2.3 后期,表皮水泡破损而引起局部感染并呈现袋层坏死症状,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擦干创面和周围的皮肤。在家中可用60 瓦白炽灯泡的台灯照射长褥疮的部位,白炽灯发出的红外线对褥疮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照射距离约30 cm, 烘烤时灯泡距离创面不能过近,避免受伤,也不宜过远,减低烘烤效果照射,距离以促进创面干燥愈合为标准。1~2次/d,10~15 min/次[5]。照射时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止烫伤。长期不愈合创面,可在创面上敷一层白砂糖,然后垫上消毒纱布,用整块胶布封闭创面,每隔3~7天更换敷料1次。借助糖的高渗作用,杀灭细菌,并可使创面消肿,能改善局部循环, 增加局部营养,促进创面愈合。第四期,坏死期。坏死期时的创面呈黑色,并伴有恶臭,甚者可深达骨质或关节面,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星,万虹.不宜翻身患者应用水垫预防压疮.护理研究,2005,19(5B):910.

[2] 刘秋梅,舒秀敏,李刚,等.红花芍药直流电离子导入预防压疮的临床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1,16(4):197-198.

[3] 刘萍.中西医结合的晨间护理体会.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251-252.

[4]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5-99.

患者文化护理 篇5

1 护理制度文化的内涵

护理制度文化作为护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5]。护理制度包括各项管理制度, 也包括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或部分约定俗成的标准及程序, 是护理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即通过护理质量的形成, 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制度[6]。护理制度的管理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 对护理人员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控制作用[7]。

这些规范都是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而建立的, 是护患双方对护理文化的共同要求。除护理人员应遵守的制度外, 护理工作中的制度还包括需要患者遵守的一些制度, 如陪护制度、探视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患者配合, 也是为保证正常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而建立起来的, 但是由于护患双方所处的角度不同, 二者对这部分护理制度的认知存在着一定差异, 仅仅从护理人员的角度出发, 很容易忽略患者的需求, 会使护理制度文化的建设偏离患者的需要。

2 护理文化的主体和客体

在哲学中, 主体和客体是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主体”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 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 是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结构, 从而与主体发生现实关系的客观存在。而且, 主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必须与其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客体同时存在。

在护理制度文化中, 护理人员即为护理制度文化的主体, 其服务的对象即为护理制度文化的客体。主体是不能脱离客体而存在的, 护患双方同为护理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在护理活动中, 尽管护患双方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 但由于二者所处的地位、利益、文化教育、思想修养等不同, 对护理活动及其行为的方式、效果有不同理解, 因此, 对护理制度文化的认识也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对某些护理制度的执行过于严格

如住院患者作息时间、陪护人数、探视时间, 病房物品摆放的规定, 患者穿着统一的病号服等制度上, 护理人员的执行过于严格。当然, 这些制度对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医院的正常秩序是有利的;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护理制度的要求除了满足自身疾病的治疗, 还要求这种制度文化能满足其心理和社会的需求。由于患者在住院之前的生活习惯、教育程度、性格、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有的患者习惯晚睡, 但是一到医院规定的作息时间护士就令其早早上床, 患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可能会引起他对护士的反感;由于住院, 与家人分离, 有的患者喜欢把全家福的照片摆在床头桌上。这对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并没有过多妨碍, 但目前许多医院严格的规定床头桌上只需放一个暖瓶和杯子, 许多患者不得已只能在护士早上晨间护理时把桌上放的东西先藏起来, 等护士走后再拿出来, 以应付护士的检查。再如:如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制定了严格的探视制度, 这对保障患者享有安静的休养环境和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性是必要的。但有些患者的亲友请假来探望, 几次都没有赶上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 几经交涉都未获批准, 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 工作节奏很快, 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很不容易。何况对某一特定医院来说, 其规定的探视时间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如果探视的愿望三番五次被拒绝, 那公众对这家医院的印象可能不佳。从患者的角度来说, 亲友的问候和安慰对患者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患者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是护理人员无法满足的。如果亲友的问候和安慰总是被粗暴或善意地阻止在医院的大门之外, 对患者来说, 决不会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甚至对治疗产生负面的影响[8]。

3.2 护理人员对某些护理制度不够重视, 对患者能力过高估计

如患者新入院时是否需要护士陪送, 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检查化验是否需要护士陪检, 患者是否需要提供购餐服务等制度上, 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 任何一所综合性医院都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及住院部, 且不可能集中一处, 即使在同一楼层内, 对一个住院患者来说, 都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 疾病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不适往往已使患者焦躁不安, 如果再拿着一张住院单难以找到地点, 不满情绪油然而生。同样, 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会进行各种医技检查, 有的检查可能就在病房进行, 而更多的检查则需到病区外的相关医技科室去进行。此时, 往往会出现找不到相应医技科室在院内的具体位置的情况。尤其是年老体弱或病情稍重者需作检查时, 则需全家动员, 几个家属请假专程陪同。因此多数患者希望在入院及住院期间, 能有护士陪送至病房及陪同检验, 而许多护士认为入院时多有家属陪同, 住院期间患者对医院已经有所了解, 无须护士陪同, 过高地估计了患者的能力。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因输液治疗错过了就餐时间, 而又没有家属在身边, 等到饥肠辘辘赶到餐厅买饭的时候, 只剩残羹冷炙。对此多数护士认为应该为这些患者提供购餐服务,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这并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影响, 或者请别人代买, 或者晚吃一会儿, 没有必要提供这种服务。殊不知患者由于患病, 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都非常脆弱, 此时最需要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虽然只是一餐饭, 却可能会令其感到忧郁伤感。

3.3 护理人员对介绍收费制度有所顾忌, 服务不够主动

医疗护理的收费几乎是每一个住院患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虽然目前许多医院都向住院患者提供收费清单, 但是对某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及阅读不方便的患者, 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因为涉及专业名词, 收费清单上的很多项目患者都不能理解, 特别是清单中的许多“其它项目”, 就更令其感到费解。因此患者多希望护士能够主动地介绍这些收费项目, 解除他们的疑惑。而多数护士则认为如果有时间精力或者等患者问及的时候再给予回答即可。因为医疗护理收费是护患之间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多数患者认为收费过高, 对此颇有怨言, 而这个问题非护士所能解决的, 所以只能尽量回避。

4 结语

由此看来, 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制度时, 不仅要考虑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 这一点当然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患者的需要。工作中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 但在某些具体工作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尤其近年来,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医疗服务逐渐纳入消费法, 护患冲突在医疗服务中逐渐突出[9]。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治疗疾病, 发展到了预防疾病, 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的尊重和人道的护理。患者决定护理制度文化的建设, 护理制度文化建设的标准要符合患者的需求。患者决定了什么是好的护理制度文化, 什么是护理制度文化中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他们对护理制度文化建设的评判起决定作用。如果护士理念和行为转变跟不上这一形势的变化, 就会加剧护患之间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矛盾。护理制度文化是护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评价和充分重视护患双方在护理制度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性, 对于指导护理文化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鑫, 廖春英, 刘巧珍, 等.论护理文化建设与护理人才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6 (21) :382-383.

[2]王萍, 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3) :2-4.

[3]陈丽静.21世纪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20) :118-119.

[4]张彩虹, 曹和安.护理文化探讨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8) :68-70.

[5]贾启艾.护理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3.

[6]孙淑云.重塑护理文化推进整体护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59-60.

[7]梁银辉, 何国平, 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及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 (3) :44-46.

[8]郭启煜.医院的探视制度不宜过于严格[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8.

患者文化护理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服务文化

护理服务文化是医院护理人员在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为人类提供保健、护理服务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意态和物态服务文化的总和[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如何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中提升优质的护理服务文化已成为护理人员的当务之急。因此, 为了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患者的护理服务文化需求,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4月至9月, 对骨伤科病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452名住院患者, 及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556名住院患者分别作了护理服务文化需求的调查,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4月至9月骨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452名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骨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556名住院患者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来自农村, 在年龄、性别、文化素质与修养, 生活方式, 疾病的种类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传统的排班模式下按整体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完善护理服务文化。在APN派班结合小组责任包干制的工作模式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每位责任护士分管一定的患者, 每个患者的治疗、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出入院护理全部由管床的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完成, 护理组长与责任护士一起参与APN轮班, 并且负责对同班的低年资护士的护理业务指导[2]。改善病区环境, 以患者为中心调整晨晚间护理时间;关爱患者、重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重视患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宣传资料;护士加强技术训练,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在住院治疗的全程中护士加强巡回, 做到主动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 让患者称心, 家属放心。

1.3 评价标准

2组患者均在出院时填写一份医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患者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调查问卷有7个方面内容, 患者作息时间、病区管理、文化氛围、健康教育、护士的工作能力、服务的主动性服、关爱与沟通。由患者或家属对各方面内容进行评判, 选择满意或者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13.0,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需求与护理服务文化满意度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优质的护理服务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 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3]。骨伤科病房于2010年10月创建为第一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 改革护理管理与服务模式。为保证病房舒适化, 做到病区环境良好、整洁、安静、舒适, 医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如生活用品有序定位放置, 控制陪护, 病房内不准晾衣服等。但由于基层医院患者大都来自农村, 受生活习惯及孝文化的影响, 患者对桌面物品定位放置, 不准留陪护,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考虑到以上因素, 改良了管理方式, 加大对病房基础护理设施的投入, 由分管的责任护士依据患者不同的自理能力, 通过实施支持教育、部分代偿、完全代偿等方式夯实基础护理, 每间病房每晚允许留一个陪护, 每床轮流陪护。调查证明,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革病房管理, 大多数患者对病房管理表示赞同, 既规范了病房管理又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为满足患者需要, 增加夜班护士, 晨间护理在6:30以后进行, 扭转了优质护理实施前由1名护士上夜班, 因完成护理任务而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调查表明, 晨间护理宁晚勿早得到绝大多数患者的赞同, 。

3.2 重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 关爱患者是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 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前尚有41.8.%的患者对自己的化验结果不了解、19.1%的患者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23%的患者对检查目的不了解、10%的患者对病情不了解。调查中还有患者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几分钟的交谈、沟通, 及时了解病情, 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患者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 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健康教育模式, 同时将其延伸到院外, 患者对以上项目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3.3 在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中, 充分重视患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设立展板架, 免费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健康教育小册以供患者根据自己需要随时取阅。每月对住院患者开展一次护患沟通会, 征求住院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并加以改进。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幻灯讲稿进行健康知识及住院须知讲座, 不定期制作并免费发放健康报, 为广大住院患者提供多种资讯。护士在病区建立了护理文化园地, 设立“护患心桥”、“意外危险因素提示”、“营养饮食指导”等栏目, 使护患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

3.4 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在调查中, 患者对护士静脉注射技术的评价中要求护士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5%。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医院组织了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开展了静脉穿刺比武并成立了穿刺小组, 以解决高难度患者的穿刺, 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

4 小结

患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是患者满意度真实客观地反应, 同时也能真实的再现护理质量水平。邵国琼等研究发现[4], 通过反馈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的信息, 可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改进, 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我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采取“人性化护理”为基础的优质护理, 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七项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刘学英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笔者认为, 由于优质护理服务采用了优化工作流程, 加强专科培训, 规范操作技术, 夯实基础护理, 优化健康教育模式, 创建温馨和平安的病房等一系列措施, 遵循了全面化、特异化及首抓安全的原则[6],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优秀的护理文化, 可有效满足病房患者的需求,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海花, 陈伟菊, 黄洁微.以床边工作制为抓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0) :1259-1261.

[2]洪艳, 周文胜.APN派班结合小组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1) :180.

[3]翁丽, 冯丽嫦, 康淑泉, 等.优质服务病房在妇科病区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1) :181.

[4]邵国琼, 刘碧辉.温情之花在这里绽放幸福指数在这里攀升一益阳市中心医院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病区”纪实[J].当代护士, 2010 (11) :9-10.

[5]刘学英, 胡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60.

患者文化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重症监护室2012年1月—10月收治的100例清醒患者,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18岁~75岁, 平均年龄 (45.5±5.6) 岁。其中大手术后30例, 肝脏疾病25例, 胆囊疾病15例, 其他30例。入选患者均清醒无精神障碍, 文化程度均为初中水平以上。

2 表现

100例清醒患者中, 50例伴有恐惧感, 12例伴有严重烦躁, 需持续使用固定约束;8例患者出现自卑, 对后续治疗失去信心, 余30例患者情绪及心理均表现稳定,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由此可见, 100例清醒患者中70例在ICU均出现了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 而这些都是文化休克的典型表现。

3 原因分析

3.1 疾病的相关因素

由于疾病的突然变化, 不仅会在躯体功能方面对患者造成影响, 还会对患者精神方面造成影响, 最后导致患者身体功能受损或受限。加之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够, 认为病情变化会导致死亡, 从而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ICU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 (1) 特殊的病房环境及复杂的治疗与护理; (2) 不确定疾病的症状; (3) 缺乏疾病诊治及严重程度相关信息; (4) 难以预测疾病的过程和预后; (5) 与医务人员沟通障碍[2]。此外, 某些疾病也会导致患者的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严重的肝病 (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 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 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而导致意识紊乱、昏迷;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 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这些疾病不仅能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谵妄, 还会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一系列负性情绪。

3.2 环境的影响

ICU病房的结构、人员配置和仪器都不用同于普通病房, 初入ICU的患者, 家属不能陪在身边, 在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会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对患者病情的治疗和监护上, 而忽略与患者的交流。加之ICU病房一般要求24 h照明, 各种灯光和各种仪器警报声的影响, 造成了患者听觉和视觉上的负担, 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和失眠等, 意识清醒的患者在ICU容易感到压力非常大[3]。

3.3 治疗因素

由于疾病的原因, 往往会给患者使用镇静药物, 如力月西等, 这些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影响其睡眠状况。留置的各种管路, 如引流管、气管内插管、深静脉导管等, 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困扰, 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和自我形象紊乱。另外, 由于医务人员的问询和记录, 会涉及一些患者平时不对人言的隐私, 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 唯恐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4 对策

4.1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ICU环境

在重症监护室中, 与外界隔离, 家属的探视受到病情和时间限制, 清醒的患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情况及时与患者交流, 科室制定护患沟通制度, 并实行管床负责制, 将护患沟通制度落到实处, 内容包括: (1) 入院前评估:收集患者社会、文化、身心、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并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心理状态及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评估患者是否出现文化休克; (2) 做好入院介绍:对于清醒患者, 护士应当主动介绍ICU病室情况, 详细介绍其管床医生及护士, 重视与患者的沟通, 以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随时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帮助其建立对ICU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消除对ICU的恐惧感。 (3) 及时将患者病情汇报给家属, 争取患者家属和朋友的积极支持, 鼓励和帮助患者共渡难关。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 鼓励患者家属和亲友在探视时间内来病房探视患者, 以稳定患者情绪。 (4) 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压力。 (4)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

4.2 改善ICU的环境

由于患者对ICU特殊环境的不适应, 对各种监护仪器、维持生命装置、抢救设备、制约身体活动措施的不了解, 以及对疾病预后不良以及昂贵医疗费用的担忧, 疼痛剧烈, 需依赖他人照顾, 害怕被遗弃等因素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尤其是复发或经久不愈的患者其精神紧张更加严重[4]。对于入住ICU的清醒患者而言, 易产生ICU综合征:ICU病房环境的嘈杂和日夜不分的灯光照明, 造成患者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都易引起ICU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谵妄、烦躁不安、恐惧抑郁、行为语言混乱[5]。因此在ICU病房内须注意保持空气新鲜, 室内布置尽量贴近生活, 以增加生活气息。一般情况下室温保持在20~22℃, 湿度在50%~60%, 适当调整光线, 尽量降低设备及工作人员操作所产生的噪声, 向患者说明监护仪器使用的重要性, 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 尽量减少仪器报警音, 关掉暂时不用的仪器。ICU应有较好的隔音或消音装置, 尽量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此外, 还可以为患者适当准备报刊杂志, 允许患者使用耳机听音乐, 摆放自己熟悉的物品或家人照片, 最大限度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

4.3 尊重患者及隐私保护

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 护士在进行各项治疗操作前必须要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要向患者说明目的、步骤,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避免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并有利于做好诊疗护理工作。在进行各类检查时, 通过使用屏风或帘子遮挡的方法, 避免患者隐私权受到侵犯, 让患者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4.4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经常巡视术后患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分析, 善于观察, 积极捕捉患者病情好转的细微迹象,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清醒患者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询问不适和进行鼓励, 告知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是对患者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4.5 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1)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及感染征象;敷料有无污染或松脱。少量渗血, 可加压包扎, 敷料污染或松脱, 应及时更换;大量出血及切口感染, 应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 引流管应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按时更换引流袋, 适时协助拔管。

4.6 疼痛的护理

疼痛一般术后24 h内最重, 2 d~3 d后明显减轻。轻者给口服去痛片, 重者肌注哌替啶;指导患者咳嗽、翻身或活动肢体时, 用手按压切口部位, 以减少切口张力刺激引起的疼痛。对于疼痛、烦躁不安的患者, 护士应理解、体察患者的痛苦, 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 尽量想办法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切口持续疼痛或疼痛减轻以后又加重, 需警惕切口血肿或感染。

5 结果

70例出现文化休克的ICU清醒患者经过采取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后, 68例患者及家属对贴心的护理均表示满意, 有2例患者及家属持保留意见, 患者满意度为97%。

6 讨论

ICU清醒患者的文化休克由多种原因导致, 因此应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主动接触患者, 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患者, 根据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沟通, 以缩短与患者的心理距离。通过耐心、细致的开导, 帮助他们从自卑、忧虑、恐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 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自尊, 解除心理障碍, 鼓励其树立信心, 可以有效预防文化休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莹莹.患者文化休克的原因和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0) :4891-4892.

[2]原翠红, 孙秀云.ICU清醒患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5) :116-117.

[3]马琳, 伍小凡, 孟明哲.入住ICU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2) :144-146.

[4]王亚芳.ICU患者文化休克原因分析及正性心理调节[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0) :86-88.

患者文化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08年5月来院就诊的急诊患者 (包括院前急救患者) 200例, 并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对实验组采用“文化关怀”, 使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对其进行护理, 而对照组只采用简单的日常护理, 比较两组对文化休克的不良反应及消除效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 且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接诊护士对每一接诊患者进行观察, 并做好统计与分析。

1.2 急诊患者文化休克原因分析

1.2.1 急诊患者特有的原因

造成急诊患者文化休克的因素很多, 由于急诊患者起病急, 病情重, 病情发展也快, 对疾病的认识了解不够, 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大多数急诊患者是出现意外损伤, 如遭遇车祸、高空坠伤、电击、烧伤等, 患者一时难以接受眼前事实, 忍受着极大的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同时急诊患者遭遇意外损伤时, 面对着极大的经济压力, 如交通事故时, 有的肇事者逃之夭夭, 出现无人交纳出诊费、抢救费等问题。

1.2.2 其他原因

除以上原因外, 急诊患者也与普通患者一样存在着其他原因, 如日常生活活动差异, 如住宿、作息制度、工作环境的改变;有沟通交流的差异, 如语言、空间、声音的改变;有风俗习惯差异, 如饮食、服饰、个人卫生的改变;还有态度和信仰的差异及对陌生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等等因素, 都是造成急诊患者文化休克的原因, 而且原因越多、越强烈, 急诊患者产生文化休克的强度就越明显。

1.3 急诊患者文化休克表现及护理方法

1.3.1 院前急救患者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在家中、事故现场或转运途中等待急救, 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会出现血压升高、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等文化休克的异常症状。此时, 医护人员若能及时而准确的进行“文化关怀”, 使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 如给予安慰鼓励性的语言, 使之稳定情绪, 树立信心;在操作上要熟练准确, 给患者以安全感;在态度上要沉着冷静, 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途中也可利用握住患者手等非语言的方式鼓励患者坚持,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简单介绍病情及医院情况, 这样,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文化休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和症状, 而且为在医院进一步治疗做好了心理准备。对于创伤性患者在处理时速度要快, 要采取有效的紧急抢救措施, 同时在操作中要做好患者心理安抚,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院内急救患者

此患者由于个体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再加上所得疾病不同、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对疾病的恐惧感且家人不能陪伴身边等诸多因素, 因而文化休克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心理上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 在生理上表现为出汗、失眠、手颤抖、血压升高、尿频、食欲减退等, 在情感上表现为易激动、忧愁、哭泣、心神不安等。面对此类患者应对进行适度的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调动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 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沟通, 从不同角度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背景, 结合自己的知识, 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克服文化休克。如正确而热情的称呼、耐心的倾听、心理的疏导、亲人般的生活护理、对病情危重无法表达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非语言沟通, 如抚摸患者双手或脸颊、面带微笑近距离倾听患者的感受等文化关怀方式, 都能不同程度地消除文化休克的不良影响。

2 结果

两组消除文化休克情况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护理观在急救护理学中的不断深入,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也在急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的文化需求、健康、疾病的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 向患者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全方位、高水平、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服务[2];综合考虑急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的需要, 灵活掌握文化沟通技巧, 采用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 运用“文化关怀”缓解和消除文化休克给急诊患者带来的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挽救急诊患者生命, 对急诊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服务满意度, 从而有效提高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目的:根据急诊患者文化休克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服务满意度, 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急诊患者 (包括院前急救患者) 200例, 并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对实验组采用“文化关怀”, 使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对其进行护理, 而对照组只采用简单的日常护理, 比较两组对文化休克的不良反应及消除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说明加强急诊患者文化休克的护理, 能有效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从而提高急诊患者护理质量。结论:文化休克严重影响急诊患者疾病的治疗, 只有了解其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才能消除文化休克, 从而有效提高急诊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患者,文化休克,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8.

[2]王少华, 王晓华.住院患者文化休克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5) :53.

[3]王文生, 邢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7) :96-97.

[4]赵霞.住院患者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2) :88.

患者文化护理 篇9

【关键词】初次人工流产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0-01

人工流产是作为计划生育失败后的补救措施,现在大多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短,痛苦小,但从人身生理结构来说,任何时期终止妊娠都是违反生理规律的,它对子宫内膜和宫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初次妊娠妇女更加会出现恐惧、焦虑情绪,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术后的恢复。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2013年孕早期人工流产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初次怀孕妇女,年龄在18~26岁之间,孕周5~9周,B超检查都是正常的宫内妊娠。

2 常见的护理问题

2.1心理问题 通常初次怀孕的人群,她们多数较年轻,考虑个人隐私问题,处于怀孕的不知所措中,情绪大起大落。加之对手术不了解,害怕影响以后再次怀孕等不良心理。

2.2宫颈内口较紧。在工作中有一些初孕妇宫颈内口较紧,导致术中对宫颈的过度牵拉、扩张等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引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人工流产综合征。有的甚至无法手术。

3 护理措施:

3.1 術前宣教护理 对于前来行人工流产的孕妇,医护人员要从手术者的利益出发,围绕每个孕妇的不同心态,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尊重她们的隐私,治疗的时候要拉上围帘,给患者一个私人空间,减轻心理负担和压力,取得受术者的信任与合作。给与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回答她们的疑问,使她们明白人工流产是小手术,消除恐惧心理。对行无痛人流的患者嘱咐其术前禁食水4~6小时。

3.2 宫颈松弛护理 手术前3小时宫颈后穹隆放米索前列腺醇一粒,可以软化宫颈。或在人工流产扩宫前用2%利多卡因5ml稀释到1%分别在宫颈3,9点位置,距宫颈外缘1mm处(刺入约1.5cm抽吸无回血后)各注射2ml左右,分别以两根长棉签蘸取剩余液体,分两次轻轻插入宫颈内口处,3~5分钟取出棉签.此时宫口以完全松弛,可行流产术[1]。

3.3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手术仪器会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此时护士要温和的安慰鼓励患者,用双手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可以和患者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或者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吸出物及出血量的情况。术中出血一般在5ml左右,如出血量增多,应立即报告医生,随时准备缩宫剂的应用[2]。

3.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帮助患者穿好衣服,无痛人流者由于麻醉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消散,护士要告之家属,手术顺利完成,让其家属放心.并嘱咐家属看护好患者,防止坠床[3]。护士仍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以及出血情况.患者苏醒后,告之有少量出血,及轻微痛是正常现象。

3.5 出院指导 嘱其术后注意休息,适当补充营养,术后一月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血超过10天应及时就诊。采取有效避孕措施,以防再次怀孕。

4 结果

90例患者均达到了无恐惧,无人流综合征,无后遗症的效果.术中宫颈松弛良好,术后随访无宫颈粘连.病人满意度100%。

5 体会

优质个性化的护理可以舒缓初次人工流产的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身心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促进了术后更好的恢复.作为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有心理学知识,更好的与病人沟通。本着以人为本的治疗护理理念,对所有患者尽心尽力.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侯立苹.利多卡因宫颈麻醉在人流中的应用. [J]健康大视野.2013.21.18.

[2]颜贵琼.无痛人流术的护理与体会. [J]临床护理.2013.7.

患者文化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有28例, 女性有22例, 年龄在35~75岁之间;观察组:男性有29例, 女性有21例, 年龄在34~76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化疗方式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方法如下。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案:由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主治医师、科主任组成CNP委员会, 在制定方案的时候, 根据护理标准以及患者特点来制定表格, 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来不断完善、修改、补充表格。在制定方案的时候, 要从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 其内容要包括患者入院时接受的入院指导、医师对患者的检查检验、住院期间的饮食管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化学治疗、出院指导等, 将这些内容以表格形式编辑成护理路径手册, 发放到每位患者手里, 由责任护士进行保管、记录。在方案制定完毕以后, 对全科护士、医师, 进行相关培训。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全科的每位工作人员要完全掌握好护理路径知识, 在患者入院以后要询问好患者的详细情况, 比如说病情、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等。化疗前期: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 向患者介绍检查的注意事项、相关知识、配合要求;同时告知患者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 向其介绍预防性用药的作用、名称;介绍静脉置管的优点、意义、目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化疗期间:向患者介绍化疗方案以及用药的效果、作用、名称, 告知患者药物所具有的毒副作用和处理对策, 对患者的休心理、息、饮食、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让患者明白要想康复出院就一定要坚持治疗。化疗以后:此时患者肌体的抵抗力是很低的, 所以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监测好患者的体温、血压情况, 定期的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象情况;对于治疗以后外貌上的变化要让患者明白这是暂时的, 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对于出院患者则要做好出院指导[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当P>0.05时, 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如果P<0.05, 那么就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护理以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明显的少于对照组,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的医疗改革中, 临床护理路径是有可行性、必须性的, 在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应用了临床路径, 而且很多报道都证明了, 在临床科室护理路径是有很重要作用的。我国是个医疗大国, 所以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很重要的, 这不光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治疗, 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有些时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 所以我院就针对某些问题采取了入院预约、电话回访等方法, 从而不断的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这也使得我院的医疗纠纷事件得到了明显控制[3]。在本次研究中, 对结肠癌化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 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明显缩短, 而且健康知识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因此这就说明了临床护理路径所具有的重要性, 所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云珍, 张元秋, 王国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6) :3164-3165.

[2]耿红梅, 高天霞, 杨巍.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0) :212-213.

上一篇:神经网络逆系统下一篇: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