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考核模式

2024-10-19

小组考核模式(共7篇)

小组考核模式 篇1

摘要:通过对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个人考核机制实施现状分析, 进一步探索小组考核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 以实现班级管理更为自主有效。

关键词:合理编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树立威信

自学校推行个人百分考核制度以来,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各班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对班级同学的各项表现加以量化, 使班级管理有了抓手, 奖优罚劣有了依据, 基本保证了整个学校秩序的正常化。可以说学校推行的个人百分考核制度真是我们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大法宝。但事事无绝对,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班级中有部分同学根本无视个人百分考核的存在, “破罐子破摔”思想颇有市场, 导致班级管理中也出现不少遗憾。特别是这部分同学从小到大, 经常是老师身边的常客, 试想如果他们真能循规蹈矩, 早就应该是另一番景象了, 其实这些同学对老师和家长的耐心教育可以说不仅不领情甚至很是反感, 逆反心理严重。可见, 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教育对那些顽石已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我们尝试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小组考核模式:

一、科学编定座位, 合理组建小组

进入职校的学生,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首先教会做人, 即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好常规工作。值日是班级工作中最基本最简单最琐碎的事情, 但也是最需要坚持, 最需要责任心才能做好的事情。而且我也认为一个班的环境卫生也能折射出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素养。所以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 以同一天的值日生为依据, 全班分成了六大组, 每组6-7人, 结合同学以往的表现我们一般安排每小组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四名中等生、1-2名后进生, 组长负责督导组内的一切事务。希望以组长那零距离的身份、心态, 协调好组内各项事务。

二、充分利用职校生的“哥们义气”, 推进组内合作

职校生虽然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家庭背景, 但他们有着相仿的年龄、相似的观念, 容易沟通容易交流, 易于亲近, 易于接受, 易于形成合力。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也发现不少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一时难以接受, 有时还会有大的冲突, 而与同学的交流很顺畅, 说白了, 有的时候同学的话比老师和家长的话管用。譬如:我们班的戴同学, 他思维比较简单, 但性格非常倔强, 经常喜欢做一些傻事, 据说在初中的时候, 每逢双休, 就带了一帮同学回家, 吃喝玩耍, 还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出来炫耀, 更有一次把父母的银行卡都拿出来献宝, 结果同学知道银行卡就是钱, 所以就抢卡, 好在他不太聪明的脑袋反应了过来, 抢卡没有得逞, 回来告诉了父母, 父母好好地教育了他, 但好景不长, 又带了一帮同学回家, 没带钥匙, 就带着同学从窗户爬了进去, 父母急得没办法, 真是屡教不改, 来校找老师, 协同教育的时候, 他还是转不过弯来, 认为是同学, 没什么。后来经过同学的帮助, 才彻底搞清楚状况, 说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干了。自新的管理模式推行以来, 组长在小组管理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且组员间的合作意识日益增强, 我们也高兴的发现原来一切都无所谓的同学也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三、利用年轻人的好胜心理, 推进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JAMES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愿望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对于各小组的表现, 我们每周进行考核, 考核的范围大致包括学习、考勤、纪律、卫生、零食、日常规范等各方面, 由任课教师、学生会、班级分管班干部、各组组长进行记载评分考核, 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分, 每周由负责统计的班委以小组为单位评出本周优胜组。对评出的优胜组我们进行及时奖励。奖品可以是学习用品, 也可以是生活用品。并且考核的结果还将影响学期末的操行等第评定, 各类评先评优, 还将作为降、撤处分的依据。通过每周的总结, 我们发现获奖的小组干劲更足了, 责任意识更强了;没有获奖的小组身上的一些东西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天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正在实训, 实训教室的玻璃太脏了, 我们进行一次加分活动, 参加者可以每人加5分, 马上第六组的同学就提议说:“我们呆会都参加, 我们组前两次扣的太多了, 今天我们一下子可以加30分”。顿时我就感觉不管他们组有没有真去做, 但他的这种想法是值得褒奖的。并且我们也发现获胜的小组在更替, 而且获胜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被我们正确引导, 相信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班级中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四、加强对组长的培养, 树立组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

组长是小组管理中的核心人物, 如何充分调动组长的积极性, 发挥组长的作用?我们定期召开组长会议, 讨论班级管理中的现状, 棘手问题, 群策群力, 协同作战, 解决组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后顾之忧。另外, 能否让组长真正成为班级管理中的“领头羊”, 这与组长的自身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 所谓“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组长的自身表现, 以及管理能力, 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他们思想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如果证实确实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讨论, 重新挑选合适的组长人选, 所谓“能者上不能者下”, 同时, 为了树立各位组长在班级中的威信, 我也常在班级中有意无意地大张旗鼓地肯定表扬各位组长的工作, 渐渐地各位组长在同学中的威信越来越高, 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总之, 我班自实行小组考核管理模式以来, 班级管理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生自我约束力与自觉性不断增强, 组长的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提高, 组内的合作意识与组间的竞争意识得以充分发展。班主任的“保姆”身份也在逐渐消失。当然, 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取消班主任的管理, 而且其实我总认为现在的“管”是为了“不管”, “管”只是一种手段, “不用管”才是最终的目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艺术, 它需要班主任多花心思, 多了解, 多观察, 多动脑。班级管理是辛苦的, 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不仅需要认清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正确高效的管理方法,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更加喜人!

小组考核模式 篇2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小组的组建便是这个“开端”, 如果组建的好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在组建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平衡组合。

分组时, 应该考虑到小组的成绩、男女生比例、性格、组长人选等许多因素, 但在实际操作时应优先考虑性格因素, 一个小组平衡的性格组合是最重要的, 死气沉沉的小组显然不行, 沉闷的气氛容易偏离学习的方向;太活跃的小组也不行, 个个锋芒毕露容易使学习活动不欢而散。考虑了性格因素之后, 则是组长人选, 最后是成绩等因素。根据经验, 在这个原则下分出的小组, 虽然没有做到小组成绩的平均, 但各个小组愿意竞争, 也能竞争起来。至于因学习成绩不均带来的评比困难, 也可以通过改变考核标准来解决。

2. 相信学生。

作为班主任, 分组时常会觉得某个学生不行, 估计其在课堂讨论、负责小组工作等方面都不能担当重任, 尤其是那些平时话不多、性格内向的学生, 但事实证明有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恰恰更值得信任, 更能委以重任。这里有一正一反两个例子:班上的康同学, 在同学间人缘好, 认可度高, 也比较热心, 活跃开朗, 所以在第一次分组时他成为第十一小组的组长, 一开始这个小组表现确实不错, 但后来在每周的小组考核中这个小组都不断退步, 最后几乎次次倒数, 使小组考核失去了竞争的意义。这让笔者得到一个结论:认可度高并不一定能干好工作, 认可度高或许是因为圆滑, 对工作的原则性往往不过关, 这样最终会失去大家的信任或偏离正确的工作方向。另一个是冯同学, 平时不爱说话, 似乎也不是很积极, 但他负责班上的出勤考核, 可以说是所有班委分工里面做的最好的, 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他的出勤考核记录有异议, 所以对学生还真不能只看表面。

3. 注意动向。

班上原来的第二小组, 刚分组时各方面的表现就不太好, 起初我认为是他们的性格内向、不自信等原因造成的, 采取了不少办法也没什么效果, 后来才知道是组员心理认知上的问题, 其中的张同学等人就认为课堂展示讨论就是做做样子而已, 可等笔者发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当时的第二组早已是人心涣散, 对自己的小组没有了信心, 虽然也采取了补救措施, 但依然不见好转。现在反思, 当初没有及时了解这些情况, 导致一个小组不仅没有发展, 还不如建立之初, 最终这个小组的不良表现也严重影响了班级小组考核评比的意义。这个例子让笔者觉得:小组很小, 个别组员的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小组的问题, 班级也很小, 一个小组的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小组管理。要想真正的实施小组的考核管理机制, 前提是各个小组的健康发展, 而要防止被动局面的出现, 作为班主任就应该细心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及时和学生交流解决。

二、学习小组的发展

如果说一个新的学习小组的建立, 是一个新的生命体的开始, 那么, 让这个生命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靠的便是可持续发展。让一个小组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并朝着较为正确的方向发展, 仅仅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发动每个学生为学习小组服务的热情, 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根本的。

1. 搞好内部分工。

有句话说:“集体的凝聚力是在活动中培养建立起来的”。笔者认为:活动不可能天天搞, 但成员可以天天为小组工作服务贡献, 相信小组分工能和搞活动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一方面体会不到别人的工作是在为他服务, 甚至出现对别人的工作根本不配合的情况, 但当他也有责任时就不一样了;另外, 通过分工明确组员在组内的任务, 加强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意识, 增强了小组成员为小组学习和组间竞争出力的责任心。应该说一个小组的成败不应是由一两个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决定的, 也不应是由一个好的组长决定的, 而是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的努力, 而大家如何努力, 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小组分工加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意识。

小组内分工重在落实。让组员实现基本的自我管理, 不能只靠个人的觉悟与思想认知, 而应该是引导与督促双管齐下, 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一方面多和组内具体负责人以及组长开会, 加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在每周的小组考核中把小组内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汇总考核, 引起大家思想重视。

2. 转变学生态度。

巧设调查问卷,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角色。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针对小组成立之初, 班上盛行不少关于小组的负面讨论, 于是召集班委设计组织了一次关于学习小组的调查问卷, 在这个调查问卷上, 笔者将问题的设置角度做了一定的创新。以前的调查问卷常是问什么好与什么坏, 原因又是什么, 自然不自然的将大家的思路与眼睛引向了别人与外界。而这次笔者将问题设置为:“在一个小组内, 组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全体组员的个体配合作用, 你认为哪一个对小组更重要?两者关系怎样, 请结合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实际, 认真思考阐述”。还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表现, 若是组长, 就谈组长, 若是组员, 就谈组员, 谈谈自己在所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等, 希望通过问题设置角度的转变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主动参与到小组发展中来。这样做使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角色, 他们也就按照一定的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职责。

让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坐标。坐标表示着某个点的绝对位置。人们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就容易明确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为了指明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的地方, 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小组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平台, 是我们班级学习氛围的最基本单元, 那么你希望你所在的小组是怎样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笔者看到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特点, 也使小组成员看到了各自小组的现状与期望值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3. 重视过程评价。

在评价方面,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目标达成情况。为此, 我们在评价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评价时机的选择。课前阶段对预习情况的评价、自主学习阶段对自主学习板块的评价、合作交流阶段对合作表现的评价、展示提升阶段对个人能力展示的评价、反馈阶段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课后阶段的教师评价及建议等, 让激励无时不在。

其次, 评价方式的选择。作为班主任和教师, 需要获得第一手的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资料, 而组长和同学们朝夕相处, 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加到位。另外, 在评价的时候, 班主任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 不具体到个人, 使小组成员在自省中不断增强个体责任意识。

最后, 评价范围的选择。评价的范围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 包括组内、组间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总之, 要做多样的、开放的而非单一的、封闭的评价, 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三、学习小组的考核

凝聚力是小组成败的关键, 是约束、督促组员学习的极其重要因素。如何让小组有凝聚力, 更长期、更有效的方法便是完善小组考核竞争机制。

1. 坚持一个标准。

评比的标准必须做到大家都能认可与接受。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标准从学生中来。班主任应该先和班委讨论制订一份评比制度, 诸如评比操作流程、评比内容、加减分的多少、奖惩措施等等,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发下去, 通过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意见与建议, 相信各个小组都能提出不少的建议 (比如, 如何评选课堂表现优秀小组等) , 更重要的是在私下里班主任要和学生进行个别沟通, 了解大家对评比制度的意见, 这样也能让大家对评比制度更加重视。

2. 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学习小组的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不断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小组考核评比制度。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 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的需要, 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和完善中前行。比如, 在小组考核项目上, 最初没有小组内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的考核这一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发现许多工作, 如预习情况的检查、单词听写等, 在小组内落实不到位, 所以就加进这一项。

3. 考核内容具体。

为了保证小组考核的严肃性, 考核内容必须细致具体, 尽可能涉及学习小组发展的方方面面。学习小组量化评比一般包括六项, 即出勤、纪律、学案、成绩、小组工作落实情况、课堂表现。在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纪律的考核: (1) 将每周值周教师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落实到各个小组, 并在本周小组考核中体现; (2) 在自习课与三提前时间, 由班主任负责纪律考核; (3) 将出勤考核分为四种情况:班级迟到、学校迟到、正常请假、电话请假。

成绩的评比:评比以进步为准, 不看绝对成绩。具体准则举例如下:第一组上次周清70分, 本次75分, 那么进步5分, 第二组本次成绩是73分, 比第一组低, 但和上次比进步7分, 则第二组好于第一组。这种原则也是小组动态发展的需要。

结果的处理:每周将各小组各项得分汇总排名之后, 前两名获得优秀小组称号, 然后, 在小组例会时间将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减分的情况反馈给各小组的相关负责人, 以督促他们下一周的工作。最后, 每月将小组一个月内的得分汇总排名, 根据排名前后依次优先选择座位, 也省去了编排座位带来的麻烦。

四、面临的困惑

1. 学习结果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考核评价投入了更多地关注, 但最终学习结果的实效性也是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 最后达成共识,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可是很多情况下, 讨论并没有结果,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合作任务, 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往往无法解决, 需要多种渠道的查询才能解决, 而这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极少, 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 于是, 合作学习过程中只能做无谓的争执, 浪费了时间, 结果只能不了了之。

2. 评比结果的客观性。

由于学习小组考核主体的特殊性, 影响了小组评比结果的权威性。班委、组长处理问题, 避免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正面冲突, 还给了学生自己改过的机会, 同时也教会了班委、组长如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 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 可谓是一石三鸟,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但由于每周的评比汇总结果要决定下周的值日生人选, 所以大家都很重视, 但是参与学习小组评比考核的主体大都是诸如班委、课代表、组长等, 作为各个小组的成员, 他们的考核能否客观公正、让大家信服, 这就需要做出相关的努力。

3.“学困生”积极性的调动。

对于有些基础太薄弱的“学困生”来说, 自学能力差, 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势必影响着他们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更多的时候只能充当旁观者, 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这种情况当然是任何学习模式下都会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应做到多鼓励少批评, 使其逐渐增强自信, 形成正确的心态,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成员的帮助, 慢慢提高自己。这个过程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组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 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只要我们正确运用, 合理调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 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述了学习小组的组建、发展、考核以及面临的困惑等问题。

也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据

在一些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背后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1. 合作教育思潮中的各种教育理论

两千多年前,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可见, 自古以来, 人们便倡导合作学习。

18世纪初, 西方有人提及合作学习。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正式开始研究之。

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中期, 还是在美国, 随着以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为代表的美国各种合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兴起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理论的推出, 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重视与研究, 从而形成了各种合作学习模式, 也标志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终形成。

在我国, 一些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各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 部分高校教研机构也率先进行了尝试性实验。著名的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山东省教育部科学研究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等。

可以说, 正是各种合作教育思潮的风起云涌, 才最终催生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当下国内一些名校在课改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一学习模式, 最初又直接受益于国内高校教研机构的各种合作学习实验。

2. 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作为它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 全球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亦蓬勃兴起。美国制定了新的全国性课程标准以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 英国推出“国家基础学力战略”, 法国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作为基础教育的理想……尽管各国的具体举措不同, 然而其体现出来的基本理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可概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 将教学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往, 相互沟通,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生成和目标达成, 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1年, 教育部出版了义务教育各种课程标准, 其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有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 也可谓是应运而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分组、实施、总结三阶段。

1. 分组

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开展好这一学习模式的前提。

分组工作通常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分组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搭配、思维活跃程度等, 分组的原则是优中差均衡搭配。小组内成员还需依能力特点推举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组长负责全组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记录员负责本组学习过程与观点的记录, 发言员负责本组观点的公开宣传与汇报。当然, 也可本着锻炼小组成员的目的, 对成员的分工实行轮换制度。小组人数以6人或8人为宜。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可将同组成员编在一起, 以便于同组成员开展合作讨论学习。

2. 实施

此阶段又可具体分为明示目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三环节。

(1) 明示目标。教师一旦准备在课堂上开展这一学习模式, 则一定要向各小组明确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规定时间。学习任务的设置很讲究, 往往是具有开放性, 难易度合适, 具有探究与讨论的价值等。教师还要适时地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并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帮助。

(2)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开展这一学习模式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 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合作探究。此环节中, 各小组成员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示, 以达成合作, 提升学习成效。此环节的通行做法是:各小组先由一人在组内汇报对学习任务的自学或独立思考的情况, 其他成员先倾听, 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与不同见解。最后, 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各自遇到的问题, 对达成共识和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记录、整理, 以便发言及交给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之用。

(3) 展示交流。此环节主要由各小组的发言员承担。发言员先向全班阐述本组的学习观点, 再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其他小组可对该组观点进行补充或指正, 然后尝试解答疑难问题, 解决不了的, 再汇总交给老师解答。

3. 总结

教师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情况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与总结。这种总结既有当堂课中学生与各小组对这一学习模式开展的优劣所在的即时总结, 也应有一定时间段内班级对这一学习模式运用的整体表现情况的总结。

总结的依据可来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师生谈话的结果等, 总结的对象当然主要是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教训。同时也可让各小组的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有了总结, 才能对各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使学生少走弯路;学生有了总结, 才能在本小组推行有成效性的改进措施, 使自己多走捷径;师生共同总结, 齐抓共管, 班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达成预期成效。

从我校开展这一模式的试点实验班级来看, 及时的总结的确有助于不断完善之。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我校各班推行这一学习模式以来的各种情况来看, 有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1. 独木难支

从学校层面来看, 个别班级推行这一教学模式必然会遇见或这或那的困难与阻力, 如老师的配备、制度的制定等都不是一个独立行为, 需要以学校为单位, 整体开展, 才能营造氛围, 减轻老师的工作量, 形成学校特色, 小组合作学习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越走越广。

2. 重形不重神

从教师层面来看, 有的老师只是将班上同学简单地分为几组, 然后布置几个问题让其讨论。至于问题的讨论价值大小、讨论时间长短、小组合作学习所遇到的难题等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则关注不够, 这样一来易造成学习停留在表面, 实际上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3. 良莠不齐

从学生层面来看, 有的小组讨论热烈, 富有成效, 有的小组各自作战, 一盘散沙;有的分工有序, 有的凌乱不堪;有的全情投入, 有的心不在焉等。这时教师应从问题难易程度、兴趣点的激发 (如可引入竞争机制) 、小组成员组合情况等方面去反思去解决。

小组考核模式 篇4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Khan认为翻转即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在课外完成而指导(或作业)在课上完成。Bill Tucker认为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通过教师制作的视频和互动类课程,使以往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转换成成课前在家中学习,课堂时间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概念,参与其中的合作学习。作为翻转课堂的推崇者,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对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首先,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沟通。其次,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此外,老师不是讲台上的“智者”,而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最后,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相融合。

近些年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很难达到一个自然班单独授课,多为两个合班乃至三个合班七八十人的大课堂。英语学科的独特性,需要师生间有效的互动,才能保证知识的有效输入。然而一个老师面对如此庞大的合班课堂,很难做到在一堂课对每名同学的互动和监控。“讲座式”的课堂环境下不仅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基于小组协作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借助视频等一些学习资料,进行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而课堂上为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交流并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利用有效时间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学习资源并不能局限于教材、习题和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互联网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作用下,学生加以利用并解决学习英语上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协作模式的辅助

小组协作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小组充当组织单位,学生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在整个过程中也有个人的研究学习时间。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在课前完成教师的布置的任务中,也体现在课堂模式中。学生运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课本学习、课前任务等方式习得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学生通过观摩他人展示也能学习并体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老师适当引导和布置的课前任务中汲取英语知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常规课程模式,促进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

1. 课前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课前资源。最初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只局限于小段视频。这里所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以及课件等形式。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要有针对性,最好不是课本自带或网络统一的课件形式。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水平,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视频或音频,能够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在各种教学资源中标注难度和重点度,适应各个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课下小组协作式学习。

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是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吸收知识的关键。一些学生不免会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基础,给出分组规则,使全班学生按照规则自行分组。一方面达到各小组的实力的均衡,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教师会在课前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定的任务,这些任务会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3. 课堂展示交流。

翻转课堂最为颠覆传统课堂的部分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掌控课堂的流程。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占据大部分时间。这其中包括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比如:生生互动、师生一对一互动、教师生一对多互动、小组指导、集体讨论等。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吸收,教师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及时反馈到学生对知识掌握了解的情况。

四、小结

翻转课堂做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顺应了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并能促进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瓶颈,作为一线教师应当认真反思琢磨,整合出一套适应自己学生的一套全新教学模式。

摘要:现代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对教育领域也带来了一股新的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独特的方式对于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学生小组协作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设计,并初步应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小组协作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Before you flip,consider this[J].Phi Delta Kappan,2012(2):25.

[2]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Excerpt:How to implement the“flipped classroom”[J].e School News,2012(6):26.

[3]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人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篇5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互相促进, 互相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每个小组由若干学生组成, 在一起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第二, 学习方式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有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相互督促学习。第三,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习技巧。第四, 以小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以及小组学习效率的参考。

二、英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首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中,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 学习热情高, 可以带动其他不爱学习英语的学生, 或者老师有什么问题, 有的学生能很快找到答案, 其他没及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争取下次自己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其次, 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相互提高。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长处都会有所不同,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团结互助, 相互交流,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要探索出好的学习方法。

(1) 要科学划分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小组划分。可以将热爱英语学习的学生和排斥英语学习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小组,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比较靠后的学生分为一组, 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将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 用组与组之间的比较来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当然, 这些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例如, 第一种划分方法可能会使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依赖学习好的学生, 自己不思进取;第二种划分方法中, 可能整个小组的学生学习水平都不是很高, 只是空有一腔激情, 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而第三种划分方法容易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 从而消极对待英语学习。总之, 三种划分方法各有利弊, 教师在实际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多参考每个学生的特点, 争取使小组划分合理恰当。

(2) 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在一个小组中, 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不一样的, 可能有的学生记忆力好, 能够很快记住单词, 而另一个学生虽然记忆力不行, 但对语法的理解掌握比较有优势, 所以, 在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的时候, 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可以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相互配合, 解决问题;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专攻自己的弱项, 学习好的学生在旁辅导。例如, 在一个小组中, 老师分配给大家几个题目, 让小组合作进行解决。小组成员就可以根据组员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语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专攻语法题目, 对文章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就专门研究文章的理解, 在写作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就专门钻研作文的写法。英语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就负责在一旁指导, 对于组员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 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或者让老师再分配给更适合自己提高的题目进行学习。

(3) 老师旁观指导。在小组学习中, 老师要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 不能分配完了学习任务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这样容易使有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将小组学习当成了课间闲聊, 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分配完学习任务之后, 要随时深入各个学习小组, 进行监督, 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学习。对于整个小组成员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要及时指导, 或者提供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途径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学习。最后, 老师应该及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比,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热爱英语学习。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也很不科学,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英语教学与学习,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作用巨大。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上,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争取研究出更适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焦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使用策略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8) .

[2]杨小芳.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篇6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伴随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 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也应适当调整。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适应教学模式改革, 能够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小组精彩展示, 而且适应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 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实施自主、合作的小组化管理方式是实施新型的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小组化班级管理策略使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 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小组化班级管理, 首先要科学分组, 再用积分的形式管理。在班级中, 班主任、值日班长和各部门部长用积分的方法共同管理全班同学, 全班同学在合作、竞争气氛浓厚的小组中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团结, 实现自我管理。

(一) 成立各个管理部门

首先在班级内部成立六个管理部门, 每个管理部门六人, 平均分散在六个小组中, 班级的另外几名同学则担任班级的课代表及其他职务, 真正体现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

1. 纪律部

选拔班级中六位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六个小组的组长, 负责本小组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六位组长每人轮值一周的值日班长, 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六位值日班长有权选择两名组员, 安排本组组员位置的权利, 同时必须对本班同学负责, 为班级同学做事。班级一个月做一次名义测评, 以督促值日班长为同学们服务。

2. 学习部

选出班级六位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组成学习部, 引领班级文化学习。六位同学分别在六个组中, 负责作业收缴, 课堂问题反馈以及学习方法的介绍, 及时反馈本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文化部

选出班级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担任, 负责班级文化布置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文化部六位同学分布在六组中, 同时要负责小组内部的文化建设。为形成每个小组的文化, 每个小组轮流出手抄报, 展示本组学生的个性与特色。

4. 卫生部

负责教室、清洁区以及宿舍卫生的管理。卫生部的部长由卫生委员担任, 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值日表, 卫生部的其他成员在本组打扫卫生时要给予适当的督促, 并将本组宿舍及卫生区得分情况及时告知卫生部的部长, 方便卫生部量化积分考评。

5. 团委部

团委部的成员要根据校团委、学生会安排,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积极根据学校要求开展学雷锋等团委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311爱心小组”活动, 及时收缴团费以及及时上交等。

6. 生活部

“急同学之所急, 想同学之所想”, 生活部主要为同学服务。负责班费管理, 班级的日常支出, 如打扫工具、饮用水和奖品等的购买等。元旦晚会等集体活动需要和文化部一起筹划。

(二) 实施小组量化积分管理

实施小组化班级管理, 首先要确定量化积分的细则。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为实现有效的量化积分管理, 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小组划分的均衡性

小组内部的同学, 首先要考虑到成绩的均衡, 学习部的六位同学成绩相对优异, 他们分在六个小组中, 发挥引领作用。另外, 小组成员的能力、性格、男女生搭配也要给予注意, 分配中尽量做到均衡搭配, 使得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2. 小组内部的合作与竞争

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观点肯定了集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小组化管理模式就是要运用学生的这种认同感, 充分发挥小组对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作用。形成小组后, 班级管理的目标意识更加明确。在小组内学生竞争的基础上, 需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3. 小组的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每个月的“最佳组合奖”对于小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最佳组合奖”源于平时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 学生会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 尽力不为小组失分, 同时会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为小组加分。

4. 小组协调机制的依据——量化积分细则

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 因此它的约束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这是本班同学共同制定的常规细则:

●加分

(1) 各组组长每月加两分, 各科课代表每月加1分。

(2)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好人好事视具体情况加1~5分。

(3) 每月在6个小组中评选出“最佳组合奖”一个, 每人加1分, 每人奖励本子一个。

(4) 每次月考, 班级前5名加5分, 第6~10名加4分。进步100名加2分, 进步200名加3分, 进步300名加4分, 进步400名加5分。

●减分

(1) 迟到、上课讲话、乱扔垃圾、抄作业扣1分。

(2) 无理顶撞老师, 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扣5分。

(3) 看不健康书籍或带手机等电子产品扣5分。

(4) 未请假, 私自旷课扣5分。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 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 也是被管理者,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 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积极参与班级建设, 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小组自我管理充分展示了学生在教育教学, 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 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形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

小组化班级管理实行量化积分评比, 每个同学都是班级、小组的主人。每个月都会进行“最佳组合”小组的评比, 因此, 小组成员之间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 每个同学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下, 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 形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我所带的班级每月被评为文明班级, 这就源于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三) 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小组化管理机制下, 班主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艺术。尤其在小组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初期, 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每周要进行一次值日班长与各部门部长的“碰头会”, 反馈本周中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加强对组长及部长的培训, 在小组管理中要淡化权威, 强化民主,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小组建设, 使得小组和谐。再者, 班主任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 根据掌握的班级情况采取对策, 恰当地扮演好“引路者”“合作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则是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 主张在做中教, 做中学。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它让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 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析 篇7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机制在英语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实施呢?笔者认为要使小组合作得到有效的实施, 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

为了能让英语课上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老师和学生在课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一些预习案或练习题。学案的内容直接引导或导向着学生的思维, 在学案中多设置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合理引导学生去思维。老师还得预设学生在做完这些题后会有什么样的思考或疑问, 相关一类的知识自己必须首先梳理一次, 以便第二天能随时应对学生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以本人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例, 课题为《句型分析》, 学案上共选用了五句话, 分别对长难句分析, 定语从句, 强调句和情态动词的一些用法进行了梳理, 学案分预习案, 思学案和固学案三部分组成, 重点是思学案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思考点, 以便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梳理的能力。

当然学生也要提前做好工作, 首先必须完成预习案上的内容, 有问题的做好记号, 思学案部分要自己就某一类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思考, 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有利于第二天的课上展示。学生还得就这些知识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提升第二天组与组之间的互动, 因为别的组在进行展示的时候, 你就可以提出问题。

二、课上有效的合作

(一) 营造和谐民主安全的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要求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 要鼓励学生多交流, 多合作,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当学生发言时, 最好不要去打断学生, 这样很可能会打断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当学生展讲出现错误时, 一定不要指责, 给予纠正之后还要进行鼓励;对一些敢于提问题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 有问题的生成才能推进某一类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当一些学生确实在讲解或表达有困难时给予友好的帮助, 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到一些快乐与成就, 慢慢地学生就会爱上思考, 爱上表达。适时适当的激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鼓励这个课堂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 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 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 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 说对说错不要紧, 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 有意见就提, 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 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三、课后的一些思考总结

课后可以和各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交流, 对于本节课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出来, 具体还存在什么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 找时间可以把这些与各个小组进行商讨, 共同研究制定下一步的合作计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之后, 发现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困生不能完全参与, 45分钟课堂从讨论, 准备到展示很难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内容;课上有时老师还是不能真正退出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小组内部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

总之,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 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志。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 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 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 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 小组合作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高效学习的有效载体形式在当下很值得研究。本文结合英语实践教学就小组合作的优势和如何有效地实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提出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小组合作问题, 希望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继续探索、改进,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上一篇:住房制度改革下一篇:混杂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