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探究模式(共12篇)
小组探究模式 篇1
一、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是实施新型的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伴随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 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也应适当调整。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适应教学模式改革, 能够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小组精彩展示, 而且适应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 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实施自主、合作的小组化管理方式是实施新型的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小组化班级管理策略使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 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小组化班级管理, 首先要科学分组, 再用积分的形式管理。在班级中, 班主任、值日班长和各部门部长用积分的方法共同管理全班同学, 全班同学在合作、竞争气氛浓厚的小组中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团结, 实现自我管理。
(一) 成立各个管理部门
首先在班级内部成立六个管理部门, 每个管理部门六人, 平均分散在六个小组中, 班级的另外几名同学则担任班级的课代表及其他职务, 真正体现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
1. 纪律部
选拔班级中六位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六个小组的组长, 负责本小组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六位组长每人轮值一周的值日班长, 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六位值日班长有权选择两名组员, 安排本组组员位置的权利, 同时必须对本班同学负责, 为班级同学做事。班级一个月做一次名义测评, 以督促值日班长为同学们服务。
2. 学习部
选出班级六位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组成学习部, 引领班级文化学习。六位同学分别在六个组中, 负责作业收缴, 课堂问题反馈以及学习方法的介绍, 及时反馈本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文化部
选出班级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担任, 负责班级文化布置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文化部六位同学分布在六组中, 同时要负责小组内部的文化建设。为形成每个小组的文化, 每个小组轮流出手抄报, 展示本组学生的个性与特色。
4. 卫生部
负责教室、清洁区以及宿舍卫生的管理。卫生部的部长由卫生委员担任, 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值日表, 卫生部的其他成员在本组打扫卫生时要给予适当的督促, 并将本组宿舍及卫生区得分情况及时告知卫生部的部长, 方便卫生部量化积分考评。
5. 团委部
团委部的成员要根据校团委、学生会安排,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积极根据学校要求开展学雷锋等团委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311爱心小组”活动, 及时收缴团费以及及时上交等。
6. 生活部
“急同学之所急, 想同学之所想”, 生活部主要为同学服务。负责班费管理, 班级的日常支出, 如打扫工具、饮用水和奖品等的购买等。元旦晚会等集体活动需要和文化部一起筹划。
(二) 实施小组量化积分管理
实施小组化班级管理, 首先要确定量化积分的细则。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为实现有效的量化积分管理, 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小组划分的均衡性
小组内部的同学, 首先要考虑到成绩的均衡, 学习部的六位同学成绩相对优异, 他们分在六个小组中, 发挥引领作用。另外, 小组成员的能力、性格、男女生搭配也要给予注意, 分配中尽量做到均衡搭配, 使得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2. 小组内部的合作与竞争
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观点肯定了集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小组化管理模式就是要运用学生的这种认同感, 充分发挥小组对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作用。形成小组后, 班级管理的目标意识更加明确。在小组内学生竞争的基础上, 需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3. 小组的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每个月的“最佳组合奖”对于小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最佳组合奖”源于平时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 学生会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 尽力不为小组失分, 同时会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为小组加分。
4. 小组协调机制的依据——量化积分细则
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 因此它的约束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这是本班同学共同制定的常规细则:
●加分
(1) 各组组长每月加两分, 各科课代表每月加1分。
(2)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好人好事视具体情况加1~5分。
(3) 每月在6个小组中评选出“最佳组合奖”一个, 每人加1分, 每人奖励本子一个。
(4) 每次月考, 班级前5名加5分, 第6~10名加4分。进步100名加2分, 进步200名加3分, 进步300名加4分, 进步400名加5分。
●减分
(1) 迟到、上课讲话、乱扔垃圾、抄作业扣1分。
(2) 无理顶撞老师, 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扣5分。
(3) 看不健康书籍或带手机等电子产品扣5分。
(4) 未请假, 私自旷课扣5分。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 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 也是被管理者,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 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积极参与班级建设, 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小组自我管理充分展示了学生在教育教学, 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 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形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
小组化班级管理实行量化积分评比, 每个同学都是班级、小组的主人。每个月都会进行“最佳组合”小组的评比, 因此, 小组成员之间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 每个同学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下, 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 形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我所带的班级每月被评为文明班级, 这就源于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三) 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小组化管理机制下, 班主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艺术。尤其在小组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初期, 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每周要进行一次值日班长与各部门部长的“碰头会”, 反馈本周中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加强对组长及部长的培训, 在小组管理中要淡化权威, 强化民主,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小组建设, 使得小组和谐。再者, 班主任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 根据掌握的班级情况采取对策, 恰当地扮演好“引路者”“合作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则是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 主张在做中教, 做中学。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它让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 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9.
小组探究模式 篇2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做好探究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
三、合作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倾听中得到启迪;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的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感性知识的时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除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判的接受,而不是盲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感觉不正确,这里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点拨升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与提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班级学习小组管理模式探究 篇3
尝试、反思
经过权衡,我把班级数学成绩比较好的5名学生安排为组长,让其他同学从5人中选一人做自己的组长,每组最多7人,这样班级分成了5个合作学习小组。我每天找时间辅导组长,组长再利用其他时间辅导组员。可是不久,问题出来了,组长认为组员不听话,而组员认为组长讲的听不懂。
我开始反思这样组建学习小组的弊端:一是有些学生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从而在小组合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是“找茬”“挑刺”“埋怨”;二是由于只局限在数学这一学科上,形式单一;三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占用午休时间学习,学生极不情愿;四是选组长时考虑不周,组长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五是忽视组长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以上分析,我决定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把班级管理也融入小组评比中,同时综合考量组长人选的各方面能力。
改进、优化
在此之后,我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尝试,在几次的尝试中,我意识到要真正实现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选好组长。组长如果积极认真,责任心强,不怕同学责怪,敢于挑起小组重担,善于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小组具备合作的前提。所以,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现有学习小组的优势、缺点,提出了解决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重新分组,选出6个热心助人,在学生中比较有影响力,做事认真负责的小组长。
2. 分好小组。我先把全班学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平均分成5层,6名组长每人在每层中各选一人,并指明选人原则:学习过程中能够愉快合作,组长能够掌控组员,组员信任组长,组长本身有弱项的学科,可以优先选择该科有极大优势的组员。这样,小组人员构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型交流结构,即组内成员有共同兴趣、爱好;另一种是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即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机制。这样分组,小组的综合成绩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为小组的合理评比奠定了基础。
实践、提高
1. 提供机会,营造研讨氛围。先指导组长,让他们学好数学,然后指导他们采取层层递推的方式来辅导组员,再由这些学生辅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各小组对试卷进行分析、讨论。同时,讨论前后,我都积极发挥指导的作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现在,学生都非常喜欢小组围坐在一起的讨论氛围,研讨时,每个人都想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组长的指导能力,又点燃了组员的学习热情。
2. 树立团队意识,加强组长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上,我强调小组的团队精神,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要求每个成员以团队利益为重。现在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强,“小组因我而荣,我不做小组内多余的人,我不成为别人的负担”已成为每名组员的共识。
3. 及时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奠定基础。每次学业测试后,我们都要进行小组评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公布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黑板分为两部分,右侧标明各科平均分最高的小组及平均分最低的小组,以及各小组长在学年的名次,已达到激励的目的;左侧,小组根据此次的成绩,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
4. 及时倾听学生意见,发现问题立即调整。在小组合作研讨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同组的同学坐在一起,方便研究问题。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把座位分成6竖排,每组一排,座位安排由组长负责,组长安排不了,找我解决,但没有人来找我,他们基本上都把课堂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同学都安排在了他们前后,组内成员按成绩好坏搭配,再一次体现了组长在组内的威信。这样的排座方式也使纪律、卫生评比等活动更方便简洁。
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4
关键词:小组,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走到课堂改进的拐点, 前进的号角催生着智慧;回顾课堂改进的历程, 成长的收获激发着热情。课堂改进, 让自主管理的档次拾级而上, 让合作学习的实效水涨船高。登高必自卑, 只有历经凝神聚力的筹划、扎扎实实的推进, 才能收获“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在此, 我结合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谈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
一、自主管理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自主管理既要抛弃“各扫门前雪”式的意识, 又要树立“我很重要”的思想。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为团队增砖添瓦的责任, 每一个民主推选的纪律组长都肩负着矫正方向、激发动力的使命。
为了凝聚团队的力量, 就必须做好纪律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是选拔纪律组长的参考标准。此时, 学生鉴识组长的能力非同一般, 超出预想。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组员的选择, 给予组长真诚的信任和指导。毕竟, 每一个组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船长”的带领下劈波斩浪, 一往无前。实际上, 我们的学生颇具慧眼, 总能让出类拔萃的班干部脱颖而出。正是这些纪律组长的恪尽职守, 用心服务, 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 才成就了优秀的团队。
二、课堂反馈是合作学习的抓手
课堂, 永远是学习的主阵地;着眼有效课堂, 永远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课堂反馈, 无疑是课堂改进的有效抓手。之于老师, 有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创新。像语文课《唐诗宋词选读》的诵读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 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 每个组员都跃跃欲试;像英语课的课前演讲, 进行个人与小组相挂钩的星级评价体系, 或读或背, 等级量化。这些新思路变被动为主动, 既激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
然而, 课堂反馈是一项繁琐、持久的工程, 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苦心经营, 尤其需要学习组长的运筹帷幄、课代表的准确记录和学习委员的及时反馈。学习组长在课堂负责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 在课后负责作业的认真检查和反馈;课代表及时和学科老师协调、沟通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动向、新思路;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个人反馈和整体评价。如此, 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催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才能成就班级综合实力的的扶摇直上, 也才能打造出鲜亮光彩的班级品牌。
三、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适合学生特点和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没有科学评价方案的保驾护航, 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 评价方案的制定需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声音, 需要真正地传达学生的期待。在方案制定之前, 我和班委、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值日组长以及舍长进行座谈调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 把握规则的制定走向。第一步, 在主题班会课上, 我将评价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范围进行定位, 然后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达成自主管理的共识, 制定《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细则》;第二步, 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制定《班级常规活动责任分工表》;第三步, 试行稿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完善, 小组定期修改、调整, 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注入学生的新期待, 也不断为小组的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如此, 方案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畅通无阻。
四、及时落实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班级无小事, 事事要挂心。生活和学习常规的反馈, 事关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组员的定位, 需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毕竟, 反馈就是督促, 评价就是导向。一日一反馈, 一周一汇总, 一月一检阅, 形成常态的课堂改进的有效助推力。
每天的小班会时段, 组织委员反馈一天的生活常规量化情况, 班长点评一天的纪律、卫生状况, 学习委员反馈一天的学习常规量化情况, 副班长点评一天的学习、生活状况。有反馈, 有点评, 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及时地进行班级定位。得失寸心知, 学生自然会有所心动, 有所行动。
每周五自习课,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的三驾马车组织班委进行一周班级事务的梳理和总结。在班委例会上,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聆听其他班委的意见和建议, 群策群力, 或激励, 或鞭策, 形成班级的一周行动指南。
一月一检阅, 既要检阅每个小组的收获, 也要检阅每个同学的成长。小组的收获将作为小组座次定位的参考, 而个人的收获将会走进每个同学的成长档案, 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这样, 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在每一天都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目标“今天我要做得更好”。
小组探究模式 篇5
随着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逐渐得到发展。为了保证教学开展的有效性,老师已经逐渐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化学课堂中,部分老师过分关注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导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目前高中化学应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现状。
1、对合作认识不充分。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很难结合学生的情况展开科学有效的分组。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结合具体的情况展开,并充分地了解学习的基本情况。如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仅仅将合作学习模式停留在表面上,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教学的高效开展,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灌输式教学的嫌疑。
2、缺乏对合作主体的了解。
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效果,还要结合教学的要求进行角色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想方设法的增加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活动也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带而过。这种教学的方式严重的影响着教学的高效开展。
3、难以合理的分配时间。
课堂教学的实践是有限的,如果老师想要将化学知识全面的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就需要老师能够合理的安排课上的时间。但是在实践中,化学老师为了能够跟得上教学的进度,常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与学生沟通的时间。短时间内很难保证学生自主充分的思考一项问题。这种象征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的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发展,进一步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深入交流。此外,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也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极大的限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运用研究。
1、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小组。
为了保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综合考虑组内成员的化学基础,还要关注学生的可行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在分析之后,以4―6个人为一个小组,结合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教学。此外,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还要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适当的调整分组,保证小组内的成员能够具备差异性。
2、确定好小组讨论的时机。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化学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能够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机,并结合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在长时间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想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结合高中化学的重难点、实验、知识小结等内容渗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习的知识,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在高中教学的时候,电解原理这一模块是学生们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在教学中的口述,很难保证教学开展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还要深刻的认识水溶液中不同物质的情况。为了保证学生充分的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模式就可以使这部分的内容得到简化,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确定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教学时得到体现。但是单纯的让学生主导课堂又会导致时间的浪费,这时老师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因此,要保证教学开展的有效性,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将自身的主导地位逐渐突显,从而做到时刻指导小组间的活动,促进学生小组探究学习的高效开展。
4、强化讨论后的问题总结步骤。
只有在学习之后不断地反思才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中,学生们在总结中能够得到提升与发展。在进行小组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助于发现组内学生学习中的误区,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化为己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知识的总结,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科学有效的进行分组,然后再结合教学的内容,确定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在学生本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思想引导之下教学,并引导学生做好组内课后总结,以确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兴勇。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浅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
[2]王瑜。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5。
小组探究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学习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推动物理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物理课堂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探讨物理问题,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挥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解释物理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方法
1、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建立在科学分组基础上,组建学习小组要把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搭配小组成员,缩小组间的差距,方便组织竞争活动和制定评价标准[2]。此外,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个人,人太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人太少不利于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因此,高中物理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优等生和差等生相结合进行分组,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共同进步,提高整体的高中物理成绩。
2、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分工明确
高中物理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分组后必须落实每个人的职责,选好小组长,小组长领导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和组织讨论,并分配好各个成员的职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小组内成员的团结、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长要实行轮流制,每星期或每个月进行一次轮换,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3、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根据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学生能力,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运用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要求,尽可能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物理成绩。
4、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高中物理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放任学生随便讨论,而是教师要在小组间进行巡视,听取小组的讨论内容,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引导工作,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寻不同的求解方式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并能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熟练应用。
5、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建立评价机制,可以采用集体评价为主、小组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把每个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公布最终的答案,对于答对的小组给予积极的表扬,之后让答对的小组选取一人,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过程,最后通过集体评议和教师的打分,评选出优秀的小组,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可续分组、明确分工、有效指导、选取适当的合作时机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助以及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3]。
【参考文献】
[1] 汪直学.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3,23(5):54.
[2] 陈建英.对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1):71-72.
小组探究模式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学校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日常的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6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1. 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2.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3. 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 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环节
1. 激趣导入
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游戏、谜语、绘画以及生动的语言形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活动由抑制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2. 探讨学习
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 或提出的问题)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质疑、讨论、辨析、引伸、迁移等获取知识,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 自学阶段。学生根据出示的学习提纲( 或提出的问题) ,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第一部分简单的问题,然后进入第二部分较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随时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 2) 合作学习阶段。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人出现了疑难问题后,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前后排4人讨论的形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潜能宝库,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才能,这不仅促使其个人迅速成长,而且对“潜能生”的成长产生助力。
( 3) 答疑阶段。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要进入答疑阶段,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总,拿到组际解决; 组际无法解决的,教师再进行点拨解答。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知识、积极思考的过程。
( 4) 综合运用阶段。学生在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后,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一阶段,我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环节,听说课让学生表演书上对话或自编自演对话,阅读课笔者就叫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或谈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是导演,更是主演,教师是个热心的观众,教师的激励、赞扬是学生实现持续自主的保障。
3. 课外活动
四人一组的合作伙伴,不光是在课堂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而且还要把这种合作精神延伸到课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发展多项能力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制作英语手抄报,从组稿、编辑、抄写到插图,同组成员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动手能力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通过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四个较为明显的效果:
1. 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和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4. 学生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意识得到了加强
小组探究模式 篇8
一、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一)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但并不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 我国战国晚期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也兴起了现代合作学习理论。
(二)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及特点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 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传统的合作学习相比, 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特点有: (1) 学习资源更丰富。网络环境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其可以很方便地搜索资源, 共享学习成果。 (2) 交互更及时。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组织和情感交流需要借助一定的网络环境才更为有效, 而且网络环境还解决了学习者时空分离带来的情感缺失问题。 (3) 更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和帮助, 从而激发了更高的学习动机及小组内同伴间的互赖性。 (4) 学习成果展示的便捷性。网络环境中, 参与者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在网上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也可以通过非实时的交互来交流合作, 也可以看到其他所有小组的成果, 便于分享与交流。
二、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模式 (Pattern) 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构建一个科学的模式, 既能突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又能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图1:图1: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一) 合理分组
小组划分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综合考虑成员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 (每组2~6人) 开展学习活动的, 小组的划分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综合考虑成员的学习特征、学习风格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特长等因素, 注重优势互补、小组均衡。根据成员自愿原则, 小组在教师及组员的建议下选择角色并明确职责。
(二) 确立学习活动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有效备课的基础, 也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前提。教师依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总体思想, 结合学生、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从实际出发, 在与学生协商的前提下, 确立活动目标并制定活动目标评价标准。
(三) 明确学习任务
该环节是将学习目标转换成相关任务,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习变成学生内在需要, 从而为学生主动构建做准备。学习任务又可包含一系列的子任务, 任务应具体可行, 在设计时应注意: (1)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2) 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教师应在学习总体任务的框架上把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 如图2所示, 通过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任务。 (3) 任务的设计要注重渗透学习方法,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解决问题, 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四) 小组学习活动开展
1. 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
开始学习活动后, 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相互协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互的过程中, 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 如百度、谷歌等, 从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中搜索与课题有关的信息, 并可通过各种交流工具, 如BLOG, QQ等, 相互交流, 分享观点。
2. 小组之间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不仅局限在小组内, 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包括学习观点的共享、交流以及学习见解等。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工具与其他小组探讨, 从而获得一些建议或灵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开阔各小组成员的视野、弥补小组知识的不足和偏见, 同时也有利于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3. 教师监督、指导。
网络中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知识传递者变成了指导者、监督者、帮助者。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者的自主性往往造成学习者的“迷航”和“跑题”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提出他们遇到的疑问或问题, 并及时予以答复或提出指导性建议, 还可以不定时地到网络教室实地考察, 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五) 小组活动结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合作学习需要通过评价向师生反馈信息, 激励合作学习的推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多元主体评价的结合。如针对某一主题, 专门开一节汇报课, 汇报时先公布评价量规及注意事项, 然后按组别顺序, 由组长或组内推荐的某一成员展示本小组的作品, 对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述, 其他小组在欣赏的同时, 综合本小组意见, 进行投票评价, 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小组探究模式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作业,小组合作,团队精神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手段. 然而每当提到作业这两个字教师和学生都会忍不住感叹———教师感叹要绞尽脑汁布置作业又要因大量的作业批改而焦头烂额, 面对70来人的班级, 偌大的批改量使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再想分精力多关注学困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而学生又感叹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新意,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那么, 怎样改变课堂作业这种尴尬的局面? 由此我想到了小组合作的模式, 能不能将其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堂作业环节呢……
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小组合作在课堂作业中的应用.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整合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作业呢? 我想还是那些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作业, 比如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等. 于是, 我决定从数学小报的小组合作开始, 每结束一单元学习我都会根据本单元重点内容布置出试题或者做数学小报的活动[1]. 你看吧! 小组成员开会分工: 有的找题; 有的写题; 有的审题; 有的则负责版面设计, 人人都有事做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准备、展示、交流中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小组成员都能开动脑筋出谋划策, 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在本学期教学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项作业: 一是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出一份试题, 要求试题内容涵盖第一单元的重难点; 二是根据本单元特点绘制一棵知识树.
二、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充分发挥小组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在土豆网上看到过一个《你知道吗?》的视频, 视频用简短的语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告诉我们本世纪最热门的十个职业在2005年之前还是根本不存在的;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是未来社会的三大主题[2]. 我们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那我们留作业的目的不再是用红笔勾一勾对错那么简单, 应该让学生从作业完成中学会方法. 由此我认为学生的作业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来完成, 这种方式或许会使学生感受到更多完成作业的快乐体验和成就感. 面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 我在批改每天的家庭作业之前都会要求小组成员把作业按难易进行汇总并由组长简单记录作业情况. 简单的习题可以由本组优秀成员负责给学困生讲解, 变全班单向讲解为小组互助反馈. 而学生认为相对难一点的习题通常都是采取班里优秀学生或教师轮换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样既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又提高了效率,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
每次作业批改都有量化标准, 根据每小组的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计算出量化的平均分, 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 平均分的计算环节交由学生完成, 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的团队合作中学会学习, 让每个小组所有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竞争中去, 帮助小组成员形成团队精神. 小组内的学生还能在自己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督促和帮助小组内的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完成好, 促进这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3]. 这样既有助于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能让学生分担教师管理作业的压力, 锻炼学生协调群体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不光学生作业整体质量有很大程度提高, 还让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善, 最主要的是在小组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而作为教师的我再也不用到处追着孩子补作业, 能够节约出大把的时间来备课、教研、关爱学困生, 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促成了学生的心智和学习的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让学生爱上作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9.
[2]项纯, 等.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小学教师[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3.7.
小组探究模式 篇10
关键词:德育小组,网络模式,主干,节点,检查与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 主要存在着五个问题:
1. 只有德育主干没有德育网络。班级中虽然有班委会, 但班干部在德育中的组织作用、领导作用非常有限。
2. 班主任工作往往只是事件推动, 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多数情况下, 班主任是“消防员”, 出现了问题再去“救火”。
3. 在德育工作中, 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导致部分差生进步缓慢, 甚至越来越差。
4.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缺少情感体验。
5. 德育活动只重形式, 不易深入人心, 缺失实效。
二、德育小组网络模式的构建
1. 构建“三横、三纵”的德育网络主干。
德育主任总负责, 工作人员分成三组。横向上, 三组人员细化分工, 责任明确, 分别负责全校德育的三个方面 ( (1) 常规管理工作; (2) 共青团、德育宣传、卫生管理工作; (3) 德育实践活动和其它) 。纵向上, 分别负责七、八、九三个年级德育工作, 领导本年级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处三个小组横向上强调分工,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向上强调合作, 做到年级内部的统一行动, 协调一致。“三横、三纵”的德育网络主干, 既能保证年级德育活动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又能保证全校一盘棋,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2. 构建以班主任为节点的德育小组网络。
学期初, 班主任组建5~8名学生组成班委会, 同时依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特长、德育基础、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情况分成5~8个德育小组。德育处分配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德育指导教师。在小组内部, 班委会成员担任组长, 组员由组长进行分工, 分别负责一项或几项本小组的德育任务。如谁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课外社会实践;谁负责体育卫生工作;谁负责本组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等。定期更换角色, 人人都有德育任务, 人人都有教育和被教育、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在班级德育小组的构建过程中, 分管本年级的德育处老师、班主任、德育小组指导教师, 要精心安排、合理搭配, 力争把每一个小组都打造成团结向上、富有活动性的集体。小组成立以后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相关德育规定, 制定本学期的德育目标, 对组长的工作要放权, 对德育活动等要利用专栏公布, 征求学生意见。
3. 联结主干和节点构建全校的德育网络。
(1) 由德育处主任组织德育处教师、德育指导教师和小组长召开德育网络成立大会, 明确网络各组成部分的分工责任、本学期的德育目标、德育活动安排和相应的评比办法。
(2) 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 德育处分管年级教师和班主任一起通过查阅档案、小组座谈、家访、问卷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完成德育小组网络构建报告。
基本内容包括:A政教处人员;B班主任;C班委会组成情况;D德育小组组长及组员分工情况;E本年级德育活动计划等。报告经讨论通过后公布于众, 请全体师生关注执行情况。
4. 检查与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校先后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细节》、《德育活动量化评比规定》、《德育社会实践评比细则》、《校园文化卫生量化评比细节》、《课堂行为量化细节》等一系列量化评比标准, 在量化评比的层次上分为个人量化评比、小组量化评比和班级量化评比三个层次。
在检查环节上, 突出强调小组自查, 做到个人自查、小组自查与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相结合。检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如果说参与德育活动是第一步, 那么自查与反思的过程则是第二步。没有第二步的自查反思过程, 德育体验是不完整的, 德育的实效性就会打折扣。在自查基础上, 德育处要进行抽查和常规检查, 以强化执行力度, 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推进德育工作。
在评价环节上重视“比”, 比出风气、比出积极性,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小组长评价组内同学、班主任评价每一个小组、德育处评价班级的三级德育评价体系。小组周周评、班级月月评, 学校期中、期末评。小组评要上墙公布, 班级评要在学校公布, 学校评价要大会公布, 期中、期末评价要记入学生《德育成长手册》, 以形成浓厚和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德育小组网络模式的理论探究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分析之后,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探究。
1. 德育过程的参与度和针对性。
德育小组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德育过程收得实效。尤其是德育网络的运转强调小组长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 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小组之间的竞争评比又使这种热情转变成自觉的德育活动。在一般的德育模式中, 德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游离于德育之外, 而这部分学生也恰恰是最需要德育锻炼和德育帮助的同学。由于德育小组的存在使这部分学生被德育集体所包围, 多了几个同伴的约束, 几双手的帮助, 几颗心的感召。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最需要锻炼也恰恰得到了锻炼。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小组内角色分工和更换也有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换位思考, 便于加强沟通和管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 趋同心理和归属心理这两个心理特征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育小组将德育单位由班级缩小为小组, 由班主任一人指挥转变成人人有责, 人人可以指挥, 人人都可以展示自我, 内容更有新意, 同学们的积极性、上进心、创造力被更有效地激发出来。每个人都从小组德育活动中找到了自我, 感受到了德育的快乐和情感的升华。
3.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体验。
各项德育活动, 从谋划、实施到检查评价,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及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 每一名同学既是组织者、参与者, 又是检查者、评价者。组织实施是德育体验, 检查评价也是德育体验。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修养, 而且使他们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 批评与自我批评, 思想在自我与同伴之间一次次的冲突碰撞, 又在一次次地碰撞中得到提升。知、情、意、行在体验中得到统一。
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组 自主管理 合作学习 评价机制
走到课堂改进的拐点,前进的号角催生着智慧;回顾课堂改进的历程,成长的收获激发着热情。课堂改进,让自主管理的档次拾级而上,让合作学习的实效水涨船高。登高必自卑,只有历经凝神聚力的筹划、扎扎实实的推进,才能收获“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在此,我结合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谈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
一、自主管理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自主管理既要抛弃“各扫门前雪”式的意识,又要树立“我很重要”的思想。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为团队增砖添瓦的责任,每一个民主推选的纪律组长都肩负着矫正方向、激发动力的使命。
为了凝聚团队的力量,就必须做好纪律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是选拔纪律组长的参考标准。此时,学生鉴识组长的能力非同一般,超出预想。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组员的选择,给予组长真诚的信任和指导。毕竟,每一个组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船长”的带领下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实际上,我们的学生颇具慧眼,总能让出类拔萃的班干部脱颖而出。正是这些纪律组长的恪尽职守,用心服务,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才成就了优秀的团队。
二、课堂反馈是合作学习的抓手
课堂,永远是学习的主阵地;着眼有效课堂,永远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课堂反馈,无疑是课堂改进的有效抓手。之于老师,有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创新。像语文课《唐诗宋词选读》的诵读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每个组员都跃跃欲试;像英语课的课前演讲,进行个人与小组相挂钩的星级评价体系,或读或背,等级量化。这些新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既激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
然而,课堂反馈是一项繁琐、持久的工程,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苦心经营,尤其需要学习组长的运筹帷幄、课代表的准确记录和学习委员的及时反馈。学习组长在课堂负责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在课后负责作业的认真检查和反馈;课代表及时和学科老师协调、沟通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动向、新思路;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个人反馈和整体评价。如此,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催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成就班级综合实力的的扶摇直上,也才能打造出鲜亮光彩的班级品牌。
三、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适合学生特点和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没有科学评价方案的保驾护航,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评价方案的制定需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声音,需要真正地传达学生的期待。在方案制定之前,我和班委、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值日组长以及舍长进行座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把握规则的制定走向。第一步,在主题班会课上,我将评价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范围进行定位,然后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达成自主管理的共识,制定《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细则》;第二步,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制定《班级常规活动责任分工表》;第三步,试行稿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完善,小组定期修改、调整,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注入学生的新期待,也不断为小组的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如此,方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畅通无阻。
四、及时落实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班级无小事,事事要挂心。生活和学习常规的反馈,事关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组员的定位,需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毕竟,反馈就是督促,评价就是导向。一日一反馈,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检阅,形成常态的课堂改进的有效助推力。
每天的小班会时段,组织委员反馈一天的生活常规量化情况,班长点评一天的纪律、卫生状况,学习委员反馈一天的学习常规量化情况,副班长点评一天的学习、生活状况。有反馈,有点评,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及时地进行班级定位。得失寸心知,学生自然会有所心动,有所行动。
每周五自习课,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的三驾马车组织班委进行一周班级事务的梳理和总结。在班委例会上,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聆听其他班委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或激励,或鞭策,形成班级的一周行动指南。
一月一检阅,既要检阅每个小组的收获,也要检阅每个同学的成长。小组的收获将作为小组座次定位的参考,而个人的收获将会走进每个同学的成长档案,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这样,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在每一天都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目标“今天我要做得更好”。
班级的课堂改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以自主管理为基石,以课堂反馈为抓手,以课堂评价为保障,以及时落实为动力,开足马力,全力推进。我想,唯有借着课堂改进的东风扬帆远航,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将班级建设得更出类拔萃!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划分合理的学习小组
划分合理的学习小组可以说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直接影响到后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首先, 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充分照顾到各小组成员总体学习水平的均衡性, 以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展开竞赛和比较, 起初可以按照学习成绩进行一条龙式排列。比如, 如果班级要划分为十个学习小组, 每组五个学生, 那么就按照成绩的排列, 第一名分在第一组, 第二名分在第二组, 第三名分在第四组, 以此类推, 第十名分在第十组, 那么, 第十一名的学生应该分在第十组, 第十二名的学生应该分在第九组, 就像考试布置考场时按照考号进行一条龙式排列一样。其次, 要考虑到男女生合作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男女生之间的合作更容易激发思维的火花, 碰撞出智慧的成果。所以在进行一条龙排列时还要考虑男女生之间的搭配问题, 尽量能够使得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男女生比例。再次, 再考虑学习小组的划分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 尽量使得内向的和外向的分到一起。试想如果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内向的性格, 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时, 大家都不积极主动的发言, 学习效果可定会受到大大的影响。按照以上原则进行的分组,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达到多项互补, 使不同水平和不同特点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促进, 实现所有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目的。另外, 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 小组学习时不好组织;人数太少, 又起不到合作学习的作用。最后, 每一学期根据情况要调整一下小组的划分, 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更广泛的交往对象和空间, 实现通过小组学习, 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发扬团队合作意识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成员必须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出色完成组内安排给自己的学习任务, 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学习小组一般都要安排一个小组长, 主持学习小组的全面工作。学习小组组长的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 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 在充分领会到教师的学习任务安排后, 迅速地召集本小组成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包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 然后在每个成员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 最终形成统一的学习报告,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学校效果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必须发扬团队合作意识, 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 为小组合作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组长则起到凝聚小组各成员的作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评比, 比如, 小组互评, 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进行更好的合作;学生互评,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学会给别人提意见, 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小组学习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明白未来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成就任何一番事业都需要与别人的合作。同时, 又能正确对待竞争, 知道竞争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 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增强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小组探究模式】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10-13
语言类课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05-23
小组合作探究09-17
小组主题探究论文06-01
小组探究活动论文06-21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07-31
小组探究式合作学习11-11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09-22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