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探究

2024-09-08

模式探究(精选12篇)

模式探究 篇1

随着高中新课改到来, 信息技术课首次确立了课程的地位, 这种变化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既是新的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 提出了“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 这对指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改, 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以情境创设、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并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然后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在“尝试体验”环节, 通过让学生阅读、模仿、操作等方式, 使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一系列任务。同时, 在“认同领悟”环节, 教师作为促进者, 帮助学生梳理已经建构的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完成教学目标。“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从以上框架图可知,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模块: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尝试体验;认同领悟;总结、拓展提升。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高中生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设定一个现实生活中呈现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事件或环境。此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问题内容要生动、具体, 描述要详细、明确, 体现认知冲突。学生在体验情境环节应由被动体验转变为主动思考, 能根据教学情境发散思维, 发现问题,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任务设计:教师根据问题情境, 设置解决该问题的“任务链”, 此“任务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是该模式的主要部分。“任务链”中各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平行的或者递进的。解决任务的过程包括“尝试体验”、“认同领悟”两个环节, 即每个任务都包含有“尝试体验”、“认同领悟”两个模块。

3.尝试体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 通过阅读材料、模仿教师操作、自主或协作操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此模块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任务。通过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在“尝试体验”中教师不宜设计能轻松进入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做一做”、“想一想”完成。在“尝试体验”环节, 教师应注意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流程, 力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

4.认同领悟:此模块的内容可以贯穿尝试体验模块中, 或者是以总结提升的形式出现在单个任务完成后。此模块包括评价、教师总结提升等内容, 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易简不易繁;教师总结主要是归纳、梳理学生所构建的知识点, 起到“穿珠子”的作用。

5.总结、拓展提升:此模块的内容同样包含了评价、教师总结等内容, 但是与“认同领悟”不同的是, “认同领悟”只是单个任务的评价、总结, 而此模块是对整节课的评价、总结。此模块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总结以整节课的知识点为基础并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或延伸训练的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不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必须在网络平台上才能发挥其优势, 在教学准备中教师需设计一个与本节课对应的主题网站, 把教学模式流程及五个模块以菜单的形式设计在主题网站中, 整个教学活动及学习活动的开展都以主题网站为平台。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此模式的突出特点为“两个突出”、“两个体现”和“两个继承”。

“两个突出”指的是突出技能的培养, 突出应用实效。在问题情境环节中, 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 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核心部分任务设计及尝试体验两个模块中, 通过合理的“任务链”设计, 让学生带着“任务”饶有兴趣地进入尝试体验环节中。此“任务链”中任务环环相扣, 既能让学生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 又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渴望。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一步步运用已有的知识,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两个体现”指的是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体现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思想。在“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尝试体验”环节, 教师为帮助学生按照既定程序较好地完成任务, 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流程, 学生为达成设定的任务而进行阅读、模仿、操作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点, 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 进一步梳理知识点, 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点拨、指导、交流、评价学生作品, 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组内评价、组间的评价开展学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始终是互动、合作的关系。

“两个继承”指的是继承任务驱动及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思想, 继承学科整合的理念。“情境-任务-探究”模式引用目前较先进的教学理念, 融合了现今常用的任务驱动、主题性探究等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此模式能轻松地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造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在问题情境创设、“任务链”的设计以及“尝试体验”的设置中, 可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例如, 在情境创设中, 教师以某学科内容为情境设计认知冲突;还有在评价的环节中除了对信息技术的评价, 还可增加对其他美学内容的评价等。同样,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 也可以运用于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 让计算机及网络既成为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又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模式探究 篇2

学校:株洲市二中

姓名:郭志红

邮编:412000

电话:*** 今年七月,有幸听到了北京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作为新课程选修教材《文章的写作与修改》的编者之一,更是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程翔老师讲述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指出作文的全程训练应该包括写前构思、写作训练和写后修改三个环节。对此,感想颇多。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重视于写作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写前构思,老师引导;写作训练,方法铺路。如此保驾护航写出来的文章,再好也不是真正的原创,更别说有局限思维的可能性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求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换言之,新课改理念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继而把探究的心得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写前的辅导转移到写后的评改上来。

一、高中作文评改现状及危害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更是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本人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其中的教师批改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后耗费大量的心血修改作文、书写评语,然而收效甚微。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用评语这种唯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文章,就缺乏了“自主”的氛围;用自己所喜好的语言特点、文章形式来评判优劣,或多或少地将个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学生。这种非平等的沟通方式,自然难以让学生欣然接受。再者,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写作水平有高低、生活阅历有深浅、兴趣爱好迥异,教师用个人的标准来判断文章的优劣,无视个体差异,长此以往,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其次,个别教师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作文,结果作文本上“红透半边天”,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难以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这样,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作文批改就应是教师的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的权力。繁重的批改任务,教师苦不堪言;刺眼的批改评语,学生视而不见。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种无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评改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笔者深感必须在高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评改方法的改革。

二、高中作文评改模式

笔者作为立于三尺讲台的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中作文评改的现状及高中学生特点,提出高中作文评改的三种模式: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二是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三是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

(一)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 新课改提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有效实现了这一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立批改目标:学生习作交上后,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为本次重点评改的目标。另外还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加以归类,涉及评改目标内容。

2.挑选典型范文,理论导引:教师确定训练目标之前,选定典型范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学生习作。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找出与本次训练目标一致的闪光点。例如:必修5《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可选择史铁生的《合欢树》、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捕捉动情点,学习写得丰富》可选定冰心的《荷叶母亲》、莫怀威的《散步》供学生探究阅读。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3.印发一篇可塑性较强的学生习作作为共同批改的素材,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根据写作要求,发表批改建议。首先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共论,往往小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批评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适时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例如:《捕捉动情点,学习写得丰富》,给学生分析什么是“写得丰富”,丰富的表现如何,如何做到写得丰富,并针对阅读习作总结点评。

4.结合评改指导方法,学生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争议后,大家意见逐趋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指明写作要求,要求学生以各自的方式修改文章,批改的信度大大提高。

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是以教师整体把握为主,从“挑选样本”到点评示例,到集中指导讨论评改,教师还起主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相对延长,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模式非常适合于高一上学期,对于写作理论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在写作于引导方面是有很大益处的。

(二)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经过第一种模式指导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较高的评价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教师也不再挑选样本,而要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

第一,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本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第二,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五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面:卷面是否整洁、有无错别字、有无病句、标点有无明显错误;二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三看文心: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四看表达:语言表达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五看文体:文体是否明确。

第三,掌握常用修改符号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 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组织学生学习最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明白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明确“稳抓基础分,力争发展分”的作文思想。

第四,要求各小组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口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认识,然后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

第五,基础修改为主,明确训练目标,突出重点写评语。批改时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每次批改需有重点,不需全面开花,如该次训练目标突出的重点可以是结构的安排,可以是记叙的顺序,也可以是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批”,尽量保留作文中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批重于改”,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最后,小组讨论形成共识: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出好的地方,扬其所长;用诚恳的语言指出不足,避其所短。书写评语,有的放矢。

第六,教师要认真审阅各小组上次的评改情况,公布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

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集体作用是指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独立对习作进行评价的情况下,组成小组研讨,既可避免全班讨论头绪太多、太繁杂、效率太低的弊端,又可避免独自修改犹豫不决、信度不高的缺点。主体作用就是评价权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只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最终实现小组批改时间短、效率高的目标,此模式可适用高一第二个学期、高二第一个学期。

(三)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过十二次;杨沫写《青春之歌》修改六七次;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每篇稿子至少改和抄五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工作者严谨敬业的精神,是心灵的需要,更是写作到需求。自主认识提高评改对学生要求较高,这类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写作理论,经教师在较为明确的评改标准示例训练后,能形成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这种模式只是在探索阶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实施,此模式一旦成功,学生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效果尤佳。

实现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要培养学生具有朗读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练。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等。接着,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重点复读思想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学生可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及常用评改符号及方法,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学生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可用于高二下学期或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中。

农村养老模式探究 篇3

摘 要 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 农村养老 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首先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看农村养老的资金现况。传统的家庭养老,养老资金就是子女收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步兴起。根据调查区域江阴市的实际状况(其他地区只是在时间上有差异),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现阶段,调查区域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定及江苏省、无锡市相关要求,在2009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在2010年全面实施。江阴地区通过制度安排,将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致性,是惠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首先,是缴费标准的6个档次,从100元到1100元的差距,仍旧走不出保富不保贫的困境,当下农民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一选择依旧是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其次,养老金统归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在CPI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也让人担忧;再者,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居民个人账户的缴纳负担较为沉重,特别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月缴费159.04元,以800元的最低工資标准来看,占到了月收入的19.875%,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收入来源的。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再者,从需求的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层也存在于农村社会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观察显示,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或是很积极的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或是对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漠然,这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子女所受教育有关;生活条件较为一般的农民,更愿意参加不是村委举办的活动,而是由身边人提出的各项建议活动中。这种分层现象,是长期的劳作活动所造成的,共同的劳作内容,相似的生活习惯让同一阶层的人更加彼此熟悉,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另外农村人的“要面子”,使得老年人更加注意不和不同层次的人有过密往来,一方面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另一方面也是交流有困难,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现状与以前农村的互助和谐的气氛不一样,想要在如今孤立的局面中获得大家的认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说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心理因素,我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要建立共同的生活圈,并在生活圈中发挥专长,服务他人,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助性。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1000743)。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http://www.jylss.com/.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

[7]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9.04.

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探究 篇4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够为学生终身自主学习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采取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教学能够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性提高, 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观念,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指导,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另外, 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素养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断提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想问题、议问题的能力, 不仅可以拓展其知识面, 还会促使学生有所超越, 促进其创新能力提升。

2. 能够提高高中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效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素养, 而且还能够提高中考英语成绩。采取这种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把其探究阅读能力提高, 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 总结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是考察学生的自主发现、解决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不能够取得较高的成绩, 主要是缺少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所以, 采取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把高考要点和学习热点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成绩提高。

3. 能够优化英语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模式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 一般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在下面听课, 依据教师规定好的课时内容一步一步授课, 对于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来说, 很多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而采取自主探究授课模式能够依据学生自身兴趣进行课程学习, 对课时要求不再是固定的, 而是可以灵活多变, 这样就容易增加学生兴趣, 优化课程学习方式, 提高效率。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教学的方法分析

在新形势下, 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改革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成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热点。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国语学习的大环境下, 英语学习显得枯燥和无味, 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足, 整个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融洽。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指导和引领作用, 改变教学模式, 采取自主学习探究模式, 提升学习效率。具体来说高中英语中实施自主学习探究模式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1. 采用情景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实验操作、视觉效果、语言表达、动作模拟、情感渲染等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 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讲授必修2 Unit 4 Lesson 1 Tomorrow’s World这一节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 把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抽象化, 课前找好能够典型表达人们生活的图片, 例如找好几张二十岁左右人们在大城市生活的图片, 然后找几张三十岁左右人们全家游玩的照片, 再找老年时候悠闲的照片等。在讲课时, 首先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 也可以挑几个学生回答以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增加学生的自动探究性, 然后教师分析, 为学生分享照片, 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 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之后再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讲课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音乐调动学生积极性等。

2. 运用“表演型”模式的教学方法, 提倡多样化教学形式, 提升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效率的高低,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安排, 以及教师授课的方式。依据研究可知, 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在上课时照念教材知识点,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要想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其探究能力, 必须要采创新型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 在讲授必修1 Unit 2 Lesson 1 Modern Heroes这一节课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教材熟练, 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在每一个小组中挑选出来几名学生分别讲有关于自己心中英雄的故事, 讲解的同时要表演出来英雄的样子, 可以学习英雄走路、说话等, 然后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分, 讲述最符合要求者得分最多, 最后得分最少的要受到相关惩罚,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等到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开始整体课程内容的讲解, 增加课堂氛围。

3. 把学生放在课堂主导地位, 让学生自编练习题, 提高主动探究性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课堂效率的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把传统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模式转化一下, 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在课下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 并针对教材内容出几道题。可以首先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上课之后用几分钟的时间促使小组学生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讲课, 课程当中抽检学生的习题, 并当做问题提问, 让另外一些学生回答, 回答完之后, 让出题学生进行评述, 之后教师对评述进行补充, 这样就容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性, 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当然,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 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成果。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听课地位, 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在新课程学习的背景下, 高中英语教学越来越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提倡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高中英语,探究

参考文献

[1]孙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英语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余桂家.浅谈中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方式[J].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9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篇5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真学习了“三层三步”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前行,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反思,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在自评反思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了典型课进行录像。课后,对照课堂教学标准认真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以《黔之驴》为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

我本着学为主休、教为主导、动为主线、疑为主轴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案设计上,由浅入深,了解文言常识、疏通文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认识虎与驴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放飞思维的翅膀,小组准备情景剧表演,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共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台词等展现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认识,起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作用。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表扬,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语文学科的博大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文言文的老大难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往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整堂课师生忙忙碌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无兴趣可言,所以,相关的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在文言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在教授《黔之驴》的过程中,我用情景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乐此不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分析《黔之驴》寓意时,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班内竟出现了十几种观点,有的学生从驴的角度分析,有的从虎的立场分析,还有的从整体上把握,我发现即便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也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俗话说的好:“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了这一差异。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活动形式和结果的整齐划一,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解决问题;让所有学生均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个体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从学生分析寓意我得了这样的体会:课前探查,发现学生差异;课堂开放,展示学生差异;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二、主动交流,师夷之长,补己之短

我校教师主动参与课堂评价。由于教师在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同事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学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采用同事间的交流互评,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1.互评促备课

集体各课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舞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体会和同事共同分享,而且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析研究,根据大家的建议,整理成新的教案、学案,新的教案、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为下一步上课夯实基础。

2.互评促上课

课堂教学活动是展示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我在试讲《黔之驴》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究,驴与虎的形象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想到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学生的探究活动非常盲目。针对本堂课,老师们给了我客观的评价:认为我放手太多,学生探究无实际效果,因此,课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过互评后,达成共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中的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的活动、充分的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现自主合作的乐趣。

3.互评促反思

通过教师们的评课,我的确受益匪浅,尤其听其他教师的课,再一次提醒了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依据评价标准,主动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对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三、积极创新 达标升级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教材的偏激理解、不能正确的把握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完善自己的课堂,等待达标的检阅。

出版 “新锐”模式之探究 篇6

主持人:大家好!回顾2011年度,文学、图书出版及销售领域可谓相当热闹。作家们结盟维权,诉讼道路却漫长无比;网络书店低价销售,实体书店愈加暗无天日;《百年孤独》多年前就读过,没想到却是盗版的;乔布斯死了,他的“传记”却火了,同时,对于出版类期刊而言,和出版实践一起走过,记录其一次次困局、彷徨乃至突围……“2011”给予出版业的,有心酸、痛苦;也有徘徊、彷徨;更有兴奋和快乐。

热闹喧哗的表象背后,学理反思显得尤为必要。“新锐”作为符号,逐渐映入出版人的视野,印证着出版领域内的变革。本期邀请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王泳波副社长、磨铁中文网女频编辑隗艳坤三人,让他们谈谈对“新锐”的理解以及其视域下的2011出版实践抑或是其之于出版的要义所在。

张志强:“新锐”一定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却不一定要去挑战学术权威。我自己对“新锐”的理解是,在思想、行动上能突破旧有的束缚,敢于挑战自我、实现事业上的成功。当然,这种创新,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范围内,而不能哗众取宠,投机取巧。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出版研究的学者,我认为对中国出版业而言,目前的“新锐”,应该在策划和推出有品位的出版物、创新出版物发行与营销手段等有所突破,面对数字化的冲击,“新锐”还要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

贵刊的“新锐”榜单(此指《出版广角》2012年第1期专题“2011书业‘新锐榜’”),我个人比较欣赏。被提名的新锐出版人,确实在2011年中做出了比较多的成绩。其中的一些人与事,是我上课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出版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百年前的张元济先生尚且有“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理想,今天的出版人在向张元济学习的同时,更要有超越他的冲动。

主持人:张老师是出版产业的研究观察者,对新锐有着更为严谨的要求,给我们提出了新锐的一种解读。接下来发言的这位身份有点特殊,他是张老师的博士,同时也是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副社长。他能否发出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式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新声音,让我们把这个话题交给王泳波老师。

王泳波:谢谢主持人。新锐一词,咬文嚼字来看,首先要有创新的精神和行动,在今天的出版时代,要做到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虽然今天的出版业离不开重复和累加,但是如果忽视创新,陶醉于现有的市场成果,那么在未来竞争中面临的困境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唯有创新,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其次,在当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旋律下,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担当精神,保持一种勇于突破的锐气,这需要我们有打破条条框框、摆脱既有惯性的信心和勇气,对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以坚实的出版能力为基础。当然,继承优秀的出版传统,兼容并包,也是不可或缺的。

主持人:王老师您刚才提到新锐要有创新的精神,那么您所理解的“新锐精神”是什么?

王泳波:所谓的新锐精神应具有实、新、精的几个特征。实,就是扎实、务实,做出版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力是做不好的,自身扎实了,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也才能在国际舞台有所建树。新,就是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刻意为之,是一种方向,是水到渠成。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出版竞争力的枯竭,那将是可怕的。精,就是打造精品。今天的市场上,有太多粗制滥造的雷同产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精品的背后,就是一个时期出版高度的不断提升,意味着文化繁荣和发展。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出版精品的诞生和涌现。

张志强:将“新锐”嫁接到出版领域,出版人需具备一定的功底。我认为:一要有宽广的胸怀。正如陆费逵所说的“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一个新锐的出版人,必须将出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相联系,才能有所作为。二是有足够的知识涵养。当今世界,知识爆炸。新锐出版人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涵养,才能判断出版物的优劣,真正实现出版物的社会功能。三要有创新精神。新锐新锐,关键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出版史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的赵家璧,还不到30岁。但他想出的这个“大系”,便是一种创新。这一选题思路,至今仍被出版界所采用。

王泳波:刚才张老师提到广角杂志的“新锐排行榜”,我也想说几句。我很欣赏广角推出的新锐人物,仰慕于他们在出版工作中取得的骄人成就。比如“难望其项背”的张秋林社长,他作为少儿出版的领军人物,为当下国内少儿出版作出的贡献,可能已不是新锐一词所能涵盖的了;比如茅奖获奖图书《一句顶一万句》和《推拿》的责编徐则臣,他是当之无愧的新锐编辑,这两部获奖图书我最近刚刚拜读,读来酣畅淋漓,有一种激荡人心灵的思想内涵。这样的好作品出炉,我相信与徐则臣老道的编辑眼光和文学品味也是息息相关的。希望我们好的文学作品能更多地遇到同样优秀的编辑。《乔布斯传》中文版我完整地读完,受益匪浅,也看了不少该书的营销揭秘文章,我认为这部书的出版和营销,可能是近十年来最成功的图书案例了。我觉得这个案例的标志性意义更大,说明今天我们的出版行为,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思维、方法和流程,一句话,专业水准到了一个新高。

主持人:两位老师的思想碰撞出强烈火花,都聊到新锐的定义以及新锐修饰在出版领域内出版人应具备的功底和新锐所代表的精神,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种视角。接下来的这位是磨铁中文阅读网的新编辑,他会对新锐有怎样的体会?让我们有请隗艳坤。

隗艳坤:张老师、王老师说得非常好。作为刚刚入行的新编辑而言,我谈谈自己的理解。提到新锐这个词,我自己的第一反应都是新鲜的血液,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的精神。大家都会有一个定向思维,觉得在一个行业内待久了,会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循规蹈矩,没有新人那样敢于创新,敢挑战,或者说不愿意去创新。但我认为对于数字出版这个行业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经验,了解行业的背景、现状,能够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客观的判断和预测,才能真正做到勇敢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出版“新锐”起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创新,更应是平台的创新,宣传渠道的创新,如何让更多更好的图书,内容,通过更多的渠道被读者接受,同时又能为出版公司自身盈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出版新锐起来、出版人新锐起来,对于隗艳坤您个人来讲,存在哪些困惑?

隗艳坤:作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出版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的销售额明显减少,在这个大的趋势下,出版如何做到创新,如何能够带领行业走出低迷的状态是每个出版人都会去思考的问题,但现在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实体出版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代表的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对于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了解熟悉读者心理的情况下,发掘他們潜在的需求。

主持人:作为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者而言,在操作层面上,“新锐”应体现在那些方面?请王老师谈下。

王泳波: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出版社的领导者应该具有与其他行业领导者相似的领导才干,这包括其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人格魅力、凝聚人心的能力等等。特殊之处在于,出版社的领导者在文化、文学方面,理所当然应该具有不一般的热情、激情,感悟力、敏锐度,应该具有较鲜明的文化、文学和审美理想,将其转换为某一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并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带领出版社团队,取得相应的出版成果。

主持人:诚如三位所言,新锐有一个基本层面的共性,即“勇敢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战学术权威”,但新锐“应符合法律和道德,不是哗众取宠”。新锐映射到出版领域内的,应是一种态度和精神。出版需要新锐视角,出版人更需要一种新锐精神,对此我们深深期待……

感谢三位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

张志强,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系教授、博导。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泳波,南京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少儿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现担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隗艳坤,80后,磨铁中文网女频编辑。

模式探究 篇7

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第一个阶段是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体、问题、情景或事件上.这个阶段的活动应能够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 并且应与过去和将来的活动产生联系;第二、三个阶段以学生亲身的探究活动为主, 学生要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初步结论, 给出自己的解释并进行初步的推论, 而且学生要思考假设证据结论间的关系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者和辅导者;第四个阶段是教师导向的, 给学生提供使用与学习经验相关的术语的机会.此阶段的初始部分应以学生的解释为基础, 把解释与探究阶段的经历密切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关键在于简洁地、清楚地、直接地呈现概念、程序或技能.此阶段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在学生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 进行明确精致及进一步的推论, 建构新旧经验间的联系,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第五个阶段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评价的活动, 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反馈评价.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课件展示硫在O2中燃烧.学生说出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2) 展示空气质量日报, 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反映出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3) 观看二氧化硫的短片.引出学习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用途、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

【推测】

(1) 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2) 由SO2可形成酸雨推测其较易溶于水.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酸雨的资料, 从中认识二氧化硫是污染物, 进而提出如何防治污染的问题, 改变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尝试着从生活中了解化学知识.通过分析、思考与SO2有关的生活现象认识其性质.

阶段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感知阶段)

【学习活动】

(1) 指导观察:学生观察已制取的SO2气体的颜色、闻气味, 与空气密度比较.

(2)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指导学生做SO2溶于水的分组实验.

(3) 引导小结:学生小结二氧化硫的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4) 学生实验:将另一集满SO2用胶塞塞好的小试管, 发给学生, 让学生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石蕊试液滴入SO2的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用试纸测定其溶液的pH, 判断酸碱性.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后, 溶液变红.”这一现象, 得出结论:SO2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阶段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深化阶段)

【学习活动】

(1) SO2由两种元素S和O组成, 思考SO2是什么氧化物, 具有哪些性质?

(2) 各元素化合价是多少?S元素有哪些常见化合价?

(3) 从以上方面预见一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并说出理由.设计实验来证明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4) 设计实验证明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可选用石蕊试液, 新制H2S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氯水、溴水……我们这里准备了石蕊试液, 新制H2S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溴水, 品红溶液, 氢氧化钡溶液等溶液.)

【学生讨论】由化学式可以看出, SO2中S处于中间价态+4价, 所以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氧化硫可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它又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化学物质, 理应还具有它自己的一些“小个性”.

模式探究 篇8

1.创设情境

探究性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师通过问题、提纲等多种形式, 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交流。

2.启发思考

面对新的知识点, 孩子往往无从下手,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 向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3.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课堂学习的舞台上,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支持的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4.协作交流

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 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也就是说, 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

5.总结提高

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 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数学知识的学习, 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而问题源于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将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案例:圆的周长。

1.创设问题情境:

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半径有关。

生:与半径有关, 也就是与它的直径有关。

师:如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有什么关系呢?请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大小不同的圆, 分别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周长, 填一填表:

我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是希望通过教学情境, 学生能够基于旧知识有效迁移, 习得一些知识, 思考一些问题,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填表、比较, 发现规律。这个过程联系活动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将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2.启发思考问题:

上一个环节, 学生填完了表格, 教师轻轻地一句引导, 师:观察上表,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多一些。

生: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

生:我发现求圆的周长不一定要测量, 只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算出来了。

教师无痕的启迪, 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数学思考, 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抛开了教师告诉, 学生接受和记忆的传统,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学生, 让学生告诉教师“我的发现, 我的思考, 我的感悟。”

3.自主探究

在本节课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习中, 教师已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是的,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计算时通常取3.14。同学们, 上表中圆的周长如果不测量, 已知各圆的直径, 你们能求出圆的周长吗?请大家试一试。

生:我们组用直径乘圆周率, 但得数比刚才测量的小了一些。

生:我们组也是用直径乘圆周率, 得数比刚才测量的还大了一点。

生:我们这组比较幸运, 用直径乘圆周率的得数和刚才测量的一样。

师:不是你们组比较幸运, 而是你们组测量得比较精确。你们各组的方法一样, 用直径与圆周率相乘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误差, 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可见测量时要尽可能精确。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所以圆的周长等于半径乘圆周率再乘2。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学生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从本能的测量, 到简便的计算, 学生走的是一条科学发现之旅。教师就是那个导游, 指给孩子方向, 但风景只能孩子自己用眼睛、用心去欣赏。

4.交流概括

归纳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 使之富有条理性、系统性。

师:在数学上用C表示圆的周长, 用∏表示圆周率, 那么你们能写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π×d=C

生:C=π×d

生:C=π·d

生:π×r×2=C

生:C=πd或C=2πR

以上答案的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学生之所以能毫不费力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因为有前面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这公式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5.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我知道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π表示。

生:如果知道直径, 我们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

生:如果知道半径, 也能求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组总结出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跟书上一样, 我为我们组感到骄傲。

师:你们能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连老师都佩服你们, 相信你们的收获会越会越多。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探究 篇9

一、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背景及特点

(一)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背景分析。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 消费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层出不穷, 企业面对的中间商各式各样, 如何建立一个成功的分销网络是渠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渠道构建中, 一般以正向模式选择各级经销商, 即以厂家为出发点选择一级经销商, 再由一级经销商选择次下级经销商, 直至产品流向终端零售商。以一条二层渠道为例, 其模式如下图所示:

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目标消费者

(分销渠道的正向模式)

以上这种正向模式, 在以往供小于求的背景下,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卖方市场条件下, 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拉力已天生具备, 企业生产多少产品就能够销售多少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更注重于抓生产及产品质量, 而在分销渠道方面, 则由经销商全权负责, 从而使企业不用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众多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 传统的分销渠道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在当前的买方市场条件下, 选择传统模式的企业只能较大程度地参与其有直接交互作用的一级经销商的选择, 而对后续环节的介入程度逐渐弱化, 因而渠道管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 没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在支离破碎风格中松散地排列着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厂家对终端几乎没有控制能力, 往往当产品流到零售终端时已使企业感到“鞭长莫及”, 而终端形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消费行为特征和产品特性则不得而知, 出现了不能货畅其流、服务中断、信息歪曲遗失和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 使渠道的功能大打折扣。

成功构建分销网络的关键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 并正确处理企业与中间商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提出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 它是指企业从分销渠道的末端开始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 即根据消费需求, 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选择零售终端, 充分考虑终端的特性和利益, 并根据中间商财力、信誉、能力和与零售终端的关系, 进一步向上选择中间商, 直至与企业有直接业务联系的经销商, 将整条渠道纳入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协作达到企业的营销战略意图。以一条二层渠道为例, 企业渠道的逆向模式如下图所示:

制造商……目标消费者→目标零售商→目标批发商

(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

逆向模式是以系统化的经销商甄选标准和过程化的控制模式为基础, 以协作、双赢、沟通为基点来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力, 达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目的。简单地说, 这种渠道模式就是“弱化一级经销商, 加强二级经销商, 决胜终端零售商”, 厂家一方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 使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环节达到零售终端, 提高产品的展露度, 使消费者买得到;另一方面厂家加强终端管理, 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使消费者喜欢买。IBM公司对营销模式的改造正是运用了这一逆向模式, 为了适应国内PC市场日益剧烈的竞争, IBM公司将分销渠道“IBM→总代理→经销商→用户”宝塔式转向“最终用户→经销商→IBM”的倒三角式。可见逆向模式是更适应现有市场的一种渠道创新模式。

(二)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特点。

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和传统渠道模式相比是“倒着做渠道”的一种渠道创新模式, 它能使企业更快地创建一个时间短、速度快、费用省、效益高的渠道体系, 使企业的工作更加接近目标市场, 更好地创造产品的时间效用和地点效用, 且更能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实施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基本思想, 是在竞争的环境下以加强零售终端的服务为中心, 在建立渠道方法上创造差异化, 通过渠道建立思路上的根本性转变, 以高效运行的渠道网络谋求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实际上就是“尽量直接向零售终端供应产品”, 这是渠道功能的回归。它能够更好地适应零售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在市场启动阶段, “倒着做渠道”使企业最开始就对零售终端有更强的服务优势。同时,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也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渠道模式, 在强调流通围绕零售终端进行的同时, 又要求利用好批发市场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心城市以外的一些“卫星”城市, 批发市场对产品经营规模扩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将整条渠道纳入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 采用的是全流程控制的方式, 其运用大大加强了企业对各环节的控制与管理, 将营销思想与策略贯彻到整个渠道中, 并且协助中间商进行销售。企业可以在零售终端加强自身宣传, 以提升企业形象, 有利于其实现长期利益目标。

二、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合理性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逆向模式的合理性体现为:

(一) 逆向模式真正体现了营销活动“顾客满意”的目标。

现代营销思想已深入人心, 4P向4C的转变要求经营者多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营销策略的选择, 把企业利润最大化建立在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逆向模式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利益, 即让消费者“买得到, 买得起”。运用逆向模式使消费者获得商品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和选择度加大, 一切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消费行为特性, 而且在产品价格方面, 通过对分销渠道的选择和控制提高了渠道效率, 为消费者节省了成本。相对于传统渠道模式, 逆向模式在“买得到, 买得起”方面有更多的考虑, 真正体现了营销活动的目标。

(二) 逆向模式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

企业树名牌, 不仅要树立其知名度, 而且要树立其美誉度。通过广告“轰炸”出来的品牌只能树立知名度, 而品牌的美誉度更多的是依靠企业和经销商孜孜不倦的努力加以塑造的。通过逆向选择建立起来的渠道将渠道成员统统纳入自己的营销管理体系, 经销商成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不可或缺的成员, 使企业的名牌意识贯彻于整条渠道, 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逆向模式的运用, 使企业的品牌战略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良好的终端使其品牌形象得到了强化。

(三) 逆向模式有利于发挥渠道成员的协同作用, 提高渠道效率, 减少内讧。

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 即每一个渠道成员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 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逆向模式通过厂家与经销商一体化经营, 实现厂家对渠道的集团控制, 使分销的经销商形成一个整合体系, 渠道成员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 追求双赢, 达到“1+1=3”的效果。厂家与经销商共同进步, 共同成长;同时, 经销商为厂家提供市场信息反馈、竞争对手信息, 使厂家适时而动, 快速地做出决策。

(四) 逆向模式有利于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运用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 使得企业加强了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管理, 减少了销货受阻、服务中断、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例如, 宝洁公司在1992~1998年, 对分销商采取的是典型的“推压”式管理方式, 即传统的渠道模式, 碰到的则是回款难和市场覆盖差的痼疾。从1998年开始, 宝洁开始“帮助”分销商销售自己的产品, 同时对市场覆盖进行规划,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覆盖的问题, 同时“标耙”问题日益突出, 进而使得宝洁在市场上有了今日的一席之地。

三、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应用研究

(一)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实证研究。

实际上, 一些知名公司如宝洁、舒蕾等在渠道的某些方面早已体现了逆向模式,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宝洁公司是如何运用逆向模式的, 希望可以从中领略到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魅力所在。

提到“宝洁”, 我们对她所取得的成就, 心中无不充满敬意。2006财政年度, 公司全年销售额近682亿美元, 在全球“财富五百强”中排名81位, 2007年度升至第74位, 旗下拥有汰渍、潘婷、佳洁士等300多种领导品牌, 为全球50亿消费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1988年宝洁进入中国, 不仅带来了优质的产品, 更带来了先进的营销观念。对中国洗发水市场绝大多数竞争对手而言, 宝洁实在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神话, 而这个神话也足以使人们对宝洁的行为——在渠道中贯以逆向模式的思想产生崇拜。

1、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将一系列的独特品牌, 如“去屑专家”海飞丝、“含维他命原B5”潘婷等通过大规模产品试用装赠送、策略性电视广告投放, 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

2、宝洁将自己的几种品牌产品及时、准确地通过分销渠道的各环节达到零售终端, 提高了产品的展露度。

3、对零售终端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尽管此举加大了营销成本, 但能更有效地控制渠道与终端资源, 有利于更多自由品牌的销售。

4、宝洁与经销商建立起建设性的协作关系, 如由宝洁为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指导与技术支持;由经销商为宝洁产品提供深度分销与全方位覆盖服务, 使得宝洁的产品得以在中国城市的每一角落销售。宝洁与经销商的协作为经销商带来了利润, 提高了经销商的管理水平, 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在新产品推广方面的应用。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在新产品推广方面也具有其适用性。企业研制出来的一种新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 新产品的销售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对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中间商来说, 更不会为此而去冒风险。企业可通过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 选择适当的零售点, 通过对零售点的宣传和管理,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使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 这样当新产品有一定的购买需求, 即销售潜力后, 会拉动中间商对新产品的销售兴趣。中间商主动地与企业打交道, 并愿意帮助企业销售新产品, 企业根据中间商的实力、信誉等选择合适的中间商。这种以逆向模式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环节使新产品到达零售终端, 提高新产品的展露度, 从而使新产品销售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日本三洋公司成功研制出一种新产品SS-52型塑壳收音机, 当时零售价为8, 950日元。许多中间商因嫌价格低、利润少, 而且在消费需求方面具有一定风险性, 而不愿经销这种收音机。三洋公司通过在选定的零售点摆放自己的新产品, 并进行大量的宣传, 结果大获成功, 使得销售额猛增。这种现象使中间商动了心, 愿意帮助三洋公司销售产品, 从而使得新产品分销渠道逐步建立起来。这种以逆向模式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能更好地帮助企业销售其新产品, 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四、运用逆向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一)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运用需要考虑企业的实力问题。

逆向模式总的指导思想就是从分销渠道的末端开始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 将整条渠道纳入企业的营销体系, 从这种形式看, 企业需要花大量的财力与精力来协同中间商搞好产品销售, 没有实力作为后盾, 很难将这种逆向模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当然, 逆向模式的运用也不是中型偏上企业的专利, 小型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逆向模式。小型企业把整个分销渠道纳入自身的营销管理体系, 是不大现实的, 因为其人力、物力、财力有限, 但小型企业可以非系统性地运用分销渠道的逆向模式, 在渠道中贯彻营销经营思想, 即通过渐进式的逆向模式, 为小型企业的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运用应注意处理好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运用, 简单地说就是“弱化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经销商、决胜终端零售商”, 其渠道的中心侧重于零售终端, 直接与零售终端进行合作, 会引起一级经销商或二级经销商的不满。对企业来说, 应解决经销商方面的疑虑, 密切协作, 搞好产品的销售,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 分销渠道逆向模式的运用应避免中间商过多依赖于企业。

在逆向模式下, 企业将整条渠道纳入自身的营销管理体系, 并协助中间商销售产品, 在此过程中, 中间商为了减少压力, 而过多地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帮助其拓展业务, 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如帮助其对产品的运输、仓储等;由企业提供信息联系客户;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等等, 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应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对渠道严格地加以控制和管理。

五、结束语

“双做”教学模式探究 篇10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难、旧, 不够实用, 内容交叉重复。两年的专业教育内容大都集中在理论教学上, 时间都耗在课堂上。授课教师普遍反映专业课内容太陈旧、太落后。有的课程内容不能正确反映地方专业工作实际和经济发展实际。如面点专业抻面章节中关于面团加盐的内容:教材一般采用和面时先加盐的方法,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则是在溜条的过程中加盐。若在和面时加盐, 会导致面团筋力过大, 不便于操作。大连地区的面点操作技法与教材讲解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教材中的好多内容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考试内容不符,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课程类型方面。

就课程类型而言, 职业教育属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来构建课程, 其知识的组合排列顺序和方式是根据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来组织的, 知识结构是以理论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是一种间接经验。它远离社会生产实践, 远离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 专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能力训练, 是工作过程中的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和训练, 不是学科理论体系, 它是围绕工作过程展开必需的技术性知识。

3.课程结构方面。

由于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到位, 我们有关课程专家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也存在着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现象。目前的课程结构设计是金字塔式的, 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分为三段: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大多数专业技能的形成完全可以直接从专业实践入手, 不必经过相当长的一段理论学习, 同样可以掌握技能。当然, 这绝不是排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从实践入手, 以实践为主, 在实践中渗透必要的理论学习, 更适应职教学生特点, 更切合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所以, 改变课程结构, 从专业实践入手, 实施以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 是推动就业导向教育的突破口。这种专业教育方法与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全吻合的。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逐步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适应“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体系。

1. 课程目标定位要坚持职业能力形成导向。

我们在课程目标设定上, 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学生实际和社会从业实际需要出发, 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改变专业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培养目标要求的现状。作为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老师要深入生产活动一线, 分析研究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 以此作为课程选择和组织的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选择要坚持实践主体导向。

专业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主体, 坚持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 不应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要根据专业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必要的、必需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要服从于专业实践的需求, 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方向。

在专业课程内容选择方面, 还应注意围绕工作岗位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兼容性。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渗透中, 把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环保意识、健康心理和文明举止养成等内容, 纳入专业课程内容。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实习活动, 亲身感受、体会企业文化、企业职业道德要求及规章制度要求, 有计划地把这些内容纳入课程内容当中。同时, 还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根据需要, 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 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3.在专业教育方式上要坚持合作、交流、探究导向。

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 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共处的社会能力又是一个人必需的基本发展能力。有人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人在学校学习, 在企业工作, 在社会生活, 一生当中都要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问题。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和探究的方式正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施专业教育方式改革尤为重要。这样的理解和思想, 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总体设计上, 要不断探索研究, 要摒弃单项直线输入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特定工作任务要求, 把系列工作任务细化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作项目。每一个特定的工作项目都有标准要求、技术要求和难度要求, 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完成这样一个工作实践内容, 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需要小组合作攻关。

比如, 面点在专业中, 制作提褶包子。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和面, 有的学生拌馅, 有的学生烧水, 有的学生刷屉, 如此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 制作出成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融于社会、融于集体和与人相处交流的社会能力逐步形成。完成一个工作项目,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大家更加热爱专业, 喜欢探究, 乐于合作, 对自己充满信心。应该说,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成果, 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较高境界。

4.在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选用上, 要坚持任务引领和项目教学导向。

为适应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 应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 探索研究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特点、规律, 探索研究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在面点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实现起来并不难。我们只要有一本配合“做中学、做中教”的教材, 而教材中的内容应该以大量的北方面点来驱动教学。所以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国家教学大纲和企业用人特点及学生专业特点, 设计菜品。菜品必须贴近实际, 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规模, 既符合所需掌握知识的特点, 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符合市场需求。如南方多以云吞和烧卖为主, 北方则多以馄饨和蒸饺为主。

5.在课程评价改革方面, 要坚持学生从业能力需求导向。

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评价, 要把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职业意识的渗透、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课程内容的基本的、重要的标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关注学生从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和职业资格的获得。在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课堂专业教育当中。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深入社会企业调查研究, 了解人才需求, 把握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标准, 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 篇11

当我们将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或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当中定期开展时,便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模式。我校主要的德育活动成功模式有: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等等。

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创意性活动必须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特点开展的活动,它具有新颖性、趋时性、首创性。像我校开展的周末艺苑、周末电影院、圣诞party、校园“吉尼斯”、校园奥斯卡、校园情景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寄宿生篝火晚会、“爱心超市”、“爱心书屋”活动等,即属于创意性活动。当把德育渗透于这些活动当中时,德育创意性活动模式就形成了。

1“周末影院”的开办

我校开展了“周末影院”这一创意性活动,即利用周末学生休闲时间,为学生(主要是寄宿生)放映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如《英雄儿女》《董存瑞》《开国大典》《大决战》《永不消逝的电波》《赵一曼》《青春之歌》等。用这些影片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扼止学生周末上网吧或到其他不健康娱乐场所,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

2“心理小屋”的设立

我校尝试了“心理小屋”模式的创建。“心理小屋”有自己创办的“心育”小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配备相应的心理老师,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来到这里,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认清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了信心,明确了奋斗目标。可以说,“心理小屋”的创建,为我校学生开辟了一个心灵的家园。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解决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校园“吉尼斯”系列活动模式的举办

校园“吉尼斯”是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大舞台,由学生会体育部承办。校园“吉尼斯”的比赛项目多达17项,而这些项目主要来自学生们身边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如踢毽子、转书、三分穿射、罚篮决杀、升级投篮、障碍赛、单指飞旋等等。这些活动引发了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趣味竞争中,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见识。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模式,活动中同学们加上自己的创意,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比如:穿越低纬、快乐呼啦圈、双飞跳绳、花式毽子、记忆先锋等等。

4“轮山之夜”寄宿生篝火晚会的创办

我校寄宿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活跃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篝火晚会这一创意性活动。篝火晚会的模式是,整台晚会的节目都是寄宿生自己编排的,节目中有诙谐幽默的小品、相声,有精彩绝伦的校园吉尼斯表演,有专业水准的乐队现场演唱,有原生态的寄宿生歌曲串烧,还有热闹非凡的互动节目,现场气氛异常的活跃。这样的活动,不单是丰富寄宿生的业余生活,重要的是给平时没有机会显露才华同时又具备音乐、体育特长和表演才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拍手称好。在思想教育层面,篝火晚会有着和“周末影院”相同的功效。

5“爱心社”“爱心书店”和“博爱超市”的创办

(1)“爱心社”模式。学校“爱心社”的资金来源是学生捐献的日常零花钱,主要资助对象是本校的贫困学生。在本校就读的学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提出申请:失去双亲或单亲,家庭经济严重困难者;经济困难的烈士、残疾军人的子女;家庭突遭灾祸,家庭成员意外伤亡或致残,造成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户”家庭子女;家庭收入很少,负担较重的学生。对于这些困难学生,爱心社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外,还对他们的学费减免,校服费用减免等等。同时爱心社还联系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给贫困生以更多的资金资助,并与之相配套建立起对困难学生减、奖、勤、助、补、免的帮扶制度。

(2)“爱心书店”“博爱超市”模式。除“爱心社”外,学校还尝试引入各种适合校园、适合学生的自主资助运作模式,提倡困难学生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例如“爱心社”和新华书店合作,在校园里开设了“爱心书店”。运作方式是,通过报名从贫困生中选出一批人,再经过培训上岗,让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爱心书店”的经营和管理,“爱心书店”则给其一定的补贴。这样,贫困生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生活补助。此外,“爱心书店”还联系厦门慈善总会,每年为高三毕业生提供岗位助学活动,即在高考之后的两个月的假期里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负担。

“博爱超市”则是我校新近创制的模式。大致情况是,学校模拟商场模式,设置一个房间作为“商店”,发动学生将多余或用剩的物品捐献到“超市”,贫困生凭借学生会发的积分卡到“超市”领取需要的东西。

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创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处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考核指标之一,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包括科技节)让学生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他们平时的科技发明构想与成果,然后进行评比并在全校大会上表彰。在此激励之下,学生踊跃尝试,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科技小发明(创造)成果不断出现。例如陈子呈同学发明的“带镜子的眼药水瓶”,他发现大多数同学滴眼药水时,总不能把药水准确滴入眼中,往往滴在眼外再流入眼中,极其不卫生,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带小镜子的眼药水瓶。使用时,翻开小镜片就可以方便准确并且一次性把眼药水滴人眼中,用完后合上镜片放入盒子里,既卫生方便成本又低廉,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麻烦。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课题的选择应多关注社会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拓展视野,历练阅历,提高思想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广泛而又深入,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反响最大的是由我校三名高中学生经过调查撰写的《剖析本地疯狂的六合彩赌博现象》的调查报告。针对六合彩赌博这一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三名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中学生的视角发掘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这篇调查报告引起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引起轰动。可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更加关注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加强,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的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最活跃的模式之一就是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许多活动,形式上是艺术的,但内容上却是德育的。

1时间长。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艺术活动,但我校的艺术活动与众不同,我校每年的艺术节历时达三个月之久,学生的参与面是空前的。

2内容丰富。在艺术节期间,有新生的歌咏比赛、卡拉OK赛、才艺表演、钢琴比赛、二胡兴趣小组音乐会、绘画比赛等,还聘请专家开设音乐讲座。艺术节的高峰是元旦文艺汇演。在元旦的文艺汇演上,我们把三个月来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就像现在最为流行的“同一首歌”“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一样,充满着活力与精彩,把当代中学生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出来。可以说,在艺术活动中。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更加融洽,班级与班级之间更加和谐。

3形式多样。除艺术节外,我们还创制了“周末艺苑”“圣诞pany”“文艺入军营”等日常艺术活动模式。这些活动,形式更开放、更自由,更得学生的喜爱。

教师培训模式探究 篇12

一、主体参与性

这是研究型教师培训的最基本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 对整个教育过程和不同的教育环节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课改的深化, 要求必须通过培训, 增强教师适应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行为, 不管是教育态度、教育方式还是教学模式, 都需要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 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 从而改变学员以前所处的被动的接受地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把不同地区因不同的影响因素而产生的不同的教育问题进行汇集, 让教师主动积极地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原因、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对各个因素各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变成主动的研究型, 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现在因学生的心理问题而造成的犯罪率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尤其是在青春发育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对学生在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学生整个成长过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个人怎样“影响”集体, 集体又怎样“影响”个人, 对此我们是不能视而不见的。让学生感到孤独, 感到他的痛苦和欢乐无人作出反应, 这是教师的道德所不容的。这就指明了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重要性, 所以在培训过程中, 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不断地深化教学理论, 加强学习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 使其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能积极地引导学生, 注重学生在每个阶段存在的不同的心理问题, 并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决,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从学生自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举办多种不同形式的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 提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就要求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使教师不断地深入认识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不同的创新精神, 并加以引导,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促进了培训形式的科学化

从专业教学角度来看, 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均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技巧, 但由于其学科属性和个人发展状况的不同,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 由此高校教师培训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 针对不同的需求, 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和不同的培训方法。

我国的教育培训制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不断发挥学校在教师发展中的组织作用, 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活动,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水平, 以更适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摘要:教师培训, 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规范教师培训模式, 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如何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从教师教学本身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需要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 加强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育模式,新课改

参考文献

[1]王春玲, 高益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9) :56—61.

上一篇:学位体系下一篇:京东商城的供应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