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模式

2024-09-16

探究性模式(精选12篇)

探究性模式 篇1

课程改革以来, 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逐渐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因此探究性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它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性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师通过问题、提纲等多种形式, 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交流。

2.启发思考

面对新的知识点, 孩子往往无从下手,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 向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3.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课堂学习的舞台上,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支持的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4.协作交流

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 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也就是说, 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

5.总结提高

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 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数学知识的学习, 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而问题源于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将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案例:圆的周长。

1.创设问题情境:

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半径有关。

生:与半径有关, 也就是与它的直径有关。

师:如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有什么关系呢?请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大小不同的圆, 分别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周长, 填一填表:

我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是希望通过教学情境, 学生能够基于旧知识有效迁移, 习得一些知识, 思考一些问题,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填表、比较, 发现规律。这个过程联系活动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将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2.启发思考问题:

上一个环节, 学生填完了表格, 教师轻轻地一句引导, 师:观察上表,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多一些。

生: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

生:我发现求圆的周长不一定要测量, 只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算出来了。

教师无痕的启迪, 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数学思考, 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抛开了教师告诉, 学生接受和记忆的传统,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学生, 让学生告诉教师“我的发现, 我的思考, 我的感悟。”

3.自主探究

在本节课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习中, 教师已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是的,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计算时通常取3.14。同学们, 上表中圆的周长如果不测量, 已知各圆的直径, 你们能求出圆的周长吗?请大家试一试。

生:我们组用直径乘圆周率, 但得数比刚才测量的小了一些。

生:我们组也是用直径乘圆周率, 得数比刚才测量的还大了一点。

生:我们这组比较幸运, 用直径乘圆周率的得数和刚才测量的一样。

师:不是你们组比较幸运, 而是你们组测量得比较精确。你们各组的方法一样, 用直径与圆周率相乘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误差, 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可见测量时要尽可能精确。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所以圆的周长等于半径乘圆周率再乘2。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学生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从本能的测量, 到简便的计算, 学生走的是一条科学发现之旅。教师就是那个导游, 指给孩子方向, 但风景只能孩子自己用眼睛、用心去欣赏。

4.交流概括

归纳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 使之富有条理性、系统性。

师:在数学上用C表示圆的周长, 用∏表示圆周率, 那么你们能写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π×d=C

生:C=π×d

生:C=π·d

生:π×r×2=C

生:C=πd或C=2πR

以上答案的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学生之所以能毫不费力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因为有前面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这公式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5.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我知道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π表示。

生:如果知道直径, 我们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

生:如果知道半径, 也能求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组总结出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跟书上一样, 我为我们组感到骄傲。

师:你们能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连老师都佩服你们, 相信你们的收获会越会越多。

本文以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节课的学习为例, 展示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索、发现、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究、认真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大胆地提问、热切地交流。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探究性模式 篇2

内容摘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04年6月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至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学习也引上了轨道,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自己对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二,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有些学校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讲课时间,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并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是需要条件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更需要有条件,而以往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二期课改的到来,为实施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认真领会二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为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兴趣的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乐中成长,不至于使学习变成为苦差事.可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激发.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构建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能够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时积极性很高,学习时会问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对于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内容,他们则显得很烦恼,不愿意去接触.因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方面建立联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经,它能让学生主动地在这种相似情境中独立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质疑高于聆听,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学习力,鼓励学生“把老师问倒”.受年龄限制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值得研究.有时会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这时,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问题可提.或者学生在提问时东拉西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五)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寻求技术支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进而自主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三,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的研究,我们以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一)引导质疑,确定目标.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时候提出几个学习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说-说你想学到什么 你还想学什么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并适时指出,你能学会,你很会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优化了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然而,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但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所提的内容进行疏通整理,最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关爱差生,帮助差生;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三)拓展训练,积累提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谈到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曾说:“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言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总之,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参考文献] 1.彭霞,彭晓兰《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2.王彦波《自主教育中师生关系探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6月第1卷第2期

4.周家文《自主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12月第12卷第4期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论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理科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证明的定理。阅读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4、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去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教学方式和探究的策略的归纳

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尝试发现、实践体验还是独立探究、合作讨论都能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在探究的方法策略上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1、营造探究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

(1)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养成发现疑问,有疑必问,有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在褒扬和鼓励的时候,应注意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偏离主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词质疑,从文章结构质疑,从修辞手法质疑,从表达技巧质疑等。在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后再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是能够由怕发问到爱发问、会发问的。

(2)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你真行!”、“真勇敢!”“真棒!”、“真厉害!”„„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表扬用语。表扬适度,使学生觉得表扬的珍贵;表扬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赏,显出表扬的真诚。

(3)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要让学生有挫折感,但不能让学生灰心、气馁,有信心、有情趣地完成探索学习的任务。

2.创设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语文学习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探究,是对课本中已知结论的再探索,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的过程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2)利用我校的多媒体资源,以课件、投影等形式来创造现实情景,现代化教学媒体将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很好的条件。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设计问题要讲究角度和深度,要能起到带动学生,促进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对子课题的论证和实验出成果

课题组对“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课题分成了八个子课题(见上文)并进行了明细的分工,针对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经过2007年8月至11月三个月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对教材的使用,教师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视教材为圣经、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来教的做法。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

探究性模式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性教学 新课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探究性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新课改就是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气氛之下学习,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合作,在合作之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理解整个教学中的内容。在新课改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愈发自主,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探讨性教学,简单的说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答问题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它根据学生学习的时候碰到的问题与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探索。学生依据数学的思想去了解一些原理,最后知晓教材中的知识;同时相互之间能够通过交流、总结,从而得到最终的解释。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过于夸大探究性教学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或者以小组讨论形式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大部分老师认为数学就应该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结合实际来丰富课堂授课时内容,帮助数学教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用。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模式较之于课堂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学而言更加有效。

2.过多的提倡学生自主及相互合作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多方位的加强学生的爱好能够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也会有所提升。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方法提出致使老师完全将课堂交由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新颖、大胆,但与此同时,却难以控制住课堂的气氛。还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鼓励学生,却从不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正确的知识指引,这对于数学的严谨性而言实在是不合理。

3.过多的在课堂上使用合作的方式

协作的方式是初中数学改革后老师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老师在这方面的教学方式上面也有所改进。然而随着合作模式的逐渐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问题在于,不管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表面上看,课堂的氛围活跃了,然而设置合作模式的这一理念却没有真正运用起来。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课堂气氛,那么讨论方式就如同摆设,全然没有其原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也难以有所作用。

4.过于依靠上课的标准

新课改以后,老师过多的注重课堂目的而不是教材内容,这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差甚远。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老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以及生活中的实例。然而有些老师过分的关注创新,忽视教材的内容,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所学的知识也仅限于表面,没有实质性。

三、实现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1.有选择性的使用教学内容,在难点处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课题。如果出现一些比较难的课题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进行讲解一下,让学生明白这些难点该怎么去攻破。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知晓学生的知识能力,然后有选择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

2.联系实际情况,利用问题解答

老师使用教学内容需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挑出符合学生程度的问题。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需尽量挑选有启迪作用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动脑筋。

3.通过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老师提问的目的性不局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还要帮助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老师主要以辅助学生为教学目的,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探讨环节,与学生进行直接交谈。

4.提倡个性与整体相结合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已经是如今的新思想,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别,比较学生间学习难易程度已然是老师教学的新难题。拉近学生间学习后知识差异,调动整体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肯定与赞扬,充分发挥出个体的优势。

总结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解决的方式也较多。老师通过实际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建立具有探讨性质的提问的环节。同时老师需要深入理解掌握课改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迅速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剑波.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探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3.23(06).

[2] 高丽芬.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探讨[J]. 青年文学家,2009.06.08(11).

[3] 周功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28(02).

创建“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尝试 篇4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按照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叙述,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同时《标准》还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另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将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可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数学复习课缺乏“探究性学习”

通过广泛的听课调查,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绝大多数教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学,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创造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遗憾的是,在复习课中我们却很少看到探究性学习的身影(包括我自己的课在内),更多的是我们熟悉的两种模式:1.进行知识的系统性重复记忆;2.单一的数学题目练习。或者把这两种模式穿插和叠加起来进行“满堂灌”,还惟恐有知识点的遗漏。这就是所谓的“炒冷饭”。我们需要通过“炒冷饭”这种传统的复习模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但单一地、过分地依赖这种形式,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分析是低层次的,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复习课不仅缺乏活力,更严重的是往往会使许多有数学潜力的学生产生自满、厌学等情绪。显然它是违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

为什么教师在上新课与复习课时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相冲突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试用的华师大数学教材本身“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编写的,在新的课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而复习课更多地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更确切地说是自己构建一种复习的模式。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没有能力构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复习模式的时候,我们只能沿用过去的老一套。

三、创建“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尝试

究竟怎样的复习模式才是切合新课程理念的呢?我认为首先应当有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应当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复习”模式的总体要求,为此我作了积极的尝试。

下面是老教材初三年级的一节关于“空间和图形”的复习课。首先我以抢答的形式简要地练习了几个旨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目。然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BC=CD=10, AB=15, AB⊥BC, CD⊥BC, 把四边形ABCD绕BC旋转一周, 求所得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 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特别注重对“为什么形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台?”这个问题的解释。我拿出一张矩形白纸, 剪成梯形的形状, 并标上了字母。然后, 要求学生也照做一张梯形纸片, 并按照题目中的要求进行旋转。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 很快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不久学生纷纷举手, 表示已经能够解释上述问题了。

等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得差不多了,我紧接着提出第2个问题:如果改变题目中的“绕BC旋转一周”为“绕AB旋转一周”,你还能求出几何体的表面积吗?话音刚落,部分学生就拿起刚才的纸片摆弄起来,很快全班都动起手来,并不时传来学生相互交流的“窃窃私语”。我依然十分注重对“形成的几何体”的讨论。先让学生描述,然后让学生演示解释,最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圆柱和圆锥的结合体,很快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接着我又提出第3个问题:如果改变题目中的“绕BC旋转一周”为“绕CD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又是什么呢?你还能求它的表面积吗?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与第二个问题基本类似。

三个问题解决之后, 师生重点归纳得出了以下两点:1.不同的旋转方式得到了不同的几何体, 其表面积也各不相同;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折纸片进行操作。

最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配套练习:如图, Rt△ABC中, ∠C=90°, AC=4, BC=3,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分别绕AC、BC、AB边旋转一周, 会形成怎样的几何体?请分别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话音刚落, 学生就纷纷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摆弄起来。

四、“探究性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分析

这堂课的内容源于老教材,其中的例子也是很多数学教师耳熟能详的。但我觉得,这堂课正是我所追寻的较为理想的“探究性复习模式”。它既切合新课程理念,同时又能达到复习课所要求的“巩固“和”提高“的目标。

首先,教学内容具有探究的价值。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由一道十分常见的题目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而产生的题组,先是圆台,然后是一个圆柱和一个正放的圆锥的组合体,最后是一个圆柱和一个倒放的圆锥的组合体。问题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到难,富有探索的价值,从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满了探究性。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折纸、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探索性、研究性活动,十分注重对几何体的形成过程的解剖分析和讨论,无不体现了“加强探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理念。

再次,复习效果“实”。1.内容实。这节课所选内容不仅面向全班学生,而且紧扣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全部是“主干知识”,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巩固,截然不同于为了“探究”而“探究”而虚设的那种教学内容,符合我们复习课的要求。2活动实。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抢答,独立思考,折纸操作、演示,练习,讲解、讨论等活动,并作了合理的分配和穿插,使学生始终在全神贯注而又不知疲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而且效果显著。这与成功教育的倡导者,上海的刘京海教授提出的“底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课堂教学十二字方针也是相吻合的。3.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上,肯定是缺少深度的。在上述这节课中,我也重视“双基”的巩固,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让学生学到方法,从而提高了解决有关空间图形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性复习”模式的实验效果评析

从2007年11月开始,我经常按照这种模式组织08届初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使复习课具有以下特点:1.含富有探究价值而又属主干知识的内容;2.教学过程充满探究性;3.注重方法的探索,能力的培养。另外,从单元测验成绩来看,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所以我笃信,这样的复习课模式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张志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1.

[3]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 2001, 11.

[4]张德银.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中小学数学 (初中教师版) , 2001.

浅析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摘要】本文从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意义、模式、对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认识、涵义、理论依据、基本特征及其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实施原则、实施过程、所遇困难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引导探究发现模式实例生物

一、研究探究教学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探究发现式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的“科学世界”,然后再回归到学生生活的世界中来。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

探究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参与的自主性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充实的探究经历和体验,使他们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二、对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式教学法。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家的探究创新活动,而是指学生用以往获得的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理念,用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去思考,去进行各种活动,探究过程更重于结果。

1.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地选择建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想学、乐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过程性: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发现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科学本质。改变以往的接受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4)开放性:学生可以把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同时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2.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序

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探究学习: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观察与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探索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现互动式教学。

(3)归纳总结:由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的认识有多有少,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有错误,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巩固延伸: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特别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学习目标,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

(3)对学生进行多项思维训练,尤其是创新性思维训练

(4)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空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备课中,对问题的提出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并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利于问题的拓展与深化。

(5)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不应孤立死板地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三、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1.“设疑、讨论、归纳”一体化教学模式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

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2.“联想、激趣、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教学应采取“变式”,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等思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需精心构思打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情节或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将其有机地插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如,学习细胞呼吸时,讨论剧烈运动肌肉酸痛的原因;学习生物工程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否通过某种技术获得一种新的植物——地下结马铃薯,上面长蕃茄?克隆技术,能否为病患者带来福音?转基因鲤鱼是如何培育出来的,目前还有哪些转基因动植物?等等,这些源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促进探究的开展。如,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他们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使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4.“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

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四、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有人认为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科学,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全面落实“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原则就是忽视教师的作用,一味强调由学生去自由探究和发现,这样最终必然演变成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有所不同,它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如果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探究,在课时上必然严重不足,容易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引导式探究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也避免了学生盲目探究引起的“繁、难、深、重”,使学生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使学生探究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现代教育学研究同样表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引导式探究,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3.情景化原则: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设置下列问题情景:

1、有人下到储存有蔬菜水果的地窖中有时会突然全身无力,瘫软在地,甚至死亡,什么原因?

2、水果储存久了为什么没有甜味?

3、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空心?

4、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为什么会烫手?

5、冬眠后的熊为什么体重大大减轻?

6、长跑后为

什么肌肉酸痛?

7、如何保鲜水果蔬菜?

4.可循环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探究打下基础。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个探究活动的终结应该是另一个探究问题的开始,这样可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探究的习惯。

五.实施半开放式引导探究学习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一)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探究学习的缺点是教学效率低。而且中学生物学课时较少,学习时间很有限,教学时间难以保证,每个知识点都去探究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选择探究内容。如遗传、生理和进化论偏重于思考推理,生物多样性偏重于形象思维,细胞生物学和生化偏重抽象思维等,不同内容需组织不同类型的探究。精选探究内容应根据学生特点,着眼点首先是“合适”,然后根据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一定数量进行练习。

探究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需要,才能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做出适当的假设并开展积极的探究。如果学生基础太差或缺乏探究动机和兴趣,则探究难以进行。此时教师的辅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探究训练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切忌一刀切。

生物学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包括丰富的生物学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一定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教师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能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教”引导“探究”。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和趣味性,善于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展开充分思考。

六、结束语

通过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生物新课程的学习中。

在实施半开放式引导探究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究竟设置什么样的情景才能调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从事中学

生物教育的各方人士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

1.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徐学福《探究学习认识偏差分析》《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1年第2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1、2期。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5月第一版

4.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M] 第3卷.1990.135

5.课程教材研究所谭永平《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材的设计》《中学生物教学》

2005.10

6.纪琴,陆建身.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困难和突破途径.生物学教

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 篇6

关键词:探究;数学;教学模式;尝试

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忽视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数学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支配控制和管理着学生,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讲风太重,学生的负担偏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强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素质应试化。

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我以本校的数学教学为实验,尝试进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是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进行探索,找出问题出现的背景以及问题形成的过程,进而大胆地提出假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收集资料,运用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教学用具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并与同学讨论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验证假设,对整个探索过程进行整理,从而提出这一节课所得到的结论,最后教师和学生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小结。

从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方法简单易行,而实际上,要使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走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为改变目前教师主宰、“重结论轻过程”造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模仿、兴趣淡化、能力低下的现状,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尝试改革。

(一)注重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数学情境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精心设置和有效利用它。数学情境可以是一个日常生活现象、一个命题、一个数学史故事等。

例如在学习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教师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买了2斤苹果和4斤梨,花了7元;小强以同样的价格买了2斤苹果和6斤梨,花了9元,请问每斤梨多少钱?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得到启发,小强比小明多买了2斤梨,也多花了2元,这样每斤梨1元就显而易见了。随后要求学生列方程组并进行观察,启发学生探究、发现加减消元法。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化“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还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给学生个性留下充分发展的空间,绝不要以“讲授”代“亲历”,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三)改变提问的方式,化“验证性结论”为“探究性论证”。探究性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自然科学,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具、课件的展示及客观事实来完成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分析、猜想假设、实践论证、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的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

(四)改变教师“重简单的结论”为“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探究交流的课堂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及其所用的思想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注重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渠道感受、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具体做法体现在:(1)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2)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要求学生收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社会信息。例如,在统计初步的教学中,学生结合实例,把某公司经理、员工的工资表带到课堂中,从而了解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观念变了,师生的角色变了,教学功能变了,课堂结构变了,教学功能变了。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个别言谈了解到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学习质量提高了,创造力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课堂比以往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收到了初步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

探究性模式 篇7

1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1]。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当时科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最早倡导和实验了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习过程和方法。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弗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做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2],明确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并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施瓦布还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建议:(1)提供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他们原先不知道的关系;(2)提供问题,方法和答案由学生独立地决定;(3)学生面对现象,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并基于自己的探究,给出科学的解释与建议。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3]。2000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具体的阐述,认为它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活动:(1)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5)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4]。经过几十年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近10年的学习和应用,新的学习模式已在中华大地普及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2 接受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接受性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5]。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知识便伴随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得以不断地积累,再以社会经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不断传承。就经验传承而言,教育是社会经验传承的特殊系统,学生是这一经验传承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社会经验,使之内化为个人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接受性学习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对知识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接受性学习作为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其研究的历史却显得非常短暂,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奥苏泊尔曾对接受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批评了人们对接受学习的误解,并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国内学者对接受学习也进行过深入探讨,顾明远[6]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就曾对接受学习进行过详尽地阐述。刘衍玲、吴明霞[5]则对接受学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接受学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曾经对知识的传承起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接受学习则受到了空前的批评与否定,仿佛已成为过时的学习方式。如何正确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当前教育的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中两种学习模式应用的比较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这在体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学习应用,不断地尝试。然而,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其他学科所罕见的。那么在别的学科当中运用很成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体育学科中是否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在有关速度、力量等技能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采取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然而,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准确地找到学习内容的关键要素,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然而,当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进行充分探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理、训练的方法以及技能要领等掌握得很好,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的达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如此,探究学习并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也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有所促进。因此,在运动能力的目标达成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并未有显著的帮助。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探究性学习模式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出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因而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准确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中,学生大都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丧失兴趣,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知识目标达成的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尽管可以包含大量内容和节约很多时间,但总体说来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此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则较为深远。在能力目标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其广博的专业知识、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详尽细致的动作讲解,来促进学生对于动作的模仿,深化学生对于要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相比之下,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促进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不大。原因在于运动技能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以及在运动体验、教学经验的帮助之下循序渐进地巩固提高。尽管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原理、图片、资料等等相关的知识,而关于技能训练的组织性、自觉性、科学性、合理性学生却很难掌握或者是处理得当。因此,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则显得更为有利。在情感目标维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学习境地的学生,其情感发展的目标是教师早就规划好的,其教学的效果也许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显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帮助不大。因此,在情感目标维度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学科应用范围内,探究性学习理论与接受性学习理论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皆存在优点或不足之处。其原因可能在于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本身特性所致或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接受性学习则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模仿与提高。此外,学习理论本身发展的完善程度以及与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可能也是对于学科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探究性学习模式与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各有优缺点。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一味地推崇探究性学习模式或者盲目地固守接受性学习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不同学习理论的各自优势,积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发展,努力完善提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则定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有力地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自人类历史开创学校教育以来,接受性学习模式曾长期占据着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精心细致地教,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宠。该文针对新课改过程中学习模式的转变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对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思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J.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J].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1962,14(9).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19.

[4]SN Council,Washington,DCF Sience.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Washington,DC:Academy Press,2000:223.

[5]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篇8

一、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化简比、求比值中去猜测比是不是具有和除法、分数类似的性质,再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直接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数,无论你报哪个数,老师总能马上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被教师的本领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疑问。教师问:想知道秘诀吗?请同学们随意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然后记录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了这节课,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技术,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从感知、表象到抽象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去发现长方体具有哪些特征,并加以归纳、总结。

四、体现探究特点

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依赖于恰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以凸显学生的探究过程。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问:你能否能把梯形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多种拼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原来的梯形和

新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拼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的探究经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五、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去束缚学生,而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思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用剪刀沿一条棱把它剪成六个长方形,再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不仅理解透彻,而且容易记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拓展了思维,又学到了知识。

六、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目的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个体先进行自主探究,对需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并获得了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要注意:一是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实施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模式 篇9

一、实验探索模式

该模式从学生实验入手, 通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 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等活动, 让学生去感触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整体思维, 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例如, 《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节, 从过氧化氢溶液能否产生氧气, 如何产生氧气发问, 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用品 ( H2O2溶液, Mn O2、Cu O和Fe2O3粉末, 试管, 药匙, 导管和橡胶塞, 集气瓶等) 设计实验。 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 1) 向Mn O2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 2) 向Cu O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 3) 向Fe2O3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完成实验, 同时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以及产生氧气的快慢, 经过上述实验对照, 学生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条件、催化原理以及催化剂的选择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情景创设模式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 氢氧化钠的性质》 一节复习课, 教师先拿出一瓶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 敞口放置在桌面上, 接着启发学生对这瓶试剂的成分作出猜想, 学生会依据“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的特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甲同学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钠;乙同学认为可能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然后教师提供酚酞试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和胶头滴管等用品, 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在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 得出结论后, 教师进一步点拨: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呢? 工业上又是如何制取烧碱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工业上制取烧碱和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反应原理相同的结论。 通过创设情景的探究和分析, 学生明确了科学技术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学得生动, 学以致用。

三、调查研究模式

调研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 搜集、整理知识材料, 确定调研方向和目标,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查, 获得直观信息, 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总结, 达到对知识内容的整体认识。

例, 《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课, 调研的目标和内容有: ( 1) 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 ( 2) 自来水场如何净化水? ( 3) 当前水资源被污染的现状; ( 4) 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进行分组调查, 展开实地调研。 他们走访了自来水场、污水净化场, 了解山区农民的饮水状况, 上网了解水力发电工程 ( 有条件的可以参观水力发电场) 等。 学生们通过考查, 认识了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 增强了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识。 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学习中, 学生掌握了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这样, 学生能带着书本知识走出课堂, 带着问题步入社会, 在实践中获取真实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观察表述能力, 有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性实验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会计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通过会计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然而现实中,会计实验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会计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不少高校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以更好地开展会计实验教学。但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实验过程,然后给出一些经济业务项目,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学生要按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模仿着开展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它旨在“照单抓药”,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想象力往往被压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被动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技能,丢失了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埋没了求知似渴、主动探索的潜力。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报账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它把实验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就是教会学生进行账务处理,未能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上去培养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会计实验教学仅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较低层面上,学生往往只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难以领会会计信息的真实价值,更谈不上培养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探究定义为“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从基本含义上讲,探究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学问和真理,探究的途径或方法是搜寻、调查、研究、检验。

美国学者杜威最早提出要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20世纪初,美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杜威不赞同这种纯书本学习的观点。他指出:“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于科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2.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式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决策、参与评价。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不再一味地看教师做,听教师讲,而是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自己进行方案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出结论,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全由教师大包揽的状况。探究性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实施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会计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是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无暇顾及创新思维。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思考,从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四是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更多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大家一起参与实验过程,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共同评价。它强调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强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程序

探究性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六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表达和交流、反思与评价。

1.提出问题。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以问题为提领,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前提,而问题源于对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处理或实验处理结果的思考,创设与探究实际经济业务处理问题的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必须起导向作用,着力构建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深人思考,发现问题并从中提出一个经过探究实验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假设。通常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立刻会引起学生的解释欲望,学生试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处理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其实,这种判断和解决方案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所建立的一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既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提出了方向,又在假设过程中得到了探究性训练。教师在这一环节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实验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实验方案要使探究的操作步骤有序、有据,而设计实验方案是从操作的角度将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一般先根据探究要求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方法确定所需的实验材料,最后按这些方法构思出操作步骤。教师在这一环节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合理、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

4.实施实验方案。事实是检验结论的唯一标准,假设的真伪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不进行实验,实验探究便无法进行下去,所探究问题的结论也不可能形成。教师在这一环节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规范操作,如实记录数据。

5.表达和交流。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进行对比。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应组织小组或班级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参加实验的体会,哪怕是一点心得和认识,实验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虚心倾听别人的见解,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努力完善整个实验计划。

6.反思与评价。这一环节实际上是一个总结经验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的猜想是否被事实与证据所证实,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进行反思与评价。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种反思与评价需要学生从全面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促使学生用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探究。

四、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1.实验内容:探究错账更正的方法。

2.实验形式:分组实验。

3.实验材料:记账凭证、账簿、钢笔、直尺。

4.实验过程:围绕错账更正方法的实验内容,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完成上述会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六个基本程序。

师:会计账簿登记的依据是什么?

生:会计凭证。

师:会计人员在登记账簿过程中如果发现金额出现错误,那么如何去更正?

屏幕显示画面(1):账簿记录1页,其中有一笔转字29号的经济业务,正确金额应为3 684.00元,但误记金额为6 384.00元。

生:直接在账簿上进行更正。

师:假设这个思路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大家动手实验,将账簿记录的错误金额更正为正确金额。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以下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有的小组将错误金额中的所有数字“6 384.00”全部划线,并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数字“3 684.00”;有的小组只将错误金额中的个别数字“63”划线,并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数字“36”。操作要点(2):有的小组划一条线以示注销;有的小组划了几条线以示注销。操作要点(3):有的小组用红字划线以示注销;有的小组用蓝字划线以示注销。操作要点(4):有的小组用红字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数字;有的小组用蓝字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数字。)

师:大家很快完成了实验操作,各个小组互相讨论一下,哪些操作要点是可取的?

(各小组学生围绕上述四个操作要点各抒己见,积极表明自己的观点,又反驳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在争论中大家意见渐趋一致,紧接着教师用提问方式总结观点。)

生:应将错误金额中的所有数字“6 384.00”全部划线,并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数字“3 684.00”;应划一条线以示注销;应用红字划线以示注销;应用蓝字在划线上方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数字。

师:为什么只划一条线,而不是几条线?

生:划一条线可以使原有数字清晰可辨,以待备查;若划几条线,原有数字不易辨认。

师:为什么用红字划线,而不是用蓝字划线?

生:红字可以表示“删除”或“冲销”的意思。

师:为什么用蓝字填写正确的数字,而不是用红字填写正确的数字?

生:蓝字可以表示“补充”的意思。

师:大家通过实验,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操作要点,这种操作方法称之为“划线更正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填写正确数字时还须由更正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以明确责任。

生:实验时我们都忽略了这点。

师:账簿记录错误已经得到更正,似乎证明了我们当初假设的思路是正确的。

屏幕显示画面(2):账簿记录1页,其中为转字29号的经济业务,原误记为6 384.00元的错误金额已经更正为正确金额“3 684.00”。

师:大家看另一画面,你能发现什么?

屏幕显示画面(3):记账凭证1张,凭证上正确金额3 684.00元误记为错误金额6 384.00元。

生:记账凭证的金额有错误。

师:记账凭证的错误与账簿记录的错误同出一辙?

生:它们的错误相同是因为账簿是依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的,记账凭证错会导致账错。

师:分析得很正确,大家再思考,“记账凭证错导致账错”的情形,我们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吗?

生:当然可以。账簿记录的错误金额可以划线注销并更正,记账凭证上的错误金额也可以划线注销并更正。

生:不过,会计原理告诉我们,记账凭证上的金额不允许直接更改或更正。

生:既然不允许直接更正,那么那我们干脆不更正记账凭证上的错误金额,只更正账簿记录上的错误金额,这样总算可以了吧?

生:只更正账簿记录的错误,不更正记账凭证的错误,就会导致账簿记录的金额与记账凭证的金额不一致,这显然有违于“凭证是账簿登记的依据”原则。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划线更正法”对于“记账凭证错导致账错”的更正还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看来“划线更正法”并不是万能的。

师:的确是这样。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当初假设的实验思路。当我提出“如何更正账簿记录金额错误”这个问题时,大家只考虑了“账簿记录金额错误”这一事实,而没有考虑“账簿记录金额错误”产生的原因,这样就忽略了另一条实验思路,因此我们应完善一下当初的思路,即应从“账簿记录金额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设计实验思路。一般来说,对于“记账凭证正确而账错”的情形可以采用“直接在账簿上进行更正”,即采用“划线更正法”,而对于“记账凭证错导致账错”的情形就不能采用“划线更正法”。

生:那“记账凭证错导致账错”的情形该用什么方法处理呢?

师:这是我们下次实验课所要探讨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先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甘敏.浅议错账更正的方法.科技信息,2009;15

[3]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 .常小勇,孙毅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考核.财会月刊,2013;2

中职数学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探讨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思维,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特征,所以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其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

一、中职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现状具体分析

现阶段,在中职数学课堂上,不少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比较机械枯燥,沉闷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过于困难与繁琐,教材理论性较强,但是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较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落后,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大,所以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生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厌学。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与高中生差别不大,并且其专业课的动手实践兴趣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较为活跃,特别是对于新奇事物,敢于尝试,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往往停留在表面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帮助学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二、中职数学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的实施

1.以兴趣激发为前提实施探究性教学

中职数学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源泉和重要动力,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才能够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根据教材资源,深度挖掘,运用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例如,中职数学教师在讲解“圆周率”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运用讲故事的相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从心理角度与客观认知规律方面,对数学知识产生较好的印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将趣味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中职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自身为引导者和辅助者,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重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与价值。例如,中职数学教师在进行《立体几何》教学时,可以以平面几何是立体几何的基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分析。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学用具,如一个房子模型,是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互相结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就探究: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如何画出立体几何、哪种方法最简单、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有什么关系等。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与探究,并且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自主性探究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中职数学知识也是如此,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像三角形具体稳定性、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等。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也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拓展至实际生活,提升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所以,中职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实例在数學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在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中职数学教师可以以当前比较热门的贷款分期买车问题,引导学生对购车贷款分期付款情况进行计算。如一辆轿车全价为30万,首付50%,即为15万,然后剩下的车款分36个月供完,并且需要还贷款利息,可以让学生计算每月还贷款多少元?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性学习,并且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合理运用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学习和掌握中职数学知识,并且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唐修祥. 关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 考试周刊,2014,86:53.

[2]喻小文. 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5:125.

引入探究性模式实施生态化教学 篇12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探究兴趣

单刀直入的陈述性教学方式, 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顾记笔记、听讲, 缺乏自己的思考, 也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新课改提出, 要践行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需要营造和谐、轻松、自主、趣味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从而奠定探究的基础。营造和谐氛围,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活实物、图片、实验、生动的肢体语言等方式, 通过引导产生认知矛盾、深入研究的兴趣, 促进学生探究。

如学习“青藏地区”这一小节知识时, 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 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4 人一组, 每组分配一张地图、若干个空白小旗, 小组成员自制代表公路、城市、铁路、柴达木盆地等的模型。首先, 借助多媒体设备, 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青藏地区的资源宝库。其次, 引导学生们运用自制的模型插在对应的位置, 有柴达木盆地、羊八井等。最后,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青藏发展的瓶颈, 并引导学生运用模型阐述法, 提出发展青藏、维护统一的策略和建议, 进一步绘制出打通青藏的交通路线图。借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游戏化学习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掌握青藏地区的基础知识, 创新思维和方法, 解决相关问题。

二、引导自主合作, 确定探究课题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以后, 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科学的探究性课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针对部分难以解决、蕴含着深层次知识与方法的问题, 才适合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动探究。选择探究课题, 教师需要考虑课时、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 契合新课改理念, 认真分析, 组织与提炼出精确的探究性课题。

如进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小节知识学习时, 单纯的理论阐述冬夏季风的形成、特点与因素, 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特点, 学生可能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为了丰富地理课堂, 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确定了“探究季风形成的原因”这一探究性课题。课后学生通过小型实验完成课题探究。又如引导学生自制模型, 确定“地球、月球、日球的运转特点”这一探究性课题,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真正掌握这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通过科学选定探究课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合作互动与实践探究。

三、展开合作互动, 实施问题探究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 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属于探究过程的核心阶段, 也属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新课改要求, 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学习感悟, 让学生在自主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过程中, 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到户外展开实地探究, 或选取小型实验, 通过户外考察、实验分析, 展开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动, 实际解决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 结合假设分析、动手实践、验证反思, 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如对于“温室效应的成因”相关知识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 教师创新引入了趣味模拟实验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将学生分为4 人一组, 小组成员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展开实验、记录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模拟温室效应时, 选用1 个空的透明塑料瓶, 2支普通温度计, 1 块手表, 在塑料瓶上开一个小孔, 之后插入1支温度计, 一半在内, 一半在外, 将2 支温度计一起放在阳光下。每10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示数显示, 瓶内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小组间成员合作互动, 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 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 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结果, 得出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间展开合作互动, 实施问题探究, 完成探究过程, 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上一篇:影院产业下一篇:小区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