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体系

2024-10-10

科学体系(精选12篇)

科学体系 篇1

即时评价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 符合现代课堂教学基本共识要求。即时评价不应该带有随意性。对学生表现给予即时评价,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亮点, 正确指引学习方向, 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鼓励性评价, 能够有效塑造学生心理支撑空间;引导性评价, 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多元性评价, 能够发挥评价集成效果。

一、鼓励性评价, 塑造心理支撑空间

小学生对教师评价具有极高敏感性, 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积极表现, 给予其即时鼓励性评价, 可以生发其学习动力。小学生大多心理比较脆弱, 需要获得保护力量。教师多给予正面鼓励表扬, 能够对学生心理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支撑作用。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教师利用即时评价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还能够有效调控课堂学习气氛,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 教师让学生比较句式哪个更好:“漫步山道, 感觉真是舒服极了。”“漫步山道, 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的感觉。”有学生主张:不如将两个句子融合在一起, 内心感觉表达更到位。教师给出即时评价:“这个主意太好了, 虽然两个句子融合之后不太精炼, 但强调了游览者内心感受, 这当然是不错的设计。能够突破问题基本要求, 给出创意性解读, 这样思维就是难得的。老师给你点赞!”学生听完教师评价, 显得非常兴奋, 学习主动性更强了。教师对学生创新表现给予足够肯定, 这是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保护, 也为学生心理提供重要支持力量。即使学生回答有点答非所问, 但教师不打击学生个性思维, 而是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开拓学习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引导性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很容易遇到一些学习困扰和障碍, 教师利用即时评价进行教学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抵达学习通途, 这也是即时评价多重性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有细致感知, 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 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引导策略, 利用即时评价的教学手段, 为打开学生思维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学生学习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跟进引导,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正确学习方向, 提升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教师引导性评价要根据教学实际展开, 特别要关注教学生成资源情况。在学习《少年王勃》时, 教师让学生对王勃诗句展开赏析。有学生给出自己看法:前面一句有“落日与孤鹜”, 应该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后一句却是“秋水共长天”, 是从下到上的, 这样不统一的对称顺序并不科学。教师即时评价:“你的观察力很强, 能够抓住空间顺序展开欣赏。其实, 这里要凸显的是空间景物的和谐构成, 多么美的景色啊, 至于空间顺序有点不统一, 也是无关紧要了。”学生顿时释然了。教师根据教学即时给出引导性评价, 对文本欣赏思路进行强化, 能使学生从教师评价中获得鼓励和指导, 学习效果更好。

三、多元性评价, 发挥评价集成效果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 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 评价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快速实现身份转型, 即时评价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法综合应用, 不仅丰富了评价形式, 也使评价效益最大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 在即时评价设计与操作时, 要根据教学需要对评价方式作出适当选择, 无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 教师都要对评价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并快速做出反馈矫正, 赢得即时评价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槐乡五月》时, 教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有学生认为:槐乡到了五月, 孩子们可以尽情地采摘槐花, 做槐花饭招待客人, 用槐花装扮自己, 所以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教师让学生自评, 这个学生说:“根据课文介绍, 槐乡的孩子们在五月是最快乐的, 可以用槐花做很多事情。但我有些迟疑, 难道槐乡的槐花是可以随便采摘的吗?这是不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呢?”教师立即抓住这个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槐乡可以随意采摘槐花吗?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 学生各抒己见。不管讨论结果如何, 这样的教学即时评价设计都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热情被激活, 并在细致阐明观点的同时实现认知提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的评价,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即时评价要与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要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为激励学生提供更多支撑力量, 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形成重要的学习成长力量。

科学体系 篇2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涵 逻辑结构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理论主题;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是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独特的理论框架使得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只有从总体的层面了解这个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全貌,才能深刻理解这个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以及各个原理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这个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发展本质的新升华

中国的社会主义需要发展,更需要科学发展。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历史和时代的眼光,以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发展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扣紧发展主题,进步阐发了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血的科学发展观,明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 目标和战略,为中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总结我国 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未来 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决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对 20多年来经济建设中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新调整,以更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尊重经济规律,更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易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必须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乎人的科学。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最高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创立群众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 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 的根本 目的。依靠人,就要看到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力量 ;提高人,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权,包括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尊重人的需求、生命、价值和尊严,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了人,就是要把人 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进一步回答了怎样“依靠人”的问题,“尊重人”具体回答了怎样“为了人”的问题,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 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科学发展观独特的理论框架

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科学发展理论,这些理论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贯通,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一,“发展目的”论。科学发展观总结反思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宗 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目的表明,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第二,“发展中心”论。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发展”,而发展的中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强调的都是发展经济。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第三,“发展整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诸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要素互动的结果,因此指导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的逻辑结论意味着还有围绕中心的东西,否则就不成为中心了。作为对社会的整体把握,在 20世纪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体 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第四,“发展协调”论。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五,“发展持续”论。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 国发展的人 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六,“发展动力”论。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改革开放,充分发挥 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第七,“发展和平”论。从对外关系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观,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持对外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 自己,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9.24.

精心构建即时评价科学体系 篇3

一、鼓励性评价,塑造心理支撑空间

小学生对教师评价具有极高敏感性,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积极表现,给予其即时鼓励性评价,可以生发其学习动力。小学生大多心理比较脆弱,需要获得保护力量。教师多给予正面鼓励表扬,能够对学生心理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支撑作用。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师利用即时评价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有效调控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句式哪个更好:“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有学生主张:不如将两个句子融合在一起,内心感觉表达更到位。教师给出即时评价:“这个主意太好了,虽然两个句子融合之后不太精炼,但强调了游览者内心感受,这当然是不错的设计。能够突破问题基本要求,给出创意性解读,这样思维就是难得的。老师给你点赞!”学生听完教师评价,显得非常兴奋,学习主动性更强了。教师对学生创新表现给予足够肯定,这是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保护,也为学生心理提供重要支持力量。即使学生回答有点答非所问,但教师不打击学生个性思维,而是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这对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开拓学习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引导性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很容易遇到一些学习困扰和障碍,教师利用即时评价进行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抵达学习通途,这也是即时评价多重性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有细致感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引导策略,利用即时评价的教学手段,为打开学生思维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学生学习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跟进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正确学习方向,提升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教师引导性评价要根据教学实际展开,特别要关注教学生成资源情况。在学习《少年王勃》时,教师让学生对王勃诗句展开赏析。有学生给出自己看法:前面一句有“落日与孤鹜”,应该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后一句却是“秋水共长天”,是从下到上的,这样不统一的对称顺序并不科学。教师即时评价:“你的观察力很强,能够抓住空间顺序展开欣赏。其实,这里要凸显的是空间景物的和谐构成,多么美的景色啊,至于空间顺序有点不统一,也是无关紧要了。”学生顿时释然了。教师根据教学即时给出引导性评价,对文本欣赏思路进行强化,能使学生从教师评价中获得鼓励和指导,学习效果更好。

三、多元性评价,发挥评价集成效果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评价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快速实现身份转型,即时评价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法综合应用,不仅丰富了评价形式,也使评价效益最大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在即时评价设计与操作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评价方式作出适当选择,无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教师都要对评价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快速做出反馈矫正,赢得即时评价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槐乡五月》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有学生认为:槐乡到了五月,孩子们可以尽情地采摘槐花,做槐花饭招待客人,用槐花装扮自己,所以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教师让学生自评,这个学生说:“根据课文介绍,槐乡的孩子们在五月是最快乐的,可以用槐花做很多事情。但我有些迟疑,难道槐乡的槐花是可以随便采摘的吗?这是不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呢?”教师立即抓住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槐乡可以随意采摘槐花吗?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学生各抒己见。不管讨论结果如何,这样的教学即时评价设计都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热情被激活,并在细致阐明观点的同时实现认知提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即时评价要与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要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为激励学生提供更多支撑力量,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形成重要的学习成长力量。

科学体系 篇4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 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 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 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 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 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 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

1.学生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订学习目标, 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度, 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 师生共同改进教学。除了自评以外,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还应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互评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的机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2.家长参与。学生家长总是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 通过让他们参与教学评价, 就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的着力点放在最适当的地方, 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 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3.课程专家、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参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科学教育更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在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如参观、访问、调查、观察、交流等) 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这时, 就可以请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对学生的科学活动加以指导和评价, 以促进社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 这样, 有利于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当然, 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中, 教师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是以上所有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和主持者。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也就是评价时不能再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即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 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的主要纬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从三个方面作了明确的界定, 那么, 我们对小学科学课的评价策略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评价。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处于三大分目标之首。在这方面重点可以评价他们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等。就具体某次科学活动来说, 可以评价他们认识科学探究的程度, 如是否知道科学探究活动常用的方法, 是否知道科学探究活动中主要的环节等;也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如评价学生观察是否全面, 设计是否合理, 提问是否正确, 假设是否恰当, 测量是否准确等。

2.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 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 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与引导, 可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感受、体验与内化有关的情感目标。在这方面可以评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否浓厚, 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学习是否认真, 对身边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 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不能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 其中有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创新, 是不是乐于与同伴合作, 能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乐于采纳, 对事实依据是否尊重等。

3.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条信息, 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对各种科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运用情况。如学习了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一些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之后, 能不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或有没有“科学能够改善生活”的观念等。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各年级评价的内容应各有侧重, 有重点地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目标概念, 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 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 因此, 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单纯的书面考试 (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讲, 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信息, 而信息的特性则是由该信息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 由于其所具有的个别差异性、内隐性等特点, 就必然要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方法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 其相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 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与共性, 到达与否的界限也更清楚, 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也更加明显, 因此, 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可以更多一些;“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则以外显的信息为主, 大多可以直接采集和记录, 应该可以包含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两种, 关键是看哪一种收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可以采用的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以外, 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等。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以往评价与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与评价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评价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以后, 对这一段教学的质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措施。它不仅与教学在时间上有先后, 而且在关系上也存在着因果联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把评价仅仅窄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 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证明”。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 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调控、改进等功能不断得到开发, 人们越来越注重评价对教学的参与性。不但在一段教学结束时使用评价,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以及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都使用评价, 出现了评价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趋势, 实现了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在科学学习中, 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不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一个点、一个点地学习,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总结, 每一个点和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分别实施评价, 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地跟踪与调控。因此, 评价必须全程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科学教师应该创造各种办法,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或一个阶段后, 随时关注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 记录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判断和做出各种评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铺开, 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评什么, 怎样评”, 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只有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全程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科学课程,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构建企业文化的科学体系 篇5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别称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远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是“道”,它始终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企业的发展体现在外在上,是利润,是更新,是规模,而实际上真正推动企业的深层力量却是文化。

原因在于决定成功或者失败与否的是企业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的本源是文化。因此,有人说“理念制胜”是时代企业的核心,认为优秀企业不但要上市,更主要是文化上市,价值观上市。这无疑是正确、有远见的卓识。

山东跟全同一样,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特征的是“老字号”。

山东的“老字号”远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资料记载,那时候山东的当铺业已相当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山东的老字号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旺盛期。一批商号店铺如潮涌现,仅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老字号就有100多家,成为当时社会的“名牌”,且有许多被载入书册并延续至今。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济南瑞蚨祥、青岛亨得利、烟台张裕、济宁玉堂酱园、莱芜“顺香斋”香肠等等,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而积淀成的“金招牌”,成为齐鲁经济发展史中的耀眼明珠。

而位列京城“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布店,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实行了“连进分销”的连锁经营理念,成为山姆?沃尔顿创立沃尔玛的灵感来源。更是早在1910年后就开始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店名,以吸引外国客人。这个中英文对照的店名与瑞蚨祥的店面门脸建筑,使瑞蚨祥大栅栏店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此,后来重修大栅栏时,瑞蚨祥是唯一一家被完全保留了历史原貌的老字号建筑。

1949年后,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文化也如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样,经历了一番曲折的道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文化建设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所谓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体现企业的社会主义共性,形成注重国家利益的大集体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如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和“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就是这种观念和精神的代表。所谓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集权管理模式强化了“官本位”观念,管理活动行政化,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民主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显得无力。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干预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政治挂帅绝对化,严重阻碍了企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监督制度的形成。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开始转变,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企业文化,关乎企业发展和经营理念,是企业在商业大潮中立身不倒的重要基石。那么,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和理解如下:

强化以人为中心。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以逐步形成“企业团体共识”和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形成向心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团队。

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人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注重个异性。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跟着他人走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力。

不能忽视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面讨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中,虽然并不涉及“经济”二字,但建设和实施这些内容,最终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称文化战略。

如上几个方面能否落实、处理好,是企业价值观念的构建。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资历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相同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企业职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这种准则不具有强制性,而是最终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任何带有“强制性”的制约,都不是企业文化作用的结果。

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组织中个体成员价值观念的转变还可能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这更增加了价值观念培育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企业领导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把高度抽象的思维逻辑变成员工可以接受的基本观点。这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它能唤起员工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自已事业的信念和追求,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企业精神的外在形式体现,就是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的展示。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因此,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商品流通企业确立经营哲学,虽有某些共同的方法论要素,如“服务为本”、“用户第一”等,但各企业由于人、财、物的状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企业选择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哲学是可能的。

确立企业哲学,需要经营者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运用某些哲学观念分析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将其深透到员工的思想深处,变成员工处理经营问题的共同思维方式。

最终这一切的结果,反映出来的则是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决定了顾客或者说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度。

应该说,中国企业家们或多或少都在有意、无意的进行这方面的构建。但大多还没有建立在“自觉”基础上。这从很多企业经营方式中的“短期行为”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家的企业经营文化、精神层面缺失。

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学生素质评价;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49-01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

一、课堂全程式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拿美术课来说,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二、立体式评价

“立体”评价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评价观”的综合评价;将目标定位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体性发展,发挥评价与考评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标准体现人才的多元化趋势。

1、终结性的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限于期中、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同时要注重日常评定。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列成一張表格,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并定期总结与评定。

2、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随手记录,课下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社会搜集英语小知识,同时获取一定的英语信息。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3、单一的老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的个人文件夹里除了知识栏以外,还有若干其它专栏: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小伙伴的话等。让学生在掌握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并能客观的评价。

三、协作式评价

协作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互相合作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当今的学生见识广,每上一节新课,接触到一个新的语文知识,总会问个不停,争个不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为学生的协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热情得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根据学生的提问我总结出统领全篇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谈谈你的理由”,这个问题靠一个人的思考不会太全面,只有小组共同协商,在互补互助中才能完成任务。课堂上我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有了心里安全感。讨论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回答“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有的学生说:“从开凿隧道上能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的不全面,我给与补充,从设计“人”字形线路上更能体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的学生说:“从外国人讥笑的话中也能体现”,这时有人站起来反驳,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激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表扬了他们敢于有不同的见解,我根据意见的分歧,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极高,最后学生们意见统一了“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接受任务,这是从侧面体现詹天佑的爱国”。同学们通过协作互相补充思想,在此期间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听取别人有价值的观点。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我注意给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中的协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向往奥运》一文学完后,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激发学生的奥运热情,我要求学生自愿结组,设计活动方式,但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对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学习效果先作出正确评价,然后再评价其他小组设计的活动方式,学生们有的说:“你们真棒”,有的说:“你设计得真有见解”。这种设计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优越性,也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还促进了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的干部考察评价体系 篇7

一、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构建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引导干部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以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为前提。

干部分类管理, 是社会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是科学评价干部政绩的前提。在干部政绩考察评价中, 要尽可能对干部的类别进行细化, 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突出不同的考察重点。比如, 可将干部分为党务类干部、业务类干部、地方党政干部、部门领导干部、正职干部、副职干部等。业务类干部还可细分为技术类、执纪执法类、经济管理类、综合服务类等。对党务类干部, 要重点考察其政治思想素质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及成效;业务类干部主要考察其业务工作能力及其成效。

3.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以明确干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为基础。

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目标任务是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准确把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职责要求, 根据不同地方与部门的工作要求, 对不同类型干部确定不同的目标任务, 可以为科学评价干部政绩提供可靠依据。要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任务,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地方与部门、不同地区与行业的不同特点、领导班子集体与个人的不同要求, 建立侧重点不同的考察指标体系。对地方领导班子的考评指标,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重点, 并区分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城市与农村、省市级与县乡级的不同情况, 以及正职领导与副职领导职责的不同, 有所侧重。既要考核当地的人均GDP、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指标, 还要考核就业情况、教育投入等社会综合指标。对部门领导干部的考评指标, 应注意全面兼顾, 分值分配比较均匀, 可涉及经济发展、机关建设、村居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方面。要反映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部门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情况, 并根据党委、政府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职能要求和正、副职领导职责不同有所侧重。

4.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突出以绩效考评为中心。

绩效是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 只有科学衡量绩效才能把德才兼备原则具体化, 才能真正坚持看政绩用干部, 引导干部求真务实, 不尚空谈, 踏实苦干。同时绩效易于量化、便于把握, 以此为中心考评比较客观、有效, 也便于操作。考核体系的具体绩效指标可分为三大类:综合经济发展指标, 社会综合发展指标, 自然与环境指标。在这一环节中, 要处理好地区发展状况、部门工作情况与班子、干部绩效的关系。地区发展状况、部门工作情况与班子、领导干部的努力及工作水平是分不开的, 但由于工作基础不一样, 区域优势与客观条件不一样, 地区发展状况、部门工作情况与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努力及工作水平又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因此, 在考察评价时, 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把对指标的考核情况与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的考察情况结合起来, 相互印证, 找出地区发展状况、部门工作情况与前任、现任班子及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内在联系, 并按照分工和承担的责任区分党政班子及党政正职与副职的工作绩效, 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5.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以考评执政能力为重点。

考评干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评估干部的工作现状, 论功行赏, 而是通过考评达到对干部德才素质特别是执政能力的全面深入了解, 以便量才选用。只有把考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和重点, 才能准确把握领导干部是否真正牢固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发现和选拔大批优秀领导人才, 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中, 除了考察一个地方或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成绩等因素, 还要围绕对党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所做的主要工作来设置指标。比如, 根据领导班子、基层组织、人才工作、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领导班子运行方面, 主要把握领导班子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是否坚决, 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是否完备、科学, 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分工负责、工作效率运行情况是否良好等。在干部自身素质方面, 主要把握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廉政勤政、个性特点等, 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和效果;看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则的态度和行动;看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态度和表现等。

二、在实践中评估和完善干部考察指标体系

干部考察评价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考察评价的成效只有在干部考察选拔的实践中进行评估,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1. 完善考察指标体系, 做到“四性”。

一是具有正确的导向性,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激发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力求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三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对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 适应大量的干部考察工作的需要, 明学易懂, 简练实用。四是具有开放性, 适当增加变量指标, 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 注意及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使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动态性和灵活性。

2. 创新干部考察方式方法, 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以扩大民主和突出实绩为切入点, 把能量化的指标尽量定量, 不能量化的提出定性要求。考察评价主体在参加述职会议人员及考核组成员基础上, 增加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人大、政协主要领导, 党委、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负责同志, 并合理分配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二是坚持届中、届末考察与经常性考察相结合。搞好经常性考察, 可以避免不换届不考察、不调整不考察的问题, 了解情况更及时、更准确。通过年度考察、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巡视、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监督联席会、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渠道, 把群众评议和上级评价、纵向考核与横向对比结合起来, 相互映证和补充。三是坚持群众评议与上级评价相结合。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群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比如, 考察地方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时, 除了现在一般确定的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范畴外, 可以适当扩大范围, 听一听其直接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的意见。

3. 完善评价标准, 做到“两个重视”。

科学引领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 篇8

科学引领

1 搭起“舞台”好唱戏

随着发展策划部的人员和职能调整到位, 洛阳供电公司将生技、企管、营销、农电等部门的9项主要职责移交给发展策划部。该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挂牌成立, 将洛阳华兴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纳入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 实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体化运作。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实现从无到有, 业务管理及专业技术力量显著增强。

通过与设计院一体化运作, 全面承接公司电网规划、用户接入方案编制、项目可研评审和设计业务, 并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新型农村社区配电配套投资政策研究等领域, 实现业务支撑全覆盖。在一体化运作模式下, 规划与可研、设计与评审共用一个平台, 应用同一套专业软件, 重要数据保持一致、标准原则得到统一, 有效减少可研阶段的编制时间。在评审过程中横向联系电网规划, 项目的必要性和可实施性更加明确, 确保了电网投资决策准确合理, 有效核减工程投资。

2 有了“规矩”好管理

为了规范经营管理, 顺利开展工作, 该公司修订完善了34项岗位工作标准, 在全面执行省公司下发的26项规章制度、17项管理标准、109项技术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细化15项核心业务工作流程, 制定了《地方电源并网管理规定》等5项业务实施细则。通过标准制度建设, 各项工作流程更加清晰、人员职责更加明确、业务开展有据可依。

该公司强化培训管理, 组织人员参加省公司专业

在线半小时”,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学习县、市、省三级电力公司门户网站的课件知识和工作部署;“每天看报半小时”, 汲取兄弟单位、不同行业、身边人事的优点长处;“每天读书半小时”,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开展工作的本领。

开展“分析思想提认识”活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 不能忽视任何层面员工的思想问题。为此, 五河供电公司确立了“农电工和谐劳动关系”调研课题, 利用专项调研、班组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 开展农电工思想状况专题调研, 真实掌握农电工主流诉求,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 并围绕他们关注的热点, 分析影响思想稳定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引导和心理疏导。同时, 实行员工思想动态周报制度, 在各供电所建立工作联系点, 传递最及时的信息, 掌握最真实的情况, 管控和化解因农电工思想波动引起的风险。

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

(470023) 河南省洛阳供电公司王朝良吴涌

培训班, 结合员工的工作经历、学历水平、技能专长、工作岗位等特点, 制定“一人一策”的培训方案, 通过采取到设计、调度、发策、运维、基建等不同部门轮岗培训、师带徒、专家授课、以干代训等多种形式培训, 提升员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在“大规划”体系建设中, 该公司对照省公司验收评估方案和评分标准, 深入开展自评估与自验收, 查找梳理问题, 并及时落实整改, 完成自验收评估报告, 顺利通过省公司验收并获得省公司同业对标“大规划”体系建设指标A段。

3 主动出击有“活力”

在持续改进、完善提升, 全面深化“大规划”体系建设的同时, 该公司主动出击,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统一编制建设方案, 统一下达综合计划, 统一实施项目建设, 实现了各级电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不断推动规划计划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主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对接, 在做好配合电力线路改迁、基建用电报装等供电服务的同时, 积极争取将电网规划有效纳入区域控制规划。先后完成伊滨新区、大学科技园区、老城区道北区域等电网规划。2座220k V、4座110 k V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及时得到政府部门批复, 13座10 k V开闭所的用房初步落实。市政府还同意2013年随城市主干道九都路修建高架桥的同时, 全线15 km同步修建2.1 m×2.9 m的大型电缆隧道, 为增强市区110 k V电网互供互联能力的4座规划110 k V变电站进出线留足发展空间。2013-06-12收稿

5 每年做一个课题, 推进“新精专”变革

每年做一个课题的重点是发现不足, 谋划改进, 大胆尝试, 推陈出新;目的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规范管理, 解决问题。

韩国科学技术评价体系简析 篇9

1 韩国科学技术评价体系结构

韩国政府自2005年提出以结果为中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式以来,经过三年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到2008年,对国家研究与开发事业全面实施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是指以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为核心制定项目目标,并客观地测评项目目标达成程度的活动[1]。“以结果为中心”是R&D流程(立项→研究→结束→应用)中应用阶段的效果和因此带来的组织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之意,如论文被引情况、技术转化并产业化后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及竞争力,等等。目前韩国科学技术评价体系大体分为面向管理的评价、面向市场的评价和企业内部评价等三大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面向管理的评价是指政府部门组织人员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和实施计划过程开展的评价活动,包括科技计划评价和科技项目的评价。

科技计划评价是指国家制定科技计划之前、制定计划过程和制定计划之后对计划方案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估活动,按计划制定流程划分为:前评估、中评估和终评估。

科技项目的评价是指从科技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结项之后,对项目进程开展的评价活动,包括成果评价和研究团体及机构的评价。成果评价包括事前评价、中期评价、结项评价和事后评价等四种[2]。

(2)面向市场的评价是指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由政府认定的中介机构根据技术市场的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的评价活动,包括科技成果价值评价和成果经济效益的评价。

(3)面向企业评价是指由企业组织人员针对某项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之前和之后开展的评价活动,包括中试阶段方案评价、中试结果评价、产业化方案评价和产品投入市场后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等。面向企业评价主要是企业组织人员进行评价。

2 韩国科学技术评价制度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韩国科学技术评价以研究课题评价为中心;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开发事业的扩大和多样化,引入了R&D事业及机构的评价,科学技术评价开始向以结果为中心转移。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应用过程可划分为:准备阶段、启动和完善阶段、全面实施阶段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的组织,制定具体方案,为新制度的建立做了大量的铺垫。具体内容如下:

1)1997年4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1998年4月启动国家研究开发事业的调查、分析及评价示范工程;

2)1999年1月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为总统)”,负责制定和调整科学技术政策,审议和评价国家研究开发事业;

3)2001年1月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国家研究开发事业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编制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01)、国家技术蓝图(03)等中长期计划;

4)2003年12月制定了“国家研究开发事业的调查、分析、评价及事件调整、制度改善方案”,提高了综合调整制度的战略性,评价活动向以结果为中心转移;

5)2005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制度改进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各部委的自律性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价的实效性,评价制度改进为各部委自组评价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权威评价、专业评价体系[3]。

(2)启动和完善阶段。建立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推行新制度,建立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具体评价提供操作依据,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完善其制度。具体过程如下:

1)2005年12月颁布了《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研究成果评价法),建立了以结果为中心的国家R&D事业评价体系,为国家R&D事业的良性运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制度改进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2)2006年底制订了《国家R&D事业成果评价标准》[4],2007年对连续性项目开始示范性评价。

(3)实施阶段。根据示范性评价的实践,在补充和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制度,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开始进入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阶段。

(4)2008年2月,对《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进行了修订并执行该法,开始对所有国家R&D事业进行评价,从而国家R&D事业的评价从以往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能力等过程评价为中心,向以成果目标的适宜性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包括研究能力)等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转移。

3 韩国科学技术评价机构的重组

韩国的《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为建立以结果为中心的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于国家科技计划的调整过程及有效利用产出成果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同时,为了提高国家研究开发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率,加强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最高议事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能,配备了干事及旗下的委员会,又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干事提升为教育科学文化首席长官,掌管国家R&D事业评价的全部事宜,协调和管理教育科学技术部和企划财政部分担的R&D事业评价工作。原科学技术革新部更名为教育科学技术部,负责研究和企划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制订和调整国家R&D分配方案、调查和分析国家R&D事业,R&D预算及评价工作移交给企划财政部负责,包括评价标准的制订等等[5]。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功能重组情况如图2所示。

调整之后的机构设置使管理与评价分离,管理与评价职能分别由教育科学技术部和企划财政部分别负责,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但又在教育科学文化首席干事的统一管理下有序地开展工作,确保教育科学技术部与企划财政部和其他中央各部委之间的协调及统一管理。

4 韩国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机制

韩国政府根据2008年2月修订的组织机构及研究成果评价法, R&D评价业务正式移交给企划财政部[6]。

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内容包括研究开发成果评价和研究机构评价。研究开发成果评价方式有特定评价、内部评价和上级评价等三种。

(1)特定评价。

特定评价是指企划财政部对长期大规模投入资金的项目、事业之间有相互联系的项目、多数中央行政机关共同推荐的项目、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项目和企划财政部认为有必要评价的项目进行的评估活动,其中,特定评价指标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把关制定,评价结果则上报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下一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是指政府各部委分别对各部委所属部门承担的R&D项目进行的评价活动。除特定评价项目之外,所有国家研究开发项目均属于自我评价项目范畴。研究机构的评价由中央各行政机构和研究会负责。评价结果由中央各部委负责上报给企划财政部。韩国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方式及评价范围如图3所示。

(3)上级评价。

上级评价是指企划财政部对各部委制定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成果目标和成果指标的合理性及内部评价程序、方法的客观性、公正性,等等,上级评价由企划财政部负责,评价结果提交给企划财政部。

韩国的科技评价,管理与执行分离。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首先由熟悉行业的各行政部门负责起草,保证指标的行业吻合度,审批和决定由上级管理部门把关,保证行业之间指标水平的统一;执行过程由下级部门完成,执行结果由上级部门统一掌握,以便上级部门制定和调整计划作参考。

5 启示

随着国家R&D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国家R&D事业作为政府直接干预科技、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为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有利科技支撑;同时,纳税人对政府资助的科技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日益关注。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国家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模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绩效,保障科技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采用以结果为核心的评价模式,研究韩国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评价体制、机制的转换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1)引入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良性循环的保障。以结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今后R&D事业管理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提高R&D事业经济效率的手段。从制订计划、项目立项和完成过程及推广应用阶段乃至产业化之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全程评价,并且把评价结果反过来再应用于下一个计划的制定、调整和经费投入阶段,从而使研究人员关心成果的利用,重视成果的市场化,同时拉近研究人员与市场的距离,避免以往研究结果与市场脱节现象,提高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保障研究人员、实验室、企业和市场之间良性循转。

(2)细致入微的法律制度是科技评价的依据和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保障。纵观韩国科学技术相关的法律,内容清晰透明,责任落实到人,如:韩国《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第十项第一条中规定,企划财政部长官必须向计划制订和调整部门提供依据本法第八项和第七项中规定的评价结果[7]等,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加强评价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3)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下选择适合的评价机制与体制,合理设置管理机构,是促进研究开发事业发展的保障。韩国自2005年引入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以来,国家R&D事业的管理与评价分离开来,通过调整机构又由同一部门归口管理,使其便于协调和沟通,同时又加强了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总之,以结果为中心的科技管理的深层意义是缩短研究人员与市场的距离,培养研究人员的市场意识和技术经营意识,使技术不再停留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内部,而是成为利润增长的一种要素,是未来技术商品化的必要铺垫,是国家科技投入提高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有效导向,是政策背后真正诱因。因此,提高国家R&D事业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使研究人员尽早成为技术经营专家,研究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有利于新的管理模式下的组织机构,是当前急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依法来维护和监督环境的建设是新制度建立的基础。另外,组织长期研究科技成果评价团队,建立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体系,是科技成果管理真正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科学构建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篇10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主流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 是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 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部分学生党员在行为表现、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一样”现象, 这需要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中去分析原因。

1.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目前, 一些基层支部在发展党员上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例如发展党员无长期计划;对发展对象的考察培养不深入不细致;对发展对象的研究讨论和材料准备工作相对滞后;有些环节把关不严, 甚至掺杂一些人为的因素等。

2. 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 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时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薄弱, 个别学生入党后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加之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好量化, 所以有时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抓得不紧, 出现“重发展轻教育和管理”, 后期教育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

3.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创新不够。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如班级概念淡化、个性化学生增多, 入党动机多元化、互联网对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 学生比以前更关注个人利益等等, 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 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构建新时期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

1.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阶段的质量保障

首先, 加强入党动机的考察。党组织应该深入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是不是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愿不愿意拥护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现阶段是不是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重大政治斗争和重大原则问题上是不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愿不愿意坚持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其次,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核。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教育机制, 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个人培养档案, 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到各级党校的系列培训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压担子, 在工作中和实践中指导、教育和考察他们;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教育, 如上党课、听报告、参观、谈心、主题教育活动、最佳党日活动等;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学习活动的考核, 使入党积极分子在有意义的活动和严格的考核中提高觉悟、磨炼意志。

2. 大学生党员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

首先, 严格预审制度。成立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预审小组, 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严格审查发展对象是否符合入党条件, 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等。做到“五不发展”: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培养考察期限不足一年的不发展、没有经过党校培训和培训考试不及格的不发展、多数党员和群众不同意的不发展、团员没有经过推优的不发展。其次, 严格入党前谈话制度。党章规定:“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前, 要派人同他谈话, 作进一步的了解, 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这样做, 一是为了使上级党组织直接了解申请人的情况, 为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保证审批的正确性;二是为了对申请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批准入党前的谈话, 在申请人心目中被看成是非常郑重的事。因此, 申请人一般都精力集中, 态度诚恳, 谈话人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有深度的教育和指点。第三, 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履行入党手续, 是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的必经程序,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工作, 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性工作。要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的规定和程序, 发展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要严把五个关:支部要严把教育考察关、组织员要严把材料审查关、院系预审小组要严把预审关、学院、党总支要严格审批关、党委组织部要严把审核关。

3. 大学生党员党内教育管理阶段的质量保障

首先, 加强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再教育。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高度认识问题, 党组织正式接收党员之前, 通过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了解和考察发展对象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其对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 通过理论学习, 来引导、培养预备党员的党员意识;要加强其党性观念和政治素质的培养, 使其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他们对党的信仰和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要加强其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通过给预备党员分配工作, 使其接受锻炼, 在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监督考核机制。要将党员的标准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规范的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 依照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强化监督。考核评价体系要公开, 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 以制造适当的压力机制, 使党员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并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律”行为。第三, 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 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 带动班级内的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完成学习任务, 努力使全体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 完善群众监督机制。让大学生党员在群众监督中保持先进。一方面, 由基层党组织、党支部设立党员监督信箱和监督电话, 畅通群众监督的途径;另一方面, 建立学生党员公示栏, 及时通报其日常表现, 让其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和考核, 促使学生党员早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第五, 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支部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评议出的优秀和不合格的党员都要认真对待, 对优秀的党员要大力表扬宣传, 并作为党内评优的候选人;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必要的批评处理, 责令整改。对受到处分的党员, 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以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肃性, 是建立党员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措施。

摘要: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不单单是一项具体的组织工作, 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项大事。因此,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为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思想保证;完善和协调党员发展机制, 为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建立党建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 为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作文教学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11

我以为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有以下问题:

一、作文评价无序,缺乏真正的标准

教师由于各自的观点、认识乃至性格的差异,在判分上宽严不一。有的“吝啬”得很,把80分作为上限,稍不如意就给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频现。平时这样做,弊端还不大能暴露出来,一旦到了统一命题、统一命卷,那问题可就“触目惊心”了。笔者的很多学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作文水平平平,高考时却得分很高,有的作文一向突出,高考却“兵败滑铁卢”。这样的结果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他们无所适从。历年高考阅卷很多省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文开始被判的分和最后经复查组鉴定得分前后有天渊之别,除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恐怕也与阅卷教师平时评分的任意而为有关。笔者在多次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阅卷时发现,有些教师主动要求评阅作文,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勇挑重担”,而是因为评阅作文有很大的弹性,或者说是认为评阅作文很轻松,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外,也与作文的评价标准无序有关。

二、作文评价缺乏变通的余地,过于死板

“死板”就是指一些教师俨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没有通融的余地,更没有意识到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一门艺术。如何使作文评价成为一门艺术下文将详细论述。

三、作文评价重形式轻内容,甚至错把形式当内容

教师的评价着重从谋篇布局、段落修辞,甚至标点符号入手。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评价形式,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还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高低完全只看形式是否新颖,结果促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而作为文章的灵魂如道德判断、情感意志、社会批判意识等重要因素则被完全忽略了,这种纯技术的评分导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缺乏自己心灵的东西。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确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对一篇作文的评价教师是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色彩,高考作文经常出现同一篇作文前后得分悬殊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作文的评价又不可能像理科那么精确,易于把握,它必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说,这种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不易为但也不是不可为的,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作文评价首先要有序,要做到有序就必须细化评分标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篇作文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谋篇布局的能力、选材组材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化主题的能力等等。但是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我们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却不顾这些客观事实,只要有一方面不合要求就压低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由诸多能力共同构成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既要坚持整体、综合考查的原则,也必须权衡个别能力在学生整体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度。完全不考虑个别能力失误的性质,只要有一种能力失误,就给学生的能力以整体上的否定,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我们必须细化认识学生作文的各种能力,弄清楚各个能力的属性以及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宽容的、不“株连九族”的扣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面所说的一些学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学生作文的诸能力中,最能反映学生作文实力的,应当是三个:谋篇布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深化主题的能力,这三点和其他能力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应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写作能力的评价上,教师应更注重这三个能力的发挥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学生只要一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就给高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学生的写作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评价要有变通的余地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前面说过,作文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基于此,笔者所说的“变通”就是指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写作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都要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也要适当渗透到作文评价中;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倾注或许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从未有过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评价既能较为公正、准确的评估、反映出习作的“含金量”,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激情。

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的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对那些一贯作文较好而偶有失手的学生,如果发现是心浮气躁所致,教师无妨打一个低于应得分的分数,然后通过面批等途径促其自省,这样可以帮他们找到“失去的自我”,使他们更臻成熟,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文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三)作文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而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评分时也往往如此,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形式的评价,忽视了内容,从而产生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贫血”现象越加严重。

科学体系 篇12

八、关于自组织、自频率理论

徐清、徐生之“双徐”理论。“孰能浊而静之, 徐清?孰能安而动之, 徐生?” (15章) 老子说, 谁能够浑浊而让它静止, 徐徐地澄清?谁能够安定而让它活动, 徐徐地生长?体现出从容自在、自然无为的过程, 无须外力作用它。因为, 它自身有着先天、天生的自组织、自频率啊!徐者, 柔也, 顺也, 自然之频率也——而非人为也。“天下之至柔, 骋于天下之至坚” (43章) , 因此要“上善若水” (8章) , 滴水穿石;因此要和以用道, 柔以用德。此之天机, 宇宙自然之频率, 宇宙自然之组织啊!

绵绵若存之 “ 双绵” 理论。 “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6章) 。老子说, 大道玄玄之门、天地玄牝之门, 它的作用绵绵不绝, 似乎存在, 运用它, 不会穷尽。王弼说得好:“欲言存耶, 则不见其形;欲言无耶, 万物以之生, 故‘绵绵若存'也。”绵绵者, 长而不觉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 (34章) , 不为主的“大道”, 润物细无声, 长而不宰, 致使万物必然性的归向他, 但“不知主”。此乃大道之妙用之玄德——用之不尽啊!

大道自组织、自频率之“徐徐性”、 “绵绵性”, 内在于宇宙万物, 而成就万物。此乃科学不易之原理啊!

九、大道系统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5章) 。老子说, 人效法于地, 地效法于天, 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道法无所法, 而效法于大道自身的自然之性, 自己如此也) 。人类首先要效法于地---大地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而地要效法于天----宇宙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天要效法于道----内蕴于大道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道效法于自己的自然之性。在此四者相递为法中, 既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近而远, 从浅入深 (层次等级) ;又揭示了不同层次事物的规律, 它们之间的依从性, 即人服从于地, 地服从于天, 天服从于道, 道服从于自然 (层次性) 。体现着道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其间内在的变化动态性, 因大道自身系统整合性而实现平衡。由此可见, 大道系统论中, 抽象体现着:

整体性、整全性、全体不可分割性。“大制无割” (28章) , 大道制御不会割裂, 天下一家, 天下一统。此乃大道系统论首要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整体至上,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层次性原则。上一级层次决定下一级层次, 下一级层次应该听从上一级层次的规定。不可越级, 不可无规则。

联系性原则。整体中的层次是联系的, 万物、万层的联系是通过大道的联系而实现完成的。

动态性原则。“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 宇宙中两种正反、阴阳属性的事物, 相冲相荡, 实现开放动态平衡。和谐不断破缺, 又螺旋式上升, 实现新的平衡。

十、宇宙生成演化图景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42章) 。 有着高度具体的在惚恍态中含有“象、物、精、信” (21章) 的混成之物, 其外显则是“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之不得” (14章) , 它是 “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14章) 。真是“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41章) 啊!此道, 老子称之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59章) , 它负阴抱阳的生命机制, 有着伟大母亲的功能----“可以为天下母” (25章) , 无极生太极, 无到极点生出“一”, 即“道生一”。有序化的“一”者, 含阴含阳而阴阳未分, 一片浑浑沌沌。然后, “一生二”, 太而极生出 “ 二” ,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二” 者, 阴阳也。 进而 “ 二生三” , 负阴抱阳, 互相渗透, 互相冲融, 互相亲爱, 交通成和, 而产生了和气“三”。进而“三生万物”, 于是和气致祥, 和气大顺, 和气大威大成, 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 无所不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从逆的方面说, 天下万物是从“有”化生的, 而“有”是从“无”化生的。此处之有, 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的 “ 一” 、 “ 二” 、“三”。道化生一、二、三, 是无中之有, 一、二、三为有, 是未见形状之有, 为道化生万物的过程。然后, “三生万物”, 万物是已见形状之有。此处之“无”, 指道的本体状态, 是道未化育产生宇宙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 即初始态。老子称之为“无”、 “无名” (从认识论上说) 、“ 无物” , 称之为虚无, 实乃 “ 有物混成” 之物, 实乃“道之为物”之物, 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无物之真空。

“有无之相生也” (2章) 、“周行而不殆” (25章) 。老子认为, 有与无是相互化生的。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大道本体阶段的有无, 道含无有, 有形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 它们是始母关系、相生关系, 如环之无端, 不可或离。 二是宇宙万物阶段的有无。 “ 朴, 散则为器” (28章) , 道散而生万物, 于人也则 “ 出生, 入死” (50章) , 正是有无之相生的体现。三是体内层次的有无。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 (16章) , 当其化而欲作之际,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37章) 。正是此有无之相生的显现, 即心机与气机的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 它无所不在, 于一切事物, 于一切事物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每一层次、每一系统、每一境界, 无不起着主导作用。道在宇宙中,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 从无到有而有;有, 复归于无, 亦即自无名、无物而有名、有物, 以至于万物;然后“复归于无物”、 “无名”。周行, 是无中生有, 有返于无, 有无相生, 反映了 “ 反者, 道之动” (40章) 的规律。不殆, 说明道的周行往复的永恒、不变性;说明道的周行, 是其自身力量与作用的显现, 具有不可战胜性。道的这种运动性----周行, 永不停息, 永不危殆。这是宇宙无限大与无限小统一性之永恒的循环, 叫作大道循环论, 如地球春夏秋冬之周行, 体现着宇宙大道的有序和谐性。

老子认为, 宇宙万物和人类都是由道化生的, 有着唯一完美的整全性。因此自然界呈现一幅整体动态、有机和谐的宇宙万物生态图景。

十一、“德”是高级的科学技术, 是宇宙万物的密码

正义战争必胜的科学原理。民间对联如:英灵以显德昭海内… … 德为何能昭海内, 是看不见、玄之又玄的德之力在起作用。这种昭海内的人心向背之德, 是卫星、飞机、导弹、飞船、航母、核弹之力量所为吗?非也!是内在于人心向背的宇宙自然之力、正能量所至。之所以坚信正义战争必胜, 霸权主义必败;之所以要取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要 “ 不敢进寸, 而退尺” (69章)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31章) , 不开第一枪, 道理就在此。然后, 自助者, 天助也!庄子说:“不开人之天, 而开天之天。开人者, 贼生;开天者, 德生。”开自然而然、“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10章) 的大道智慧, 德之义、德之信、德之善生矣, 而且生生不息, 万物繁荣景象。

何谓老子之“德”?“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2章) , 道生万物, 为道之德;万物“唯道是从” (20章) , 万物其生存、发展、转化能遵从客观规律从事, 为万物之德。因为有德, 才有所得 (获得、应得) 。为什么有德即有得呢?“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 73章) , 宇宙自然的大道, 能有伟大的善胜、善应、自来之果, 是因为有不争、不言、不召之德、之功啊!老子之德是天人之德, 是宇宙自然之道德, 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和谐有序之内在密码。

德的分类。德分上德、下德, 内德、外德。读书知常, 明心修真, 是加强内德修养的功夫。心灵结构的优化 ( 由 “ 私妄昧” 转化为 “ 公正明” 。 由假丑恶转化为真善美) , 从知识、情感、性格、脾气、习惯等全方位的修炼自身, 就会产生精神原子弹的威力。有其内必有其外, 外在的气质、气象、形象就超凡脱俗, 超脱超越又超然, 产生悲天悯人之至情, 修之于天下, 普度芸芸众生。此时此刻, 疾病没有了, 健康长寿了, 而且我命由天亦由我, 可以适当地延长天年, 有求必应 ( 62章 “ 求以得, 有罪以免”) 。进而性光逼发, 心光焕然, 神光普照, 生命的潜能、本能得到开发, 真人、圣人之境, 至矣!“玄德, 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乃复至于大顺” (65章) , 玄德深呀!远呀!与万物返璞归真呀!于是才复归而达到大顺自然。

德的功用。“道生之, 而德蓄之;物形之, 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6章) 万物要珍贵德, 以德蓄含自身, 是万物最为珍贵的营养品啊!它功用无比, 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 实际上是道之德、德之从的显现;人生的健康长寿、形神俱妙, 社会的和谐稳定, 美妙高雅的艺术……亦是道之德、德之从的显现。进而扭转、改变命运, 升华人生。相由心生, 数由德变;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啊!有了大功大德, 癌症可以好, 艾滋病可以好, 奇迹、圣迹、神迹可以出现, 就会有意外的、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天人之道、天人之学、天人合一的奥秘啊。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体功能的外在化, 有德----大道大爱之德, 就有了一切, 大巧、大制、大威、大顺、大成在其中。

德的要求。 要 “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38章) , 上德的人, 不以德为德, 所以有德。“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 (55章) , 含蓄德行纯厚的人, 好比赤子。“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41章) , 崇高的德, 好像谦卑的溪谷;广大的德, 好像贫乏不足;建树功德, 好像偷窃。德的威力神妙无比, 神迹无方, 它是高级的科学技术, 是高科技的平方、立方啊!有了这样的德, 一念通天, 改变一切。“知常曰明” (16章) , 理性自觉基础上的信仰之德——有了这种对大道的信仰之德, 就产生大道信仰之力, 叫作信力, 异常强大, 功用无比。

十二、大道的核心动力机制

“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老子认为, 道化生万物后, 万物的生存、发展, 不是依靠外力的作用, 而是依靠道内化于万物自身中的“冲气以为和”的负阴抱阳动力机制。且“道, 冲而用之, 或不盈也”。阴阳两气相冲相荡, 永远不会盈满停滞、停止的, 没有顶峰, 没有顶点, 没有到此为止。且表现为“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道将摧毁挡在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 表现为固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仗, 但终究魔不胜道的宇宙法则与真理。万物得此“和”之机制则生, 相反则亡。“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9章) , 这是从正面说。相反, “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 将恐发;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 将恐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39章) 。有正物质, 必有反物质、暗物质;有现实的看得见的宇宙, 必有看不见的潜在的宇宙。“阴”与“阳”是两种实际, 即“有”和“无”两种实际。老子强调从实际出发, 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 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 且将此两者----有形之实际 ( 阳) 与无形之实有 ( 阴) 有机地结合为浑然一体----动态周行之体;同时, 重视此两者的利用, 尤其是无形之实有的利用, 正是大道科学之异常深刻圆融的理性思维, 即唯物辩证法思维, 即老子的大道思维啊!

进而更深入一步揭示出何为道?老子之道者, 它还是宇宙万物自行组织、自行生存、自行发展、自行稳定的核心机制, 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

十三、玄鉴——大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

内求法, 玄鉴以观。老子发现把握宇宙终极真理, 靠的是内求法, 而不是外求法。而外求法恰恰是有史以来科学探索所纳的意见, 固然硕果累累, 但显然不可究其极, 所依靠的人体以外的仪器工具, 如望远镜、显微镜、电子对撞机等。 而老子发现认识道----宇宙之道、 自然之道, 靠的是内求法----以虚极静笃人之心灵即“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10章)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8章) 之心灵, 在惚恍窈冥渊湛状态下, “恒无欲也, 以观其妙;恒有欲也, 以观其” (1章) , 妙齐观且以“观其复” (16章) 为根本。这确实有别于现代科学发现的工具论。此乃老子最具原创性的奉献----宇宙自然大道之本体本源本根和宇宙演化公式:“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2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有无之相生” (2章) , “周行而不殆” (25章) 的发现, 所用的把人体当作实验室的内求法。

上一篇:基层公安工作下一篇:小组探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