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写作

2024-08-21

协作式写作(精选10篇)

协作式写作 篇1

摘要:论文对WIKI及协作式写作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述, 继而剖析了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最后, 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 对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网络成为人们学习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改变了大家学习与生活的方式。近年来, WIKI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信息发布与交换系统, 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经验, 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 对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WIKI及协作式写作概述

WIKI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一种新型的交互平台, 支持面向社群学习与交流的协作式写作超文本系统。[1]这种系统的功能比较多样, 不仅能进行在线创作, 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管理与共享, 能够有效提高创作、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所以, 这种平台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众多学者也对此赏识有嘉。具体来说, WIKI的写作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WIKI增加了协作交流的机会。这一点从WIKI的特点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WIKI的开放性更加强调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强调团队精神对成员的激励效果。第二, WIKI降低了创作的难度。采用WIKI进行创作简单易行, 有效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很多网络在线写作工具功能太少, 操作也非常繁琐。另外, WIKI采用的是简单实用的编辑框, 没有复杂的标记语言, 这使得写作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三, WIKI更加注重写作的过程。系统对页面的每一次改动及内容的更新都会做详细的记录, 也就是说WIKI对于写作结果的重视力低于对写作过程的重视, 这决定了WIKI具有更加广阔的运用前景。

二、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WI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英语作为一种以语言输出技能为重点的学科, 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普遍不高, 这一点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成绩上就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反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之所以不是很强, 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次, 是因为英语写作的环境不是很好, 方式比较单一。另外, 课堂教学时间短,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学生的写作技能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都比较弱。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WIKI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的。第一, WIKI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与不足。通过WIKI平台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写作的平台与空间, 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对自己的文本进行一定的修改, 也可以与在线的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第二, WIKI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WIKI给学生提供了任意改动自己作品的创新空间, 在协作式学习与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激发自己的思想, 从而利于学生的创新。第三, WIKI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好英语作文, 是因为缺乏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 所以出现对很多话题无话可说的现象。WIKI既是一个创造的平台, 也是一个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 增加一定的知识量及阅读量。

三、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模式设计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WIKI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多运用优势, 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及经验, 对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模式进行了如下设计。设计主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主线,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学与总结这三个教学环节。[2]在准备环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 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 寻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 并受他们普遍关注与讨论的话题, 确立学生协作交流的写作主题。同时, 学生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 尽量使自己融入到小组的活动之中。[3]在教学环节, 教师要营造好氛围, 并详细介绍写作的内容, 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写作的过程进行监督, 并要求学生对彼此的文章进行评阅,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以保证协作写作过程的顺利进行。[4]另外, 值得强调的是, 教师要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的过程之中。总结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协作情况做一个总结, 也可以叫学生自己总结, 老师补充说明,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 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协作式教学, 能够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 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也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高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清泉.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9 (2) :63-68.

[2]俞婷.基于Wiki协作式写作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78-82.

[3]任素娟, 邓天中.生态学视野里的高校英语教学[A].浙江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 :191-196.

[4]Warschauer, M.&Healey, D.Computer and language learning:An overview[J].Language Teaching, 2008 (31) :57-71.

自主与协作式学习初探 篇2

因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

今天,开放式的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经具备。只欠学生这个实践东风。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发现在如今的开放式网络条件下。学生自主与协作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探求和掌握具有重大经验意义,这种学习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有助于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生自主与协作不同于让学生一个人去自学,也不是简单的无目的一起学习的过程。它是由这堂课的教师通过课前的备课,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学生研究的课题中,将多个知识点有机组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形成最大的知识容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丰富的网络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节课教师要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师要当排疑解惑的引路人。

分布学习计划。我们事先应该使每个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个学期的总体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明确学习目的。

改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与协作学习,跟现代信息开放性相一致。

自主与协作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自主与协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自主与协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然后再进行协作、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协作式写作 篇3

大学英语写作技能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技能的展现, 体现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好。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语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由于公共课所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授课班级人数多、规模大、课时少等,并且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写作教学都是融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2]。

许昌学院作为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承担了大学英语写作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并在实践教学中探索结合Wiki网络技术开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Wiki网络技术

( 一) Wiki简介

Wiki是一种从自由软件中发展出来的网络应用技术,Wiki站点可以允许多人协作参与和共同维护; 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或者恢复修改前的网页,或者对合作完成的任务主题进行扩展或深入研讨[3]。Wiki作为一种网络技术手段和协作化的写作创作方式,有着方便快捷、简单易操作、协作化参与度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网络使用者的喜爱,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 二) Wiki写作优势

Wiki不仅可以提供实时的写作交互,而且还能提供非实时的写作交互,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使用者可随时与其他使用者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头脑风暴[4]。同时,它也是一种协作式的写作工具,可以多人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在写作教学中运用Wiki技术,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由传统的结果展示转变为过程教学,全程指导并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指导、修改学生作文; 而且可以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随时指导、修改、参与学生的写作,实现实时互动。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和亲身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随时分享写作心得与写作成果,学生可随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同伴之间可随时反馈信息,实现写作的动态化评估[5]。通过协作式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6]。

二、Wi Ki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课题组在充分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在Wiki协作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了一个基于Wiki的协作式网络写作教学系统。课题组成员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借助Wiki平台,取得了较好效果。

( 一) 建立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

首先,课题组向我校计算机专业人员寻求帮助,通过选用智博数码科技的PHP + My SQL + Apache空间,建立了英语写作教学wiki网站平台。然后,课题组选择经管学院13工商管理( 会计学方向) 本科1班作为研究对象。其次,课题组在该平台上建立了名为“文章苑”的写作教室, 下设子分类项目: 文章精练、文章随笔、文章评讲、文章资源库等栏目。学生注册登录后即可使用。

( 二) 构建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模式

基于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的教学理念,课题组设计出一套实践教学应用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四个要素和三个层面组成。构成该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或者称之为参与主题是学生、平台、教师和写作。三个层面分别为操作协作、信息写作和概念协作,操作协作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平台时对平台的操作; 信息协作是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通过平台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如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文,教师在平台上修改作文以及在该过程中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修改,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学生之间的互评与反馈等; 概念协作是指学生通过在线的和非实时的讨论与互动,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想法,创新发展自己的作文思路和内容。

( 三) 基于Wiki平台的大学英语写作过程

学生通过利用Wiki平台,自主开展英语写作。其整个写作过程依次为: 确定写作题目或主题、材料收集与讨论、完成初稿、同伴互评与反馈、教师指导与修改、完成终稿、收录到平台的作文资源库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并参与学生的作文创作。

1. 确定写作小组

课题组成员首先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6人。为了便于管理并有效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课题组将学生进行编号, 学生用自己的编号注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都是用自己的编号登录平台,这样,学生可以真实有效地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2. 确定主题、收集材料

作文题目或者主题是学生开展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教师进行作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教师将学生兴趣、考试要求、校园生活等话题作为文章题目,以话题为核心来驱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也根据作文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一些启发,给出一

学生则借助Wiki平台,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在平台上相互讨论、收集资料、反馈信息等来构思、创作作文,获得写作素材。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做好材料的保存工作, 及时记录写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为后期的写作做好准备。

学生在使用Wiki平台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程度地发散思维,开阔操作思路。学生由于受自身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看待同一事物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因此也会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学生在Wiki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取不同人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Wi- ki平台可以交流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话题和内容。训练学生有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和解决问题,是其他写作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3. 完成初稿

通过前期在Wiki平台的工作,学生接下来做的就是完成初稿。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前期的头脑风暴和材料收集,独立完成作文初稿。在初稿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其中,随时向学生提供帮助,也是学生的重要读者,随时向学生反馈意见; 同学也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同伴可在Wiki平台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及反馈信息。

4. 修改初稿

学生在Wiki平台上相互阅读同学的作文,提供反馈信息,相互评阅对方的作文,这一阶段可称为“互评阶段”。学生在互评时,主要修改文章的语法、修辞、句型等问题,或者对作者的某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评,学生的纠错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有了当教师的责任感,对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帮助。

5. 共建作文资源库

在学生修改初稿,完成终稿后,学生需要做的最后一步是上传其终稿到Wiki平台的数据库中,实现作文资源的共享。作文终稿是经学生多次修改、润色后完成的,代表了文章的最高水平。上传到数据库后,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范文,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作文匮乏的问题,在Wiki平台上,数据库的所有文章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同时,通过文章被别人引用,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被激发,获得创作激情。

结语

协作式写作 篇4

摘 要:为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本文指出基于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的协作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利用Web2.0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搭建协作式教学平台,实现了协作式学习、知识构建、用户管理等多项功能。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基于CSCL开展教学对知识共享、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SCL;Web2.0;协作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uputer一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小组的协作学习。如何基于网络环境开展CSCL是值得探讨的课题?Web2.0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组件wiki是支持群体的协作式写作超文本系统,具有自组织,可汇聚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帮助参与者在社群内共享知识。为适应信息化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本文提出基于CSCL开发的协作式教学平台,延续教学资源积累,调动学生参与知识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促进教学相长。

一、基于CSCL的协作学习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C S C L本质是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环境下(CS),群体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CL)。基于CSCL可以开展各种应用,如:多媒体视频会议、电子白板、协同编著等等。利用网络Web2.0技术构建协作式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学习主题彼此讨论交流,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调动思维,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目的。它与传统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源形式丰富多彩

网络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感官获取知识。多样的知识展现形式不仅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的知识,而且可以营造更加立体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二)地域时空跨越无限

网络的优势能够连接各个地域,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所有的参与者融入其中,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其他学习者完成协作交流,开辟出宽广的学习空间。

(三)沟通方式快捷多样

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交互工具:论坛、电子邮件、QQ、SNS等互动形式,每个协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网络开展协作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迅速获取他人经验,激发创作潜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模式。

二、基于CSCL构建的协作式教学平台

(一)运行环境

基于C S C L网络环境构建协作式教学平台,其操作系统要求:具备跨平台特性,可以运行Linux/ FreeBSD/Unix 及微软 Windows 2000/2003 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同时,语言及数据库支撑环境要求:一是可用的httpd服务器:如 Apache、Zeus、IIS等。二是PHP 4.1.0 及以上。三是MySQL 3.23 及以上。

(二)设计思路

在协作教学平台上有两个信息源:教师和学生。基于网络环境展开协作式教学的过程:一是由“任务驱动学习”提出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二是组成协作小组,制定协作准则,进行角色分工。三是积极协作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四是汇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完成任务,量化评估,针对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信息资源,以协作方式进行课外学习,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丰富,提高学习效率。

(三)功能结构

利用web2.0技术搭建的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的划分采用低耦合、高内聚原则,主要分为知识功能、网站功能、扩展功能等,如图1所示。

平台的首页是门户,学生在此注册登录,进入各多样化栏目,如图2所示。教师在此发布一些待完善的词条,学生能及时获取感兴趣的词条,加入临时协作小组,共同完善词条。其中热门词条、精彩词条、百科分类、词条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模块。

三、基于CSCL的协作式教学活动

基于C S C L开发的协作式教学平台,以《电工学》等课程为案例,组织了百余名教生开展教学实践,探究了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展开:

(一)协作分工

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然后,根据学习任务的类型和教学班的组成选择合适的分组形式。分组后,由小组制定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角色分配时,要从成员的兴趣、能力出发,尽可能给每个成员提供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角色分配主要由学生自行选择和组合,必要时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小组内各成员或者各小组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担任不同角色,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

(二)共享资源

任务分工明确后,各小组成员从不同方面入手,寻求相关资料,通过平台将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学习主题或知识点进行资源的归纳和积累,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重组。

(三)量化指导

在协作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度量化信息,监督和评估学生自学情况,如图3所示,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评估,针对学习过程中较为突出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说明,并在布置下次学习任务时予以重视。通过量化评估,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语

基于CSCL利用WEB2.0的交互优势实现网络教学的协作组织与管理,既支持了协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为师生提供操作层面的方法指导,又帮助师生深度建构知识并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同时,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发展,提高了其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实现教育转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1]周雷.基于CSCL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赵建化.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

[3]朱蕾.基于网络的通用性协作式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马婧.国外协作学习理论的演进与前沿热点——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模式分析 篇5

一、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 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 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自己或者在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习者在当前的或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建构新的思想和积极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 获取知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

(二) 群体动力学思想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可以互补,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勉、互助和互爱”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风格, 不同的知识架构,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三) 良构领域的知识与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 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 (ill-struct ured domain) 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它们之间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 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体实例中, 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 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 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则等;二是实例的不规则性, 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非良构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领域中, 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 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掌握教学内容中的良构领域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才能细致地规划教学内容, 应用教学实例, 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四)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论的角度,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2]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 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 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 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 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的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协作学习过程, 通过互相协作, 来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上升。

二、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过程分析

在协作式学习中, 学习者通过合作探索、发现进行学习, 通过共享、对话、商讨、争论、竞争等形式, 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论证, 以此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自己行为负责, 并进行自我批评或反馈,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同时, 学习处理与伙伴的关系, 学会小组与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 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处理, 如何获得协作伙伴的帮助;学习如何获得知识, 对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何看待权威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的高级认识能力的提高, 并且逐步掌握信息社会环境下人员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

(一)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讨论环节, 确保讨论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教师首先要向学习者在详细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后, 剖析其知识体系, 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主题知识单元,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提供可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关键知识和典型案例, 引导学习者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情境中。

(二) 划分协作小组

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混合搭配。水平低的能从高水平者获得优质的帮助, 而高水平者也可获得更多的输入的机会。

(三) 知识的准备

在实施协作式学习之前, 学习者应对所学内容具有知识上的准备。如果小组活动涉及自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对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容量, 进行相应的专题讲解, 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知识准备之后, 才能对题目有深入的讨论。同时, 查找资料时,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的工具和资源, 给出查找的提示和范围的要求。

(四) 教学情境的营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 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情境设计,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还原知识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以此为出发点, 支撑环境, 启动教学,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五) 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同一教学环节, 各小组讨论主题相同, 学习目标一致, 围绕主题通过游戏、竞争、辩论、演示、问题解决与角色扮演等方式, 实现学习目的。

(六) 评价、反馈和考核

协作式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式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学习者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 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应根据本知识单元的知识要点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序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同时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的要求是教师对学习者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学习建议, 其中包括学习方法的调整、思维方式的改进、学习态度的纠正等。

教师的及时提醒、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使学习者能与学习环节保持紧密的联系点, 对学习者完成学业给予必要的指导、作业的要求。通过学习统计分析、统计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如在线时长, 活动交流的次数, 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规律, 作为学习者开成性考核参考依据, 以便尽量客观评价和控制学习的学习过程, 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七) 成果展示与评比

学习者完成协作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各个小组展示其创作成就, 并让学习者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学习者既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或他人的错误或遗漏之处, 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反思, 以及以后探索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实践情况, 对活动成果做出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

三、应用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达到的效果

(一) 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协作式学习的最开始, 将评价方式和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习者,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预期结果和努力的方向。将自我评价贯穿学习过程中, 在活动结束时, 获得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重新审视学习内容, 加深对重点难点的领悟, 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学习能力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和书本知识, 学习, 整合、综合、分析、判断、利用。培养学习者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使学习者具备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

(三) 合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讨论、协作、与人合作、帮助别人, 获取别人帮助, 使学习者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能处理好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感和沟通能力。

(四) 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技能

如要求别人澄清观点、确认别人是否听懂、解释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贡献、要求别人做出贡献、主动倾听、赞扬别人、就达成一致意见予以肯定和调节冲突等。

(五) 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有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且使学习者获取探索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快感。

协作学习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基础。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亮.协作学习理念的研究与展望[J].科技信息化, 2009 (21) :148.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探究 篇6

所谓协作式学习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 在特定体制的激励下, 以小组参与的形式最大化学习成果而互相合作帮助的行为。信息技术下的协作学习是指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 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在协作、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内容, 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 以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时代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网络性等特点, 为了达到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适当运用协作式学习方法, 来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他们以后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进行以协作式学习为基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将会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新课程提出的着重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精神的目标, 满足经济发展时代对人才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也是塑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策略及应用

1. 协作式学习策略。

(1) 准备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的准备阶段,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协作式学习方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协作式学习并不能完完全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协作学习的目标及理念, 应该从开放性研究和综合性应用两个方面考虑协作式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 应该具备具体、明确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当下状态, 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目标的描述中应该体现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水平的要求, 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有所收获。最后, 学习任务的设置要科学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巧妙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任务化, 在创设特定的情境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

(2) 实施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设立特定的情境,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情境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并融入课堂。情境的设立需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点并体现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需要,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协作活动中。其次, 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 按照学生特点责任分工, 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顺利进行协作式学习。最后, 提供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交流和思考。交流协作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内容互补的平台,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碰撞和互补后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 提高个人能力。

(3) 评价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该让学生端正其评价态度并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同时客观地评价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其次, 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内容的掌握、与其他人互相交流的能力、学习态度、协作意识、小组成员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 应该及时分析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给学生。让学生多方面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2. 协作式学习应用实践。

协作式写作 篇7

一、协作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 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从整体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上对数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稳定的程序[2]。经过实践探索, 我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学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大体结构如下:

2. 协作式学习的方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经广泛研究, 目前有几十种证实有效, 以下有几种主要的“协作式学习方法”[3]: (1) 学生分组学习, 每组有4~6个学生组成, 要求学生的成绩水平、性别、性格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分。具体教学程序是:教师在讲课之后, 让组内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然后互相交流、帮助、学习, 最后通过独立测验学生, 检验教育及教学的效果。将该测验所得分数与之前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比较, 然后按照达到或高于学生之前成绩的水平计算分数, 并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加和, 对于总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给予认可或奖励。 (2) 小组竞赛学习, 定期进行竞赛, 代替测验。竞赛时,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竞争, 为所在小组赢得分数。同时每个小组也派出代表进行比赛。就像拔河比赛一样, 班班比、组组比、男女比、人人比, 总之是为了激励大家, 激发学生年轻的朝气和活力。 (3) 切切拼接学习, 将学习内容切成片段, 例如一节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推导与变形, 公式的应用及变换等内容。协作组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被划分成片段的内容。再将各小组中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重新组成协作组, 共同讨论、交流、搞懂所要学的内容。交流完毕, 学生分别返回到各自协作组内, 与其他组员交流所学东西。这样使得每个人同时掌握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和其他内容, 由此来增加彼此间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协作式教学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要多观察, 多体验,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探究。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会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 找到促使学生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2. 要让学生自觉学习。

分组探讨、协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这些组织都应该提倡学生自发地、自觉地进行, 不是教师强行分组, 强行活动, 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知晓内涵, 不拘形式地进行。

3. 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课前预设充分, 能够保证课上从容不迫, 轻松应对。教学预设不是简单意义的备课, 它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生成性反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若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充分分析教材, 阅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使教师在进行课堂宏观设计时更具有可操作性。

4. 要深入教学的全过程。

高楼大厦的建设,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不仅需要技术精良的设计, 同时需要优质的施工与管理, 只有多方面共同作用, 才能建设出优质牢固的大楼。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亦是如此, 他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收放自如, 体现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效利用分组协作、讨论探究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寓有形的备课于无形的教学过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将这些闪光点加以利用,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

三、对协作式学习的体会和认识

1. 协作式学习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主体作用, 并且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一些学生必须的社会技能的形成, 彰显教学的情意功能。

2.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 着重强调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这种互动会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提高课堂的交流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在多边活动、多向交流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 (如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科学语言能力等) 都得到了提高, 强化了教学效果。

3.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能够创造出互相反馈的教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同时, 该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周围同学讨论, 这也会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他人协作, 有利于发展学生多人协作的能力。

4.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作为指导者、帮助者,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潘晓光.课堂协作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2.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

[3]王坦.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3-26.

协作式写作 篇8

一、什么是Wiki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我们在Web的基础上可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类似于Wiki的典型应用。Wiki的主要功能就是大家都可以编辑网页,甚至不用注册的普通游客也可以修改。随着在线编辑功能的逐渐加强,编辑一个网页已不再那么麻烦,不像以前需要掌握Wiki编辑的语法,这也为我们采用Wiki提高了可行性。

二、为什么采用Wiki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媒介等相关技术,多个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与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学习方式。Wiki技术所具有的读写并重、版本控制、协作性强和多元评价的特点正好迎合了网络协作学习对支持平台的以上要求。

Wiki是一个开源软件,现在国外有多种可以免费下载的Wiki源代码。其中MediaWiki下载、安装和建站都很简便,也支持中文。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下载这些开源的代码在校园网内组建一个Wiki服务器和校内Wiki站点,也可以在国内的Wiki服务器上免费申请Wiki空间。

三、Wiki平台的搭建

Wiki空间可以自己搭建或免费申请,这里我们采取自己搭建的方法。首先配置一个PHP+MYSQL系统环境,建议使用LAMP (Linux+Apache+Mysql+Php) ,然后把下载下来的Wiki程序 (推荐使用MediaWiki,中文官方网址http://www.mediawiki.org.cn/) 复制到相对应的/www目录下,执行INSTALL,根据页面的提示执行安装即可。

四、具体的应用

在《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中,第二章是“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这一章内容以概念为主,而且理解起来比较生涩,而且缺少实践操作,学生没有过程体会,缺少交流。另外,现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以,我决定利用Wiki平台,对这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首先确定讨论的问题,在Wiki中就是创建一个讨论的主题或者词条。比如:“什么是域名”、“域名的基本结构”、“IP的概念”、“IP的分类”、“IP地址的设置”等。其次就是讨论。针对确定好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到网上进行信息检索,把初步检索来的结果汇总在Wiki的相关讨论区,再进一步进行修正。由于Wiki自身带的文本编辑器功能太过于单一,因此,我把它的文本编辑器改成了网页使用最多的FCKeditor,它的使用和Word非常相似,上手没有任何难度。学生讨论都很积极,得到了很多相关讨论主题的信息,比如“IP的概念”这一词条,学生一般都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在解释之中,又会有一些名词,如“IPV4”、“字节”、“位”等,这些名词又可以利用Wiki的特点,建立新的词条,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对这些新的词条进行补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图1),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如“IP的分类”这一词条涉及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二进制、十进制的转换虽然不作要求,但对于理解IP分类范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转换过程显示在网页上,因为包含数学公式,所以利用Wiki的扩展性,我加入了Mimetex.cgi插件专门在网页中显示公式(图2)。知道为什么A类IP范围是1.x y.z~126.x.y.z后,其它范围的记忆就不难了。

五、教师的工作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完全是学生在操作而什么都不做,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一会儿是提问者,一会儿又是解释者,一会儿是协助者,一会儿又是评论者,还要做好管理者。完成整个课题的进程由学生自己把握,教师则起着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这个时候,教师又是学生思想的开导者。比如有些学生把别人做的删除了,或者写一些跟主题无关的东西。这时,教师除了利用Wiki的历史功能恢复以外,还需要做一些思想工作,对其灌输网络行为道德。

六、评价

为了督促学生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方便管理、统计,我设定要注册才能有修改、编辑的权限,然后利用Wiki的扩展性,装了一个统计用户贡献值的插件。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动手在做,做的质量如何,学生之间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有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学生通过统计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后阶段的学习。

七、反思

初次接触Wiki使用学生感觉很新鲜,学习兴致和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习效率往往会下降。同时,由于开放了网络,有些学生可能会浏览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网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对于Wiki更多高级功能的应用,还应该进一步地研究。

八、结语

协作式写作 篇9

第一步,明确目标和做好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查找资料技能,教师事先为学生查找了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网站,准备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将拟定的教学目标告诉大家。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由组内的成员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网查找资料,开展学习讨论,并记录讨论的内容,完成研讨任务。最后由每个小组长分别就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总结发言,并且重点分析小组内讨论的一个问题。教师拟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①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②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③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④领悟课文主旨,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⑤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二步,融入情境与记录要点阶段:教师让每个小组相对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交流,这种授课方式很快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八个研究课题。

①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②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

③阿Q正传的写作意图。

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

⑥小说的环境描写艺术。

⑦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意识。

⑧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请各组同学从这八个研究课题中任选一个开展研究型学习,要求组长要分配好任务,要快速高效地查找资料,组织讨论,形成本组的学习成果。

第三步,分工协作和讨论建构阶段: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将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分好工后就紧张地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比如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组长将小说中的人物分好类,阿Q的形象由两个同学负责搜集整理,赵太爷、假洋鬼子由一个同学负责,还有吴妈的形象由一个同学负责……在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遇到有用的资料要及时记录下来。教师要给予学生技术上和知识上的支持,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给予帮助。同时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管理,及时掌控学习的进展情况。在查找资料结束后,组长组织本组的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大家积极地参与讨论,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想法,一些小组就某一个问题还产生了争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对问题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在协作学习中,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应该多创设机会,让每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表现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有创意的小组成果。学生通过这种协作式学习,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形成的看法,对于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有非常大的意义。经过各小组学生的努力工作,每组的研究课题都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第四步,交流成果和评价筛选阶段:在每个小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结束后,教师组织了一次研究成果专题汇报会,要求各组选派一名人员代表本组介绍本组的课题研究成果。在汇报结束后,别的学生可以就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介绍人或本组成员要给予解答,如果意见不一致可以争辩。在问答和争辩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说,“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研究组总结归纳出的阿Q性格的十大特征非常准确,便于同学们理解记忆。“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有的同学也提出了一些问题:阿Q在调戏小尼姑后“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没有“九分”这个词,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小说语言的讽刺艺术”研究组的学生进行了解释。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讽刺“酒店里的人”即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们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从而克服了网络教学把学生分开后学生间交流少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好相关进程,在小组汇报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创新性、启发性等方面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对个人评价则宜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从学生的课上参与小组课题的积极性、小组研究成果采纳个人量的多少等方面来综合评价。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自拟题目,形成一篇2000字的论文。比如:《从阿Q的悲剧看辛亥革命》《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小议阿Q的美梦》《从革命的目的看阿Q其人》《“画圆”启示录》《浅析〈阿Q正传〉中的幽默和讽刺》《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一字一词见功力》《我与鲁迅的对话》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发到班级主页、个人博客上,便于同学们调阅和交流。

协作式写作 篇10

关键词:Moodle,网络课程,课程设计,协作式学习

0 引言

本论述通过利用Moodle平台实现的一个在线课程来展示在线学习环境, 其独特性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自由地添加、修改或应用素材, 参与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属于平等的开发者。另外, 笔者将展示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 (E-learning) 环境如何为教师提供许多有趣的工具, 来提高教学质量, 并鼓励学生以一种用户友好的方式来增强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参与其中, 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又是在他们的课外时间来进行。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技术在线课程开发

1.1 布局和组织

Moolde是基于模板的系统, 内容可以不断添加到其中。从效果上, Moodle的界面非常直观, 便于导航浏览。页面被分成多个区块, 并根据课程主题或者每周的工作提纲而组成不同的节, 每节有诸如教学内容、调查问卷、作业、论坛等各种教学工具。一个页面上的不同区块可以被单独排列, 每个节中的元素可以容易地挪动位置或者隐藏。

1.2 内容和资源

Moodle可以集成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 如聊天室、论坛、在线课程册、习题集、讲课课件;也包括各种文本格式或者网页格式的文档, 以及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 甚至是Flash格式的应用、Java小应用程序。Moodle平台中的课程可以链接加入任意的网络资源, 或者上传到服务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任意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访问, 都可以通过Moodle所提供的评价和反馈工具进行评估。Moodle由于有内建的HTML编辑器, 因此在创建课程资源时非常强大。

1.3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构建

Moodle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既能将动画嵌入, 设计成更加容易使用的教学媒体, 也能设计成一种交互式游戏或者工具, 而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动力。例如, 一些集合概念的定义, 比如圆的半径和周长等, 如果利用课本或者文字去解释, 将会比较枯燥乏味, 而在在线课程中, 一个Java小应用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给定的一个点和半径绘制出一个圆来, 会让学生学得轻松, 并能更好地理解。

1.4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协作式学习环境应用

1.4.1 教学模式

Moodle平台具有Wiki协作、互动评价、讨论区、分组策略等多种可方便用于学生间协作学习的活动模块和资源组织方式, 因此为学生参与相互探讨学习、进行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交流合作, 提供了一种基于资源和活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这些活动和资源, 通过分组策略、评价策略、激励策略的实践, 创建针对课程内容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利用这些模块工具和资源, 形成协作社区。

(1) 小组划分

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小组划分工具, 针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特点,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之间可以是分隔小组, 即各个小组不能看到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是可视小组, 即小组可以浏览观看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不分组, 相当于全班同学在一个组中。

(2) 作业布置

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以不同的Moodle活动形式布置需要由学生协作完成的作业任务。例如, 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让学生通过Wiki功能, 共同编写中央处理器、内存等相关的各种概念词条解释;或者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 同时以“互动评价”的方式, 让学生不仅提交自己的作品, 也要观看、点评和打分其他同学的作业。作业完成成果的提交, Moodle平台既支持学生各自提交, 也支持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这些功能都非常便于老师进行组织、管理、协调。

(3) 学生协作完成作业

学生在接到作业任务之后, 在教师要求的完成时间之前, 可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功能, 将作业完成过程中搜集的课件、文档等添加到小组版块中, 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随时在网上观察辅导,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协作任务。

(4) 作业总结与提高

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后上传各自的作品或者结果文档, 而老师通过“交互评价”模块展示这些作品, 然后由全体学生按照评价标准, 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 通过小组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一方面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的同时, 对比和反思自己的完成情况, 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优点, 从而促进了学习效果。

1.4.2 协作式教学实施案例

笔者在针对高中某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使用”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学生分成了4 人为一组的小组, 小组内成员在能力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为:

(1) 布置作业

老师:在Moodle平台中利用“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以分割小组的形式, 制作一份电子版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宣传报。设定的主题有:“保护空气环境”“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水中机器人”。主题的设置特色鲜明、内容健康。

学生:根据老师划分的小组, 利用“在线讨论区”进行组内协商, 三个主题任选一个, 并利用word 2010 来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制作一份宣传报。在“在线聊天室”内, 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构思。

老师:利用“文件”或者“网页”等活动模块, 展示所收集的制作优秀的电子宣传报, 解释宣传报的设计要点。

(2) 教师指导, 学生实现作业

老师:在平台中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 展示利用Word 2010 制作宣传报的技术要点, 提供相关图片、网页等资源。

学生:设计好小组的实施方案、时间安排和计划, 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学习老师的教学内容, 通过相互认真合作来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中, 通过平台提供的即时通讯、在线讨论区、在线聊天室“、文件”和“网页”活动模块, 来分享资源和技术经验。

老师:随时在平台中查看学生制作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作品制作。

(3) 作业提交、总结、推广

学生完成作业后, 以小组形式上传作品。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互动评价”模块, 制定好评价标准, 让小组之间开展互动评价, 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然后, 由教师总结电子宣传报的制作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在Moodle评分模块中设置教师评分占整个作业成绩的比例, 因此可适当降低教师所评成绩的比例, 而提高学生互评成绩的比重。

1.4.3 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总结

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工具的条件下, 利用任务驱动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该过程以学生学为主, 教师主要扮演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 师生共同评析,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知识点, 进一步完善作品。通过协作式学习,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交互模块和功能, 为方便实施协作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有效地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4 学习效果评价和测试方法

在Moodle中, 几乎所有的模块都允许教师或者课程参与者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表格来提供反馈。例如, 作业模块给教师提供了选项, 可以让教师在反馈框中输入评阅信息。作业模块不仅可以让学生上传任意文件格式的作业, 也可以让教师上传对学生提交情况评阅的文本或者音频 (如MP3) 格式的文件。反馈可以只限定给老师, 也可以以论坛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浏览访问。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可以对每个作业进行评阅和注释, 同时可以将反馈结果以私人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对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分别提供。当需要管理上百个学生时,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并在正确的时间给出恰当的反馈。

2 问题与展望

2.1 研究中的不足

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 本研究主要针对校内课堂实施Moodle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Moodle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的一部分, 在课外甚至对于其他学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2) 在现阶段,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还不够深入, 需要继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 Moodle网络课程设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课程界面不够美观、导航不够清晰、学习活动及互动性评价设计不完全符合课堂实际情况以及缺乏创意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2 改进讨论

2.2.1 优化课程设计

认真考虑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如添加“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 (Web Quest) ”等功能模块, 设计更加友好的界面、更加丰富的资源呈现方式等, 以提高其创造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2.2.2 进一步深入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现阶段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教学实验, 同时探索更多的适合Moodle平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为其他学科教师进行Moodle网络课程研究、开发和实施, 提供更多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冯均芳.黎加厚教授答魔灯 (Moodle) 相关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5) .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75-80.

[3]张雪云, 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12 (6) :28-30.

上一篇:抄袭论文下一篇:现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