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协作式(精选7篇)
任务协作式 篇1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中倡导“任务型教学”, 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在教师授课应以任务型教学为主, 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因此,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对于不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参差不齐, 并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等教学中的问题, 我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即“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
“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是任务型教学中非常好的实施方式。它通过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 共同合作,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团体的学习目标。它在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教师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就是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同样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完成任务的组织者、监督者的转变, 即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满堂灌”的形式, 而成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助手, 由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小组活动 (group work或pair work) 则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活动形式要求学生2—4人一组, 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语言活动, 或操练语言知识, 或发表个人见解, 或通过讨论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大学生语言的实践量,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选择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努力, 领略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主动学习与本小组话题有关的词汇。这样, 学生既可增长知识, 又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完成课堂任务时, 他们得到了训练, 实现了探究性学习,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认为, “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在对小组活动任务进行设计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入话题要有趣味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 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 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理解课文, 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几年来, 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 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 (1) 由复习单词导入新课; (2) 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 (3) 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 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 (4) 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 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 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 从结果后, 学生热情高, 进入角色快。
以八年级 (下) 第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park?为例, 在教授新课前, 我准备了若干个字条, 字条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某个地方, 上课时, 展示了这些字条, 而学生很想知道上面的内容, 于是有了积极性, 学习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小组活动的方式尽可能多样化
说起课堂教学, 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包括: (1) 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 (2) 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 (3) 读:读课文; (4) 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 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缺乏生气, 缺乏活力。
实践证明, 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像出现时, 就学得最容易, 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通过触摸或者亲身运动, 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 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 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 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 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 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 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以常见的Survey为例。学生在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之后,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 通过询问、记录, 最后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报告一系列活动, 口语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 参与动机不明确, 而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 尽管参与人次多, 课堂活跃, 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 学生就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这才是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Ⅲ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clothes为例。本单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学生来说, 可以马上进入主题。我从学生熟悉的family rules入手, 让学生罗列出自己的family rules之后, 讨论哪些事情应该是允许做的, 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使学生增强遵守规定的意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现在的班规或校规, 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说明理由。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热烈讨论、代表阐述和我的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启动了已有的知识, 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维,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小组活动任务设计的好坏与课堂效果、课中任务完成的好坏紧密相关。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 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及课后反思, 我认为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任务设计能力。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建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的需要选择其感兴趣的和实用的话题, 挖掘教材内涵, 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有效调控语言学习中各种相对因素的平衡关系, 如口头与笔头语言形式、语言输入与输出、准确与流利等关系, 及时调整任务的设计及进程,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应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设计任务中的缺陷并加以改进, 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不断进步。
任务协作式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任务和协作
1“任务和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 知识的日益更新, 现在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源自于学校教育, 尤其是大学教育观念的深度影响。21世纪里最无用的人就是不会主动学习, 不会自我更新知识和补充技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根基。但纵观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弊端较多, 课堂教法刻板, “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一,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路培养上来, 都习惯于接受老师一字一句的讲解, 课堂教师注重学生“认真听讲”。进入大学教育之后, 有些年纪偏大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 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也难, 加上还有环境, 条件, 氛围, 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这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搞了多年而成效并不理想的一个原因。二,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紧密相连。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全国性考试, 是能够检测出考生真实英语水平并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英语考试。很多院校将学生是否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做为学生“评优评先进”的硬性指标;院校之间英语教学质量高低的比较也将各自学校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做为重要衡量测评指标;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也将是否拥有四六级证书作为入门砖。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主, 花大力气讲解单词的用法和词组的搭配。可想而知, 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没有兴趣, 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任务和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近几年英语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 教学思维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重心从传统教学法所注重的“教”转移到自主学习所注重的“学”。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学习,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在评估学习者学习效果时, 应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外语教学过程引入“自主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已有好多年, 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不同的理解。最早介绍自主学习的Holec (1981) 认为自主 (Autonomy) 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Dickinson (1987) 认为学习者自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责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实施, 即学习者自行决定学习的各个方面, 如自我决定学习内容, 自我掌握学习进度, 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计划。中国的众多学者结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 对“自主学习”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诠释。张彦君 (2004) 将“自主学习”归纳为三个环节:1) 态度, 学习者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2) 能力, 学习者主动积极培养自主能力和学习策略, 达到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 环境, 学习者应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陈冬纯 (2006) 对自主学习作了如下定义: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依赖其个人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能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设定个人学习目标, 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合作方式, 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从上述对学习自主的定义可看出, 学习者能够自觉主动管理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及学习计划的实施, 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从而得到逐步发展。大量实践研究证明, 成功的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强, 他们不仅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方式, 而且掌握了解决各种学习困难的技巧和策略。
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 个人学习策略的形成使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李有良 (2011) 指出, 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母语或外语学习过程中摸索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 包括听的策略、说的策略、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内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策略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适宜的学习策略能有助于学习者获得学习上进步, 保持学习者的学习激情和良好学习态度, 减少学习者焦虑和厌倦心情。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意识紧密关联, 学习策略意识越强的学生, 个人自主学习过程就越有成效。
“任务和协作式”英语教学模式正是以“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为理论依据, 旨在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位置,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更注重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在该教学模式下, 学生才是教学实践的主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组成员帮助下, 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认知程度, 积极探索个人的学习内容, 方法和过程, 对原有英语知识储备进行选择, 加工和处理,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任务和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运用
“任务和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新型师生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任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只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 “协作”也不能狭义理解为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任务和协作是紧密糅合为一体, 任务既有课堂总指挥者教师布置给学生们的任务, 又有协作小组成员之间单个任务的合理分配;课堂中协作过程, 既有组员之间内部的合作分工, 也有小组与小组之间任务的协作, 更有小组成员与教师的共同探讨。“任务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涵盖两大环节, 教学环节从课堂延伸课外, 通过“任务”的完成, 达到学生掌握语言目标。
3.1 任务环节的布置
在教学过程中, 任务是一条主线, 课堂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一开始, 教师的任务就是应熟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效果。只有教师首先确定个人的教学任务, 才能着围绕教学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任务的呈现并不是单方面的, 显而易见, 任务即含有教师的教学任务又有学生的学习任务, 这是“任务和协作式”课堂所特有的教学环节。在学生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设定具有“爬坡度”的系列任务, 任务完成指数从简到难。针对不同程度学生, 可以安排不同程度任务,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机会。在任务验收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给予中肯评价, 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达到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为下次任务的完成更具有信心。在任务布置之前, 教师应告知学生“学习策略”, 亦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多个学习方法, 通过教师示范学习方法, 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实际任务完成中运用到各种学习方法。
3.2 协作小组的组建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知识,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建协作小组。小组的组建
可采用多种方式:自由组合, 寝室组合, 搭配式组合 (教师按照英语水平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 。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 每组设置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每隔一段时间 (以2个月为宜) , 小组要重新组合, 成员重新调配, 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相近, 以防止出现优势小组或弱势小组出现。小组比赛过程中, 如一个小组持续表现优异或另一个小组表现末位, 对于劣势小组来说就达不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任务布置之后, 小组成员依据英语水平对任务进行详细分工, 组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最后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 以便寻求其他小组援助和教师指导。在任务验收阶段, 教师要做好调控, 既要肯定小组讨论成果, 又要兼顾组内单个成员点评, 尤其要对一些胆怯内向的学生进行表扬。
3.3“任务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案例
经笔者实践证明, 这种以任务为导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激起学生兴趣, 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第二版) 第二册unit 2为例。
课堂教学步骤实施分为:Lead-in, Global Reading, In-depth Reading, Further Development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含有重要的任务, 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在Lead-in阶段, 老师根据课文主题, 布置每个小组完成一个pamphlet任务。任务具体细化为:1)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stories and pictures of a very wealthy person.2) Group discuss what values these rich people hold dear.3) Speakers for several groups report their pamphlet to the class.4) Teacher gives each group some feedback on the task and reminds students to keep these values in mind.
学生对于这种学习任务十分感兴趣, 每一个小组选择的人物都不一样, 既有篮球名星姚明, 又有商界大亨李嘉诚, 既有政治名人奥巴马, 又有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 课堂气氛极其热烈, 小组学生代表讲情绪高昂, 老师也深受学生的精彩表演, 并对学生们在任务中所习得的价值观表示赞同和支持。Global Reading阶段, 任务的布置主要是围绕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框架结构和文章主题思想。如下问题:1) Look up the phrase“down-home”in dictionary and supply synonyms phrases for“down-home”.2) Explain the title in your own words.3) Grasp the main function of each part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进入In-depth Reading, 任务分为若干环节:Useful Expressions, Grammatical Structures, Comprehension of Difficult Sentences。教师事先把每个环节的重点罗列出来, 分发个每个小组不同的环节。各小组接受任务之后, 成员进行分工协作, 查找资料, 互相探讨。在课堂上, 若干学生充当老师角色, 向全班讲解Language Points。老师作为课堂组织者, 监控者,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引导课堂秩序, 完善丰富课堂知识点。Further Development阶段, 教师提升教学活动难度,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文的重要写作手法 (methods of indirect description) , 即兴设定任务:Teacher urges Students to adopt these methods when describing one of their classmates.
从上述教学步骤和任务设置可以看出, 学生不再被动依赖教师讲解, 而是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主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由于任务安排得具体, 每位学生无论英语水平高低都尽力完成各自任务环节, 学生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相信,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主能力的培养。
4“任务和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1) 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的教育更应该突显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学生通过掌握学习策略, 有效解决了任务, 提高了做事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解决学习任务中经历了思维, 组织, 合作, 沟通和学习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完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对学生毕业后的终身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确保学生在将来工作过程将自主学习贯彻始终。
3) 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职业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角色多重化, 肩负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组织者和促进者。这种角色转变对教师职能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需不断自主钻研教学理论, 以改进教学手段和丰富教学经验, 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李友良.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刘向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任务协作式 篇3
随着空间技术和小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由多颗小卫星组成星座(Constellation),进而再由星座组网为网络星座,是小卫星发展的最新方向[1]。各颗小卫星之间通过星间通信相互联系、协同工作,共同承担空间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以及承载有效载荷等任务,整个星群构成一个满足任务需要的、规模较大的虚拟传感器或探测器[2]。多颗小卫星组成的分布式传感器系统能够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冗余度,可以降低任务失败的风险,提供单颗大卫星很难实现的分布式空间平台。为提高小卫星运行的可靠性、自主性、协同工作,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技术,通过对卫星及其有效载荷的自治、分布式星上任务管理等实现期望的功能[3]。Agent技术的自治性、社会性、反应性、能动性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本文给出了小卫星网络Agent的总体体系结构,在非TCP/IP体系结构的小卫星网络模型(NTSCN)基础上,在OPNET中对地球上某一特定区域的侦查任务进行了仿真研究。
1 基于Agent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根据Agent组中是否有集中管理服务机构以及各Agent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4]。集中式Agent组中至少拥有一个管理服务机构,以某种方式负责对组内的所有Agent成员的行为、协作、任务分配以及共享资源等提供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服务;分布式Agent组中所有成员之间是平等关系,相互提供服务。本系统采用主从式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地面站通过User Agent向某一卫星发布任务命令,该卫星接到User Agent的任务命令后,自动充当管理者角色,进行任务解析,判断任务类型,根据命令向其他从星进行任务分配,对星上Agent任务进行初始化,协作任务完成。
2 NTSCN网络模型
2.1 NTSCN网络拓扑图
星座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由24个卫星节点和地面站构成,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设计好的4个轨道上。星座组网时,暂考虑每颗小卫星最多4根定向天线,可分别与其邻近的前后左右四颗小卫星建立4条星际链路。该星座模型采用的是极轨道星座,存在反向缝隙链路问题。所以在24颗卫星星座中,轨道一与轨道四之间不直接建立星际链路以避开反向缝隙链路问题;轨道一和轨道四仅设置三根定向天线,轨道二和轨道三设置四根定向天线。
在图2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卫星间的星际链路;从每个节点出发的连线上的数字编号,代表该节点的接口索引编号,同时也代表了该节点具有多少根定向天线以及所指向的卫星,轨道一、四与轨道二、三上节点的接口序号和天线指向都不一样,如sat_11的2号接口是它的前向天线,指向卫星sat_12,3号接口是它的后向天线,指向sat_16;sat_21的2号接口是它的左天线,并指向sat_ll。同样地面站上的数字1至24也代表了地面站与各卫星之间的接口编号。
2.2 Agent通信的基本框架
作为一种Agent通信语言,有其一定的规范框架,一般的ACL规范框架包括消息类型,消息格式,语义描述和内容语言等几个部分,以及支持的共享本体和采用的交互协议。传统概念的两个Agent进行交互通信时,需要传输层的传输协议(如TCP/IP,HTTP,HSMTP)支持[4]。一条KQML消息称为执行(performative),其含义指发送消息意味着要执行一些动作[5]。执行原语是KQML消息的核心,它体现出消息发送者对待消息内容的态度。基于NTSCN模型的Agent通过星座网络路由数据层进行通信交互,如图3所示。NTSCN利用四层简洁、通用、灵活的网络协议模型体系结构。利用定向天线跟踪指向器实现星际链路;使用8比特的小卫星标识号(ID)作为卫星节点地址,根据数据包目的节点标识号进行路由转发;星座网络内部不再像传统IP网络模型那样有子网的概念,NTSCN不再根据网络地址而是根据卫星标识号进行路由转发。卫星间的Agent消息封装在NTSCN网络报文的Data Packet域中随着路由进行转发。
3 任务仿真
3.1 进程模型介绍
OPNET采用分层建模机制,从网络物件层次的关系看,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模型,分为网络模型、节点模型和进程模型。本卫星网络模型中,包括24个卫星子网和一个地面站子网,每个子网里又包括接收机(Receiver)、发射机(Transmitter)、队列(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节点模型。进程是一系列作用于数据的逻辑操作以及触发这些操作的条件[6]。OPNET进程编辑器使用图形与代码相结合的方式创建进程模型,使用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FSM)来描述进程的逻辑行为。有限状态机使用状态转移图(State Transition Diagram)来表示状态的转移,图标表示状态,连线表示状态间的转移。在NTSCN模型中,包括天线跟踪、媒体控制等等进程模型,本文重点介绍Agent任务执行进程模块,如图4所示,其功能描述如表1所示。地面站向某卫星发布了一个对某一热点区域的侦察任务需求,由于单颗卫星覆盖某一区域的时间有限,卫星接收到命令后,进行命令分析,向其他卫星发出一个协作执行请求,其他卫星收到请求后,到了这一区域就执行任务,离开之后再交给其他到这一区域的卫星,直到任务完成。
在进程模块中,为Agent的任务设定了以下四种任务命令。
ROUTE_UPDATE:路由更新,卫星之间需要不停的路由更新以建立网络链接。
AGENT_TASK_REQUEST:更新本卫星任务状态。
AGENT_TASK_RESPONSE:计算完成的任务量。
AGENT_TASK_ACHIEVED:任务完成。
对Agent任务设定了三种执行状态。
TOBEPUBLISHED:向除了本卫星之外的所有卫星发布任务命令。
INPROCEEDING:执行任务。
ACHIEVED:任务完成,发布AGENT_TASK_ACHIEVED任务命令。
3.2 任务执行流程
步骤1:
地面站User Agent发布任务到相应卫星,卫星根据接收到的命令对Agent任务进行筛选,并对相应任务初始化,向所有其他卫星发布任务请求,执行TOBEPUBLISHED。
步骤2:
其他卫星接收到命令后判断任务类型,如是ROUTE_UPDATE,进行路由更新操作;如是AGENT_TASK_REQUEST,更新本卫星Agent任务状态,把task_statue状态转为INPROCEEDING;如是AGENT_TASK_RESPONSE,计算完成的任务量,如果已完成的量大于任务量,置task_statue为ACHIEVED,否则仍为INPROCEEDING;如是AGENT_TASK_ACHIE-VED,置task_statue状态为ACHIEVED。
步骤3:
当卫星运行到目标区域时自动进行任务侦察,执行INPROCEEDING,出了区域向其他卫星发布AGENT_TASK_REQUEST命令。
步骤4:
任务完成,退出仿真。
4 结束语
当地面站向某卫星发布一个任务需求时,希望它能较快、较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这对于单颗卫星来说,覆盖时间有限和精度都有限,小卫星网络的自主性、分布性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本文以一个分布式的计算任务模拟卫星之间的分布式的执行侦查任务,地面站向Sat 16发布了一个侦察任务,侦察时间为5000s,侦察区域为经渡为(50,300),纬度为(50,80)之间的区域,程序设定卫星到达这一区域后,每5秒计算一次。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把所有参与了计算的所有的卫星任务统计起来,总共计算了1005次,共5025s,和我们的任务需求仅差25秒,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中所提到基于Agent的小卫星网络很好地完成了卫星分布式侦察任务需求,但目前只能对给定任务的Agent任务进行执行,卫星Agent的智能性还不够,下一步的研究朝着卫星感知环境的能力方向出发,使Agent能通过自主感知环境的能力进行自主任务规划。
参考文献
[1]闻新,闵学龙,王平.小卫星及其应用的最新趋势分析[J].中国航天,2004(12).
[2]闻新,马文第,周露.小卫星编队的飞行应用模式分析及展望[J].中国航天,2005(8).
[3]赵磊,沈毅.卫星编队多Agent软件结构仿真研究[J].航天控制,Feb.2006,24(1).
[4]王世进,周炳海,陶丽华,等.Agent通信语言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1).
[5]Yannis Labrou,Tim Finin,Yun Peng.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s: the current landscape[J].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EEE,March-April 1999,14(2):45 - 52.
任务协作式 篇4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 ( 教师和学习伙伴 ) 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2]。
(二)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语言价值,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重点在于信息沟通,而不是语言形式。知识与技能并重,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给予学生,同时积极加以引导,降低任务的难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 ---- 协作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自学的需求,更能在集体活动中显示个人的力量[3],有极强的趣味性,通过教师的适时运用, 任务变成一种游戏或竞赛,学生自然压力减少,兴趣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改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使得人人都能在交互中展示自己的水平。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学“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具体的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对于学生而言,这五个程序依序排列是:从教学任务本身和物理环境的直观感受中萌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体验环境),然后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 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层次要求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任务,采取自我学习、探究的行动,在充足、恰当的资源里寻找答案(循趣探究,分层学习),进而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丰富教学资源中查找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解答教学任务中的疑难问题。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班级成员按每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完成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竞争中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 (小组竞争,快乐验证)。最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关注自己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应用, 对于自己在课堂上还未弄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复习掌握(学习反思,查漏补缺)。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一开始就注重环境的设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环境的设计重在任务本身或问题的兴趣点和情感调动,因此要注意真实场景的布置和情意氛围的营造[4]。另外,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难度适中、数量充足的语言学习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点,配合本模块知识及文化背景,促使学生按自己的认知进度做好预习工作。接下来就是教师同步进行的现场指导和科学评价。现场指导除了做好课堂活动的调节、引导和组织外,还有对学习活动的及时反馈,如鼓励、赞赏、质询等。这种反馈更多体现在教师对学习成果展示过程的记录,特别留意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以待任务结束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最后是教师对教学所有环节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协作教学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 ---- 协作教学,应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设计教学任务,体现教学任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下面,笔者利用《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上册学生用书《Module11 Way of life Unit 1 In China, we open a gift later》来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任务型分层 ---- 协作教学。
(一)按学生层次分组
本节课围绕不同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文化包容心。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给拜访中国家庭的外国朋友提出一些建议,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806班的学生共50人,因此笔者将该班学生按A+B+B+C+C(A层为英语能力提高生,该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B层为英语能力发展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比较有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或不太稳定;C层为加强基础生,这一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落后,基础知识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的层次分为十个小组。
(二)创设学习环境
在设计教学环境的环节,笔者利用互联网搜索了各种礼物的英文表达,引出本课话题:为Lingling准备生日礼物,让学生自由选择。这个话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三)设计任务
学生在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环境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任务的产生不是确定的,而是源于学生的真实需要,并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教师在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 让学生通过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在本课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任务一:在学习网页上将礼物的图片和单词相配对, 从而进一步了解单词的意思。
任务二:通过听力,选出Tony和Betty将会选择哪一样礼品作为Lingling的生日礼物。
任务三: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完成课本活动3的听力内容,听力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讨论中西方收礼物时表示出不同的生活习惯;二是介绍中国的春节传统风俗。为了鼓励C层次的学生,笔者允许他们在听的过程中阅读课文内容,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完成本次听力活动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以电脑上图的方式,感受中西方的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
任务四:让学生简单区分中西方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利用计算机把查出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简单的幻灯片,然后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用英语来展示幻灯片。教师根据每组的作品展示表现给各组打分。
任务五:利用QQ和 “外国”好友进行英文交谈, (这里的“外国”好友是指组与组之间的两个学生), 两人交谈的话题是外国好友将在春节期间来中国游玩, 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请告诉他一些要注意的风俗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层、协作教学
在整个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广博的资源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功能,进行网上协助、网上交流和网上共享[5]。每个学生都要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尝试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让每个小组开始着手完成他们的任务, 并在教室巡视,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一些小组中,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分配角色,提供建议,促进沟通。另一些小组中,教师通过协商促进小组间更好地合作、互动。 并且,教师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 在这个模块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空间,让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来进行语言学习。这时网络所体现出的优势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整个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以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为驱动,合作过程中以真实的交际为目的而使用目的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浸润于目的语中,看到的、听到的是真实的目的语,为了获得交谈对象的理解而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使用的也是赋予了意义的真实的目的语,网络技术为“真实”的语言交际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且,在浏览网页时,通过真实的问题解决,学生也培养了搜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教学手段,例如图片、音响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
(五)总结提升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这个任务主要是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起到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整个过程也为主动研究和思维的循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生成他们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学了些什么,同学们用目标语谈了自己所理解的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一些体会。然后教师针对刚才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建议性的回答,并指出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以鼓励的方式结束本课。
四、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 ---- 协作模式的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因素:第一,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真正融合;第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教学课堂中,由于物理环境的分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需要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其互动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学习中感到孤独迷茫,久而久之可能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第三,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上网,也有不能自控的失范行为, 去浏览与学习不相关的信息资源,从而丧失学习目标等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下一步笔者将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
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模式分析 篇5
一、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 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 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自己或者在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习者在当前的或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建构新的思想和积极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 获取知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
(二) 群体动力学思想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可以互补,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勉、互助和互爱”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风格, 不同的知识架构,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三) 良构领域的知识与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 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 (ill-struct ured domain) 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它们之间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 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体实例中, 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 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 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则等;二是实例的不规则性, 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非良构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领域中, 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 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掌握教学内容中的良构领域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才能细致地规划教学内容, 应用教学实例, 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四)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论的角度,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2]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 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 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 (最典型的是语言, 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 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的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协作学习过程, 通过互相协作, 来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上升。
二、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的过程分析
在协作式学习中, 学习者通过合作探索、发现进行学习, 通过共享、对话、商讨、争论、竞争等形式, 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论证, 以此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自己行为负责, 并进行自我批评或反馈,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同时, 学习处理与伙伴的关系, 学会小组与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 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处理, 如何获得协作伙伴的帮助;学习如何获得知识, 对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建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何看待权威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的高级认识能力的提高, 并且逐步掌握信息社会环境下人员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
(一)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讨论环节, 确保讨论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教师首先要向学习者在详细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后, 剖析其知识体系, 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主题知识单元,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提供可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关键知识和典型案例, 引导学习者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情境中。
(二) 划分协作小组
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混合搭配。水平低的能从高水平者获得优质的帮助, 而高水平者也可获得更多的输入的机会。
(三) 知识的准备
在实施协作式学习之前, 学习者应对所学内容具有知识上的准备。如果小组活动涉及自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对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容量, 进行相应的专题讲解, 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知识准备之后, 才能对题目有深入的讨论。同时, 查找资料时,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的工具和资源, 给出查找的提示和范围的要求。
(四) 教学情境的营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 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情境设计,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还原知识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以此为出发点, 支撑环境, 启动教学,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五) 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同一教学环节, 各小组讨论主题相同, 学习目标一致, 围绕主题通过游戏、竞争、辩论、演示、问题解决与角色扮演等方式, 实现学习目的。
(六) 评价、反馈和考核
协作式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式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学习者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 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应根据本知识单元的知识要点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序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同时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的要求是教师对学习者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学习建议, 其中包括学习方法的调整、思维方式的改进、学习态度的纠正等。
教师的及时提醒、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使学习者能与学习环节保持紧密的联系点, 对学习者完成学业给予必要的指导、作业的要求。通过学习统计分析、统计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如在线时长, 活动交流的次数, 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规律, 作为学习者开成性考核参考依据, 以便尽量客观评价和控制学习的学习过程, 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七) 成果展示与评比
学习者完成协作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各个小组展示其创作成就, 并让学习者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学习者既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或他人的错误或遗漏之处, 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反思, 以及以后探索协作学习活动开展。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实践情况, 对活动成果做出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
三、应用建构主义协作式学习达到的效果
(一) 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协作式学习的最开始, 将评价方式和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习者,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预期结果和努力的方向。将自我评价贯穿学习过程中, 在活动结束时, 获得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重新审视学习内容, 加深对重点难点的领悟, 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学习能力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和书本知识, 学习, 整合、综合、分析、判断、利用。培养学习者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使学习者具备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
(三) 合作能力的提高
小组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讨论、协作、与人合作、帮助别人, 获取别人帮助, 使学习者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能处理好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感和沟通能力。
(四) 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技能
如要求别人澄清观点、确认别人是否听懂、解释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贡献、要求别人做出贡献、主动倾听、赞扬别人、就达成一致意见予以肯定和调节冲突等。
(五) 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有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且使学习者获取探索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快感。
协作学习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基础。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亮.协作学习理念的研究与展望[J].科技信息化, 2009 (21) :148.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探究 篇6
所谓协作式学习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 在特定体制的激励下, 以小组参与的形式最大化学习成果而互相合作帮助的行为。信息技术下的协作学习是指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 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在协作、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内容, 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 以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时代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网络性等特点, 为了达到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适当运用协作式学习方法, 来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他们以后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进行以协作式学习为基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将会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新课程提出的着重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精神的目标, 满足经济发展时代对人才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也是塑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策略及应用
1. 协作式学习策略。
(1) 准备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式学习的准备阶段,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协作式学习方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协作式学习并不能完完全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协作学习的目标及理念, 应该从开放性研究和综合性应用两个方面考虑协作式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 应该具备具体、明确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当下状态, 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目标的描述中应该体现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水平的要求, 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有所收获。最后, 学习任务的设置要科学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巧妙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任务化, 在创设特定的情境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
(2) 实施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设立特定的情境,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情境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并融入课堂。情境的设立需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点并体现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需要,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协作活动中。其次, 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 按照学生特点责任分工, 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顺利进行协作式学习。最后, 提供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交流和思考。交流协作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内容互补的平台,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碰撞和互补后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 提高个人能力。
(3) 评价阶段的协作式学习策略。
首先, 应该让学生端正其评价态度并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明确评价的意义所在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同时客观地评价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其次, 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内容的掌握、与其他人互相交流的能力、学习态度、协作意识、小组成员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 应该及时分析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给学生。让学生多方面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2. 协作式学习应用实践。
任务协作式 篇7
一、协作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 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从整体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上对数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稳定的程序[2]。经过实践探索, 我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学协作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大体结构如下:
2. 协作式学习的方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经广泛研究, 目前有几十种证实有效, 以下有几种主要的“协作式学习方法”[3]: (1) 学生分组学习, 每组有4~6个学生组成, 要求学生的成绩水平、性别、性格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分。具体教学程序是:教师在讲课之后, 让组内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然后互相交流、帮助、学习, 最后通过独立测验学生, 检验教育及教学的效果。将该测验所得分数与之前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比较, 然后按照达到或高于学生之前成绩的水平计算分数, 并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加和, 对于总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给予认可或奖励。 (2) 小组竞赛学习, 定期进行竞赛, 代替测验。竞赛时,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竞争, 为所在小组赢得分数。同时每个小组也派出代表进行比赛。就像拔河比赛一样, 班班比、组组比、男女比、人人比, 总之是为了激励大家, 激发学生年轻的朝气和活力。 (3) 切切拼接学习, 将学习内容切成片段, 例如一节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推导与变形, 公式的应用及变换等内容。协作组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被划分成片段的内容。再将各小组中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重新组成协作组, 共同讨论、交流、搞懂所要学的内容。交流完毕, 学生分别返回到各自协作组内, 与其他组员交流所学东西。这样使得每个人同时掌握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和其他内容, 由此来增加彼此间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协作式教学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要多观察, 多体验,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探究。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会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 找到促使学生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2. 要让学生自觉学习。
分组探讨、协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这些组织都应该提倡学生自发地、自觉地进行, 不是教师强行分组, 强行活动, 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知晓内涵, 不拘形式地进行。
3. 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课前预设充分, 能够保证课上从容不迫, 轻松应对。教学预设不是简单意义的备课, 它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生成性反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若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充分分析教材, 阅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使教师在进行课堂宏观设计时更具有可操作性。
4. 要深入教学的全过程。
高楼大厦的建设,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不仅需要技术精良的设计, 同时需要优质的施工与管理, 只有多方面共同作用, 才能建设出优质牢固的大楼。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亦是如此, 他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收放自如, 体现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效利用分组协作、讨论探究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寓有形的备课于无形的教学过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将这些闪光点加以利用,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
三、对协作式学习的体会和认识
1. 协作式学习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主体作用, 并且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一些学生必须的社会技能的形成, 彰显教学的情意功能。
2.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 着重强调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这种互动会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提高课堂的交流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在多边活动、多向交流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 (如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科学语言能力等) 都得到了提高, 强化了教学效果。
3.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能够创造出互相反馈的教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同时, 该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周围同学讨论, 这也会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他人协作, 有利于发展学生多人协作的能力。
4. 协作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作为指导者、帮助者,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潘晓光.课堂协作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2.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
[3]王坦.协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