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学习工具

2024-10-24

协作学习工具(共7篇)

协作学习工具 篇1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明确提出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四年度报告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实践能力。日本久保田教授也指出, 21世纪的“新学力”要求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社会关系力和意欲, 而其中的社会关系力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可见协作学习能力所受到的重视, 然而当前的小学教育缺乏为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机会, 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笔者在考察和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发散性, 有利于构建一种讨论、协商的氛围。此外, 它强大的图形技术和非线性的记录方式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造出有价值的设想, 从而有助于知识建构、问题探讨与解决。基于此, 本研究将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入《探究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综合实践课中, 试图利用它创设一种有利于小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环境, 以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小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协作学习概述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1]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 (学生) 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在此过程中, 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 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事实上,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 更是一个沟通、共享、创作的过程,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 而合作是促进此学习过程的重要方式和有力途径。

●《探究青蛙与蟾蜍的异同》协作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分析

在《探究青蛙与蟾蜍的异同》课中,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开展协作学习主要体现在收集和整理主题信息、绘制可视化思维工具图、完成思维图及PMI表等环节。

1.收集及整理主题信息

教师按照青蛙与蟾蜍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与作用等四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实地调研、上网及从书本上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取小组的主题信息, 收集的信息可以是文本资料、图片、视频等。然后, 组员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协商讨论凝练本组观点, 并制作小组PPT、手抄报和倡议书。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学生个体可以从自身考虑问题的角度去获取所需的信息, 也可以通过聆听组员从不同视角提出的问题去开拓思维、拓宽视野,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确保信息的正确性、系统性及全面性。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思想碰撞等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 促进知识建构。

2.绘制可视化思维工具图

收集及整理完信息后, 小组成员开始头脑风暴, 协商讨论选用何种图形来呈现韦恩图和连接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分享自己对韦恩图及连接图的看法, 并给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既加深了小组成员对思维工具图的认识, 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如图1所示, 学生制作了青蛙与蟾蜍形状的韦恩图、类似苹果树的连接图等。

3.完成思维工具图

韦恩图和连接图制作好之后, 学生根据收集和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 协作完成韦恩图和连接图。小组长首先会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4个人负责完成韦恩图, 另外4个人则负责完成连接图。负责完成韦恩图的学生会探讨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 负责完成连接图的学生会讨论青蛙/蟾蜍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与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 负责相关内容的学生会将组员的观点记录下来, 并以便签纸的方式贴入绘制好的韦恩图和连接图中 (如图2) 。

在这一过程中, 小组成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 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 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从而协作完成韦恩图和连接图。这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4.完成PMI表

学习评价既是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该协作学习活动中, 小组长首先会对组员进行分工, 3个学生负责完成PMI表中的P列, 3个学生负责完成M列, 2个学生负责完成I列。然后, 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讨论本次课中自己对习得知识的满意度, 本组或其他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有趣的地方等。在讨论的过程中, 负责相应内容整理的学生会记录好组员的观点, 并写在便签纸上, 最后协作完成PMI表。

在完成PMI表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思维碰撞的方式提升集体智慧及协作学习能力。同时, 学生可以利用PMI表进行反思, 进一步将知识内化。

●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反思

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 对参与项目的实验教师及实验学生对可视化思维工具及其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情况、感受和意见等进行了调查,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大部分小组成员认为可视化思维工具有助于协作学习, 并愿意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可视化思维工具能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易于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 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描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2]。学生吉宇扬在谈及使用思维工具的收获时说, “我收获了韦恩图、鱼骨图、连接图等的使用方法, 我能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并将其用于课堂中。在完成思维图时, 我会积极地与同学讨论, 虽然我的某些想法得不到认可, 但是经过多次交流后, 小组同学都能达成一致。我觉得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我的课外知识, 还提高了我的团结合作精神及协作学习能力, 我希望下次还能参加这种项目。”

(2) 可视化思维工具在整理知识点、引导小组讨论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思维图以可视化的结构组织内容, 以强大的发散型结构组织吸引学习者思考, 非常有助于小组讨论。它以其完整的系统性、直观的形象性、思维的开放性等为协作学习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营造了一种平等、轻松的协商交流氛围。学生伍政在谈及本次活动的收获时说, “以前, 我们很少有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运用思维工具后, 我们有着共同的小组目标, 我们必须讨论、协作才能完成任务。一开始, 我们收集到的资料都是很零散的, 但是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思维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 并以思维图的形式将其可视化。我觉得这种学习很有趣, 也有利于知识的整理与回顾。”

(3) 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并不理想。学生刘川江说:“我的小组成员很多不服从我的安排, 如我安排某一个同学绘制思维图, 他们会说不会画图, 结果每次画图的任务都落在了我身上。我在安排同学制作PPT及手抄报时, 有些同学也不愿意。所以每次任务分配下来, 真正认真协作的总是那么几位同学, 我很苦恼。”

(4) 协作学习后未能及时开展深度的小组层面上的协同反思。尽管可视化思维工具运用于课堂知识与课堂活动总结, 但小组较少及时地对本组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这不利于学生凝练协作学习经验, 开展新一轮的协作学习活动。

●结语

研究表明, 在将可视化思维工具运用于协作学习活动中, 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 能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及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但是笔者也发现可视化思维工具在现实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协作学习后未能及时开展深度的小组层面上的协同反思。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4) :7-13.

[2]徐晓雄, 叶婉婷.思维导图在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10) :74-77.

协作学习工具 篇2

随着云存储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利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在团队中随时随地开展在线协同工作或者学习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在线协作工具,弥补了传统在线交流工具和文档编辑软件在协同工作、移动存储等方面的不足,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在线协作工具正逐渐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潜力。

1在线协作工具概述

1.1在线协作工具发展现状

协作是指在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1]。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要进行协同工作或学习,人们需要一个可以聚集在一起的场所(办公室或教室),实现协作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要进行异地协作,需借助电话、信件、传真等通讯工具。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异地, 传统方式都很难实现同步、实时协作,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上,难以取得预期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尝试使用EMAIL、BBS、Blog、 IM、Wiki等社会性软件来进行协同工作与学习,这些互联网工具缩近了人与人在时空上的距离,让协作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许多社会性软件并不是为人们协同工作和学习而开发的。比如QQ、微信,虽然集成了一部分在线协作功能,但其作为即时通讯软件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大量与协同目标无关的娱乐功能会极大分散团队成员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协作效果。因此,各种面向团队协同工作的在线协作工具应运而生。目前,三大软件业的巨头微软、谷歌和苹果都推出了自己的在线协同工作平台, 分别是Office 365、Google Docs和iCloud。这3个平台都运用了云端技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不同设备上对文件进行在线创建、编辑、存储、同步与共享,还可以与他人实时协作编辑文档。在功能上,这三大平台无疑是最强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Office 365高昂的费用使得一般用户诸如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难以承受;Google Docs受限于政策,很难在国内正常使用;由于苹果公司相对封闭的软硬件环境,iCloud也很难做到大范围推广。此外,国内外不少互联网公司也相继开发了自己的在线协作工具。国外有ZOHO、Quip、Show- Document等,国内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协作工具, 比较好用的有有道云协作、今目标、石墨、一起写、Teambi- tion、worktile等。这些协作工具相对更加轻量化,更专注于某一方面功能的实现。比如“一起写”的最大优势就是实时文档协作和多屏幕共享;而Teambition则提供了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协作化项目管理平台。

1.2在线协作类型

在线协作工具种类繁多,功能也大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分析其应用价值,按照协作期限的不同,本文将在线协作划分为3种类型:任务型、项目型和团队型,如表1所示。

任务型协作工具提供对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协作支持。任务型协作特点是短时性、临时性和实时性,通常是为某个暂时的需要聚集在一起,如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利用实时文档协作工具,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在线资料搜集、讨论、修正,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问题的解答或者形成解决方案。

项目型协作允许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而且有更长的时间跨度,同时对实时性的要求也有所降低。项目型工具为协作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提供支持。这类工具通常会提供项目管理功能,如任务分配、项目进度跟踪等,类似于对一个流程的规范和约束,参与者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下协作。

团队型协作可以看作任务型协作和项目型协作的结合体,这类型工具会提供一个更持久的不会因为任务或项目结束而消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团队成员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观点、发布信息、管理文档、积累知识、搜索信息、团队协作、共享任务等操作,通过多种工具来完成更紧密的协作,实现更复杂、更长远的协同目标。

根据以上分类,我们将常见的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2在线协作工具在MCSCL中的应用

在线协作工具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ing,简称CSCW)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可以改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消除或减少人们在时空上分隔的障碍,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群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教育领域,在线协作工具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2]。 虽然许多研究表明成功设计的CSCL行为能够为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交流和知识共享等提供良好支持,但CSCL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习者空间位置固定,与现实活动或工作场景的整合性差等[3]。而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Mobile Computer Support Col- 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MCSCL)则可以弥补CSCL的不足。MCSCL的实施需要合适的软硬件环境和平台支撑。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SaaS模式在在线协作工具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不同平台、不同设备之间的实时协作变得易于实现,在线协作工具在MCSCL中有了更大的应用价值。

(1)实现跨设备、跨平台的协作学习。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在线协作工具采用了云端服务的形式,一套工具可以同时在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设备与平台上使用。例如Teambition、今目标等团队协同工具,在PC端可以通过任意浏览器访问,在移动端针对不同平台提供了相应的Native APP;一起写、石墨等实时文档协作工具,移动端则使用了微信公众号等Web APP, 免去了安装客户端的麻烦。开展MCSCL的过程中,利用这些工具的平台无关性,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来进行协作。例如,一个关于“校园植物种类调查” 的课堂实践类协作学习,利用在线协作工具,一部分小组成员可以在室外通过自带移动设备对发现的植物进行实时观察记录,另一部分小组成员则在室内用PC端对同步共享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调查报告。这样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的本质———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更好的异地实时在线协作。 MCSCL相对于CSCL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可以实现小组成员在任何地方进行实时协作。QQ等即时通讯软件提供了文字、语音甚至多人视频会议等丰富的实时沟通手段,Google Docs、ZOHO等文档协作软件能够让小组成员不在场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协同文档的编辑,ProcessOn等在线思维导图工具可以为异地团队成员提供现场般的头脑风暴体验。

(3)协作团队的高效整合。在移动互联设备高度普及的今天,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大多数在线协作工具都提供对移动设备的支持,对团队协作成员的管理与协调变得更加简单、高效。随时随地无障碍的交流讨论、信息共享、任务进度跟踪使得协作团队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协作效率,有利于MCSCL的顺利开展。

3结语

在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在线协作工具的功能变得愈发强大。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工具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研究者需要思考的。虽然当前的在线协作工具大多为协同工作而开发,但针对CSCL、MCSCL的工具很少,还存在着费用较高、网络限制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线协作工具必定会成为未来在线学习的重要技术手段。

摘要:在线协作工具作为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为目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在线协作工具的现状,根据在线协作的形式对在线协作工具进行了分类对比,并分析了在线协作工具在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在线协作工具,CSCL,MCSCL,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协作[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2sH9jc000A-7GM-DiF0Amp55qwwm10xx_KjvxFVZLF6RKM5b2IQgwIw GEVVjIOCsu2bOhcZ6NYHYa8cjY2rPK.

[2] 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3] 李乾.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64-68.

关于协作学习理论的思考 篇3

协作学习 (Co11aborative Learning) 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 P185-186]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协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协作学习在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地应用, 它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 P23]许多研究表明, 协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我国也出现了协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不仅可以将此恶作学习理论应用于传统教学, 也可以把应用于创新试验教学, 同时和最新的网络技术相结合。

1. 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中运用协作学习理论

2.1 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简介

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实验选题开放、实验时间开放、指导方式开放、教学评估与学习评价开放的全面综合, 教学管理实行网络化, 所有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化, 包括设备、教师、课题、评价等。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开展协作学习。在前期可以有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 然后。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个人喜好和个性特点选择研究课题, 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实验研究, 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验研究中, 他们需要依靠课题组集体的智慧,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 经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既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体验了人际交往和团对协作, 还直接感悟了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毅力意志等品德。在实验研究的体验中, 逐步形成自觉创新的个人经验体系。

2.2 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要做好指引者, 行使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教师对协作学习小组的介入不在局限于课堂上, 完全可以打破课时的限制, 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介入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中。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对协作学习的进程加以控制。教师要通过平台定期布置针对小组成员的个性化检查作业。根据分阶段提交的责任分工表, 跟踪每个成员的进展状况;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自由论坛定期提出一些讨论主题, 引导各小组就自己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交流与帮助或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建立网上的和面对面的中期会面制度。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通过网络或定期的会面主动参与到小组中去, 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中期评价, 防止小组成员走过多的弯路。

另外教师在监控、跟踪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共同奖励与惩罚, 每次小组完成一个任务时,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而且这种奖励与惩罚应是经常的;资源相互共享, 一般来说每个小组成员质能获得所需的部分资料、信息与资源。要很好的完成整体的任务, 相互之间必须共享各自的资源。这种相互之间资源共享的过程, 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相互依靠;角色互补。在这个讲究分工的社会, 一种角色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存在, 通过角色之间明确分工, 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靠。

2.3 过程性评价

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决不能像传统的单科性、学术性课程的学习评价, 只强调学习结果。而应在关注成果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对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的参与, 重视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课题研究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研究方法、技能素质,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 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体验, 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思维方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开放性实验研究成果的形成过程。

3. 在实施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新的网络技术

近两年, 基于Web2.0概念的Blog, Wiki作为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 已经迅速渗透到新闻评论、娱乐、旅游、文化等领域, 而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充分利用Blog, Wiki的特点,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应用模型, 已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1 Blog的易使用性

从技术上来说, Blog大量采用了RSS技术, 读者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 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3, P13]。从应用上来说, Blog较之个人主页, 使用更加方便。另外, 许多新的应用也相继出现。例如Mo Blog (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写Blog) 。根据社科院2006年研究调查, 在短短的时间内使用博客的人数已经占到了网民的三分之一, 并仍然在快速的扩散之中。

3.2 开放的Wiki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 其代表应用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4, P5]Wiki技术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彻底的编辑页面。开放是Wiki的革新之处同时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wi使用简便、内容开放, 与其它文章内容固定的互联网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迄今已有大量活跃的Wiki站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是维基百科全书。Wiki的内容允许尽可能多的人使用, 鼓励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贡献, 并尽量从多方面的资料中整理出有效内容。

3.3 应用Blog和Wiki技术开展协作学习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可以发现, 在这种互动方式下,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变的更频繁, 比传统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上传资料等方式使协作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加深入细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交流。

对于个人来说, Blog提供一种简单的方式让使用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是实现个人知识积累, 展现自我的很好的平合。而对于团队, Blog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了解其他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81页)

成员方式, 通过阅读他的Blog来了解他的所看所学, 使知识得到及时的传播。而对于团队来说, Blog也有其不足:Blog适合个人发表意见, 但是不适合团队的知识积累, 团队需要的是一个持续稳定的知识积累。Wiki可以很好的弥补Blog的这个缺点, 通过把个人的意见不断的纳入团队的知识体系, 形成一个日益完善的知识库。有人说的非常好"Wiki用于旧有知识的普及, Blog则用于新知识的创新。

对于Wiki来说, 直接保存的就是团队成员们认为最好的答案和方法, 新成员可以直接采用, 或者当你有更好的意见时, 甚至可以直接修改Blog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记录和反思的工具, 同学之间的学习比赛会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Blog学习集, 启发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学生或学习群体可以及时学习、记录、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 管理和共享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信息, 老师能随时随地跟踪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给学生以及时的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Blog开展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师或学生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 运用Blog进行交流探讨。

4. 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 我国在协作学习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研究力度远远不够, 研究的成果也相对比较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 基于Blog和Wiki的写作学习必将得到普及。尽管协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科目都适合协作学习。即使在适合协作学习的情况下, 我们也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 这样才能使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0 (期) :P185-186

[2].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期) :P23

[3].陈珊, 陈妙姬.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2 (期) :P13

[4].安晓飞, 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0 (期) :P5

网络协作学习模式之研究 篇4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齐心协力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 以相互合作的态度, 共享信息和资源, 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 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它把协作意识与社交技能引入网络教学系统, 通过网络教学系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1) 。

协作学习一般由2—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团体;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强调个人的责任与分工, 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担当一定的角色;成员的自主学习是协作学习的前提;成员间的互相支持、配合及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是协作学习的关键;对小组的共同活动进行评价是学习评价的重点, 评价成绩由全体成员共享。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协作学习中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协作学习强调整体学习效果。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竞争、协同、伙伴、设计与角色扮演 (2) 。

(一) 竞争模式是指在教师的辅导下, 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 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 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 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 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

(二) 协同模式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 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网络协作学习, 可让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来实现, 一般都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学习者可以选择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的合作方式。

(三) 伙伴模式是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 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 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 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 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 即根据一定的策略, 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 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序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 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

(四) 设计模式是指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

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 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五) 角色扮演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

者的角色, 由学习者解答问题, 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 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 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网络协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可能失去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协作学习倡导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和平等合作的协作关系, 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责任的有机结合, 强调个体之间取长补短。但是在目前的一些网络协作学习中, 学生之间并没有取长补短, 反而因为他们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二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网络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 而是突出协作的主导地位, 强调协作的整体性氛围。在学习过程中, 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往往有更强的竞争意识, 他们大多将竞争目标指向学习伙伴, 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利己行为, 不利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 。三是老师不能对网络协作学习中各个学生的表现作出合适的评价。在网络协作学习中, 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都会有所差异, 但是老师如何根据这些差异适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呢?这就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解决方法与改善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协作学习的优势, 保证所有成员在网络协作中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营造和谐的网络协作氛围, 在设计网络协作学习时教师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一个科学合理的协作小组, 组内成员应该互相肯定和信任———这是协作过程中平等合作的情感基础。协作学习小组一般有着组内异质的特点, 即组内成员在性别、能力、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小组既可以让学习者自由组合、自由选择, 又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组合。

当自己选择小组的时候, 学生往往乐于选择相处融洽的伙伴, 他们互相了解, 彼此信任, 因而能敞开心扉, 坦诚交流。但由于学生选择的是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 这就减少了他们对不同观点辩论、争执的机会。

由教师进行分组时, 教师可以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中, 即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因此, 在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个别访谈等多个途径去获取信息, 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意愿及能力, 综合协作学习的需求, 合理组建。

(二) 合理的小组责任分工。

合理的责任分工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把握学习机会。责任的分工一般可以分为任务分工和角色分工。任务分工是把小组共同面对的任务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 由每个成员负责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任务。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任务大小要适当。一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 这些任务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去分别完成, 因此各个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不宜出现任务过大或者任务过小的情况。二是任务覆盖的知识点要适当。在设计任务时, 不能孤立地去设计某一任务, 而要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 任务和任务之间应该呈现“正互赖性”的特点。三是任务表述要明确。任务的完成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上, 任务完成要达到什么目标, 符合什么标准, 采用什么表现形式, 等等, 都要作出详细说明。角色分工是让每个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担任某种特定的角色, 如小组领导者、检查者、激励者、协调者等, 增进组内成员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性。

角色是与任务直接联系的, 从协作小组的形成到组内各成员担任角色, 都需要从任务出发, 作出全面考虑。由于任务之间的“互赖性”, 因此角色分配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三)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借助完善的监督体系对整个协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可以及时制止协作中不良合作行为的发生, 保证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监督可以分为五个层面: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监督;教师面向小组长、小组长面向组内成员的逐级监督;小组之间的提示性监督;成员之间的主动性监督;成员的自我监督。

教师是监督体系的主导者, 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 应该向学生明确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既积极保护自身的学习机会, 又自觉维护他人的平等学习机会。在进行网络协作学习时, 教师要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比如:当小组遇到困难或偏离主题时, 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当小组任务不清楚时, 给予耐心的解释和说明等 (4) 。

(四) 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 对教与学起着检查、监督、促进的作用。对协作学习要选择合适的评价量规。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的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评价角度、评价重心、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及评价方法上 (5) 。

1. 评价角度多维化。

网络协作学习评价包括两个层面:网络协作小组绩效与个体绩效。网络协作小组是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发生在单个学习者身上的变迁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个网络协作学习系统的变化, 而小组的整体成绩也难以说明其个体成员表现差异, 因此需要分别衡量协作小组和个体的变化。

2. 评价重心在于协作过程。

关注学习过程尤其是协作过程, 强调进行形成性评价。协作过程能反映网络小组及个体多个方面状况, 对过程的评价能更准确、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小组和个体的真实变化。协作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交互”, 进行学习过程评价能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式的交互活动, 有效促进网络协作学习。

3. 评价内容多面化。

形成性评价中的小组整体特征, 小组调控能力, 个体情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变迁;总结性评价中的小组及个体的学习成果, 如调研报告、网站、幻灯片、图片等, 都在评价范围之内。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协作学习中, 学习者的学习伙伴可能是同伴、教师, 也可能是社区专家、在线专家。学习伙伴与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与协作, 在不断的交互中直接观察和体验到对方的学习方法、质量与效果。他们有可能也有资格对学习者进行评价。

5. 评价方法多样化。

通常比较有效的协作小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果评定法、测试法、小组协作学习档案法、层次分析法等。个体评价方法有问卷法、加权求和法、修改因子法等。成功的网络协作学习评价必须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评价的层面不同, 评价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应选用哪种方法还需依据具体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情境而定。

五、总结

根据共同学习理论的观点, 在协作学习中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全组成功的方法, 即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只有全组所有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学习者不仅是通过学习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 培养学生在集体行为中的责任感, 学会与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 在互助的气氛中学会有组织地相互依赖。网络协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 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 重点在学生的“学”上, 但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如果缺少教师的管理和调控, 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学习机会不平等、协作与竞争不协调等问题, 所以在网络协作学习中, 教师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监督、协调、管理与评价方面, 以充分发挥网络协作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邵岚.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0) :76.

[2]耿红琴, 陈萍.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探讨.科技资讯, 2006, (9) :112.

[3]邵岚.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0) :76.

[4]李建昌, 张良山.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实践与探索, P224.

协作学习工具 篇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个体学习是网络教育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从网络教育诞生之初就已经初步形成。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自主性、独立性的形成,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提高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协作学习在网络教育中出现得较晚,但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发展网络教育时,要正确处理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让它们互相促进,扬长避短,才能使网络教育成为更有益的教育方式。

二、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各具特色

基于网络的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网络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网络教育以“学”为主、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同时它们各具特色。

个体学习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高度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确定目标后,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不必跟随统一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且网上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不主动学习就不可能得到新知识。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掌握学习进程,自己负责学习效果。因此,这种灵活性大的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或成年、在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

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指的是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协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协作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协作性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 而且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有选择性地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将逐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关系

(一 )个体学习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单个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受到自身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局限, 特别当遇到巨大困难时,即便通过自身长期努力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个体学习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若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兴趣不浓,则可能会拖延学业、削弱学习效果。而协作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个体学习中交互性不够。若长期把它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可能会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学习中,情境主要限于单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协作、会话。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如果缺乏交流,教师就不便于掌握学生理解新知识时的普遍反应,学生局限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无法与他人沟通,获取更多信息及更广阔思路。

(二 )协作学习能诱发学生渴望成功的愿望 , 维持学习动机,但是协作学习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个体学习补充。

⒈协作学习需求较高、操作复杂。协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具有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从事社会活动的经验。因此协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至关重要, 要根据协作学习目标与任务及协作学习成员的个性特征创造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而在这一点上个体学习的组织和实施相对简单、方便些。

⒉支持协作学习的网络技术有待发展。尽管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如CSCW技术促进了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产生和发展。但在开发中出现了技术与理论跟不上的情况, 如协作学习中的讨论应该是基于三维的共享空间,而现在协作学习中的讨论基本利用电子公告板,即BBS。因此当前网络环境中,更广泛、更常用的还是个体学习方式,支持协作学习的技术还有待发展。

总之,网络教育中,个体学习需要协作学习的配合,协作学习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之上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另外, 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界限正被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及网络教育理念逐渐淡化, 从而使网络教育逐步走向面向更广泛对象的多元化交互发展方向。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二者优势,达到扬长避短、融会贯通的最佳学习效果。

(一 )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各自的特点 。

个体学习中,要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不断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协作学习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协作过程进行积极引导。根据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特色,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二 )两种学习方式应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

利用协作学习,克服个体学习遇到的种种困难,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协作学习可以有更多成功机会。利用个体学习,弥补协作学习带来的种种弊端,减少协作学习的缺失,强化知识的获取、巩固效果,实现网络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网络教育的重大意义。

五、结语

让协作学习走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6

1 协作学习的意义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的活动中, 学生可以打破自我学习的封闭状态, 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 以及学习心得体会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 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 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辩论等交流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以寻求完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协作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是如何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 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 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 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开拓思维, 勇于创新, 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与此同时, 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 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通常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即确定目标、小组划分、协作环境创设、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及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2.1 协作学习目标的确立

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 将学习目标细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在协作学习的开展中, 教师需要在课程目标中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 也重视情感性目标的制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除了自身的智力因素以外, 和其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即非智力因素的高低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除了依赖深厚的知识积累外, 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因此, 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确定两类课程目标:一类是知识性目标。这主要针对学习内容讲的, 要与国家制定的各类培养目标, 教学任务水平相符;另一类是社会性目标。要求确定课堂上需要加强训练哪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在实施中可以列出对应的表格。学术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应该都有相应的实施方法和学习计划。

2.2 协作小组的合理划分

协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 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 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课前或课上,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 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 把学生编成小组。通常情况下人数不要太多, 以2—4人为宜。如果教师对参加学习的成员分组多采用自由结合的方法, 这反映了教师对协作学习中划分小组这一环节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缺乏科学标准的分组往往在实际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 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的开展;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有比较多的来往而集合在一起, 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 在偏重解决综合性问题时往往不利于角色的分配和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一个相互关系融洽、积极可靠的小组对协作学习的开展和学习的效果的优劣都有重要影响。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小组其他成员联系在一起, 如果其他人做得不成功, 你也不可能是成功的;如果你一个人做得不好, 就会影响小组整体的成绩, 小组所有的成员就是“同舟共济”。因此如何分组, 小组之间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协作学习开展中重要的一步。

2.3 协作学习环境的优化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 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 如班级课堂、互联网、图书资料室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 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 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教科书等。

2.4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协作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协作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学习内容开展, 并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学习活动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为协作学习中很多学习目标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 一个设计平庸的活动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确定了学习目标以后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以保证学习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

1) 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和学习目标相一致;

2) 保证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足够的协作空间;

3) 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既要紧扣课程目标又要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

4) 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可选性。

2.5 协作学习效果的准确评价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 也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协作学习的画龙点睛, 对于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的开展协作学习, 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的内聚力, 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首先评价要纵向和横向结合, 既要纵向比较小组之间最终课题完成的情况;也要横向比较小组之间每一个分工的完成情况, 给每一位责任负责的成员一个客观的分数。其次要正确对待非预期学习结果, 因为协作学习, 给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一些干扰因素很可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使得小组的协作学习偏离原有的目标, 产生非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待预想之外的学习效果应该辩证看待, 有的非预期效果虽然超出了教师原有的设想, 但仍然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而且可能高于教师原有的要求, 那么这时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也是协作学习的一个魅力所在, 教师和学生可以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有的协作小组完全脱离课程的内容, 教师应该及时制止。

3 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 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 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 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辅导教师还要对协作学习的组织、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

4 协作学习课堂实例

4.1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用Front Page建立网站, 懂得班级网站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 要想作好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

4.2 协作学习的内容

班级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班级网站的主题:设计一个班级网站; (2) 班级网站的首页设计; (3) 确定班级网站的栏目和版块; (4) 班级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 (5) 班级网站的链接结构; (6) 班级网站的页面设计。

4.3 协作学习的实施

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 (1) :教师指导。安排一节课, 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然后运用Front Page中的技术要点展示一些网站设计的实例, 将四人分为一协作学习小组。

阶段 (2) :方案设计, 协作学习。让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收集资料, 进行创新设计, 然后动手进行上机实验, 根据上面提到的协作学习内容, 逐项研究, 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阶段 (3) :交流、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 可以为其注入新鲜活力, 从而改革传统教学中受众多教育工作者指责的诸多缺点。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更使协作学习的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无疑为协作学习的前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更使协作学习的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谢景隆.普通教育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刘冰.教育网站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 .

基于wiki的网络协作学习探析 篇7

1 网络协作学习

网络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媒介等相关技术, 多个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 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与协作, 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的关键是通过群体学习者的协作沟通交流, 去共同完成特定情境下的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 实现自我知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既能扩大教学规模, 也能兼顾到学习者的个性发展。

2 wiki简介

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 于2003年8月传入中国。按照程序员的定义, 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辅助工具。按照社群的定义, 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网络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页面的资料。从wiki的这个特点来看, wiki是一种体现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网络文化。

在这种工具所创设的网络环境中, 教育者如教师可根据学习需要创建主题, 让学习者根据特定内容发表意见看法或在其他学习者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这样学习者即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又在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观点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3 网络协作学习理论

近百年来, 广大教学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基于大量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总结, 共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四类观点。其中, 近些年得到广泛认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早些时候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来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对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和加涅等为代表的认知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传统的有力批判和扬弃基础上, 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来。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4 基于wiki的网络协作学习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协作学习形式, 更多的强调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学习者的知识是在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过程中, 经过反复协商、沟通、妥协, 完成知识的建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4.1 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教师自行安排课程内容,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一般网络学习形式中, 教师也要起到主导作用, 只是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构建的学习环境中, 更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 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在wiki网络环境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改进完善, 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师生平等的角色定位,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而不是被动接受。积极地学习态度更有利于自我知识的获取。

4.2 注重知识的权威性

在基于wiki的学习环境中, 一个同学的观点若存在缺陷, 其他的学习者会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和补充, 使内容不断丰富。但这里是存在出问题的可能性的, 同学们创建的知识是否准确缺乏必要的监督。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 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丰富, 但得到的知识不一定正确。虽然大家在互相进行纠正和改进, 但由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 有可能最终的知识也是不够准确。在此情况下, 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能以说教的方式强行让学生接受与自身认识不符的知识, 而应该提供足够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这样教师就要在不断增强自身素养的同时, 随时关注wiki中大家的看法, 一旦出现较大偏差, 就要以普通学习者的身份加入讨论, 引导大家向正确的方向研究。

4.3 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

Wiki学习环境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 是以学习者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其中为前提的。它要求学习者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 把有据可查的知识发表到wiki中。而在实际的学习中, 不能排除有捣乱的学习者, 故意发表错误的言论, 或把别的同学的正确的观点随意更改, 此种情况会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和辅导员要在端正学习者态度上下大功夫, 让大家能够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参与协作学习, 才能真正发挥这种学习形式的作用。

总之, 基于wiki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 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长处, 在学习者相互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虽然在我国实际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但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 这种先进的学习形式一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wiki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形式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把wiki拿到教学上, 作为网络协作学习的平台的可行性, 并就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上一篇:第二学位论文下一篇:抚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