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位论文

2024-10-24

第二学位论文(精选5篇)

第二学位论文 篇1

摘要: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步伐。在此背景下, 如何提高我国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医学专业留学生人文教育的特殊性, 我们在留学生医学学位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第二课堂, 并获得一些可喜的经验。

关键词:学位教育,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大约有800多万名医生为约60亿的世界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些医生毕业于遍及全球的近2 000所医学教育机构。在这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机构中, 虽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看似相似, 但在内容上却有较大差别, 在医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伦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水平还不统一。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全球是等价的, 我们没有理由允许医师职业及其人才培养可以没有规范, 任其各自自由发展。基于这种理由, 在当前各种类型的教育中, 唯独医学教育制定了全球性的教育标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标准包括2个:一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WFME) 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Global Standards in Medical Education) 》, 另一个标准是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在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 (China Medical Board, CMB) 支持下于2001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 》。《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包括医学教育统一体的3个阶段的标准:本科的医学教育、研究生 (或者毕业后) 的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 (即继续医学教育发展) 的医学教育。达到这个标准以后, 要实现3个目标:一是学生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 安全有效地进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二是为学生今后在医学某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三是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规定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 (1)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及伦理; (2)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3) 临床技能; (4) 沟通技能; (5) 公众健康及卫生系统; (6) 信息管理; (7) 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7项内容。

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标准制定不仅促进了各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也大大推动和促进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步伐。尤其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 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已占中国目前留学生学位教育的50%以上。中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教育界为此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包括:素质教育的提出, 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 问题教学法的尝试。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中国医学教育界对医学教育国际化所做出的努力。

医学专业留学生学位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由于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别, 人文教育课程无法正常插入, 造成包含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缺失;留学生住宿条件常常是单人单间, 课余时间与同学的沟通相对较少;参加中国学生社团和集体活动也有许多具体困难。因此, 为医学留学生增建人文教学第二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人文教学第二课堂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接受世界不同文化, 尊重世界不同民族, 培养对人类的爱心, 增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弥补留学生不上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等人文素质课的不足, 填补留学生不参加中国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的空虚, 使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基本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人文教育第二课堂形式多样, 灵活多变, 内容丰富, 可操作性强, 效果显著。每年做好计划, 形成长效机制, 持之以恒。建立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第二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入学教育, 强化法制观念, 奠定遵纪守法的基础

在每年新的留学生到校注册后, 新生入学教育是留学生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出入境管理法规、刑法治安条例、交通法规、学籍管理规定和大学生守则等, 让留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以及学校的有关法律法规, 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保证学位教育的顺利完成。

2 进行中国文化教育, 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医学学位教育

在来到中国接受医学学位教育之前, 很多留学生并不了解中国文化, 这可能在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对专业课的理解和学习。让他们尽快了解中国文化背景, 不仅从心理上消除了他们的边缘感, 而且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安心进行学位学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尽可能给留学生安排课外活动, 包括各种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如太极、书法的学习等。每学期安排留学生1~2次外出参观考察, 如到传统文化景点、风景旅游景区、少数民族居住地等参观, 使他们了解区域历史、区域地理和区域风土人情, 在感受中国风土人情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中国文化, 逐步融入中国社会, 从而强化他们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及伦理教育的根基。

3 深入社会基层, 为社区公民服务, 培养良好的医德

留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中国基层医疗, 也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普通公民。组织留学生到社区、农村的医疗点、社会福利院做志愿者, 或者到学校对口支援的中小学和卫生院做服务性工作, 与中国公民“零距离”接触, 为中国公民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如健康咨询、保健宣传、英语普及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其树立良好的医德, 培养对人类的爱心, 也增强人际交流和理解能力。

4 督促留学生与父母的联系, 培养关爱亲情

留学生远离父母, 孤身在外求学, 家长非常想了解留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留学生也往往因学习忙忽视了与父母的联系。督促留学生经常给父母写信沟通, 可以加强留学生与父母的感情联络, 同时也让家长了解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 便于学校与家长配合管理。这种爱祖国、爱父母之心是爱世界、爱人类的基础, 是将来成为一名富有爱心的医生的必要心态基础。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能力是医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也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七大内容之一。在留学生学习期间, 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对提高留学生的沟通能力大有帮助。每学期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球类和绳类比赛等, 使留学生在活动中增加相互接触、交流、帮助和学习的机会, 增进留学生之间的友谊, 同时又练习了中文, 锻炼了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留学生人文教育第二课堂的建立, 丰富了留学生的生活, 加深了留学生之间的友谊, 加强了留学生的沟通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留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有利于他们医学学位的攻读, 是弥补留学生缺乏政治思想道德理论课等人文素质课的不足的一条可行之路。留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管理, 又有利于教学, 更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国际医学人才, 符合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要求。蒉

第二学位论文 篇2

广义的第二学位即获得第一个学位后,通过参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考试(包括普通高等教育中的第二学士学位考试、非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过自考、电大、远程等成人教育获得第二个学位的考试)后,修习第二学历的课程学分修满、并通过论文答辩毕业(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可以对照参考第二学历,因为无论是本科还是自考,有学历不一定有学位,有毕业证不一定有学位证),通过向第二学士学位授予高校或自考委申请,经校学位委员会或自考委学位委员会审查合格后而授予第二个学位。而狭义的第二学位就是指第二学士学位,即经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招取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或在职人员,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两年,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一般与第一个学位不同,如第一个修理学学士学位,第二个修法学学士学位)。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当时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教委批准,少数高校试办了第二学士学位班,其目的是为尽快培养出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专门人才,与培养研究生的方式相辅相成,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第二学位论文 篇3

鉴于专门性体育院校的特殊性,在此引用《基于SWOT分析的非体育师范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战略》一文中对非体育师范院校与体育师范院校的分类标准,即一类是开办体育类专业历史悠久,体育学科基础扎实,体育类学生规模较大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以下简称“体育师范院校”);另一类是开办体育类专业历史较短的其他综合、理工、财经、民族、农林、医药等院校(以下简称“非体育师范院校”)[4]。本文中的非体育师范院校属于第二类。

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进步与转型

在我国跌宕起伏的体育发展之路上,体育人饱受争议。既有智勇双全的侠士风采,又有有勇无谋的莽夫行径。而直至今日,侠士的风采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却仍在流传。无论外因几何,内因才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体育人,作为未来体育文化和技术技能的传承者和教育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现内在的升华和外在的蝶变,其中辅修第二学位发人深省。

1.1 弥补身体素质的不足

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整体的运动技术能力水平降低[4]。由于非体育师范院校不同于体育师范院校,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内容、学时分配等删繁就简,总体设计略显粗糙。如此境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中身体素质不佳、体育兴趣不浓的学生而言,有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专业怀疑、未来怀疑等一系列的误区中。若能让此类群体辅修第二学位,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以上问题。首先,转移注意力。辅修第二学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所学所得能够转移体育专业上的失意;其次,过度补偿原理。一个人会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采取补偿性行为,即为过度补偿。运动技术缺陷能够激发学生辅修第二学位的积极性,寻找学业成就感;最后,价值观的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面对体育专业危机四伏的窘境,辅修第二专业不失为突围的有力措施。

1.2 提高综合素质

辅修第二学位是一个打开视野,拓展知识面,扩大人际关系网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体育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对于以体育教师为职业方向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改善体育教学质量,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劣势。其次,多重文化理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体育课难以实现“体”“育”并重的目标,与体育教师人文素养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辅修第二学位,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在德国能胜任体育教师一职的教师均是双学位获得者(至少其中一个是体育学位)[5]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扩大人际关系网,积累社会资本[6],亦是辅修第二学位的优势所在。面对当下体育在基础教育中比重增加、难度加大、深度加重的趋势,体育教师非常有必要积累广泛的社会资本以面对不同的挑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

1.3 扩大就业面

据报道,体育专业被列为“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之一。辅修第二专业,不仅能够解除专业限制的束缚,而且能够增加行业选择的机会。一般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甚至是整个体育专业学生,在应聘非本专业工作时,大多数情况下均会因专业不吻合这一要求止步于门外。辅修第二专业正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劣势,因为辅修第二学位的学生除毕业证之外,其学位证书与第一学位证书无甚区别。面对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面,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体育专业学生在应聘本专业中诸如体育新闻、体育营销、体育管理等职位时,还会遭遇其他专业诸如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同学参与的激烈竞争,结果往往以“基本功”不扎实为由拒之门外。辅修第二学位,深化和拓展了某些作为子学科的体育学科,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体育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学科的涌现和成熟学科的分化,以及艺术学独立门户的现实[8],有学者提出应将体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9]。然,此等呼声并没有改变体育学科的从属地位。反之,却暴露了体育学科的浮夸和浅薄。体育学科的发展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检验,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学科之争。体育人才作为体育学科发展与成熟的中流砥柱,在理论研究上,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实践参与上,要重视方法,讲究效果。体育教育人才辅修第二学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够博采众长,精进不休。

2.1 体育理论的内炼

通过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相关研究深入分析后发现,在国内对推动体育学科发展一事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队伍不合理,有断层断带的趋势;其次,研究内容五花八门,基础学科建设根基不牢[10];再次,研究方法求简怕难,邯郸学步;最后,体育人的“运动情节”,故步自封。即单纯地将体育看做是一项运动,而无视体育与诸多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11]。辅修第二学位,有助于跨学科交流,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走到一起,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11]。特别是针对体育学科中借助某一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的某一方面的学位辅修,无论是对前期体育学科学习的回味还是对后期体育学科学习的准备,都是一种升华和顿悟的过程,真正体会到体育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2.2 多学科知识的交融

我国体育学科起步晚,发展慢,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有关体育的各种现象、问题、功能和价值时,体育不得不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手段、公式、定律。然而,体育学科的繁荣与昌盛,不是在母学科的前面简单的加上“体育”二字这个前缀,而是体育学科自身理论充实之后的自觉外延。现今体育中有许多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造成体育学科欣欣向荣的假象,让一些浮于研究表面、不做深入分析的体育学者沉迷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幻境中。事实却是,体育学科体系空洞,体育专业名称模糊,体育学术研究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学科发展进步的进程。旁征博引固然重要,但也只能是锦上添花而已,最根本的还是要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辅修第二学位,能在其他学科知识体系明确、专业术语清晰、理论建设完善等强烈对比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本学科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实践证明,体育学科的成熟与完善需要体育人才提高思想境界,在专业上和做学问上耐住寂寞,凝练一种淡定的科学精神[12]。

3 体育综合实力的提高与增强

当今体育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育人才和体育科技的竞争。创新是体育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体育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是提高与增强我国体育综合实力的关键之所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是体育人才筑基的过程,是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阳关大道。

3.1 体育人才多元化

体育教育人才的质量是保证学校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教师不仅要能“教”还要会“教”;体育社会人才的质量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助推器。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仅要接受市场对人才的严格要求,还会面对专业素质扎实的非体育专业人才的挑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辅修第二学位无疑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扩大社会适应性的良好选择。尤其是面对当前体育人才复合型要求,人力资源最优化的标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秉着“艺多不压身”的原则,将武装进行到力所能及的各个方面。

3.2 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第二学位论文 篇4

辅修双学位是由高校自行组织,以学分制形式进行课时学习,修够一定学分后由本校颁发相应专业的结业证。招生对象一般是在校大二学生,学位证书是在颁发第一学位证书上注明第二专业的学位,即两个学位。从严格规定来讲:双学位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即国家没有双学位学历,只是一些院校开放两个学位让本科生读,毕业后有两个学士学位,但学历还是本科。双学位从严格意义上只享受本科待遇,但由于全国对此无统一规定,各省市的规定不一致,主要看各地方和用人单位的规定。

第二学位是与第一学位相区别,是在第一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再加一定学分后通过毕业考核后由相关学校颁发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主要是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在校大学生也可参加考试,等所有科目考试合格后就可申请学位)。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获得第二学位可享受研究生的待遇。主要归纳为三点不同:

1审批权限不同。双学位由学校自已制定批准;第二学士学位需要教育部审批。

2. 发证不同。双学位毕业证是在一个毕业证上注上两个专业名称,双学位证是在一个学位证上注上两个学位名称;而第二学士学位是另外发毕业书和学位证书。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如:双学士学位证书的编号1068242006S00001(这是各高校自编的,在国家教育部没有备案,查不到,并且没有单独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与之对应,只是学习经历的证明),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的编号1068242006E00001(国家教育部有其备案,并且发放有单独的第二学位的毕业证与之对应,在事业单位享受研究生待遇)

3. 毕业待遇规定不同。国家对双学位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待遇规定;而国家对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明文规定“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

小自考与大自考的区别

小自考是社会上对从普通高教自考制度中衍生出来的几种学历认定形式的俗称;是对“两沟通”、“三沟通”“学历文凭试点考试”及“高校在校生套读自考”等形式的统称,比较普遍的是“高校在校生套读自考”。而普通高教自考(即“大自考”)无论就其发文机关(国务院、全国人大)、开办历史(全国1982年开考),还是社会信誉(国内通行、国际认可)来说,惟高教自考文凭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文凭相当。其毕业证加盖全国考委认定的主考学校章和省自考委章。通行全国,出国有效。任何形式的“小自考”都不可能与“大自考”相提并论。

主要区别归纳:

1,主考院校不同。大自考是主考院校和自考委发的文凭。小自考发的文凭是主办学校和自考办发的文凭。主考院校一般是全省该专业实力最强的学校,且具有唯一性。而主办学校通常是一般的院校,没有唯一性。2,费用不同。小自考的费用一般一年要几千元,费用很高,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平时白天及晚上集中授课,长线自考没有学费,费用低,考完所有课程大概只需1500元左右。

第二学位论文 篇5

每年的应届高校学生毕业季到来时,作为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将直接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本人也亟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此考研已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本科临床医学生的首选。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类型,许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得并不充分,对学位的区别、学位的授予存在疑惑。

学位改革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获得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这两种学位如何区分,如何引导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对这两种学位做出选择,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文章将对这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培养模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考核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模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高科技水平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2009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1]。

2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异同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2.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等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培养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2]。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2]。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各有偏重,学术型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突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对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

2.2 学习方式和授予学位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采取集中在入学前半年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周末,经历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学制一般也为3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专业型学位。

2013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关系,将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结合起来。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现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临床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将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培养相结合,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取得四个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3]。

2.3 招生报考条件基本相同

我国医学学位针对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说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类研究生的招生,既可以参加每年年初的国家统考,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间、试题内容一致。针对参加学术型硕士统考以外的考生,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对参加专业型硕士统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考核内容上将对实际应用能力有所侧重。

2.4 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学习费用平均为8000元/年,专业型学习费用平均为10000元/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均可享受申请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

3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对比

学术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耐性、韧性,完成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5+3”培养模式下,由于学历和学位因素的参与,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添了动力,毕业时四证融合,既缩短了医学生培养年限,为家庭减轻了上学负担;又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充分结合,为各方节约了大量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参与培养的医院和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比较认可,就业前景好。

4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

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是同一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为科研指明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临床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临床的应用。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到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学术型和专业型必须兼顾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专业学位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在临床轮转时每个医院的教学能力、带教医生的水平、导师个体的学术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出现的困惑,分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医学硕士研究生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胡光丽.“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45-248.

[2]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3.

上一篇:组织生存下一篇:协作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