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2025-01-27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精选10篇)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篇1

倘若灌输型教学模式是知识相对贫乏的封闭式社会的特征, 那么到了现今“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 灌输型教学势必要让位于侧重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网络资源与平台的呈现, 社会越加需要富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性教学模式注重的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它通过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拓展, 通过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衍变,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动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课程的划分是一种知识切块。在知识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 课程的划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尤其适合灌输型的教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研究性教学不局限于课程知识的传承, 而更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阐明了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五个层次培养目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状况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依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开宝, 2010) 。显然, 培养目标与当下英语专业的教学现实并未完全契合。由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着眼于“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教学大纲的目标, 更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以研究问题为前提条件, 突出各方资源、各种形式、各方参与的交互联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 不同课程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 它们之间的“交互”有时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研究性教学以充足的学生实践为特征, 这种旨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具有综合性特征, 需要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譬如, 英语文学课的人物分析无疑也是英语写作课的话题 (topic) ;英语语言课的话语分析策略可以运用到文学课的文本分析之中;高级英语课的修辞学习可以在英语文学课的作品分析中得到充足的实践。

除了架设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桥梁外, 纵向的拓展实践同样不可或缺。在英语文学课中,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以文学文本为基点,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 面对英语原著晦涩难懂的文本时, 即使拥有一定文学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有时也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一味地只顾讲授,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 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 在精选文本的细读基础上, 教师应采纳研究性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文类的文本, 调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对于英语诗歌的教学, 教师可以立足“讲授”, 但在每次授课之前, 挤出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诗歌中,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到讲台前进行朗诵表演 (declaiming) , 甚至“载歌载舞”的形式。因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心灵情感的述说艺术。对于长篇小说, 我们借助经典改编影视推进研究性学习, 比如:要求学生对比文学原著和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比研究能够加深理解。经典原著与其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宝藏”。对于英语戏剧,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生表演的模式。戏剧表演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果戈理说:“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获得生命, 没有舞台戏剧就像没有身躯的灵魂。”对于个性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 戏剧表演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核, 能够启迪他们的情商与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文化交际的水平。

二、教学时间的拓展

在高校各个专业中, 就一门特定课程而言, 课时总是紧张。身处“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就业的需求, 更加注重实用性彰显的课程, 各色各样的“考证”早已成为风潮。高校每节课50分钟的传统, 往往缩短到45分钟, 甚至40分钟。因此, 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需要淡化传统的课内课外的时间观, 弱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 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 课时需要拓展到课外。

在传统的文学课上, 教师会将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批评理论一一介绍给学生,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互动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依然在课堂上生硬教条地讲解, 无疑剥夺了学生能动的、独立的思考权利。在研究性视阈下, 文学课的着眼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力。文学作品的研读不再限制于一门专业课, 收集资料、研读原著、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创新解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增长, 最终促进“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效果的生成。

首先, 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科研为例, 强调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过去, 由于资源有限, 学生抱怨文献难找, 需要教师推荐。而现在,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浩渺的文献海洋里搜出自己需要的文献, 帮助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挖掘主动性和后发动力。其次, 在学生学会文献综述写作流程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某专题下的文献综述写作, 以论文形式呈现自己的解读。课前, 各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搜集、整理、总结大量文献, 发现被广泛研究的课题, 以批评性视角发现存在的问题, 拓展新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角度。课上,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 将各组撰写的文献综述向全班展示, 资源共享, 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发表观点, 提出有建设性的可供讨论的问题。课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该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根据课上介绍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理论,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了其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衍变

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即时效应, 又要注重长远期望, 即时效应是指学生能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长远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齐备的优秀人才。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知识, 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学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实现或学习、或创造及培养能力的目标 (奉公, 2004) , 因而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它既考虑到了即时效应, 又充分体现了长远目标的要求。当代社会不但要求外语人才掌握语言规则, 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然而, 长远目标的实现是以即时目标为根基的, 学生要获得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必须习得基本的知识能力, 获得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各种形式要件, 如考试合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励证书, 等等, 这是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格和前提, 没有这些而奢谈所谓的长远目标, 是不负责任的。

评价体系的衍变是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与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产生了矛盾,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既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应试模式下, 英语考试主要以一张试卷的考核为主, 极少采用体现新理念的方法, 衡量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素养、知识建构的发展情况, 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没有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模式, 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特点:第一, 学生能力评价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旧的教育思想, 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并且这种多元的智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能够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因此, 评价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学习能力全部交由教师评定, 教师在评价中“独享”大权, 是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导者, 学生是唯一的评价对象。在新型的教学评价中,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成绩评定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平等地分享评价的权利。第三, 评价渠道多元化。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教学, 它突破教室和课本的束缚, 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不断完善的网络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建议、评价提供了平台, 与传统的纸质考核相辅相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 自身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论文深入拓展, 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允许多渠道评价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展开合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必然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限制。研究型教学旨在把课内的基础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研究, 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自主式的探索,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6.

[2]奉公.面向硕士生的研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3]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 2010, (11) .

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篇2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英语教学中,什么样的书才能帮助青少年学好英语呢?一定要选择题材广泛、篇幅短小、知识充实、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图书。然而,单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正在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面也相当重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

选择短文,要一篇文章一个主题,这样符合中学生学习时间紧的特点。他们可以随时利用课余空闲的小块时间进行阅读,学习英语,摄取知识;要选择一些饶有趣味的篇章,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致;有趣味才能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知识性和时代感又是引起兴趣的关键;在选择的内容上,要有奇观胜景、人情风俗、珍禽异兽、花草树木、名人逸事,以及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扩展知识,了解文化,开阔视野,关注自身,启迪人生。用丰富的课外阅读带领读者步入广阔的英语世界,畅游奇妙的知识海洋。

阅读材料太长,学生容易失去阅读的耐心,从而影响阅读效果,阅读材料太短,词汇量相对少,信息不够,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而且近几年中考的阅读理解的篇幅都不是很短。所以篇幅选择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选择材料的难度应低于课文或与课文相当,要由浅入深,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没有复杂的语法现象,生词量不能过多,若生词过多,学生读一半就不想读了,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也就达不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了。

二、阅读方法的应用

阅读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要想使课外阅读顺利展开,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英语阅读一般是通过默读来完成,阅读时不要因个别生词而停顿,以便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的能力。为辅导学生阅读,课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或使用工具书,有利于督促和检查,有利于吸引学生通过实践发展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课不是精读课,不要逐句分析和翻译。通常在阅读前我给学生几个贯穿全文的Pre-questions,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找到答案。

要想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单词、词组、句子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进度;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其次,现在中考注重的是语篇理解,快速掌握所读材料的大意,捕捉到有用信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要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注意深层意思的理解,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摘录精彩文句。

三、阅读知识的拓展

如请将下面这则短文改写成一篇对话,不得少于十句话:

Tomorrow is Saturday. Jack wants to play football with Sam. So he calls Sam. But Sam thinks it's Friday. When he knows it's Saturday, he agrees.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我们要将此短文改写为一则对话,则应写成一篇打电话的内容,故应注意英语中的电话常见用语及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对话显然应是Jack打给Sam的,所谈论的话题是星期六去踢足球。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改写后的对话:

Sam:Hello!This is Sam speaking. Who's that?

Jack:Hello, Sam. This is Jack.

Sam: How are you, Jack?

Jack:I'm fine. And you?

Sam:I'm fine, too.

Jack:Sam, let's go and play football tomorrow.

Sam:Tomorrow? What day is it?

Jack: It's Saturday.

Sam:Saturday? Isn't it Friday?

Jack:No, it's Saturday.

Sam:Good. I'd like to play football with you. Let's meet in our school.

Jack:OK. See you.

Sam:See you.

因此,当我们遇到一种与对话有关的写作形式,即将一篇短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在进行这样的练习时我们不仅要注意上述有关对话写作的各点外,还应注意细致理解所给短文,吃透其包含的主要内容,从而使所写成的对话能保持原文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在人称、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作相应的变化。

四、课外阅读的效果

增加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新知识、新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兴趣浓厚,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普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加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同时通过阅读名著,可以熟悉英语的语言习惯,使学生作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大大减少。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大大开阔了眼界,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与判断力,使英语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广泛课外阅读的同时,学习活的语言,积极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演讲、讲故事、英语角等,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收集妙句美文,汇编成册,排版出报,更是健心益智,一举多得。这是多渠道接触英语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积累了知识,进而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篇3

1. 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积累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力求阅读材料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深入,以便为学生展现多彩的英语阅读文化和独具趣味的英语阅读世界。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要在原有的阅读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和基础,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课下或者课外阅读拓展内容,并用丰富多样、富有创新和趣味性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延伸和拓展的环节体会到巨大的阅读乐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完Cultures of the world一课后,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搜集大量其他国家文化的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拓展教学的内容,如:

It’s certainly true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their local customs. That is to say, it is necessary to accustom yourself to the culture no matter where you go.

Culture is not only something in perception but also something in daily life.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is various, including folk music, native languages and so on. Here is my description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may be quite familiar to us.

Chinese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a long history,therefore, it is still a myste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For exam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festival in China, and we celebrate it both for fun and for spiritual fulfillment.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英语报刊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重要工具,其原因在于英文报刊的内容贴近生活,能够用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文字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英文报刊的题材多种多样,时事新闻、趣味科普、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甚至是体育快讯、娱乐新闻、搞笑文字等素材,都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视野。

2. 优化拓展方式,拓展阅读层次

教师在进行阅读拓展教学时要不断优化拓展方式,进而实现学生阅读层次的全面提升,阅读拓展教学拓展方式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丰富拓展内容。初中英语阅读拓展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和知识水平,拓展材料必须要有深度和广度。第二,找准拓展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拓展阅读教学的机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拓展阅读课程,而且拓展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基础英语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开展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将会增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三,优化拓展任务。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英语阅读拓展型任务,如,原文复述、合作探究、发表读后感、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创作等。教师在安排阅读拓展任务时要合理控制任务难度,提高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a story of animals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的文章和自己的日常积累,创作出一个英语小故事。

3. 拓展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拓展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支持,因此,教师必须革新教学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拓展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故事教学法。有趣的英语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成为教师开展拓展阅读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英语阅读课程学习之余搜集大量的英语故事作为学生英语阅读的拓展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中,为拓展阅读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拓展和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直观呈现大量的英语拓展阅读知识,为学生营建一个轻松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主要是由教师选择一定的拓展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对阅读内容进行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文章结构以及阅读层次等知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英语;拓展实践

阅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类学科的重要基础。如何拿捏阅读教学分寸,落实其实效性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简要阐释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拓展实践的基本策略。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拓展实践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类学科教学的关键,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自然也是阅读教学。为了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拓展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阅读拓展实践教学力度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拓展实践严重偏离实际。在高中阅读教学拓展实践中,为了增加拓展实践亮点,部分教师一味注重拓展形式的“花样”却忽略了其实际效用,因此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SEFC Book 1B Unit 20 Reading部分Laughing Matter,其阅读拓展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喜剧形式和一定的幽默表现方法。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仅仅向学生展示了一定的喜剧片段就组织学生进行喜剧表演,这样的拓展实践看似兴趣盎然,实则并没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喜剧的特殊性。其二,拓展实践程度不当,内容不精。其三,拓展的形式单一,迁移度不高。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拓展实践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汲取有效信息,整合归纳知识,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而拓展实践教学的意义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拓展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当然想要通过阅读获取知识,首先就需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和良好的心态,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在较为松弛的思考环境下思维活性也较为灵动。换言之,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首先需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主观能动性之效用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学习主观性较高的情境下,才能确保文章信息能够被精确提炼从而被汲取。

2.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相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是大有助益的,加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练习本来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的融合,是拓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比较离散,这似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写作练习,既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同时也提高其创作才能。

3.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关照

阅读是通过对文字的深入透析,汲取文章传递的信息,并综合地体味文章的美感。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并不是仅仅关注语言技巧的“孑然独立”,而是辩证认清文学素养与审美的内在关联,把握好基础知识与审美的融合。换言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剖析外,也应该注重审美关照的落实。而所谓审美关照,从本质上讲即是对生活美感的关注与凝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美感,方可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体味,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关照能力呢?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发现,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现有关影视资料,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关照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4.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落实拓展阅读

在教学实际中,拓展阅读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拓展阅读教学监督机制建设及实施受阻,其次还由于学生阅读惰性制约了拓展阅读的效果。面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图书漂流活动”即能够有效解决。所谓“图书漂流活动”即要求学生周期性交换阅读书籍,并定期做阅读心得交流,最后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形式书面放映阅读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提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之于高中英语教学,好比是源头之水,只有保证阅读教学实效性,并进行有效的拓展实践教学,才能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本文从营造学习环境、落实拓展教学、提升审美关照三个方面探析了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琛.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J].速读·下旬,2015(1).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篇5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 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 而对于最能体现异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则较少涉猎, 这就难以从根本上做到对英语语言及文化的深度学习。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重点高中, 虽然学校重视英语阅读, 但大多数教师只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高考试题中简短且实用性较强的阅读篇章。这样的阅读指向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趋于功利性, 英语文学体验较为贫乏。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师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足、对复杂句式的畏难、对文学作品语言的不熟悉等,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偏低。

文学阅读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 是其他阅读文本所无法比拟的。王初明 (2009) 认为篇幅较长的英文小说, 某些词语和句型会反复出现, 通过重现强化学习者的记忆。文秋芳、周燕 (2006) 提出英语文学作品能提供丰富的语言和语境的体验, 帮助学生扩大语言输入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笔者学习研究了一种目前在美国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文学圈, 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

二、理论基础

文学圈 (literature circles) 是一种以阅读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一概念是1994年由美国学者Harvey Daniels在其著作《文学圈:学生集中的教室里的呼声和选择 (Literature Circles—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中提出的。此后的十几年, 美国各级学校将这一模式作为英语阅读课程的利器。根据Harvey Daniels在书中的描述, 文学圈是由几个选择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的临时阅读小组, 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来阅读, 并讨论决定阅读的进度 (刘淼、金艳峰2006) 。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 每一位成员在小组中都有特定的角色和职责, 按照角色完成阅读任务, 填写讨论提纲。在完成独立的阅读之后, 小组成员见面讨论所读的内容, 在讨论会上, 每位成员按照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讨论提纲进行讨论, 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心得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小组成员定期见面, 依次轮流各个成员的角色。最后, 完成对一本书籍的讨论之后, 又开始新一轮的“文学圈”活动。

“文学圈”特别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 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学习, 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实践。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籍,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小组又是以一群对同一个阅读材料“志趣相投”的成员所形成的, 又给予小组合作更多的契合点。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个性特征、阅读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等不尽相同, 可以激发彼此的学习潜能, 从而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 小组每个成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能够胜任或者希望尝试的角色, 这样令各个成员明确自身的职责, 学习协调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 依次轮流的角色互换, 使得小组成员学会聆听不同的观点, 用多元的方法和角度分析作品。

根据邦尼·希尔 (Bonnie Hill) 、南希·约翰逊 (Nancy J.Johnson) 、凯瑟琳·诺埃 (Katherine L.Noe) 等人所著的有关文学圈的《文学圈与反应》《由文学圈开始》等书籍, 文学圈构成以读者 (学生) 为主的阅读策略, 重视不同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以及同一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感受, 包容不同的观点, 鼓励密集阅读和延伸阅读, 通过“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创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培养积极的阅读态度, 培养小组成员对文学的喜爱, 在阅读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挖掘文学的多元方面。

三、“文学圈”在英语文学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一)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涉及到的主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德国籍犹太人安妮的《安妮日记》、根据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改编的戏剧剧本、根据小仲马的《茶花女》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此外还涉及其他一些英美文学作家的作品, 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乔治·艾略特等。由于大多数文学作品出现在选修六之后, 因此, 笔者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实验文学圈阅读教学。结合人教版教材, 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列出了《百万英镑》《茶花女》《李尔王》《杀死一只知更鸟》《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福洛斯河上的磨坊》等英语小说;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 又讨论增加了《双城记》《远大前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月亮宝石》《环游地球八十天》等作品。

(二) 组成临时阅读小组

根据以上书单, 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并以4~6人组成临时阅读小组, 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书。笔者应用“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开展英语文学的学习, 但刚开始学生并不了解“文学圈”, 笔者制订了一些阅读小组的准则, 并指导其“如何正确处理阅读材料中的生词”“如何选择恰当的讨论话题”“怎样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并作出反馈”“讨论中发生观点冲突时该如何文明应对”等。

(三) 准备小组讨论角色

在自读准备阶段, 各个阅读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认真地阅读, 然后根据自身爱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希望挑战的角色。“文学圈”通过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参与讨论。在“文学圈”活动初期, 笔者将各个角色先固定三个星期, 帮助学生熟悉“文学圈”阅读学习模式及各个角色的职责, 再采取一周轮换一次的做法 (姚家锐2009)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文学圈”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下列“文学圈”阅读活动成员的角色及职责 (见表1) 。

(四) 填写讨论角色日志

小组成员经过自主阅读, 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熟识, 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用笔记录下来。各个成员扮演的角色不同, 所填写的角色日志也会有所不同。笔者与各小组共同讨论制订各个成员的角色日志。例如, 小组主持人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插图画家绘制话题需要的图片或引用相关媒体的插图, 以介绍故事情节及场景、联结者联系实际生活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挖掘作品内外的联系;文学欣赏者引导小组成员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学习写作技巧;词汇能手挖掘文中生词的特定意义;记录编辑者记录小组每个成员精彩的发言部分并编纂成册。

(五) 扮演讨论角色

扮演讨论角色, 这是阅读成果展示环节。笔者将讨论分为组内成员展示、组间交流展示和综合输出展示三种表现方式。先组内成员展示, 小组成员凭借自己已填写好的角色日志指导自己将角色任务展示出来。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 并提出问题、补充自己的见解等。也可采用组间交流展示形式, 各阅读小组将本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其他“文学圈”小组就某一问题集中讨论, 提出本组的观点 (黄宏震2013) 。综合输出展示环节, 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角色职责进一步延伸。例如, 小组成员在熟悉阅读材料内容之后, 结合自己扮演的研讨角色, 写一篇阅读体会;小组成员共同合作, 创作一个绘本故事、写推荐书评、改编故事的结局、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开展佳作赏析朗诵会、制作精美的英文海报, 将小组的各项作业和各次讨论成果编纂成册。这些活动能将成员的角色作用充分发挥并展示出来。

(六) 评价讨论成效

“文学圈”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文学圈”教学模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鼓励学生多阅读, 借助英语文学作品这一载体, 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价的项目可以是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也可以是成员在阅读体会、绘本故事、推荐书评、戏剧表演、海报制作等展示活动中的表现。笔者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小组之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小组成员通过“文学圈”阅读完一本书之后需要完成一个评价表。

(七) 组成新的讨论小组

当一轮“文学圈”阅读活动结束后, 小组成员重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志同道合”的阅读者组成新一轮“文学圈”阅读小组 (吕旭红2013) 。在一次次循环往复中, 小组成员对“文学圈”阅读模式越来越熟悉, 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小组成员在互相学习中碰撞出一轮又一轮的火花。

四、“文学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文学圈”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 遇到了一些困惑, 在尝试把握“文学圈”模式核心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并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一) 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有一套系统的组织结构, 学生通过“文学圈”模式, 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并从中有意识地贯彻阅读策略, 更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例如阅读戏剧作品《李尔王》, 为了更透彻清晰地把握作品, 要求学生用图式勾勒出各人物的关系, 并且要能填补出《李尔王》戏剧情节的各个部分的空白, 包括背景、矛盾冲突、发展、降势和结局。笔者对像《李尔王》这种节选型课文适时进行了一些拓展, 要求学生坚持阅读完整本书, 以便对作品有个全局性的把握, 并通过拓展阅读,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二) 勿以小组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是“文学圈”模式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 每个成员可以充分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 但是不可以只期待小组讨论后的集体观点, 以此来代替个人观点, 否则就失去了个人阅读的动力, 不利于学生自身阅读知识的积累。选修十第二单元《李尔王》的阅读课文节选了李尔王与女儿们的对白, 堪称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 每个成员对这些对话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必须要自己细细揣摩, 小组讨论对此应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而不能是“大一统”的现象, 应强调个人阅读和个人见解的重要性。

(三) 迎接挑战性阅读学习

在上述扮演讨论角色环节, 已经有了不少丰富的阅读任务。“文学圈”阅读的成功,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小组成员冲刺和挑战阅读任务获得成功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李尔王》时, 设计了一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例如, 能否把这个故事从不同人的角度来讲述, 可以是李尔王三个女儿中的任意一个, 甚至可以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李尔王》这个故事。

结束语

英语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文学圈”模式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 既可以提供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 又可以创造丰富的语言输出活动, 同时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笔者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学圈”模式应用于英语文学阅读的实践, 从学生的《评价讨论成效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无论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还是教师评价,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发展均有显著提高。应用“文学圈”模式阅读英语经典著作, 可以引导学生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 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思维的快乐、发展独立人格, 最终实现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培养的真谛。

参考文献

黄宏震.2013.以“文学圈”阅读方式促进英语课文阅读的有效开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2) :43-47.

刘淼, 金艳峰.2006.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J].语文建设, (8) :45-47.

吕旭红.2013.英语阅读教学“文学圈”模式与传统模式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7) :101-105.

王初明.2009.学相伴用相随---外语学习学伴用原则[J].中国外语, (5) :53-59.

文秋芳, 周燕.2006.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 (5) :76-80.

拓展英语的文学阅读 篇6

一、精挑细选阅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发现,呈现多种信息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对英语教学来说,合适的语言材料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1. 依据教材内容,明确选材目的

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或新课内容,也依据教材的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

2. 符合学生认知,了解学生需求

(1)难度适中,符合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语言材料,要注意把握好提高的深度。1)若生词太多,学生读不懂阅读材料,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阅读,给阅读教学造成障碍。阅读训练材料的生词率应控制在2%~3%,这样才迎合学生“可望、可及,才能更加努力”“跳得起来,够得着,才更加愿意跳”的心理。2)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词汇量及阅读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根据进行选材与教学实践。(2)内容丰富,趣味十足。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新奇有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选材时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那些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材料。不论是学生喜爱的动物故事、童话故事、谜语、幽默小故事,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常识性的小短文、生活习俗方面的短文,只要是学生们有兴趣去阅读的材料,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英语课堂。

二、合理利用阅读材料,优化教学过程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培养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

1. 以教师为主导,将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教材的束缚,不应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有限的固定的语言知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准备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只有把拓展的阅读材料适度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1)精心设计导入部分。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猜谜、唱歌曲、念儿歌、听短文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感知语言,自然进入英语语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采用的谜语、歌词、短文等内容要为教材内容服务,起到引领铺垫的作用。例如,利用多媒体出示歌词和四季的自然景象,每个季节的特点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歌词于是就作为阅读材料与英语课的导入部分有机整合。(2)有机整合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在新授阶段更有效地掌握教材的词汇、句型,教师要摒弃单调、照本宣科、脱离语境的教学方式,要将拓展的阅读材料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起来。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理解掌握词汇、句型,也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介词“above”时,结合“there be”句型及学过的介词,让学生看图阅读短文。学生结合图片,自然而然地理解了“There is an aeroplane above the mountain”一句中above的意思。

2. 以学生为主体,将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融合

(1)阅读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以儿歌、故事、猜谜、小对话、朗读、复述、表演、写话等形式在课堂中开展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完成拓展阅读。(2)阅读过程循序渐进。教学活动应从课文和单元有关主题开始,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词的新环境中理解体会,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其他范围。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重新组织、“改头换面”,让它们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循序渐进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积极评价,促进反思,保证教学质量

合理的课堂教学是拓展有效阅读的关键,但同样也不能忽视了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师生彼此信任的纽带,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成功。我在英语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常常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如在学习“Jack and the Bean—stalk”时,要求学生制作道具,创设情景进行表演。结果,课堂气氛热烈,每个人都在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的快乐感。

四、结束语

总之,有效拓展阅读,选材是首要,课堂教学是关键,真实评价不可缺。拓展阅读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走出书本,既要立足于课内,又要受益于课外。作为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有效拓展和应用阅读材料,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文章阐明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介绍了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模式。通过分析学生阅读状况,结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如何有效拓展阅读进行了论述及说明。

创设多元情境拓展英语阅读 篇7

一、播放视频,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开始接触英语阅读,很容易产生疲乏的心态,进而对之后英语的学习丧失兴趣。这是教师应极力避免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教授课时要求的单词,带领学生熟读并理解文中的句型,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再带领他们观看简短的英语视频,激发学生完成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五年级英语《Our animal friends》一课时,先学习课文中要求的“arm”“body”“foot”等单词,在此基础上了解文中句型,如“I have two animal friends.”“One is…and the other is…”“It can…”“It has…”“It is…”等等。之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电影选段,比如,《The lion king》中小辛巴与同伴们在一起快乐追逐玩耍时的情形,还有新电影《Crazy animal City》中主人公朱蒂与小狐狸胡尼克对话的情形,还要求学生们细细感悟电影中一些点明电影主题的句子,如“All right,get in here.You bunnies,so emotional.”“No matter what type of animal you are,change starts with you.”等。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悟视频中的大致意思。即使视频是英语的,他们还是很快就领悟了电影的大意,并能够积极主动思考电影内容的主旨。

二、组织游戏,感知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在电教授课激发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在讲授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把阅读内容与游戏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告别以往学习阅读理解时陈旧生硬的学习方法,在欢快的氛围中理解大意。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三年级英语《Hello》一课时,先教了学生一些日常打招呼的用语,如“Hi,I am…”“Hello,my name is 6”“Good morning,I am…”等。学生们学会了朗读这些简单的问候语后,我组织学生们通过玩“掷骰子读句子”的游戏来完成简单的阅读理解。游戏所需的道具为一篇简单的阅读理解短文和三个骰子。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投骰子。假若投到数字3后,将阅读理解文章中第3个句子读出来,正确读出句子加1分,若既能够读出句子,又能准确的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再加一分。规定时间2min内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明确了游戏规则后,学生们立即开始熟读课文中的句子,期望在游戏中拿到更高的分数。

将要讲授的英语内容转变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理解阅读中的大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阅读理解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感知阅读理解的内容,也能进一步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课外的英语书籍,拓展英语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

三、故事讲述,了解阅读主题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理解的完成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在阅读理解时,看到较长的文章,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阅读理解的内容较为复杂时。将阅读理解的内容以故事讲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学生更容易将自身融入角色当中,更好地理解阅读主题。

比如,我在讲解译林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课时,要求学生们阅读短文后完成Grammar部分的问题。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要求的单词,如“mouse”“large”“strong”“walk by”“bite”等,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阅读时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将课文中的阅读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了讲解。比如,“One day,a mouse walked by and woke the lion up.The lion was very angry and wanted eat the mouse…”通过讲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由此可见,通过故事讲授的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阅读理解,而且能够带领他们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内容的大意。

四、第二课堂,形成阅读习惯

小学生想要学好英语,不能仅靠课堂上学习的那一点知识,也不能仅靠学校中的英语教学,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告别以往“教师”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从一名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拓展英语阅读,学习道德礼仪 篇8

一、从阅读中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培养

一篇名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onest的英语阅读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人在纽约的一个地铁站门口拉小提琴, 由于他的琴声很优美, 路过的许多人都向他的礼帽里投钱。 一天, 一位名叫乔治·桑的先生在向礼帽里投钱时, 不小心把自己刚中奖的50万美元的奖票也投进礼帽中。 年轻人在整理东西时, 发现了这张奖票, 他毅然退掉了自己已经订好的当天飞往维也纳的机票, 重新返回地铁站门口拉小提琴, 并在身边铺开一张大纸, 纸上写着“昨天傍晚, 有一位叫乔治·桑的先生错将一份很重要的东西放在我的礼帽里, 请您速来认领”的信息。 后来, 乔治·桑先生赶到了, 当他拿到自己的奖票时, 非常感动。 拉小提琴的年轻人本来是要去维也纳进修的, 而去维也纳进修需要一大笔学费, 为此, 他才每天到地铁站门口拉小提琴以筹集学费, 但是当他发现了奖票的时候, 他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 而是选择将奖票还给主人。 他说“虽然我没钱, 但我活得很快乐;假如我没了诚信, 我一天也不会快乐”。

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经典例子, 可以用于对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 当前, 部分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讲诚信, 比如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约定不守时;上课不守时, 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严重;日常作业不认真完成, 在临交作业的时候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以应付老师;在考试中作弊、抄袭等。 通过上述阅读案例, 启发学生在人的一生中诚实守信相当重要, 如果以虚伪、 不诚实的方式为人处世, 也许能获得暂时的 “成功”, 但从长远看, 最终是会失败的。 不诚实的人就像山上的水, 刚开始的时候, 所处的位置比较高, 随着渐渐往下流, 就再也没有上升的机会。

二、从阅读中对学生进行与人为善的培养

在一篇名为“Internati life” (《情暖今生》) 的阅读文章里, 作者叙述了作为病人的他在美国纽约的医院里与一个陌生男子相互安慰和鼓励的故事:作者在医院里做了手术, 在进行了手术的几个小时之后便下地行走, 他在医院的长廊里徘徊时, 看到一位陌生的男子。 当时那位男子站在一间病房的门口, 或许对那位男子来说, 当时的作者就像个幽灵。 在药物和疼痛的作用下, 作者的双眼是朦胧的, 但他还是能感觉得到这个陌生男子的身体影像和身体语言所流露出的对自己的同情和鼓励。 在那以后, 作者常在医院的长廊里行走。 每次他经过那位陌生男子站立过的窗口时, 那位男子都会站在那里向他微笑、点头。 后来, 那位男子把作者介绍给他的妻子和儿子, 他告诉作者, 他和他的妻子满怀希望地把他十几岁的儿子从伊朗带到这家医院, 他儿子的情况不容乐观, 但他们依然抱有希望。他告诉作者, 作者手术后第一个难熬的晚上艰辛的行走使他受到了鼓舞, 他也在暗暗为作者加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他们经常在医院的长廊里一起交谈, 彼此关爱。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 每个人都在不断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追寻过程中, 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 给周围的人提供一点温暖和帮助, 部分人甚至觉得社会上什么都不可信, 所有人的善意都是带着目的性的、不真诚的。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 人心都是需要温暖和关爱的, 当一个人处在困境之中时, 便尤其需要他人的鼓励和关怀。 在这篇阅读文章里, 作者和那位陌生男子都是处在逆境中的人, 他们因相互鼓舞而变得亲切, 成为知心朋友。

三、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教育

一篇名为“The Wooden Bowl”的英语阅读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儿子、儿媳还有四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 老人的双手颤抖, 眼睛昏花, 一家人吃饭时, 老人常常将牛奶等食物洒在桌上, 弄得杯盘狼藉。 儿子和儿媳对老人的行为感到反感, 他们在角落里给老人单独摆了张桌子让他在那儿吃饭, 他的饭碗也换成了一个木碗。 有时候, 当小孙子向爷爷的那个方向看一眼, 就会发现爷爷独自吃饭时, 眼里含着泪花。 夫妻俩人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孩子也开始为自己的父母准备木碗, 预备以后给自己的父母用。 当夫妻二人知道这个事时, 心里充满了悔恨, 于是他们拉着老人的手, 温和地重新让他回到了家庭饭桌旁。

总之, 我们在英语阅读课教学及扩展阅读中, 要积极探索渗透德育内容及其最佳方法,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做到既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能成功渗透德育内容, 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做到知识与品德教育并重, 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道德礼仪总的来说是待人处世的规矩, 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 它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的培养应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完成的, 对于学校来说, 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的培养不仅需要通过专门的德育教育完成, 还应将道德礼仪的培养渗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本文以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谈谈通过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道德礼仪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 篇9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情色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观赏电影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锻炼了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行教科书阅读(Reading)部分在编写上注意学科的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话题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很广,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从必修模块一到模块五,阅读语篇的篇幅逐渐递增,从300-400字增至500-600字。这些课文载有该单元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还呈现了其中大部分的词汇和主要语法结构。让学生通过教材阅读部分的学习来激发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论从学生方面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先,目前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却存有许多问题,如:知识面窄,有些学生对他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阅读速度极慢,无论阅读何种文章,均采取同一种方法,对所学语言接触太少。而教师方面,在阅读课上,教师们越俎代庖,做了本应由学生们做的工作,结果是学生们对老师依赖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越来越少,而最终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传统的课文分析法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动机、兴趣和技巧。传统的课文分析法是一种广为流行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把学习语言看成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把文章的语法结构分析同对文章的充分理解等同起来,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进行精读教学,认为精读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过于注重对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的教学,而忽略了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和文化的感知与领悟。于是学生在阅读中也形成了过多的语法分析,过多依赖字典,复读次数过多等不良习惯,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到每个词甚至标点上,过分拘泥于细节,最终只能导致延误信息的传递、妨碍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运用中文翻译,让学生误以为翻译是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从而过度依赖母语,形成了错误的English—Chinese—English的阅读理解方式。种种错误的导向,致使学生不但对阅读失去了耐心,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

经过多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及通过大量地阅读学习教育教学论著,笔者在教学中逐渐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教学方法。那就是采取拓展阅读教学

拓展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中心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索型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教材阅读课程为基本载体,通过学生的课外收集、整理来达到扩大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下面就我对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的探究作一个总结。

一、以单元阅读为中心确定拓展阅读的主题

现行的课程标准与新编教材有利于高中英语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以语篇为中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名人传奇、社会习俗、环保、科技与文史知识等多方面的题材,它们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与真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所以教师通过教材阅读课的教学,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范围。我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下载及阅读报纸杂志,收集与阅读(Reading)相关的一整套体载各异、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做”的过程就是对大量的词汇及纯正的英语语言理解并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使学生立足课本,以点带面,注重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对新课标高中英语“Module 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world”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有关世界各地有趣和有名的节日的文章,让他们整理归类,形成了一整套体载各异、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

二、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方式。英语教学应该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这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现有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展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找准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采取有效的合作策略,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使各组水平比较接近,便于小组间公平竞争。通过辩论、角色表演、采访、合办简报、模拟对话或共同完成组内论文等形式来展示他们拓展阅读的成果。笔者在执教“Module 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拓展阅读任务——寻找尽可能多的有关“Festival”的信息和资料。在课上,通过利用多种“任务型”活动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

Task 1

What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 do you enjoy in your city ortown? Do you like spending festivals with your family or withfriends?

Task 2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list five Chinese festivals anddiscuss when they take place, what they celebrate and one thingthat people do at that time.

Task 3

What’s your favorite holiday of the year? Why?

Task 4

Listing the things that most festivals have in common.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抛砖引玉,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可以通过编写小论文,或者通过举办演讲与辩论等,举办English Corner、英语手抄报、等活动来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在班级的小组或英语小组内进行,先由学生自行测评,再互评及时表彰先进,推广经验。那么,实施拓展阅读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讲解阅读文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让他们能游刃有余地自由发挥,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同时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一方面体会到成功喜悦,同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教材为根本,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题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要想更好的吸收、消化课堂所学,使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在课外进行必要补充。但是所要补充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际英语水平,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题材不要太宽、太难或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要立足课本,注意课内外的联系。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喜好,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主题应当是确定的,同时又应当是可变的、不确定的,教师要随时随地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提出一些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搜集整理出来的某些文章可以进行深入地挖掘、理解,提出一些相关的细节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并进行升华,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拓展阅读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表面看来,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一方面是由文字到思想,另一方面是由思想到文字。读者只具备有背景知识才能解码文字和消除歧义,一个拥有讲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人,在阅读有关内容的材料时,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的多,理解也会透彻的多,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达到欣赏的目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拓展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了解背景文化知识的机会,在欣赏性阅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摘要: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论从学生方面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拓展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了解背景文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在欣赏性阅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村卫生室”建设下一篇:交流-交流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