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共12篇)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1
随着传统的E G P教学模式向新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ESP过渡,实现通识教育,使教育人性化和教育个性化相结合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试点研究与实践”就是ESP的一部分有益的探索。为培养和提高我院学生竞争能力和素质,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外语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素质,拓展课于2014年11月正式获学院批准立项。
1项目建设目标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减轻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心理压力。独立学院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学院的外语教学也应以此为基础,制定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外语教学目标。实事求是地说,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没有重点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英语水平也远不如外语系的学生,如何使他们毕业后在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地,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发现,部分目光敏锐的学生已经在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开始寻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我们的任务就是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信息,设置与学习个体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可以设计一系列实用英语课程及真实情境下的体验式课程,使学生在反应能力及应对挑战的能力全面得到提高。训练的过程有利于减轻学生对未来的焦虑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素质和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的目标。
2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
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使英语素质拓展课与前期英语基础课相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得到专业化训练,就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有的放矢。
(1)对学院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调查。根据近十年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之后,60%~70%的学生可以通过四级或六级考试。但在第三和第四学期中,学生对仍以四六级考试为目标的基础英语学习明显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开始缺席英语课,即便在课堂上,老师也明显感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力不从心。显然,现有的课程设置滞后,不能满足学习个体需求。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后期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懈怠状态和费时低效。
(2)了解2014级新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需求。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初,学院外语中心对新生随机发放56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5431份。除此之外,为保证结果分析的客观性,我们还采用了访谈法。以视听说班级为单位,教师对所授课班级随机访谈,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及对未来发展的想法。
3结论
(1)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并不严重。我院大约有1/3的学生具有融合型动机,而融合型动机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大约70%的学生具有工具型学习动机。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控制性动机,在外部环境的驱动下的行为。因此,学生认知驱力缺失并不严重。学习动机激发机制基本正常。
(2)学生学习动力有待激发。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外在动机在优秀的外部环境下发育成长为内在动力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如果缺乏外部的有效引导,结果很可能导致学习动机的弱化和消失。通过调整英语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英语学习需求,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关键因素。
(3)科学的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决定在2014级物流系试点实行2+2的英语学习模式。即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安排基础英语学习,在第二学期结束之后,选拨100名四级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组分为两个班,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进入以通识发展为目的的英语学习,学时安排与普通班相同,仍安排每周4学时,读写课的课程设置为实用英语写作及英语报刊阅读,每周2学时。听说课的课程设置为社交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每周2学时。
英语报刊阅读理论讲解选用的是外研社的《英语报刊选读》,实操阅读则由教师从英美各大报纸上精选适合学生水平的文章,通过学院的英语网站发布链接,每周更新一次,要求学生每周挑选其中两篇阅读,并概括文章大意。这极大方便了教师在课后检查学生的阅读状况。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不仅大幅提高了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拓展视野,能够读懂政治、经济、社会、娱乐、体育及文化等不同领域素材。
在应用文写作方面,根据物流系的专业特点,设置的应用文写作包括书信、说明书、申请表格、便条、请柬、个人简历、求职信、商旅信函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增强了学生实用英语运用能力。
视听说课程以社交英语听力及口语为主。项目组精选VOA,BBC,TED,经典英文电影、电视剧,还原最真实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接触英美生活实景,同时满足听力训练和口语模仿的双重需要。
经过一学年的实用英语学习,我们对这些参加素质拓展课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英语技能测试。除了期末的书面考试之外,我们还定期举办报刊阅读大赛、应用文写作比赛及实用英语技能比赛等手段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对部分学生参加的其他考试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通过实用英语课程的学习在雅思考试考试或BEC中级考试中表现良好,很多学生雅思成绩可以达到6分或以上,BEC成绩达到良好或以上。
4教学与教研
项目组成员由外语中心最优秀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组成团队,为项目研究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教学保障。所有团队教师团结协作,富有奉献专研精神,共同搜集整理相关数据与教学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收集的数据包括学生各阶段测试成绩的综合统计,学生对于所设置课程的内容及难易度的满意程度,对于教师上课形式的建议等。项目组成员每学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整理。每个月召开一次教研会议,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共同讨论如何更加有效整合改进,并动态调整教学形式与内容,力争使师生间的配合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5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使项目取得最佳成果,给学生营造展示英语学习成果的平台,项目组将充分挖掘课外资源,整合教学主渠道外各种活动。第一,项目组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答疑解惑,提出现阶段的建议等等。在讲座效果调查中,95%的学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走进学生。第二,项目组邀请外企的人力资源主管亲自为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英语面试,不仅使学生清楚英语面试的流程,也锻炼了如何在面试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第三,项目组举办了英语简历设计大赛,学生积极参加,效果良好。第四,项目组举办实用英语技能大赛,即电商平台的英文宣传策划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涉外交际能力。
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课外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完善了学生的英文实际运用能力。这些课外活动成为素质拓展课的一项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素质拓展课的内容,
6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原版英文新闻主题涵盖各个领域,要求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素质拓展课开展的第一学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原版英文新闻,前修基础不够扎实,对英美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解决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贫瘠的问题,项目组每周上传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和记录片,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对其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得以启发,为在短期内能够取得巨大进步而心生自豪感。
试点素质拓展课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反思。我们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是我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尝试,目标就是把独立学院的英语素质拓展课程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进一步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改革将会在我院的外语教学中会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并为将来在其它系逐步推广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T.Hutchinson.&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付江涛,史凡.高校英语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大学英语专业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戚田莉.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4]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9(6).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2
(四)拓展课实施方案
外语学院大外部
2013年11月
1.课程名称:12级共开设六门大学英语拓展课:1)商务英语2)英语电影视听
说3)中西文化对比4)英语国家概况5)中级口笔译 6)考研英
语
2.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必修/选课。
3.课时与学分:每门课用时均为一学期64H(含期中考试2H)。每门课4学分。
4.选课对象: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除艺术类)全体学生。
5.考核要求:大学英语拓展课为考试课程。选修拓展课程的学生均要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由共核内容和相关课程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以英语听、读、译等能力考核为主,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较高要求”为标准;相关课程知识的考核以理解掌握,学会应用为考核标准。
6.教学班人数:大学英语拓展课教学班学生人数一般控制在60-80人左右。
7.拓展课课程简介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专业: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商务英语》重点培养学生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根据国际商务就业岗位群的一般工作程序,将不同的工作阶段所必备的国际商务交际与沟通技能分解为相对应的人际介绍、迎来送往、工作描述、商务阅读、公司介绍、接打电话、办公设备、口语技能、产品推介、生产流程、业绩表现、商务写作、组织会议、国际贸易、商务听力、员工招聘、求职申请等十八个教学单元,课程教学突出工作技能教学和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学习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服务于商务助理、外贸业务代表、外贸行政管理人员、商务文秘、外事接待等国际商务工作岗位的一门重要核心基础课程。
2.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国际商务活动基本环节的语言沟通技能和商务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沟通的基本理念,加强对不同社会和商务文化的认知,掌握国际商务英语的基本沟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在真实商务环境下的英语语用能力,达到商务英语证书初级的技能标准。在技能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性、操作过程的职业性、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等;通过课程理论与岗位能力实践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商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能够根据国际商务的工作需求,解决国际商务沟通中的基本问题,胜任日常的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建议:
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优势,紧紧抓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设计模块,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仿真实训,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操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法,结合课外训练、阶段汇报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贯彻因材施教、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调学生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包括笔试和听力。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一章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团队意识、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电影视听说》课程简介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对象: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英语电影视听说》课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第四学期所开设的语言文化类(拓展教材)拓展课程。英语电影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言文化的好材料。本课程精选了各种类型的原版英语经典影片作为基本教学内容,根据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分析、欣赏与评论,让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广泛地了解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同时通过熟悉影片中各种人物的对话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本课程在大学英语的第四学期开设,是该学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一部分,占总学时的50%。
2.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在听力理解能力方面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即 “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即“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了解影片所涉及的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基本的影视作品鉴赏方法,提高思辨能力、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整体文化素养。
3.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教学可大体分为几大板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影片观看、主题探索、文化反思、语言欣赏、精彩片段角色扮演或配音。背景知识介绍主要由教师承担,也可安排部分内容由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只能观看部分内容,剩余部分由学生于课后自行完成。其它部分主要由学生课下准备后在课堂上交流,辅以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精彩片段角色扮演或配音部分由学生自行挑选准备后在课堂上表演。
二.有关说明:
1.教学与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方式为书面闭卷考试和口试组成。考核所看影片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能力。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章课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表演,教师进行点评。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简介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对象: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中西文化对比》实质上属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以跨文化交际培训理论为依据,按照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跨文化的意识觉醒;中西文化知识的吸取与对比;中西文化情感挑战的应对;以及跨文化技能的获得。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成果,通过中西文明的实际案例解析,学习和研究中西文明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
2.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并通过对比学习,增强跨文化理解,化解中西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应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的授课形式将以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学生一定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吸收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思辨能力。另外,以多种方式组织带领学生查询、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弥补单一纸质教材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二.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一章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查询处理能力、思辨能力、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简介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对象: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英语国家概况》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第四学期所开设的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总体情况。
2.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开拓视野,对相关国家的总体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批判地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内容丰富有趣、知识性强,要求学生要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吸收英语国家文化中的精华,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思辨能力。另外,可组织带领学生查询、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弥补单一纸质教材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二.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一章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查询处理能力、思辨能力、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级口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专业: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中级口笔译”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专项口笔译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笔译技巧,能应用所学的技巧,正确地分析理解所听的信息,然后准确地、顺畅、即时地把所听信息复述、翻译出来,信息传递较完整达意、语言表达规范正确、语音语调自然流利。同时,通过课程学习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母语和外语的能力;同时结合各项专题口笔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考研、“上海市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奠定口笔译基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2.基本要求:
“中级口笔译教程”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
词汇基本要求:
掌握4500-8000个词汇以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2000-4000个词汇及最常用的搭配,能够运用到汉英互译中。
语法:
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阅读能力: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理解文章大意,分辨事实与细节;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真实含义;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笔译能力:
能借助词典,能正确理解文字材料,将其翻译准确翻译成连贯,通顺的目标语,写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中国和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一定了解。
3.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加大听说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促进学生实际运用,以期达到熟练掌握英语的终极目标。
二.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一章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教师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口笔译演练,并给予点评。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考研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总课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拓展选修课
适用专业:大学英语非艺术班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考研英语》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历年考研真题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应试技巧,能应用所学的技巧,正确地分析理解文章的信息,然后准确地做出选项。同时,通过课程学习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母语和外语的能力;同时结合各项专题翻译写作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将来参加研究生英语考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打下基础。
2.基本要求:
《考研英语》课程的教学的要求包括:
词汇基本要求:
掌握10000-12000个词汇以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个词汇及最常用的搭配。
语法:
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阅读能力: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理解文章大意,分辨事实与细节;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真实含义;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翻译能力:
能借助词典,能正确理解文字材料,将其翻译准确翻译成连贯,通顺的目标语,写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词。
写作能力:能理解题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大小两篇作文。
3.教学方法建议:
考研英语就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在有限的课堂大量的信息输出,与此同时应督促鼓励学生课外完成大量练习,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
2.习题:要求学生完成每一章后的练习,教师抽查练习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3
关键词 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 大学英语拓展课 内容依托 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及其他国际峰会等,中外交流频繁,中外文化碰撞,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呼之欲出。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必将导致沟通过程中文化的失误,从而造成误解甚至沟通的失败。教育部2014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之后能将其运用于英语文化的沟通。
一、理论基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复中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学已不适应大学英语高水平学生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转向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学习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及沟通技能等。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Hymes提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这种语言,即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之后,Candle 和Swin 也把交际能力描述为语法能力、语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到了90 年代,Bavhumer 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不仅受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影响,还受使用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我国学者刘学惠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以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以Kim 为代表的一些外国学者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适应能力。张晓书也认为,具备这些能力的交际者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搁置或修改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现状
温州大学大学英语建设从1987年开始,与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步,其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调整。2007年,对新生进行分级教学,教学模式调整为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面授+小班口语课。2009年开始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基础练习及对语言技能的传授。这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学如出一辙,对于通过四级甚至六级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上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这样,大学英语的学习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在生活、学习与未来的工作上没有太大的帮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此,2009年针对二年级四、六级通过,在英语学习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了①《大学英语中级口语与口译基础》;②《实用英语视听说》;③《实用翻译》;④《美国社会与文化》;⑤《电影口语》等5门拓展课程,供学生自主选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010年对全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做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对商学院各专业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深入调查发现:①商学院的专业设置中,多个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温州大学商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不管是在校学习阶段还是将来的工作中,对英语的要求都非常高。②商学院二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全校各个学院的学生而言都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以09级学生为例,全院242个学生中,截止大学第三个学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225人,通过率93%,其中多数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③商学院高年级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由大学英语基础学习阶段直接过渡到双语教学,其外语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未达到双语教学前的水平,可能使学生陷入语言能力没提高、专业知识没掌握好的窘境。因此,2011年为商学院二年级四级通过的学生量身定做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沟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三、教学实践
《国际商务英语沟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温州大学的开设,从设计之初以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商务主题内容依托的教学内容,以任务教学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在考核评估方面采取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1.在全球化视角下,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商务技能与英语语言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文化教学以及对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却也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涉外活动中,商务英语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在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只是注重商务知识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必將导致各种沟通障碍和交流失误。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重视英语文化学习和灌输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都是潜意识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唤醒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意识。当他们了解母语文化,就知道该如何去描述价值观、行为、习俗、礼仪等文化内涵。借助母语文化,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学习掌握英语文化。最后,应在文化语境中掌握和实践来培养商务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境包括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跨文化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设计更多的商务情景对话,多国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际,跨国企业的商务谈判、会谈等,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下体验跨文化商务交际,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2.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将英语语言作为工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开拓视野和知识面。语言教学不是探求语言本身,而强调将语言作为一种真正的交际工具来教。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模式(简称“依托式外语教学”)将二语/外语教学与学科内容結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外语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普通教育学理论,包括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式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二,依据功能语言学观点,语言是表达功能意义的途径,语言学习不仅是要学习语言的“用法”,更要学习语言在现实环境中的“使用”。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自然语言习得,产生于有上下文的语境中,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习得语言。依托式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语境,使语言学习者能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语言习得产生。语言学习者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与语言学习者相关而且有意义的内容上,而不只是语言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将模拟走进商务语境,结合案例商情,运用先进的视听说教学手段,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课程以商学院专业教材的内容为依托,设计了十个单元,其中包括Globalization(全球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沟通),Company(企业),Trade(贸易),Money(货币),Marketing(市场营销),Negotiation(谈判),Finance(金融学),E-business(电子商务),Accounting(会计学)。在课堂内容设计上分为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首先,听力为本单元教学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大致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此环节是语言的输入过程。其次,阅读部分是每个单元的核心,选取了现下比较流行的教材,原版财经报刊、杂志等的文章,给学生以原汁原味的地道的语言体验。再次,口语环节模拟各商务情景的会话,比如公司开会、贸易交流会、商务谈判、新产品发布会、广告创意等。最后,写作部分强调商务应用文,如求职信、简历、咨询信、回复函、产品描述、新闻发布稿、问卷调查等。这样既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双语课程扫除语言障碍,打下基础,将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和商务专业知识相融合,做到二者兼顾。
3.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学法的一种发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样学生摆脱了枯燥的语言学习,在与伙伴共同思考、合作、沟通、决策等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了语言,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些任务包括求职面试、公司会议、贸易交流会、商务谈判、案例分析、新产品推广、新闻发布会、投资研讨等。
四、总结
在经过一段时间以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能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或者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有助于拓展英语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7.
2.姬慧锋. 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可选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
3.刘学惠.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张晓书.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外语教学精神的失落与回归[J].教育探索2006(5)
[作者简介]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4
我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高级英语视听说》为全校公选课, 主要面向已通过四级并有兴趣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同学开设, 班级设置为30人, 开课时间12周, 每周1次, 每次3课时我认为,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课程的定位, 因为课程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级英语视听说》不简单是一门语言技能课, 更是一门文化素质综合教育课程。“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 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 [1]毫无疑问, 《高级英语视听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之前, 向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异国的风俗习惯, 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内涵。该课程以西方国家电影和主流媒体电视节目为教学素材, 内容涵盖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 运用视频与多媒体互动的形式, 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提高其文化素养及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该课程的定位上, 应强调知识性与文化性的结合, 视频选择既要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表达, 同时又应该有助于学生开阔国际视野, 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实现准确、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在12周的课时里, 我精挑了12部英语电影, 如Dead Poets Society, The Joy Luck Club, Philadelphia, The Queen, Super Size Me, Cool Runnings, Flipped, War Horse, The Help等 , 以教育、文化冲突、种族问题、食品安全、奥运会、爱情、战争等主题为切入点, 并结合CNN Students’News, NBC Nightly News, 以及CBS Evening News等视频材料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电影和新闻视频 , 同学们了解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 并对人生和爱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认识到了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 还具有社会属性, 不仅要满足本能的需求和生存, 而且要不断追求精神方面的提升, 使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目前在知识技能层面, 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面偏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忽视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许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沉淀不够, 对文、史、哲知识的了解不多。同时, 高校在开设课程时也有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学生和老师大多围绕着各类英语达标升级考试的指挥棒进行授课与学习, 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应用环境,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影响学生的求知欲, 还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视听说》的课堂设计应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的结合。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和组织课堂讨论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和交互性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能对相关材料进行观感交流、角色扮演、小组辩论、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独立型或协作型口语实践。整体上围绕学生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内容设计、实施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 边看、边听、边学、边思考、边做题,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多媒体活动, 使语言操练成为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动态活动过程,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视听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 《高级英语视听说》中体现的人文内容能够启发学生积极、辩证地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讲, 不同国家的新闻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 即便是同一国家的电台, 不同的新闻记者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报道评判同一个热点事件或现象。学生在观看这些相关内容时, 会逐渐从多个角度分析看待这些热点事件。同时, 学生还能逐步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学会在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的基础上质疑批判某种观点, 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主题“Food Safety”为例 , 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电影Super Size Me的片断。这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 针对麦当劳快餐和美国人身材肥胖等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纪录片导演摩根策划了一个“以身试法”的实验方案 :在一个月里 , 除了去麦当劳点餐 , 他不再吃别的食物。在一日三餐由麦当劳对肠胃狂轰滥炸后, 摩根发现了自己身体急剧的变化, 即体重飞涨30磅, 血压飙升, 精神倦怠, 呼吸闷滞, 性生活质量骤降。摩根用亲身的试验结果, 告诉那些依恋速食快餐的人们, 回归健康膳食是如何的迫切。围绕这个话题, 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有同学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快餐文化的根源, 有的则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呼吁大家远离垃圾食品, 珍视身体健康。在观看完一段NBC Nightly News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报道之后, 就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的问题, 学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整堂课学生边看、边听、边讨论, 课堂气氛活跃,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能力。
总之, 人文素养建设乃立国之本, 它是构成一个和谐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世界知识的经济崛起, 西方文化的撞击, 商品大潮对人文情趣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着力造就健全的人格, 为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同时,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人文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只有使拓展课《高级英语视听说》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 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 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工作发展和社会交往做好充分准备,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文化素养,《高级英语视听说》
参考文献
[1]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0) .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心得体会 篇5
在这一天的拓展中,老师告诉我们团队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需要我们的团队合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合作,需要每一位伙伴的配合,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在拓展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小伙伴的沟通能力很差,不过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小伙伴们都有所提高,有所改善。
在最后一天的拓展中,我们一起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素质拓展活动,我们一起参加了两个小组成功的开放,这是一次比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开心,也让我们感受了很多的团队精神。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 篇6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分析教学实践
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在国际交流与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大学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实现时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相应的教学理论,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数量比较多,但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教师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师过于重视英语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认识到英语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导致学生的英语面较窄,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师缺少相应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对该种教学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够适应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2.教学资料统一性差
教学资料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的质量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课程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目前,我国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普遍存在着教材前后订购不一致的状况。就是说每一届的学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材都不相同,而且许多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材料,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理论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主要理论为构建主义理论,它是支撑整个教学的重要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构建主要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该理论同时还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中解放出来,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识的主动构造者。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教师构建出的英语课堂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
2.创造力心理学理论
创造力心理学的观点主要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创新,找到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它的动机就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努力,最终达到心理预期。大学生他们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已经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他们需要教师用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通过该理论的指导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这样的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让学生在英语拓展课堂上有多样的选择,让他们从单一的语言知识学习转向为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3.需求分析课程理论
教师在进行英语拓展课程教学中需要学习需求分析课程理论,这样可以提升其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搜集和分析学生对英语拓展课堂的知识需求,并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英语拓展知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拓展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实践
1.优化大学英语拓展课堂教学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不断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大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专业知识要求来进行更多英语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學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时可以即使在网络上寻求教师的帮助,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拓展教学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人,他们的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系统的考核制度
教师在进行英语拓展教学时需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来支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各个学校应该要不断完善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平台,建立相应的随堂考核模式,对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状况进行判定,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通过该制度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下一阶段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英语拓展课程的教材质量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材质量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在进行教材的选定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习水平,积极参考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选择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这些教材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论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突出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使其逐渐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应用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拓展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英语知识面,掌握更多专业英语知识,提升他们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证英语的应用能力。高校只有不断改善英语拓展教学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材的质量,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向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45-46.
[2]余祖英.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实验[J].大学英语,2012,(2):81-82.
拓展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渠道的探索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课外教学渠道
1. 前言
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公布以来, 大纲经过了几次的修订,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利用逐渐减少的学时来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提出, 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铺垫了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技术保证。那么,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 不断开拓教学渠道, 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2. 建构主义和任务教学理论的阐述
2.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 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是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 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 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 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终实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该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相契合。《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2.2. 任务教学法
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有法可依的, 那么教师可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不断拓展课外大学英语教学渠道。
3. 课外大学英语教学渠道
事实上, 课外英语教学的渠道形式多样, 内容颇丰, 从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到自主的课外学生活动模式。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所需, 因材施教, 设计不同的任务, 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3.1 课外学习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教学学时普遍偏少, 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达到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英语读写和听说的能力, 还要实现大纲中提出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为此, 教师可因材施教, 为学生选取不同的课外学习资料, 如《捷进大学英语》等系列教程。教师结合教材, 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接触有意义且实用的语言, 各种体裁的文章, 专题话题的章节无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和使用语言。此外, 教师还需利用课堂时间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如学习内容汇报、辩论和讨论, 指导学生的学习, 真正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3.2 选修课程的设计
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然而, 一门语言的学习不是两年的学习就可以保证终生有益。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要做到四年不断线。
教师可按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学习兴趣及专业的特色开设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写作、阅读、听说、翻译课程的设计强调语言本体的意义和应用, 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在任务轮的某一点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意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则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乐趣,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评论、配音、表演影视片段, 这样, 教师不仅在教学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突出语言的使用,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3 网络课堂的开设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开设了精读主教材的网络学习课堂, 学生们可以自主上机, 预习、学习、练习相关内容,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测试、答疑。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促进不断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3.4 竞赛的承办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承办各种英语竞赛, 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教师可指导学生, 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比赛, 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还增加了大学英语学习阅历, 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到肯定, 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
3.5 学生活动的组织
此外, 大学英语教研部门还可以联合学工部门开展各项娱乐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角, 学生们与外教面对面的沟通, 同学间的互动, 使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英语晚会上, 英文歌曲的演唱、小品、戏剧的表演使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的到发挥和展现, 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教师进一步发挥其“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课外成功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和“学习环境”[4]。
4.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担负着培养符合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成为落实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四年不断线的重要保障, 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努力以实现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2004.1
[2]任俊莲, 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8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课程的划分是一种知识切块。在知识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 课程的划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尤其适合灌输型的教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研究性教学不局限于课程知识的传承, 而更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阐明了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五个层次培养目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状况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依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开宝, 2010) 。显然, 培养目标与当下英语专业的教学现实并未完全契合。由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着眼于“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教学大纲的目标, 更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以研究问题为前提条件, 突出各方资源、各种形式、各方参与的交互联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 不同课程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 它们之间的“交互”有时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研究性教学以充足的学生实践为特征, 这种旨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具有综合性特征, 需要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譬如, 英语文学课的人物分析无疑也是英语写作课的话题 (topic) ;英语语言课的话语分析策略可以运用到文学课的文本分析之中;高级英语课的修辞学习可以在英语文学课的作品分析中得到充足的实践。
除了架设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桥梁外, 纵向的拓展实践同样不可或缺。在英语文学课中,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以文学文本为基点,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 面对英语原著晦涩难懂的文本时, 即使拥有一定文学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有时也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一味地只顾讲授,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 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 在精选文本的细读基础上, 教师应采纳研究性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文类的文本, 调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对于英语诗歌的教学, 教师可以立足“讲授”, 但在每次授课之前, 挤出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诗歌中,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到讲台前进行朗诵表演 (declaiming) , 甚至“载歌载舞”的形式。因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心灵情感的述说艺术。对于长篇小说, 我们借助经典改编影视推进研究性学习, 比如:要求学生对比文学原著和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比研究能够加深理解。经典原著与其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宝藏”。对于英语戏剧,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生表演的模式。戏剧表演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果戈理说:“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获得生命, 没有舞台戏剧就像没有身躯的灵魂。”对于个性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 戏剧表演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核, 能够启迪他们的情商与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文化交际的水平。
二、教学时间的拓展
在高校各个专业中, 就一门特定课程而言, 课时总是紧张。身处“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就业的需求, 更加注重实用性彰显的课程, 各色各样的“考证”早已成为风潮。高校每节课50分钟的传统, 往往缩短到45分钟, 甚至40分钟。因此, 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需要淡化传统的课内课外的时间观, 弱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 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 课时需要拓展到课外。
在传统的文学课上, 教师会将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批评理论一一介绍给学生,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互动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依然在课堂上生硬教条地讲解, 无疑剥夺了学生能动的、独立的思考权利。在研究性视阈下, 文学课的着眼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力。文学作品的研读不再限制于一门专业课, 收集资料、研读原著、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创新解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增长, 最终促进“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效果的生成。
首先, 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科研为例, 强调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过去, 由于资源有限, 学生抱怨文献难找, 需要教师推荐。而现在,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浩渺的文献海洋里搜出自己需要的文献, 帮助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挖掘主动性和后发动力。其次, 在学生学会文献综述写作流程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某专题下的文献综述写作, 以论文形式呈现自己的解读。课前, 各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搜集、整理、总结大量文献, 发现被广泛研究的课题, 以批评性视角发现存在的问题, 拓展新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角度。课上,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 将各组撰写的文献综述向全班展示, 资源共享, 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发表观点, 提出有建设性的可供讨论的问题。课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该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根据课上介绍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理论,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了其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衍变
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即时效应, 又要注重长远期望, 即时效应是指学生能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长远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齐备的优秀人才。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知识, 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学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实现或学习、或创造及培养能力的目标 (奉公, 2004) , 因而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它既考虑到了即时效应, 又充分体现了长远目标的要求。当代社会不但要求外语人才掌握语言规则, 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然而, 长远目标的实现是以即时目标为根基的, 学生要获得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必须习得基本的知识能力, 获得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各种形式要件, 如考试合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励证书, 等等, 这是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格和前提, 没有这些而奢谈所谓的长远目标, 是不负责任的。
评价体系的衍变是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与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产生了矛盾,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既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应试模式下, 英语考试主要以一张试卷的考核为主, 极少采用体现新理念的方法, 衡量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素养、知识建构的发展情况, 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没有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模式, 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特点:第一, 学生能力评价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旧的教育思想, 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并且这种多元的智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能够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因此, 评价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学习能力全部交由教师评定, 教师在评价中“独享”大权, 是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导者, 学生是唯一的评价对象。在新型的教学评价中,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成绩评定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平等地分享评价的权利。第三, 评价渠道多元化。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教学, 它突破教室和课本的束缚, 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不断完善的网络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建议、评价提供了平台, 与传统的纸质考核相辅相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 自身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论文深入拓展, 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允许多渠道评价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展开合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必然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限制。研究型教学旨在把课内的基础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研究, 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自主式的探索,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6.
[2]奉公.面向硕士生的研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9
(一) 目前初三英语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 老师将答案从第一题对到最后一题或跟学生说:上次试卷答案贴在墙上, 你们自己去对。而事实上, 学生把试卷随便一放, 问题也没能解决。
现象二, 老师把每个题目都仔细讲解, 一节课下来, 老师心力交瘁, 学生云里雾里, 学生说:哎, 又是试卷讲评, 你在火里, 我在水里……
有人说初三是由试卷堆积而成的, 但在传统的试卷讲评课中, 学生往往只注重分数和答案, 而忽视对错误订正和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而很多教师在讲评课中采用直通答案、就题论题, 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方法, 虽然有时也让“主体”回归学生, 但毕竟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意识淡薄, 消极被动听课, 收益甚微, 难以形成学生兴奋点。难怪老师一直抱怨相同类型的题目刚刚讲过, 这次又有较多同学做错。
(二) 高考和中考命题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现在高考和中考命题都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考查。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依靠题海和大量操练无法应对, 这就要求学生对平时的试题无需死记硬背, 而是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老师应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一线实践带来的思考
在长期的教学中, 我一直在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在讲解重点、难点时, 抓住显性知识, 把握隐性知识……如何在试卷讲评课中, 体现新课标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较强的评价自己学习效果、总结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的精神……
其实, 在试卷分析过程中, 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 但变换形式之后, 学生就不大辨认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试卷讲评中, 可以运用变式教学, 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内容,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平面的, 而是立体的。
二、概念及一般模式
(一) “变式教学”的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变式教学”, 就是指在认知事物属性的过程中, 不断改变提供的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 使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 产生新的情境, 激发你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方法思考问题, 强化发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 抑制或削弱定势思维。
(二) “变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我的思考与实践, 提出以下以变式为主体的试卷讲评课模式。
三、“变式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 设计思路
在这个学期, 为了提高初三课堂的实效性, 我举行了试卷讲评课的主题周活动, 并开设了一堂主要针对选择题的专题课。课前我统计了学生的20个选择题, 发现有几个题目的得分率很低, 考后和学生交流, 他们都说看到它们觉得似曾相识, 但由于没有抓住一些关键的信息, 都落入了出卷者所设的“陷阱”。所以我想就以这几个题目为主要讲解内容, 通过变换句子达到巩固的目的。
(二) 案例回放
以试卷当中错误率较高的一个句子为例。
them, and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A.Comparing B.Compare C.Compared D.To compare
第一步:设置问题, 导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询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 导入正题, 设置问题的依据。
(1) 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时, 头脑中存在的先有观念和错误认识引入问题;
(2) 根据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
T:这题的考查点是什么?
S1:非谓语动词。
S2:这题考了一个常用句型, 祈使句。
第二步:探索讨论, 暴露问题。
教师深入学生内部, 变成小组一员, 点拨诱导。当学生有独到见解、精辟论述时, 我们应予以鼓励、肯定、表扬。
对这个题目大家有了不同的观点, 学生开始争论, 但只是争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至于为什么自己的答案是对或错, 则很少有同学予以考虑, 所以我让同学们就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讨论, 确定本题考点, 然后报告讨论结果。
S3:这题考查非谓语动词, 因为compare这一动作与句子主语you之间是主谓关系, 所以动词应用-ing的形式, 这题应该选A。
(学生中马上有了不同的声音。)
S4:如果是非谓语动词, 后面的题干部分应该没有连词and。 (学生恍然大悟。)
第三步:自主解决, 反馈矫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行解决问题, 如套用已经学过的单词、短语或句型, 对“走错”的学生, 也不要马上否定, 要尽可能多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
T:Well done, thank you.Do you have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S5:这题其实可以套用我们上课经常出现的一个句子:Study hard, and you will succeed.
S6:如果选择A, 这个题目就应该:Comparing them,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第四步:迁移拓展, 举一反三。
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向纵深发展, 形成发散思维。通过变式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掌握问题的方法,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求异思变中创新,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看来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 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对这题做更进一步的讲解, 但我随后将题目改为以下句子。
变式1.If you them, you find them different.
变式2. them, and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变式3. them,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Ss: (学生一片惊叹) 怎么有这么多句子……以前全做过的……我每次都凭感觉做的……
面对学生的议论, 我让同学先比较这几个句子在构成上的差别。通过比较, 可产生找出异同, 发现本质。学生很认真的完成这步工作, 也终于把这四个句子搞懂了。随后, 我趁热打铁出示了这个句子:
To watch the sunrise, Jim got up early.
我让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变式。学生经过讨论之后, 变式如下:
变式1.Watching the sunrise, Jim was very happy.
变式2.Jim was very happy when he watched the sunrise.
变式3.Jim was very happy when watching the sunrise.
(这个句子是由班上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说的, 引得大家一阵发笑, 我觉得这个笑是对他的鼓励, 也是对我这种教学实践的肯定。)
变式4.Get up early and you will watch the sunrise, Jim.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 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个句子包含的知识点及出卷人对它的出题思路已经掌握了。透过一题, 学生掌握的是一系列知识, 接下去就是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图了。
第五步:揭示规律, 提高能力。
通过对变式的比较、理解, 更好地掌握题中包含的知识点, 抓住事物的一般规律, 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句子, 进行归纳总结, 出现了哪些语言现象。通过这组题目的展示、讨论与归纳, 学生对于“非谓语动词+主句”和“祈使句+连词+结果句”, 以及非谓语动词之间意义及用法上的区别, 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通过例子很轻松地就把初中阶段复杂之一的语法复习了一遍, 也提醒了学生一定要仔细审题。
有些同学在做单项选择题时, 常常凭感觉做题。特别是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就更容易选错, 如果我们能对这些句子加以变式处理, 经过比较, 就会产生深刻印象, 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如:
1.It was October they finally ca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
A.when B.that C.what D.until
误选:B。应选:A
分析:此题中when引导的是定语从句。C和D不合题意。
变式:It was in October that they finally ca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
2.Is this company they visited last Friday?
A.that B.where C.one D.the one
误选:A。应选:D。
分析:the one在该句中是先行词, 其后的关系代词which that被省略了。
变式1:Is this the company that they visited last Friday?
变式2:Is this the company where they worked last year?
四、收获与思考
(一) 收获
通过课堂反馈的作业来看, 学生这节课的效果不错, 在某种程度上说, 深化了对“变式教学”的认识, 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动力, 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 对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试卷讲评课中, 老师较怕见到学生有厌烦情绪的一幕, 那么怎样使用“变式”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促进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 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呢?在变式的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即变式教学要把握的三个“度”。
1. 变式的数量要“适度”
在变式教学中, 问题变式的数量确定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1) 课堂时间有限, 数量多, 效果必然不好。 (2) 即使将学习的时间拓展到课堂以外, 也并不能提供关于某一问题的所有变式, 无法穷尽所有的变化 (也没必要) 。 (3) 变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成功体验, 培养处理未知变异的能力。
2. 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所谓梯度, 即在对原题进行变式训练时, 应做到由易而难, 由简到繁, 层层剖析, 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的思维。怎样设计问题的梯度呢? (1) 问题必须包含合理的变异, 形式有变化, 内容可接受, 数量也恰当; (2) 问题必须包含尽可能多的不再重复的变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深入,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3. 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变式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参与变式, 教师起引导诱思, 及时点拨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交流互动。只要学生能够进行变式, 老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学生在变式中获得的成功, 哪怕只是一些, 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变式的乐趣, 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摘要:目前初三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实效不尽如人意,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一节初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为例, 从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分析、知识的迁移及规律的总结四个方面寻找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10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把“乐于参加英语交际活动, 能了解外国文化习俗, 注意中外文化差异。”的要求列入中学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之中。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课题。
笔者在担任了《牛津英语》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发现本教材采用了歌曲、诗歌、广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呈现形式, 贴近学生生活, 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也为学生了解世界文化, 培养世界意识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而拓展型课程作为基础型课程一种有力补充形式, 通过表演与讨论等多种形式, 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深化了解牛津教材中传递的中外文化差异信息, 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笔者在中预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开展了跨文化教学拓展课的课题研究, 探讨跨文化教学在中预阶段开设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等。
二、跨文化教学在拓展课中实施的内容
中预年级的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初级者, 开设专业的英语国家概况或英美文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显然不合规律。但可以在立足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 二次开发牛津教材中所渗透的相关文化信息, 则能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产物和行为表现形式产生新鲜感与喜爱, 逐步熟悉中外文化的基本差异, 从而更为深刻的学习英语本身。
1.Family Tree
中西方在家庭成员称谓, 家庭结构, 家庭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汉语从称谓上明确表明了家庭成员关系;由于家庭结构较简单, 英语单从称谓上很难看出家庭成员关系。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 喜欢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活动。生活在英语国家的人, 注重个人奋斗, 即使在家庭成员中也强调个人隐私。因此, 在跨文化教学中, 可通过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家庭生活情况和家庭观念, 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家庭文化的理解、尊重, 培养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通过中西方家庭对比, 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2.Recreation and Sports
中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喜爱的娱乐方式各不相同。如, 美国人喜爱basketball与boxing, 英国人喜爱soccer和hockey, 法国人喜爱 cycling和tennis, 日本人喜爱judo和baseball。近年来, 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形成, 许多地区的娱乐活动正走向国际化, 为各国人们喜爱。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融合各国文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词汇“Chinese Gongfu”就是由汉语“功夫”而来。了解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以及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 为语言交流提供了素材,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Thanks Giving Day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 形成了不同的节日特色。Thanksgiving Day和Dragon Boat Festival这两个节日就很能代表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这两个节日的不同故事起源, 不同的庆祝方式, 可一窥两者在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4.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
《牛津英语》题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其中有关食物的信息非常丰富。在掌握了一系列食物的单词之后, 可安排学生将这些食物根据不同国家进行分类, 了解不同国家的食物特点。如美国的fast food, 印度的spicy food, 日本的fresh food以及中国的excellent cuisine。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健康食物与垃圾食物, 并指导学生到超市采购原料, 制作sandwich、sushi等, 从色香味、健康评选出最好的食物。学生在品尝到自己制作的食物,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加深了对健康饮食的明确认识。
5.Signs and Rules
时代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流增加, 熟悉了解国际化标志, 有利于减少信息差, 提高交流效率。但各国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反映在社会规范上存在不少差异。因此, 在跨文化教学的拓展课上, 既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共识的标志规范, 也要帮助学生了解各国社会规范, 特别是一些“禁忌” (taboo) , 避免出现交流中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
6.Go Traveling
文化与语言, 无所不在地渗透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沉淀, 形成了风格迥然的城市, 凝聚成了别具匠心的建筑。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英国的伦敦塔, 到北京的故宫, 陕西的兵马俑, 无一不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学生在对各国城市有所大致了解的同时, 也可以逐步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民族历史与精神所在, 提高人文素质。
7.Growing UP
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 中西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也大相径庭。英联邦的学生接受从Primary school到Secondary school共11年的义务教育, 而中国学生接受从Primary school到Middle school共9年的义务教育。在校期间, 学生们的学习课程, 体育活动与社团活动也各不相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了解这些英语国家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状态的同时, 对比自己的学习生活, 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了解与热爱以及对其他国家儿童青少年生活背景的了解与尊重, 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
8.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各国的价值观念的不同, 出现的环保组织和环保措施不同。《牛津英语》中, 介绍了英国SPCA等的组织, 以及一些英语国家的环保活动。在拓展课上, 可以培养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 对此话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挖掘扩充, 引导学生了解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 牢固树立环保这一国际观念, 构建起交流的桥梁。
三、跨文化教学在拓展课中的实施方式
虽然跨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很多, 但是在决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时, 不仅要考虑形式新颖多变来吸引学生, 而且要结合教材, 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在中预阶段的拓展课中, 采用下列的几种方式, 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以开放的态度领悟各国的文化价值习惯并反思自身的文化。
1.多媒体展现法
运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各种实物图片, 邮票, 明信片, 报刊杂志, 漫画, 可直观表现衣食住行等的社会文化产品, 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地道活泼的英语, 更多地了解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通过Flash小故事和相关影片, 可生动展现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风貌, 了解他们的文化实践。只有在了解这些文化产品和实践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理解这些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文化观念。
2.歌曲引入法
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以优美的音乐, 动听的语言, 成为了人们特别是中小学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文艺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把这样一种教育资源和英语课堂结合起来, 是当前许多教师乐于研究的课题。中预年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有限, 教师在选取歌曲时要注意难易程度, 体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些歌词简单的儿歌以及《迪斯尼神奇英语》中的歌曲, 是无二选择。一些歌词复杂的歌曲, 可借助MV, 帮助学生了解主旨和歌曲中传递的文化信息。
3.游戏活动法
中预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低幼,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要摆脱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可采用多种游戏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如Odd one out!游戏, 可使学生熟悉各民族文化的形象标志, 去除不同类的选项。配对游戏, 可帮助学生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各文化产品。而猜词游戏, 通过声势语, 表现不同的词汇, 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人士肢体语言的认识。
4.调查分析法
《牛津英语》中有不少的brain storming、project、survey项目。这类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思想火花碰撞之后, 澄清一些文化上的认识, 正确理解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 获得世界意识。如在谈论青少年的成长话题中, 可以通过调查讨论等形式, 了解周围同学和自己的学习生活, 与比较英美国家青少年的生活, 认识各种生活方式,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5.模拟对话法
在日常谈话中存在了不少的文化差异, 如打招呼、告别、各种称谓、祝贺、谈天气等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我国中小学英语资源有限, 无法与英美人士频繁交往, 或长期生活在目的语国家, 体验当地的文化。因此, 英语教师可营造英语环境, 设置场景, 要求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设计学生在美国旅游如何向当地人询问路线的场景, 设计学生参加英国当地家庭聚会的场景。
6.文化比较法
对比法可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同质比较, 如节日、食物、建筑物等。如在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引入西方Thanksgiving Day的时间, 庆祝方式以及节日的起源的基础上, 比较《牛津英语》中有关Dragon Boat Festival信息, 填写表格, 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如下图) 。可帮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 体会到不同文化的差异。
Thanksgiving Day VS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Dragon Boat FestivalDate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What do people usually eatWhy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festival?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开展一个阶段的跨文化拓展课, 有利于形成敢说、善于说的英语学习良好氛围。在这种英语氛围中,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通过丰富的活动, 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 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力、认识特点, 不断开发挖掘《牛津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才能使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
摘要: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课题。笔者在中预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开展了跨文化教学拓展课的课题研究, 探讨跨文化教学在中预阶段开设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等。
在第二课堂中拓展大学英语学习 篇11
关键词:建构主义 第二课堂 拓展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1.1 理论依据
第二课堂活动基于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Jonassen(1995)指出建构主义核心内容:人的知识是由个人构建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1]。在教学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都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核心作用,教师是有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参与所给信息的诠释与理解,从而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
1.2 必要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大班制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很难有机会得到锻炼。为此,课堂学习之外,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构建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很有必要。
2 如何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2.1 组织管理和教师指导
大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很高,但缺乏自主管理和自主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必要给予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比如,我们将第二课堂拓展性活动纳入学院大学英语改革实践项目中,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下,成立协调小组,有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门指导和协助开展,下设大学英语社团组织安排各项活动。每学期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和实施步骤,每一项活动都安排教师给予指导。
2.2 第二课堂形式及实施
第二课堂实行层次化、多样化、自主化的英语教学扩展性活动。主要有:(1)英语联欢活动或校园巡游活动(Campus Tour)。每学期初,由学院英语社团组织英语联欢活动。由一个系或多个系或班级中的英语爱好者组成,根据所学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节目(英文歌曲、戏曲、课本剧、话剧等)。同时,开展校园巡游活动,由任课教师负责,各系高年级班级组织,可以小组活动形式带领新生参加,介绍校园设施、院系学科建设等。(2)英语比赛活动。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分为院级和各个系内部级别和班级级别三种,例如口语比赛、听力比赛、词汇比赛、课本剧大赛等形式,以调动大家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知识讲座或学习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需要,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例如学生社团策划组织选取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经验等。(4)兴趣小组。以班级为单位,按自愿组合和协商调配的原则,组成多个兴趣小组(一般6人)兴趣活动形式可以戏剧表演、角色表演(role-play)、即兴表演、情景模拟等。例如,大学体验英语College Life一单元中,可以小组形式设计话剧“My College Life”。(5)电台及网络交流。针对很多大学生听力比较薄弱的情况,学院建立“英语广播电台”,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段播放三次,可以使VOA/BBC片段截取,或由学生自己选取和广播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利用好网络优势,例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建立公共邮箱、博客等,进行活动交流、信息分享或网络辅导。
2.3 活动评估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新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了评价内容和方法,将课堂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我们将评价内容量化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操作是百分制中平时成绩占50%,和50%期末卷面成绩。50%的平时成绩主要是评价课堂活动占25%和第二课堂活动25%,将第二课堂按百分制最后取25%的比例分值。学生自选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联欢节目、校园巡游、英语比赛、经验交流、英语比赛、知识讲座、小组活动等,对参与策划、组织、展示的学生按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评估,
评价方法多样,但其共同点都是为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少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具体指标细节不赘述。根据不同活动形式,采取不同主体评价,主要有两种:小组活动形式: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本组自评和其他各个分组评价相结合,去掉评价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均值,即为该小组成员的评价分值。个人活动形式: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评相结合。对学生第二课堂表现的最终评定,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表现对定量数据做出调整,最终按量化成绩计入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对具体的活动评估应该建立在以分数+评语之上,并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以
鼓励[3]。
2.4 实施保障
(1)教学设施。专门设有大学英语活动区域,增设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台设备及计自主学习中心等。(2)教学材料。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及配套的网络教学系统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大学体验英语网络教学和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系统。(3)经费保障。一是将拓展性第二课堂英语学习活动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中,争取教改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学生组织活动获得资金赞助。
3 结语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组织和展示语言活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实践也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
能力。
参考文献
[1]Jonassen,D.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M],New York: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
[2]高艳.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外研之声,2008(5):27-30.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 篇12
在当今社会, 通俗文化逐渐成为受众面最广的文化形态, 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杰姆逊认为,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文化”的涵义、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 现今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相应的文化形态为后现代主义文化, 它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社会紧密相连, 无所不包, 整体文化品格已趋于通俗化和大众化。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体就是通俗文化。[1]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英奇的观点, 通俗文化不仅包括通俗文学、音乐、舞蹈等文艺体裁, 影视、无线电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马戏、交通工具等也被纳入其中。[2]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导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对特定词汇、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交际场景的导入, 而以通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导入还很少见。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可利用不同类型的美国通俗文化因素进行导入, 比如影视文化、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体育文化以及时尚文化等, [3]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双丰收的目的, 这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空间和研究价值, 而且在学生的文化拓展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值得思考。
二、美国通俗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 外国文化模式——美国影视文化的导入
外国文化模式 (the foreign-cultural approach) 是以一种文化和一个具体的地域为基础, 进行的一种单一文化的教学。[4]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程中, 教师可利用“视”的环节, 结合教学主题, 有选择性的播放美国影视剧的视频片段, 从而进行影视文化的导入。比如, 通过播放由不同电影公司 (如20世纪福克斯影业、环球影业、派拉蒙、华纳兄弟及迪士尼等) 出品的影片片头片段, 教师可介绍诸多电影公司的背景, 使学生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播放不同级别的电影片段, 教师可介绍美国电影的分级制 (G级、PG级、PG-13级、R级及NC-17级) , 从而使学生在业余时间选择影片观看时, 更能恰当地结合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也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影片 (如英雄崇拜、西部、自由主义、社会伦理及科幻等) 来揭示美国各个层面的社会现实,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
美剧的视频片段同样是进行文化导入很好的素材,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美国的主要电视台 (如CBS、NBC、ABC及其他常见电视台) 、美剧的播出模式 (周播与间歇期交替进行) 及“季” (season) 与“集” (episode) 等基本概念、艾美奖与金球奖等主要电视奖项。如今,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美国影视剧的主要受众, 对美国影视文化的了解将使他们在面对海量网络影视资源时, 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从而辅助英语语言的学习。
(二) 跨文化模式——美国通俗小说的导入
跨文化模式 (the intercultural approach) 强调将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关系纳入教学内容, 主张进行文化比较, 起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作用。[5]文学作品分析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 中国很多英语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来进行的。[6]因此, 教师可在跨文化教学模式下, 进行中美通俗小说的比较。比如, 美国西部冒险小说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 美国西部小说中常出现单个或数个男主人公, 克服重重障碍和危险, 完成某种具有道德意义的重要使命, [7]这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有很大相似之处;再如, 中美两国当代恐怖小说的比较, 美国恐怖小说起源于英国的哥特式小说, 作品中常见鬼魂、活尸、吸血鬼等超自然的恐怖力量来制造恐怖效应, [8]如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 而中国的恐怖小说常是以悬疑惊悚的气氛营造恐怖氛围, 结局常是开放式的, 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较大, 如蔡骏的系列作品。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点, 采取安排课下阅读与课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多文化模式——美国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的导入
多文化模式 (the multicultural approach) 强调文化多元化的现象, 即同一社会和国家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群体, 通过教学, 使学习者了解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特点。[9]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多元文化现象在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美国当今的流行音乐融合了欧洲、亚洲、拉美等音乐元素, 风格各异, 极具通俗性和娱乐性;美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 但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乒乓球、跆拳道、击剑等外国传统项目也逐渐兴起;美国的时尚产业被认为是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纽约时装周的舞台上包容了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大师的杰作, 著名的时尚杂志更是在全球各主要城市设立分社, 向世界人民展示世界的时尚。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下分组活动, 搜集文字、图片、视频、访谈及问卷等材料, 再在课上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学术氛围。
三、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拓展
(一) 学习者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在传统的外语文化教学中, 学习者接收到的常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经典文学作品等所谓的“精英文化”, 但美国当今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娱乐社会, 仅提供原有的文化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通俗文化”的介入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缺失, 使学习者了解到, 当今美国社会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除“精英文化”外, 还有受众面更广的多种文化因素, 正如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消失, 人们刻意地强调“精英”与“通俗”的区别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被誉为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于2015年9月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奥巴马总统亲自为他颁奖并致辞, 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今文化主体的大背景下, 美国当代文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得以彰显。学习者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社会现实, 以此达到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从而辅助外语学习。
(二) 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健全
对于理工科学习者来说, 了解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类知识,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同时还能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 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 有将来去美国高校继续深造的打算, 尤其是来自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学习者, 对美国文化的熟悉无疑会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于文科学习者来说, 在自身最熟悉的专业领域之外, 了解到丰富的多种文化,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以中文专业的学习者为例, 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主要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为主, 除了阅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 学习者也逐渐注意到了美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价值, 而通俗小说的题材涉猎广泛、内容包罗万象, 常涉及到包括当今影视、音乐、体育、时尚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 对通俗文化的了解, 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对小说文本和社会现象进行剖析, 而且能够使自身的思维更具开放性和批判性。
(三) 学习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文学目标, 初级目标) ;二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人文目标, 高级目标) 。[10]在2015年9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国宴, 美方出席宴会的嘉宾除白宫高官外, 还包括美国芭蕾舞剧院首席舞者、NBA达拉斯小牛队、CBS新闻节目主播、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著名歌手、演员、导演等, 可以说, 美国通俗文化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云集于此, 为中美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美国通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学习者的文化交流能力得以提升, 具备了成为跨文化外语人才的潜质。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不断发展, 这种潜质将会在各个层面得以展现, 比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计算机、化学化工、航天工程等技术合作以及语言学、文学、高等教育联合培养等诸多领域。
综上所述, 任何文化形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文化自身的发展是开放的、包容的、动态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现象, 更不应该把文化只局限于所谓的“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属于大众的, 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学界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升温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样, 在外语文化教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 辅助语言学习的文化内容也应该随着当代社会文化主体的变化而适当改变, 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元素, 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国通俗文化的导入,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能够在学生的文化拓展层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杰姆逊 (著) , 唐小兵 (译)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托马斯·英奇 (著) , 施咸荣 (译) .美国通俗文化简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8.
[3]刘英昕, 李敏.美国通俗文化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4][5][6][9][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推荐阅读:
大学商务英语期末08-01
商务英语大学专业介绍07-15
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课程有哪些?08-01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读书笔记目录09-15
石河子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介绍08-30
大学生电子商务实习总结报告07-28
商务礼仪论文——大学生校园礼仪08-29
华东理工大学主考商务管理专业09-14
商务文秘专业大学生自荐信11-15
大学英语提高课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