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意识

2024-09-16

唤醒意识(共12篇)

唤醒意识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前言》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三者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及全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虽然说是“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并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尚未真正积极推行,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对“课标”课程目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四点: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情感,自然就会主动去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重视学习的过程,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环境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身边谈起,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

众所周知,优美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景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地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有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物中的15%、植物中的20%濒临灭绝,世界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国占了156个……当代人对地球资源的过量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改变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有很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效经济类专业,可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寥寥无几。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其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

二、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的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扩大,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常常是迷茫、低回、狭仄的。

有一个现象颇说明问题:尽管我们有数不清的“楷模”,尽管不停地宣传和呼吁“奉献精神”,尽管职能部门煞费苦心地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工程”,但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信誉、文明习惯、公益支出、义务捐款等方面,我们反映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觉意识仍有许多差距。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伦理水平问题,更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乃至内心情感和道德能量向外界的自然转化。

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自然的和人文的生存环境。讲目前的现状意在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不仅是自然的,更是人为的,我们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倡献爱心,提升道德水平的前提只有一个:给人类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秀美、富饶的地球,这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唤醒意识 篇2

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党同志要在新的历史性考试中继续经受考验,交出优异答卷,必须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锻造成坚强领导核心。最近,党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制度创新,释放了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旨在唤醒全党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用问责砥砺全党,用担当开创未来。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总书记多次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对全党来说,我们党长期执政、总揽全局、领导一切,就要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负起全面责任,就要把担子压给全体党员,压给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担责。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条例》警示全党,失责就要问责,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上,责任是第一位的。领导干部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有多大责任就得有多大担当。总书记提出“忠诚干净担当”,这是一种政治要求,一个党员干部不“担当”、不尽责根本谈不上“忠诚”、算不上合格。当前,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条例》,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敢于负责的担当诠释忠诚、体现忠诚、谱写忠诚。

不担当不尽责,就要严肃问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牵住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把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先后对一批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强化问责成为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2009年6月,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党的问责工作,党中央制定了《条例》,将“暂行规定”升格为“条例”,表明党内问责制度更趋成型、更加规范。

《条例》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强化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概括问责事项,确定了需要问责的六种失职失责情形,明确提出与党的领导对应的政治责任,目的是使党员领导干部警醒起来,履好职尽好责,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突出主体责任。《条例》把问责压给各级党组织,既包括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也包括组织、宣传等党的工作部门,体现了细化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主要负责人”作为问责重点,聚焦了“关键少数”。明确区分党组织中不同领导成员的三种责任,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在职责范围内负有全面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员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参与决策和工作的其他成员承担重要领导责任,体现了权力与责任对等,为各级党组织强化问责提供了基本遵循。三是首提终身问责。《条例》首次提出“实行终身问责”,对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应当严肃问责。这意味着责任追究不再设时限,也不会因调离、转岗、提拔、退休等因素而网开一面,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者不啻一记棒喝。四是突出挺纪在前。《条例》对各种不担当不尽责的行为,规定了具体的问责方式。规定对党组织问责采取检查、通报、改组等方式,对党的领导干部问责采取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对问责决定执行也作出明确规定,体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求,彰显了问责的严肃性、权威性。

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 篇3

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志愿者们深入矿山,了解了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对矿业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看到盗采矿产,毒害环境的不法行为对生态的破坏……这一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相较而言,湖南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更早一些。

记得十年前,在三湘环保世纪行总结表彰会上,首次将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协会作为对象进行表彰奖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十年后的今天,环保志愿者越来越多,高校环保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民间环保NG0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各类环保活动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现在看来,这些年的引导、支持、帮助和鼓励,颇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促进了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健康成长和环保社团的良性发展。

去年9月至10月,在为期一个月的“保护母亲河,妙盛湘江行”大型环保公益漂流和环保志愿者湘江调研活动,发现和见证了湘江流域严重的污染、干旱、采砂和外来物种泛滥等问题。形成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报告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监测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的表扬和肯定。

十年来,通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深刻感受到全社会对志愿者心存厚望、倾心相助。许多干部和群众都想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在这种大环境下,志愿者们常常自我约束、自加压力、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并形成了激情思考、理性对待、阳光参与、顺势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方法、科学担当的良好氛围。

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并对之进行持续地呵护、引导、推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公益事业做好。这次的地球日志愿者活动开了好头,也为我们的资源国情的宣传指明了一条真正行之有效的道路。

创新教育唤醒家长创新意识 篇4

人们常常把家庭比做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是进入社会的桥梁。从孩子一出生到入园前的这些日子里,孩子都生活在家庭里,入园后,孩子除了在园的8小时外, 还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爱抚、关怀和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形成关系密切,特别是7岁前的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既然说到创新教育,说到家庭教育,那我们也有必要谈一谈家庭中的创新教育。很多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幼儿园、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如果真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创新”上同样应适应和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配合和协调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所以,家长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所谓的“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敢于对书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和实践。要做到这些是十分不容易的,笔者以为唤醒家长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往往寄予孩子很大的希望,付出很多的精力、金钱,努力让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每个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样,教育的观念也不一样,也就有可能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孩子上的冲突,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421”阵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共同对着一个“小皇帝”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求严格,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于迁就,一方面主张学文,另一方面主张学理,相互矛盾,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由于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育观念上也会有不同,在过去年代中的教育用到现实中,有的就是行不通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小时候生活那么艰苦,条件那么差,我如何如何,现在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你却如何如何。

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家长用一些事例作比较,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要考虑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孩子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可能比那些空洞而遥远的事例来得更加有效。另外,家庭成员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建立现代的教育思想,谁的意见科学、正确,符合孩子的实际,就听谁的。家庭成员有了统一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有了统一协调的行动,在教育孩子上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是家长关心的问题,经常有家长问小班的老师“你们教识字吗?”“10以内加减法教了吗?”“老师,你们幼儿园也教得太少了吧?怎么每天都做游戏呀?”作为老师我也常听见有的家长在别人面前“炫耀”“我儿子26个英文字母都会背了”“我家孩子古诗能背几十首了呢,不信你让他背背看。”他们这是对幼儿园的工作不理解,更是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无知, 也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参加了各种辅导班:英语、舞蹈、绘画、钢琴等应有尽有,用他们的话讲就是“现在的孩子会的多就好,将来机会就更多,”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为入小学学习班打个好基础,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通过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可以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一个了解,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家长作一些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新观念,指导家庭教育。

三、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常常使用一些识字卡、图片、幼儿用书等。其实教育的手段是很丰富的,电视、电影、故事及一些实践的随机教育,如逛街、做客、来园、离园途中等日常生活,随时都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反对幼儿看动画片,目的是怕孩子视力下降,孩子们喜欢玩一些大人眼中“没意思的东西”, 如:石块、树叶、破旧牙刷、小零件、纸片等等,在孩子们眼中都是宝贝,家长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随机创新教育,让孩子在玩玩、摸摸、看看中,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创造力,切不可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自尊心。另外,家长要调动幼儿积极性,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动机,有时孩子会问些奇怪的问题,有时提问题总是没完没了,家长一定要十分慎重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站在孩子的立场和孩子一起考虑问题,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简单易懂地为幼儿解答。

新婚姻法唤醒女性自强意识 篇5

一部新婚姻法,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美了男人,愁了女人。郑闻曾拿此事调侃丈夫说:“你看,这简直就是专门为你们男人改的,万一有一天我们过不下去了,我什么也没有。”虽然有网友说看新婚姻法为什么老是想到离婚,而不是一直一起走下去,但显然,面对自己的权益,很大一部分的女性们没法保持淡定,觉得是时候开始想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以前觉得无所谓,如果老公有能力,我在家为他做好后盾也是可以的。但现在看来,还是自己有一份工作更实在。”孩子刚满周岁的年轻妈妈陈怡这样认为。“虽然我一直觉得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但是现在孩子最大,之前我考虑过是不是专心在家做好全职家庭主妇,看来现在不用想了,还是尽快回到职场吧,有一份工作心里更踏实些。”在微博及各大论坛,女性网友的观点大多与此一致,斐贝认为,虽然新时代的女性已经把自强、独立当成必备素质,但新婚姻法的出台,毋庸置疑地将唤醒更多女性的自强意识。

作为在职场打拼的女性,李艳认为:“一份工作不仅能够让我过得充实,同时也让我不至于跟社会脱节。”李艳坦言,她身边有在家专心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的朋友,虽然现在社会信息发达,但在交谈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彼此之间的代沟。所以,不管有没有新婚姻法,她都会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努力下去。“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李艳最后总结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早就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女性不再只是依附树存在的藤条,她们迫切希望能够成为傲然挺立的大树,就像舒婷诗中所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格上,女性已经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女性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她们还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斐贝(国际)集团执行董事邹杰说。而新婚姻法,只是一个催化剂和放大镜。

唤醒男人的健身意识 篇6

男人认为,只要事业成功就能拥有金钱、权力、美女,对自己的形体不是很在意。殊不知,锻炼身体,除形体健美外,主要的是身体整体基本素质的提升,身体强壮了,投身事业的精力更加充沛,寿命自然就延长了。事实上,20至40岁的男性就应该储备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也许男人比女人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做事要趁早,储蓄健康也一样。

20至30岁男性

20多岁也许是一个男性觉得最有精力的时候。如同女人要从20岁开始注意保养皮肤一样,男性则应该从20岁开始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

1、荷尔蒙混乱

通常在18岁至25岁,男性体内的人体生长激素和睾丸激素会急剧增长,肌肉发育将达到高峰。可惜,这个荷尔蒙的分泌高峰不会持续很长时间。22岁或23岁开始,男性体内的人体生长激素就会开始下降,以后以每10年2%~5%的速度递减,男性的肌肉力量将逐步下降。

对策:趁着生长高峰,最好能把你的肌肉锻炼得越结实越好。不然的话,到了40岁你就会觉得肌肉松弛,有气无力。

2、脆弱的膝盖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跟踪过1321名医学院学生,发现年轻时候膝盖受过伤的人日后患关节炎的几率是没受过伤的人的三倍。

对策保持腿筋的灵活。腿筋僵硬容易引起膝盖受伤。此外,最好减少跑步的运动量,每周至多不要超过4次慢跑。可以选择多打打篮球,这样可以增加关节软骨的灵活度和弹性。伸展训练也可以强壮软骨。

3、发胖

耶鲁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人们普遍对肥胖人士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懒惰、愚蠢、没有价值。事实证明,外形能直接影响你求职就业和与异性交往。年纪轻轻就失去良好的外形,恐怕很难起飞。

对策:尽量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保持低卡路里和足量的各种蔬菜,少喝啤酒和碳酸饮料。一定要炼成一身结实的肌肉,特别是胸肌、臂肌和二头肌,可以多做爆发力强的力量性动作,如杠铃推举。

4、锻炼套餐

跳蹲运动——杠铃推举——双臂屈伸——举腿——压臂——抬膝(重复20次)

每个动作重复六至八次,整套动作每天做两至三次,每周做两天。跳蹲运动所用的杠铃重量稍轻,其他动作加重。做跳蹲运动时越快越好,其他动作的频率为向上两秒,向下四秒。

30至40岁的男性

30来岁,大多数男性开始要为养家疲于奔命,压力异常巨大。而正从这时候开始,男性的身体机能每年将下降1%。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男性必须努力保持良好的身体。举重能帮助你继续保持结实的肌肉:伸展运动能延缓你身体弹性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坚持锻炼还能帮助你避免失去毅力。

1、身体弹性下降

一般来讲,男性从30多岁开始起身体弹性会逐步下降。整天坐在办公室是一个原因,此外就是普通的运动如跑步、举重甚至打篮球的身体运动范围不够大。

对策:练瑜珈。练瑜珈可以使你的身体最大范围地活动。只要每周上一次课把动作学会,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2、心脏机能下降

心脏也像其他地方的肌肉一样,随着人的年龄增大会逐渐变得软弱无力。同时,从30多岁开始,血液里的胆固醇增加,血压升高,脂肪也会在血管壁积累。

对策:定期做身体检查,特别注意测量脂蛋白的含量,防患于未然。保持身体足够的氧含量,每周进行三次下面的运动可能有所帮助:首先慢跑10分钟热热身,接着疾跑45秒,停下后做90秒的步行或慢跑,如此重复8至12次,最后以10分钟慢跑结束。

3、发胖

研究发现,30岁以后,男性体内每天的消耗量会减少12卡路里。换言之,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会不断增加。大部分男性的体重会在34岁至54岁之间达到顶峰。

对策:控制食量,适度进食,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4、肌肉减少

男性到了30多岁,肌肉很容易松弛和减少。如果不加强锻炼,十年后你的肌肉大概会减少6磅。

对策:这个阶段,锻炼肌肉不仅仅是为了塑造身体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加强肌肉的功能性力量以及灵活性和平衡性。尽量避免肌腱和关节的受伤。

5、锻炼套餐

腿部伸展——肩部运动——双腿屈伸——背腰伸展——前臂运动——仰卧起坐。

每个动作重复八至十次,整套动作每天做两至三次,每周做两至三天。自我调整哑铃重量,如果你可以重复每个动作十二次或以上则说明重量太轻:如果你觉得重复十次有困难则应该减少重量。每个动作的频率是向上两秒,向下四秒。

唤醒语文意识,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朱光潜先生说,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 第一步是留心它的语文。“留心它的语文”, 这简单的几个字, 却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真理。当它成为一种自觉的关注, 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之后, 就形成了最可贵的语文意识。而这一习惯, 恰恰就是我们最最缺少的, 无论学生还是教师, 都需要唤醒学习语文的意识。

一、目标意识———语文意识的基础体现

在日常课堂中, 常会发现有一些教师对一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表现得心中无数, 带领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回答、讨论、交流, 结果也是不知所云。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 没有理清教学重点。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 以语文的意识去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把目标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明确方向。其次, 要深入教材, “沉”入文本, 读出内涵,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 体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此外, 教师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应该学到些什么, 应该怎样学习, 并最终会有怎样的理解、感悟, 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在这样的意识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真正“语文”的目标, 在这样的目标下展示的语文课堂也才会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语言意识———语文意识的色彩描述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 或掀起波涛, 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确, 教学语言也是教学艺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领悟, 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描述。

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势。精彩丰富的教学语言需要教师精心预设, 渗透出语文的清香。例如, 在《小鹿的玫瑰花》这一个童话故事的教学中, 有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里, 鲜艳夺目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引出课文) “小鹿就这样一天天地看啊, 一朵朵地数啊, 他盼望着, 憧憬着, 高兴着, 快乐着, 幸福着!就在花骨朵渐渐地长大, 快要开放的时候, 小鹿却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当他伤好之后, 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门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机智发挥。诸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泛化评价, 缺乏针对性, 且无法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的需要, 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变得木然, 失去它的激励作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不仅仅是简单的判断和赞赏, 更应注重引导, 体现出语文的色彩。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时, 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

生1:我看到了, 湖水里有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师:你能抓住这个句子的意思来体会, 好!

生2:在湖水里, 我看到了山石。———师:什么样的山石?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2:“看, 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 好像正在赛跑呢。”这些都“跑”到湖水里去了。———师:你真会想象!是呀, 这青蛙、雄鹰、石兔、石龟都“跑”到湖水里去了。来, 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3:这些山石有的像奔跑的野马, 有的像飞翔的小鸟, 有的像顽皮的小猴。———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用了“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了不起!

这样的评价语抓住了学生回答中的言语形式, 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生成性训练, 把学生不自觉的言语表达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 方法之妙令人惊叹。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 还带上了浓厚的语文色彩, 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

三、品读意识———语文意识的过程凸显

品词赏句是真正理解、感悟文章的最好方法。只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细细地去品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体现出它的语文味, 才不会显得浅薄。一个个文字、句子, 看似貌不惊人, 却是有温度、有内涵的。等你真正走进去了, 就会感受到它的奇妙无比。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细心琢磨, 体会作者推敲文字的匠心。

例如,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儿童诗中的“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读来令人身临其境。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段文字, 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 教师再出示了几段旋律不同的乐曲, 有低沉缓慢的, 有活泼欢快的, 有激昂悲愤的, 让学生挑选一首配乐朗读, 并问学生:你为什么选择活泼欢快的乐曲?诗人是怎样用精妙的文字把这份快乐的情绪传达给我们的?在交流中, 学生似乎也加入了夏日摸鱼嬉戏的欢乐之中。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入境”, 使学生充分感受诗中画面的美, 同时又让学生“出境”, 从审视遣词造句的角度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会读、会说、会思考、能理解, 这不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吗?

又如, 《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是沈石溪写的一篇动物小说, 写的是一头大象, 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而这一份情感, 需要我们从大象嘎羧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从一些关键的词句中去体会。在教学嘎羧回到打洛江边重温往事这一幕时, 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的:你从哪些细节中体会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描写嗄羧动作、神态的内容时, 教师抓住“亲了又亲”这个词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它会对这块礁石表现得格外亲近;抓住“久久凝望”这个词引导学生思考在久久的凝望中, 它似乎又看到了什么;抓住“震耳欲聋的吼叫”这个词想象出它如果是人, 会说些什么……可以说, 这一个个动作、神态的背后还藏着许多许多内容, 可作者仅仅只用了几个词语, 把嘎羧的心理活动给省了。像这样的文字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去发现、去体会。这样既丰满了嘎羧的“英雄”形象, 提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又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体会文本内容, 还要解决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 具有理解言语内容、掌握言语形式两项任务。作为教师, 既要带领学生到文本中“来”, 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 既要得“意”, 又要重“形”, 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例如,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这个句子很有特色, “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而且都是放在后面, 打破了常规的语序, 和我们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区别。我在教学中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方法, 先让学生发现这个句子的“特殊之处”, 再出示普通方法表达的句子与之相比较, 体会出有什么不一样。最后让学生想象记忆中母亲的形象, 与现在的形象进行对比,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 母亲身体的疲惫、迟钝、衰老……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语文意识会越来越强, 语文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 要用语文的耳朵去听, 要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 学生的“语文意识”才有可能得到塑造, 得到培养, 学生学习语文才能真正学出语文的味道来。

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篇8

(一) 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任教的高一年级139名学生中作了调查, 结果统计如下: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从当前教育的一些弊端寻找答案。

应试教育观。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 不得不抓紧时间, 多多讲解, 心中才感到踏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还难以考查。因此, 教师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 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 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教师主体观。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参差不齐, 涉及面广泛, 教师教学往往不能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 担心无法驾驭课堂。

教材决定观。教科书一般把数学问题提出的乎包办了课堂上绝大都部分问题的提出, “思想的源泉”从上游被截断, 学生不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错误评价观。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评价氛围, 使学生有疑不敢问, 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讥笑;我讲不清楚, 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从心理入手, 让学生敢问。

(1) 营造宽松氛围, 培养提问意识。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当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和学生交流, 这样才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

(2) 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秀之处, 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捕捉“问”的契机。

2. 实施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乐问。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评价: (1) 目标是否明确; (2) 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 (3) 表述是否准确妥当; (4) 是否有创见。作评价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 一旦提出问题, 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再帮助其分析, 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 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激发提问的热情。

3.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愿问。

(1)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例如, 某学生要申请助学贷款, 其中规定一年期以上贷款月均等额还本付息, 如果贷款10000元, 两年还清, 月利率0.4575%, 那么每月应还多少钱?对于这个情况, 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偿还贷款应分几部分金额?两年付清时, 1000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多少?每月还的金额为X元, 则产生利息是多少?最后计算出每月还多少钱?这样学生品味到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搜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模仿科学发现的途径, 引导学生提问。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活动中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例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由α角终边所落象限来确定函数符号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先让学生得出α在各象限时函数的符号, 再把终边落在数轴上时的特殊值标上去, 最后让学生主动提出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探究、归纳,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难讲、板书又浪费时间、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视听并举, 加快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 对于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

4. 训练提问方法, 让学生会问。

(1) 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权威不盲从, 大胆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如:对课本进行质疑, 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在习题讲评中质疑, 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 在解题训练中培养提问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是这样回答而不是那样?”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解法时, 让一部分学生编题, 一部分解题, 另一部分评价, 让所有学生都在“问题”中得到提高的机会。还可以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开放题等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3)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如若a, b>0, a+b=1则 (a+1/a) (b+1/b) >25/4。证明了这个问题后, 有学生推广并联想到如下的问题:若a, b, c>0, a+b+c=1。则 (a+1/a) (b+1/b) (c+1/c) 大于等于多少呢?这样的问题能激发更多同学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唤醒问题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篇9

一、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内涵、类型及意义

1.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内涵。

就数学课堂提问而言,可以根据提问的主体和对象的不同以及先后次序分为三类:“教师问学生”型课堂提问、“学生问教师”型课堂提问以及“学生问学生”型课堂提问。本文的研究角度为“学生问教师”型课堂提问。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学生课堂提问是指学生在课堂或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对自己知识领域、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教学中的某些矛盾、空白和不一致提出质疑,寻求问题解决,以主动维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过程。学生课堂提问主要包括:1.学生由于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产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不同思路和见解,乃至怀疑,需要教师作出解答。

2.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意义。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体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高效参与课堂的表现,积极提问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甚至表明学生提前进行了相关知识的阅读或了解。(2)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前一般会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学生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提问词不达意或者思维不全面,客观上却起到了促进思维,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的效果。(3)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学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发言,甚至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学生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这对于科学创新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必备因素。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的起点。(4)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内容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完全可以纳入教师的讲课计划中,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状

1.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意愿低,提问行为匮乏。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教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怕说错了被教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学生课堂提问的一个特点:学生不愿提问,学生不敢提问。

2.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差。

希望学生提问的数学教师指出,尝试放手让学生提问后,有些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和所讲内容联系不大,而且学生容易钻牛角尖,盯住一个问题不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朝着教师教学计划的方向发展,造成教师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一些知识面很广的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理论有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概念、规律和现象也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缺乏提出问题的技能,提出来之后和自己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归结起来,即学生不会问。

三、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提问水平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前提。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发现和体验,而学生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质疑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唤醒其问题意识,活跃其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的课堂提问水平的前提。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保证。

不少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未知状态,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课堂上害怕提问,怕被教师批评、指责,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教师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制止,那么教师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不当或错误,教师不应嘲讽,而应肯定学生的大胆行为。

3.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核心。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当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课堂引领,提出相关问题,不正是他的学习内驱力被激发的表现吗?例如,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可以适当介绍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相关的科学家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怎样在一个个看似愚蠢的“问题”的指引之下,不断地逼近真理的?科学家的例子往往比简单地引出概念,刻板地讲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从而畅所欲言,积极而大胆地提出问题。

摘要: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和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同时,学生课堂提问也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它直观而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理解的深度。关于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注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较少。本文先探讨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内涵及意义,再分析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而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

唤醒生命意识强化育人责任 篇10

“打架这事儿我妈已经知道了, 还没和我爸说。我爸要是知道了, 我就得想最后事的——享年16岁。”这是带学生见习, 中午和学生聊天儿时学生说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学生犯错, 后果再严重, 也不该有生命危险。怎么会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这么令人恐怖的话语?我们的生命教育是多么的脆弱与失败!

1968年,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初次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是2012年冬季, 市举办骨干教师培训, 听了钱教授的课, 我懂了, 也明白了教育不仅是责任, 更是爱;假期在钱教授的指导下, 读了一些教育名著, 更深切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之后又找相关书籍提高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

于是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我常常对师范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 是有生命的个体, 教育别人, 自己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 有了敬畏, 便产生了庆幸;有了庆幸, 便有了感叹;有了感叹, 便有了相惜;有了相惜, 便有了感动;有了感动便是有了缘。有了缘, 就要珍惜缘, 从而产生一种爱, 这种爱便是教育的原点与本质, 这种“爱”更是教师的责任。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生命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者不仅要承认孩子个性的差异, 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生命教育要有大自然般博大的胸怀。个性的完善同生命意识是有很大关联的。培养个性, 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 让生命充满活力, 充满热情。个性成长的过程, 也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 窒息生命、压抑生命, 必定表现为对于个性的压抑和束缚。

热爱生命, 不只是欣赏生命、享受生命, 更应该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 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生命教育应告诉孩子, 人不仅要活着, 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活得精彩。要让孩子明白, 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热爱生命, 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 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 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在爱的呼唤下, 再冷漠的心也会融化;在爱的指引下, 再硬的石头也会唱歌。想起了多元智能化教育。对, 十个手指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和中指一样长, 和拇指一样粗的手指, 我们的教育就不能硬把小手指砸成大拇指, 教师就不会硬逼着每一个孩子都把每一门课程学好, 孩子们也不会硬着头皮听任何一个老师的喋喋不休和咄咄逼人。他们会有选择地听课、练功、练特长。只要能将基本的东西、基本的道理理解了, 剩下的可以由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 努力的方向乃至生活的方式。

我们有了这样的理念, 还何苦为学习不好的学生担忧, 还何必为不及格的学生补课, 还何须为科落生犯难?作为将来的人民教师, 本应该是人类最优秀的人, 可现在沦为初中最末流的人来做基础教育, 我不放心, 你不放心, 国家更不安心。可面对的社会现状就是这样, 我改变不了, 你改变不了, 只能适应, 可国家能这样适应下去吗?祖国的未来能适应吗?有人说, 这些事是“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我不这样想, 但又改变不了招生的现状和社会的现状。只能从招来的学生入手, 尽力的让他们成为胜任的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在做人上, 他们能立得住;在做事上, 哪怕他们每一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 做好了也行, 不至于让这些学生成为一无是处的基础教育的接班人。

放下包袱, 轻装前进。不用带着镣铐舞蹈, 教师们活得会轻松些, 尤其是挣扎在初三和高三的老师们。轻松下来的日子, 多读点儿书吧, 让教育著作为我们导航;多听听讲座吧, 让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引路;除了责任以外, 增加爱吧, 爱教育、爱生活、爱学生, 为教育与生活注入人文的关怀, 让每一个生命享受教育中爱的阳光。

有人说, 有爱才有责任。这句话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有了充分的体现。爱让教育可信, 可感, 可爱;责任让教育真实、朴实、踏实。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 带着对学生的爱, 珍惜这些个缘分, 珍惜这份光荣的岗位, 带着对教育的责任工作, 让教育成为生命中最快乐的一部分, 让孩子们成为教育中快乐的主体, 将是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与追求。

参考文献

激发探求欲望唤醒创新意识 篇11

“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和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在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可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提出了4个自学问题:①观察比例80:2=200:5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③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例验证。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进行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在这基础上合作交流、反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讨,规律让学生揭示,从而达到自主理解,领悟运用知识的目的。

“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教的内容,对学生通过自學已经掌握的一律不教。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发现的毛病。教的方式是“兵”教“兵”,我让每4名学生为一小组,好、中、差有机搭配,优生可帮学困生。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

在“当堂训练”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①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②训练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③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O的乘法”例题后,做练习题106x258,学生算好后,再让学生用交换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即258x106=27348,在验算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把第二个因数106十位上的0去乘第一个因数这一步省略掉,于是我请把0省略和没省略的两位学生分别把算式抄在黑板上,并问:两种方法是否都对?哪种简便?我表扬了省略用0乘这一步的同学,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激励全体学生今后更好地创造性学习。

另外,学生在课堂训练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在巡视过程中,给他们“开小灶”做到“日日清”、“堂堂清”,使他们获得成功,取得进步,对于优生可在“当堂训练”中穿插拓展练习,给优生新的挑战机会。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有了可喜的变化,当发现问题时,他们首先打开课本寻找答案,作业写完后会翻书、预习。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增强了,乐于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大胆创新、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宝贵经验。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把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篇12

尊重个性发展, 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阶段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期, 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适时地抓住这个关键期,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也就是, 多给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少剥夺, 少侵占; 多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喜好去做, 少限制, 少约束。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 如果教师讲得多, 分析得多, 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就少了, 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 只记住了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文章主旨的现象。 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毫无益处。 因此, 教学中, 我大胆地放开手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段落去读,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同时, 尽可能为学生的读创设条件,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学生在自我读书、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放松, 心情放松了,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无形之中就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

《山雨》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以独特的感受、 神奇的想象和联想、 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 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上, 我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入情入境, 全身心的去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色彩美。 刚上课时, 我利用美丽的画面和配乐朗读, 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欣赏了一场奇妙的春雨,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选择喜欢的语段来读, 体会、 感悟,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我的要求刚刚说完, 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有的读描绘山雨声音的段落, 有的读描写山雨色彩美的段落, 读书声响彻教室。 学生在个性化朗读课文的同时, 不时停下来勾勾画画, 或与周围同学交流几句, 还有的时不时闭上眼睛, 陶醉在山雨的美景中, 如痴如醉。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状态, 就如同创新的萌芽, 一定要尊重、 呵护, 切不可扼杀! 时间久了, 学生的个性就会展现得越来越明显, 创新氛围也会随之营造。

启发大胆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生发掘文本意义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丰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接受理论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视野融合, 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和改造文本, 生成意义。 这种填补和改造就是一种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的创新。 因此,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是学生发掘文本意义的重要桥梁, 更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意义发掘能力较弱, 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来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 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作品的意义。 文学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 必须借助于想象力。 文学教育同样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对文本符号的解码, 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本形象, 甚至开拓、 建构出作者在创作这个文本形象或艺术意境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 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具厚度、深度和力度。 这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的过程。

在教学 《老人与海鸥 》 一课时, 我在学生找到海鸥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后,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们想象一下海鸥两次鸣叫, 好像在说些什么?” 学生在想象海鸥会说些什么的同时, 也进一步深读了文本。 学生想象海鸥第一次鸣叫是在对老人的遗相说:“您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看我们? 您怎么不说话? 不给我们喂食呢? ……” 而后一次鸣叫是对拿走遗相的人们说:“请不要拿走遗相! 我们想和老人再多呆一会!求求你们了! ……” 学生们的想象把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古诗词教学, 如果教师们只是在课上带着学生读一读、 讲解一下内容、 背一背, 就完全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也实现不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因此,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重在启发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象意境, 落脚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王维的 《山居秋暝》 一诗,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并想象一下诗中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 月照清泉、 竹间浣女、 莲中渔舟。 进而, 让学生明白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是诗人王维眼里的景象, 也是他所感受到的, 经过诗人带着感情色彩的组合, 诗歌所传达出的意境就完全不同, 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 随后,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以及跟家长出去旅游的感受, 大胆的想象和体味诗中所传达出的诗人独特的心境。 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宁静的意境; 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幽远的意境; 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安宁的意境; 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平和的意境。 这些不同的意境就是学生由诗中几种意象连缀融合, 发挥想象体会到的。 可以说, 这种想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大脑呈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活跃状态, 自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整合不同学科, 焕发创新激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更有利于让学生焕发创新激情。 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 如果能和美术、 音乐学科进行大胆的整合,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诗时, 我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 在学习诗词后请学生为这首诗配画, 没想到学生们听后, 兴致极高, 特别是那些在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他们把自己对诗的理解与自己所掌握的绘画技巧有机结合, 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绘出诗的意境。 在配画时, 学生们对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两句诗如何能更准确地通过画来表现, 想法迥然不同。 有的说:“要画蝴蝶, 不画蝴蝶怎么说明 ‘儿童急走追黄蝶 ’呢?” 有的说:“不能画蝴蝶, 诗中已经说了 ‘飞入菜花无处寻’。” 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 ’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 蝴蝶也是黄的, 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 蝴蝶还是要画的, 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 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 露出一点翅膀, 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就更有意思了。” …… 学生们的想法多么有新意! 这理解诗意, 丰富诗意, 大胆争辩的过程, 不正是学生创新激情得以焕发的过程吗?

我还大胆的把古诗词教学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 借助古诗词光盘, 充分利用早晨和中午进校后至上课前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 学生们发现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 “读”, 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纷纷效仿, 校园里一时掀起了唱诗热。 学生们走路时唱, 游戏时唱, 就连上厕所都在哼唱, 兴致极高。 渐渐地竟然由模仿发展为各自创造性的吟唱。 课上学过的古诗, 配上熟悉的曲调; 现下流行的歌曲, 纷纷为它寻找适合吟唱的古诗词。 诗改词, 词配曲, 一时间, 校园里刮起了唱诗风, 而且对吟唱的形式各持己见。

就拿 《竹石》 这首诗来说吧! 这首诗表面上写岩竹, 其实诗人郑燮是在托物言志, 表达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 展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有的同学就用《世上只有妈妈好》 这首歌的曲调来吟唱, 其他同学听后立马提出反对意见, 这种 “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 积极向上的情感更应该用 《滚滚长江东逝水》 的曲调来表现, 说着还有模有样的吟唱起来。 围观者也分别提出各自的意见, 有的说用 《学习雷锋好榜样》 的曲调唱合适, 有的说用阅兵式上的 《强军战歌》 的曲调唱才最适合, 一时之间争论得不分高下。 这大概就是学生焕发创新激情的最好见证吧!

肯定创新成果, 感受创新乐趣

读也好想也罢, 能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根本。每次习作前, 我都会引导学生感悟, 让学生先思再说, 看谁说得深刻、 独到, 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这时再“写” 才会水到渠成。 习作的设计既要满足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愿望, 又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真情实感。 所以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当然, 写的训练还要适时, 适度, 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 写的训练, 不应是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 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 应该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想让学生的习作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发展, 必须要在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 辅以方法的指导。 可以是有意识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 句式, 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 也可以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 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 开阔思路, 丰富写的内容; 还可以是抓住片段语言的表达方式, 让学生模仿着写。

例如, 教学 《穷人》 一文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描写后, 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 《一面》 一文中对鲁迅6次外貌描写后, 让学生抓住身边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写一段话, 并让大家猜一猜。 当然, 随堂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 只有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多种多样的随堂练笔, 才能在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的写, 学生才能切实感到自己的长进, 提高,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感受创新的乐趣,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猜想假设下一篇:智能体验一步到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