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音乐

2024-10-12

唤醒音乐(精选9篇)

唤醒音乐 篇1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这孩子, 实在没有音乐细胞。”确实, 人与人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 也感到孩子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非音乐的耳朵”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笔者认为,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音乐的耳朵”, 只是有些人的“音乐耳朵”特别灵敏, 有些人的“音乐耳朵”还在沉睡之中。如何将他们“音乐的耳朵”唤醒呢?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 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显然, 倾听, 是唤醒“音乐耳朵”的良方。基于此, 笔者围绕“倾听”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 感觉学生们在这一养成习惯的培养中, 进步显著:

一、静谧环境提供“静听”保障

让孩子在情绪保持自然放松的同时, 获得比较静谧的环境是很关键的。因此, 在上课前, 每个孩子的情绪都应该被老师所关注。有的孩子因为课间休息时剧烈活动, 或者和同学产生一些摩擦, 情绪波动会比较大。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安静下来, 或者播放一些柔和的曲子, 如《小夜曲》等。尽量让他们觉得教室的环境是非常安逸宁静的, 老师是和蔼可亲的, 自己的小空间是不被别人干扰的。慢慢的, 孩子就会心平气和起来。孩子的心境放松了, 自然就会拥有静心倾听的心理暗示, 为上好课奠定心理基础。

二、有趣音响激发“爱听”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有很多材料可选, 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芭比娃娃与胡桃夹子》等。这些动画片中都有伴随剧情变化而变化的背景音乐, 这些音乐无论从情绪、速度、力度、旋律线上来分析, 都有着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可以让孩子们将音乐的变化与剧情的改变联系起来观看, 也可以观看无声的动画片片段, 想一想无声和有声的片段哪个更引人入胜?从而体验到音乐对剧情的发展有着强烈的震撼和不可思议的烘托效能。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仔细倾听影片的背景音乐后, 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通过对影片背景音乐的分析, 进而体验到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在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动画片时, 应该想方设法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影片背景音乐和声响效果上来, 提示他们音乐要素的变换, 让他们去有意关注或有目的地关注动画片中的音乐, 领略到动画音乐的无限魅力。

当孩子们能够听辩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后, 就可以脱离视频和图像的帮助来听赏一些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生动的乐曲。如《新年好》、《丢手绢》、《催眠曲》等, 逐步过渡到一些世界名曲如《军队进行曲》、《铁匠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等等, 这些音乐都有着活灵活现的直观听觉形象, 在节奏、旋律上大量运用模拟的方法使得音乐形象惟妙惟肖。孩子们从无意识的听, 渐渐过渡到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音乐欣赏。要让孩子有听的欲望, 喜爱倾听, 并领悟到音乐的妙处, 选择好的音响素材是关键。

三、有效激励确保“善听”动力

人们都是喜爱听鼓励的话的, 小孩子更是如此。而这也正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静心倾听的良好手段。言语激励要做到在适当的时机, 恰到好处、毫不夸大、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学习的源源不绝的动力。对于孩子来说, 老师的夸奖和赞赏代表着无上的荣耀, 就像天使颁发的金光闪闪的皇冠一样璀璨夺目。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无疑是一项殊荣。而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要细水长流, 坚持不懈的这样做。记得在一堂音乐课上, 教学任务是教唱《两只小鸟》。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笔者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春天到了, 什么会在天上飞呢?”一个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大声回答:“是老鹰在天上飞!”他的话还没说完, 其他学生都雀跃起来:“风筝在天上飞”, “蜜蜂在天上飞”, “燕子在天上飞”……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甚至还互相否认、争论。课堂一下就变得闹哄哄的。当看到老师不再说话, 他们才意识到这样做是违背课堂纪律的, 慢慢安静了下来。笔者问他们有没有听清楚别人的发言?毫无疑问,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就给他们讲了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别人讲话时要安静地听, 这样才能听清楚, 才能互相学习。对于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孩子, 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大力表扬。在以后的课堂上, 只要孩子能凝神倾听, 不随意插嘴, 耐心细致地听完老师或者同学的发言, 就奖励他一张卡通贴纸, 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贴纸, 这可是让孩子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魔法棒。

四、切实引导把握“会听”关键

1. 引导下的倾听更有目标。

细心听、静心听, 所谓倾听也。老师本身要有对音乐作品情感的充分理解,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 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直观教具、多媒体电脑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 配以能激发学生联想的合适的音乐和语言, 通过学生的视听, 进入音乐的规定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与音乐相符的情感, 帮助理解音乐的内涵, 点燃孩子对圣洁音乐的情感火种。在听赏乐曲之前应该给学生提一些带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倾听欲望, 有效提高学生听的效能。

如在欣赏《牧歌》时, 老师作如下引导:《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 经过作曲家瞿希贤把它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使这首民歌的形象更加丰满, 色彩更加丰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 请大家思考一下, 听这首歌曲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什么叫无伴奏合唱?学生带着问题听赏, 会更安静认真, 目标明确。

2. 示范下的倾听更有引力。

每次听赏音乐时, 老师首先应该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不去做任何与听赏音乐无关的事情。把倾听视作最重要的事, 真诚地参与到孩子“倾听”的行列中, 和他们一起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享受倾听的乐趣, 领悟音乐的美妙。久而久之, 学生心领神会, 必然将倾听视作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总之, 培养静心倾听的习惯是少年儿童步入音乐殿堂的基础, 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有耐心, 有毅力和长期研究学习的心理准备。我相信, 只要能始终不渝地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定能增强他们的音乐倾听和鉴赏能力, 唤醒他们“音乐的耳朵”, 激发他们天生的音乐灵性, 让神圣的音乐大门向着每一位学生徐徐打开!

唤醒音乐 篇2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唤醒音乐的耳朵 篇3

一、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投入倾听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利用多媒体课件、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室环境等现有资源相结合,营造与音乐相匹配的氛围,使学生未闻其声现身临其境,充分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在传统的音乐过程中,学生对单一的教师唱,或听录音机讲授知识时,往往很多学生都会感到课堂枯燥,单调,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学效率也很底。这样一贯的教学既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内容更为生动;把教材中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题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学生爱学,乐学。

二、通过有效激励,让学生主动倾听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想要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聆听。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犹如如鱼得水般畅快欢乐。让音乐融入孩子的血液里,沉醉其中、享受其中。从而得到美得感受,音乐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音乐,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聆听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激发他们参与聆听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差异性,不同的音乐对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这样既缺乏对音乐作品感受的艺术性、情感性,也会严重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上学期我上了一节欣赏课《爱的祝愿》,这节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旋律优美、动听。在欣赏前,我没有给学生任何的引导,跟没有用具体的语言描述音乐的形象。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感受优美的旋律。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做什么等等。当学生欣赏完后,只有几个人举手,回答得也很精彩。而这几个人也是平常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其他同学只是作为旁观者静静地听着,不发表任何想法。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是着急。然后我就跟他们讲,对于音乐来说不像数学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没有对和错。慢慢地又多了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讲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及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评价,并大力地表扬了他们。接下来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都争先恐后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特别热烈,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分享。接下来再闭上眼睛听时,他们更主动,更投入了。此时,音乐已经完全流进了他们的耳朵,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感觉原来这一点也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到,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一步一步加深作品的难度,这样学生听辨音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耳朵也会变得越来越灵敏。拓展学生音乐的学习天地,拓宽音乐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去欣赏生活中音乐的画面,以灵通的耳朵去欣赏、去聆听生活中音乐的声音。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感受到音乐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三、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我会采用多听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歌曲。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而且能把歌曲表现得更准确、更生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跟着唱,虽然到最后学生也能学会歌曲,但整个过程是枯燥的,学生提不起兴趣,用的时间也较长,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不但欣赏教学要让学生多听,唱歌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多听。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首先要挖掘教材,分析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情感、歌词等等。每次在听赏前,老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这样他们才能认真、投入地去听。听完后老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在听赏时,还可以将节奏、旋律和歌词、所表现的情感联系起来,问为什么这样的旋律可以表现这样的情感,换一种可不可以,为什么?等等。老师还可以举几个不同的节奏和旋律的例子,看看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他们不但兴趣大增,也逐步学会了欣赏音乐,以后也会更乐意去倾听各类音乐作品。

利用音乐欣赏,唤醒学生的心灵 篇4

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所以,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上,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索然无味, 学生就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那么, 学生对“一周最美好的时刻”就该失望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带领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优美典雅的民族管弦乐曲, 它从音乐的角度刻画了一幅美丽的月夜江景。在欣赏的时候, 我采用了音像同步的方式, 在悠扬的乐曲当中, 学生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 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 江面之上微波粼粼, 小舟点点, 花与影在江岸摇曳生姿。景色如此迷人, 学生们忘情地沉醉在优美的意境当中, 能够感受到这首音乐蕴藏的古典美。

可见, 在音乐欣赏课中, 采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快速融入到音乐当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同时, 直观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两全其美。

二、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

想象教学法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 想象教学法也可以运用到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借助对音乐的感知, 展开丰富的想象, 感受音乐中的感情。在音乐欣赏课中, 如果没有想象, 那就不会懂得欣赏, 音乐结束以后不会有什么新的收获。所以在听音乐的过程中,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 跟随音乐的旋律,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 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去听音乐、感受音乐。

比如在欣赏《天鹅》时,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 我们在欣赏的时候, 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感受乐曲的形象和意境, 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 天鹅是多么地轻松与快乐。在播放音乐的时候, 我还鼓励学生们展开想象, 结合音乐的旋律, 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表现天鹅的优雅。学生听得很投入, 表演得也很棒。学生如果没有想象, 就不能用心去体会音乐中的感情, 那么这首曲子对学生来讲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很多音乐作品都能反映人的真实心情, 尤其是作者会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音乐是一种具体的表达方式, 而学生的想象却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自发地对音乐进行思考, 将自己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融入到作品当中, 教师就应该通过引导探讨想象心得,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通过学生的实践表演,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时候, 不能只让学生坐在那里听。音乐欣赏课也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在课上让学生们亲自表演或是搞一些创作, 边唱边演, 边听边跳, 这样可以将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境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对作品了解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 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比如欣赏音乐《西班牙斗牛舞》时, 学生们边听边舞, 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节奏感和旋律。我让学生们进行模拟演奏, 学生们都很兴奋。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坐好, 每个人手中都有不同的乐器。为了让效果更显著, 每个乐器上都有名称。当然, 指挥者不能少。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另一部分学生会表演音乐中的角色。学生们边听边舞, 都很认真地在音乐中分辨自己的乐器演奏的声音。在这一场盛会中, 好像真的在进行交响乐表演。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他们不仅感受了这首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还掌握了各种乐器演奏的姿势, 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学生的思维跳跃得比较快, 逻辑思维也会随其逐渐展开。在欣赏课中, 学生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能够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含义, 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基础都比较好, 在音乐欣赏课中能够开启自己的思维智慧, 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从而享受音乐课的趣味。

唤醒自己杂文随笔 篇5

这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加入了一个家乡的网络文学社团。这个社团包括文学创作、诗歌朗诵、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在我家乡周围区县有较大的影响。这个文学社团资历深厚,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和谐温馨的活泼气息,可以说里面人才济济,精英荟萃。

我不由被她良好的文化氛围所吸引,正是在这个社团的影响下,我开始唤醒沉睡的自己,拿起搁置多年的笔,抬头寻找生活中那耀眼的光芒。在社团里,我有幸了结识很多优秀的老师,积极向上的文友。可以说是热爱文字这一兴趣爱好为我打开了一扇智慧的窗,照亮了远方,指引了我这颗在暗夜里彷徨的灵魂。

虽然在命运面前我时时感到无助。我知道,我或许永远也不是命运的对手。但我可以选择我生存的方式与态度!我开始写一些自己心里的文字,这些文字,它们记录下了我的心声,我的内心因此而充实,甚至能品味到一点小幸福的麻醉感。

写作给我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一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能发现能够愉悦自己,让自己获得快乐的情境。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找到精神支柱,让自己不能倒下,并以淡泊的心态慰籍内心,迎接“柳暗花明”的到来。(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油墨铅字的时候,那种小幸福,那种成就感,使我获得从未有过的欣喜。)二是在闲暇、独处的时候,能够做让自己内心变得宁静的事情,不为无聊而焦虑,不为孤独而寂寞,丰盈内心,让心灵得以滋润。(黑夜睡不着的时候,我喜欢打开微信读书app,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听他的写作之路。听他残缺的身体下不屈的心灵)三是热爱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诉求和向往,让自身像太阳一样散发光芒。(积极参加一些节目,比如我上个月参加了一家交通广播电台的大型诵读互动节目,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播音大咖点评,能获得提升和进步……)四是不与他人攀比,羡慕别人却没有嫉妒恨,走自己的路但不妨碍他人走路,看自己的风景并让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成为一个让别人感到舒服的人。

尽管写作的确是一件需要耐力和韧性的事情,倒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也是我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展开深度思考的最佳方法,同时也能让我收获成长。我很庆幸自己养成了写作的爱好,因为这个爱好,让我能够展开广泛的阅读,与很多人交流,深切理解实际问题,并安下心来思考,找寻答案。很荣幸,写作现在对我,已经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带给我深度思考和发现新想法的幸福与快乐,让我更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发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还有很多读者把他们的想法与我互动,这种体验真的是太美好了。

别样年华,书样人生。写作离不开读书。如果说写作给我带来了一些收获的话,我应该感谢读书。在我们的脚步无法到达自己所期望的地方时,书是我们的第一个媒介。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读书不仅引领我们成长,也是最能让我们安静的享受时光的一种方式。不用醉卧沙场,也无需献言谄媚。没有骄横跋扈,也没有怯懦自卑。就那么捧着一本书,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坐着靠着或趴着,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它的悲喜跌宕,情到浓处,被感染到或泪眼婆娑,或开怀大笑。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也是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读书,不是有什么大志,就是单纯的喜欢,喜欢闻那种特殊的墨香,喜欢看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体会那些淡泊宁静的心境,喜欢那些方块字,我现在读书就是喜欢那种静静读书的气氛和感觉,静读时心更宁静,看到别人的文字,思考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什么爱好,读书,写字也好,跑步也罢,都是因为我内心想展示高昂、乐观、坚强、豁达的生活态度,如果灵魂能长久保持这种耀眼的光辉,我相信一定会逼退了生命中的不幸和悲怆。

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

。歌中唱到: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都是为天亮铺排!你是拼图中不可缺的那一块。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苔花独自开在阴暗的角落,不怕寂寞,不觉孤单,完全一种自得其乐的样子。

每个人生活中都不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阳光雨露都照顾你一个人,甚至有时候既无阳光也无雨露,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坚持,等待机会。

我们要学苔花的这种不甘寂寞的精神,要为它安然自在的情怀而鼓掌,同时也要积极地争取长大,向着阳光生长,不能自暴自弃。

在被人不理解和不支持时,一边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边主动地推介自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我选择写作,选择这个可以成长我自己的爱好是因为我想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因为,我的明亮,不仅会照亮我,也会照亮别人。精神明亮是一种力量。它是刺破人生暗夜的一道闪电,是架在命运谷地的一道彩虹,是升腾在灰暗心底的一轮明月。精神明亮,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抗,一种不屈服,一种牙关紧咬的优雅,一种劫波渡尽的从容。精神明亮是一种心底的寥廓,秋水长天,容尽万物。当我可以笑着活到这样的心性上,也就没有什么能把我打败了。我很幸运自己培养了一种能成长自己的兴趣爱好!

看书写字伴随着我在困境中的成长之路,无形中让我受益良多。我于2017年9月开始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至今为止已发表《教师节忆父亲》、《我的二爸》、《冬日暖阳》、《雪之忆》、《信》、《雪》、《年的记忆》、《迎年》等散文作品。其中《年的记忆》也在朔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刊物《朔风》发表。并被转载在《吐月》期刊上。

今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网络平台“梦之路联盟首届原创诗歌大赛”《新年》获得一等奖,刊登在陕西刊物《周至诗刊》。寒假期间我创办了我自己的个人公众号,收录发表自己的文字,并加入了读书会,每月读一本名著并写读后感……所有这些,只是因为我热爱生活,我想活成精神明亮的一种态度!

人正是处在各种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其实梦想离我们真的很近,只要勇敢坚定的迈出你的脚步。我把我写作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阅读

要想收获,必须耕耘,想要写作,先要阅读。阅读《平凡的世界》,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阅读《小王子》,我们知道,“你必须永远对自己所驯服的东西负责。你要对你自己的玫瑰花负责。”阅读《哈利波特》我们知道,“不管身边那个叫困难的伏地魔有多么强大,我们都可以用爱,勇气,决心去打败他。”如果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那么写作就是世界上最方便的交流。

二、动笔去写。拿起梦想之笔,尽情倾吐心声。

三、坚持下去。

有位名家说过:“人活得自在”需要达到五种姿态:

第一种:如栀子花般不在乎的姿态。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谁也管不着!’”

第二种:学会细细品尝各种滋味,才不枉此生,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后就绝望。“一个人的口味嘛,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第三种: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爱好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第四种:要用积极态度对抗一切悲哀,懂得欢欢喜喜面对一切。

“葡萄,每个月都改变自己的模样适应气候。因为无论如今气候如何,来年它都得欢欢喜喜地发芽。”

第五种:在闹市中习静,内心安定。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条,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音乐课,唤醒学生的耳朵 篇6

关键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巧妙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27-2

音乐是听觉艺术,课堂教学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对音乐的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只有让学生听足、听清,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逐步丰富音乐体验,提高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也有困惑的时候,让学生听前几个单元的音乐作品时,有一部分学生感到茫然,说不出作品的名字,或者是完全陌生,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失落、很担心。所以要反思,要努力,让音乐旋律流进学生心田,让学生记住更多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一、多角度感受歌曲,采用多种形式的听

1.从单一向多变转化

在教学一首新歌时,要让学生多听,但是形式单一的听会让小学生失去耐性。这就要求老师充分挖掘歌曲的表现要素,让学生感知这些要素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听辨、对比、选择、图解等方式中反复感知,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多变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小小的船》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录音里的范唱(优美),感受连贯的旋律,然后听老师用带有断音的方法再唱一遍,感受两种不同的音色和演唱效果,让学生从听觉比较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学会歌曲之后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分别演唱,感受不同速度形成的不同情绪的变化。

2.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三四年级中已经有很多的合唱教材,还有一部分教材是适合把单旋律变成卡农式、加伴奏音型的,让学生听丰满的和声效果,感受立体的,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十分重要,有了深厚的听觉体验基础,才能参与合唱练习。比如三年级的《开心火车》《铃铛舞》等歌曲都可以在乐句结束时加入衬词练习。《芦笛》这首歌曲则可以让学生听老师是怎样和录音配合的(老师在范唱后两拍进入,旋律和录音一样,形成卡农式合唱。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就会感受到二声部的两条旋律,而旋律又是一样,只不过一条在前,一条在后,始终保持两拍的距离)。

3.从单首向多首延伸

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唱出了山区人的乐观和爽朗的性格。学生在自己演唱的过程中有所领悟,但是现在的学生把握这样的作品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我让学生积累这首歌曲的多重感受,让他们有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如阿宝演唱的版本,民歌与器乐演奏结合的版本,合唱版本等,这些延伸作品有旋律创新,节奏、速度的改变等,但是主旋律一直在回绕,风格也是保持原有特色加现代风味。这样,从一首歌曲扩展到多首歌曲,学生的听觉体验越来越深入,内心积累越来越丰富,对这首歌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再次演唱时,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力更强。

二、针对教材特点,灵活安排听的内容

学生的所有知识技能都必须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每首歌曲的重点、难点不一样,有重点乐句,难点节奏等,也有欣赏曲的主题乐句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合理、灵活地安排听的内容,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升。

1.仔细聆听歌曲的前奏

前奏是歌曲的准备状态,也是歌曲给歌唱者的一个信息。它们往往比较短小,很容易让人忽略,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活泼可爱,喜欢唱歌和表演,碰到一首喜欢的歌曲顾不上前奏,迫不及待地张口就要唱了。如果这时候教师为了抓住兴趣的契机任其唱下去,会发现开头总是不够整齐,即使提醒了孩子们要听好前奏效果也不好。因为孩子还不会听,甚至有些还不知道什么是前奏。所以此时我们不能急着让他们一展歌喉,而是先让他们听。“录音里的音符觉得我们小朋友的歌声也很好听,它要邀请我们一起唱,你能听懂音符在邀请你吗?”这样反复练几遍,学生就能听懂何时起唱。教学三年级歌曲《七个小兄弟》一曲时,我发现起唱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每个小朋友在听到43 27|1-|的时候都觉得应该起唱了。但是伴奏中还有四拍,(我刚开始也不习惯),我用游戏的口气引导学生注意:“这七个小兄弟很调皮,要多跳四下才唱歌呢!小朋友们等一等吧!”

2.反复倾听歌曲的难点

有些歌曲起唱点很容易找到,而有些歌曲就比较难听辨。对于较难听辨的歌曲起唱点,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去听辨,并且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孩子们多听几遍,并且教师多作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如何来感知旋律特点的。《蒲公英》这首歌是三拍子的弱起,歌曲的前奏是分解和弦式,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我们不宜对孩子讲弱起的音乐概念,只能引导孩子多听几遍,在心里数拍子,找到伴奏的最后一小节的提示进入演唱,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就能延续这样的节拍韵律感。

3.静听体会歌曲特色

当学生基本学会一首歌之后,他们就会失去再次听范唱的兴趣,或者在听的时候还会跟着唱。觉得所有美妙的歌声都属于自己。这是教师要提醒学生静听范唱,感受老师或者录音里的声音特点、强弱变化、气息控制等。体会用不同的歌声表现不同的歌曲情绪。比如让学生和着前奏轻轻吟诵“月亮轻轻地走着,宝宝安静地睡着”切合歌曲的意境,也提示学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去表现这首优美的歌曲。五年级教材中的《好一个土娃子》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在静听后说说自己的歌声和范唱的区别。学生会感觉到范唱中有很多滑音,增添了歌曲的活泼和幽默情绪。

三、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巧妙运用听的方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这就要求老师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实际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获得更多的听觉体验。

1.听音乐画旋律线

这个方法适合于小学的任何年级,让学生听着音乐随着音乐画旋律线,用耳朵的听觉指挥手臂去画旋律进行的高低。如让一年级学生和着《小小的船》旋律驾驶自己的小船,在夜空里自由游玩;在《如今家乡山连山》的音乐中走一走歌曲中的山坡;在《侗家娃娃幸福多》中感受侗族连绵起伏的山峦……

2.听音乐做动作

在欣赏歌曲乐曲时让学生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变化等。在教学中常用的奥尔夫的基本形体的动作教学、声势教学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动作来配音乐,激发学生的灵感,专心聆听的学生会抓住音乐的细微变化做出身体变化反应。比如欣赏《水草舞》时,学生会听辨乐器音色的变化时而用手臂的横向动作表现水面的波光粼粼,时而用手臂画出竖向的波浪线,表现水草的曼妙舞姿。在听《花儿与少年》时学生会设计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韵律。这些聆听都可以反复进行,让学生坐着、站着、行进中发展肢体的协调性,对歌曲乐曲的结构、情绪有更深的印象。

3.听音乐设计图谱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我们借助较多图形谱来记录音乐的感受理解。它能较直观地反映出音乐的主要结构和情绪特点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图谱,以提高注意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提高听赏和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欣赏《剪彩波尔卡》时,让学生根据乐句的变化设计自己的图谱,有的学生注重旋律的起伏,有的学生侧重乐段之间的关系,实际的图谱更有特色。唱《小小的船》时,让小朋友感受乐句的起伏,用星星和月亮的高低图来表现音的高低,让低年级孩子直观感受旋律。

唤醒音乐 篇7

一、注重音乐的感受性

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文章《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 美育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审美的教育, 深入进去, 是通过艺术中的美来感化或感染他们的心灵,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一个逃避、憎恨音乐的人, 是谈不上发展音乐能力的, 所以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牢牢抓住审美感受这根主线。我们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方式辅助感知, 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 入情、入境、动情、想象, 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且细致的感情色调, 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 利用录像、美术作品中的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 将学生很快带入音乐情境。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欧洲乡村的影片, 解说者解释道这就是贝多芬到这个乡村后, 感受到乡村的宁静、怡人的风光而创作了这部风格别致的《田园》, 再来欣赏这段高雅音乐时, 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 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 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 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 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 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 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牵动技能, 技巧连着情感。我们知道, 音乐是最讲技术的学科, 没有技术就不能谈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 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上手的, 但是艰苦的操练会让人感到枯燥而乏味, 这点正是审美极易丢失的客观原因, 然而我们的主观上就要强调音乐的审美意识。在音乐教学的内容中, 有的是能直观的感受到的, 离审美就近, 如贝多芬在精神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创作的《第九交响曲》, 以磅礴的气势号召全世界人们团结起来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瓦格纳称之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 没有人可以超过他。”《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以其雄壮崇高之美鼓舞了多少热血儿女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 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马思聪一曲《思乡曲》又唤醒了多少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有着语言不可比拟的力量, 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 更雄辩的语言———音乐便全副武装地登场了。”我们应该始终抓住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 在它那里找到根源, 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注重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中, 音的排列组合的多样化, 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调式调性的变化, 如西洋的大小调式, 中国的民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等等, 从而把各种风格的作品表现在我们的面前, 但是这种多样又是有规律的, 正如建筑一样, 虽然丰富多样, 但也必须遵循建筑学的规律来设计和施工。音乐上也是这样, 如作品《梁祝》的结构为奏鸣曲式, 但它必须和其表达的内容相吻合, 从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而用小提琴把中国这古老的民间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此完美, 成为经典之作, 这实在是一种创新。在音乐的审美意识中, 通过感受美来表现美, 这是审美教育的一般进程, 而创造是最高层次, 音乐作为时间过程的艺术, 它的存在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在欣赏、表演、创作三个基本环节中, 都少不了人的想象力。不仅如此,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 也正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我们常可听到学生随意哼唱自编的小曲,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 尽管稚气十足, 但毕竟是其创造真情的再现。学生不仅有创造的需要, 而且有创作音乐的能力。创作活动中, 教师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 强化“进入”的心理诱导, 循序渐进,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 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作潜能。所以教学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 鼓励独特见解, 有意识地增加创造性内容, 提倡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中运用能力, 掌握技术。教师再适时予以鼓励, 尊重学生的创造, 由于好奇心、好胜心驱使, 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便油然而生, 参与实践、渴求成功的良好的教学情景也就随之形成, 实实在在地完成美育的一般过程, 这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 也是音乐学科的特点所在。

四、注重音乐的情趣性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潜意识中所盼望的, 并积极地动脑动手去实现自己所盼望的事物, 音乐心理从本质上说, 是使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自觉、自主与自由的发展状态, 人是有了情绪才想唱歌的。一首乐曲, 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异, 同样的音乐能力的发展, 也必须建立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因为美育是诱发的, 而非强制的, 这是我们强调兴趣的原因。兴趣是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的兴趣的时候,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不能给予的, 也不可能是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另外, 作为艺术的音乐往往是直觉的、意会式的, 没有明确的答案, 音乐可快可慢, 能强能弱, 这种模糊性、主观性的把握, 就全在自己琢磨了。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中的琵琶领奏好像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 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如众人的应声和唱, 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表现得生动有致。在欣赏这一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领略我国古代音乐作品的意境, 从而引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在音乐教学中, 要设计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情趣, 另外增强学生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

唤醒音乐 篇8

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演令人陶醉。安塞腰鼓的由来已久, 最初是古代为增加军中士气和传递情报用的, 如今却遍地开花, 在国际上也负有盛名。安塞腰鼓在我校是一个特色教育, 每一名学生都会击打腰鼓。并且, 学生对于安塞腰鼓的感情都非常深厚。我们学校在音乐课的教学中, 抽出部分时间作为专门训练安塞腰鼓所用, 这样不但给音乐课的教学带来了新鲜元素, 而且能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我校已经形成了人人会打腰鼓, 并且每年都会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安塞腰鼓比赛, 以此鼓励学生学习腰鼓的士气。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是我校的特色教育。

安塞腰鼓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人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必备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使用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腰鼓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塞腰鼓进入校园, 给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 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新鲜元素, 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帮助。随着文化传播的日益加深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现如今的安塞腰鼓已经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模式, 渐渐的走向五湖四海、走向世界各地。而且, 人们对安塞腰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使安塞腰鼓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前景。

二、音乐与民间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 部分音乐来源于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对艺术领域的一个细化。民间艺术的范围比较宽, 比如皮影戏, 剪窗花等等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 但是还有很多的优秀民间艺术不被大众所熟知, 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为我们所忽略。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结晶, 是优秀的历史宝贵资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是浓缩了艺术的精华, 可以说是艺术的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民间艺术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积极发扬和传承优秀民间艺术, 让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走进课堂, 是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也是提升音乐魅力的有效策略。

(二) 音乐是对民间艺术的升华

民间传统艺术是由历史延续和继承下来的一种音乐文化。比如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喜庆娱乐活动, 是一种非常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精深的内涵, 它是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宝贵财富的一部分。学习安塞腰鼓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在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凝结出的气势磅礴、节奏欢快的音乐元素就为以后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基础。可以说, 现代的音乐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升华而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各种民间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 这是对音乐发展的一种激励, 对音乐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三、安塞腰鼓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引入音乐课堂的作用

(一) 有利于下一代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敲进了小学生的音乐课堂, 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优秀艺术, 而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以及人才培养, 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 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音乐课上以教学方案为导向, 以音乐教学技术装备为载体,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能力, 从而有利于促使小学生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长大后自觉投身于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中去。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程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音乐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积极营造发展创新的教学模式, 提升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如今我校许多学生都有参加安塞腰鼓表演的欲望, 他们希望通过敲响安塞腰鼓来展现自我, 以引起他人的关注, 通过民族乐器的表演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安塞腰鼓的引入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耳熟能详的音乐节奏, 从而激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不仅调动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 对音乐更加热爱, 也增加了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拼搏, 豪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是一种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吹奏、民族风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是对地理、历史文化、劳动、风土人情、信仰等内容的综合概括和反映,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讲授安塞腰鼓的动作要领和方法, 能够将以“踢、打、跨、跃、跺、扭”为主的腰鼓技巧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还能够将以“狂、猛、狠、蛮、牛”为主的豪放性格传授给学生, 让小学生逐渐培养形成憨厚朴实、乐观开朗的性格。由此可见, 安塞腰鼓作为我校的一大特色教育, 已经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

(四)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安塞腰鼓具体可以分为文鼓与武鼓两种形式, 文鼓以扭为主, 重扭轻打, 动作幅度相对较小, 类似于秧歌;武鼓以打为主, 重打轻扭, 动作幅度相对较大, 非常的激烈。在音乐教学中, 安塞腰鼓给学生的身体素质保驾护航, 通过学习安塞腰鼓, 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完好, 身体机能更加完善, 身体的协调性也更加优美。安塞腰鼓的要求是快放快收, 变化神速, 自然得体, 欢快运动, 刚柔并济, 伸展自如, 让学生从小学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召力, 使音乐课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还能在不断的练习中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 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四、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安塞腰鼓, 将民间优秀的艺术带入课堂, 以音乐为桥梁唤醒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是我校音乐教学的一大亮点。对于安塞腰鼓的学习, 有利于弘扬民族音乐, 展现音乐的多元文化。并且, 腰鼓敲进音乐课堂成为我校的品牌, 也有利于资源整合, 让学生逐步养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心人,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者和监督者。结合我的音乐教学经验, 我对安塞腰鼓引进小学音乐课堂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斧正。同时, 我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音乐教学理念, 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多进行音乐教研活动, 继续提高对安塞腰鼓引入教学课堂的重视程度,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 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应该是薪火相传的, 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摘要: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中, 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 这些民间艺术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境界。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陶冶人的心灵, 净化人的思维, 也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发展现状的分析, 进一步探索如何唤醒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音乐,安塞腰鼓,途径

参考文献

[1]白雪.《音乐新课标》实践之安塞腰鼓走进陕北地区农村音乐课堂[J].教学研究, 2013 (10) .

[2]徐国忠.安塞腰鼓的社会特性研究与课程开发构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3]吴龙.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健身功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4]李鸿亮.安塞腰鼓多维艺术阐释[J].价值工程, 2012 (8) .

日出唤醒大地 爱心唤醒教育 篇9

近年来,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被评为文体先进单位;2012年7月“师德演播室”被评为优秀党建创新工作项目”;2013年2月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3年7月“学习楷模,励志成长”活动被评为顺义区优秀党建案例;2013年9月被评为顺义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这些荣誉的获得,都要从宋晓荣任幼儿园园长开始说起。

宋晓荣是一名中共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从1990年7月起,便来到顺义木林中心幼儿园任教;2002年她被任命为木林幼儿园副园长;2005年被任命为木林幼儿园园长。“让幼儿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园所健康持续发展。”是她24年来坚守在木林幼儿园工作的目标。

她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过硬的素质,过硬的实绩,过硬的作风立足于领导岗位。她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新的事物,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并将各种理论的精华与自己的办学经验相融合。为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她在管理工作中创造和谐的家园氛围,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她总是从全新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以家的情感关心人,培养人。通过管理沟通和换位思考的方式同教职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一起晨练、一起读书、一起研究课程,一次次活动给教师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园本教研、外出观摩、学习考察、专家指导,为教师们的发展搭建成长的舞台。让教师在教学中体会成功与快乐,让小朋友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成长。在教职工面前,她有时是师长、有时是朋友、有时是家长,在关键时刻更是他们的主心骨。

她以“幼儿健康——体育游戏”作为园本特色课程,对“幼儿体育游戏”进行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体育运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幼儿体育循环活动曾在顺义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幼儿、家长和教师已经具备了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这些年她把家长工作定位在“亲其师、信其道、携其手、育其子”,促进孩子能在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和发展。她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为依据,努力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她通过文本式宣传、情景式体验、个案式指导、主题式参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非常高。在这24年的工作中,她和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她始终坚持依法办园,以《规程》和《纲要》为指导,确立正确的办园方向,以“健康成长,快乐发展”为办园宗旨,以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服务能力,让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让家长满意、放心,打造新型乡镇幼儿园形象,走自己发展之路为办园思路。以“团结创造激情,和谐促进发展”为共同愿景,在工作中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幼儿与教师和谐发展。

宋晓荣任木林幼儿园园长以来,在工作中务本求实,脚踏实地。2011年9月被评为顺义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10月被评为顺义区“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12年6月被评为2102年度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7被授予顺义区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党员”称号等等。

新的校园已经屹立在眼前,她愿意在木林这片沃土上继续坚守,携手共进、顽强拼搏、埋头苦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开创幼儿园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宋晓荣的领导下,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幼儿园必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耐异烟肼结核下一篇:药理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