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资产

2024-11-21

专利资产(共4篇)

专利资产 篇1

一、专利资产评估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资产评估是专业机构和人员,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 根据特定目的, 遵循评估原则, 依照相关程序, 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 运用科学方法对资产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专利资产评估不仅可以为专利资产的交易、质押、融资、诉讼赔偿等多种评估目的提供价值参考, 也可以改善企业的专利资产管理效率。专利资产评估已经成为企业有效管理和运用专利资产的重要工具。

虽然, 专利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 但企业同样要为专利资产付出代价。一项专利不但要在申请过程中缴纳专利申请费, 还要在专利保护年限内付出不菲的专利资产维护费用 (年费) 。而且大量统计表明, 20%的专利贡献了企业专利资产价值总量的80%, 即通常所说的“80:20规则”。这就表明, 企业通常有80%的专利资产创造了很少的价值, 却仍需付出高昂的维护成本, 如何妥善发挥专利资产的价值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利资产评估是专利管理过程中最有效的工具, 专利资产评估可以找出哪些专利具有创造价值的潜力, 哪些专利已失去其价值, 需要处理以减少成本负担。专利资产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使企业有效发挥专利价值、降低高额的维护成本, 还可以反映出研发的效率与成果, 明确企业今后的研发方向。

二、专利资产评估过程分析

其一, 评估基本思路。基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是企业专利资产管理和有效运用的重要工具, 其评估逻辑起点不同于一般产权交易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其主要原因是后者的评估对象往往是特定某一专利资产, 而基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对象是被评估企业的全部专利资产。而且, 服务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不需要提供准确的公允价格, 而只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价值参考。因此, 为了节约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 首先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对企业所拥有的全部专利资产价值进行粗略的估计和计算。然后, 将专利资产按照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类。最后, 对不同类别的专利资产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研发指明方向。

其二, 评估方法的选取。评估方法的选择是专利资产评估过程的关键问题。由于评估目的的不同, 在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有所区别。在以交易、产权变动、专利授权为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中, 需要评估机构对被评估的专利资产给出较为精确的参考价格, 在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大多数采用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而基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 所要得到的评估结果并不是一个准确的价格, 而是一些参考的数字, 具有管理与策略的含义。因此, 本文将着重介绍专利价值评量表法在初步衡量企业专利资产价值时的应用。专利价值评价量表是初步衡量专利价值的有效工具。专利价值评价量表通过分析影响专利价值的各种因素并将其量化, 最终得出专利价值的评估工具。由于基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专利资产评估, 需要针对专利资产逐一实施, 此外分析结果的主要目的是为取得价值信息, 因此专利价值评价表法较为适合作为价值分析的工具。由于各种专利自身的特点不同, 因此不同行业的专利资产影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制作专利价值评价表的过程中, 要根据专利资产的特点分析影响专利资产的因素, 并将其量化。制作专利价值评价表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选择技术领域、确定目的、决定合适的无形资产鉴定方法、制作专利价值评价表。

其三, 制作专利资产价值分布曲线。根据专利价值评价表, 评估师可将专利资产逐一估价, 并根据估价结果制作专利资产价值分布曲线, 以直观地分析被评估企业专利资产价值的分布特征, 为专利资产的进一部管理奠定基础。制作价值分布曲线的第一步是计算被评估企业所有专利资产的总价值 (PVT) 。计算可以根据各项单个专利资产价值 (PVi) 相加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对被评估企业整体专利资产的评估来获得。虽然, 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的专利资产总价值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但由于在绘制价值分布曲线过程中采用比例分析法, 所以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大。其次, 计算各单项专利资产价值占被评估企业专利资产总价值的比例 (M) 。

最后, 以专利项目为横轴, 以专利资产比例为纵轴, 按照专利资产大小依次排序, 将各单项专利资产价值绘入图中 (图1) 。根据过去学者的理论以及统计研究发现, 企业的专利资产中通常只有极少数专利具有较高价值, 而大部分的专利只有较低的价值潜力。因此, 通常的专利资产价值曲线呈现出如图1所示的特征, 即大多数专利资产值贡献了较低的价值, 而少数专利贡献了较多的价值。

其四, 专利资产的处置。通过以上分析, 被评估企业可根据自身所拥有的专利资产的特点, 对不同的专利资产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对于具有较低价值潜力的专利资产 (如A点左侧的专利资产) , 可采取降低成本、授权、捐赠等处理方法, 而对于具有较高价值潜力的专利资产 (如A点右侧的专利资产) , 则可采用追加投资、增加生产等处理方式。 (1) 降低成本。一项专利资产的取得和维护是需要成本的, 而且通常维护一项专利资产的成本并不低。而且, 除了专利权的申请与维护这些直接成本之外, 就长期而言, 盲目申请专利的政策可能导致额外无法辨认的成本。例如企业再也无法了解哪些专利是自己真正拥有的, 以及为了什么特定的目的而拥有。因此, 对于那些创造了很低价值的专利资产, 甚至是一些连维护成本都不能收回的专利资产, 企业应果断地采取措施, 降低这些专利资产的维护成本。找出那些位于价值分布曲线最左端的专利资产 (创造价值最少的专利资产) 以降低维护成本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 停止维护这些专利资产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其次, 借助这些分析, 企业可进一步检讨研究方向、策略以及效率。 (2) 授权与再投资。授权与再投资是比降低成本更为积极的专利资产处理方式, 同样得到的价值往往较高。位于专利资产价值分布曲线右端的专利资产就有较高的创造价值的潜力。但这种潜力是否能够真正地转化为现实价值还要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竞争力和制造条件。

表1表达了专利授权、再投资与制造条件、技术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被评估企业的专利资产技术竞争能力较强而且同时具有较强的制造条件时, 企业应将该专利项目投入生产阶段, 若已投入生产阶段则可考虑进一步追加投资;另一方面, 若该企业虽然拥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 但不具备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条件时, 企业应考虑将该项专利资产授权于他人。同理, 当企业既不具备生产条件又不具备较强技术竞争力时, 则可以考虑前一步骤降低成本的做法, 即销售或放弃该专利资产。授权和再投资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例如美国联合炭化公司是聚乙烯的原始发明人之一, 但该公司并不具备生产聚乙烯的条件, 其将该专利授权给其他一些大石油公司以供应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中。为此, 联合炭化公司每年来自授权的收入就超过一亿美元。因此, 通过对被评估企业专利资产的评估, 可以找出该企业的专利资产价值分布曲线, 并根据该曲线对专利资产进行分类处理, 以使企业的专利资产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简兆良:《专利资产评估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田力普:《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评估》, 《中国证券报》2007年11月5日。

[3]刘河:《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10月31日。

[4]张晓满:《专利技术评估研究》, 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5]Bruce Berman&James D.Wood s, Positioning IP for Shareholder Value,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117, p.41-47, Mar.2004, accessed on Oct.11, 2004.

专利资产 篇2

(1) 国际评估界对专利资产评估的规范。专利资产评估是资产评估的重要领域之一,正日益得到国际评估界的重视。目前国际评估标准委员会以及美国、欧洲的评估协会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专利资产制定相关准则,但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体系下都对专利资产评估行为作出规范。美国评估促进会制定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中,有两个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中涉及专利资产评估问题。2000 年出版的第四版《欧洲评估准则》第一次增加了指南8-无形资产评估,其中也涉及专利评估问题。国际评估标准委员会《国际评估准则》于2000 年新增了《评估指南4-无形资产》,以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提高执业质量,专利资产评估也是其中一部分。

(2) 我国专利评估指导意见制定情况。1997 年 4月,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发《专利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属于专利资产评估操作技术性文件,其中有关于专利资产评估的内容,但还没有形成专门的专利资产评估行业准则和规范。近年来,我国在专利资产评估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专利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专利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001 年《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2004 年《资产评估准则一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的发布使我国的评估行业由过去的依靠行政管理办法监督、规范和引导评估工作,逐步转化为主要依靠资产评估准则,行业自律进行管理、规范和引导评估工作。因此,与资产评估准则相配套,与专利评估实践相适应,《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颁布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专利资产 篇3

在当前,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然而技术创新本身是一项投入大, 风险高, 周期长的投资, 企业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知识已经难以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所需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而相比之下, 组建联盟进行合作研发则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不但可以进行成本和风险的分摊, 还可以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互相学习对方的知识获取对方的能力, 同时能实现双方的互补性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提高研发工作的成功率、缩短研发周期, 因而成为产生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案。因此, 合作研发逐渐成为一种广为采用的、重要的技术创新战略。

然而, 知识资产是一种半公共产品, 外部性使得它的产权界定非常困难。企业在获取合作研发的一系列优势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临自身知识的泄漏和流失以及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风险。即在合作研发知识共享中, 企业通过开放边界学习并获取对方企业的知识资产时, 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自身知识的外流。Quintas将这种知识流失问题称为“边界困境”。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 知识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 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源泉。这种知识资产的泄漏和流失意味着企业核心能力的降低, 尤其是创新联盟的成员之间很可能是合作竞争的关系, 在日后的竞争中, 会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甚至丧失基于此项知识资产的竞争优势。

为保护自身的知识资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于专利制度。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专利保护并非万全之策, 由于法律的执行成本、法院判决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原因, 企业的技术知识仍然面临流失风险。而专利风险目前还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关注, 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企业在合作研发中, 自身的专利资产可能遇到的多种不确定性及其产生原因, 可以对企业的专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也可以作为专利风险管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二、合作研发中的专利风险及其原因

1、被侵权风险

由于专利技术的公开性, 使得专利的内容为一般公众所知, 因此往往会被其他企业和竞争单位模仿, 从而对专利造成侵权。

(1) 其它企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使用专利技术, 造成侵权。企业拥有的专利主要分为产品专利和工艺专利。而工艺专利由于侵权发生后, 调查取证成本很高, 侵权认定非常困难, 因此工艺专利往往会被暴露但得不到保护, 其被侵权风险最高。这种侵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完全模仿。完全模仿是指未经授权而使用了与专利内容完全相同的技术, 而不管这种技术是来自于专利还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成果。全权模仿的侵权方式最容易得到确认, 但其对专利持有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最为严重。b.增加或减少技术特征的模仿。c.替换部分技术特征的模仿。后两种方式的侵权认定比较困难, 因而也最为常见。

一般专利持有者在申请权利时会尽量隐蔽一些技术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 以形成对被侵权风险的保护机制。但在合作研发时, 要保证合作的顺利进展, 伙伴企业必须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 其它伙伴可能接触到专利权人的核心技术, 因此这种保护机制可能无法起到作用。而在合作结束之后, 由于伙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 其它企业可能会以这种方式侵犯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如周某诉某市奥美公司侵权专利纠纷案中, 周某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人体频谱匹配效应治疗装置及生产方法》并获得批准, 周某就其开发研制的发明专利产品——“WS频谱治疗仪” (下称频谱治疗仪) 与奥美公司曾就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和维修建立过合作关系和委托关系。不久双方中断合作, 但奥美公司未经周某授权开始制造、销售“WSPA宽带仿生波谱治疗仪”。

(2) 从属专利所有人未经基本专利所有人许可而实施其专利技术。在合作研发中, 由于知识在各盟员企业之间的互相转移, 企业互相之间对对方提供的专利技术非常了解, 因而可能会有企业在联盟期间或结束后以其它企业的技术为基础继续进行研发, 获得更成熟或先进的技术成果。则这项成果即为从属专利, 它完全覆盖了企业原有专利的技术特征。从属专利的实施必须经基本专利权人的同意, 否则就构成了侵权。

(3) 专利的地域性带来的被侵权风险。由于专利保护的地域性, 各国法律对于专利的保护范围及共同专利的处分权等规定不尽相同。国内企业在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时, 国外企业可能会利用多种本国法律许可的方式对合作伙伴的专利权造成侵害。

2、专利地位被绕过风险

工业研发活动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活动并不能象专利法所假设的那样简单, 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被专利完全有效的所覆盖。一项有效的发明往往是在通过多个不同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共同产生的。这样竞争对手就可以对其中的某项工艺或者产品的某些特征加以改进从而获得一项专利权。因此企业在提供自身的专利与合作伙伴共享时, 很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被熟悉这种技术的其他伙伴企业以各种方式绕过专利持有者的专利地位。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这种风险最高。如人造纤维商业中两个非常大的跨国公司——AKZO和Dupont之间遍布世界的长期专利冲突中, AKZO最终成功绕过了Dupont的一项专利, 而在双方达成妥协之前仅仅律师费用就耗费了两百万美元。

3、专利流失风险

(1) 在合作研发中,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够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受利益驱动等原因, 伙伴企业员工可能将其在本企业或合作中职务发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用以自身创业或转让给其他企业, 从而造成公司的专利流失, 这在专利纠纷的大量诉讼案例中屡见不鲜。

(2) 在企业合作或专利许可时,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 如对于企业投入的专利技术的共享程度或者合作联盟产生的专利技术的分配机制等规定不够明确合理, 也有可能造成企业的专利权的流失。

4、专利的失效风险

(1) 在专利实施的有效期内, 有可能因为专利纠纷或冲突等原因, 专利复审委员会或法院会判决专利完全或部分无效, 如果企业不能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 将导致专利权的丧失。据统计到2008年底, 专利局受理的无效宣告请求多达21087件, 其中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且由于目前国内司法体系的不完善, 法院对此类诉讼的判决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审结果推翻初审判决的情况非常多见, 导致专利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2) 在专利的有效期内也可能出现新的更优越的替代性技术, 这时企业虽然仍拥有该项专利, 但专利的价值已不复存在。

在合作研发联盟运行期间如果部分成员提供的专利技术失效, 则首先该成员将面临被联盟淘汰的危险。而对于联盟来说, 不仅其核心能力会降低而且联盟针对该项专利的前期投资也将无法收回, 如果该专利是联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还很有可能导致联盟的失败。这无疑会给联盟的所有成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侵权风险

这里的侵权风险并不包含企业对他人专利的故意侵权行为, 而是指企业有可能在无意的或没有意识到侵权严重性的情况下, 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从而遭到索赔。这不仅会使企业面临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对企业形象和声誉也会造成损害。

(1) 由于合作研发中, 伙伴企业的技术人员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专利技术都比较了解, 而在企业以后的研发和生产中, 他们可能不自觉的采用对方专利技术中的某种方案。

(2) 如果有伙伴企业投入的技术、设备等涵盖了他人的专利而未经授权, 则合作联盟可能面临共同侵权而被巨额索赔的风险。如陆某诉上海工程成套总公司、无锡市环境卫生工程实验厂专利侵权案中, 锡市环境卫生工程实验厂承担了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的研究任务, 委托被告上海工程成套总公司进行研制, 成套公司在明知其提供的机器中应用的专利技术等同于一审原告的专利权利保护要求的情况下, 仍将该技术提供给环卫厂使用, 从而构成了共同侵权。

(3) 如果合作联盟中投入专利的伙伴企业与其它企业或个人发生了专利纠纷, 而对方的专利地位较强的话, 可能申请“诉前强制停止侵权行为”, 从而对企业自身及联盟造成极大损失。即便事后企业证明了其专利的合法性, 这种损失也可能无法追回。如沈阳平和实业有限公司与沈阳九日实业有限公司专利纠纷案中, 平和公司申请了“诉前强制停止侵权行为”, 给九日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虽然九日公司后来证明了对方专利的无效性, 但这种损失却无法弥补。

6、专利的价值评估风险

在合作研发的过程当中, 所有成员企业都会不断面临对己方及其它成员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问题。首先企业在考虑是否加入联盟时要评估加入联盟所投入的知识产权及其它有形资产的价值以及加入联盟可能获得的收益;其次在联盟的伙伴选择阶段各成员也要评估自身和对方的知识产权以初步确定投入比例;最后在联盟的成果分配中也要对联盟所创造的新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但由于知识资产的无形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 使得专利的价值评估非常困难。如影响专利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市场前景和获利能力以及对企业的战略影响等就很难量化和准确预测, 因此, 企业在合作研发中就有可能低估自身的专利价值或高估其它企业的专利价值, 从而为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企业之间专利纠纷案例的总结和分析, 从被侵权、专利地位被绕过、专利的流失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在参与合作研发的过程中自身的专利资产可能面临的风险, 指出专利保护制度并不能让企业的知识资产处于完全保护状态, 企业要维持基于技术知识的长期竞争优势, 仅仅寻求专利保护远远不够, 还必须从专利制度之外建立完善的知识资产风险管理机制。但如何构建包括专利风险的评估、专利风险的规避等多种措施的风险管理机制,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当前合作研发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战略, 然而合作中由于知识资产的外部性, 导致企业面临知识流失的风险。对于此种风险很多企业往往求助于专利制度, 但本文通过大量的专利纠纷案例的分析指出专利保护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核心知识的被侵权、被绕过、失效及流失等多种损失。因此企业要有效管理自身的知识资产, 还必须在专利制度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资产风险管理机制。

关键词:合作研发,专利,知识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Keck C.,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J],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Law, Oct.1993.

[2]、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3]、Badaracco, Joseph L, The knowledge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alliances[M].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1.

[4]、Quintas P, Lefrere P, Jones G, Knowl-edge management:a strategic agenda[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 :385391

[5]、Szulanski Gabriel, Overcom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theTemplate in the Repl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Routine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4, 25:347–363.

[6]、林知, 柳利和.案例知识产权法学[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252-258.

[7]、Karel F.Mulder, A battle of giants:the multiplicity of industrial R&D that pro-duced high-strength aramid fibers[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9, 21 (1) :37-61

专利资产 篇4

(1)转让专利技术

是指转让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

专利技术,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分类,主要是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技术。

(2)转让非专利技术

是指转让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

非专利技术是相对于专利技术而言,非专利技术的所有者,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靠自身保密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提供无所有权技术的行为,不按转让无形资产征税,而应视为一般性的技术服务。无所有权技术,是指一经转让,转让方就不再对受让方拥有任何支配技术,而不是指除了经注册的专利以外的所有非专利技术。如果一项技术在转让后,转让方仍能对该项技术拥有某些权限,就说明该项技术并不是无所有权的。

上一篇:舞蹈治疗下一篇:许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