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博客(共10篇)
网络思想博客 篇1
从2002年, 方兴东等先行者将博客概念引入国内, 到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的2005年呈现全民皆博的现象 (1) , 再到2009年对刚刚闭幕的“两会”的紧密追踪, 博客在中国仅走过七个年头。在这短暂的七个年头里, 它却以“自由、开放、共享”的口号走进了近三亿网民的视野。
一、网络思想博客的内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 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 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其中, 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 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 博客市场增长迅速。 (2)
有位网友曾形象地把每个设立博客的人比作摊主, 每位摊主的经营都有特点:有卖文化墨水的, 有卖思想的, 有卖图片的, 有卖隐私的……“博客纯以一种简单的浏览器, 供人们在上面自由言论和发布信息, 它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 利用强大的超链接功能, 使书写者的主观写作不再是唱独角戏, 而是通过‘发言’和‘表达’等超链接形式与客观成分结合, 从而使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 (3)
在网络博客的众多分类中, 思想博客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思想性是博客不可忽视的一大特性。思考无处不在, 思想可以是关于一切的思想, 因此,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问题、政策进行思考的博客都可以归于此类。思想性博客的作者群体主要是由专业权威人士、资深媒体人以及有思想深度的普通人构成。他们善于思考,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紧密关注社会的每一点变动, 并迅速在博客上将思想转化为文字。因此博客中, 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射, 各方的交锋也相当激烈, 甚至引起社会的大震动。相对于以娱乐、宣泄或自我表达的平民化博客, 睿智的思想性博客才最能诠释博客的核心意义。
二、网络思想博客的舆论引导
萧伯纳曾说,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咱们交换, 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咱们交换, 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对网络思想博客而言, 它不仅让一个人可以拥有两种以上甚至更多的思想, 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某一个人的思想。那么, 在这个多元思想的集散地里, 舆论的导向是否就消失了呢?
(一) 思想博客以“对话”为前提, 成就新型“舆论领袖”
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指出, 讯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 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这说明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 人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 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4) 在新媒体普遍使用之时, 有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会直接导致相关舆论的生成, 而是通过各种新媒体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被继续传播, 附带上情感和倾向, 从而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
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对人际传播的研究影响最大。他把“我——你”相遇的关系和敞开心怀称为“对话”。在布伯看来, 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灵和探寻, 甚至带着疑问和惶惑, 带着对人的尊敬和自我尊敬, 转向他人, 倾听他人的意见, 看看他人说了些什么。 (5) “对话具有一种紧张而迷人的魅力”, 在对话中, 我们既理解了他人, 也重新理解了我们自己。
网络思想博客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 形成以“对话”为基础的“媒介式人际传播”, 实现了人际传播作用的最大化。因此比起传统媒体及其他博客的舆论领袖, 思想博客的舆论领袖有了新的特点。
1、从“带我们做”、“各做各的”到“我们一起做”
从最早的伊里调查发现“舆论领袖”到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下实际运作或自然形成的舆论领袖, 这一角色还从未改变过它的特点, 即经常与事件相关人打交道、从他们那里间接获得重要消息、再向大众传播经过他们理解的解释。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单向性传播意味着舆论领袖的优势, 大众声音在其导向下趋同。这就是传统媒体的舆论领袖“带我们做”。其他博客的舆论领袖功能有所弱化, 它们更像是自恋似的“自呓”。大部分平民开设博客仅仅是把自己的日记移到网络上, 将生活的不顺倾吐发泄, 将美好的事情记录下来留作回忆。这类博主“各做各的”, 从来不想通过自己的日志来影响他人的想法。而像娱乐、体育等博客更多地是向大众提供该领域名人信息、甚至八卦, 起到加大宣传的效果和达到商业目的。粉丝们以抢占沙发为荣, 满足个人崇拜感和虚荣心, 并未涉及实质性问题。博主与网民的交流并非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而是各为其主, 各有目的。
对话要求“展开自我”, 这意味着打开自己, 张开怀抱, 让他人进到关系中来, 敢于面对异己者。思想博客为大众广开言路, 空前自由地容纳行行色色的人, 把义利的问题交给许多声音去讨论, 扩展自己的对话意识, 并点头承认那些独特的, 与我有关的思想。写博、读博、跟帖汇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意见, 进行“直接的传播”, 具有分享与交流意义的活动。它讲究对话的相互性和合作性, 因此这里的领袖姿态放的很低, 尊重和欣赏人与人差异的不同价值, 彼此更像相互交心谈心的活动。其对话的目的并非说服他人, 变化他人, 使之改变原有的观点, 或者用一种观点取代另一种观点。在“我们一起做”的过程中, 舆论领袖和大众相互找寻、交融和接触, 产生带有新意的思想和信息。
2、从“延时性”到“现时性”
传统媒体下, 舆论领袖在获得信息经过理解后再传给大众, 是需要时间的。当大众接收信息时, 可能距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很久了, 之后大众还需反馈整合信息。在此过程中, 很多民意声音也许被悄然淹没。如此循环往复, 每次舆论领袖呈现的只能是旧时信息与言论。而在网络时代, 随着思想博客的兴起, 人们能进行现时对话, 没有脚本, 也未经彩排。新闻发生后, 关注时事的权威专家、精英人士积极思考, 迅速成文发于思想博客。在网站后台的运作下, 这类博客置于首页重要位置, 吸引网民的关注。他们读博跟帖, 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赞同, 可批判, 可陈述自己独特的思想。博主发文之后随时观察网友的跟帖, 从理性的跟帖中找到文章欠妥之处或添加更好的建设性内容, 及时修改博文, 正确体现思想。在此过程中, 舆论领袖与网友的行为基本是同步的, 双方可以进行即时互动。博客中国就以“汇聚万名意见领袖, 中国第一思维集散地。每五分钟, 给思想加油!”作为该网站的宗旨, “每五分钟”的口号充分体现了思想博客的现时性特征。在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思想表达的理性程度方面, 传统媒体下的舆论领袖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3、从“计划性”到“难以预料性”
传统媒体下的舆论领袖有明确的目的性, 即传达某一特定倾向的信息给大众, 引导大众向既定的方向靠拢。其他特定领域中的博客也带有明显计划性, 如连续推出多篇博文为某明星演唱会造势, 或为某艺人提高公众形象, 企业也利用公关博客进行品牌渗透和再传播。即使大众没有通向这个预定轨道, 也只有可能走向反面, 这样计划内的结果只有两个, 非此即彼。而真正的对话时要建立一个开放的, 相互呈现的, 不可回避的相遇关系。在思想博客中, 对话让人们各自说话,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说出不同的意见, 保证了人享有最大的思想自由。对话为人的差异建造一个相互理解的广阔空间, 足以让人在展开差异的过程中, 取得某些创造性的共识, 找到解决差异和冲突的新途径。即使舆论领袖按照原定的计划将思想和盘托出, 也不能保证大众随其发展。网友跟帖反馈的信息、思想和评论的难以预料性, 使得舆论方向呈现不可预测性。这当中, 舆论领袖的个人素质及应变能力是影响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巧妙设置“议程”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功能”这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 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6)
“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 的议程设置功能已经被认可,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是强大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7) 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博客完全有可能像大多数媒体一样设置议题, 引导民意, 制造舆论。
1、议程设置的内容向“以人为本”倾斜
传统媒体在设置议程时主要追寻与国家大政方针契合的重大问题, 更注重强势意见。由于这种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特点, 受众处于被动地位, 被媒介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 受众意见对传播者而言是一种延时反馈。而且在传统媒介中, 一些利益群体, 尤其是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某种强力干涉, 话语的表达处于明显弱势。其他博客也是根据自身专业性需要、商业性目的设置议程内容的, 不适合和无价值的都不发表。只有当该专业领域暴露的问题与大众讨论的问题一致时, 二者才能融合。如毒奶粉事件属于奶粉行业的危机事件, 也是事关大众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思想博客中, 没有任何约束限制, 人们可以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以文字形式自由地表达出来, 并提出许多建议和要求, 产生新的议题。这类思想博客注重民意, 尊重人的生命, 维护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生存意义, 保障人的价值诉求, 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因此, 它可以成为公众话语的传声筒, 在博客空间里形成集体舆论, 进而影响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促进问题尽早解决。在理性多元的思想博客时代, 再也不会出现2003年我国媒体对“非典”的集体失语了。“5·12”汶川地震之后思想博客对灾区各方面救援情况的深度思考和合理建议, 是正确设置人民最关心的“议程”、积极引导舆论的体现。此外, 思想博客在设置议程时, 既注意强势意见, 也关注弱势意见, 既反映热点, 也反映难点。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用不同的观察视角切中时弊, 拓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话语空间, 真正实现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融合, 引发更多的参与, 推动社会进程的发展。
2、以技术控制辅助议程设置的完成
网络作为一种高新科技的产物, 其传播也受到技术的巨大影响。它在为受众提供自由表达空间的同时, 也为传播者对内容的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思想博客强化议题的手段, 来自对新闻编辑的模拟, 网站编辑或社区版主在后台利用技术上的权限把重要的思想博客长期置于首页, 将其博文标题进行漂红、加粗、加精华、推荐等等。于是, 网民通常在门户网站首页看到“推荐博文”、“热门博客”等字样, 就是对新闻重要性进行的暗示, 而受众恰恰很难察觉这种通过技术手段产生的软性议程设置, 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就让博客的议程设置发生了效果。事实上, 网民们依然是围绕着媒体已选定好的话题发表见解。另一方面, 网民在了解到某一议题并产生兴趣时, 采取超链接的方式自发地将议题再次扩大, 使之进入更多受众的认知范围。最后, 当博客舆论发展到一定态势, 自由讨论达到一定热度, 形成较大舆论影响力时, 则会在更大的网络空间内进行传播, 出现更多更大的“舆论圈”, 并逐渐成为较成熟的“舆论导向”, 最终形成一个强烈的“舆论场”。在这个过程中, 权威人士的权威话题、权威观点, 不仅影响网民想什么, 也影响他们怎么想。
三、结语
博客从技术IT走向知识精英再到平民大众的广泛普及, 达到今日近亿的开博量。“当人们还为能自由表达自我而欢呼雀跃时, 平民博客却遭遇门可罗雀、无人喝彩的尴尬。有人曾用‘摩天大楼’与‘贫民窟’来形容精英博客和草根博客, 实不为过。” (8) 而像Acosta这样的草根英雄最多也只能算是“贫民富翁”了。
“话语即是权力, 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 (米歇尔·福柯) 博客的话语权并不是指博客技术所能提供的自言自语式的表达和展示权, 而是公共空间的意义上, 博主的声音能否被听见、被多少人听见、能否引起共鸣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问题。正如网络传播研究者彭兰说的:“平民话语权这把看上去很美的钥匙, 未必能打开网络世界里每一扇门。” (9) 博客世界的话语权, 从来就未从少数的精英博主那里流走, 大众所为之狂欢的平民话语权仅仅是表象。
相比平民, 精英的博客文字更具思想性, 更趋理性和成熟, 如经济学家张五常、社会学家李银河、学者周国平、资深记者闾丘露薇等人的博客长盛不衰。他们的确可以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博客兴起的时间毕竟还不长, 发展也处于初步阶段, 究竟如何让思想博客更好地引导舆论, 确保健康的舆论环境, 还需要研究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 (3) 张顺军:《博客与舆论监督》, [J]《.青年记者》, 2005, (9) :79~8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12/26/4948.htm, 2007-12-26/2009-3-18
3 (4) 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4 (5) 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 (6)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 (7)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 [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7220297.html, 2008-05-09/2009-3-18
7 (8) 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以新浪博客排行榜为个案》, [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7 (6) :53~58
8 (9) 孙卫华:《民主乌托邦:博客传播的逆向思考》,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67~70
网络思想博客 篇2
博客:扩大你的社交网络书签
社交网络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方式建立一个在线社交社区,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和专业观众的互动方式。为专业用户,已实现了社会书签服务供应商的重要性的博客书签,将书签的博客在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概念作为一个新的和令人兴奋的工具。
社会书签是互联网用户存储,组织,搜索和管理书签的网页,可能是他们感兴趣的,使用元数据的方法。一个社会书签服务给出了该系统的权威和信誉在市场上的一环,可能会打开垃圾邮件发送者,以及与各大搜索引擎的可信度。将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也许是更近的除了博客书签,反映了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在网络上的流行网站如YouTube。
共享的在线书签和书签的博客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96年推出的itList,其中包括公共和私人的社交书签服务条款。在随后的几年中,博客书签竞争力,与数以营利为目的进入市场的公司在dot-com热潮的背面。,尤其是泡沫破灭后,大部分公司消失了-社交书签服务条款只是没有足够的利润,在这一点上。
这些博客书签公司的大多数也失败了,因为他们建议使用传统的基于浏览器的系统文件夹,而不是更多的BOT标签。作为思想的改变,新公司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博客书签的使用方法,鼓励的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文本页面。
2003年,的del。icio。us率先标记和创造的短语“社会化书签”。一年后,del。icio。us加入FURL和的SimPy中和提出的相关建议系统双击或拖。由于技术先进,大牌球星加盟的市场,与IBM的LotusConnections在2007年进入了战斗。书签的博客开始捕捉到的SEO开发人员和顾问的另一种方式提高曝光有价值的网站更广泛的受众的兴趣。
博客书签的优点
一个社会书签服务有以下几个优点,比传统的自动化的资源位置和分类软件,如搜索引擎蜘蛛。基于标记的分类,互联网上的资源(如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是由人类,而不是自动化系统。一个人研究会明白的资源,只是其算法的内容,而不是内容。博客书签的基础上多少倍,它已经被标记书签的用户也可以享有的资源。人类的研究也有优势-他们的好运气,可能只是偶然发现还没有被发现或网络蜘蛛索引的博客或资源。对于用户的社交书签服务,它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方式来访问收集了大量的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否则可能不被保存为书签,或为用户整理图书馆的书签,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积累。
博客书签的缺点
搜索数据方面,的博客书签和社会化书签服务的规定有其缺点。博客书签适用于基于标签的系统,因此没有标准的关键字来定义的搜索参数,没有标准的结构,这样的标签(例如,单数与复数,大小写等),是的的可能性mistagging由于拼写错误或不一致的地方,例如,美国和英国的拼写差异和其他潜在的问题,在搜索参数规格的主机。然而,博客书签的最大的问题是黑帽技术,垃圾邮件发送者的可能性。书签的博客是那些人把它看作是一个机会,一个特定的舞台上泛滥的页面的标签多次攻击。
意味着,作为一个社会网络的兴起,互联网虚拟社会的互动,娱乐和业务,已经成为一个跨国界的消遣。尤其是视频博客中给予更多的信任,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运动画面更是让这样的格言。音频博客开辟了一个社交网络,还包括视障,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社会书签服务设施。
一旦用户在社交书签服务,它们可以存储列表中的网络资源,包括视频博客,音频博客,他们发现个人相关和有用的。编译该用户的列表,然后提供给其他用户的社交书签服务,使书签的博客一个自我维持的有机体。与相关利益的其他用户可以添加自己的博客或网站的兴趣,该书签,然后将其由最初的用户。因此,它的增长。书签的博客可以按类别分类,主题,http:///////
特定的标签,甚至采用随机标准。
这种全面的系统越来越受欢迎,在更多的业务为导向的网站,如Workology。Workology是一个社会书签服务,但经营作为一个社会网络社区的专业人士。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提交博客,音频博客(并希望在后一阶段的视频博客)都可以访问一组专业人士(例如,电影工作者和作家)。然后连接这些用户可以通过彼此,本集团内建立的博客书签标记。会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与其他Workology用户联系,并建立直接链接,最终导致事业和工作的机会。
书签,博客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方面-不仅是因为不断扩大的社交圈,但在促进商业机会,以及。视频博客可以作为一种廉价的替代电视广告,同样的道理,音频博客不到一个商业电台广告花费大量。由于该系统是专为有相同或相似的利益,面对的是那些最有可能是在你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感兴趣的市场,您的视频博客,音频博客的用户。书签的博客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搜索引擎替代,它可以用来将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以增加搜索结果。提交的论文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像del。icio。us的网站还没有准备好,严重影响了搜索结果,还是有办法,它可以被用来改善结果,特别是考虑到视频博客,音频博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SEO专家认为,博客作为一种有效的SEO工具使用书签的好处,可能会看到这个系统的普及将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企业用户。书签的博客是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不仅能增加你的潜在市场,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个人资料,将书面,视频博客,并在相关情况下,音频博客。
博客蛙:网络精准营销专家 篇3
母亲节来临之际,在网上浏览一下,多了一个新的术语。当谈到数字商务和媒体领域创新的时候,这个新术语就叫做“妈妈规则”。毫无疑问,目前这一代妈妈都是科技通,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控制、主导着家庭85%的收入。母亲也是社会人口学最基本的社会人口因子 ——这意味着,当她们看到了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家庭成员也就同时得到这个信息。
许多公司都在试图进军这一领域,而且有一家公司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来超越传统的广告模式。这家公司名叫博客蛙(BlogFrog),由拉斯汀·班克斯(Rustin Banks)和霍利·哈曼尼(Holly Hamann) 于2009年4月在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共同创办。博客蛙为那些妈妈博客的博主提供免费的工具来管理她们自己的在线社区,进行现场讨论和视频播放,然后连接这些平台到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去,因为这些品牌往往很愿意为那些博客之间的交流支付费用。
快速成长的博客蛙
“很多品牌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进来,因为我们可以帮它们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博客蛙的CEO班克斯说。过去的在线广告就是使用那种古老的办法,即让用户点击横幅广告。但是这些广告很容易让人分心,而且强制性的点击很容易令人生厌。而现在社交媒体产品的安置,其效果直接明显。那些博客评论被视为是真正的商业价值地带,尽管有些评论会让品牌不舒服。这种博客蛙的“对话式营销”,事实上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它让广告投放者通过“品牌社区”和“赞助对话”这些栏目,直接与消费者对接。
博客蛙的平台,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新类型。博客蛙拥有13万活跃会员和7万博客作者,这个平台每月覆盖了1000万的父母人群,从而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妈妈博客网络。围绕着食品和时尚,以及关于军人配偶、不孕不育和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等问题,在博客蛙形成了丰富的社区话题。这些社区的联系紧密度有时候甚至超越了虚拟世界——通过网络发言,博客蛙的成员可以面对面地认识与交流。
“母亲是最强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服务最不周到和最容易被误解的群体。”哈曼尼说,她现在担任博客蛙市场副总裁。“在我们之前,没有谁能真正开发这个消费群体。”
许多其它的网络服务商,比如Ning和“去社交”(Go Social)公司,允许用户创建一个由广告销售形成的社交网络货币。这个想法是把博客聚集在一起而增加力量,从而扩大浏览量以及优化搜索引擎,最终导致更高的广告收入。但是,博客蛙却另辟蹊径,它的办法是将博客内容本身作为一种网络货币来进行品牌整合,达到赚钱的目的。
仅仅用了18个月,博客蛙就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国基金会、乐高、宝洁这些大客户签了约,当然还有可口可乐公司。其工作人员从2010年底的五人翻了好几番。公司已经开出了第三个办事处,拥有一个庞大的950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2012年3月7日,博客蛙在发起的第一轮融资中成功募集到了3200万美元的资金。这轮融资由风投公司Grotech Ventures领投,包括创业孵化公司TechStars创始人大卫·科恩(David Cohen)在内的现有投资者参与了此轮融资。
精准营销术
那么,博客蛙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个网络的品牌社区由一个博主团队来管理,我们称之为“社区领袖”,他们会仔细地将话题和影响程度类似的文章相匹配在一起(博客蛙收集的文章是依据回帖的质量、博客的流量、Facebook的排名等作为数据参考)。品牌营销商则根据博客的浏览量和他们涉及的范围和活动类型,每月支付相应的费用。如“赞助商对话”这样的栏目,通常会涉及较大的博客组并要求提出一个问题,呼吁读者贡献他们的个人故事、评论、投票或照片等等。这些回应将被聚集在一起,发送到品牌的枢纽主页以及被博客蛙称为“对话的广告单位”的那个页面——实时显示当前的结果,并起到加强对话和广泛传播的效果。赞助商的对话,也是依据影响力和活动的类型来支付费用。一般来说,一个为期四周的营销活动由40位博主发起,将会得到2万美元的酬劳费用,而综合覆盖的目标人群为200万人。
举例来说,一家名叫Horizon的有机乳制品公司签署了一个营销活动,问题就是:“你怎么样将Ω-3 脂肪酸混进你家的饮食?”30位博主被要求谈论那些挑剔的饮食,并和社区的会员分享亲子食谱。这个营销活动有210万人次参加了推特的讨论,在Facebook则留下了370万人次的讨论痕迹。从那以后,Horizon赞助了博客蛙三次类似的对话活动,并且签下了2012年全年合同。
“消费者想要连接到相关的品牌,但很多广告是与他们无关的。博客蛙试图弥补这缺陷,成为对消费者真正有用的平台。” 哈曼尼说。“没错,”班克斯同意这一点,“提炼过的可信的编辑信息,会给消费者带去真正的需求。这也是品牌精准营销的核心。”
创业故事
2005年,班克斯作为一位工程师在鲍尔航天公司工作,他和妻子塔拉搬到博尔德,在那里他们几乎不认识一个人。塔拉赋闲在家中,无事可做的时候她疯狂地爱上了写博客,很快就积累了规模不小的忠实读者群。班克斯注意到,读者之间不能彼此直接沟通。于是班克斯设计了一个小程序,让他的妻子在博客上形成自己的网上在线社区。班克斯意识到,他遇上了一个商机。
这个时候,班克斯遇到了哈曼尼,这位18岁就独自一人驾车穿越美国西部的女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后来自己开始创业。当班克斯认识她的时候,哈曼尼已经创建过六个中小企业,班克斯的“用技术来连接妈妈们”的想法,听起来像是一种涅槃。哈曼尼极感兴趣,几个月后,她辞去了在一家音乐活动公司任营销副总裁的工作。一个月后,班克斯也辞职加入。
“这很有趣,”班克斯回忆着,创业初期冗长的咖啡店会议和挤在图书馆里利用公用的Wi-Fi的情形。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出席妈妈博客的会议并和他们知道的每个品牌的代理商谈判。2010年2月,他们筹集了约30万美元,这钱足够雇佣几个工作人员以及租用一家办公室了。
美好的社交网络未来
博客蛙是反对横幅式网络广告的。凯蒂是博客蛙的客户服务主任,她认为博客蛙的实力是其定制的水平。“我们会为品牌深度挖掘营销点。什么品牌想要得到什么样的营销配合,需要什么样的话题,我们都会定制出来。”她指出,一般来说,这样的头脑风暴的会议会持续开好几天。
广告界认为社交网络会在未来广告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传统意义上的电视、电台以及报刊广告,和新媒体的广告营销有着很大的区别。很多广告代理机构渴望打入这一领域。“这是一个更好的进行品牌营销的方法,因为他们确信博主实际上想要和你一起工作。”詹姆斯·克拉克说,他是博尔德地区的资深广告人。克拉克认为,对话式的营销方法相比过去的随机派发样品,能激发更多的主动性并提升忠诚度。
也就是说,这种过程会产生更诚实的反馈。社区会员更愿意参与他们的同龄人领导的讨论,这样品牌也有机会知道自己的受欢迎程度,比如前面提到的Horizon公司的案例。克拉克说:“Horizon带去了营养学家和食品科学家以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但是它让社区领袖们来运作这件事。 虽然是Horizon提出话题,但社区的会员觉得是自己在解决问题。”
其它的博客社交网络也在和博客蛙合作。查克·莫兰(Chuck Moran),是Burst首席营销官,这家网络公司是垂直形式的独立社交网站。他们正准备和博客蛙联合开发针对18至35岁的相对收入较高的女性的社区平台。
博客蛙的博主也尝到了甜头。去年,博客蛙支付了超过50万美元给它的博主们。最成功的博客,可以有比现实的电视节目更多的观众群,所以也可以赚取六位数的收入。除了明显的收入比如浏览导向的广告收入、栏目的赞助费和产品代言费用,那些受欢迎的博主还可以从社交媒体咨询、演出以及电子图书的销售和赞助的对话栏目中赚到钱。
在寒冷的星期五下午,班克斯和哈曼尼站在了博客蛙绚丽的新总部的门口,显得雄心勃勃。博客蛙团队计划今年夏天开设纽约办事处。同时,它正准备扩展其网络,进一步涉足食品、健身、时尚、娱乐和高科技领域。Forrester研究公司预计,在五年内,社交网络的广告金额将从1.59亿美元上升到近500亿美元的规模,这对于博客蛙来说,前景真的很美好。
网络思想博客 篇4
“博客”的特点及现状
“博客”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特指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出版形式, 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不断更新。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 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 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 发挥你个人无限的表达力, 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 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为1749万, 读者规模为7557万, 活跃者规模为5471万, 而这些数字都呈动态性发展, 年年都将产生巨大增幅。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和发展速度, 博客和QQ空间等新兴网络文化已渐渐成为了众多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新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博客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笔者对所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关于《博客等网络空间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8份, 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98名不同年级学生中, 所有学生都知道“博客”;95%的学生阅读过“博客”;85%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博客”;76%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 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文化已与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
现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 也是最突出的一个困难就在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和不及时性。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 虽然建立了一套包括寝室信息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寝室消防安全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班级信息员、班长团支书、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内的完善的信息系统,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许多学生当中的重要信息还是不能及时传达到相关机构和部门, 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瓶颈。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文化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便利的信息渠道。博客具有倾诉功能, 这一功能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流露, 很多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或不方便告诉老师、同学的事情或思想通过博客这一匿名的自由形式进行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 利用业余或工作时间浏览学生尤其是部分重点学生的博客, 从学生的博客中得到许多平时从正常信息渠道难以得到的信息。笔者就曾有过多次通过阅读学生的QQ空间、网络日志等收集到相关信息并妥善处理好学生思想问题的经历。另外一方面, 博客具有发布功能, 这一功能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渠道, 教师博客已广泛应用到包括思想政治信息传达、就业信息公布、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当中, 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好帮手, 调查数据显示, 所有学生都表示想从辅导员或老师的博客里面了解学院的相关信息, 也表明这种信息发布形式也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网络没有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前, 传统的会议、谈话、书信、学生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思想政治平台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适应,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思想的革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渐渐不足以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等新兴网络文化则正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教育平台。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辅导员阅读其博客, 所有学生均想去阅读辅导员的博客并在博客中以匿名的形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利用博客可以快捷、详细地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利用博客可以更快地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和精神, 最为重要的是, 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利用博客这个网络平台以署名或者匿名的形式进行及时的思想交流和意见反馈。通过博客这个网络平台, 远程思想教育也更容易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博客更好地了解重点学生在假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利用博客更好地了解学院假期的动态以及新学期的相关信息。
3.“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
调查显示, 90%的学生写博客的目的是用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感情;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到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80%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博客里的事就在身边;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得到一种听朋友倾诉的亲密感觉;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对方变得更加真实、真诚;90%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到对方向他敞开了心扉。种种数据表明, 博客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抒发自己情感, 互相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平时不愿意告知老师、辅导员、同学的“心事”往往能够在他们的博客当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 平时不太容易成为朋友的双方, 在博客的世界里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博客的情感功能, 与学生形成很好的同辈群体环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博客给双方营造的良好交流环境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运用博客的群体功能, 还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院、专业、班级文化环境, 加强学生之间的深度思想交流和讨论,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 博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巨大, 无法完全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并且现今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也无法完全有效地达到阻止的要求,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青春的群体来说, 很多时候无法抵御这些诱惑, 因此, 大量有害信息有可能通过博客来干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 博客教育要以学生上网为前提才能进行, 网瘾问题的存在, 特别是对网络学习活动的监管等, 在以博客为平台的教学活动中同样存在。再有, 博客毕竟是以网络为平台的, 其本身属于一种虚拟的网络元素, 人们在博客中担任着虚拟的身份, 很多时候可以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博客所具有的这种特征, 恰好符合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追求那种自由无束的心理特征, 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同时, “博客”的兴起, 尤其是运用博客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博客是一个新兴的事物, 具有很高的知识性与运用性。就目前而言, 有些教育工作者不仅对博客不甚了解, 甚至也不能够很熟练使用电脑这个基本工具。我们试想一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都不能够使用博客, 那又如何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 掌握先进的网络技能是有效利用博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如何使“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运用
1.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占领“博客”的阵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使博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首先, 要在网络传播中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列宁主义, 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基本标准。其次, 我们不仅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同时还要在博客文化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使之走向网络, 走向世界。再次, 要在博客文化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尽量使大学生与党同呼吸共命运。
2. 加强教育和引导,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博客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多元化, 更重要是体现了人们在思维认识的观点上的变化。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学生人性教育的引导上, 教会人们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科学方法。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的竞争。虽然后来经过了复杂的演变, 但是这至今依然是具有活力的现代观念。因此, 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在网络上尤其是博客中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 端正博客态度。最后, 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博客的环境下,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如网络痴迷症, 网络癖等心理疾病。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博客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思想博客 篇5
详细见韩寒博客:有一个活动
韩寒博客是中国流量排名第二的博客,知名作家、赛车手;联想是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企业之一,奥运全球合作伙伴。
到目前为止,韩寒发布合作消息的博文,点击量31828,评论量14428,评论率为45.33%,也就是说,大概每2个浏览此篇博客的人,就有一个人发表了评论。
暂不说这次韩寒和联想手机合作的效果如何,单就双方的此次合作,对于博客口碑营销,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博客,作为口碑营销的一个营销渠道,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的一种选择
二、在消费者对媒体广告视觉疲劳和反感的现阶段,营销创新成为各大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博客营销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常规营销方式
四、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博客营销进行推广,也会有更多的企业重视口碑营销
五、企业已经不再单纯依靠曝光率、点击量衡量广告效果,更加注重同用户互动、隐性的品牌影响
口碑营销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企业,博客营销作为口碑营销的分支,也逐渐被大企业所接受并采用。营销创新将推动口碑营销不断前行。
另外,在韩寒博客首页上,挂有联想S90手机和华硕易PC的广告,博客Widget广告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网络思想博客 篇6
关键词:博客新闻,杂志,媒介融合
博客新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 最早出现于美国。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8月的北京奥运会等几次重大事件的报道, 我国的博客新闻中凸显了大众媒体所没有的优势, 甚至弥补了某些关键报道点中新闻媒体机构由于主客观限制而造成的空白。尤其是到了北京奥运会期间, 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将博客报道作为奥运新闻的一个专题推出, 由此可以看出, 自2008年之后, 中国博客新闻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本名为《博客天下》的半月刊杂志于2008年10月15日创刊, 成为我国第一本纸质博客新闻杂志。本文将以《博客天下》作为分析对象, 重点解读其创新之处以及从中可看到的媒介融合新特点。
《博客天下》的创新之处
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化模式可以说是该杂志最为突出的特点, 也充分表明了该杂志在市场上与其他传统新闻杂志的差异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版面设计。《博客天下》里页最顶端设计成互联网网页中常见的标题栏图标, 标题栏上标注有文章所处模块的名称, 有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 有可供输入网址的地址栏。隔开一页版面中不同文章的分割线被设计成了网页中常见的下拉条模样, 隔开一篇文章不同层次内容的分割线被设计成了电脑中漏斗形状的后台运行标志。
由上述对《博客天下》版面设计中突出特点的描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从第一眼的外观上, 《博客天下》就在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与网络的密切关系, 其版面设计的确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并能使读者迅速意识到该杂志与其他杂志的差异, 理解该杂志的特点。
新闻来源。因为是一本博客新闻杂志, 所以《博客天下》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从网络博客上摘录下来的。其来源并不仅限于媒体记者、著名专家学者的博客, 而更注重博客新闻的草根性, 是对草根媒体的整合。“草根媒体的含义, 系指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 探讨切身的议题, 交流彼此的观点, 发出自己的声音, 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 (1) 而具体到《博客天下》的草根性, 就是指从普通民众的博客中搜寻具有新闻价值且可供大众传播的文章。这些普通民众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是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人。这样的特点, 使得这本杂志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角度新颖, 其中不乏深刻专业的文章。这种由于摘录产生的独特内容特点, 将在杂志内容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博客天下》的这种摘录方式, 也使得它的内部运作模式又与传统新闻杂志有了很大区别。《博客天下》无需雇用专门的记者采访队伍, 无需聘请专栏作家, 需要的是一群具有新闻敏感和素质且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的编辑。《博客天下》的执行主编张双武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告诉记者, “目前《博客天下》的一些编辑之前就是网编出身。” (2) 这使得杂志的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 而成本降低不仅能够使杂志让出足够多的版面给新闻内容而不是广告, 还能够让利给终端———书报亭摊主, 以增加杂志的零售量,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杂志内容。博文的风格, “从形式上看, 它拥有简洁、立体、系统化的特点;就其内容而言, 它是人们个性化思想、个性化生活的记录以及个性化情绪的宣泄。” (3) 《博客天下》定位为一本新闻杂志, 但由于其来源是博客, 所以内容具有明显的博客行文风格。而且, 由于其来源的特点, 《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择上实际经历了两个筛选过程。第一个是广大网友和博客作者的筛选。虽然博客内容五花八门, 但是能写到博客上的东西与现实世界每一分每一秒所发生的事件相比还是要少得多, 因此能被博客作者登在博客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第二个是编辑的筛选。这个很容易理解, 杂志内容更加有限, 发什么样的新闻不发什么样的新闻都是由编辑所决定的, 这样的选择几乎存在于任何一家媒体中。
而就《博客天下》杂志的内容而言, 也有如下特点:
标题网络化特点明显。《博客天下》创刊号封面故事选择了《博客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他们踢爆三鹿》这样一个醒目标题。以此为开端, 翻到杂志目录, 就如同在浏览网页一样, 新闻标题抓人眼球, 个别标题甚至有媚俗之嫌。如, 《胡主席对我说韩语》 (2008年第1期) 、《民女郭晶晶的奋斗史》 (2008年第1期) 、《我曾是北京市原副市长的情人》 (2008年第2期) 、《我为何没有嫁给张铁林》 (2008年第3期) 等。
对于网上新闻, 标题是影响点击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眼球, 大部分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主要是简明扼要, 避虚就实, 注重修辞艺术, 力争在读者眼睛扫过的瞬间引起读者兴趣。《博客天下》是一本走网络化路线的杂志, 因此它的标题会以网络标题的特点进行撰写, 使其尽可能网络化。
新闻时效性弱话题性强。《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取上, 主要是注重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持续影响力, 并能在这段时间内引领公众话题的新闻。之所以有这样的新闻选取标准, 主要是由这本杂志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 《博客天下》作为一本半月刊, 与报纸相比有半个月的时效差, 与传统的周刊新闻杂志相比还有一周的时效差, 因此必须选取那些能在这半个月内、至少是杂志刚刚发行的头几天内可以预见其持续影响力的新闻。其次, 时效性弱并不代表与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相脱离, 因此要主抓当下时事, 尤其是那些公众所关心的议题。另外, 博客写作是一个自发行为, 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新闻才会被博客作者主动写出来, 因此博文的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登载在杂志上的新闻具有能够引领话题的特点。
模拟网络超链接和跟帖评论。在网络上, 几乎每篇新闻都会提供与该新闻有关的超链接, 让想了解更多信息的受众点击阅览。该杂志模拟了网络的这一特点。杂志中超过50%的文章配有超链接性质的文字, 其中有的是其他博客关于该文章新闻话题的评论、有的是与新闻关键词相关的另一些新闻事件。就像网络上的博客都会受到跟帖评论一样, 该杂志在每一篇刊登的博文后面都配有网友对其的短评论。一般这样的网友评论只配三条, 每一条都有评论者的网名、评论日期和时间, 每一条评论基本上只有一两句话, 但角度各异, 甚至观点对立, 从形式上尽可能地向网络靠近。
《博客天下》除了以上三条较为明显的网络博客特点外还有其他特点。《博客天下》并不是对原本博客文章的简单粘贴, 而是经过了编辑的处理和整合, 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内容, 对文章分段加小标题, 增加了信息量和易读性。《博客天下》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片较多, 且经常出现大幅跨页彩图, 增强了杂志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博客天下》这种杂志模式的弊端:
首先是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大部分的博客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媒体记者, 不需要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 不需要严格恪守记者在采访、写作时的道德操守和规范, 这就要求媒体把关人负起更大的责任, 更具慧眼, 能够对真假新闻进行分辨。
其次是新闻内容的深度问题。作为一个新闻杂志, 深度是其根本。没有了这个根本, 新闻杂志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下来。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博客内容只是对信息的堆积, 有内容没深度, 使得杂志编辑需要更强的新闻素质, 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博客天下》看媒介融合新特点
如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影射到媒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媒介融合。《博客天下》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媒介的发展背景下, 在所有传统媒体都纷纷上网、出版电子刊物时, 却从网上走下来, 变成了一本纸质杂志。从表面上看其行为似乎是逆潮流而动, 但是由于其新闻来源以博客为主, 形式内容上明显借鉴网络模式, 所以实际上《博客天下》仍然是媒体融合的产物。没有媒介融合, 就不可能出现这样一本杂志。因此, 除了以往学术研究中所讨论的媒介融合特点外, 从《博客天下》的诞生和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融合的一些新特点:
媒介融合可以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媒介融合导致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而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却日渐式微。于是不少人做出了悲观论调, 即新媒体最终会取代传统纸质媒体。但是《博客天下》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纸质媒体的新的发展趋势。它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内容再到版面设计上大量借鉴了网络模式, 给传统纸质杂志带来了新的活力。杂志创刊不久, 《博客天下》的发行总监雷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第一期杂志反响很好, 北大附近一个书报亭就卖出去了100多本。特别是在机场、地铁等渠道表现很好, 在一些机场, 我们杂志的实销率更是高达90%。”杂志的执行主编张双武虽然不愿透露创刊号的印数, 但是他表示, “大概比同类新闻杂志的首印数多1倍”。 (4)
由此可见, 媒介融合虽然推动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但它并不排斥传统媒体, 新旧媒体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 若传统媒体能借鉴媒介融合的思路, 促进自身变革, 紧跟时代发展, 那么媒介融合就会成为传统媒体优化自身传播效果的途径, 使传统媒体焕发新的生命力。
媒介融合使媒体由信息提供者变为网际组织者。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公共话语权的垄断, 它为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别人听到。在网络上, 只要愿意, 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收受者。网络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信息由以往从媒体向受众的单方向灌输变为如今的媒体、受众双方向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 媒介已经不可能忽视受众的反应而仅仅做一个信息发布者的角色, 它必须充分挖掘网民的智慧, 充当网际组织者的角色。所谓网际组织者, 就是调动和协调网络上的新闻资源, 对网络信息进行经营和整合。从《博客天下》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博客天下》的新闻来源主要是博客, 博客作者才是新闻内容的真正提供者, 而杂志的编辑只是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合, 起到了一个信息组织者的作用。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 “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 从发布信息到经营信息, 从输出本体信息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 (5)
媒介融合并不能改变“内容为王”的基本论断。媒介融合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有不少媒体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趋势, 认为只要上网、做视频、登图片就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说明其没有看清媒介融合的本质。媒介融合只是手段, 不是最终目的。所有的手段只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使用和改进, 这个目标就是受众需求, 当然这个需求一定要符合全社会的利益。没有内容的信息和媒体, 没有抓住受众需求的信息和媒体, 即使采用再先进的网络技术, 也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同和欢迎, 因此“内容为王”的基本论断即使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也并不过时。从《博客天下》并不拘泥于网络, 而是走纸质杂志的道路, 也可以说明此道理。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到, 媒介融合必然不会是谁取代谁那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一个谁重视了受众的需要, 谁顺应了时代要求, 谁就可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占据主动权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闵大洪:《草根媒体: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 《军事记者》, 2008 (10) 。
[2][4]李鹏:《博客杂志带来杂志2.0时代?》, 《传媒周刊》, 2008 (11) 。
[3]李玉梅:《浅析博客写作特点》, 《新闻爱好者》, 2008 (3下) 。
网络博客合理使用问题探析 篇7
一、什么是“博客”
“博客” (Blog或Weblog) 一词源于“Web Log (网络日志) ”的缩写, 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 (BBS) 比喻为开放的广场, 那么博客就是你开放的私人房间。
其实, “博客”只是网络应用的一种形式, 从形态上与BBS有很多相同之处:一个网站提供或者一伙人联合起来租用一定的网络空间, 个人在注册之后通过这个网络空间来添加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布信息———包括原创的、转载的 (有一定的汇编) ……等等。这些在网络空间中发布信息的个人, 称为“博客”;这种网络应用的方式也可称为“博客”。与BBS不同的是, “博客”基本上使用真实的姓名, 大众可以通过“博客”了解一个人发布出的关于自己的许多信息。这样, “博客”首先遇到的是著作权问题便理所当然。
二、“博客”作品在著作权法上的特征
(一) “博客”作品的发表权特性。
一个作者把自己的原创“作品”上传到网上, 如果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是实现“信息网络传播”;如果是未发表的, 则是同时实施“发表”和“信息网络传播”。“博客”被称为“网络日记”, 反映出作为作者的“博客”常常是实时在线进行创作的事实。与传统的作品发表和传播方式相比, 进入信息网络中的作品被其他人获知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之大, 甚至到了发布者自己都不可控的地步, “博客”作者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网络发布作品, 就是在实施作品的“发表”和“信息网络传播”, 作者就是在行使“发表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否行使发表权、何时行使发表权, 是作者的权利。对于“博客”网络应用形式, 则可以认为:除非作者主动采取了技术上的防止措施, 在作品实时在线地完成后暂时储存起来, 之后再决定是否发表、何时发表、是否通过网络发表等。如果没有采取措施, 如多数“博客”作者所为, 实时在线完成作品后, 即在信息网络上发布了, 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作者默认了其作品在完成之时即通过网络 (该作者的“博客”网络空间) 发表, 即作者有“默示”的利用网络行使发表权的意思表示。
(二) “博客”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特性。
对于作者, “博客”网络应用形式完成了通过网络行使发表权的过程, 与实施“发表”的同时作品也通过网络进行了传播, “博客”作者实时在线完成作品后, 该作者就这一部作品行使发表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同时进行的。前述分析表明, “博客”作者是以默示的方式通过网络行使发表权。基于网络的作品发表同时在客观上会形成通过网络传播的事实, 那么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否也是作者默示行使呢?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作者可以“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把已经发表的作品上传到信息网络上发布, 是作者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通过网络传播, 除非主观上故意使用了技术措施不能“公布”, 客观上就会造成“一旦作品被数字化并进入信息网络, 即是向不特定公众提供”的事实。对于作者, 应当在事先预料到这一事实客观上发生的可能, 并应当意识到作品“上网”即可广泛流传的可能, 从这一点上看, “博客”作品的首次信息网络传播权也是默示行使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可以多次行使, 在“博客”形态下, 首次行使是默示的, 此后的行使则完全由作者决定。通过哪一个网站、哪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向公众提供, 作者可以自由处分。任何第三方对作品基于网络的使用, 都应首先征得作者的同意。举例来说, 某人在一网站上建立了“博客”, 其“创作”通过网络进行了传播。如果另外一个网站要转载其创作成果, 必须事先取得作者的同意。综上所述, “博客”著作权的显著特征是:技术上实现了作品完成即发表, 同时完成了第一次信息网络传播。此后, 作为作者的“博客”再次通过网络发布同一作品, 是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 发表权已经自然不存在。“博客”通过网络发布创作成果, 是作者的权利, 任何第三方在没有作者明示的情况下, 都不能以任何形式使用该创作成果。
三、博客中的合理使用问题
(一) 何谓合理使用。
《美国著作权法》第107条规定, 合理使用是作为专有权利的一种限制。而《加拿大著作权法》第17条第2款将基于私人学习、研究、评判、新闻报道的目的使用他人作品概称为“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作品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它权利。
(二) 合理使用的排除。
全文转载, 去除作者有效信息, 这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未经他人同意全文转载已经发表的作品, 这当然是构成侵权的。那么全文转载他人博客文章或图片是否构成侵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在附加议定声明中, 明确指出禁止删除他人标识认定为著作权人的一项权利。引用网上作品只能用网址、域名、网页和电子信箱或代码等方式来表明作品出处。在发表网络个人日志正文之前, 有注明出处的格式选项, 写手可以选择通过之前几种方式注明。但是这个选项并非是一篇日志生成的必要要件, 因此是否注明引文来源纯属个人的判断, 与个人的法律意识和对著作权的关注相关。这样的情况在博客中或者说在整个网络传播过程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也是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根源。
(三) 网络服务提供商责任认定。
网络服务者为用户提供空间, 供用户发送自己的信息或阅读他人信息 (作品) 。博客服务商 (BSP) 为个人博客用户提供具体的管理、技术、空间寄存等服务, 博客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 各家BSP一般为吸引注册用户从而为用户免费开通博客并且供博客免费使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网上信息通讯服务极可能帮助他人完成著作权侵权行为。有作者形容:用户将侵权作品复制、上载到BBS上 (同样可以上载到博客上) , 这些材料将会自动存储到网络服务商控制或运营的系统中, 或者通过将链接引导到可能涉及侵权的网站中。这两种情况下虽然网络服务商未直接侵权, 但其服务客观上却帮助他人完成了侵权行为或扩大了侵权行为的影响范围, 从而可能会卷入到侵权纠纷中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和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更应该采取一些适应当今情况的措施去改变这种不规范的情况, 用来保障著作权人和公众的利益。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划定一个标准, 一个评判是否是合理使用的标准, 采用营利性质和非营利性质为标准, 目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初步形成, 完善法律方面的规定, 法律具有着它固有的保守性和稳定性, 所以笔者在这里认为, 应该加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限, 用来应变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情形。
摘要:当前, “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技术和内容创新的产物, 因为其参与、互动和个性化的特征深受网民喜爱。从严格意义上说, 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著作权只是载体和传播渠道不同于既往的著作权, 其内容与权利本质与其它著作权没有区别, 所以, “博客”也属于作品, 同样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规范。本文就是从这一着眼点入手, 对于“博客”作品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博客,著作权,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梁清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3].李扬.网络知识产权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博客信息传播的网络模型构建 篇8
关键词:复杂网络,无标度,小世界,系统拓扑,演化模型,信息传播
1 博客网络拓扑结构
博客 (Blog) 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进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了网络互动、更新即时的特点。发展至今, 博客既是表达个人思想的工具, 被称为“个人出版物”;也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被称为“新媒体”;还是网络交流工具, 被称为“自组织网络生态”。现在, 博客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发展最快的应用之一。
博客上总会挂上友好博客、知名博客、感兴趣博客的链接, 从而形成有向边, 而博客就是点, 合起来就是一张有向图。这张有向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信息传递网络。笔者利用自动搜索程序获得了新浪博客网的一个子图, 该图是有向图, 有向边 (u, v) 表示博客u上有博客v的链接。这一子图的结点数N=8163个, 平均入度和平均出度为累计入度出度的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左图是累积出度分布, 横坐标是出度, 纵坐标是出度大于等于某一值的博客数的比例。曲线尾部 (大约从kout=11开始) 符合幂律分布, 拟合的直线斜率为-1.28, 所以出度也将为幂律分布, γout=2.28。右图是累积入度分布, 其尾部 (大约从kin=8开始) 符合幂律分布, 斜率为-1.13, 所以入度也将为幂律分布, γin=2.13。
提取的子图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 同时其聚类系数C=0.46 (远大于具有同样结点总数和平均度的ER随机图的聚类系数) , 直径D=13.8, 平均路径长度L=4.73 (约等于) , 高聚类系数和小平均路径表明这是一个小世界网络。
2 信息传播的演化模型
考察某一特定话题在博客中传播时, 每一个博客都可能采取的策略有两种:讨论 (Discuss) 和沉默 (Silent, 不知道该话题或不想讨论) 。每一博客都会观察它所链接的博客, 博客u和v之间, 如果同时讨论某一话题则享受度为E, 如果一方讨论一方沉默则享受度均为0, 如果两方都没讨论则享受度为1。这相当于一个协同博弈, E表示了这一话题是否让人满意 (Enjoy) , 是一个正值, 越大表示越让人感兴趣。对于结点u, 如果讨论则记其行动值为Au=1, 如果沉默则记其行动值为Au=-1。参与讨论的结点的比例
结点u的总收益如式 (1) :
其中L是博客点击率, 统计结果表明正比于博客的入度, 在这里设为Lu=1000kuih, α取0.00001, 入度越高也即越知名的博客, 一般其策略被学习的可能性越大, 这点在后面的策略转移公式里即可发现。!uout是结点u发出有向边指向的所有结点的集合。ω越大表示个人讨论时越关注别人做法, ω为0时则表示别人策略与自己无关。
改变行动的概率 (Probability of Changing Action) 如式 (2) :
也就是讨论和沉默哪一方的总收益高, 则观察结点就采用大概率跟随那一方的策略。如果用平均收益, 则没有意识到人的从众心理, 故而采用两方总收益的平方根来计算策略转移概率。
点击量越大, P越高, 参考它的结点如果与之同策略, 则不易改变策略 (分母大了) ;如果与之异策略, 则容易改变策略与之趋同。
并不是所有博客都参与每轮决策, 很多博客的主人可能不在线, 或者在线但不关注这一话题, 也就不会改变对话题的策略。所以每轮只有b (0
在演化过程中, 新建联结的概率取决于某人对这一话题的兴趣以及要指向的博客的知名度 (与入度点击量强相关) , 断开联结的概率很小, 因为保持联结的代价不高。新添和消亡结点数量相对于原网络是小数, 并且网络演化时间其实取得较短, 如每个小时决策一次。10%的结点参与状态更新, 更新24*90=2160次即三个月, 博客总数应基本无变化。无标度网络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即使网络部分结点失效, 也不影响信息传播。因为在等概率失效时, 被破坏的只有少数连接的非集散结点。进一步讨论, 还可以利用无标度网络的脆弱性来遏制信息传播, 即去除少数大入度的博客和少数信息源头。在本文算例中, 暂不考虑点和边的加减, 这一演化模型可以整理成算法1。
对于每一组参数E, ω, ρ0, b, 先初始化结点状态, 随机选择ρ0个结点, 令其行动值为1 (Discuss) , 其余结点为-1 (Silent) ;然后模拟消息传播, 先演化2160次, 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使得系统可以较快达到平衡态;ρe稳定, 再演化100次, 并统计参与讨论结点的比例。为了消除初始状态为1的结点具体分布对结果的影响, 重复这一过程10次, 最后得到该组参数E, ω, ρ0, b对应的ρe。演化均衡算法如算法2。
3 主要结果及讨论
图2显示了不同ρ0下的 (E, ω) 空间中的ρe。可以看出, 稳态时某一话题的讨论比例受到话题兴趣度E、个人对别人策略关注度ω及初始讨论结点比例ρ0的影响。仿真结果与直觉经验相一致:当其它因素不变时, 话题越让人感兴趣, 最终讨论的人越多;个人对别人策略如果全然不关注, 那么话题也不容易散播开来, 但ω高则更凸显话题兴趣度E的重要性, 如果话题兴趣度趋向于零, 那么高ω只会让大家一块无视这一话题, 个别讨论的人会渐渐自觉无趣而中止讨论;最初讨论的人越多, 意味着话题跟人们生活越贴近, 话题最终也会被相对更多的人讨论。对于话题兴趣、话题贴近生活与否的判断以及在意别人看法的程度, 均取决于人的心智模式, 实际情况应该是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但这里为了简化模型把参数都先简单化成相同值。这种平均意义上的讨论, 依然能带来有意义的定性结论。
图2 (a) ~ (f) 都是多次初始化网络结点策略所得的平均值。由图2容易知道, 话题E值较高, 即便初始讨论者极少, 也可以引起许多博客的谈论。实验数据表明:纵然E值不高 (譬如说E=1) , 只要初始讨论者足够有声望 (有高的点击率L, 或者说高的入度kin) , 就有一定的概率让更多的人乃至全网络的人参与讨论该话题;反之, 很热门的话题也有一定可能沉寂下来。
图2 (b) ~ (e) 的极端相似, 结合不同的初始传播状态, 可以看出, 初始讨论人群 (或者看成是截取的一个中间状态) 比例对结果影响并不是很大, 除非这一信息在没有被传播开来前就湮灭或者被压制了。图2 (f) 则可以用来描述一类有人为推动和人为散播的高"0值的信息传播。
图2 (a) ~ (f) 分别对应!0等于0.005, 0.1、0.33、0.67、0.9和0.995;对于 (E, ω) 空间中的!e, 横坐标是log2E, 纵坐标是ω, 等高线图中右边表示!e很大, 左上方的!e很小。
图3显示了固定ω和!0时, !e和E的关系。可以看出, 该曲线在E=1附近有一个阶跃, 也就是E大于2时该话题才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共同讨论, 小于0.25时则很容易沉寂。
4 结束语
初始参与讨论的结点比例!0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一话题是否贴近生活, 越贴近生活的话题!0越大。但对于具体初始哪些结点参与, 现阶段并没有很好的设定方法, 这一模型的源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话题的粒度需要很好的把握, 这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支持。如以“娱乐新闻”为标题来划分一类话题, 则粒度太大;如果以某电视剧中某一集中的事件来划分话题, 一般来说粒度又太小。根据不同粒度的话题, 甚至可以提出完全不同的模型。
话题还有一个生命周期, 或长或短, 如饮食话题就有长周期, 某项科学技术周期长度次之, 某个明星的话题一般来说周期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话题, 应该有不同的初始网络状态和发展趋势。
本文是复杂网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信息传播的一个大致特点。相信随着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复杂网络中的消息传播机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Erd?s P, Rényi A.On random graphs[J].Publications Mathemati-cal Debrecen, 1959, 6:290~297.
[2]Watts D J, 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net-works[J].Nature, 1998, 393:440~442.
[3]Barabási A-L, 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 286:509~512.
[4]Newman M E J.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eview, 2003, 45:167~256.
[5]Boccaletti S, Latora V, et al.Complex networks:Structure and dy-namics[J].Physics Reports, 2006, 424:175~308.
[6]Nowak M A, May R M.Evolutionary games and spatial chaos[J].Nature, 1992, 359:826~829.
[7]Abramson G, Kuperman M.Social games in a social network[J].Physical Review E, 2001, 63:030901.
[8]Flake G W, Lawrence S, et al.Self-Organ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Web Communities[J].IEEE Computer, 2002, 35 (3) :66~71.
[9]Gruhl G, Guha R, et al.Information diffusion through blogspace[C].Proceedings of the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New York) , 2004, 13:491~501.
[10]吴金闪, 狄增如.从统计物理学看复杂网络研究[J].物理学进展, 2004 (1) .
网络思想博客 篇9
一、突破传统, 体现个性化,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亲和性
有关学者指出, 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需求:一是大量可供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提供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广阔舞台;三是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才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博客功能的出现, 为促进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的有效整合、特别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 改变灌输方式, 体现个性化, 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教师是讲授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用书本理论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教师“说”给学生, 让学生为之感动, 从而使其得到“思想教育”。但由于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教师的“说”不一定能让学生发自内腑的“共鸣”, 导致思想教育效果“打折”, 有的学生甚至不予理睬。
而博客平台是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状传播结构实现的, 这种传播结构使博客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和快捷性等特性。交互性使许多人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方面的局限性;虚拟性能较方便地使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这就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舞台;快捷性则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这些优点无疑都有利于政治学习的个性化, 提高学习政治课的自主性。如我们在讲“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时, 一般都会讲到一些大学生 (以徐本禹为代表) 为帮助落后地区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 甘愿到西部山区做志愿者, 那些地方往往条件很差, 待遇很低, 交通闭塞等等, 于是在博客中粘贴了这些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评论。几天下来, 不少学生都来跟贴, 阅读量每天都有突破, 评论的言语让博客主人感动不已:“老师, 真伟大!”“老师, 我没想到自己会哭……”
可见, 人的个性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 而互联网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或可能, 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 改变生硬方式, 增强亲和性,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 学生对网络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 博客以其特点和优势更是成为学生的挚爱, 因为博客一方面以其个人化的表达方式适应了学生追求个性化、要求发出自己声音的需要, 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价值的诉求。而且, 运用博客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能更好地还给教师和学生们的“话语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从而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 博客赋予了学生主动性, 也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力度和说服力, 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亲和性, 以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走出书本, 体现生活化,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开放性
以生活为主题,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是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开发生活教育价值。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更要让学生能走出书本,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博客为学生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 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
与生活同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谛。反映生活实际的具体实例和生动故事, 能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有利于产生那些仅有理论说教所不能产生的思想情感, 达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而书本知识容量的有限性和排版的固定性, 不能以大量的社会实例来说明问题, 有的只是点到为止, 给人的感觉不是底气不足, 就是真假难辨, 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博客手段能让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 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这里充斥着大量的对学生有益、有趣的生活事例, 学生进入网络和博客中, 必将受到这些信息的思想冲击,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况且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气息非常强, 素质容易获得, 如每年评选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感动中国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等等。因此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育采用博客手段, 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 还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备, 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 回归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
2. 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静态走向动态
思想政治教科书, 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由教材专家精心编写的, 具有该学科最高的权威性。但其缺点之一就是始终处于“静态”之中, 虽然每年都会做些修改, 但总体来说其内容是相对固定、相对静止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要求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的变化, 使用“活页式教材”, 它没有固定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合, 它“应该是多种规格, 多种形式, 而且包括文字、音像等配套的课本与资料的结合。”博客的开放性特征和优点正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博客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 可以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那些抽象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 改变了传统的单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种“传教士”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丰富学生的的内心世界,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在上《经济生活》中“财政的巨大作用”时, 博客教学的效果特别强烈。通过博客展示西部大开发的四大工程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鲜活的图案、音像资料与有关表格, 学生能深深感受到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理解了国家强大、社会发展、人民安康的内在关系。
三、实现互动, 体现共享化,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性
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是要从思想上感化学生的, 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活动。而现在的中学生的思想虽然没有定型, 但是对许多重大问题已经有了不少自己的见解, 且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平时由于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难能在思想上互动, 影响了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博客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共享性和互动性。博客一般都为用户设有供访客发表评论和留言的板块, 学生作为“访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留言, 教师作为“博客主人”也可以针对访客的评论、留言予以反馈, 从而建立起博客与访客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同时, 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机会, 提高其探究能力写教学反思, 能够让教师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 并且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分享,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因此通过互动与共享,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1. 实现师生互动, 触景生情、由情入理, 增强政治课思想教育的感染力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境, 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 引起共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呈现给学生的信息在现实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比如: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重大历史活动等。博客则能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实质性交往迈出跨越式的一步。根据交往教学论的研究揭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虽然目前教育学界普遍认为交往教学是理想的、科学的教学方式, 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各种交往却表现出不平等性、浅表性、形式化等特点, 处于教学中的师生仿佛都戴着一副面具, 教学的过程成为了表演, 缺乏平等的心灵对话。之所以认为博客能实现这种交往的实质性突破, 是因为博客的交往是自由随意的、主动的、真实的, 是在生活过程中进行的。博客交往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之在本质上不同于现实课堂中那种具有束缚感、伪饰性和被动的交往, “交往”变得真实、生动、深刻和有感染力。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利用博客教学手段, 通过师生互动, 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强烈的心理体验。
2. 实现生生互动, 心灵碰撞、相互促进, 增强了政治课思想教育的说服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习者从学习伙伴那里学到的知识不比课本上少。从这种意义上讲, 学习者本身也是学习资源, 但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和重视。而教学“博客”信息丰富, 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知识, 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了学生思想交流的兴趣与欲望,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相关的思想问题探究中, 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将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
的思想火花, 增强政治课教育的实效性。
博客与信息网络传播者权 篇10
关键词:博客,信息网络传播者,网络创作者,信息网络传播者权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数字信息无处不在的今天, 上网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传媒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传播媒介, 使得传统的著作权权利规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信息网络传播者权无疑是不可小觑的一片空白之处。本文主要从网络博客这一角度入手, 分析信息网络传播者权。
一、博客与网络信息传播者
信息网络传播者纷繁多样, 何为信息网络传播者?信息网络传播者首先应该是在网络这个特定媒介上传播合法信息的主体 (包括自然人、法人、组织) , 其次只要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就是信息网络传播者吗?答案是否定的, 享有信息网络传播者这一“荣誉称号”还应当在传播中融入自己的经验、技巧进行再创作、加工或者相应的技术处理形成一个新的表达。信息网络传播者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可能与网络创作者产生重合, 即既是网络创作者又是传播者。
作出信息网络传播这一行为的人并不等同于信息网络传播者。前者对后者是包含的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可能仅仅是将传统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表达转化后, 上传到网络当中过去, 或者仅仅是将他人的网络作品进行了复制、转发, 这种情况下, 并没有产生新的作品, 只是原来作品的新的表现形式。这就相当于, 大家都是学生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三好学生, 只有作出“独创性”的知识成果的才能享此殊荣, 被称为信息网络传播者。
在这个万人出版者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当一个作家。就博客而言, 在网络博客上写自己创作的文章, 发表自己的摄影或者录像作品, 独创的一副电子绘画, 此时博主既发表了自己独创性的作品, 又将其呈现在网络上以数字化方式供信息传播, 即博主既是网络创作者又是信息网络传播者。或者当你转发一个他人所创的有趣博客时, 在转发时做出具有独创性的、符合著作权法作品要件的一个评论时, 比如为此博客做了一首诗进行点评, 可能你又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网络传播者与创作者的集合体。
一个信息网络传播者, 可能包含了创作者和传播者两个身份, 如果博客的作品独创性程度较高, 那么创作者的意味就要浓于传播者, 如果创作性程度低于作品但却到达了理应享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时, 信息网络传播者的意味又要大于创作者。
二、设立信息网络传播者权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鼓励创作, 符合《著作权法》立法目的
在一个信息网络、复制传播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 缺乏对信息网络传播者权的保护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现在人们在网络上的创作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权利, 便会大大降低人们创作的积极性。试想如果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采斐然的博客, 这个博客是对一个传统作品有独创性的加工并使其在网络上以更生动或者更美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前提下) , 然而这个博主却并没有享有法律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者权, 此时, 网络上任何人都随意可以复制、运用, 或者一些电子期刊直接奉行“拿来主义”, 这样博主的脑力劳动成果就得不到任何保护,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 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 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尽管我国的网络产业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旧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急需法律的保护, 才能去激发人们在网络中创造的积极性。因此, 应当设立信息网络传播者权, 保护网络传播着的权益, 鼓励网络传播者进行作品创造, 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领域的新繁荣、新发展。
(二) 有利于完善立法,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制定法律时, 网络尚不发达, 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的邻接权人有: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组织、出版者, 不难发现这些权利的存在也正是伴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而诞生的。今时不同往日, 由于网络的高效性、便捷性使得传统的媒介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可能一辈子不需要听广播, 但却一天都难以离开网络。因此设立信息网络传播权, 完善《著作权法》,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迫在眉睫。
信息网络传播者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信息装卸工, 一般同时兼有创作者的角色, 在网络平台中创作独立的数字式作品和数字式节目, 并向公众传播、发行。对他们自己创作并传播、发行的作品和节目法律同样应当给予保护, 其合法的传播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重视。
三、网络信息传播者权的法律界定
既然网络传播者具有创作者和传播者两种身份, 那么网络传播者权应当怎样定义呢?在互联网中, 作者与传播者、著作权与邻接权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然而界限的模糊, 并不等于权力的消失, 理论研究更应廓清法律关系的层次 (1) 。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即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具备四个条件:1、作品具有独创性;2、可复制性;3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特定领域内;4、作品的内容具有合法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问题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因此, 在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符合上述要件的博客、评论、电子期刊等都应当享受著作权的保护, 在互联网中作品的作者就是作品的传播者, 这种表述最为简单明确。 (2) 网络传播者权是在网络创作行为和网络传播行为完成之时产生和取得, 网络传播者中创作者的身份理应得到保护。
邻接权是指不构成作品的特定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对该文化产品所享有的排他性权利。需要跟作品有关系, 但独创性没有达到产生作品的标准。在网络中, 以博客为例, “转发”所占比重不在少数, 如果只是单纯的点下“转发”按键, 并不存在新的创作发生, 但是倘若转发者就原博客赋诗一首, 或者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将原博客内容进行整理、演绎, 以新的方式进行表达, 其“创作”建立在他人的作品之上、依赖于原博主博客作品且没有达到作品独创性的标准, 但对其不加保护显然不甚合理。邻接权的保护主体应当是帮助作者传播作品的辅助人员, 邻接权即作品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所应当具有的权利。对于网络信息传播产生的邻接权分为网上邻接权与网下邻接权, 网下邻接权是邻接权人借助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 网上邻接权是指作品的传播者借助于网络这一新型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 (3) 信息网络传播者权应当只包含其中得网上邻接权, 传播是作品生命的延续, 因此网络传播者权中的邻接权“成分”也应当得到规定和保护。
综上所述, 信息网络传播者权就是通过信息网络创作、传播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包含著作权与邻接权双重身份。我国当前立法应当跟上时代步伐, 对信息网络传播者权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 维护网络秩序的同时保护网络作品创作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3]刘华, 王海燕.论信息网络传播者权——一种新的邻接权的确立[J].中国知识产权, 2002 (12) .
【网络思想博客】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网络环境05-14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06-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09-13
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09-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09-3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0-09
网络环境思想道德建设11-10
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10-25
网络博客06-03
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