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网络

2025-01-14

政治网络(精选11篇)

政治网络 篇1

摘要: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形态。单个公民发表的意见, 即使完全正确, 也不能称之为舆论:只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同, 成为公众的共识 (社会集合意识) , 才能形成舆论“这样一来, 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 就需要事先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评析, 如果公众没有参与, 也就很难称得上是舆论在监督”。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舆论监督

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及向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 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开始出现, 网络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动员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客观上推动着政府的开放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点使它以一种社会性的外力作用于管理者, 迫使政府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技巧, 使得政府的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1 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根据现行的政治系统认可的程序规范,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选择领导人、影响政治决策、监督决策的实施。网络参政具有鲜明的特征。

(1) 平等性。

在网络里,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参与主体, 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和观点, 不受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规范制约。

(2) 高效性。

低成本, 无障碍, 易操作。

(3) 民主性。

公开、透明、便利决定了网络参政的民主性。

(4) 互动性。

可以把各种信息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整合、实现了沟通与分享。

2 网络舆论监督发挥的巨大力量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形态。单个公民发表的意见, 即使完全正确, 也不能称之为舆论:只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同, 成为公众的共识 (社会集合意识) , 才能形成舆论。这样一来, 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 就需要事先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评析, 如果公众没有参与, 也就很难称得上是舆论在监督。

通过网络频频曝光官员的腐败, 政府决策的失误。如:网友在大河论坛发帖, 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 被网民监督到“抽天价烟”、“戴天价表”;“河南焦作创建卫生城市涉嫌造假”的“创伪”被网民在天涯论坛中曝光;在参加海南三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中, 因为行政能力测试得到了99分的高分, 大四学生温娉婷一夜成名。这一事件被称为“99分招考门”, 相关的帖子点击率超过41万人次。

这些事件都因为网络的监督而发生了急剧转向, 问题解决进入了快速通道。

网络舆论监督向人们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强大力量。

(1) 使公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打破了所谓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理论上讲, 媒体代表的是更广大的公众, 是公众的代言人。

(2) 具有强大的聚合力。

(3)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实时的相互交流。

(4) 公众的意识得到更真实更充分地表达。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公众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5) 网络传播速度的高效性。网络在时效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3 网络的缺失与弊端

(1) 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 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2) 内容泛泛空洞缺乏说服力。

(3) 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 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

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性,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主, 毫无疑问将促进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但也正是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 但不排除有些人出于个人目的, 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 经网络迅速传播后, 形成很坏的影响。”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应当引起重视, 要防范不良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有时候是盲动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辨别力, 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特别容易鼓动人们, 会导致社会传染效应, 在问题澄清前已经形成严重问题, 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4 多管齐下规范好网络监督

从法律上来讲, 应该进一步完善规范好网络监督, 既促进网络监督有效行使, 同时也保护了合法权利;从制度上完善,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每一个网民的出发点是好的, 来源的信息他不一定会查实, 所以一定要加强网民的责任心。应该很好地看到网络监督好的一面, 尽量避免网络监督不好的一面。对于网络服务商来讲, 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从技术层面保证网络监督的真实性。加大推进政务公开力度,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特例。面对突发事件,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通过媒体及时对外公开, 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 建立互动平台, 利用政府网的市长信箱等了解民情。建立网络语境分析研判机制, 或者叫搜集处理反馈机制, 随时对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进行搜集、了解、分析, 做到网络舆论为我所用, 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范围。加强政府职能网络化, 塑造高效电子政府。“实践证明, 除了制定适合网络现状的法律规范制衡机制外, 利用网络信息科技规范网络, 能发挥相当有效的管理作用, 要把注册参与、电脑软件控制、技术过滤等手段逐步运用到网络参政的监督管理当中, 同时针对网络技术自身的缺陷, 加快技术研究步伐, 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障公民正常的网络参政权。”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论互联网时代竞争情报的建设与发展前景[J].图书馆学, 2009, (3) .

[2][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3) .

[3][美]萨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李盛平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88.

[4]赵丽.虚拟世界中的政治参与:问题与消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政治网络 篇2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政治稳定是相互影响、彼此推动的。一方面,动态而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表情达意,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助于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越性。反之,二者则会陷入无序化、混乱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的情感宣泄,实现互联网作为社会心理缓冲阀与心理调节器的作用

“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公民都有条件去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样推选代表去参与此类活动便成为合理之举。”代议制民主制的伟大作用是不容抹杀的,但它也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比如公民政治冷漠心理的形成。参与型民主主义流派主张:“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只能在参与性社会中才能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心理缓冲阀和心理调节器的作用。邵道生曾在《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论”》中说:“在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中,人们对于国家民生大事,尤其是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意志,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题材不受限制,网上就像开了锅似的,立即沸腾了起来,无组织、无人引导、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平等性……”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暴露,就有大量的网民对整个过程进行跟帖、评论和监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督促事件的阳光化处理。

(二)公民网络表达便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政府机制改革

工业化时代的权力结构是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科层官僚等级制度,但这种科层官僚机制日益成为政府机制改革、影响政府效率的一大障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暗箱操作等现状,形成了权力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的格局,便于政府上下沟通,明确自身责任,改革政府机制。同时政府纷纷开通“市长在线”,设立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方便公民了解政府政策。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需要我们区别对待,趋利避害。

(一)有些不实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

尼葛洛庞帝曾说:“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官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尤其是网络共同体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并且“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来的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化了”当一些虚假信息在网上被迅速点击、传播后,极易混淆人们的视听,导致网民陷入非理性状态,甚至会形成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混乱。例如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利用互联网络而进行的暴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更有一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可操作性,侵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系统,窃取国家机密,或极力在网上传播攻击中国政府、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政治煽动,制造矛盾和事端,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和谐。

(二) 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甚至是国家的崩溃。”这就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公民的非理性化参与还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人肉搜索现象。近几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一呼百应,造成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后果。这种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使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存在潜在的危机,使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是公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体现,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公民网络素质,建设“参与型”公民文化,倡导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着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实现网络化,也很难想象让一支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干部队伍去管理、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因此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就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实施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技术支持。提高公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加强网络应用和网络创造能力,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

(二)加强信息管理和立法工作,构建有效的规范制衡机制,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工作。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为我国网络的有序化、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一些法律条文暴露出滞后性、层级低、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环境。因此立法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实用性法律法规,更新立法内容、提高立法层级,规定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打击网络犯罪,为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法律支持,在网络自由和法律规范之间寻得平衡,为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增加砝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极度高涨,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人们实现政治参与的新选择。面对其双重影响,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对其不加约束,也不能简单的拒之门外,而是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理性化、有序化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

用网络加强政治工作 篇3

网络媒体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宣传是多维宣传。传统的媒体是二维的, 而网络媒体则是多维的, 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传递多感官的信息。

成本低、速度快、易更改。网络媒体制作周期短, 即使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 也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很快完成制作, 而传统媒体制作成本高, 投放周期固定。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可以随时进行更改, 而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后很难更改, 即使能够改动往往也需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传播范围广, 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 网络媒体可以将信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阅读。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索性。网络媒体可以将文字、声音、画面完美地结合之后供用户主动检索, 重复浏览。其他媒体在这方面与网络媒体无法相提并论。

价格优势明显。获得同等的宣传效果, 网络媒体的宣传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传统宣传媒体。

网络催生了宣传思想工作生态环境的变革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 它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态, 对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颠覆了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客定位。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线性的、单一的, 信息源是相对固定的, 因而也是可控的。在利用传统媒体做宣传思想工作时, 主客体是相对稳定的, 一般来讲, 信息发布主体处于主动地位, 信息接收方处于被动地位。网络与电视、广播、报纸和刊物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上网的人们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寻找、选择信息。目前, 很多网站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个人办媒体的情况, 如“个人主页”、“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杂志”等, 个人或组织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出版”自己的言论, 还可以采取隐姓埋名的方式在各种论坛、专栏与人沟通、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 信息源不再是有限的、可控的, 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从技术上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客体互换成为可能, 宣传思想工作传统的主客体模式被突破, 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主客体互动交流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平等, 形成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种全新互动机制。

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局限。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 带来了信息传递效率的极大提高, 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及时发布信息,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增补、删除信息,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局限被打破。又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 跨越了地域界限, 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等级分明、界限清楚, 而是不分等级、不分地域、不分行业地为网民提供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信息, 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地域局限, 使网民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球发生的最新大事, “地球村”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还由于网络的版面不受限制, 具有几乎无限的信息发布空间, 并可以通过超文本和超链接形成有机的对接, 从而整个网络成为可以无穷延展的超巨型媒体, 通过网络, 网民不必出门就可查阅、浏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信息。这些优势使网络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不可忽视的舆论阵地, 成为我们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 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

借助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范围大、受众多、辐射面广、时效性强

网络正在以其独具的形象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 将触角伸向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借助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范围大、受众多、辐射面广、时效性强, 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天地, 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拓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手段, 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超越了地域和国界, 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 它属于整个人类社会, 是全球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 它还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随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补充, 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利用得好, 可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声色俱全、图文并茂, 集报纸、电视和广播三者之长于一体, 是网络的一大特色。网络的信息表现效果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它的影响力度更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传播手段。同步交流、快速传递、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电子购物、娱乐游戏等功能被广泛应用, 其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这些功能, 巧妙地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融入网络之中, 使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 可以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政治热点---政府网络舆情能力 篇4

政府网络舆情能力

背景链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因为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指标上一枝独秀,进入总体较为得体的蓝色区域,而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则被判定为应对严重失当,被亮起“红色警报”,值得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在点评山西疫苗事件时就指出“问题一个系统又一个系统的出,再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去治理,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现在是各个领域都需要很好重视的时候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互联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地方党政机关逐步重视探索网络问政,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经验,让更多的地方党政机构用好网络问政这一新的治国理政平台,从今年开始,每期排行榜推出“网络问政实践”的典型经验,供地方当政者参考。本次推出的常州环保局长“批评有奖”就是一个很好的尊重网络民意的案例,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点评时认为“对于网络批评和网络监督,领导干部应有的心态是欢迎和提倡,以广阔的胸怀听取民意,从善如流”。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典型案例的启示

【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

2010年3月,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公示今年1月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记录了每分钱公务花费,连“花1.5元购买信纸”,招待上级官员烟酒都悉数公布,被网友称为“政府全裸第一例”。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打造透明政府从此有法可依。在信息交流与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攻坚阶段的今天,地方基层政权的建设显得更加凸出。而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正是地方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裸”乡政府给我们的启示:

1)信息公开有利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增加百姓对干部乃至政权的信任感。

2)透明政府有利于预防干部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的腐气败习等问题的出现。3)信息公开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进步。4)信息公开有利于防止怨气积累、矛盾积累和问题积累,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可能。

5)信息公开有助于推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政府提高舆情能力的措施

1)要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度。

只要我们政治敏感、视野开阔、鉴别力强,就能够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要转变思想,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

2)要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念,树立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到政务公开,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随着网络、手机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汇聚之地,很多舆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表现。因此,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4)建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部门。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其次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如在主流媒体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权威网络上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等。此外,有条件的可建立一支顾问队伍。顾问可邀请一些公共危机处理专家担任,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5)对公务员加强应对舆情的训练。

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如邀请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采取报告会、专题讲座、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舆情培训。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6)健全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预案应包括舆情事件表现形式、原因、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反思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只能代表以下群体的声音:生活在城市地区、有经济能力使用网络并有足够闲暇在网络中逗留并乐于发表意见的青年人。”而网络舆论的现实表明,这些青年人的声音所代表的显然不仅仅是这些青年人本身。这些表达背后的民意支撑显然不能视而不见。更何况网络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具有延续性和扩展性,把“特定社会群体”的声音与“普遍的民意”割裂开来,只能是与现实愈发背道而驰。

网络舆论的热热闹闹,除去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外,更有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不够自由的原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新途径

网络技术的产生是全球范围的一场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借助时代元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添彩,搭乘网络快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传播学的理论,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网络的出现及在教育上的应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条件、效果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发展。网络中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新鲜内容。网络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网络打破了传统时空和“社会樊篱”给人们交往带来的限制,拓展了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目前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购物、游戏、交际等越来越多地实现了网络化,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加强师生课内外互动交流的新途径。QQ、微博、博客、贴吧、微信等都使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变得便捷、及时、平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老师的所思所想,网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师生思想交流更加通畅。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时代人的一个突出社会性特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狭隘、封闭的活动空间和目标诉求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网络时代,高校“围墙”的概念、教室的概念将逐步消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资源共享性

网络资源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堪称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集合体。通过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最新的、最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并可以及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信息,使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12月的2.498亿,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新媒体的表达渠道在拓展,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将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常态。2012年3月31日腾讯公司的第一季度综合业绩,QQ用户中的活跃账户数已达到7.519亿;QQ空间活跃用户数达到了5.767亿。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商业营运以来,由于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及其应用不断拓展。现在,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QQ群、微信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同时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终端将无所不在。因此,可以预料,随着人们生活网络化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将不断得到提升。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途径、方式和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形成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运用和发展网络是大势所趋,要善于乘信息化之势,借网络化之力,加快发展步伐,不断破解难题、提升层次、丰富形式,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阵地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建设专门的网站,构筑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阵地,学校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建设专题网站,通过网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搭建师生交往平台,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优化网络资源,改进网络质量,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2.强化校园网络监管,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

学校网上舆论管理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的内容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很容易给青年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因此,学校必须制定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思想教育专业队伍,同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批网络教育的大学生骨干,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3.重视网络教学教育,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满魅力

建设网络课程,推行网络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网络教育还可以给学习者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具体生动地接受教育,直观、形象地感知世界风云,调动其学习热情,从而大大优化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罗欣,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政治网络 篇6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2、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继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四信”教育 (信仰、信念、信任、信心)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 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 时间不同了, 条件不同了, 对象不同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 第119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在新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变单向教育为双向交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 这种方法不再适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平等交流, 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 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我说你听、我拔你通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粗暴作风, 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

2、变被动为主动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摆脱过去那种防御式、救火式的被动局面。临时性、突击性、一股风的做法有可能被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的方法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及时, 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的快速性, 只有做到“快”, 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 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预防。而网络正具备了即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的及时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3、采取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方法

在网络时代, 网上教育是不可忽视, 必不可少的重要战场, 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方式。例如我们需要通过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 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仅仅依靠网上沟通是难以解决的, 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教育;网上反映出来的涉及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要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避免单一的网上情结及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疾病……

三、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网络信息时代, 教育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教育过程基本要素的重组和置换, 直接影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而使得教育者的角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这一转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 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 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因此, 面对网络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应对的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身拥有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才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道德关系的本质, 才能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象和行为做出道德分析和判断, 才能积极的推动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增强。

2、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

首先,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够及时捕捉到那些可能引起上网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变化的信息,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 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丰富的信息知识, 从而增强与上网大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三,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 即要求其在信息交流和处理中应保持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一致, 社会责任感强, 政治敏锐性高, 遵循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第四,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既包括其要具有从网络中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并提取、吸收、存储的能力, 也要求其具备对信息进行开发、制作并以新的面貌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3、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素质

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和培训, 他们的信息网络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必须加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信息素质和网络应用能力培训, 对其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培训, 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又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操作, 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又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思想教育专家。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探究 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现状,前沿探究

一、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况

(一)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1. 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家加强规范管理的重视。有关网络信息诈骗及诽谤的刑法, 在2013年的9月9日已经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公布并开展实施, 这无疑为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标准[1]。

2.由于网络具有活泼的形式、直观的多媒体展现形式,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便性和互动性, 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魅力。

3.网络具有极强的实效性, 传播速度和更新效率都是传统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没办法比拟的, 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 在非典期间, 国家就利用网络媒体及时地向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治理的决心及相关的防治政策和措施, 并实时地对疫情和防治工作动态进行报道, 这不但树立了中国政府的正面政治形象, 还通过网络宣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4.网络是突破空间和时空限制的一种有效工具, 国家可以直接面对各群体网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第一时间将正面的思想广泛传播, 满足各群体的精神需求。

(二)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责任感。网络的使用,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 把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对话转变成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 这样人们的对话就避开了正面的尴尬, 可以进行完全没有顾忌的深入交流, 这样人们就会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和计算机对话, 模糊了人的主体意识, 慢慢地削弱了人们信息交流里的责任感。

2.网络具有很强的大众属性, 会对舆论的控制力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由于网络上的言论相对自由, 这样很多标新立异的观点、言论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具有情绪化和煽动性的标志性言论会受到人们的热门关注, 类似“高富帅、矮矬穷、肿么了、躺着也中枪”等网络流行语的广泛应用就是网民关注的一大表现。

3. 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大挑战。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进行知识的单向灌输, 老师通过言辞进行教化, 网络对教育进行变革, 使之成为双向的互动形式, 并引入多方的参与, 进行平等表达, “填鸭式”的传统教育逐渐淡出。

4.网络具有的开放属性对传统的领导方式也提出挑战[2]。由于互联网是不设边界的,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事物事物都是透明的, 世界对我们而言是公平的。

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探究

(一)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

要发挥网络的舆论作用, 就要尽快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全能队伍, 不但熟悉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还具有高素质的网络知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全面建设政工干部队伍, 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熟练地利用网络开展政工思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另外, 还要跟上网络时代的形势, 懂得创建网上论坛, 控制网络思想主动权, 占据网络思想阵地。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当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不断创新。 还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 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有机结合, 并对员工的反馈和建议作出及时的肯定和采纳, 关心员工的思想变化, 及时畅通员工的思想。

(二) 创建网络沟通的平台

在职员工是企业开展生产的基石, 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主体, 认识到这点, 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主体, 只有稳定了主体的思想, 公司才能有稳定的基石,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他们的需求、尽力满足需求, 激励他们很好地发挥作用。 这不但帮助企业和家庭间的思想做到了承上启下, 还缓解了企业后方的思想政治工作压力。 政治工作者要利用会员的身份, 及时跟帖并发表评论, 做好思想政治的引导, 帮助员工正确地开展交流, 促进企业政策、管理与员工间的互动及落实,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 强化网络的管理

针对网站的管理, 不能只注重注册的协议, 还要采取适当的案例给予教育和引导。 针对网络管理工作的开展, 企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国家的相关法规作为指导核心加强管理, 还要通过技术上的排查、内容上的审核及法律角度进行审视和监管, 及时地对网络的文明和安全作出管理和经验总结, 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还要定期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性地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对信息属性的识别能力, 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力, 帮助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网络自律意识, 严格遵守网络道德。

(四) 加强网络信息的识别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和企业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 针对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要加大改革力度, 并认清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道路, 对关系员工的企业政策要熟悉掌握和了解, 对员工日常中存在的疑虑及时地给予解答和开解。 重视网络诉求平台的信息共享, 维持企业核心稳定[3]。在企业即将出台新政策之前, 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的宣传, 加大员工的教育工作力度, 为政策可以平稳过渡、顺利执行做好有利铺垫;同时也要对论坛言论加大关注的力度, 当出现同一利益群体聚集时, 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引导,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结语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将党政工团作为主导力量, 创建一支具有思想先进、道德高尚和态度端正的政工队伍, 由骨干分子领导, 运用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态度,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在此,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和深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为创建起综合性强、竞争力大的生产企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清.网络舆论热点聚焦场域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 2014.

[2]倪伟.刍议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3:67.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机遇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手段的同时,又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在七部委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后,网上低俗之风得到遏制,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对高校教育者以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冲击。

大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而是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社会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网络信息的步伐,教育者必须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持续、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其中网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信息广泛庞杂,不免引起大学生思想的疑惑甚至混乱。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也难免日益被弱化。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提出了新挑战。

大学生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认知过程,提高了认知的效率,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由于网络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网络资源的无偿性、可复制性和快捷传输性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心理依赖。[2]大学生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追求本质的思维方式,少数学生只习惯于“人机对话”,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不足,思维方式片面,心理反应偏执,严重的甚至发展到排斥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自我封闭状态。

(3)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战。

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而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调查发现,20%以上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上网,由于网络中夹带着消极颓废、低级庸俗的内容,少数大学生经不起诱惑,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或受到偏激、错误观点误导,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高智商的网络犯罪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逃避残酷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学业,整天沉溺于网上交友或游戏,导致他们日益排斥外部现实世界,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这些负面的“网络效应”,同样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3]

2.整顿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

(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选择更加方便。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选择信息,政府不断加强对其监管的力度,使教育者更容易发掘丰富有益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大规模、主动、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这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舞台。

(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转变。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且多局限于校园内。而网络时代的大学课堂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及网上远程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无数次重复使用。无可置疑,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

(3)为大学生网民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

当下,规范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全面了解世界经济竞争的态势、科学技术创新的信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走向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的辉煌成果,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提高辨别是非、区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现阶段,国家加大力度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高校应该在这一环境下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使大学生能够在有益的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大众的传播模式,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师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教育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灌输、说教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上,注意整体与个体的差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育效果。

2.优化资源,创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网络给思想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应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形成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更好地营造校园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氛围,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科学精神。[4]

3.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网络道德。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段连续教育的方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高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还可以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3]也为形成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而尽其责任。

在整治网络低俗的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在网络阵地上,加强网络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搞好队伍建设,跟进网络教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方面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笑飞.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1/05/content_1196447.htm.

[2]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教研究,2000(18).

[3]韩晓峰.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育,2004(4).

“政治家族网络”现象需专项治理 篇10

由此可见,在我国吏治腐败现象是何等严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何等紧迫又何等艰巨!

在干部人事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腐败现象:

首先是任人唯亲。冯军旗,这位挂职县长助理的在读博士生,在题为《中县干部》的博士论文中,反映了他挂职的那个县的“政治家族”现象。这个位于中原腹地的农业县只是中国2000多个县中普通的一个,人口80余万,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却有1000多人。他根据一个家族“出干部”的多少,统计出了21个副科级及以上超过5人的政治“大家族”和140个副科级及以上2~5人的政治“小家族”。让冯军旗震惊的并非金钱构筑的关系网,而是一张由血缘与姻缘构筑的政治家族网。在这个庞大的“政治家族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比如,官位有“世袭”,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正科级亦不鲜见;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更普遍的规则是干部子弟的“不落空”现象。

其次是买官卖官。有些官员不惜花巨资去跑官、买官、保官、升官。官帽待价而沽,官员量“财”录用,如今此类新闻总给人“旧闻”之感。

作为治本之策,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化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

全国各地并不是只有一个“王茜”。因此,要以“王茜事件”的查处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开展任人唯亲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

政治网络 篇11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

在当前的研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似乎是等同而很少加以区分, 其原因首先在于人们在认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界限的模糊, 这种模糊有着历史的、心理的和习惯的等方面的原因。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不同的发展历程, 是造成两者混淆的历史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在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19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同盟时首先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 1902年前后列宁在创立布尔什维克的时候, 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很长的时间里各种提法通用, 1978年后“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了其他提法,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标准提法。与此不同, “德育”在我国和西方国家中有着更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尤其当代西方国家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均归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这有着掩盖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等效果, 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对相关理论或实践借鉴时难免受其影响。

第二,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混淆与等同的原因, 与“德育”内容的泛化, 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内容包容于自身密切相关。大致来讲, “德育”内容的泛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 认为将“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便是对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漠视, “许多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学校德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 其实是害怕一个并不存在的‘风险’:被人扣上否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及其重要性的帽子。”[1]其二, 与上述原因相反, 受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因素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政治就是权势的争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奴化教育。考虑到这种情况, 一些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便有意避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 而选择了人们更普遍接受的“德育”。

第三, 在我国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实践中, 一些教师在从事道德教育的同时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是造成两者混淆的实际性因素。在我国高校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德育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党群系统工作人员, 分别从事着“两课”教学、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们的工作内容相近交叉, 但有的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的称德育工作, 客观上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认识的混淆。

第四,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混淆是这种“德育”概念的扩大化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不合时宜,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大德育”的提法弱化了“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一般而言, 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力的形成时期, 而尚不具备对政治问题的客观评判力, 不具备政治素质培养的现实基础。中小学教育只能是基本的道德教育, 而不过多地应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用“德育”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特点。随着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 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融合, 但也为西方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的渗透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这种情况下, 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差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辨识能力等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混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德育”在历史传统中始终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范畴, 主要是和“智育”的对应而言, 德育理论主要是对人的道德发展规律和对人的道德培养的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政治集团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转变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观念, 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初存在应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争论, 而2006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实, 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

第五,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基本定型, 有着稳定道德品性的成年人开展的, 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的教育, 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德育”主要是指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实际运用中多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而不适宜于对成年人的教育。究其原因,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在未成年阶段完成的;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提升则是终身的和无止境的。现实生活中对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已引起受教育者的不屑和反感, 而对成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名正言顺的, 更易于被接受。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的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上网者和社会中所有受到网络影响的人;而“网络德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应局限于是接触网络或受网络所影响的小学、中学或大学中的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少年群体或个体。另一方面, “网络德育”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对受教育者道德的培育, 这种道德培育是与网络社会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教育, 其中包含对网络使用者网络行为应然的教育, 诸如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计算机程序, 不制造和传播有害于网络的病毒和其他破坏性程序, 不浏览或传播色情和暴力信息等的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应以对网络传播中的网络政治现象、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的现象、国内少数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反对社会主义的宣传的问题、如何通过网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 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等为主要研究范畴。

以上两个方面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不同教育对象和社会价值的简单分析。网络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有着特殊的研究范畴, 其差别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 “网络德育”教育对象的问题。一般而言, 社会个体的道德的成熟一般是在其青少年阶段, 而网络根本而言还是一种社会新生事物, 互联网诞生至今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因而对于网络道德原则的探讨也只是处于起始的阶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个体接触网络的年龄存在着差别。因此, 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 一个对网络了解不多的人也许会认为制造或传播计算机有害程序的行为并非是一个不道德的问题。因此, “网络德育”的适用范围就不仅仅是局限于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 而且包括对计算机网络接触较少, 对“网络世界”行为准则缺乏认知的网络使用者。另一方面, 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网络道德教育似乎又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成分, 因为网络接触者和影响者只有在对计算机网络行为规范了明确认知, 才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参与者参与网络生活, 进而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 “网络德育”的重要研究内容“高等学校网络德育”提法的适用性问题。“德育”是一个适用于学校教育的概念, 而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网络德育”的研究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组织优势, 依托校园网络对高校学生进行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但另一方面, “高等学校网络德育”的提法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 其教育对象限于高校在校学生, 然而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一台放于高等学校的联网计算机和一台置于高等学校之外的联网计算机几乎没有差别, 学生一般可以随意浏览到网络中的任何开放信息, 对高校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不能脱离对整个网络大环境的研究的基础;第二, 这种研究弱化了抵制西方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网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的重要性。

可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德育”差异的存在, 正确理解这种差异, 有利于科学划分两者应有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 进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德育”的科学化。网络根本而言还是一种新生的和快速发展的事物, 新的网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并不断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之中, 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德育”都需要更多和更广泛的实践, 并不断推进理论完善和理论创新, 用科学化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进而促进两者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

注释

1[1]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6:9

上一篇:说明书科技下一篇:家装工程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