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生态链

2024-08-23

网络信息生态链(共12篇)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网络信息中的发展, 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环境、信息主体和信息用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可以为更多的网络用户提供信息资源。近几年, 由于网络信息污染、冗余问题比较严重, 对网络信息的安全造成影响, 导致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出现了生态失衡的问题, 所以需要对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 以此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

1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影响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策的约束, 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有潜在的政治影响, 例如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传播某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信息, 现实社会的传播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中还会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征, 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信仰、地方习俗等等, 这是由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用户都处于不同的地区, 每个人会把现实环境中的人文习惯带到网络信息环境中;技术环境对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指网络信息在应用不同的技术时, 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各类新技术在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使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了, 服务模式也产生了改变;各国经济状况发展不一样, 如果该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将会导致网络经济下降, 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量降低, 造成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滞后。

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2.1 建立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失公平。评价体系主要对网络信息的流畅性、稳定性和信息价值进行评价, 对流畅性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评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成是否合理, 各类信息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是指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是否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对网络信息价值进行评价是评价该网络信息对网络用户是否有用, 会为网络用户带来多大的帮助, 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网络信息的经济性。

2.2 确定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具体指标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分为政治指标、人文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四大类。政治指标包括了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监督、对网络信息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网络信息企业的扶持等;人文指标是指网络用户的价值观、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以及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等;技术指标是指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经济指标是指网络信息的消费趋势、网络用户的数量等。

3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3.1 政治环境的优化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 提高网络信息使用的对称性, 避免网络用户信息不真实, 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政府部门加强对不法信息制造者的处理力度, 使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3.2 人文环境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中充分的渲染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的渲染来完善网络信息生态文化环境。适当提高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人文环境中的主体意识, 支持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方法, 创造民主的网络信息人文环境。网络信息的人文环境体现出了网络用户对我国政治、经济、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看法, 这些看法可以成为政府改进的参考, 所以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网络用户的主体意识, 重视网络用户的看法。

3.3 技术环境的优化

对技术环境进行优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 消除网络信息冗余,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并运用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遭到黑客的恶意破坏, 影响网络信息的正常使用。相关部门也要对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革新, 保证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4 经济环境的优化

网络信息企业要对网络信息的服务模式进行拓展, 让更多的网络用户可以享受到网络信息带来的便捷, 促进网络信息在人群中的消费。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青年客户为主, 为了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 网络企业要扩大网络信息的服务范围, 增加网络信息的客户数量, 让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覆盖面可以更广。

4 结语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的映射, 会受到现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从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加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晓彦, 马捷.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5:10-14.

[2]李北伟, 张鑫琦, 富金鑫, 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9:38-42+47.

[3]张向先, 史卉, 江俞蓉.网络信息生态链效能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15:44-49.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2

2015年上半年联考申论热点:网络生态治理

【背景链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13日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这是国家网信办今年首次集京佳布相关信息。据了解,共有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包括24家网站、9个网站频道(栏目)和17个微信公众号。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月4日发布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就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涉及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使用的所有账号。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重点解决前台名称乱象问题。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问题概述】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网民规模世界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交流QQ群:427897535

这种依法处理正是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具体表现。为依法维护网民权益,依法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国家网信办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公布违法违规网站“黑名单”。除此之外,即将实施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从细处着手为如何惩治网络账号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如何杜绝网络用户不负责任的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依据。

2.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专业审核。

互联网企业应当落实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对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对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账号,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同时,企业还应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网民需积极参与,维护网络生态。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是消息本身、来源、发布者都必须是真实的。违背了真实性,就是违背了互联网为人们谋利益的初衷。作为网民,首先应当依法规范使用账号名称。遇到含有违法信息的账号,更应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善意,积极举报,参与监督。对于网络不规范行为需要网民朋友的及时监督,只有全民意识到网络规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广大民众提供完善的保护平台。

网络域名生态圈有望改善 篇3

据CNNIC最新发布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民已达到4.85亿,IPv4地址已经达到3.32亿个,域名总数为786万个,网站数量为183万个。如果没有强大的域名服务系统的安全保障,中国4.85亿网民的互联网应用需求,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域名安全事件已经拉响了警钟。最新发布的《2011域名服务及安全现状报告》显示,我国57%的域名解析服务处于有风险的状态,其中11.8%的域名因配置管理不当,处于较高风险状态。国内4.2%的递归域名服务器端口随机性较差,容易遭受DNS劫持攻击,远高于全球范围0.98%的平均水平。域名的不安全直接导致我国互联网基础架构相对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

“在北京建立域名系统研究中心,一方面有利解决域名安全运维问题,提升互联网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又能积极发挥北京作为互联网龙头的辐射效应,积极带动周边省市乃至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 域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中网公司董事长毛伟表示。

据了解,研究中心将在海量智能云解析服务、安全检测及抗攻击、分布式服务监测、下一代互联网支撑应用、软硬件工程实现等各个细分领域展开深入技术研究,并从运营、监控、客服、咨询等层面提出应对之策,从而有效提升中国互联网基础层面的创新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构建更便捷、更安全、更有价值的互联网环境。

“希望工程中心新技术成果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域名生态圈部分环节脆弱的现状。”毛伟表示。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4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 , 我国面临着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极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所谓生态产业是指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1]。然而目前生态产业发展缓慢, 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 没有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应该说, 国家对生态产业的关注度非常高, 而且投入巨大, 形成了强大的制造和信息资源。由于缺乏共享的信息沟通平台, 导致产业信息共享度低。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在合作伙伴中传递, 资源利用率却不高, 配置优化性差, 从而导致整个生态产业效益较差。对于协同性极强的生态产业链来说, 信息化恰好可以解决生态产业发展所提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 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生态产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生态经济网络化的问题。其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武装生态产业, 构造以信息化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 使生态产业链上的所有成员通过电子化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 实现业务和资源的协同互动, 以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目的。协同商务 (C-commerce) 被誉为下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 其本质就是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和知识的传播[2]。因此, 在网络经济时代生态产业迫切需要用网络化手段和协同思路来思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真正用协同商务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 对企业内外要素进行有效的协调, 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2 生态产业的网络协同效应

2.1 生态企业的内部协同效应

尽管大部分生态企业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局域网, 但原有的信息系统多以功能为导向, 忽略了企业内部业务过程, 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与信息共享[3]。网络环境下要求生态企业整合现有信息系统, 将运作模式直接转变为协同商务模式, 使ERP系统、B2B市场和电子商务紧密连接, 实现业务流程的网络化, 发挥内部资源的协同优势。首先, 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 建立绿色材料的网上采购和绿色产品的网上销售系统, 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营销费用, 提高生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 ERP系统对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及产品废弃后销毁再利用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 完成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过程的优化重组, 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第三, 网络协同模式增强了生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有利于企业利用生态优势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把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最后, 生态企业还可利用多种网络广告形式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提升生态企业的“品牌效应”。

2.2 生态产业链的外部协同效应

生态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际上存在着一条业务链, 牵涉到上下游企业, 他们之间属于共生关系。生态产业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将影响到整体和全局。这就要求生态产业系统本身有较强的互动性, 形成产业“联姻”。建立在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生态产业链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内容高科技化。借助大规模的信息网络,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可以实现跨企业、跨时空、跨行业的联合协同作战, 使得产业信息从孤立分散状态转变成网络集成管理, 实现各产业协同、高效地运作。这不仅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还协调整个生态产业联盟的关系, 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

(2) 管理一体化。通过大规模定制、在线订单和柔性生产技术, 实现生态产业联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 使整个产业链一起分摊职能业务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 形成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大大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机制使动态联盟企业之间共享废料再生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信息, 也为生态环保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4]。

(3) 组织有机化。目前, 生态产业的发展多以建设生态园区集聚生态效应。而网络化的协同互动打破了传统产业间的障碍, 使生态产业组织变革为一个不受地理范围限制、自适应的开放性系统。各生态企业强强联合组成虚拟企业和临时联盟等网络组织, 建立高效的网络化远程运营体系, 促进整个生态产业链的人、资源、技术和业务等要素的集成。

因此, 协同商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对内通过信息共享与其他系统的协同, 优化了生态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外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 实现生态企业内部流程与外部交易完全一体化, 最终实现整个生态产业的动态协作交互。

3 基于网络协同的生态产业信息化建设

生态产业是一个集成了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其他服务性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庞大社会网络, 其信息化的核心是各有关企业进行全面合作, 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因此生态产业信息化平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生态企业信息化, 中观层次是行业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则是由政府和第三方构建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3.1 生态企业信息化

对生态企业而言,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树立绿色管理理念, 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建立信息化的绿色管理体制和标准化的经营考核指标。以产品生命周期为轴线, 实现“绿色产品开发——绿色采购——清洁化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循环业务流程的整合。首先构建企业内联网, 将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 (包括ERP、CRM、SCM、CAD/CAM/CAPP、PDM等) 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 实现信息集成和并行处理, 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外部则扩展到协同商务的信息集成模式, 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 建立与上下游合作商、客户、政府部门的实时交互, 开展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

3.2 行业信息化

生态产业其实就是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协调耦合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5]。其行业信息化的重点就在于集合整个行业参与生态经济的网络化运作, 实现生态产业链上的资源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的最合理化。

3.2.1 生态农业的信息化

农业的生态产业链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的综合开发。由于农户自身的市场观念和生态意识相对薄弱, 防止和治理农业污染方面的生态化技术不足, 导致整个生态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下。生态农业的信息化应逐步实现精准生产, 利用GIS、GPS、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系统, 实现水、肥、药等农业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污染[5]。从“生态”角度出发, 应尽快建设生态农业市场信息网。从农户生产初级农产品, 上游企业将初加工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深加工, 下游营销企业再销往市场, 到回收副产品并将废弃物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 整个过程通过信息的传递形成良性互动的一体化产业链。从“产业”角度出发, 应将信息网络与行业协会结合起来, 建立新型的农产品开发组织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养殖业与加工业通过网络建立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共同开发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 实现农业生物能的转化、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3.2.2 生态工业的信息化

生态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是建立起基于Web环境以协同商务为导向的信息化网络, 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利用和企业管理内容等方面实现快速实时、灵活可控的协同合作。在网络环境的协同制造管理系统支持下, 生态产业链可共享制造设备资源、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生态设计技术, 实施清洁化生产和绿色制造, 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协同效率, 推动生态工业整体跨越式发展。商务运作方面则构建纵向和横向的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网络平台, 建立产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各节点企业通过产业结盟, 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跨地域寻求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优化利用, 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 全面提高效率以减少产业发展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

3.2.3 生态服务业的信息化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 把它们作为生态型效益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生态旅游业应尽快建立战略联盟, 开设生态资源详细推介、网上组团、网上导游、网上购物和旅游资源调配等模块, 实现跨地区、跨时间的网络营销, 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 构建新兴生态旅游热地。在绿色商贸流通业方面, 应大力推进物流配送、金融、信息咨询、文化等现代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将服务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形成绿色、有机产品的流通渠道和交易体系, 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

3.2.4 生态产业系统的信息化

协同商务还将在不同产业之间、产业与市场之间全面拓展, 各行业共享关键性的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法律法规信息等, 实现业务交互和共享。这种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系统, 将产业上下游供应商、物流运输商、服务商及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 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 能实现生态产业圈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梯级使用和信息的联结, 使区域的有形资源 (基础设施、生产运输设备、支持服务设施等) 和无形资源 (技术、知识、管理、品牌形象等) 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达到纵向闭合、横向共生、内外协调、技术集成的局面。

3.3 区域信息化

生态产业除了垂直关系的业务合作外, 同时还需水平方向上外部各相关组织为后盾的协同保障体系, 从区域层面为信息化改造拓展空间。

3.3.1 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把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摆在战略高度, 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首当其冲的是构建一个基于协同商务理念的政务信息管理平台, 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将生态产业纳入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轨道。通过对生态产业园区的电子商务管理加强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 提供引进资金、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功能, 实现生态经济内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和资讯的纵向闭合。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大厅这一载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类信息资讯, 通过网络银行、网络税务等电子金融方式完成绿色税的征收和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发放, 鼓励绿色行业的发展。政府还必须以身作则参与协同商务活动, 对环境工程项目从事电子订货订购, 如生活污水处理、水利工程、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监控系统等项目在网上招投标, 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3.3.2 行业协会的电子商务社区

在协同商务视角下, 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建立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产业信息服务中心, 为那些没有能力自行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生态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避免合作伙伴间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设施而造成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生态企业以集群的方式来共享电子商务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彼此之间增加更多业务扩展机会, 还能够享受到方便和标准化的行业服务, 获得一个良好的协作商务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管理系统为生态产业建立多层次、宽渠道的信息教育与培训体系, 完善知识交换、联合开发与在线招聘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协同。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网络公益活动, 宣传生态经济的理念和环保知识, 倡导“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的全民绿色消费方式。

3.3.3 科研院所的协同技术攻关

传统产业低技术水平的过度扩张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生态产业信息化的需要, 在政府支持、科技支持和融资支持的协同作用下, 生态产业应建立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技术攻关网络, 完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形成良好的网络创新氛围[4]。协同技术攻关平台不但缩短了创新的成本, 提升了生态企业绿色技术运营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而且为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示范实验场所, 多方合作和交流促进了知识流通与扩散、自主创新与交易学习的互动, 形成了市场协同效应。

4 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化与知识化的时代潮流下, 市场的急剧变化要求生态产业必须敏捷运作, 应用信息化调整和配置生产要素, 用协同商务中所贯穿的以市场服务、客户满意为中心的理念来统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以使其与环境 (特别是商务网络环境) 更好地相配合。

摘要:在阐述生态产业信息化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协同商务在生态企业内部和生态产业链上发挥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优势, 探讨了基于网络协同的生态产业信息化平台, 从生态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三方面实现整个生态产业的动态协作交互,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生态产业,协同商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傅沂.产业生态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生态经济, 2004, 11:76-80.

[2]熊励, 陈子辰, 梅益.协同商务的理论与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5-17.

[3]王江涛.携手传统信息化平台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 2007, 05:30-32.

[4]李朝明.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商业时代, 2007, 20:57-58.

生态论坛信息 篇5

圆 满 结 束

8月17日至20日,由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和承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在承德举行,为期四天时间,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著名生态专家、决策者、企业界杰出人士相聚在天下闻名的“避暑胜地”—承德,共同研究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复兴与转型”这一前瞻性课题。本次论坛以生态城市、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和生态文明为中心议题,汇集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和生态建设实践者的智慧与成果,并通过“复兴生态文明,推进城市转型”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承德宣言》,来自世界各地顶级专家120多余人在大会上就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作了学术报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本次论坛共邀请和组织中央、境外及省市主要媒体39家、记者50余人,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全面、客观、及时的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精心准备、积极配合,确保本次论坛对外宣传成效。按照市政府对本次活动对外宣传的总体要求,市新闻办对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进行了提前策划和认真组织落实。省驻承和市属新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全方位、高密度、不间断的宣传报道。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精心制定 1 了《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媒体接待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报道重点和工作要求。二是与论坛组委会北京秘书处和承德市环保局等部门积极沟通,明确任务,理清思路,有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印活动的新闻通稿、突出承德优势重点宣传内容、活动指南、每项活动的具体安排和记者分工情况等材料。为记者采访报道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三是加大媒体邀请的力度,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邀请了中央媒体及香港驻河北新闻媒体和省市主要媒体的基础上,还有针对性的媒体中国旅游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等相关媒体参加本次论坛的宣传报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格局,为提升活动传播效果,扩大活动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提前着手、逐步升温,营造活动前期舆论氛围。一是提前在承德日报、承德晚报、承德电台、承德电视台、燕山网进行活动前的宣传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提前三周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密度,提高公众对论坛的关注度,拉开论坛前期宣传的序幕。三是提前安排媒体专访提纲,活动期间专访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做好活动前的系列工作,为扩大宣传营造强势舆论氛围。

3、加强服务、积极参与,确保论坛宣传活动有序进行。一是加强食住行等各方面服务,安排专门车辆负责记者的交通,并在活动前半天前往北京迎接记者,为确保记者在各项活动的采访报道任务,组委会制作了记者证,工作证。二是做好论坛各项会议报道工作,所有会议现场设有记者席和采访地点,有工作人员引导记者,确保会议现场有序进行。三是通过做好专访活动安排,分别组织了对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理事会领导、承德市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专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四是积极服务、主动引导,为所有媒体提供各项照片和文字材料,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让记者在第一时间发稿。

4、媒体各展所长、发挥自身优势,新闻报道效果显著。参加活动的39家媒体充分发挥强有力的优势,对论坛开幕式盛况和各项会议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大篇幅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重点报纸纷纷对此次论坛进行宣传报道,新华社刊发《河北承德举办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被多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对整个论坛进行全程报道,承德电视台对论坛开幕式进行直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此次论坛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截至8月24日,中央重点媒体刊发各类稿件5篇,香港文汇报等境外媒体共刊发各类稿件3篇,河北重点媒体刊发各类稿件18篇,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网络媒体共发稿29篇,被全国地方网站转载50余 篇。承德市委外宣局及时向中央和省主要媒体提供活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通过各类媒体强势的宣传报道,展示给世人一个生态的、宜居的美丽山城,有力展示了承德新形象,在境内外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步伐,早日实现承德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6

摘要:本文在定义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基础上阐述其内涵,认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包含信息人、信息和链接三个基本要素。其主要的结构形态是多链星型结构和多链网状结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关键词: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系统

Abstract: This papper gives a definition of ar? chives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and explains its connotation. It argues that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has two kinds of structure form which called multi-chain star and multi-chain net? work,and it consists of information people,informa? tion and interlinkag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assifi? cation criteria,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can be divided in various types.

Keywords: Archives;Informationecological chain; Information ecosystem

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档案馆的发展,但也使信息污染、数字鸿沟、适应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些问题,国内档案界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档案馆生态系统、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以及档案馆生态位等命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较大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至今并没有对档案馆生态空间中的信息流转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尝试将信息生态链理论与档案馆的信息流转结合起来,提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概念,并对其涵义、结构和类型进行分析,希望为档案馆信息生态的研究和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涵义

有关信息生态链的讨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李美娣将生态链思想引入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分析中,率先在信息管理领域提出信息链的说法。[1] 2007年,韩刚、覃正明确提出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2]同年,娄策群和周承聪也对信息生态链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他们指出信息生态链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3]近年来,由于生态链理论同信息管理研究的融合逐渐加深,在信息生态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图书馆信息生态链、博客信息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供应链信息生态链及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等概念,使得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括展。从既有文献来看,鉴于信息生态链含意的丰富性,截至目前,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因立场和研究目的等不同,在对信息生态链涵义的具体阐述上有一定差异,但是他们都强调信息生态链是特定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因信息流转和交换而形成的链式关系,认为它是维系信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稳定的重要条件。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作为集中保管档案和开展档案服务的专业机构,档案馆实际上既是社会档案信息生态链上的节点,同时也是一个由人、信息和环境有机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自其建立起就扮演着信息人的角色,通过档案的接收、管理与提供利用等活动,与上游的档案形成者及下游的档案利用者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由此形成多种形式的信息生态链。结合信息生态链和档案馆的内涵,可以认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在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人围绕档案管理和服务活动,为确保档案信息的高效流转而结成的链网状态。

简单来说,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就是用生态链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档案馆与其他信息人因档案信息而形成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和运作规律,促进档案资源在他们之间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流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理解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就生成范围与原因而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具有空间性、相对性和依附性,它产生并依存于特定的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是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信息人及信息环境交织互动的产物,亦即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形成与运作的基础是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二是就其功能而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流转链和价值传递链。借助于它,以档案信息为主的诸种信息在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和流动,使其中不同的信息场得以连接,实现各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其能够促进档案及相关信息的流转,满足链上主体对这些信息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三是档案馆信息生态链表达的既是档案馆与其他信息人在信息关联上的上下游关系和“链”化状态,又代表了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众多信息人的有机聚合。他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上形成合作、共生、依存等关系,借助信息流通、信息共享,实现多赢。因此,从外部形态来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实际上又是以档案馆与其他信息人为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流为纽带而构成的分工协作系统,它非常强调链上组织要素的协调与融合关系。

二、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

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作为信息生态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由信息人、信息和链接三大要素构成。

1.信息人。信息人也被称作节点,指的是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上参与信息流转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作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信息人控制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全部活动,其数量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生成和运作,也影响着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长度与宽度。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中,不同节点的信息人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根据角色和职能差异,他们有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之分。(1)信息生产者是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源头,即起始节点,主要负责档案信息的生产工作并将其发送给信息传递者,其构成主体有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2)信息传递者主要负责接收信息生产者或其他信息传递者提供的信息并对其进行鉴定、整理和分解,然后传递给信息消费者或其他信息传递者,他们是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中介节点。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中,担任信息传递者的主要是各单位的文书部门、档案室、文件中心、档案馆及出版社等机构。(3)信息消费者则是指从信息传递者那里获取信息并加以利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作为档案信息的最大需求者和直接使用者,信息消费者一般位于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末端,成为链上信息流转的归宿和终端节点。各种信息人的分工和相互作用,为以档案信息为主的信息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多重动力,使其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上持续流动,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同类型的信息人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上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界限,但是由于档案管理、利用活动的复杂性,其职能并不是单一和固定的,他们往往拥有多个角色,并且经常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然而无论怎样,在这些信息人中,发挥核心功能的始终是档案馆,这也是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区别于其他信息生态链的根本所在。

2.信息。信息是连接不同信息人的黏合剂,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从形成、成长再到稳定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从内容上看,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档案信息和辅助信息。档案信息是指以档案内容为主体的各种信息,包括档案馆接收及其自身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档案,以及由这些档案加工提炼而成的二次信息、三次信息等。辅助信息则是档案馆为保证档案信息的正常流转,与其他主体进行各方面交流而产生的信息,如技术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学术信息、需求信息、人才信息、行业信息、服务信息(馆藏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4]信息的多寡程度是衡量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效能的重要指标,链上节点只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信息的丰富性,才能凸显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优势。

3.链接。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分散独立的各信息人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链接起来,才能发生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流。因此,链接实际上代表了信息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流转的途径。它不仅能够将信息从信息生产者那里传递给信息消费者,而且能够将信息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反向传递给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递者,促进其提高信息生产、供给和传递水平。链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发生机制来看,其首先要求信息消费者产生对档案或相关信息的需求,并将其传达给档案馆。其次,需要相应的基础条件,如一定的信息技术和规章制度,确保各信息人能够实现链接并传递信息。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中,信息人的链接方式有很多种:按照链接两端的信息人数量可分为一对多链接、多对一链接和多对多链接;按照链接方式维持的时间可分为持续性链接和间断性链接;按照链接的强弱性则可分为强链接和弱链接;[5]按照链接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紧密链接和偶尔链接。形式多样的链接可以为各种信息在档案馆与其他信息人之间的流转畅通提供有力保障。

(二)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

任何一条档案馆信息生态链都是由一个个单链(两个异质节点链接而成)组成的,单链的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不同,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就不同。现实中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主要有:

1.多链星型结构。多链星型结构指的是以一个档案馆为核心节点,其与多个信息生产者及信息消费者结成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结构(见图1)。其特点是信息生产者(a1、a2…an)与档案馆(A1)直接相连,他们之间不存在档案室、文件中心等中介节点,同时档案馆又与信息消费者(c1、c2…cn)或其他消息传递者(bn)如出版社、信息加工公司等相连。该种结构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通常存在于企业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高校档案馆(传统型和数字型)的信息生态系统中。这些档案馆由于设置在企业、部门或高校内部,其与社会的联系较少,一般只直接接收所在单位各个部门形成的档案及业务信息,主要面向单位内部提供服务,因而其信息生态链结构呈多链星型状。

2.多链网状结构。与多链星型结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相比,多链网状结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见图2)的不同点在于:构成其核心节点的档案馆既可以仅有一个,也可能会有多个(可用An=A1,A2…Ar表示,具体数目由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及技术水平等决定),同时在起始节点(a11、a12…a1n)与核心节点(An)之间增加了档案室、文件中心或过渡性的档案馆等中介节点(b11、b12…b1n)。多链网状结构体现了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上节点之间更复杂的链接关系,其主要由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及具有公共性质的专业档案馆在档案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形成。依据《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这些档案馆的档案在接收进馆之前,通常要在与档案馆对应的本级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的档案室或其他档案馆保存一段时间,经鉴定确认有永久或长期保存价值的再向这些档案馆移交,然后再由其提供给下游的出版机构或档案用户,于是就形成了多链网状结构的信息生态链。

三、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类型

剖析结构是从总体上对档案馆信息生态链进行把握,但要具体明晰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性质,还需对其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一)按照链上流转信息内容的多样化程度,分为专门性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和综合性档案馆信息生态链

1.专门性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指以档案馆为枢纽,以专门档案信息为主要流转对象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如由城建档案生产者、城建档案馆及城建档案利用者形成的城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就属于这一类,其通常具有信息内容单一、专业性强的特点。

2.综合性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则是以多种内容信息为流转对象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与专业性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相比,其特点是信息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既可以包含多种档案信息,又可以同时包含档案信息和辅助信息。

(二)按照链上核心节点(档案馆)的数量及其关系,分为单核型和多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

1.单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链上只有一个核心节点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单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可以由任何一个档案馆与其上下游节点形成,只需该档案馆未因自身或外部原因与其他档案馆产生联盟或协作关系即可。由于核心节点没有与其他档案馆或信息组织发生横向关联,单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小,运作成本较低。但是如果核心节点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整个链条的断裂。

2.多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可以看成是多个单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汇聚,其目的是打破不同档案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档案资源及相关信息在整条复合链上的自由流动,并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以满足信息消费者对档案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8]多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实际上是档案馆联盟所催生的一种信息生态链类型。相较单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它的最大变化是核心节点数量的增多,且核心节点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档案馆与其上下游节点可以形成多种信息通道。多核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具有链接面广、不易断裂的特点,故有利于提高档案馆与上下游节点的信息流转效率,扩大档案馆的用户范围。

(三)按照形成原因的性质,分为资源带动型、技术驱动型和需求拉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

1.资源带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基于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吸引力而生成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由于拥有《独立宣言》等独特的档案资源,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用户和游客,由此形成多条资源带动型信息生态链。由于档案馆是以档案资源为基础的服务机构,因此资源带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始终是档案馆最基础的信息生态链类型。

2.技术驱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在新技术环境下,档案馆根据技术环境的变化预测用户需求,采用新的档案服务技术,从而与其上下游节点形成的信息生态链。其代表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以社交媒体[9]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档案馆微博信息生态链、移动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等。

3.需求拉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在用户的需求刺激下产生和形成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比如:因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设立了政府文件公开中心,从而形成从用户(需求)→政府→档案馆→用户的文件流转链,就是需求拉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需求拉动型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出现关键取决于用户对档案馆的需求,用户的需求越旺盛,产生的拉动力越强,就越有可能形成这种信息生态链。

(四)按照链上信息的流转途径,分为传统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和复合档案馆信息生态链

1.传统档案馆信息生态链是依赖于传统信息传播途径,如面对面交流、上馆查询、电话、传真等方式所形成与运行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其具有易于掌控信息流向、流转速度慢等特点。

2.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则是依靠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传播档案及相关信息而形成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与传统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相比,由于大量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其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流量大的优点,但是它也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和信息失真等现象。

3.复合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目前普遍存在于各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中。它是指既利用传统信息传播途径,又采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传播手段进行信息流转的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如某个档案馆在档案管理业务中,既要接收上级管理部门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又要向用户提供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其所形成的就是复合档案馆信息生态链。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国家综合档案馆生态位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2XTQ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美娣.信息生态系统的剖析[J].情报杂志,1998, 17(4):3-5.

[2]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1):18-32.

[3]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29-32.

[4]金波,丁华东,倪代川.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50

[5][8]程彩虹,陈燕方,毕达宇.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结构要素及结构模型[J].情报科学,2013,31(8):15-122.

[6][7]王兴元,杨华.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88-93.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7

伴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逐渐兴起, 并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商品流通方式。在未来发展中, 电子商务必将改变现有经济业态形式,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和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网络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网络空间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运转机制, 以及如何通过利用网络生态系统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它能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微观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刻画出来。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企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由于电子商务业态具有一定网络生态特性, 因此基于网络生态视角研究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理论可行性和必要性。

1 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业态发展

网络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流通、金融业、娱乐业、政府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且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 电子商务应用日益便捷, 电子商务业态形式也愈发丰富。我国电子商务业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种类呈现多元化、经营趋于整合化、竞争进入层次化、发展涌现革新化。

根据网络生态学观点, 认为电子商务业态是一个网络生态系统, 在整个电子商务业态中, 存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在电子商务业态个体中, 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用户、信息技术方法、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等;在电子商务业态种群内部, 不仅关系着生存, 还存在着互惠互利、相互竞争的关系, 个体之间通过竞争, 优胜劣汰, 能力更高强的个体将会得以保留, 而在某种环境中面临其他种群干扰时, 电子商务业态个体会拧成一股力一起应对外界力量, 从而使整个电子商务业态种群得以生存;互惠共生和竞争也是电子商务业态群落中存在的两种关系, 厂商模式和代理模式种群的发展最好, 对其他模式的种群有一定抑制作用;电子商务群落与内外部环境互动, 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能始终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保持着能量、信息等的输入和输出, 有利于维持整个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 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

上文已指出, 互惠共生和竞争是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关系。现如今, 电子商务已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信息化、数字化介入使得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就应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以更好谋求生存和发展。

把握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

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在于价值创新, 即在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基于网络生态学观点, 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应更多集中在技术和顾客的共同发展上, 比如可利用信息化渠道为顾客提供现有产品与服务, 或捕获现有能力与互联网结合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 将注意力集中在确定顾客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上, 利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转变为难以被其他领域或其他企业效仿的核心能力, 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保证顾客价值的传递。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还应包括意识创新、金融创新、普及创新, 尽量解决信用、支付、物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在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 也为其提供一种信任和安全的感觉。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成功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企业影响力、企业战略、企业品牌、顾客、外部环境等。

构建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

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是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 顾客可通过互联网使用。通常情况下的Saa S软件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以及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相较于传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实施方式, 基于Saa S的信息化实施方式成本低, 无需花费太多人力和财力管理和维护, 对于提高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速度、降低企业信息化实施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基于Saa S模式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提供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软件服务提供商, 其运行体系如图1。

在企业注册时, 本平台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对其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原材料、工业品、服装服饰、家居百货、小商品、商务服务等几个大类, 然后将每个大类分为若干个子类, 每个类具有哪些相似点可以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技术专员也可帮忙解决。平台会筛选出具有一定自立和较高信誉的软件服务提供商, 为这些软件服务提供商提供app接口, 使这些软件服务提供商向企业提供符合企业特点、具有较强可用性且软件模块修改度大的软件。服务平台、软件服务提供商、企业三方签署保密协议, 当软件服务提供商有泄密行为, 服务平台法律顾问将会提出法律诉讼, 力争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基于Saa S模式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应用模式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风险问题、数据安风险问题和软件选择风险问题, 进而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群落生态中保持竞争优势。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移动终端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 电子商务的移动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和无线上网技术的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根据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用户群体, 将其分为企业应用模式和个人应用模式。

在企业应用模式方面, 除了构建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 让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移动电子商务全套解决方案, 使企业各项业务能够实时展开, 笔者认为还应将物流管理、销售终端服务POS以及顾客沟通服务同步带入移动电子商务, 一方面, 使顾客、企业能够随时进行物流查询, 掌控物流方向, 使企业能够根据手机终端、条码扫描等定位信息对人员、物流等进行合理调配, 另一方面, 让手机成为人们的“随身钱包”, 实现随时随地刷卡交易, 方便顾客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盈利。

目前, 移动娱乐应用是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个人应用模式, 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把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发展, 进一步创新移动支付、移动银行、手机指纹辨别交易保障等, 切实在方便顾客的同时保证顾客交易安全。此外, 推出移动医疗服务, 在线问诊, 使用户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移动终端接受治疗。对于医疗产业来说, 移动医疗服务是一项非常适合开展的服务。当然移动医疗服务也存在一定缺陷, 其最大弱点就是打不通数据, 服务模式缺乏针对性, 所以在前端用技术改变服务模式, 打通数据、技术和服务, 真正拓展到后端诊断、个人健康干预, 仍是今后我们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8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采用、在技术层面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知识层面的信息流的产生与传递。信息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信息化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它给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和潜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受到的限制,具备了网络远程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与反馈等功能。而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会计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同样对于会计专业教学来讲,信息化生态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学方式以及会计课程设置等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更符合时代特征和追求创新的特点:首先,信息化生态促进了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看重其会计技能,更看重其综合会计素养,因此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的影响,构建一个国际化、宽口径及专业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懂技能、素质高且能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其次,信息化生态要求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充实。传统会计教学以手工做账为主要技术手段,因此会计教学内容以基本会计技能操作为主,注重对学生记账算账能力的培养。但随着信息化生态环境的不断演进,会计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各门主干课程设置中需要引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尤其是实训课程需要实现网络实训或实习。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变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设置目标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提高会计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内涵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为主要内容,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和会计事项处理的控制程序。由于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千差万别,因此寻求适合所有类型企业统一的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是不切实际的,选择企业间具备共性特征的内容作为《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的选择。

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下,本课程所包含的设计应涉及到若干具体项目的设计,并需要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运行情况,每个具体制度项目设计要与信息化背景符合,使得设计出的制度体系可以在信息化的运行环境下达到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而制度设计效果的考察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理论上的科学并不能保证实践有效与可行,因此,建立一套理论上科学和操作上可行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非常必要。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变革必要性

1.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剖析。

如果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算账与报账等问题,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则是解决了会计的建账问题,它根据会计法规体系的规定,用相关的理论和原则作为指引,对会计组织架构、会计流程和方法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内容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综合性的规范。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一是教材理论性过强,且以普遍共性的内容为中心阐述基本理论与方法,没有涉及具体的案例。二是教师习惯以教材为本进行授课,缺乏对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制度设计内容讲解,理论和实践明显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三是会计学专业课程往往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使得学生对于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业务流程知之甚少,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也同样显现弊端,如政府会计作为现阶段改革的热点,其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需引起重视。

2.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更注重会计人员在企业总体经营管理中所能发挥的决策作用,这也向高校教育提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问题。而要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平衡与吻合问题,首先要厘清影响就业供求失衡的主要矛盾。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才宏观调控制定合适的政策,但实质上不能解决会计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间的现实矛盾。从企业主体视角看,他们不会毫无条件的对会计学生就业履行社会承诺,而是在寻求符合其自身生产经营及管理要求的会计人员。从高校角度看,他们才是矛盾关系的主要相关方。高校会计教学从教学实施、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会计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较为分散、缺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教学方式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开设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尤为重要,特别需要关注信息化生态环境,积极变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三、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网络化教育顺势而生,而Blog的发展也正是顺应了网络教学模式演进的潮流。但是,Blog目前广泛应用在个人层面,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网络教学方面的应用尝试方兴未艾。

(一)基于Blog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提高,Blog的功能与技术特色充分迎合了网络时代教与学的需求。Blog让教师能方便地组织杂乱无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助学与导学;学生则通过Blog消化理解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了自身对知识的汇总管理与自学能力。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会计主干课程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内容组织、个人观点表达并能适时更新。教师利用B1og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协助学生完成会计制度设计。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并展开头脑风暴。学生在教师构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深入探究,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展开反思。通过Blog网络教学平台,使会计制度设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师生互动的加强下完成课程内容的深入教与学。

(二)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 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本文从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具体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系统的维护开拓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进行阐述。首先应用Blog开展网上教学,并不是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交流工具,具有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其次,一般的Blog为方便对信息的查询与日常管理,都具有分类管理功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考虑分设教学公告、学习日志、案例讨论、班级留言等类别。同时版面设计应考虑有效性、易读性及实用性等原则,要求界面友好且亲和力强,版面布局到位、结构整齐。最后,保持Blog信息的动态更新非常重要。教师要能够及时提出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对学生的讨论予以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达到交流融通的目的。

2.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万州景观生态网络构建探讨 篇9

景观生态网络可以由核心斑块、生态廊道以及关键节点三种元素组成。核心斑块拟通过恢复和新建两种手段进行构建, 将有效地促进和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 使景观整体结构得到优化。生态廊道由以河川水系廊道建设为主, 辅以其它生态绿化带。关键节点是除生态斑块及生态廊道等较大的景观元素外, 其间存在的一些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小斑块或由小斑块相互串接成的踏脚石系统, 在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湿地、沟壑、风景区等自然要素。

万州景观生态网络应以由景观绿环包围起来的主城区作为全区生态流、物质流的核心, 起到“绿心”的作用;而长江作为区内最大的纵向廊道, 是全区的骨架, 起到“绿脊”的作用。整个网络如一只“绿蝶”, 以建成区为心脏, 长江为躯干, 两侧的“绿翼”, 将万州区笼罩其下, 给予保护。结合万州区的土地利用、绿地系统、河川水系现状, 将一些廊道由直线设计调整为沿河流谷地走向, 对一些较为狭长的斑块,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多条廊道以增加连接的有效性, 实现调整。将万州区生态环境较好、生境斑块面积较大的山体和绿地连接起来, 贯通了扇子山、铁峰山、方斗山、龙驹山、七曜山等一系列原本孤立的山体。可以为许多边缘种群提供栖息地, 为某些生态流提供通道,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防护及生态荫庇功能。基本上实现了“山水荫城”, 是万州区景观建设的远期目标。近期与中期应遵循“一城五山、一江八河、四库三景”的建设重点来建设初级生态网络, 实现“山水联城”。将斑块和节点抽象为点, 廊道抽象为线, 形成了万州区蝶形生态网络。

2 核心斑块的构建重点为“一城五山”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 万州核心斑块可定义面积50公顷以上, 植被良好或具特定生态功能且以生态用途为主的区域。万州区方斗山以南和铁峰山以北中、低山区分布有较多森林斑块, 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可以进行保育和完善;而中部长江两岸土地高度开发利用, 残存栖息地斑块面积小, 大部分生态斑块需要进行恢复或重新构建。

2.1 完善残存栖息地斑块

扇子山、铁峰山、方斗山、龙驹山、七曜山五大山脉的森林覆盖率较高, 将其修复、完善, 加以联结, 可以作为核心斑块。根据已有的森林基础, 规划扩建成扇子山 (1个) 、铁峰山 (1个) 、柱山 (1个) 、方斗山 (3个) 、龙驹山 (2个) 、七曜山 (2个) 共10个大型森林绿色斑块。

2.2 新建生态斑块

万州城区为九座山峦所包围, 利用连绵的山体建立生态林地为基础形成1个大生态斑块作为整个生态网络的核心。中部长江、苎溪河、五桥河、龙宝河之间的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少, 缺乏生态屏障。考虑到整体的景观网络构建, 在该区域熊家镇、响水镇、高峰镇、长岭镇各建1个共4个绿色生态斑块。

3 生态廊道构建的重点为“一江八河”

考虑到核心斑块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形成有间隙的绵延带, 在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的原则下, 用生态廊道将这些山体联系起来, 形成连通的生态网络, 避免其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以及廊道间相交或重复。

生态廊道构建以重建自然河川生态为主。万州除长江外, 长江以北有:普里河、关龙河、大周溪、猫沱溪、长生河、苎溪河、杨河溪、瀼渡河、石桥河;长江以南有:五桥河、新田河、驷步河、磨刀溪、龙驹河、苏马河。长江贯穿全区, 应作为全区的中央保育轴, 沿其建立长江生态廊道。其次, 应优先建设对于整个网络的连通度最重要的普里河、苎溪河、瀼渡河、新田河、驷步河、磨刀溪、龙驹河、苏马河廊道。另外, 国道318、省道103、万梁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区, 将其沿岸绿化同样可以起到连接核心斑块的作用。在庞大的农村地区则需要进行农地生态改造, 创造由河川溪流、水路绿带、道路绿带等所构成的生态廊道。

4 关键节点的建设重点为“四库三景”

斑块间距离较远时, 可以借助节点作为踏脚石相连, 在龙泉水库、甘宁水库、新田水库、鱼背山水库建设大型水源涵养林, 青龙瀑布风景区、龙泉风景区、潭獐峡风景区建立大片绿林, 将它们作为“生态跳板”, 提高生态网络的有效性。

5 万州景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万州城区最明显的景观格局特征是“山在城中, 城在山中, 江在城中, 城在江中”。城市沿着山地走向, 自然延伸展开, 并呈带状组团发展, 城市与长江、山体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但是由于资源甚少、缺乏生态屏障, 城市沿江各个组团之间逐渐粘连, 缺乏必要的生态隔离绿带, 城市背景山体与水面之间缺乏生态绿地联系。在景观网络的构建中, 应加强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沟通, 加强生态系统的连接度, 充分利用山体、河道等自然地形, 将作为背景的城市外部生态环境楔入城市组团之间, 与长江连通, 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城市建设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根据万州区的现有绿化基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潜在景观生态格局, 构建“一心一轴一围一环、五水七路十四绿岛”的“以水为纲, 以绿为本、水绿相依”的发散状网络体系。

一心:以长江、苎溪河交汇处以及周边地区作为城市景观的核心。该区域无论从生态敏感性, 景观稳定度还是生态系统功能上看, 对万州的生态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在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一轴:沿长江的滨江绿化轴。长江作为万州最重要的景观轴, 是最能代表万州形象的条状文化带。在其两岸设立生态走廊, 可以维持空间绿化格局的稳定, 实现生物物种的良好交流, 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也可作为城市补充新鲜空气的源地, 充分发挥生态功能。除此之外, 滨江绿化轴也为万州提供了自然、高效, 集景观廊、自然水体为一身的综合性复合通风廊。

一围:万州城区为九座山峦所包围, 利用连绵的山体作为生态林地的用地, 以此为基础形成大生态斑块, 作为万州的生态屏障, 形成一座坚实的“生态围城”。

一环:在城区外围由万梁、万利、万宜三条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构成环形高等级公路外环, 沿其建立绿色生态走廊。

无序的城市扩张将给景观安全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 “一围一环”作为保护万州的生态屏障及城市组团隔离带, 有效地将城镇绿地与外围的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可以限制中心城区的无序扩展, 改善城市景观格局, 降低城市对外围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促进城镇融于和谐的生态体系当中。

五水:沿苎溪河、龙宝河、五桥河、猫沱溪、长生河建设的滨水生态廊道。这五水像五只“绿手指”, 由长江指向外围山谷, 成为万州陆域与水域界面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将其规划成宽窄各异的滨河绿带、公园及林荫道, 组成放射状楔形绿地, 在连接各孤立绿色斑块的同时也串联起了城市的生态环。水系生态廊道的建设对于万州水域生态环境的控制、湿地保护、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七路:沿沙龙路、王牌路、双白路、百安大道、江南大道、天城大道、北山大道建设生态走廊。道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发展组团、保持区域物流畅通的黑色纽带, 通过对道路两边绿带的配套建设, 将有利于物种迁移保护,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城市发展组团的无序扩展。这种网格型的城市型态有利于城市通风和空气污染物的消散, 能够保持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十四绿岛:区内已有和即将建设的十四个公园:天子湖公园、狮子山公园、天子城公园、西山公园、金龙公园、观音岩公园、太白岩公园、江南新区综合公园、江南新区南山公园、沱口公园、长江大桥北桥头公园、香炉山公园、申明坝公园、三峡珍稀植物园。绿地景观建设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加强绿地景观建设有利于提高景观异质性, 维持城市景观生态平衡, 创造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典型城市生态规划》

微博公益网络生态浅析 篇10

微公益通过将公益理念与网络媒体相融合而产生了自己的新特点。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型的传媒形态将公益的发展带向更广泛和普及的新阶段, 微公益传播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参与主体大众化

在由政府、企业、媒体等行业权威为主导的传统公益中, 普通公众往往只能被动的响应和参加。而借助微博平台发起的公益活动出现后打破了传统公益传播中不对等的传播关系, 倾覆了其不对等的传播权力。在微博公益中, 传受之间角色的界限模糊, 网民既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者, 又可以是互动的推广人, 甚至可以是活动的发起者。微博公益的诞生让公益活动不再遥远、走下神坛, 逐渐走入公众的生活中。

传统公益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政府、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而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 传播活动开始由专业媒体到全民媒体转变, 人们不再只是公益活动的观瞻者与敬仰者, 微博使人们进入了一个“人人发起, 人人参与”的新时代。微博让“全民记者”成为可能, 促使媒体环境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扮演大众传播中“记者”的角色。“在微博这个目前最活跃的社交、传播平台上, 人是永远的主角。从注意到公益活动到为之献爱心再到善款和活动进程的监管, 基于微博平台所开展的活动让公益事业不再高端遥远, 微博将传统公益活动中由人来扮演的推广角色取而代之。

1.2 公益客体广泛化

纵观以往的微公益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 微公益的内容涉及广泛, 无论是三支铅笔换校舍的物物交换还是多背一斤的能量召唤, 都区别于传统公益的大型化, 微博公益使人们的关注视角扩大。新浪设有专门的微公益官博, 只要人们有需要, 都可以通过@微公益, 经过相关程序认证后, 就可以通过官网向人们发起。

1.3 公益传播范围扩大化

微博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彰显了其巨大的“核裂变能量”。在互联网世界中有个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 也就是说每个人之间都隔着1—6个人。在微博的环境中, 只要一条信息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让许多人都知道一个消息, 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与之相关联的群体。“信息的聚集与扩散都可以理解为核裂变中的“链式反应”, 而引爆裂变过程的“中子”则是具有高关注度的新闻话题。在微博上经过“话题发起—评论、转发—形成热烈讨论议题”这样的过程, 一些公益议题往往能够迅速成为一个广大微博网民关注的话题和活动。”

1.4 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微公益”传播效率提升

由于微博公益有着非常便利的移动终端设置,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其中, 这就赋予了其传播上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的优势。以北京暴雨求助为例, 受难人或目击者通过在微博上通过简短消息与图片视频发布实时雨情与求救信息, 让微博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实行救助。这种随时随地的互动传播机制, 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 也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感。微博这一平台不仅及时的提供了大量公益慈善信息, 更为那些想要献爱心却苦于没有渠道的网友无缝衔接的提供了捐助渠道。微博用户在刷微博的过程中就可以同步实现捐款, 还可以通过转发来引起粉丝的注意和关注, 进而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在微博上捐款让网民可以零负担捐款, 因为在这里献爱心不用像传统公益活动那样被道德绑架, 也不必担心善款是否被私匿, 让参与者献爱心更有动力, 让爱心献的更加透明。

2 微博公益的新型捐助方式

除了具有与传统公益的捐钱捐物一样的形式, 微公益在传播机制、捐献方式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2.1 意见领袖发起, 网民围观的捐助模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一些名人发起的。只要对博主进行关注, 或对其特定微博进行转发, 博主便会依据关注量或转发量进行捐助, 围观的人们只需动一下鼠标键即可, 简单方便。“在多终端时代, 信息的传播必将呈现一条信息全面传播的面状传播格局。我们可以发现意见领袖在微博公益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在以实际行动捐助的同时, 也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声, 吸引广大受众关注, 传递着“围观就是力量”的新理念。

2.2 物物交换的滚雪球传播

以著名的“铅笔换校舍”的活动为例, 2010年, 广州微博红人梁树新在2010年在其微博上发起网上义拍活动:以三个孩子所用的铅笔为起点, 与微博网友交换物品, 网友可以自行估价进行交换, 一物换一物, 让物品价值如滚雪球一样越换越高, 一直交换到价值过万的物品活动才停止。将最终交换来的物品进行拍卖, 所得善款全部用来修建佛山村小学的校舍。活动期间, 铅笔被换成了巧克力, 电熨斗…最终共筹得善款达15万人民币。此次传播因为有曾子墨, 姚晨, 李念等影视明星的参与而更受关注, 这种物物交换的传播效果与传统的捐助模式相比得到的效果也更加显着。

新的传播机制和新的传播特点推动微公益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参与人在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通过解析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机制,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微公益。

2.3 病毒式传播

所谓病毒式传播是指让受众加入到信息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并从中获益, 让一条信息的受者同时也对这条信息进行发表和转载。病毒式传播充分运用了庞大的大众群体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在社交圈中以人际席卷的方式让每个人携带信息火速扩散的传播方法, 就如同病毒传播一样。以传统媒体为媒介平台的公益活动往往采取的是“一对多”模式, 这样将导致传播过程中一些有效信息的流失, 也降低了传播效率;但是移动互联时代中社交功能的迅猛成长正在悄无声息、不留痕迹地改变着大众传授信息的以及舆论热点传播的方式, 在这样的网络模式之下, 信息传播由传统的“一对多”转变成了“一对一”, 更具针对性的的将信息进行精准传播。移动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拥有更强的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 在由互联网编织的庞大社交网络中, 每一个受众都是其中的一个触点, 受众既是传播者, 也是接受者和监督者。交互性、非强迫性、多元性、时空广泛性是移动社交网络最显著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基于移动社交平台而展开的新兴公益活动中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获取了强有力的宣传效果。病毒式传播近年来走红网络, 在公益活动中最著名案例即为2014年的ASL“冰桶挑战”, 该活动要求参与者用一整个冰桶里的水从头浇到全身, 并且把录制的视频传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上, 同时邀请3位好友将活动传递, 被邀请的人或者如法炮制或者为渐冻症病人捐款100美元。这一活动将娱乐元素融合到公益传播中, 同时又充分利用了移动社交平台的优势, 在一周内就火遍全球, 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超任何传统公益活动。

新的传播机制和新的传播特点推动微博公益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参与人在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通过解析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机制,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微博公益的网络生态。微博将网络空间的交流活动实体化, 同时也拉近了公民与公益的距离, 微博与公益相辅相成, 在移动互联时代呈现出一片绿色、阳光的图景。

摘要:微博公益紧随着微博的走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相比较传统公益的高端神秘, 微博公益的平易近人得到了广大网民的拥护和认可。本文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传播学理论角度观察微博公益自身的特点, 深入剖析微博公益的传播机制和发展趋势, 进而理清这种新兴公益模式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11

关键词:网络生态;网络社会;生态网络社会;海量微课程;网民生命样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10-05

一、网络生态的优化是时代呼唤

站在全球的时代战略格局,值得关注这样的重要事实,即: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业及其网络生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主要应用仍然以娱乐为主,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网络文化的社会性功能、网络文化下价值观传播的模式、网络文化的享用内容及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及方式等上面。大纽尔·卡斯特研究网络社会的崛起,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路易斯(Louis)把网络空间比作一种新经济,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超越了政治樊篱。戴维(David)开展网络文化的综合研究,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探及网络的文化结构。

有关中国网民数据变动研究、中美两国流量排名比较、中美网民上网目的性差异比较等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中,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网络应用之首,比例达到86.6%,即时通信以81.4%位列第二,网络影视以76.9%排列第三。在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调查中,94.2%认为互联网丰富了娱乐生活。但这种娱乐性应用,属于网络文化的浅表层次。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品位、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力量。

BDA比较美国前十名网站发现,其以社区为主,其中包括潮热的myspace和facebook。从中可看出,美国网络用户呈现出参与性、自主性强的文化特征,他们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接近于后web2.0时代。调查中美俄日韩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是搜索网站,这表明中国网民比较盲目,上网缺乏目的性,被动浏览、娱乐的比例偏高。

加强中国网络文化创造与享用的目的性引导,构建生态网络,已经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为此,积极关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生态构建的研究,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格健康发展等多重视角看,都是一个时代性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若要使网络社会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保持下来,就必须共建共享优质网络社会并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并藉由优化网民的生命样态。

二、生态网络具有优化生命样态的功能

分析发现,当代人的交流与表达主要有四种模式:没有交互性的自言自语即自传播,一对一的口碑交流与传播,多人讨论的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群体传播和一人对多人的大众传播。分析互联网的各种互动应用会发现,长盛不衰、影响力强大的互动产品一般都集纳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即时通信产品,其最根本的特性是一对一的口碑式交流,但它研发了QQ群,衍生了群聊功能,形成多人讨论,又通过迷你网页、弹出新闻窗口的方式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QQ的签名档,本质上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自传播。网络论坛也是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的互动产品。多人的共同讨论是论坛的基本状态,实现了论坛的群体传播,但网络论坛也研发了站内短信,提供论坛好友站内一对一交流的通道。此外,论坛版主对热帖的推荐、置顶和排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大众传播模式。成功的互动产品不仅在于交流模式的聚合,还在于对web1.0与web2.0核心价值的叠加。Web1.0的核心是信息、新闻等内容产品,用门户网站的模式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web2.0的核心是用户,诸多互动工具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互动”。即时通信与论坛以及微博的巨大效应正在于叠加了内容与用户,既有内容的聚合,更有用户的聚合。即时通信偏重于用户的聚合,以用户为核心嫁接内容产品;论坛偏重于内容的聚合,以内容吸引用户、影响用户、黏住用户;微博则不偏不倚,既有以内容为核心的聚合,也有以用户为关注点的聚合。

在内容上,从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到民声的集散地。从信息结构看,论坛呈现树状结构,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果说早期的论坛以提供、发布各类新闻、信息,关注天下大事、发表宏观高论为主而形成新闻的集散地、观点集散地,那么近些年论坛的议题越来越趋向民生,越来越贴近网民身边的小事、琐事,而成为民声的集散地。诸多在论坛热议并引发舆论监督的事件如“杭州飙车案”“‘被落榜’高考女生”等都是发生在网民身边的“小事”。换言之,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陈述、申诉、表达社会不公的主渠道。根据新闻传播价值规律,新闻的地域性、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凸显。当网络论坛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二法庭”时,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会扩大。

nlc202309031028

在用户上,论坛参与者从草根到精英到党政高层领导。这一变化明显反映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年推出的“十大嘉宾”名单上。2003年的“十大嘉宾”中尚有民间保钓人士,但到了2007年,“十大嘉宾”中有七人是社会精英人物,再到2008年,“十大嘉宾”中的七人都是党政领导,包括多位中央领导……此外,强国论坛还组织了各种系列访谈,有“党委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大检察官系列访谈”“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等。党政高官频频亮相网络论坛,既彰显出高层对网络论坛、网络民意的重视,也无形中增强了网络论坛的魅力,放大了网络论坛的社会价值。

在交互程度上,从早期单向度的话语通道、表达渠道到多向度的话题讨论、舆情收集和问政平台。每一个舆情、每一次网络问政都是对论坛话语的一次总结和再报告,随着论坛品牌的张扬和累积,论坛的影响力最终抵达社会公众层面。社会民意反馈制度化,达到了以“意见”影响社会进程的效果。

创立生态化社区论坛协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物理场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也越来越依赖社区,主动地参与社区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制约,线下的社区活动常常因难以组织而流于形式。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美国社会学者威尔曼把现代人的组织方式称作“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即脱离传统家庭、单位或社区的“小盒子”束缚,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社会网络。北京两个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和回龙观,都建有社区网站和社区论坛。居民在论坛上提问、讨论、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强化了邻里关系。尽管社区论坛上的话题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却是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网络论坛的自我沟通能力、协调水平和自发建立的自主协商机制,能够简单而高效地处理可能引发激变的社区问题。对于社区管理者而言,网络论坛的特殊价值正好契合了社区治理的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不仅覆盖范围过于局限,而且功能也明显不足,逐步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渠道之不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区生活。

繁荣论坛,构建生态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在为用户创造内容、分享网民智慧上发挥独特作用之余,也为各种不健康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论坛中也裹挟着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以及重复表达、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有些网络论坛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损毁着整个互联网的网络文化。网络论坛是用户使用较普遍的互动工具之一,论坛的开放性、分享性和多重传播的效果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可以调动论坛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并在论坛平台上向全球展示;可以打造个性化、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论坛向全球用户传播,可以让国际人士直接到论坛与网民对话来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文化碎片”的“多节点扩散”。每一个论坛用户都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论坛形成文化建设共识、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覆盖范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可能空间

生态网络社会资源极其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体验性,为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提供了巨大可能。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亟需生态化网络社会资源的建设与优质资源的富集,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批准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并在该战略平台中植入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六网融通模式”,重构传统学科课程,建设海量微课程,重点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由此逐步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巨型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院校间和社会各行业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上述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而紧要的课题。客观上中国加入WTO后,也曾经允诺我国的教育实现向全世界的“有限”开放。其中,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入。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自觉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的作用,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同时使大学支持联盟、城市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社会支持联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网络社会优化生命样态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时空。

四、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网络社会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前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其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

nlc202309031028

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我国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迅速发展,政府和各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图书馆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二是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通过云教室、学分银行和学位转换立交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是克服应试教育积弊的战略载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一所人人、时时、处处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大学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平台。

三是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是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并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教育部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另一支网络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校园网,基本上属于门户网站,都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校园网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参与并促进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创新催化剂”。校园网的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支持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校园网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整合、自主协作的“探究助推器”。教师、学生和家长登录校园网,不仅沟通育人信息,还在网上学习;不仅让教师、学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源,更可以轻松实现集体备课,解决各种育人难题。校园网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并提升幸福成长、弘扬个性的“成长加速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加速平台”和学生快乐成长、张扬个性的“提速跑道”。校园网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时代文化建设价值,起到社会文化净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再作一点理论反思。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深刻揭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这可以视为社会责任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该理论针对新闻界一度低俗、黄色新闻肆虐的局面,强调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反驳,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为新闻界重新树立了标准:低俗不是新闻。当年《纽约时报》为对抗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提出“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不污染早餐桌布”,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新闻价值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及其实践不但适用于大众传媒,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因为互联网也存在着新闻传播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深入网络社会及其空间之中,可以发现信息已经呈现出无限泛滥的存在形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社会信息潮,当代人学会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比获得信息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共享美丽网络文化。国务院新闻办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就违背了互联网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哲学研究已经发现,在因特网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它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对人类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空前的干扰。这符合《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全社会,逐渐从“读”网页,臻于“写”网页的境界;从静态网络社会,跃迁至动态网络社会;从单方面提供网络信息,臻于共建共享网络文化,群集陶养生命样态。

可以探索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平台紧密结合在一起。礼失求诸野。汶川地震中展现出来的网络民意力量,“上下同心同德,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体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包括西方文化价值观中优秀的、有益的成分。网络“新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以经济势力和科技实力等主导的网络文化应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态度,吸收其精华,同时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等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批判。目前的互联网还是由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主导,中文网站边缘化,中文新闻网站有失去网络话语权之虞。因此,新闻网站应当承担起在网络上复兴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对内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心,对外打破西方的网络文化霸权,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网络信息生态链 篇12

1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衡量指标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是指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速度、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增值效益, 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自身情况、链中不同主体的信息流转能力、链中信息流转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察。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信息流转速度、信息流转质量及信息流转效益。

1.1 流转速度指标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速度是指数字档案信息从形成到被档案信息用户利用所花费的时间长短, 时间越长, 则数字档案信息流转速度越慢, 反之, 则档案信息流转速度越快。信息流转速度是衡量信息流转效率的一个直观、重要的指标。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是一个涉及多个信息主体的动态过程。从数字档案信息流转过程来看, 信息流转速度主要体现在:数字档案信息搜集速度、数字档案信息组织速度、数字档案信息发布速度及数字档案信息接收速度等四个方面。数字档案信息搜集速度主要体现在电子文件形成者的文件移交速度、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文件收集速度以及数字档案馆对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的速度。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 用于快速传输与准确处理的一种信息技术活动。 (2) 信息搜集是信息组织的基础, 只有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收集效率, 数字档案馆才能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组织。数字档案信息组织速度主要体现在数字档案馆对其所搜集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鉴定、整理、标引、著录、编目等过程的速度。任何类型的档案信息不经过信息处理与组织, 都无法供用户直接使用。数字档案信息发布是指将分类标引后的数字档案放入不同的数据库中, 最终将原始信息分为对应档案系统列表的各种资源, 再分别传送至数字档案馆对应的数据库中, 并通过局域网或者万维网将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在网上。数字档案信息接收速度是指档案信息用户查找和获取数字档案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包括数字档案信息检索、搜集、浏览或下载等环节花费的时间。数字档案信息接收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最后一个环节, 数字档案信息接收速度直接影响数字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流转质量指标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质量主要表现为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保真性以及数字档案信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两个方面。数字档案信息流转质量对其利用价值的发挥有重要影响。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保真性是指档案信息内容在流转过程中失真程度的大小。档案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功能是保存社会记忆及提供凭证依据。因此, 在档案信息流转的过程中对档案的保真性要求较高。尤其是数字环境下, 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给数字档案信息的保真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保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自身的真实性。档案与其他类型的信息不一样, 它强调的是对原始现象的记录, 必须忠于事实, 因此对档案信息自身的保真性要求较高。二是档案信息在流转的过程中的保真性。即信息在流转过程中的语法、语义、语用失真程度较小。数字档案的保真性越强, 数字档案信息质量越高, 信息流转的效率越高。

数字档案信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是指其信息形式和内容与用户需求的吻合程度。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档案信息流转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准确性是指在信息流转过程中能否以原始档案信息内容为依据, 进行准确的转化, 不随意篡改原来的信息内容。针对性是指针对用户需求和档案的使用价值大小, 对部分原始档案或者某些档案的部分内容进行数字化并提供给用户利用, 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档案进行数字化。二是数字档案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与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或用户期望接受的信息服务方式的吻合程度。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不断完善,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样。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与用户的习惯和期望吻合程度越高, 用户接收数字档案信息的速度越快, 数字档案生态链的信息流转效率越高, 越能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1.3 流转效益指标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效益是指其为档案信息主体带来的增值效益, 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给信息主体带来的增值经济收入, 主要体现在给数字档案管理者和数字档案利用者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约数字档案信息流转及管理成本。 (2) 减少重复建设消耗。 (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给信息主体带来的除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长久有效保存国家数字档案资源。 (2) 充分发挥档案资政惠民作用。 (3) 扩大数字档案馆社会影响。 (4) 充分满足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 (5) 完善用户知识结构。数字档案信息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其利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信息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利益越多、社会效益越高, 则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效率越高。

2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节点信息素质、节点组合方式、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情况三个方面。

2.1 节点信息素质

节点信息素质是链中信息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活动经验和信誉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个性品质。它是信息人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3) 数字档案生态链中节点信息素质主要表现为数字档案馆馆员和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数字档案馆馆员的信息意识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及信息的接收、处理速度密切相关。馆员的信息意识越强则对数字档案信息接收处理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更能挖掘到有利用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数字档案馆馆员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现为其对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两个方面。数字档案馆馆员对档案管理业务的娴熟程度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数字档案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发生转化的时候, 如若对档案管理的流程不熟悉, 则极易导致档案信息失真, 而影响数字档案信息的质量。数字档案馆馆员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越强,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效率越高, 档案管理和提供服务利用的效果越好。

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者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其对数字档案信息反应的灵敏程度和认识程度。信息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数字档案用户的素质越高, 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越强, 对数字档案信息越敏感, 信息需求就越迫切, 能在第一时间快速、敏捷的捕获有用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档案生态链的信息流转效率越高。数字档案的利用率越高, 档案信息创造的社会增值效益就越大。

2.2 节点组合方式

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关系是指构成某一具体信息生态链的信息人种类、数量及其组合关系。 (4) 信息人数量是指链中具有相似功能或不同功能的信息主体的总量。链中上下游不同功能节点的数量决定链的长度, 相似功能节点的数量决定链的宽度。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一般要经历数字档案生产者、数字档案馆及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者三类节点。但对每一种具体的数字档案生态链而言, 节点的类型和数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数字档案生态链节点数増多, 信息流转的中间环节增多, 在数字档案信息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等现象的概率就相对增大, 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的质量相对也会下降、速度降低。

信息生态链中具有相似功能的信息主体数量越多, 则下游节点接收信息的来源越丰富, 上游节点的资源或功能满足下游节点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越能保证链的稳定性。如果上游节点数量较少、功能较单一, 则上游节点不能提供下游节点需要的信息, 信息生态链就面临断裂的危机, 信息流转就不能完成。在数字档案生态链中也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每一份档案都有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但是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内容的内涵可能存在重复。如果生产同类信息的档案生产者越多, 则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越能得到满足。即档案生产者的多元化程度越高, 数字档案馆的资源越全面意味着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越多样, 相似资源在不同数字档案馆中分布越广, 越能满足链中下游节点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 则数字档案生态链稳定性越强, 链中信息流转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反之, 如果数字档案生态链中档案生产者的多元化程度越低, 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功能越单薄, 同类资源在不同数字档案馆中分布较窄, 很难较好地满足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 则该数字档案生态链的稳定性越弱, 链中信息流转的速度越慢, 信息流转的效率越低。

2.3 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情况

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是指其在数字档案资源、网络环境、信息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及数字化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情况主要体现在资源类型及数量的丰乏程度方面。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类型是指数字档案从来源渠道和内容分类来看涉及的范围广度。按数字档案资源的内容类型来分, 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审计档案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量是指数字档案馆收集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总数量。不同信息用户对数字档案信息的需求不同, 只有当数字档案馆可供利用的数字档案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多, 才能尽可能地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

数字档案信息是以网络为存储载体, 其形成、流转和利用都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设备、信息系统和信息软件。用户要实时通过数字档案馆数据库获取数字档案信息, 必须依托良好的网络环境。信息设备是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处理效率及用户信息利用效率的关键。信息设备的功能及性能越好, 数字档案信息流转效率越高。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对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关键节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来存储和管理海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越髙, 应用面越广, 则数字档案信息流转的速度越高、质量越高, 信息流转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

3 结束语

数字档案生态链是数字档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数字档案信息流转过程及信息流转主体关系的呈现。本文界定了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效率衡量指标, 并具体分析了影响流转效率的主要因素, 有望为今后提升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注释

1 江彦.数字档案生态链信息流转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2 王学平.浅议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1.654-57.

3 娄策群.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2.

上一篇:活化性能下一篇:实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