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2024-10-02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共12篇)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1

1 网络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现状

大众眼中的传媒记者往往代表了正义, 其发布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由于网络的普及, 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些消息在媒体正式发表前就已经被一些“马路记者”公布在网上, 很多网民在没有验证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转载了新闻。传媒记者发布的新闻的可信性越来越被人怀疑。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被动摇, 新闻记者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2 记者在人民群众中公信力下降

新闻记者本身是秉承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人们获取的新闻信息, 主要是由官方认可的新闻机构发布的, 由于官方新闻机构属于国家事业单位, 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其发布的新闻也更具权威性。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愈来愈快, 只要打开网络, 便有铺天盖地的各式新闻弹出来, 作为普通大众, 人们很难辨别或者根本不去辨别一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加上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 传播虚假新闻, 掩盖了新闻真实的一面, 这严重破坏了媒体记者在大众心中的权威形象, 使新闻媒体记者的公信力下降。

3 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谣言和信息透明度是影响网络传播环境的重要因素, 甚至极大地影响了新闻记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角色定位。而抑制网络谣言和增加信息透明度, 就需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引导机制, 确保信息传播的透明和真实, 从根源上打击网络谣言,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由于我国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未实行实名制,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的身份传播虚假新闻, 散布谣言, 误导大众。部分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时, 过于追求新颖独特, 甚至为了博眼球而歪曲新闻事实, 这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新闻媒体平台应当加强信息透明度, 及时发布全面透明的、真实的信息, 才能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同时, 推进网络的实名化, 使公民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让散播谣言者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其次, 要建立网络辟谣制度, 对部分散布不实消息的人加以惩戒, 只有严肃处理这些网络造谣行为, 才能建立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5 提高记者自己自身素养

新闻工作者是信息的传播者, 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群体, 大众的需求影响了新闻记者的定位。例如, 互联网出现以前的纸质媒体时代, 大众需要新闻记者做的就是报道新闻事件, 利用广泛的影响力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舆论监督, 记者在大众眼中扮演着“公证人”和“监查者”的角色。时代在发展, 互联网逐渐普及, 大众对新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 新闻信息需要迅速及时通过平台和大众互动, 接受大众读者的反馈, 在这个层面上, 新闻记者的角色更类似于联络员。因此, 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 提高自身修养,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期望和要求,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6 结语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普通网友撰写的新闻与新闻记者发布的消息混杂在一起, 容易让人难以判断真伪, 尤其是部分网友撰写的新闻并不规范。但当这些新闻被广泛传播后, 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极大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正规新闻记者的名誉。在互联网时代, 新闻记者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于纸质传媒时代, 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及真实性等, 都给新一代新闻记者们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在网络时代, 面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各式新闻和舆论, 媒体人应该谨记自己的职业原则, 坚守职业道德, 保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发挥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权利, 扮演好正义的角色, 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为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各类新兴媒体形式不断出现,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这使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同时也给传统新闻记者带来了严重冲击。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 每个人都是推广员,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发布变得非常随意, 这些变化对新闻工作人员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网络媒体现状, 分析了当前记者正面临着的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同时, 探讨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记者,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冰.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理论观察, 2014 (2) .

[2]汪小英.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分析[J].求知导刊, 2015 (5) .

[3]吕呈力.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神州, 2014 (14) .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2

虽然有些学校已开展语文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但多数在内容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表现为:其一,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其二,网上的教学内容几乎等同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案,学生仿佛又是简单化地在教室里上课。网络教学没有注意到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等。其三,在形式上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为此我们应该首先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第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者。网络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研究者、创造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认知策略、教学步骤,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勘比、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第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听从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在网络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区分良莠信息。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成功感和幸福感,并坚定今后学习的信心。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3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电子学习”的方法促进各方面的发展。这种电子学习方法不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狭窄的课堂和教师的教上,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多种学习手段上。

网络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美国等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因特网连通。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七十多座城市近五百所高校。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形式形成了强大冲击,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组织形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教育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特征体现如下:

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学校在概念和存在意义上将有一个质的变革,代之以储备大量信息源的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提供者,以适应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互联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传送速度快捷,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上网获取信息或传送信息。由于网上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拥有平等学习与受教育的学习空间。

2.学习方式的超时空性

网络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时间性差、空间性差的弊端,意味着受教育者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只要有一台与网络相连接的有线或无线终端设备,就能得到相应的教育网站上在线学习或下载某一学科的学习资料,与坐在课堂一样接受同质教育。

3.教育对象的大众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过“有教无类”的观点,近代西方教育家则认为教育是人生来具有的权利,当代人们更是喊出了“全民教育”的口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正规教育的对象始终集中在某一部分或人生的某一年龄段上。网络教育打破了校园的界限,学习资源对任何人都开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及专家请教,世界上任何人不管其年龄、经济状况、身份职业、宗教民族有何差别,都可以享受这种优质高效的教育。

二、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的现实性

无论是网络教育情景或是非网络情景,“教书育人”永远是教师的天职。因而“教育者”是教师的最基本也是最深层的角色,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一方面指充实原有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是指增添角色的新内涵。总之,是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变,而是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由一系列的角色构成教师扮演的“教育者”形象,已为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即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扮演的不是单一角色,而是一组角色。但在以往教育实践中,教师角色却表现的较为单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扮演的是一个“知识传播者”角色,甚至只充当“升学指挥棒”,其基本职责限于阐明事理,监督学生,师生之间是直接传递和接受关系。网络教育时代,这一状况将得到改变,被弱化乃至隐匿的角色及其职能将充分展现。网络教育时代,正规体系即学校,仍是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作用的教育系统内,最核心的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其他东西能代替这种师生关系,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重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不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及其职责在相当程度上为计算机及其网络所代替。学生借助网络掌握的知识将远远超过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总量。因此,教师不再仅仅以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的面貌出现,而将在完成观念转变的基础上,重新确认自己的角色。

三、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应当能够承担现实角色

1.教师应该是教学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和处理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随着“教师-传播媒介-学生”三角关系的出现。教师由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和处理者。因为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量极大膨胀,所以,必须对原始信息进行深加工。我们应非常注意,信息不同于知识,只有那些经过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整理后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传统教育时代,教师对教育信息的初步加工已经存在,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具有这种对教育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作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加工员应该能够按照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为他们提供能为其接受的具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有效教育信息产品。

2.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再也不是学生的唯一或主要信息来源。他们可以轻易地在因特网、电子图书馆等接触到大量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自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等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是一个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所谓辅导,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他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很快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而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现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

3.在信息海洋中教师必须是学生的引航员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糟粕,学生从大众传播媒介获取的信息,相对于由教师、学校提供的信息,具有量大、质杂、难以控制的特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垃圾信息侵害。所以,教师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航行的引航员的重任。在网络空间里,由于信息的进出没有限制,好坏不分是自不待言的。有的信息提供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布没有用的、混淆他人视听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不停地检测网上的信息,并向受教育者通报,对那些混淆视听的信息及时给予揭露。处在信息多元化,信息爆炸的信息社会,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强化批判精神,掌握选择方法,使他们更加清醒、自主地运用信息手段。

四、网络教育环境中,打造新型教师的现实策略

如上所述,网络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而且在某一方面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开拓型、复合型人才。而专家认为普遍教育提供给一个人的知识只能是其一生所需要知识的10%,其余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获得。大学毕业后的工程师,其专业知识一般每过5~10年就要失效一半,这被称为“知识的半衰期”。教育工作者同样面临着“知识半衰期”和知识的更新问题。只有通过不同方式的继续教育,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具体地说,在对各种层次的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中,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

1.培养规格:一专与多能相结合

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突破旧的“教书匠”模式,成为掌握以电脑应用为主的现代化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网络时代需要这样一专多能的学者,即在某一专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又能广泛涉猎多种相关学科,如咨询、信息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教育者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信息的需要。

2.培养内容: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更应当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础、信息传递技术。从而能更好的开发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开展教育信息服务。

3.培养方式: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上级主管部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聘请校内、校外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教育教学工作者讲授一些课程或举办一些讲座。同时,学校的决策者应该选送条件好,年富力强的中年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进修,使他们能尽快掌握有关新知识、新技术。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闻记者,角色定位

一、引言

在网络环境中, 新闻记者要改变原有的定位方法, 制定新的标准, 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中, 任何一位社会公众都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使新闻传播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但同时也让新闻传播缺少专业性。为此, 新闻记者在找准定位的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保证新闻传播的专业性。

二、网络环境对新闻记者定位的影响

(一) 新闻记者的社会作用被削弱

新闻记者在发现新闻、搜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 经常会面临一些突发情况, 有时甚至会面临危险。首先, 新闻记者可以在新闻稿中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式, 解读政策法规的变化, 对社会公众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其次, 新闻记者可以直观地表达社会公众的想法, 代表广大人民利益, 能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 保持社会的稳定。[1]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 导致新闻记者的社会作用被削弱。

(二) 信息发布缺少权威性

新闻记者工作的根本目的, 在于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用真实的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因为新闻传播渠道较少, 人们只能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新闻信息, 使信息发布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在网络环境下, 新闻传播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渠道, 虽然新闻记者依然会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 但因为缺乏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导致受众减少, 权威性下降。

(三) 改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新闻记者通过发布新闻, 可以宣传新的政策信息, 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纠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网络环境未形成以前, 新闻记者是新闻文化的传播者, 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调整社会风气,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网络包含了多种文化信息, 这些信息的传播也让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削弱了新闻记者对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

三、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 调整职业记者与客串记者的共存关系

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与速度, 推动了新闻传播的改革。在传统媒体中, 新闻记者的角色有了明确的定位, 必须遵守职业规范, 完成新闻的采集与报道工作——职业记者。[2]而网络技术却可以让任意一位公民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自主选择新闻信息完成报道, 不进行审核——客串记者。现在, 职业记者与客串记者也会进行适当的交流, 为此, 职业记者在明确自己定位的同时, 应调整好与客串记者的共存关系。

(二) 新闻缺少专业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是由新闻记者搜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然后根据新闻信息搜集相关内容, 写出新闻稿, 并由审核人员对新闻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才可发布, 但新闻记者没有新闻传播的权利。而在网络时代, 新闻记者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在社会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把新闻传播到网上, 没有对信息进行审核, 导致审核过程被弱化。虽然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一些记者追求新闻在社会上的反响, 会把部分内容夸大, 让新闻失实, 传播虚假的新闻信息。因此, 如何实现并保证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真实性, 是新闻记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明确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 要明确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必须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考虑, 给出对策。

(一) 完善法律法规

新闻记者的工作必须以法律为支撑, 即便是在网络环境下, 新闻传播也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新闻传播的行为, 完成新闻传播的工作。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符, 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法律中的内容多停留在管理方法上, 不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 缺少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实用性较低。[3]导致很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没有遵守行业规范, 而是用一些过激的方法来完成采访。例如, 2000年的一篇新闻报道《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 它主要是说很多记者到西部采访时, 并未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而是以自己为中心, 要求采访对象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配合自己进行采访, 有的记者甚至会威胁受访者, 给西部人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 我国有关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 减少监管的死角, 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明确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报道。

(二) 提出新的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

无论是哪个行业, 都有必须遵循的行业规范, 提出明确的职业要求, 并且,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要实时更新, 满足人们提出的要求。[4]

首先, 职业原则包括:新闻记者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分析, 了解其真实的新闻需求, 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政府进行监督。其次, 报道新闻信息时要实事求是, 客观地分析新闻事件, 不偏向任意一方。再次, 新闻记者要从不同方面了解真实的新闻内容, 全面搜集新闻信息, 不可以夸大事实, 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最后, 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新闻报道, 不要做出与法律相背离的行为。

五、结语

随着网络环境的建立, 为新闻记者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只有找准角色定位, 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内容的真实性。因此, 传统媒体要完善法律法规, 提出新的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 调整职业记者与客串记者的共存关系, 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理论观察, 2014 (02) :100-101.

[2]吕呈力.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神州, 2014 (14) :208-209.

[3]汪小英.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分析[J].求知导刊, 2015 (05) :59.

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5

【摘要】 网络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如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而这场革命中,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教师唯有在这一新型教育系统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自觉地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承担起网络教育所赋予的时代革命。本文主要从网络教学功能和模式,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等几个方面浅谈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中的认识。

【关键词】 网络教育 教师 角色定位

网络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如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而这场革命中,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

一、对网络教学功能和模式的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多媒体网络技术也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的工具。主要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讲解演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借助多媒体系统,以课件、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形式来呈现各类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相关的课外材料,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反复播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反复的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的目的。同时,计算机的自动批改功能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信箱或即时聊天功能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学生反馈信息。

3、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并通过网络发给经过分组搭配的学生,让学生通过积极合作、彼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影响和启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教师也可以以加入任务小组,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起到指导者和监控者的作用。

二、教师要适应网络教育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1、带来教学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网上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与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掌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三、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2、精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至关重要。在信息与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与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总之,网络教育把传统的由教师、学生构成的“人——人”教育系统发展为由教师、网络、学生三者构成的“人——机——人”的新型教育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教师由权威者泛化为多重身份。因此,教师唯有在这一新型教育系统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自觉地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承担起网络教育所赋予的时代革命。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6

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渗透多媒体技术是大势所趋,而且在很多情形下,学生们都倾向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引入,并且会更有兴趣的完成课堂任务。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教学的优势特征 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无法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别说自助式学习了。借助于网络技术有利于为自助式学习提供便捷式的条件,给学生适当地学习自主权,也能最大程度地推进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以下优越特征:

1.网络环境有利于营造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以其形象生动地特征,在英语教学中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趣味性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网络环境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互,也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进而为学习者提供探索式的创造机会,不过问题在于网络只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和载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起到“绝对”地培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功效。

2.网络为每一位学生自助式探索问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技术中有庞杂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构建了稳固的英语学习平台,便于师生的互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有利于为大学生更好地探究、自主学习英语提供必备地保障。

3.网络传导的知识、信息量大,给学生带来了大量感性材料 大学英语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仅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学好,牵涉到大学生应知应会的英语基本词汇、语法、句型、听力、口语等多方面内容。而多媒体网络的存储信息容量大,且较为灵活,正好能储存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为学生学英语准备丰富的“知识宝库”。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点 1.强调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点之一。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最新的最全的英语学习资料,例如英語视频、音频、文献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水平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

2.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图形、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信息纳入同一学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不同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教学,与学生互动。这样一来,教师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局限,不仅仅是“教”,还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幕后策划者参与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3.强调个性化。传统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网络教学是由“个性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两模块组成。在网络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空的干扰,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助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自助式学习英语的能力 当前新课改大学英语倡导模块化教学,这正为学生自助式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师要有规划、有步骤地用网络展示所学内容,请大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浏览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做好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进而选择学习的方向。教师不直接介入学生自助式学习的环节中,而是控制课堂的进度、组织教学,及时地总结知识要点、答疑解惑,并对学生自助式学习效果进行科学性评价。

2.创设新颖灵巧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自助式学习的劲头

网络的学习功能特别强大,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英语教学资源为课堂服务。例如,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播放一段经典好莱坞影片的片段,促使学生养成“看英文电影、训练英语能力”的良好习惯,这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色彩,还能帮助学生练习英语听力,教师要请大家试着用英语复述网络片段的情节大意。以此为契机,教师可引领全体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请大家合上教材,在多媒体网络上播放本节课的录音,让学生把大致的意思阐述一遍,并请各位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这种巧借网络推动学生学英语的途径,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独立完成既定的任务。 3.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弥补教材的局限性

网络提供了太多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甄别,选取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在其能力掌握范围以内的信息资源,积累英语文化。比如在记忆单词时,借由网络展现拆分法和联想法,提高学生记单词的效率,弥补教材不足;学非谓语动词时,在网络环境下可对主动、被动语态进行分类汇总、整合,便于为学生梳理知识点。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1.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的教学而言,学生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获取英语学习资源,如何筛选英语学习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英语资源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英语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引入网络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而这些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引导,从教学的前台走到幕后,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角,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3.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更要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动的学习,学会学习,获得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4.学生学习的检测者和评估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进行学习的空间比较大,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容多加关注,作为学生学习的检测者和评估者的角色出现,要定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只有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深入的学习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玉琴,王咸伟.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助式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02)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7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教师,角色

近几年, 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还促使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点

(1) 强调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点之一。通过网络, 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最新的最全的英语学习资料, 例如英语视频、音频、文献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水平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收方, 教师也不再是学生信息来源的垄断者。

(2) 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新的教学方式, 能够将图形、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信息纳入同一学习平台, 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因此, 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使教学手段进一步的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不同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教学, 与学生互动。这样一来, 教师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局限, 不仅仅是“教”, 还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幕后策划者参与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指导他们达到学习目标。

(3) 强调个性化。传统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网络教学是由“个性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两模块组成。在网络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空的干扰, 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1)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的教学而言, 学生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只为学生讲解单词涵义, 分析课文;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语法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获取英语学习资源, 如何筛选英语学习资源, 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英语资源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英语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2)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 更加凸显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由于引入网络平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 而这些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引导, 从教学的前台走到幕后, 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角, 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3)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进行语言输入, 更要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但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信息传递者的中介作用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动的学习, 学会学习, 获得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 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4) 学生学习的检测者和评估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进行学习的空间比较大, 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容多加关注, 作为学生学习的检测者和评估者的角色出现, 要定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只有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深入的学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春艳.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调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8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资源丰富

互联网为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形式上,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题材上,涉及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文学艺术等。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二)语言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

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不同题材的内容为听说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展现,使英语的使用建立在真实需要的基础上,这有利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顺利开展。而直观、立体的图像、动画和影像,使听说教学更具生动性,学生对语言学习具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愉悦感,对于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而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更加有效。

(三)教学互动性强

网络技术是基于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说教学具有实时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种语言互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语言交流,提高听说教学的效果。

(四)学习日趋个性化,具有自主性

网络英语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自主确定听说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重组教学结构。而教师可以实施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开展因材施教,实现“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听说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培养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人才,是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部2000)。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院校没有单独开设英语听说课,部分听说教学附属于读写课,在读写课堂进行少量听力练习,并结合教学主题开展口语训练;还有一些听说教学附属于听力课,在听力教学过程中,穿插口语训练。即使是将听力课开设为听说课,实际教学中也往往是听力教学内容的比重远远大于口语教学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听说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中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现状,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走访面谈,调研对象是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翻译学院2015级120名高职学生和8名高职英语教师,调研重点是网络听说课教学模式、学生满意度、学生期望、教师定位、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英语听说教学现状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相当多的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析讲授听力要点和口语句型为重点开展听说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使利用了网络资源或多媒体设备,也因课堂设计问题,学生满意度不高,仅有11%的学生持满意态度,基本满意率不足40%,超过3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近20%的学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课堂对提高听说能力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期望听说教学能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资源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课堂设计为支撑来开展,希望教师能积极引导网络环境下的听说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发地、有目的地学习。从教师本身定位来看,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成绩评估者的传统角色,互联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设计单一,形式过于简单,内容实用性不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说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之所以产生这一状况,从学生角度看,多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英语语法知识和语音知识不牢靠,读写能力薄弱,基本不具备听说能力,且听说课上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焦虑。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学生注重专业课,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强。从教师角度来看,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听说教学需求,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方面急需改善,尤其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师角色定位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听说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传统听说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及其不足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社会心理学将其界定为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行为。在传统听说教学中,教师角色是教材的阐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安排围绕教材编排而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进行听力训练,然后结合听力内容或教材内容,讲授口语中的常用句型及相关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再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观察、模仿,开展口语练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受限,还会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师角色所产生的教学行为已不能满足听说教学的需要。就教材而言,句式、表达方式、练习情景和话题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不全面的,语言输入是单一的,更重要的是教材更新具有周期性,教材内容往往相对陈旧、时效性不强,选择语料真实的高水平听说教材并不容易。就教师而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只能作为被动的学习者。听说教学具有明显的技能训练特征,学生的参与、模仿、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师角色定位所产生的僵化单一的教学行为,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投入听说训练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听说水平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听说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结合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设计者、参与者(演员、观众、朋友)、指导者(评委、教练员)和帮助者(顾问、辅导员)。在授课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设计,有效进行各种角色的转换,实现各种角色功能。

设计者是听说教学中教师的首要角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内容更新快,不受时空限制,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可以互为补充。英语听说课教师应该是收集整理教学资料、研究开发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扮演课程设计者的角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将网络信息、慕课、微课等内容融入教学,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如科学合理安排复述、演讲、听写、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采取基于网络资源的合作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听说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是听说教学的参与者。现代教学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处于教学环节的中心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淡化;相反,教师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主导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听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是演员,亲身参与听说训练活动,降低学生课堂焦虑,调动学生听说训练的兴趣;教师应该是观众,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信息,自己设计部分课堂听说活动,给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作为观众给予适时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听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将自己融入学生的角色,探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鞭策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体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快速解决听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络平台上的论坛、交流中心、答疑中心给作为参与者的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刘艺2012)。

教师是学生听说学习的指导者,指导者体现为教练员和评委两种身份。作为教练员,听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进行科学训练,要使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把握听力技巧,不断提升听力水平,通过语音、语调、表达能力的训练,逐步提升口语能力。作为评委,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在课堂上诚恳地评价学生,营造和谐的气氛,同时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者的角色要拓展到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训练模仿力、记忆力、观察力、分析力,对其表现进行网络督导和过程评价,加强其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帮助者的角色是指教师以顾问、辅导员的身份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听说教学是高职英语教育的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在网络环境听说教学中,面对海量学习资源、多层次学习目标和多样化学习途径,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辅导学生高效学习,小到发音训练、课堂活动,大到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资源、如何有效进行听说训练、如何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等问题,教师是学生的最佳顾问。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网络创造了交互性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语料,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并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师要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听说教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教师角色,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要求,努力成为听说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角色较为传统的现状,分析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状况。基于传统听说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及其不足,提出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关键词:高职英语,网络环境,听说教学,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0.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6.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9

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Holec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外语教学当中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 Holec在《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中提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学习者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 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 并对学习进行评估的。 (Holec1981) 而Little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批评性反思、决定、独立行动的能力” (Little 1991:28) Benson则从政治学角度定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代表学习者权利在政治系统内受到重视, 自主学习与自由同义, 都包含着与以前的课堂学习相比, 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Benson 2001:29) 。无论界定的角度有何不同, 学者们却倾向于将自主学习界定为学习者自我驾驭学习的能力,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于夕真2007:140) 。研究者或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 (capaci2ty) , 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行为 (behavior) , 但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了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责任。 (徐锦芬2004)

2传统听说教师的角色

传统听说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主宰者, 领导者, 知识的灌输者和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学目标、所有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课堂的学生的角色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四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开展。听说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1) 说的方面:由于长期受到以“老师为中心”理念的影响, 学生在口语课上都信奉“沉默是金”的原则, 导致了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的少的现象。 (2) 听的方面:老师掌控多媒体, 学生没有自主控制听力进程的权力, 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 以致听力训练的效率低下, 挫败了学生听力上的信心和兴趣。 (3) 听说教学整体还是以知识传输为主,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因此, 传统英语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 在听力和口语训练当中缺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个性得不到发展, 缺乏把英语作为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3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新模式对听说

教师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下, 老师走下了知识唯一来源者的神坛, 在听力训练方面,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 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听力的进程, 和设定目标, 可以通过自测及时洞悉自己的学习结果, 发现问题,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进度, 使效率最大化, 而在说的方面, 由于学生自制力差, 过多地被一些影视听力资源所吸引, 更加地忽视了口语的训练, 不愿意开口。这样一来, 使得很多习惯传统教学的老师感到迷茫, 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误的理解, 认为教师在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听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减少, 甚至认为学生已经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其实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角色转换, 来更好地为新的教学模式服务。很多的学者认为:在自主学习环境下, 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少, 而是呈现多样化。传统型的教师也许可以被替代, 但作为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能力的新型教师却不能被替代。 (华维芬2001) 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说课堂上, 老师的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做到以下的要求:

(1) 老师自身应该认识到师生关系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在听力训练方面,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电脑技术的优势, 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权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听力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听力的进程, 达到听力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条件和基本能力以外, 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网络课堂上存在着学生注意力分散, 经常被其他网络影视资源所吸引, 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一个听力任务, 而且还有布置作业相互抄袭等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课堂监控进一步加强。老师的监控既可以在真实的, 也可以在虚拟的课堂环境中穿插, 在真实的课堂中:老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定出听、说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设计切实可行的长短期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把课堂的教学和自主的网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大量与自主学习听力内容有关的口语交际活动, 比如辩论、演讲、小组讨论及代表发言、故事接龙、编故事角色扮演等,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在调动学生练习口语兴趣的同时, 也对学生的听力自主学习进行了有效监控。在虚拟的课堂中,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创建BS论坛、聊天室, E—mail信箱, 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 保持信息的畅通。

(3) 正如前面提到的新模式下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师生关系, 因此在开展这些语言交际活动时, 英语听说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 帮助者, 和协调者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口语训练的过程中, 给予他们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包括心理层面上的: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紧张、羞怯等消极心理的影响,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用英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真正具备用第二语言交际的能力。英语听说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要留心学生的表现, 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并及时给出反馈信息,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正方向。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外, 更重要的是鼓励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 学会自我监控学习进程, 并鼓励学生互评, 培养自评和给他人做评估者的能力。

通过以上对听说教师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角色定位的探讨, 我们不难发现, 听说教师的角色作用再也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者, 作用也并没有减弱, 而是转变为帮助者, 引导者, 合作者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Holec 1981) .

[2]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c, 1991.

[3]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 2001.

[4]于夕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2) .

[5]徐锦芬, 徐丽.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10

1 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起来,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1.1 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讲授式向探究式、协同式和研究性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决定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承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而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学习时间分散的学生“共处于”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共同参与,协同操作能力,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练。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固定时空的交流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辅导和答疑,教师亦可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探究学习能力。

1.2 组织形式的转变

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传统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扩展。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课程表做出安排,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不再按传统的知识组织与结构的观念来制订教学计划,学校的教育内容正变成一些单元的体系。这些单元是可以进行随机通达教学,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和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阶段。

1.3 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传承式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已经确立的原则、方法,以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经验和原则、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信息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扩展的视域内,教师不再是求知的惟一源泉,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批判态度显现,主体创新精神得以彰显。

1.4 教师权威的转换

传统教师权威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性占有和社会赋予教师角色的特定责任的基础上。伴随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所带来的教育民主化、社会化、个性化趋势,教师的“传统权威”逐渐消融;随着教师独占知识局面的瓦解,教师的“专业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用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谦逊宽容的品质所闪现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崇与敬爱;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智慧、知识、道义的力量。与学生心灵沟通,思想碰撞,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升华。面对丰富的网络文化,教师应与多元信息文化和谐相融,同时,突出职业角色独特的存在价值,教师才能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真正的权威。

1.5 教师功能的转换

丰富的网络资源尽管可以提供浩瀚的教育信息,但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尚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有关具体环节。因此,教师要引导。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探求知识,引导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为教师培养学习者的过程。

1.6 师生关系的转换

信息技术具有无限延伸扩展的特质,其交往方式的广延性和多样性促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学生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形成以网络人际互动为主的“非群体化”活动。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同样可以获得新信息,得到新启发,提高教学素质。这种新型的“合作者”关系,使教学相长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师生之间追求知识的过程也是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他们彼此相互理解和认同,相互接受和汲取,创设着民主、平等与开放的教育氛围,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创造,相互证实自己的存在。

1.7 教育使命的转化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以培养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得渠道,人们在开阔的视野里不仅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质量,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成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教育信息化给教师的从业素质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答其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

2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渠道。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专家曾提出过一位优秀教师应能扮演好八种角色,即知识传播者、团体领导人、模范公民、心理医生、知心朋友、错误承担者、代理家长和纪律执行者。在以下内容中对这八种教师角色进行初步的论述:

2.1 教学知识的设计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开展教学,除了象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传授。高校学生,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真正地提高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高校教师应对教学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传递教学内容,充分地认识各种信息技术媒体的特点与不足,灵活多样地在教学中使用他们,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的效能。

微软公司中国部总裁杜家滨先生曾说:“我可能在100次中有99次是从因特网上拿东西,只有一次是把我的东西放上去。如果全世界很多人都有这个1%,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信息传播中的体现是再清楚不过了。高校教师既然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同时,重视掌握必要的教学资源制作开发技术,成为教学信息的提供者。

2.2 学习团体的领导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容忽略。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为了避免学生迷向,减少他们自由探索网络所需要的时间,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信息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信息,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治疗学家

信息技术缩短人们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孤独、忧郁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高校学生虽然通过键盘能与网上其他伙伴进行快速的交流与联系,却往往不善于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是心理问题在高校中呈上升趋势。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职能的基础上,还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治疗师等职责,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健康发展。

2.4 学生的人格榜样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教师自身,是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才能造就一代人才。教师宁静的沉恩,潜心的创造,爱心的奉献,执著的追求,从容的表达,启迪智慧,张扬道义和公正,成为学生的人格榜样。

2.5 朋友和知己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目的在于培育出“真正的人”。在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一方面又加重了人的精神困惑,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无法取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应成为对学生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用自己的美好心灵、丰富阅历经验等文明成果浸润学生,使学生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学生的人生价值中包含着教师的价值。

时时参与到学生当中,以一颗“童心”,一种“童趣”,与学生一起去讨论,去争辩得面红耳赤,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放得开,感受到老师就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教师正可以藉此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求证态度的暗示性教育熏陶,成为师生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2.6 纪律执行者

凡是要求学生遵守的校纪班规,教师则能够带头遵守,同时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班级教学秩序,一旦有违纪现象发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加以纠正。教师应跟踪学生的情况,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在作为教学参与者的同时,又是纪律观察者和执行者,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反思,并且不受主观态度的干扰。

2.7 错误承担者

教师能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勇于承担责任,在批评或指正学生的错误之前,先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学生的错误是因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教师应先做自我批评。

2.8 代理家长

是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能像家长一样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尽应尽的义务。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应注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高校教师角色特征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 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前提。该文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转变的特征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J].教育技术研究, 2000 (4) :5.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59-260.

[3]柳栋等.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1) :13.

[4]张倩苇.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6) :6-7.

[5]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 :16.

网络环境:角色定位 篇11

[关键词] 网络编辑 网络舆情监督 角色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30-03

[Abstrac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hows the powerful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network editor should make their role location clearly,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

[Key words] Network editor Network monitoring of public opinion New role orientation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网络编辑的重要任务。网络编辑凭借自身职业特点,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公众话题的讨论和互动,对新闻信息进行修正和把关,并对相关的公共论坛进行引导和管理,从而在网络舆情监督中发挥特殊作用。

1 网络舆论信任度调查

近几年,新媒体以“全民参与”的架势,不断制造网络舆论热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抢占了传统媒体部分议程设置权。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到底如何?与传统编辑相比,网络编辑在信息过滤、内容把关等方面的职能究竟是弱化还是增强了呢?

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文化研究所有关高校网络舆情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关于“哪种渠道获取的新闻信息更具真实性”的选择中,37.7%的教师选择著名的综合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31.1%选择传统主流媒体创办的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16.7%的教师选择政府官方网站,这三个渠道是教师选择的主流。剩下的还有5.8%选择社交网站,3.9%选择外国网站,2.5%选择主流论坛,2.3%选择电子邮件。学生中有33.2%选择门户网站,30.4%选择传统主流媒体创办的网站,排在第三位的是社交网站和政府官方网站,都为11.3%,剩下的排名分别是主流论坛6.7%、外国网站5.7%、电子邮件1.4%。可见,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大体一致,只是学生对社交网站的依赖程度或信任程度更高一些。

在“如果傳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偏差,您更倾向于相信哪种渠道获取的信息”的调查中,45.9%的教师和60.5%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先进行比较,再选择性相信。教师中还有39%更相信传统媒体,13%更相信网络媒体,2.1%两者都不相信。在学生中,18.8%更相信传统媒体,15.2%更相信网络媒体,5.5%两者都不相信。

以上调查虽是针对高校师生,但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代表,能够反映大部分网民的意愿和现状。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网民对信息渠道的选择比较理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比而言,多数人更倾向于相信前者。这说明在网民心中,传统媒体较为成熟的编辑管理机制更能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网络编辑在网络舆情的判断和监督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把关人”意识。目前我国很多网络新闻标题,要么断章取义、题文不符,要么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甚至出现“标题党”现象和充满色情诱惑的文字。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了网络编辑内容把关意识的淡薄,从而导致网民对其信任度不高。另外,对于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网络编辑应该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上舆论热点,更好地为群众释疑解惑,形成正面引导、包容多样的网上舆论氛围,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同时,网络编辑还要发挥信息筛选和稿件配置的专业优势,把握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的配合和使用比例,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帮助网民阅读和深度思考[1]。

2 网络编辑的角色转换

在媒体变革中,网络编辑由于本身的职业特点,既是信息发布过程中的把关人,又是网络舆情的监督者,被赋予不同于以往的角色定位。比如,网络编辑应该从幕后走到前台,做好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和新闻话题的“引导者”[2]。通过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互动专栏等形式,主持有关新闻议题的讨论,组织各方的公共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的范围。

公共论坛具有言论自由的特点,作为论坛主持人的编辑,需要在信息过滤的基础上,具备网络舆情的新闻敏感性,主动设置热点议程,积极与公众交流,以平等对话的姿态有效引导舆情,促使事件妥善处置。网络编辑如果居高临下,漠视公众,就会沦为自说自话,舆论引导作用也会变为一句空话。因此,编辑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提供平台和服务,使媒体价值得到更好体现。近年来,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新华社《中国网事》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栏目都已经成为品牌新闻栏目,在及时回应网络热点、澄清事实真相、梳理网民情绪、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3]。

依托网络新媒体,普通民众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话题讨论的权利,但是强大的舆论场也会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出现垃圾信息、重复信息等。人们一方面渴求信息,一方面又被繁杂的信息弄得无所适从。因此,网络编辑需要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根据人们不同的关注点有效整合和诠释信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内容和服务的诉求。

3 网络编辑在网络舆情监督中的角色提升

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网络媒体主流化受到业界认可。网络媒体管理者、论坛博客管理员与版主等网络舆论把关人在网络舆论场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视[4]。网络编辑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在网络舆情监督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3.1 利用新老媒体融合,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时期党性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原则和要求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同样适用。

从郭美美事件到小悦悦事件,从故宫失窃案到甘肃校车事故,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提供思想自由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导致混乱,还不乏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网民的信息接收。在传统的传媒机制下,编辑可以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以及对稿件的选择、加工等,来保证稿件质量,从而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论形势更加复杂化,网络信息过滤和传媒监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媒体人在抵制网络谣言和疏导非理性情绪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做好舆论热点的动态跟踪,加强舆情信息的分析与研判,提升舆情的预警与处置能力,是网络编辑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借助新老媒体融合,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得到较大提升。2011年上半年,由拆迁引起的冲突事件,在舆论上引起很大反响,《人民日报》评论部在此背景下推出多组系列文章,其中又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效果突出,以朴实的语言和文风,直面官民关系、贫富差距等社会焦点问题,在网络上引发好评如潮,成为新老媒体良性互动的经典案例。

3.2 精心策划议题,实现从“请你别说”到“来听我说”的转变

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发酵和沸腾均在互联网,尤其是微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政府需要及时做出反应,但政务微博运作和网民的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时效性不强,发布技巧欠缺等,这样就容易给网民造成刻板印象,不利于事实的澄清和事件的处理。

网络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闻报道策划。在网络舆情事件之后,网络编辑可以依靠完善的采编系统、专业的人才资源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准确把握新闻界和公众的疑问,加强新闻策划和议题设置,做好专题研究,紧紧围绕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信息发布的内容、时机和节奏,切实掌握话语权。特别是复杂化、尖锐化的网络舆情事件,网络编辑对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环节。只有引导公众跟着媒体走,实现从“请你别说”到“来听我说”的引导方式的转变,才是网络舆情应对和危机公关处理的正确做法。

在2011年的抢盐风波中,人民网《重庆视窗》发表系列文章《重庆市民抢购食盐专家:吃碘盐防辐射不起作用》《坚决打击造谣惑众哄抬盐价等违法行为》《重庆食用盐为自产井盐 供应充足没有必要抢购》等,以大量准确、权威的新闻报道释疑止谣,平息了民众恐慌,凸显了网络媒体掌握话语权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3.3 及时发现虚假或失实信息,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信息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倘若真实消息不能及时到位,势必造成假消息蔓延,导致谣言满天飞。针对网络舆情容易出现偏差的特点,网络编辑应发挥自身优势,以丰富的行政和社会资源澄清真相,降低网络负面新闻传播的影响。

由于信息不对称,当网上出现某种舆论时,网民最需要看到的是真实而权威的信息。但是,广大网民并不具备与当事各方或专家访谈的机会,这样就会引发猜测议论,形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5]。尤其是涉及一些特殊領域,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技术监督局、卫生防疫部门等的信息,由于这些部门工作的隐蔽性,某些资料或数据是普通网民无法获知的,但这些资料或数据又是澄清网络舆情真相所必需的。网络编辑凭借其职业优势,可以与所报道领域的关键人物对话,包括官员、学者、机构负责人等,以获得相关新闻线索或有力的印证材料。这样,网络编辑就能以全面客观的报道、令人信服的细节,消除疑虑猜测,纠正信息结构上的偏态,还原事实全貌。

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给了许多假消息可乘之机。网络编辑相对于普通网民,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因而更容易发现虚假信息的破绽和疑点。比如在面对一些“新奇特”信息时,编辑可以通过分析其内容是否违反常识,表述是否含糊不清,消息来源是否可靠等,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虚假或失实信息在网上扩散,造成不良后果。

3.4 主动生产和传播信息,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

微博改变着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传媒格局的变化。不仅专业媒体机构开始进驻微博,将之作为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平台,不少编辑记者也逐渐成为微博的活跃用户。他们利用微博生产和转发各类新闻的数量和频率,远高于普通用户[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认为,微博在新闻传播的变革中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试验区,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现专业理想和职业使命的新舞台[7]。

微博制造舆论话题,助推舆情发展,是新闻传播领域媒体人的共识。网络编辑拥有与普通网民不同的职业身份,该身份为其带来更多的信息和话语优势,使其更容易成为舆论领袖,拥有更多的关注和人气。当公众对网络编辑的职业身份产生期待时,网络编辑的微博就不单单是个人的声音,实际上还可能包含其所在机构的影响。从这个层面看,网络编辑使用微博应该理清双重身份,必要时应承担起和传统采编人员一样的职责。因此,网络编辑的微博要比普通人的微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面临与普通公众不同的职业规范和法律问题。

随着微博注册用户数的增长,微博的功能越来越全面,譬如反腐曝光、舆论监督、救助维权等。因“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而广为人知的媒体人邓飞的微博,拥有超过百万的粉丝,名人效应明显,其发起的公益行动,获得了积极的舆论评价。所以,网络编辑如果能赢得更高的行业知名度,将更利于社会动员,这已经在多起网络舆情公共事件中得到印证。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媒体机构开始重视培养本领域、本部门的“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先声夺人,取信于民,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4 结 语

在国内外大量网络舆情事件中,“打通两个舆论场”逐渐被业内人士所认同,网络编辑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编辑需要和多方力量配合,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在净化网络空间上凸显自己独特的价值。

注 释

[1]周璀璇.浅议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J].新闻传播,2011(12):152

[2]蔡雯.网络编辑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1

[3][4]刘鹏飞,周培源.2011年网络舆情走势与社会舆论格局[J].新闻记者,2012(1):3-9

[5]郑诚.传统媒体的网络舆情处置策略[J].新闻窗,2012(1):68

[6]张明新.自由与责任之间:媒体人基于微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J].青年记者,2011(6):19

[7]蔡雯.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变革的试验区——从地方报纸两会报道中的微博利用说起[J].新闻记者,2011(3):40-43

网络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12

自主学习的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由Holec于1981年正式提出的,此概念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是主要的课堂操纵者,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交际法和任务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况有了改善,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情感特征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自主学习的实现和网络本身具备的便捷性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比传统课堂中信息更加丰富的双向互动。刘润清(2002)和陈国华(200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新的标准应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产出能力为重点。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大量视听说材料给学生提供了提高产出能力的可能。

2004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发展。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对网络教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多数文章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对比,结果证明了网络环境的优势,尤其是学生的听力成绩明显提高。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生只有环境是不行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因为学生懒惰或是缺乏教师指导就不能发生,也就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而学生的内在动机能否被调动起来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

1. 缺乏主动性

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完全依靠教师并且愿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管理,知道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自主学习者”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不知道自主学习的方法(赵翠玲,2005)。当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多种信息时,许多学生感觉到迷茫,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信心(曾妍,2010)。周燕(2008)和徐锦芬(2004)都指出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情况普遍较差,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网络学习的环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开始有兴趣,但当他们发现自己遇到挫折无法适应时就会沮丧。高杲(2006)在研究中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学习模式相结合。可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匮乏使他们遇到了极大的障碍。

2. 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当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第一次从教师那里接触到自主学习的概念时,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管理效果将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双主教学模式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大一新生在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自主学习中,不会制定目标及计划、缺乏信心及兴趣、不知自我监控和评价、不会使用学习策略及选择学习材料等问题构成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要困难(李忠美,2009)。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将会对教师今后的教学产生极大的障碍,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刚刚进入自主学习这一初级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3. 缺乏自我反馈意识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且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的选择都较为被动。在网络环境下,对于自我管理意识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会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而对于成绩较差又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的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障碍,此时教师能否发挥作用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王琨(2007)的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自主学习有认同接受态度,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仍偏低并且学习自主性不高,数据显示71.2%的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反馈,只有31.9%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自我反馈。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在网络教学的过渡时期无法适应,教师应发挥支架作用使学生做好思想态度及学习方法上的转型。

三、给教师角色的建议

1. 课堂设计应具备可操作性

虽然不少高校都依据新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和标准,在教学中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甚至还建立了自主学习中心,但目前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现状表明网络自主学习依然需要增强效果。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大班教学是普遍现象,及时的反馈在网络课堂上很难达到,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电脑和英语的接触程度颇为有限,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反馈。教师应在考虑学生个人因素的基础上,对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进行设计,如对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材料的选择、各项英语技能的学习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并且将学习策略与具体的练习相结合,还可以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与网络沟通相结合,以求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使课堂设计具有针对性。

2. 教师的监控应具有指导性

教师对网络课堂的监控还存在一定困难。在网络课堂上存在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登陆与学习不相关的网站、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从网络下载答案进行抄袭等现象。虽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解,但学生的多种问题依然会出现,教师的监控不应只是单纯的硬性批评管理,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估杜绝不良现象,如过程性评估会让学生有阶段性的学习意识,而不是到了学期末才匆忙赶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此外,阶段性测试也是考核学生的必要手段,教师在考试结束后对试卷难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还可以将平时测试的成绩计入总成绩,这会对学生平时的网络自主学习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并且让他们形成对自己的评估意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善于总结。

3. 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在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应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断给自己充电,对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有善于解决的意识,教师在提升自身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理念。教师需要首先正确理解自主学习,它并不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放开的学习。Littlewood (1999)认为自主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次: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学习的进程与结果;侧重于学习者的自主性的发展。在后摄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通常自己不能确定学习目标,但是一旦学习目标被确定(由教师或教学大纲确定),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自主地组织学习资源;侧重于强调教师的作用。而且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同时存在的。当前自主学习尚处于“后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性与促进性参与。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应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下进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的科研和自我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高效的网络课堂自主学习是学生、教师、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过程。如何将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自主学习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将会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不能完全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任何网络教学的软件都有其值得完善的地方,完全置身于网络环境的教学需要教师这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网络自主学习处于转折阶段的特殊时期,教师角色的充分发挥不容忽视,而探讨网络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角色的发挥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asian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 (1) :71-94.

[2]陈国华.谈英语能力标准的制订[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3]高杲.英语听力课使用网络自主语言学习系统的探索[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2006.

[4]刘润清.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5]李忠美.网络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的作用[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曾妍.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外语学院, 2010.

[7]赵翠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 2005.

[8]周燕.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科技信息, 2008, (30) .

[9]徐锦芬, 彭仁忠, 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A].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

上一篇:有线信息交互下一篇:直流限流电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