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信息交互

2024-10-02

有线信息交互(精选6篇)

有线信息交互 篇1

1 有线电视网络的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的主要业务类型

1.1 节目内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

节目内交互式有限电视业务又被称为全交互型有线电视业务,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对用户的请求及应答进行快速的回送。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给用户回送的信息可以是数据、文字、语音以及图像等, 一般来说, 这种电视业务类型比较适合运用于居家银行服务、居家购物、远程教学、在线进行电子联系以及交互式游戏等。就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的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交互式广告、远程学习、浏览商品、浏览图书目录、交互式的电视新闻、点播电影以及交互式的视频游戏等。

1.2 节目间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

准视频点播有线电视业务主要是指间隔相同的时间来播放同一套电视节目, 在用户观看各种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交换机会把终端盒近期开始播放的电视节目进行联通,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等待消耗的时间不会大于时间间隔。而真视频点播有线电视业务则是每个用户能够单独观看一套节目, 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即时的响应, 有线电视用户可以对装设在电视台以及信息中心视频盘上的所有节目进行自主性的控制以及选择, 也可以对电视节目进行停止、倒退以及前进等控制。换句话说, 节目间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可以使用户能够对演播其间的电视节目进行综合性控制, 真正实现用户的随机定位, 但是这种有线电视业务的点播费用相对较高。

2 有线电视网络的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的主要技术

2.1 数字视频技术以及视频流的传输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以及视频流的传输技术是有线电视网络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 有线电视数字视频技术一般是多媒体网络的核心技术, 也是有线电视网络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的关键所在。而视频流的传输技术则主要是指对各种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处理, 通过对图像的视觉冗余度、时间冗余度、空间冗余度以及统计冗余度进行处理来压缩视频, 并把其转化为视频编码进行传输。

2.2 信道编解码以及信源编解码技术

信源编解码主要是音频以及视频的压缩编解码, 通过压缩的方式来降低原始信号的冗余度, 进而实现带宽以及压缩码率, 保证信号的正常传输, 压缩编码的标准与技术是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而信道编码对信号的正常及稳定传输是极其重要的, 对基带信号进行信道编码之后通过调制就可以通过有线传输、地面无线传输以及卫星通道等输送给用户。对视频编码进行计算时要综合以下几点:人耳对声音信号的方向特性、听觉对信号的掩蔽效应、人眼视觉的敏感特性、图像空间的关联性以及图像时间的连续性。

2.3 纠错编码技术

数字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较模拟通信要强, 可如果干扰较大仍会发生信号失真问题, 而纠错编码技术可以通过加入辅编码或者对信号码元进行重新排列等方式来避免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 对出错部分可以进行及时的检错及纠错, 使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及可靠。

2.4 网络技术

高速传输网及高速接入网是有线电视网络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各种多媒体数据在处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 尤其是实时性以及带宽要更加精准。有线电视网络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中的音频及视频数据的时间相关性极强, 尤其是对网络延迟现象更加敏感。而积极发展并提高网络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无论网络交换能力如何都能够给用户提供比较稳定及可靠的带宽, 保障视频多媒体数据流能够全动态、平滑以及高质量地进行传输。

3 结语

有线电视网络的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的运用与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 通过各项技术对视频、音频以及图像等进行处理, 并通过各种高速通道及时传达给用户, 使用户能够对各类节目进行自主性观看与控制, 为用户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等带来更多的便利, 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为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与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有线电视业务广泛的应用, 有线电视网络的社区信息交互设备也在逐渐增加, 设备的端口连接情况、各种配置信息以及数据传输链路通道等也在不断增加, 原有的表格信息管理模式已不再能够适应管理的要求。而社区交互服务系统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高效、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 能够极大地满足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的需求。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社区信息交互服务系统,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释放产业集聚效能, 探寻联盟整合之路——互动电视 (中国) 峰会2010精英论坛成功举办[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4)

[2]梁智, 高博.基于“.Net”技术与三层架构的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2)

[3]王飞剑, 罗义兵, 郝香山, 王文生, 杨晓蓉, 曾庆田, 谢能付.基于B/S结构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8)

[4]刘利华.规范我国卫星通信网建设和地球站设置保障卫星通信安全[J].中国无线电管理, 2010 (9)

[5]刘修文.数字交互式电视技术讲座 (1) 数字交互电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 2010 (9)

浅议有线电视的交互传输 篇2

1 数字电视交互的功能特点

数字电视的优点在于既有传统电视收看的客观实效性, 又有影碟录像等音像观赏的自主随意性, 节目点播还兼有网上冲浪的海量性。可以点播节目是数字电视最完美的应用之一。数字电视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直到用户端都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数字电视, 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数字电视。其最大优点在于其交互功能, 即交互式数字电视或互动电视 (ITV) , 它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 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 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 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

目前来说, 数字电视分为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广播”和“交互”是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表现, 交互式数字电视, 由于采用互联网IP网络协议, 用户可以主动发送请求, 完成节目内容、节目时间的选择。这种交互式数字电视改变了以往用户只能被动接收的局面, 用户可以主动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而真正满足每个用户娱乐生活的个性化需求。节目信息种类非常广泛数字电视内容, 除了常规的各种卫星数字电视节目外, 还有音视频点播 (AOD/VOD) 、数据广播、电子商务、各类信息速递及可以满足受众对新闻、文化、经济、娱乐、教育、咨询、体育、旅游、购物等各种个性化需求的视音频节目内容。交互数字电视最迷人的功能就在于其互动功能, 如:视频点播、电子节目指南、宽带接入和电子邮件、IP电话、互动教室和电子游戏。而广播式数字电视主要提供传统意义上以电视频道为概念的数字电视, 是以电视台的单向节目传送为基础的, 用户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只能选择观看某个频道的节目, 但是对于频道的具体内容、播出时间等是无法选择的。

2 数字电视交互式传输的技术实现

2.1 数字电视的交互传输实现过程

数据压缩技术成为关键。因为将电视的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后, 其数据量是很大的, 非常不利于传输。实现数据压缩技术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信源编码过程中进行压缩, 二是改进信道编码, 发展新的数字调制技术, 提高单位频宽数据传送速率。数字电视交互传输的典型形态就是交互电视。交互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集电视传播方式与信息技术于一身, 可以视为“二合一”的新媒体形态, 是电视广播与交互式技术的融合。

通过通信卫星、有线电视、光缆等多种宽带接入方式, 数字化的视频信号进入用户家庭的接收机, 用户利用遥控器、红外遥控键盘等手段进行操作。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能上传有关要求信息, 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数字电视信号和数据信息通过卫星、有线网络或地面传播采用的屋顶天线从广播机构发送到千家万户, 家庭用机顶盒将接收的视频信号解码, 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可见, 和人-计算机的交互相比较, 数字电视系统就好像是计算机和网络, 在系统内部可以对视音频信号和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浏览。交互电视采用一种不对称的双向传输网络, 在业务提供商和终端用户间建立了两个信道, 一个是广播信道, 一个是交互信道。

2.2 交互式数字电视功能优势

2.2.1 数字电视平台和宽带上网平台的宽带视频内容服务网站

由于传统网站的文字、图片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上网品味。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对外通讯联络、网上购物及其他相关商务活动的需要。而数字化电视给广大网民畅游网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信息渠道, 广电系统应充分发挥节目上具有制播经营权, 技术上具有宽带视讯网的多媒体资源优势, 率先在有线数字电视网上设立宽带视频网站。

2.2.2 高清晰度, 交互操作简单, 控制灵活

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 增加了交互能力, 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的数字电视, 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 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 使电视机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

可以预见, 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点播模式的方向发展。视频点播 (VOD) 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 它不像传统电视那样, 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 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更多的选择权, 更强的交互能力, 传用户之所需, 看用户之所点, 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 互动性, 针对性。

3 交互式数字传输对大众的传播影响

数字电视是这一变革将引发整个电视广播产业链的变革。伴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 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 从而形成全新的、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当代的大众对口耳相传而又节奏缓慢的线性叙事已不再感兴趣, 他们希望的是满足感官需要的, 全部的感官沉浸于其中的叙事中。近年来单向传播方式和受众被动接收, 线性叙事方式和滞后的信息反馈不再能够满足观众交流的需要。电视的发展终于从计算机互联网非线性、超链接的文本展示和多媒体、多感官的即时交互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可以说, 受众需求催生了交互数字电视, 互联网为交互数字电视提供了发展思路。

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索者, 不是消极地等待着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 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数字电视不仅仅是通过电视节目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姿态等单方面地传递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而是通过视听觉信息传达的意义在于促进传者和接受者的相互了解。

使双方都能得到满足是电视传播的真正含义是传达者与用户通过交互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相互沟通, 进而引起互动的行为。有线电视网络带来很多的新业务是数字电视的发展给带来的。我们应抓住机遇, 构建数字有线电视多业务系统。为了使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商业价值更加突现, 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利用有线电视网络, 使用数字传输技术 (如DVB-C) , 完成有线电视网络从模拟到数字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发射机》.高桥良 (日) .1991年12月第1版.

[2]“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概况”.卢江浩.北广电子集团数广电技术中心, 2001年9月25日.

[3]龙跃, 王穆坤, 张素兵.国外交互数字电视标准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1-2) :34.

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回看也高清 篇3

2013年10月31日, 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电视回看”应用“高清回看”功能正式上线, CCTV1综合、CCTV3综艺、CCTV5体育、CCTV6电影、CCTV8电视剧、BTV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CHC高清电影为首批上线的十个高清频道。北京地区300多万高清交互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家中的电视机欣赏到上述高清频道7×24小时的节目回看, 歌华有线这一惠民举措标志着北京地区正式进入高清回看时代, 至此, 北京地区正式形成“标清回看 (59套) +高清回看 (10套) ”并存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 全国各大广播电视机构正在不断实现其台内的高清化, 随着广播电视机构高清化工作的不断推进, 除了上述首批十个高清频道之外, 还会有更多的高清频道“落户”歌华有线“高清回看”应用。

因此, “高清回看”功能的上线不仅实现了歌华有线“做优做强做大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新媒体”的目标, 更推进了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高清化”的发展战略, 为广大首都用户提供更加高清化、优质化的视频节目。

有线信息交互 篇4

有线电视网络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 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已经开始部署交互业务, 目前已发展为基于多种双向接入技术的交互业务系统共存的局面。由于目前各网络运营商的双向网改造模式不同, 采用接入技术不同, 造成目前各网络运营商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开展交互业务, 各厂家提供的产品良莠不齐, 标准也千差万别, 终端接收设备互不兼容, 最终导致交互业务技术实现方式和网络结构差异较大, 开展交互业务的服务质量各不相同。由于缺乏针对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的系统总体技术发展和业务规划,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的服务质量 (Qo S) 难以保证。

国内外电信、广电行业多个研究组织, 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 (ITU-T) [1,2]、有线电视实验室 (Cable Labs) 、美国有线电视工程师学会 (SCTE) 等, 均对交互业务的Qo S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标准。而国内广播电视行业还没有针对服务质量的行业标准, 对有线电视网络各种交互业务的Qo S需求模糊不清。基于不同的技术实现方式的各种交互业务系统对Qo S的需求是不相同的, 因此根据有线电视网络所采用的接入技术、网络结构、实现方式等, 针对不同交互业务分析Qo S需求, 统筹规范开展交互业务所必需的Qo S, 进行Qo S保障体系的研究, 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 Qo S概述

Qo S即服务质量, 有多种形式的定义。根据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的特点, 本文对Qo S的定义归纳为:Qo S是一个综合指标, 用于衡量使用一个服务的满意程度;Qo S性能特点是用户可见的, 采用用户可理解的语言表示成一组参数, 如传输延迟、延迟抖动、安全性、可靠性等, 不同的业务可以采用其中的一个子集作为自己的Qo S性能参数。

Qo S技术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为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区分和性能保证。服务区分是指根据不同业务应用的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性能保证则要解决诸如带宽、丢失率、延迟、延迟抖动等性能指标的保证问题。在网络中提供Qo S保障需要自顶向下所有网络层以及端到端 (即从信息的发送者到接收者) 的所有网络元素的整体协作。

端到端的Qo S参考模型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网络, 每个网络又可以拥有多个节点, 参见图1。由于统计复用、交换和传输, 每个网络都可能引入时延、丢失或差错, 因此会影响端到端的Qo S保证。

目前, 较为成熟的IP Qo S技术有:综合服务体系 (Int Serv) 、区分服务体系 (Diff Serv) 、MPLS的流量工程体系等。此外, 一些人提出将Int Serv及Diff Serv结合使用, 也出现了其他一些Qo S技术, 如流量工程 (TE, Traffi c Engineering) 、数据平面技术等。

2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类型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 交互业务正在向融合的方向演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有线电视运营商都在致力于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型, 尝试通过Cable网络向用户提供集合电视、语音、宽带为一体的融合服务。该类服务也被称为三重播放 (Triple Play) 。从这个角度看, 有线交互业务至少可以分为四大类。

1.交互电视业务: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节目, 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过去被动式看电视的局面。视频点播可以实现媒体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能根据用户的选择提供内容广泛的多媒体服务功能, 使用户在得到高质量数字多媒体服务的同时, 可以自由地选择视频节目。

2.语音业务:与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同, 有线电视运营主要采取Vo IP的技术, 以数据封包的形式在IP数据网络上为用户提供语音的实时传递服务。

3.宽带数据业务:当前以个人或专线宽带接入业务为主, 即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为用户提供的高速访问互联网的接入业务, 实现高速上网冲浪。实际上宽带数据业务并不仅仅包含宽带接入, 广义上还包括以互联网为承载的各类数据业务, 比如Vo IP、互联网电视 (OTT) 等新媒体业务。

4.融合通信服务:将视频、语音、数据任意两者或多者结合在一起的通信业务。该类业务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比如, 远程协作视频会议, 不仅可以看到对方影像、听到对方声音, 还可以通过白板共享文档等内容。

本文主要以目前有线电视网络正在积极研究及开展的交互电视业务、语音业务、宽带数据业务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交互业务Qo S需求分析。本文研究的交互业务采用的技术架构如下。

1.交互电视业务:基于国内广电NGB视频点播系统架构 (NGB VOD, Video on Demand Architecture for NGB) [3]解决方案, 采用IP技术结合IPQAM方式;

2.语音业务:根据广发86号文要求, 采用IP封包的承载方式, 信令控制采用SIP协议;

3.宽带接入业务:主要是个人宽带接入业务, 采用光纤到楼、同轴入户 (FTTB+Eo C/DOCSIS等) 的方式[4]。

3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仿真实验平台介绍

本文依托NGB业务研究实验室, 搭建了三网融合交互业务仿真实验平台, 从而对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中交互业务对网络的Qo S需求进行测试和研究。平台可以仿真互动电视业务、宽带接入业务、IP语音业务及一些典型的融合通信服务 (例如视频通信) 。平台以数据网络损伤仪为核心, 根据Qo S指标等级准确模拟报文传输时延 (IPTD) 、时延变化 (IPDV) 、报文丢失 (IPLR) 和报文差错 (IPER) 等各种网络参数。网络的Qo S反映为各种业务质量自身的评价指标变化上。

在三网融合业务中, 通常对宽带接入业务提供尽力而为型的服务[2,5], 因此本文的研究实验侧重对互动电视类业务和IP语音业务开展。本节主要介绍互动电视业务及IP语音业务的仿真实验平台。

3.1互动点播业务实验平台

本文研究的互动电视业务承载方式为采用IP技术结合IP-QAM (DVB-C) 方式, 该业务的网络架构图如图2所示。点播视频资源存储于运营商的业务前端, 通过IP承载网传送至流媒体服务器;由流媒体服务器将单播流以恒定速率传送至用户所属的IP-QAM设备;IP-QAM将TS流调制为DVB-C信号, 经HFC网络传送至用户机顶盒。为降低核心网络流量压力, 提高点播视频相应的速度和改善用户体验, 视频内容基于IP分发通常采用CDN技术进行加速。在IP传输阶段, 由于网络的分组交换特性, 业务带宽具有弹性, IP报文容易随网络设备的负载变化受到影响;而DVB-C段带宽资源为用户独享, 业务的Qo S具有绝对保障。故在实验评估中针对IP传输部分 (包含CDN) 进行Qo S分析, 即针对基于IP的互动电视业务视频点播进行测试。

图3是互动电视业务仿真实验平台的测试框图。在仿真实验平台中, 数据损伤仪用于模拟IP传输网, 对经过的IP报文产生时延、丢包等网络损伤。

实验平台可分为人工评测部分和仪表评测部分。人工评测通过由点播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 客户端可向服务器发起点播请求, 点播服务器推送的业务视频业务流通过网络损伤仪后到达客户端, 经解码后进行播放并进行人工的主观评价。

仪表评测部分使用数据网络应用层测试仪同时模拟点播业务的服务器端 (Server) 和客户端 (Client) 。通过配置用户行为脚本 (Action Script) 向服务器端发起基于RTSP协议的视频点播请求, 视频数据流以TS over RTP over UDP封装形式经数据损伤仪模拟的数据通信网络推送给客户端。客户端的视频质量分析模块 (VQA, Video Quality Analysis) 可对收到的点播数据流量进行媒体传输质量指标 (MDI, Media Delivery Index) 统计, 包括时延因子 (DF, Delay Factor) 和媒体丢失率 (MLR, Media Loss Rate) 两个参数;并根据MDI值, 结合点播视频源的画幅尺寸、压缩格式等参数, 估算音视频主观评价质量 (MOS-A、MOS-V和MOS-AV) 。

3.2 IP语音业务实验平台

本文研究的IP语音业务承载方式为采用控制和业务平面分离的方式, 如图4所示。业务的信令通常采用SIP、H.323协议进行承载, 并配置较高的优先级;语音载荷采用RTP over IP的方式进行承载。用户终端发出的控制信令和业务数据流在接入网中混合传输, 在城域汇聚网的多媒体网关设备商信令和业务流的分离, 信令送至运营商本地的IMS系统的呼叫代理设备 (P-CSCF) ;语音载荷则经过整个IP业务承载网络中传送至对端。在实验评估中针对基于SIP协议的IP语音业务承载进行Qo S分析。

图5是IP语音业务实验平台的测试框图。在仿真实验平台中, 数据损伤仪用于模拟端到端的IP业务承载网, 可对经过其的IP报文产生时延、丢包等网络损伤。

实验平台使用IP电话测试仪表模拟电话的主叫和被叫双方, 通过SIP协议交互发起语音呼叫, 并通过RTP over UDP的数据封装方式传输语音报文。通过配置语音编码器可以实现ITU G.711μ率和a率、ITU G.726、ITU G.729等常用语音压缩编码。仪表可以根据传输时延, 源端压缩前和宿端解码后语音波形 (PCM) 的比对, 进行R-Factor、PESQ和MOS-LQO的统计。

4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端到端Qo S测试分析实验

基于三网融合交互业务仿真实验平台, 本文对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中交互业务对网络的Qo S需求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在三网融合业务中, 网络通常仅对宽带接入业务提供尽力而为型的服务, 因此研究实验侧重对互动电视类业务和IP语音业务开展测试及分析。

4.1互动点播业务

互动电视业务的Qo S实验中, 服务器端提供四个片源, 编码格式和分辨率如表1所示。片源分为高清和标清节目, 两种清晰度的节目源内容相同;每种清晰度的节目分别使用MPEG-2和H.264 AVC进行视频编码, 音频编码均为MPEG-1 Layer 2格式。

本实验中, 互动点播业务信令控制采用RTSP协议 (over TCP) , 多媒体业务流采用TS over RTP over UDP的方式封装。对于点播而言, 时延体现在用户点播指令发出后的响应时间, 因受点播服务器的处理能力、CDN网络结构的影响, 不会影响业务传输质量;时延变化对业务的影响与用户机顶盒的缓存能力有关。因此, 在实验中未对时延和时延变化进行考察, 而将丢包作为主要考量指标。

实验分别进行了人工评价和仪表评价。人工评价对片源1和2进行, 通过网络损伤仪表产生不同的丢包率, 对接收端解码出的图像质量给予评价和描述, 观看时间为5分钟;仪表评价对全部片源进行, 测试持续时间5分钟, 设置不同的丢包率, 由仪表进行MLR统计, 并估计相应的MOS-A、Relative MOS-V和MOS-AV评分。

4.1.1实验结果

1.人工主观测试结果

人工评价对MPEG-2高清和标清片源进行。表2和表3为丢包率为0.005%~5%环境下, 人工主观测试结果。

2.仪表测试结果

仪表评测结果记录了丢包率为0.005%~5%环境下, 四个片源的音、视频质量主观评分测试结果, 结果示意图见图6~图11。以下选取了丢包率为0.05%~0.5%环境下, MPEG-2及H.264高清片源的音、视频质量主观评分的仪表测试结果示意图。

4.1.2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发现, 丢包的对视频点播业务的影响表现为, 音视频质量的劣化, 导致用户观看体验的下降。

从人工测试和仪表测试的结果均反应出不同清晰度的节目对丢包率的容忍程度是不同的:

对高清节目的测试中, 达到可正常观看的效果丢包率需达到0.01% (10-5) 以下时, 人工评测基本可以接受, 仪表估算的平均MOS-AV大于4.0, 每分钟内仪表估算的MOS值低于3.0的次数小于1次;

对标清节目的测试中, 当丢包率需达到0.05% (5×10-4) 以下时, 人工评测基本可以接受, 仪表估算平均MOS-AV值大于4.0, 每分钟内的MOS-AV值低于3.0的次数小于1次。

此外, 通过对比MEPG-2和H.264两种视频编码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发现, 相同的丢包率下H.264编码测得MOS V值变化比较平稳, 仅在丢包影响到关键帧处产生严重的MOS V下降;而MPEG-2编码的MOS V测试值变化呈现一定起伏, 这也体现了两种编码算法在少量丢包时的错误掩盖能力。

4.2 IP语音业务

本实验旨在考察IP网络时延、时延变化、丢包、错包对互联网电话 (Vo IP) 的通话体验和话音质量的影响。话音质量单纯考察IP网络对语音波形的影响, 使用PESQ和MOS-LQO (MOS) 来评价;Vo IP信令基于SIP协议, 语音编码格式为ITU G.711μ率。对ITU G.711μ格式在数据网络存在时延、时延变化、丢包、错包四种损伤时的性能测试。性能评估参数为R-Factor、MOS-LQO和PESQ值。

每项测试过程中, 共进行三次呼叫, 每次呼叫时间持续为3分钟, 呼叫间隔为5秒。声音样本文件为成年男声和女声。

4.2.1实验结果

表5~表10记录了时延、时延变化 (抖动) 、丢包、错包影响下, 采用G.711μ率的IP语音业务质量的仪表测试结果。

4.2.2实验结果分析

表11总结了各种网络损伤 (包括时延、时延变化、丢包、错包) 对IP语音业务质量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 本文建议IP语音业务采用G.711μ率编码, MOS-CQE大于4.0, 端到端性能指标:时延小于200ms, 时延变化小于50ms, 丢包率小于10-3, 且错包率小于10-4。

5小结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 交互业务正在向融合的方向演进。有线电视运营商都在致力于通过有线电视网络, 向用户提供集合电视、语音、宽带为一体的融合服务。分析各种交互业务的Qo S需求, 统筹规范开展交互业务所必需的Qo S, 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针对IP技术方式承载的互动电视业务及语音业务, 基于交互业务仿真实验平台, 开展业务Qo S实验, 并提出了相应Qo S需求的理论指标:建议互动点播业务采用H.264 AVC视频编码, 高清互动点播业务的端到端丢包率控制在10-4以下, 标清互动点播业务的端到端丢包率控制在5×10-4以下;建议IP语音业务采用G.711μ率编码, MOS-CQE大于4.0, 端到端性能指标:时延小于200ms, 时延变化小于50ms, 丢包率小于10-3, 且错包率小于10-4。考虑到各地运营商开展的交互业务类型不同, 所采用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及实际运行情况的差别, 可根据具体业务及网络的情况分阶段提出要求。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有线电视网络交互业务正在向形态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 对于交互业务的研究、跟踪应持续开展, 并进一步开展相应Qo S保障技术研究及实验。

参考文献

[1]ITU-T, Quality of Experience Requirements for IPTV Services, FG IPTV-DOC-0184, ITU-T Y-Series Recommendations, 2007.

[2]ITU-T Y.1541, Network performance objectives for IP-based services, Focus Group on IPTV, 2011.

[3]杨木伟, 李忠, 肖红江, 姚琼, 秦龙, 聂明杰.NGB视频点播系统关键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 39 (S1) :92-109.

[4]陈志国, 秦龙, 姚瑞虹, 孙黎丽, 姚琼.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38 (S1) :116-134.

有线信息交互 篇5

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前端系统作为全市高清交互系统的支撑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清交互前端系统重点由前期建设转为后期运维,从企业和组织自身安全的需要出发同时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出发,都要求建设一套日志审计平台来保障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前端系统的正常运维。

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安全的需要出发,日志审计能够获悉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识别针对信息系统的攻击和入侵,以及来自内部的违规和信息泄露,能够为事后的问题分析和调查取证提供必要的信息。有研究指出,69%的攻击行为实际上都有日志留存,而根据国际著名的安全研究与教育组织SANS发布的《2011年度日志管理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747个大中小规模的组织中,超过89%的组织都进行了日志管理,而他们进行日志管理的首要原因是监测与跟踪可疑的行为,例如非授权访问、内部信息泄露等等。

另一方面,从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出发,日志审计已经成为满足合规与内控需求的必备功能,例如: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对于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和应用安全等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进行安全审计,而日志审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基本手段。《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82号令)第八条要求具备“记录、跟踪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用户各种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等安全审计功能”。《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2011-05-31发布)的4.5.2章节把业务支撑系统、媒资系统、VOD系统定为等级保护中的二级或者三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中的第五章第四节75条要求“应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置异态报警”。

1歌华有线日志审计面临的挑战

由于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前端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日志审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主要有日志分散、日志格式不统一、日志量巨大。

1.日志分散

网络中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安全防护设施都会产生日志,并且这些设备都分散在网络的不同位置。他们各自产生日志,并有各自的控制台进行日志查看,审计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去查看这么多控制台,更不要说分析其中的日志信息。

2.日志格式不统一

每种设备类型的日志格式都不相同,各有各的表达,即使是表达同一件事情,也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例如同样的登录失败信息,防火墙中的描述和主机操作系统中的描述格式就可能根本不相同,这迫使审计人员要去了解每种设备类型的格式。

3.日志量巨大

很多设备,尤其是网络安全设备产生的日志量十分巨大,单个防火墙每秒就可能产生上千条的日志信息,而全网的设备每天产生的日志量就更加可观,可能数以百GB计。审计员去查看这么多的日志根本不可能,即便是将它们存起来都是个问题。

2歌华有线日志审计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为解决日志审计的问题,我们从组织策略、处理流程和技术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考量,决定建设一个日志审计平台来为其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这个日志审计平台应该能够实现对客户分散的海量日志进行收集,对这些日志格式进行规范化统一描述,实现对日志的集中化存储、分析、审计和展示,并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符合性要求。我们对多家公司的日志审计产品进行了对比和测试,从系统架构先进性、产品使用成熟度、工程实施及售后服务能力及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定制开发能力等多个方面考量,最终选择了国内知名信息安全公司的日志审计系统。

2.1部署范围

日志审计系统部署在高清交互前端系统(包括北京饭店VOD系统、基于CDN的VOD系统、远郊30K VOD系统、i Panel应用系统、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网络安全设备)和媒资系统,同时测试实验室也部署了一套系统用于日常的测试工作。

高清交互前端系统的设备大约有550台左右,测试实验室的设备大约有150台左右,共计设备大约有700台左右。考虑到以后扩容的需求,高清交互前端系统和测试实验室的日志审计系统要求各自都支持1000台左右的设备。设备的类型包含通用服务器、小机、刀箱、刀片、防火墙、入侵检测、负载均衡设备、交换机、加密机、存储、磁带库、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主要软件包括各种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AIX操作系统、SQL 2005数据库软件、Oracle数据库软件、Mysql数据库软件、Tomcat中间件、Apache中间件、虚拟化软件V Center、Ftp软件、各类上层应用软件。

2.2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是在测试实验室部署一套日志审计系统用于实验室的日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在高清交互前端系统部署一套日志审计系统用于高清交互前端系统的日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具体来讲,高清交互前端系统和测试实验室的日志审计系统由审计中心软件和日志采集引擎设备两部分组成。

其中,部署7套日志采集引擎进行日志的分布式采集,该引擎为标准的机架式硬件设备,分别部署于如下系统:

1.北京饭店和基于CDN的VOD系统;

2.支付平台的网络安全设备;

3.远郊30K VOD系统;

4.i Panel应用系统和网络安全设备;

5.安全平台的网络安全设备;

6.媒资系统;

7.测试实验室。

审计中心软件作为各个引擎的管理控制端和日志的二次分析与审计端,部署于高清交互前端系统的区域内,需要为审计中心软件配备PC Server、RH AS5.x操作系统和My SQL数据库以及存储盘阵。

2.3系统组成

歌华有线日志审计平台包括审计中心、日志采集器和日志代理三个部件。日志采集器和日志代理实现对审计数据源(主机/服务器类、网络类和安全类等)的日志信息统一收集,然后上传给审计中心进行集中化存储、分析和审计,同时,审计中心自身也可以直接收集审计数据源的日志信息。

1.审计中心

审计中心实现了对日志的集中化存储、备份、查询、审计、告警、响应,以及出具报表报告。用户的审计员通过浏览器即可登陆审计中心,进行各种审计操作。审计中心内置日志采集功能,可以直接收集审计数据源的日志信息。审计中心也可以汇聚来自日志采集器和日志代理的日志信息。

2.日志采集器

日志采集器可以安装并独立运行在一台服务器上,实现对异构审计数据源的日志采集,功能同审计中心的日志采集模块,用以辅助审计中心解决特定日志采集的问题,并可以实现分布式日志采集能力,日志采集器收集的日志可以转发给审计中心。

3.日志代理

日志代理用于安装并运行在审计对象上,实现对审计对象的数据源采集和转发。目前,日志代理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用于采集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服务与应用的日志。日志代理收集的日志可以转发给日志采集器,或者直接转发给审计中心。

2.4系统结构

歌华日志审计平台采用组件式平台架构,实现了分层的逻辑架构,包括审计数据源层、日志采集层、业务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1.审计数据源层

审计对象层是指审计数据源对象,包括各类型的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应用系统、主机等能产生相关日志的设备和信息系统。

2.日志采集层

该层利用SYSLOG、SNMP、ODBC、OPSEC、文件等多种协议方式,从审计对象获取日志,并对原始日志信息进行范式化、分类、过滤、归并,统一推送到业务层进行分析、存储。

3.业务层

利用关联分析引擎对采集的日志进行分析,触发规则,生成告警记录;通过高性能海量数据存储代理将日志进行快速存储;通过分布式查询引擎实现日志查询;通过日志聚合引擎实现日志抽取。

4.应用层

面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一个图形化的显示界面,展现安全审计系统的各功能模块,提供综合展示、资产管理、日志审计、规则管理、告警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维护等功能。

2.5日志审计系统的部署

在网络应用环境中,系统和应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为保障系统和应用的安全,需要及时掌握发生在它们上面的安全事件和日志,实时监控其风险状态,这就要求必须标准化其日志存储格式和通信接口,将日志发送给第三方系统或平台,作为事后分析和审计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掌握各种系统和应用所产生的日志格式以及通信接口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部署安全事件采集中间件的无代理(Agentless)或探针(Sensor)方式,采用安全通讯方式,集中收集所辖网络(不同的承载业务网及其相关支撑网络和系统)系统中的安全事件,传送到日志审计平台进行处理,并针对各种特有日志格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到更有针对性、更全面地为系统和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图2)。

3项目实施心得

1.产品部署图

如图3所示,日志审计系统分别部署于在线系统和测试系统,其中这两个系统分别是独立的系统,之间没有网络连接。

2.数据流向示意图

综合安全审计平台日志组件数据流向示意图,如图4所示。

3.部署说明

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由于各系统业务相对独立,无需进行核心数据的交互,为了保证现有的安全区域不发生根本变化,使得各区域之间的安全策略改变最小,建议日志采集引擎连接在各业务系统的汇聚交换机上,其原因如下。

其一,日志采集引擎可非常方便地通过汇聚交换机到达业务系统的各设备,日志采集引擎与设备之间经过的防火墙最少,对内部防火墙的策略改动最少,从而保证对现有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日志采集引擎连接到各业务系统汇聚的交换机上,在网络路由层面上日志采集机与各资源的的通讯路径最短,在采集各设备上的日志时,可减少网络上的非业务流量的传输,起到优化网络传输内容的作用。

其二,日志采集引擎与审计中心服务器之间通讯的业务流向非常清晰,安全管理员可以清晰地设计日志采集引擎与审计中心之间的网络访问策略。

4.存储实施说明

在审计中心的服务器上安装配置2块HBA卡(型号为QLE2460)。每个HBA卡通过多模光纤分别直连到存储的管理端口上,如图5所示。

5.各采集机负责的设备数量

采集器详细的部署情况如表1。

整个高清交互前端系统目前共有850台资源,即将扩容650台资源,共计1500台资源,在该区域部署6台日志采集器,1台日志审计中心服务器。

测试实验室没有严格的安全域的划分,部署一套日志审计系统用于实验室的日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可用于在线系统的仿真测试,部署情况如表2。

4项目达到的效果

4.1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日志管理

项目建设完成后,达到了以下目标:

1.事前:规划预防

通过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定人(超级管理员、账号管理员、审计管理员、配置管理员、密码保管员与普通用户)、定岗(安全主管、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和定组织结构、密码策略等多种手段来预防非授权访问,权限滥用的问题。

2.事中:实时监控、违规行为响应

该平台要实现实时监控会话、根据预设条件报警等功能。

3.事后:合规报告、事故追踪回放

该平台要记录日志和分析日志,实现日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图6),并且可以对操作进行记录和回放,便于问题追查和责任认定。

4.2成为日常安全运维工作的有力工具

对于日常安全运维而言,核心的工作内容就是对IT网络进行持续监测,确保网络、主机、应用、重要信息和人员资产的安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持续监测并识别针对网络、主机、应用、重要信息和人员资产的性能故障、非法访问控制、非法或不当操作、恶意代码、攻击入侵、违规与信息泄露行为。

借助日志审计平台,能够统一收集来自网络中IT资产的日志信息,通过分析日志中的安全事件,识别各类性能故障、非法访问控制、不当操作、恶意代码、攻击入侵以及违规与信息泄露等行为,协助客户安全运维人员进行安全监视、审计追踪、调查取证、应急处置、生成各类报表报告,成为客户日常安全运维的有力工具。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时监控。7×24小时实时监控网络系统中的日志信息,从而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或违规事件。

2.灵活多样的报表系统。包括实时的在线报表和非实时的离线报表;可以按照操作人员的角色分别生成报表;可以按照所管理的设备生成报表;可以生成有关审计事件严重程度等相关的TOPn报表;报表输出格式可以转换为PDF、pdf、html等多种常用的标准格式;支持报表内容的客户化定制,使用户可以通过管理界面对报告内容或格式进行定制,上述报表均可以以图形化方式输出显示或者打印。

3.综合查询检索。支持关键字、基于时间、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设备类型等多个条件的组合查询,便于快速产生所需的结果。

参考文献

[1]Maurice J.Bach著,陈葆珏,王旭,柳纯录,冯雪山译.UNIX操作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2]李家春,李之堂.入侵检测系统[M].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

[3]徐金伟,宋建平.对国内安全管理平台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建议[M].计算机安全,2008(1).

有线信息交互 篇6

有线数字电视(CADTV,cable digital television)项目风险与CADTV价值链上所有的利益主体相关,包括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CADTV项目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等。为了在整体上最大限度地降低CADTV项目风险,应该把各类风险因素交付给能够最有效地应对该类风险的利益主体,即寻找各类风险因素的最佳风险承担者,也就是建立合理的CADTV项目风险分担方案。在各个利益主体风险分担方案基础上,确定CADTV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从而体现风险承担者的预期收益与所承担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所以, 确定CADTV项目风险分担方案, 不仅仅是CADTV项目中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还是CADTV价值链上各个利益主体分配利益的根据之一。一方面风险分担在CADTV项目风险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我国CADTV项目风险分担研究中面临以下三个较为独特的问题:

(1)由于CADTV产业处于初始阶段[1,2,3],各类专家的关于风险和风险分担的经验也处于自身探索之中,并不定完整,也就是没有那个专家(或者那类)能够完全准确地刻画CADTV项目风险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因此只能借助于多个领域的群体专家共同确定风险分担方案。

(2)由于CADTV项目风险在本质上是多个利益主体[4,5]之间的博弈,最终的风险分担方案是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交互妥协的结果,所以,在风险分担评价中应该考虑反映不同利益实体之间的交互与妥协过程。

(3)在国内,CADTV需要确保政府“言路”在CADTV平台上的畅通,CADTV项目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3],这与国外以企业自主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有本质性的区别,政府是CADTV项目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也是主要风险承担者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多专家交互式的CADTV项目风险分担模型,该模型分为四个步骤:步骤Ⅰ:建立CADTV项目风险分担框架,包括确定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权重以及相应的风险承担者;步骤Ⅱ:根据领域专家的风险分担向量计算风险分担综合向量;步骤Ⅲ:根据风险分担综合向量,各领域专家修改其风险分担向量;步骤Ⅳ:返回到步骤Ⅱ,直至最终的风险分担综合向量收敛到预定值。多专家交互式的CADTV项目风险分担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2 CADTV项目风险分担框架

在对全国59个CADTV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6]对风险因素进行因子分析[7,8,9]识别出9大风险因子,分别为业务模式、技术方案、信息内容、项目管理、市场状况、外部协作、产业政策、社会环境和技术设计,9个风险因素记为{r1,r2,…,r9}。其中,业务模式包括业务模式框架、与SP的协作模式、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产品营销模式和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技术方案包括数字电视标准、 技术规范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方面内容;

信息内容包括新业务开发、信息制作能力和信息内容整合等方面内容; 项目管理包括组织和实施方案、人力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状况包括金融支持和潜在竞争者等方面的内容; 外部协作包括项目监理和产业价值链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产业政策包括管理体制、法规、税收与收费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环境包括消费习惯和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技术设计包括技术设计方法和技术设计过程等方面的因素。在识别CADTV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交互式的MACBETH[10]方法确定了9大风险因子的权重,权重记为{w1,w2,…,w9}。

在CADTV项目发展过程中, CADTV价值链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都是项目风险的承担者,包括以下8个风险承担者[4,5]:政府、CADTV运营商、CADTV内容提供商、CADTV设备提供商、CADTV系统集成商、CADTV项目资金提供方、CADTV项目监理方、CADTV项目承建方,上述8个风险承担者记为{b1,b2,…,b8}。

根据CADTV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权重,以及相关风险承担者,建立CADTV项目风险分担框架,如图2所示。

3 风险分担综合向量的计算

假设参与评价的专家(或专家小团队)数量为8, 分别代表8类风险承担者的利益诉求, 记为{e1,e2,…,e8}。对于防止风险ri而言, 专家ej初次所确定的风险承担者bk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为a0i,j,k,向量AE0i,j={a0i,j,1,a0i,j,2,…,a0i,j,8}称为专家ej对风险因素ri的风险分担向量,且满足

RW1={k=18ai,j,k0=1ai,j,k00,k=1,,8

所有专家的风险分担向量组成一个8×8的风险分担矩阵Ai.

由于不同专家对风险ri的风险分担向量不同,需要合成8个专家的风险分担综合向量,综合向量是对8个专家意见有效综合,应该和其它专家的风险分担向量的相似度最大,而两个向量之间接近度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夹角余弦表示[11]。所以,风险分担综合向量应该是使得它与其它8个专家的风险分担向量的夹角余弦之和最大的向量。

构造出初始风险分担综合向量AE0i={a0i,1,a0i,2,…,a0i,8},使得它与8个专家的风险分担向量的夹角余弦之和最大。设AE0i与第j个专家的初始权重向量的夹角为θ0i,j,夹角余弦为:

cosθi,j0=AEi,j0AEi0|AEi,j0||AEi0|=l=18ai,j,l0ai,l0l=18(ai,j,l0)2l=18(ai,l0)2

为此,建立如下优化模型M1来求解初始风险分担综合向量AE0i:

(Μ1):{maxj=18cosθi,j0=maxi=1ml=18ai,j,l0ai,l0l=18(ai,j,l0)2l=18(ai,l0)2s.t.RW1

4 各领域专家风险分担向量的调整及其收敛性证明

4.1 领域专家对风险分担向量进行调整的策略

领域专家调整风险因素i的风险分担责任的方法: 各专家把各自风险分担向量中的元素与风险分担综合向量中的元素分别进行比较,然后依据比较的结果对风险分担向量进行调整。假设经过n轮交互式的风险分担向量调整以后,专家ej关于风险承担者bk应该承担风险责任为ani,j,k,关于风险承担者bk在风险分担综合向量中的责任为ani,k,若ani,j,k<ani,k,则专家ej应该提高bk的风险责任,反之,则应该降低其风险责任,而且提高或者降低的幅度不超过|ani,j,k-ani,k|,且确保调整后的风险分担向量满足RW1.

AEniAEin+1分别是经过n轮和n+1轮交互以后确定风险分担综合向量,则AEniAEin+1之间的距离d(AEni,AEn+1i)为:

d(AEin,AEin+1)=l=18(ai,ln-ai,ln+1)2

终止交互式过程的判定条件可以设定为: 若该距离d(AEni,AEn+1i)小于某一事先设定的正实数ε,即d(AEni,AEn+1i)<ε.上述交互过程是一个不断收敛的过程,即经过若干轮调整以后,交互过程的终止判定条件一定能够满足。

4.2 交互过程的收敛性证明

风险分担综合向量求解过程的收敛性定理: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极小值ε,一定存在一个最优解AEn+1i满足终止判定条件d(AEni,AEn+1i)<ε.

证明 首先证明最优解的存在性。由初始风险分担综合向量AE0i的求解方法可知,AE0i是模型M1的一个可行解。又根据模型的约束条件可知,目标函数的可行域φ0有界,所以目标函数一定存在最优解。

对于AE0i,其可行域φ0可以表示为:minjai,j,l0ai,l0maxjai,j,l0,l=1,2,,8。基于AE0i专家ej对风险责任进行调整后的风险分担向量为:AE1i,j={a1i,j,1,a1i,j,2,…,a1i,j,8},所有的领域专家调整其风险分担向量后,显然有

{minjai,j,l0minjai,j,l1,l=1,2,,8maxjai,j,l1maxjai,j,l0,l=1,2,,8

根据AE1i,j(j=1,…,8)运用M1获得另一个可行解AE1i,

可行域φ1可以表示为:

minjai,j,l1ai,l1maxjai,j,l1,l=1,2,,8

所以有φ1⊆φ0.如果d(AE0i,AE1i)≥ε,则用AE1i取代AE0i,再次调整风险分担向量后获得风险分担综合向量AE2i,若其可行域记为φ2,则同理可以推导出φ2⊆φ1.这就说明,只要不满足终止条件d(AEni,AEn+1i)<ε,则用AEin+1取代AEni,重新调整风险分担向量并确定风险分担综合向量,由前述推理过程可知,可行域满足以下关系:φr+1⊆φr⊆…⊆φ1⊆φ0.即经过每一轮的交互求解过程后,解的可行域都在不断减小,又因为可行域有界,所以给定任意一极小值ε,模型求解时必定存在最优解AEn+1i,使得d(AEni,AEn+1i)<ε.证毕。

4.3 CADTV项目整体风险分担向量的计算

风险因素ri的最终的风险分担向量AEn+1i,确定了各个风险承担者对风险因素ri所分担责任。对于CADTV项目整体风险, CADTV项目风险承担者bk所承担的风险责任rbk可以表示为:

rbk=i=19(wiai,kn+1),k=1,2,,8

所以, CADTV项目利益主体的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分担向量RB={rb1,rb2,…,rb8}。

5 CADTV项目风险分担向量的计算过程及其结果

风险因素的权重向量为{0.25,0.15,0.21,0.1,0.06,0.05,0.1,0.05,0.03},模型M1可以运用软件Lingo9.0软件进行求解。以风险因素r1为例说明最终风险分担向量求解过程,a01,j,k如表1所示。

ε=0.05时,在表1的基础上经过4轮迭代后才满足d(AE31,AE41)<ε,获得风险因素r1的风险分担综合向量AE41={0,0,0,0.1,0.61,0.22,0.07,0},其它风险因素的最终风险分担综合向量分别为: AE32={0,0.12,0.35,0.4,0,0,0,0.13}, AE23={0,0,0,0.45,0,0,0.55,0}, AE34={0,0.37,0.24,0,0.25,0,0,0.14},

AE52={0.31,0,0,0,0.35,0.34,0,0}

AE26={0,0,0.34,0,0.66,0,0,0},

AE70={0,0,0,0,0,1,0,0}

AE08={0,0,0,0,1,0,0,0},

所以, CADTV项目利益主体的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分担向量RB={0.02,0.06,0.09,0.20,0.29,0.18,0.13,0.03}。

6 结束语

有线数字电视项目风险分担既是有线数字电视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有线数字电视价值链整合中基础性问题。国内有线数字电视的公益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在有线数字电视风险分担中必须集成各个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也就是需要通过多专家交互的形式集成各个不同领域专家意见。基于有线数字电视项目风险分担中这一基本特征,论文提出了一种多领域专家交互式的有线数字电视项目的风险分担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并且在数学上证明了该模型的收敛性。最后给出了一个CADTV项目分担的计算示例,以说明和验证该模型。

摘要:有线数字电视项目风险分担评价是有线数字电视风险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由于目前国内有线数字电视项目的公益性和探索性,国内有线电视项目风险分担评价需要采取多人交互式的评价过程,论文提出了一种多领域专家交互式的有线数字电视项目的风险分担模型,并且证明了该模型在交互过程中的收敛性,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示例。

关键词:风险分担,数字电视,交互过程收敛

参考文献

[1]李丹.中国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根本出路[J].新闻与写作,2007,(5):34.

[2]樊俊荣,马天擎.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5,(19/20):1880~1882.

[3]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展的情况通报[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3):16~19.

[4]李贵孚.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3):124~126.

[5]裴世兰,邱洪伟.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06,(4):55~58.

[6]柯惠新等.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7]李先来,范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发资金控制预警模型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6(4).

[8]景劲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识别、评估、动态模拟与调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9]马林.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与一体化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0]Bana e Costa C A,De Corte J M,Vansnick J C.MACBETH[Z].LSE OR Working Paper,2003.56.

上一篇:外企就业下一篇:网络环境: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