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解决机制(精选12篇)
纠纷解决机制 篇1
一、引言
由于农村土地纠纷既具有一般社会纠纷的共性, 更具有范围上的广泛性、纠纷主体的多样性、纠纷性质的多元性、纠纷规模的群体性和致因上的复杂性等特点, 造成了农村土地纠纷不可能通过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很好的解决。[1]效率成为了农村土地纠纷现阶段首要价值追求。所以在今后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过程中, 应当把注重效率的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主要手段, 辅以其他纠纷解决机制。
二、传统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
以往的在农村土地纠纷发生后, 农民往往通过协商、调解、诉讼这三种纠纷解决机制解决。这类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之前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以及为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协商
协商, 就是指在发生土地纠纷争议之后, 农民自己就争议的相关事实、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商讨, 希望在其内部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成本低、效率高, 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 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 也容易让双方当事人接受。因此, 法律设立该机制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 协商在解决土地纠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应予以充分肯定。协商解决的方式虽然能够快速的解决涉农土地纠纷, 但是这种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 在纠纷得到解决后很容易反复、不彻底。
(二) 调解
调解也是农村土地纠纷发生后的一种常见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一般包括宗族调解、亲友调解、乡里调解和行会调解等形式, 主要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基础上, 依赖乡村内的权威人士 (村长、队长、权威长者等) 居中解决。[2]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 农民选择这种解决途径, 首先是一种行为惯性, 其次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 因为一般只需要象征性的支付一定的报酬或不需支付。通过民间调解解决纠纷, 不仅解决了分歧, 而且对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小。但是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促使当事人和息相安, 所以有时不能真正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三) 诉讼
诉讼作为一般民事纠纷解决的一般手段, 在农村土地纠纷解决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法治国家中, 任何争端的最终解决手段, 都应该是诉讼, 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亦是如此。近年来, 随着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 进入诉讼程序的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增长态势。通过诉讼来解决承包经营权纠纷, 借助于司法的力量对土地承包纠纷进行审查判断, 对争议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调整处理, 能够体现客观公正, 更为当事人和社会所接受。但是诉讼一般花费相对高, 纠纷解决阶段长, 对于广大农民群众不是很方便。
三、新时期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
随着近些年农村土地纠纷越来越突出, 单靠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难以控制农村和谐稳定的局面。2009年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法, 表明了仲裁在农村土地纠纷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访作为一种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 在现阶段还是起到了稳定社会和谐的作用, 在农村土地纠纷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仲裁
随着农村土地纠纷仲裁调解法的颁布, 仲裁作为一种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在立法层面上也越来越为国家所重视, 仲裁的法规法律体系也逐渐的完善起来, 使得在农村土地仲裁这方面变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农业部等单位在全国开展的农村土地纠纷仲裁试点县工程, 截止到2007年底, 据农业部统计全国27个省 (区、市) 的223个县建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试点, 普遍成立仲裁机构, 培训聘请仲裁员, 建立仲裁规章制度, 制定仲裁程序, 及时调处承包纠纷, 首批88个试点县已受理土地承包纠纷8917起, 仲裁8085起, 这些为仲裁这种纠纷解决机制在农村扎根发芽打下了良好的现实基础。[3]总之, 仲裁势必将在今后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说仲裁在多元化界分解决机制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首先是仲裁的便捷性。通过仲裁解决农村土地纠纷, 可以省去很多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繁琐程序, 程序上比较简便, 对于当事人的纠纷可不拘泥于法律的框架内从而快速及时的解决。其次是仲裁更加彰显人性化。对于纠纷不收取费用无疑对于农民是一种负担的解除。仲裁产所的设置也同时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是仲裁的终局性。一裁终局使得农村土地纠纷可以迅速的得以解决, 不耽误农民生产作业, 为农民生产提供了保障。只是因为仲裁的效率优先使得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发挥的作用可以显现出来。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仲裁正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 信访
回顾信访存在的这些年里, 它为化解农村土地纠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功不可没。对于信访, 我更倾向于它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继续存在, 和其他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为推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继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法制化程度不断地提升, 但是依旧有很多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这个时候, 信访发挥出了弥补现阶段法制不健全的作用, 使得很多通过正规的法律手段解决不了的纠纷可以妥善的得到解决。有时候一件纠纷可以通过多种纠纷解决机制解决, 但是应当发挥作用的纠纷解决机制被相关的职能部门推诿, 这就需要信访从中协调使得农村土地纠纷得以能够及时的得到重视, 信访的协调统筹功能促使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信访发展到今天, 同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信访案件的不断攀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需要对信访体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才能使其发挥特殊纠纷解决机制。
四、结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整合
在对众多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整合的时候, 笔者认为应当本着两个思路:一是要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和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相结合。二是要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和新时期兴起的纠纷解决机制相结合。在这些纠纷解决机制中, 应当突出仲裁的优势地位, 在今后的农村土地纠纷仲裁中, 仲裁由于其的更加注重效率, 又不失正式性的特征势必成为农民解决土地纠纷的首选。同时辅以其他纠纷解决机制, 灵活的使得这些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共存于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 从而使得农村土地纠纷可以顺利的得以解决, 为我国农村和谐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蔡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J].法学评论, 2008, (2) .
[2]李巧玲.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7) .
[3]胡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制度的考察与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21) .
纠纷解决机制 篇2
作者:申遇友发布时间:2007-12-17 10:22:40
一、引言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又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英文名称为ADR,即“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缩写。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法院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ADR对于消除诉讼迟延,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法院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尚属比较单一的纠纷解决模式,大多数法院的案件以判决结案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贸易复杂性的加深,我国的民商事纠纷日益繁多和复杂,国内法院同样也面临着诉讼案件过多的压力,不断积压的案件导致了诉讼效率的低下。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单一的纠纷解决模式一方面难以满足当事人程序选择追求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难以有效化解法院日益增多的积案。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构筑我国法院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愈显重要。
二、替代性纠纷解决机机制的比较法考察
(1)美国
美国是当代司法ADR最为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的《民事司法改革法》对改革民事司法程序和推广ADR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8年10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ADR法》,并授权联邦地区法院制定具体规则,进一步推动了ADR的应用。目前美国的 许多州都制定了ADR法。其特点是:
其一,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有机结合。美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诉讼爆炸”、积案如山的巨大压力之后,法院清醒的认识到必须寻找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来分担诉讼的压力,实现纠纷的分流。于是将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与法院诉讼相结合,增强了法院对案件的宏观调控能力,还创设了“法院附设仲裁”、“调解—诉讼”、“早期的中立评估”、“小型审判”、“和解会议”和“聘请法官”等新颖多样又各具特色的纠纷解决程序。①这些程序并非相互孤立,通常都是根据个案在法院的指导下穿插灵活运用。
论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 篇3
【关键词】医患关系 解决机制 医疗腐败
一、医患纠纷
医患纠纷指医方与患方之间产生的纠纷。医患纠纷包括基于医疗过错争议产生的医疗纠纷,也包括与医疗过错无关的其他医患纠纷(如欠付医疗费的纠纷等等)。
二、我国医患纠纷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紧张态势,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从2002年起我国立案调查的医患事件已经有几万起,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医患纠纷表现为多样化和复杂化。医患纠纷的特点表现为:医患案件的逐年上升,医患纠纷案件的多样化以及冲突化,医患纠纷案件解决途径的法律化等等。从医患纠纷的解决途径以及结果来看,无论是诉讼途径,还是非诉讼途径,我国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效率的低下,以及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做出的各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比比皆是。当代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的缺陷,一方面冲击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三、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医患纠纷事件呈现出如此快的速度增长了?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医疗腐败问题突出。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医疗改革的前期,往往会出现制度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再加上事业制改革的进度缓慢,医院就处于很少能被监管的状态之下。这也就给腐败问题创造了滋生的土壤。医疗腐败首先表现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上,比如,医生向患者索要红包等行为,这无疑恶化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医疗腐败还表现在医疗器械上的腐败,医院购买大型医疗器械,往往价格昂贵,在这方面发生腐败以后,往往只能从患者身上弥补回来,这也会间接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
(二)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医疗往往是存在风险的,但是医生在进行医疗之前却没有完全向患者传达好相应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体系不同,医生往往也不能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加剧双方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最后往往就会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三)从政府的监管体制上来看。由于我国独特的事业制结构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缓慢。医院往往享受着政府的特权,却没有为之履行相应的义务,甚至出现无人监管的状态。卫生管理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中没有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造成了医疗服务市场上的混乱与无序。卫生管理部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对医疗事故进行处理,而是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医院等部门进行袒护,这也加剧了患者对卫生部门的不信任,卫生部门权威丧失,同时卫生部门行政效率的低下,也会间接引发医患纠纷。
(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大众传媒的指导下,谣言往往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公众传播。改革开放,我国的媒体飞速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而由于网路的虚拟性,不少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新闻价值,恶意炒作一些医疗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医患纠纷。
四、医患纠纷的危害
我们每个人都与医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医患关系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医患纠纷究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何种影响,具体危害又有哪些,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2、扰乱医院工作秩序。医患纠纷发生时,患者的情绪往往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个时候,患者可能会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毁坏医疗设施,出现各种医闹事件。
3、更加恶化医患关系。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一旦恶化,很快就会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于人们都有同情弱者的倾向,再加上大众传媒的各种效应,为了夸大事件的严峻性,往往丑化其中强势的一方,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加剧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不信任,从而更加恶化了医患关系。
4、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医疗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一方面表现在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医疗领域的未知性,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医疗事故不是医务人员的过失,院方无需承担责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减小社会的舆论,院方往往会妥协,这也会造成以后在未知的医疗领域有更多的尝试.
5、影响社会的安定。医患矛盾一旦升级,后期的处理是异常困难的。医闹事件往往会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再被一些有心人所利用,当事件升级或者事件处理不当,都可能会上升为公共问题,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公共安全。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主导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医患纠纷问题,如何解决医患纠纷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先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文化,法律等多个杠杆进行调节,建立健全医患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要提高社会主体的治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美雅《医疗纠纷诉讼外比较机制解决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浅析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篇4
关键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纠纷
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纠纷, 我国在解决纠纷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比如单一的法律解决纠纷机制, 这种方式固然是有效的, 但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在推崇法治的同时, 并不是注重法治万能论, 相反在面对多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同时, 更多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化解纠纷, 解决矛盾, 构建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民事纠纷的特点
民事纠纷的体现和社会环境、法律政策等都具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社会法治环境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 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体现的较为多样, 这是国家自由度的表现, 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民事纠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民事纠纷数量增加
民主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 市场化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性急速增大, 社会暂时性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社会矛盾的出现, 这些共同的因素早就的矛盾和纠纷也体现出了多样化, 从数量看, 这些纠纷的群体性和个体性更加明显, 在社会上同类纠纷以不同的形式和主体体现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 近五年来, 我国民事纠纷的数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 我国纠纷解决机构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所有的纠纷问题。
( 二) 纠纷种类增多
中国传统社会或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乃至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民事纠纷还比较单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活跃, 人民在不同的民事活动中遇到的纠纷种类也更加多样, 比如劳动纠纷、合同纠纷、婚姻纠纷等等, 这也是我国当前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特征———纠纷种类多样化。
( 三) 不同纠纷交叉出现
现代民事纠纷除了在种类和数量上有很大提升之外, 这些纠纷还体现出交叉的特点, 比如在刑事案件中交叉着民事纠纷, 在民事纠纷中交叉着行政纠纷等, 这种交叉性的特点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度, 但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阐述
民事纠纷的复杂、多样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 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 如何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稳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问题, 制定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最大程度的化解社会矛盾。
( 一) 走出纠纷解决机制单一化的误区
长时间以来, 我国并没有形成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并行的情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我国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对于纠纷的解决机制的认识主要在于诉讼解决模式, 我国公民之间、群体之间或者公民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更多是依靠诉讼的方式解决。当前我国司法资源有限, 单纯的诉讼解决模式很难保障每个纠纷都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 因此这种单一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应当有所转变, 提倡并主张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并存的方式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 二) 确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纠纷存在的特点, 发展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是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当前司法资源缺少、纠纷矛盾增多的情况下, 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需要主要尺度, 多元化不是随意化, 纠纷解决机制更多的是要在国家认可的基础上进行, 这种认可可以是事前认可也可以是事后认可。同时多元化主张在法律基础上, 包括道德层面等多个方面的纠纷解决机制。
三、做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措施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很大的优势,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创新和确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同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做好法律的保障工作
前面已经提到,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就要求我国相关机关或者部门在出台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为创新纠纷解决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出现纳入到立法之中, 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可以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一定时期的追认, 将已经出现的解决机制吸纳到合理的机制之中, 为更好的解决社会民事纠纷服务。
( 二) 创造多元化积分解决机制的社会环境
充分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民事纠纷的解决之中, 比如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 通过这些主体或者群体的参与, 能够让民事纠纷的解决更加顺利, 避免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出现案结事不了的情况。另外, 在民事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允许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纠纷解决方式, 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国家政策, 相关机关可以对解决纠纷的结果进行追认。
( 三) 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互补
针对不同纠纷解决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者脱节的问题,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解决, 比如完善对各解决纠纷主体的控制管理方式; 提升诉讼解决纠纷方式的权威性; 强化诉讼对非诉讼解纷方式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新探 篇5
关键词: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纠纷探索
调解植根于中国的司法实践,并因为它有诸多优势被国际调解界称为“东方经验”。人民法院调解结案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解让诉讼更加人性化,更符合诉讼效益的要求,更符合司法公正的实体要求。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单凭诉讼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民间矛盾依然无法通过诉讼调解就实现案结事了,诉讼调解有其不足之处,需要与人民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相结合,才能实现良性互动。
一、“诉调对接”的含义
所谓“诉调对接”是指: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优势互补互动,最大化的化解矛盾的对接,本质是“以灵活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大调解,促进矛盾纠纷的彻底解决,发挥调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研究“诉调对接”,不可不将其置于调解的大背景下,调解、诉讼调解、诉讼和解及adr(指解决争议替代方式)都应该称为裁判外纠纷解决方式。它们是一种以解决纠纷为目的,以合意为基础的具有程序上的非正式性、纠纷解决基准上的非法律化,运作方式民间化等特征的大调解的组成部分。调解是一个综合概念,内涵外延较广,强调广泛性。诉讼调解则侧重于主持调解主体职业性和结果的强制性。诉讼和解侧重于意思的双方高度自治性。而adr则侧重于纠纷解决方式的替代性。
二、从个案角度看“诉调对接”的优点
这是一个实践中真实的婚姻案例,以此展示“诉调对接”应用实践,挖掘其优势。
陈某梅(女)与王某亮(男)离婚案。原告陈某梅以王某亮赌博不负家庭责任而与其发生纠纷,带婚生一子一女回老家居住一月有余并起诉离婚,要求分割房屋,婚生一子一女要求由被告抚养。
这一普通案件在法院是这样运作的:
1.立案(因陈某梅系农村妇女,现带一子一女,无经济来源,靠朋友接济)经申请法院减免诉讼费用,并采取简易程序审理。
3.答辩前调解由独任法官主持。调解中,被告不同意离婚并提出房屋系婚前父母对个人赠予,原告则主张房屋系婚后共同投资购买,因基本权利义务无法确定,调解不成。被告继续答辩。
4.开庭庭审。法庭调查后,对双方房屋问题系被告父母赠予事实基本查清,原告也无异议。法院就是否离婚调解进一步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双方当事人并未反对,法院进行庭上调解。
5.庭审中,由于被告坚持不同意离婚,提出感情尚未破裂,而原告坚决要求离婚,法官在宣讲法律后中止调解。法庭休庭。
6.休庭后,法庭邀请双方所在地居委会就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居委会调解人员积极介入。由于双方未持异议,在调解中了解到原被告离婚的主要原因系家庭生活困难。原告无经济来源,被告也因所在企业改制下岗,加之患有癫痫症,无生活来源,赌博以发泄。
7.继续开庭审理。邀请居委会调解人员到场协助调解。当事人双方提出不公开审理,法庭同意。在不公开调解中,双方均认识到婚姻无法挽回,同意离婚,但对子女抚养无法达成协议。原告还表示,应由被告抚养,如果法院不判,就将孩子扔在法院,被告也表示法院如判决不公,人就不走了。
8.利用调解网络和社会资源。法官认识到如果从法律关系角度讲,双方均同意离婚,法院仅对抚养问题判决很容易审结,但所涉及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于是协调居委会、民政、镇政府,依法为双方的一子一女申请办理了低保补助。
9.双方自愿调解离婚,对子女抚养达成协议,并为法庭送上锦旗。
针对以上案件,笔者着重从调解与审判的关系探析其特点。可以看出:
(1)调解着眼于纠纷解决的结果,重视双方当事人的感受而追求实质正义,审判着眼于通过程序进程而追求法律正义,重视证据证明的事实。
本案中,如果不运用社会阅历和调解经验,就无法发现当事人双方离婚的真正原因,或仅依据感情破裂的事实简单分割财产和子女,势必激化矛盾。
(2)调解可以通过积极介入和引导,了解纠纷潜在因素而呈现积极解决的主动性,而审判受不告不理原则的束缚呈现出被动性。
本案中法庭基于双方法律意识较差的情况,主动协调了居委会调解人员、民政部门、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审判的每个阶段贯彻了调解。
(3)调解可以遵循常理、风俗、道德等多种社会现范和习惯,更呈现亲和性,而审判受严格依法限制,以法律为最终上司,呈现严肃性。
(4)调解有双方当事人保密利益选择的灵活性,而审判奉行的是直接言词、公开、透明的法律原则,具有公开性。
本案在继续开庭审理中,双方提出不公开调解,法院考虑到虽不涉及隐私,但双方均要求不公开调解,支持了双方请求。
三、“诉调对接”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中“诉调对接”的主要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南京、深圳、长沙及西安等地的法院已开展了“诉调对接”工作新机制的实践探索,结合各地区具体实际情况,体现了“诉调对接”的效果。考察当前情况,“诉调对接”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行模式:一是合一调解模式,即将调审分离,法院的诉讼调解与审判程序分开运行,同时建立法院诉讼调解与社会调解合一的大调解模式;二是辅助调解模式,即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法院及社会调解结合互动,典型的做法是在法院设置巡回审判庭,深入到纠纷频发地区进行巡回调解,并在调解过程中积极邀请当地社会人员进行辅助调解;三是引入调解,即在法院内部开辟固定的办公场所设置调解室,通过委托、邀请等方式将社会调解力量纳入法院解决纠纷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确认纠纷的解决;四是指导调解,即法院指定专门的法官对基层调解组织进行业务指导,以及时化解基层纠纷。
(二)“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成效
“诉调对接”机制作为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直接的探索与尝试,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司法与社会效果。
第一,“诉调对接”机制紧密地将诉讼程序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程序衔接在一起,充分融合和发挥了诉讼与非诉程序的整合优势,有效化解大量矛盾纠纷,缓解法院的案件压力。在“诉调对接”机制中,调解等非诉程序延伸至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在案件立案后,法院可依据实际情况告知当事人可采用的民间调解渠道,或是直接进行立案调解;在开庭答辩前,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在进行证据交换时进行调解;在庭审中,在证据事实基本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诉讼程序与调解深度紧密结合,强化了纠纷解决的力度,有利于诉讼压力的缓解。
第二,“诉调对接”机制重视调解制度内在和谐价值的发挥,同时强调法院的指导培训,并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增强了民间调解机构调解结果的公信力与稳定性。调解制度重视营造双方之间的和谐气氛,调解方法灵活多样,比如因时因地制宜探索了巡回法庭、调解网络等方法,针对离婚案件的冷处理法,对家庭案件的情景交融法,对侵权案件的利弊对比分析法等。
(三)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重视。
第一,立法缺失,法律依据不足。我国现阶段的“诉调对接”机制正处于由探索向成熟迈进的阶段,实践中各地相继出台了规范性文件,但显而易见,这些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仅在本地区内发挥指导作用,法律位阶低,效力范围十分有限。
第二,制度保障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的配合,由于缺乏规范依据,对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的调动大多依靠联席会议、联动机制等,而此类联动机制具有强烈的人治色彩,使得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的配合缺乏稳定性,法院亦不存在防止职能部门任意退出的保障机制。
四、“诉调对接”的改革路径探索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适应社会多元需求的调解制度,必须符合时代精神并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对于“诉调对接”的改革路径,笔者总的观点是:作为与审判相互补偿,相互协调发挥作用的“诉调对接”机制发展必须处理好与改革的关系、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与西方adr的关系,并立足于我国现实基础构建。
(一)把握实现“诉调对接”的目的
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的优势,减少和分流矛盾纠纷的诉讼量,增加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量和职能,提高纠纷的解决效率。诉讼程序与非诉程序衔接互动、相互配合,丰富纠纷解决方法,优化当事人利益,力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法院判决非黑即白模式下社会正义不能完全实现的僵局。
(二)完善“诉调对接”的措施建议
第一,加快立法步伐,实现“诉调对接”规范化。就如何实现“诉调对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一问题,出台专门的立法有利于统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整合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诉调对接”机制的规范化构建主要集中在程序设置上,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1.法院履行诉讼告知义务。在立案阶段,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存在调解可能的家庭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立案庭可以通过发出告知书的方式,告知当事人可以到有管辖权的基层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法院暂不立案;同时,对于那些存在信访苗头、在辖区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案件,通知各调解组织人员配合法院做好人员疏导教育工作,避免激化矛盾发生群体性事件。2.重视基层调解组织功能发挥。在案件审判阶段,法院可以要求案件所在辖区内的基层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独立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法院记录在案并对该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或是由当事人申请撤诉;双方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法院可以要求基层调解组织人员参与庭外协调工作。
中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概况 篇6
关键词:美国;中国;ADR
一、美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概况
ADR是广义的纠纷解决方法的一环,美国是现代型ADR的起源国并且致力于各项ADR的发展。从美国ADR的发展脉络看,1970年代初期许多法律及社会领域的专家发现诉讼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纷纷开始致力于ADR的法律整合动作。
美国的ADR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谈判。谈判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件或者潜在的争议事件,进行交涉以达成协议的过程,其与其他常见的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诸如:裁判、调解以及仲裁,最大的差异点,在于谈判的交涉过程中,并无中立的第三人介入当事人双方合意的形成。
第二,调解。调解制度实际上是谈判的延伸制度,是透过中立的第三人使无法达成的协议或解决纠纷的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有别于审判程序是由中立第三人依照事实适用法律做出的裁判,调解是中立的第三人,运用其价值判断促使争议双方达成协议。
第三,仲裁。仲裁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力提倡现代仲裁制度之前,主要是被归类为专门的贸易及商业领域的范畴。简而言之,仲裁是商业产物,法院进而将其适用于国际贸易、一般商业交易、劳资争议及消费者争议等领域,作为一种救济之方式。
第四,租用法官。租用法官有时被称为私人审判程序,是一种介于仲裁与审判间的正式程序。租用法官的费用由双方当事人支付。私人审判是由私人完全参与的纷争案件,是以需经由法规授权而适用该制度,该私人是由纷争案件当事人所选定参与事件案件的专家,或经由当事人双方同意的退休法官担任。
第五,法院系统的纠纷解决机制。①简易陪审团审理程序。简易陪审团审理程序,是198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北部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德﹒罗布斯首先提倡,以缓解法院积案问题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②早期中立评估程序。早期中立评估程序是法院附设的ADR程序,其主要是由中立第三人于证据开示前的程序中,针对双方律师就纠纷案件的争议在陈述及辩论后,对于其整体的合理性及是否可达成和解,做出无法律拘束力的评价。③行政法官。行政法官的功能,在于协助地方法院的法官,诸如:重大侵权案件的证据开示程序的执行、执行早期中立评估程序会议以及主持司法和解会议等事项,目前并倾向于将联邦法院进行ADR程序时,将较大案件的管理及协商责任交与行政法官负责。
第六,混合性纠纷解决机制。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所创设的混合性纠纷解决程序,不但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主要有:①迷你审判。迷你审判实际上并非审判程序,它是融合谈判、调解等要素的结构性和解谈判,是一项十分有弹性的程序,可随时调整以符合个别案件当事人的需求。②调解——仲裁。调解——仲裁程序是為了解决纠纷,若双方协议不成则进行仲裁。该程序现今被广泛适用于商业纠纷案件,及法院混合性纠纷解决程序之中。
二、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概况
我国现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分为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公布且施行以前,均采用双轨制,分为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各有其仲裁模式、机构、规则及效力。我国涉外仲裁制度的确立早于其国内仲裁制度,两者的关系为先外后内。国内仲裁制度范围仅限于针对经济合同的仲裁,并且实行调解先行原则,我国国内仲裁机关于处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无效时,才开始进行仲裁。当事人可自由选择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进行仲裁,并且仲裁与法院两者间的程序并不互相排斥,当事人之一方或双方就仲裁决定不服者,可于收到仲裁决定书后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的涉外仲裁制度,分为国际经贸仲裁制度与海事仲裁制度,各有准民间性质的仲裁机构以及仲裁依据,以当事人间订有仲裁协议为适用的前提要件,仲裁决定并具终局性,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争端再为争讼。
第二,人民调解。调解制度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民事诉讼法总则明确规定了调解原则以及指导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现行的中国人民调解制度是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人民调解法的规定而运作。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由村(居)民委员会所设立的群众性组织,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外,人民调解法规定:乡镇、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以调解民间纠纷,其是为顺应实际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然而性质上仍属群众性组织。2010年新通过的人民调解法第33条明确规定了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书执行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我国人民调解在新制度的引领下将会有重大的发展。
三、美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谈判、仲裁及调解可以归类为基本型纠纷解决模式,其共通性为原则上属于任意发动,程序相较于判决程序具非正式性,另外均属民间性质的纠纷解决模式。而对于相异点,主要在于仲裁决定原则上具有终局的拘束力,仅于例外能通过司法审查程序进行救济,至于谈判以及调解,均属于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具有契约的拘束力。至于法院系统的纠纷解决程序以及混合性的纠纷解决程序,概况而言,除简易陪审团、行政法官及早期中立专家评估等,是有法院提出者的ADR形式,具有公共性外,其余形式应可归类为民间型ADR。至于效力部分,大部分都没有拘束力,当然如果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则产生契约的拘束力,早期专家中立评估的结果无拘束力,然而可以获得承认。美国现制中,其所设法院系统的纠纷解决程序,及混合性的纠纷解决程序,多为使当事人事先厘清案情以及争议点整理,因为其程序的高度灵活性,可以供我国立法所参考。我国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断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张瑞体,男(1988年3月~),河南南阳人,现就读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2级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浅论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 篇7
离婚问题的解决关键点就是离婚纠纷的解决机制, 所以加强对此机制的研究尤其重要。
一、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定义和功能
(一) 定义
所谓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就是指在解决离婚问题过程中的那些不可调和争执不下的纠纷问题使婚姻关系恢复到和谐状态或者在无法挽救婚姻时通过合理的方式结束婚姻并且平息矛盾的整个过程当中运用的方式和程序。
(二) 功能
1. 有利于挽救婚姻, 控制离婚率的过快增长。
当离婚纠纷解决后会一般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婚姻关系存续, 另一种是婚姻关系终结。有很多的离婚纠纷的产生是因为当事人的一时冲动,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地位的平等使得争执的可能性比以前单方的男子为中心时更大, 并且这些争执有时候并不是不可调和, 如果恰当的运用纠纷解决机制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解决, 会避免那些原本可以重归圆满的婚姻走向破裂。
2. 有利于减少因为离婚带来的社会冲突。
离婚纠纷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并不是以是否结束和存续简单判定的, 而是以真正把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为目标, 所以越是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就越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 越有利于减少离婚带来的社会冲突。
3. 有利于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一是减少对于司法资源的浪费, 有关统计表明离婚案件在民事审判中占有很大比重, 所以司法审判的压力很重, 司法审判没有必要过多的放在离婚纠纷的处理上;其二就是离婚纠纷解决机制能够避免当事人因纠纷的久而不决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4. 有利于最大程度上保护儿童利益。
在离婚纠纷中, 其实受害的不仅仅是离婚的双方, 还有儿童的利益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拥有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保护儿童的利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
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方式有三种:一就是行政处理机制;二诉讼外调解机制;三就是诉讼机制。
(一) 行政处理机制
离婚纠纷的行政处理机制在我国指协议登记离婚, 即婚姻当事人达成离婚的合意并通过婚姻登记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纠纷解决机制。
办理离婚登记的程序分为申请、审查、登记三个环节:首先, 离婚登记须双方当事人提出离婚申请。离婚是一项重要的身份行为, 当事人必须亲自为之, 不得委托他人代理。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本人户口本、身份证;本人结婚证;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办理离婚登记的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通行证、身份证, 华侨、外国人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然后, 有婚姻登记机关对离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最后, 对于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 并已经对子女的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发给离婚证。另外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1. 未达成离婚协议的;2.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3.其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二) 诉讼外的调解机制
诉讼外调解, 是指由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居民或村民委员会、婚姻登记机关等有关部门主持, 帮助当事人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 就保持或解除婚姻关系及其连带的法律问题达成协议的一种形式。
采取诉讼外调解这种方式解决离婚纠纷好处有五点:第一点就是我国普通大众由于受传统习惯心理的打官司难和不光彩的影响, 我国老百姓一般不愿意打官司, 所以进行调解易于当事人的认可和接受;第二点就是由于这些调解人一般对当事人的情况比较了解, 便于做好思想开导工作, 缓解夫妻间的矛盾, 有助于妥善、及时地化解离婚争议;第三点就是处理及时, 把纠纷直接消灭解决在基层, 防止矛盾的激化;第四点就是方便就地解决, 不耽误当事人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第五点就是纠纷不经过诉讼程序就可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减少了法院的诉讼案件, 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
(三) 诉讼机制
诉讼机制即是指诉讼离婚, 是指婚姻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请求, 由人民法院调解或判决而解除其婚姻关系的一项离婚制度。
诉讼离婚制度, 适用于当事人双方对离婚有分歧的情况, 包括一方要求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而发生的离婚纠纷;或者双方虽然同意离婚, 但在子女和财产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作出适当处理的情况。且在离婚调解不成时, 进入离婚诉讼阶段之后法院判决两人自愿解除婚姻关系之后签订离婚协议。
1. 诉讼中的调解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 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这一规定表明了在诉讼离婚程序后, 法院并不是直接就进行居中审判, 而是要经过且必须经过调解程序, 调解一般是必经的诉讼程序, 它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职能的重要方式。
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
适用诉讼中的调解程序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就是可以防止当事人草率离婚, 以及在双方当事人不能和解时, 由代表公平公正的严肃的法院作为居中调解人时有助于平和、妥善地处理离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第二点好处在于即使调解和好不成, 双方还是坚持离婚的, 也可以调解离婚。调解离婚有助于解决财产和子女问题, 由此而达成的调解离婚协议, 双方当事人一般都能自觉履行。
2. 法定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 调解无效的, 应准予离婚: (一) 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 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 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应准予离婚。
三、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层建筑的结构, 尤其是法律制度的构建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 传统方式来解决离婚纠纷的做法受到严重冲击。目前我国解决离婚纠纷的机制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诉讼外调解机制的问题
首先, 缺乏一个专门调解离婚纠纷的机构。在实际生活中, 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都在从事这方面的调解工作。但是, 众多机构的调解往往不专业而使得调解结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 调解机构里面的人员不专业。离婚纠纷是个比较复杂的纠纷, 尤其是在感情方面, 通常需要一个通晓婚姻家庭常情, 能提供心理咨询、沟通交流技巧或法律事物咨询等方面服务的“专家”。还有就是部分调解人员的素质达不到, 像如今的年轻人离婚调解的人员是居委会老大妈, 那些人的观念比较陈旧保守, 所以根本不具有调解新时代的年轻人离婚纠纷问题的能力使得当事人对其调解难以信服而影响调解的效果。并且这些人民调解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教育, 难以熟练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调解离婚纠纷, 这些有可能偏离法制轨道, 损害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 调解效力问题没有规定。因为诉讼外调解协议只能以民事合同的形式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 不具备与诉讼调解相同的法律强制力。这使得当一方不主动履行调解协议, 或者双方对调解协议发生争议时, 只能向法院起诉。效力的不终局性, 不利于人民调解的威信力的确立。
(二) 行政解决机制即登记离婚制度的问题
首先, 离婚审查过于形式化。我国的离婚登记审查是一种形式上的审查, 即对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具备自愿达成离婚协议的民事行为能力;离婚协议的内容是否完备等法定要件进行审查。对是否真实地体现双方的离婚意愿, 是否存在欺诈或胁迫等行为, 是否体现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精神等, 则不作实质审查。
其次, 离婚时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当事人如何进行法律救济没有规定。但在实践中, 存在着一些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 如因一方胁迫、诈欺而缔结协议;当事人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当事人双方通谋, 做出虚假的意思表示欺骗婚姻登记机关等。对于在离婚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受到损害的当事人, 法律不应无所作为, 应当提供一定的救济途径, 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诉讼调解制度的问题
首先, 调解程序和期限的具体规定不明确。只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应当进行调解, 但不应久调不决。”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程式以及具体的调解期限是多久, 迄今为止都没有相关的立法规范予以规定。
其次, 调解的主体缺乏专业性。法官调解具有权威性, 但也是有弊端的:第一, 大多数法官不一定都能掌握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而这些往往是离婚调解员必备的;第二, 对于调解的技巧和方法也比较缺失, 一些年轻法官对于婚姻方面的情感阅历都达不到何来方法和技巧呢;第三, 法官在诉讼中既是调解人又是审判人, 那么一来造成了法官对于调不成的直接利用公权力施压裁判;第四, 由于一开始的调解使得法官在审判时已经先入为主, 影响公正审判。
最后, 离婚纠纷的调解缺乏有效的调查机制。离婚案件的特殊性使得当事人对这类案件的调查取证存在较大的难度, 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与第三者婚外同居、通奸等事实, 当事人常常无法调查取证。
四、对于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 诉讼外调解方面
1. 建立专门的离婚纠纷解决的机构;
2. 调解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3. 加快人民调解立法进而确定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4. 建立一个婚姻纠纷咨询机构。
(二) 行政处理机制即离婚登记制度方面
1. 是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
2. 离婚登记时除了协议外要追加一些限制, 如时间的限制, 再冷静多长时间后即可离婚。
(三) 诉讼调解机制方面
1. 制定明确的诉讼调解规程;
2. 配置专门的调解人员, 调解和审判分离进行, 在法院设置如调解委员会这样的专业部门;
3. 增设婚姻家庭调查制度, 设置专门人员和专门程序;
4. 进一步确定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应当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因此, 婚姻纠纷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所达成的调解协议, 经达成签署之日起即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 若一方当事人反悔, 另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强制。
(四) 积极借鉴国外的实践中的新机制
我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 现在有的只是在法官处理此类问题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程序上规定的很少, 所以我们在完善我国纠纷解决机制时, 借鉴国外较好的机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举一例, 即澳大利亚的“家庭关系中心”的设置, 是关于在子女抚养纠纷方面处理的新机制。
“家庭关系中心”的功能:
1. 对分居的夫妻双方进行教育培训
对于产生纠纷的处于分居期间的夫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人们应该如何处理分居时的情感问题;在处理夫妻间纠纷时如何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儿童的问题分别开来;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帮助未成年子女度过父母因纠纷而分居期或离婚开始的时候;在不同时期应如何去考虑父母对儿童行使照顾权的安排更符合儿童的需求等等。”
2. 提供基本的咨询和建议
分居的夫妻除了在“家庭关系中心“咨询外, 还可以与专家进行单独进行交流, 从中获得处理因分居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基本建议和信息。“家庭关系中心”信息服务点还会为人们提供免费的宣传页或者将人们经常询问的相关问题以“常见问题问答”的形式公布在网站上, 是一种简捷、方便而又实惠的方式。
因为它的上述功能使得此机制能让夫妻双方在离婚纠纷过程当中合理的处理关于子女抚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论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篇8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根据纠纷处理的制度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三种形式;根据民事纠纷解决途径不同分为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纠纷解决机制中诉讼居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 具有国家强制性、严格规范性。相对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诉讼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弊端, 诉讼的时间、经济成本很大, 对抗性的诉讼模式并未消除纠纷主体的对抗情绪。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和解、调解、仲裁等。和解是指双方在自愿的情形下, 权衡利弊协商解决纠纷, 双方容易接受达成的和解协议, 相对于诉讼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调节分诉讼中的调解和诉讼外调解, 诉讼外调解则包括民间调节及行政调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民间纠纷。在化解农村传统邻里纠纷方面, 和解与民间调解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随着农村利益多元化, 社会纠纷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纠纷的类型不仅仅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而更多的是债权债务、宅基地、征地拆迁安置、医疗、交通肇事及环境污染等纠纷, 和解与民间调解很难解决日益复杂的新型农村纠纷。
行政调节是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等国家层面的机构调解民间纠纷。公安派出所纠纷调处职能的发挥缺乏主动性。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民事调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镇政府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镇政府对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民事调解工作未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民事调解工作很难开展;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因创收需要与法律服务所联合提供有偿法律服务, 失去本身调节民间纠纷功能;二是人民调解员法律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 调解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当事人对调解工作缺乏信任;三是根据法律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 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 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 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缺少权威性和强制性, 不利于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仲裁是当事人根据双方已达成的仲裁协议, 将该争议自愿提交给指定仲裁委员会裁判的制度和方式, 适于财产、合同类纠纷解决。相对于诉讼程序, 仲裁一裁终局, 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势。但在农村纠纷解决方式中仲裁并未能发挥其优势, 原因在于选择仲裁前提须有仲裁协议, 需指定仲裁委员会, 这对于农民来说很难, 在发生纠纷时很少有农民选择仲裁方式。可见, 单一且运行不畅的农村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无法解决日益繁杂的农村民事纠纷, 而单凭法院的能力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只会使法院疲于应付, 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二、构建适合辽宁新农村发展的大调解机制
“大调解”机制是江苏南通市首推的一体化调解方式, 即乡镇政府党委统一领导, 各政府职能参与, 整合各种调解组织, 形成的源于人民调解, 又对其突破的工作机制。对辽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大调解”机制运行一方面需要县、乡镇政府党政领导, 通过设置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各种调解组织, 如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等;通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将涉及职能部门案件分流给有关职能部门。通过这一运行机制整合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另一方面需要以司法为主, 根据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基层人民法院依据法律规定参与大调解机制中。同时基层人民法院应加强司法调解, 在立案、开庭前设专门的调解法官或法官助理开展调解, 引导当事人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接受调解, 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接, 充分发挥调解的最大功能。
“大调解”机制能在新农村推行一方面依赖于县、乡镇政府、司法各方参与形成联动机制, 另一方面更依赖于广大村民的认可。乡镇政府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 要加强与各法学类高校合作, 建立合作基地, 组织大学生等法律服务志愿者进行“法律下乡”;利用高校师资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增强调解人员的法律素养;乡镇政府还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性质、功能, 向乡镇居民和村民宣传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公益性, 如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工作原则, 发放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指南, 使乡镇居民和村民了解各种调解组织, 知道如何解决纠纷。只有让群众参与到“大调解”中, “大调解”机制运作效能才会提高;县、乡镇政府党委领导只有高度重视, 调动各方力量, “大调解”机制才会得以建立。
三、推进小额诉讼程序在新农村适用
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 实行二审终审。按法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如果发现案情复杂, 需要转化为普通程序, 审限变为6个月, 如果有特殊情况还可延长, 这样就加大了当事人诉讼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而在广大农村经济纠纷中小额钱债纠纷呈上升趋势, 简易程序不适于广大农村小额钱债纠纷经济纠纷审理。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 实行一审终审。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金钱给付案件为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纠纷;身份关系清楚, 仅在给付的数额、时间、方式上存在争议的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纠纷;责任明确, 仅在给付的数额、时间、方式上存在争议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供用水、电、气、热力合同纠纷;银行卡纠纷;劳动关系清楚, 仅在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给付数额、时间、方式上存在争议的劳动合同纠纷;劳务关系清楚, 仅在劳务报酬给付数额、时间、方式上存在争议的劳务合同纠纷;物业、电信等服务合同纠纷;其他金钱给付纠纷。小额诉讼程序仅适用于金钱给付案件, 诉讼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案件。小额诉讼程序实行一审终审, 低成本、高效率。程序简便, 起诉状、答辩状和判决书多采用表格化形式, 小额诉讼案件的裁判文书可以简化, 主要记载当事人基本信息、诉讼请求、裁判主文等内容;开庭时间、开庭地点较简易程序灵活, 法官在休息日甚至晚上都可开庭;开庭地点可在法庭之内进行、也可在其他地方进行, 方便当事人。由于程序简便, 当事人通常不需要律师即可操作。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由于程序复杂繁琐, 灵活性不足, 不能满足农村小额纠纷解决的需求, 小额诉讼程序的确立适应了农村纠纷新的特点, 基层人民法院应积极推进小额诉讼程序在新农村适用。农村基层人民法院在推进小额诉讼程序应用中应做到:
(一) 明确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是简易程序的简化。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小额诉讼程序仅适用于金钱给付案件, 且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案件。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实行独任制,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合议制;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在立案、受理、证据规则、庭审方式、判决方式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不同。简易程序中原告可以口头起诉, 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同时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 请求解决纠纷;普通程序中原告必须递交起诉状, 提交确有困难时才可口头起诉。简易程序在审理前的准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顺序等方面较普通程序灵活;小额诉讼程序在立案、受理、证据规则、庭审方式、判决方式等各个方面较简易程序简化、灵活。
(二) 农村基层人民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应符合法律规定。
在案件受理上, 当事人可以使用表格化书面形式也可以口头方式起诉的, 法院应记入笔录, 登记立案;在开庭地点上, 可选在派出法庭, 也可在乡镇的司法所内, 以方便当事人为准。在开庭时间方面可与当事人的协商灵活确定;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 法律规定因当事人申请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提出反诉、追加当事人等, 致使案件不符合小额诉讼案件条件的, 应当适用简易程序的其他规定审理。在小额诉讼中, 为了避免使案件变得复杂化, 导致诉讼迟延, 被告不得反诉, 若提出反诉, 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审理。
总之, 农村需要国家司法, 将司法进一步深入到农村社会, 强化法院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协调与监督功能是必需的。作为社会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系统中的一环, 调解有待于国家和社会的扶植, 必须在社会结构的重组过程中加快自身机制和组织的重构, 并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调整程序设计, 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化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以基层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性解纷机制调处民事纠纷的职能、促进各纠纷解决方式的相互衔接与互动、健全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的配套机制成为必然。
摘要:推进农村普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构建和谐辽宁的紧迫任务, 是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本文考察分析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提出建立适合辽宁新农村发展的大调解机制、推进小额诉讼程序在新农村适用的构想。
关键词: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范瑜.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浩.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朱景文.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4]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范愉.ADR原理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6]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7]王亚新.围绕审判的资源获得与分配[J].北大法律评论, 1999.
[8]刘鑫.新时期乡村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医疗纠纷的诉讼解决机制研究 篇9
1.1 现状
近年来, 我国在改革医疗体制、加强医疗保障、改善医疗服务、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医患纠纷仍然层出不穷,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的医患矛盾还有加剧的趋势, 特别是由于一些不恰当的利益导向, 促使医疗纠纷在调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非常奇特、而又令医方和政府管理部门十分头痛的现象——“医闹”。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医疗纠纷索赔组织, 只要打听到患方对医院不满就怂恿并帮助其围攻医院, 敲诈医疗机构, 并从得到的赔偿款中提成[1]。这些都使得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 变成为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1.2 处理
医疗纠纷发生之后, 主要有3种处理方式, 即自行协商、行政调解和诉讼, 而诉讼作为司法最终解决手段, 与其它处理方式比较起来, 有自身的不足, 但更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分析如下:
当前, 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的数量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在于诉讼的局限性, 表现在: (1) 诉讼成本高, 但是结果却是未知。加之赔偿标准过低, 患方即使大获全胜, 其所得到的赔偿金或许仅够支出成本, 更何况患方还无完胜的可能, 结果很可能会得不偿失[2]。 (2) 诉讼经历的时间较长。 (3) 诉讼中的医疗鉴定问题是重要障碍之一。鉴定程序冗长, 鉴定不能按期完成, 对鉴定结论不服导致重新鉴定等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尽管如此, 诉讼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自行协商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解决方式, 但缺乏执行力与保障措施。行政调解也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 但社会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公正性缺乏信心, 在部门保护主义以及行业本位主义的影响下, 公众往往难以接受调解结果。而诉讼通过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在一整套完整、公正的程序之下, 做出的客观公正、具有羁束力和执行力的判决, 并用强制力保证实施。这必将能使当事人双方在平等、公开、透明、公正的环境下彻底解决医疗纠纷。因此, 在逐步克服诉讼自身不足的基础上, 采用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2 医疗纠纷诉讼解决的特征
2.1 医疗活动的专业性
医学生命科学是非常复杂的学科, 医疗活动是一项专业的, 技术含量极高的科学活动, 医学本身受到科学技术、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医学器材的产品质量及患者特异性 (存在个体差异) 等因素的制约[3]。这都使法官无法彻底了解案件事实, 给医疗纠纷的处理带来了障碍。为此, 具有医学和法学双学科背景的法官或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引入医学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医疗事件的复杂性
医疗事件的复杂性增加了医疗纠纷处理的难度, 体现在: (1) 医学科学的专业性强。 (2) 医患矛盾日趋尖锐, 处理难度日渐增大。 (3) 鉴定冗长及种类繁多, 医疗事故涉及医疗事故鉴定, 人身损害鉴定, 笔迹鉴定等, 且鉴定的周期较长, 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4) 医疗纠纷社会影响大, 容易诱发复杂的社会问题。
2.3 诉讼主体的特定性
在医疗活动中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是医师、护士或医疗机构的其他人员, 但这些人员的所作所为属于职务行为, 而非个人行为, 其行为代表的是医疗机构, 行为后果也自然应由单位承担。因此, 医疗纠纷中的诉讼主体是医疗机构, 医生或护士个人不能成为诉讼的被告[4]。
2.4 诉讼证据的特殊性
在诉讼过程中,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实际存在着两种证明。一种是在医学科学领域内的证明, 另一种是在诉讼科学领域内的证明[5]。对于已经形成诉讼的医疗纠纷来讲, 医疗科学证据往往决定法院对事实问题的判断, 但是, 医疗科学证据又受到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主观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难免受非法因素的污染, 更为麻烦的是有些问题在医疗科学的范围内也并未有确切的结论。即使是在医学科学范围内确定了的问题, 在诉讼中也只是诉讼证据之一, 并不必然代替或决定诉讼的证明, 法院还要结合其他证据决定是否采纳。而且,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 用以认定事实的证据必须是原始的、直接的、特定的, 病历等原始医疗资料是特定的具有排他性的证据形式。
2.5 适用法律的局限性
医疗纠纷既包括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 也包括医疗事故之外的其他医疗侵权行为引起的纠纷。目前司法实践中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而《民法通则》与医疗人身损害有关的仅3条。即便是专门用来处理医疗纠纷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也更多侧重于对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 对其它形式的医疗纠纷适用起来很显牵强。
3 构建医疗纠纷诉讼解决机制需明析的几个法律问题
医疗诉讼无论是从我国医疗诉讼立法还是司法实践来看, 均存在许多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和构建符合我国医疗纠纷特征的科学、合理的诉讼解决机制。
3.1 案由确定问题
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取消了原来《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试行) 》规定的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由, 对医疗纠纷规定了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和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两种案由。这无疑是较为恰当的的, 因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由包括了所有医疗侵权案件, 既包括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 也包括医疗过错损害赔偿案件, 实现了与民法损害赔偿的规定相一致。
3.2 诉讼管辖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 医疗纠纷诉讼的管辖权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患者就医的多地域性决定医疗诉讼可能涉及多个不同地域的医疗机构, 患方为规避管辖权而恶意列出多个被告, 混乱管辖权,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本地法院进行诉讼, 使异地医疗机构对应诉、鉴定和答辩产生困难。法院有时也可能会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经济因素, 对管辖权错误判断而受理不属于本法院管辖的案件, 影响司法公正[6]。 因此尽快立法, 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医疗损害诉讼的管辖权, 体现司法公正, 减少争议, 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7]。
3.3 诉讼时效问题
医疗纠纷的权利人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选择诉讼案由, 即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选择的角度不同, 则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时效也就不同。对于医疗侵权纠纷, 则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 而对于合同违约纠纷, 则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
对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而言, 诉讼时效的争议主要发生在对“权利被侵害时”的理解不一。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必须具备一个前置条件, 即已构成医疗事故。在未经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和认定之前, 医患双方均不可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因此, 对医疗事故赔偿纠纷而言, 民法通则之“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应理解为“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确认为医疗事故时起计算”。因此不能以人身损害的实际发生时间已超过一年作为案件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理由。
3.4 举证责任倒置问题
因医疗纠纷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的双重倒置的规定不仅在医务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且在法学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医务界普遍认为这会诱发更多的诉讼并使医疗机构承担太多的风险, 法学界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实行举证责任双重倒置对医疗机构过于严厉[8]。这样一来, 医疗机构其在医疗行为中治病救人的同时需考虑在特定场合证明我无过错, 这样考虑的结果就会使医疗行业为了规避责任而不愿冒险, 这不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疗事业的悲剧, 也是患者的悲剧。为此,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应当重新进行审视和设计。
3.5 法律适用问题
在实际案件中, 如果行政机关依照职权处理医疗事故行政纠纷, 直接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问题, 但如果以民事诉讼的方式处理医疗事故纠纷, 在法律的适用上就会遇到一些难题[9]。当发生医疗纠纷, 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当以何种制度作为自己提出赔偿数额的依据?如果把《条例》看作是《民法通则》的特别法, 在医疗诉讼中当然应该优先适用《条例》, 但《条例》仅仅表现为行政法规的形式, 与《民法通则》相比存在着效力等级的差异, 所以, 司法实践中并不能直接援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适用《条例》的规定。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 诉到法院的, 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 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实际上明确了在医疗纠纷的审判中应该考虑《条例》的适用。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未对“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做出明确规定, 导致了许多患者都选择了“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来诉讼, 使得《条例》逐渐被边缘化。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维护司法权威, 法院应当从立法的科学性的角度考虑, 优先适用《条例》的相关规定, 以实现对患者权益的最大限度的保护。
4 小 结
诉讼作为医疗纠纷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之一, 虽然现阶段的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但是, 长期以来诉讼在医疗纠纷解决中的优势不可替代, 只要我们协调处理好从医事立法到司法实践各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 医疗纠纷诉讼就能步入法制化轨道, 科学、合理的医疗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就有望得以建立, 在此基础上进行医疗纠纷诉讼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博, 罗刚, 先德强.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救济途径回归[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 (1) :65.
[2]赵衡文.选择诉讼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费用风险[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34.
[3]马维秋.医疗诉讼必须尊重医学规律[J].中目谋诊学杂志, 2002;2 (3) :432.
[4]谷力, 付依楠.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27 (4) :55.
[5]邵俊武.论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的若干问题[J].政治与法律, 2002; (3) :48.
[6]赵育新.刘幼英, 等.医疗纠纷诉讼中的管辖权异议[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5;25 (11) :25.
[7]王琼书.从管辖权看医疗纠纷诉讼中的司法公正[J].医学与哲学, 2006;27 (4) :52.
[8]寒昌.医疗纠纷现状分析及综合治理思路[J].当代法学, 2007; (6) :24.
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 篇10
一、环境纠纷概述
(一) 环境纠纷的概念
环境纠纷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环境纠纷是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包含了环境刑事纠纷、环境行政纠纷、环境民事纠纷;狭义的环境纠纷则是只指环境民事纠纷, 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环境资源的权属纠纷、环境侵权纠纷、环境损害赔偿的纠纷。[1]在此文中所指环境纠纷是指广义的环境纠纷。
(二) 环境纠纷的特点
1. 引起环境纠纷的原因有复杂性。
首先,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具有直接性的也具有间接性, 促使导致环境纠纷的原因极具多元化。其次, 从环境纠纷原因的间接性延伸而来, 环境纠纷的原因还具备发现的滞后性。许多环境的侵权事件是在经年累月之后才被发现。最终, 环境纠纷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之所以环境问题在因果关系的证明上极为困难, 所以往往牵涉到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高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 并且经常超越现有科技知识的极限, 促使人们在环境纠纷的责任认定上以及责任承担的方式上无法作出准确的裁判。[2]
2. 环境纠纷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环境概念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与环境纠纷原因的不确定性, 所以导致其主客体均具有不确定性。
3. 环境纠纷具有广泛性。
因为环境纠纷所涉及的人数众多, 影响力很大, 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很广泛且尖锐, 如果以导致环境纠纷具有很强的广泛性、社会性, 因此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非常难以顾全各方的利益平衡。
二、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能够解决因环境侵权而引发的环境纠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数种能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社会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制度所组成的复杂系统。[3]目前, 我国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诉讼方式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现已形成了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两种模式。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例如诉讼、人民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和解、信访等。从实践上看, 这些纠纷解决方式同样适用于环境纠纷。
(一) 诉讼
诉讼是最常见的定纷止争的有限途径, 也是最终的以及最基本的纠纷救济方式, 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在和平公正的环境下通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使环境纠纷解决的结果具确定性、执行性, 更具保障性。同时其缺点就是费用高昂、程序繁琐、期间延迟等缺陷。随着公众环境权益意识的增强, 环境诉讼已然成为了解决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 由于我国传统的环境诉讼制度不完备, 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缺陷, 造成投诉多, 但提起有效诉讼的却不多的尴尬局面。
(二) 调解
调解, 在我国又称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面负责主持, 调解当事人和被告人之间的纠纷。调解与诉讼相比之下具有责任承担形式、运用手段灵活的特点。调解从本质上排斥竞争, 鼓励合作, 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 把对话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之上。调解需始终贯彻自愿合法原则, 如当事人不愿进行调解的, 不得强行进行调解。调解协议需经法院审核或者公证机关审核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三) 仲裁
环境仲裁是由引起环境纠纷的当事人预先约定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 将纠纷交给双方选定的仲裁机构作出对双方有约束力的裁决。仲裁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具有权威性和终局性, 在程序上又具有便利、灵活、经济等特点, 有利于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但是目前,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仲裁法》都没有明确规定环境纠纷是否能够仲裁, 我国既没有专门的环境仲裁法, 也无正式的环境仲裁制度以及专门的环境仲裁机构。[4]
(四) 和解
和解, 是解决环境纠纷最为通常的方式。在比较轻微的环境侵权纠纷中, 这种方式最为常见。但是我国目前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和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是否能适用于环境纠纷, 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政策加以确认、引导和规范。
三、我国非诉讼环境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问题
上述几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均有所运用, 但是由于我国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使得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非诉讼机制总体还是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 主要表现在:
(一) 环境纠纷非诉讼机制的公正性不能得到保障。
在我国, 非诉讼机制还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且缺失法律的明确规定, 因此, 在程序的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 缺乏对当事人及第三方的行为约束力, 因此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性[5]。
(二) 非诉方式的解决结果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并且极为复杂。
非诉讼方式的法律效力也是影响和制约非诉讼机制自身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争议及不确定之中。并且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非诉解决方式的处理结果往往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四、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 各自存在不同层次的缺陷, 已无法满足目前环境纠纷实践的需要。所以, 我国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情况, 对环境纠纷解决的机制加以完善。
(一) 宽松环境诉讼的起诉资格, 鼓励环境公益诉讼
1.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有关的组织和机构才能提起环境公益的诉讼, 从起诉方面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
适当的鼓励公民集体诉讼, 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民对保障自身权利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 将诉讼主体扩张, 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法院的工作量, 对法院的工作水平存在巨大的考验, 也可能一定程度上会浪费国家资源,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同公民环境权益的有力维护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相比, 后者的更具有重要性, 从长远角度来看, 公民集体诉讼的模式不仅能促进环境纠纷的有效解决, 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状况。
2. 尝试创立检察机关诉讼。
在环境的保护领域事前预防比事后补救更有效。而我国的5行政诉讼法6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的, 应当依法提起抗诉。“可以看出, 人民检察院对我国行政诉讼监督的形式只是审判监督的抗诉权, 就是事后监督权, 而没有规定起诉权与参与起诉权。对比前述英国的检察机关的诉讼权利, 我国检察院的这种仅有的在事后监督职能显然存在很大的弊端。有鉴于此, 我国在实践中应该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尝试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17]
(二) 借鉴外国的ADR制度
1. 充分利用我国环境纠纷解决的资源。
就环境的纠纷而言, 我国有很多可利用的民间性纠纷解决资源。例如人民调解制度。为了这种社会纠纷解决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一方面应在有关人民调解的法律规定中明确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环境纠纷过程中的职责和适用人民调解环境纠纷的范围, 并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员处理环境纠纷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在其他相关诉讼外的纠纷解决制度里作一些安排, 用来引导和鼓励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制度, 减少盲目性。行政处理机关在接受适合用民间调解解决的纠纷投诉时, 可先指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18]
2. 借鉴英国司法ADR对如何维持审判机关的纯洁性的做法。
尽管ADR有助于实现法治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它客观上也存在了某种程度上的反法治化的倾向。目前我国ADR实践处于特定的法治化环境中, 依法治国刚刚被确定作为治国方略, 法治化的水平还亟待提高, 所以, 确立适当的ADR模式固然很重要, 但是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持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纯洁性。
3. 从ADR实践的人员素质问题考虑, 应该借鉴英国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做法。
虽然司法审查制度对监控ADR的运作有安全阀的作用, 但不否认ADR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游离在司法体制之外, 若以人力资源建设对ADR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近年来我国调解制度和仲裁制度开始逐步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4. 在制度的保障方面, 学习英国的案件管理制度、诉讼费用补偿、惩罚机制和法律援助机制。
经过法院对案件的分配管理, 使得当事人采取ADR。在案件进入法院之后, 也可要求当事人填写案件的分配调查表, 并且说明案件可供选择纠纷解决的方式, 以及不同方式的利弊与风险;最后依据案件的性质, 由法院依职权、法院建议或由当事人主动提出的三种方式来启动审前的调解程序。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法律援助仅适用于诉讼当事人, 对某些需要法律援助而又可以通过ADR程序解决纠纷的当事人而言, 显然很不利, 同样也不利于司法ADR的推行, 所以应当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将其适用于司法ADR程序。
五、结语
浅析医疗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篇11
关键词:医疗纠纷 制度 诉讼
医疗纠纷诉讼是医疗纠纷事件解决机制中最常见、最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力救济方式,其实质是由特定的国家审判机关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处理医疗纠纷的一种最具权威和最有效力的机制。如今的医疗纠纷诉讼解决机制,主要还是诉讼时间过长,审判效率却相对低下,当事人负担相对沉重。要解决问题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医疗纠纷立案预登记制度的建立
在当事人提起医疗纠纷诉讼之后,法院立案受理案件之前,对于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而且有调解可能的民事类案件,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在进行立案预登记之后引导当事人前往人民调解委员会及社会法庭或者相关的机构进行在法院委托下的调解。若调解不成,再由法院正式立案受理。如此便可以达到诉讼与人民调解之间的衔接。同时这样符合公正和效率的司法价值取向,令百姓更加满意。同时预立案以及委托调解并不收费。而且预立案的同时已经表明了当事人向法院主张了权利。这个行为引起了诉讼时效中断,不会影响当事人在日后通过诉讼进行维权。委托调解得出的调解结果一样具有民事合同效力。在经公证或者法院的确认后,如果不履行,可以按程序申请强制执行。当然,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得出的和调解协议法院不会予以确认。这样既避免当事人一时产生的诉讼冲动,同时也降低了诉讼成本,缩短了调解时间,并且保护了当事人及降低双方对抗。
二、人民陪审员中加入医学专家
这是我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方式,也是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切实可行的诉讼解决机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四十条第一款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中的规定,法院可以选择任意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和护理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讼。这样做,医学专家就能和法官的专业知识形成互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弥补法官不了解医学知识,而医学专家却不懂法律法规的缺陷。但不足是当一个案件涉及多个专业时,就不好处理,只能选择主要专业学科的专家一名担任陪审员,往往会因涉及的专业没有专家参加而不能得到恰当的认定,甚至还要借助鉴定,因而不能及时作出公正的恰当的判决。此外需注意的是,医学专家的选择应避免本地化,应注意利益冲突回避制度的实行,一般应吸收法院所在地以外的地方的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
三、通过减少不必要鉴定缩短诉讼时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1月6日下发的《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中提到,医疗赔偿纠纷被分为医疗事故导致的医疗赔偿纠纷以及医疗事故以外的其它原因所导致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这两种。并且依据诉由不同,而分别采取两种鉴定方式和赔偿依据。根据对此规定的不同理解,当事人的一方(一般为患方)为了追求诉讼利益最大化,希望在鑒定机构和赔偿标准等方面挑选对本方有利的选择,由此产生了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的一种二元化现象。医疗纠纷诉讼二元化处理不但增加了当事人诉累,而且浪费司法资源,使得医疗纠纷诉讼复杂化,导致长时间不能解决。而且有几率导致同样的损害,得到的赔偿完全不一致。因此,医疗纠纷诉讼二元化现象非常需要得到纠正。必须取消不必要的医疗事故鉴定同时减少鉴定的次数和降低鉴定费用。这样做可以缩短诉讼时间并提高诉讼效率。
四、设立医疗纠纷的审判庭
由于这些年医院医患纠纷呈上升的状态,法院成立一个医疗纠纷专门审判庭,便可更专业地审理医患纠纷案件。就目前情况来看,若在县级基层法院设立医事专业审判庭,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且司法人员不足。但是设市为单位来选拔医法综合人才组建医疗纠纷审判庭,并且逐步建立以县市区为中心的审判庭,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医患纠纷的最大误区是让患者先进行医疗鉴定,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只有在司法程序中,由法院组织进行医疗鉴定才能让患者感到公平和信任。过去医院纠纷让卫生局组织鉴定,相当于儿子犯错由老子处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模式长期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此模式不改,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将无法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中国的医疗纠纷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无法得到老百姓的满意,医疗纠纷形成的医闹、群体事件将无法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1]潘剑锋.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纠纷的适应性[J].现代法学,2000(6).
[2]廖汝彪.医患纠纷法律适用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5).
[3]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浅谈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篇12
一、计量检定纠纷的界定
1987年发布的《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三条将计量纠纷定义为:“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 处理计量纠纷, 以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检定、测试的数据为准。”在计量检定过程中, 计量纠纷产生的原因如下:计量器具准确度、对同一“标的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标的物”运输途中所产生的损耗、故意“短斤少两”或偷盗等人为因素、测量人员不同其固有的测量习惯、测量环境的差异、数据处理不当或不同或错误等等原因均可使当事人产生矛盾。
二、计量检定纠纷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强制检定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 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 并列入本办法所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检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 采取以下形式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 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这些条文是对计量检定中强制检定的规定。
非强制检定是法制检定中相对于强制检定的另一种形式, 是由使用单位自己对除了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依法进行的定期检定。如果本单位不能检定, 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第6号公告, 对企业使用的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由企业依法自行管理: (1) 检定周期, 由企业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 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的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 (2) 检定或由企业自行决定, 任何单位不得干涉; (3) 企业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标准器具, 属强制检定器具。
由于计量检定分为上述的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计量检定纠纷也因此不同。
1、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制定本法”, 这是计量立法的宗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法定职责属于计量技术监督范畴, 不具备执法资格, 就无法承担法定职责, 更无法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因此, 实质上承担着全部计量技术性监督工作的是各级政府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 为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其职责是:负责研究建立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进行量值传递, 执行强制检定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起草技术规范, 为实施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 并承办有关计量监督工作。”此条明确法定了计量检定机构具有接受委托行使计量监督的资格。因此, 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
2、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非强制检定是由使用单位自己对除了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依法进行的定期检定。在实践中, 非强制检定也往往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来完成。而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 二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因此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综上所述, 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行政纠纷性质, 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三、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
1、由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的解决机制目前有两种途径: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定, 并可根据司法机关、合同管理机关、涉外仲裁机关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 指定有关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仲裁检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四条规定:“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第四条同时规定:“计量调解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下, 就当事人双方对计量纠纷居间进行的调解。”
2、由非强制检定引起的计量检定纠纷具有民事纠纷性质, 因此, 其解决途径即是民事纠纷解决途径。
(1) 协商。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友好的基础上, 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 这是最佳的方式。
(2) 调解。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如果不能协商一致, 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调解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而不能进行行政干预。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还可以要求相关管理机关、仲裁机构、法庭等进行调解。
(3) 仲裁。计量检定的企业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协商不成, 不愿调解的, 可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仲裁条款或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 诉讼。如果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 事后也没有达成仲裁协议, 合同当事人可以将合同纠纷起诉到法院, 寻求司法解决。
参考文献
[1]、辛立敏.计量执法与计量检测的模式探讨[J].中国计量, 2009 (8) .
【纠纷解决机制】推荐阅读:
矛盾纠纷解决机制11-29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07-31
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08-10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07-15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11-20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06-15
“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新探10-20
医疗纠纷的代替性解决机制论文06-04
贺志明 周爱民-宁乡建立四级调处网络及诉调对接之纠纷解决机制07-02
交易纠纷解决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