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2024-05-18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共10篇)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政治目标与公众社会理想的真正契合,也是最容易取得社会各阶层共识、最能反映其现实需求,从而也最具动员力的政治倡导。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政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时,社会纠纷的解决也获得了新的意义,纠纷解决之道也有异于先前。

首先是解决纠纷的理念的更新。近二十多年来,基于对法治理想的追求,法律的形式化受到普遍的推崇。体现在纠纷解决方面,司法机构偏向于对纠纷涉及的是非作出明确而严格的判定,而不太顾及纠纷各方的情感状态及纠纷处理可能引发的其他社会后果。人们往往把最终的司法或仲裁裁决的作出等同于纠纷解决。而事实上,裁决的作出(乃至裁决内容被强制执行)并不完全等同于纠纷主体之间冲突的消弥。某些情况下,这种冲突还会因国家(或社会)强制力的介入而进一步激化。这些年,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尽管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纠纷解决不应仅仅停留于对纠纷是非的法律判定,也应注重主体间冲突的真正化解,特别是注重当事人对抗情绪的消融。尽管在实践层面,两者往往不可兼得,但理念上对后者的重视会促使司法逐步走出一条更切合社会现实、更富于人性化的道路;促使司法在严格的法律形式与法律的实用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其次是解决纠纷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在普遍的认识中,解决纠纷是司法等专门机构的职责,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有效途径。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任何机构、任何社会力量都应成为解决和处理社会纠纷的资源;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应是解决、协调及处置社会纠纷和社会冲突的过程。事实表明,仅仅依靠(哪怕是主要依赖)司法等专门机构解决社会纠纷是远远不够的,各机构、各种正当的社会力量都有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依据自己特有的条件与方式,参与纠纷的解决。当然,解决纠纷的诸种力量之间应有恰当的分工,有规范化的秩序与程序,以保证解决纠纷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司法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恰当配置)。

再次是纠纷的识别机制与应对机制的健全。以和谐社会构建为目标,对社会纠纷的认知和识别也会有一定的变化。牵涉到阶层间、群体间冲突,关联到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事件,被置于更突出的地位,作为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战略重点。这一方面要求全社会对这些“非常规性”纠纷有明确认识,另一方面更应有解决这类纠纷的特殊方式与方法。在司法过程中,需要司法工作者有更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超越技术主义的局限,全面考量和斟酌相关司法行为的社会后果,使解决这类纠纷的方式与手段同和谐社会构建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顺便说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法律人重新审视在现代法治化潮流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和判断。这对命运多桀的中国法治化进程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重压力。但如果能在纠纷解决之道方面作出成功的探索,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或许就会不再迷惘。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2

一、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的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基层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我们可以把基层社会矛盾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民间纠纷性质的公民个人或集体 (群体) 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等主体之间矛盾。2007年江苏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比2003年增长26.13%。其中, 一审新收刑事案件增长32.58%;一审新收民事案件增长36.94%;一审新收行政案件增长18.04%。在民事案件中,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公司纠纷、保险合同纠纷、担保合同纠纷等案件增长迅猛。2007年江苏法院一审新收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比2003年增长82.26%, 公司纠纷案件增长228.74%, 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增长554.46%, 担保合同纠纷案件增长172.89%,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增长143.12%。在行政案件中, 资源类、环保类案件增长最为显著。第二类是公民个人或集体同基层政府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2007年, 江苏法院一审新收资源类行政案件比2003年增长43.20%, 一审新收环保类行政案件增长91.30%。2008年, 共收到向省政府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177件, 比2007年增长10.6%, 依法受理145件, 比上年增长11.5%。177件行政复议申请中, 涉及土地管理71件, 占40.11%, 同比下降5.33%;建设21件, 同比上升23.52%;民政15件, 同比上升25%;劳动和社会保障10件, 同比上升11.11%;公安8件, 同比上升14.28%;水利7件, 质量技术监督6件, 财政金融2件, 其他37件。

从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来看,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 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应该说, 现阶段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及其所呈现的特点, 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的, 也是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的必然产物。

目前以诉讼为主导的矛盾纠纷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纠纷方面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要树立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新思路———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二、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关于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类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此理念基础上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支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有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肖扬认为,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也就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良性互动的机制”。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理解是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诉讼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这种理解是以对美国的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为研究基础的, 所谓ADR, 意为“解决争议的替代方式”, 或者翻译为“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对ADR比较早进行研究的学者范愉在《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一文中明确地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刘晓芬在《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 所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是指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作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一种创新解决机制, 笔者建议对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应作第一类解释。因为, 一是将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我国当前着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和谐社会, 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二是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不能全面理解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建立在ADR基础之上的, 这很容易造成在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机制的过程中直接借鉴国外ADR, 而忽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 这不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三是如果片面地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以外的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容易将所谓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对立起来, 这样会削弱诉讼的价值和造成民众多诉讼价值的误解。所以,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包括诉讼在内的司法解决方式, 也包括非诉讼解决方式, 既包括官方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 也包括民间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因此, 关于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这样理解,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必须是一个社会中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存在, 所构成的一种满足社会主体多种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调整体系。

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路径思考

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是一个以诉讼机制为核心和后盾, 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为依托和基础, 公力救济、社会型救济、自力救济并存的解纷机制。

(一) 完善诉讼制度, 提高司法效率

目前, 我国的诉讼程序相对单一和繁琐, 诉讼程序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建议, 第一, 加强对简易程序的立法规范。使部分属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案情简单的纠纷通过简易程序进行化解。第二, 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繁简程度, 结合当事人的诉求, 可以设置多种可供选择的程序, 实现繁简案件的分流, 这样既可以减轻法院的负担, 也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当事人的自身利益,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程序都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不能妨碍当事人权利的行使。

(二) 进一步完善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目前, 除仲裁和行政复议外, 绝大多数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都因为没有明确、详细的法律依据, 其操作缺乏规范性。因此,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加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制化将成为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重点。具体来说, 第一, 明确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性。除了仲裁、劳动仲裁和行政复议之外, 民间调解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但是, 目前经由民间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力,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调解方式的效果。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合同效力予以承认。此解释试图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笔者认为, 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应当进一步加强, 当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时, 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申请执行, 对调解协议有异议的, 可以诉求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审查。在此要强调的是, 法院审查的是调解协议的形式, 而不涉及实体部分, 否则各种非诉讼调解机制形同虚设。第二, 大力完善民间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种类、性质、数量、以及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自身的优缺点, 完善各种纠纷解决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网络格局。例如, 在证券、保险、期货、体育、医疗、建筑等行业设立专业的行业协会调解或者仲裁制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对于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税收等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争议, 均可以建立相应的行政裁判调解制度等等。

(三) 理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 建立科学的衔接机制

非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一样属于程序的范畴, 它们同为社会主体提供程序正义的框架, 其宗旨是为当事人提供一种在公平程序中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纠纷的渠道。现实生活中案件纷繁复杂、千奇百怪, 相应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也要求多样化, 才能针对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这就必然产生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 怎样处理好诉讼与非诉讼方式的衔接问题成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 诉讼内外的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 理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诉讼可以不是解决纠纷的第一选择, 但是,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诉讼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终方式, 也是最权威的方式。因此, 在整个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 诉讼应当在整个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这样的前提下, 应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互动衔接。第二, 明确司法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审查范围。上文笔者曾经提到, 对于民间调解,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时, 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申请执行, 对调解协议有异议的, 可以诉求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审查, 法院审查的是调解协议的形式, 而不涉及实体部分。诉讼机制对非诉讼机制的支持与监督, 应以尊重前端处理结果为基点。因此, 法院在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审查只能是程序上的、形式上的审查。第三, 加大司法ADR的发展。司法ADR是纠纷进入法院后的非审判解决方式, 由于有法院这种公共权力作为解决纠纷的主体, 使司法ADR有别与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具有准司法的性质。这种程序简化、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的重要体现。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原有的诉讼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就是实行多元化的程序设计和运作, 以适应多层次的法律需求。在不断完善司法体制的同时, 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扬.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推动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司法.2007, 8.

[2].范愉.非诉讼程序 (ADR) 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党员队伍 建设

【中途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将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的教师党员,相对于其他战线上的党员而言,具有更为鲜明的教育责任,不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而且肩负着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神圣育人职责。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1 党员教师作用的发挥情况

1.1 思想上敢为人先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每个党员都拥有了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们急学院之所急,想学院之所想,承担了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他们中,有的主动提出带班风较差的班级,有的勇敢地挑起了教育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的重担……,学院、系部各项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

1.2 业务上精益求精

作为党员,应带头钻研业务,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党总支提出:业务上不过硬的共产党员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吸收党员的工作中,把精通教学业务作为发展党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1.3 学习上孜孜不倦

业务上的精通来源于孜孜不倦的学习。平时,党员同志都能自觉地进行自学,并学以致用。通过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结对活动,把党员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带动他们迅速成长,形成了教师成长的良性循环。

2 部分党员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不强,思想信念不够牢固。平时虽然也能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但是思想信念上重视不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得不够,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2)工作作风细致不够、工作方式有待提高。工作中积极性及创新性不够。服务意识不够,奉献精神不佳。

(3)入党后放松思想要求,群众观念淡化;责任感不强,落实工作不细心认真;在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很好地处理。

(4)对师德师风的要求不够严格。在师德师风方面,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但是有时可以更好的要求自己,而没有这样做,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时不注重方式方法。

3 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一些党员教师对入党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调研中发现,个别专任教师对个人的经济收人和名利地位看得很重,把个人收人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当作人生的坐标和尺度。

(2)部分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一方面,由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党的理想能否实现产生了怀疑,不少人因此而淡化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

(3)现实中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一些教师的政治热情。这一点在青年教师身上最为明显。

4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1 抓灵魂工程,树立党员教师师德形象

党员教师是学院、系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学院、尤其是系总支部要坚持抓好师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党员教师形象。

(1)加强宣传教育。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二是组织党员教师学习身边优秀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的主观世界改造,提高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崇高气节。

(2)抓好班子带动。重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带头实践,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3)抓好典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使他们贴近教师、鼓励老师、引导教师,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

(4)抓好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

(5)要抓好条件保障。在师德师风问题上,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小环境和大环境等诸多因素,把师德师风中的不良现象作为一种结果,更多地查找引起的客观物质原因,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

4.2 把握教育契机,建立党员教师示范岗

做学习钻研的模范。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党员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做一个学者型、思考型、研究型的教师,去感染、影响、引导其他教师。

做改革创新的模范。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因循守旧,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努力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团结进取的模范。党员教师要自觉成为团结进取的模范,主动与学院领导搞好沟通,勇于承担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凝聚和带动教师同事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生的支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做无私奉献的模范。一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名与利的关系。三是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3 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党员教师争优创先

建立政治学习机制。一要有针对地安排学习内容。党员教师根据学院的实际,学习内容以教育教学为主,侧重于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二要灵活多样地组织开展学习培训。三要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促进学习。

建立业务学习培训机制。党员教师实践活动内容应结合教育教学业务培训开展,形式可灵活多样。大力倡导全体党员教师参加学历、计算机、普通话培训和各科继续教育。

建立考评与奖惩机制。一是建立保持党员教师先进性考核体系。根据党员的工作岗位、担负的职责等,科学地确立党员履行岗位责任制和发挥模范作用的考核内容。二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创新党员教师考核、评议制度。

参考文献

[1] 韦乃扬,梁玉担.《用高校教师党员的模范作用去体现党的先进性》.

[2] 郁静.《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4

一、“走向竞争的和谐”才刚刚破题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针对性,实质上是要通过亿万群众的探索与实践,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有限和谐”之后,圆满完成“走向竞争的和谐”这一历史性跨越。

人类具有追求完美与和谐的天性和智慧。实际上中国古代便有“

黄金分割法”之说,的数学意义以及在造型艺术上的美学价值随处可见。这些都反映了许多客观存在着的和谐关系。什么是和谐?理论上解好范文版权所有释说:“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比例均衡与协调”,“多样化或对立面的平衡统一就是和谐”,打破这种状态就是倾斜失衡。不仅自然界、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中存在和谐,人类也需要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即寻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佳比例与均衡。

市场竞争与(社会)经济和谐也是一组矛盾。绝对化竞争的结局定无和谐可言,西方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竞争,曾几乎把它的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都为当代各国的政策所不取。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上来看待竞争,并赋与它有自己特色的新含义、新内容和新解释。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普遍贫困的情况下,中国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抑制竞争、取消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了一场“超越市场经济”的伟大尝试。这种低水平的有限经济和谐是排斥掉市场竞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是靠各种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中国原来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由直接指令性计划统一控制的经济秩序、条条框框及其人际关系中的那种“有限和谐”已被突破,种种过去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过去表现不很突出的“倾斜”现象大量涌现。比如,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加剧;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价格—投资—产业—产品结构失调,供给不足和生产能力配置失衡并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远未达到功能互补、紧密衔接;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的矛盾在加深;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非城市化的反差在扩大;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甚至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差距在拉开;“劳”与“得”的脱节现象十分突出。收入平均化和少数人收入畸高的双重分配不公同时并存;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在经济改革中受益差别拉大,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则更是明显;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矛盾以及人口增长与耕地锐减的反向运动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等等。

因此,今天面对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许多深层次难题,有的是新产生的,有的则是从旧体制延续下来以后又有所加剧的。

二、发挥商业的天然优势责无旁贷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商业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其中,广义商业创造经济和谐。这就是商业所具有的优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就业容量、增进居民消费、防范市场风险等强大功能,可以显著优化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国民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效配置。这些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走向竞争的和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由于中国正处于从排斥市场的体制走向依靠市场的体制的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体系缺失,流通产业落后的状况还远未改变,从而导致广义商业促进经济和谐的天然功能和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狭义商业创造人际和谐或社会和谐。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通过广泛的商业媒介,在时间上、空间上几乎同所有的当事人群体都打交道,因而同许许多多制造商、供货商和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者保持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并都在有意无意营造着、传播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其中,商业面对的消费者,囊括了全社会从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所有的当事人以及家庭成员。假定其它条件好范文版权所有既定,则商业服务终端的状况和水平,最终决定着广大消费者和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商业道德水准和文化涵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

这种人际、社会关系,是以人为本、和气生财、和谐顺畅、亲密无间、相互信任,还是以钱为本、恶意敛财、相互猜疑、纠纷不断、防不胜防,其社会后果截然不同,所导致的物质的、精神的、直接的、间接的、短期的、长远的最终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

商业创造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守商业诚信、服务无微不至。而诚信首先是一种信仰、理念。培育诚信难度极大,要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失去诚信却十分容易,稍有闪失即可前功尽弃。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国民经济中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防范成本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诚信状况也在两极分化。有实力、并从讲求诚信中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加看重诚信,进入良性循环;没有实力、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的企业,对培育诚信形象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耐心,于是更加不在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构建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5

一、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发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要素等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老干部群体人才荟萃,在他们当中有的曾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实干家,要积极组织他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他们人缘广、关系多的优势,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二、注重发挥老干部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1、在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时,可以通过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下去,又把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更好地反映上来,使之成为畅通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重要载体。

2、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做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基层。老干部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咨询点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推动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3、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

4、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发挥好老同志在家庭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好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谐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穿老干部在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家人。

三、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我们党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和谐伟业。广大老干部在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

辱观、关心和教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因为,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让这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讲传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一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他们深入到街道、乡镇、学校、社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二要继续组织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先锋”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三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员,努力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四、发挥老干部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老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政治经验丰富,在党内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一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给广大党员上专题党课或现身说法以及开展一些督导巡视等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自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干部监督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注意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

得砖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党风监督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行使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自觉反腐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在和全体教工的共同努力下 篇6

回顾紧张忙碌却不失丰富的 2010年,为自己在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出色成绩感到高兴与骄傲,更为幼儿园教师们经过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在和全体教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即将送走2010年。走过激动,走过欣喜,这一年对我来说依旧是不平凡的一年,正因为有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员工,她们无私无悔的投身幼教事业,使我也甘愿在这块土地上播洒希望,执着耕耘。在工作中我用苛求的眼光看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我深信,当新年的太阳冉冉升起之时,我们又会迎来充满希望和收获的一年。下面我将这一学期的工作作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

1.做好了幼儿报到注册,缴费及兴趣班的报名收费工作,因为家长让孩子学习写字的热情很高,写字也是我园的特色,故这学期我院总部开设了3个写字班,永安东区开设了2个写字班,并根据教师的特长,进行了分班活动,为了让兴趣班班主任尽快熟悉教学,利用放学和午休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了写字教学讨论,统一规范了书写格式,第二周开始兴趣班活动,情况良好。

2.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暑假休息时间重新编排了幼儿的早操活动,并进行了教师及幼儿的早操比赛。3.认真做好幼儿的保险工作,并及时上传,全园幼儿参加保险人员达到了百分之九十。4.教师们根据下达的园务计划,制订了各类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和班级计划,并交流。

5.各班级认真完成了各类台账记载(幼儿花名册,班主任手册,幼儿期初体重身高测量及评价,班产登记,服药登记,病因追踪,晨检记录,消毒记载,留样记载)

6.各班着手规划,布置了班级主题墙背景,自主游戏环境(这方面永安东区和本部两大班做得较好),并丰富了自然角,园部在第七周进行了环境布置的初步评价,及时与教师交流,督促改进。7.全体中大班幼儿在金秋十月,参观了敬老院。孩子们都为爷爷奶奶门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

8.这学期我园继续开展了语言教育活动,年轻的陆丹老师在教研活动后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在班级管理,环境创设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老师去学习。

9.在每个月末,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做好了月考核工作。园领导也及时对每个员工认真仔细的考核,并在会议上做了月考核工作分析,做到公开公平。

10.组全体幼儿秋游活动,参观了“青阳农业科技园”,让幼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幼儿的知识。11.在秋游前组织教师的安全工作会议,并对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秋游,平安无事,平安归来”这十二个字。实地考察了活动地点,联系了旅行社,确保一切顺利。

12.在每个月末认真做好教师的出勤汇总表,配合会计做好教职员工的工资奖金的发放。

13.督促各班开展了脱穿衣服比赛活动和中大班幼儿参观农贸市场及逛超市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并让大班幼儿文明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走,在活动中学习了加减法。

14.在11月下旬,督促年轻的陆丹,陆颖杰两位老师开展半日活动,为下学期实行教育改革做好铺垫。15.12月上旬组织领导班子对全园进行了幼儿能力测试,充分了解了各班幼儿的掌握情况。16.督促指导教师做好下学期的预收费工作,并认真完成了兴趣班评语及学期评语。17.配合会计认真做好学期末的各项奖金发放核对工作。

18.督促指导教师学期末的各项资料归档及核对工作,确保无遗漏,无缺损。二,保教工作:

1,三,家长工作:

1,为了幼儿安全,我园规定了家长来园接送孩子必须凭接送卡才能接孩子。

2,每天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时间主动与家长交流,从而得知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及不满意度,如发现问题园领导及时共同商讨,共同解决,一定要做到让孩子家长放心。

3,联系专家召开了“构建和谐家园,争做有效父母”的专家讲座,从而让家长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4,认真翻阅“园务日志”,打电话询问幼儿没来园的原因,从而得知教师是否做到缺席幼儿心中有数,有否电话询问。

四,后勤工作:

1,配合厨房人员做好物品的添置工作。

2,每天接收麦德龙豆制品的发票工作和结算工作。

3,经常巡视厨房工作人员的工作,及时交流,一切以节约为原则。五,未达到预定完成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1,由于工作较多,进课堂听教师上课的节数未达到预定目标。2,安排了每周3节课未能达到,导致园领导不能进班指导工作。

3,由于小班,小小班年龄较小,抓伤屡屡出现,今后教师应加强安全教育。4,领导班子应加强自我约束,从而在队伍中树立威信。

教育需要无私奉献,管理需要不断创新。让我在反思与展望中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崭新的2011年。相信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芳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此期间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各领域都发生着相应变化。在取得卓越发展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社会转型期间民间纠纷矛盾数量有所增加, 民间纠纷类型和特点发生了变化。

二、转型期我国民间纠纷类型与特点

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民间纠纷类型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类, 其一是包括土地流转纠纷、借贷纠纷和邻里纠纷等在内的民事纠纷;其二是涉及政府行政管理、执法等问题的行政纠纷;其三是故意伤害等轻微刑事案件引发的社会纠纷。

(一) 民间纠纷类型

1.民事领域纠纷。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公众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过度非理性自我保护行为开始出现, 导致因民事问题引发的纠纷激增。其中以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借贷纠纷和婚姻纠纷等为主。土地纠纷主要是城镇土地征收和农村土地流转等原因触发的社会矛盾与纠纷, 邻里纠纷则因公众自我维权保护意识的强化而增多, 而借贷纠纷和婚姻纠纷也是民事领域常见的社会矛盾纠纷之一。总体来看民事纠纷是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

2.行政领域纠纷。随着各级政府法治建设水平的日益提升, 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常态。但行政管理、执法等行政行为引发的社会纠纷并没有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造成行政领域纠纷增多的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是公众维权意识越发强烈;其二是法律法规细化程度的提升, 使行政管理等行为触及更多民间既得利益。

3.轻微刑事案件引发的纠纷。公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较为常见。总体来看, 轻微刑事案件与民间纠纷之间相互交集。轻微刑事案件得不到有效化解, 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 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矛盾纠纷。

(二) 民间纠纷特点

其一是民间纠纷具有广泛性。民间纠纷的主体和客体决定着民间纠纷具有广泛性的基本特点。民间纠纷主体中包括了双方与多方, 其中有公民也有个体户和企业法人等, 纠纷客体中有婚姻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和借贷纠纷等等。

其二是民间纠纷具有一定复杂性。民间纠纷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增多和产生相应变化, 当前来看民间纠纷具有一定复杂性。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复杂特征, 因此产生的社会矛盾纠纷必然存在复杂性, 民间纠纷客体也就出现多元化, 既包括物, 也包括行为和身份等。

其三是民间纠纷具有突出的长期性。长期性是民间纠纷的一大特点。除了个别纠纷问题以外, 多数的纠纷都有一个产生的过程。

(三)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分类

1.彼此和解。和解一直以来都是化解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属于民间私力救济的方式。矛盾纠纷双方或各方要相互作出让步, 进而对化解纠纷事项达成共识。当前学界普遍认为, 和解是与纠纷具有实质关联性的主体 (当事人) 自愿选择或自愿形成解决纠纷的方案或接受他人提供的纠纷解决方案的基于‘合意’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2.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被实践证明了具有突出效果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民间调解组织是根据我国宪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建立和运行的民间纠纷解决机构。该机制是由民间调解组织主持, 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

3.诉讼。诉讼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方式。诉讼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是解决民事问题所引发纠纷的关键措施和办法。现阶段民事诉讼已经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基本途径。

(四) 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意义

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是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只有切实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 才能避免因矛盾纠纷激化而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二是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三、完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

(一) 完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结构

在实际的民间纠纷解决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探索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有效结合, 进而形成一套更为科学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结构。该机制结构的形成能够提升民间纠纷化解的规范性, 同时也能够突出体现诉讼的价值与作用, 提高司法权运行的灵活性, 为化解民间纠纷开拓更为简便和完善的途径。

(二) 给予法院更大发展空间

结合当前民间纠纷特点, 可以考虑适度给予基层法院更大发展空间, 在依法基础上体现纠纷化解的便捷性。在实际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 法院要结合社会转型期固有特点, 合理适用法律, 使案件裁判和调解符合当地群众的正义观, 避免法律与当地群众感情产生直接冲突。

(三) 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在现有的司法体系框架下, 我们要合理配置基层司法资源, 放宽民间纠纷化解机构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条件, 允许具备资格的机构承担民间纠纷的解决职能, 进而提升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覆盖面。

摘要:从发展角度来看, 有效化解民间纠纷, 解决社会矛盾成为保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关键之举。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民间纠纷特点及解决机制展开研究具有一定实效性, 对有效化解民间纠纷矛盾有积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民间纠纷,法律,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丹, 陈柳钦.新时期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根源及其治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 (06) .

[2]田瑶.基层司法的路径探索——论“陈燕萍工作法”中的“法官能动”[J].社会科学家, 2011 (04) .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8

首先, 民主法治是夯实现代和谐社会政权基石的治国之略。我国传统以皇权专治统治作为治国之道, 民众无法在国家政治生活框架中有所地位和作为, 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社会伦理成为君王维护统治秩序的道德劝诫, 难以对维系长久的执政地位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语境下, 追求社会和谐只能成为一时之景。现代法治则主张建立和完善民主政制, 以法律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并设定稳固政治架构以求长远发展、开万世太平的政治。在此种民主法治的治国理念下,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得以尊重和实践, 执政党以合法的形式进入政权体制并促成国家政治生活的平稳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 民主法治是维系现代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手段。和谐代表着良性有序的状态, 和谐社会必定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各种因素有序共存、有序发展的社会。可以说, 和谐是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 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动荡不安、混乱无序, 人民群众难以安定安全安心, 又何谈构建和谐社会。因此,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突出特征。而民主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监督有效稳定社会秩序, 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首先, 民主法治通过执法主体运用既定法律规则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 在法律框架下协调、支配和控制社会公众的日常行为, 从而缓和矛盾, 化解纠纷, 促进和谐。其二, 民主法治以其不可挑战的公信力和强有力的威慑手段有效打击各种无序和不法行为对社会和谐的冲击和侵犯, 及时向社会公众宣示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明示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以国家强制力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其三, 民主法治通过加强立法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犯罪预防、法律监督等综合性措施从机制建设、制度完善的各个层面对违法犯罪的发生作出预防性控制、防范和督促检查, 促使包括国家机关在内的社会主体知法、守法、信法、畏法, 从而使和谐社会建立在稳定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的氛围之中。

最后, 民主法治是彰显现代和谐社会保障人权和公平正义价值核心的必然途径。现代和谐社会中,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 “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底线是什么?底线就是人权, 如果人权都没有保障, 又何来和谐!”。同时,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现代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才能公平公正地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使人们各得其所,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和弘扬正义, 最终达到促进和谐的目的。民主法治, 对于保障人权和维护公平正义则都为必需和必要的实现方式:

其一, 我国法治在保障人权中一方面通过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使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普遍得以遵守。同时, 法律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示性规定,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对公民权利的剥夺或限制必经法定程序和具有充分法律依据;对于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予以相应的法律制裁并使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而另一方面, 人权则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 法治的价值取向、价值评断、制度设计和现实运作, 都受人权原则的指导和制约, 成为检验法治的主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 法治的真谛是人权, 人权是法治的归宿。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9

一是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活动, 服务发展大局, 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2008年, 张家港广播电视台在优质保量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 紧紧围绕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精心策划组织了“协调港城·文明百事”大型新闻行动、“真心英雄”张家港市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抗震救灾、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长江文化艺术节等10多项重大活动。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闻网站大容量、高密度的宣传报道, 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树立了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坚持导向、服务发展的良好形象。

二是打造品牌栏目, 搭建政府和百姓沟通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培育, 张家港广播电视台相继涌现出了《小韩说事》、《丰翎时间》、《政风行风热线》等一批在受众中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小韩说事》秉承为百姓办事的宗旨, 2008年共接到群众来电2000多个, 短信1000多条, 接待来访200多次, 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500多件次, 释疑解惑1000多次, 成为反映民意、听取群众诉求的绿色通道。苏州市十大名优栏目《丰翎时间》是一档面向60多万新市民的广播直播节目, 2008年共收到参与节目电话、手机短信、来信5000多个, 对其中约25%的求助信息给予了帮助和解决;先后组织了195位张家港新市民参与直播间节目访谈和户外活动表演;倡议募捐并捐助爱心善款近12万元, 帮助和慰问困难新市民40多人次。广播直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于2005年10月开播以来, 累计受理咨询和投诉2200个, 解答各类问题2090个, 场外调查处理问题1640个, 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93个, 接到表扬电话、短信526个。

在和谐社会下解决纠纷 篇10

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概述

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的组织手段、方式、思想等对档案工作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以使其能够适应整体的社会发展建设和环境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整体而言,其属于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其包括基本建设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所建立的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机构,并在整体性的科学化建设下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对档案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及程序化的管理。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和环境要求下,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技术的基本应用方面,还包括档案组织管理化和档案工作标准化及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化等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要求。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如果没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就难以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进而难以科学有效的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二、进行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能够在具体活动中使档案信息的传递和加工的速度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整体的效益最大化。就现今社会的发展状态而言,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是整体社会发展和建设环境的要求。

(一)是现代化环境下档案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的管理和收集工作趋于复杂化,并且在信息逐渐还量化的发展建设下,进行针对性强、急需的档案资料和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档案信息获取时,如果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检索方法应用时,就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获取。尤其是科技类的档案资料,在进行信息获取时,所存在的查询不准确以及难以有效查询的现象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延期和重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所以,为了在现代化的建设环境下加快科研人员的研究速度,有效缩短研究周期,使工作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使档案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就需要同现代化的发展环境相适应,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应用设备在档案部门的装备和建设,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是现代化环境下档案藏体多样化的要求

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档案工作对于科学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的以来愈发明显,比如在进行档案资料的保管时,要想最大限度的将纸张档案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的方法来实现防潮、防霉变、防虫、防光等,进而达到对有价值和珍贵档案实体保护的目的,或者,也可以通过照相、复印、微缩、静电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的复制件建设和利用,以实现对原件信息的保护。

(三)是现代化环境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档案生成设备和书写方式及信息载体的先进性体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对于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整体依赖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时,现代化的应用建设下,磁带和胶卷等是档案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实现信息检索的需求,或者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自动检索系统的建立。但是,如果没有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

当前的社会发展下,科学技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产生的过多的信息资源,且大多应用分散,基于此种现状,如果科技人员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掌握,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浪费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通过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下各行各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而且,在社会发展中,档案信息资源发挥着一定的特殊作用,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顺应当下的发展环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应用下,确保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且需要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发展和建设的活动。就档案工作整体而言,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具体工作中,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主体,而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时,其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在具体建设中起着辅助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其形成是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形式不同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档案对其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就基本应用而言,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所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五个方面的体现:为机关的考察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是进行生产建设的基本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是政治斗争活动中的必要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时是生动的应用素材。整体而言,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体现着极强的服务性。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档案管理不仅需要实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在整体管理模式上体现出人格化、集约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开放式管理。比如在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时,在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要求下,需要从根本环节将以前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更新,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将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而考核表和个人简历等常用资料可以在系统化的建设下实现自动化的生成,以最大化的减轻手工作业,确保工作效率和完成准确性。另外,还可以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下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在部门将进行文件和信函的电子传递,整体化的有效保障工作效率,避免部门间的信息重复记录,在确保劳动有效性的基础上,使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之后,各部门可以从各个侧面实现对资源信息的全面有效掌握,而避免部门专业化的局限和制约,强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进行服务,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合理及充分应用和建设,进而为个人能力的施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且良好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档案体现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录,承载着大量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了对现代发展所需的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及真实历史面貌的维护。所以,为了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就需要档案部门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建设活动,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加先进且科学的整体建设,在整体良好文化气氛的建设下,为促进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6]。在进行基本建设时,需要实现阵地的有效依托,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实现最大化的发挥,通过集教育性、史料性、时效性为一体的档案展览、陈列、出版等形式的应用,最大化的实现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以及爱国主义核心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有效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另外,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还需要在实现载体创新的基础上,强化整体的文化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档案部门需要将自身的优势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和利用,在进行载体创新的过程中,以社区档案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强化社区文化的建设,以为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发挥有效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在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建设下,想要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就需要认清整体的发展趋势,并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改善和强化,以有效推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将具体应用中的制约因素进行管理和改善,使档案工作体现出社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和建设活动,并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完善整体组织的集约化发展和建设,扩大整体交流管理的开放式,进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波.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88.

[2]肇丽凤.浅谈企业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1,S2:89-90.

[3]魏思宏.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4]侯荣.档案信息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v.25;No.9205:129-130.

[5]李更发,张锡玲.档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黑龙江档案,2006,02:15-16.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500字 文明只差一步下一篇:县人民医院平安医院建设工作汇报